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经济可持续发展调控体系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随着广东经济增长方式的不断转型以及科学发展观的全面实施,经济可持续发展在广东已进入了全面实践阶段,调控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各种途径和手段也越来越被普遍使用,并已呈现出系统化、科学化和高效化的发展趋势。为全面深入分析广东经济可持续发展调控体系的现状、问题和运行状况,科学判断近年来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状和准确预测未来的发展动态,并有效控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本文构建了以调控面临的问题、调控机制、调控目标、调控途径、调控手段等主要内容构成的经济可持续发展调控体系研究框架。其中,调控面临的问题主要分析了在经济、人口、人力资源、资源环境,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方面的问题;调控机制则重点分析了可持续发展系统的输入输出循环和子系统协同作用;调控目标则采用了“三个零”增长和“两个”负状态(人口数量和规模的“零增长”、物质和能量消耗速率的“零增长”,生态和环境恶化速率的“零增长”;GDP的生态改善系数和GDP的社会改善系数小于零)。
     在此研究框架的基础上,本文利用层次分析法对调控面临的问题以及现状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定性分析和定量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对广东经济可持续发展阶段进行了量化评估,认为目前广东正处于亚经济可持续发展阶段。然后,本文利用相关性分析和数据包络分析法对各种调控途径手段的调控效率,以及整体调控效率进行了量化和比较分析研究。根据量化评估结果,本文得出广东的环境成本内部化、社会收入调节对经济可持续发展调控具有明显效果,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调控效果没有充分体现出来。在具体手段方面,科技投入、环保投入,以及其他财政投入的调控效率都有待进一步提升。最后,通过分析调控目标值与趋势预测值的差距,明确了广东未来经济可持续发展调控的方向和重点。
     经过以上的分析,本文对广东经济可持续发展调控得出了以下结论:首先,广东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整体调控效果明显,经济正朝着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前进。其次,人口、能耗,以及社会关系失衡将是未来广东经济可持续发展调控的主要方向。第三,提升相关调控途径手段的调控效率和进一步提升整体调控效率是未来广东经济可持续发展调控的工作重点。
     最后,本文根据以上结论给出了以下六点建议:加大新能源、环保技术的投入力度和成效,加速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步伐,全力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优化三次分配新格局,增强社会发展的稳定性;建立和完善广东生态补偿机制,充分实现资源环境成本内部化;控制人口总量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实现人口大省向人力资源强省的转变;引领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发展,提高能耗效率,缓解能耗压力;继续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的绿色生态环境,确保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
With the transform of the mode of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implement of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in Guangdong provinc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ad been carried out in all the field of society and economic.
     In order to analyze comprehensively the exist problem and operational state of economic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o forecast the trend in the future, and to control the direction of development, the thesis constructs the analyzing frame of controlling system to the economic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cluding exist problem, controlling mechanism, controlling target and controlling method.
     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zing frame, the thesis applies the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analysis to existing problem and current situation; apply the quantitative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to the controlling efficiency. And then discuss the controlling direction and emphasis by comparing the data of target with the data of forcast.
     With the result of analyze, the thesis make some conculsion as the following. Firstly the controlling efficiency of Guangdong economic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high and Guangdong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getting better. Secondly the different controlling methods have different controlling efficiency. Thirdly the controlling efficiency of Guangdong has been in the lead in our country. Fourthly population, Energy consumption, and relationship of society are controlling directions and emphasizes. At last, the thesis propose some Countermeasure and suggestion.
