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瓷器装饰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中华文明的悠悠历程中,陶瓷造型与装饰的演变脉络分明,可谓我们民族文化的具体体现,而由陶到瓷更是制作工艺的伟大变革,随着历史的演进其记录了祖先们的思维进步,渗透着历代的审美追求,承载着厚重深远的精神内涵。作为功能性与审美性完美统一的器物,它受到人们的喜爱并得到前人的广泛研究,在众多的研究中对瓷器装饰的探讨可以说是别具一格的角度。
     魏晋南北朝时期也被称为“汉唐之间”,是瓷器真正成熟的时期,在瓷器史中起到了承上肩下的作用,对这一时期的瓷器装饰研究不仅能够揭开该时代瓷器装饰的面容,而且对我们把握魏晋时期的装饰理念、审美追求、时代风尚有重要的意义。对装饰演变的分析可以为我们理解特定时期的社会环境历史背景提供-窥之管。
     本文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章导言部分对瓷器装饰研究的相关概念以及当前的相关研究做一详细的阐述,提出当前瓷器装饰研究的相关成果进而归纳出以往研究的缺陷与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对这一时期瓷器装饰的技术与题材做了详尽的归纳与分析,首先将瓷器装饰技术分为平面装饰与立体装饰,借鉴已发掘实物对其进行了科学合理的整理总结。其次以器物的装饰内容为依据将此时的装饰题材分为几伺类装饰题材、植物类装饰题材、动物类装饰题材、人物及生活场景类装饰题材四大类,并对相关装饰内容进行浅层的阐释与总结。
     第三章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瓷器装饰进行分期研究,本章在类型学分析的基础上按照瓷器装饰题材与技术的相似性,将这一时期的瓷器装饰分为四期:东汉至三国孙吴时期、西晋时期、东晋时期、南北朝时期。分析每个时期装饰题材与装饰风格的变化,总结归纳了每一时期的装饰特点,并对形成时代装饰风格的社会背景与历史原因进行了初步探讨。
     第四章从整体上对这一时期的瓷器装饰时代特征进行了清晰明确的归纳总结,并对形成因素进行了宏观的把握,从装饰整体性、固定范式、变形创作三个方面对瓷器装饰的审美特征进行了合理的阐述。
     第五章为结语部分。首先概括了本文写作的意义与所得;接着对文章在研究内容与方法以及文章结构方面的缺陷与不足进行了总结,指出尚未解决的问题;最后表明了后续研究的方向。
     本论文以美术考古学中的历史研究法与艺术研究法作为方法论,对魏晋时期的瓷器进行全面的整理,在此基础上对瓷器装饰进行类型学分析进而做出合理的分期,得出装饰演变的清晰脉络,并对这一时期的瓷器装饰特征有一个宏观的把握,对这一时期审美风尚的嬗变轨迹以及形成因素进行合理的阐述。
Throughout the whole course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the evolvement of ceramic appearance and ornamentation is clear. It can be described as a representation of our national culture. From pottery to porcelain, it's a great innovation of production process. It also loads the evolution of our progenitors thought, Aesthetic Pursuit, Spiritual Intension. As the perfect unity of Functional and aesthetic, it attracts many people and gets people's extensive research. Porcelain decoration is a unique point of view among many studies.
     The Wei-jin and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also known as "between the Han and Tang Dynasties" is the real porcelain mature period; it is a connecting link in the history of porcelain. The research of porcelain of this period can not only help us known the real of porcelain decoration, but also help us grasp the concept of Wei and Jin Dynasties decorative, aesthetic pursuit, fashion. The analysis of decoration evolution can help us understanding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the social environment.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the following sections.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to the first chapter of the paper make a detailed description on the porcelain decorative concepts and current research. Presented the results of current research and then summarize related defects and shortcomings of previous studies. And puts forward his own research methods.
     Chapter Two do a detailed analysis of induction on Porcelain decoration of this period of technical and subject matter. First porcelain decoration is divided into Flat decorative and Three-dimensional decoration. According to archaeological information, the paper Sort out on the porcelain decoration. Second, The paper divided the theme of porcelain decoration into the theme of Geometry Type, the theme of Plant type, the theme of Animal type, the theme of Figure and Living equipment based on decorative elements, then make the explanation and summary on decorative elements.
     Chapter Three the phased study on porcelain decoration in Wei, Jin,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The history of Wei, Jin,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were divided into four periods, Eastern Han to Wu State during the Three Kingdoms, Western Jin Dynasty, Eastern Jin Dynasty,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based on typological analysis. The article discussed the difference of decorative elements in different periods, then made the analysis on society and historical reasons of different periods.
