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政权稳定问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稳定是中国的最高利益。中国的统一和稳定,是中国人民之福,也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历来是我国各族人民最关切的头等重要的大事。社会稳定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概念,包括政治稳定、经济稳定、思想稳定、社会秩序稳定和国际环境稳定等内容,其中政治稳定是社会稳定的核心,而政权稳定则是政治稳定的关键。保证政权稳定对中国意义非同寻常。目前中国的改革与发展处于关键时期,加之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各种社会矛盾和利益冲突出现了随之加剧的趋势,各种群体性事件频发,影响政权稳定的因素是客观存在的。现代化对政权稳定是一柄“双刃剑”,对政权稳定来说具有正负双向的功能。针对现代化的负面影响进行相应的规避性制度安排,是新的历史时期保证政权稳定的有效途径。
     由于政权稳定是一个涉及多学科的重大研究课题,本论文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指导下,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社会学、哲学、历史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围绕当代中国政权稳定这一核心问题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论证。各章主要内容概述如下:
     第一章作为开篇章,对政权稳定的有关理论进行了界定,设计了政权稳定的理论框架。论文认为,政权稳定是政权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呈现出的秩序性与持续性。它具有动态性、相关性和可持续性等特点。政权稳定主要表现在国家主权安全、民众对政权系统的高度认同、社会政治心理稳定以及国家权力结构合理有序四个方面。权威和秩序是政权稳定的两大要素。权威本质上是一种意志的服从关系,政权稳定需要权威,但权威并不意味着专制,民主也是一种权威。
     第二章主要对中国共产党保持政权稳定的探索进行线性考察。论文首先对中国共产党政权稳定思想的理论渊源即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国家政权理论进行了阐释。接着对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建国初期如何巩固新生政权的基本经验进行了详细考察;对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维护政权稳定的探索进行了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又对世纪之交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保持政权稳定的做法进行了阐释。最后,对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在新世纪新阶段实现政权稳定的做法进行了深入探讨。
     第三章主要对影响当代中国政权稳定的主要因素进行了阐释。本章首先概括和分析了影响当代中国政权稳定的四大外部因素:经济全球化、网络化、西方敌对势力的“和平演变”以及三股势力,然后对主流意识形态淡化、贫富差距、腐败等影响当代中国政权稳定的三大内部因素进行了概括和分析。论文认为,这七大影响因素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彼此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第四章着重对20世纪部分政党和国家政权的兴衰成败进行了分析。本章首先从反面对国民党政权在大陆覆亡的深刻教训进行了总结,接着对苏共亡党亡国的悲剧进行了深刻反思。在此基础上,论文又从正面详细考察了古巴、越南等社会主义国家在保持政权稳定方面的主要经验,同时对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保持政权稳定的做法进行了简要概括。为当代中国政权稳定提供历史镜鉴。
     第五章主要对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是实现政权稳定的路径选择进行了深入思考。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夯实政权稳定的思想根基;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拓展政权稳定的绩效基础;稳步推进民主化进程,健全政权稳定的体制依托;永葆执政党的先进性,抓住政权稳定的关键环节;正确处理各种内外关系,优化政权稳定的生态环境;加强人民军队建设,筑牢政权稳定的坚固盾牌。
Stability is the highest interests for China. The unity and stability of China are the blessing of Chinese people, and also accord with the common interests of the people of the world. To safeguard national unity and social stability has always been the uppermost concern of the Chinese people of all nationalities. Social stability is a rich connotation, involving political stability, economic stability, ideological stability, and the stability of the social order and the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of which, political stability is the core, to which, regime stability is the key. With China's reform and development being at a crucial stage, together with the influ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 various social contradictions and conflicts of interests tend to intensify, and various mass incidents frequently occur,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factors obstructing the stable regime do exist. Modernization, which can act in a positive and negative way, is a double-edged sword for regime stability. Corresponding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to evade the negative influence are an effective way to guarantee regime stability in the new era.
     The research of regime stability being multi-disciplinary and of great importance, this dissertation, under the guidance of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and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nd with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Marxism, politics, sociology, philosophy, history, etc., mainly analyzes and demonstrates the regime stability in contemporary China, which is the core issue, from five aspects. The main contents of each chapter are as follows:
     The first chapter defines the relevant theories of regime stability and designs it's theoretical framework. The paper believes that regime stability is the order and sustainability demonstrated in the operation of the regime system, and it is dynamic, relevant and sustainable. Regime stability is mainly manifested in four aspects, that is, the stable state sovereignty, people's high identity of the regime system, the psychological stability of the social politics and the reasonable and orderly national power structure. Authority and order are two crucial elements for regime stability. Authority, in essence, involves a compliance of will. Regime stability requires authority, but it does not mean autocracy. Democracy is a kind of authority as well.
