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进程:中国共产党政策与法律关系结构的历史转型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中国,共产党政策与法律的关系是一个国家治理方式的问题,即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党的政策与法律这两种核心的治理规则之间究竟呈现出一种怎样的结构形态。它同时也一直是法理学的核心问题,晚近以来关于“人治与法治”、“法制与法治”、“政策治理还是法律治理”、“良性违宪”等问题的争论背后,都直接或间接地涉及对政策与法律之关系的思考。因此,对该问题的研究,一方面从属于对“用什么方式来治理国家”这一最为紧迫的政治‐法律问题的思考,另一方面也为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和把握中国法治和中国法学的发展脉络提供了一个更为整全的视角。
     在中国,研究中国共产党政策与法律关系有重要意义。何谓共产党政策与法律的结构关系?简而言之,中国共产党政策与法律都是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为国家治理结构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性的、彼此区别而又相互补充的路径选择。因此,只有在对国家治理结构的内涵及其变迁的宏观把握中,我们才能够更准确地勾勒出中国共产党政策与法律的关系;同时也只有通过对政策与法律这两个基本因素各自属性以及对二者如何关联、并存乃至相互转化的微观(相对而言)机制的分析,我们才能更准确地把握国家治理结构形成及调整的内部动力机制。后者正是本文要研究的主要内容。本文将表明,从国家治理结构的内部视角看,政策与法律的关系始终处于一种微妙的平衡状态当中,任何一个因素的变化都会影响到整个结构的形态,从而达致一种新的平衡;倘若政策或法律任何一个因素的地位和作用超出了一定界限,就有可能导致整个国家治理结构的失衡乃至崩溃。而从外部视角来看,政策‐法律关系结构本身又是“历史性”的,与更广阔的社会变迁紧密相联,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政治条件、不同的经济环境、不同的民情等等因素,都构成了其生发与调适的外部制约因素。
     本文因此试图从理论和历史两个层面,对政策‐法律关系结构进行梳理。一方面,本文将从法理学的角度,剖析政策与法律各自的基本属性、二者的本质区别与联系,并在此基础上建构一种“应然”的政策‐法律关系结构,作为引导我们进一步思考的“理想类型”。另一方面,本文更重要的工作,是将政策‐法律的关系问题置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当中,以政策‐法律关系结构的转型为主线,阐明各种不同结构形态的内在逻辑,探寻影响、制约其建构的外部因素,进而更透彻的展示其生发与演变的机理和动力。
     秉承上述研究思路,本文将政策‐法律关系结构的演变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共产党成立(具体说是从1927年建立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始)以来到1978年改革开放的启动,这一阶段的基本模式可以概括为“政策作主导,法律作工具”,其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党的政策是实施社会治理的根据,党通过政策为社会发展设定目标;第二,法律是为政权服务的,是实现党所领导的社会目标的工具;第三,在党、国家、人民三个权力关系中,党是居于领导地位的;第四,党通过政策来实现对社会的治理。
     第二个阶段为改革开放启动至党的十八大召开,这一阶段的基本模式可以概括为“政策作先导,法律相跟进”,其特点主要包括:第一,作为不同的治理规则,政策和法律开始形成一定的分工,逐步实现一种专业化、理性化的治理;第二,面对改革进程中的各种问题,通过制定政策来解决如何改革的问题,并通过执行政策来实现政策目标;第三,关于如何改革是不确定的,所以需要探索,所以不急着在法律上确定下来,而通过政策的试验正是探索的过程;第四,对与改革探索出的成果,通过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是为法律跟进。政策与法律呈现出时间上的先后顺序。
     第三个阶段则起自十八大开启的“全面深化改革”。在这一阶段,一种“政策作指导,法律作依据”的关系结构逐步浮现,但仍处于一种“未完成”的状态。不过我们仍然能大致地把握其中的一些核心特征,包括:第一,法律成为改革行为的依据,这是对依法治国的深化,治理国家要依据法律,进行改革也必须依据法律。第二,政策在发展方向上作出指导,退出具体治理的领域。第三,党通过制定政策来引领改革的方向,通过带头贯彻落实法律来实现改革,通过手中掌握的国家政权来治理国家。第四,构建起比较现代化的治理体系,这个治理体系包括(但不仅限于)法律和政策,在治理体系中,二者回到其应有的位置,共同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价值、方向和秩序。
     对上述三个阶段的区分,构成了本文论述的基本线索。本文也将在历史梳理的基础上,更深入地考察不同结构的历史成因、其内在的合理性和固有的局限性。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指出,尽管目前还难以勾勒“政策作指导,法律作依据”这一关系结构的终极形态,但在核心特征上,它更契合于本文对政策‐法律关系之“理想类型”的描绘。这一关系结构必将对我们“全面深化改革”事业的未来走向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In China,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mmunist party's policy and law is an issue of the way of governance, namely in the national governance system, the party's policies and laws as the two core governance rules presents what a kind of structure form. It also has always been the core issue of jurisprudence, recently behind the debates between "rule of man or the rule of law","rule by law or the rule of law","policy governance or legal governance" and "benign unconstitutional" and so on, either directly or indirectly involved in the thinking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licy and law. Therefore, the study of this problem, on the one hand, belongs to the question of "how to govern", the most pressing thinking of political-legal problems; on the other hand, also provides us a deeper understanding and grasp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rule of law and jurisprudence in a more holistic perspective.
