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的伦理价值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进入新世纪以来,品牌经济、买方市场的到来使得企业竞争中品牌的地位愈加重要。品牌生命力的大小已经不只关系到企业本身的存亡,更关系到国家整体经济状况的好与坏。然而品牌的生命力从何而来?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也就引出了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与内容——品牌的伦理价值,因为它是品牌生命力的重要来源之一。
     伦理与道德是一个亘古长青的话题。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它可谓是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人类和谐生活与健康发展有着莫大的基础作用,是社会规范的重要支撑体系。品牌虽是经济领域的一个概念,但与诸多市场主体以及利益相关者的交互关系使得它难以避免接受伦理与道德的审视。伦理与道德时时刻刻都在拷问着品牌的良心,关注着品牌的一言一行。长期的实践证明,品牌如人,一样有培养自身道德情操以及获得自身伦理价值的可能性与必要性,而这点也正是品牌获得强大竞争力的法宝之一。
     在我国,由于部分企业对利益的贪婪以及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品牌伦理价值的缺失现象还相当严重,品牌伦理价值的构建工作还尚未取得明显成效。这些不良现状着实为社会以及人自身等诸多层面造成了不小的危害。因此研究品牌伦理价值的道德规范、缺失原因与整体构建就成了本文的主要目的与意义所在。
     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逻辑分析法、伦理学研究法、经济学研究法以及例证法对品牌伦理价值的整体概况进行了一个较为全面客观的研究:第一部分,对品牌及其伦理价值的内涵、重要性以及双方关系进行了介绍;第二部分,探讨了品牌伦理价值的道德内涵及其表达方式和实现途径;第三部分,在总结品牌伦理价值缺失的主要表现形式的基础上分析了这一缺失对人、企业以及社会诸层面的影响与危害,并进一步探讨了造成这一现状的多样化原因;第四部分,以原因分析为基点,有针对性地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提出了品牌伦理价值的整体构建以及缺失治理的可行性方案和有效意见;第五部分,对照危害对品牌伦理价值构建的社会意义进行了总结概括,为本文做了一个完整的收尾。其中第四部分尤其成为了本文的难点所在:在对相关理论的探讨与分析中挖掘品牌伦理价值构建的理论框架既是一个势在必行之举,也是一个不小的考验。
     总而言之,在列举现实中诸多品牌的成功或是失败案例的情况下,再结合以相关理论和观点的说明与分析,从总体上本文达到了最初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Entering the new century, with the coming of the brand economy and the buyer's market, the brand position becomes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during the competition among enterprises. The Strength of the brand's vitality not only related to the survival of the enterprise itself, but also related to the country's overall economic. However, where the brand's vitality come from? Answering to this question is this article's main research object and content-the brand's ethical values. Because it is an important source of the brand's vitality.
     Ethics and morality is an old topic. As a part of the social superstructure, they permeate every aspect of social life. They also play a fundamental role in maintaining the harmony of human life and the social health development. They are also the support system of social norms. Although the brands is a concept in the economic field, but in view of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it and stakeholders, it must accept the scrutiny of the ethical and moral. All times, ethical and moral are concerning about the brands' words and deeds, torturring the conscience of the brands. In the long-term, practice has proved that brands has the possibility and necessity of trainning its own morality and obtainning its own ethical values. This is also an important source of the brands' strong competitiveness.
     In our country, because the greed of corportes and other factors, the deficiency of the ethical value of the brands is still quite serious, the work of building the ethical value of the brands still has no significant results. These all seriously harm the society and humanity. So searching the code of ethics、the reason for lack and the work of overall building about the ethical value of the brands is this article's main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Through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search、logical analysis、ethics research、economics reaearch and exemplified france, this article has a more comprehensive and objective study about the overall profile of the ethical value of the brands:the first part mainly introduces the connotations、importance、bilateral relations of the brands and its ethical value; the second part mainly discusses the moral connotations of the ethical value of the brands and their expression's modes、getting's ways; the third part summaries the main manifestations of the missing of the brand's ethical value, and analysises the missing's harmfulness、causes; the fourth part, basing on the analysis of the reasons, mainly puts forward the program (including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two aspects) for the building of the brand's ethical value; the fifth part mainly explains the social significance of the building of the brand's ethical value. Among them, the forth part is the hardest part:finding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the building of the brand's ethical value is not only a job that must do, but also a big test.
