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之安在华传教活动及其思想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花之安(Ernst Faber,1839-1899)是德国传教士,19世纪著名的汉学家。他于1864年来华,1899年病逝于山东青岛。他在中国的主要活动是研究中国文化,包括中国古籍及风俗习惯等。其一生撰写了十多部重要的中文著作,是近代中西方文化交流中不可忽略的人物之一。但目前关于他的研究大多仅停留在介绍层面,尚无专著问世。
     本文试图在研究花之安几部主要著作的基础上,考察、分析、解释近代中国存在的诸多问题,尽可能对花之安的传教思想做较全面、深入的探究。厘为四章:
     第一章:介绍花之安的生平及著述。包括三个主要时期。一是东莞时期:其来华之初,在虎门一边学习中文,一边在神学院教书。其间研究中国古籍和《圣经》并著书,并在东莞以门诊行医的方式接触当地人。为帮助解决中国落后的问题,他提出以教育发展中国的建议,撰写了《德国学校论略》、《教化议》和《自西徂东》,在当时影响甚巨。二是上海时期:受1890年于上海召开的第二次在华传教士大会委托,他计划用中文撰写一部评论中国经书的著作,计划成书五卷。第一、二卷是对中国经书伦理的评论;第三卷是对中国文学的评论;第四卷是有关中国与西方历史之对比;第五卷讲述中国今日之要务。但直到他离世,本书仍未终稿。此书取名《经学不厌精》,其中第一、二卷为《十三经考证》(完成于1896年)。主要对象是中国“经典”的初学者,是外国来华初学中国“经典”者的入门书。颇类似于中国张之洞的《书目答问》。三是青岛时期:花之安自上海起开始研究中国传统的经、史、子、集,但因其过世而未能全部完成。后由安保罗和顾仲涵整理并出版,名为《经学不厌精遗编》。
     第二章:“求新声于异邦”,谈的是花之安的世界观。本章从天、地、人三个角度展开,即花之安的天伦观、地伦观和人伦观。在所著《天伦》中他谈到了上帝是谁;论述《地伦》时,在与人相关的立场上提到地宝的问题;在《人伦》里,他谈到了人当如何管理万物。与一般人的观点不同,花之安的世界观注重于经世致用方面。为了更好地传教,避免发生教案,他极力倡导“孔子加耶稣”的策略。其较深的汉学素养,使其在传教活动以及对中国诸多问题的思考方面显得较为深刻,且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第三章:“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主要论述了花之安对中国传统学术的认识及对儒释道、风水等的看法。他的研究领域十分广泛,包括中国古典作品、哲学思想、音乐理论和中国植物学等方面。本文以《十三经考证》为代表,通过疏证分析,客观评价了作为汉学家的花之安。
     第四章:“聊尽友直之心”。着重介绍了花之安面对当时中国面临和存在的社会问题,提出了其有关中国富强等社会制度的构想,即花之安之政治、经济、教育思想。他有复古,即封建的政治思想,冀望通过教育来发展经济。
     结论:花之安的“孔子加耶稣”,是对基督教普世化的早期努力,也是儒学文化“全球化”的最初尝试。他为西方了解中国及中国学习西方作出了相应的贡献,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留下了“汉学家花之安”的名字。
Ernst Faber (1839-1899) is a German missionary and qualified scholar, who came to China on 1864 and passed away in Qingdao on 1899. His main scholarly activity was on the study of Chinese culture, traditional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stoms. He left more than ten volumes of important works in Chinese, and he is indispensable figure in the area of Sino-Western cultural communication. Until now we have only some introductory study on him. There is no academic monograph on his thought.
     This thesis tries to analyze the missional thought of Ernst Faber and his explanation of various problems of China of his day on the basis of thorough understanding of his major works. I will accomplish this goal with the following four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is about the life and scholarly work of Ernst Faber. We can divide his life into three periods. The first period can be called Dongguan period, when Faber studied Chinese language in Humen area, and taught at a seminary at the same time. During this period he studied Chinese literature and the Bible, and also had contact with local period by means of medical service. In order to find a way of modernization fro China, he proposed the view of development through education, and wrote“Western(especially German) schools”,“The Principles of Education”, and“Civilization,East and West”. The second period can be called Shanghai period. In 1890 the conference of missionaries in China entrusted him with the task of writing books on Chinese classic literature. He planed a five-volume series: the first two volumes are on the evaluation of the ethics of Chinese classics, the third volume is on the evaluation of Chinese literature, the fourth volume is on the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history and the Western history, the final volume is on the task of contemporary China. He was not able to finish the series until his death. The series is called“经学不厌精”. Faber finished his first two volumes titled“十三经考证”, which are for the beginners, especially as text books for foreigners who study Chinese classics. The third period is Qingdao period. He began the study of classic Chinese literature in Shanghai, and left unfinished manuscript in Qingdao, which was published later with the title“经学不厌精遗编”.
     The second Chapter is about the world view of Ernst Faber. His world view is different from his view on religion. This chapter will study three aspects of his world view, namely his view on heaven, his view on earth, and his view on human beings. In his book“天伦”Faber talked about God, and in his book“地伦”he talked about earthly treasure in connection with human beings, and in his book“人伦” he talked about how human beings rule the whole world. Faber’s world view is practical world view, and many of his views are working for his own purpose. In order to preach the gospel more effectively and to avoid unnecessary conflict, he proposed a strategy of“Confucius plus Jesus”. Faber’s deep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studies helped him to keep balanced view on mission and many problems of that time, which is still useful today.
     The third chapter is about Faber’s understanding of traditional Chinese scholarship as well as Confucianism, Buddhism, Taoism, and Fengshui. His study covers a broad area of Chinese thought, including Chinese philosophy, Chinese music theories, and Chinese botany. This chapter will focus on his book“十三经考证”, and tries to evaluate Faber as Chinese scholar through thorough analysis.
     The fourth chapter is about Faber’s thought concerning politics, economy, and education. Here I will introduce his views on the problems of China at that time. His proposal can be labeled as restorationism, and he adher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through education.
     Epilogue:“Confucius plus Jesus”by Faber is the earliest attempt to globalize Confucianism as well as the early attempt to globalize Christianity. He left his footprint in Western understanding of China and Chinese study of the West. Faber is an important scholar in the area of Sino-Western cultural communication.
引文
① 花之安:《自西徂东》,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 年。
    ② 顾长声:《从马里逊到司徒雷登-来华新教传教士平专》,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年。
    ③ 顾长声:《传教士与近代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年。
    ④ 顾卫民:《基督教与近代中国社会》,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年。
    ⑤ 萧朗:《花之安德国学校论略初探》,上海《华东师大学报》2000 年,第二期。
    ⑥ 孙立新:《评德国新教传教士花之安的中国研究》记载《历史月刊》2003 年,第 2 期。
    ① 严匡禧:《近代外国传教士对中国的影响》-以花之安和《自西徂动》书为中心,华东师范大学,2004 年。
    ② Lauren Pfister, Ernest Faber’s Sinological Orientalism in Sino-German relations since 1800. Printed in German 2000. 1987 PhD, University of Hawaii at Manoa, Comparative Philosophy,现在香港浸会大学宗哲系(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教授。
    ③ D.MacGillivary(1862-1931),A Century of Missionsin China, 1807-1907. Shanghai 1907.P.498. or Friedrich William, Biographisch -Biliographisches KIRCHENLEXIKON (I),bound columns 1581. author: in German, 1990.
