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与政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就中国帝制时代而言,汉代是知识与政治的发展奠基期,在历史演进中开启了知识与政治的新样式,对后世的政治文化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秦统一后,残暴的文化政策与士人目标发生了严重的冲突,导致了“焚书坑儒”的惨剧。它要断绝诗书的传授系统,使整个社会笼罩在严刑酷法之下。这样就带来了两个后果,一是使得后来的文化建设遭遇到了困难,今古文等问题皆与书籍文本的毁灭有关,为后世的知识争论以及相关的政治斗争埋下了伏笔。二是在严厉的政治压制下,社会各阶层的界限在逐渐消弭,知识分子、旧贵族等与底层平民一起坚决投入了反秦斗争。而这种阶层间的界限消弭相当程度上催生了“布衣将相之局”,使得刘邦集团在风云际会中建立了汉家天下。
     汉王朝建立后,在对秦的政治文化反思中带来了如下的后果,一是对于文化开始了重视,学术的向前发展使得“经学时代”最终到来,对政治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二是在政治传统上对于“周道”给予了高度重视,虽然汉承秦制,但在精神气质上汉家王朝更推崇的却是周,这就与现实政治发生了冲突,既调整出了汉家“霸王道杂之”的政治特色,也为后来的政治改制埋下了伏笔。三是对于秦文吏的知识改造成为了必然,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士大夫阶层越来越居为官吏主流,选官制度越来越趋向知识标准,文吏的知识结构也由此得到了极大提高,儒生与文吏的既斗争又最终合流,形成了帝制时代的官吏特色。四是对于政治的理论反思,使得对于道统、法统、德政、法政等问题开始了思考,不同于秦王朝仅着眼于政治的实际功用考虑,汉家政府已经开始对帝制时代下,政治的价值层面进行了深刻思考,这种思路极大影响了后世政治,也对知识发展起到了独特的拉动作用。
     在汉代知识与政治互动关系问题上,就具体的历史进程而言,在汉初,一方面文化从秦反知识的政策中得到了解放,有了发展的空间;另一方面,知识的大发展又因汉初政治一度偏向于厚重少文的“黄老”,讲求清静无为,从而被闲置了数十年。
     但是,儒学毕竟更适应知识与政治的发展,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儒学替代黄老,乃至“独尊儒术”的推出,成了势所必然。但与此同时,知识也被加上了政治的枷锁,影响了此后整个社会的性格与面貌。
     在这一过程中尤为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士人与专制政治的关系。随着中央对地方王国控制的加强,加之援引士人进入内朝,诸侯国的宾客繁盛局面,以及丞相选士等政治习惯被打破,士人的政治空间完全被皇权所掌控。质言之,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为知识及士人划定了范围,知识分子的政治活动必须在体制内进行,一旦可能成为异己力量,就会遭到摧灭。从这个意义上看,独尊儒术是一种划定知识标准基础上的国家养士行为,它既使得知识发展有了保障,也使得知识独立发展的空间越来越狭窄,在知识解释权日益系于政治的状况下,士人与政治的关系空前密切,士人群体开始官方化或准官方化了。
     在政治影响知识的同时,知识也极大地影响了汉代政治,最主要的表现就是经学与政治的关系。一方面是学术被官方化,“独尊儒术”宣告了在政治推动下学术整合的最后完成,从而奠定了中国古代的思想主流。而博士、太学制度的创设,则在帝制政治下,为知识人转为政治人找到了最佳桥梁,学术不仅取得了与军功、事功一样的任官资质,随着经学及儒学的发展,以“学”为官更是成了最具正当性的理由。另一方面,知识对于政治的影响也甚深至巨,统治者对于道统、政统的讲求,政治对于历史文化的依托,具体到汉王朝的政治发展中,以经术决事,进行春秋决狱,依凭经学知识进行政治设计,乃至因天人灾异推出和调整各项政策,无不有知识力量在背后推引、鼓荡。
     武帝时期是汉代的重要转型期。当时以明堂之议拉开了尊儒改制的序幕,明于名物制度
    
    的申公被由鲁地征召到京师。但是,申公笃实的学风与武帝要求兴造的政治性格不相符合,
    申公一派被闲置,使得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另一派得以兴起。通过贤良对策,董仲舒以《公羊
    春秋》为核心,提出了一系列符合大一统政治的理念,经过他的改造,儒学援引阴阳及其他
    各种思想因素,开始构筑出帝制时代政治需要的学说。在原始儒学转向汉新儒学的过程中,
    既使得独尊儒术得以正式实现,也使得来自齐地的《公羊春秋》在政治生活中取得了领导地
    位,从而构筑出了齐、鲁学之争。
     具“守文”立场官员围绕在好《谷梁春秋》的卫太子旁边,以鲁学为号召,在朝廷中与
    齐学形成了针锋相对的两大派。在昭帝时期,围绕着嗣君的正统性问题,代表鲁学和齐学的
    谷梁与公羊派更是持截然不同的立场,学理论争后面所反映的是政治斗争。宣帝即位后,为
    消饵这种差异,直追武帝正统,从而绕过了昭帝与卫太子合法性问题,加之对卫太子好《谷
    梁春秋》的重视,以及晚年正式回归守文立场,最终在石渠阁会议上确立了《谷梁》的官学
    地位。这种后果既带动了经学的争论与合流,也为元、成以来改制之风大兴揭开了实质性的
    序幕。
     元、成以来一改汉家“霸王道杂之”的政治作风,开始纯用儒术,奉天法古逐渐成为汹
    涌的政治潮流。在这一进程中儒生起到了重要的推引作用
At Imperialism age of china ,there was develepment and foundation time about knowledge and politics in Han (汉) dynasty ,it open new mode about knowledge vs politics ,and brought out far-reaching influence to aftertime politics culture.After Ch'in( 秦) consolidated china, it's culture policy arisesed severe conflict to knowledgeable person, conducing "burning books and burying scholars" ("焚书坑儒") . it's purpose was to cut off classical knowledge impart system , and dominating society by cruel torture and law. It brought two aftereffects, firstly, it caused difficulty to culture construct; secondly, the political suppress made the distinction to put an end among the social ranks and the "commons turning into generals and ministers" (布衣将相之局) midwifery. As a result, Liu-bang (刘邦) group constituted Han-dynasty.