     The second chapter mainly carries out a linear study of the exploration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 maintaining it's regime stability. Firstly, it explains the theory origin of the CPC's regime stability thought which is Marx, Engels, Lenin's regime theory. Then it investigates in details the fundamental experiences of the central collective leadership of the party's first generation with Mao Zedong as the core, in consolidating the new regime at the early stage of the nation-building. And it analyses in depth the exploration of the central collective leadership of the party's second generation with Deng Xiaoping as the core, in maintaining the regime stability after 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Eleventh Central Committee. Following these, the paper then elaborates the practice of the central collective leadership of the party's third generation with Jiang Zemin as the core, in keeping the stable regime at the turn of the century. Finally, it carries out an in-depth exploration of the practice of the new Central Committee with comrade Hu Jintao as the general secretary in realizing regime stability in the new era.
     The third chapter mainly expounds the major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political stability in modern China. It firstly summarizes and analyzes four external factors:economic globalization, networking, peaceful evolution from western hostilities and three forces, and then deals with three internal factors, that is, the waning of the mainstream ideology, the gap between the rich and the poor, corruption, and so on. The paper believes that the seven factors are not isolated, but closely related to each other.
     The fourth chapter mainly analyses the ups and downs of some political parties and state regimes during the 20th century. This chapter first summarizes some profound lessons from the fall of the Kuomintang regime in mainland, then reflects deeply on the tragedy of the failur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the Soviet Union in building it's party and nation. Based on what is mentioned above, the paper continues to investigate in details the major experiences of some socialist countries in maintaining their regime stability, such as Cuba, Vietnam, etc.. In the main time, it briefly summaries the practices of some major western capitalist countries to maintain theirs. It can provide history mirroring for stability of the regime d contemporary Chinese.
     The fifth chapter reflects deeply on the route chosen by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o realize regime stability in the new period. We should protect our ideology, consolidating the ideological foundation for regime stability; promote the sound and rapid development of our economic society, expanding its performance basis; steadily promote the democratization process, perfecting its system support; keep the administration Party's progressiveness, grasping the key to regime stability; handle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relationships appropriately, optimizing it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trengthen people's army-building, consolidating the strong shield for our political stability.
引文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N].人民日报,2005-10-20.
    ②[美]塞缪尔·P·亨廷顿.王冠华等译.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31.
    ①[美]塞缪尔·P·亨廷顿.王冠华等译.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31.
    ①郑慧.“政治稳定”概念辨析[J].社会主义研究,2002,(4).
    ①王长江.中国政治文明视野下的党的执政能力建设[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89.
    ①[美]阿尔蒙德等著.曹沛霖等译.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f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36.
    ②[美]利普塞特著.刘钢敏等译.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56.
    ③[美]丹尼尔·贝尔著.赵一凡等译.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上海:三联书店,1989.124-125.
    ④王浦劬.政治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44.
    ①徐晨光.执政党执政安全多维探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07.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589-590.
    ①胡联合等.当代中国社会稳定问题报告[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9.24-25.
    ②[美]道格拉斯·C·诺思著.厉以宁译.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117.
    ③[美]莱斯利·里普森著.刘晓等译.政治学的重大问题(第10版)[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58.
    ①[美]迈克尔·罗斯金著.林震等译.政治科学(第6版)[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7.
    ②王沪宁.政治的逻辑——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247.
    ③[法]莫里斯·韦迪尔热著.杨祖功等译.政治社会学——政治学要素.[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116.
    ④[美]詹姆斯·S·科尔曼著.邓方译.社会理论的基础(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79-80.
    ⑤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85.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24.
    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06.
    ①[美]塞缪尔·P·亨廷顿.王冠华等译.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6-7.
    ②[美]塞缪尔·P·亨廷顿.王冠华等译.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7.
    ③[美]塞缪尔·P·亨廷顿.王冠华等译.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36.
    ①孙哲.权威政治[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344.
    ②陈新权.现代化中的政治:民主与权威[J]新华文摘,1988,(4).
    ③洪向华.政党权威[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74.
    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1.
    ①[英]哈耶克著.邓正来译法律、立法与自由(第1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53.
    ②王欧.理想的政治秩序如何可能?[D].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③杨善华.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52.
    ④雷振文.转型期中国政治秩序调适路径探析[D].中共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2007.
    ⑤[美]塞缪尔·P·亨廷顿.王冠华等译.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6.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l卷)[Ml.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5.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l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07.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l.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26.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179.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16.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17.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22.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401.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14.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4.
    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3.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56.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2.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2.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2.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3.
    ⑥列宁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370.
    ⑦列宁全集(第4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85.
    ①列宁全集(第4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07.
    ②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中央全会决议汇编(第1分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570-571.
    ③列宁文稿(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4.
    ④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54.
    ⑤列宁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5.
