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视野下的博客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博客是继BBS、E-mail、ICQ后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作为一种“平民媒体”,博客以其自由性、开放性、即时性、互动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实践者。目前博客在世界范围内拥有了数亿用户,其庞大的用户群带来的“规模效应”,使得博客在社会各方面引发巨大影响,它不仅影响人们的习、作、生活方式,还带来了新的传播理念和方式,对传统媒体甚至网络媒体带来了新一轮的冲击。
     博客是人类传播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的出现,标志着以“信息共享”为特征的第一代门户之后,追求“思想共享”为特征的第二代门户正在走向大众。博客发展速度惊人,迅速成为传播领域里尤其是网络传播界不可忽视的重要命题。本论文从传播视角出发,结合传播经典理论,从术的角度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比较分析、实例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来进行考察,并结合有关的热点博客现象进行分析。论文第一章从博客的传播要素、媒介特征以及多种传播模式的综合,这三个方面着手对博客的传播特征进行阐述;第二章从博客传播对媒介研究方法的改变、媒介分析理论的影响、媒介控制理论的突破以及它对传播业界的影响等方面诠释博客的传播意义;第三章以博客的实践为视点,分析博客面临的问题以及对策;最后的结语对博客的发展前景作进一步展望。
     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传播方式,博客在为越来越多的人使用的同时,其发展过程还存在诸多问题,如博客伦理、博客中的侵权以及其发展模式问题等等。如何消除其发展中的各种负面影响,保证博客健康有序发展将成为今后社会各界努力的方向。
Blog is the fourth mode of network communication following BBS, E-mail and ICQ. As a "civilian media," blog is attracting more and more practitioners for its freedom, openness, instantaneity and interactivity.
     At present with hundreds of millions of users in the world, blog causes tremendous impact on the society from all aspects in the view of the "scale effect" brought about by its huge user group. It influences not only people's learning, work and lifestyle, but also brings new ideas and new ways of communication and a new round of attacks on the traditional media and even network media.
     Blog is a milestone in the history of dissemination. Its appearance marked that the second-generation portals with the characteristic of " ideas sharing " is moving toward masses after the first generation portals which is characteristic of "information sharing". Blog developed at an astonishing pace, quickly becoming an important proposition which can not be ignored in the science of communication especially in the area of the network medi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cience of communication, integrating with communication the thesis employs such research methodologies as literature review, comparative study and example analysis to carry out the investigation academically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analysis of the hot blog phenomenon. Chapter One is a review of the communication elements, media features and various communication mode of blog, from which the chapter expounds the commnication features of blog. Chapter Two illustrates the commnication significance of blog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change of communication research method under blog, the influence of media analysis theory, the breakthrough of media control theory and blog's impact on communication area. Chapter Three analyzes the problems blog is facing and its solutions on the basis of the blog practice. The final conclusion presents the furthur outlook of the development prospects of blog.
     As a new mode of network communication, blog has brought about a lot of problems such as blog ethics, infrigement in blog, its development mode and so on while blog is used by more and more people. How to eliminate the negative impacts during its development to ensure healthy and orderly development of a blog will become the aim for the society to strive for.
引文
[1]方兴东,王俊秀:《博客:E时代的盗火者》,中国方正出版社2003年版,第36页。
    [2]罗皓菱:《网络时代的麦哲伦--博客现象分析》,《文化研究》2005年第5期。
    [1]戴维·温伯格:《小块松散组合》,北京中信出版社1997年版,第46页。
    [1]Dan Gillmor:News For The Next Generation:Here Comes "We Media ".Columbia Journalism Review 2003,Issuel。
