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夏回族自治州民族关系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当代民族关系是我国民族学研究领域的重要方面,也是当今世界热点问题之一。在我国民族关系研究中,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民族与汉族之间的民族关系研究,尤其受到学者们的重视。
     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的回、东乡、保安、撒拉等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占该州总人口的57%,是穆斯林民族聚居相对集中之地。临夏州素有“小麦加”之称,是中国伊斯兰教的文化中心。本论文从对临夏州民族关系选取田野点进行考察调研入手,以获取的数据资料和相关文献为基础,进行分析研究,提出客观的认识、评估与建议。选取的田野调研点有临夏市红园街道、东乡族自治县唐汪镇胡浪村、永靖县新寺乡后坪村、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大河家镇大墩村等。
     论文第一章就选题意义、研究状况、相关理论借鉴、研究思路与方法、选取调研点的理由、研究的重点与难点做了比较全面的说明,并就相关概念进行界定与释义。
     第二章对临夏回族自治州的区域历史和多元民族文化,特别是宗教状况做了必要的阐述。
     第三章在对临夏市红园街道等处的城市民族关系进行全面调查的基础上,对影响民族关系的诸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第四章对永靖县新寺乡孔氏汉、回族的来源及其与汉族关系进行了深入考察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认识。
     第五章则在对东乡族自治县唐汪镇胡浪村的唐姓、汪姓回族与汉族族群关系进行深入考察的基础上进行了分析,阐述了自己的认识。
     第六章在对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大河家镇大墩村民族关系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该村的民族关系,阐述了自己的见解。
     第七章是在上述四个田野调研点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对影响临夏州民族关系的主要因素以及构建该州良好民族关系格局作了比较深入的思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充分认识做好民族宗教工作的重要性、创新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充分发挥宗教界人士及信教群众的积极作用、繁荣和发展民族文化产业、推动民族特需用品和清真食品业发展等建议。
The studying of contemporary ethnic relationships is very important in ethnology research field in China, and it is also one of hot issues in the world. Among researches in ethnic relationships in China, the research scholars particularly give the importance to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Han Chinese and the Muslims who have faith in Islam.
     There is about57%of population in Linxia Hui Autonomous Prefecture as Muslims who live in the regions of Hui, Dongxiang, Baoan, Salar, etc. These areas are the centre of the Islamic culture in China with regard as "Little Mecca of China". This thesis focuses on the typical field point of this area to do the research on Ethnic Relationships in Linxia Hui Autonomous Prefecture with analysis and research on the basis of the acquired data and related literature in order to point out the objective recognition, evaluation, and related suggestions. Four field studying places are selected as Hongyuan Street of Linxia City, Hulang village of Tangwang town of Dongxiang Autonomous County, Houping village of Xinsi town of Yongjing County and Dadun village of Dahejia town of the Baoan, Dongxiang, and Salar of Jishishan Autonomous County, etc.
     The first chapter of thesis is the comprehensive interpretations of significance of the topic, research status, related research theory, ideas and method, reason of selecting field point, the emphasis, and difficulty of the research. The furthermore is that the related concept which is defined and paraphrased in this part. The second chapter is the necessary statement dealing with the regional history, the diversity of ethnical culture, and especially about the religious condition of Linxia Hui Autonomous Prefecture.
     hi the third chapter the related suggestions were given about structure harmonious ethnic relationships in Linxia Hui Autonomous Prefecture on the basis of research and analysis on the urban ethnical relationships in Hongyuan Street of Linxia City.
     The experimenting analysis of the source of the local Confucius family of Hui in Xinsi town of Yongjing County and its relationships with Han Chinese was conducted, and then the author's own opinion was raised.
     The fifth chapter is the analysis based on the ethnical relationships research between Hui of Tang family, Hui of Wang family, and Han Chinese in Hulang village of Tangwang town of Dongxiang Autonomous County, and then the author's understanding was given.
     The analysis on the basis of the ethnical relationships experiment in Dadun village of Dahejia town of the Baoan, Dongxiang, and Salar of Jishishan Autonomous County was made in the sixth chapter. Depending on the result of the analysis the author states his own views.
     The seventh chapter is the reflecting of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of ethnical relationships and the structure of the harmonious ethnical relationships in Linxia Hui Autonomous Prefecture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and analysis described above. On this basis, suggestions of the importance of fully understanding and the regional religious work, innovation, developing the regional national autonomy system, the essential of the positive role of religious figures and religious believers, flourishing the ethnical culture, promoting the ethnical minorities suppli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halal food industry are raised.
引文
①金炳镐著.民族关系理论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166.