     In China, research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w and policy of the communist party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What is the structure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communist party's policy and law? In short, communist party's policy and law is the core component of Chinese national governance system, provides the foundational, different and complemented choice of the path for the formation of national governance structure. Therefore, only in the macro grasp of the connotation and changes of country's governance structure, we can more accurately outlin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olicy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and law; at the same time, it is only through the microscopic analysis of the mechanism of the two basic factors of policy and laws how their attributes, correlation, coexistence and their mutual transformation of (relatively) the, we can more accurately grasp the internal power mechanism of the formation and adjustment in the governance structure.
     The latter is the main content of this paper to study. This paper will show th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nal governance structure, policy-law relationship remains the state of a delicate balance, the change of any factor will affect the whole structure of the form, so as to achieve a new balance; If the status and role of any policy or legal factors exceeded the certain limit, it may lead to imbalance of the whole governance structure of country and even collapse. And from an external perspective, policy-law relationship structure itself is historic, and closely links to the broader social change, the different historical peirod,different political conditions,different economic environment, different conditions of the people,and so on, bothconstitutes the external restricting factors of its germinal and adjustment.
     This paper thus attempts to card the structure of policy-law relationship rfomthe aspects of theory and history. On the one hand,this artic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juirsprudence, analyze the basic attributes of policy and law respectively, both theessential differences and relations,and on this basis to construct a “ought to be”structure of policy-law relationship, as an “ideal type” to guide us for furtherthinking. On the other hand, the more important work of this article, is to put theissue of policy-law relationship in the history of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leadsChinese people in the socialist revolution and socialist construction, make thetransformation of the structure of policy-law relationship as the main line,to clarifythe internal logic of vairous structural forms, and explore the external factorsaffecting and restricting its construction, and thus more thoroughly show themechanism and motivation of its growth and evolution.
     Adhering to the above research, this article will divided the evolution of thestructure of policy-law the legal relationship into three stages: the first stage is sincethe founding of the communist party (Specifically rfom the first piece of ruralrevolutionary base areas established in1927) to the start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in1978,the basic model of this stage can be summarized as “policy for leading,law asa tool”,its characteirstic mainly includes the following aspects: First,the party'spolicy is the basi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social governance, the party throughpolicy set goals for the social development; Second, the law is in the service of theregime,is a tool for achieving the goals of the society led by the party; Third,in thepower relationships of the party, the country, and the people, the party is the leader;Fourth, the party work through policy to realize the social governance.