    ⑥王建国、王洪江.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建设的历史、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98.
    ⑦列宁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78.
    ⑧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95.
    ⑨列宁全集(第4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50.
    ①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68.
    ②列宁全集(第3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8-19.
    ③列宁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78-379.
    ④王进芬.列宁共产党执政思想研究f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77-82.
    ⑤列宁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8.
    ⑥王进芬.列宁共产党执政思想研究f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218.
    ⑦列宁全集(第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11.
    ⑧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56.
    ⑨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1.
    ①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中央全会决议汇编(第1分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564.
    ②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中央全会决议汇编(第1分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590.
    ③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中央全会决议汇编(第2分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55.
    ④列宁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7.
    ⑤列宁全集(第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41.
    ⑥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35.
    ①列宁全集(第3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286.
    ②列宁全集(第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78.
    ③列宁全集(第4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67.
    ④王进芬.列宁共产党执政思想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232-240.
    ⑤[美]罗伯特·A·达尔著.王沪宁等译.现代政治分析[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77.
    ⑥刘少奇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91.
    ①张星星.新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确立[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7,(1).
    ②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460.
    ③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495-496.
    ④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171.
    ⑤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498.
    ⑥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500.
    ①[澳]约瑟夫·A·凯米莱里、吉米·福尔克著.李东燕译.主权的终结?——日趋“缩小”和“碎片化”的世界政治[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265,
    ②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28.
    ③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326.
    ④[美]J·R·麦克法夸尔、费正清著.王建朗等译.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89.
    ①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338-339.
    ②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387-388.
    ③王长江.中国政治文明视野下的党的执政能力建设[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89.
    ①[美]J·R·麦克法夸尔、费正清著.李向前等译.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147.
    ②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04.
    ③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38-1439.
    ④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94.
    ⑤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90--291.
    ①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190.
    ②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35.
    ③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81.
    ④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96.
    ①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l.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449.
    ②毛泽东军事文集(第6卷)[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337.
    ③徐向前.历史的回顾[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7.798-799.
    ④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4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309.
    ①列宁军事文集[M].北京:战士出版社,1981.62.
    ②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3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490.
    ③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95.
    ④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7.
    ⑤[美]迈克尔·罗斯金著.林震等译.政治科学(第6版)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7.
    ⑥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8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45.
    ⑦[美]迈克尔·罗斯金著.林震等译.政治科学(第6版)[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34.
    ⑧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85.
    ①李银桥.走向神坛的毛泽东[M].北京:中外文化出版公司,1989.105-106.
    ②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193.
    ③裴坚章.毛泽东外交思想研究[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123.
    ①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0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194.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99.
    ③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47.
    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58.
    ⑤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3.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25-326.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50.
    ③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69.
    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95.
    ⑤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9.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63.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8.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54.
    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78.
    ⑤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49-250.
    ⑥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63.
    ⑦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56.
    ⑧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5.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37.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1.
    ④刘军.新权威主义[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318.
    ⑤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76.
    ⑥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22.
    ⑦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68.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6.
    ②[美]阿尔蒙德等著.曹沛霖等译.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40.
    ③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3.
    ④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3.
    ⑤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3.
    ⑥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80.
    ⑦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70.
    ⑧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53.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47.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82.
    ③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68.
    ④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403.
    ⑤王青山、王进.邓小平稳定理论研究[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202.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63.
    ③李安增.中国共产党现代化理论研究[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340.
    ①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642.
    ②赵晓呼.中国共产党执政理论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1.
    ③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06.
    ④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556.
    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558-1559.
    ⑥黄苇町.苏共亡党十年祭[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2.264.
    ①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65-366.
    ②江泽民论加强和改进执政党建设(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研究出版社,2004.464.
    ③江泽民.在接见湖北部队师以上干部和军以上离休干部时的讲话,1994-10-19.
    ④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154.
    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2414.
    ⑥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93.
    ⑦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90.
    ⑧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213.
    ①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l.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215.
    ②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37.
    ③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941.
    ④江泽民.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215.
    ⑤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301.
    ⑥刘起军.江泽民执政安全思想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18.
    ⑦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0.
    ①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32.
    ②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32-533.
    ③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8-29.
    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14.
    ⑤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69.
    ①十四大以来主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326.
    ②江泽民文选(第3卷)f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3.
    ③江泽民.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488.
    ④江泽民.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484.
    ⑤江泽民.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517.
    ⑥江泽民.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226.
    ①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73.
    ②王真.20世纪90年代前后中国共产党抵御执政风险的历史经验,[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7,(1).
    ③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47.
    ④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62.
    ⑤江泽民.论国防和军队建设[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2.5.
    ⑥江泽民.在九届人大四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讨论会上的讲话,2001-3-9.
    ⑦江泽民.在接见广州郊区机关师以上干部时的讲话,1993-9-26.
