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突厥文碑铭文学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古代突厥文碑铭”文献,是指公元6-9世纪在我国北方建立的突厥汗国(552—745年)和回鹘汗国(745—840年)时期用“如尼体”文字撰写的石刻文献。在这批文献发现之后,世界各国突厥学家纷纷致力于对其进行文字解读及文本恢复,先后涌现出了许多国际知名的突厥学家以及颇有影响的研究成果。研究成果涵盖了古代突厥文碑铭的文献研究、历史、宗教、民俗、文化等各个方面。在众多已有的研究中,固然存在一些对碑铭文献的文学特点的研究,但对其文学特点的系统研究还是比较缺乏。究其缘由,是碑铭的文学研究未能进入古典文学研究主流。
     在浩瀚的古代突厥文碑铭文献中,本文选择了第二突厥汗国时期竖立在吐拉河和鄂尔浑河岸边的《暾欲谷碑》、《阙特勤碑》和《毗伽可汗碑》等三个碑铭为研究文本,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古代突厥文碑铭文献的文学蕴涵。本文主要是从文学角度考虑,认为以上三个文本具有独特艺术形式,蕴含着特定历史时期的审美意识和独出心裁之美,从某种意义上,可以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文学文本。
     目前,学术界一致认为有些古代突厥文碑铭文本具有非同寻常的文学内涵,但在具体研究上缺乏对其系统的阐释。因此,本文对以上三个碑铭文本进行文学角度上的全面阐释、解读,旨在分析其文学特色及渊源。
     本文由绪论、正文、结论和附录四部分构成。
     绪论部分包括:对诸古代突厥文碑铭文本的简单介绍;探讨本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分析和评述碑铭的文学研究现状;论述采用的研究方法及文本的选定、梳理文本来源及拉丁文转写字母;对本文中运用的学术概念和术语进行界定和简单的阐释。附录部分列出本文重新排列的三碑文本。
     第一章《古代突厥文碑铭的三个文本》。本章通过对三碑文本的文化历史渊源及其人物的解释,初步地勾勒出三碑文本的文学特征。三碑文本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文本,是一个多层次的语言结构系统。其结构层次排列有所不同,阅读感觉也会呈现微妙的差异。本文力图从文学文本批评的角度,重新透视多位学者排列的三碑文本,试图追索碑铭作者的原意,并从碑铭文本的社会语境出发,拟定适合文学研究的文本。最后,为了加深对三碑文本主体结构的理解和展开下一步的论述,本文又从传统的情节角度叙述了三碑文本的梗概。
     第二章《古代突厥文碑铭文本的文体》。本章从文学类型角度对三碑文本进行各种文体的理论批评和实践总结,勾勒出古代突厥民间文学的原始文体及其与碑铭文体之间的碰撞、汇通以及相互交融的关系;试图从中把握诸古代突厥语族民族古代文学思想的精髓,民间口头文学与碑铭文学之间的传承关系。另外,学术界历来对诸古代突厥文碑铭文本的性质是散文还是诗歌作品的问题,有诸多分歧。本章从语言艺术角度透视了三碑文本,认为诸古代突厥文碑铭文本都是散文而不是韵文体作品。
     第三章《古代突厥文碑铭文学的叙事艺术》。本章从叙事视点、人物和情节三个方面进一步挖掘了三个碑铭文本文学内涵的艺术构架,包括文化渊源以及语言表达等诸多细节。在具体的分析中,不仅论述三碑文本的叙述技巧,而且探讨了碑铭中作者和人物的关系、作者和叙述者的互动功能以及三碑文本叙述技巧形成的文化基础。在论及三碑文本的叙事模式、技巧、人物塑造、情节等的同时,也确定了《阙特勤碑》和《毗伽可汗碑》文本的作者身份。
     结论《文学文本还是纯历史文本》。主要是从历史诗学的发展与文化逻辑的发展角度出发,来考察碑铭文学的形成和发展之间的有机关系。我试图运用新历史主义批评方法,解答古代突厥文碑铭文本是文学文本还是纯历史文本这一问题,古代突厥文碑铭文本本质上属于文学化、文论化、叙述化的历史文本,并不属于科学化、分析化的历史本体。最后,本文认为古代突厥文碑铭文本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审视和研究。
"Old Turkic Inscriptions" refer to the official or private inscriptions in the Runiform script in the territory of the second Turk Khanate (552-745 )and Uyghur Khanate (745-840 ) which were established during the 6 - 9th century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China.
     After the discovery of these inscriptions, Turcologists from various countries tried to decipher the language and construct the text. Studies on the diverse aspects of Old Turkic inscriptions such as the editing texts, linguistic features, history, religion, folklore and culture have been done. But there are a few studies on the literary aspects of these texts. This paper first focuses on whether the inscriptions can be called literary texts on the whole when examining the literary traits and the value of various Old Turkic inscriptions. Indeed, the distribution of Old Turkic inscriptions is quite intricate and there are obvious differences on their length, subject structure as well as plot respectively.