     The second phase starts from the beginning of reform and opening-up to thepartyfs eighteenth big meeting, the basic model of this stage can be summairzed as“policy as the guide, laws follow up”,its characteirstic mainly includes: The first, asdifferent governance rules, policies and laws to begin to form a certain division oflabor, gradually achieve a specialization, rationalization of management; Second, inthe face of the vairous problems in the reform process, by making policies to solvethe problem of how to reform, and by implementing policies to achieve policy objectives; Third, how to reform is uncertain, so we need to explore, so don't rush in the law, and through the test of policy to explore the process; Fourth, passing a law in the fixed form of the achievements of reform,, is for the "law to follow up". Policy and law presents the order on time.
     The third stage is from the eighteenth big meeting which opens the comprehensively deepen reform. At this stage, a kind of relationship structure "policy as guidance, law as gist" gradually emerges, but it is still in a state of "unfinished". But we can still roughly grasp some of the core characteristics, including:First, law form the basis for reform act, which is the deepening of the rule of law, govern the country must be according to law, reform also must be according to law. Second, the policy gives the guidance on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retreat from of the field specific management. Third, the party guides the direction of the reform by policy, by lead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law to realize the reform, through the state power to govern the country in his hands. Fourth, build up the modern system of governance, the governance system including (but not limited to) legal and policy, in the governance system, the two returned to its rightful place, provide value, the direction and order to comprehensively deepen reform.
     The distinguishing of the three stages constitutes the basic clue of this paper. This paper will also be on the basis of history analysis, investigate historical origin, the intrinsic rationality, and the inherent limitations of different structures more in-depth. On this basis, this article will point out, although it is difficult to draw the ultimate form of the structure "policy as guidance, law as gist", but on the core characteristics, it is more fit with the ideal type of the structure of policy-law relationship in this paper. The relational structure will play a crucial role in our work of comprehensively deepen reform in the future.
引文
①彭真.彭真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第512页。
    ②同上注.第514页。
    ③规范不同于规划,规划是指向未来的,是一种目标指向。规范是指向当下的,是一种秩序指向。
    ④石泰峰.告别历史,走向未来----党的十四大以来我国法制建设的理论突破与成果[N].中国青年报,1997.9.4(8)。
    ①值得注意的是,党的十八大并未明确提出改革已经进入全面深化改革阶段,但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指出:“党的十八大统一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由此,可以将十八大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起点。
    ①卓泽渊著:法学导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第12页。
    ①张文显著:法学基本范畴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第35页。
    ②李步云主编.法理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第424页。
    ③沈宗灵主编.法理学(第三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第179页。
    ①郑新立主编.现代政策研究全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第17-22页。
    ②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第9页。
    ③张国庆主编.公共政策分析[M].北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第4页。
    ④张金马主编.政策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第19-20页。
    ⑤张金马主编.政策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导言。
    ⑥陈振明.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第50.页。
    ⑦宁骚主编.公共政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第109页。
    ⑧孙光.现代政策科学[M].北京: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第26-27页。
    ⑨王沪宁.比较政治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第142页。
    ⑩袁明圣.公共政策在司法裁判中的定位与适用[J].法律科学,2005,(1)。
    11林金德等.政策研究方法论[M].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1989.第3.页。
    12伍启元.公共政策[M].香港:香港商务印书馆,1989,转引自贺恒信.政策科学原理[M].兰州大学出
    版社,2003,第4页。
    ①[美]托马斯·R·戴伊著,彭勃等译.理解公共政策[M].香港:华夏出版社,2004,第2.页。
    ②[美]戴维·伊斯顿著,马清槐译,政治体系-政治学状况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第123页。
    ③林水波、张世贤.公共政策[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2,第8页。
    ④Lasswell· H·D,Mcdougal·M,“Legal Education and Public Policy Professional Training inthe Public Interest,”Yale Law Journal,1943,vol.S1,203,pp.213~216.