    ④ 李佳白(Gilbert Reid,1857-1927)创办了《尚贤堂月报》和《尚贤堂纪事》。他提倡了基督教与儒学相结合,反对中国革命。辛亥革命后,支持袁世凯帝制运动,加入孔教会。
    ⑤ 李佳白:《皇朝畜艾文编》第 79 卷,杂箓 3,第 1-2 页。
    ① 同文会成立于 1884 年,是英国长老会传教士韦廉臣(Alexander Williamson,1829-1890)在上海创立的。它由各种在华的外国势力组成,出版各类介绍西方政治社会经济等的图书和图片,希望借书籍能够争取中国社会士大夫阶层倾向于西方文化。
    ②《十三经考理·人卷》第二十四章“天地人三者一本”,第 133 页。
    ③ 同上书,第 135 页。
    ④ 同上书,第 137-138 页。
    ①《经学不厌精遗编》卷下“十三经旁考三”《儒家之源流递变》第十九章“汉宋之学互相标榜”,第 94 页。
    ② 利玛窦:《天主实义》,在明朝万历十一年(1630 年出版)于北京出版。
    ③《自西徂东·义集》第二十九章“明正道权”上海美华书馆铅板摆印,第 74-76 页。
    ④ 同上书,第 77 页。
     ①《义和团在山东地区史料》第 77 页。
    ① Ernst Faber, Die Grundgedanken des alten chinesischen Socialismus oder die Lehre des Philosophen Micius, Elberfeld 1877.
    ② Ernst Faber, Der Naturalismus bei den alten Chinesen sow ohlnach der Seitedes Pantheismusals des Sensual- ismuso der die saemt lichen Werke des Philosophen Licius, Elberfeld 1877.
    ③ 孙立新:《评德国新教传教士花之安的中国研究》记载《历史月刊》2003 年第 2 期,第 48 页。
    ④ BECK JOHANN TOBIAS(1804-1878)。德国的神学者,1822-26 年,他在杜宾根大学学习;担任过 Waldthann 和 Mergentheim 教会的牧师;1838 年巴塞尔大学特别教授;1843 到杜宾根大学教学时,仍担任早晨(礼拜的)讲道者的工作一直到死。他被称为在 19 世纪最有特色的人物,因为他打算将所有的教义建立于圣经之上, 而且承认在神学校教学的价值只在于圣经的解释。他对圣经的启示和圣灵灵感启示方面有传统的看法,对历史批评问题采取否定的态度。他的生活是朴素和简单的,他的性格和善可亲。
    ⑤ 罗彦彬主编的《礼贤会在华传教史》(1847-1949 年),礼贤会香港区会印行 1968 年,第 184 页。胡恒(Bocca Tigris)1866 年死在东莞福永。
    ① 原来神道学校在保安西乡于 1848 年创立,由叶纳清(Gen?hr, Ferdinand ,1823-1864)牧师主理,从学学员有王福、王禄、何籍、郑国、温学恭等。到了 1861 年,神道学校迁惠阳荷坳,仍由叶纳清牧师主理,并特聘温廷芝秀才教授古文。从学者有何吉、王煜初、王谦如、何槐卿、李松筠等。1864 年,叶纳清牧师在荷坳染疫逝世,神道学校因又迁永福,在吕威廉牧师主理,不久停办,两年之后花之安来重新设立,一直主理到 1880 年离开礼贤会,但学校由叶道胜和茂嘉礼牧师主理下,到 1909 年也还有教授学生的记录。
    ② 罗彦彬辑:《基督教礼贤会在东莞之教育事业》在于《东莞文史》第三十二期,东莞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出版,2001 年,150 页。
    ③ 王元深曾是福汉会的成员,东莞人。后来,跟随礼贤会传教士罗存德传教。1899 年,他撰写了《圣道东来考》,1907 年香港出版。
    ④ 罗彦彬辑:《礼贤会东莞堂史略》在《东莞文史》弟三十集,东莞政协出版,1999 年,第 72 页。
    ⑤‘In Memoriam. Dr. E. Faber.’The Chinese Recorder. December 1899. p581-582.
    ⑥ Ernst Faber, Lehrbegriff des Confucius, Hongkong 1872.其是德文的原名,A Systematical Digest of the Doctrines of Confucius.1875 年英文版。
    ⑦ Lauren Pfister Ernest Faber’s Sinological Orientalism in Sino-German relations since 1800. Printed in German 2000.这里看到花之安多次引用和参考了理雅各的《中国经典》。
    ⑧ 礼贤会于 1865 年在虎门重新设立了“神道学校”由花之安主理。原来其学校在西乡于 1847 年创立,由叶纳清牧师主理。罗彦彬辑,《基督教礼贤会在东莞之教育事业》。记载《东莞文史》三十二期,东莞政协文史资料委员出版社,2001 年,第 150 页。
    ⑨ Ernst Faber, Quellen zu Confucius und dem Confucianismus, Hongkong 1873.
    ① 罗彦斌总辑,刘伟民校订《礼贤会在华传史》(1847-1947 年)。
    ②‘In Memoriam. Dr. E. Faber.’He suffered form chronic catarrh in consequence of too great efforts in street chapel preaching. The Chinese Recorder. December 1899. 581-582p.
    ③ In 1875 he published his Principles of Education. After this he suffered from chronic catarrh in consequence of too great efforts in street chapel preaching. The Chinese Recorder December 1899. 581-582pp.
    ④ It was a great pity when in 1880, on account of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Home Board and some of its missionaries in the field, Dr. Faber had to resign and leave the Mission. “RHENISH MISSIONARY SOCIETY.” D.MacGillivary, A Century of Protestant Missions in China(1807-1907).1907. p .492.
    ⑤ Chinese Recoder July-August.
    ⑥《自西徂东》其原名为《诗经》中的诗句,意为从西到东。《诗经?大雅?桑柔》;“自西徂东,靡所定处。”英文名是‘Civilization,China and Christian’。
    ⑦ ErnstFaber, Eine Staatslehre auf ethischer Grundlage oder Lehrbegriff des chinesischen Philosophen Mencius, Elberfeld 1877.《孟子思想》1877 年德文出版, 1881 年‘The Mind of Mencius’的名英文初版,1897 年英文重版。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1994 年版第 401 页里,德文、英文翻译版本没搞清楚,年代也有错误。
    ⑧ Ernst Faber, Die Grundgedanken des alten chinesischen Socialismus oder die Lehre des Philosophen Micius, Elberfeld 1877.
    ⑨ Ernst Faber, Der Naturalismus bei den alten Chinesen sow ohlnach der Seitedes Pantheismusals des Sensualismuso der die saemt lichen Werke des Philosophen Licius, Elberfeld 1877.
    ⑩ Julius Richter, Geschichte der Berliner Missionsgesellschaft (1824-1924), Berlin 1924. P.514. 11 Dr. Faber. In May, 1881, he went home again for the second and last time, but after four months returned again to work independently, being supported his some friends at home. The Chinese Recorder December 1899. 581-582.
    ① Besides evangelistic work he established schools and carried on medical work, being especially successful in his operations on the eye. He also devoted himself early to literary work. D.MacGillivary. A Century of Missionsin China, 1807-1907. Shanghai 1907.p 492.
    ② “Dr. Faber united in himself profound scholarship, sound judgment, farsightedness, indefatigable diligence, and deep spirituality.”‘In Memoriam. Dr. E. Faber.’The Chinese Recorder. December 1899. 581-582p.
    ③ 罗彦彬:《礼贤会太平堂史略》在于《东莞文史》第三十二期,东莞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出版,2001年,125 页。1880 年王元深退休的时候,原来华人同事没有养老资金,但花之安帮助他办了。
    ④ 花之安同莞城地方官交涉,赔偿失物,修复教堂。诸事办妥之后,元深才肯回莞城传道。药丸谣言影响,佛山、石龙等地的教堂也被匪徒所毁。地方官赔偿损失,修复教堂。罗彦彬《礼贤会东莞堂史略》在《东莞文史》三十期,东莞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出版,1999 年,第 76 页。
    ⑤《马可讲义》(从 1866 年开始研究,1872 年专门开始编辑,到 1876 年完成,1877 年出版),《明心图》(1879年)1851 年德国教士韩士伯把《天路历程》译成中文,但板已散失,花氏改书名而重刻《玩索圣史》1891年,《路加衍义》1893 年,《圣迹五彩图》1894 年。
    ⑥《德国学校论略》(1874 年)。
    ⑦《教化议》(1875 年),《自西徂东》(1879 年),《自西徂东简书》58 页,文言,1889 年,基督圣教协和书局。《人心论》(1879 年)。
    ⑧《孟子思想》德文版(1877 年),英文版(1881 年),《中国著名男士名录》,英文版‘The Famous Men of China’。《中国著名女士名录》,英文版‘The Famous Women of China’。《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出版。
    ① Ernst Faber, Lehrbegriffdes Confucius, Hongkong 1872. p.6-10.
    ② 译注:黄教,藏传佛教派别之一,又称格鲁派、新噶当派、嘎登派。15 世纪初,宗喀巴在噶当派教义的基础上,对其它教派进行改革而创立。主张以“中观见”为中心,主张学行并举,显密并重,憎众严持戒律,学经遵循次第,加强寺院组织等,故称格鲁派(意为“善规”)。因宗喀巴创建嘎登寺并进行传教,故又名嘎登派。后采取转世相承的办法,出现达赖、班禅两大活佛系统。清顺治九年(1652 年),取得西藏地方执政教派地位,在藏蒙等地区广泛流传。因该派喇嘛戴黄帽,故俗称黄教。
    ① 孙立新:《评德国传教士花之安的中国研究》,史学月刊,2003 年,第 2 期,第 50 页,注 1。
    ② 明恩溥(Arthur H.Smith,1845-1942),美国公理会教士,1872 年来中国传教,先后在天津、山东、河北等地居住,广泛接触中国各阶层人群,尤其熟悉下层农民生活,并结交不少朋友。他一生写了十来本着作,每一本都与中国有关。《中国人的素质》(Chinese Characteristics)出版于 1892 年,时年明氏四十七岁,来华整二十年。今由学林出版社 1998 年出版。其书开创了研究中国国民性的先河,是第一本带有社会学性质的著述,对后世学人影响极深。同时,它也代表了一个时代的中国观。因此,它曾长期作为来华传教士了解中国的必读之书。他最早发表的是《中国的格言与谚语》(The Proverbs and CommonSayings of the Chinese),登载于《字林西报》(North China Daily News)。他的著作引起全世界的注意,尤其是《中国人的素质》一书,已译成法、德、日等国文字。
    ③《卷之一》中有乡塾第一、郡学院第二、实学院第三、 仕学院第四、太学院第五、技艺院第六、格物院第七、船政院第八、武学院第九。《卷之二》:通商院第十、农政院第十一、丹青院第十二、律乐院第十三、师道院第十四、 宜道院第十五、女学院第十六、训瞽目院十七、训聋瘖院第十八、训孤子院第十九、废疾院第二十、训罪童院第二十一、文会第二十二、夜学(会)第二十三、印书会第二十四、新闻纸第二十五、书籍源流第二十六。《附录》:各国太学院总数、德国书院总数、美国书院总数、德国新撰书籍数、德国书籍出口入口总数、英京新刻书籍总数。
    
