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域绿地系统规划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环境问题关注程度的增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日益受到重视,绿地保护建设作为改善城市环境的有效手段也更受重视,但受地价及国情所至的较低的城市人均用地指标的限制,城市绿地面积不可能达到理想的数量,从根本上解决城市面临的环境问题,绿地的保护建设必须从城市向市域拓展。
     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深刻改变着城市形态和区域结构,市域面临着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重压力。在经济高速发展中,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市域环境,市域绿地系统规划具有重要作用。
     为了实现城市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城市和市域的发展建设迫切需要有效的市域绿地系统规划的指导,《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试行)》明确要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包括市域绿地系统规划,并规定市域绿地系统规划要“阐明市域绿地系统规划结构与布局和分类发展规划,构筑以中心城区为核心,覆盖整个市域,城乡一体化的绿地系统”。
     但是,当前我国市域绿地系统规划的研究工作相对薄弱,规划的定位、规划范围不明确,缺乏统一、规范的市域绿地分类标准。规划实践中,所谓的“市域绿地系统规划”只是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一部分内容,存在编制内容空洞、缺乏深度,规划成果可操作性差、效力低下等问题。
     针对当前市域绿地研究和规划实践的实际,根据国情,立足于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以满足实际市域绿地规划、保护、建设的实际需要为目的,重点探讨解决目前市域绿地规划编制中的基础性问题和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首先,本项研究试图通过对我国现时期市域状况的系统分析,明确市域与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分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由此探讨市域绿地系统规划建设的特殊性,这是本项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基本着眼点。
Along with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people pay close attention to th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are attain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day by day. Green space protective construction as the effective means to improve urban environment is now playing an important role. However, due to the restriction of the price of land and the lower average per capita index of urban land utilization which are subject to national conditions, the urban greenery area can not be reached to an ideal target. In order to fundamentally solve th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that the city faces, protective construction of green space must be expanded from city to administrative area of the city.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 and the improvement of urbanization level are deeply changed the urban morphology and regional structure. The municipal administrative area faces the double pressures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During the high speed developing period of economy, how to well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of municipal administrative area on which mankind depends for existence, the planning of green spaces system is playing an important role.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and the administrative area of the city, an effective guidance of municipal administrative area planning of green spaces system is very necessary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city and its administrative area. "The outline of planning of city green spaces system (trial) explicit addresses that the planning of city green spaces system should include the planning of green spaces system of municipal administrative area, and it stipulates that municipal administrative area planning of green spaces system has to be:“expound the structure and layout of municipal administrative area planning of green spaces system and categorized the development plan, build up a green spaces system which concentrates on the central of the city and covers all the regions and integrates urban and rural area”.
     However, the research work of present municipal administrative area planning of green spaces system is relatively weak in our country, the orientation and the scope of the planning are indeterminate. It lacks of normative and unified criteria for classification of green space. In practice, the so-called "municipal administrative area planning of green spaces system”is only one part of the planning of urban green spaces system. It is shortage of detailed content, research dep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esearch result is not practical and the efficiency is very low.
     Study the reality of practice of present research on green spaces system of municipal administrative area, based on the national conditions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oci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his paper will focus on discussing the solution of the key points in the process of outlining the planning of green spaces system of municipal administrative area to fulfill the practical demands for planning, protec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green spaces of municipal administrative area.
     First of all, this research attempts to probe into the particularity of the construction of municipal
引文
①http://spanish.china.org.cn/chinese/zhuanti/hjgb/1103965.htm,中国网
    ②国家环保总局网站,2004 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http://www.zhb.gov.cn/eic/649368307484327936/20050602/8209.shtml
    ①潘岳:环境危机已在当代人眼前,http://news.xinhuanet.com/video/2005-06/01/content_3029936.htm
    ① 2002 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专栏,中国网,http://spanish.china.org.cn/chinese/zhuanti/hjgb/1103965.htm
    ① 城市生态系统中物资和能量要从其他生态系统(农业和海洋生态系统等)输入,同时城市生产生活所排放的大量废弃物,远超过城市范围内的自然净化能力,也要依靠其他生态消纳 (参见:沈清基 编著. 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M]. 同济大学出版社. 1998,P76) 。
    ①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中国的城市环境保护.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video/2005-06/02/content_3034959.htm 2005,6
    ① Luis F. Ribeiro The Cultural Landscape And The Uniqueness Of Place: A Greenway Heritage Network For Landscape Conservation Of Lisbon Metropolitan Area [D].Dissertation For Doctor Degree Of The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Amherst.)