     When studying the Old Turkic inscriptions from literary perspective, it's the most important step to select the text with unique artistic style, namely the text with original beauty decided by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of specific historical period. Among the voluminous texts of Old Turkic inscriptions, this article has chosen the texts of "Tonyukuk", "Kül Tigin" and "Bilg(a|¨) Kaghan" inscriptions which were constructed in the Orkhon valley during the second Turk Khanate as research samples. Based on this, it has probed into the literary implication of Old Turkic inscriptions.
     This thesis aims at to carry on a comprehensive explanation towards the three Old Turkic texts mentioned above and has further analyzed their literary characteristics and origins.
     This thesis consists of three chapters with introduction, conclusion and the appendix.
     In introduction I give some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the Old Turkic inscriptions, the significance of this study, bibliographical details, the analysis and comment towards present research situation of inscriptions, the research methods and text designation, the origin of the text and list of Latin alphabets which are used for transcription; It has also made some definition and simple explanation regarding academic concept and the terminology used in this article. In Appendix, I rearrange the three inscriptions on the basis of literary aspects of the texts.
     In chapter one, I generalize the literary aspects of theses texts on the basis of the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origin and analyzing the characters in this text. Using the method of literary text criticism, this paper penetrates again three texts arranged by several scholars, attempts to examine the author's original intention, and embarks from the social context of inscriptions texts to draw up the texts suitable for the literary research. Finally, for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structure of these texts and for further study I will give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content of the texts.
     Chapter Two covers the literary genre of ancient Turkic inscriptions. This chapter carries on theoretical criticism and practical conclusion of varied literary genre over three texts on a basis of literary genre standpoint, sketches the primitive literary genre of ancient Turkic inscriptions and collisions, collections as well as the mutual blending relations among diverse ancient literary genres. Thus it ventures to grasp the essence of ancient literary thoughts of various ancient Turkic tribes, and relations between the folk oral literature and the inscribed text literature. Moreover, there are some arguments concerning the genre of various Old Turkic inscriptions whether they are prose or poetry. This chapter observes the three texts from literary art perspective. And I consider that the various Old Turkic inscriptions are prose not poesy.
     Chapter Three deals with narrative art of the Old Turkic inscriptions. This chapter, by narrating viewpoints, characters and plots, has further unearthed artistic structural frame of literary connotation of three inscribed texts, including cultural origin as well as many details in expressions. In other words, this article discourses upon in specific analysis the narration skills of three texts, and also discusses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authors of these texts and characters, the function of authors and narrator . Thus, this thesis has not only concerned the narrative pattern, the skill, the characterization, the plot of three texts, but also determines the identity of authors of "Kül Tigin" and "Bilg(a|¨) Kaghan" inscriptions.
     In conclusion I attempt to explain whether the Old Turkic inscriptions are literary texts or purely historical ones using the method of new historical criticism. Although according to the viewpoints of new historical principle, they essentially belong to the literature-oriented, literature-theoretical and narrative historical texts, rather than scientific and analyzable ones.
     Therefore, when we study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se texts, we should observe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literature and culture. Finally, I made conclusion that the Old Turkic inscriptions are literary work in some respects. I hope this thesis will help the further study on the artistic value of these texts. And I believe that this value exists in the literature and also in history.
引文
4[美]乔纳森·卡勒著:《文学理论入门》,李平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年,第23页。
    5[美]爱德华·萨丕尔著:《语言论》,陆卓元译,北京:商务印书书馆,1985年,第198-199页。
    6[美]乔纳森·卡勒著:《文学理论入门》,李平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年,第31页。
    7[美]乔纳森·卡勒著:《文学理论入门》,李平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年,第34页。
    8[德]:A.V.加班:《中世纪以来中亚的突厥文献》,北京:《突厥语研究通讯》,第9期,中国突厥语研究会编印,1983年,第4页。
    9[苏]克利亚什托尔内著:《古代突厥鲁尼文碑铭--中亚细亚史原始文献》,李佩娟译,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66、67页。