    ①《德国学校论略》第 5 页。
    ② 梁启超:《读西学书法》,中国史学汇编《戊戌变法》第一册,上海神州国光社,1953 年,第 455 页。
    ③ 苏朗:《花之安德国学校论略初探》第 88 页。
    ① 艾儒略(Giulios Aleni,1582-1649)。意大利耶稣会士,1582 年生于意大利布雷西亚。1613 年到中国福建传教。1649 年艾儒略在福州逝世。艾儒略的主要著作包括:《耶稣传》八卷,《西学凡》,《职方外纪》。
    ② 林志钩编:《饮冰室合集》,上海中华书局,1936 年,“饮冰室专集三十西”,第 74、19 页。
    ③ 同上。
    ④ 梁启超:《读西学书法》,中国史学汇编《戊戌变法》第一册,上海神州国光社,1953 年,第 455 页。
    ⑤ 黄遵宪,钟叔河 辑注校点:《日本杂事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 年。
    ⑥ 内村鉴三(1861-1930)出身于武士家庭,生活在日本的大变革时代。他曾对近代日本许多作家和知识界领袖产生重大影响。他在甲午战争开始的时候坚决支持战争的,他认为那是一场争取朝鲜独立的“义战”,而在得知《日清下关条约》的内容以后,则立即改变了看法,认为那只是一场“不义战”和“掠夺战争”,从而否认甲午战争。
    ⑦ 内村鉴三:《内村鉴三英文著作全集 I》,东京教文馆出版,1895 年。
     ① 花之安:《教化议》“正学术”,第 7 页。
    ①《诗经?大雅?桑柔》:“自西徂东,靡所定处。”英文名 Civilization,China and Christian,直译是:“文明,中国与基督教。”
    ② 孙立新:《评德国新教传教士花之安的中国研究》载于《历史月刊》2003 年第 2 期,第 47 页。
    ③ 花之安:《自西徂东·书例》上海美华书馆铅版摆印,1902 年,5 页。
    ④ 同上。
    ⑤ Ernst Faber, Literarische Missionsar beit in China, in: Allgemeine Missionszeitschrift 9,1882.P.53.
    ⑥ The Chinese Recorder 1907. 423 p.
    ⑦ 据康有为自述,1882 年他“道经上海之繁荣,益知西人治术有本。舟车行路,大购西书以归讲求焉。……自是大讲西学,始尽释故见。”康有为:《康南海自编年谱》,中华书局,1992 年,第 11 页。
    ⑧“引西事与中国相较,不事夸张,不偏回护,其辩论义理,颇有精微处,将以西国政教良法,以救中土政俗人心之弊,名曰“自西徂东”,取意有由也。中言息战及公法本旨,禁卖奴婢最可观。译笔亦佳,惟教语可厌。”徐维则、顾燮光:《增版东西学书目录》,议论第三十。转引自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美国传教士与晚清社会》第 409 页。
    ⑨ “Civilization East and West”The University of Jena lent 1888 the theological to it. 耶拿大学授予他名誉神学博士学位。“This book opened for many Chinese officials the eyes for the value of a Christian culture and so far away for the mission the way smoothed. Biographisch-Biliographisches KIRCHENLEXIKON I(1990) bound columns 1581. by Friedrich William.
    ① 杨家麟:《福临中华-中国近代教会史十讲》香港,Tian Dao Publishing House,Ltd.1995 年。
    ② 同善会 (GENERAL EVANGELICAL PROTESTANT MISSIONARY SOCIETY) 它在中国和日本中工作。总部在德国柏林,该会1885年开始了在中国山东的工作。同善会差派在山东工作的传教士有4男,3女。D.MacGillivary. A Century of Missionsin China, 1807-1907. Shanghai 1907.p.498.
    ③ Otto Marbach, 50 Jahre Ostasienmission. Ihr Werdenund Wachsen, Zuerich 1934.p1-15. D.MacGillivary. A Century of Missionsin China, 1807-1907. 1907.p.498.
    ④ 花之安着,安保罗编辑:《经学不厌精遗编·序》1902 年。花之安在上海生活了 10 年,他与顾仲涵关系非同一般,可惜有关顾的材料至今没有留存下来。
    ① 在 1877 年传教士大会上,上海教士协会主席杜嘉德(Carstais Donglas)就曾建议 10 年后再次召开类似的传教士大会。此后,《教务杂志》上常载有附和的意见和推迟的主张。
    ② Virgil C.Hart:Western China:AJourney to the Great Budhist Centre of mount Omer.(Boston: Tichnor & Co,1888.)
    ③ Friedrich William,“Civilization East and West”The University of Jena lent 1888 the theological to it.
    ④ Gerhard Rosenkranz, Ernst Faber, in: Neue Deutsche Biographie, Bd.4, Berlin1959.p.719.
    ⑤ This book opened for many Chinese officials the eyes for the value of a Christian culture and so far away for the mission the way smoothed. Biographisch-Biliographisches KIRCHENLEXIKON I(1990) bound columns 1581. by Friedrich William.
    ⑥ Unknown Binding: 19 pages , Publisher: Society for the Diffusion of Christian and General Knowledge Among the Chinese (1889).
    ⑦《玩索圣史》总 340 页,基督圣教协和书局,1892 年,1911 年。
    ⑧ Paul Kranz, Aus D. E. Faber,s Leben, in: Zeitschriftfuer Missionskunde und Religionswissenschaft 16,1901. p.129-132.记载于孙立新《评德国传教士花之安的中国研究》在《史学月刊》2003 年,第 2 期,第 48 页。
    ⑨ 贝勒(E. Bretschneider,l833—1901) 是俄国植物学家。著述有《中国植物志》 (Batanicum Sinicum,1881 年),《中国经书中的植物学》(1892 年)。1866 年至 1883 年在俄国驻华公使馆任医生。
    ⑩ 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 年,第 401 页。
    ① Key words and phrases:kuei, famous women, tsung, chinese female, authoresses, chinese women, kwei, han dynasty, kieh, ang dynasty, concubine, common chinese, kiang, chinese literature, hiang, mr. chin, pan chao, mr. chao, liu hiang, mr. giles.
    ② 1877 年 5 月 10 日,在上海召开了在华基督教传教士第一次大会,大会决议成立基督教学校教科书委员会。中文名益智书会(The School and Text Book Series Committee)。中国始有“教科书”的名称。大会推举丁韪良,韦廉臣,狄考文,傅兰雅,林乐知等人组成“益智书会”,专门负责教科书,包括数学,天文,测量,地质,化学,动植物,历史,地理,语文,音乐等科目,成为近代中国教科书之开端。1890 年5 月 7 日 在华基督教传教士在上海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大会决议将学校教科书委员会扩大为“中华教育会”(Educational Association of China)。教科书已出版 84 种,地图、图表 50 幅,销行 3 万多册。1891 年 12 月 19 日,中华教育会成立,狄考文任会长,兼出版委员会主席,花之安任副会长,傅兰雅任总编辑兼执行委员会主席。巴伯尔任总秘书。1905 年该会改称“中国教育会”,1916 年再改名为“中华基督教教育会”。1891 年 12 月 19 日,中华教育会成立,狄考文任会长,兼出版委员会主席,花之安任副会长,傅兰雅任总编辑兼执行委员会主席。巴伯尔任总秘书。
    ③ 花之安:《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柏林,1895 年)等;有英文作品《中国著名男士名录》(上海,1889 年),《妇女在中国的地位》(上海,1889 年)、《中国著名女士名录》(上海,1890 年)、《欧洲使徒保罗-亚洲传教工作指南》(上海,1891 年)和《儒家学说》(上海,1896 年)等。
    ④ The Chinese Recorder. December.1899.
    ⑤ The Chinese Recorder. December.1893.p.575-576.
    ①《十三经考理·天卷》第五章“信天父”,第 28 页。
    ② 同上书,第 29 页。
    ③《罗马书》1:19-23。
    ④《十三经考理·天卷》第五章“信天父”,第 30 页。
    ⑤ 同上。
    ⑥ 天父胜于人父之八个根据:天父赐人生命、谷物、灵魂、永远相聚、族类繁盛、操祸福之权、德性纯粹和至公无私等。同上。
    ① 同上。
    ②《十三经考理·天卷》第五章“信天父”,第 31 页。
    ③ 花之安对理的定义:是万物之原,福为理之表现,这样福与理相表里,因此理为是非的准则。因为理之大 原在于天道,而且如要明白天道当先知上帝。上帝作为创造主是创造的根本。同上书,第一章,“说理探原”,第 2 页。
    ④ 同上书,第 4-5 页。
    ⑤ 同上书,第 21-22 页。
    ⑤ 花之安以上帝的三位一体来说明了理和天的关系,他说:“理之义微,天之道大”的,概括地说的话是同一个,具体地说的话有三个,则三位一体,因为“天父必因救主而明显,救主必因天父而降生,圣神与天父体合而位分,救主与圣神职分而性合,一而三,三而一,一本之散万殊,万殊之归一本,胥是理也。”同上。
    
