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激励理论与薪酬模式选择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现代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使得股东与经营者之间形成了委托代理关系,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委托人有必要对代理人的行为建立一套激励与约束机制。设计一个以基本薪为中心的、具有激励性和可操作性的薪酬体系对企业吸引保留核心员工以及激励广大员工极为重要。本人意图在理论上探讨激励机制的优化结构,结合企业管理实践,构建我国激励性薪酬模式,以供企业选择。
The separation of ownership and operation of modern firms builds up a principal-agent relation between stockholders and operators. Under asymmetric information it is necessary for the principal to set up a mechanism of incentive and constraint for the agent' s action. Designing an incentive and operative salary system which basic salary as it' s center is most important to attract core stuffs and bestir a great of employees. I am intended to discuss in theory that incentive mechanism' s structure should be optimized. Combining with enterprise management practice, I design our country' s incentive salary modes that can be chosen by enterprises.
引文
1、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下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年。
    2、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
    3、道格拉斯·C·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
    4、西奥多·W·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年。
    5、贝克尔:《人力资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
    6、小艾尔弗雷德·D·钱德勒:《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
    7、巴泽尔:《产权的经济分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
    8、哈特:《企业、合同与财务结构》,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
    9、科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10、张五常:《新制度经济学的回顾和前瞻》,载《证券日报社》;《中国经济学寻根和发展》,学林出版社,1996年。
    11、姚先国、罗卫东:《比较经济体制分析》,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年。
    12、张维迎:《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
    13、吴敬琏:《现代公司与企业改革》,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
    14、陈清泰、吴敬琏:《股票期权实证研究》,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9)。
    15、张五常:《经济解释》,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11)。
    16、易宪容:《交易行为与合约选择》,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
    17、汪丁丁:《记住未来》,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
    
    
    18、吴慧:《年薪制操作实务与案例精选》,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0(12)。
    19、李严锋、麦凯:《薪酬管理》,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2)。
    20、李维友:《经理人股票期权会计问题研究》,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10)。
    21、张剑文:《公司治理与股权激励》,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1。
    22、雅各布·明塞儿:《人力资本研究》,张凤林译,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23、伊兰伯格、史密斯[美]:《现代劳动经济学——理论与公共政策》(第六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24、大卫·桑普斯福特、泽弗里斯·桑纳托斯[美]主编,卢昌崇、王询译:《劳动经济学前沿问题》,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北京腾图电子出版社,2000年。
    25、彼得·德鲁克:《管理实践》(中译本),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
    26、麦克尼尔(Lan R.Macneil):《新社会契约论》(中译本),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
    27、丹尼尔·W·布罗姆利:《经济利益与经济制度——公共政策的理论基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
    28、埃瑞克·G·菲吕博顿、鲁道夫·瑞切特[美]编,孙经纬译:《新制度经济学》,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年。
    29、贝克尔:《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3年。
    30、费方域:《企业的产权分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
    31、让·雅克·拉丰、大卫·马赫蒂摩《激励理论》(中译本,第一卷),北
    
    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32、张抗私、周鹏、姜广东:《当代劳动经济学》,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
    33、辛向阳:《薪资革命》,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1(5)。
    34、焦斌龙:《中国企业家人力资本:形成、定价与配置》,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5)。
    35、罗晓军:《员工持股计划最新操作实务》,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0(12)。
    36、李剑:《薪酬管理操作实务》,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
    37、P.S.萨德沙纳姆(P.S.Sudersanam):《兼并战略》(中译本)西蒙与舒斯特国际出版公司,北京:中信出版社,2000(6)。
    38、陈宗胜:《再论改革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
    39、石磊:《现代企业制度论》,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5年。
    40、田国强:《激励、信息及经济机制设计理论》(见《现代经济学前沿专题(一)》),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
    41、张维迎:《企业理论及其对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意义》(见《经济学与中国经济改革》),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
    42、黄群慧:《企业家激励约束与国有企业改革》,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
    43、方竹兰:《人力资本所有者拥有企业所有权是一个趋势》(《经济研究》1997/6)。
    44、杨东涛、朱武生:《激励性薪酬体系设计》(《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1/7第26—31页)。
    