     In short, by heavily listing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cases and combinning with a description of the relevant theories、views, this article reaches the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original study.
引文
① 汪英泽.品牌真相[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08):52.
    ② 爱德华.福瑞曼、丹尼尔.吉尔伯特,公司战略与寻求伦理[M].
    ① J·昆德.公司精神[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2(1)
    ② J·昆德.公司精神[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2(1)
    ③ J·昆德.公司精神[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2(1)
    ① 汪英泽.品牌真相[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08):50一51.
    ② 千高原.品牌炼金术[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6(07):49.
    ① 汪英泽.品牌真相[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08):51-52.
    ② 汪英泽.品牌真相[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08):52.
    ③ 刘永炬.品牌苦旅[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6(01):4.
    ④ 刘永炬.品牌苦旅[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6(01):5.
    ⑤ (美)菲利普·科特勒(高登第译).营销策略[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7(11):74.
    ⑥ (美)菲利普·科特勒,(印度尼西亚)何麻温·卡塔加雅,(印度尼西亚)伊万·塞蒂亚万(毕崇毅译).营销革命3.0:从产品到顾客,再到人文精神[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01):53.
    ① 马银春.好品牌自已会说话[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2(01):33.
    ②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8:141.
    ③ 马银春.好品牌自已会说话[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2(01):37.
    ① (美)菲利普·科特勒(高登第译).营销策略[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7(11):34.
    ① 苏亚民.现代营销学[M].北京: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1991:22.
    ① (美)菲利普·科特勒(高登第译).营销策略[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7(11):68.
    ② 千高原.品牌炼金术[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6(07):49.
    ① 孙夕龙.品牌建设的哲学之道[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03):95.
    ① 万丽华,蓝旭译注.孟子[M].4.北京:中华书局,2007(03):178.
    ② 万丽华,蓝旭译注.孟子[M].4.北京:中华书局,2007(03):295.
    ① 黄静.品牌营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1):73-74.
    ② 黄静.品牌营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1):215.
    ③ 黄静.品牌营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1):215.
    ① 万丽华,蓝旭译注.孟子[M].4.北京:中华书局,2007(03):157.
    ①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3(10):4.
    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3(10):4.
    ① 唐风.责任胜于能力全集[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9(06):2.
    ② 高朴.道德营销论——后营销时代经营思想研究[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08):63.
    ① 高朴.道德营销论——后营销时代经营思想研究[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08):63.
    ①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8:149.
    ① 马银春.好品牌自已会说话[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2(01):33.
    ①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8:141.
    ② 杨兴国.品牌伐谋[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08):121.
    ① 丁邦清.品牌成功链:成功品牌的成长规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01):45.
    ① 黄怡,林艳,王廷丽.质量管理理论与实务[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03):12.
    ② 马银春.好品牌自已会说话[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2(01):61.
    ①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8:176.
    ① (美)詹姆斯·格雷戈里(胡江波译).四步打造卓越的品牌——品牌管理的革命[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5(12):167.
    ② (美)詹姆斯·格雷戈里(胡江波译).四步打造卓越的品牌——品牌管理的革命[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5(12):167.
    ① 黄怡,林艳,王廷丽.质量管理理论与实务[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03):16.
    ① (美)菲利普·科特勒,(印度尼西亚)何麻温·卡塔加雅,(印度尼西亚)伊万·塞蒂亚万(毕崇毅译).营销革命3.0:从产品到顾客,再到人文精神[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01):37.
    ① 周祖城.企业伦理精品案例[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02):117.
    ① 丁邦清.品牌成功链:成功品牌的成长规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01):74.
    ① 丁邦清.品牌成功链:成功品牌的成长规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01):147.
    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8(07):2.
    ③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 998(07):4.
    ④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 998(07):6.
    ① 黄静.品牌营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1):269.
    ① 黄静.品牌营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1):270.
    ① 陈荣耀.企业伦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08):3.
    ② 陈荣耀.企业伦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08):3.
    ① 陈荣耀.企业伦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08):12.
    ② (美)弗兰西斯.历史的总结[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中文版:105.
    ① 柴静.看见[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01):139.
    ① 张锐,张燚.品牌学:理论基础与学科发展[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12):80.