    ②马戎编著.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8-28.
    ①吴钦敏.构建新型民族关系评价指标体系之初探[J].贵州民族研究.2007(4):6-13.
    ①郑双怡,张劲松.民族关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监测预警机制研究[J].民族研究.2009(1):21-30.
    ①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8.
    ①杨庭硕著.相际经营原理——跨民族经济活动的理论与实践[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5:106.
    ②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3):15-22.
    ①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4):1-19.
    ②费孝通.与时俱进继往开来[J].中国民族.2001(1):1.
    ③杨文炯,张嵘.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基建—历史学与人类学的双重视角[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1-7.
    ④苏秉琦著.中国文明起源新探[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156-176.
    ①杨文炯,张嵘.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基建—历史学与人类学的双重视角[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1-7.
    ②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03.
    案杨建新著.中国少数民族通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155-178.
    ④杨建新.中国民族关系理论的几点思考[J].中国民族学集刊2008年第1辑:1-40.
    ①杨建新.中国民族关系理论的几点思考[J].中国民族学集刊2008年第1辑:1-40.
    ②注:ABC为中国各民族;○表示共同性;○中之数表示共同性因素之强度,数字越大强度越高;==表示各个历史时期民族的交流和交往。
    ①杨建新.中国民族关系理论的几点思考[J].中国民族学集刊2008年第1辑:1-40.
    ①金炳镐著.民族关系理论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1.
    ②金炳镐著.民族关系理论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166.
    ①龚锐,金燕,杨昌儒.概念、方法与视野——贵州建省六百年民族关系与民族问题再思考[J].贵州民族研究.2008(5):147-156.
    ①金炳镐著.民族关系理论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175.
    ②胡锦涛.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单行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9.
    ③中共中央统战部.民族问题文献汇编[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323.
    ①金炳镐著.民族关系理论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182-183.
    ②吴仕民主编.中国民族理论新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222.
    ③柳春旭.民族关系发展规律——民族关系理论研究之六[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8(4):1-7.
    ①(明)吴祯著,马志勇校.河州志校刊[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4:1.
    ②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2册),秦·关中诸郡[M].北京:地图出版社,1982:5-6.临夏回族自治州志编纂委员会编.临夏回族自治州志(大事记)[Z].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6:9.
    ①魏书·诸夏侯曹传第九[A].三国志:卷九[Z].北京:中华书局,1982:37.
    ②以上建置沿革参考:刘郁芬修,杨思、张维等纂《甘肃通志稿》之《建置志》、《民族志》,稿本复印本,存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资料室;(明)吴祯著,马志勇校.河州志校刊[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4.《临夏回族自治州志》编纂委员会编.临夏回族自治州志[Z].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3.
    ①薛举传[A].旧唐书:卷五五[Z].北京:中华书局,1999:1517.
    ②(明)吴祯著,马志勇校.河州志校刊[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4:2.
    ③兵十[A].清朝文献通考卷:一八八[Z].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6496.
    ①《临夏回族自治州志》编纂委员会编.临夏回族自治州志[z].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3:70.
    ②西羌传[A].后汉书卷:八十七[Z].北京:中华书局,1982:2898.
    ①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2册),秦·关中诸郡[M].北京:地图出版社,1982:5-6.临夏回族自治州志编纂委员会编.临夏回族自治州志(大事记)[Z].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6:9.
    ②董卓传[A].后汉书卷:七十二[Z].北京:中华书局,1982:2319.
    ①《临夏回族自治州志》编纂委员会编.临夏回族自治州志[Z].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3:187.
    ②如宣统帝《退位诏书》提出:“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大中华民国。”孙中山《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提出:“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方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大总统袁世凯命令》中提出:“现在五族共和,凡蒙、藏、回疆各地方,同为我中华民国领土,则蒙、藏、回疆各民族,即同为我中华民国国民。”
    ③食货志[A].汉书卷:二十四[Z].北京:中华书局,1999:974.
    ④武帝纪[A].汉书卷:六[Z].北京:中华书局,1999:121.
    ⑤西域传[A].汉书卷:九十六[Z].北京:中华书局,1999:2856.
    ⑥食货志[A].汉书卷:二十四[Z].北京:中华书局,1999:974.
    ⑦武帝纪[A].汉书卷:六[Z].北京:中华书局,1999:134.
    ⑧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2册),秦·关中诸郡[M].北京:地图出版社,1982:5-6.临夏回族自治州志编纂委员会编.临夏回族自治州志(大事记)[Z].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6:9.