    ①《约翰福音》15:16;16:7。
    ②《十三经考理·天卷》第七章“信圣神”,第 44-45 页。
    ③《约翰福音》16:13-14。
    ④《提摩太后书》3:16。
    ⑤《十三经考理·天卷》第九章“祈祷”,第 57 页。
    ① 花之安说的三达德,即“信也,爱也,望也,信爱望,此三者,天下之达德也”《中庸》也云:“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又云:“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还有《圣经》林前 13:13,“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爱,这三样,其中最大的是爱。”同上书,第七章,“信圣神”第 67 页。
    ②《十三经考理·天卷》第七章“信圣神”,第 49 页。
    ③ 同上书,第十章“信爱望”第 66 页。
    ④ 同上。
    ⑤《约翰壹书》4:7-10。
    ⑥《十三经考理·天卷》第十章“信爱望”,第 66 页。
    ① 荷兰改革神学家巴文克(Herman Bavinck,1854-1921 年)在《基督教神学》第十一章里强调从宗教与道德意义上地的重要性时说:“圣经关于天与天使的创造,并没有告诉我们多少,大部分都说到地。从天文学的角度来看地球,或许是微小而无意义;从广大的数量来看,天所包括的星宿、太阳,远超过地球不知多少倍。但从宗教与道德的意义来说,地还是宇宙的中心。唯独地球被选为人的居所、抵挡恶势力的大战场、建立天国之所在。”巴文克着《基督教神学》(原名‘Our Reasonable Faith’)赵中辉译,基督教改革翻译社出版,台北,1993 年。
    ② 人与自然的关系,或人管理万物的方法上中西之间有差别:西方“管理”或“统治”的概念,中国“融合”或“一体。”
    ③《创世记》1:28。《十三经考理·地卷》第一章“精格致。”
    ④《十三经考理·地卷》第四章“通书诞妄”,第 32 页 。
    ⑤ 同上书,第 5 页。
    ⑥ 同上。
    ⑦ 同上书,第 6 页。
    