    
    45、赵民、沈浩云:《建立有效的薪酬和考核激励体系》(《中外管理导报》2001/1第45-47页)。
    46、刘鹏:《设立薪酬激励应注意什么?》(《中外管理导报》2001/3第42-44页)。
    47、胡静林:《人力资本提升与认股期权激励制度》(《劳动经济》季刊2001/1第3-8页)。
    48、黄乾、李建民:《人力资本、企业性质与企业所有权安排》(《经济学家》2001/6第90-97页)。
    49、赵鸿瑶:《经理股票期权若干问题研究》(《资本市场》2002/8第111-114页)。
    50、王剑:《经理股票期权的信息经济学解说及效应分析》(《投资与证券》2002/3第24-27页)。
    51、胡汉辉:《从李经纬事件看所有权虚位》(《证券市场周刊》2002/11/9第51页)。
    52、周其仁:《市场里的企业:一个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特别合约》(《经济研究》1996/6)。
    53、高欢迎:《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与约束的二重缺位问题》(《经济问题探索》2001/1第59-61页)。
    54、许皓:《国企经营者人才配置、激励与约束机制探讨》(《经济问题探索》2001/1第62-65页)。
    55、封淼令、崔毅:《企业员工收入激励机制研究》(《经济师》2001/11第117-118页)。
    56、顾琴轩:《提升企业竞争优势的薪酬战略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2第21-25页)。
    
    
    57、黄乾:《论人力资本产权功能》(《经济经纬》2002/6第78-81页)。
    58、何光辉、杨咸月:《股票期权制度值得重新审视》(《财经科学》2002/6第73-77页)。
    59、崔如波:《企业家人力资本产权特征与经营者股票期权激励》(《经济与管理研究》2002/4第30-32页)。
    60、许楠楠:《现代企业激励模式分析》(《江西行政学院学报》1999/1第21-25页)。
    61、黄群慧、张凡:《国企经理:行为如何长期化》(《经济管理》1999/10第9-11页)。
    62、郑东亮:《国有企业劳动关系及其调整问题研究》(《经济研究参考》1996/10第31-35页)。
    63、刘正周:《管理激励与管理机制》(《管理世界》1996/5第31-36页)。
    64、Aghion, Philippe and Bolton, Patrick, "An Incomplete Contracts Approach to Financial Contracting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59,473-494,1992.
    65、Ben Fine,"Labour Market Theory—A Constructive Reassessment", Routledge,1997.
    66、R. E. Jr. Lucas."On the Mechanic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es 22,1998.
    67、Himmelberg P., Glenn R., Darius. "Understanding the Determinants of Managerial Ownership and performance [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99.
    68、Agrawal A., Knoeber R. C. "Firm performance and mechanisms to control agency problems between managers and shareholders [J]." 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1996.
    69、Dow, Gregory K.," Why Capital Hires Labour: A Bargaining Perspective ",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83(1), 1993.
    70、Chongwoo Choe, XiangKang yin. "Contract management pesponsibility system and profit incentive in China's stateowned enterprises [J]". China Economic Review, 2000.
    71、Alchian, Armen and Demsets, Harold, "Production, Information Costs, 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62(50), 777-95, 1972.
    72、Williamson, O. E., "Organization of work: An Comparative Institutional Assessment",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ur and Organization, 1,5-38, 1980.
    73、Stigle, G., and C., Friedmen,"The literature of Economics, The case of Berle and Means",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1993.
    74、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FASB ): Using Cash Flow Information and Present Value in Accounting Measurements, Statements of 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 No. 7, 2000.
    75、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FASB): Accounting for Certain Transaction Involving Stock Compensation-An Interpretation of APB Opinion No. 25, FASB Interpretation No. 44, 2000.
    76、Jensen, M. C., and J. M. Kevin: "Performance Pay and Top Management Incentives",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pp. 225-264, Vol. 98, 1990.
    77、Urgent Issue Task Force: Employee Share Schemes, Urgent Issue Task Force No.17, 1997.
    78、Grossman, Sanford and Oliver Hart, "The Costs and Benefits of Ownership: A Theory of Vertical and Lateral Integration" , 1986.
    79、Hart, O. and Moore, B. Property Right and the Nature of Ownership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ic, Vol. 98, 1990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