    ①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457.
    ②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6.
    ③江泽民.论科学技术[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128.
    ④唐鸣、俞良早.共产党执政与社会主义建设[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553.
    ⑤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473-474.
    ⑥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470.
    ⑦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474-475.
    ⑧李忠杰.中国共产党执政理论新体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35.
    ①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66.
    ②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536.
    ③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540-541.
    ④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1.
    ⑤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551.
    ⑥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1.
    ①胡联合等.当代中国社会稳定问题报告[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9.3-4.
    ②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850.
    ③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10-25.
    ④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10-25.
    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370.
    ①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849.
    ②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851.
    ③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851.
    ①潘丽红等.中国共产党发展观变迁研究[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268-269.
    ②《经济繁荣背后的社会不稳定》,载于《战略与管理》2002年第4期。并不是该文最早提出的这个问题。例如,在1999年胡鞍钢撰写的国情报告《关于当前我国社会稳定的状况与对策》;沈致远等:“研究突发事件:数学金融学的重要课题”(《科学》1999年第2期)等等,一系列研究已经指出这个问题。不过,这篇文章是比较全面、有影响的代表作。
    ③江洪明.论胡锦涛对社会稳定思想的新发展[J].科学社会主义,2008,(2).
    ④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286.
    ①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711-712.
    ②江洪明.论胡锦涛对社会稳定思想的新发展[J].科学社会主义,2008,(2).
    ①温家宝.在澳大利亚总理霍华德举行的欢迎宴会上的演讲[N].人民日报,2006-4-4.
    ②胡锦涛.在伦敦金融城市市长萨沃里举行的欢迎晚宴上的演讲[N].人民日报,2005-11-11.
    ③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995.
    ①季正矩、王瑾.国家至要——当代国家政治安全新论[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34.
    ①赵喜顺.论经济全球化与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2,(4).
    ②[美]埃瑟·戴森著.胡泳等译.2.0版数字化时代的生活设计[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17-19.
    ①郭明飞.网络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110.
    ②王坚方.“网络帝国主义:价值裂变与和合思想的文化互动”[J]现代哲学,2001,(4).
    ③[德]托马斯·迈尔等.关于媒体社会中政党政治的对话[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0,(4).
    ①易舟.我在美国信息高速公路上[M].北京:兵器工业出版社,1997.294.
    ②殷晓蓉.国际互联网的发展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及其对策[J].学术季刊,2001,(1).
    ③袁其波.互联网时代我国意识形态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社会科学论坛,2008,(10).
    ①于炳贵、郝良华.中国国家文化安全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36.
    ②季正矩、王瑾.国家至要——当代国家政治安全新论[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65.
    ③于炳贵、郝良华.中国国家文化安全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38.
    ④田改伟.挑战与应对——邓小平意识形态安全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94.
    ①刘连第.中美关系的轨迹1993-2000年大事纵览[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1.3.
    ②田改伟.挑战与应对——邓小平意识形态安全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94.
    ③[美]阿尔温·托夫勒.权力的转移[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105.
    ④季正矩、王瑾.国家至要——当代国家政治安全新论[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69.
    ①盖世金.当代中国民族宗教问题与国家军事安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15.
    ①房炜.关于“三股势力”的现状及对我国安全影响的分析[J].辽宁警专学报,2009,(6).
    ②周晓英.论中亚“三股势力”对中国西部新疆安全的影响[D],新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③马大正.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新疆稳定问题的观察与思考[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109.
    ④Christopher Dobson and Ronald Payne, The Terrorism (New York:Facts on File, Inc,1982), p.102.
    ①房炜.关于“三股势力”的现状及对我国安全影响的分析[J].辽宁警专学报,2009,(6).
    ②侯惠勤等.关于“四信”问题的调查分析——基本群众的“四信”状况[J].思想政治教育,2004,(2).
    ③孔德永.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价值认同分析[J].天府新论,2008,(3).
    ④温敬元.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建设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226.
    ①孟繁华.众神狂欢-当代中国的文化冲突问题[M].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7.22.
    ②兰久富.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观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124.
    ③廖胜刚.新时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基本经验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④[英]戴维·麦克莱伦著.李智译.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375-376.
    ⑤[美]保罗·赫斯特等著.张文成等译.质疑全球化-国际经济与治理的可能性[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336.
    ①孔德永.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价值认同分析[J].天府新论,2008,(3).
    ②李笃武.政治发展与社会稳定[M].北京:学林出版社,2006.46-47.
    ③李安增.中国共产党现代化理论研究[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321.
    ①陆高峰.下决断遏制垄断行业收入疯狂[N].南方周末,2006-5-18.
    ②[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吴寿彭译.政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205.
    ③胡联合等.当代中国社会稳定问题报告[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9.244-249.