    10 Talat Tekin:《Orhun Yazitlari》,Simurg,Istanbul,s.15,1995.
    11 岑仲勉著:《突厥集史》,(下册),北京:中华书局出版发行,1958年10月第一版,2004年5月第2次印刷,第865页。
    12耿世民著:《古代维开尔诗歌选》,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6页。
    13 朗樱著:《玛纳斯论》,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9年,367-374。
    14阿不都秀库尔·吐尔地、刘宾、依明江·艾合麦提、司马义·铁木尔等编:《维吾尔文学史》(共四卷),(维吾尔文),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第31页。
    15[苏]A.伯恩什达女姆著:《6至8世纪鄂尔浑叶尼塞突厥社会经济制度》,杨讷译,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46页。
    16最早参加这项研究工作的学者们是:拉德洛夫、汤姆森、帕克尔、巴托尔德、马迦特、麦廖兰斯基、夏德、沙畹等人。详细内容参见:[苏]С.Г.克亚什托尔内著:《古代突厥鲁尼文碑铭--中亚细亚史原始文献》,李佩娟译,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2-3页。
    17同上书:第3页。
    18[苏]A.伯恩什达姆著:《6至8世纪鄂尔浑叶尼塞突厥社会经济制度》,杨讷译,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47页。
    19[苏]威廉·巴托尔德著:《中亚突厥史十二讲》,罗致平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11页。
    20拉德洛夫:《北突厥民间文学汇编》(第五卷)《哈刺吉尔斯方言》,圣彼德堡,1885年;
    雅斯特莱姆斯基:《雅库特民间文学汇编》(《雅库特自治共和国研究委员会著作集》,苏联科学院出版社,列宁格勒,1929;
    毕卡尔斯基:《雅库特故事》(《纪念奥登堡文集》,苏联科学院出版社,列宁格勒,1934。
    载:[苏]A·们恩什达姆著:《6至8世纪鄂尔浑叶尼塞突厥社会经济制度》,杨讷译,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46页。
    21柯尔什:《突厥部落上古民诗》,(东方部论从),1909,第19卷,载同上书。
    22指结构对称。转引同书。
    23[苏]A.伯恩什达姆著:《6至8世纪鄂尔浑叶尼塞突厥社会经济制度》,杨讷译,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46页。
    24[苏]A.伯恩什达姆著:《6至8世纪鄂尔浑叶尼塞突厥社会经济制度》,杨讷译,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43页。
    25[苏]С.Г.克利亚什托尔内著:《古代突厥鲁尼文碑铭--中亚纠亚史原始文献》,(李佩娟译),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68、71页。
    26同上书第67页。
    27转引自:耿世民著:《古代维吾尔诗歌选》,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6页。
    28 Iya Vasiliyevna Stebteva:《6-8世纪突厥诗歌》,(俄文),莫斯科:苏联科学出版社东方文学部,1965年;
    Iya Vasiliyevna Stebleva:《古代突厥诗歌》,(俄文),莫斯科:苏联科学出版社东方文学部,1976年。
    29路易·巴赞:《古代突厥碑铭》,汉文译祥见:耿世民著:《古代突厥丈碑铭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03页。
    法文详见:Louis Bazin:La literature Epigtaphique Turque Ancienne,Philologiae Turcicae Fundamenta,Ⅱ,Copyright 1965 by Franz Steiner Verlag GMBH.Wiesbaden.
    30 耿世民著:《古代突厥文碑铭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24-325页。
    31[法]路易·巴赞著:《突厥历法研究》,耿晟译,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
    32 #12
    33 Hiiseyin Namik Orkun:Eski T(u|¨)rk Yazitlari,3 Baski,Ankara,1994.
    34 Muharrem Ergin:Orhun Abideleri,Bo(?)azi(?)i Yayinlari,24 Basks,Eyl(u|¨)l 1999,(?)stanbul.
    35 Muharrem Ergin:Orhun Abideleri,Bo(?)azi(?)i Yayinlari,24 Basks,Eyl(u|¨)l 1999,(?)stanbul,s.14.
    36 Talat Tekin:OrhunYazitlari,Simurg,lstanbul,1988.
    37 Talat Tekin:A Grammar Of Orkhon Turkic,Indiana University,Bloomington 1968.
    38 Talat Tekin:OrhunYazitlari,Simurg,Istanbul,1988,s.15.
    39 岑仲勉著:《突厥集史》,下册,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865页。
    40 耿世民著:《古代维吾尔诗歌选》,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6页。
    41 耿世民著:《维吾尔族古代文化和文献概论》,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9页。
    42 耿世民著:《古代突厥文碑铭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36、45、46、47页;
    耿世民酱:《新疆历史文化概论》,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6、104、106页。
    43 林擀著:《突厥史》,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8年;林擀著:《突厥与回纥史》,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年。
    44 同上书籍:第160页;第133页。
    45 薛宗正著:《突厥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
    46 阿合买提·苏来曼·库图鲁克著:《额尔浑回鹘汗国简史》,(维吾尔文),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5年。
    47 李国香著:《维吾尔文学史》,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烽1992年。
    48 阿布都热依木·乌铁库尔:《论维吾尔古典文学》,(维吾尔文),载《新疆史学》,1980年,第1期;《古代维吾尔文学语言的形成和发展》,(维吾尔文),载《新疆社会科学》,1981年,创刊期。
    49 阿不都许库尔·吐尔迪:《维吾尔族古典文学概论》,郝关中译,载《新疆民族文学》,1983年,第2、3期。
    50 阿不都许库尔·吐尔迪:《论额尔浑碑铭文献的艺术特点》,载《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研究论丛》,2000年,第2期。
    51 海热提江·乌斯曼:《论维吾尔族古典碑铭文学作品》,(维吾尔文),载《新疆社会科学》,1988年,第4期。
    52 穆罕默德依明·阿塔乌拉:《论碑铭文献中使用的修辞投巧和它体现的文化内涵》,(维吾尔文),载《布拉克(源泉)》,2006年,第6期。