纠正Foundation of Han-dynasty brought out some aftermaths rectifying at Ch'in politics culture. The first, the Han government began to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culture ,which cause "the classics study age" ("经学时代" )to advent, and brought about great influe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politics culture, secondly, although "Han inheritting Ch'in system"(汉承秦制), it more canonized Chou (周)dynasty spirit, namely "Chou Dao"( "周道" ).it was collided with fact politics, As a result, it not only adjusted "the Pa Dao and Wang Dao mixed "( "霸王道杂之" Characteristic politics, but also covered up the foreshadowing to subsequent politics stryppend-down. Thirdly, it was necessity for the Han government to change the Ch'in office-bearers knowledge system. In the course, not only the scholar-bureaucrat more and more became the mainstream placeman, choosing officers more and more attached importance to knowledge, But also the office-bearers' knowledge structure gained advance, the contend and concourse the Confucian literati with office-bearers molded bureaucracy feature in the Chinese imperialism age. Fourthly, the Han government start to thought of Dao-tong(道统), Fa-tong(法统), De-zheng(德政) Fa-zheng(法 政) issues .Other than the Ch'in dynasty , which only took into account political efficacy, the Han government also profoundly consider political value, which greatly affect aftertime politics, and rose unique promotional func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knowledge.In early time in Han dynasty , on the one hand, culture was unbound from Ch'in policy; on the other hand, because government was partial to Huang-lao teaching, which requested wu-wei(无为), the great development of knowledge was left unused a few decades.But Confucian more sui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knowledge and politics than Huang-lao school, therefore, it is necessity of the emergence of "Only honour Confucianism "( "独尊儒术" ) Simultaneously, knowledge was shackled by politics, which work on whole Imperialism age of china.In the process, what deserves our attention is scholars' relation with caesarism. Along with the reinforce of the centrality controlling kingdom in the district, additionally invoking scholars to enter Nei-chao(内朝), the status was break, that the politics guests' prosperous complexion and political custom of the prime minister choosing official, and then, scholars' political interspace was entirely controlled by imperial sovereignty(皇权).In a word, centralized political system confined knowledge and scholars. The scholars political action must be in system, once was likely to become dissident, who would be destroyed. From the meaning, "Only honour Confucianism " isaction of government fostering intellectual, based on ordering knowledge standard. It guaranteed development of knowledge , and also made the interspace independent development more and more straitness. Scholars' connection with politics was so osculation, knowledgemen began to be official or next to be official.When politics influenced knowledge, knowledge also greatly influenced politics in Han dynasty, the primary exhibition was the relation while the classics vs the politics. On the one hand , learning was become official kind, "Only honour Confucianism "declared fina
引文
《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 1980年影印版。
    《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隋书》等,以上皆为中华书局点校本。
    《二十二子》,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版
    《资治通鉴》,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程树德:《论语集释》,中华书局 1990年版
    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 1987年版
