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子恢的农业生产责任制思想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邓子恢在中国农业合作化时期,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分工、包工”、“三包一奖”和“四固定”、“四包”、“新三包”、“包产到户”等多种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思想。这一思想的形成过程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相结合的过程,邓子恢的农业生产责任制思想是一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
     邓子恢的农业生产责任制思想立足于维护中国最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以科学发展的精神为指引,具有大无畏的创新精神,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这一思想当时并未能完全突破苏联模式的樊篱,其本身也缺乏一定的理论支撑与提升,但在实践中仍然产生了重大意义。这一思想把“家庭”作为农业生产单位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农民增加了收入,并成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理论先导。
     邓子恢的农业生产责任制思想对于解决中国目前的“三农”问题,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启发作用。提醒我们在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时刻保持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重大问题的清醒认识,走群众路线,尊重广大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才能使生产关系始终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In the period of Agricultural Cooperation in China, Deng Zihui combined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 with our Chinese concrete practice, creatively put forward the Thoughts o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Responsibility System which included varied categories, namely,“precise division of labor ontracting”,“three Contracts and one Award”,“four Fixings”,“four Contracts”,“New three Contracts”,“fixing of farm output quotas for each household”etc. The thoughts’forming is a process of Marxism Chinalization. Deng Zihui’s Thoughts o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Responsibility System is the result of Marxism Chinalization.
     Deng Zihui’s thoughts o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responsibility system are based on the maintenance of the most fundamental interests of broad masses of peasants. Guided by the spirit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Deng Zihui’s thoughts o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Responsibility System thus possess a dauntless innovation spirit and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Maoism. Although the thoughts did not fully break through the barriers of Soviet model, although they lack theoretical support and upgrade to some degree, yet in practice they still have a great significance. His thought of regarding“each household”as the fundamental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unit greatly contributes to peasants’zeal, motivation and increasing economic income, which definitely exerts epoch-making significance on our Chines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history and deserves the leading theory forerunner of Household Contract Responsibility System.
     Deng Zihui’s thoughts o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Responsibility system have great enlightening significances on our solution to the current thinking of the“Three Rural Issues”, following the path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building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On the way forward, we should combine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 with the concrete practice in China, always maintain clear understanding towards the major issue of“what is socialism, how to build socialism”, follow the mass line, respect the initiative spirit of the masses, ensure the relations of production adapt to the needs of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tive forces.
引文
①杨尚昆.邓子恢文集???序[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第1-3页
    ②李娟.论邓子恢农业改革思想——以农业生产资料所有制及农业生产责任制为例[D].北京:北京大学,2007.第3页
    ①汪先平.当代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7.第4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498页
    ③列宁全集:第2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第157页
    ④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修订本)(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第191页
    ⑤陈云.陈云文选(1949-1956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第238页
    ⑥陈云.陈云文选(1949-1956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第276页
    ⑦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第382-383页
    ⑧列宁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767页
    ⑨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第378页
    
    ①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第379页
    ②邓子恢自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第194-195页
    ③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第409-423页
    ④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第465-466页
    ①转引自张立梅.邓子恢农业合作制思想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0.第20页
    ①邓子恢自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第421页
    ②(美)R.麦克法夸尔、费正清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国革命内部的革命(1966—1982)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2.第666页
    ③凌志军.1978历史不再徘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5月第三版.第109页
    ④凌志军.1978历史不再徘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5月第三版.第42页
    
    ①邓子恢.邓子恢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第350页
    ②邓子恢.邓子恢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第362页
    ③邓子恢.邓子恢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第362-371页
    ④邓子恢.邓子恢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第347-348页
    ⑤邓子恢.邓子恢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第349页
    
    ①邓子恢.邓子恢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第349-350页
    ②范晓春.改革开放前的包产到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第106页
    ③邓子恢.邓子恢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第476-477页
    
    ①邓子恢.邓子恢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第477页
    ②邓子恢.邓子恢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第477-478页
    
    ①翁树杰.从农民的务实性格探邓子恢的农业生产责任制思想[J].福建党史月刊,1991,(4)
    ②转引自刘登科.邓子恢农业思想初探[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2.第14页
    ③邓子恢.邓子恢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第605-606页
    ④邓子恢.邓子恢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第607页
    
    ①邓子恢.邓子恢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第478-479页
    ②邓子恢.邓子恢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第480页
    
    ①邓子恢.邓子恢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第479-480页
    ②邓子恢.邓子恢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第480-481页
    
    ①邓子恢.邓子恢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第536页
    ②邓子恢.邓子恢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第537-538页
    ①邓子恢.邓子恢自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第385-386页
    ②邓子恢.邓子恢自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第386页
    ③王志朝.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8.第5页
    
    ①张海荣.党农业互助合作的价值关怀与包产到户缘起[J].甘肃社会科学,2004,(6).
    ②林蕴辉.人民公社狂想曲[M].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第339页
    ③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修订本)(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第1078页
    ④邓子恢.邓子恢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第584页
    ⑤邓子恢.邓子恢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第585-586页
    
