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债券市场监管法律制度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我国债券市场已经走过了20多年的发展历程,无论在市场规模、产品覆盖和市场参与度方面都有了较快的发展。随着我国债券市场的不断发展,其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影响力在不断增强,我国政府对债券市场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因此,通过改进监管来促进债券市场顺利发展的要求更加强烈,债券市场监管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90年代以来,我国债券市场的监管法律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出现了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但仍存在不完备性。在监管组织方面,监管组织多元化的法律制度不利于市场发展。在市场行为监管方面,也存在相关法律制度不完善、监管手段行政化、结算托管后台不统一和风险控制措施不到位等问题。在债券市场投资者权益保护方面,也有法规制定部门众多、立法层次不一、法律法规的保护内容和手段还不够充分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对我国债券市场监管法律制度作实证研究,分析其不完备的原因,进一步提出改进的建议。
     本文的重点是从监管不完备角度对中国债券市场监管法律制度进行分析。笔者认为:对债券市场的法律制度的研究,不能仅停留在法律规范本身,必须深层次思考这些法律制度的形成机理。虽然“福利经济学”等理论对债券市场的监管提供了理论依据,但这些理论本身只是从不同角度推论出市场失灵现象的存在,提出政府干预的必要性,并没有就政府干预本身是否完备进行讨论。公共选择理论从监管目标设定、监管利益角度提出了阿罗不可能定理、寻租和政治集团等理论,论证了市场监管本身必然存在的不完备性。这些不完备,在债券市场体现出来的是监管体制的不统一、监管行政化和法律法规不完善、对投资人法律保护力度不足。对不完备的改进,不是一时的,只有认识到监管本身存在的不完备,对我国债券市场监管持续地进行近距离实证分析,对债券监管制度进行持续的修正,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监管对市场的正激励和安全运行保障作用,才能实现监管的目的——保护投资者、确保市场的透明度、公平和效率、降低系统风险。
     在整篇论文的结构安排上,本文共分七章。第一章为导论,第二、三章侧重监管不完备的理论和形成机理,第四、五、六章分别从市场监管组织体系、债券市场行为监管和债券市场投资人权益保护角度对我国债券法律制度展开实证研究,最后一章则在前面几章的基础上,从三个方面提出改进我国债券市场监管的建议。具体各章内容如下:
     第一章主要分析论文选题的意义、研究思路和论文结构、主要研究方法以及论文的贡献和不足。
     第二章主要是对监管不完备进行理论分析。福利经济学、诠释政府监管的相关理论和法律不完备理论,或者从外部性、公共物品、垄断、信息不对称等市场失灵角度,或者从法律不完备角度,得出监管引入的必要性结论。但这些理论并不能得出政府干预和政府监管完备性的结论。而阿罗不可能定理、寻租理论、监管生命周期理论、利益集团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等分别从多重角度等对监管不完备进行探讨。阿罗不可能定理借助数学公理化的方法,对监管意图取得的社会整体利益的存在提出了质疑,从监管目标实现角度论证了监管本身存在的不完备性。寻租理论和利益集团理论都是通过不同角度对政府干预和政府监管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论证,主要集中在政府和市场主体自身各自的利益冲突,以及不同利益集团在寻租、设租、创租过程中的利益平衡方面,说明了政府监管存在不完备性。夏洛夫从监管法规的生命周期提出了监管不可能永远如其在产生期和青春期那么有生命力,在成熟期开始就出现了严重的不完备现象。委托代理理论从监管当事人关系分析的角度,提出了信息不对称条件下规制者的信息滥用,从新的角度得出规制或监管自身存在不完备的必然性。
     第三章分析我国债券市场监管不完备的形成机理。从利益冲突角度看,我国债券市场中客观存在着几个利益集团,分别是强效的监管利益集团、次强效的债券发行人(以及机构投资者、服务商利益)集团和弱效的个人投资者利益集团。他们有各自的利益诉求,他们之间甚至各利益集团内部都存在利益冲突,但目前我国债券市场的核心冲突是监管集团内部的利益冲突。2008年我国债券市场的中期票据风波可以说明两个主要监管集团之间的竞争和利益冲突。监管者的局限性(包括监管者的信息局限和经验局限)同样是造成债券市场监管不完备的一个原因。而我国债券市场的历史演进和发展轨迹,也从另一角度对监管不完备的形成做出了解释。
     第四章从监管组织方面对我国债券市场监管法律制度进行实证分析。我国债券市场形成了银行间市场、交易所市场和商业银行柜台市场三个子市场在内的统一分层的市场体系。在监管架构上出现财政部、人民银行、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发改委等监管组织多元化的问题。我国债券市场监管机构的法律体系及其内在结构很好地反映了这个特点。而资本市场发达的国家,债券监管体制具有统一的政府监管和完善的自律监管特点。从定价、流动性、市场成本和交易成本角度看,多元监管法律制度都存在市场和监管效率低下问题,监管组织多元化的法律制度不利于市场发展。
     第五章从市场行为监管方面对我国债券市场监管法律进行实证分析,共分四节。用实证研究和比较研究的方法,分别对债券的发行、交易、结算、托管以及债券评级等法律制度进行分析,提出我国目前监管法律制度存在的多元化监管、行政化色彩过浓、市场化不足以及风险控制措施不完备等问题。
     第六章从投资者权益保护的视角对我国债券市场的监管不完备进行实证分析和评价。债券市场投资者保护是监管目标之一,其法律框架主要包括合同法保护、经济法强制保护和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的三种保护方式。债券发行人通过招募说明书等合同的方式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约束,属于合同法保护方式。由于这种方式具有自发性、差异性、单向性特点,因此实践中无论在保护范围还是在保护力度上都十分有限。为了弥补合同法保护的漏洞,每个国家都从市场公平和效率出发,通过以公司法和证券法为主要核心的法律制度,从公司设立、公司治理、公司破产、债券发行上市、信息披露等方面,提出债券投资人保护的最低限制。这种经济法保护的方式具有强制性和普适性。证券投资资者保护基金则是新的债券投资者保护途径。第六章介绍了我国投资者保护的相关法律和实践,并指出在这三个方面都存在一定问题。
     监管不完备并非意味着监管无用,而是说明监管改进的重要性。第七章是在前六章的基础上,提出当前最急迫的是解决监管组织多元化的问题,有必要建立一个债券市场统一监管的法律制度。在解决监管组织多元化问题后,必须理清我国目前相关法律制度,建立和完善我国债券监管法律体系。必须建立对新监管法规的影响分析制度,以及动态的法规审查制度,来确保债券市场监管法律制度的持续有效。有效的法律制度要发挥作用,还需要完善监管执法,保证法律制度得以遵从。此外,还需要特别关注加强和完善投资者保护的相关制度,提高投资者保护水平,是实现监管目的的重要方面。笔者最后对债券发行、自律监管、信息披露、风险控制和投资者保护等具体法律制度提出了改进建议。
     在研究方法方面,本文主要通过系统分析的方法从不完备理论探讨、不完备形成机理以及监管机构、行为监管和投资者保护三个方面对我国债券市场的监管法律制度进行分析。其他的研究方法包括通过语义分析法对一些重要概念进行界定;通过实证分析法对债券监管法律制度进行考察;借助(国别、类别)比较分析法分析我国债券监管现状;根据价值分析法对债券监管法律制度进行评价;使用历史分析法追溯我国债券监管法律的历史,以说明不完备的形成机理。
Chinese bond market has been developing for more than twenty years. Market scale, bond products and extend of market participation have gained a rapid development. With the strengthening of social and economic influences of the bond market, the recognition degree of Chinese government to the bond market has also been improved. Therefore, the importance of bond market supervision has been acknowledged. Although bond market supervision in China has achieved remarkable success since 1990, there still remain many problems. Multi-supervisory institutions make against market development. There are also many problems in the supervision of market behavior, such as incompletion of laws and regulations, use of administrative means in supervising, multi-institutions in the settlement and registration, incompletion of risk control etc. As far as bond investor protection is concerned, there are problems of difference of law hierarchy, incompletion of legal protection.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studying in bond market supervision legal system to put forward suggestions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supervision.
     The thesis emphases in the study of supervision legal system of Chinese bond market. From the writer's point of view, it's of the same importance studying the legal system as researching the reasons behind it. Theory of welfare economics gives the theoretical basis on government supervision of the bond market, however, it does not discuss the completion of government supervision. Public choice theories such as Arrow's impossibility theorem,rent-seeking theorem argue the government failure, because of which the problems such as disunity of supervisory institutions, insufficiency of investor protection in Chinese bond market come into being. Only on the basis of the recognition of supervision incompletion, and by empirical analysis and persistent improvement of legal regulations, can exert the positive incentives and function of safeguard of the bond market supervision, and can realize the supervision aims, which are bond market investor protection, bond market transparency, fairness and efficiency, and risk control.
     There are seven chapters in this thesis. The first chapter i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thesis. The second and third chapters are about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supervision incompletion. The fourth, fifth and sixth chapters are of the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supervisory institutions, market behavior supervision and bond market investor protection. In the last chapter, the writer bring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to improve the supervision on Chinese bond market.
     In the first chapter, the writer discusses not only the significance of topic selected, but also the research thinking, research methods and structure of the thesis.
     The second chapter is about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supervision incompletion. Theories of welfare economics, interpretating government supervision and law incompletion make conclusion of the necessity of government supervision on the consideration of externality, public goods, monopolization and information asymmetry. Public choice theories such as Arrow's impossibility theorem, rent-seeking theorem, supervision cycle theorem and interest group theorem study from different angles and find the supervision incompletion.
     The third chapter is about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supervision incompletion of Chinese bond market. There are many interest groups in the Chinese bond market, including supervisory institution interest group, bond issuer interest group (and also institutional investor interest group, bond market servicer interest group) and personal investor interest group. There exist interest conflicts between those groups, sometimes even within one group. The main interest conflict in Chinese bond market is the interest conflict between different supervisory institutions, which is illuminated by the medium-term bond event in 2008. The regulator limitation of information and capability are also one of the reasons of supervision incompletion.
     The fourth chapter sees the empirical analysis of legal supervision of Chinese bond market supervisory institutions. There are three markets—interbank bond market, exchange bond market and over-the-counter bond market——in China. The supervisory institutions include the Ministry of Treasury, People's Bank of China, China Securities Regulatory Commission, China Banking Regulatory Commission, China Insurance Regulatory Commission, National Devolopment and Reform Commission. However, in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bond market supervisory institution is usually unique. The existence of multi-supervisory institutions will bring about the market inefficiency and supervision inefficiency.
     The fifth chapter is about the empirical analysis of market behavior supervision of Chinese bond market, including bond issuing, settlement and registration. As of the conclsion, the writer points out the existence of problems such as incompletion of laws and regulations, use of administrative means in supervising, multi-institutions in the settlement and registration, incompletion of risk control etc.
     The sixth chapter is about the empirical analysis of bond investor protection in China. To protect bond investor, especially personal investors, is one of the main aims of government supervision. The legal investor protection concludes three parts: contract law protection, economic law protection and securities investor protection fund. There are also some problems in investor protection in China.
     To recognize the supervision incompletion does not mean the useless of supervision. Contrarily, it awakes us of significance of the incessant improvement of government supervision. In the last chapter, the writer brings forth some suggestions. First and most urgent work to do is to unify the supervisory institutions. Secondly, it is necessary to examine existing laws and regulations to elevate the legal system of Chinese bond market. Lastly, the writer makes suggestion in the bond market behaviour supervision, self discipline and supervision, risk control and investor protection.
