白、黄、红:中国纯诗的三原色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中国二三十年代的纯诗理论作为对诗歌诗性的终极探寻,对白话诗歌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面对初期白话诗歌缺乏诗意的状况,以穆木天、王独清、梁宗岱、戴望舒为代表的一些诗人试图借鉴西方的纯诗理论,来寻找建构中国白话诗歌诗意的可能性。他们的追求是一个“诗歌接受和诗性过滤”的过程。尽管中国的纯诗理论大都可以找到其西方理论渊源,但是面对古典文学遗产的强大辐射和现实社会的复杂形势,提倡纯诗的诗人们不可能直接把西方诗歌的特征完全搬到新生的中国白话诗歌上,他们需要选择适当的诗歌形式和诗性标准,以使中国的广大读者能够接受这种全新的诗歌。此外,中国特定的社会环境使得这些提倡纯诗的诗人们具有一种革命的热情,纯诗理论的发展始终充满了审美性与实用性的矛盾。我们可以用白色来象征西方的纯诗理论,用黄色来象征古典传统的诗学渊源,用红色来象征诗人们对政治理想的热情。中国的纯诗理论,正是在这白、黄、红三色旗的引导下蓬勃发展起来的。最后,本文还借鉴了20世纪的西方理论资源,从更高的角度来重新审视二三十年代的纯诗理论,对纯诗的本质问题、形式问题、内容问题分别进行了探讨。
The pure poem theory in the 1920's and 1930's in China, as pursuing ultimately to poem, played a positive role to development of the vernacular poem. Facing the situation of lacking poesy in the initial state, some poets Represented by Mu Mutian Wang Duqing Liang Zongdai and Dai Wangshu attempted to draw lessons from the western pure poem theory to look for and built the possibility to construct Chinese vernacular poem poesy. Their pursuit was a“accept poem and poem filtration“course.Though pure poem theories in China can mostly find its western theory origin,face the complicated situation of strong radiation and realistic society of classical literary heritage, poet who recommend pure poem were impossible to move western characteristic of poem directly to Chinese vernacular poem. They need to choose the appropriate poem form and poem standard, so that the masses of readers of China can accept such brand-new poem. In addition, China's particular social environment makes these poets who recommend the pure poem have enthusiasm of a kind of revolution, development of the pure poem theory is full of contradictions of aesthetic and practicability all the time. We can symbolize the western pure poem theory through the way that white, signify through the way that yellow that classical that studies the origin in traditional poem, symbolize poets ideal enthusiasm to politics through the way that red. The pure poem theory of China, just develop here vigorously under white, yellow, red the Three Colures guide. Finally, this paper draw lessons from in the 20th century western theory resource also, until high view come to scrutinize the pure poem theory in the 1920's or 1930's again, have carried on the discussion to essential question, form question, content question of the pure poem separately.
引文
1瓦莱里,《文艺杂谈》。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247页。
    2戴望舒,《戴望舒全集·散文卷》。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174页。
    3海德格尔,《林中路》。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63页。
    
    1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05页。
    2参见金丝燕《文学接受与文化过滤》,131-132页,吴弱男和田汉都直接取“Decadent”而未译成中文。
    
    1在《修辞学》和《诗学》中,亚里士多德都强调诗歌语言和日常语言的区别。
    2兰色姆,《新批评》。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6页。
    3布吕奈尔,《十九世纪法国文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320页。
    4瓦莱里,《文艺杂谈》。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245页。
    5维谢洛夫斯基,《历史诗学》。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457页。
    1王国维,《人间词话》,《王国维文学论著三种》。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32页。
    1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7页。
    2周策纵,《“五四运动”史》。岳麓书社,1998:386页。
    3包容体的概念源自于海德格尔的诗学思想,后文将作具体的解释。
    