    ①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市区绿地系统规划[Z].2003.陈完蓉,严华.特大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思考:以北京市绿地系统规划为例[J].城市规划,2005,(2):93-96
    ②北京市政府.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文本(2004-2020 年)[Z].北京城市规划信息(特刊)2005(3)
    ①北京北林地景园林规划设计院.郑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Z].2002
    ① 沈阳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沈阳城市绿地系统规划[Z].2002
    ① 本节资料来源:佛山市绿地系统规划纲要讨论稿.深圳市北林苑景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2004.引自:林世平. 市域绿地系统规划初探[D].北京林业大学硕士论文.2004.
     ①长沙市园林设计院.长沙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Z].2005
    ① 20 世纪 80 年代初,深圳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 2000 年的城市规模为 140-160 万人。2000 年的“五普”显示,深圳城市人口已达 700 万人,2020 年有可能达到 1000 万人,深圳的建设创造了快速而均衡发展的奇迹。详见谭维宁. 快速城市化下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思考和探索——以试点城市深圳为例.城市规划. 2005 年 第 29 卷 第 1 期:52-56。
    ①斑块,又称斑、拼块、嵌块体等,指不同于周围背景的非线性景观生态系统单元。廊道是具有线或带形的景观生态系统空间类型。基质是一定区域内面积最大、分布最广而优势性很突出的景观生态系统,往往表现为斑块、廊道等的环境背景(陈文波、肖笃宁、李秀珍, 2002;王仰麟、赵一斌、韩荡,1999)。
    ① 北京市绿化隔离地区绿地总体规划.北京北林地景园林规划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2000—转引自贾俊. 我国大城市城乡结合部地区绿地规划建设中若干问题的探讨[D]. 北京林业大学硕士论文. 2004.
    [1] 鲍世行主编. 城市规划新概念新方法[M]. 商务印书馆, 1993.1
    [2] 蔡红. 重点镇 城镇化的重要“增长极”--访建设部城乡规划司司长唐凯[J].小城镇建设. 2004,7:2-3
    [3] 蔡军. 城市化滞后于经济发展的制度化因素分析[J]. 城市规划. 2006,30(1): 67-72
    [4] 陈继勇,罗福周,庞永师.城市化进程中城乡结合部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模式研究[J].2003(11):74-75.
    [5] 陈晶中,陈杰,谢学俭.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类型及其面临的环境压力[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3(增刊):12-14.
    [6] 陈爽,张皓.国外城市规划中的绿色思考[J].规划师,2003,19 (4):71—74.
    [7] 陈文波,肖笃宁,李秀珍.景观空间分析的特征和主要内容[J].生态学报,2002,22(7):1135-l142.
    [8] 陈佑启.北京城乡交错地带土地利用问题与对策研究[J].经济地理,1996(4),46-51
    [9] 崔功豪.当前城市与区域规划问题的几点思考[J]. 城市规划, 2002.2
    [10] 崔功豪主编. 中国城镇发展研究[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2
    [11] 崔琰,李海民,肖立宾. 浅论我国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机制与措施[J].唐都学刊. 2004,20(2):121-123.
    [12] 邓楚雄,李晓青,龚黎君.湖南省小城镇建设合理用地探析[J].热带地理,2005(3):23-27.
    [13] 邓文盛,等 武汉市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分析[J]. 城市发展研究 2003,10(6):46-52
    [14] 丁向阳,董桂萍. 论生态城市绿地系统的综合效益[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5, 24(3):53-56
    [15] 丁志刚, 张京祥. 基于郊区化背景下的大都市郊区小城镇发展研究——以南京为例[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29(2):176-180.
    [16] 董晓峰,屠锦敏,张勤,张兵. 区域开发与城镇发展管治研究—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中“管治规划”模式探讨[J]
    [17] 段进. 城市形态研究与空间战略规划[J]. 城市规划. 2003, 27(2):45-48
    [18] 段进.城市空间发展论[M].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8
    [19] 冯云廷. 两种城市化模式的对接与融合[J]. 中国软科学.2005,6:86-95..
    [20] 傅伯杰,刘国华,陈利顶,等.中国生态区划方案[J].生态学报,2001,21(1):1-6.
    [21] 巩文.略论生态区划与规划[J].甘肃林业科技,2002,27(3):27~31.
    [22] 谷凯. 城市形态的理论与方法——探索全面与理性的研究框架[J]. 城市规划, 2001 (12):36-41 .
    [23] 顾朝林等.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城市发展[M].商务印书馆,1999
    [24] 郭晋平,薛达,张芸香,刘明国. 体现地域特色的城市景观生态规划——以临汾市为例[J]. 城市规划. 2005, 29(1):68-72.
    [25] 韩晓莉, 宋功明, 王军. 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规划方法初探[J].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 35(2):127-130.
