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一种崭新的文明形态,更是一种有别于工业文明的价值选择。从理论层面来看,生态文明价值观从人类意识形态层面更全面地解读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明确了生态文明社会形态所应具备的价值观特征和价值规范标准,是公民生态文明意识的核心内容,也是生态文明健康发展的根本切入点和着力点。从实践层面来看,生态文明价值观将促进人类对自然和自身生存状态的认知,促使人类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上重大变革,不断从生产和消费行为上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而只有这种价值观被人们所接受和所掌握,并转化为公民的生态文明意识,才能最终成为公民的自身行动,更好地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协调发展。因此,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必须首当其冲地重视和培育公民的生态文明意识,使生态文明价值观和生态道德文化深入人心,为生态文明建设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和文化根基。
     作为一个相对较新的概念,也作为生态文明建设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是一个具有基础性的迫切问题和复杂体系。在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中,既要有全局性的战略思考,又要立足当代和当地的实际,有区别有重点循序渐进地进行。本文从生态危机日益严峻的现状出发,通过回顾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总结人类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教训,深入研究生态文明的内涵、本质、特征、理论基础和发展目标等基本理论,从而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和实践进行较为全面系统的分析和考证。在此基础上,提出公民生态文明意识这一生态文明建设的文化根基和根本途径,并对这一重大课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对国内外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进行了历史考察,对生态文明意识的内涵、特点、内容、作用和价值目标等进行了理论分析,对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理论根基进行了追溯,从而总结和提出了当代中国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基本内容、根本原则、方式方法和具体路径。
     从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角度,探索生态文明建设道路是一种新的尝试和关注。本文认为,生态文明建设固然需要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科学技术的创新以及制度的设计和安排,但在根本上必须付诸全体公民思想观念的深刻转变和生态文明意识的形成,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公民生态文明意识的养成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和关键所在,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和基本保证。本文认为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途径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思想层、行政层和实践层。具体来看,思想层包括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提升公民的生态道德文化水平;行政层包括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建立稳定的师资队伍;实践层包括增强公民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能力和合理引导环境保护组织的健康发展。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not only a new form of civilization in the history of human civilization, but also a choice different from the value of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From th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value interpre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and defines that that the value characteristics value standards that society form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should have are core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the entry point and focus of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based human ideology. From the practice perspective,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value can promote human to learn the nature and their own living conditions and to change their Mode of production and way of life importantly and solve the conflict between man and nature constantly based the behavior of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Only this kind of value is accepted and grasped by human and is translated into citizen conservation culture awareness, it becomes citizen own actions finally to promot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human and nature, human and society and man and themselves. Therefore, in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we must firstly pay attention to citizen conservation culture awareness and mak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values and ecological ethics to root deeply in people's mind so that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have a solid foundation of mass base the people and culture.
     As a relatively new concept and a very important element i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the cultivation of conservation culture awareness is a basic and urgent problem and a complex system. In the cultivation of conservation culture awareness, we should not only have overall strategic thinking, but also based on the contemporary and local realities and carry out it differently, main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increasingly severe ecological crisis, this paper learn lesson from huma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in-depth study the connotation, nature, characteristics, theoretical foundation and development goal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other basic theory in order to comprehensive and systematic analysis and research by reviewing the history of human civilization development. On this basis, we propose the citizen conservation culture awareness which is the cultural roots and fundamental way of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in-depth study this important topic. In this paper, we investigated the cultivation of citizen conservation culture awareness of home and abroad, analyzed theoretically the connotation, features, content, role and the value target of conservation culture awareness, reviewed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the cultivation of conservation culture awareness in order to summarize and propose the basic content, the fundamental principles, the ways and means and the specific path of the cultivation of china citizen conservation culture awareness in the contemporary er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ultivation of china citizen conservation culture awareness, exploring the way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s a new attempt and attention. In this paper, we believed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needed the changes in the patter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innov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 design and arrangement of system, however, put the profound change of the all citizen idea and the forma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ciousness, so that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re established firmly in the whole society ". The development of citizen conservation culture awareness is fundamental objectives and key of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the important way and the basic guarantee of promoting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 this paper, we believed the way of citizen conservation culture awareness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levels, namely the thought level, the administration level and the practice level. Specifically, the thought level included the persisting correct guiding ideology and enhancing the level of citizen eco-ethical culture; the administration level included the playing a role of government's leading and establishing and improving relevant laws and regulations and establishing a stable teaching staff; the practice level included enhancing the participation capacity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guiding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al groups reasonably.
引文
①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2004年3月5日在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页。
    ②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0页
    ③《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2页。
    ④《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22页。
    ⑤商红日:《公民概念与公民身份论证》,《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①徐雅芬:《西方生态伦理学研究的回溯与展望》,《国外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
    ②Willian H.Murdy,1993,pp.302~309.