    1胡适,《谈新诗——八年来一件大事》,《中国现代诗论·上编》。花城出版社,1985:9页。
    2同上,14页。
    3俞平伯,《社会上对于新诗的各种心理观》,《中国现代诗论·上编》。花城出版社,1985:25页。
    4参见刘福春《新诗纪事》,学苑出版社,2004。
    1郭沫若,《文学革命之回顾》,《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十六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98页。
    2伊藤虎丸,《鲁迅、创造社与日本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183页
    3指日本旧制高等学校和帝国大学的学生,类似于现在中国北大、清华的学生。
    4参见咸立强《寻找归宿的流浪者》,东方出版中心,2006。
    5成仿吾,《诗之防御战》,《中国现代诗论·上编》。花城出版社,1985:70页。
    6同上,81页。
    7郭沫若,《论诗三札》,《中国现代诗论·上编》。花城出版社,1985:55页。
    8同上,60页。
    1同上,51页。
    2闻一多,《诗的格律》,《闻一多全集·2》。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139页。
    3徐志摩,《诗刊放假》,《中国现代诗论·上编》。花城出版社,1985:133页。
    
    1闻一多,《诗的格律》,《闻一多全集·2》。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56-57页。
    2兰色姆,《新批评》。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201页。
    
    1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59页。
    2胡适,《逼上梁山-文学革命的开始》,《胡适自述》。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91页。
    1海德格尔,《林中路》。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301页。
    
    1葛雷、梁栋,《现代法国诗歌美学描述》。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9页。
    2同上,54页。
    3布吕奈尔,《十九世纪法国文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232页。
    1同上,200页。
    2葛雷、梁栋,《现代法国诗歌美学描述》。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91页。
    3同上,92页。
    4郑克鲁,《法国诗歌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234页。
    5同上,231页。
    6葛雷、梁栋,《现代法国诗歌美学描述》。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132页。
    7郑克鲁,《法国诗歌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213页。
    1《新青年》1920年8卷3期刊出了周作人翻译的果尔蒙的《死叶》,《文学周报》1925年4卷19期刊出了傅东华翻译的果尔蒙论文一篇。参见金丝燕的《文学接受与文化过滤》。
    2葛雷、梁栋,《现代法国诗歌美学描述》。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114页。
    3瓦莱里,《文艺杂谈》。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199页。
    4罗兰·巴尔特,《符号学原理》。三联书店,1986:10页。
    5同上。
    6金丝燕,《文学接受与文化过滤》。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26页。
    7葛雷、梁栋,《现代法国诗歌美学描述》。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114页。
    8郑克鲁,《法国诗歌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267页。
    9同上,263页。
    1布吕奈尔,《十九世纪法国文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321页。
    2同上,329页。
    3瓦莱里,《文艺杂谈》。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253页。
    
    1瓦雷里,《纯诗》,《象征主义、意象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64-65页。
    2同上,65页。
    3瓦莱里,《文艺杂谈》。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283页。
    4同上,294页
    5同上,296页
    1张桃洲,《现代汉语的诗性空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7页。
    1瓦雷里,《纯诗》,《象征主义、意象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65页。
    
    1穆木天,《穆木天文学评论选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36页。
    2同上,143页。
    1同上,137页。
    2同上,140页。
    3同上,140页。
    4金丝燕,《文学接受与文化过滤》。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288页。
    5这里不用贵族化,改用知识分子化。因为贵族化是以经济为标准的划分方式,它最后还得归结于人们受教育的水平程度。
    6穆木天,《穆木天文学评论选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40页。
    
    1同上,138页。
    2瓦莱里,《文艺杂谈》。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280页。
    3穆木天,《穆木天文学评论选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38页。
    4同上,99页。
     1同上,218页。
    
