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路径选择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中部六省经纬跨度位于北纬25-40,东经108-119之间,地处祖国内陆腹地,起着承东启西、接南进北、吸引四面、辐射八方的作用,依靠全国10.7%的土地,承载全国28.1%的人口,创造全国23.0%的GDP,在全国地域分工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但由于发展起点、环境和条件不同,一方面东部沿海地区借助改革开放的政策优势,先行一步,经济发展水平远高于中部六省,且发展差距还呈加速扩大之势;另一方面西部地区依靠中央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经济快速增长的势头将会在一定时期内保持;而东北老工业基地也会抓住“振兴东北”战略的难得机遇,努力实现经济的突破性进展,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发挥更加突出的作用。面对新形势,如何有效发挥中部地区综合优势,加速在全国区域经济板块中崛起,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本文立足中部六省经济发展现状,在深入分析中部地区拥有的各项优势后,运用区域经济学的相关理论,结合最新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指出坚持以人为本与可持续发展是中部地区崛起的必由之路,后发优势战略与比较优势战略相结合,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促进区域经济国际化,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加大融入“长三角”经济圈的力度等,是中部地区跨越式发展的实现手段。
The six provinces including Shanxi, Anhui, Jiangxi, Henan, Hubei, Hunan are located in the middle part of China, between 25 N and 40 N, 108 E and 119?E. Possessing 10.7 percent of national land, 28.1 percent of national population, these six inland provinces bring about 23 percent of national GDP, and occupy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Chinese territorial division of labour. Nevertheless, there are more difficulties in developing economy there due to lower development level, less favourable circumstances and factors. On the one had, with the help of the policy of reformation and opening, provinces in the eastern part of China make full use of their privilege of policy, so that their economy development is faster than that in provinces of central China, and what's more, the development gap is becoming wider and wider. On the other hand, with the central authorities' strategies of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west China, great increase in economy of provinces in western part of China will remain in a certain period of time. The traditional industrial bases in northeast China will also grasp the opportunities brought about by strategies of revitalizing northeast China so as to achieving acceleration in economy development. How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comprehensive advantages of the provinces in central China so that they can accelerate their development in Chinese territorial economy under the new circumstances? This is an important task for us to study. In this thesis, the feasibility of achieving economy spurt has been investigated and analyred based on the status quo of economy development of the six provinces in central China and some suggestions have been made.
引文
[1] 苏廷鏊 付伟 《增长极理论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 [J],城市经济、区域经济 1999(3)
    [2] 李永安 《发展区域间的经济联合与协作》[J],城市经济、区域经济 2003(3)
    [3] 刘勇《我国典型地区区域竞争力初步研究》[J],城市经济、区域经济 2003(5)
    [4] 肖红叶 李晶《我国区域国际竞争力研究》[J],城市经济、区域经济 2003(5)
    [5] 于立新 王佳佳《区域经济合作:战略目标与模式选择》 [J],城市经济、区域经济 2003(4)
    [6] 李庭辉 《强化产业整合,提高区域国际竞争力》 [J],城市经济、区域经济 2003(4)
    [7] 徐晓明 《论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的点线面扩展战略》 [J],城市经济、区域经济 2003(4)
    [8] 朱耀人《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思路》[J],城市经济、区域经济 2003(4)
    [9] 黄中伟 陈刚 《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理论研究综述》 [J],经济纵横 2003(4)
    [10] 杨亚琴《中国区域经济合作的趋势及相关对策》[J],上海经济研究 2003(3)
    [11] 徐康宁 《当代西方产业集群理论的兴起、发展和启示》 [J],上海经济研究 2003(3)
    [12] 顾新 李久平 冯结 《学习型区域: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3(4)
    [13] 蔡昉 王德文 王美艳《工业竞争力与比较优势》[J],管理世界 2003(2)
    [14] 豆建民 《区域经济理论与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J],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3(2)
    [15] 傅京燕 《中小企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及其决定因素》 [J],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3(3)
    [16] 余新海 《跨越式发展中政府有效干预的经济学解释》 [J],上海经济研究 2002(11)
    [17] 宁周彬 《论我国区域间经济差距》 [J],经济纵横 2002(10)
    [18] 许庆瑞 毛凯军 《论企业集群形成的条件》 [J],经济纵横 2002(10)
    