     Chapter Four Made the clear induction on characteristic of porcelain decoration each periods. And made explanation overall, then made the sensible explanation on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porcelain decoration in Wei, Jin,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on the basis of Integrity,Fixed pattern and deformation created.
     Chapter Five is the conclusion. Firstly summed up the acquisition of the study, then summarized the deficiency in methods,contents and structure of the article, indicate the unresolved problem. Lastly point out the direction on the future research. This paper collected Wei and Jin porcelain knowledge comprehensive by art historical research in archeology and art research. Then, we analysis porcelain decoration, make a reasonable stage in typological, and then characteristic porcelain decorated from macroscopic aspect.
引文
①翁剑青:《形式与意蕴·中国传统艺术装饰八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版。
    ①陈雨前:《中国陶瓷文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10月版,第326页。
    ②陈万里:《中国历代烧制瓷器的成就与特点》,《文物》,1963年第6期。
    ③中国硅酸盐学会:《中国陶瓷史》,文物出版社,1982年版。
    ④熊廖:《中国陶瓷美术史》,紫禁城出版社,1993年版。
    ①李知宴:《三国两晋南北朝制瓷业的成就》,《文物》,1979年,第2期。
    ②刘建国:《东晋青瓷的分期与特色》,《文物》,1989年第1期。
    ③程金城:《中国陶瓷美学》,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年第1版。
    ④徐国基:《美,艺术美与陶瓷装饰艺术》,《景德镇陶瓷》,1996年第4期。
    ⑤张文兵,曾军:《论刻划花装饰的审美尺度与境界》,《中国陶瓷》,2004年第2期。
    ⑥林梓波:《中国陶瓷艺术装饰美探微》,《三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3期。
    ⑦朱霞、卓国镇:《浅谈陶瓷装饰中的图腾崇拜及其深远影响》,《景德镇陶瓷》,2007年第2期。
    ⑧陈晓俊:《中国陶瓷的人文精神》,《电影评介》,2006年第10期。
    ⑨孙长初:《六朝青瓷中的宗教信仰》,《东南文化》,2004年第1期。
    ⑩李翎:《六朝佛教对传统青瓷艺术的影响》,《佛学研究》,1998年第7期。
    11 陈雨前:《中国陶瓷文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10月版。
    ①杨可扬:《中国美术全集·工艺美术编·陶瓷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②孙海芳:《中国越窑陶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③孙海芳:《中国越窑陶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朱伯谦序。
    ④刘兰华、张柏:《中国古代陶瓷纹饰》,哈尔滨出版社,1994年版。
    ⑤翁剑青:《形式与意蕴,中国传统艺术装饰八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⑥孔六庆:《论彩陶艺术中的花鸟装饰》,南京艺术学院陶瓷研究专刊,1996年6月,第11卷第2期。
    ⑦孔六庆:《论元明清时代陶瓷花鸟装饰》,南京艺术学院陶瓷研究专刊,1998年3月,第13卷第1期。
    ⑧孔六庆:《论唐宋时代陶瓷花鸟装饰》,南京艺术学院陶瓷研究专刊,1997年3月,第12卷第1期。
    ①刘凤君:《山东古代烧瓷窑炉结构和装烧技术发展序列初探》,《考古》,1997年第4期。
    ②宋百川、刘凤君:《山东地区北朝晚期和隋唐时期瓷窑遗址的分布与分期》,《考古》,1986年,第12期。
    ①杨可扬:《中国美术全集·工艺美术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70页。
    ②杨可扬:《中国美术全集·工艺美术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78页。
    ①王珍仁、孙慧珍:《晋代青瓷酒具——著杯》,《文物》,1999年第12期。
    ②王志高、贾维勇:《南京发现的孙吴釉下彩绘瓷器及其相关问题》,《文物》,2005年第5期。
    ①易家胜:《南京出土的六朝早期青瓷釉下彩盘口壶》,《文物》,1988年第6期。
    ②王志高、贾维勇:《南京发现的孙吴釉下彩绘瓷器及其相关问题》,《文物》,2005年第5期。
    ③孔六庆将其分为“通体型、点缀性、分段型、独立型”参见孔六庆:《陶瓷装饰展开》,《陶瓷研究》1998年3月第14卷第1期。
    ①刘凤君:《考古中的雕塑艺术》,山东画报出版社,2009年版,第17页。