    ⑤张国庆.公共政策分析[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第2-3页。
    ⑥Carl J.Friedrich,Manand His Government,NewYoke:McGraw-Hill,1963,第79.转引自卢建平.刑事政策与刑法变革[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1,第5页。
    ①[美]罗纳德·德沃金著,信春鹰、吴玉章译.认真对待权力[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
    第41页。
    ②孙鼎国,王杰主编.西方思想3000年[M].北京:九洲图书出版社,1998,第1230-1231页。
    ①参见《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2004年9月1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
    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
    ②张恒山、李林等.法治与党的执政方式研究[M].法律出版社,2004,第37页。
    ③张恒山.党的领导和党的执政辨析[A].张恒山.法治与党的执政方式研究[100].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④刘红凛.依法执政的内涵与实质[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26。
    ①党的建设辞典[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9.
    ①李步云主编.法理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第424页。
    ②参见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发表于1989年12月。
    ①转引自吕世伦主编.当代西方理论法学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第184页。
    ②拉斯韦尔和麦克道格尔.自然社会中的法哲学:法律、科学和政策研究[M].美国纽黑文出版公司,1994,第33-34,转引自彭汉英.当代西方的法律政策思想[J].外国法译评,1997,(2)。
    ①[美]德沃金著,信春鹰等译.认真对待权利[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第40页。
    ②[英]哈特著,张文显译.法律的概念[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3,第12、124页。
    ③[英]哈特著,张文显译.法律的概念[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3,第188页。
    ①[美]罗斯科·庞德著,邓正来译.法律史解释[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杜,2002,第238页。
    ②同上注,第238页。
    ③同上注,第238页。
    ④[美]卢埃林.法理学:现实主义的理论和实践[M].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62,第217.转引自沈宗灵.现代西方法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⑤[美]博登海默著,邓正来译.法理学:法律哲学及其方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1999,第160页。
    ①[美]昂格尔著,吴玉章、周汉华译.现代社会中的法律[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第184
    页。
    ②同上注,第202页。
    ③同上注,第58页。
    ④[美]博登海默著,邓正来译.法理学:法律哲学及其方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1999,第488
    页。
    ⑤同上注,第487页。
    ⑥同上注,第511页。
    ⑦王旭.行政法解释研究:在规范、事实与政策之间[J].行政法论丛.2009.1.
    ①蔡定剑.历史与变革新中国法制建设的历程[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1999,第266页。
    ①刘少奇.刘少奇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第253页。
    ①谢觉哉.谢觉哉论民主与法制[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第156页。
    ②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第73页。
    ③彭真.彭真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第493页。
    ①黄宗智.悖论社会与现代传统[J].读书,2005,(2).
    ①季卫东.我国司法改革第三波[J].司法改革论评,2010年卷(11).
    ①毛泽东1952年9月24日在中央书记处会议上的讲话,见薄一波《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问题致田家英
    的信》,载于《党的文献》2003年第4期.
    ①杨一凡、陈寒枫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制史[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7,第19-20页。
    ①刘少奇.刘少奇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第253页。
    ②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研究室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代表大会文献资料汇编(1949—1990)》,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1年版,第381页。
    ①周恩来.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第174-175页。
    ②董必武.董必武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第342页。
    ③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第232页。
    ①董必武.董必武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第342页。
    ①李志明.从‘运动”到‘法治”——中国法治转型的前历史考察[J.]法学评论(双月刊)2012年第5期。
    ①以上资料皆来源于全国人大常委会历年的工作报告。
    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法制工作委员会关于对1978年底以前颁布的法律进行清理情况和意见报告的决定》(1987年11月24日通过)。参见http://www.china.com.cn/law/flfg/txt/2006-08/08/content_7064404.htm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百三十五条。
    ①参见1987年《政府工作报告》,网络链接http://www.npc.gov.cn/wxzl/wxzl/2000-12/06/content_1910.htm
    ②陈宏.1979-2000深圳重大决策和事件民间观察.[M].北京: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
    ①胡锦涛在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http://www.xj.xinhuanet.com/2012-11/19/c_113722546.htm
    ②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第27页。
    ①以上描述参见胡耀邦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64168/64565/65448/4526430.html
    ①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亊物,“是”就是客观亊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参见《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第803页。
    ②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第130页。
    ①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64168/64565/65378/4429522.html
    ②田雷.“差序格局”、反定型化与未完全理论化合意--中国宪政模式的一种叙述纲要[J].中外法学,2012,(5).