    53 阿布都沙拉木·旭库尔·诺亚:《古代突厥-回鹘碑铭文献的叙述特点》,载《民族文学研究》,2008年,第1期。
    54 详见阿布都热依木·萨比提著:《维吾尔古典文学史》,(维开尔文),喀什:喀什市教师进修部,1982年印:阿布都克里木·热合曼主编:《维吾尔文学史》,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1998年;海热提江·乌斯曼著:《维吾尔古典文学史》,(维吾尔文),乌鲁木齐:新疆教育出版社,2002年;海热提江·乌斯曼等主编:《维吾尔古典文学史》,(维吾尔文),乌鲁木齐:新疆教育出版社,2002年:阿布都秀厍尔·吐尔地等主编:《维吾尔文学史》,(维开尔文),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
    55王先霈、王又平主编:《文学理论批评术语汇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215页。
    56 参阅[法]托多罗夫著:《巴赫金、对话理论及其他》,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年,第26页。
    57 王先霈、王又平主编:《文学理论批评术语汇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340页。
    58参阅章必功著:《文体史话》,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60页。
    59参见王先霈、王又平主编:《文学理论术语汇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215页。
    60陶东风著:《文体演变及其文化意味》,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页。
    61郭英德著:《中国古代文体学论稿》,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页。
    62陶东风著:《文体演变及其文化意味》,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页。
    63童庆炳著:《文体与文体的创作》,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页。
    64同上书,销1页。
    65郭英德著:《中国古代文体学论稿》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页。
    66申丹著:《叙述学和小说文体学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4页。
    67[美]华莱士·马丁著:《当代叙事学》,伍晓明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页。
    68[法]罗兰·巴特著:《叙事作品结构导论》,张寅德译,载《叙事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第2页。
    69[美]华莱士·马丁著《当代叙事学》,伍晓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2页。
    70详见[苏]C·Γ·克利亚什托尔内著:《古代突厥鲁尼文碑铭--中亚细亚史原始文献》,(李佩娟译),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54-57页;
    耿杨民著:《古代突厥文碑铭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7页。
    71[苏]С.Г.克利亚什托尔内著:《古代突厥鲁尼文碑铭--中亚细亚史原始文献》,李佩娟译,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57页。
    72参见耿世民、阿不都热西提·亚库甫著:《鄂尔浑-叶尼塞碑铭语言研究》,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48页。
    73耿世民、阿不都热西提·亚库甫著:《鄂尔浑-叶尼塞碑铭语言研究》,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1999年。
    74耿世民著:《古代突厥文碑铭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7页。
    75详见[法]路易·巴赞:《古代突厥碑铭》,载耿世民著:《古代突厥文碑铭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25页。
    76学术界对阿史德元珍与暾欲谷是一个人或者是不同两个人的问题上有着争议。相关论文详见[日]护雅夫《阿史德元珍与暾欲谷》,吴永明译,载《民族译丛》1979年第3期;
    薛宗正著:《突厥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第447页。
    77[苏]A·伯恩什达姆著:《6至8世纪鄂尔浑叶尼塞突厥社会经济制度》,杨讷译,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243页。
    78林擀著:《突厥与回鹘史》,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334页。
    79 Von Dr.W.Radloff:Altt(u|¨)rkischen Inschriften der Mongolei,Zweite Folge,Die Inschrift des Tonjukuk,1899.ST.Petersbourg.
    80#12
    81 Talat Tekin:A Grammar Of Orkhon Turkic,Published by,Indiana University,Bloomington,1968.
    82 Talat Tekin:Orhon Yazltlsrl,Simurg(?)stanbul,1995.
    83 耿世民著:《古代突厥文碑铭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年。
    84[苏]С.Г.克利亚什托尔内著:《古代突厥鲁尼文碑铭--中亚细亚史原始文献》,李佩娟译,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59-61页。
    85 情节属于叙事学的范围,但是使读者对每个碑铭的逃一步认识,故本章里简单的交代三碑文本的主要情节。
    86 林斡著:《突厥与回鹘史》,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334页。
    91[苏]С.Г.克利亚什托尔内著:《古代突厥鲁尼文碑铭--中亚细亚史原始文献》,李佩娟译,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62页。
    92 同上书,第48页。
    93 《毗伽可汗碑》的汉文部分是店朝修史官李融撰写,唐朝皇帝亲笔御书。参见:同上书,第62页。
    94 关于作者药利特勤的论述消参见以下书,[苏]A.伯恩什达姆著:《6至8世纪鄂尔浑叶尼塞突厥社会经济制度》,杨讷译,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47、48页;
    [苏]С.Г.克利亚什托尔内著:《古代突厥鲁尼文碑铭--中亚细亚史原始文献》,李佩娟译,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65、66页。
    95[苏]A.伯恩什达姆著:《6至8世纪鄂尔浑叶尼塞突厥社会经济制度》,杨讷译,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48-49页。
    96[苏]С.Г.克利亚什托尔内著:《古代突厥鲁尼文碑铭--中亚细亚史原始文献》,李佩娟译,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61页。