    ②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徽马鞍山东吴朱然墓发掘简报》,《文物》,1986年第3期。
    ③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太原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太原市北齐娄叡墓发掘简报》,《文物》,1983年第10期。
    ①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临沂市文化局:《山东临沂洗砚池晋墓》,《文物》,2005年第7期。
    ②杨可扬:《中国美术全集·工艺美术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65页。
    ①高大伦、蔡中民、李映福:《中国文物鉴赏》,漓江出版社,1991年版,第41页。
    ②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
    ③刘凤君:《考古中的雕塑艺术》,山东画报出版社,2009年版,第22页。
    ①丁一林、胡明哲:《论造型意识》,《美术研究》,1993年第1期。
    ②南京市博物馆:《南京吕家山东晋李氏家庭墓》,《文物》,2000年第7期。
    ①衢县文化馆:《浙江衢县街路村西晋墓》,《考古》,1974年第6期。
    ②衢县文化馆:《浙江衢县街路村西晋墓》,《考古》,1974年第6期。
    ③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马鞍山市文化局:《安徽马鞍山东吴朱然墓发掘简报》,《文物》,1986年第3期。
    ④临沂地区文管会、苍山县文管所:《山东苍山县晋墓》,《考古》,1989年第8期。
    ⑤南波:《江苏句容西晋元康四年墓》,《考古》,1976年第6期。
    ①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黄岩秀水岭水库古墓发掘简报》,《考古学报》,1958年第1期。
    ②南京市博物馆:《江苏南京邓府山吴墓和柳塘村西晋墓》,《考古》,1992年第8期。
    ③南京市博物馆:《江苏南京市江宁县下坊村发现东吴青瓷器》,《考古》,1998年第8期。
    ④南波:《南京西岗西晋墓》,《文物》,1976年第3期。
    ⑤安徽省文物工作队、和县文物组:《安徽和县西晋纪年墓》,《考古》,1984年第9期。
    ⑥嵊县文管会:《浙江嵊县大塘岭东吴墓》,《考古》,1991年第3期。
    ⑦南京市博物馆:《南京长岗村五号墓发掘简报》,《文物》,2002年第7期。
    ①金琦:《南京甘家巷和童家山六朝墓》,《考古》,1963年第6期。
    ②嵊县文管会:《浙江嵊县六朝墓》,《考古》,1988年第9期。
    ③西省历史博物馆:《西昌市东吴高荣墓》,《考古》,1980年第3期。
    ④南波:《南京西岗西晋墓》,《文物》,1976年第3期。
    ⑤安徽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安徽马鞍山市佳山东吴墓清理简报》,《考古》,1986年第5期。
    ⑥江西省文物工作队:《江西南昌市发现三座晋墓》,《考古》,1986年第9期。
    ①冯先铭:《中国陶瓷史》,文物出版社,1982年版。
    ②临沂地区文管会:苍山县文管所:《山东苍山县晋墓》,《考古》,1989年第8期。
    ③吴县文物管理委员会:《江苏吴县狮子山四号西晋墓》,《考古》,1983年第8期。
    ①梁志明:《绍兴官山岙西晋墓》,《文物》,1991年第6期。
    ②嵊县文管所:《浙江嵊县六朝墓》,《考古》,1988年第9期。
    ①《诗经·陈凤·泽陂》。
    ②《诗经·郑风·隰有荷花》。
    ③刘凤君:《美术考古学导论》,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47页。
    ④赣州市博物馆:《江西赣县南齐墓》,《考古》,1984年第4期。
    ⑤贵州省博物馆考古组:《贵州平埧马场东晋南朝墓发掘简报》,《考古》,1973年第6期。
    ⑥贵州省博物馆考古组:《贵州平埧马场东晋南朝墓发掘简报》,《考古》,1973年第6期。
    ⑦南京市博物馆、雨花区文化局:《南京司家山东晋、南朝谢氏家族墓》,《文物》,2000年第7期。
    ⑧偃师商城博物馆:《河南偃师两座北魏墓发掘简报》,《考古》,1993年第5期。
    ⑨福建省博物馆、政和县文化馆:《福建政和松原、新口南朝墓》,《文物》,1986年第5期。
    ①黄卫国:《江西南康市横寨乡发现南朝墓》,《考古》,2005年第10期。
    ②福建省博物馆、政和县文化馆:《福建政和松原、新口南朝墓》,《文物》,1986年第5期。
    ③绵阳博物馆:《四川绵阳西山六朝崖墓》,《考古》,1990年第11期。
    ④黄炳煜:《南朝青瓷十系罐》,《文物》,1986年第1期。
    ①杭间:《中国工艺美学思想史》,北岳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96页。
    ①倪建林:《从忍冬到卷草纹》,《装饰》,2004年第12期。
    ②刘凤君:《美术考古学导论》,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48页。
    ①淄博市博物馆、淄川区文化局:《淄博和庄北朝墓葬出土青釉莲花瓷尊》,《文物》,1984年第12期。
    ②河南省博物馆:《河南安阳北齐范粹墓发掘简报》,《文物》,1972年第1期。
    ③④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太原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太原市北齐娄睿墓发掘简报》,《文物》,1983年第10期。
    ①薄松年:《中国美术史教程》,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4页。
    ②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太原北齐库狄业墓》,《文物》,2003年第3期。