    ① 同上书,第 2-3 页。
    ② 花之安对中国建设铁路、开发矿产和重视商业等的建议是《自西徂东·义集》的主要思想。
    ③《自西徂东·智集》第六十一章“格物功用”,第 95 页。
    
    ① 同上。
    ② 同上书,第 96 页。
    ③ 同上。
    ④ 同上书,第 98 页。
    ⑤ 同上书,第 94 页。
    ⑥ 同上书,第 93 页。
    ①《自西徂东·义集》第二十二章“清除鸦片流弊总论”,第 43 页。
    ②《十三经考理·地卷》第七章“商贾”,第 57-58 页。
    ③ 在《自西徂东·义集》里关于“义”和“利”的论述甚详。
    ④《十三经考理·地卷》第七章“商贾”,第 59-60 页。
    ⑤ 同上书,第 62 页。
    ① 巴文克着:《基督教神学》,赵中辉译,基督教改革翻译社出版,台北,1993 年,第 141-143 页。
    ②《十三经考理·地卷》第一章“精格致”,第 4 页。
    ③ 创造论是基督教根据《圣经》而主张的核心观念。基督教以圣经来解释天地万物宇宙和人的发生问题。《尼赫迈亚记》9:6;《创世记》1:11-12;《创世记》1:24-25。
    ④ 杨光先:《辟邪纪实》辟邪论下偏,第 1 页。
    ⑤ 黄贞:《请颜壮其先生辟天主教书》,载《破邪集》卷三,第 8 页。
    ① 郑安德:《明末清初天主教和佛教的护教辩论》,北京大学博士论文,1997 年,第 113-143 页。
    ② 利玛窦:《天主实义》第 401-402 页。
    ③ 同上书,第 472-473 页。
    ④ 杨廷筠:《代疑篇》卷上,第 503 页。
    ⑤ 杨光先:《不得已》第 1103 页。
    ⑥ 黄贞:《尊儒亟镜》,载《破邪集》卷三,第 19-10 页。
    ⑦《十三经考理·地卷》第十章“分类考”,第 80-81 页。
    ⑧《马太福音》25:24;《以弗所书》1:4。
     ① 艾儒略:《三山论学记》第 452 页。
    
    ①《十三经考理·人卷》第一章“尽己性”,第 2 页。
    ② 同上书,第 1-2 页。
    ③《中庸集注》;《朱子语类》卷 62 中说:“中,性也”。
    ④《创世记》1:26。
    ①《十三经考理·人卷》第一章“尽己性”,第 2-3 页。
    ② 利玛窦认为,中国的人性论方面诸家都有自己之说,但中国儒家对性、情的理解没有定论。中国人性论的主导思想是孟子开启的性善观念,此一观念,不仅认可先天“真性”的存在,而且着重先天“真性”在日常生活中的持续作用。《天主实义》第 563-564 页。
    ③《性海渊源·荀子原篇》第 15 页。
    ④《马太福音》13 章里耶稣设譬以喻心田,《孟子·六篇》用播种之喻来论尽性说:“今夫麰麦,播种而耰之,其地同……虽有不同,则地有肥硗,雨露之养,人事之不齐也。”
    ⑤《十三经考理·人卷》第一章“尽己性”,第 4 页。
    ⑥《性海渊源·荀子原篇》,上海广学会印,1898 年,第 15 页。
    ⑦《十三经考理·人卷》第一章“尽己性”,第 5 页。
    