    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中华书局 1986年版
    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诂》,中华书局 1983年版
    孙希旦:《礼记集解》,中华书局 1989年版
    朱彬:《礼记训纂》,中华书局 1996年版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 1981年版
    钟文烝:《春秋谷梁经传补注》,中华书局 1996年版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 1983年版
    黄怀信等:《逸周书汇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5年版
    高明:《帛书老子校注》,中华书局 1996年版
    《管子》,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年版
    《墨子》,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年版
    孙诒让:《墨子间诂》,中华书局 2001年版
    《晏子春秋》,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年版
    郭庆藩:《庄子集释》,中华书局 1961年版
    《荀子》,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6年版
    王先谦:《荀子集解》,中华书局 1988年版,
    王先慎:《韩非子集解》,中华书局 1998年版
    陈奇猷:《韩非子集释》,中华书局 1958年版
    《吕氏春秋校释》学林出版社 1984年版
    《吕氏春秋》,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6年版
    《国语》,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8年版
    《战国策》,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年版
    屈守元:《韩诗外传笺疏》,巴蜀书社 1996年版
    《新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王利器:《新语校注》,中华书局 1986年版
    《盐铁论校注》,中华书局 1992年版
    《风俗通义》、《独断》、《人物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蒋礼鸿:《商君书锥指》,中华书局,1986年版
    王洲明、徐超:《贾谊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6年版
    阎振益、钟夏:《新书校注》,中华书局 2000年版
    苏舆:《春秋繁露义证》,中华书局 1992年版
    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中华书局 1989年版
    赵仲邑:《新序详注》,中华书局 1997年版
    
    
    向宗鲁:《说苑校证》,中华书局 1987年版
    司马光:《太玄集注》,中华书局 1998年版
    汪荣宝:《法言义疏》,中华书局 1987年版
    黄晖:《论衡校释》,中华书局 1990年版
    汪继培笺,彭铎校正:《潜夫论笺校正》,中华书局 1985年版
    陈立:《白虎通疏正》,中华书局 1994年版
    《申鉴》、《尚书大传》(《四部丛刊》本)
    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中华书局 1983年版
    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8年版
    《文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徐天麟:《西汉会要》、《东汉会要》,中华书局 1955年版
    杨晨:《三国会要》,中华书局 1956年版
    王先谦:《汉书补注》,中华书局 1983年版
    《后汉书集解》,《四部精要》本
    《两汉纪》(《汉纪》、《后汉纪》),中华书局 2002年版
    周天游:《八家后汉书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版
    孙星衍:《汉官六种》,中华书局 1990年版
    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 1958年版
    杜佑:《通典》,中华书局 1984年版
    马端临:《文献通考》,中华书局 1986年版
    郑樵:《通志》,中华书局 1987年版,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年版
    安居香山、中村璋八辑:《纬书集成》,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4年版
    洪适:《隶释》,中华书局 1985年版
    王昶:《金石粹编》,中国书店 1985年版
    荆门市博物馆编:《郭店楚墓竹简》,文物出版社 1998年版
    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 1978年版
    张家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247号墓)》,文物出版社 2001年版
    连云港市博物馆等编:《尹湾汉墓简牍》,中华书局 1997年版
    谢桂华、李均明、朱国炤校注:《居延汉简释文合校》,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
    甘肃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编校:《居延新简》,文物出版社,1990年版
    王应麟:《困学纪闻》,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8年版
    高似孙:《史略》、《子略》,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8年版
    《日知录集释》,岳麓书社 1994年版
    洪适:《容斋随笔》,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6年版
    王夫之:《读通鉴论》,中华书局 1975年版
    赵翼:《廿二史剳记》,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0年版
    钱大昕:《廿二史考异》,商务印书馆 1958年版
    王鸣盛:《十七史商榷》,中国书店 1987年版
    俞正燮:《癸巳存稿》,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3年版
    叶瑛:《文史通义校注》,中华书局 1994年版
    程舜英编著:《两汉教育制度史资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3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卡尔·曼海姆著,黎明、李书崇译:《意识形态与乌托邦》,商务印书馆 2000年版
