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指出,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就必须“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思想政治教育既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又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形式。如何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法、机制、载体和环境建设,以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迫切需要,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践中提出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现实课题。
     本研究立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宏观视野,运用系统研究法、分类研究法和历史研究法,旨在揭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辩证关系,探索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需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法、机制、载体和环境建设创新的现实路径。
     本研究认为:第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内在一致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手段,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标和历史使命;第二,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在遵循突出核心与优化结构相统一、拓宽领域与完善体系相统一、党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等原则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增强政治认同、培育理想信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的有效路径;第三,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遵循合规律性、合目的性以及科学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等原则的要求,把加强教育引导、实施文化熏陶与注重实践养成有机结合起来;第四,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创新,遵循结构优化与涵盖全面相统一、管理科学与职责明确相统一、关系协调与保障有力相统一等原则的要求,逐步构建起内生性动力发生机制、有序工作机制、协同作用机制、能动接受机制和效益评价机制相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体系;第五,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遵循主体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继承与发展相统一等原则的要求,加强文化载体、活动载体、管理载体和大众传媒载体建设;第六,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创新,遵循适应性、方向性、整体性、求实性、创造性、主体性、拓展性等原则的要求,不断推进经济环境建设、精神环境建设、政治环境建设和网络环境建设创新,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As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s Decision to a Number of Major Issues on Building a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passed at the Sixth Plenary Session of the Sixteenth CPC Central Committee, pointed out,"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is fundamental for building harmony culture.", the report in Party's 17th Congress further reinforced that, to effectively integrate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into national education and the whole process of spiritual civilization, transforming to the conscious pursuit of the people, it is essential to "actively explore the effective way of utilizing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to lead social thought, initiatively handle well the ideological work. ", in respect th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not only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s fine traditions and political advantages, but also an important form of socialist ideology work. How to strengthen and improv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nova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ntents, methods, mechanisms, carriers and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to adapt to the urgent need of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is a major practical issue pressing for solution proposed during the practicing process of building a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The thesis based on macro-perspective of building a socialist harmonious culture, applied systematic research method, classification method and historical research method for the purpose of revealing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building of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and ideological education, explor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ystem content,methods, mechanisms, carriers and an objective and reasonable way of.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and innovation which is fit in with the needs of building a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The thesis came into a conclusion that there exists an internal consistency between building a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ith the relationship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eing the important tool of building a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correspondingly, building a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being the historical miss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adhere to the conception of utilizing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leading the content innov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explore actively an effective way of the innov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ntent, like enhancing political identification, cultivating ideals and beliefs, and improving ideological and moral and psychological qualities, based on following the principle of the unify of core highlighted and structure optimized, the unify of field broadening and system improving, and the unify of Party Spirit and Scientific Feature. It is necessary to adhere to the conception of utilizing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leading the method innov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llowing the request of in line with the principles of regularity, purposefulness and the unity of humanity and scientificity, strengthen the education and guidance, combining judiciously cultural influence and the practice-oriented cultivation together.It is necessary to adhere to the conception of utilizing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leading the mechanism innov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llowing the request of in line with the principles of the unity of structural optimization and all-encompassing, the unity of scientific management and clear responsibilities, and the unity of coordinating relationships and effective assurance, and gradually build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echanism system by unifying the endogenous momentum developing mechanism, the working orderly mechanism, the synergic action mechanism, the dynamic reception mechanism and the efficiency evaluation mechanism together. It is necessary to adhere to the conception of utilizing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leading the carriers'innov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llowing the request of in line with the principles of combining subjectivity, theory and practice, and unifying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and integrate the different force together, which indicate strengthening the cultural carrier construction, the activity carrier construction, the management carrier construction, the communication carrier construction and so on.It is still necessary to adhere to the conception of utilizing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leading the environmental construction innov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llowing the request of in line with the principles of adaptation,direction, integrity, objectivity, creativity, subjectivity, and expanded function, constantly pushing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of the economical environment, the spiritual environment, the political environment, and the network environment, and build a favorable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for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引文
①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争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33页。
    ①章岳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探求》,2007年第1期。
    ②章岳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探求》,2007年第1期。
    ③吴潜涛:《准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人民日报》,2007年2月12日。
    ①吴潜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道德与文明》2007年第1期。
    ②秋石:《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求是》,2006年第12期。
    ③李崇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哲学思考》,《光明日报》,2007年1月23日。
    ④杨明:《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根本》,《群众》2007年第5期。
    ⑤李斌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结构和建设路径》,《学习与实践》,2006年第12期。
    ⑥韦建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历史内涵、科学精神、创新品格》,《光明日报》,2007年12月14日。
    ⑦李建华、孙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属性》,《道德与文明》,2009年第2期。
    ⑧田海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年第6期。
    ①韩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40-45页。
    ②乔法容、赵增彦:《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功能》,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年第9期。
    ③陆树程、王继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与和谐社会构建》,《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年第5期。
    ④秦文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沧桑》,2008年第6期。
    ⑤徐柏才:《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价值》,《社会主义研究》,2007年第6期。
    ⑥贾友军等:《近三年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研究综述》,《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年第2期。
    ①张传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方法论思考》,《求是》,2007年第20期。
    ②王文莉:《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若干辩证关系的思考》,《思想理论教育》,2007年第9期。
    ③杨义芹:《共建共享的和谐社会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湖北社会科学》,2007年第9期。
    ④李崇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观念到现实的思考》,《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
    ⑤杨业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键》,《科学社会主义》,2007年第5期。
    ⑥刘泽雨:《内化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年第5期。
    ⑦韩庆祥:《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意义》,《党政干部论坛》,2007年第10期。
    ①李慎明:《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理论前沿》,2007年第21期。