    ①杨圣敏,胡鸿保主编.中国民族学六十年[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2:67-69.
    ①此数据由临夏回族自治州统计局提供.
    ②撒尔塔原意为“商贾”.12-13世纪的撒尔塔是指定居于中亚一带信仰伊斯兰教的各种人,主要有色目人,波斯人,突厥人等.这一时期的撒尔塔人已具有一定的民族性质.
    ③甘肃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甘肃省志·民族志编纂委员会编.甘肃省志·民族志[Z].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354.
    ④《保安族简史》编写组编.保安族简史[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2.
    ①《撒拉族简史》编写组编.撒拉族简史[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2:1-2.
    ②积石山县人民政府网站.
    ③《保安族简史》编写组编.保安族简史[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39.
    ①杨文炯,樊莹,王相鹏等.宗教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精神资源——以临夏回族自治州的伊斯兰教为例[J].中国民族学2009年第1辑:65-76.
    ①李维建,马景著.甘肃临夏门宦调查[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4.
    ②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志[z].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8:405.
    ③马通著.中国伊斯兰教派与门宦制度史略(修订本)[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0:94-95.
    ④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志[Z].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8:410.
    ⑤马通著.中国伊斯兰教派与门宦制度史略(修订本)[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0:118.
    ⑥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撤拉族自治县志[Z].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8:410.
    ①马国璸.宣化岗志[Z].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5:29.
    ①马通著.中国伊斯兰教派与门宦制度史略(修订本)[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0:333.
    ②为伊斯兰教神秘学派.
    ③马通著.中国西北伊斯兰教基本特征(修订本)(前言)[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0:3.
    ①(明)吴祯著,马志勇校.河州志校刊[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4:55.
    ①(明)吴祯著,马志勇校.河州志校刊[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4:55.
    ②《临夏回族自治州志》编纂委员会编.临夏回族自治州志[Z].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3:1318.
    ③《临夏回族自治州志》编纂委员会编.临夏回族自治州志[Z].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3:1319-1320.
    ①《临夏回族自治州概况》编写组编.临夏回族自治州概况[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311.
    ②资料来源:《2011年临夏州统计资料手册》.
    ①马戎编著.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464-491.
    ②贾毅.多民族聚居区和谐民族关系的考察与建议——以临夏市红园街道为例[J].甘肃社会科学.2011(6):244-246.
    ①林耀华主编.民族学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382.
    ②马戎编著.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480.
    ③贾毅.多民族聚居区和谐民族关系的考察与建议——以临夏市红园街道为例[J].甘肃社会科学.2011(6):244-246.
    ①金炳镐著.民族关系理论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250.
    ①贾毅.多民族聚居区和谐民族关系的考察与建议——以临夏市红园街道为例[J].甘肃社会科学.2011(6):244-246.
    ①贾毅.多民族聚居区和谐民族关系的考察与建议——以临夏市红园街道为例[J].甘肃社会科学.2011(6) :244-246.
    ①贾毅.多民族聚居区和谐民族关系的考察与建议——以临夏市红园街道为例[J].甘肃社会科学.2011(6) :244-246.
    ①贾毅.多民族聚居区和谐民族关系的考察与建议——以临夏市红园街道为例[J].甘肃社会科学.2011(6):244-246.
    ①贾毅.历史记忆与族群关系——永靖县新寺乡孔氏回族的人类学考察[J].甘肃社会科学.2013(2):187-190.
    ②包继红主编.永靖史话[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6:229.
    ③笔者2012年9月在永靖县新寺乡的调查资料整理.
    ④(德)哈拉尔德·韦尔策主编,季斌等译.社会记忆——历史、回忆、传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3.
    ①笔者2012年9月在永靖县新寺乡后坪村实地调研整理.
    ②贾毅.历史记忆与族群关系——永靖县新寺乡孔氏回族的人类学考察[J].甘肃社会科学.2013(2) :187-190.
    ①孔姓订出行辈是从明朝开始的.明初定10个辈字: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后清代为避帝讳,将弘改为宏,胤改为衍.明代天启年间,这10个字已不够用,再续20个辈字: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民国八年又定20个辈字: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②贾毅.历史记忆与族群关系——永靖县新寺乡孔氏回族的人类学考察[J].甘肃社会科学.2013(2):187-190.
    ①笔者2012年9月在永靖县新寺乡后坪村实地调研整理.
    ②贾毅.历史记忆与族群关系——永靖县新寺乡孔氏回族的人类学考察[J].甘肃社会科学.2013(2):187-190.
    ③笔者2012年9月在永靖县太极镇四沟村访谈资料整理.