    ① 同上书,第 7 页。
    ② 同上书,第 11 页。
    ③ 同上书,第 12 页。
    ④ 同上书,第 17 页。
    
    ①《自西徂东·仁集》第十二章“爱怜仇敌”,第 50 页。
    ② 同上书,第 49-50 页。
    ③《十三经考理·地卷》第四章“仁义”,第 22 页。
    ④ 同上书,第 18 页。
    ① 同上书,第 18-19 页。
    ②《自西徂东·义集》第十四章“慎理国财”,第 1 页。
    ③ 同上。
    ④ 花之安在《经学不厌精》中主张“信道是众善之原”,他说:“上帝创造万物,俾下民享受美好,赋人善性,使之皆可为善,故凡诸善行”,“处处有行善之士,皆由圣神默契于心”。《经学不厌精》十三经考理,卷三《人卷》第五章,“善事”,第 34 页。
    ⑤《罗马书》5:5。
    ⑥ Herbert Fingarette :Confucius-The Secular as Sacred, Harper and Row Publishers 1972.
    ① 郝大维,安乐哲:《汉哲学思维的文化探源》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年,第 273 页。
    ② 花氏主张五伦之外,还有师长,宾东,官民,交邻,同师,母族,妻族之伦等。
    ③《经学不厌精》十三经考理,卷二《人卷》第八章“夫妇伦”,第 54 页。
    ④ 中国学者对纳妾制度的合法性的论证,归纳为三:一、《周利》说“国君之三宫九嫔御妻夫人之属。”二、纳妾制度与孝道伦理联系。三、反天主教学者与历史上的明君圣王有过纳妾制度。联系在一起说,此制度不合理的话,历史上的明君圣王也都要入地狱吗?参看《破邪集》三卷,黄贞《请颜壮其先生辟天主教书》,还卷五,张广湉《辟邪摘要略议》。
    ⑤“尧以二女妻舜,尧之嫁,舜之娶,皆失其道,后世积习相沿。” 花氏觉得从此开始君臣民和庶民亦喜纳妾,此相沿相袭了近五千年,诸恶由此起。
    ⑥《汉书·皇后纪》已立嫔妃制度,由此制度必然引发废太子致祸、嫡庶之争。
    ①《孟子·离娄上》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对此观点利玛窦据四个证据来批判:一、孔子并为提出无后为大不孝的话。二、孔子称赞伯夷、叔齐、比干为贤人、仁人必定德行上没有缺欠人。而此三人都未传子嗣。三、如以生子嗣作为孝行伦理判断标准的话,从十岁到三十岁的舜将为不孝,而且生子多的人为仁人,贤人。四、行孝与否,可以由个人决定,得子与否则乃是命,个人意志完全无效。以上证据说明,把“无后“作为孝道的判断标准,是绝对不能成立的。参看,郑安德《明末清初天主教和佛教护教辩论》,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7 年,第 217-218 页。
    ② 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上海中华书局,1936 年,第 75 页。
    ③《十三经考理·人卷》第二十四章“天地人三者一本”,第 133 页。
    ④ 同上书,第 134 页。
    ① 同上书,第 134-135 页。
    ② 同上书,第 135 页。
    ③《自西徂东·仁集》里谈到了仁爱的对象、原则和方法等,他讲了十三个问题。
    ④《路加福音》23:34。
    ⑤《论语·里仁》。
    ⑥《孟子·离娄上》。
    ⑦《论语·颜渊》。
    ⑧《论语·学而》。
    ①《十三经考理·地卷》第二十四章“天地人三者一本”,第 137 页。
    ②《自西徂东·仁集》第一章“周济穷民”,第 1 页。
    ③ 同上书,第 4-7 页。《使徒行传》2:43-47。
    ④《约翰福音》14:6。
    ⑤《约翰福音》3:16。
    ⑥ 许大受:《圣潮佐辟》,三辟烈性,载《破邪集》卷四,第 7-8 页。
    ①《性海渊源》班固原篇,第 22 页。
    ②《自西徂东·智集》第四十八章,“子学探原”,第 22 页。
    ③ 同上书,第 13-14、22 页。又说:“太极生阴阳,二气鼓铸,而万物遂生,岂知二气混行,清浊不分,安能使物物呈形,物物赋性。”第 28 页。
    ④《中国百科大辞典》华夏出版社,1992 年,第 139 页。
    ⑤ Ernst Faber, Lehrbegriffdes Confucius, Hongkong 1872.p.68。
    ⑥ Ernst Faber, Lehrbegriffdes Confucius, Hongkong 1872.p.68. 参看孙立新:《评德国新教传教士花之安的中国研究》记载《历史月刊》2003 年第 2 期,第 49 页。
    ① 西周强化乐舞的政治意义和教化作用,把传统乐舞和当时新创制的乐舞加工整理,名为“六舞”或“六代之乐”。
    ② 孔子在《论语·卫灵公》里说:“乐则韶舞”。又在《毛诗序》中说:“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盖乐心内发,感物而动,不觉自运欢之至也。此舞之所由起也。”
    ③《礼记·乐记》。
    ④《自西徂东·礼集》第三十五章“以乐济礼论”,第 30 页。
    ⑤《礼记·乐记》。
    ⑥《自西徂东·礼集》第三十五章“以乐济礼论”,第 28 页。
    ① 同上书,第 28-29 页。
    ② 同上书,第 29-30 页。
    ③ 同上书,第 30 页。
    ④ 同上书,第 29 页。
    ⑤ 同上书,第 54 页。
    ⑥《歌罗西书》3:20 节中说:“你们作儿女的,要凡事听从父母,因为这是主所喜悦的”而《新约》的基本精神可以总结为爱上帝和爱众人。《马太福音》22:37—40 节说“你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上帝。这是诫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仿,就是要爱人如己。这两条诫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总纲”。
    ① 辜鸿铭(1857-1928)是清末民初驰名中外的文化怪杰。字汤生。他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亚等 9 种语言,获 13 个博士学位。
    ② 帕拉特(Palath, 1802-1874): 19 世纪中叶德国著名的汉学家。著书《满族》、《中国古代的家庭》等。
    ③ 辜鸿铭著,黄兴涛,宋小庆译《中国人的精神》,湖南出版社,2007 年,第 113 页。
    ④ 同上书,第 115 页。
    ⑤ 辜鸿铭著,陈高华译《中国人的精神》,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年,第 211 页。
    ① Mac Gillivray, A Century of Missionsin China, 1807-1907. Being the Centenary Conference Historical Volume, Shanghai 1907. p. 498.
    ② 庐云国等:《中国文化史年表》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 年,第 763 页。
    ③《孟子·万章》
    ④ 朱维铮编:《周予同经学史论着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年,第 325 页。
     ①《经学不厌精遗编》第 19 章“汉宋之学互相标榜”,第 92 页。
    