     In the whole thesis, the writer mainly use the systematic method by discussing the legal supervision incompletion in institutions, market behavior supervision and investor protection. Other research methods include semantics method, empirical method, comparative method and history method.
引文
1由于我国目前商业银行柜台市场非常清淡,2008年全年成交只有2.85万笔,结算量30.43亿元,分别较去年减少45%和15%,个人投资者仍以卖出为主,全年净卖出4.3亿元。因此,本文主要对银行间和交易所市场进行研究。
    2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债券信息部:《中国债券市场年度分析报告(2008年度)》,http://www.chinabond. com.cn/Info/3541081(访问日期:2009年1月24日)
    3中国债券信息网:《债券市场介绍发展现状》,http://ywzy.chinabond.com.cn/chinabond/article/content.jsp?sId=31485&sLmId=285,(访问日期:2008年11月26日)。
    1倪浩嫣:《证券监管的理论分析》,载《理论学习》2003年第8期。
    2为此,在基金对债券的定价估值中,对于场外市场的交易价格,需要以摊余成本法进行比对,对其他偏离度超过标准的需要加以审核,特别是成交不活跃的个别债券。
    1根据投资行为学研究成果,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内心中存在逃避责任的潜意识,有一种跟从其他投资人的内心倾向。
    2倪浩嫣:《证券监管的理论分析》,载《理论学习》2003年第8期。
    3顾功耘主编:《经济法教程》,上海人民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81页。
    1徐晓松:《管制与法律的互动:经济法理论研究的起点和路径》,载《政法论坛》2006年第9期。
    2马英娟:《监管的语义辨析》,载《法学杂志》2005年第5期。
    3刘水林:《经济法的观念基础与规则构成——对“需要国家干预论”的反思和拓展》,载《现代法学》2006年1月。
    1根据笔者统计,在我国目前有效的238个法律法规和自律规范中,自律规范占了106个,占比为44.7%:我国的自律规范主要集中在上市交易、清算结算和登记托管方面。
    2我国债券市场的自律组织,无论是中央国债登记托管有限责任公司、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还是交易所或者银行间交易商协会,在其制定自律规范后须报监管机构批准。
    3安维复:《哲学的不完备性:对话与选择》,载《求索》1989年第4期。
    4熊惠民:《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的科学哲学透视》,载《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邓冠铁:《复指数系的不完备性和最小性》,载《中国科学》2007年第5期; 安维复:《哲学的不完备性:对话与选择》,载《求索》1989年第4期; 刘明辉、张宜霞:《会计准则的有效性与不完备性研究》,载《会计之友》2005年第7期;张瑞鸿、唐德根:《语言的不完备性与跨文化交际》载《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等等。
    5许成钢:《法律、执法与金融监管——介绍“法律不完备性”理论》,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1年第5期;(美)罗格.I.鲁茨:《法律的“乌龙”:公共政策的意外后果》,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6年第4期;马洪雨:《证券监管的法律与市场限度》,载《学术论坛》2006年第3期;刘春彦:《不完备法律理论及对我国证券市场监管的启示》,载《河北法学》2006年第9期。
    6杨立岩:《不完备合同与剩余控制权》,载《财经科学》2001年第2期。
    1[美]詹姆斯·M·布坎南著:《自由、市场和国家——80年代的政治经济学》,平新乔、莫扶民译,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28页。
    2许成钢:《法律、执法与金融监管——介绍“法律的不完备性”理论》,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1年第5期。
    3该文中,许教授提出法律之所以不完备,是因为其面对无穷代的国民,社会是变化的,而法律具有稳定性:他提到监管者根据变化的世界制定的法规,是可以在不完备的法律和复杂的现在之间找到的一个这种方案。
    1孙季萍、郭晓燕:《价值分析方法评析——与实证分析方法对比的视角》,载《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1侯佳儒:《自由市场、政府干预与中国经济法诸理论》,载《经济法学评论(第3卷)》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年版。
    2在庇古之前的英国学者霍布森(John Atkinson Hobbson 1858-1940)曾于1900年出版《分配经济学》主张把社会福利作为经济理论研究的中心问题,但他并没有能够建立起一个福利经济学的基本框架。
    3当私人生产成本小于它产生的社会生产成本时,私人的生产就产生了负的外部效应,负外部效应意味着私人不正当地侵占了社会的福利。政府对负外部效应处以相当其外部损害的税收,这就是著名的“庇古税”。
    4 Medema, Steven G., Harnessing Self-Interest:Mill, Sidwick, and the Evolution of the Theory of Market Failure (May 2006). Available at SSRN:http://ssrn.com/abstract=560921,Nov.11,2008
    1龙超:《证券监管的原因与结构分析》,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
    2斯蒂格利茨著:《政府为什么干预经济》,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年版第69-70页。
    3斯蒂格利茨著:《政府为什么干预经济》,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年版第79-91页。
    4泰勒尔认为在金融市场中由于中小投资者高度分散,每个投资者仅能从自己对代理人的监管活动中得到监管带来的好处远远低于其支付的成本,单个投资者希望能搭便车,使得对代理人的监督严重不足。因此引入公共监管和监管者就是必要的。施莱弗(Anderie Shleifer)则将有关上诉的成本和信息问题作为引入监管的依据。
    1钱颖一:《市场与法制》,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0年第3期。
    2张锐:《国外监管理论的演变及其对我国保险监管的启示》,载《保险研究》2006年第9期。
    1 Katharina Pistor and Chenggany Xu,2002, Incomplete Law:A Conceptual and Anslytical Frame Work and Its Appication to Financial Market Regulation, http://www.ssrn.com.Dec.12,2008.
    2许成钢:《法律、执法与金融监管——介绍“法律的不完备性”理论》,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1年第5期。
    1张庆元:《阿罗一般可能性定理与科斯定理的逻辑比较》,载《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102284.htm9(访问日期:2008年10月22日)。
    2张锐:《国外监管理论的演变及其对我国保险监管的启示》,http://www.studa.net/Instures/081013/1329593.html(访问日期:2009年1月15日)。
    3赵娟:《寻租与寻租理论》,载《经济界》2006年第2期。
    4詹姆斯·布坎南:《寻求租金和寻求利润》,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88年第5期。
    5寻租作为一个理论概念是到1974年才由克鲁格(Krueger,1974)在她探讨国际贸易中保护主义政策形成原因的一项研究 成果《寻租社会的政治经济学》正式提出来的。
    1李政军:《戈登·塔洛克寻租理论述评》,载《湖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第6期。
    1张建东,高建奕:《西方政府失灵理论综述》,载《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2乔尔·赫尔曼,马克·施克曼:《转轨国家的政府干预、腐败与政府被控——转型国家中企业与政府交易关系研究》,王新颖编译,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年第5期。
    3周耀东:《利益集团理论》,载《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1张红凤:《利益集团规制理论的演进》,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6年第1期。
    2 George J Stigler, "Public Regulation of Securities Market", Journal of the law and Economics, Oct.1964.1
    3王万山、裘孟荣、袁飞:《市场规制理论的研究轨迹》,载《商业研究》2003年第4期。
    4 S. Peltzman, "Towards a More General Theory of Regulation", Journal of law & Economics, Vol.19,1976.1
    1 R. A. Posner, "Theories of Economic Regulatio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cience. Vol.5, (1974)。
    1 R. Chatov, "Government Regulation:Process and Substantive Impact ", Research in Corporate SocialPerformance and Policy, Vol.1, JAI Press INC.,1978。
    1张红凤:《利益集团规制理论的演进》,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6年第1期。
    1周耀东:《利益集团理论》,载《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2陈晖:《政治与金融发展:利益集团理论及其启示》,载《上海金融》2007年第12期。
    3史小龙、董理:《利益集团的成因及其发展研究》,载《世界经济情况》2005年第1期。
    1陈富良:《利益集团博弈与管制均衡》,载《当代财经》2004年第1期。
    1本文中的强效集团、次强效集团和弱效集团是笔者根据债券市场利益集团的紧密性、影响力大小为标准,用以表示不同利益集团的属性。
    2王臻荣,常轶军:《论政府利益与改革困境》,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5年第6期。
    3[美]乔·B·史蒂文斯著:《集体选择经济学》,杨晓维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8页。
    4李昌麒、陈治: 《经济法的社会利益考辩》,载《现代法学》2005年第9期。
    5岳彩申、王俊:《监管理论的发展与证券监管制度完善的路径选择》,载《现代法学》2006年第2期。
    6高建宁、周安宁:《监管证券监管者的经济学依据及约束机制的完善》,载《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7 Langevoort, Donald C. The SEC as a Lawmaker:Choices about Investor Protection in the Face of Uncertainty (2006). Georgetown Law and Economics Research Paper No.947510. Available at SSRN:http://ssm.com/abstract=947510. Nov.11, 2008.
    8王冰、黄岱:《信息不对称与内部性政府管制失败及对策研究》,载《江海学刊》2005年第2期。
    1 Langevoort, Donald C., The SEC as a Lawmaker:Choices about Investor Protection in the Face of Uncertainty (2006). Georgetown Law and Economics Research Paper No.947510. Available at SSRN:http://ssrn. com/abstract=947510, Nov.11,2008.
    1[美]弗·伊斯特布鲁克、丹·费雪:《美国证券时常的强制披露与投资者保护》,雨廷译,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4年第4期。
    2 Noll. R, G. Economic Perspectives on the Politics of Regulation:Handbook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Ⅱ), North-Holland,1989. P1255-1287.
    1国家发改委财政金融司司长徐林2008年11月3日表示:“中期票据相对企业债和公司债发行条件更宽松,发行市场更大,且投资主体少了更多的约束,发行的规模和容易程度都比企业债和公司债券表现出了优越性。但他个人认为债券市场发行的标准和条件应该统一,然后让企业去选择到底发行哪个品种,而目前,中期票据的推出打破了债券市场制度的统一性,从制度建设的角度来说不合适。”参见徐林:《债券市场发行标准应统一》,载《上海证券报》2008年11月3日第3版。
    1邱本:《论经济法的基本原则》,载《法制与社会发展》1995年第4期。
    2[美]安妮·克鲁格:《“意愿很好,努力不够,失败很多”——新兴市场国家的制度改革》,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4年第3期。
    3 Carvajal, Ana and Elliott, Jennifer,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in Securities Market Regulation:A Global Analysis(November 2007). IMF Working Papers, Vol., pp.1-49,2007. Available at SSRN:http: //ssrn.com/abstract=1030688, Dec.10,2008.