引文
[1]摘自《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2]奥斯卡·兰格.经济控制论导论[M].杨小凯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3]张大勇.理论生态学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克瓦尔.地理学思想史(第3版)[M].郑胜华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5]唐纳德·L·哈迪斯蒂.生态人类学[M].郭凡等,译.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 P6
    [6]巴利·C·菲尔德.环境经济学(第5版)[M].辽宁: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
    [7]宫本宪一.环境经济学[M].朴玉,译.北京:三联书店2009
    [8]张志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方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1994.4
    [9]冯玉广等.区域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定量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1997.17
    [10]陆大道.中国人文地理学发展的机遇与任务[J].地理学报,2004.4
    [11]王晶等.经济控制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12]陈士俊等.科学技术论与方法纲要[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4.P 291-293
    [13]约瑟夫·熊比特.经济发展理论(中译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14]A.P.瑟尔沃著.增长与发展(第六版)[M].郭熙保,译.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15]钟初茂.可持续发展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P108
    [16]魏宏森.系统论[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
    [17]A.C.庇古.福利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18]弗里德曼.自由选择[M].胡骑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19]罗尔斯.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20]摘自党的十六大报告
    [21]D.米都斯.增长的极限[M].李宝恒,译.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
    [22]Panayotou, Testifying the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Turning a Blaek Box into a Poliey Tool.Environment Development Eeonomics,1997,2(4):465—484.
    [23]J.W.Sun., The nature of CO2 emission Kuznets Curve. Energy Plicy,1999, (27):691—694.
    [24]List, JohnA., CriaigA.Gallet, The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Dose One Size Fit All? Ecological Economics,1999, (31):409—423.
    [25]Van Lants, Is there an Enviromental Kuznets Curve? Relationship between Journal of Forest Economic, 2002, (81):199—212.
    [26]Angela Canas, PauloFerrao. An new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rect material input and income percepita. Ecological Economics,2003, (46):217—226.
    [27]Marzio Galeotti, Alessandro Lanza. Desperatly seeking Environmental Kuznets.Environ mental Modelling&software,2005, (20):1379—1388.
    [28]Romer, D.Advanced Macroeconomics(2nd Edition). ShangHai:Shanghai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 Pr.,2001.
    [29]爱得华.B.巴比尔.经济、自然资源:不足和发展[M].北京: 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30]刘思华.经济可持续发展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P8
    [31]申玉铭等.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P61
    [32]陆大道.地理学发展与创新[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33]张学文.区域可持续发展三维系统调控理论研究[J].理论探索2002.3
    [34]俞勇军.区域可持续发展目标下的子系统的调控[J].南京师大学报2003.1
    [35]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
    [36]赫尔曼.E.戴利.超越增长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
    [37]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08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政策回顾与展望[R].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38]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发展的基础——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生态 基础评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39]吴述松.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J].贵州大学学报2005.2
    [401申玉铭等.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
    [41]王伟中等.国际可持续发展战略比较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42]魏一鸣.中国可持续发展管理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43]王伟中.可持续发展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44]任宪友.可持续发展系统研究[J].石油大学学报2004.4
    [45]高吉喜可持续发展理论探索[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 P47
    [46]赵雪莲.可持续发展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体系比较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新疆大学2006
    [47]彼得P.罗杰斯.可持续发展导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9 P3
    [48]西蒙·库兹涅茨.各国的经济增长[M].上海:商务印书馆,1999.
