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经理权制度完善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现代公司中,经理权是公司组织机构权力链条中的重要一环,因而公司经理制度在公司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经理中心主义”背景下,公司经理权扩张进而被滥用已是不争的事实,尤其是随着上市公司规模的不断扩大,一种世界性的、不可逆转的公司权力中心向经理位移的现象已凸现出来。在实际运作中,或者公司经理拥有的权力已大大超出了法律明文规定的范围,使他们登上了公司权力阶梯的顶层,或者公司经理应拥有的权力却缺失,进而影响了公司经理的经营绩效。本文主要运用比较研究和规范分析的方法,力求从经理权制度完善的角度,在充分发挥公司经理的经营才干、促进公司健康发展与尽量减少经理代理问题、降低代理成本之间寻找最佳平衡点,并进而提出完善我国公司经理权制度的立法建议。
    论文除引言和结语外,共有四章。
    第一章主要讨论了与完善公司经理权制度密切相关的基础性理论问题。由于我国经理权制度存在诸多缺陷的根源,实系立法者对经理的性质和地位未能正确理解。因此本章首先讨论了公司经理的地位和性质,并认为经理的地位为:公司辅助的业务执行机关、法定必设常设的公司机关,同时将经理的性质界定为:经理与董事会之间为内部关系,是委任关系;经理对外与第三人为交易时,其与公司之间为代理关系。接着,本章从经理权是“权利”还是“权力”及其与商事代理权、经理职权的关系角度对经理权的含义进行了辩析,并提出经理权具有法定性、身份性、广泛性的特征。探讨了设计经理权范围的理论基础、设置模式及限制方式。
    第二章在详细地比较了各国经理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地位配置后,检讨了我国公司经理权制度的情况及其可能给我国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带来的问题,如经理权与董事会的权力对抗、未明确经理作为公司“全权代理人”的地位及对外执行了公司业务而约束公司的权力
    
    之外观轮廓导致损害交易的便捷和安全等。最后侧重讨论了如何强化公司董事会和监事会对经理行为的有效监控问题。
    第三章在比较了各国经理权制度模式的基础上,指出了我国经理权制度在经理权授予方式、行使方式、共同经理权、范围界定、限制方式、解除方式等方面的缺漏,为第四章立法建议的提出打下基础。
    第四章是论文的重点,也是写作本文的目的所在,主要针对我国经理权制度的若干缺陷及其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导致公司治理结构兹生的诸多问题,提出完善经理权制度的建议,本章首先提出了完善公司经理权制度应遵循的原则:法益平衡原则、法律规范与契约安排相结合的原则,并提出了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然后针对立法缺漏提出完善建议,如认为在经理权立法的宏观模式上应改我国的单维模式为多维模式、补充规定经理注意义务等。
    本文的主要特点是:在目前理论及实务界仍着重围绕实际上已被架空的董事会权力为中心来讨论公司治理的情况下,笔者从“经理中心主义”的公司治理理念出发,较详细地探讨了公司治理结构中的重要一环——经理权制度的完善。
Managers authority is an important link in the authority chain of modern companys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so manager system of corporation weighs much in the Corporation Law. Under the manager-centered background, the expansion and even abuse of managers authority are firm fact. Especially with the continuously enlarged scale of corporations which list on the stock market, the authority center has been moving toward managers, world-widely and unchangeably. In actual operation, either managers authority has overstepped legally regulated scope and sent them onto the top of authority ladder; or managers are so lacking in the deserved authority that their operational performance is negatively influenced. A healthy corporation should fully exercise managers talent, reduce as much as possible managerial deputy, and decrease deputy cost. This dissertation mainly uses the method of comparison research and normative analysis, tries to find out the most optimal equilibrium among the three aspects above, and proposes legislation suggestion to improve our countrys corporation managers authority system.
    Besides the introduction and postscript, this dissertation has four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mainly discusses basis theory which is losely related to the improvement of corporation managers authority system. Since the source of many defects lies in the managers authority system of our country, actual legislators cant correctly understand the character and position of managers. So this dissertation first discusses the two points and thinks the position of managers: auxiliary operation executive body for the corporation and legal organ established necessarily and usually. And the legal position of managers should be internal, commission relation between them and the board which becomes deputy relation when managers deal with the third
    
    person. Then this dissertation differentiates and analyses whether managers authority is right of power,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t and business deputy authority. It brings forward that managers authority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egality, identity and universality. It also discusses the theoretical basis, setting pattern and limitation way of managers authority.