    ①史卫民.“政策主导型”的渐进式改革[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第647-651页。
    ②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第292页。
    ③傅洋.彭真的法治之路,山东人大工作[J].2009,(11).
    ①同上注。
    ②韩沐新.改革时期立法工作面临的矛盾与对策研究[J].中国法学,1989年03期
    ③参见1987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
    http://www.npc.gov.cn/wxzl/wxzl/2000-12/26/content_1923.htm
    ①[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第182页。
    ①彭真.彭真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第507页。
    ②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64168/64565/65378/4429522.html
    ①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第228页。
    ②[美]博登海默著,邓正来译.法理学:法律方法与法律哲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第
    420页。
    ①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第305页。
    ②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第370页。
    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法制工作委员会关于对1978年底以前颁布的法律进行清理情况和意见报告的决定》(1987年11月24日通过)。参见http://www.china.com.cn/law/flfg/txt/2006-08/08/content_7064404.htm
    ①王晨光.从“错案追究制”谈法律运行中的不确定性[A].梁治平.法律解释问题[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第263页。
    ①参见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11/15/c_118164294.htm
    ②习近平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2-12/04/c_113907206.htm
    ②参见2013年2月23日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的讲话。http://cpc.people.com.cn/n/2013/0225/c64094-20583750.html
    ③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第21.
    ④参见2014年1月7日习近平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的讲话http://news.xinhuanet.com/legal/2014-01/08/c_125973230.htm
    ⑤参见习近平2014年2月28日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上的讲话。http://www.gov.cn/ldhd/2014-02/28/content_2625924.htm
    ①参见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11/15/c_118164294.htm
    ①参见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64168/106155/106156/6430009.html
    ②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第3页。
    ①张恒山.关于改善党的领导方式问题研究的思路概要[J].党政干部学刊,2006(06).
    ①[法]埃米尔·迪尔凯姆著,狄玉明译.社会学方法的准则[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第125页。
    ①郑传坤.公共政策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①樊鹏.论中国的“共识型”体制.开放时代[J].2013,(3).
    ①应飞虎.权利倾斜配置研究.中国社会科学[J].2006,(3).
    ①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第230页。
    ①张国庆.现代公共政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第6页。
    ②占志刚.公共政策的合法性探析[J].探索,2003,(6).
    ①肖扬.关于司法公正的理论与实践问题[J].法律适用,2004.11.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董必武.董必武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刘少奇.刘少奇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0].彭真.彭真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1].《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2004年9月1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
    [12].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13].周恩来.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14].[法]埃米尔 迪尔凯姆著,狄玉明译.社会学方法的准则[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15].[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16].[美]昂格尔著,吴玉章、周汉华译.现代社会中的法律[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
    [17].[美]博登海默著,邓正来译.法理学:法律方法与法律哲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18].[美]戴维 伊斯顿著,马清槐译,政治体系-政治学状况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19].[美]德沃金著,信春鹰等译.认真对待权利[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128
    [20].[美]拉斯韦尔和麦克道格尔.自然社会中的法哲学:法律、科学和政策研究[M].美国纽黑文出版公司,1994.
    [21].[美]卢埃林.法理学:现实主义的理论和实践[M].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62.
    [22].[美]罗纳德 德沃金著,信春鹰、吴玉章译.认真对待权力[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
    [23].[美]罗斯科 庞德著,邓正来译.法律史解释[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杜,2002.
    [24].[美]托马斯 R 戴伊著,彭勃等译.理解公共政策[M].香港:华夏出版社,2004.
    [25].[英]哈特著,张文显译.法律的概念[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3.
    [26].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27].蔡定剑.历史与变革新中国法制建设的历程[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1999.
    [28].陈宏.1979-2000深圳重大决策和事件民间观察.[M].北京: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
    [29].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
    [30].陈振明.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1].党的建设辞典[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9.
