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型世言》文化意蕴初探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型世言》是我国明代一部优秀的短篇拟话本小说集,其作者为陆人
    龙,约刊刻于崇祯五年左右。自明末以来,《型世言》一直湮没无闻,直至二十世纪
    八十年代,才首次在韩国发现。这一发现,不但使中国古代小说史上许多悬未而决
    的问题获得顺利解决,而且他贴近现实的社会描摹,又使它具有重大的认识价值。
    由于该书发现较晚,对它的研究尚不充分,尤其是它充溢全书的伦理教化,又使其
    展现出与“三言二拍”等具有晚明人文思潮特点的作品迥异的风格。有鉴于此,本
    文选此题目作专题研究,试图对《型世言》的思想内容作全面的分析和归纳。力求
    通过对文本内涵的发掘,探求其深层的文化意蕴;并通过与“三言二拍”的比较,指
    出二者创作意旨的差异。
     论文的第一部分,是《型世言》的概况,共分四个小节,分别讲述《型世言》的发
    现及其意义;《型世言》的作者和评者略述;《型世言》的版本编撰特点;以及其题材
    内容、价值等问题。
     由于本文是将《型世言》置于晚明的时代背景中加以观照的,因此,论文的第二
    部分,是对这一时代社会背景的介绍。在晚明时期,由于商业活动的逐渐繁荣,商
    品经济的日渐发展,使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另一方面,随着心学的发展
    演变,在思想文化领域内也呈现出异质的涌动。这一经济文化的变迁构成了晚明
    独特的时代特点。这时,传统的价值观,道德标准失去了普遍的约束力,人们的思
    想走向多元。但当理学禁欲主义的堤坊。被冲决之后,也常常会产生思想的混乱。
    过分注重自我,个人私欲急剧膨胀,任情纵欲、见利忘义等行为也随之而来,以致世
    风日下,道德沦丧,人心不古。《型世言》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出现的,它旨在为当时
    失范的社会重建一种道德伦理和文化秩序。
     第三部分是本文的重心所在。文章分别从三个方面对《型世言》的思想内容作
     了较为全面的概括。为了做到纲目清楚,又在每个小节中分了若干层面作专题论
     述。首先,从小说书名入手,对作者的立意作了探讨。指出,所谓“型世言”者,用小
     说中的话来概括,即“纪之以为世型”,“树型今世”(第三回回末评)。接下来,论文
     对小说“树型”的方式作了类型学的划分。纵观整部小说,作者一方面以正面树型
     的方式重建道德理性;另一方面又以反面设例的方式,重建文化信仰。
     在正面所树的范型中,作者重在表彰忠臣孝子、贞节烈妇以及义的伦理规范。
     其中,“忠臣孝子”的范型构设,其目的在于建立一种家国伦理典范;对“贞节烈妇”
     的行为赞扬,旨在树立一种妇德妇行的楷模;而义的人际伦理的建构,则意在提供
     互·
     一种行为的价值标准和取向。在“反面设例”中,作者一者以贪财好色作为反面案
     例,对当时流行的“酒色财气”四贪现象作了批判和抨击,企图以此达到醒世、警世、
     劝世的目的;一者以“善恶果报”的方式重建文化信仰。对此,我们不能仅以“封建
     迷信”一笔抹杀,而要看到作者欲借此为俗世提供一种道德敬畏感的良苦用心。在
     这一部分的最后,以最能体现人文知识分子特点的批判精神为视角,就小说对政治
     腐败的批判,对世情沦落的抨击,对人格堕落的谴责等内容,作了分类概括。这也
     是小说思想内容的一个重要层面。它体现出《型世言》作者的敏锐眼光及其对社会
     的深刻关切。
     第四部分,是对《型世言》和“三言二拍”的比较研究。这二比较是从二者不同
     的情理观、商业观和艺术表现方式等方面展开的。与“三言二拍”相比较,《型世言》
     的作者更多是站在男性中心主义的立场上来结构故事,展开描写的,其中贯穿着一
     种以理抑情的思想倾向。它重点强调的是女性对“妇德”的遵从,从而剥夺了其作
     为个体的人的存在的合理欲望,表现出某种“文化绝对主义”的立场观点。同样,与
     “三言二拍”中表现“好货”的思想不同,《型世言》虽也对时代中的商业现象作了全
     方位的展现,但这只作为作品的背景出现。尤其与“三言二拍”中众多值得肯定的
     商人形象相比,《型世言》中的商人多是无行商贾。这一切均表现出作者“文饨保守
     主义”的思想趋向。如果说“三言二拍”是典型的“市民文学”,那么《型世言》则很难
     够得上这一标准。在艺术表现方式方面,本文就体制特点、素材来源、叙事结构和
     语言艺术等几方面对二者作了对比性的探讨。通过对比可知,《型世言卯总体艺
     术成就要逊于“三言二拍”。
     因此,当我们将“三言二拍一型”并称时,不能不看到它们的区别。同时,当我
     们从杜会学*说学的角度指出《型世言》的不足时,千万不可连贯穿于小说中的人
     娥怀和人文精神也一笔抹杀。只有立足时代背景,才能给出对作品的较为公正
     的诠释和评价。
This thesis is divided into four sechons.