    [26] 何芳. 区域规划[M]. 百家出版社, 1995.12
    [27] 何剑,王良健.现阶段我国农村城市化的负面效应及对策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04,11(3):14-17.
    [28] 何萍,王家骥,苏德毕力格,等.海河流域生态功能区域划分研究[J].海河水利,2002,(2).
    [29] 何湘.城市绿地分类探讨[J].中国园林.1993(2):35-41.
    [30] 何永. 从资源、人口、土地、环境切入的生态规划[J]. 北京规划建设. 2005,1: 48-50
    [31] 胡序威、周一星等.中国沿海城镇密集地区空间集聚与扩散研究[M]. 科学出版社. 2000
    [32] 胡序威. 区域与城市研究[M]. 科学出版社,1999
    [33] 胡序威. 我国区域规划的发展态势与面临问题[J]. 城市规划, 2002.2
    [34] 胡银根,韩桐魁.小城镇用地无序扩张的成因剖析[J]. 小城镇建设,2004(2):86-88.
    [35] 黄光宇,陈勇.生态城市理论与规划设计方法[M]. 科学出版社. 2002
    [36] 惠无央. 浅谈城市形态[J]. 山西建筑. 2005,31(18):30-32
    [37] 霍耀中,谷凯. 市镇规划分析: 概念、方法与实践[J].城市规划。2005,12(2):27-32
    [38] 贾倍思. 绿色城市不是可持续发展城市──生态系统观念在城市发展研究中的重要性[J]. 新建筑, 1999.1
    [39] 贾建中 编. 城市绿地规划设计[M].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2.6
    [40] 贾俊. 我国大城市城乡结合部地区绿地规划建设中若干问题的探讨[D]. 北京林业大学硕士论文. 2004.
    [41] 贾俊.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市域问题的探讨[J].规划师,2004.6
    [42] 么永生.北京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初探--兼论与奥运公园的关系.[D]. 北京林业大学硕士论文.2004
    [43] 贾喜波.湿地自然保护区的管理[J].林业勘查设计,2002,12(2):23-24.
    [44] 江景波、华楠编.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方法、模型、应用[M].同济大学出版社, 1997.5
    [45] 金经元.奥姆斯特德和波士顿公园系统(上、中、下). 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2, 02/03/04
    [46] 金纪元.再谈霍华德《明日的田园城市》[J].国外城市规划,1996.4
    [47] 金经元. 社会、人和城市规划的理性思维.中国城市出版社,1993
    [48] 金勇章.城镇建设与发展的土地空间形成机制探讨[J].国土资源导刊,2004(1):17-21.
    [49] 康慕谊.城市生态学与城市环境[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
    [50] 况平 廖恰如 吴涛.重庆市域现存传统园林、建筑和民居调查初报[J]. 重庆建筑 2003,5
    [51] 李炳炎.发展小城镇:扩大内需的理性选择[M].南京经济学院学报,2000,4.
    [52] 李超民. 郊区化机制与上海城乡空间经济一体化探讨. 济南大学学报. 2005,15(4):27-32
    [53] 李东泉,徐飞鹏. 青岛城市发展史上的三次飞跃——兼论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城市规划汇刊. 2003 ,1: 37-44.
    [54] 李锋,王如松. 城市绿色空间建设的内涵与存在问题[J]. 城市林业. 2004,2(5):4-8
    [55] 李海梅、何兴元、陈玮、徐文铎.沈阳城市森林生态规划建设. 生态学杂志,2005,23 (1):43-47
    [56] 李瀚,李永良.退耕还林(草) 工程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青海农林科技. 2003 年增刊:46-50
    [57] 李和平, 詹燕. 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功能理论探索与实践——以重庆茶园新城区园林绿地系统规划为例[J]. 福建工程学院学报. 2005,3(1):38-41
    [58] 李家林.国土规划与区域可持续发展[M].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 1999.9
    [59] 李锦顺. 城乡社会断裂和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研究[J]. 生态经济. 2005,2:28-35
    [60] 李俊莉,宋华明. 郊区化影响下的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以西安市为例[J]. 曲阜师范大学学报.2005,31(3):111-114.
    [61] 李敏. 城市景观与绿地系统规划. 邹德慈 编著. 城市规划导论 第六章[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62] 李敏. 城市绿地系统与人居环境规划[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杜.1999.
    [63] 李敏. 现代城市绿地系统规划[M] .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64] 李敏.城市绿地系统与人居环境规划[M].北京一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8
    [65] 李团胜,石铁矛.试论城市景观生态规划[J].生态学杂志,1998 (5):63—67.
    [66] 李卫锋、王仰麟、蒋依依、李贵才.城市地域生态调控的空间途径---以深圳市为例.2003
    [67] 李远. 我国规模化禽畜养殖业存在的环境问题与防治对策[J ] . 上海环境科学,2002 ,21 (10) :597-599.