    4姚德利:《信息不对称理论下道德效用分析》,载《技术经济》2004年第3期。
    1[美]罗伊思·古阿什、罗伯特·W·汉恩:《规制的成本与收益》,古月译,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4年第1期。
    2吴梅兰,刘勤志:《信息不对称问题的研究》,载《情报杂志》2006年第6期。
    1汪秋明:《政府规制失灵的发生与解决:基于信息不对称角度的研究综述》载《产业经济研究》2007年第6期。
    2王冰、黄岱:《信息不对称与内部性政府管制失败及对策研究》,载《江海学刊》2005年2期。
    1王陨:《3.27国债期货逼仓事件的反思》,载《当代经济》2006年第9期。
    1包括组织生态理论、组织学习理论、战略管理、技术经济、认知理论以及法学。肖国兴:《论循环经济的路径依赖及其法律安排》,载《政治与法律》2005年第4期。
    1曹瑄玮、席酉民、陈雪莲:《路径依赖研究综述》,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8年第3期。
    2[美]马克·罗伊:《法与经济学中的混沌理论与进化理论》,历咏译,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3年第1期。
    3傅沂:《路径依赖经济学分析框架的演变——从新制度经济学到演化经济学》,载《江苏社学科学》2008年第3期。
    1阿弗纳·格雷夫:《历史制度分析:从经济史视角研究制度问题的新进展》,韩毅译,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3年第5期。
    2傅沂:《路径依赖经济学分析框架的演变——从新制度经济学到演化经济学》, 载《江苏社学科学》2008年第3期。
    1[美]马克·罗伊:《法与经济学中的混沌理论与进化理论》,历咏译,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3年第1期。
    2[美]道格拉斯·诺斯、路平、何玮:《新制度经济学及其发展》,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年第5期。
    1中国债券信息网:http://www.chinabond.com.cn/d2s/bondMarket.html,(2008年12月28日访问)。
    1《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章程》第七条。
    2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编著:《OECD国家的监管政策:从干预主义道监管治理》,陈伟译,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263页。
    3由于上海交易所和深圳交易所的职能基本一致,而且上海交易所债券交易量远大于深圳交易所,因此,为了本文讨论目的,
    1莱瑞·D·索德奎斯特著:《美国证券法解读》,胡轩之、张云辉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99页。
    2参考湘财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投资银行总部:《海外证券市场》经济日报出版社2002年版。
    11934年《证券交易法》允许自律组织制定对会员有约束力的规则。
    2伦敦证券交易所的会员原来分为两类:经纪人和自营交易商,1986年后两者已经不再区分,原来关于经纪人不能与客户直接交易的禁令被取消了。
    3法案分30部分,共433条。
    4《准入指令》对债券发行的规定主要集中在企业债(公司债)和公共机构发债(如国家、地方政府和国际性公共机构)上,对前者的要求高于后者。
    5盛学军编著:《欧盟证券法研究》,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12页、第19页。
    1经批准,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也可以负责证券公司债券的登记、托管和结算。
    2参见中国国债协会网页:http://www.ndac.org.cn/xiehuijianjie.jsp,(2008年12月28日访问)。
    1 1999年的FSAP,是欧盟为了统一欧盟各国金融服务和监管水平而制定的,要求各国在证券核心监管事项,比如证券发行条件、内部交易认定、清算结算等市场操作、合并以及强制披露要求等方面能达成统一。Enriques, Luca and Gatti. Matteo, Is There a Uniform EU Securities Law After the Financial Services Action Plan?(ADril 22.2007). Available at SSRN:http: //ssrn.com/abstract=982282,Dec.12,2008.
    1陈岱松:《美英证券监管体制之新发展》,载《河北法学》2006年第1期。
    2认可的清算行:伦敦清算行LCH:认可的专业团体:精算师学会、法律协会、苏格兰法律学会、北爱尔兰法律协会、英格兰和威尔士注册会计师学会、爱尔兰注册会计师学会、苏格兰会计师学会、注册会计师学会注册理事会;认可的投资交易所:伦敦证券交易所LSE,伦敦国际金融期货和期权交易所LIFFE、伦敦商品交易所LCE、国际石油交易所IPE、伦敦证券和衍生证券交易所OMIX等。自律管理组织:证券和期货管理局SFA,投资管理监管机构LMRO,零售投资产品推销谨慎监督金融顾问PLA。 资料来源:霍学文,《英、美、日资本市场效率比较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齐蕾:《日本公司债券市场的发展历程及其启示》,载《深交所》2007年第7期。
    2申银万国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关于报送《关于完善监管体制、促进公司债券市场发展的若干建议》的函。
    3框架图参见李黎、张羽:《韩国国债市场的运行与监管》,载《证券市场导报》2005年第6期。
    1如英国债券市场。
    2陈岱松:《论美英证券监管体制之新发展》,载《河北法学》2006年第1期。
    3如SEC在规则15条C款中规定经纪人和交易商的累积债务不得高于其净资本的15倍,而纽约交易所的规则则是12倍。高如星、王敏祥著:《美国证券法》,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200页。
    1高如星、王敏祥著:《美国证券法》,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199页。
    1 沈炳熙:《英国债券市场结构与监管体制的考察报告》,载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债券研究会:《国际债券市场考察报告》中国市场出版社2006年版。
    1黄运成、申屹、刘希普《证券市场监管:理论、实践与创新》,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年版,第156-158页。
    2吴腾华:《韩国债券市场:结构、工具与基础设施》,载《世界经济研究》2005年第2期。
    3黄运成、申屹、刘希普:《证券市场监管:理论、实践与创新》,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年版第158页。
    1 Michael Taylor:《IOSCO<证券监管目标和原则>述评》,张文译,载《证券市场导报》2004年第8期;中国证监会国际合作部译: 《证券监管目标和原则》载《证券市场导报》2006年第7期。
    2李昌麟、陈治:《经济法的社会利益考辨》,载《现代法学》2005年第5期。
    3王后春:《金融监管法律制度分析——效率视角之解读》,载《经济问题探索》2006年第4期。
    4刘水林、雷兴虎:《论经济法的社会经济功能》,载《法学评论》2004年第2期。
    5胡玲: 《从交易成本解释企业债券市场效率》,载《科技创业月刊》2008年第11期。
    6邹辉文、刘融斌、汤兵勇: 《证券市场效率理论及其实证研究评述》,载《中国软科学》2004年第9期。
    1 Luengnaruemitchai, Pipat and Ong, Li, An Anatomy of Corporate Bond Markets:Growing Pains and Knowledge Gains (July 2005). IMF Working Paper, Vol., pp.1-26,2005. Available at SSRN:http://ssrn.com/abstract=888021, Dec.10,2008.
    2吴弘、胡伟著:《市场监管法论:市场监管法的基础理论与基本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8页。
    1杨蓉、宋永新:《证券市场监管的经济分析》,载《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2周虎:《公司债券市场研究》, 西南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3李文群:《我国企业债券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
    4郑长德、刘丽雪:《我国债券市场分割的理论探讨》,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第5期。
    5黄艳艳、殷红梅:《论中国债券市场的特征、效率和发展》,载《金融论坛》2003年第5期。
    1桂荷发: 《中国债券市场:发展、开放与主要问题》,载《国际金融研究》2003年第9期;上证联合研究计划: 《交易所与银行间国债市场定价比较》http://www.cnstock.com/ssnews/2005-4-19/shierban/t20050419780098.html,(访问日期:2009年1月4日)。
    1于建忠:《中国债券定价偏离的现象、心理实验证据及缓解对策》,载《上海金融》2006年第10期。
    2可流通债券的主要持有者——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持有债券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改善资产负债表结构,对债券现货交易需求不多。而且对短期资金需求方来说,通过债券回购进行融资比向银行贷款便捷,总成本也低。对于资金供给方来说,由于债券抵押,进行逆回购交易风险很低,而收益却比同期银行存款高。
    3桂荷发: 《中国债券市场:发展、开放与主要问题》,载《国际金融研究》2003年第9期。
    1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债券信息部:《中国债券市场年度分析报告(2008年度)》httP: //www.chinabond.com.cn/Info/3541081(访问日期:2009年1月24日)。
    1这个条件同样适用于在银行间流通的公司债券,见《人民银行公告2005年第30号》。
    22009年1月9日,人民银行公告称,取消对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流通的债券发行规模不低于5亿元的限制条件,废止《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交易流通审核规则》(中国人民银行公告(2004)第19号发布)第四条第(四)项、中国人民银行公告[2005]第15号第二条及中国人民银行公告(2005)第30号第一条第(四)项的规定。
    1其他几项为单家机构单个期限品种远期交易买入/卖出余额及其占该期限品种市场远期交易买入/卖出总余额的比例;单家机构远期交易卖出余额及其占该机构可用自有债券总余额的比例;单家机构远期交易净买入余额及其占该机构实收资本的比例:单只债券持有量前5名机构各自债券持有量及其占该只债券总发行量的比例;市场异常报价和交易信息。
    2曲雁: 《对做市商的监管问题研究》,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1双边报价商制度是在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流动性差,市场透明度低、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产生的,其主要作用是在市场发展的初级阶段维持市场流动性,措施和目标在一定程度上讲具有过渡性。而做市商制度是一种普遍认同的市场交易体制。
    2《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做市商管理规定》第三条。
    1《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做市商管理规定》第六条。
    2国外做市商承担的职责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保持价格连续性;保持市场活跃;保持价格稳定;其他职责,包括大额交易、散股交易、卖空交易及订单保价等。
    3除非出现以下情况,可以不履行报价义务:所做市的固定收益证券的交易价格出现短时剧烈波动;市场交易出现严重异常而难以获得做市的固定收益证券;因不可抗力或意外事件而无法正常报价;交易所认定的其他情况。
    4《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做市商管理规定》第七条。
    1沈炳熙:《英国债券市场结构与监管体制的考察报告》,载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债券研究会:《国际债券市场考察报告》中国市场出版社2006年版。
    22007年证监会《公司债劵发行试点办法》第6条:“中国证监会对公司债券发行的核准,不表明其对该债券的投资价值或者投资者的收益做出实质性判断或者保证。”
    3周荣祥:《取消银行担保无碍公司债发展》,载《证券时报》2007年12月13日第九版:牛鹏云: 《弱化担保推动公司债更快发展》,http://finance.qq.com/a/20080813/002992.html(访问日期:2008年11月20日)。
    1这些国家重视信息披露,通过信息披露来保障投资者获得信息的权利。至于投资者是否是一个理性人,能否有效利用这些信息做出对其有利的决策,在所不问。See Walker, Gordon, Securities Regulation, Efficient Markets and Behavioural Finance: Reclaiming the Legal Genealogy. Hong Kong Law Journal, Vol.36, No.3,2006:Latrobe Law School Legal Studies Research Paper Series No.2008-03. Available at SSRN:http://ssrn.com/abstract=1099512.,Dec.12,2008.
    2[美]莱瑞·D·索德奎斯特著:《美国证券法解读》,胡轩之、张云辉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75-76页。
    1 La Porta, Rafael, Lopez de Silanes, Florencio and Shleifer, Andrei, What Works in Securities Laws?(July 16,2003). Tuck School of Business Working Paper No.03-22; AFA 2005 Philadelphia Meetings. Available at SSRN: http://ssrn.com/abstract=425880,Nov.11,2008.