    马克斯·舍勒著,艾彦译:《知识社会学问题》,华夏出版社 1999年版
    马克斯·韦伯著,王容芳译:《儒教与道教》,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杨富斌译:《社会科学方法论》,华夏出版社 1999年版
    冯克利译:《学术与政治》,三联书店 1998年版
    华勒斯坦等著,刘建芝等编译:《学科·知识·权力》,三联书店 1999年版
    罗素著,张金言译:《人类的知识》,商务印书馆 1983年版
    孔狄亚克著,洪洁求、洪丕柱译:《人类知识起源论》,商务印书馆 1989年版
    米歇尔·福柯著,谢强、马月译:《知识考古学》,三联书店 1998年版
    刘北成、杨远婴译:《规训与惩罚》,三联书店 2003年版
    莫伟民译:《词与物——人文科学考古学》,上海三联书店 2001年版
    弗·兹纳涅茨基著,郏斌祥译:《知识人的社会角色》,译林出版社 2000年版
    爱德华·W·萨义德著,单德兴译:《知识分子论》,三联书店 2002年版
    刘易斯·科塞著,郭方等译:《理念人:一项社会学的考察》,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1年版
    S·N·艾森斯塔得著,阎步克译:《帝国的政治体系》,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2年版
    尤西林:《阐释并守护世界意义的人——人文知识分子的起源与使命》,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6年版
    杨树达:《汉书窥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陈直:《史记新证》,天津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汉书新证》,天津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顾实:《汉书艺文志讲疏》,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年版
    沈家本:《历代刑法考》,中华书局 1985年版
    程树德:《九朝律考》,中华书局 1963年版
    王国维:《观堂集林》,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1年版
    皮锡瑞:《经学通论》,中华书局 1954年版
    《经学历史》,中华书局 1959年版
    吕思勉:《秦汉史》,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年版
    《中国制度史》,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5年版
    林剑鸣:《秦汉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7年版
    《秦史稿》,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1年版
    田昌五、安作璋主编:《秦汉史》,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白寿彝总主编,白寿彝、高敏、安作璋主编:《中国通史》(第5卷);白寿彝、廖德清、施丁主编:《中国通史》(第6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崔瑞德、鲁唯一主编,杨品泉等译:《剑桥中国秦汉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2年版
    侯外庐等著:《中国思想通史》(1——3卷),人民出版社 1957年版
    史华兹著,程钢译:《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4年版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
    本田成之著,孙恨工译:《中国经学史》,上海书店 2001年版
    马宗霍:《中国经学史》,商务印书馆 1998年影印本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华东师大出版社 2000年版
    柳诒征;《中国文化史》,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年版
    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0年版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1年版
    刘泽华主编:《中国政治思想史》,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6年版
    《先秦士人与社会》,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4年版
    《士人与社会》(秦汉魏晋南北朝卷),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2年版
    姜广辉主编:《中国经学思想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年版
    顾颉刚:《汉代学术史略》,东方出版社 1996年版
    徐复观:《两汉思想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
    《徐复观论经学史二种》,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2年版
    金春峰:《汉代思想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7年版
    周桂钿:《秦汉思想史》,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0年版
    《董学探微》,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9年版
    于迎春:《秦汉士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
    刘起舒:《尚书学史》,中华书局 1989年版
    刘汝霖:《汉晋学术编年》,中华书局 1987年版
    钱穆:《国学概论》,商务印书馆 1997年版
    《两汉今古文平议》,商务印书馆 2001年版
    《先秦诸子系年》,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2年版
    郭沫若,《十批判书》,东方出版社 1996年版
    杨向奎:《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修订本),人民出版社 1997年版
    《绎史斋学术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3年版
    饶宗颐:《中国史学上之正统论》,上海远东出版社 1996年版
    张舜徽:《周秦道论发微》.中华书局 1982年版
    朱东润:《史记考索》,华东师大出版社 1996年版
    李学勤:《古文献丛论》,上海远东出版社 1996年版
    《简帛佚籍与学术史》,江西教育出版社 2001年版
    当代学者自选文库:《李学勤卷》,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9年版