    ④胡联合等.当代中国社会稳定问题报告[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9.266.
    ①[英]威廉·汤普逊著.何幕李译.最能促进人类幸福的财富分配原理的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82.
    ②胡鞍钢等.中国地区差距报告[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259.
    ③胡鞍钢等.中国地区差距报告[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264.
    ④[美]塞缪尔·P·亨廷顿.王冠华等译.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145.
    ①胡联合等.当代中国社会稳定问题报告[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9.157-158.
    ②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向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工作报告[N].人民日报,2007-10-27.
    ③贺国强在十七届中纪委五次全会上的工作报告,2010-1-11.
    ④中纪委办公厅和研究室.党的十四大以来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历次全会报告汇编[M].北京:中国方正版社,2005.282.
    ⑤吴官正在十六届中纪委第五次全会上的工作报告,2005-1-10.
    ①刘书林.党的领导与民主监督[[].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64.
    ②胡鞍钢、过勇.地方干部如何看待腐败问题——云南省地县级干部的问卷调查[J].中国国情分析研究报告,2001,(24).
    ③胡联合等.当代中国社会稳定问题报告[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9.166-167.
    ①王晓霞、乐国安.腐败与社会稳定[J].社会科学研究,1999,(1).
    ②李昌平.我向总理说实话[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2.270.
    ③李昌平.我向总理说实话[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2.271.
    ④常士訚.保持政治稳定与惩治腐败[J].理论与现代化,2003,(3).
    ①[美]塞缪尔·P·亨廷顿.王冠华等译.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27.
    ②杨光斌.政治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380.
    ③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下册)[M].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2.589.
    ④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下册)[M].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2.754.
    ①司徒雷登著.程宗家译.在华五十年:司徒雷登回忆录[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2.259.
    ②启跃.国民党怎样丢掉了中国大陆?[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1997.11-12.
    ③巴图.国民党接收日伪财产[M].北京:群众出版社,2001.446.
    ④唐贤秋等.从廉政建设的视角透视国民党溃败大陆之因[J].广西社会科学,2008,(2).
    ①台北中国文化大学、中华学术院.先总统蒋公全集(第2册)[M].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1984.1899.
    ②周咨仪.论国民党大陆统治失败的原因[J].唐都学刊,2001(2)专辑.
    ③吴贤辉.再论南京国民党政权的合法性危机及其覆亡[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
    ①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68.
    ②列宁全集(第3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8-19.
    ③[俄]尼·雷日科夫著.王攀等译.大动荡的十年[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68.
    ④[俄]叶·库·利加乔夫著.钱乃成等译.警示[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1.64.
    ⑤刘学军.苏共丧失执政方式合法性的政治学分析[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6).
    ①[俄]叶·库·利加乔夫著.钱乃成等译.警示[Ml.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1.347.
    ②姜跃.苏共垮台溯源[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3).
    ③1925年布哈林出版了《通向社会主义之路和工农联盟》这本小册子,概括了列宁遗嘱中的思想,即“可以不再对农民使用暴力而进入社会主义”。布哈林强调工农联盟的重要性,他告诫人们,反对农民的政策等于自杀。
    ④[苏]戈尔巴乔夫著.徐葵等译.对过去和未来的思考[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36.
    ①詹真荣.前苏联共产党处理农业和农民问题的教训[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97,(3).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论布哈林和布哈林思想[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2.378-379.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5页。
    ④陆南泉等.苏联兴亡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441-445.
    ⑤陈之骅等.苏共兴亡史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71.
    ①[苏]罗·亚·麦德维杰夫著.赵洵等译.让历史来审判(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852.
    ②王建国、王洪江.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建设的历史、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217.
    ③[苏]苏斯洛夫著.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世界组译.苏斯洛夫言论选(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912.
    ④任晓伟.论苏共理论资源的枯竭及其政治生命[J].社会主义研究,2007,(1).
    ⑤[苏]戈尔巴乔夫著.苏群译.改革与新思维[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7.91.
    ①中共中央党校科研部东西方政党和文化比较研究中心.苏共的失败及教训[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147.
    ②[美]布热津斯基著.军事科学院外国军事研究部译.大失败——20世纪共产主义的兴亡[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66.
    ③[美]布热津斯基.要混乱而不要镇压[N].新闻周刊,1990-2-19.
    ①王建国、王洪江.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建设的历史、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395-396.
    ②[俄]谢·卡拉·穆扎尔著.徐昌翰等译.论意识操纵[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617.
    ③马岩.意识形态与苏联解体[J].马克思主义研究,1997,(3).
    ④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64.
    ①[苏]赫鲁晓夫著.张岱云等译.赫鲁晓夫回忆录[M].北京:东方出版社,1988.397-399.
    ②陆南泉等.苏联兴亡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599.