    The first section gives a general overview of Xing Shi Yan and indived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book's rediscovery in l980'; An appraisal of the writer and commentator; The book's
    subject matter and forms of publication; And its value i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history.
    The second section introduces the novel's background, considered from the two main
    aspects of economic change and ideological change in Ming Dynasty.
    The focal point of the thesis lies in the 3rd section. The discussion centres on the book'
    s cultural implications. Against a backdrop of societal change, the book expresses the two
    missions of the intellectual: first, from humanitarian concern, to rebuild societal order; and
    second, from a humanifarian spirt, to criticize society in actuality. The writer gives "good"
    examples as models to his readers in order to rebuild his society's ethics; and then gives
    "bad" models, displaying the displeasure retribution of God, in order to rebuild society's
    religrous faith. Furthermore, his deep and comprehensive criticism extends from society, s
    politics all the way down to public feelings and customs, including every aspect of the indi-
    vidual's existence.
    The last section of the thesis researches the comparison between Xing Shi Yan and San
    Yan Er Pai. Through this comparison a clear difference is evident in the concepts of emotion
    and ethics, and in the concept of business. Differences in the literary works are also evident
    in their levels of artistic attainment.
    Hoverer the novel should be analyzed and appreciated from it's emergence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Ming Dynasty society, in order to obtain a valid evaluation.
引文
1.陆人龙《型世言》中华书局 1993年8月版。
    2.冯梦龙“三言”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11月版。
    3.凌濛初“二拍”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11月版。
    4.《三刻拍案惊奇》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5.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1月版。
    6.王重民《中国善本书提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7.欧阳代发《话本小说史》武汉出版社1997年6月版
    8.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中华书局1980年版
    9.杨义《中国古典小说史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12月版
    10.石昌渝《中国小说源流论》三联出版社1994年版
    11.徐定宝《凌濛初研究》黄山书社1999年1月版
    12.骆玉明《学说中国》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5月版
    13.周明初《晚明士人心态与文学个案》东方出版社1997年8月版
    14.闵宽东(韩)《中国古典小说在韩国》学联出版社1998年10月版
    15.何怀宏《底线伦理》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年4月版
    16.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12月版
    17.嵇文甫《晚明思想史论》东方出版社1996年9月版
    18.杨国荣《心学之思》三联出版社1997年6月版
    19.杨国荣《理性与价值》三联出版社1998年5月版
    20.沟口雄三(日)《中国前近代思想的演变》中华书局1997年10月版
    21.张振钧,毛德福《禁锢与超越》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1月版
    22.曹维劲,魏承恩《中国八十年代人文思潮》学林出版社1992年9月版
    23.任剑涛《伦理政治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年3月版
    24.刘小枫《沉重的肉身》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1月版
    25.王德威《想象中国的方法》三联出版社1998年9月版
    26.蒲安迪(美)《中国叙事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1月版
    27.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7月版
    28.陈庆浩(法)《型世言导言》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学研究所 民国八十一年11月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