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态文学经典化问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我国生态文学的创作与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作为一种新型的、备受关注的文艺现象,生态文学发展至今,在创作领域、理论研究及文学批评方面都已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它独特的思想内涵与审美方式不但引发了人们对自然生态、生存环境和历史运演的重新认识,也使人们在自我认识、人生境域、情感激励及审美体验等诸多方面有了全新的把握。
     文学经典是一个永不过时的话题,经典文库也时刻都在更新,然而文学经典作品所具有的特质却是相对永恒的。当代文学经典化问题的提出,应在确立传统文学经典价值地位的同时,积极例证和实践当代优秀文学作品的经典意义和经典构建。生态文学作品的时代性、价值普适性、未来指导性及艺术审美性等特质既符合经典文本的内涵标准,又具有自身的特殊意义。本文针对生态文学而提出的经典化实践,既是对生态文学意义价值的肯定,也是对当代文学经典文库的补充。
     本文立足于生态文学的创作和理论研究两个基点来阐释经典化的实施方向。经典文学作品的产生离不开理论导向和批评解析,生态文学经典的构建若想顺利进行必须在理论层面上及时跟进,使生态文学理念更直观的展现在读者面前,帮助人们在阅读生态文学文本时达到对其内蕴的理解,促进读者生态意识的形成。
     文学经典与优秀的生态文学作品是一个包容与被包容的关系,本文抓住两点的共同性、联系性及生态文学的新特质,肯定了生态文学跻身文学经典行列的可能性与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影响生态文学经典化的因素、生态文学经典化的途径、生态文学经典化的内容与意义。
     文学归根结底是对人的生存意义的追问与解答,是对人们追求审美的生存方式的记述。生态文学的最终目的便是希望人们能达到一种和谐的生存方式,减轻人类与自然的压力,形成和谐、温暖、共生共荣的发展状态。我们积极实现生态文学经典化也正是希望通过生态文学的这一主旨,使人们从中获得精神之源和行动之能,希望通过作品能够唤起人们的生态意识、实现人的心灵回归。
The creation and research of ecological literature in China began in the1980s, as a new, art's phenomenon of concern, the ecological literature has produced greater influence on the creation,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the literary criticism. Its abundant thinking connotation and specially aesthetic mode not only lead people to rediscover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history, also make people have a new light on self-knowledge, life circumstances, emotion inspired and the aesthetic experience.
     Literature classic is an eternal topic, the new outstanding works update every moment, and they have the eternal excellent trait. The contemporary Canonization of literature should establish the status of classical literature, Confirm the significance of classic and Achieve the classic construction at the same time. The ecological literature not only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imes, universal Value, future guiding and aesthetic, also has its own meaning. In this paper, the practice about Canonization of ecological literature that confirmed the meaning of ecological literature, also added the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classic library.
     This paper based on two basis points which is the creation and theory research of ecological literature to explain the direction of the Canonization of literature. The generation of the classic needs both the theoretical guidance and the criticism resolution. The canonization of ecological literature that wants to work out smoothly must keep up with the theory, and the theory will give people an intuitive and deep persp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ecological awareness.
     The literary canon may contain the excellent ecological literature, so we must grasp their intercommunity, association and the ecological literatures own meaning. This paper affirmed the possibility and necessity of the ecological literature which would be classic, it also discussed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canonization of ecological literature, the approach, the content and the significance.
     Actually, the content of literature is the answer to that why and how our human been live. It's a record of our Aesthetic lifestyle. The ecological literature wants people to have a harmonious life, in this lif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is harmonious, warm and symbiotic. So the research on canonization of the Chinese ecological literature just wants people to gain the source of the spirit and the energy of our actions, and we hope these literary works can arouse people's ecological awareness and restore their soul.