    [49]滕藤.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50]王玉梅.可持续发展评价[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
    [51]韩英.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测度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P105
    [52]张丽君.发展指标体系建设的国际进展[J].国土资源情报2004.2
    [53]刘国.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综述[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2007.9
    [54]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199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P152-164
    [55]匡耀求等.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方法与理论模型研究述评[J].热带地理,2000.4
    [56]叶文虎 栾胜基.论可持续发展的衡量与指标体系[J].世界环境1996.1
    [57]刘求实 沈红.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7.4
    [58]张世秋.可持续发展环境指标体系的初步探讨[J].世界环境1996.3
    [59]李作泳等.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型与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60]摘自广东省统计局报告
    [61]数据来源广东省统计局网站http://www.gdstats.gov.cn/
    [62]数据来自广东省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63]摘自广东省统计局报告
    [64]陈佳贵等.中国工业化进程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P21
    [65]威廉·配第.配第经济著作选集(中文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P19;苏东水.产业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P227
    [66]数据来源广东省统计局网站http://www.gdstats.gov.cn/
    [67]数据来源《2009年广东省矿产资源年报》
    [68]闻潜、韩为刚.怎样调节投资和消费的关系[J].消费经济2005.10
    [69]数据来自广东省统计局网站http://www.gdstats.gov.cn/tjfx/t20040406_10405.htm
    [70]具体数值可以查阅科技部网站http://www.most.gov.cn/kjtj/
    [71]数据来源《国际统计年鉴2009》
    [72]数据来源《国际统计年鉴2009》
    [73]彭惜君.广东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评估与建议[J].珠江经济2008.1
    [74]摘自广东省统计局网站http://www.gdstats.gov.cn/tjfx/t20091105_75121.htm
    [75]刘晓东.从基尼系数看广东城镇居民收入格局的变化[J].统计与预测1999.3
    [76]数据来源广东省环保局网站http://www.gdstats.gov.cn/
    [77]数据来源http://www.gd.gov.cn/govpub/rdzt/60gqzt/60hjcj/200909/t20090924_103407.htm
    [78]数据来源国家环保局网站http://datacenter.mep.gov.cn/getCountGraph.do?type=waterHomePage2009年第50周数据
    [79]数据来源于国家环保部网站http://datacenter.mep.gov.cn/getCountGraph.do?type=waterHomePage
    [80]朱丽.广州市环境、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D],[博士学位论文].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6
    [81]欧阳洁.环境—社会经济”复合系统可持续发展的评价预测研究及应用[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5
    [82]陈春华.江苏省经济、能源与环境系统(3E)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江苏大学2009
    [83]刘惠敏.基于生态可持续的区域发展系统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同济大学2008
    [73]冯玉广等.区域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定量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1997.17
    [74]王松全.区域人口、资源、环境、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评价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8
    [86]蔡林.系统动力学在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应用[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
    [87]陈长杰等.中国可持续发综合价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1
    [88]张平玉.可持续空间结构与区域持续发展[J].经济地理1997.2
    [89]方磊等.可持续发展内涵再探[J]中国集体经济(下半月),2007.1
    [90]Stern. D.I,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J], World Development,2004(8)
    [91]Sherry Bartz, David L. Kelly,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environment:Theory and facts [J], Resource and Energy Economics,2007
    [92]C. Palanichamy, N.Sundar Babu, Analytical solution for combined economic and emissions dispatch[J], Electric Power System Research,2007
    [93]Dinda.s,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Hypo thesis:A survey [J], Ecological Economics,2004(49)
    [94]牛文元.持续发展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
    [95]大卫·皮尔斯著.绿色经济的蓝图—衡量可持续发展[M].李巍等,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P9、186
    [96]唐剑武、叶文虎.环境承载力的本质及其定量化初步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1998.3
    [97]孙瑛.可持续发展管理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P181
    [98]顾海兵.近十年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定性与量化研究[J].经济学动态2006.12
    [99]1999-2001年民营经济占GDP的比重数据由公有制经济比例换算而来
    [100]李志刚.基于DEA方法的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研究[J].生态经济2008.12
    [101]周杨.基于DEA理论的中国区域环境效率分析[J].中国环境科学2010.4
    [102]王枫等.区域可持续发展要素变化与结构差异比较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7.3
    [103]魏权龄.数据包络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104]摘自《广东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105]摘自广东省统计局网站文章http://www.gdstats.gov.cn/tjfx/t20091105_75121.htm
    [106]王金南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设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 2006
    [1]巴特姆斯.数量生态经济学:如何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M].北京:书艺出版社2010.
    [2]彼得·圣吉等.必要的革命:可持续发展型社会的创建与实践[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
    [3]弗拉基米尔·安德里安诺夫.市场经济自我调节理论:可持续发展新构想[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4]克瓦尔.地理学思想史(第3版)[M].郑胜华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5]宫本宪一.环境经济学[M].朴玉,译.北京:三联书店2009.