    2陈桂生:《略论政府规制市场的条件》,载《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3郑长德、刘丽雪:《中国债券市场分割的理论探讨》, 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第5期。
    1 Linciano, Nadia, Siciliano. Giovanni and Trovatore,Gianfranco, The Clearing and Settlement Industry: Structure, Competition and Regulatory Issues(May 2005).Available at SSRN:http://ssrn.com/abstract=777508, Dec.12,2008,
    2袁东著:《债券市场:交易制度与托管结算》,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2005年版,第67页。
    1 《证券法》第二条。
    2 《证券法》第一百四十六条、一百四十九条。
    3《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交易管理办法》第六条。
    4《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交易管理办法》第十三条。
    5《银行间债券回购业务暂行规定》第六条。
    1《人民银行公告(2005)年第15号》第五条。
    2景乃格、刘彦:《美国固定收益清算公司结算机制和风险控制模式的考察报告》, 载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债券研究会主编《国际债券市场考察报告》中国市场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
    1景乃格、刘彦:《美国固定收益清算公司结算机制和风险控制模式的考察报告》, 载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债券研究会主编《国际债券市场考察报告》中国市场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第171页。
    2交易条款确认及净额轧差环节:对持续净额结算系统轧差的交易,NSCC提供交易配对服务,NSCC的持续净额结算系统提供净额轧差服务;对经纪商、自营商为机构客户执行的交易,DTC的机构交收系统提供交易确认服务。债券交割环节:NSCC产生交收指令,发给DTC,由后者为证券账户进行借记或贷记。国债或资产抵押证券等固定收益债券则由FICC进行相关记录工作。资金支付环节:每个债券市场参与者必须委托一家结算银行作为其资金代理银行。每个营业日运作中,NSCC队每个市场参与者结算账户的资金结算余额进行轧差,通过联邦储备系统的货币交收系统进行资金清算调拨。
    1中国债券信息网:http://www.chinabond.com.cn/d2s/=index.html,(访问日期:2009年1月3日)。
    2净额结算有多种分类。按净额交收的标的区分有券款都实行净额交收、券或款净额交收;按参与结算各方的关系区分有双边净额结算和多边净额结算。在多边净额结算中,还可分为中央对手方净额结算和非中央对手方净额结算两种模式。
    3《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交易管理办法》第二十九条。
    4《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交易管理办法》第十四条。
    1《证券登记结算管理办法》第四十五条。
    2《证券登记结算管理办法》第四十三条。
    3《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交易管理办法》第三十条。
    1景乃格、刘彦:《美国固定收益清算公司结算机制和风险控制模式的考察报告》,载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债券研究会主编《国际债券市场考察报告》中国市场出版社,2006年版。
    1包括人民银行部门规章和中央结算公司自律规范,具体参见附录一
    2中国债券信息网:http://www.cliinabond.com.cn/d2s/index.html,(访问日期:2009年1月3日)。
    3《债券托管账户开销户规程》第十七条。
    4 FICC的监测内容主要包括成员交易笔数、完成指令匹配操作的交易笔数等交易数据;会员持有债券情况;会员多头仓位、空头仓位和市场估值;市场交易状况,包括回购交易分析、分类交易分析等;价格监测。
    1吕世蕴:《欧洲两家跨国结算机构业务开展情况的考察报告》, 载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债券研究会主编:《国际债券市场考察报告》中国市场出版社,2006年版。
    2融资融券是指投资者向证券公司提供担保物,借入资金买入证券或借入证券卖出的行为。
    1网络效应指在一个网络中,一个新参加人可以增加网络中总体参与者的福利,变现为:一个市场参与者在一个给定的体系中交易清算和结算,当另一个参与者也选择在这个网络上交易时,就增加了总体流动性,这对全体参与者都是有利的。
    2规模经济是指更多地提供产品和服务反而能够产生较低价格的机制。
    3董屹:《功能整合与效率提升——国际中央登记托管结算机构的发展和启示》,载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债券研究会主编:《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研究——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十周年征文论文选编》,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年版,第75-77 页。
    1《中国人民银行公告(2008)第12号》。
    1袁东:《债券市场:交易制度与托管结算》,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0页。
    2《国债托管管理暂行办法》第十九条。
    3《国债跨市场转托管业务管理办法》第七条。
    1中国债券信息网http://www.chinabond.com.cn/Channel/280645(访问日期:2009年1月16日)。
    2王纯:《构建全国集中统一债券登记托管体系》,http://www.ndac.org.cn/article.jsp?catid=4&newsid=20041129064440,(访问日期:2009年1月15日)。
    3《国债托管管理暂行办法》第五条。
    1具体参见《中国人民银行公告(2002)第5号》。
    1《证券公司参与银行间同业市场债券交易托管结算业务规程》第十四条。
    2《债券结算代理业务操作规程》第九条。
    3《债券柜台交易结算业务规则》第四条。
    4基金在中央结算公司开立的债券托管账户为乙类账户,开户手续和相关业务操作由其托管银行办理。
    1《完善我国债券托管结算体系》,http://www.jri.com.cn/NewsRead/Detail.asp?NewsID:=571821,(访问日期2008年11月12日)。
    2袁东: 中国债券市场托管结算系统的问题及改进途径分析http: //www.chinabond.com.cn/chinabond/article/content.jsp?sId=789&sLmId=201,(访问日期:2008年11月12日)。
    1如2005年11月华夏证券被查出挪用26亿元国债回购曝光。2004年12月大鹏证券涉嫌盗卖托管国债6000万元被查封委托理财账户。2004年1月2日南方证券被政府行政接管,原因之一是发现20多亿元的国债回购黑洞。2003年12月5日新华证券被证监会关闭,20多亿元的违规国债回购是重要原因。等等。
    2《中国人民银行公告(2007)第19号》。
    1曹海珍:《我国债券信用评级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载《浙江金融》2006年第6期。
    2现代意义上的国际信用评级制度发端于美国。路易斯·塔班于1837年在纽约建立了最早的信用评级机构,并于1849年发表了最早的评级理论及方法——信用评级指南。1909年,约翰.穆迪在他出版的铁路证券手册里首次对200条铁路及其证券进行了评级,使评级首次进入证券市场。
    3刘小坤:《企业债券:信用风险与市场监管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2005年。
    4张向东:《发达国家信用评级制度》, 载《中国外汇管理》总第94期。
    1何运强,方兆本:《债券信用评级与信用风险》,载《管理科学》2003年,第2期。
    2对于信用评级与违约率的关系,穆迪、标准普尔以及学者Altman和Kishore利用按公司债券信用等级分类的数据做的研究;Brand&Bahar (1999)对企业长期债券违约与信用等级转移进行研究;基于发行债券成熟率的分析方法,Altman & Suggitt (1997)对银团贷款的违约进行了研究等等,得到了较为一致的结果,即信用等级越高,债券累计违约率越低,债券发生违约的可能性越小,投资级债券的违约风险远远小于垃圾债券。
    3如1990年6月美国市场的投资者对A级工业债券要求9.6%的收益率,而对低一级的Baa级债券则要求10.47%。这个收益差额意味着相比发行Baa级债券,发行A级债券的公司可以节省87个基本点的费用支出。参见马玉超,黎继梓:《发达国家信用评级制度借鉴》载《商业研究》2006.22总第354期。
    1岑雅衍:《浅析债券市场信用评级及其监管》,载《政治与法律》2008年增刊。
    2 Steven L. Schwarcz, Protecting Financial Markets:Lessons from the Subprime Mortgage Meltdown, at http: //papers.ssrn.com/sol3/papers.cfm?abstract id=1056241,Feb 24,2008。
    IVSC:International Valuation Standards (IVS), http://www.ivsc.org/standards/index.html,Oct.22,2008.
    2刘小坤:《企业债券:信用风险与市场监管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
    11936年,美国货币监管局(OCC)命令银行只能持有投资等级的证券。
    2目前美国主要的5家评级公司是穆迪、标准普尔、菲奇、(Fitch)、达夫公司(DP)及麦卡锡公司(MM)。
    3马玉超,黎继梓:《发达国家信用评级制度借鉴》,载《商业研究》2006第354期
    4曹海珍:《中国债券市场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年版,第60页。
    1包括消费者的信用信息和企业的信用信息。
    2包括公共来源(如政府部门、媒体等)、专业性信息公司、中介服务机构。
    3包括保护个人隐私、公司商业机密、政府信息安全的法案、保证信用信息的完整性和全面性的法规和预防信用信息滥用的法规。参见于晨曦:《信用评级的发展沿革》, 载《中国城市金融》2001年第2期。
    1常根发、曾卫、王玉宝:《商业信用评级:来自美国市场的启示》, 载《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1具体见《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金融债券发行管理办法》、《商业银行次级债券发行管理办法》、《国际开发机构人民币债券发行管理暂行办法》及《证券公司债券管理暂行办法》等。
    2《公司债券发行试点办法》第七条第二款。
    32005年9月银监会《金融机构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监督管理办法》规定。
    4但定向发行的债券只能在认购人之间进行转让,不能在转让市场进行转让。
    1它的成员中目前包括个国家地区的证券监管机构, 这些机构负责日常的证券监管以及证券法规的执行。
    2 Michael Taylor:《IOSCO<证券监管目标和原则>述评》,张文译,载《证券市场导报》2004年8月;中国证监会国际合作部译: 《证券监管目标和原则》,载《证券市场导报》2006年7月。
    3 Walker, Gordon, Securities Regulation, Efficient Markets and Behavioural Finance:Reclaiming the Legal Genealogy. Hong Kong Law Journal, Vol.36, No.3,2006; Latrobe Law School Legal Studies Research Paper Series No.2008-03. Available at SSRN:http://ssrn.com/abstract=1099512.
    4周小川:《保护投资者利益是证券监管机构的首要任务和宗旨》,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年第4期;张钰新:《法律、投资者保护和金融体系的发展》,载《经济评论》2004年第3期。
    1周振歧: 《基于债权人权益保障下的信贷契约设计》,载《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2 http://ks.cn.yahoo.com/question/1306112518639.html,(访问日期:2008年11月11日)。
    1栾天虹著:《投资者法律保护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孙曙伟著:《证券市场个人投资者权益保护制度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年版。
    3郑孟状、刘凯湘、宋敏:《论公司债权人保护制度》,载《浙江社会科学》1999年第4期。
    4崔建远、春申:《公司债权人保护与市场秩序》,载《长白论丛》1996年第2期。
    5李武江、邵来安:《论债权治理机制及其在我国的实践》, 载《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6周振歧:《于债权人权益保障下的信贷契约设计》,载《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7陈华彬著:《物权法原理》,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8版第14页。
    8孟繁超、吴寿东:《物权与债权的民法保护方法之比较》,载《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1计小青、曹啸:《标准的投资者保护制度和替代性的投资者保护制度——一个概念性的分析框架》,载《金融研究》2008年第3期。
    2栾光旭、费淑静:《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制度的经济学分析》,载《理论学刊》2006年第11期。
    1中国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有限责任公司:《中国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运作模式研究》,httP: //www.sipf.corn.cn/bin/Order?m=vhd&id=02B6C520B42E11DC8520E6DA63091A28,(访问日期2008年11月5日)。
    1 Luengnaruemitchai,Pipat and Ong, Li, An Anatomy of Corporate Bond Markets:Growing Pains and Knowledge Gains(July 2005). IMF Working Paper, Vol., pp.1-26,2005. Available at SSRN:http://ssrn.com/abstract=888021, Dec.10,2008.
    2周振歧: 《基于债权人权益保障下的信贷契约设计》,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3 Kahan, Marcel, Rethinking Corporate Bonds:The Tradeoff between Individual and Collective Rights. New York University Law Review, Vol.77,2002. Available at SSRN:http://ssrn.com/abstract=304062, Dec.10,2008.
    1偿债基金对债券持有人的好处在于两点。一是在到期日前按顺序赎回债券,可以降低违约风险;二是如果利率的上升带来债券价格的下降,那么发行人会提供价格支持。
    2弗兰克·J·法博齐编著《固定受益证券手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33页,第239页。
    3即限制债务人通过分红、股权回购等方式对外支付现金数额的条款。
    1 Amihud, Yakov, Garbade, Kenneth and Kahan, Marcel, A New Governance Structure for Corporate Bonds at: http://ssrn.com/abstract=10557,Dec.12,2008.
    2弗兰克·J·法博齐编著:《固定受益证券手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版第233、239页。
    3孟繁超、吴寿东:《物权与债权的民法保护方法之比较》,载《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1许明月:《侵权救济、救济成本与法律制度的性质——兼论民法与经济法再控制侵权现象方面的功能分工》,载《法学评论》2005年第6期。
    1如研究市场失灵的新制度经济学、信息经济学、法经济学等;经济管制理论、俘获理论等规制经济学;公司金融、行为金融等研究金融系统脆弱性的有关理论以及微观金融学理论等等
    2公司法被认为是证券法的母法,其原因主要是构成证券法监管主体的主要是有限责任公司和上市公司。Walker, Gordon. Securities Regulation, Efficient Markets and Behavioural Finance:Reclaiming the Legal Genealogy. Hong Kong Law Journal, Vol.36, No.3,2006; Latrobe Law School Legal Studies Research Paper Series No.2008-03. Available at SSRN:http://ssrn.com/abstract=1099512,Dec.12,2008.