    [1]胡泳:《媒介变革:公众的角度》,《读书》2000年第12期。
    [1]陈向东:《博客文化与现代教育技术》,《电化教育研究》2003年第3期。
    [2]方兴东,王俊秀:《博客:E时代的盗火者》,中国方正出版社2003年版,第15页。
    [1]方兴东,王俊秀:《博客:E时代的盗火者》,中国方正出版社2003年版,第6-7页。
    [1]方兴东,王俊秀:《博客:E时代的盗火者》,中国方正出版社N003年版,第131页。
    [1]参见方兴东,王俊秀:《博客---E时代的盗火者》,2003年版,第36页。
    [1]方兴东:《博客:拾穗者与媒体的开放源代码运动》,《三联生活周刊》2003年,第25页。
    [2]施拉姆,波特:《传播概论》,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第116页。
    [1]邓炘炘:《说不清的“博客及若干问题》,《中国传媒科技》2004年第2期,第17页。
    [2]方兴东,王俊秀:《博客--E时代的盗火者》中国方正出版社2003年版,第47页。
    [1]Dan Gillmor:We Media:Grassroots journalism by the people for zhe people,2004年第7期,第54页。
    [2]方兴东,胡泳:《媒体变革的经济与社会--论博客与新媒体的逻辑》,《现代传播》2003年第6期。
    [3]胡正荣:《传播总论》,北京广播院出版社1997年版,第121页。
    [4]郭庆光:《传播教程》,中国人民大出版社1999年版,第78页。
    [5]斯蒂文·小约翰:《传播理论》,陈德民,叶晓辉译,中国社会科出版社1999年版,第288页。
    [1]邵培仁:《传播》,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4页。
    [2]Culnan,M.J.Markus.M.L.Handbook of organiazational communication:An 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Newbury Park,1987年版,第420-430页。
    [3]杜骏飞:《网络传播概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41页。
    [4]郭庆光:《传播教程》,中国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11页。
    [1]张国良:《传播原理》,复旦大出版社年2003版,第12页。
    [2]方兴东,王俊秀:《博客---E时代的盗火者》,2003年版,第8页。
    [3]张国良:《传播原理》,复旦大出版社1996年版,第36页。
    [1]马克·利维:《新闻与传播:走向网络空间的时代》,《新闻与传播研究》1998年第1期。
    [1]D·J·切特罗姆:《传播媒介与美国人德思想--从莫尔斯到麦克卢汉》,曹静声,黄艾禾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年版,第185页。
    [1]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务馆2000年版,第46页。
    [2]保罗·莱文森:《数字麦克卢汉》,何道宽译,北京社会科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52页。
    [3]保罗·莱文森:《数字麦克卢汉》,何道宽译,北京社会科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53页。
    [4]郭庆光:《传播教程》,中国人民大出版社1999年版,第149页。
    [1]张咏华:《媒介分析:传播技术神话的解读》,复旦大出版社2002年版,第66页。
    [2]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35页。
    [3]张咏华:《媒介分析:传播技术神话的解读》,复旦大出版社2002年版,第67页。
    [4]单从凯:《麦克卢汉:冷媒介、热媒介》,《远程教育杂志》2003年第6期。
    [1]郭庆光:《传播教程》,中国人民大出版社1999年版,第162页。
    [1]郭庆光:《传播教程》,中国人民大出版社1999版,第214页。
    [2]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郭镇之等译,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第246页。
    [1]参见方兴东,王俊秀:《博客--E时代的盗火者》,2003年版,第12页。
    [2]刘海龙:《沉默的螺旋是否是否会在互联网上消失》,《国际新闻界》2001年第5期。
    [3]郭庆光:《传播教程》,中国人民大出版社1999版,第221页。
    [4]沙莲香:《社会心理》,中国人民大出版社1987年版,第294页。
    [1]郭庆光:《传播教程》,中国人民大出版社1999版,第184页。
    [1]刘津:《博客给专业传媒组织带来什么?》,中国新闻研究中心 http://www.cddc.net/shownews.asp?newsid=6384,2008年3月18日查询。
    [2]参见方兴东,王俊秀:《博客--E时代的盗火者》,2003年版,第42页。
    [1]刘津:《博客给专业传媒组织带来什么?》,中国新闻研究中心 http://www.cddc.net/shownews.asp?newsid=6384,2008年2月10日查询。
    [1]方兴东,刘双桂:《博客与传统媒体的竞争、共生、问题和对策--以博客(blog)为代表的个人出版的传播意义初探》,《现代传播》2004年第2期。
    [2]朱侠:《“博客”与谁共舞》,《中国新闻出版社》2006-02-14。
    [1]孔祥武:《名人博客的传播关照》,《新闻传播》2006年第3期,第47页。
    [1]李由·沃尔玛:《启动博客会关大战田》,《经营者》2006年第9期。
    [2]赵亿,徐可:《博客及在企业公关中的应用》,《理论界》2007年第4期。
    [1]参见李莉:《博客广告的传播价值》,《浙江经济》2007年第7期。
    [1]方兴东,张笑容:《我们把web2.0叫做互联网2.0》,《网络传播》2005年第10期。
    [2]刘津:《“自媒体”与虚拟空间社会生活的公共化---博客传播研究》,中国人民大出版社2006年版。
    [1]约书亚·梅罗维茨:《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肖志译,清华大出版社2002年版,第106页。
    [2]孙卫华:《民主乌托邦:博客传播的逆向思考》,《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1]性爱日记写实大胆 美女“身体写作”迅速窜红,http://news.tom.com/1006/20031111-450867.html,2008年1月5日查询。
    [1]吴峰:《网络传播--一种形而上的透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年版,第273页。
    [2]陈娜:《自由精神与公众利益如何平衡--论博客言论自由的界限》,《科协论坛》2007年第1期。
    [3]金林理:《中国博客侵权第一案》,《法制与新闻》2006年第1期。
    [4]《留美博士教授如何制造原子弹 内容详细》,来源:http://www.9skyca.com.,2008年3月12日查询。
    [1]曾丽清:《博客侵权--自由之花结出的苦涩之果》,《今传媒》2006年第8期。
    [2]王中云:《博客自我表现意识与传播伦理规范--大众博客时代的自律与他律》,《新闻》2006年第5期。