    [68] 李芸.都市计划与都市发展----中外都市计划比较.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6
    [69] 廖继武,孙武,彭素梅. 海南东方八所镇城镇空间扩张及其发展研究[J]. 社会科学家增刊.2005,5: 444-447.
    [70] 林世平. 市域绿地系统规划初探[D]. 北京林业大学硕士论文.2004.
    [71] 林性粹,程冬玲. 中国水资源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浅析[J]. 新疆农垦经济. 2003,5
    [72] 刘滨谊,姜允芳.中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城市规划汇刊。2002[2]:27—29.同济大学出版社
    [73] 刘滨谊、余畅.美国绿道网络规划的发展与启示[J].中国园林,2001.6
    [74] 刘刚,焦建云. 我国资源、环境特征与可持续发展战略[J]. 宏观经济管理. 2006 ,1:22-25
    [75] 刘平辉, 郝晋珉,李博文,李旭霖. 城市边缘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影响因素研究——以北京市海淀区为例[J].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3,26(2):101-105
    [76] 刘琦等.县域规划的理论、方法与实践[J].中山大学出版社,1993
    [77] 刘盛和. 城市土地利用扩展的空间模式与动力机制[J]. 地理科学进展. 2002,21(1):43-50
    [78] 刘湘南,黄方.土地利用变化驱动下的区域生态环境退化机制分析[J].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 34(1):87-92
    [79] 刘忠伟,王仰麟,陈忠晓.景观生态学与生态旅游规划管理[J].地理研究.2001,20(2):206-212.
    [80] 马锦义. 论城市绿地系统的组成与分类[J]. 中国园林.2002,1:23-26.
    [81] 闵希莹,杨保军.北京第二道绿化隔离带与城市空间布局[J].城市规划,2003.27(9)
    [82] 宁越敏、严重敏.中国中心城市的不平衡发展及空间扩散的研究[J].地理学报,1993,48(2):97—104
    [83] 牛慧恩.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论三者关系及其协调发展[J]. 城市规划 2004,28(11) :42-46
    [84] 牛星, 欧名豪. 城市化进程对耕地面积变化的影响--以甘肃省和江苏省为例 甘 肃 农 业 大 学 学 报 2004 年 l2 月 39(6): 729~734
    [85] 彭 立 芹 , 冯 文 钊 , 曾 志 远 . 我 国 土 地 整 理 存 在 的 问 题 及 对 策 [J]. 安 徽 农 业 科学,2003 ,31(4) :590 ,592
    [86] 彭友贵,陈桂珠,夏北成,吴乾钊,陈旸.广州南沙地区湿地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与保护[J]. 湿地科学. 2004,2(2):81-87.
    [87] 彭震伟主编.区域研究与区域规划[M].同济大学出版社, 1998.8
    [88] 蒲欣冬,苗风飞. 城市绿地农业初探[J].小城镇建设.2004,7:74-75
    [89] 齐康编.城市环境规划设计与方法[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7
    [90] 千庆兰,陈颖彪.城市绿地时空演化及空间布局模式研究[J].
    [91] 邱国锋. 我国农村土地整理的实践与探索[J]. 经济地理. 2003, (3) :351-354
    [92] 茹葳、相西如. 浅谈中小城市绿地系统规划[J].中国园林, 1998.4
    [93] 尚国琲,冯朝军.城镇化进程中的土地利用问题与制度创新——以河北省为例的实证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05(3):93-101.
    [94] 沈清基,编著.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M].同济大学出版社,1998.
    [95] 沈清基.城市空间结构生态化基本原理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4,14(6):6-11
    [96] 沈清基编著. 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M]. 同济大学出版社. 1998,12:76.
    [97] 宋治清,王仰麟,丁艳,李贵才. 市域生态功能区划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以深圳市为例[J].资源科学. 2004, 26(5):117-124.
    [98] 苏泽群.农村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
    [99] 苏泽群.农村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
    [100] 孙施文. 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的政府机构协同机制. 城市规划, 2002(1) .
    [101] 谭维宁. 快速城市化下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思考和探索——以试点城市深圳为例[J].城市规划. 2005 ,29 (1):52-56。
    [102] 谭志伟.浅议黑龙江省湿地生态系统效益[J].黑龙江国土资源. 2005,6:40.
    [103] 汤茂林. 对小城镇合理用地的思考 ——以江苏省为例[J]. 城市规划. 2003,27(7):32-35
    [104] 唐文玉. 土地利用规划中公众参与之探讨[J]. 国土资源导刊. 2005,1:28-30
    [105] 田光进,刘纪远,庄大方, 张增祥. 基于遥感与 GIS 的 20 世纪 90 年代中国城镇用地时空特征[J]. 第四纪研究. 2003,23(4):421-427.