    1同上,139页。
    2同上,418页。
    
    1同上,419页。
    2同上,412页。
    
    1王独清,《再谭诗——寄给木天、伯奇》,《中国现代诗论·上编》。花城出版社,1985:104页。
    2金丝燕,《文学接受与文化过滤》。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301页。
    3王独清,《再谭诗——寄给木天、伯奇》,《中国现代诗论·上编》。花城出版社,1985:103页。
    4同上,103页。
    1闻一多,《闻一多全集·2》。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141页。
    2王独清,《再谭诗——寄给木天、伯奇》,《中国现代诗论·上编》。花城出版社,1985:104页。
    3同上,106页。
    4李泽厚,《实用理性与乐感文化》。三联书店,2005:157页。
    1王独清,《再谭诗——寄给木天、伯奇》,《中国现代诗论·上编》。花城出版社,1985:109页。
    2同上,109页。
    1穆木天,《穆木天文学评论选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51页。
    2同上,252页。
    3同上,261页。
    4同上,258页。
    5同上,261页。
    6周良沛,《中国新诗库·王独清卷·卷首》。长江文艺出版社,1988:7-8页。
    1梁宗岱,《梁宗岱文集II》。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87-88页。
    2同上,35页。
    3同上,20页。
    4阿伦特,《精神生活·思维》。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110页。
    5同上,116页。
    6梁宗岱,《梁宗岱文集II》。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54页。
    1同上,24页。
    2同上,35页。
    3同上,36页。
    4同上,37页。
    1同上,66页。
    2同上,40页。
    3穆卡洛夫斯基曾提出过“突出”的概念。在他看来,“诗的语言的功能在于最大限度地把言辞‘突出’”,而“突出”正是“自动化”的反面。参见伍蠡甫、胡经之《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下编)》418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14页。
    5罗兰·巴特,《明室》。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41页。
    1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212页。
    2同上,214-215页。
    3梁宗岱,《梁宗岱文集II》。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62页。
    4同上,63页。
    5同上,64页。
    
    
    1同上,48页。
    2同上,58页。
    3同上,56页。
    4同上,72页。
    
    1龙泉明,《中国新诗的现代性》。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203页。
    2戴望舒,《戴望舒全集·散文卷》。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127页。
    3同上,51-52页。
    4同上,127页。
    
    1戴望舒,《诗论零札(1944)》,《戴望舒全集·散文卷》。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188页。
    2戴望舒,《戴望舒全集·散文卷》。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127页。
    3同上,128页。
    4同上,127-128页。
    1戴望舒,《诗论零札(1944)》,《戴望舒全集·散文卷》。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187页。
    2戴望舒,《戴望舒全集·散文卷》。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129页。
    3戴望舒,《诗论零札(1944)》,《戴望舒全集·散文卷》。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187-188页。
    4同上,189页。
    5戴望舒,《关于国防诗歌》,《戴望舒全集·散文卷》。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176页。
    
    1戴望舒,《戴望舒全集·散文卷》。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129页。
    2梁宗岱,《梁宗岱文集》。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58页。
    
    1孙作云,《论“现代派”诗》,《中国现代诗论·上编》。花城出版社,1985:227页。
    2李怡,《现代:繁复的中国旋律》。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137页。
    1沃伦,《纯诗与非纯诗》,《新批评》。四川文艺出版社,1989:132-133页。
    1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0页。
    2参见盖格尔《艺术的意味》中《表层艺术效果和深层艺术效果》一章。华夏出版社,1998。
    3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219页。
    4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97页。
    
    1巴赫金,《文艺学中的形式方法》。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2:123页。
    2同上,189页。
    3乔纳森·卡勒,《结构主义诗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71页。
    4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167页。
    5乔纳森·卡勒,《结构主义诗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209页。
    
    1同上,256页。
    2戴望舒、杜衡等不点名地对李金发一派晦涩的诗风有所批判。
    1戴望舒,《戴望舒全集·散文卷》。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187页。
    2海德格尔,《林中路》。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34页。
    3同上,333页。
    4同上,54页。
    5同上,55页。
    1戴望舒,《戴望舒全集·散文卷》。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128页。
    2乔纳森·卡勒,《结构主义诗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152页。
    3穆卡洛夫斯基,《标准语言与诗的语言》,《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下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417页。
    4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5页。
    1巴赫金,《文艺学中的形式方法》。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2:14页。
    2同上,85页。
    3同上,164页。
    4同上,15页。
    5同上,127页。
    1巴赫金,《文艺学中的形式方法》。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2:222页。
    2乔纳森·卡勒,《结构主义诗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学,1991:241页。
    3巴赫金,《文艺学中的形式方法》。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2:148页。
    4同上,149页。
    5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162页。
    6同上,177页。
    