    97 《史记·匈奴列传》,载迪木拉提·奥玛尔著:《萨满教研究》,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6页。
    98 《周书·突厥传》,载同上书,第56页。
    99 同上书,第56页。
    100 王霄冰、迪木拉提·奥迈尔主编:《文字、仪式与文化记忆》,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22页。
    101 同上书,第23页。
    102 耿世民、阿不都热西提·亚库甫著:《鄂尔浑--叶尼塞碑铭语言研究》,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4页。
    103[苏}A.伯恩什达姆著:《6至8世纪鄂尔浑叶尼塞突厥实会经济制度》,杨讷译,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50页。
    104 林擀著:《突厥与回鹘史》,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82页。
    105[苏]С.Г克利亚什托尔内著:《古代突厥鲁尼文碑铭--中亚细亚原始文献》,李佩娟译,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65-66页:[苏]A.伯恩什达姆著:《6至8世纪鄂尔浑叶尼塞突厥社会经济制度》,杨讷译,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52页。
    106 按照语文学的理解,文本是“某个意义序列的语言表达”。详见:[俄]瓦·叶·哈利泽夫著《文学学导论》,周启超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99页。
    107 芮传明:《古突厥碑铭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笫115页。
    104 托多罗夫著:《巴赫金、对话理论及其他》,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年,第285页。
    109[美]雷·韦勒克著:《文学理论》,刘象崽、邢培明、陈圣生等译,北京:三联书店出版,1984年,第267页。
    110[苏]A.伯恩什达姆著:《6至8世纪鄂尔浑叶尼采突厥社会经济制度》,杨讷译,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46页。
    111[苏]С.Г.克利亚什托尔内著:《古代突厥鲁尼文碑铭--中亚细歪史原始文献》,李佩娟译,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63页。
    112 海热提江·乌斯曼主编:《维吾尔古典文学史》,(维吾尔文),马鲁木齐:新疆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93页;
    阿不都秀库尔·吐尔地等编:《维吾尔文学史》,(维吾尔文),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第127页;
    论文请见,阿小都秀库尔·叶尔地:《维吾尔古典文学概论》,郝关中译,载《新疆民族文学》1983年,第2期,第182页。
    113《抒情文体》,载,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新编》,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19页。
    114[俄]瓦·叶·哈利泽夫著《文学学导论》,周启超、黄攻、夏忠宪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第369页。
    115[俄]瓦·叶·哈利泽夫著《文学学导论》,周启超、黄攻、夏忠宪译,北京:北京大中出版社,2006年第365页。
    116 同上书,第:391页。
    117 童庆炳著:《文体与文体的创造》,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06页。
    118[苏]С.Г.克利亚什托尔内著:《古代突厥鲁尼文碑铭--中亚细亚史原始文献》,李佩娟译,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56-57页。
    119 阿布都秀库尔·吐尔迪:《维吾尔古典文学概论》,郝关中译,载《新疆民族文学》,1983年,第2期,第182页。
    128 章必功著:《文体史话》,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60页。
    129 王霄冰:《文化记忆视角下的文字与仪式》,找王霄冰、迪木拉提·奥迈尔主编:《文字、仪式与文化记忆》,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22页。
    130 同上书,第26页。
    131 雷·韦勒克、奥·沃伦著:《文学理论》,刘象愚、刑培明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第68页。
    132 赵白生著:《传记文学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4页。
    133 同上书,第19页。
    134 沙畹著:《西突厥史料》,冯承钧译,第1页,载薛宗正《突厥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179页。
    135 即西突厥汗国(The West Turkish Empire)、突厥第一汁国(The First Turkish Empire)突厥第二汗国(The Second Turkish Empire),有关论述详见:薛宗正著:《突厥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第179页。
    136 耿世民著:《古代突厥文碑铭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5页。
    137 薛宗正著:《突厥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第371页。
    138 赵白生著:《传记文学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25页。
    139[俄]瓦·叶·哈利泽夫著:《文学学导论》,周启超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89页。
    140 Talat Tekin:Orhon Yazitlari,Simurg(?)stanbul,1995,s.15.
    141 Ahmet Bican Ercilasun:K(o|¨)l Tigin Yaziti Bir Nutuk Metni Midir?,T(u|¨)rk Dill Ara(?)tirmalari Yilli(?)i,Belleten 1990,Ankara(U|¨)niversitesi Basim evi,1995,s.39.
    142[俄]瓦·叶·哈利泽夫著《文学学导论》,周启超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93-394页。
    143 同上书,第393-394页。
    144[苏]A.伯恩什达姆著:《6至8世纪鄂尔浑叶尼塞突厥社会经济制度》,杨讷译,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50页。
    145[俄]瓦·叶·哈利泽夫著:《文学学导论》,周启超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93页。
    146 F.E.Kor(?):Drevnej(?)ij narodnyj stich turekich plemen ',ZVORAO19(1909),S.139f;
    R.Giraud:L'inscription de Ba(i|¨)n Tsokto,Paris1961,S.136.see,Peter Zieme:Die Stabreimtexte der Uiguren von Turfan und Dunhuang,p.14-15,Akad(?)miai Kaidco.Budapest 1991.