    [32].贺恒信.政策科学原理[M].兰州大学出版社,2003.
    [33].李步云主编.法理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34].林金德等.政策研究方法论[M].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1989.
    [35].林水波、张世贤.公共政策[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2.
    [36].刘红凛.依法执政的内涵与实质[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
    [37].卢建平.刑事政策与刑法变革[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1.
    [38].吕世伦主编.当代西方理论法学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39].宁骚主编.公共政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0].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研究室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代表大会文献资料汇编(1949 1990)》,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1年版.
    [41].沈宗灵.现代西方法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42].沈宗灵主编.法理学(第三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43].史卫民.“政策主导型”的渐进式改革[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44].孙鼎国,王杰主编.西方思想3000年[M].北京:九洲图书出版社,1998.
    [45].孙光.现代政策科学[M].北京: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46].孙笑侠.法律对行政的控制-现代行政法的法理解释[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1999.
    [47].王晨光.从“错案追究制”谈法律运行中的不确定性[A].梁治平.法律解释问题[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48].王沪宁.比较政治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49].王旭.行政法解释研究:在规范、事实与政策之间[J].行政法论丛,2009.1.
    [50].伍启元.公共政策[M].香港:香港商务印书馆,1989
    [51].谢觉哉.谢觉哉论民主与法制[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
    [52].杨一凡、陈寒枫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制史[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7.
    [53].张国庆.公共政策分析[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54].张国庆.现代公共政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55].张国庆主编.公共政策分析[M].北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56].卓泽渊著:法学导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57].张恒山、李林等.法治与党的执政方式研究[M].法律出版社,2004.
    [58].张恒山.法理要论(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9].张恒山.法治与党的执政方式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60].张金马主编.政策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61].张文显.法哲学范畴研究(修订版)[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62].张文显著:法学基本范畴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
    [63].郑传坤.公共政策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64].郑新立主编.现代政策研究全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
    [65].薄一波.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问题致田家英的信[J].党的文献,2003年第4期.
    [66].田雷.“差序格局”、反定型化与未完全理论化合意--中国宪政模式的一种叙述纲要[J].中外法学,2012,(5).
    [67].常安.“摸着石头过河”与“可改可不改的不改”改革背景下的当代中国宪法变迁[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2.2.
    [68].陈柏峰.革命传统与法治国家的建设[J].文化纵横,2010.6.
    [69].陈厉幸.科技政策法律化之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博士论文
    [70].丁卫.乡村法治的政法逻辑[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博士论文.
    [71].杜国强.公共政策法治化初探[J].理论探索,2006.5.
    [72].樊鹏.论中国的“共识型”体制.开放时代[J].2013,(3).
    [73].范愉.论我国社会调整系统中的政策与法[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8.12.
    [74].方世荣、孙才华.体制改革中的执政与行政-关于政策转化为行政法的思考[A].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7.
    [75].封丽霞.地方“先行先试”的法治困境[J].法律方法与法律思维,2010.6.
    [76].冯威.行政法视野中的公共政策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博士论文.
    [77].傅洋.彭真的法治之路,山东人大工作[J].2009,(11).
    [78].高全喜、魏甫华.从革命到改革 关于深圳改革之路的对话[J].深圳十大观念2011.6.
    [79].龚廷泰.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法哲学思考[J].中国法学,2005.6.
    [80].郭忠.论法的保守性[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4.8.
    [81].韩大元.社会变革与宪法的适应性  评郝、童两先生关于“良性违宪”的争论[J].法学,1997.5.
    [82].韩丽.中国立法过程中的非正式规则[J].战略与管理,2010.10.
    [83].韩沐新.改革时期立法工作面临的矛盾与对策研究[J].中国法学,1989.3
    [84].郝铁川.论良性违宪[J].法学研究,1996.4.
    [85].郝铁川.社会变革与成文法的局限性  再谈良性违宪兼答童之伟同志[J].法学研究,1996.6.