    ①郭山吉等.吧咪山志[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7:215.
    ②笔者2012年9月在永靖县新寺乡后坪村实地调研整理.
    ③贾毅.历史记忆与族群关系——永靖县新寺乡孔氏回族的人类学考察[J].甘肃社会科学.2013(2):187-190.
    ①(日)青木保著,王敏主编,于立杰等译.异文化理解[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68.
    ①东乡族自治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东乡族自治县志[z].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6:38-39.
    ②资料来源:《2011年临夏州统计资料手册》.
    ③《东乡族自治县概况》编写组编.东乡族自治县概况[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17.
    ①(美)杜赞奇著,王福明译.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10.
    ②(美)杜赞奇著,王福明译.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前言)[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4.
    ③(美)杜赞奇著,王福明译.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62.
    ①汪鸿明主编.东乡族自治县唐汪回民小学校史[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7:28.
    ①汪鸿明主编.东乡族自治县唐汪回民小学校史(前言)[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7:3.
    ②汪鸿明主编.东乡族自治县唐汪回民小学校史(前言)[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7:208.
    ③《东乡族自治县概况》编写组编.东乡族自治县概况[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214.
    ④此部分内容由东乡族自治县唐汪镇政府提供.
    ⑤《东乡族自治县概况》编写组编.东乡族自治县概况[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214.
    ①东乡唐汪方言,“按田”意为开垦土地或者购置土地.
    ②《汉卿家谱·自传记述》,编著者为唐汉卿,回族,唐汪川当地皆称其为“老秀才”,20世纪50年代曾任唐汪回民小学校长.转引自.马兆熙.东乡唐汪人的民族心态探析——兼谈东乡唐汪地区的民族融合现象[J].甘肃民族研究.1999(2):51-57.
    ③学董是专门管理清真寺财务及宗教捐助等事务的人.
    ④此为笔者2012年8月在东乡族自治县唐汪镇与汪姓回族老人访谈时的历史记忆,不一定准确.
    ⑤笔者2012年8月在东乡族自治县唐汪镇调查资料整理.
    ⑥笔者2012年8月在东乡族自治县唐汪镇与汪姓汉族老人调查资料整理.
    ①(美)杜赞奇著,王福明译.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前言)[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63.
    ①《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概况》编写组编.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概况[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50-53.
    ②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撤拉族自治县志[Z].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8:400.
    ③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志[Z].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8:402.
    ①敏俊卿著.中间人:流动与交换——临潭回商群体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1:10.
    ②敏俊卿著.中间人:流动与交换——临潭回商群体研究(前言)[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1:2.
    ③施琳著.经济人类学[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1.
    ④(日)栗本慎一郎著,王名等译.经济人类学(序言)[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
    ①林耀华主编.民族学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126.
    ②(英)马凌诺斯基著,梁永佳等译,高丙中校.西太平洋的航海者[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79.
    ③(美)乔纳森·特纳著,邱泽奇等译.社会学理论的结构(上)[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262.
    ①敏俊卿著.中间人:流动与交换——临潭回商群体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1:8-9.
    ①兵十二·马政[A].宋史:卷一百九十八[Z].北京:中华书局,1977:4951.
    ②兵十二·马政[A].宋史:卷一百九十八[Z].北京:中华书局,1977:4952.
    ③兵十二·马政[A].宋史:卷一百九十八[Z].北京:中华书局,1977:4953.
    ①食货四[A].明史:卷八十[Z].北京:中华书局,1974:1949.
    ②即为畜驮运输商品的雇佣者.
    ①姜歆著.中国回商·回族民间商业文化[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25-26.
    ①李兴华,冯今源编.中国伊斯兰教史参考资料选编(1911-1949)下册[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5:1400-1543.
    ①冬虫夏草,首次出现是在清代吴仪洛的《本草从新》一书.又称“冬虫草”或者“虫草”是分布于高原上海拔4200-5400米之间高寒草甸中的一种中国特有珍惜生物.它是麦角菌科真菌冬虫夏草,寄生在幼虫蛾科昆虫幼虫上的子座及幼虫尸体的复合体,是中国特产的名贵中药材之一,其核心分布地带位于长江,黄河,澜沧江,雅鲁藏布江,怒江等大江源头的高寒草甸内.冬虫夏草味性甘,温.转引自敏俊卿著.中间人:流动与交换——临潭回商群体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1:148.
    ②笔者2013年1月在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大河家镇大墩村的访谈资料整理.
    ①笔者2012年8月在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大河家镇的访谈资料整理.
    ②此数据由积石山县及大河家镇政府提供.