    ①刘仁胜:《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生态价值观》,《江汉论坛》2007年第7期。
    ②高德明:《国内外生态文明研究概况》,《红旗文稿》2009年第18期。
    ①曲格平:《曲格平文集》第6卷,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7页。
    ②Nexon R. Environmental Literacy in The Case For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Office of Education, U. S. Depastment of Health, Education and Welfare,1970.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7页。
    ① 《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2—13页。
    ②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2页。
    ③《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6页。
    ④ 贾庆林:《切实抓好生态文明建设的若干重大工程》,《求是》2011年第4期。
    ①刘宗超:《生态文明观与中国可持续发展走向》.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版,第30—31页。
    ②严耕等:《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报告(ECI201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48页。
    ①[南朝]梁简文帝:《筝赋》。
    ②《东周列国志》第十七回。
    ③[唐]杜甫:《晓发公安》。
    ④[明]刘基:《解语花·咏柳》。
    ⑤秦牧:《艺海拾贝·虾趣》。
    ①徐春:《生态文明与价值观转向》,《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年第4期。
    ②卓越、赵蕾:《加强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建设的思考》,《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年第3期。
    ③尹成勇:《浅析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经济》2006年第9期。
    ④张云飞:《试论生态文明在文明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5期。
    ⑤严耕等:《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报告(ECI201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53页。
    ①陈寿朋:《略论生态文明建设》,《人民日报》2008年1月8日。
    ①潘岳:《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学习时报》2008年5月16日。
    ②沈国明:《21世纪生态文明环境保护》,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34页。
    ③潘岳:《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学习时报》2008年5月16日。
    ④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全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5页
    ①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5页。
    ③张光义:《生态文明的概念 特征与基本内容》.黄河生态网:"http://www.hhsb.gov.cn/article/show.asp?id=8186"
    ①[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②周国文:《公民概念的历史维度及审视》,《天府新论》2007年第2期。
    ①郑航:《社会变迁中公民教育的演进——兼论我国学校公民教育的实施》,《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年第3期。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221页。
    ①[英]霍布豪斯:《自由主义》,朱曾汶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24页。
    ②[美]查特尔··墨菲:《政治的回归》,王恒、藏佩洪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82页。
    ①雷骥:《我国公民教育的基本内涵、特点和作用——兼论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①[美]奥尔多·利奥波德:《沙乡年鉴》,侯文蕙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94页。
    ②[美]奥尔多·利奥波德:《沙乡年鉴》,侯文蕙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22-123页。
    ①[美]奥尔多·利奥波德:《沙乡年鉴》,侯文蕙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23—124页。
    ②陈铁民:《论现代生态意识》,《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2年第4期。
    ①[苏]3·B·基鲁索夫:《生态意识是社会和自然最优相互作用的条件》,余谋昌译,《哲学译从》1986年第4期。
    ②刘湘溶:《论生态意识》,《求索》1994年第4期。
    ③徐嵩龄:《生态意识生态伦理学·理性生态人》,《森林与人类》1997年第2期。
    ④闫喜凤:《论生态文明意识》,《理论探讨》2008年第6期。
    ①[法]史怀哲:《敬畏生命》.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版,第151页。
    ②王建辉:《论适度性消费伦理的构建》,《光明日报》2007年11月27日。
    ①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王之佳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52页。
    ①UNESCO: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Belgrade. Final Report. IEEP, Paris. ED-76/WS/95,1975.
    ①国家环保总局、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新时期环境保护重要文献选编》,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437页。
    ②黎昕:《民间环境意识与现代环境保护——关于沿海地区民间环境意识的调查分析》.《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3年第2期。
    ①陶斯文、杨风:《循环经济:中国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特区经济》2006年第11期。
    ②斯德哥尔摩环境研究院:《2002年中国人类发展报告:让绿色发展成为一种选择》,联合国开发署:"http://ch.undp.org.cn/downloads/nhdr/nhdr2002.pdf"
    ①国家环保总局:《中国环境保护21世纪议程》,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9、15页。
    ①徐嵩龄:《环境意识关系到中国的现代化前途》,《科技导报》1997年第1期。
    ②陈丽鸿、孙大勇:《中国生态文明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版。
    ③祝怀新:《环境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页
    ①单中惠、杨汉麟:《西方教育学》,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30页。
    ②单中惠、杨汉麟:《西方教育学》,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38页。
    ③[英]艾沃·古德森:《环境教育的诞生》,贺晓星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06页。
    ④祝怀新:《国际环境教育发展概观》.《环境教育》1994年第3期。
    ①李久生:《环境教育论纲》,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3页。
    ②祝怀新:《环境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9页。
    ③李久生:《环境教育论纲》,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3页。
    ①[英]艾沃·古德森:《环境教育的诞生》,贺晓星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21页。