    [106] 童明. 城市政策研究思想模式的转型[J]. 城市规划汇刊, 2002 (1) .
    [107] 汪洋编.“十五”城镇化发展规划研究[M].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1.6
    [108] 汪永华,环城绿带理论及风景园林[J].风景园林.2006
    [109] 王春辉.三江平原独木河流域大塔山湿地的环境功能初探[J]. 森林工程. 2004,20(3):7-8.
    [110] 王放.中国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101] 王冠木,刘忠刚,邱明煊. 宏观体系下的城市空间演化--以沈阳市城市形态为例[J]. 2004, 28(1): 54-55
    [102] 王浩,赵永艳.城市生态园林规划概念及思路[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0,27(9):85 —88.
    [103] 王建国 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祉,I991,10
    [104] 王进,陈爽,姚士谋. 城市规划建设的绿地功能应用研究新思路[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4,20(6):99-103.
    [105] 王敬国. 农用化学物质的利用与污染控制[M] . 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 88-91.
    [106] 王宁,邵波,陈勇,胡庆钢.城镇群建构分析与实例[J]. 城市规划汇刊. 2002 ,1 :12-16
    [107] 王人潮, 王珂 论中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作用及其实施基础[J].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31 (1) : 1~ 6, 2005
    [108] 王素萍,杜舰. 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矛盾与协调[J]. 河南国土资源 2005/1:17-18
    [109] 王晓东等, 城市景观规划中若干尺度问题的生态学透视[J], 城市规划汇刊, 2001.5
    [110] 王心源、范湘涛、邵芸,等.基于雷达卫星图像的黄淮海平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研究[J],地理科学. 2001,21(1):57—63
    [111] 王欣,沈建军 建设有活力的绿色空间网络---浅谈 21 世纪城市绿地系统[J]. 浙江林业科技 2001 21(5):53-55
    [112] 王学斌,孙雁. 关于城市次区域规划的理论研究与实践[J]. 城市. 2005,3:33-35
    [113] 王仰麟,赵一斌,韩荡.景观生态系统的空间结构:概念、指标与案例[J].地球科学进展,1999,14(3):235~241.
    [114] 魏清泉, 区域规划原理与方法[M], 中山大学出版社, 1994
    [115] 文云朝、汪一鸣, 土地规划与农村整治──比利时瓦隆区国土整治经验借鉴[J], 地理研究, 1998.6
    [116] 乌东峰. 论农村社区机制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J]. 学术论坛. 2005,1:81-85
    [117] 吴本辉. 新一轮规划修编必须处理好三大关系[J]. 中国土地。2005,3:8-10
    [118] 吴国兵. 我国城市郊区化的特色及对策研究——以上海市为例[J]. 城市发展与研究晨新. 观察与思考 17-19
    [119] 吴良镛, 京津冀北城乡空间发展研究[J],城市规划,2000.12
    [120] 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121] 吴良镛. 系统的分析 统筹的战略——人居环境科学与新发展观[J]. 城市规划 2005 29(2):15-17.
    [122] 吴良镛.芒福德的学术思想及其对人居环境学建设的启示[J].
    [123] 吴人韦,国外城市绿地的发展历程[J],城市规划,1998,22[6]
    [124] 吴人韦,尹仕美,周进. 我国城市绿化规划实施管理的现状与对策[J]. 规划师. 2005,21(2): 64-66 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5,4(4):17-20
    [125] 吴人韦. 支持城市生态建设——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专题研究[J]. 城市规划 2000,24(4):31-33
    [126] 吴人韦.城市绿地的分类[J].中国园林.1999,6:59-62
    [127] 吴效军.新时期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基本思路和方法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01,16:24—26.
    [128] 武进, 中国城市形态:结构、特征及其演变[J], 江苏科技出版社, 1990
    [129] 武 青 艳 . 我 国 农 村 生 态 环 境 问 题 探 析 [J]. 沈 阳 建 筑 工 程 学 院 学 报 ( 社 会 科 学版).2004,6(1):52-54.
    [130] 肖笃宁,高峻,石铁矛.景观生态学在城市规划和管理中的应用[J].地球科学进展,2001。16(6):813—820.
    [131] 谢花林,刘黎明,李振鹏 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评价方法研究[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19(3):101-104
    [132] 谢京华.对农业和城市化协调发展与农村城镇化关系的思考[J].北方经济,44-45.
    [133] 邢久强. 充分发挥政府和农民两个积极性—— 著名学者温铁军谈新农村建设[J]. 前线.2006,1:37-39.