    ③笔者2013年1月在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访谈资料整理.
    ①董克义编著.甘肃保安族史话[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9:163.
    ①迈尔苏目·马世仁著.在“田野”中发现历史——保安族历史与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248.
    ②董克义编著.甘肃保安族史话[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9:163.
    ①迈尔苏目·马世仁著.在“田野”中发现历史——保安族历史与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269.
    ②笔者2012年8月在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大河家镇的访谈资料整理.
    ③笔者2012年8月在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大河家镇的访谈资料整理.
    ①高新才著.西部地区民族经济发展问题研究[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11:87.
    ②高新才著.西部地区民族经济发展问题研究[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11:88.
    ①笔者2012年8月在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大河家镇的访谈资料整理.
    ②高新才著.西部地区民族经济发展问题研究[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11:118.
    ①高新才著.西部地区民族经济发展问题研究[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11:194.
    ②此数据由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政府提供.
    ③高新才著.西部地区民族经济发展问题研究[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11:231.
    ①黄岩著.国家认同——民族发展政治的目标建构[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146-147.
    ①陆文强.发展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J].求是.2013(5):21-22.
    ①(美)科斯哈特,斯蒂格利茨等著,(瑞典)拉斯·沃因,汉斯·韦坎德编,李凤圣主译.契约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106.
    ①王清宪.在开放中加快转型[J].求是.2013(4):33-34.
    ①胡锦涛.做好新形势下的民族工作,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N].人民日报,2004-10-23.
    ① Jean. Phinney, Ethnic Identity in Adolescents and Adult:Review Research. Psychology Bulletin.1990,108(3): 499-514.
    ②梁丽萍著.中国人的宗教心理——宗教认同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2.
    ③车文博主编.弗洛伊德主义原理选辑[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375.
    ④(美)简·卢文格著,李维译.自我的发展[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360.
    ⑤(英)戴维·莫利,(英)凯文·罗宾斯著,司艳译.认同的空间——全球媒介、电子世界景观与文化边界[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61.
    ⑥(德)尤尔根·哈贝马斯著,张博树译.交往与社会进化[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3.
    ⑦梁丽萍著.中国人的宗教心理——宗教认同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4.
    ⑧梁丽萍著.中国人的宗教心理——宗教认同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7.
    ①费孝通主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7.
    ②王建民.民族认同浅议[J].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1(2):56-59.
    ③王希恩著.民族过程与国家[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8:140.
    ④郑晓云.中华民族认同与中华民族21世纪的强盛——兼论祖国统一[J].云南社会科学.2002(6):53-64.
    ⑤高永久.论民族心理认同对社会稳定的作用[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5):20-24.
    ①王威海编著.韦伯:摆脱现代社会两难困境[M].沈阳:辽海出版社,1999:171.
    ②张志刚著.宗教学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5.
    ③普列汉诺夫.论一元论历史观之发展,引自布林·莫利斯著,周国黎译.宗教人类学[M].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2:1.
    ④罗纳德·L.约翰斯通著.社会中的宗教:一种宗教社会学[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194.
    ①潘岳.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必须与时俱进[J].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宗教.2002(2):47.
    ②吕大吉主编.宗教学纲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28-129.
    ①王相鹏.如何发挥清真寺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J].中国穆斯林.2006(5):30-32.
    ②范国华.宗教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以伊斯兰教为例[J].中国宗教.2013(1):35-37.
    ①中共国家文物局党组.建设传承体系保护文化遗产[J].求是.2013(4):44-46.
    [1]临夏回族自治州志编纂委员会.临夏回族自治州志[Z].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3.
    [2]甘肃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甘肃省志·民族志编纂委员会.甘肃省志·民族志[Z].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
    [3]永靖县志编纂委员会.永靖县志[Z].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11.
    [4]东乡族自治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东乡族自治县志[Z].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6.
    [5]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志编纂委员会.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志[Z].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8.
    [1]翁独健.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2]杨建新.中国西北少数民族史[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
    [3]杨建新,马曼丽.西北民族关系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0.
    [4]秦永章.甘宁青地区多民族格局形成史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5]《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修订编辑委员会.回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6]《回族简史》编写组.回族简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7]《东乡族简史》编写组.东乡族简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8]《保安族简史》编写组.保安族简史[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
    [9]《撒拉族简史》编写组.撒拉族简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10]马志勇.临夏史话[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7.
    [11](明)吴祯著,马志勇校.河州志校刊[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4.
    [12]包继红.永靖史话[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6.
    [13]董克义.积石山史话[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6.