    ①邓子恢.邓子恢自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第455-456页
    ②邓子恢传编辑委员会.邓子恢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第565页
    ③毛泽东传(1949-1976)[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第1238页
    ④毛泽东传(1949-1976)[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第1242页
    ⑤毛泽东传(1949-1976)[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第1186页
    ⑥邓子恢.邓子恢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第613-614页
    
    ①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第517页
    ②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第521页
    
    ①许人俊.邓子恢临终不忘“包产到户”[J].纵横,2002,(1).
    ②转引自何成学.邓子恢与六十年代初中期广西农村生产责任制[J].广西党史,1996,(4).
    ③许人俊.邓子恢临终不忘“包产到户”[J].纵横,2002,(1).
    ④许人俊.邓子恢临终不忘“包产到户”[J].纵横,2002,(1).
    
    ①许人俊.邓子恢至死不忘包产到户[J].百年潮,2002,(2).
    ②转引自许人俊.邓子恢至死不忘包产到户[J].百年潮,2002,(2).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第22页
    ④汪先平.当代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7.第57页
    ①凌志军.1978历史不再徘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5月第三版.第172页
    ①翁树杰.从农民的务实性格探邓子恢的农业生产责任制思想[J].福建党史月刊,1991,(4).
    ②邓子恢自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第219页
    ③范晓春.改革开放前的包产到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第18页
    ①邓子恢.邓子恢自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第219页
    ②范晓春.改革开放前的包产到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第35页
    ①邓子恢.邓子恢自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第219-220页
    ①张立梅.邓子恢农业合作制思想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0.第51页
    ②邓子恢.邓子恢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第341页
    ③邓子恢.邓子恢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第290页
    ④吕红云.邓子恢“三农”思想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第39页
    
    ①邓子恢.邓子恢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第341-345页
    ②邓子恢.邓子恢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第38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第69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第293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203页
    ④列宁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767-770
    ⑤列宁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第682页
    ①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修订本)(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第360页
    ②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第3页
    ③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第3页
    ④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第7页
    ⑤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第11页
    
    ①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第12页
    ②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第29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第39页
    ④龚育之.党史札记[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第130页
    ①范晓春.改革开放前的包产到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第120-121页
    ②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第372页
    ③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第324页
    ①范晓春.改革开放前的包产到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第115页
    ②范晓春.改革开放前的包产到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第86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第218页
    ④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6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第76页
    ⑤李娟.论邓子恢农业改革思想——以农业生产资料所有制及农业生产责任制为例[D].北京:北京大学,2007.第24-25页
    ①邓子恢.邓子恢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第444页
    ②邓子恢.邓子恢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第442页
    ③邓子恢.邓子恢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第444页
    ④邓子恢.邓子恢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第454页
    ⑤邓子恢.邓子恢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第444页
    ⑥邓子恢.邓子恢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第346页
    
    ①回忆邓子恢编辑委员会.回忆邓子恢[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第172-173页
    ②回忆邓子恢编辑委员会.回忆邓子恢[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第376-377页
    ③蒋伯英.邓子恢传[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第348页
    ④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第238页
    ⑤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第6页
    