    1葛雷、梁栋,《现代法国诗歌美学描述》。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91页。
    2龙泉明,《中国新诗的现代性》。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202页。
    1罗婷,《克里斯特瓦的诗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82-184页。
    2同上,78页。
    3同上,240页。
    4同上,82页。
    1沃伦,《纯诗与非纯诗》,《新批评》。四川文艺出版社,1989:127页。
    1.叶维廉,中国诗学(增订版)[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
    2.金理,从兰社到《现代》——“中国现代文学社团史”研究书系[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版。
    3.咸立强,寻找归宿的流浪者[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版。
    4.曹而云,白话文体与现代性[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版。
    5.龙泉明,中国新诗的现代性[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6.谢应光,中国现代诗学发生论[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年版。
    7.张桃洲,现代汉语的诗性空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8.姜涛,“新诗集”与中国新诗的发生[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9.许霆,中国现代主义诗学论稿[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5年版。
    10.朱光潜,诗论[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年版。
    11.李泽厚,实用理性与乐感文化[M],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版。
    12.徐岱,基础诗学——后形而上学艺术原理[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3.吴思敬,诗歌鉴赏心理[M],台北:扬智文化,2005年版。
    14.董强,梁宗岱穿越象征主义[M],北京:文津出版社,2005年版。
    15.吴立昌,文学的消解与反消解——中国现代文学派别论争史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6.陈太胜,梁宗岱与中国象征主义诗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7.刘福春,新诗纪事[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年版。
    18.胡适,胡适自述[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9.常文昌,中国现代诗歌理论批评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
    20.梁宗岱,梁宗岱文集[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版。
    21.袁可嘉,欧美现代派文学概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2.王光明,现代汉诗的百年演变[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3.黄建华,宗岱的世界·生平[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4.黄建华,宗岱的世界·评说[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5.曹万生,现代派诗学与中西诗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6.袁可嘉,欧美现代派文学概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7.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8.周晓明,多源与多元——从中国留学族到新月派[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9.李怡,现代:繁复的中国旋律[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30.张大明,西方文学思潮在现代中国的传播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31.赵志军,文学文本理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32.王国维,王国维文学论著三种[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33.穆木天,陈惇、刘象愚,穆木天文学评论选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4.戴望舒,王文彬、金石,戴望舒全集·散文卷[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版。
    35.骆寒超,新诗主潮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36.周策纵,“五四运动”史[M],长沙:岳麓书社,1998年版。
    37.吴思敬,心理诗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38.金丝燕,文学接受与文化过滤[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39.闻一多,唐达晖,闻一多全集·2[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40.朱寿桐,情绪:创造社的诗学宇宙[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
    41.甘少苏,宗岱和我[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1年版。
    42.吉林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穆木天研究论文集[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43.郭沫若,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十六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