    ① 钱曾:《读书敏求记》,书目文献出版社,1983 年。
    ② 上卷,第 2 页。
    ③ 郑樵:《通志》卷三十一“六书序”。
    
    ①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外二种〉》,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年,第 330 页。
    ② 刘起釪:《尚书源流及传本考》,辽宁大学出版社,1997 年。
     ①《国外中国学研究》序言,转引自李学勤《失落的文明》,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 年,第 447 页。
    ①《自西徂东·信集》第六十四章“圣经会”,第 12-13 页。
    ② 同上书,第 15 页。
    ③ 殷周人的观念,认为人死以后其精神变成鬼。《礼记·祭法篇第二十三》:“人死曰鬼”。又《祭义篇第三十四》:“众生比死,死比归土,此之谓鬼”。他的“气”上升至天庭,就是神。
    ④“虚”是道教语言,其指无欲无为的思想境界。《老子》:“致虚极”。又《韩非子》:“无为无思为虚者,谓其意无所制也”。
    ⑤ 万物从因缘生,没有固定,虚幻不实。亦特指天台宗所立“空、假、中”三谛中的真谛。如:空解(指悟入空义,得到解脱);空假(事物均具备自性空无和幻相宛然两个方面);空界(空大,指虚空范畴)等的佛教语。
    ⑥《自西徂东·信集》第六十三章“传道会”,第 6 页。
    ⑦ 同上书,第 6-7 页。
    ⑧《罗马书》5:12 节。
    ①《自西徂东·信集》第六十四章“圣经会”,第 13-14 页。
    ② 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着《中华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年,第 478 页。
    ③ 花之安认为,太极是虚空之物怎么能生万物!他批评太极说:“宋儒谓太极能生万物,不知人之一心,有志有欲、有意向。太极一虚空之物,既无其心,何以生人之志,生人之欲,生人之意向乎。夫太极无心、犹天亦无心、何以生人之智。”《自西徂东·智集》第四十八章“子学探原”第 13-14 页。又说:“太极生阴阳,二气鼓铸,而万物遂生,岂知二气混行,清浊不分,安能使物物呈形,物物赋性。”第 28 页。
    ④《中国百科大辞典》华夏出版社,1992 年,第 139 页。
    ⑤ 黄贞:《尊儒亟镜》载《破邪集》卷三,第 16-16 页。
    ⑥ 钟始声:《天学再微》载《辟邪集》第 148 页。
    ⑦ 许大受:《圣朝佐辟》载《破邪集》卷四,第 7-8 页。
    ① 郑安德:《明末清初天主教与佛教护教辩论》北京大学,1997 年,第 275 页。
    ② 盖世上各种疾病,其原皆由于有罪,有罪则有疾病死亡,乃一定之理,故欲治疾,必先去罪,方是正本清源之法,然罪不能自去,如病不能自疗,此救主耶稣,所以降世救人脱罪,而为除疾病之源也。则知欲求去罪者,非耶稣圣教不为功,人诚能笃信圣道,以求其赦罪,以复本原之性,虽然生今之世,仍或有疾,而将来世末之日,必得无坏之身,登明宫,享永福,岂不快哉,岂不美哉。《自西徂东》第二章“善治疾病”第 10 页。
    ③《自西徂东·信集》第六十三章“传道会”,第 6-7 页。
    ④《罗马书》14:17。
    ⑤《自西徂东·信集》第六十三章“传道会”,第 6-7 页。
    ⑥ 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着:《中华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年,第 516 页。
    ①《约翰福音》1:1-3。
    ② 同上书,14:6。
    ③《自西徂东·信集》第六十四章“圣经会”,第 13 页。
    ④《圣经》(钦定译)2 Timothy 3:16-17 All scripture is given by inspiration of God, and is profitable for doctrine, for reproof, for correction, for instruction in righteousness: That the man of God may be perfect, throughly furnished unto all good works.
    ⑤《自西徂东·信集》第六十五章“善信会”,第 14 页。
    
    ① 同上书,第六十四章“圣经会”,第 15-16 页。
    ② 同上书,第六十三章“传道会”,第 10 页。
    ③ 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着:《中华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年,第 490-493 页。
    ④ 顾长声:《传教士与近代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第 52 页。
    
    ①《自西徂东·智集》第四十六章“学贵精通”,第 6 页。
    ②《自西徂东·义集》第二十章“征戒奢侈”,第 34-35 页。
    ③ 同上书,第 34 页。
    ④ 同上。
    ①《自西徂东·礼集》第三十章“吉礼归真”,第 3 页。
    ②《自西徂东·智集》第五十五章“辨明技艺工作”,第 61 页。
    ③ 同上。
    ④ 同上。
    ⑤《自西徂东·义集》第二十章“征戒奢侈”,第 34 页。
    
    ① 花之安:《教化议》卷二“正学术”,第 6 页。
    ②《自西徂东·信集》第六十四章“圣经会”,第 15 页。
    
    ①《经学不厌精》“地卷”第三章“天文地理”,第 17-18 页。
    ②《后汉书·五行志》。
    ③《柳河东文集》卷十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年版。
    ④《梦溪笔谈·象术》。
    ⑤《经学不厌精》地卷,第三章“天文地理”,第 25-26 页。
    
    
    ①《自西徂东·礼集》第三十七章,贵保原质论”,第 37-38 页。
    ② 同上。
    ③《圣经新约》彼得前书 3:2-4。
    ④《圣经旧约》以赛亚书3:16-26。
     ①《自西徂东·礼集》第三十七章,贵保原质论”第 37 页。
     ① 顾卫民:《基督教与近代中国社会》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年,第 123 页。
    ② 同治三年四月二十八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奏折附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函》,《同治朝筹办夷务始末》卷 25。黄培炎:《八十年来》第 118 页。
    ①《中国基督教会手册》,1896 年,第 308 页。
    ②《广学会 50 周年纪念特刊》, 第 85 页。
    ③ 段晓宏:李提摩太的社会变革主张对维新派的影响,《湘潭师范学院学报》,1995 年,第 2 期。
    ④《万国公报》第 671 章。
    ⑤《万国公报》第 665 章。
    ⑥《万国公报》第 666 章。
    ⑦《万国公报》第 668 章。
    ⑧《万国公报》第 670 章。
    ⑨《万国公报》第 669 章。
    