    
    [19] 韩小威《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战略的选择》[J],经济纵横 2002(12)
    [20] 刘世锦 《产业积聚及其对经济发展的意义》 [J],改革 2003(3)
    [21] 刘鹏照 刘普照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经济学分析》 [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3(12)
    [22] 曾培炎《迈出全国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步伐》 [J],宏观经济研究 2003(1)
    [23] 王傲兰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与理论》 [J],宏观经济研究 2003(3)
    [24] 李国平 许扬 《梯度理论的发展及其意义》 [J],经济学家 2002(4)
    [25] 陈剑锋 《基于知识的产业集群能力研究》 [J],财经研究 2003(2)
    [26] 蔡昉 王午文 《比较优势差异、变化及其对地区差距的影响》 [J],中国社会科学 2002(5)
    [27] 王家瑞 王禹 蒋群英 《产业结构的竞争性调控机制新探》 [J],财经研究 2002(9)
    [28] 孙海鸣 立乃全 《区域经济学理论的历史回顾及其在20世纪中叶的发展》[J],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0(8)
    [29] 李京文 《中国区域经济教程》 [M], 广西人民出版社 2000
    [30] 刘琦岩 《中国如何发展有竞争力的产业簇群》 [J],中国科技产业 2001(3)
    [31] 胡兆量 《中国区域发展导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32] 孙久文 《中国区域经济实证研究——结构转变与发展战略》 [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1999
    [33] 程必定 《区域经济学》 [M],安徽出版社 1989
    [34] 张敦富等 《知识经济与区域经济》 [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0
    [35] 厉以宁 《区域发展新思路》 [M], 经济日报出版社 1999
    [36] 张可云 《区域经济政策》 [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1
    [37] 符正平 《论企业集群的产生条件与形成机制》[J],中国工业经济 2002(10)
    [38] 朱荣林 《走向长三角》 [M],学林出版社 2003
    [39] 景体华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2003-2004)[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
    [40] 周起业等 《区域经济学》 [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9
    [41] 程必定 《区域经济空间秩序》 [M],安徽人民出版社 1998
    [42] 陈栋生 《新世纪中国区域经济走势》 [J],十六大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研讨会论文汇编 2003(8)
    [43] 崔学贤 《集群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 [J],十六大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研讨会论文汇编 2003(8)
    [44] 郭金喜 《产业集群是欠发达县域跨越式发展的有效形式》 [J],十六大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研讨会论文汇编 2003(8)
    
    
    [45] 佘传奇等 《安徽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J],十六大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研讨会论文汇编2003(8)
    [46] 颜鹏飞等 《经济增长极和区域经济发展》 [J],十六大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研讨会论文汇编2003(8)
    [47] 刘志迎等 《安徽与周边六省出口贸易发展比较研究》 [J],十六大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研讨会论文汇编2003(8)
    [48] 衣保中 《论可持续发展的区域开发》 [J],十六大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研讨会论文汇编2003(8)
    [49] 秦尊文等 《论长江中游经济区崛起的必然趋势》 [J],十六大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研讨会论文汇编2003(8)
    [50] 华兴顺 《中部地区城市化的战略选择》 [J],十六大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研讨会论文汇编2003(8)
    [51] 邹彦林等 《论中部地区农村小康建设的战略地位与思路》 [J],十六大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研讨会论文汇编2003(8)
    [52] 李淳燕 《发展县域特色经济中的几个理论认知问题》 [J],十六大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研讨会论文汇编2003(8)
    [53] 谢培秀 《安徽县域经济发展及影响因素分析》 [J],十六大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研讨会论文汇编2003(8)
    [54] 刘齐中 《集群经济是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J],十六大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研讨会论文汇编2003(8)
    [55] 陈泽水 《后发优势与跨越式发展》 [J],地方政府管理2001(4)
    [56] 周肇光 《安徽经济发展优势探析》 [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1998(3)
    [57] 黄建盛 《调整经济结构 加快中部地区经济发展》 [J],理论前沿1999(20)
    [58] 孔争和 《中西部地区城市化的战略思考》 [J],求索2001(3)
    [59] 戴宗玉 《安徽如何融入长三角》[J],国研网
    [60] 包月阳 车海刚 《王金山:安徽迎来大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J],国研网
    [61] 赵长茂 《按“五个”统筹和“五个”坚持的要求推进改革》 [J],国研网
    [62] 钱平凡 《培育产业集群、促进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路》)[J],城市经济导刊 2003(10)
    [63] 邓聿文 《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 [J],国际金融报2003.11.7
    [64] 常修泽 《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初探》 [J],国际金融报2003.12.11
    [65] 萧灼基 《科学发展观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 [J],人民日报2003.12.9
    [66] 杨再平,《论混合所有制》 [J],国有资产管理2003(12)
    
    
    [67] 钱平凡 《实施产业集群发展的战略思路》 [J],宏观经济管理2003(11)
    [68] 韩俊 《统筹城乡发展 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J],人民论坛2004(2)
    [69] 杨圣明 《五个统筹的经济理论创新》 [J],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
    [70] 刘福垣 《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J],科学决策2003(11)
    [71] 胡彬 《长三角城市网络化发展内涵研究》 [J],中国工业经济2003(10)
    [72] 潘捷军 《长三角经济研究综述》 [J],上海经济2003(7/8)
    [73] 陈存友等 《长三角经济整合驱动力探究》 [J],上海改革2003(5/6)
    [74] 邹军 《都市圈规划的初步探讨》 [J],现代城市研究2003(4)
    [75] 程国有 《必须大力发展县域城市》 [J],国研网
    [76] 华斌 《江西县域经济如何迈关过坎?》 [J],经济日报2003.9.4
    [77] 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 《我国县域综合发展向好 100个发达县更显活力》[J],国研网
    [78] 段培君 《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理论的系统框架》[J],中国软科学
    [79] 许经勇 《壮大县域经济的两个问题》 [J],宏观经济研究2003(9)
    [80] 安徽省财政厅课题组 《安徽行政区划与区域经济发展》[J],经济研究参考2003(77)
    [81] 王青云 《区域国际竞争力及其指标体系初探》 [J],宏观经济研究2003(12)
    [82] 魏敏等 《区域竞争力的区位差异分析》[J],财贸研究2003(5)
    [83] 陈明星 《“四极论”:中国区域经济新格局》 [J],国研网
    [84] 王克春 《探索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之路》 [J],中国城市化2003(8)
    [85] 林毅夫 《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与杨小凯教授商榷》[J],国研网
    [86] 林毅夫等 《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J],国研网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