    1郑孟状、刘凯湘、宋敏:《论公司债权人保护制度》, 载《浙江社会科学》1999年第4期。
    2郑孟状、刘凯湘、宋敏:《论公司债权人保护制度》, 载《浙江社会科学》1999年第4期。
    1郑孟状、刘凯湘、宋敏:《论公司债权人保护制度》。 载《浙江社会科学》1999年第4期。
    2张民安、丁艳雅:《公司债权人权益之保护与我国公司法的完善》, 载《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1996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经济法学·劳动法学》1996年第4期转载。
    1如日本公司法规定,在公司设立登记前,不得转让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份。
    2对超越公司经营范围的行为,即越权行为,二战以来已经从绝对无效已被相对无效所取代,以保护不知情的债权人的合法利益。
    3张民安、丁艳雅:《公刊债权人权益之保护与我国公司法的完善》, 载《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1996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经济法学·劳动法学》1996年第4期转载。
    4殷少平: 《强化公司负责人对公司债权人的义务与责任》, 载《中国证券报》2006年6月24日第5版, 《人大复印资料经济法学、劳动法学》2006年第9期转载。
    1《公司法》第60条。
    2张民安、丁艳雅:《公司债权人权益之保护与我国公司法的完善》, 载《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1996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经济法学·劳动法学》1996年第4期转载。
    3郑孟状、刘凯湘、宋敏:《论公司债权人保护制度》, 载《浙江社会科学》1999年第4期。
    4李武江、邵来安:《论债权治理机制及其在我国的实践》, 载《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5潘敏、左毅:《债权治理机制与管理者激励安排》,载《管理学报》2006年第4期。
    6债务和解制度,是指当公司出现破产原因时,公司债权人可以用协议方式与公司达成一项和解方案。根据该和解方案,公司债权人除可以要求公司就其应清偿债务设定担保,保证自己在公司的权益之外,债权人还可以参加公司管理,监督公司的经营与资产管理,直至公司破产原因消灭时为止。在这项制度中,公司债权人既享有优先受偿的权利,又拥有协助公司扭亏为盈的权限,使他的债权实现有了双保险的保障。
    7公司重整制度,是指当股份公司的财产状况恶化,出现破产原因时,公司债权人为了避免更大的损失,可以与公司董事、
    1张民安、丁艳雅:《公司债权人权益之保护与我国公司法的完善》, 载《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1996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经济法学·劳动法学》1996年第4期转载。
    2通常由银行担任。
    3 Eric Grouse, Banks, Bonds and Risk:The MYCAL Bankruptcy and Its Repercusions for the Japanese Bond Market, DUKE JOURNAL OF COMPARATIVE & INTERNATIONAL LAW, Vol 12,2002.
    4日本2001年发生的个人零售巨头Mycal破产引发债券无法兑付一事,说明债券管理银行在利益冲突回避和受托职责履行方面还是有不少问题,比如Mycal公司债券的债券受托管理人DKB银行同时是该公司的主要贷款银行,在Mvcal公司申请破产保护前几天,DKB银行试图为其自身贷款增加抵押担保。
    1哈佛法学院的两位教授在其论文中提到各国法学界对这一看法的一致性,并且国际货币组织也持相同看法。Jackson, Howell E. and Roe, Mark J., Public and Private Enforcement of Securities Laws:Resource-Based Evidence (October 6,2008). Harvard Public Law Working Paper No.08-28. Available at SSRN:http://ssrn.com/abstract=1000086, Dec.12,2008.
    2 Amihud, Yakov, Garbade, Kenneth and Kahan, Marcel, A New Governance Structure for Corporate Bonds at: http://ssrn.com/abstract=10557,Dec.12,2008同时,上注提到的两位教授Howell E Jackson和Mark J. Roe也在该文中指出,证券市场中的民事救济存在着搭便车、诉讼困难、律师寻租、求偿困难得弊端。
    3尚福林:《进一步做好监管执法工作》,载《上海证券报》2007年1月4日。
    1相仿的还有日本的宣帝功能当事人诉讼制度,德国和台湾的团体诉讼模式。
    2上海证券交易所研究中心编:《上证研究法制专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1页。
    3张民安、丁艳雅:《公司债权人权益之保护与我国公司法的完善》,载《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1996第2期。
    1投资者保护基金制度是世界各国通过合同和法律保护外保护金融市场投资者的一个主要部分。除了投资者证券保护基金这种机制外,一些地区和国家还设计了其他的保护机制,作为补充。英国金融监督局作为整个投资者保护体制的监督者和政策制定者,在FSCS之外,还将金融机构以及金融督察服务有限公司(FOS)作为投资者保护的实施机构。
    2刘肃毅:《中国证券投资者权益保护基金引入影响与绩效机理》, 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7年第3期。
    32002年建立了“新投资者赔偿基金”;2003年4月1日设立投资者赔偿基金。香港投资者赔偿有限公司是香港证监会全资附属公司。
    4栾光旭、费淑静:《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制度的经济学分析》,载《理论学刊》2006年第11期。
    1 中国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有限责任公司: 《全球化背景下投资者保护制度研究》http: //www.sipf.com.cn/bin/Order?m=vhd&id=02B67700B4211DCB7009C109D7576B6,(访问日期:2008年11月18日)
    2 证券投资者赔偿机构的赔偿范围与该国监管模式有一定的关系。在2000年英国颁布《金融服务和市场法》之前,因英国金融业处在由分业监管向统一监管的过渡时期,对金融服务消费者因机构倒闭而蒙受损失的赔偿制度也是分业设立的。当时与金融业相关的补偿救济机构有七个,涉及存款、证券投资、财险、保险中介等多个领域。当时各个救济机构之间各自独立运行,没有统一的规则。而《金融服务和市场法》颁布后,混业监管后的FSCS的赔偿范围涵盖了所有金融领域。
    1《证券法》第一百三十四条。
    2《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办法》第二条。
    3在附属模式下,是证券业金融机构共同自发提供的保护机制。
    1《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管理办法》第二十条。
    2中国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有限责任公司:《全球化背景下投资者保护制度研究》http: //www.sipf.com.cn/bin/Qrder?m=vhd&id=02B67700B42E11DCB7009C109D7576B6(访问日期:2008年11月18日)
    3 陈共炎、刘肃毅、王明伟:《英国投资者保护救济制度特点及其对我们的启示》,http: //www.sipf.com.cn/bin/Order?m=vhd&id=02BFECE0B42E11DCACE0AC3E4152EA59(访问日期:2008年11月11日)
    1中国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有限责任公司:《全球化背景下投资者保护制度研究》http: //www.sipf.com.cn/bin/Order?m=vhd&id=02B67700B42E11DCB7009C109D7576B6(访问日期:2008年11月18日)
    2吴冬:《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的国际法律规制及经验借鉴》,载《理论月刊》2007年第10期。
    3台湾《投资人保护基金设置及运用办法》规定: “保护基金对每家证券经纪商每一证券投资人一次之补助额,以新台币一百万元为上限。保护基金对每家证券经纪商全体证券投资人一次之补助额总数,以新台币一亿元为上限;该证券经纪商全体证券投资人之补助总额总数超过上限者,由全体证券投资人按其得补助金额比率扣减之。”
    4中国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有限责任公司:《全球化背景下投资者保护制度研究》http: //www.sipf.com.cn/bin/Order?m=vhd&id=02B67700B42E11DCB7009C109D7576B6(访问日期:2008年11月18日)
    1陈共炎、刘肃毅、王明伟:《英国投资者保护救济制度特点及其对我们的启示》,中国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有限责任公网站http://www.sipf.com.cn/bin/Order?m=vhd&id=02BFECE0B42E11DCACEOAC3E4152EA59,(访问日期:2008年11月11日)。
    2当一个金融机构陷入危机时,该金融机构的监管机构将介入调查,一旦确定该机构已经无法足额支付投资者时,将与投资者证券保护基金联系。后者也在监管机构进行调查时密切关注。投资者根据法律法规和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的要求提出赔偿申请,准备详细的能证明有资格索赔的有关材料,交给保护基金进行审核。对于符合赔付要求的申请,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立即展开赔付计算工作,向索赔投资者发放赔偿金额,尽可能把延误赔付的时间降到最低限度。英国法规规定FSCS应在尽可能短的合理的时间内给予索偿人赔付,通常这个时限为认定符合条件且计算完成之日起6个月之内。一般地,在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完成对投资者赔付前,会要求投资者将对金融机构的索偿权让度给保护基金,防止债权人得到重复赔付。如果投资者对赔偿数额或方法不满意,可以向赔偿计划的实施者申请重新裁定,甚至上诉至法庭。我国《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管理办法》规定:基金公司使用基金偿付证券公司债权人后,取得相应的受偿权,依法参与证券公司的清算。
    3中国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有限责任公司:《全球化背景下投资者保护制度研究》http: //www.sipf.com.cn/bin/Order?m=vhd&id=02B67700B42E11DCB7009C109D7576B6,(访问日期:2008年11月18日)。
    1《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管理办法》第三条、第十七条。
    1邹爱华:《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运作模式研究》,载《法学杂志》2006年第2期。
    2吴冬:《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的国际法律规制及经验借鉴》,载《理论月刊》2007年第10期。
    1邹爱华:《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运作模式研究》,载《法学杂志》2006年第2期。
    2 2006年01月17日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公将首批紧急救助款11.8亿元发放至广东证券、昆仑证券,天勤证券、西北证券、甘肃证券五家被清算券商。其中首家被投资者保护基金托管清算的广东证券获得5亿元救助款,在5家券商中最多。
    3皮海洲:《莫让保护基金变成伤害基金》http://finance.sina.com.cn,(访问日期:2008年12月12日)。
    4陈高华:《中国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制度相关经济主体的逆向选择问题》,载《上海金融》2006年第6期。
    1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2008年11期统计月报httP: //www.sipf.com.cn/bin/FrontPage?m=s&channelFlag=STATMONTH&articleId=ED34FBD0BF5911DDA4B8F1DC099D2448(访问日期:2009年1月9日)。
    1傅沂:《路径依赖经济学分析框架的演变——从新制度经济学到演化经济学》载《江苏社学科学》2008年第3期。
    1吴弘、胡伟著:《市场监管法论:市场监管法的基础理论与基本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64页。
    2王春霞:《发改委拟简化企业债审批程序发行额度无严格限制》http://www.p5w.net/stock/bond/zsxw/200703/t810460.htm2009-1-24,(访问日期:2009年1月24日)。
    3[美]布罗姆利著:《经济利益与经济制度——公共政策的理论基础》,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40页。 转引自[英]杰奥佛雷.M.霍奇逊,《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5年第5期。
    1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编著:《OECD国家的监管政策:从干预主义道监管治理》,陈伟译,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5页。
    2赵静梅、吴风云:《金融监管一体化:世界潮流还是全球试点》,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5年第2期。
    3傅沂: 《路径依赖经济学分析框架的演变——从新制度经济学到演化经济学》, 载《江苏社会科学》2008年第3期。
    1王臻荣、常轶军:《论政府利益与改革困境》,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5年第6期。
    2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家都是存在两个市场,并且以场外市场为主。原因是债券品种的多样性(到期日、久期、信用等级、利率和衍生权利)决定了做市商是提高市场流动性的重要手段。Luengnaruemitchai, Pipat and Ong, Li, An Anatomy of Corporate Bond Markets:Growing Pains and Knowledge Gains(July 2005). IMF Working Paper, Vol. pp.1-26,2005. Available at SSRN:http://ssrn.com/abstract=888021,Dec.10,2008.