    ②[英]艾沃·古德森:《环境教育的诞生》,贺晓星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9页。
    ③[英]艾沃·古德森:《环境教育的诞生》,贺晓星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21页。
    ④ 徐辉、祝怀新:《国际环境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8页。
    ⑤转引自徐辉、祝怀新:《国际环境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22页。
    ⑥转引自祝怀新:《国际环境教育发展概观》,《比较教育研究》1994年第3期。
    ⑦[英]J·A·帕尔默:《21世纪的环境教育——理论、实践、进展与前景》,田青、刘丰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年版,第7页。
    ①祝怀新:《环境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2页。
    ②祝怀新:《环境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3页。
    ①祝怀新:《环境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4页。
    ①祝怀新:《环境教育论》,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稚308—309页。
    ②联合国:《21世纪议程》,联合国:"http://www.un.org/chinese/events/wssd/agenda21.htm"。
    ①国家教育委员会政策法规司:《环境宣传教育文件汇编(2001—2005)》,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18页
    ②祝怀新:《环境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9页。
    ③EPD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环境人口与可持续发展教育项目(UNESCO Project on Education for Environment Popul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简称EPD。EPD教育项目的内涵可概括为:通过对青少年和全体社会成员进行环境教育、人口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促进改善环境、提高人口素质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①王民:《可持续发展教育研究项目与国际动态》,地质出版社2005年版,第29页。
    ②张黎:《将奥运教育深化为可持续发展教育》,《中国环境报》2007年12月11日。
    ③国家教育委员会政策法规司:《环境宣传教育文件汇编(2001—2005)》,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18页。
    ①黄宇: 《中国环境教育的发展与方向》,《环境教育》2003年第2期。
    ②现任英国伦敦大学英王学院院长的卢卡斯教授于1972年将环境教育概括为, “关于环境的教育”、“在环境中教育”以及“为了环境的教育”,这一概括被学术界广泛的称为“卢卡斯模式”。
    ③祝怀新:《环境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1页。
    ①贾振邦、黄润华:《环境学基础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341页。
    ②张坤民:《可持续发展论》,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475页。
    ①陈丽鸿、孙大勇:《中国生态文明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版,第33页。
    ②本书编委会:《中国环境保护行政二十年》,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78页。
    ③北子:《中国“环保之父”曲格平》,《环境教育》2004年第3期。
    ④黄宇:《国国环境教育的发展与方向》,《教育与教学研究》2003年第2期。
    ①李鹏:《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的报告》,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8页。
    ②任耐安:《十四年环境教育回顾》,《中国环境报》1988年1月26日。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第2页。
    ②陈丽鸿、孙大勇:《中国生态文明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版,第43页。
    ③曲格平:《曲格平文集》第6卷,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9—10页。
    ①黄宇:《中国环境教育的发展与方向》,《教育与教学研究》2003年第2期。
    ②国家环保总局宣传教育司:《环境宣传教育文件汇编(2001—2005)》,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91页。
    ①丁牧:《教育部颁布〈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环境教育》2003年第6期。
    ②陆根法等:《中国高等环境教育发展战略建议》,《环境科学学报》1998年第6期。
    ③环境科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我国环境类人才需求现状及发展趋势的分析研究》,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http://www.eol.cn/20051107/3159203.shtml"。
    ④国家环保总局:《中国环境保护21世纪议程》,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44页
    ①北子:《中国“环保之父“曲格平》,《环境教育》2004年第3期。
    ①《中国中小学绿色教育行动》,世界自然基金会网:"http://www.wwfchina.org/aboutwwf/whatwedo/eeb/eei.shtm"
    ②贝尔项目(BELL:Business, Environment, Learning and Leadership)是由世界资源研究所发起,美国著名大学商学院参与并得到众多跨国公司支持的国际环境教育项目。BELL项目于20世纪90年代起在北美和拉丁美洲实施并得到很好的推广,自2000年起在亚洲地区实施,国家环保总局宣教中心是该项目在中国的组织与协调机构。BELL项目旨在将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的内容纳入工商学院的课程之中。通过举办师资培训,编写教材及案例,提供最新资料和信息,帮助学校获取与课程发展和学术研究有关的产业实践和技能的变化,以及在政府、学术机构、商学院和企业之间开展经常性交流等方式,建立起联系紧密的工作网络,共同推进环境教育在更高领域的发展。
    ③黄艾娇:《同济帮联合国培训亚太官员》,《环球时报》2007年5月18日。
    ④陈丽鸿、孙大勇:《中国生态文明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版,第54页
    ①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44页。
    ②《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2-13页。
    ③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5页。
    ①郗小林、徐庆华:《中国公众环境意识调查》,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72页。
    ②郗小林、徐庆华:《中国公众环境意识调查》,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72页。
    ③杨明、唐孝炎:《环境问题与环境意识》,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261页。
    ④杨明、唐孝炎:《环境问题与环境意识》,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260页。
    ⑤杨明、唐孝炎:《环境问题与环境意识》,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80页。
    ①杨明、唐孝炎:《环境问题与环境意识》,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266—267页。
    ②杨明、唐孝炎:《环境问题与环境意识》,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267页。
    ③郗小林、徐庆华:《中国公众环境意识调查》,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79—84页。
    ①杨明、唐孝炎:《环境问题与环境意识》,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107页。
    ①OECD:Environmental Learning for the 21st century,75775 Paris Cedex 16 France,1995.