    ③陈之骅等.苏共兴亡史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491.
    ①李爱华.苏共蜕变的历史教训[J].政治学研究,2004,(2).
    ②中共中央党校科研部东西方政党和文化比较研究中心.苏共的失败及教训[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147.
    ③陈之骅等.苏共兴亡史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38.
    ④陈之骅.苏联史纲(1953-1964)[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211.
    ⑤唐鸣、俞良早.共产党执政与社会主义建设[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618-619.
    ①郭春生.社会政治阶层与苏联剧变[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6.107.
    ②季正矩.腐败与苏共垮台[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0,(4).
    ①[俄]格·阿·阿尔巴托夫著.徐葵等译.苏联政治内幕:知情者的见证[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341.
    ②李保东.社会主义理论、历史与现实[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4.186.
    ③黄苇町.苏共亡党十年祭[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2.264.
    ①肖枫.古巴压而不垮的奥秘[J].科学社会主义,2006,(3).
    ②王建国、王洪江.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建设的历史、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537.
    ③李慎明.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23.
    ①中共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课题组.古巴共产党密切党群关系的基本做法和经验[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4).
    ①何龙群.越南共产党革新事业的理论和实践探索[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7,(5).
    ②越南经济令人刮目相看[N].参考消息,2006-10-15.
    ①兴衰之路——外国不同类型政党建设的经验与教训[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55.
    ①王建国、王洪江.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建设的历史、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545-548.
    ②赵中源.中国共产党执政资源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130-131.
    ①王建国、王洪江.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建设的历史、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545-548.
    ②靳义亭.越南共产党反腐的主要措施及启示[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3).
    ①“人民之家”理论是瑞典社会民主党第二任主席阿尔宾·汉森于20世纪20-30年代提出的著名理论,他认为国家好比一个家庭,人人都希望这个家庭的基础是一致和团结的,而不是对立和分化的。这一理论主要由三火要素构成,即平等、福利和阶级合作。在“人民之家”理论的指导下,瑞典社会民主党开始推行各阶级、各政党共同参与的阶级合作主义。
    ②姜跃.外国政党意识形态的困境与调整[N].学习时报,2006-6-12.
    ③[美]西摩·马丁·利普赛特著.张华青等译.一致与冲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123-124.
    ④[德]赫尔穆特·施密特著.柴方国译.全球化与道德重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156.
    ①赵中源.中国共产党执政资源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144.
    ②温敬元.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基础建设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134.
    ①阎志民.中国现阶段阶级阶层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482.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8.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l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0.
    ④陈越.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328,
    ①兰久富.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观念[M].北京:北京师范火学出版社,199.124.
    ②胡锦涛.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3-12-8.
    ③黄传新、吴兆雪等.构建和谐社会与意识形态建设[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235.
    ④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86.
    ①[意]葛兰西著.徐崇温译.实践哲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15.
    ②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550、551.
    ③[美]乔治·洛奇著.胡延泓译.全球化的管理——相互依存时代的全球化趋势[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108.
    ④杨宏山.经济全球化与政治发展[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215.
    ①黄传新、吴兆雪等.构建和谐社会与意识形态建设[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233.
    ②黄传新、吴兆雪等.构建和谐社会与意识形态建设[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236。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2.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l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416.
    ⑤严高鸿、杜永吉.构建和谐社会与意识形态建设[J].学海,2008,(4).
    ⑥萧功秦.转型政治学看中国意识形态创新的特点[J].浙江学刊,2006,(4).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82.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上海:人民出版社,1956.103.
    ④王邦佐等.执政党与社会整合[M].北京: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250.
    ⑤沈湘平.合法性与意识形态建设[J].天津社会科学,2002,(1).
    ①周一平、张华.如何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亲和力[J].河北学刊.2009,(1).
    ②[日]星野昭吉著.刘小林等译.全球化时代的世界政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2004.215-216.
    ③胡锦涛.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3-12-8.
    ④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535.
    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285.
    ⑥吴玉荣.互联网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2004.
    ①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10-25.
    ②郭明飞.网络发簪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208-221.
    ③[美]S·M·李普塞特著.张绍宗译.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58.
    ④为中国开启“世纪之门”[N].南方周末,2002-11-7.
    ①十六火以来党的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礼,2006.71-72.
    ②十六大以来党的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510.
    ③十六火以来党的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510.
    ④何事忠.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正确的政绩观[J].求是.2006,(2).
    ⑤十六大以来党的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511.
    ①十六大以来党的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510-511.
    ②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38.
    ③[法]让一马克·夸克著.佟心平等译.合法性与政治[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7.
    ①辛逸、黄延敏.中国共产党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152-153.
    ②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50.
    ③青连斌.构建和谐社会面临哪些突出矛盾和问题[J].新华文摘,2006,(21).