    [6]德内拉·梅多斯等.增长的极限[M].李涛,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7]彼得P·罗杰斯.可持续发展导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8]赫尔曼·E·戴利.超越增长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
    [9]伊恩·莫法特.可持续发展—原则、分析和政策[M].宋国君,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10]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11]唐纳德·L·哈迪斯蒂.生态人类学[M].郭凡等,译.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
    [12]A·C·庇古.福利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13]A·P-瑟尔沃.增长与发展(第六版)[M].郭熙保,译.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14]约瑟夫·熊比特.经济发展理论(中译本) [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15]西蒙·库兹涅茨.各国的经济增长[M].上海:商务印书馆,1999.
    [16]弗里德曼.自由选择[M].胡骑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17]沃德.只有一个地球[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18]大卫·皮尔斯著.绿色经济的蓝图—衡量可持续发展[M].李巍等,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19]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
    [20]罗尔斯.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21]奥斯卡·兰格.经济控制论导论[M].杨小凯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21]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
    [22]叶文虎.可持续发展的新进展(第3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23]刘学敏.论区域可持续发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24]蔡林.系统动力学在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应用[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
    [25]季斌等.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经济·环境·协调机理研究[M].江苏: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
    [26]王玉梅.可持续发展评价[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
    [27]王晶等.经济控制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28]申玉铭等.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
    [29]李作泳等.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型与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30]刘冬梅.可持续发展理论框架下的生态足迹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
    [31]聂华林等.区域可持续发展经济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32]杨文培等.能源-经济-环境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基于浙江的实证分析[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33]姜学民等.均衡与效率:可持续发展的市场激励机制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4]王伟中等.国际可持续发展战略比较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35]刘伟.走下神坛的GDP:从经济增长到可持续发展[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
    [36]林峰.可持续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37]陈忠暖等.区域·城市·可持续发展测评:港澳珠江三角洲可持续发展测评[M].广东: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
    [38]曲福田等.江苏可持续发展研究--基于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实证分析[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39]王伟中.可持续发展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40]韩英.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测度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41]钟茂初.可持续发展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42]周曙东等.江苏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43]邓楠.可持续发展:经济与环境[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
    [44]刘传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创新[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
    [45]杨文进.可持续发展经济学教程[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
    [46]杨家栋.区域经济与可持续发展探索[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47]魏一鸣.中国可持续发展管理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48]潘玉君.可持续发展原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49]魏权龄.数据包络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50]张坤民.关于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与行动[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
    [51]腾藤.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制度与政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52]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发展的基础 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生态基础评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53]魏权龄.数据包络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54]宋旭光.可持续发展测度方法的系统分析[M].山东: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55]黎鹏.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56]孙瑛.可持续发展管理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57]张学文.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评价与调控[M].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58]杨文进.经济可持续发展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
    [59]叶正波.可持续发展评估理论及实践[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
    [60]马传栋.可持续发展经济学[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
    [61]叶正波.可持续发展预警系统理论及实践[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62]邱东等.观念创新与政策实施之桥:现代可持续发展指标[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63]高吉喜.可持续发展理论探索——生态承载力理论、方法与应用[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
    [64]赵丽芬等.可持续发展战略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65]滕藤等.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M].北京: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66]刘培哲等.可持续发展理论与中国21世纪议程[M].北京:北京气象出版社,2001.
    [67]田京城等.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
    [68]王伟中等.国际可持续发展战略比较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69]曾珍香.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分析与评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70]高波等.可持续发展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71]李金华.中国可持续发展核算体系(SSDA)[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72]张大勇.理论生态学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73]陆大道.地理学发展与创新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74]戴星翼.走向绿色的发展[M].上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
    [75]牛文元.持续发展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
    [76]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绿色发展与创新[R].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77]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道路[R].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78]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08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政策回顾与展望[R].北 京:科学出版社,2008.