    ③湖北省博物馆:《武汉地区四座南朝纪念墓》,《考古》,1972年第4期。
    ④泰州市博物馆、叶定一:《江苏泰州出土—组南朝青瓷器》,《文物》,1996年第11期。
    ⑤刘凤君:《美术考古学导论》,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48页。
    ⑥赣州市博物馆:《江西赣县南齐墓》,《考古》,1984年第4期。
    ①刘凤君:《隋唐时期的狮子造型艺术》,《百科知识》,1987年第6期。
    ②张恒翔:《陵墓石兽:狮子、天禄、辟邪——东汉、南朝陵墓雕塑欣赏》,《中国美术教育》2006年第2期。
    ①刘凤君:《东汉南朝陵墓前石兽造型初探》,《考古与文物》,1986年第3期。
    ②合肥市文物管理组:《合肥西晋纪年砖墓》,《考古》,1980年第6期。
    ③徐湖平主编:《南京博物院珍藏系列·六朝青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23页。
    ④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组:《南京大学北园东晋墓》,《文物》,1973年第4期。
    ①九江市博物馆:《江西九江黄土岭两座东晋墓》,《考古》,1986年第8期。
    ②南京博物院:《江苏江宁县张家山西晋墓》,《考古》,1985年第11期。
    ③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临沂市文化局:《山东临沂洗砚池晋墓》,《文物》,2005年第5期。
    ④李砚祖:《装饰之道》,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58页。
    ①方娟:《陶瓷器中龙纹装饰的演变》,《景德镇陶瓷》,2008年第18卷第1期。
    ①谭玉龙:《从凤纹演变谈凤纹饰在新时代的意义》,《美术界》,2007年第4期。
    ①磁县文物保管所:《河北磁县北齐元良墓》,《考古》,1997年第3期。
    ②金华地区文管会:《金华古方六朝墓》,《考古》,1984年第9期。
    ③贵州省博物馆考古组:《贵州平埧马场东晋南朝墓发掘简报》,《考古》,1973年第6期。
    ①《诗经·商颂·玄鸟》。
    ②《大戴礼记·五帝德》。
    ③王政:《灵魂鸟·引灵鸟》:“灵魂鸟中有个类型,属于“祖灵鸟”范畴它是祖先神的象征,含有氏族图腾奉祭的意味,《炙吴越备史》记越人祖先的神灵叫罗平鸟,代表越人祖灵受到崇祀,由它主宰“越人祸福”,越人对它“敬,则福慢则祸”所以越人“民间悉图其形以祷之”。《博物志》卷三也说,越地深山之中有种像鸠的青色鸟,叫‘“冶鸟”,传为“越祝之祖”这或是越人“祖魂鸟”的异闻。
    ④刘敦愿:《美术考古与古代文明》,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306页。
    ①高大伦、蔡中民、李映福:《中国文物鉴赏》,漓江出版社,1991年12月版,第39页。
    ②高大伦、蔡中民、李映福:《中国文物鉴赏》,漓江出版社,1991年12月版,第41页。
    ①曾凡:《关于福建六朝墓的一些问题》,《考古》,1993年第5期。
    ②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临沂市文化局:《山东临沂洗砚池晋墓》,《文物》,2005年第7期。
    ③黄义军、徐劲松、何建萍:《湖北鄂州郭家细湾六朝墓》,《文物》,2005年第10期。
    ①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平县博物馆:《广东和平县晋至五代墓葬的清理》,《考古》2000年第6期。
    ②黄义军、徐劲松、何建萍:《湖北鄂州郭家细湾六朝墓》,《文物》,2005年第10期。
    ③偃师商城博物馆:《河南偃师两座北魏墓发掘简报》,《考古》,1993年第5期。
    ④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太原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太原市北齐娄叡墓发掘简报》,《文物》,1983年第10期。
    ⑤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太原北齐库狄业墓》,《文物》,2003年第3期。
    ⑥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太原北齐徐显秀墓发掘简报》,《文物》,2003年第10期。
    ①马希桂:《古瓷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7页。
    ①镇江博物馆:《镇江市东晋晋陵罗城的调查和试掘》,《考古》,1985年第5期。
    ②金华地区文管会:《金华古方六朝墓》,《考古》,1984年第9期。
    ①金柏东:《温州出土东晋、南朝褐彩青瓷》,《考古》,1988年第8期。
    ②南京市博物馆:《南京长岗村五号墓发掘简报》,《文物》,2002年第7期。
    ③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临沂市文化局:《山东临沂洗砚池晋墓》,《文物》,2005年第7期。
    ④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华文物大辞典·金银玉后卷》,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59页。
    ①金华地区文管会:《金华古方六朝墓》,《考古》,1984年第9期。
    ②衢州市文管会:《浙江衢州市三国墓》,《文物》,1984年第8期。
    ①吴县文物管理委员会:《江苏吴县狮子山四号西晋墓》,《考古》,1983年第8期。
    ②程金城:《中国陶瓷美学》,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年第1期,第161页。
    ③刘凤君:《美术考古学导论》,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51页。