    147 参阅[苏]С.Г克利亚什托尔内著:《古代突厥鲁尼文碑铭--中亚细亚史原始文献》,李佩娟译,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68页。
    148 Iya Vasiliyevna Stebleva:《6-8世纪突厥诗歌》,(俄文),莫斯科:苏联科学出版社东方文学部,1965年:Iya Vasiliyevna Stebleva:《古代突厥诗歌》,(俄文),莫斯科:苏联科学出版社东方文学部,1976年。
    149 耿世民著:《古代维吾尔诗歌选》,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6页。
    150 同上书,第6页。
    151 耿世民著:《古代突厥文碑铭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6页。
    152 李国香著:《维吾尔文学史》,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26页。
    153 同上书,第32页。
    154 朗樱著:《玛纳斯论》,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年,第368页。
    155 林幹著:《突厥与回纥史》,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33页。
    156 薛宗正:《突厥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758页。
    157 Karl Reichl:Turkic Oral Epic Poetry,Traditions,Forms,Poetic Structure,Garland Publishing,Inc.New York and London.p.36-37.
    158 Karl Reichl:Turkic Oral Epic Poetry,Traditions,Forms,Poetic Structure,Garland Publishing,Inc.New York and London,p.38;卡尔·赖歇尔队上的论述加了一个注解,在这里原封的抄录:“This has been argued in particular by I'Stebleva;see Stebleva1976:8ff.Her view has,however,been criticized;see(?)irmunskij1974[1968]:675.---A.von Gabain has argued that one of the runic inscriptions(from Khoito Tamir;8~(th) c.)represents the oldest heroic poem in Turkic;the inscription is,however,so fragmentary and its decipherment so problematic that such an interpretation must remain speculative.See Gabain 1953:550-553.
    159 阿布都卡德尔·加拉力丁:《从历史社会会角度论--喀喇汗王朝时期的文学观念》,维吾尔文,载《布拉克》,2008年,第2期,第72页。
    160[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诗学》,罗念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9页。
    161[苏]С.Г.克利亚什托尔内著:《古代突厥鲁尼文碑铭--中亚细亚史原始文献》,李佩娟译,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71页。
    162 华兹华斯:《抒情歌谣集》一八零零年版序言》,载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新编》,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96页。
    163 朱光潜著:《诗论》,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95页。
    164 同上书,第95页。
    165[苏]С.Г.克利亚什托尔内著:《古代突厥鲁尼文碑铭--中亚细亚史原始文献》,李佩娟译,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58页。
    166 同上书,第58页。
    167 同上书,第58页。
    168[俄]维谢洛夫斯基著:《历史诗学》,刘宁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年,第491页。
    170 详见申丹、韩加明、王丽亚著:《英美小说叙事理论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3页。
    171 参阅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新编》,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61页。
    172 同上书,第261页。
    173 C.Brooks and R.P.Warren,The Scope of Fiction,New York:Crofts,1960,p.334-335.
    175[苏]C.Γ.克利亚什托尔内著:《古代突厥鲁尼文碑铭--中亚细亚史原始文献》,李佩娟译,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66在页。
    176[苏]С.Г.克利亚什托尔内著:《古代突厥鲁尼文碑铭--中亚细亚史原始文献》,李佩娟译,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66页。
    177[美]华莱士·马丁著:《当代叙事学》,伍晓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33页。
    178 热拉尔·热奈特著:《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王文融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第129-130页。
    179 《阙利啜碑》的碑主,是第二突厥汗国达头部的高管,是暾欲谷同时代人。
    180 《磨延啜碑》的碑主,回鹘汗国第二代可汗。
    181 申丹著:《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55页。
    182[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诗学》,罗念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1页。
    183 薛宗正著:《突厥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519-520页。
    184[苏]A.伯恩什达姆著:《6至8世纪鄂尔浑叶尼塞突厥社会经济制度》,杨内译,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55-56页。
    186[苏]A.伯恩什达姆著:《6至8世纪鄂尔浑叶尼塞突厥社会经济制度》,杨讷译,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234-249页。
    187[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诗学》,罗念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7页。
    188 伏尔泰:《论史诗》,薛诗绮译,载《西方文论选》上卷,第322页。
    189 契诃夫:《写给玛·符·基塞列娃》,载《契诃夫论文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第31页。