    ①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第38页
    ②凌志军.1978历史不再徘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5月第三版.第268-269
    ①(美)R.麦克法夸尔、费正清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国革命内部的革命(1966—1982)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2.第676页
    ②杨尚昆.邓子恢文集序[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第4页
    ①邓子恢.邓子恢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第614-615页
    ①张海荣.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农村包产到户变迁的历史分析[J].理论学刊,2006,(8).
    ①杜润生.邓子恢与中国农村变革?序[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第7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列宁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列宁全集:第1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7]列宁全集:第2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8]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9]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0]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1]陈云.陈云文选(1949-1956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12]国家农业委员会办公厅编.农业集体化重要文件汇编[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
    [1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14]吴象.我国农村伟大之所在——关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调查与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1984.
    [15]蒋伯英.邓子恢传[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16]陆学艺.联产承包责任制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17]中国农业经济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邓子恢农业合作思想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北京:农业出版社,1989.
    [18]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
    [19](美)R.麦克法夸尔、费正清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国革命内部的革命(1966—1982)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2.
    [20]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6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21]刘振德.我为少奇当秘书[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
    [22]林蕴辉.人民公社狂想曲[M].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
    [23]杨尚昆.邓子恢文集·序[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24]邓子恢.邓子恢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25]邓子恢传编辑委员会.邓子恢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26]回忆邓子恢编辑委员会.回忆邓子恢[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27]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修订本)(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28]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修订本)(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29]徐勇.包产到户沉浮录[M].珠海:珠海出版社,1998.
    [30]龚育之.党史札记[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
    [31](美)弗里曼、毕克伟、赛尔登.中国乡村,社会主义国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
    [32]毛泽东传(1949-1976)[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33]杜润生.中国农村制度变迁[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34]蒋伯英.邓子恢与中国农村变革[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35]姜淑萍、张明杰、张曙.邓小平在历次论争中[M].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 2004.
    [36]赖泽民.人类历史科学原理[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6.
    [37]邓子恢.邓子恢自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8]凌志军.1978历史不再徘徊(该书初版、二版书名为“历史不再徘徊——人民公社在中国的兴起和失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5月第三版.
    [39]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40]范晓春.改革开放前的包产到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
    [1]张海荣.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农村包产到户变迁问题研究(博士学位论文)[D].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05.
    [2]汪先平.当代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7.
    [3]张立梅.邓子恢农业合作制思想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0.
    [4]刘登科.邓子恢农业思想初探[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2.
    [5]张琴.邓子恢农业合作化思想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5.
    [6]吴爱华.对20世纪50、60年代包产到户沉浮的历史思考[D].湘潭:湘潭大学,2005.
    [7]张晓燕.邓子恢农业思想探析[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7.
    [8]贺立祥.论邓子恢发展农业生产的思想[D].湘潭:湘潭大学,2007.
    [9]吕红云.邓子恢“三农”思想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10]李娟.论邓子恢农业改革思想——以农业生产资料所有制及农业生产责任制为例[D].北京:北京大学,2007.
    [11]白杨.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变迁[D].沈阳:辽宁大学,2007.
    [12]王志朝.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8.
    [1]翁树杰.从农民的务实性格探邓子恢的农业生产责任制思想[J].福建党史月刊,1991,(4).
    [2]李家祥.我国发展农业生产正确思路的最早探索——对邓子恢关于发展农业生产思想及其意义的研究[J].经济学家,1995,(5).
    [3]何成学.邓子恢与六十年代初中期广西农村生产责任制[J].广西党史,1996,(4).
    [4]蒋伯英.邓子恢对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探索与贡献[J].党史研究与教学,1996,(5).
    [5]迟桂华.邓子恢对建立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探索及启示[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
    [6]钟兆云.邓子恢与包产到户[J].党史文苑,1999,(4).
    [7]邓智旺.“包产到户”三起三落的历史启示[J].许昌师专学报,2000,(4).
    [8]温雪勇.代表人民的利益:邓子恢支持包产到户[J].福建党史月刊,2000,(9).
    [9]孟现军、李维法.邓子恢与农业互助合作中的责任制[J].理论导刊,2000,(12).
    [10]田锡全.20世纪50年代后期的两次包产到户及其引起的争论[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4).
    [11]张淑春、刘永庆.从土地改革到包产到户[J].兰台世界,2001,(7).
    [12]夏公然、夏小梅.激情岁月中的清白墨迹(九)内参反映“包产到户”的前前后后[J].观察与思考,2002,(1).
    [13]许人俊.邓子恢临终不忘“包产到户”[J].纵横,2002,(1).
    [14]许人俊.邓子恢至死不忘包产到户[J].百年潮,2002,(2).
    [15]岳朝娟.对包产到户的历史思考[J].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5).
    [16]许人俊.邓子恢心系“包产到户”[J].今日农村,2002,(10).
    [17]陈玲玲.浅析邓子恢的生产责任制思想[J].唐山学院学报,2003,(6).
    [18]秦宏毅.邓子恢农业思想评述[J].东南亚纵横,2003,(12).
    [19]秦宏毅.邓子恢的农业生产责任制思想评述[J].社会科学家,2004,(1).
    [20]张海荣.20世纪50、60年代包产到户变迁的政治学意义[J].邢台学院学报,2004,(4).
    [21]范建明.20世纪60年代包产到户实践受挫原因分析[J].求索,2004,(5).
    [22]张海荣.20世纪50、60年代包产到户变迁与党发展农业思路追溯[J].晋阳学刊,2004,(5).
    [23]张海荣.党农业互助合作的价值关怀与包产到户缘起[J].甘肃社会科学,2004,(6).
    [24]张海荣.计划经济体制下包产到户变迁与党发展农业思路关系探微[J].兰州学刊,2004,(6).
    [25]王连生.邓子恢合作化运动时期的农民观及其启示[J].理论学刊,2005,(2).
    [26]张立梅.邓子恢农业生产责任制思想研究[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27]黄长久.我国农业集体化时期自留地经营的演变及其特点[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
    [28]王连生.邓子恢与中央农村工作部评述[J].史学月刊,2005,(8).
    [29]胡穗.农业集体化进程中“包产到户”体制外探索论述[J].求索,2005,(11).
    [30]顾为铭.张闻天关于“包产到户”的笔记[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6,(1).
    [31]张海荣.20世纪五六十年代包产到户合法地位缺失的多维分析[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6,(1).
    [32]姜建芳.20世纪五六十年代包产到户夭折原因再探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
    [33]张海荣.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农村包产到户变迁的历史分析[J].理论学刊,2006,(8).
    [34]项小米.邓子恢主政农工部的悲剧[J].炎黄春秋,2006,(10).
    [35]夏建文.论邓子恢的农业生产责任制思想[J].世纪桥,2007,(1).
    [36]张海荣.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农民选择包产到户的社会心理分析[J].中共党史研究,2007,(5).
    [37]李海红.包产到户的回顾与反思[J].安徽农业科学,2008,(6).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