    ①黄宇:《中国环境教育的发展与方向》,《环境教育》2003年第2期。
    ②郗小林、徐庆华:《中国公众环境意识调查》.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83—84页。
    ①宋宗水:《生态文明与循环经济》,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年版,第56—57页。
    ②《老子》第25章。
    ①《老子》第46章。
    ②《老子》第42章。
    ③《老子》第25章。
    ④《庄子·知北游》。
    ⑤《庄子·齐物论》。
    ①宋宗水:《生态文明与循环经济》,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年版,第64页。
    ②《周易·系辞下》。
    ③《周易·系辞上》。
    ①宋宗水:《生态文明与循环经济》,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年版,第70页。
    ②吴雪玲:《现代语境下“天人合一”思想解读》,《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年第5期。
    ③李春秋、王彩霞:《论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④《孟子·告子上》。
    ⑤《荀子·致上》。
    ⑥《孟子·梁惠王上》。
    ⑦《周易·系辞下》。
    ⑧《孟子·尽心上》。
    ①崔建霞:《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两种尺度”——自然生态规律与人的内在需求》,《理论学刊》2009年第5期。
    ①王斌、王莹、马建章:《佛教、道教文化中生态意识及环保实践的比较研究》,《生命科学研究》2006年第3期。
    ②《生态文明建设读本》编撰委员会:《生态文明建设读本》,浙江人民出版社、中电报(北京)音像出版社2010年版,第34页。
    ①《老子》第10章。
    ②《逸周书·大聚篇》。
    ① 《荀子·王制》。
    ② 《孟子·梁惠王上》。
    ③ 《淮南子》。
    ④ 《吕氏春秋·义尝》。
    ⑤这是一次以“马克思主义一百年——回顾与探索”为主题的大型国际研讨会。它以纪念恩格斯逝世100周年为契机,由从属于法国全国科学研究中心政治经济社会哲学中心的《当代马克思》杂志率先发起,与法国的《思想》、《现时代》、《现实理性》、《先将来时》、《人与社会》、《新女权主义问题》、《政治生态学》、《托洛茨基手册》、《共产主义评论》,《M》杂志、《政治评论》等十几个与马克思相关的刊物共同动议,并联系国际上近百家同类杂志和研究机构共同举办的。与会者上千人,其中学者近五百人。周穗明、李其庆:《再次走近马克思——95巴黎“国际马克思大全”综述》,《马克思主义研究》1996年第2期。
    ⑥广州市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马克思恩格斯论环境》,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①王学俭、宫长瑞:《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及其中国化实践路径》,《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74—37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519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519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520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521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93页。
    ⑤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52页。
    ⑥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52—52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48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926—92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68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4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2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32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29页。
    ④机械自然观将自然看做是一个个孤立的与人对立的现象,看做是人们认识和改造的对象,忽视了自然界的多样性对人的存在的价值。
    ⑤王学俭、宫长瑞:《马克思、恩格斯“两个和解”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探索》2010年第1期。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32页。
    ②合力论:即历史合力论,其主要是说社会发展的终极原因是各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在历史合力的诸因素中经济因素归根结底起决定作用,而在具体历史时期具体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可变的。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97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24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73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7页。
    ①王学俭、宫长瑞:《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及其中国化实践路径》,《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
    ②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659页。
    ③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5页。
    ①陈丽鸿、孙大勇:《中国生态文明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版,第86-87页。
    ②俞可平:《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年第4期。
    ③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4年4月5日。
    ①本书编写组:《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参考》,红旗出版社2005年版,第127页。
    ②胡伯项,胡文、孔祥宁:《科学发展观研究的生态文明视角》,《社会主义研究》2007年第3期。
    ③程立显:《伦理学与社会公正》,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5页。
    ④傅华:《生态伦理学探究》,华夏出版社,2006年版,第6、301页。
    ①国家环境保护局、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教育委员会:《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1996—2010年)》,中国人权"http://www.humanrights-china.org/china/rqxz/X152420011122140926.htm"
    ①郗小林、徐庆华:《中国公众环境意识调查》,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88页
    ①徐辉、祝怀新:《国际环境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24—25页。
    ①吴祖强、曹素芬:《亚洲地区环境教育回顾及其启示》,《比较教育研究》1998年第1期。
    ①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44页。
    ②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2005年3月5日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1页。
    ①国家环保总局、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新时期环境保护重要文献选编》,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39页。
    ②国家环保总局、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新时期环境保护重要文献选编》,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537页
    ①国家环保总局、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新时期环境保护重要文献选编》,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439页
    ①《马克思恩格期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74页。
    ①[英]J·A·帕尔默:《21世纪的环境教育》,田青、刘丰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年版,第7页。
    ②徐辉、祝怀新:《国际环境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234页。
    ①易先良、龚雁梓:《环境意识初探》,《社会科学》1987年第5期。
    ①国家环保总局、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新时期环境保护重要文献选编》,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439页。
    ②国家环保总局、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新时期环境保护重要文献选编》,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440页。
    ①王国聘:《公众参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绿色时报》2007年11月30日。
    ①靳辉明:《树立生态意识,建立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全球化·人的发展”国际研讨会》2009年6月22日。
    ②王学俭、宫长瑞:《试析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及其当代总蕴》,《理论探讨》2010年第2期。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6—47页。
    ①梅宗奇:《马克思自然观的当代意蕴》,《科学社会主义》2009年第6期。
    ②See Roderick Nash.:Wilderness and The AmericanMind, 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90.
    ①王学俭、宫长瑞:《五大保障促进循环经济建设》,《中国国情国力》2009年第12期。
    ②王建辉:《论适度性消费伦理的构建》.《光明日报》2007年11月27日。
    ③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19页:
    ④赵成等:《论科学技术与生态化生产方式的形成》,《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7年第5期。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7页。
    ①王丽莉:《绿媒体:中国环保传播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页。
    ①温家宝:《温家宝在加强政府建设推进管理创新会议上的讲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http://www.gov.cn/ldhd/2006-09/07/content_381124.htm"。
    ①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2页。
    ①祝新怀:《环境教育论》,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78页。
    ①王民、王元楣:《环境教育法的国际比较与分析》,《环境教育》2010年第4期。
    ①Black's Law Dictionary.:fifth edition,West Publishing Co,1983.p.1197.