    44.穆木天,周良沛,中国新诗库—第一辑穆木天卷[M],武昌:长江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45.王独清,周良沛,中国新诗库—第一辑王独清卷[M],武昌:长江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46.孙玉石,象征派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
    47.杨匡汉、刘福春,中国现代诗论/上编[M],广州:花城出版社,1985年版。
    48.胡适,尝试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1.(法)梅洛-庞蒂,杨大春、张尧均,行为的结构[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2.(法)默里斯,冯尚,海德格尔诗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
    3.(法)格雷马斯,吴泓缈、冯学俊,论意义[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4.(法)托多罗夫,王国卿,象征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5.罗婷,克里斯特瓦的诗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6.(法)波德莱尔,郭宏安,1846年的沙龙[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7.(法)瓦莱里,段映红,文艺杂谈[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8.(法)罗兰·巴特,赵克非,明室[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年版。
    9.(法)托多洛夫,王东亮、王晨阳,批评的批评:教育小说[M],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版。
    10.(法)福柯,莫伟民,词与物:人文科学考古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
    11.(法)布吕奈尔,郑克鲁,十九世纪法国文学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2.葛雷、梁栋,现代法国诗歌美学描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3.郑克鲁,法国诗歌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版。
    14.(法)列维-斯特劳斯,顾嘉琛,看·听·读[M],北京:三联书店,1996年版。
    15.(法)雅克·马利坦,刘有元、罗选民,艺术与诗中的创造性直觉[M],北京:三联书店,1992年版。
    16.(法)杜夫海纳,韩树站,审美经验现象学[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年版。
    17.(法)罗兰·巴尔特,李幼蒸,符号学原理[M],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版。
    18.(法)安德列·尼耶鲁,万胜,悲怆与诗意——结构主义作品分析[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19.(瑞士)索绪尔,高名凯,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20.(瑞士)皮亚杰,倪连生、王琳,结构主义[M],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21.(波)罗曼-英加登,陈燕谷、晓未,对文学的艺术作品的认识[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年版。
    22.(德)海德格尔,孙周兴,在通向语言的途中[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23.(德)海德格尔,孙周兴,林中路[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
    24.(德)盖格尔,艾彦,艺术的意味[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年版。
    25.(德)耀斯,顾建光、顾静宇、张乐天,审美经验与文学解释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
    26.(德)姚斯、(美)R.C.霍拉勃,周宁、金元浦,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27.(美)兰色姆,王腊宝、张哲,新批评[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28.(美)阿伦特,姜志辉,精神生活·思维[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29.(美)布鲁姆,徐文博,影响的焦虑[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30.(美)爱德华·萨丕尔,陆卓元,语言论——言语研究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31.(美)阿伦森,侯玉波,社会心理学(第五版)[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
    32.(美)韦勒克、沃伦,刘象愚,文学理论(修订版)[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33.(美)布鲁姆,江宁康,西方正典[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年版。
    34.(美)约翰·塞尔,李步楼,心灵、语言和社会[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版。
    35.(美)乔纳森·卡勒,盛宁,结构主义诗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36.(美)罗伯特·肖尔斯,孙秋秋、高雁魁、王焱,结构主义与文学[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37.(英)伊格尔顿,伍晓明,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8.(英)波特、韦斯雷尔,肖文明,话语和社会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9.(英)威廉·燕卜逊,周邦宪、王作虹、邓鹏,朦胧的七种类[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6年版。
    40.(英)霍克斯,瞿铁鹏,结构主义和符号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41.(俄)维谢洛夫斯基,刘宁,历史诗学[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42.(俄)巴赫金,孙杰,巴赫金集[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年版。
    43.(俄)巴赫金,邓勇、陈松岩,文艺学中的形式方法[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2年版。