    [134] 邢忠、应文、颜文涛、靳桥. 土地使用中的“边缘效应”与城市生态整合——以荣县城市规划实践为例[J].
    [135] 邢忠. “边缘效应”与城市生态规划[J]. 城市规划.2001,25(6):44-49
    [136] 熊保山,杨志峰. 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的时空尺度特征 [J]. 生态学杂志,.2003,14(1):121
    [137] 熊保山,杨志峰. 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研究进展[J]. 生态学杂志,2001,20(3):31-36.
    [138] 徐波, 日本的绿色综合规划[J], 国外城市规划, 1996.1
    [139] 徐波, 谈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基本定位[J], 城市规划,2002,26(11)
    [140] 徐波,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市域问题的探讨[J],中国园林,2005.3
    [141] 徐波,郭竹梅,钟继涛. 北京城市环境建设新课题——北京市绿化隔离地区绿地总体规划研究[J].中国园林,2001(4):67~69
    [142] 徐波、赵锋等, 关于城市绿地及其分类的若干思考[J], 中国园林, 2000.5
    [143] 徐波.谈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基本定位[J].城市规划,2002 1):20~22
    [144] 徐巨洲. 城市规划与城市经济发展[J]. 城市规划, 2001 (8) .
    [145] 许浩 编.国外城市绿地系统规划[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146] 许先升,梁伊任 ,王 浩 安阳市市域绿地景观生态规划初探[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2)
    [147] 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编著.城市地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148] 杨培峰,城乡空间生态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M],科学出版社, 2005,7
    [149] 杨士弘,等,编著.城市生态环境学[M].科学出版社,1996.
    [150] 杨永春.西方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理论进展[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3,22(4): 1-5
    [151] 杨志峰、何孟常、毛显强、鱼京善、吴亁钊. 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规划[M]. 科学出版社. 北京. 2006,6:170-180.
    [152] 叶安珊. 中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研究[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05,9:12-13
    [153] 叶依广,厉伟. 城市化与土地生态系统优化[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3(1):1-9
    [154] 尹君, 姚会武,王亚西,谢啸斌,赵鲁燕,张勇.土地生态规划与设计.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4, 27(3):71-77
    [155] 尹淑坤 , 钱 毅, 段益生, 王万新, 艾南山. 城市近郊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浅析[J]. 四川环境.2004,23(1):31-33
    [156] 尤琳、李卫江.上海市城镇体系空间布局探讨[J],城市问题,2000(3):37—39.
    [157] 俞孔坚 刘东云.美国的景观规划设计专业[J].国外城市规划.1999,1:1-9.
    [158] 俞孔坚.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H].科学出版社,1998.
    [159] 馀波,等关于城市绿地及其分类的若干思考[J]中国园林,2000,(5)
    [160] 虞孝感等, 长江三角洲地区国土与区域规划研究, 科学出版社, 1993
    [161] 袁艺,谢锋,史培军. 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城镇用地与农业用地的景观斑块特征研究——以深圳市为例.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 ,39(6):835-842.
    [162] 曾辉, 喻红, 郭庆华. 深圳市龙华地区城镇用地动态模型建设及模拟研究. 生态学报. 2000, 20(4) :545-551.
    [163] 曾辉,江子瀛,喻红,许国雄. 深圳市龙华地区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的景观结构研究 Ⅲ 农业用地结构及异质性分析.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 36 卷,第 2 期,2000 年 3 月:221-230
    [164] 曾辉,姜传明. 深圳市龙华地区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的景观结构研究林地的结构和异质性特征分析. 生态学报. 2000,20(3):378-383.
    [165] 曾菊新, 现代城市网络化发展模式, 科学出版社, 2001.2
    [166] 翟金良,何岩,邓伟. 向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功能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 2002,22(3):5-10.
    [167] 张波. 农村环境污染状况及对策[J].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6:47-49
    [168] 张承安 编.城市发展史[M].武汉大学出版社.1985,P176
    [169] 张大超,史安娜. “ 三农” 问题与城市化探讨. 经济师 2003,7:19-20.
    [170] 张峰. 污染 沉重的家园之患. 建设科技. 2004,4 :12-15
    [171] 张鹤鸣.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05,25(1):11-13.