    ①辛逸、黄延敏.中国共产党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f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178-183.
    ②当代中国的社会分层[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55-58.
    ③十六大以来党的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1065.
    ①喻新安.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综合评价体系[N].光明日报,2006-1-6.
    ①本部分内容参考了2005年10月19日国务院新闻办发表的《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
    ②李安增.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现代化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①中共国家民委党组.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好完善好落实好[N].人民日报,2009-5-15.
    ②中共国家民委党组.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好完善好落实好[N].人民日报,2009-5-15.
    ①李安增.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现代化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②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53.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42.
    ②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329.
    ①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69.
    ②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67.
    ①新民学会会员通信集(第2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27.
    ②本部分内容主要参考了赵付科、肖芳:《加强党的建设,创新工作方式与领导方式》,载李安增等.科学发展的青州之路[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69-274.
    ①秋石.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论努力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J]求是,2010,(6).
    ②冯爱珍.论新时期党的作风建设[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3).
    ①赵中源.中国共产党执政资源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167-169.
    ②王长江.中国政治文明视野下的党的执政能力建设[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95.
    ③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83.
    ①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308.
    ②刘煜、孙迪亮.和谐社会视阈下的官德建设[J].道德与文明,2008,(2).
    ①李晖.政治的根本问题——执政党的群众基础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151-152.
    ②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464.
    ③李忠杰.中国共产党执政理论新体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34.
    ④李忠杰.中国共产党执政理论新体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35.
    ⑤本部分相关内容主要参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载《人民日报》2005年12月23日。
    ①庞仁芝.科学发展观——中国共产党人不懈探索的结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681.
    ①胡锦涛.在美国耶鲁大学的演讲[N]人民日报,2006-4-23.
    ②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997.
    ③[美]希尔斯曼著.曹大鹏译.美国是如何治理的[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327.
    ④赵晓呼.中国共产党执政理论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242-243.
    ①许月梅.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评析[J]襄樊学院学报,2002,(3).
    ②周启鹏、杨闯等.国外外交学[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212.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30.
    ④周启鹏、杨闯等.国外外交学[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28.
    ⑤时新华.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六十年之考察与思考[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9,(6).
    ①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41页。
    ②王建.论和谐视野中的党际关系[J]学术论坛,2007,(10).
    ①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99.
    ②王伟光.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6,(3).
    ③于昆.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党群关系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22.
    ①[美]罗兹曼主编.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比较现代化”课题组译.中国的现代化[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8.253.
    ②王银梅.社会稳定及预警机制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192-193.
    ③胡锦涛.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暨全军英雄模范代表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7-8-2.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26.
    ①胡锦涛.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暨全军英雄模范代表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7-8-2.
    ②徐天亮.建设一支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革命军队[J].求是,2007,(2).
    ③努力把双拥T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刘华清同志在纪念延安双拥运动五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摘要)[N.]解放军报,1993-1-11.
    ①胡锦涛.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暨全军英雄模范代表大会是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7-8-2.
    ②总政治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理论学习读本[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6.210.
    ③总政治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理论学习读本[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6.254.
    ④胡锦涛.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暨全军英雄模范代表火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7-8-2.
    ①刘静波.21世纪初中国国家安全战略[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6.214-215.
    ②张云、林勇.中国特色军事变革路径思考[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9,(2).
    ③军事科学院世界军事研究部.外刊论军事变革[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4.7.
    ④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文集(第l卷)[M].北京:战士出版社,1981.53.
    ⑤总政治部编.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3.59.
    ①总政治部编.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3.61.
    ②唐鸣、俞良早.共产党执政与社会主义建设[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555.
    ①葛东升.国家安全战略论[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6.303.
    ②刘静波.21世纪初中国国家安全战略[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6.222-223.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5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 956-198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列宁全集(1-6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中文第2版.
    [4]列宁选集(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毛泽东文集(1-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999.
    [6]毛泽东选集(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毛泽东书信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8]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1-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999.
    [9]毛泽东军事文选[M].北京:战士出版社,1981.
    [10]毛泽东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
    [11]周恩来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12]周恩来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
    [13]刘少奇选集[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81、1985.
    [14]朱德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15]邓小平文选(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994.
    [16]江泽民文选(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7]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18]江泽民论加强和改进执政党建设(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研究出版社,2004年版.
    [19]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20]江泽民.论科学技术[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21]江泽民.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22]江泽民.论国防和军队建设[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2.
    [23]总政治部.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3.
    [24]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18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5]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20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1998.
    [26]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27]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988.
    [28]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993.
    [29]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999.
    [30]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2001.
    [31]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2007.