    [79]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中国可持续发展状态与趋势[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80]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00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R].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81]王金南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设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R].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06.
    [82]吴述松.自然资源租金、公共环境服务与经济可持续发展[D],[博士学位论文].厦门大学2009.
    [83]陈春华.江苏省经济、能源与环境系统(3E)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江苏大学2009.
    [84]刘惠敏.基于生态可持续的区域发展系统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同济大学2008.
    [85]姜玉鹏.人力资本: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青岛大学2007.
    [86]谷秀华.长春可持续发展系统机制与调控的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06.
    [87]赵雪莲.可持续发展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体系比较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新疆大学2006.
    [88]朱丽.广州市环境、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D],[博士学位论文].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6.
    [89]王广庆.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决策支持系统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天津大学2004.
    [90]陈迅等.基于DEA的西部经济可持续发展力实证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5.
    [91]曹秋菊.经济增长理论的演进对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之启示[J].经济研究导刊,2009.4.
    [92]李志刚.基于DEA方法的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研究生态经济[J].2008.12.
    [93]彭惜君.广东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评估与建议[J].珠江经济2008.1.
    [94]权进民等.基于DEA的国家级高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J].软科学,2008.1.
    [95]王枫等.区域可持续发展要素变化与结构差异比较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7.3.
    [96]黄艳波.利用DEA模型评价江苏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J].区域经济,2007.10.
    [97]刘国.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综述[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2007.9.
    [98]邵一兵.两阶段DEA模型在可持续发展评价中的应用[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6.
    [99]武玉英等.基于DEA方法的北京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6.3.
    [100]金碚.科学发展观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J].中国工业经济,2006.5.
    [101]顾海兵.近十年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定性与量化研究[J].经济学动态2006.12.
    [102]闻潜、韩为刚.怎样调节投资和消费的关系[J].消费经济2005.10.
    [103]吴述松.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J].贵州大学学报2005.2.
    [104]陆大道.中国人文地理学发展的机遇与任务[J].地理学报,2004.4.
    [105]任宪友.可持续发展系统研究[J].石油大学学报2004.4.
    [106]张丽君.发展指标体系建设的国际进展[J].国土资源情报2004.2.
    [107]刘斌.西方经济学中收入分配公平观述评[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
    [108]王祖伟.区域可持续发展与系统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4.3.
    [109]吴玉鸣.可持续发展系统协调分析模型及实证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4.4.
    [110]宋来敏.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辩识模型研究[J].研究,2004.5.
    [111]欧阳洁.“环境—社会经济”复合系统可持续发展的评价预测研究及应用[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5.
    [112]俞勇军.区域可持续发展目标下的子系统的调控[J].南京师大学报2003.1.
    [113]肖力.新经济增长理论与可持续发展[J].经济问题探索,2003.2.
    [114]张学文.区域可持续发展三维系统调控理论研究[J].理论探索2002.3.
    [115]俞勇军.区域可持续发展目标下的子系统的调控[J],南京师大学报2003.1.
    [116]罗守贵等.可持续发展研究述评[J].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2.
    [117]潘家华.人文发展分析的概念构架与经验数据[J].中国社会科学,2002.6
    [118]张学文.区域可持续发展三维系统调控理论研究[J],理论探讨2002.3.
    [119]殷克东等.可持续发展的系统仿真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研究,2002.10.
    [120]李如胜.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方法辨析[J].广东经济,2002.4.
    [121]许庆明等.可持续发展的激励机制研究[J],生态环境与保护2001.10.
    [122]叶民强.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及其目标实现过程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1.2.
    [123]李旭等.科学可持续发展的系统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1.2.
    [124]李林等.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实施模型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2001.5.
    [125]曾珍香等.DEA方法在可持续发展评价中的应用[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0.8.
    [126]毛锋,叶文虎.可持续发展的系统思辩[J].科学管理研究,2000.8.