    190 E.M.Forster,Aspectes of the Novel.Harmondsworth:Penguin,reprinted 1986,p.93-94.
    191 申丹著:《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51-52页。
    192 同上书,第53页
    193 参阅申丹著:《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51-52页。
    194 申丹著:《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49页。
    195[俄]维谢洛夫斯基著:《历史诗学》,刘宁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年,第590页。
    196 王先霈、王又平主编:《文学理论批评术语汇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409页。
    197 参阅王先霈、王又平主编:《文学理论批评术语汇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605页。
    198[俄]瓦·叶·哈利泽夫著:《文学学导论》,周启超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89页。
    199 参阅吴子林:《叙事:历史还是小说》,载祖国颂主编:《叙事学的中国之路》,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250页。
    200 参阅赵白生著:《传记文学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3页。
    201 参阅赵白生著:《传记文学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祉,2005年,第43页。
    202 同上书,第44页。
    203[俄]维谢洛夫斯基著:《历史诗学》,刘宁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年,第356页。
    204[法]托多罗夫著:《巴赫金、对话理论及其他》,蒋子华、张萍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年,第285页。
    205[俄]维谢洛夫斯基著:《历史诗学》,刘宁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年,第350页。
    206[法]托多罗夫著:《巴赫金、对话理论及其他》,将子华、张萍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年,第288页。
    1.阿布都克早木·热合曼主编:《维吾尔文学史》,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1998年。
    2.阿布都热依木·萨比提著:《维吾尔古典文学史》,(维吾尔文),喀什:喀什市教师进修部,1982年印。
    3.阿不都秀库尔·吐尔地、刘宾、依明江·艾合麦提、司马义·铁木尔等编:《维吾尔文学史》(共四卷),(维吾尔文),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
    4.[苏]A.伯恩什达姆著:《6至8世纪鄂尔浑叶尼塞突厥社会经济制度》,扬讷译,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
    5.[美]爱德华·萨丕尔著:《语言论》,陆卓元译,北京:商务印刷馆,1985年。
    6.[法]巴赞著:《突厥历法研究》,耿升译,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
    7.[俄]巴托尔德著:《中亚简史》,耿世民译,新疆人民出版社,1980年。
    8.[俄]巴托尔德著《中亚突厥史十二讲》,罗致平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
    9.[苏]С.Γ.克利亚什托尔内著:《古代突厥鲁尼文碑铭--中亚细亚史原始文献》,李佩娟译,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1年。
    10.岑仲勉著:《突厥集史》,(全二册),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
    11.陈岗龙、张玉安等著:《东方民间文学概论》,北京:昆仑出版社,2006年。
    12.迪木拉提·奥玛尔著:《萨满教研究》,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
    13.冯家升、程溯洛、穆广文编著:《维吾尔族古代文化和文献概论》,北京:民族出版社,1981年。
    14.耿世民、阿不都热西提·亚库甫著:《鄂尔浑--叶尼塞碑铭语言研究》,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1999年。
    15.耿世民著:《古代维吾尔诗歌选》,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2年。
    16.耿世民著:《维吾尔族古代文化和文献概论》,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年。
    17.耿世民著:《古代突厥文碑铭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年。
    18.耿世民著:《新疆历史与文化概论》,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
    19.郭英德著:《中国古代文体学论稿》,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20.海热提江·乌斯曼著:《维吾尔古代文学研究》,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1999年。
    21.海热提江·乌斯曼著:《维吾尔古典文学史》,(维吾尔文),乌鲁木齐:新疆教育出版社,2002年。
    22.[德]黑格尔著:《美学》,(第一卷),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
    23.[荚]华莱士·马丁著:《当代叙事学》,伍晓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24.J·希利斯·米勒著:《解读叙事》,申丹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25.朗樱著:《玛纳斯论》,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9年。
    26.李国香著:《维吾尔文学史》,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2年。
    27.李进新著:《新疆宗教演变史》,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年。
    28.林幹著:《突厥与回纥史》,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年。
    29.林斡编:《突厥与回纥历史论文选集》,(全二册),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美]雷·韦勒兜、奥·沃伦著:《文学理论》,刘象愚、邢培明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
    30.满都呼主编:《中国阿尔泰语系民族民间文学概论》,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5年。
    31.[俄]契诃夫著:《契诃夫论文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
    32.[荚]乔纳森·卡勒《文学理论入门》,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年。
    33.[法]热拉尔·热奈特著:《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王文融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34.芮传明著:《古突厥碑铭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35.申丹、韩加明、王丽亚著:《英美小说叙事理论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36.申丹著:《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37.[法]托多罗夫著:《巴赫金、对话理论及其他》,蒋子华、张萍译,天津:百 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第1版,2008年第2次印刷。
    38.陶东风著:《文体演变及其文化意味》,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