    ①Ninth meeting of the heads of state and government.:The Thessaloniki Declaration. "http://www.mfa.gr/www.mfa.gr/Articles/en-US/09_05_06_NXEN2.htm"
    ②马尔库塞在他的《单向度的人》一书中提出了“单向度人”的概念.在他看来,现代工业社会的技术进步给人提供的自由条件越多,给人的种种强制也就越多,由此造就了“单向度人”,亦即现代工业社会中只有物质生活,没有精神生活,丧失了否定性、创造性和批判精神的人。
    ①国家环保总局、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新时期环境保护重要文献选编》.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39页
    ①梁从诫:《2005:中国环境危局与突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21页。
    ②中华环保联合会:《中国环保民间组织发展状况报告》,《环境保护》2006年第10期。
    ①梁从诫:《2005:中国环境危局与突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27页。
    ①国务院:《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http://www.gov.cn/zwgk/2005-12/13/content_ 125680. htm"。
    ②中华环保联合会:《中国环保民间组织发展状况报告》,《环境保护》2006年第10期。
    ①中华环保联合会:《中国环保民间组织发展状况报告》,《环境保护》2006年第10期。
    ②中华环保联合会:《中国环保民间组织发展状况报告》,《环境保护》2006年第10期。
    ③中华环保联合会:《中国环保民间组织发展状况报告》,《环境保护》2006年第10期。
    ④《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33页。
    ①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0页。
    ①靳辉明:《树立生态意识,建立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全球化·人的发展”国际研讨会》2009年6月22日。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1957年版)、第3卷(2003年版)、第6卷(1961年版)、第8卷(1961年版)、第18卷(1964年版)、第19卷(1963年版)、第30卷(1955年版)、第31卷(1998年版)、第32卷(1998年版)、第33卷(2004年版)、第43卷(2008年版)、第38卷(1965年版)、第44卷(2001年版)、第45卷(2003年版)、第46卷(2003年版),人民出版社出版。
    3.《列宁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毛泽东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5.《邓小平文选》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6.《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7.《江泽民文选》第1—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8年版。
    9.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0.《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氏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11.刘宗超:《生态文明观与中国可持续发展走向》,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版。
    12.沈坚:《文明的历程》,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3.毛志峰:《人类文明与可持续发展——三种文明论》,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14.杨华:《中国环境保护政策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年版。
    15.沈满洪:《生态经济学》,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16.刘仁胜:《生态马克思主义概论》,中央编译局出版社2007年版。
    17.周毅:《跨世纪国略:可持续发展》,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版。
    18.李训贵:《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19.姬振海:《生态文明论》,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0.广州市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马克思恩格斯论环境》,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21.钱俊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22.李振基、陈小麟、郑海雷:《生态学》(第三版),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23.刘思华:《生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4.刘本炬:《论实践生态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25.雷毅:《深层生态学思想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6.魏波:《环境危机与文化重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7.丁金光:《国际环境外交》,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28.巩英洲:《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对人类现在到未来文明的哲学探讨》,兰州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9.温刚、严中伟、叶笃正:《全球环境变化——我国未来(20—50年)生存环境变化趋势的预测及研究》,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版。
    30.吴晓军、董汉河:《西北生态启示录》,甘肃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
    31.曲格平:《曲格平文集》(第七卷),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32.卢凤:《从现代文明到生态文明》,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版。
    33.陈丽鸿、孙大勇:《中国生态文明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版。
    34.王凤:《公众参与环保行为机理研究》,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35.陶传进:《环境治理:以社区为基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36.戴星翼:《走向绿色的发展》,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7.张文台:《生态文明建设论:领导干部需要把握的十个基本体系》,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0年版。
    38.宋宗水:《生态文明与循环经济》,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年版。
    39.本书编写组:《生态文明建设学习读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年版。
    40.时青吴:《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生态社会主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41.于海量:《环境哲学与科学发展观》,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2.杨振强:《环境意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43.徐艳梅:《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44.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中国环境与发展:世纪挑战与战略抉择》,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45.徐再荣:《全球环境问题与国际回应》,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版。
    46.姜春云:《偿还生态欠债——人与自然和谐探索》,新华出版社2007年版。
    47.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09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道路》,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48.王民:《环境意识及测评方法研究》,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49.洪大用:《中国民间环保理论的成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50.王丽莉:《绿媒体:中国环保传播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1.胡孙林、海学、棠琛菁:《为了子孙后代——环境保护技术》,科学出版社、金盾出版社1998年版。
    52.杨东平:《中国环境的危机与转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53.严耕、林震、杨志华:《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报告(ECI201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54.本书编撰委员会:《生态文明建设读本》,浙江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55.“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探索中国环境保护新道路”课题组:《生态文明与环保新道路》,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56.黄承梁、余谋昌:《生态文明:人类社会全面转型》,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0年版。