    [14]汪鸿明.东乡族自治县唐汪回民小学校史[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7.
    [15](美)塞罗妮—隆(E.L.Cerroni-Long),周建新.Ethnic Relations [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
    [16]徐黎丽.论民族关系与民族关系问题[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17]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
    [18]余振,达哇才仁.中国的民族关系和民族发展[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19]金炳镐.中国民族自治州的民族关系[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20]徐黎丽.甘宁青地区民族关系发展趋势[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1.
    [21]蒋连华.当代中国城市民族关系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
    [22]汪春燕.城市化进程中的西北民族关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23]丁宏.回族、东乡族、撒拉族、保安族民族关系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24]马宗保.多元一体格局中的回汉民族关系[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2.
    [25]王俊敏.青城民族:一个边疆城市民族关系的历史演变[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1.
    [26]廖杨.民族关系与宗教问题的多维透视—以广西为考察中心[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27]马宗保.回族聚居村镇调查研究—单家集卷[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
    [28]林耀华.民族学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
    [29](美)罗伯特·F.墨菲著,王卓君译.文化与社会人类学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30]马戎.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1]杨圣敏,胡鸿保.中国民族学六十年[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2.
    [32]李春玲,吕鹏.社会分层理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33]王明珂.羌在汉藏之间—川西羌族的历史人类学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8.
    [34](日)栗本慎一郎著,王名等译.经济人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35]施琳.经济人类学[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
    [36]高新才.西部地区民族经济发展问题研究[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11.
    [37]金炳镐.民族理论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
    [38]金炳镐.民族关系理论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
    [39]贺琳凯.新中国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的互动研究[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1.
    [40]金炳镐,龚学增.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学习纲要[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
    [41]吴仕民.中国民族理论新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
    [42]杨建新.中国少数民族通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43]王希恩.民族过程与国家[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8.
    [44](美)格尔茨著,韩莉译.文化的解释[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
    [45](美)杜赞奇著,王福明译.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46]黄岩.国家认同—民族发展政治的目标建构[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
    [47]王明珂.华夏边缘:历史记忆和族群认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48]麻国庆等.文化生产与民族认同:以呼和浩特、银川、乌鲁木齐为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49]孔德双.移居永靖之孔子后裔的历史与现状[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8.
    [50](德)哈拉尔德·韦尔策主编,季斌等译.社会记忆—历史、回忆、传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51](日)青木保著,王敏主编,于立杰等译.异文化理解[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
    [52](美)罗伯特·埃默森,雷切尔·弗雷兹,琳达·肖著,符裕等译.如何做田野笔记[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
    [53]迈尔苏目·马世仁.在“田野”中发现历史—保安族历史与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54]妥进荣.保安族经济社会发展研究[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1.
    [55]姜歆.中国回商·回族民间商业文化[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
    [56]敏俊卿.中间人:流动与交换—临潭回商群体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1.
    [57]马通.中国伊斯兰教派与门宦制度史略[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0.
    [58]张世海.中国回族暨伊斯兰教研究[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07.
    [59]王存河.宗教与西部少数民族现代化[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
    [60]罗惠翾.伊斯兰教社会功能研究—以几个穆斯林社区的对比调查为例[M].北京:中央民族出版社.2008.
    [61]马通.中国西北伊斯兰教基本特征[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0.
    [62]中国伊斯兰教教务指导委员会.新编卧尔兹演讲集(1-4合辑)[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1.
    [63]李维建,马景.甘肃临夏门宦调查[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64]陶明.解读甘肃[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
    [65]马正亮.甘肃少数民族人口[M].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66]《临夏回族自治州概况》编写组.临夏回族自治州概况[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67]《东乡族自治县概况》编写组.东乡族自治县概况[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68]《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概况》编写组.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概况[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69]杨盛龙,白正梅,孙懿.民族交往与发展[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
    [70]马戎.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展与族际交往[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71]杨华,回族伦理及其在当代的变迁[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08.
    [72]路宪民.社会文化变迁中的西部民族关系[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
    [73]杨文炯.互动、调适与重构—西北城市回族社区及其文化变迁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74]陈其斌.东乡社会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75]麻国庆.永远的家:传统惯性与社会结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1]Jean.Phinney, Ethnic Identity in Adolescents and Adult:Review Research.Psychology Bulletin.1990
    [2]Clifford Geertz.Works and Lives:The Anthropologist as Author.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8
    [3]Adam Kuper.Anthropology and Anthropologists.Routledge.1996
    [1]王勋铭.关于民族关系的几个理论认识问题[J].黑龙江民族丛刊.1989,(1):15-20.