    ② 张锐,张燚.品牌学:理论基础与学科发展[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12):81.
    ① 贺爱忠.商业品牌竞争与持续发展[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6(09):37.
    ② 贺爱忠.商业品牌竞争与持续发展[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6(09):37.
    ③ 贺爱忠.商业品牌竞争与持续发展[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6(09):37.
    ① 刘华军.品牌的经济学分析:一个比较静态模型[J].财经科学(企业经济),2006(08),221:64.
    ① 贺爱忠.商业品牌竞争与持续发展[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6(09):11.
    ① 陈洪涌.企业品牌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08):75.
    ① 林曦.企业利益相关者管理:从个体、关系到网络[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10):38-39.
    ② (美)史蒂文·F·沃克,(美)杰弗里·E·马尔(赵宝华,刘彦平译).利益相关者权力[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8.
    ① 林曦.企业利益相关者管理:从个体、关系到网络[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10):103.
    ① 姚作为.服务消费决策行为研究:基于品牌关系的角度[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7(06):98.
    ② 姚作为.服务消费决策行为研究:基于品牌关系的角度[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7(06):98.
    ① 陈荣耀.企业伦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08):14.
    ① 张继焦,帅建准.成功的品牌管理[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2(10):13.
    ① 柴静.看见[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01):139.
    ①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10):2.
    ① 吴国娟,刘瑜.趋同心理和沉默螺旋下的第三人效应[J].新闻世界论坛,2011,8:12.
    [1]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2]叔本华: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3]尼采:论道德的谱系,北京三联书店1992年版.
    [4]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中央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75年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1976年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年
    [7]胡为雄:毛泽东哲学思想思想,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8]菲利普·科特勒(高登第译).营销策略[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7(11).
    [9](美)菲利普·科特勒,(印度尼西亚)何麻温·卡塔加雅,(印度尼西亚)伊万·塞蒂亚万(毕崇毅译).营销革命3.0:从产品到顾客,再到人文精神[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01)
    [10]唐凯麟.伦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08).
    [11]唐凯麟,张怀承.成人与成圣——儒家伦理道德精粹[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99(01).
    [12]刘湘溶.人与自然的道德话语——环境伦理学的进展与反思[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03).
    [13]斯宾诺莎:《伦理学》,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4]休谟:《道德原理研究》,沈阳出版社2001年版.
    [15]奥勒留:《沉思录》,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
    [16]费希特:《伦理学体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17]西季威克:《伦理学方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18]石里克:《伦理学问题》,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9]摩尔:《伦理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20]罗素:《伦理学和政治学中的人类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21]包尔生:《伦理学体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22]文崇一:《中国人的价值观》,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3年版。
    [23]西季威克:《伦理学方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24]李纲:《体验伦理研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5]夏伟东:《道德本质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26]万丽华,蓝旭译注.孟子[M].4.北京:中华书局,2007(03).
    [27]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8.
    [28]沈清松.中国人的价值观[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03).
    [29]陈瑛.中国伦理思想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04).
    [30]朱贻庭.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M].4.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1).
    [31]沈顺福.儒家道德哲学研究:德性伦理学视野中的儒学[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06).
    [32]爱德华·福瑞曼、丹尼尔·吉尔伯特:《公司中战略与寻求伦理》。
    [33]乔治·恩德勒:《面向行动的经济伦理学》,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34]张文贤、朱永生、张格:《管理伦理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35]黄俊英:《行销研究——管理与技术》,台湾华泰书局1993年版。
    [36]龚群:《中国商德》,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37]高朴.道德营销论——后营销时代经营思想研究[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08).
    [38]周祖城.企业伦理精品案例[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02).
    [39]陈荣耀.企业伦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08)
    [40]陈荣耀.企业伦理——一种价值理念的创新[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03).
    [41]王方华,周祖城.营销伦理[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01).
    [42]江雪莲.现代商业伦理[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05).
    [43]叶敬德.市场经济与商业伦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44]甘碧群.企业营销道德[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
    [45]顾剑.管理伦理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2(02).
    [46]朱勇国.雇主品牌与企业社会责任[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1(08).
    [47]刘光明.企业文化[M].5.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07).