    57.黄承梁:《生态文明简明知识读本(全民环境教育系列读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58.刘爱军:《生态文明研究(第一辑)》,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59.杨通进:《现代文明的生态转向》,重庆出版社2007年版。
    60.高中华:《环境问题抉择论:生态文明时代的理性思考》,社会科学发展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61.曲格平、彭近新:《环境觉醒:人类环境会议和中国第一次环境保护会议》,中国环境出版社2010年版。
    62.吴风章:《生态文明构建:理论与实践》,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
    63.丁丽燕:《环境困境与文化审思——生态文明进程中》,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64.李文华:《生态农业——中国可持续农业的理论与实践》,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
    65.向玉乔:《经济·生态·道德——中国经济生态化道路的伦理分析》,湖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66.薛晓源、李惠斌:《生态文明研究前沿报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67.薛晓源、李惠斌:《中国现实问题研究前沿报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68.李惠斌、薛晓源、王治河:《生态文明与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系列丛书》,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
    69.廖福霖:《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年版。
    70.沈国明:《21世纪生态文明:环境保护》,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71.刘宗超:《生态文明观与全球资源共享》,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72.严耕、林震、杨志华:《生态文明理论构建与文化资源》,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版。
    73.诸大建:《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74.王冷:《上海资源环境发展报告(2008):上海的生态文明》,社会科学文化出版社2008年版。
    75.孔德新:《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绿色视野中的可持续发展》,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76.赵章元:《生态文明六讲》,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年版。
    77.万劲波、赖章盛:《生态文明时代的环境法治与伦理》,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
    78.唐少卿、唐海萍:《生态文明建设与西北的持续发展》,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79.陈寿朋:《生态文明建设论》,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80.刘湘溶等:《生态文明论》,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81.刘湘溶:《生态意识论——现代文明的反省与展望》,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年。
    82.刘湘溶:《生态伦理学》,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83.刘湘溶:《走向明天的选择——生态与道德》,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84.徐辉、祝怀新:《国际环境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85.祝怀新:《环境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86.刘增惠:《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及实践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0年版。
    87.余谋昌:《生态文化论》,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88.余谋昌:《生态哲学》,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89.余谋昌:《自然价值论》,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90.余谋昌:《生态伦理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91.钱俊生等:《生态哲学》,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年版。
    92.胡筝:《生态文化:生态实践与生态理性交汇处的文化批判》,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93.陈其荣:《自然哲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94.郭艳华:《走向绿色文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95.何怀宏:《生态伦理——精神资源与哲学基础》,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96.蒙培元:《人与自然——中国哲学生态观》,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97.李明华等:《人在原野——当代生态文明观》,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98.陈敏豪:《归程何处——生态史观话文明》,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年版。
    99.韩立新:《环境价值论》,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00.解保军:《马克思自然观的生态哲学意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01.张坤:《循环经济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环境出版社2003年版。
    102.赵载光:《天人合一的文化智慧—中国传统生态文化与哲学》,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版。
    103.欧阳志云:《中国可持续发展总纲(第11卷)——中国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104.周敬宣:《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
    105.庞元正:《全球化背景下的环境与发展》,当代世界出版社2005年版。
    106.马桂新:《环境道德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107.王学俭:《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问题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08.余谋昌:《环境哲学: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109.于海量:《环境哲学与科学发展观》,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10.董小林:《当代中国环境社会学构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111.赵峰等:《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指导手册》,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
    112.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中国风水文化研究院:《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113.[日]岸根卓郎:《环境论——人类最终的选择》,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14.[美]芭芭拉·沃德、勒内·杜博斯:《只有一个地球 对一个小小行星的关怀和维护》,《国外公害丛书》编委会译校,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15.[印]辛赫等:《环境教育:中学社会科学教师及主管人员的职前培训模式》,刘燕等译,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116.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国家环保局外事办公室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年版。
    117.[美]科尔曼:《生态政治:建设一个绿色社会》,梅俊杰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
    118.[加]本·阿格尔:《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慎之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119.[美]S·弗雷德·辛格、丹尼斯·T·艾沃利:《全球变暖 毫无来由的恐慌》,林文鹏、王臣立译,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120.[英]克里斯托弗·卢茨:《西方环境运动:地方、国家和全球向度》,徐凯译, 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21.[美]约翰·贝拉米·福斯特:《马克思的生态学》,刘仁胜、肖峰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122.[英]布赖恩·巴克斯特:《生态主义导论》,曾建平泽,重庆出版社2007年版。
    123.[印]萨卡:《生态社会主义还是生态资本主义》,张淑兰译,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24.[英]戴维·佩珀:《生态社会主义:从深生态学到社会正义》,刘颖译,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25.[日]岩佐茂:《环境的思想》,韩立新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