    44.(俄)什克洛夫斯基,方珊,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M],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版。
    45.(希)亚里士多德,罗念生,修辞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46.(希)亚里士多德,罗念生,诗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47.(意)埃科,王天清,符号学与语言哲学[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48.(日)伊藤虎丸,孙猛,鲁迅、创造社与日本文学:中日近现代比较文学初探[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49.赵毅衡,符号学文学论文集[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50.伍蠡甫、胡经之,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下卷)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1.赵毅衡,新批评文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52.黄晋凯、张秉真、杨恒达,象征主义·意象派[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53. (法)朱丽亚·克里斯蒂娃,陈永国,诗歌语言的革命[J],北京:文学理论前沿,2006,(第三辑)
    1.李华、施新佳,纯粹境界的探寻——论梁宗岱的“纯诗”理论[J],名作欣赏,2008,(04)
    2.张小芳,追求“纯诗”境界呈现真实灵魂——初期象征派诗学思想探析[J],文教资料,2007,(29)
    3.任秀蓉、杨华丽,穆木天及其《谭诗》的文学史价值——穆木天研究之一[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09)
    4.吴世永,“纯诗”的呼唤与境界——梁宗岱象征主义诗论浅析[J],台州学院学报,2007,(05)
    5.朱源,“诗情”论与“纯诗”论之比较——戴望舒与法国象征主义诗论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2)
    6.陈希,论中国新诗对象征主义“纯诗”论的接受[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06)
    7.颜同林,中国象征诗学理论探源[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5)
    8.刘向朝,爱伦·坡的诗论和诗歌创作[J],琼州大学学报,2006,(04)
    9.张立群,论“纯诗化写作”与中国新诗[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3)
    10.阎真,纯诗:对诗歌价值的另一种理解——20世纪30年代现代派诗歌评析[J],求索,2006,(04)
    11.陈方竞,《谭诗》的中国象征诗理论建构——留日创造社作家穆木天论稿[J],华文文学,2006,(01)
    12.白杰,穆木天“纯诗”观的先验性及非纯因子探析[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01)
    13.贺昌盛,现代性视阈中的汉语“纯诗”理论[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1)
    14.高蔚,“纯诗”的先声——唯美艺术思想[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2)
    15.贺昌盛,现代性视阈中的汉语“纯诗”理论[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1)
    16.范黎来,论闻一多诗歌的色彩美[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1)
    17.李春丽,以意为主:现代派“纯诗”构建中的古典情结和艺术表现[J],前沿,2006,(03)
    18.高蔚,中国化“纯诗”:一次艰难的文化之旅[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5)
    19.马大康,从原始隐喻到诗性隐喻[J],学术月刊,2005,(05)
    20.邵金峰,瓦雷里的纯诗理论[J],许昌学院学报,2005,(03)
    21.陈太胜,走向诗的本体:中国现代“纯诗”理论[J],社会科学,2005,(05)
    22.霍俊明,纯诗视阈中的音乐性探求——梁宗岱新诗音乐性理论探论[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01)
    23.罗振亚,20世纪中国现代主义诗潮概观[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24.洪迪,诗人的知识分子、民间和纯诗美立场[J],诗探索,2004,(Z2)
    25.劳承万,中国诗行美的形态[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5)
    26.周云鹏,新诗诗性空间的开拓(1917—1937年) [J],中华文化论坛,2004,(03)
    27.叶迭生,论梁宗岱与象征主义中国化[J],彭城职业大学学报,2004,(01)
    28.吴艳,“非个性化”:复杂的悖论——艾略特诗学理论探源[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03)
    29.许霆,论现代诗学演进中的梁宗岱诗论[J],文艺理论研究,2004,(02)
    30.邹元江,关于俄国形式主义形式与陌生化问题的再检讨[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2)
    31.赵小琪,梁宗岱的纯诗系统论[J],文艺研究,2004,(02)
    32.魏天无,不可能的“纯诗”与可能的诗[J],外国文学研究,2004,(01)
    33.张洁宇,20世纪40年代与“纯诗”的综合化[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3,(04)
    34.夏中义,梁宗岱:诗论、诗艺及诗性[J],中文自学指导,2003,(03)
    35.王则蒿,梁宗岱诗学理想的比较意识[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4)
    36.殷鉴,20世纪30年代现代派诗歌艺术风格新探[J],洛阳大学学报,2003,(03)
    37.王泽龙,法国象征主义诗歌对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影响(下) [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3,(03)
    38.王泽龙,法国象征主义诗歌对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影响(上) [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3,(02)