    [2]于海泉.关于民族关系研究理论与方法的回顾[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30-31.
    [3]金炳镐,严庆,杨成.民族关系构成方式—民族关系理论研究之—[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8,(2):1-9.
    [4]上官文慧,中和,杨成.民族关系基本层面—民族关系理论研究之二[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8,(2):10-16.
    [5]金炳镐,陈丽明.民族关系本质特征—民族关系理论研究之三[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8,(3):1-6.
    [6]张兴堂,中和.民族关系核心问题—民族关系理论研究之四[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8,(3):7-11.
    [7]闵浩.正确认识民族关系及其表现形式[J].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0,(3):21-22.
    [8]王宗礼.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关系发展的回顾与思考[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10, (1):59-65.
    [9]徐杰舜.中国民族关系发展大趋势论[J].学术探索.2011,(10):55-63.
    [10]杨建新.从民族关系视阈论中华文化[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1-9.
    [11]关凯.民族关系的社会整合与民族政策的类型—民族政策国际经验分析(上)[J].西北民族研究.2003,(2):116-126.
    [12]唐志君.民族关系发展的内生变量及其优化[J].贵州民族研究.2011,(5):1-5.
    [13]袁年兴.民族多元共生的一个基本逻辑:一个理论分析框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58-65.
    [14]束锡红,聂君.西部地区民族关系的实证研究[J].民族研究.2012,(5):22-32.
    [15]许安平.从元清两代民族政策对比看民族关系状态的重要性[J].吕梁学院学报.2011,(4):25-30.
    [16]廖业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内涵之论说[J].贵州社会科学.2012,(1):90-95.
    [17]李普者.论和谐民族关系建设[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12-16.
    [18]尹素琴,史界.流动的力量—和谐民族关系视野下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探析[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1,(5):42-46.
    [19]周竞红.城市民族关系的结构变化与调整[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6):10-15.
    [20]高永久,高响鸣.中国城市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思路[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28-32.
    [21]吴钦敏.构建新型民族关系评价指标体系初探[J].贵州民族研究.2007,(4):6-13.
    [22]郑双怡,张劲松.民族关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监测预警机制研究[J].民族研究.2009,(1):21-30.
    [23]卢守亭.试论城市化进程中的民族关系及其评价指标体系[J].贵州民族研究.2007,(5):9-15.
    [24]汤夺先,高永久.试论城市化进程中的民族关系—以对临夏市的调查为视点[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4,(4):32-38.
    [25]杨巍,孟楠.多民族社区中民族关系的调适[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10,(1):4-7.
    [26]马宗保.论回汉民族关系的历史特点[J].西北民族研究.2001,(4):79-86.
    [27]赵杰.论回汉民族关系亲密的四大共因[J].回族研究.2007,(1):5-10.
    [28]刘有安,张俊明.回汉民族杂居地区和谐民族关系探析—以宁夏固原市的几个回汉杂居乡村为例[J].宁夏社会科学.2006,(1):20-22.
    [29]马敏.银川市回汉民族和谐关系探析[J].回族研究.2009,(2):146-148.
    [30]周传斌.回族聚居地区的民族关系—基于宁夏L镇回汉社会交往与民族关系的调查[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93-98.
    [31]高小岩,全美英.超越回汉关系的“熟人社会”—以张家川的汉族葬礼为例[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42-46.
    [32]周传斌,高传玺.回族聚居地区城市化过程中的民族问题—以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利通区为例[J].回族研究.2011,(2):117-123.
    [33]吴月刚,中和.民族关系影响因素—民族关系理论研究之五[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8,(3):12-18.
    [34]马戎.族群关系变迁影响因素的分析[J].西北民族研究.2003,(4):5-29.
    [35]周传斌.论民族问题的诸影响因素[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2):42-45.
    [36]范存霞.城市散杂居地区民族关系的影响因素探析[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11-13.
    [37]徐敬龙.影响民族关系的因素及增进民族团结对策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2):63-64.
    [38]白绍业.民族关系影响因素的社会调查—以循化撒拉族自治县起台堡村为例[J].青海民族研究.2010,(2):89-93.
    [39]林钧昌.临夏市城市化进程中的民族关系影响因素探析[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6):57-60.
    [40]汤夺先.试论城市少数民族的民族意识与民族关系—以兰州市为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3):28-32.
    [41]马玉堂,周子坤.关于宗教在甘肃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建设中作用的思考—以临夏州为例[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3):61-64.
    [42]范国华.宗教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以伊斯兰教为例[J].中国宗教.2013,(1):35-37.