    The second chapter gives a detailed comparison of managers position in their corporation structure in different countries, and discusses the situation of managers authority system in our country and the possible problems it might bring to the corporations internal structure, such as the confrontation between the authority of managers and the board, unclear understanding of managers position as plenipotentiary deputy for the corporation, the harm to the convenience and safety of transaction resulted from limitation of corporation authority, and so on. It discusses how to strengthen effective supervision over managers behavior by the board and the regulatory committee.
    The third chapter compares the patterns of managers authority system in different countries, and points out the gaps and omissions of our countrys managers authority system in the aspects of the empowerment way of managers authority, way of exercising the authority, common managerial power, scope division, limitation way and rescinding way, which lays foundation for the legislative advice in chapter four.
    The fourth chapter is the key point of this dissertation and contains the purpose of writing it. Aiming at the defects in our countrys managers authority system and the problems in corporation administrative structure resulting from that in the actual economic life, the fourth chapter proposes advice to improve managers authority system. It first suggests the rules that corporation managers authority system should follow: the balance between law and profit, and legal regulation combined with contract arrangement. It also suggests dealing well with several relations. Then comes the improvement advice aiming at the legislation gaps and omissions. For
    
    example, on the macro-pattern of managers authority legislation, our countrys single-
引文
1、Eunice K·Kim[美]:《试论中国股份制企业内部机构的组成——兼与美国有关公司立法的比较》,《法学评论》1987年第4期。
    2、张维迎:《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科斯、阿尔钦和诺斯(美)等著:《财产权力与制度变迁》,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
    4、钱德勒:《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5、李玉梅:《建立我国经理法律制度的思考》、《法制与经济》1997年第4期。
    6、王保树、崔勤之:《中国公司法原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8年版。
    7、王丽玉[台湾]:《公司经理人制度之研究》,《辅仁法学》第10期。
    8、汤欣:《论公司法的性格——强行法抑或任意法?》,《中国法学》2001年第1期。
    9、张开平:《公司权利解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10、王保树:《股份有限公司组织机构的法的实态考察与立法课题》,《法学研究》1998年第2期。
    11、林忠:《现代公司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年版。
    12、郭明瑞、王轶:《合同法新论——分则》,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3、范健、蒋大兴:《公司经理权法律问题比较研究——兼及我国公司法之检讨》,《南京大学学报》1998年第3期。
    14、梁慧星:《中国民法经济法诸问题》,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
    15、张开平:《英美公司董事法律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16、史尚宽:《债法各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7、杜景林、卢谌译:《德国商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8、罗伯特·霍恩等:《德国民商法导论》(中译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
    19、何美欢:《香港代理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20、范健:《德国商法》,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版。
    21、赖源河:《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之地位与性质》,载国立政法大学法律系法学丛书(十四)公司法问题研究(一)。
    22、吴建斌:《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新趋势》,《法学杂志》1996年第4期。
    23、刘冠伦(香港):《英国上市公司管治制度近况》,《中外法学》1998年第5期。
    24、崔勤之:《对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法理分析》,《法制和社会发展》1999年第2期。
    25、韩长印、吴泽勇:《公司业务执行权之主体归属——兼论公司经理的法律地位》,《法学研究》1999年第4期。
    26、江平主编:《新编公司法教程》,法律出版社1994年版。
    27、吴世农《我国证券市场效率的分析》,《经济研究》,1996年第4期。
    28、汤欣:《降低公司法上的代理成本——监督机构比较研究》,《民商法论从》1997年第7卷。
    29、刘西荣:《论法人治理结构》,《中国社会科学》1996年第4期。