    ②贺新元、邵晓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的路径思考》,《新视野》,2007年第5期。
    ③陈俊:《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中国商界》,2009年第1期。
    ④李前进、陈祝峰:《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年第3期。
    ①《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2页。
    ①吴潜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道德与文明》,2007年第1期。
    ②吴潜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道德与文明》,2007年第1期。
    ①《江泽民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30页。
    ①吴潜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道德与文明》,2007年第1期。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06页。
    ②袁贵仁:《价值学引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6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22页。
    ①钟信芳:《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特征及其价值本质》,《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①钟信芳:《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特征及其价值本质》,《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②钟信芳:《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特征及其价值本质》,《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①戴维·波普诺《社会学》,李强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48页。
    ①陈亚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96页。
    ②周家荣:《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实现》,《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3期。
    ③沈阳:《构建和谐社会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科学社会主义》,2007年第2期。
    ①沈阳:《构建和谐社会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科学社会主义》,2007年第2期。
    ①[美]罗伯特·金·默顿:《论理论社会学》,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年,第99-101页。
    ②[美]罗伯特·金·默顿:《论理论社会学》,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年,第103页。
    ①王晓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审视》,《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年第10期。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00页。
    ①《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3页。
    ①《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思想政治教育》,北京:学习出版社,2000年,第109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16-317页。
    ①《列宁全集》(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1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9页。
    ①《江泽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559-560页。
    ②《江泽民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3页。
    ③《江泽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559-560页。
    ①《毛泽东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408页。
    ①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231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369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88页。
    ①《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68页。
    ②《列宁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09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94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365页。
    ③《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03页。
    ①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87-189页。
    ②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225页。
    ①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228页。
    ①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230页。
    ②《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3页。
    ①《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803页。
    ①《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26页。
    ①《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汇编》(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655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19页。
    ①曹长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J].
    ①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61.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
    ①刘先进:《试论核心价值体系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兰州学刊》,2007年第12期。
    ①马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9.
    ①列宁选集(第1卷)[M].256,258.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1.
    ①《列宁全集》(第5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89页。
    ①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363页。
    ②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325-327页。
    ③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325页。
    ④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364页。
    ①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364页。
    ②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326页。
    ③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326页。
    ①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327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39页。
    ①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32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406页。
    ②李德顺:《价值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3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8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47页。
    ③列宁:《哲学笔记》,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200页。
    ①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讲话》,《人民日报》,2001年7月2日。
    ①中共中央宣传部:《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思想政治教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
    ①《列宁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17页。
    ①潘玉腾:《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路径选择》,《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②刘云山:《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党建》2008年第5期。
    ①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62页。
    ②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206-207页。
    ③万美容:《论思想政治教育运行机制的建构》,《探索》,2000年第4期。
    ①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62-163页。
    ①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59页。
    ①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60页。
    ②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60页。
    ①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206-207页。
    ②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60-262页。
    ③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61页。
    ①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61-262页。
    ①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72-273页。
    ①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73-274页。
    ①转引自:马奇柯、朱剑平:《关于优化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思考》,《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年第10期。
    ①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76页。
    ①马奇柯:《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研究述评》,《求实》,2006年第5期。
    ②马奇柯、朱剑平:《关于优化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思考》,《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年第10期。
    ①彭新武:《复杂性思维与社会发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3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28页。
    ①马奇柯、朱剑平:《关于优化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思考》,《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年第10期。
    ①彭新武:《复杂性思维与社会发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8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85页。
    ①《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第1437页。
    ②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论》,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9页。
    ①刘元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广西青年学院干部学报》,2004年第2期。
    ②何海兵:《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特征探析》,《理论与改革》,2003年第5期。
    ③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4页。
    ①《人民日报》,1997年4月5日。
    ②转引自: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调查报告(2001)。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9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2-73页。
    ①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37页。
    ①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39页。
    ②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39页。
    ①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40页。
    ①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44页。
    ②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4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43页。
    ①《江泽民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412-413页。
    [1]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1、2、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19、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列宁选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列宁全集(第25、5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6]列宁.哲学笔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7]毛泽东选集(第1、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毛泽东文集(第2、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9]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10]毛泽东著作选读(乙种本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11]周思来选集(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1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1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4]江泽民文选(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5]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16]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争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17]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8]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9]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0.
    [20]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学习读本[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
    [21]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22]江泽民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23]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文献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2页。
    [24]墨子·天志篇.
    [25]昌黎集.
    [26]元史·余阙传.