    126.[英]安东尼·吉登斯:《气候变化的政治》,曹荣湘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127.[英]布赖恩·巴克斯特:《生态主义导论》,曾建平译,重庆出版社2007年版。
    128.[美]比尔·麦克基本:《自然的终结》,孙晓春、马树林译,吉林出版社2000年版。
    129.[美]纳什:《大自然的权利:环境伦理学史》,杨通进译,青岛出版社1999年版。
    130.[美]唐纳德·沃斯特:《自然的经济体系生态思想史》,侯文蕙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131.[美]奥尔多·利奥波德:《沙乡年鉴》,侯文蕙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32.[美]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吕瑞兰、李长生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中曙光:《生态文明及其理论与现实基础》,《哲学动态》1994年第10期。
    2.谢光前:《生态文明刍议》,《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4期。
    3.中曙光:《生态文明:现代社会发展的新文明》,《学术月刊》1994年第9期。
    4.中曙光:《生态文明及其理论与现实基础》,《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3期。
    5.谢光前:《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初探》,《社会主义研究》1992年第3期。
    6.李绍东:《论生态意识和生态文明》,《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1990年第2期。
    7.邹爱兵:《生态文明研究综述》,《社会科学动态》1998年第12期。
    8.刘俊伟:《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初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1998年第6期。
    9.谢艳红、姚俭健:《生态文明与当代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科学》1998年第11期。
    10.张孝德、刘宗超:《生态文明与未来世界的发展图景》,《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8年第3期。
    11.谢艳红:《生态文明与当代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2期。
    12.李辛生:《科技发展与生态文明观》,《广东社会科学》1997年第6期。
    13.齐金池、高志忠、熊晓霞:《关于生态文明的哲学思考》,《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
    14.袁克昌:《关于“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思考》,《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7年第1期。
    15.王朝全:《论新农村建设的生态文明战略》,《软科学》1996年第3期。
    16.张晓德、王守义:《生态文明——人类文明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未来与发展》1996年第4期。
    17.李祖扬、邢子政:《从原始文明到生态文明——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回顾和反思》,《南开学报》1999年第3期。
    18.李淑文:《生态文明道德观与可持续发展》,《东岳论丛》1999年第4期。
    19.孙彦泉:《生态文明的哲学基础》,《齐鲁学刊》2000年第1期。
    20.吉玉泓、王卫乡:《生态文明时代的未来展望》,《社会科学战线》2000年第5期。
    21.蒋笃运:《试论马克思人化自然观的生态文明意蕴》,《自然辩证法研究》2000年第10期。
    22.董兆华:《浅议人的全面发展和生态文明教育》,《江西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
    23.曹新:《论制度文明与生态文明》,《社会科学辑刊》2002年第2期。
    24.郑晓健、王红娟:《生态文明与道德建设》,《青海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
    25.陈少英、苏世康:《论生态文明与绿色精神文明》,《江海学刊》2002年第5期。
    26.刘思华:《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再探讨》,《东南学术》2002年第6期。
    27.张晓红:《树立生态文明的新理念》,《社会主义研究》2003年第1期。
    28.刘延春:《关于生态文明的几点思考》,《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3年第3期。
    29.刘怀光:《生态文明与人类世界观的转变》,《理论探讨》2003年第3期。
    30.方世南:《生态文明与现代生活方式的科学建构》,《学术研究》2003年第7期。
    31.程秀波:《生态伦理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州学刊》2003年第4期。
    32.高德明:《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求是》2003年第18期。
    33.徐春:《生态文明与价值观转向》,《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年第4期。
    34.姚小泉:《生态文明与人的全面发展》,《贵州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
    35.曾煜、袁慧玲、许才明:《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建设》,《甘肃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
    36.李红卫:《生态文明——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由之路》,《社会主义研究》2004年第6期。
    37.张连国:《生态文明视野中的政治文明》,《社会科学战线》2005年第1期。
    38.李良美:《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及其理论意义》,《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5年第2期。
    39.俞可平:《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年第4期。
    40.周鸿:《生态文化建设的理论思考》,《思想战线》2005年第5期。
    41.郭家骥:《生态文化论》,《云南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
    42.付文杰、何艳玲:《论生态文明与生态道德教育》,《教育探索》2005年第12期。
    43.陈家刚:《生态文明与协商民主》,《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年第2期。
    44.张云飞:《试论生态文明在文明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5期。
    45.杨文圣、焦存朝:《论生态文明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探索》2006年第4期。
    46.潘岳:《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体系的基础》,《中国国情国力》2006年第10期。
    47.易小明:《论生态文明的限度》,《道德与文明》2006年第5期。
    48.刘经纬、赵晓丹:《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模式与途径研究》,《教育探索》2006年第12期。
    49.桑杰:《中国共产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红旗文稿》2006年第23期。
    50.余谋昌:《环境哲学是生态文明的哲学基础》,《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6年第4期。
    51.卓越、赵蕾:《加强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建设的思考》,《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年第3期。
    52.贾庆林:《其实抓好生态文明建设的若干重大工程》,《求是》2011年第4期。
    53.赵凌云、常静:《历史视角中的中国生态文明发展道路》,《江汉论坛》2011年第2期。
    54.李培超:《论生态文明的核心价值及其实现模式》,《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年第1期。
    55.赵绍敏:《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理论》,《科学社会主义》2010年第6期。
    56.李海新:《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抉择》,《江汉论坛》2010年第12期。
    57.黄娟、贺青春、黄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开发利用生态文明教育资源的思考》,《高等教育研究》2010年第12期。
    58.鄢本凤、宋锡辉:《生态文明观教育内容及其实施》,《思想教育研究》2010年第11期。
    59.陈学明:《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江苏社会科学》2010年第5期。
    60.赵丽:《论生态文明引领下的工业化思路》,《齐鲁学刊》2010年第4期。
    61.张青兰:《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观及其现实意义》,《山东社会科学》2010年第8期。
    62.廖福霖:《三谈生态文明及其消费观的几个问题》,《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63.江灶发:《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教育的思考》,《教育探索》2010年第4期。
    64.邓坤金、李国兴:《简论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观》,《哲学研究》2010年第5期。
    65.文丰安:《新时期高校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年第9期。
    66.陈志尚:《论生态文明、全球化与人的发展》,《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67.徐春:《对生态文明概念的理论阐释》,《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68.王玉庆:《生态文明——人与自然和谐之道》,《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69.王学俭、宫长瑞:《试析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及其当代意蕴》,《理论探讨》2010 年第2期。