    [172] 张惠远,倪晋仁. 城市景观生态调控的空间途径探讨. 城市规划. 2001,25(7):15-18
    [173] 张京祥、吴启焰, 试论新时期区域规划的编制与实施, 经济地理, 2001.9
    [174] 张京祥《城镇群体空间组合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2 0 0 0 。
    [175] 张琪,城市空间结构的概念及其发展。国外建材科技。2004,25(3):91-92。
    [176] 张庆费, 城市绿色网络及其构建框架, 城市规划汇刊, 2002.1
    [177] 张庆费、徐绒娣, 城市森林建设的意义和途径探讨, 大自然探索, 1999.2
    [178] 张式煜,上海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城市规划汇刊 2002 年第 6 期总第 142 期:13-16
    [179] 张庭伟. 1990 年代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及其动力机制. 城市规划, 2001 (7):7-14
    [180] 张庭伟. 构筑规划师的工作平台—规划理论研究的一个中心问题(续). 城市规划. 2002(26)11:16-19. b
    [181] 张庭伟. 构筑规划师的工作平台—规划理论研究的一个中心问题. 城市规划. 2002,26(10):18-23 a
    [182] 张庭伟. 政府, 非政府组织, 和社区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 城市规划汇刊, 1998 (3) .
    [183] 张伟.试论城乡协调发展及其规划. 2005 ,29(1 ):79-83。
    [184] 张文,等 城市中的绿色通道及其功能[J]. 国外城市规划. 2000:(3)
    [185] 张雪绸. 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及保护对策[J]. 统计教育. 2005,5:52-54
    [186] 张艳婷.阜南推进林业产业化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J].林业勘查设计(总 134 期) 2005 年第 2 期 :13-15。
    [187] 张玉林,顾金土. 谁是环境污染的最大受害者[J ] . 经济管理文摘,2003(11) :36-41.
    [188] 章家恩,饶卫民.农业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与可持续利用对策探讨[J]. 生态学杂志. 2004 ,23 (4) :99~102
    [189] 章家恩、骆世明. 农业生态安全及其生态管理对策探讨[J]. 生态学杂志. 2004,23(6):59-62
    [190] 赵俊权,杜国祯,陈家宽. 滇池湿地现状及保护对策[J]. 绿色经济. :77-79
    [191] 赵筱青、曹杰、谈树成.昆明城镇体系空间分布类型及其原因分析[J]. 人文地理. 1999,14(4):26—29.
    [192] 赵燕菁. 当前我国城市发展的形势与判断[J]. 城市规划, 2002 (3) .
    [193] 赵燕菁. 高速发展条件下的城市增长模式[J].国外城市规划,2001(1):27~33
    [194] 郑爱榕、蔡阿根等, 市域环境区划和用地生态适宜度分析方法──以晋江市市域环境区划为例[J]. 台湾海峡. 2000,12 .
    [195] 周干峙. 统筹城市和区域 整合城市和乡村. 城市规划. 2005, 29(2):18-19.
    [196] 周岚,程茂吉.论科学发展观指引下的城市规划转变. 规划师. 2005,21(2):12-13.
    [197] 周岚. 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发展对中国之启迪. 国外城市规划. 2001,1:34-37
    [198] 周一星. 城市地理学[M]. 商务印书馆. 1995
    [199] 周一星、孟延春, 北京的郊区化及其对策, 科学出版社, 2000.1
    [200] 周一星.城市地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201] 周再知,蔡满堂,许勇太. 乡村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研究[J]. 林业科学研究. 1999,12(6): 599-605.
    [202] 朱朝亮.重庆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研究[J].重庆建筑,1996 19(3):18-24
    [203] 朱建宁.探索未来的城市公园——巴黎拉·维莱特公园[J].中国园林,1999,2
    [204] 诸丹.城市化进程中对农田景观价值的认识[J].2005.
    [205] 庄林德,张京祥.中国城市发展与建设史[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8
    [206] 宗跃光.城市景观生态规划中的廊道效应研究——以北京市区为例[J].生态学报,1999,19(2)
    [207] 宗跃光.大都市扩展的廊道效应与景观结构优化──以北京市区为例[J]. 地理研究, 1998.6
    [208] 邹德慈. 邹德慈 编著. 城市规划导论[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09] 邹军,张京祥,胡丽娅.城镇体系规划──新理念、新范式、新实践[M].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2.7
    [210] [波]W.奥斯特罗夫斯基.现代城市建设[M].冯文炯、陶吴馨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6.7
    [211] [美] 张庭伟.构筑规划师的工作平台—规划理论研究的一个中心问题(续). 2002(26)11:16-19
    [212][ 美 ] 张庭伟 . 构筑规划师的工作平台 — 规划理论研究的一个中心问题 [J]. 城市规划,2002,26(10):18-23
    [213] [美]F.斯坦纳.生命的景观——景观规划的生态学途径(第二版)[M].周年兴,李小凌,俞孔坚 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4
    [214] [美]I.L.麦克哈格. 设计结合自然[M]. 芮经维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2,9
    [215] [日]高原荣重.城市绿地规划[M].杨曾志 、阎德藩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3.6
    [216] [日]只木良也、吉良龙夫, 唐广仪,陈丕相,郑铁志 译 《人与森林——森林调节环境的作用》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2 年 2 月 P6-14
    [217] [英]P.霍尔. 城市和区域规划[M]. 邹德慈、金经元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5.5
    [218] [英]W.鲍尔. 城市的发展过程[M].倪文彦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1.4
    [219] Ahern,J..Greenways as a planning strategy [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1995,33
    [220] Cook,E. and Lier,H.V.. Landscape planning and ecological networks: an introduction [M]. In landscape planning and Ecological Network, Cook,E. and Lier, H.v.. Elsevier. Amsterdam, 1994,
    [221] Daily G C.Natures Services:Societal Dependence on Natural Ecosystems[M ].Washington D C:Island Press,1997
    [222] Ecology[J].Landscape Ecology,1995(3):133—142.