引文
①程虹:《寻归荒野》,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6页。
    ①王诺:《欧美生态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1页。
    ①李存葆:《李存葆散文》,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年版,第11页。
    ①华海:《华海生态诗抄》,大众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46页。
    ①韦清琦:《绿袖子舞起来:对生态批评的阐发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4页。
    ①[美]艾布拉姆斯:《文学术语词典》,吴松江主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9页。
    ②[美]约翰·杰洛瑞:《文化资本一一论文学经典的建构》,江宁康、高巍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前言第1页。
    ③孟繁华:《新世纪:文学经典的终结》,载童庆炳、陶东风主编:《文学经典的建构、解构和重构》,2007年版,第118页。
    ①[美]哈罗德·布鲁姆:《西方正典》,江宁康译,译林出版社2005年版,第20页。
    ②孙苏:《经典的可能性》,《文艺评论》,2009年第5期。
    ③[美]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版,第36贞。
    ①吴义勤:《新世纪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现状与问题》,《文艺研究》,2008年第8期。
    ①陶东风:《大话文学与消费文化语境中经典的命运》,《天津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①陈雪虎:《当代经典问题与多视角》,载童庆炳、陶东风主编:《文学经典的建构、解构和重构》,2007年版,第42页。
    ①陆扬:《经典与误读》,《文学评论》,2009年第2期。
    ②阎景娟:《文学经典论争在美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186页。
    ①韦清琦:《绿袖子舞起来:对生态批评的阐发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5页。
    ①包亚明主编:《权力的眼睛——福柯访谈录》,严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1页。
    ②童庆炳:《文学经典建构诸因素及其关系》,载童庆炳、陶东风主编:《文学经典的建构、解构和重构》,2007年版,第85页。
    ①刘象愚:《经典的解构与重建》,《中国比较文学》,2006年第2期。
    ①[美]约翰·杰洛瑞:《文化资本——论文学经典的建构》,江宁康、高巍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前言第3页。
    ②彭书雄:《文学经典问题研究在中国》,《中州学刊》,2010年第3期。
    ①李玉平:《多元文化时代的文学经典理论》,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49页。
    ②李玉平:《多元文化时代的文学经典理论》,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51页。
    ③童庆炳:《文学经典建构诸因素及其关系》,载童庆炳、陶东风主编:《文学经典的建构、解构和重构》,2007年版,第88页。
    ①[法]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60页。
    ①赵学勇:《消费文化语境中文学经典的处境和命运》,《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①盖光:《生态文艺与中国文艺思想的现代转换》,齐鲁书社2007年版,第3页。
    ①曾永成:《文艺的绿色之思:文艺生态学引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58页。
    ①吴秀明:《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生态文学——关于当下生态文学创作和研究的几点思考》,《理论与创作》,2006年第1期。
    ①王诺:《当下生态批评亟需直面的重要问题——南非生态批评给我们的启示》,《鄱阳湖学刊》,2010年第6期。
    ①韦清琦:《绿袖子舞起来:对生态批评的阐发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9页。
    [1]E. Dean Kolbas, Critical Theory and the Literary Canon, West view Press,2001.
    [2]Lawrence Buell, The Future of Environmental Criticism:Environmental Crisis and Literary Imagination, Blackwell publishing,2005.
    [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共中央马克思,列宁,恩格斯,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4][美]阿诺德·柏林特:《环境美学》,张敏等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版。
    [5][美]格伦·A.洛夫:《实用生态批评:文学、生物学及环境》,胡志红、王敬民、徐常勇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6][美]哈罗德·布鲁姆:《西方正典:伟大作家和不朽作品》,江宁康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年版。
    [7][意]伊塔洛·卡尔维诺:《为什么读经典》,黄灿然、李桂蜜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年版。
    [8][法]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9][美]艾布拉姆斯:《文学术语词典》,吴松江主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0][美]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版。
    [11][美]约翰·杰洛瑞:《文化资本——论文学经典的建构》,江康宁、高巍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2]包亚明编,严锋译:《权力的眼睛——福柯访谈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3]程虹:《寻归荒野》,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版。
    [14]王诺:《欧美生态文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5]龙娟:《环境文学研究》,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6]覃新菊:《与自然为邻——生态批评与沈从文研究》,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7]鲁枢元:《生态批评的空间》,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8]胡志红:《西方生态批评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19]曹孟勤:《人性与自然:生态伦理哲学基础反思》,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0]高彩霞:《生态文学作品导读》,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2006年版。