    ④宿白:《四川钱数和长江中下游部分器物上的佛像——中国南方发现的早期佛像札记》,《文物》,2004年第10期。
    ①易家胜:《南京出土的六朝早期青瓷釉下彩盘口壶》,《考古》,1988年第6期。
    ①东晋葛洪:《论衡—无形篇》。
    ②唐·齐巳:《升天行》。
    ③孙作云:《洛阳西汉卜千秋墓壁画考释》,《文物》,1977年第6期。
    ④易家胜:《南京出土的六朝早期青瓷釉下彩盘口壶》,《考古》,1988年第6期。
    ①章金焕:《越瓷瑰宝》,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18页。
    ②可扬:《中国美术全集·工艺美术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③孙晓云:《书法有法》,华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25页。
    ④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永福县寿城南朝墓》,《考古》,1988年第7期。
    y①李知宴:《三国两晋南北朝制瓷业的成就》,《文物》,1979年第2期。
    ②镇江市博物馆、金坛县文化馆:《江苏金坛出土的青瓷》,《文物》,1977年第6期。
    ③鄂城县博物馆:《鄂城东吴孙将军墓》,《考古》,1978年第3期。
    ①梁满仓:《中国魏晋南北朝习俗史》,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2页。
    ①李翎:《六朝佛教对传统青瓷艺术的影响》,《佛学研究》,1998年第7期。
    ②刘凤君:《美术考古学导论》,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68页。
    ③蒋赞初:《长江中游六朝墓葬的分期和断代——附论出土的青瓷器》,《中国考古学会第三次年会论文集》,1981年版。
    ④周枚:《论六朝陶瓷艺术的审美取向》,《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7年6月第20卷第3期。
    ①李炳辉:《略谈瓷器的起源及陶与瓷的关系》,《文物》,1978年第3期。
    ①《三国志·魏书》卷九《夏侯玄传》。
    ②刘兰华、张柏:《中国古代陶瓷纹饰》,哈尔滨出版社,1994年版,第101页。
    ①《洛阳伽蓝记》卷四《法云寺》。
    ②杨可扬:《中国美术全集·工艺美术编》,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年版,第80页。
    ③《洛阳伽蓝记》卷三《盲阳门》。
    ①中国硅酸盐学会编:《中国陶瓷史》,文物出版社,1982年版,第163页。
    ②刘桂生、张步洲:《二十世纪中国学术文化随笔大系·陈寅恪学术文化随笔》,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年版,第122页。
    ③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临朐县博物馆:《山东临朐北齐崔芬壁画墓》, 《文物》,2001年第4期。
    ④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年版,第21卷,第91页。
    ①刘凤君:《美术考古学导论》,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69页。
    ①马承源:《中国古代青铜器》,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4—35页。
    ②杨可扬:《中国美术全集·工艺美术编·陶瓷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年版第78页。
    ③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太原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太原市北齐娄叡墓发掘简报》, 《文物》,1983年第10期。
    ①宗白华:《艺境》,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32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著:《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第4卷,第506页。
    ②左思:《吴都赋》。
    ③《宋书·孔季恭传后论》
    ④杜永涛、姜德福:《世界全史——世界古代后期经济史》,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6年版,第163页。
    ⑤冯先铭:《中国陶瓷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287页。
    ⑥中国硅酸盐协会:《中国陶瓷史》,文物出版社,1982年版,第290页。
    ⑦《太平御览》卷815引《诸葛亮集》。
    ⑧《三国志·吴书·孙休传》
    ①《隋书·食货志》。
    ②尹进:《中国古代商品经济与经营管理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96页。
    ③《坛经》,二十七。
    ④《坛经》,二十九。
    ①李浴:《中国美术史纲》,人民美术出版社,1957年版,第74页。
    ②陈寒:《东晋南北朝时期印度来华僧人与汉地佛教》,《人文杂志》,2004年第1期。
    ①《隋书·音乐志》,卷十四,志第九。
    ②蒲松年:《中国美术史教程》,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82页。
    ③李清桓:《说文解字与中国古代丧葬文化》, 《南京社会科学》,2003年第8期。