    30、中国证监会、国家经贸委:《上市公司治理准则》。
    
    [1]Eunice K·Kim[美]:《试论中国股份制企业内部机构的组成-兼与美国有关公司立法的比较》,《法学评论》1987年第4期。
    [2]钱德勒:《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536页。
    [3]李玉梅:《建立我国经理法律制度的思考》,《法制与经济》1997年第4期。
    [4]《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50条、第119条;参见王保树、崔勤之:《中国公司法原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220页。
    [5]王丽玉[台湾]:《公司经理人制度之研究》,《辅仁法学》第10期,第265页。
    [6]公司法中的规则可以分为普通规则与基本规则两种,前者指有关公司的组织、权力分配和运作及公司资产和利润分配等普通制度的规则;后者指有关公司内部关系(主要包括管理层和公司股东、大股东和小股东之间的关系)等基本制度的规则。对有限公司而言,原则上普通规则可以是任意性的,而基本规则应当是强制性的,不得由当事人自由变更;对股份公司而言,基本规则和有关权力分配的普通规则原则上应该是强制性的,不得由当事人自由变更。参见汤欣:《论公司法的性格-强行法抑或任意法?》,《中国法学》2001年第1期。
    [7]参见张开平:《公司权利解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17、118页。
    [8]王保树:《股份有限公司组织机构的法的实态考察与立法课题》,《法学研究》1998年第2期。
    [9]林忠:《现代公司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年版,第244、245页。
    [10]林忠:《现代公司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年版,第245页。
    [11]郭明瑞、王轶:《合同法新论-分则》,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04页。
    [12]范健、蒋大兴:《公司经理权法律问题比较研究-兼及我国公司法之检讨》,《南京大学学报》1998年第3期。
    [13]梁慧星:《中国民法经济法诸问题》,中国法制出版社 1999年版,第83页。
    [14]张开平:《英美公司董事法律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95页。
    [15]参见史尚宽:《债法各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24页。
    [16]杜景林、卢谌译:《德国商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4页。
    [17]迪特尔·梅迪库斯[德]:《德国民法总论》,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710页。
    [18]罗伯特·霍恩等:《德国民商法导论》(中译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
    [19]何美欢:《香港代理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00-402页。
    [20]何美欢:《香港代理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69-70页。
    [21]范健:《德国商法》,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版,第178页。
    [22]范健:《德国商法》,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版,第178页。
    [23]何美欢:《香港代理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98页。
    [24]实有权力和表面权力是英美代理法上对代理权的通常分类。实有权力是代理人依照本人的同意表示而行为,从而影响本人法律关系的能力;表面权力是指,一个人自称是他人的代理人与第三人做交易,而该他人向第三人表示这个自称代理人的人是他的代理人,这样一个代理人所拥有的影响他人法律关系的权力。
    [25]王丽玉(台湾):《公司经理人制度之研究》,《辅仁法学》,第10期,第264页。
    [26]王丽玉(台湾):《公司经理人制度之研究》,《辅仁法学》,第10期,第261页。
    [27]参见赖源河:《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之地位与性质》,载国立政治大学法律学系法学丛书(十四)公司法问题研究(一)。
    [28]王丽玉(台湾):《公司经理人制度之研究》,《辅仁法学》,第10期,第262页。
    [29]王丽玉(台湾):《公司经理人制度之研究》,《辅仁法学》,第10期,第253页。
    [30]王丽玉(台湾):《公司经理人制度之研究》,《辅仁法学》,第10期,第268页。
    [31]吴建斌:《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新趋势》,《法学杂志》1996年第4期。
    [32]董事长代表权的行使,主要表现在对外上,但是如果没有对内业务执行的基础,就无从行使法定代表人的职权。参见王保树:《股份公司组织机构的法的实态考察与立法课题》,《法学研究》1998年第2期。
    [33]参见刘冠伦[香港];《英国上市公司管治制度近况》,《中外法学》1998年第5期。
    [34]参见崔勤之:《对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法理分析》,《法制与社会发展》1999年第2期。
    [35]王保树:《股份公司组织机构的法的实态考察与立法课题》,《法学研究》1998年第2期。
    [36]《中国公司法》,第116条。
    [37]参见史尚宽:《债法各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8]郭锋、王坚主编:《公司法修改纵横谈》,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40页。
    [39]郭锋、王坚主编:《公司法修改纵横谈》,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40页。也有学者认为,鉴于中国国情特殊,以成文法界定公司权力配置格局倒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参见韩长印、吴泽勇:《公司业务执行权之主体归属-兼论公司经理的法律地位》,《法学研究》1999年第4期。
    [40]江平主编:《新编公司法教程》,法律出版社1994年版,第214页。
    [41]弱型效率是证券市场效率的最低程度。参见吴世农:《我国证券市场效率的分析》,《经济研究》1996年第4期。转引自汤欣:《降低公司法上的代理成本-监督机构比较研究》,《民商法论丛》1997年第7卷,第73页。
    [42]刘西荣:《论法人治理结构》,《中国社会科学》1996年第4期。
    [43]中国证监会、国家经贸委:《上市公司治理准则》第76条。
    [44]《德国股份法》第88条第2款规定“一名董事会的成员违背此种禁止的(竞业禁止),公司可以请求损害赔偿。公司可以代之向该成员请求,其承受将以自己的计算成立的行为视为是以公司的计算缔结的,并交付由以他人的计算成立的行为取得的报酬,或让与其报酬请求权。
    [45]参见《瑞士债务法》第464条第2款。
    [46]台湾地区“民法”第563条第1款规定“经理人或代办商,有违反前条规定之情形时(竞业禁止),其商号得请求因其行为所得之利益,作为损害赔偿。”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