    [86].郝铁川.温柔的抵抗  关于“良性违宪”的说明[J].法学,1997.5.
    [87].侯欣一.试论革命根据地法律制度研究[J].法学家,2008.3.
    [88].胡连松.关于发挥立法引领和推动作用的几点思考[J].中国人大,2013.12
    [89].胡平仁.法律政策学:平衡权利与权力的科学[J].当代法学,2001.3.
    [90].胡平仁.法律政策学的学科定位与理论基础[J].湖湘论坛,2010.2.
    [91].胡平仁.法律政策学的研究路向[J].当代法学,2001.5.
    [92].黄文艺.信息不充分条件下的立法策略  从信息约束角度对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政策的解读[J].中国法学,2009.3
    [93].黄宗智.悖论社会与现代传统[J].读书,2005,(2).
    [94].季卫东.我国司法改革第三波[J].司法改革论评,2010年卷(11).
    [95].贾高建.中国改革的渐进式战略评析[J].中央党校学报,1999.1.
    [96].蒋大兴.法院如何实现公共政策[J].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5.4
    [97].蒋苏淮.论法律的保守性[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8.5.
    [98].孔祥俊.裁判中的逻辑与政策标准[N].法制日报,2007年4月22日
    [99].李林.怎样以法治凝聚改革共识[J].乡音,2013.7.
    [100].李雅云.中国共产党领导司法的历史嬗变[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博士论文.
    [101].李志明.从‘运动”到‘法治”  中国法治转型的前历史考察[J.]法学评论(双月刊)2012年第5期.
    [102].刘小冰、陈盛、宋伶俐.中国法政策的现实观照[J].唯实,2008.8.
    [103].柳新元.意识形态与中国渐进式改革方式的选择[J].理论探讨,2010.4.
    [104].卢建平.刑事政策与刑法变革[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1.
    [105].鲁鹏宇.法政策学初探-以行政法为参照系[J].法商研究,2012.7.
    [106].彭汉英.当代西方的法律政策思想[J].外国法译评,1997.2.
    [107].齐恩平,李超.党的政策、司法政策与民事司法嬗变[J].学习论坛,2010.12.
    [108].齐恩平.“民事政策’’的困境与反思[J].中国法学,2009.2.
    [109].齐恩平.党的政策、司法政策与民事司法的嬗变[J].学习论坛,2010.12.
    [110].齐恩平.民法适用解释的政策检视[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
    [111].秦前红.宪政视野下的中国立法模式变迁-从“变革性立法”走向“自治性立法”[J].中国法学,2005.3.
    [112].曲新久.刑事政策的权力分析[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博士学位论文.
    [113].石泰峰.告别历史,走向未来----党的十四大以来我国法制建设的理论突破与成果[N].中国青年报,1997.9.4(8).
    [114].史凤林.“先行先试”法治化的理论基础[J].法制与社会,2012.1.
    [115].史凤林.先行先试政策与法治一体化建设[N].山西日报,2013.3.26.
    [116].宋亚辉.公共政策如何进入裁判过程-以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为例[J].法商研究,2009.6.
    [117].孙代尧.渐进改革与制度演进-解读中国改革的一种视角[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118].田雷.“差序格局”、反定型化与未完全理论化合意[J].中外法学,2012.5
    [119].田雷.超越文本:“八二宪法”框架内的宪法变革   从“八二宪法”有过多少次“修改”谈起[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9.
    [120].童之伟.“良性违宪”不宜肯定  对郝铁川同志有关主张的不同看法[J].法学研究,1996.6.
    [121].童之伟.宪法实施灵活性的底线  再与郝铁川先生商榷[J].法学,1997.5.
    [122].王诚.改革中的先行先试权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博士论文.
    [123].武树臣:从“阶级本位 政策法”时代到“国民本位 混合法”时代[J].法律文化研究,2010年01期.
    [124].夏勇.中国宪法改革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J].中国社会科学,2003.2.
    [125].肖金明.为全面法治重构政策与法律关系[J].2013.5.