    [21]李存葆:《李存葆散文》,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年版。
    [22]韩德信:《中国文艺学的历史回顾与向生态文艺学的转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3]盖光:《生态文艺与中国文艺思想的转换》,济南:齐鲁书社2007年版。
    [24]盖光:《文艺生态审美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5]张艳梅、蒋学杰、吴景明:《生态批评》,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6]王诺:《欧美生态批评:生态学研究概论》,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年版。
    [27]汪树东:《生态意识与中国当代文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28]王喜绒等:《生态视阈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29]吴秀明:《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与生态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30]苇岸著,冯秋子编:《最后的浪漫主义者》,广州:花城出版社2009年版。
    [31]韦清琦:《绿袖子舞起来:对生态批评的阐发研究》,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32]曾繁仁:《生态美学导论》,上海: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33]斯炎伟:《中外生态文学评论选》,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34]陈力君:《中外生态文学作品选》,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35]童庆炳、陶东风主编:《文学经典的建构、结构和重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6]阎景娟:《文学经典论争在美国》,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37]李玉平:《多元文化时代的文学经典理论》,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38]林精华、李冰梅、周以量编:《文学经典化问题研究》,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版。
    [39]刘晗:《文学经典的建构及其在当下的命运》,《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40]黄曼君:《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的诞生与延传》,《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
    [41]童庆炳:《文学经典建构诸因素及其关系》,《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42]方忠:《论文学经典化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重构》,《江海学刊》,2005年第3期。
    [43]孟繁华:《新世纪:文学经典的终结》,《文艺争鸣》,2005年第5期。
    [44]李青春:《文学经典面临挑战》,《天津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45]陶东风:《大话文学与消费文化语境中经典的命运》,《天津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46]盖生:《“文学终结论”疑析——兼论经典的文学写作价值的永恒性》,《文艺理论研究》,2006年第2期。
    [47]刘象愚:《经典、经典性与关于“经典”的论争》,《中国比较文学》,2006年第2期。
    [48]宋炳辉:《理论的生成辐射和本土问题意识——兼论四年来关于“经典的解构与重建”问题的讨论》,《中国比较文学》,2006年第4期。
    [49]刘象愚:《经典的解构与重建》,《中国比较文学》,2006年第2期。
    [50]赵学勇:《消费文化语境中文学经典的处境和命运》,《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51]陈学超:《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经典建构》,《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52]吴义勤:《新世纪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现状与问题》,《文艺研究》,2008年第8期。
    [53]孙苏:《经典的可能性》,《文艺评论》,2009年第5期。
    [54]陆扬:《经典与误读》,《文学评论》,2009年第2期。
    [55]彭书雄:《文学经典问题研究在中国》,《中州学刊》,2010年第3期。
    [56]南帆:《文学经典、审美与文化权力博弈》,《学术月刊》,2012年第1期。
    [57]刘俐俐:《后现代视野与文学经典问题域的新问题》,《南京社会科学》,2012年第3期。
    [58]张德明:《文学经典的生成谱系与传播机制》,《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59]吴秀明:《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生态文学——关于当下生态文学创作和研究的几点思考》,《理论与创作》,2006年第1期。
    [60]王为群,刘青汉:《论生态文学的价值系统》,《文艺争鸣》,2007年第9期。
    [61]梅真、王诺:《论华海的生态诗》,《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62]吴秀明:《文学如何面对生态——关于生态文学理论基点和生存境遇的思考》,《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5期。
    [63]纪秀明:《近三十年中国生态文学研究综述(1979-2008)——兼论生态文学与批评在中国的演进》,《辽宁大学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64]张守海,任南南:《“文学终结论”批判——生态批评视野中的“文学终结”问题》,《学术交流》,2009年第2期。
    [65]吴景明,刘中树:《从展示危机到参与重建——中国当代生态文学发展简论》,《学术界》,2009年第6期。
    [66]张艳梅:《中国当代生态文学的文化立场和价值追求》,《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67]汪树东:《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的生态意识》,《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68]王岳川:《生态文学与生态批评的当代价值》,《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69]王诺:《当下生态批评亟需直面的重要问题——南非生态批评给我们的启示》,《鄱阳湖学刊》,2010年第6期。
    [70]葛红兵:《忧患、信仰与拯救——当代生态文学的三个维度》,《社会科学》,2010年第8期。
    [71]盖光:《生态文学与“生态人”的亲和性生存体验》,《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1年第3期。
    [72]雷鸣:《现代性反思:当代生态小说的一种精神向度》,《山西师范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