    70.王学俭、宫长瑞:《建国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历程及其启示》,《林业经济》2010年第1期。
    71.宋锡辉:《生态文明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72.王宏斌:《当代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的途径选择及其历史局限性与超越性》,《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年第1期。
    73.郭健彪:《生态文明的价值眷注:人的全面发展》,《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2期。
    74.王雨辰:《略论我国生态文明理论研究范式的转换》,《哲学研究》2009年第12期。
    75.曹萍、冯琳:《胡锦涛同志生态文明思想的区域实现探析》,《毛泽东思想研究》2009年第6期。
    76.周生贤:《积极建设生态文明》,《求是》2009年第22期。
    77.林智理:《生态文明教育与高校的实践策略研究》,《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年第9期。
    78.郇庆治:《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向度》,《江汉论坛》2009年第9期。
    79.余金成、余维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向现代化发展的生态文明取向》,《学术交流》2009年第9期。
    80.刘水芬、周松、宋宇新:《中外生态意识的实践分析及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湖北社会科学》2009年第8期。
    81.张云飞、黄顺基:《中国传统伦理的生态文明意蕴》,《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
    82.田心铭:《以人为本与生态文明建设》,《高校理论战线》2009年第6期。
    83.王世谊:《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时代意义》,《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年第4期。
    84.王治河:《中国和谐主义与后现代生态文明的建构》,《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年第6期。
    85.宋林飞:《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南京社会科学》2007年第12期。
    86.黄顺基:《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思考——论生态化生产方式》,《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11期。
    87.余志健:《生态文明与生态文明教育》,《教育探索》2007年第3期。
    88.陈泉生:《生态文明与环境法制建设》,《法学论坛》2007年第1期。
    89.赵建军:《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理论视野》2007年第7期。
    90.卢黎歌、李小京、魏华:《生态伦理思想的觉醒与当前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困境》,《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91.邱鹏:《瑞典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及启示》,《中国科技论坛》2010年第12期。
    92.苏畅:《高校生态文明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学分析》,《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
    93.周国文:《低碳经济:生态公民的绿色尺度》,《人文雅志》2011年第1期。
    1. A. Adara:Strategies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social Studies in Nigeria by the Year 2000,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Research, Vol,1996.
    2. U S Council on Environmental Quality and U S Department of State:the Global 2000 Report to the President.
    3. John Passmore:Man's Responsibility for Nature:Ecological Problems and Western Traditions(Second Edition), London:Gerald duckworth & Co Ltd,1999.
    4. The 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 et al:World, Resources-1992-1993,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
    5. Breman S& Withgott J:Environment-the Science behind the Stories, San Francisco Pearson Education Inc,2005.
    6. Gwyn Prins:Threats without Enemies, London:Earths Can,1993.
    7. Richard N.T-W-Fiennes:Ecology and Earth History, Croom Helm,1976.
    8. Element for policies for sustainable consumption, UNEP, Nairobi, Symposium: Sustainable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Pattern,1994.
    9. Dury G H:An Introduction to Environmental Systems, Heinemann,1981.
    10. Nadakavukaren A:Man and Environment,2nd ed, Wave land Press,1986.
    11. ARO of Israel Agricultural Ministry:The Chinese Connection-similar agricultural challenges fuel cooperation between Israel and China, Volcani Center,1999.
    12. Peter Marshal Nature's Web:An Exploration of Ecological Thinking, London:Simon & Schuster Ltd,1992.
    13. B Swimme:How to care a Frontal Lobotomy, In Reweaving the Word:The Emergence of Environment. I. Diamond and G. F. Orenstein, Sierra Club Books,1990.
    14. Miller G T Jr:Environmental Science:Sustaining the Earth, Wadsworth Public Co, 1990.
    15. Holmes.Rolston:Environmental Ethics:Duties to and Value in the Natural World, Temple University Press,1988.
    16. Paul.Taylor:Respect for Nature:A Theory of Environment Ethic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6.
    17. Donald Snow:Voices from the Environmental Movement, Island Press,1992.
    18. Roy Morrison:Ecological Democracy, South end press,1999.
    19. Carl Mitcham: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Macmillan press,1980.
    20. Wilson E.O:The Diversity of Life.Cambridge,1992.
    21. A.A. Harms cte:Engineering in time.London, Imperial College Press,2004.
    22. Ellul:The Technology System, Continuum Publishing Corporation,1980.
    23. Andrea Migone:Hedonistic Consumerism:Patterns of Consumption in Contemporary Capitalism, Review of Radical Political Economics,2007.
    24. Subhabrata Bobby Banerjee:Who Sustains Whose Development?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the Reinvention of Nature,Organization Studies,2003.
    25. Kate Soper:Re-thinking the Good Life——The citizenship dimension of consumer disaffection with consumerism, Journal of Consumer Culture, Vol,2007.
    26. Marcel Wissenburg, Globotopia:The Antiglobalization Movement and Utopianism. Organization & Environment,2004.
    27. Martha E Gimenez:Does Ecology Need Marx? Organization & Environment, Vol, 2000.
    28. Paddy Dolan:The Sustainability of "Sustainable Consumption", Journal of Macromarketing, Vol,2002.
    29. Pees W E:Ecological footprint and appropriated carrying capacity:What urban economics leaves out, Environment and Urbanization,1992.
    30. J.B.Foster:Ecology against Capitalism, Monthly Review press,200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