    [48]《第一竞争力》,上海文化出版社2003年版。
    [49]约翰·伊特韦尔:《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50]迈克尔·佩蒂斯:《中国经济存在软肋吗——国家资本结构陷阱与金融危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1]高振生:《市场营销学》,中国物资出版社1996年版。
    [52]朱成钢:《市场营销学》,立信会计出版社1999年版。
    [53]杨念梅:《中国市场营销道德面面观》,中国高校市场学会1995年论文.
    [54]戴亦一:《品牌营销》,河北朝华出版社2004年版.
    [55]张亦春:《金融市场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56]王松奇:《金融学》,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年版。
    [57]千高原.品牌炼金术[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6(07).
    [58]刘永炬.品牌苦旅[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6(01).
    [59]马银春.好品牌自已会说话[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2(01).
    [60]苏亚民.现代营销学[M].北京: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1991.
    [61]孙夕龙.品牌建设的哲学之道[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03).
    [62]黄静.品牌营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1).
    [63]唐风.责任胜于能力全集[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9(06).
    [64]杨兴国.品牌伐谋[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08).
    [65]丁邦清.品牌成功链:成功品牌的成长规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01).
    [66]黄怡,林艳,王廷丽.质量管理理论与实务[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03).
    [67]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3(10).
    [68]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8(07).
    [69]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10).
    [70]柴静.看见[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01).
    [71]张锐,张燚.品牌学:理论基础与学科发展[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12).
    [72]贺爱忠.商业品牌竞争与持续发展[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6(09).
    [73]陈洪涌.企业品牌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08).
    [74]林曦.企业利益相关者管理:从个体、关系到网络[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 社,2010(10).
    [75]姚作为.服务消费决策行为研究:基于品牌关系的角度[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7(06).
    [76]张继焦,帅建准.成功的品牌管理[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2(10).
    [77]汪英泽.品牌真相[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08).
    [78]万后芬,汤定娜,杨智.市场营销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09).
    [79]王方华.市场营销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04).
    [80]吴健安.市场营销学[M].4.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07).
    [81]纪宝成.市场营销学教程[M].5.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05).
    [82]厉无畏.创意产业导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06).
    [83]喻承久,张梦义.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道德同构[M].武汉: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7.
    [84]刘振芳.中国式商德[M].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12(11).
    [85]夏伟东,李颖,杨宗元.个人主义思潮[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04).
    [86]王国庆.品牌概念战中国式营销[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06).
    [87]祁群.金融市场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2).
    [88]于敏,肖华东.金融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06).
    [89]周红.行政伦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12).
    [90]庞守林.品牌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01).
    [91]郭伟.品牌价值管理:中国品牌的困境与出路[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2).
    [92]王成荣,李诚,王玉军.老字号品牌价值[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04).
    [93]张德,潘文君.企业文化[M].2.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01).
    [94]曹凤月.企业道德责任论——企业与利益关系者的和谐与共生[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07).
    [95]李建华.现代企业的道德难题[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2).
    [96]朱少柳.品牌生命力[M].北京:中国工商出版社,2009(12).
    [97]蒋璟萍.新经济时代的品牌理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10).
    [98]周建设.顾客体验对品牌关系的影响研究——以商场购物为例[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01).
    [99]金伯扬.世界工厂的品牌突围: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09).
    [100]张中科,谢春昌.口碑传播对消费者品牌转换的影响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04).
    [101]周云.品牌学——原理与实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01).
    [102]刘凤军,李敬强.企业·社会责任·品牌影响力[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07).
    [103]余可发.顾客心理契约对品牌忠诚作用机理实证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11).
    [104]周锡冰.联想:中国IT企业国际化品牌行销之道[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09).
    [105]邵一明.品牌延伸战略研究——基于企业多元化视角[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01).
    [106]贺爱衷.品牌自主创新机制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09).
    [107]艾铁成,李波,秦力洪,许浩.品牌帝国:宝洁中国商战传奇[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01).
    [108](美)詹姆斯·格雷戈里(胡江波译).四步打造卓越的品牌——品牌管理的革命[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5(12).
    [109](美)弗兰西斯.历史的总结[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110](美)史蒂文·F·沃克,(美)杰弗里·E·马尔(赵宝华,刘彦平译).利益相关者权力[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111](美)柯林斯·菲舍尔,(美)艾伦·洛维尔(范宁译).经济伦理与价值观——个人、公司和国际透视[M].2.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09).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