    39.康苗,追求与背离——关于中国20世纪20年代“纯诗理论”的思考[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3,(01)
    40.富玲云,论梁宗岱的诗学观[J],学术研究,2003,(06)
    41.曹万生,30年代现代派对中西纯诗理论的引入及其变异[J],文学评论,2003,(02)
    42.龙泉明,现代诗学史上的“为诗而诗”论[J],社会科学辑刊,2003,(06)
    43.徐广尧,关于新诗的语言问题[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01)
    44.刘在苓,虚实间的诗情——现代诗歌意象特征浅析[J],广东财经职业学院学报,2002,(02)
    45.许霆,新文学第一个10年新诗语言体式的演变[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06)
    46.张芸,“落花”的“流亡”——浅论穆木天二十到三十年代诗风的嬗变[J],集宁师专学报,2002,(01)
    47.陈旭光,“中间人心态”、“纯诗”立场与“现代”价值观念——论“现代派”诗人群体的思想特色与文化心态[J],社会科学,2002,(07)
    48.张新颖,“不纯”的诗[J],当代作家评论,2002,(02)
    49.陈旭光,“同化于一个新的结构之中”——论中国初期象征派诗歌现代主义诗学思想的形成[J],浙江社会科学,2001,(01)
    50.丁尔纲,水至清,则无鱼——“纯文学”的生存危机源于这个“纯”字[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1,(05)
    51.李金英,论李金发诗作“纯诗”品格[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01,(07)
    52.许霆,梁宗岱:纯诗理论的探求者——现代诗学批评家评述之一[J],常熟高专学报,2001,(01)
    53.丰林,超语言学:走向诗学研究的最深处[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1)
    54.陈旭光,“纯诗”的“偏至”与“文学的启蒙”——论“象征派”诗人群体的形成及思想特色[J],文艺理论研究,2001,(01)
    55.汪云霞,论20世纪30年代现代派的“纯诗”追求[J],江汉论坛,2001,(08)
    56.廖四平,“纯诗”说·“象征”说·“契合”说——梁宗岱的诗论[J],江苏社会科学,2001,(02)
    57.刘进才,1917~1927:中国现代诗学理论的崛起[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3)
    58.段美乔,实践意义上的梁宗岱“纯诗”理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2)
    59.罗振亚,感伤又明朗的缪斯魂——评路易士30年代的诗[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03)
    60.吴晟,中国象征派诗的价值取向[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0,(04)
    61.蒋益,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艺术特征[J],长沙大学学报,2000,(03)
    62.郎毛,论诗歌言语运动的两个变项[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04)
    63.杨思聪,感应与冥合:中西象征主义诗论比较[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06)
    64.章亚昕,文化错位与纯诗追求[J],山东文学,1999,(02)
    65.王颖,典雅的纯诗──论现代诗派的诗美追求[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1999,(02)
    66.陈旭光,论三十年代“现代派”诗人的现代主义诗学思想[J],广东社会科学,1999,(02)
    67.罗振亚,孤寂而奇绝的风景——中国现代主义诗潮概观[J],北方论丛,1999,(03)
    68.许霆,中国新诗流派与西方现代诗学[J],文艺研究,1999,(01)
    69.罗振亚,“纯诗”艺术的理论基石——30年代现代诗派的诗学思想[J],社会科学辑刊,1999,(02)70.向天渊,20世纪汉语诗学中的言意观[J],江海学刊,1999,(02) 71.李乐平,新诗的“自由化”与“格律化”及其他─—论郭沫若闻一多诗美主张和创作表现的异同[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01)
    72.荣光启,试论闻一多的诗美理想与诗学主张[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8,(03)
    73.袁素华,试论瓦雷里的“纯诗”[J],广东社会科学,1998,(03)
    74.张大明,穆木天散论[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04)
    75.王光东,中国现代诗歌中的象征主义[J],文史哲,1998,(01)
    76.朱寿桐,论“五四”象征主义文学初潮[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1998,(03)
    77.陈旭光,“无数歧途中一条浩浩荡荡的大路”———重读《现代》杂志兼论“现代派”诗的诗学思想[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05)
    78.牧羊女,象征主义与纯诗论[J],诗探索,1997,(03)
    79.杨匡汉,菡萏照人——漫谈当今现代诗的纯化问题[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7,(05)
    80.郑克鲁,象征派诗歌的发展过程和理论主张[J],抚州师专学报,1996,(02)
    81.李桃,象征王国的构建与幻灭──试论穆木天前期的美学思想[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02)
    82.龙泉明,中国20年代诗坛主体趋向略论[J],学术月刊,1996,(07)
    83.王泽龙,论西方象征主义对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纯诗化影响[J],外国文学评论,1996,(04)
    84.温儒敏,梁宗岱的“纯诗”理论,诗探索[J],1995,(03)
    85.罗振亚,是逆流,还是代表性潮流?──评20年代的象征诗派[J],北方论丛,1995,(01)
    86.许霆,论二三十年代我国的“纯诗”观念[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4,(03)
    齐光远,论中国现代诗歌中的“纯诗”理论[D],辽宁大学,2005
    马嘉,穿越历史时空的诗性智慧——论梁宗岱的“纯诗”理论[D],浙江师范大学,2004
    邵金峰,纯诗理论在20世纪中国[D],西南师范大学,2003
    宋琦,从审美心理角度对抗战前《现代》派诗歌创作的透视[D],陕西师范大学,2003
    王澜,现代诗歌理论批评中的纯诗理论[D],重庆师范学院,1999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