    ①晋·袁宏:《后汉纪》,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②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3卷,第560页—561页。
    ①吴山:《中国新时期时代陶器装饰艺术》,文物出版社,1982年版,第37页。
    ②吴山:《试论我国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华南地区新石器时代的装饰图案》,《文物》,1975年第5期。
    ③徐南:《陶瓷装饰中点、线、面的运用》,《江苏陶瓷》,2006年第6期。
    ④程金城:《中国陶瓷美学》,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年版,第123页。
    ①赵勇:《论中国美术作品中线条的艺术之韵》,《艺术理论》,2009年第6期。
    ②李宏:《南阳汉代画像石刻美学风格初探》,《中原文物》,1983年特刊。
    ③王志高、贾继勇:《南京发现的孙吴釉下彩绘瓷器及其相关问题》,《文物》,2005年第5期。
    ①李知宴:《三国两晋南北朝制瓷业的成就》,《文物》,1979年第2期。
    ②泰州市博物馆,叶定一:《江苏泰州出土一组南朝青瓷器》,《文物》,1996年第11期。
    ①向国林:《陶瓷装饰部位初探》,《景德镇陶瓷》,1999年,第九卷第四期。
    ②王庆生:《文艺创作知识辞典》,长江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50页。
    ①庄涛:《写作大辞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2年版,第547页。
    ②艾雅琴:《浅析中国陶艺造型、敷色及纹饰之美学意蕴》,《艺术与设计》,2007年第4期。
    ①陈晓俊:《中国陶瓷的人文精神》,《电影评介》,2006年第10期。
    [1]翁剑青:《形式与意蕴·中国传统艺术装饰八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陈雨前:《中国陶瓷文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
    [3]中国硅酸盐学会:《中国古陶瓷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2年版。
    [4]刘兰华、张柏:《中国古代陶瓷纹饰》,哈尔滨出版社,1994年版。
    [5]熊廖:《中国陶瓷美术史》,紫禁城出版社,1993年版。
    [6]程金城:《中国陶瓷美学》,甘肃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7]杨可扬:《中国美术全集·工艺美术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8]孙海芳:《中国越窑陶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9]郭继:《中国文化新论·艺术篇之形造与美感》,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3年版。
    [10]中国硅酸盐研究学会:《中国陶瓷史》,文物出版社,1981年版。
    [11]刘凤君:《考古中的雕塑艺术》,山东画报出版社,2009年版。
    [12]冯先铭:《中国陶瓷史》,文物出版社,1982年版。
    [13]刘凤君:《美术考古学导论》,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4]薄松年:《中国美术史教程》,第4页,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
    [15]杭间:《中国工艺美学思想史》,北岳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16]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17]刘敦愿:《美术考古与古代文明》,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
    [18]马希桂:《古瓷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19]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华文物大辞典·金银玉后卷》,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20]晋·袁宏:《后汉纪》,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21]章金焕:《越瓷瑰宝》,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2]孙晓云:《书法有法》,华艺出版社,2001年版。
    [23]刘敦愿:《美术考古与古代文明》,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
    [24]高大伦、蔡中民、李映福:《中国文物鉴赏》,漓江出版社,1991年版。
    [25]梁满仓:《中国魏晋南北朝习俗史》,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6]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7]朱绍侯:《中国古代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28]张维清、高毅清著:《中国文化史》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9]陈寿:《三国志》,中华书局,2007年版。
    [30]北魏·杨街之:《洛阳伽蓝记》,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31]刘桂生、张步洲:《二十世纪中国学术文化随笔大系·陈寅恪学术文化随笔》,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年版。