    1曹鸿涛:《美国场外债券市场的债券交易监管及其启示》,载《上海金融》2005年第2期。
    1[美]亚当·普热沃斯基:《制度起作用吗?》,晓健编译,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5年第3期。
    1中国债券信息网:http://www.chinabond.com.cn/Info/1312849,(访问日期:2009年1月30日)。
    1《预算法》第二十八条。
    2通过地方组建的公司举债,实际还款来源于地方财政。
    3转引自马光远:《地方政府发债的宪政逻辑》,载《南方都市报》2008年11月1日。
    1当然,在我国目前的政治经济体制下,独立承担责任的地方政府还不存在,地方债与中央债的信用难以区分。
    2熊国强、刘春娟:《美国经验对我国发行市政债券的启示》,载《地方财政研究》2007年第6期。
    3刘云中:《美国对市政债券的监管及其启示》,载《证券市场导报》2004年第10期。
    1美国各个州都要求按照该准则编制政府机构的会计报表,各个州和地方政府在发行市政债券和申请获得财政资助时也不例外。
    2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编著:《OECD国家的监管政策:从干预主义道监管治理》,陈伟译,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11页。
    3马英娟:《美国监管影响分析制度述评》,载《法商研究》2008年第1期。
    1 Langevoort, Donald C., The SEC as a Lawmaker:Choices about Investor Protection in the Face of Uncertainty (2006). Georgetown Law and Economics Research Paper No.947510. Available at SSRN:http://ssrn. com/abstract=947510, Nov.11,2008.
    2陈岱松:《对证券监管的法律监督应加强》,载《法学》2005年第5期。
    3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编著:《OECD国家的监管政策:从干预主义道监管治理》,陈伟译,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255页。
    1许成钢:《法律、执法与金融监管——介绍“法律的不完备性”理论》,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1年第5期。
    2陈正红:《我国证券市场监管环境及模式选择》,http://www.ndcnc.gov.cn/datalib/2003/TheoryStudy/DL/DL-11210/(访问日期:2009年1月12日)。
    3李强:《中国证券市场法律规制的实证分析》,载《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1[法]孟德斯鸠著:《论法的精神》上册,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54页。
    2张宗新:《证券监管执法效率与投资者保护》http://finance.sina.com.cn/hy/20070526/12353632833.shtml,(访问日期2009年2月2日)。
    1李强:《中国证券市场法律规制的实证分析》,载《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1曹海珍:《中国债券市场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年版,第228页。
    2李志君、于向花:《论证券市场政府监管的市场化》,载《当代法学》2005年第3期。
    3张白:《论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有效监管》,载《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1张白:《论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有效监管》,载《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1李文群:《中国企业债券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
    2曹海珍:《中国债券市场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年版,第62页。
    1许明月:《市场、政府与经济法——对经济法几个流行观点的质疑与反思》,载《中国法学》2004年第6期。
    2邱本:《论经济法主体》,载《法学评论》1997年第3期。
    3易宪容、黄少军:《国际资本市场监管的最新理论》,载《证券市场导报》2002年第6期。
    4比如,根据《证券法》,证监会对交易所总经理由任免权。
    1 La Porta, Rafael, Lopez de Silanes, Florencio and Shleifer, Andrei, What Works in Securities Laws?(July 16,2003). Tuck School of Business Working Paper No.03-22; AFA 2005 Philadelphia Meetings. Available at SSRN: http://ssrn.com/abstract=425880,Nov.11,2008.
    2 Maxwell, William F. and Bessembinder, Hendrik (Hank), Transparency and the Corporate Bond Market.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2008. Available at SSRN:http://ssrn.com/abstract=1.082459,Dec.10,2008.
    1 Council Directive 79/279 EEC of 5 March coordinating the conditions for the admission of securities to official stock exchange listing
    2 Council Directive 80/390 EEC of17 March 1980 coordinating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rawing up, scrutiny and distribution of the listing particulars to be published for the admission of securities to official stock exchange listing
    3 Council Directive 89/298 EEC of 17 April 1989 coordinating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rawing up, scrutiny and distribution of the prospectus to be published when transferable securities are offered to the public
    4盛学军编著:《欧盟证券法研究》,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79-80页。
    5规章S-K的标题是“根据1993年的《证券法》、1934年的《证券交易法》和1975年的《能量政策和保护法》”上报表格的标准指导”,是SEC有关披露要求的汇总。规章S-B是针对小型商业发行人特定披露要求的汇总。莱瑞.D.索德奎斯特著:《美国证券法解读》,胡轩之、张云辉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87页。
    1 Maxwell, William F. and Bessembinder, Hendrik (Hank), Transparency and the Corporate Bond Market.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2008. Available at SSRN:http://ssrn.com/abstract=1082459,Dec.10,2008.
    1 McCoy, Patricia A., Rethinking Disclosure in a World of Risk-Based Pricing. Harvard Journal on Legislation, Vol.44,2007. Available at SSRN:http://ssrn.com/abstract=952907,Nov.11,2008.
    2在这方面,国外学者有不少争论。Maxwell, William F. and Bessembinder, Hendrik (2008)在对美国的TRACE法案分析时,也提出该法案造成的柜台交易量减少的后果,并指出由于债券交易的集中度比较高,想必分散度较高的股票市场,它的信息披露水平可以有所不同。See Maxwell, William F. and Bessembinder, Hendrik (Hank), Transparency and the Corporate Bond Market.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2008. Available at SSRN:http: //ssrn.com/abstract=1082459,Dec.10,2008.
    1 Enriques, Luca and Gatti, Matteo, Is There a Uniform EU Securities Law After the Financial Services Action Plan?(April 22,2007). Available at SSRN:http://ssrn. com/abstract=982282, Nov.11,2008.
    1. 倪浩嫣著:《证券法律制度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年版。
    2. [美]詹姆斯·M·布坎南著:《自由、市场和国家——80年代的政治经济学》,平新乔、莫扶民译,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版。
    3. 斯蒂格利茨著:《政府为什么干预经济》,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年版。
    4. [美]乔·B·史蒂文森著:《集体行动的经济学》,杨晓维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年版。
    5. [美]莱瑞·D·索德奎斯特著:《美国证券法解读》,胡轩之、张云辉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6. 刘隆亨著:《经济法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7. 高如星、王敏祥著:《美国证券法》,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8. 黄运成、申屹、刘希普著:《证券市场监管:理论、实践与创新》,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年版。
    9. 吴弘、胡伟著:《市场监管法论:市场监管法的基础理论与基本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0.袁东著:《债券市场:交易制度与托管结算》,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11. [法]孟德斯鸠著:《论法的精神》上册,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12.曹海珍著:《中国债券市场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年版。
    13.栾天虹著:《投资者法律保护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4.孙曙伟著:《证券市场个人投资者权益保护制度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年版。
    15.李东方著:《证券监管法律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6.张慧莲著:《证券监管的经济学分析》,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年版。
    17.盛学军著:《证券公开规制研究》,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18.应飞虎著:《信息失灵的制度克服研究》,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19.齐斌著:《证券市场信息披露法律监管》,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20. 周道许著:《现代金融监管体系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年版。
    21.洪伟力著:《证券监管:理论与实践》,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2.李朝晖著:《证券市场法律监管比较研究》,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3. 尚福林著:《证券市场监管体制比较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年版。
    24. [美]尼古拉斯·麦考罗、斯蒂文·G·曼德姆著:《经济学与法律——从波斯纳到后现代主义》,吴晓露、潘晓松、朱慧译,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25. [美]阿道夫·A·伯利、加德纳·C·米恩斯著:《现代公司与私有财产》,甘华鸣、罗锐韧、蔡如海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26.钱弘道著:《法律的经济分析》,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27.范健、王建文著:《公司法》,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28.沈贵明著:《公司法学》,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29.韩传华著:《企业破产法解析》,人民法院出版社2007年版。
    30.林勇、陈创练著:《投资者保护理论与中国实践的发展》,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31.刘启君著:《寻租行为的经济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2.蒋屏著:《中国企业债券融资》,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33.刘振亚著:《美国债券市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34.姚秦著:《债券市场微观结构与做市商制度——理论与中国的实证》,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5.陈欣著:《衍生金融交易国际监管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6.吴腾华著:《新兴债券市场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37. 肖林著:《中国债券市场发展战略》,百家出版社2003年版。
    38.安义宽著:《中国公司债券:功能分析与市场发展》,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
    39.伍柏麟著:《中日证券市场及其比较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0.霍学文著:《英、美、日资本市场效率比较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41.杨辉著:《市政债券发行规则与制度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42.何德旭、高伟凯著:《中国债券市场:创新路径与发展策略》,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年版。
    1. 顾功耘主编:《经济法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编著:《OECD国家的监管政策:从干预主义道监管治理》,陈伟译,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3. 盛学军编著:《欧盟证券法研究》,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4. 李昌麒、刘瑞复主编:《经济法》,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5. 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债券研究会编著:《国际债券市场考察报告》,中国市场出版社2006年版。
    6. [美]弗兰克.J.法博齐编著:《固定受益证券手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7. 上海证券交易所研究中心:《上证研究》(2005年第2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8. 上海证券交易所研究中心:《上证研究》(2003年法制专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9. [美]哈威尔·E·杰克逊小爱德华.L·西蒙斯编著:《金融监管》,吴志攀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0.屠光绍主编:《市场监管:架构与前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1.吴志攀、白建军主编:《证券市场与法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2. 白钦先编著:《各国衍生金融市场监管比较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年版。
    13.漆多俊主编:《经济法论丛(第七卷)》,中国方正出版社2003年版。
    14.顾功耘编著:《中国商法评论》(2007年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5.陈孝周编著:《借款人、贷款人语贷款协议》,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年版。