    谢维扬;《中国早期国家》,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
    《至高的哲理:千古奇书<周易>罚榈?1997年版
    杜维明著,钱文忠、盛勤译《道·学·政:论儒家知识分子》,上海人民出版(?)年版
    王锦民:《古学经子——十一朝学术史新证》,华夏出版社 1996年版
    张纯、王小波:《韩非思想的历史研究》,中华书局 1986年版
    俞启定:《先秦两汉儒家教育》,齐鲁书社 1987年版
    杨鸿年:《汉魏制度丛考》,武汉大学出版社 1985年版
    金德建:《先秦诸子杂考》,中州书画社 1982年版
    《经今古文字考》,齐鲁书社 1986年版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7年版
    《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3年版
    阎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年版
    李军:《士权与君权》,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
    王廷洽:《中国早期知识分子的社会职能》,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7年版
    
    
    王葆玹:《今古文经学新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7年版
    陈苏镇:《汉代政治与<春秋>А罚泄悴サ缡映霭嫔?2001年版
    马勇:《秦汉学术:社会转型时期的思想探索》,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8年版
    张涛:《经学与汉代社会》,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1年版
    汤志钧等:《西汉经学与政治》,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4年版
    安作璋、熊铁基:《秦汉宫制史稿》(上)齐鲁书社 1984年版
    祝总斌:《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年版
    朱绍侯:《军功爵制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0年版
    黄留珠:《秦汉仕进制度》,西北大学出版社 1985年版
    《秦汉历史文化论稿》,三秦出版社 2002年版
    卜宪群:《秦汉官僚制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年版
    熊铁基:《秦汉新道家》,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年版
    谷川道雄著,马彪译:《中国中世社会与共同体》,中华书局 2002年版
    西嶋定生著,武尚清译:《二十等爵制》,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1992年版
    李开元:《汉帝国的建立与刘邦集团——军功受益阶层研究》,三联书店 2000年版
    贺昌群:《魏晋清谈思想初论》,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8年版
    大庭脩著,林剑鸣等译:《秦汉法制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
    张建国:《帝制时代的中国法》,法律出版社 1999年版
    《中国法系的形成与发达》,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年版
    吴刚:《知识演化与社会控制——中国教育知识史的比较社会学分析》,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年版
    朱维铮编:《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增订本),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6年版
    钟兆鹏:《求是斋丛稿》,巴蜀书社 2001年版
    《谶纬论略》,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1年版
    《<吕氏春秋>?淮南子>芯俊罚肼呈樯?1987年版
    《古史辨》,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年版
    中国秦汉史研究会编:《秦汉史论丛》1——7辑
    《经学今诠初编》(《中国哲学》第22辑),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0年版
    《经学今诠续编》(《中国哲学》第23辑),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1年版
    王利器:《晓传书斋集》,华东师大出版社 1997年版
    当代学者自选文库:《王利器卷},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9年版
    葛志毅、张惟明:《先秦两汉的制度与文化》,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1998年版
    马衡:《凡将斋金石丛稿》,中华书局 1977年版
    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丛》,三联书店 1955年版
    《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续编》,三联书店 1983年版
    《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三联书店 1993年版
    田余庆:《秦汉魏晋史探微》(重订本),中华书局 2004年版
    《东晋门阀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年版
    熊德基:《六朝史考实》,中华书局 2000年版
    高敏:《秦汉史论集》,中州书画社 1982年版
    《秦汉史探讨》,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8年版
    《瞿同祖法学论著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8年版
    《许倬云自选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
    《李零自选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年版
    《日本中青年学者论中国史》(上古秦汉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5年版
    
    
    《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三卷).中华书局 1993年版
    朱渊青:《汉晋知识研究——关于中国古代知识分类之演变的考察》,2001年华东师大博士论文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