    [223] Fabos,J.G..Introduction and overview:the greenway movement,uses and potential of greenways [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1995,33
    [224] Forman R T .Some General Principles of Landscape and Regional
    [225] Goldstern,E.L. Gross,M. Degraaf,R.M. Wildlife and green space planning in medium-scale residential development[J]. Urban Ecology, 1983,7
    [226] Harding J.S.& Winterboum M.J..An ecoregion classification of the South Island,New Zealand[J].Environmental Management,1997,51:275~287.
    [227] John,H., Beyond Green Belts:Managing Urban Growth [M].London:Jessica Kingsley Publ1shers.1990.58
    [228] Julie Hauserman Landscape architects help design a statewide greenway network [J] Landscape Architecture,I995(7)
    [229] Little,C.E..Greenways for America [M].Baltimore and Landon: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0.
    [230] Lu,J.B.,Ding,L.Z.and Zhao,X.Z.2004.Landscape ecological changes of large dams and reservoir in China.Korean Journal of Ecology,27(1):9—13.
    [231] Miller,M..The elusive green background:Raymond Unwin and theGreater London Regional Plan[J].Planning Perspectives.1989.(4)
    [232] Peterjohn W T and D L Correll.Nutrient dynamics in an agricultural watershed :observations On the role of ariparian forest [J].Ecology,1984,65:1466~1475
    [233] Peterjohn W T and D L Correll.Nutrient dynamics in an agricultural watershed :observations On the role of ariparian forest [J].Ecology,1984,65:1466~1475
    [234] Rooijen,M.V., Garden city versus green town:the case of Amsterdam 1920—1935 [J].Planning Perspectives.1990,(5)
    [235] Searns, R.M.. The evolution of greenways as an adaptive urban landscape form [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1995,33
    [236] Sheppard,S Harshaw,H. Forests and landscapes: linking ecology, sustainability and aesthetics[M], Cromwell Press, 2001
    [237] Tianxin Zhang& Andre Sorensen 著 黄剑译 提高城市边缘地区自然开敞窒间连续性的设计方法论 国外城市规划 2002.4:17-20
    [238] Toft,D..Green belt and the urban fringe [J].Bui1t Environment,1995,21(1) 80.Zube,E.H..Greenways and the US National Park System[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1995,33 10 1
    [239] Vincent,P. Form theory into practice: a cautionary tale of island biogeography[J]. Area, 1981,13(2)
    [240] Xiao Duning et al,1996.Protection littoral wetland in the Northern China: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characteristics.AMBIO.125(1):2~5.
    [241] Zube,E.H.Greenways and US National Park System[J],Lands,Urban Plan,1995,33
    [242] 北京市人民政府.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 年—2020 年)
    [243] 国家建委、国家农委, 村镇规划原则, 1982
    [244] 国土资源部.2003 年国土资源公报.国土资源通讯,2004(5):44-48.
    [245] 国土资源部.2003 年国土资源公报.国土资源通讯,2004(5):44-48.
    [246] 国务院, 城市绿化条例, 1992
    [247]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中国,世纪之交的城市发展, 辽宁人民出版社, 1993
    [248] 建设部,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1991
    [249] 建设部,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 1995
    [250] 建设部, 城市绿地分类标准, 2002
    [251] 建设部, 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 1993
    [252] 建设部, 城市用地分类及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1991
    [253] 建设部,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试行), 2002
    [254] 北京北林地景园林规划设计院. 郑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3-2010)[Z].2002
    [255] 沈阳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沈阳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3-2010)[Z].2002
    [256] 长沙市园林设计院. 长沙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3-2020)[Z].2005
    [257] 世界大城市规划与建设编写组, 世界大城市规划与建设, 同济大学出版社, 1989.2
    [258]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市域规划编制办法与理论,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2
    [259]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1989
    [260]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1980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