    39.童庆炳著:《文体与文体的创作》,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
    40.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新编》,(修订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41.[俄]瓦·叶·哈利泽夫著《文学学导论》,周启超、黄玫、夏忠宪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42.王先霈、王又平主编:《文学理论批评术语汇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43.王霄冰、迪木拉提·奥迈尔主编:《文字、仪式与文化记忆》,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
    44.王一川著:《文学理论》,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
    45.[俄]维谢洛夫斯基著:《历史诗学》,刘宁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年1月第一版,2008年1月第2次印刷。
    46.[美]W.C·布斯著:《小说修辞学》,华明、胡苏晓、周宪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
    47.薛宗正著:《突厥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48.薛宗正主编:《中国新疆古代社会生活史》,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
    49.[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诗学》,罗念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50.章必功著:《文体史话》,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年。
    51.赵白生著:《传记文学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52.张进著:《新历史主义与历史诗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53.祖国颂主编:《叙事学的中国之路》,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54.朱光潜著:《诗论》,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
    1.[德]:A.V.加班:《中世纪以来中亚的突厥文献》,载《突厥语研究通讯》,1983 年第9期,第1-21页。
    2.阿布都卡德尔·加拉力丁《从历史社会角度论--喀喇汗王朝时期的文学观念》,维吾尔文,载《布拉克》,2008年第2期,第63-74页。
    3.阿布都热依木·乌铁库尔:《漫谈古代维吾尔文学》,(维吾尔文),载《新疆史学》,1980年第1期,第52-62页。
    4.阿布都热依木·乌铁库尔:《古代维吾尔文学语言的形成和发展》,(维吾尔文),载《新疆社会科学》,1981年第1期,第135-148。
    5.阿布都沙拉木·旭库尔:《古代突厥-回鹘碑铭的叙述特点》,载《民族文学研究》,2008年第1期,第64-67页。
    6.阿布都许库尔·吐尔迪:《维吾尔族古典文学概论》,郝关中译,载《新疆民族文学》,1983年第2期,第179-191页,第3期,第178-189页。
    7.阿不都许库尔·吐尔迪:《论额尔浑碑铭文献的艺术特点》,载《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研究论丛》,2000年第2期。
    8.安尼瓦尔·吐尼亚孜:《暾欲谷与阿史德元珍》,(维吾尔文),载《新疆社会科学论坛》,1998年第2期,第57-61页。
    9.[日]护雅夫《阿史德元珍与暾欲谷》,译者:吴永明,译文钱《民族译丛》1979年第3期。
    10.[苏]Ю.С.胡娃克夫《蒙古地区的古突厥葬后遗存》,载《蒙古学信息》,1983年第1期。
    11.刘永连:《突厥立像习俗探析》,载《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西安:2006年3月,第23卷第1期。
    12.海热提江·乌斯曼:《论维吾尔族古典碑铭文学作品》,(维吾尔文),载《新疆社会科学》,1988年第4期,第59-72页。
    13。郎樱:论维吾尔英雄史诗《乌古斯专》,载《民族文学研究》,1984年第3期,第92-105页。
    14.[法]路易·巴赞:《古代突厥碑铭》,载耿世民著:《古代突厥文碑铭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03-327页。
    15.穆罕默德依明·阿塔乌拉:《论碑铭文献中使用的修辞技巧和它体现的文化内涵》,(维吾尔文),载《布拉克(源泉)》,2006年第6期,第54-67页。
    1.C.Brooks and R.P.Warren,The Scope of Fiction,New York:Crofts,1960.
    2.E.M.Forster,Aspectes of the Novel.Harmondsworth,Penguin,reprinted 1986.3.edited by,Hasan Celal G(u丨¨)zel,C.Cem O(?)uz,Osman Karatay:The Turks,Yeni Tfirkiye Publications,Ankara,2002.
    4.#12
    5.Karl Reichl,Turkic Oral Epic Poetry,Traditions,Forms,Poetic Structure,Garland Publishing,Inc.New York and London.
    6.Philologiae Turcicae Fundamenta,Ⅱ,Copyright 1965 by Franz Steiner Verlag GMBH.Wiesbaden.
    7.#12
    8.Muharrem Ergin,Orhkun Abideleri,Ankara,1970.
    9.Peter Zieme,Die Stabreimtexte der Uiguren von Turfan und Dunhuang,Akad(?)miai Kaid(?),Budapest 1991.
    10.Talat Tekin:A Grammar of Orkhon Turkic,Indiana University,Bloomington.1968.
    11.Talat Tekin:Orhon T(u丨¨)rk(?)esi Grameri,Ankara 2000.
    12.Talat Tekin:Orhon Yaz(?)tlar(?),Simurug,Istanbul 1995.
    13.W.Radloff:Die Altt(u丨¨)rkischen Inschriften Der Mongol ei,Erste Lieferung,St.P(?)tersbourg,1894.
    14.W.Radloff:Die Altt(u丨¨)rkischen Inschriflen Der Mongolei,St.P(?)tersbourg,1899.
    15.W.Radloff:Die Altt(u丨¨)rkischen Inschriften Der Mongol ei,Zweite Folge,St.P(?)tersbourg,1899.
    16.#12
    1.#12
    2.AnneMarie von Gabain,Die Altt(u丨¨)rkische Literatur,Philologiae Turcicae Fundamenta,1965 Franz Steiner Verlag by GMBH.Wiesbaden.p,211-243.
    3.Ahmet Bican Ercilasun,K(o丨¨)l tigin Yaz(?)t(?) Bit Nutuk Metnimidir? T(u丨¨)rk Dili Ara(?)tirmalarl Y(?)ll(?),Belleten1990,Ankara 1994.s,31-39.
    4.E.R.Teni(?)ev,Eski T(u丨¨)rklerde Edebi Dil Varmidi? T(u丨¨)rk Dili Ara(?)tirmalar(?) Y(?)ll(?),Belleten 1982-1983,Ankara 1986.s,157-161.
    5.Iya Vasilyevna Stebleva,Some Notes Of The Style Of The Anc(?)ent Turkish Poetry,T(u丨¨)rk Dili Ara(?)tirmalar(?) Y(?)ll(?),Belleten 1991,Ankara,1994,s,65-67.
    6.Louis Bazin,La literature Epigraphique Turque Ancienne,Philologiae Turcicae Fundamenta,Ⅱ,Copyright 1965 by Franz Steiner Verlag GMBH.Wiesbaden.p,192-211.
    7.#1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