    [32]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年版。
    [33]马承源:《中国古代青铜器》,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34]王庆生:《文艺创作知识辞典》,长江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35]宗白华:《艺境》,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
    [36]沈约:《宋书》,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
    [37]杜永涛、姜德福:《世界全史——世界古代后期经济史》,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6年版。
    [38]宋·李昉:《太平御览》,中华书局,1998年版。
    [39]唐·魏征等撰:《隋书》,中华书局,1996年版。
    [40]尹进:《中国古代商品经济与经营管理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41]北齐·魏收撰:《魏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
    [42]冯国超主编:《坛经》,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43]李浴:《中国美术史纲》,人民美术出版社,1957年版。
    [44]吴山:《中国新时期时代陶器装饰艺术》,文物出版社,1982年版。
    [45]王庆生:《文艺创作知识辞典》,长江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46]庄涛:《写作大辞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2年版。
    [1]李知宴:《三国两晋南北朝制瓷业的成就》,《文物》,1979年第2期。
    [2]刘建国:《东晋青瓷的分期与特色》,《文物》,1989年第1期。
    [3]徐国基:《美,艺术美与陶瓷装饰艺术》,《景德镇陶瓷》,1996年第4期。
    [4]张文兵、曾军:《论刻划花装饰的审美尺度与境界》,《中国陶瓷》,2004年第2期。
    [5]林梓波:《中国陶瓷艺术装饰美探微》,《三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3期。
    [6]朱霞、卓国镇:《浅谈陶瓷装饰中的图腾崇拜及其深远影响》,《景德镇陶瓷》,2007年第17卷第2期。
    [7]陈亚君:《陶瓷装饰艺术的设计元素》,《江苏陶瓷》,2006年2月第39卷第一期。
    [8]陈晓俊:《中国陶瓷的人文精神》,《电影评介》,2006年第10期。
    [9]孙长初:《六朝青瓷中的宗教信仰》,《东南文化》,2004年第1期。
    [10]李翎:《六朝佛教对传统青瓷艺术的影响》,《佛学研究》,1998年第7期。
    [11]孔六庆:《论彩陶艺术中的花鸟装饰》,南京艺术学院陶瓷研究专刊,1996年6月,第11卷第2期;《论元明清时代陶瓷花鸟装饰》,南京艺术学院陶瓷研究专刊,1998年3月,第13卷第1期;《论唐宋时代陶瓷花鸟装饰》,南京艺术学院陶瓷研究专刊,1997年3月,第12卷第1期。
    [12]刘凤君:《山东古代烧瓷窑炉结构和装烧技术发展序列初探》,《考古》,1997年第4期。
    [13]宋百川、刘凤君:《山东地区北朝晚期和隋唐时期瓷窑遗址的分布与分期》,《考古》,1986年,第12期。
    [14]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临沂市文化局:《山东临沂洗砚池晋墓》,《文物》,2005年第5期。
    [15]王珍仁、孙慧珍:《晋代青瓷酒具——著杯》,《文物》,1999年第12期。
    [16]王志高、贾维勇:《南京发现的孙吴釉下彩绘瓷器及其相关问题》,《文物》,2005年第5期。
    [17]易家胜:《南京出土的六朝早期青瓷釉下彩盘口壶》,《考古》,1988年第6期。
    [18]孔六庆:《陶瓷装饰展开》,《陶瓷研究》,1998年3月第14卷第1期。
    [19]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马鞍山市文化局:《安徽马鞍山东吴朱然墓发掘简报》,《文物》1986年第3期。
    [20]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太原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太原市北齐娄叡墓发掘简报》,《文物》,1983年第10期。
    [21]丁一林、胡明哲:《论造型意识》,《美术研究》,1993年第1期。
    [22]衢县文化馆:《浙江衢县街路村西晋墓》,《考古》,1974年第6期。
    [23]南京市博物馆:《南京吕家山东晋李氏家族墓》,《文物》,2000年第7期。
    [24]临沂地区文管会、苍山县文管所:《山东苍山县晋墓》,《考古》,1989年第8期。
    [25]南波:《江苏句容西晋元康四年墓》,《考古》,1976年第6期。
    [26]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黄岩秀水岭水库古墓发掘简报》,《考古学报》,1958年第1期。
    [27]南京市博物馆:《江苏南京邓府山吴墓和柳塘村西晋墓》,《考古》,1992年第8期。
    [28]南京市博物馆:《江苏南京市江宁县下坊村发现东吴青瓷器》,《考古》,1998年第8期。
    [29]南波:《南京西岗西晋墓》,《文物》,1976年第3期。
    [30]安徽省文物工作队、和县文物组:《安徽和县西晋纪年墓》,《考古》,1984年第9期。
    [31]嵊县文管会:《浙江嵊县大塘岭东吴墓》,《考古》,1991年第3期。