    [43]王建民.民族认同浅议[J].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1,(2):56-59.
    [44]陈茂荣.“民族”与“民族认同”问题研究述评[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1,(4):38-48.
    [45]王希恩.民族认同与民族意识[J].民族研究.1995,(6):17-21,92.
    [46]郑晓云.中华民族认同与中华民族21世纪的强盛—兼论祖国统一[J].云南社会科学.2002,(6):53-64.
    [47]郭忠华.动态匹配·多元认同·双向建构—再论公民身份与国家认同的关系[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60-168.
    [48]高永久.论民族心理认同对社会稳定的作用[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5):20-24.
    [49]李晓霞.试论中国族际通婚圈的构成[J].广西民族研究.2004,(3):20-27.
    [50]汪平秀.论《古兰经》的婚姻观[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4,(4):65-67.
    [51]杨志娟.宁夏城市回族通婚现状调查研究—以银川、吴忠、灵武为例[J].回族研究.2002,(1):39-47.
    [52]何粉霞.宁夏农村回汉族际通婚调查分析—以平罗县城关镇为例[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36-40.
    [53]刘瑶瑶.多民族杂居移民村落中的族际通婚—对青海海西州乌兰县铜普镇四个移民村的个案调查[J].青海民族研究.2010,(1):58-62.
    [54]赵健君.论民族交往[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2):14-18.
    [55]金炳镐,肖锐,毕跃光.论民族交流交往交融[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66-69.
    [56]高永久.西北少数民族的族际交流[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1):33-36.
    [57]刘有安.城市化进程中的回汉民族社会文化交往[J].云南社会科学.2009,(5):76-79.
    [58]闪兰靖,韦玉成.民族文化边界对民族交往心理的影响—基于青海省民和县南庄子村的人类学考察[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86-91.
    [59]林庆,李旭.多元文化共存与和谐民族关系的构建[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 学版).2012,(1):11-16.
    [60]才让加,才让旺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民族交往的变化及新问题[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29-33.
    [61]马宗保.试析回族的空间分布及回汉民族居住格局[J].宁夏社会科学.2000,(3):95-100.
    [62]陈红梅.清朝晚期甘宁青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往[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2):61-64.
    [63]王平.围坊而商的城镇回族经济刍论—临夏八坊当代回族经济调查研究[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127-132.
    [64]徐黎丽,李超.拉萨市藏、回、汉商人经济关系探析[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1-6.
    [65]王建新.东乡唐汪川民族关系调查[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17-25.
    [66]马兆熙,唐世明.东乡唐汪唐氏家族[J].甘肃民族研究.2000,(3):63-69.
    [67]马兆熙.东乡唐汪人的民族心态探析—兼谈东乡唐汪地区的民族融合现象[J].甘肃民族研究.1999,(2):51-57.
    [68]杨德亮.东乡宗教与宗族的互动与裂变—记忆与话语中的哈木则[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31-37.
    [69]景军.知识、组织与象征资本—中国北方两座孔庙之实地考察[J].社会学研究.2008,(1):5-22.
    [70]杨德亮.儒回现象:大河家的孔氏穆斯林[J].西北民族研究.2012,(4):94-99.
    [71]菅志翔.民族历史构建与现实社会因素[J].青海民族研究.2007,(2):22-31.
    [72]马天龙.东乡族农村劳动力转移特点及其思考[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92-94.
    [73]苏华,马素琳.关于临夏回族自治州穆斯林群体劳务输出状况的调查研究[J].北方经济.2011,(5):68-70.
    [74]张文政.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乡村社会流动的经济后果分析—以宁夏固原和甘肃临夏为例[J].西北人口.2009,(2):110-115.
    [75]马东平.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思考—以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民族文化产业为例[J].开发研究.2009,(3):153-157.
    [76]马成俊.基于历史记忆的文化生产与族群建构[J].青海民族研究.2008,(1):1-5.
    [77]中共国家文物局党组.建设传承体系保护文化遗产[J].求是.2013,(4):44-46.
    [78]马艺桐.甘肃临夏地区民族教育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153-156.
    [79]宋鑫华.民族关系协调发展与政治稳定研究—以西部民族地区为例[博士论文].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1.
    [80]刘瑶瑶.青海海西州汉族移民文化变迁及民族关系研究—以乌兰县铜普镇四个移民村为例[博士论文].兰州:兰州大学.2009.
    [81]毕跃光.民族认同、族际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共生关系研究[博士论文].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1.
    [82]陇兴.中国共产党少数民族干部政策研究[博士论文].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6.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