    [3]王中云:《博客自我表现意识与传播伦理规范--大众博客时代的自律与他律》,《新闻》2006年第5期。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438页。
    [1]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74页。
    [1]周智涛:《博客门户产业化有多远?》,《软件程师》2005年第6期。
    [1]方兴东,王俊秀.博客--E时代的盗火者[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3。
    [2][美]约瑟夫·R·多米尼克.大众传播动力--数字时代的媒介[M].黄骐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出版社,2004。
    [3][美]罗杰·菲德勒.媒介形态变化[M].明安香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4]马歇尔·麦克卢汉.人的延伸--媒介通论[M].何道宽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
    [5]屠忠俊,吴庭俊.网络新闻传播导论[M].武汉:华中科技大出版社,2002。
    [6]郭庆光.传播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出版社,1999。
    [7]谢新洲.网络传播力量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出版社,2004。
    [8][美]唐·泰普斯科特.数字化成长--网络世代的生活主张[M].大连:东北财经大出版社,2003。
    [9]戴维民.网络信息优化传播导轮[M].上海:复旦大出版社,2004。
    [10]李普曼.舆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11]童兵.理论新闻传播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出版社,2000。
    [12]彭兰.中国网络媒体的第一个十年[M].北京:清华大出版社,2005。
    [13]宋建武.中国媒介经济的发展规律与趋势[M].北京:中国人民大出版社,2005。
    [14]吴飞.传媒影响力[M].北京:中国传媒大出版社,2005。
    [15]郑保卫.论媒介经济与传集团化发展[M].北京:中国人民大出版社,2003。
    [16]欧阳友权.网络传播与社会文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7]刘建明.舆论传播[M].北京:清华大出版社,2001。
    [18]丹尼尔·戴扬.媒介事件:历史的现场直播[M].北京:北京广播院出版社,2000。
    [19][美]施拉姆.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发展[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1。
    [20]路扬,王毅.大众文化与传媒[M].上海:三联出版社,2000。
    [21]张国良.中国传播:反思与前瞻[M].上海:复旦大出版社,2002。
    [22][美]斯蒂文·小约翰.传播理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出版社,1999。
    [23]崔保国.信息社会的理论与模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4][英]巴特勒.媒介社会[M].北京:社会科文献出版社,1989。
    [25][英]麦奎尔.大众传播模式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26][加]马歇尔·麦克卢汉.媒介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7][美]德弗勒.大众传播通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28]张咏华.大众传播社会[M].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出版社,1996。
    [29]陆小华.整合传媒[M].中信出版社,2002。
    [30]潘知常,林炜.大众文化与大众传媒[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31]候健.舆论监督与名誉权问题研究[M].北京:北京大出版社,2002。
    [32][美]斯特劳巴哈、拉罗斯.今日媒介:信息时代的传播媒介[M].熊澄宇译.北京:清华大出版社,2002。
    [33][美]约书亚·梅罗维茨.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M].肖志译.北京:清华大出版社,2002。
    [34]庞大力.传播角度的博客研究[J].当代传播,2005年第2期。
    [35]杨磊、赵莎.博客对大众传播的影响[J].新闻前哨,2005年第8期。
    [36]王冰.自媒体的“歧路花园”--博客现象的深层解读[J].术论坛,2005。
    [37]赵亿,徐可.博客及其在企业公关中的应用[J].理论界,2007第4期。
    [38]王传晓.博客日志传播与人的后台行为前台化[J].今传媒,2006年第5期。
    [39]陈晓芳,郭家华.博客:一个崭新的广告平台[J].新闻知识,2006年第12期。
    [40]汪宇.博客现象及其对主流媒体的启示[J]术界,2007年第3期。
    [41]Alterman.Detemining Value of Blog.Eric:Nieman Reports,2003.
    [42]Dan Gillmor.News For The Next Generation:Here Comes We Media.New York:Columbia Journalism Review,2003.
    [43]Demers David.Global Media,Menace or Messiah?.Chicago:Cresskill:Hampton Press,1999.
    [44]Heyboer,Kelly,Rosen,Jill.Bloggin' in the Newsroom.New York:American Journaliam Review,2004.
    [45]Lasica,J.D.Blogs and Journalism Need Each Other.Washington,Nieman Reports,2003.
    [46]Mallory Jensen.Emerging Alternatives:A Brief History of Weblog.New York:Columbia Journalism Review,2003.
    [47]Matt Welch.Emerging Alternatives:Blog world--The New Amateur Journalists Weigh In.:Columbia Journalism Review,2003.
    [48]Oravec.Blending by Blogging.Weblogs in Blended Learning Initatives.Canada:Journal of Educational Media,2003.
    [49]The Weblog Handbook:Practical Advice on Creating and Maintaining Your Blog.London:Cambridge Publishing,2002.
    [50]Whithey,William H.DIGITAL POLITICS.New York:Columbia Journalism Review,200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