    [32]南京市博物馆:《南京长岗村五号墓发掘简报》,《文物》,2002年第7期。
    [33]金琦:《南京甘家巷和童家山六朝墓》,《考古》,1963年第6期。
    [34]江西省历史博物馆:《西昌市东吴高荣墓》,《考古》,1980年第3期。
    [35]安徽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安徽马鞍山市佳山东吴墓清理简报》,《考古》,1986年第5期。
    [36]江西省文物工作队:《江西南昌市发现三座晋墓》,《考古》,1986年第9期。
    [37]梁志明:《绍兴官山岙西晋墓》,《文物》,1991年第6期。
    [38]赣州市博物馆:《江西赣县南齐墓》,《考古》,1984年第4期。
    [39]贵州省博物馆考古组:《贵州平埧马场东晋南朝墓发掘简报》,《考古》,1973年第6期。
    [40]南京市博物馆、雨花区文化局:《南京司家山东晋、南朝谢氏家族墓》,《文物》,2000年第7期。
    [41]偃师商城博物馆:《河南偃师两座北魏墓发掘简报》,《考古》,1993年第5期。
    [42]福建省博物馆、政和县文化馆:《福建政和松原、新口南朝墓》,《文物》,1986年第5期。
    [43]黄卫国;《江西南康市横寨乡发现南朝墓》,《考古》,2005年第10期。
    [44]绵阳博物馆:《四川绵阳西山六朝崖墓》,《考古》,1990年第11期。
    [45]黄炳煜:《南朝青瓷十系罐》,《文物》,1986年第1期。
    [46]倪建林:《从忍冬到卷草纹》,《装饰》,2004年第12期。
    [47]淄博市博物馆、淄川区文化局:《淄博和庄北朝墓葬出土青釉莲花瓷尊》,《文物》,1984年第12期。
    [48]河南省博物馆:《河南安阳北齐范粹墓发掘简报》,《文物》,1979年第2期。
    [49]黄义军:《略论湖北地区六朝青瓷的造型和装饰》,《江汉考古》,1994年第4期。
    [50]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太原北齐库狄业墓》,《文物》,2003年第3期。
    [51]湖北省博物馆:《武汉地区四座南朝纪念墓》,《考古》,1972年第4期。
    [52]泰州市博物馆,叶定一:《江苏泰州出土一组南朝青瓷器》,《文物》,1996年第11期。
    [53]刘凤君:《隋唐时期的狮子造型艺术》,《百科知识》,1987年第6期。
    [54]刘凤君:《东汉南朝陵墓前石兽造型初探》,《考古与文物》,1986年第3期。
    [55]张恒翔:《陵墓石兽:狮子、天禄、辟邪——东汉、南朝陵墓雕塑欣赏》,《中国美术教育》2006年第2期。
    [56]合肥市文物管理组:《合肥西晋纪年砖墓》,《考古》,1980年第6期。
    [57]方娟:《陶瓷器中龙纹装饰的演变》,《景德镇陶瓷》,2008年第18卷第1期。
    [58]谭玉龙:《从凤纹演变谈凤纹饰在新时代的意义》,《美术界》,2007年第4期。
    [59]金华地区文管会:《金华古方六朝墓》,《考古》,1984年,第9期。
    [60]曾凡:《关于福建六朝墓的一些问题》,《考古》,1993年,第5期。
    [61]黄义军、徐劲松、何建萍:《湖北鄂州郭家细湾六朝墓》,《文物》,2005年第10期。
    [62]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平县博物馆:《广东和平县晋至五代墓葬的清理》,《考古》2000年第6期。
    [63]镇江市博物馆、金坛县文化馆:《江苏金坛出土的青瓷》,《文物》,1977年第6期。
    [64]金柏东:《温州出土东晋、南朝褐彩青瓷》,《考古》,1988年第8期。
    [65]吴县文物管理委员会:《江苏吴县狮子山四号西晋墓》,《考古》,1983年第8期。
    [66]宿白:《四川钱数和长江中下游部分器物上的佛像——中国南方发现的早期佛像札记》,《文物》,2004年第10期。
    [67]孙作云:《洛阳西汉卜千秋墓壁画考释》,文物,1977年第6期。
    [68]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永福县寿城南朝墓》,《考古》,1988年第7期。
    [69]李知宴:《三国两晋南北朝制瓷业的成就》,《文物》,1979年第2期。
    [70]鄂城县博物馆:《鄂城东吴孙将军墓》,《考古》,1978年第3期。
    [71]周枚:《论六朝陶瓷艺术的审美取向》,《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7年6月第20卷第3期,南京博物院。
    [72]李炳辉:《略谈瓷器的起源及陶与瓷的关系》,《文物》,1978年第3期。
    [73]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临胸县博物馆:《山东临朐北齐崔芬壁画墓》,《文物》,2001年第4期。
    [74]陈寒:《东晋南北朝时期印度来华僧人与汉地佛教》,《人文杂志》,2004年第1期。
    [75]李清桓:《说文解字与中国古代丧葬文化》,南京社会科学,2003年第8期。
    [76]吴山:《试论我国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华南地区新石器时代的装饰图案》,《文物》,1975年第5期。
    [77]吴山:《试论我国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华南地区新石器时代的装饰图案》,《文物》,1975年第5期。
    [78]徐南:《陶瓷装饰中点、线、面的运用》,《江苏陶瓷》,2006年第6期。
    [79]赵勇:《论中国美术作品中线条的艺术之韵》,《艺术理论》,2009年第6期。
    [80]李宏:《南阳汉代画像石刻美学风格初探》,《中原文物》,1983年特刊。
    [81]向国林:《陶瓷装饰部位初探》,《景德镇陶瓷》,1999年第九卷第四期。
    [82]艾雅琴:《浅析中国陶艺造型、敷色及纹饰之美学意蕴》,《艺术与设计》,2007年第4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