    [27]辞海(缩印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
    [28]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29]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30]唐凯麟.伦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1]张耀灿等.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2]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3]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4]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35]李德顺.价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6]陈亚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7]韩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8]余文烈.当代国外社会主义流派[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0.
    [39]王晓德.美国文化与外交[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
    [40]彭新武.复杂性思维与社会发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1]黄宗良、林勋健等.世界社会主义的历史和理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5.
    [42]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
    [43]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4]陈成文等.思想政治教育学[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5]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
    [46]本·阿格尔.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47]康德.实践理性批判[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48]戴维·波普诺.社会学[M].李强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49]罗伯特·金·默顿.论理论社会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
    [50]章岳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J].探求,2007(01).
    [51]刘苍劲.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唯物史观[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03).
    [52]赵存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思想理论教育,2007(01).
    [53]杨金海.关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几个理论问题[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7(09).
    [54]吴潜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J].道德与文明,2007(01).
    [55]秋石.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求是,2006(12).
    [56]杨明.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根本[J].群众,2007(05).
    [57]李斌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结构和建设路径[J].学习与实践,2006(12).
    [58]李建华、孙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属性[J].道德与文明,2009(02).
    [59]田海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06).
    [60]乔法容等.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功能[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09).
    [61]贾友军等.近三年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研究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02).
    [62]张传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方法论思考[J].求是,2007(20).
    [63]王文莉.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若干辩证关系的思考[J].思想理论 教育,2007(09).
    [64]杨义芹.共建共享的和谐社会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J].湖北社会科学,2007(09).
    [65]李崇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观念到现实的思考[J].江西社会科学,2007(02).
    [66]杨业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键[J].科学社会主义,2007(05).
    [67]刘泽雨.内化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05).
    [68]韩庆祥.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意义[J].党政干部论坛,2007(10).
    [69]李慎明.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J].理论前沿,2007(21).
    [70]贺新元、邵晓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的路径思考[J].新视野,2007(05)。
    [71]陆树程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与和谐社会构建[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05).
    [72]秦文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J].沧桑,2008(06).
    [73]徐柏才.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价值[J],社会主义研究,2007(06).
    [74]陈俊.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J].中国商界,2009(01).
    [75]李前进等.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03).
    [76]吴向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本质的彰显[J].教学与研究,2009(07).
    [77]刘怡然.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解读[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6).
    [78]郑杭生.社会转型论及其在中国的表现——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探索的梳理和回顾之二 [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5).
    [79]王浩斌.生态文明视域中的和谐社会构建[J].新疆社会科学,2006(02).
    [80]王浩斌、王飞南.差异和谐化与和谐差异化的逻辑互动——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原则[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6(03).
    [81]雒树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学习与研究,2006(11,).
    [82]郑杭生.关于指导思想和共同理想的几点思考——从社会学视角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学术研究,2006(12).
    [83]李雄斌、夏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界定的多维视角[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08).
    [84]钟信芳.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特征及其价值本质[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4).
    [85]周家荣.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实现[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8(03).
    [86]沈阳.构建和谐社会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J].科学社会主义,2007(02).
    [87]张雷声.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04).
    [88]苏红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与社会主义社会意识形态建设[J].甘肃社会科学,2009(05).
    [89]刘云山.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J].党建,2008(05).
    [90]贾英健.认同的哲学意蕴与价值认同的本质[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入文社会科学版),2006(01).
    [91]王晓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审视[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10).
    [92]刘先进.试论核心价值体系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J].兰州学刊,2007(12).
    [93]李君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N].光明日报,2007-10-19.
    [94]余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刍议[J].继续教育研究,2009(04).
    [95]余云宇、顾幕贤.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大学生诚信教育[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2).
    [96]万美容.论思想政治教育运行机制的构建[J].探索,2000(04).
    [97]马奇柯、朱剑平.关于优化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10).
    [98]马奇柯.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研究述评[J].求实,2006(05).
    [99]余仰涛、赵继伟.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涵义的把握问题(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01).
    [100]袁信.也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J].思想政治教育,2002(09).
    [101]赵继伟.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格载体[J].南方论坛,2007(12).
    [102]潘玉腾.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路径选择[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1).
    [103]仵凤莲.以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为载体创新思想政治教育[J].大陆桥,2006(03).
    [104]江泽民.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N].人民日报,2003-03-01.
    [105]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讲话[N].人民日报,2001-07-02.
    [106]胡锦涛.在省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06-27.
    [107]胡锦涛.以创新的精神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N].人民日报,2007-01-25.
    [108]王泽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特征[N].光明日报,2007-04-03.
    [109]吴潜涛.准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N].人民日报,2007-02-12.
    [110]李崇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哲学思考[N].光明日报,2007-01-23.
    [111]李建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历史内涵、科学精神、创新品格[N].光明日报,2007-12-14.
    [112]程伟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超越性[N].人民日报,2007-01-09.
    [113]李英田.意识形态建设方式正在发生转变[N].社会科学报,2007-11-15.
    [114]网站文献
    [115]唐凯麟:《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7-08/14/con-tent.7056742.htm.
    [116]刘芦梅:《心理认同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核心作用》,http:/www.xjass.com/content/2008-08/14/content-8699.htm.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