    [126].肖扬.关于司法公正的理论与实践问题[J].法律适用,2004.11.
    [127].徐亚文、邓达奇.“政法”-中国现代法律传统的隐性维度[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0
    [128].杨在平.政策法学:迈向实践与理想形态的中国法学[J].理论探索,2006.5.
    [129].应飞虎.权利倾斜配置研究.中国社会科学[J].2006,(3).
    [130].袁明圣.公共政策在司法裁判中的定位与适用[J].法律科学,2005,(1).
    [131].袁明圣.公共政策在司法裁判中的定位与适用[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5.1.
    [132].占志刚.公共政策的合法性探析[J].探索,2003,(6).
    [133].占志刚.公共政策的合法性探析[J].探索,2003.6.
    [134].张恒山.关于改善党的领导方式问题研究的思路概要[J].党政干部学刊,2006(06).
    [135].张文显、马新福、郑成良.新时期中国法理学的发展与反思[J].中国社会科学,2011.11.
    [136].张友连.法院为何要创制公共政策  法理视角的分析[J].浙江学刊,2009.1
    [137].章志远.作为行政裁量“法外”依据的公共政策[J].浙江学刊,2010.3
    [138].钟瑞庆.渐进式改革与私权的发展-中国式道路的法律角度的考察[J].中外法学,2006.6.
    [139].周尚君.国家建设视角下的地方法治试验[J].法商研究,2013.1.
    [140].周旺生.中国立法五十年(上)  1949-1999年中国立法检视[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0.10.
    [141].周旺生.中国立法五十年(下)  1949-1999年中国立法检视[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0.12.
    [142].周佑勇、尹建国.行政裁量的规范影响因素 以行政惯例与公共政策为中心[J].湖北社会科学,2008.7.
    [143].邹建锋.渐进改革现实合理性的规范思考[J].求实,2003.10.(五)外文及网络资料
    [144]. Carl J.Friedrich,Manand His Government,NewYoke:McGraw-Hill,1963.
    [145]. Harold D.Lasswell and Abraham Kaplan, Power and Society(New Haven,CT:Yale Unversity Press,1970).
    [146]. Hello.H.(1972)‘Review article: Policy analysis’,BritishJourmal of Political Science,2.
    [147]. Ira Sharkansky, Public Administration: Policy-Making inGovernment Agecies,3rd ed.(Chicago: Rand McNally).
    [148]. Lasswell H D,Mcdougal M,“Legal Education and Public PolicyProfessional Training in the Public Interest,”Yale Law Journal,1943,vol.S1,203.
    [149]. M.Valliant Higginson,“Management Policies I:Their Developmentas Cor-porate Guides,” Research Study76(New York: The American Man-agement Association,1996).
    [150].胡耀邦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64168/64565/65448/4526430.html.
    [151].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64168/64565/65378/4429522.html
    [15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法制工作委员会关于对1978年底以前颁布的法律进行清理情况和意见报告的决定》(1987年11月24日通过)。http://www.china.com.cn/law/flfg/txt/2006-08/08/content_7064404.htm.
    [153].1987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http://www.npc.gov.cn/wxzl/wxzl/2000-12/26/content_1923.htm.
    [154].1987年《政府工作报告》,http://www.npc.gov.cn/wxzl/wxzl/2000-12/06/content_1910.htm.
    [155].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发表于1989年12月.
    [156].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64168/106155/106156/6430009.html.
    [157].胡锦涛在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http://www.xj.xinhuanet.com/2012-11/19/c_113722546.htm.
    [158].2013年2月23日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的讲话,http://cpc.people.com.cn/n/2013/0225/c64094-20583750.html.
    [159].习近平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2-12/04/c_113907206.htm.
    [160].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161].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11/15/c_118164294.htm.
    [162].习近平2014年1月7日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的讲话,http://news.xinhuanet.com/legal/2014-01/08/c_125973230.htm.
    [163].习近平2014年2月28日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上的讲话,http://www.gov.cn/ldhd/2014-02/28/content_2625924.htm.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