    16.魏晓琴、胡明编著:《金融法》,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17.苏万觉、李克主编:《金融法原理与实务》,人民法院出版社1998年版。
    18.陈共、周升业、吴晓求主编:《海外债券市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
    19.湘财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投资银行总部:《海外证券市场》,经济日报出版社2002年版。
    20. 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编:《债券市场》,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年版。
    21.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编:《债券交易与结算》,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年版。
    22. 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债券研究会主编:《债券市场创新理论与实践》,中国物价出版社2005年版。
    23. 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债券研究会主编:《债券市场前沿问题研究》,中国市场出版社2007年版。
    24. 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债券研究会主编:《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研究——全 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十周年征文论文选编》,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年版。
    25.路透编:《债券市场导论》,黄玲、何丽梅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6. 李信宏编著:《信用评级》,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7. 毛振华、阎衍主编:《信用评级前沿理论与实践》,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年版。
    1. 倪浩嫣:《证券监管的理论分析》,载《理论学习》2003年第8期。
    2. 徐晓松:《管制与法律的互动:经济法理论研究的起点和路径》,载《政法论坛》2006年第9期。
    3. 马英娟:《监管的语义辨析》,载《法学杂志》2005年第5期。
    4. 刘水林:《经济法的观念基础与规则构成——对“需要国家干预论”的反思和拓展》,载《现代法学》2006年第1期。
    5. 安维复:《哲学的不完备性:对话与选择》,载《求索》1989年第4期。
    6. 熊惠民:《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的科学哲学透视》,载《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7. 王全兴、管斌:《市场规制法的若干基本理论研究》,载《中国法学》2001年增刊。
    8. 许成钢:《法律、执法与金融监管——介绍“法律不完备性”理论》,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1年第5期。
    9. [美]罗格·I·鲁茨:《法律的“乌龙”:公共政策的意外后果》,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6年第4期。
    10.马洪雨:《证券监管的法律与市场限度》,载《学术论坛》2006年第3期。
    11.刘春彦:《不完备法律理论及对我国证券市场监管的启示》,载《河北法学》2006年第9期。
    12.杨立岩:《不完备合同与剩余控制权》,载《财经科学》2001年第2期。
    13. 孙季萍,郭晓燕:《价值分析方法评析——与实证分析方法对比的视角》,载《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14.侯佳儒:《自由市场、政府干预与中国经济法诸理论》,载《经济法学评论(第3卷)》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年版。
    15.钱颖一:《市场与法制》,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0年第3期。
    16.张锐:《国外监管理论的演变及其对我国保险监管的启示》,载《保险研究》2006年 第9期。
    17.张庆元:《阿罗一般可能性定理与科斯定理的逻辑比较》,载《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18.赵娟:《寻租与寻租理论》,载《经济界》2006年第2期。
    19.詹姆斯·布坎南:《寻求租金和寻求利润》,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88年第5期。
    20.李政军:《戈登·塔洛克寻租理论述评》,载《湖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第6期。
    21.张建东、高建奕:《西方政府失灵理论综述》,载《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22.乔尔·赫尔曼、马克·施克曼著:《转轨国家的政府干预、腐败与政府被控——转型国家中企业与政府交易关系研究》,王新颖编译,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年第5期。
    23.周耀东:《利益集团理论》,载《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24.张英:《论经济法的基本价值取向》,载《法律科学》2004年第4期。
    25.李卓:《利益语境下经济法的价值分析》,载《当代法学》2006年第3期。
    26.张红凤:《利益集团规制理论的演进》,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6年第1期。
    27. 吕忠梅、陈虹:《论经济法的工具性价值与目的性价值》,载《法商研究》2000年第6期。
    28.王万山、裘孟荣、袁飞:《市场规制理论的研究轨迹》,载《商业研究》2003年第4期。
    29.陈晖:《政治与金融发展:利益集团理论及其启示》,载《上海金融》2007年第12期。
    30.史小龙、董理:《利益集团的成因及其发展研究》,载《世界经济情况》2005年第1期。
    31.陈富良:《利益集团博弈与管制均衡》,载《当代财经》2004年第1期。
    32.王臻荣、常轶军:《论政府利益与改革困境》,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5年第6期。
    33.李昌麒、陈治:《经济法的社会利益考辩》,载《现代法学》2005年第9期。
    34.岳彩申、王俊:《监管理论的发展与证券监管制度完善的路径选择》,载《现代法学》2006年第2期。
    35.高建宁、周安宁:《监管证券监管者的经济学依据及约束机制的完善》,载《江苏经 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36.王冰、黄岱:《信息不对称与内部性政府管制失败及对策研究》,载《江海学刊》2005年第2期。
    37. [美]弗·伊斯特布鲁克、丹·费雪:《美国证券时常的强制披露与投资者保护》,雨廷译,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4年第4期。
    38.邱本:《论经济法的基本原则》,载《法制与社会发展》1995年第4期。
    39.[美]安妮.克鲁格:《“意愿很好,努力不够,失败很多”——新兴市场国家的制度改革》,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4年第3期。
    40.姚德利:《信息不对称理论下道德效用分析》,载《技术经济》2004年第3期。
    41. [美]罗伊思·古阿什、罗伯特·W·汉恩:《规制的成本与收益》,古月译,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4年第1期。
    42.吴梅兰,刘勤志:《信息不对称问题的研究》,载《情报杂志》2006年第6期。
    43.汪秋明:《政府规制失灵的发生与解决:基于信息不对称角度的研究综述》,载《产业经济研究》2007年第6期。
    44.王陨:《3.27国债期货逼仓事件的反思》,载《当代经济》2006年第9期。
    45. 肖国兴:《论循环经济的路径依赖及其法律安排》,载《政治与法律》2005年第4期。
    46.曹瑄玮、席酉民、陈雪莲:《路径依赖研究综述》,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8年第3期。
    47. [美]马克·罗伊:《法与经济学中的混沌理论与进化理论》,历咏译,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3年第1期。
    48.傅沂:《路径依赖经济学分析框架的演变——从新制度经济学到演化经济学》载《江苏社学科学》2008年第3期。
    49.阿弗纳·格雷夫:《历史制度分析:从经济史视角研究制度问题的新进展》,韩毅译,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3年第5期。
    50.[美]道格拉斯·诺斯、路平、何玮:《新制度经济学及其发展》,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年第5期。
    51.李昌麟、陈治:《经济法的社会利益考辨》,载《现代法学》2005年第5期。
    52. 陈岱松:《论美英证券监管体制之新发展》,载《河北法学》2006年第1期。
    53.齐蕾:《日本公司债券市场的发展历程及其启示》,载《深交所》2007年第7期。
    54.李黎、张羽:《韩国国债市场的运行与监管》,载《证券市场导报》2005年第6期。
    55.吴腾华:《韩国债券市场:结构、工具与基础设施》载于《世界经济研究》2005年第2期。
    56.Michael Taylor:《IOSCO《证券监管目标和原则》述评》,张文译,载《证券市场导报》2004年第8期。
    57.中国证监会国际合作部译:《证券监管目标和原则》,载《证券市场导报》2006年第7期。
    58.王后春:《金融监管法律制度分析——效率视角之解读》,载《经济问题探索》2006年第4期。
    59.刘水林、雷兴虎:《论经济法的社会经济功能》,载《法学评论》2004年第2期。
    60.胡玲:《从交易成本解释企业债券市场效率》,载《科技创业月刊》2008年第11期。
    61.邹辉文、刘融斌、汤兵勇:《证券市场效率理论及其实证研究评述》,载《中国软科学》2004年第9期。
    62.杨蓉、宋永新:《证券市场监管的经济分析》,载《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63.郑长德、刘丽雪:《我国债券市场分割的理论探讨》,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第5期。
    64.黄艳艳、殷红梅:《论中国债券市场的特征、效率和发展》,载《金融论坛》2003年第5期。
    65.桂荷发:《中国债券市场:发展、开放与主要问题》,载《国际金融研究》2003年第9期。
    66.于建忠:《中国债券定价偏离的现象、心理实验证据及缓解对策》,载《上海金融》2006年第10期。
    67.陈桂生:《略论政府规制市场的条件》,载《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68.曹海珍:《我国债券信用评级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载《浙江金融》2006年第6期。
    69.何运强,方兆本:《债券信用评级与信用风险》,载《管理科学》2003年第2期。
    70.张向东:《发达国家信用评级制度》,载《中国外汇管理》2004年第3期。
    71.岑雅衍:《浅析债券市场信用评级及其监管》,载《政治与法律》2008年增刊。
    72.马玉超,黎继梓:《发达国家信用评级制度借鉴》,载《商业研究》2006第22期。
    73.常根发、曾卫、王玉宝:《商业信用评级:来自美国市场的启示》,载《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74. 于晨曦:《信用评级的发展沿革》,载《中国城市金融》2001年第2期。
    75. 周小川:《保护投资者利益是证券监管部门的首要任务和宗旨》,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年第4期。
    76.张钰新:《法律、投资者保护和金融体系的发展》,载《经济评论》2004年第3期。
    77.周振歧:《基于债权人权益保障下的信贷契约设计》,载《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78.郑孟状、刘凯湘、宋敏:《论公司债权人保护制度》,载《浙江社会科学》1999年第4期。
    79.崔建远、春申:《公司债权人保护与市场秩序》,载《长白论丛》1996年第2期。
    80.李武江、邵来安:《论债权治理机制及其在我国的实践》,载《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81.孟繁超、吴寿东:《物权与债权的民法保护方法之比较》,载《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82.栾光旭、费淑静:《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制度的经济学分析》,载《理论学刊》2006年第11期。
    83.许明月:《侵权救济、救济成本与法律制度的性质——兼论民法与经济法再控制侵权现象方面的功能分工》,载《法学评论》2005年第6期。
    84.张民安、丁艳雅:《公司债权人权益之保护与我国公司法的完善》,载《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1996第2期,转载于《人大复印资料经济法学·劳动法学》1996年第4期。
    85.李武江、邵来安:《论债权治理机制及其在我国的实践》,载《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86.潘敏、左毅:《债权治理机制与管理者激励安排》,载《管理学报》2006年第4期。
    87.邹爱华:《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运作模式研究》,载《法学杂志》2006年第2期。
    88.吴冬:《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的国际法律规制及经验借鉴》,载《理论月刊》2007年第10期。
    89.刘肃毅:《中国证券投资者权益保护基金引入影响与绩效机理》,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7年第3期。
    90.陈高华:《中国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制度相关经济主体的逆向选择问题》,载《上海 金融》2006年第6期。
    91.傅沂:《路径依赖经济学分析框架的演变——从新制度经济学到演化经济学》载《江苏社学科学》2008年第3期。
    92.赵静梅、吴风云:《金融监管一体化:世界潮流还是全球试点》,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5年第2期。
    93. 曹鸿涛:《美国场外债券市场的债券交易监管及其启示》,载《上海金融》2005年第2期。
    94.[美]亚当·普热沃斯基:《制度起作用吗?》,晓健编译,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5年第3期。
    95.李志君、于向花:《论证券市场政府监管的市场化》,载《当代法学》2005年第3期。
    96. 张白:《论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有效监管》,载《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97. 许明月:《市场、政府与经济法——对经济法几个流行观点的质疑与反思》,载《中国法学》2004年第6期。
    98. 马英娟:《美国监管影响分析制度述评》,载《法商研究》2008年第1期。
    99.陈岱松:《对证券监管的法律监督应加强》,载《法学》2005年第5期。
    100.李强:《中国证券市场法律规制的实证分析》,载《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101.邱本:《论经济法主体》,载《法学评论》1997年第3期。
    102.易宪容、黄少军:《国际资本市场监管的最新理论》,载《证券市场导报》2002年第6期。
    103.刘云中:《美国对市政债券的监管及其启示》,载《证券市场导报》2004年第10期。
    104.熊国强、刘春娟:《美国经验对我国发行市政债券的启示》,载《地方财政研究》2007年第6期。
    105.张宗新、朱伟骅:《证券监管、执法效率与投资者保护——基于国际经验的一种实证分析》,载《财贸经济》2007年第11期。
    106.王力军:《代理问题、投资者保护与公司价值——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载《证券市场导报》2007年第3期。
    107.何问陶、路志刚,《加强对证券市场监管者的再监管——证券市场监管者与违规者的博弈》,载《南方金融》2005年第5期。
    108.盛学军:《我国证券监管法律制度模式》,载《现代法学》2005年第2期。
    109.李东方:《论证券监管法律制度的基本原则》,载《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6期。
    110.徐晓松:,载《政法论坛》2006年第3期。
    111.郑振龙、林海:《法律和投资者保护:国际比较》,载《福建论坛(社会经济版)》总第227期。
    112.黎磊:《关于投资者权益保护的分析》,载《当代经理人》2006年第2期。
    113.栾天虹、史晋川:《投资者法律保护与所有权结构》,载《财经论丛》2003年第4期。
    114.傅浩:《证券投资者赔偿制度国际比较研究》,载《证券市场导报》2002年第1期。
    115.王敦平、梁会青:《证券投资者利益保护的诉讼法视角——论证券民事赔偿诉讼制度》,载《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116.何进日、武丽:《信息披露制度变迁与欺诈管制》,载《会计研究》2006年第10期。
    117.[英]杰奥佛雷·M·霍奇逊:《制度经济学三大流派的比较与评析》,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5年第5期。