    [32]新华月报.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1]邓伟志等.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稳定[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2]聂运麟.政治现代化与政治稳定[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
    [3]宋士昌.马克思主义社会稳定理论与实践[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
    [4]马建忠.政治稳定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稳定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5]王青山、王进.邓小平稳定理论研究[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
    [6]吴辉.政党制度与政治稳定——东南亚经验的研究[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
    [7]李笃武.政治发展与社会稳定[M].北京:学林出版社,2006.
    [8]鞠健.新时期中国政治稳定研究[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
    [9]刘晓凯.利益分化与政治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10]王银梅.社会稳定及预警机制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
    [11]胡联合、胡鞍钢.当代中国社会稳定问题报告[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9.
    [12]刘军.新权威主义[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13]孙哲.权威政治[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14]洪向华.政党权威[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
    [15]宫志刚.社会转型与秩序重建[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
    [16]陈之骅.苏联史纲(1953-1964)[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17]李慎明.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18]刘战.实践“三个代表”,巩固执政地位——苏共丧失执政地位的教训与启示[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
    [19]陆南泉等.苏联兴亡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0]黄苇町.苏共亡党十年祭[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2.
    [21]陈之骅等.苏共兴亡史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2]王长江、姜跃.世界政党兴衰史鉴[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5.
    [23]郭春生.社会政治阶层与苏联剧变[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6.
    [24]唐鸣、俞良早.共产党执政与社会主义建设[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5]王建国、王洪江.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建设的历史、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26]王进芬.列宁共产党执政思想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
    [27]徐向前.历史的回顾[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7.
    [28]李银桥.走向神坛的毛泽东[M].北京:中外文化出版公司,1989.
    [29]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M].北京:中央党史出版社,1991.
    [30]裴坚章.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1949-1956)[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
    [31]王长江.政党现代化[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32]王长江.中国政治文明视野下的党的执政能力建设[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33]徐晨光.执政党执政安全多维探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4]李忠杰.中国共产党执政理论新体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5]王邦佐等.执政党与社会整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36]赵中源.中国共产党执政资源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
    [37]刘华清.中国共产党执政思想史[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
    [38]李安增.中国共产党的现代化理论研究[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
    [39]刘书林.党的领导与民主监督[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40]赵晓呼.中国共产党执政理论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
    [41]刘起军.江泽民执政安全思想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
    [42]张荣臣.选择——中国共产党执政论[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9.
    [43]李晖.政治的根本问题——执政党的群众基础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
    [44]于昆.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党群关系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5]兰久富.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观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46]杨宏山.经济全球化与政治发展[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47]杨立英、曾盛聪.全球化、网络化境遇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8]刘跃进.国家安全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49]胡惠林.中国国家文化安全报告[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
    [50]刘静波.21世纪初中国国家安全战略[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6.
    [51]葛东升.国家安全战略论[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6.
    [52]季正矩、王瑾.国家至要——当代国家政治安全新论[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
    [53]于炳贵、郝良华.中国国家文化安全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
    [54]盖世金.当代中国民族宗教问题与国家军事安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55]田改伟.挑战与应对——邓小平意识形态安全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56]郭明飞.网络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57]胡鞍钢、王绍光、康晓光.中国地区差距报告[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
    [58]阎志民.中国现阶段阶级阶层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
    [59]汝信等主编.2005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60]庞仁芝.科学发展观——中国共产党人不懈探索的结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61]赵小芒.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创新成果[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62]黄传新、吴兆雪.构建和谐社会与意识形态建设[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
    [63]辛逸、黄延敏.中国共产党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
    [64]李安增等.科学发展的青州之路[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5][美]罗伯特·A·达尔.现代政治分析[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 987.
    [66][美]阿尔蒙德等.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67][美]费正清、罗德里克.麦克法夸尔.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66-1982)[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68][美]费正清、罗德里克·麦克法夸尔主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69][美]利普塞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70][美]利普塞特.一致与冲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71][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72][美]S·M·李普塞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73][美]塞缪尔·P·亨廷顿.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M].上海:三联书店,1998.
    [74][俄]阿尔巴托夫.苏联政治内幕:知情者的见证[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
    [75][美]布热津斯基.大失败——20世纪共产主义的兴亡[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76][德]赫尔穆特·施密特.全球化与道德重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77][美]迈克尔·罗斯金.政治科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78][法]让一马克·夸克.合法性与政治[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79][俄]戈尔巴乔夫.对过去和未来的思考[M].北京:徐葵等译,新华出版社,2002.
    [80][日]星野昭吉.全球化时代的世界政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2004.
    [81][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82]Alex Inkeles, Exploring Individual Modernity,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3.
    [83]Junnifer Nedesky, Private Property and the Limits of American Constitutionalism,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0.
    [84]Pye, Lucian W, Aspects of Political Development, Boston:Little, Brown and Co.,1966.
    [85]Christopher Dobson and Ronald Payne, The Terrorism (New York:Facts on File, Inc,198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