    [127]库向阳.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结构及协调度分析[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校,2000.6.
    [128]童玉芬.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动态衡量与评价[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0.1.
    [129]刘艳青.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协调度研究[J].辽宁经济研究,2000.5.
    [130]黄仲一.经济控制论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J].华侨大学学报,2000.4.
    [131]周德群SPRERE系统演化机理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9.9.
    [132]陈国权.可持续发展与经济—资源—环境系统分析与协调[J].科学管理研究,1999.2.
    [133]董锁成.资源、环境与经济作用机制和规律探讨[J].资源科学,1999.4.
    [134]牛文元.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系统解析[J].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9.
    [135]刘晓东.从基尼系数看广东城镇居民收入格局的变化[J].统计与预测1999.3
    [136]唐剑武、叶文虎.环境承载力的本质及其定量化初步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1998.3
    [137]曾珍香等.可持续发展系统及其定量描述[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8.3
    [138]吴传钧.论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人地关系地域系统[J].经济地理,1998.3.
    [139]曾国平.可持续发展与统计指标[J].统计与决策,1998.8.
    [140]赵国浩.可持续发展系统要素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8.2.
    [141]叶民强.闽东南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分析与评价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8.2.
    [142]袁旭梅.复合系统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8.6.
    [143]陈银娥.可持续发展需要宏观调控[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8.4.
    [144]何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J].工业技术经济,1998.1.
    [145]冯玉广等.区域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定量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1997.17.
    [146]魏宏森.科技、经济、社会与环境持续协调发展的反馈机制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6.6.
    [147]张燕敏.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哲学思考[J].经济研究参考,1996.8.
    [148]吴铁军.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J].市场研究,1996.7
    [149]张灵泉.关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5.2.
    [150]张志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方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4.4.
    [151]龚德恩.经济控制论述评[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88.6.
    [152]Sherry Bartz, David L. Kelly,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environment:Theory and facts [J],Resource and Energy Economics,2007(7)
    [153]C. Palanichamy, N.Sundar Babu, Analytical solution for combined economic and emissions dispatch[J], Electric Power System Research,2007(12)
    [154]Marzio Galeotti, Alessandro Lanza. Desperatly seeking Environmental Kuznets[J], Environ mental Modelling&software,2005 (20).
    [155]Stern.D.I,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J], World Development,2004(8).
    [156]Dinda.s,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Hypo thesis:A survey [J], Ecological Economics,2004(49).
    [157]Stern.D.I,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J], World Development,2004(8)
    [158]Dinda.s,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Hypo thesis:A survey [J], Ecological Economics,2004(49)
    [159]Angela Canas, PauloFerrao, An new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rect material input and income percepita[J], Ecological Economics,2003 (46).
    [160]Van Lants, Is there an Enviromental Kuznets Curve[J], Relationship between Journal of Forest Economic,2002(81).
    [161]J. W.Sun, The nature of CO2 emission Kuznets Curve[J], Energy Plicy,1999 (27).
    [162]List, John.A, CriaigA.Gallet, The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Dose One Size Fit All[J], Ecological Economics,1999(31).
    [163]Panayotou, Testifying the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Turning a Blaek Box into a Poliey Tool[J], Environment Development Eeonomics,1997(4).
    [107]1999-2003年广东的年末常住人口数据来自各年度的统计公报,为估算数。
    [108]区域横向比较的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09》中各地区的GDP和单位GDP能耗数据的推算结果。
    [109]2004年广东水资源总量的数据来自广东省水利厅网站的水资源报告http://www.gdwater.gov.cn/yewuzhuanji/szygl/szygb/szygb2007_4/07gs/201001/t20100128_29164.htm
    [110]经济发展能力区域横向比较的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09》,广东时间序列的数据来自《广东统计年鉴2009》,故两者之间有一定的出入。
    [111]2008年广东环保投资占GDP比重数据为估算值。
    [112]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来自国家科技部网站2009年的数据。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