    118.梅世云:《完善我国债券市场组织体系的总体思路和具体措施》,载《金融论坛》2005年第11期。
    119.李文胜:《法律视野中的证券市场监管》,载《求索》2007年7月。
    120.刘德福、朱文瑜:《论规制市场监管者应遵循的法律原则》,载《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121.王明东:《信息不对称问题中的政府行为和市场行为研究》,载《哈尔滨学院学报》2003年第11期。
    122.彼得·范胡塞:《政治中的效率:挑战经济学方法》,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3年第2期。
    123.许伟:《西方证券评级制度》,载《国际金融研究》1998年第4期。
    124.岑雅衍:《美国次贷危机根源及监管解析》,载《经济法前沿问题(2008)》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龙超:《证券监管的原因与结构分析》,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
    刘小坤:《企业债券:信用风险与市场监管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
    周虎:《公司债券市场研究》, 西南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李文群:《我国企业债券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
    曲雁: 《对做市商的监管问题研究》,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周娟;《中美企业债券市场比较研究》,武汉大学世界经济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
    潘辛育:《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中做市商功能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周荣祥:《取消银行担保无碍公司债发展》,载《证券时报》2007年12月13日第9版。
    殷少平:《强化公司负责人对公司债权人的义务与责任》,载《中国证券报》2006年6月24日。
    尚福林:《进一步做好监管执法工作》,载《上海证券报》2007年1月4日第5版。
    徐林:《债券市场发行标准应统一》,载《上海证券报》2008年11月3日第3版。
    1. 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债券信息部:《中国债券市场年度分析报告(2007年度)》http://zsfx.chinabond.com.cn/chinabond/article/content.jsp?sId=51175&sLmId=113,(访问日期:2008年11月24日)
    2. 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债券信息部:《中国债券市场年度分析报告(2008年度)》,http://www.chinabond.com.cn/Info/3541081,(访问日期:2009年1月24日)。
    3. 中国债券信息网:《债券市场介绍发展现状》,http://ywzy.chinabond.com.cn/chinabond/article/content.jsp?sId=31485&sLmId=285,(访问日期:2008年11月26日)。
    4. 张锐:《国外监管理论的演变及其对我国保险监管的启示》,http://www.studa.net/Insures/081013/1329593.html(访问日期:2009年1月15日)。
    5. 牛鹏云:《弱化担保推动公司债更快发展》,http://finance.qq.com/a/20080813/002992.html,(访问日期:2008年11月20日)。
    6. 陆丁:《寻租理论》,http://web.cenet.org.cn/upfile/14632.doc,(访问日期:2008年12月7日)。
    7. 皮海洲:《莫让保护基金变成伤害基金》, http://finance.sina.com.cn(访问日期:2008年12月12日)。
    8. 中国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有限责任公司:《全球化背景下投资者保护制度研究》,http://www.sipf.com.cn/bin/Order?m=vhd&id=02B67700B42E11DCB7009C109D7576B6,(访问日期:2008年11月18日)。
    9. 陈共炎、刘肃毅、王明伟:《英国投资者保护救济制度特点及其对我们的启示》,中国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有限责任公司SIPF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系列课题研究报告,http://www.sipf.com.cn/bin/Order?m=vhd&id=02BFECE0B42E11DCACE0AC3E4152EA59,(访问日期:2008年11月11日)。
    10.王春霞:《发改委拟简化企业债审批程序发行额度无严格限制》,http://www.p5w.net/stock/bond/zsxw/200703/t810460.htm,(访问日期:2009年1月24日)。
    11.中国债券信息网,http://www.chinabond.com.cn/Info/1312849,(访问日期:2009年1月30日)。
    12. 陈正红:《我国证券市场监管环境及模式选择》,http://www.ndcnc.gov.cn/datalib/2003/TheoryStudy/DL/DL-11210/,(访问日期:2009年1月12日)。
    13. 袁东:《中国债券市场托管结算系统的问题及改进途径分析》,http://www.chinabond.com.cn/chinabond/article/content.jsp?sId=789&sLmId=201,(访问日期:2008年11月12日)。
    14. 中国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有限责任公司:《中国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运作模式研究》,http://www.sipf.com.cn/bin/Order?m=vhd&id=02B6C520B42E11DC8520E6DA63091A28,(访问日期:2008年11月5日)。
    15. 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债券信息部:《中国债券市场年度分析报告(2007年度)》,http://zsfx.chinabond.com.cn/chinabond/article/content.jsp?sId=51175&sLmId=113,(访问日期:2008年12月8日)。
    16.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2008年11期统计月报,http//www.sipf.com.cn/bin/FrontPage?m=s&channelFlag=STATM0NTH&articleId=ED34FBD0B F5911DDA4B8F1DC099D2448,(访问日期:2009年1月9日)。
    17.钟华:《替代信贷中期票据遭叫停 有悖于国家治理通胀》, http://www.cs.com.cn/zq/02/200807/t20080701_1511292.htm,(访问日期2008年11月30日)。
    18.中国债券信息网,http://www.chinabond.com.cn/d2s/bondMarket.html,(访问日期:2008年12月28日)。
    19.中国国债协会网页,http://www.ndac.org.cn/xiehuijianjie.jsp,(访问日期:2008年12月28日)。
    20.中国债券信息网,http://www.chinabond.com.cn/Channel/280645,(访问日期:2009年1月16日)。
    21.上证联合研究计划:《交易所与银行间国债市场定价比较》http://www.cnstock.com/ssnews/2005-4-19/shierban/t20050419780098.html,(访问日期:2009年1月4日)。
    22.王纯:《构建全国集中统一债券登记托管体系》,http://www.ndac.org.cn/article.jsp?catid=4&newsid=20041129064440,(访问日期:2009年1月15日)。
    23.张宗新:证券监管执法效率与投资者保护,http://finance.sina.com.cn/hy/20070526/12353632833.shtml,(访问日期2009年2月2日)。
    George J Stigler, Public Regulation of Securities Market, Journal of the law and Economics, Oct.1964.1
    S. Peltzman, Towards a More General Theory of Regulation, Journal of law & Economics, Vol.19,1976.1
    R. Chatov, "Government Regulation:Process and Substantive Impact", Research in Corporate SocialPerformance and Policy, Vol.1, JAI Press INC.,1978.
    Eric Grouse, "Banks, Bonds and Risk:The MYCAL Bankruptcy and Its Repercusions for the Japanese Bond Market", Duke Journal of Compararative & International Law, Vol 12,2002.
    Geoffrey A. Manne, The Hydraulic Theory of Disclosure Regulation and Other Costs of Disclosure, Alabama Law Review, Vol.58,2007.
    Stavros Gadinis, The Politics of Competition in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Regulation, Harvard International Law Journal, Vol.49, No.2,2008.
    Medema, Steven G., Harnessing Self-Interest:Mill, Sidwick, and the Evolution of the Theorv of Market Failure(Mav 2006). Available at SSRN:http: //ssrn.com/abstract=560921, Nov.11,2008.
    Katharina Pistor and Chenggany Xu,2002, Incomplete Law:A Conceptual and Anslytical Frame Work and Its Appication to Financial Market Regulation, http: //www.ssrn.com.Dec.12,2008.
    Langevoort, Donald C., The SEC as a Lawmaker:Choices about Investor Protection in the Face of Uncertainty(2006). Georgetown Law and Economics Research Paper No.947510. Available at SSRN:http://ssrn.com/abstract=947510,Nov.11,2008.
    Carvajal, Ana and Elliott, Jennifer,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in Securities Market Regulation:A Global Analysis(November 2007).IMF Working Papers, Vol., pp.1-49,2007. Available at SSRN:http://ssrn.com/abstract=1030688,Dec.10,2008.
    Luengnaruemitchai, Pipat and Ong, Li, An Anatomy of Corporate Bond Markets: Growing Pains and Knowledge Gains (July 2005). IMF Working Paper, Vol., pp.1-26,2005. Available at SSRN:http://ssrn.com/abstract=888021,Dec.1.0,2008.
    Walker, Gordon, Securities Regulation, Efficient Markets and Behavioural Finance: Reclaiming the Legal Genealogy. Hong Kong Law Journal, Vol.36, No.3,2006; Latrobe Law School Legal Studies Research Paper Series No.2008-03. Available at SSRN:http: //ssrn.com/abstract=1099512,Dec.12,2008.
    La Porta, Rafael, Lopez de Silanes, Florencio and Shleifer, Andrei, What Works in Securities Laws?(July 16,2003). Tuck School of Business Working Paper No.03-22; AFA 2005 Philadelphia Meetings. Available at SSRN:http://ssrn.com/abstract=425880 or DOI:10.2139/ssrn.425880,Nov.11,2008.
    Linciano, Nadia, Siciliano, Giovanni and Trovatore, Gianfranco, The Clearing and Settlement Industry:Structure, Competition and Regulatory Issues(May 2005). Available at SSRN:http://ssrn.com/abstract=777508,Dec.12,2008.
    Steven L. Schwarcz, Protecting Financial Markets:Lessons from the Subprime Mortgage Meltdown, at http://papers.ssrn.com/sol3/papers.cfm?abstract id=1056241, Dec.12,2008.
    IVSC:International Valuation Standards (IVS), http: //www.ivsc.org/standards/index.html,Oct.22,2008
    Kahan, Marcel, Rethinking Corporate Bonds:The Tradeoff between Individual and Collective Rights. New York University Law Review, Vol.77,2002. Available at SSRN: http://ssrn.com/abstract=304062,Dec.12,2008.
    Amihud, Yakov, Garbade, Kenneth and Kahan, Marcel, A New Governance Structure for Corporate Bonds, Available at:http://ssrn.com/abstract=10557,Dec.12.2008.
    Jackson, Howell E. and Roe, Mark J., Public and Private Enforcement of Securities Laws:Resource-Based Evidence (October 6,2008). Harvard Public Law Working Paper No. 08-28. Available at SSRN:http://ssrn.com/abstract=1000086,Dec.12,2008.
    Maxwell, William F. and Bessembinder, Hendrik (Hank), Transparency and the Corporate Bond Market.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2008. Available at SSRN: http://ssrn.com/abstract=1082459,Dec.10,2008.
    McCoy, Patricia A., Rethinking Disclosure in a World of Risk-Based Pricing. Harvard Journal on Legislation, Vol.44,2007. Available at SSRN:http: //ssrn.com/abstract=952907,Nov.11,2008.
    Enriques, Luca and Gatti, Matteo,Is There a Uniform EU Securities Law After the Financial Services Action Plan? (April 22.2007). Available at SSRN:http: //ssrn.com/abstract=982282,Nov.11,2008.
    G. Mitu Gulati, Stenphen J. Choi, An Empirical Study of Securities Disclosure Practices, Available at SSRN:http://ssrn.com/abstract=876652,Nov.11,2008.
    Harold Furchtgott-Roth, Robert W. Hahn, and Anne Layne-Farrar, Regulating the Raters:The Law and Economics of Ratings Firms, Available at SSRN:http: //ssrn.com/abstract=886099,Nov.11,2008.
    Ronen, Tavy and Hotchkiss, Edith S., The Informational Efficiency of the Corporate Bond Market:An Intraday Analysis(November 15,1999). Available at SSRN:http: //ssrn.com/abstract=195248,Dec.15,2008.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