    ①《自西徂东·序》
    ②《经学不厌精遗编·序》
    ③ 同上书,第 109 页。
    ① 同上书,考三,第三卷“儒教之源流递变”,第十九章“汉宋之学互相标榜”,第 94 页。
    ② 同上。
    ③《论语·阳货》。
    ④ 班固:《汉书 列传 卷五十六 董仲舒传第二十六》第 2518-2519 页。
    ⑤《尚书》篇名。旧传为箕子向周武王陈述的“天地之大法”。今人或认为系战国后期儒者所作,或认为作于春秋。《汉书?五行志》曰:“禹治洪水,赐《洛书》,法而陈之,《洪范》是也。”故亦称“洛书”。
    ⑥《经学不厌精遗编》卷下十三经旁考三,第三卷“儒教之源流递变”第十九章“汉宋之学互相标榜”,第94 页。
    ①《十三经考理·地卷》第三章“天文地理”,第 24 页。
    ②《经学不厌精遗编》卷上正史,第二卷《古今弊害》第二章“废封建之害”,第 13 页。
    ③ 原文是“以窃权道” ,其意思不通, 而“以权窃道” 是对的。
    ④《自西徂东·义集》第二十七章“明正道权”,第 72-73 页。
    ⑤ 同上书,仁集,第十一章“怀柔远人”,第 44 页。
    ⑥ 苏武(前 140-前 60):字子卿,西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武帝时为郎[皇帝的侍从官]。公元前100 年,奉命出使匈奴,因故被扣留。他被扣留在匈奴 19 年,历尽辛苦。
    ①《十三经考理·人卷》第三章“论古人”,第 15 页。
    ②《经学不厌精遗编卷上证史》第二章“周政优於夏商说”,第 2 页。
    ③ 伊尹(?-前 1713)。商初大臣。名伊(另说名挚),尹为官名,生于空桑(今河南省开封市陈留镇南)。《吕氏春秋》说有铣氏女采桑得婴儿于空桑。母居伊水,命曰伊尹。尹,正也。他成为商朝权倾一时的“三代元老,一代贤相”。因为,商汤和伊尹紧密合作,励精图治,爱护百姓。受到百姓的爱戴。商汤逝世后,伊尹辅佐他的后代,直至商汤的孙子太甲为商王时,太甲暴虐乱德。三年以后,伊尹把太甲放逐到桐宫,亲自摄政,接受诸侯的朝拜。帝太甲在桐工住了三年后,悔过自责,改恶从善,于是伊尹把太甲接出来,还政给他,自己告老还乡,太甲返位后,发扬商汤的德政,勤俭爱民,史诸侯归附,社会安宁。
    ④《经学不厌精》十三经考证下,第二章“书学源流”,“召洛二诰被碎庞杂未易梳理”。
    
    ①《自西徂东·序》
    ②《十三经考理·地卷》第一章“精格致”,第 1-2 页。
    ③ 同上书,人卷,第十四章“君臣伦”,第 86-87 页。
    ④《自西徂东·义集》第二十八章“臣道总论”,第 77 页。
    ① 同上书,第二十七章“明正道权”,第 73 页。
    ②《十三经考理·人卷》第十四章“君臣伦”,第 87 页。
    ③“元首股肱之义”是大腿和胳膊。引申为辅佐君主的大臣。又比喻左右辅助得力的人君之卿佐,是谓股肱:股肱或亏,何痛如之。《左传·昭公九年》。
    ④《十三经考理·人卷》第十九章“馈赠之弊”,第 109-110 页。
    ①《自西徂东·仁集》第三章“赡养老人”,第 12 页。
    ② 同上。
    ③《自西徂东·义集》第二十七章“明正道权”,第 73 页。
    ④ 同上书,第 74 页。
    ① 同上书,第 75-76 页。
    ② 郑观应在 1862 年写成《救时揭要》,后在增订刊行时改名《易言》,到 1893 年再经增补修改,定名《盛世危言》。他在《盛世危言》中详尽地介绍了西方议会制度。
    ③ 郑观应:《盛世危言·吏治上》中“议院”。
    ④ 同上。
    ⑤《自西徂东·义集》第二十七章“明正道权”,第 75-76 页。
    ① 同上书,第 76 页 。
    ② 1787 年制定,1788 年执行的美国宪法典(The Constitu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③《诗·小雅·北山》
    ④《自西徂东·仁集》第七章“省刑罚”,第 27 页。
    ⑤《自西徂东·义集》第二十二章“清除鸦片流弊总论”,第 49 页。
    
    ①《孟子·万章下·问卿章》。
    ②《十三经考理·人卷》第十四章“君臣伦”,第 82-83 页。
    ③《尚书·五子之歌》:“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④《孔子家语》:“孔子曰:‘夫君者舟也,人者水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可知也。
    
    ① 梁启超:宗教家之康南海,《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六》,中华书局,1989,第 67 页。
    ② 陈宝箴.奏厘正学术造就人才折,《戊戌变法:第二册》,中华书局,1989,第 358 页。
    ③ 李红惠,张焱林:中国科举制度与西方学位制度比较,《湖北大学学报》第 29 卷第 2 期。
    ① 肖朗:花之安《德国学校论略》初探,《华东师范大学学报》第 68 卷,第 2 期。
    ② 梁启超:宗教家之康南海,《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六》,中华书局,1989,第 67 页。
    ③ 杨克己:民国康长素先生有为梁任公先生启超师生合谱,商务印书馆(台北),1972,第 268 页。
    ④ 康有为:孔教会序二,汤志均编,《康有为政论集:下册》,中华书局,1981。
    ⑤ 同上。
    ⑥ Martin Luther(1483-1546) :16 世纪欧洲宗教改革倡导者,新教路德宗创始人。
    ⑦ Jean Calvin (1509-1564) 生于法国北部努瓦,法国宗教改革家,基督教新教加尔文宗创始人。
    
    ①《自西徂东·义集》二十七章“广行恕道”,第 70 页。
    ② 同上书,第 77 页。
    
    ① [英]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天津编译中心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第 179-180 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第 256 页。
    ③ 林华国:《中国为何对工业革命反应迟钝》,历史教学,第 473 期。
    
    ①《中国统计年鉴·1995》,中国统计出版社,1995 年。
    ②《自西徂东·义集》第十四章“慎理国财”,第 2-3 页。
    ③ 同上书,第 3 页。
    ④ 同上书,第 1 页。
    
    ① 同上书,第 2-3 页。
    ②《十三经考理·地卷》第七章“商贾”,第 57-58 页。
    ③《孟子·梁惠王上》,记载《自西徂东·义集》第十四章“慎理国财”,第 2 页。
    
    ①《自西徂东·义集》第十四章“慎理国财”,第 2-3 页。
    ② 同上书,“智集”第五十西章“机器利用”,第 54 页。
    ③《易·系辞》“传上”,第十一章。
    ④《自西徂东·智集》第五十四章“机器利用”,第 57 页。
    ⑤ 同上书,第 55-56 页。
    ⑥ 同上书,第 55 页。
    ① 同上书,第 56 页。
    ②《四书·中庸篇》。
    ③ 见本文第二章第二节,第 47 页。
    ④ 同上书,第 95 页。
    ⑤ 花之安 1865 年 4 月 25 日抵达香港后,在广州的 15 年中经历了 6 次水灾,1 次旱难。1865 年 5 月在东莞开始有了台风,1869 年元月 23 日台风大雨至,1871 年春东莞有旱灾。1874 年 8 月台风致使潮高二丈,浊若泥滓,澳门破船千余,溺死者万人,捡得尸者七千。香港死者数千,沿海居民被淹,受伤最重;东莞、新会、新安次之。1875 年 4 月,台风去年屋修而圮,堤筑复陷,农民苦之。1877 年 5 月,东江大水。1879年秋东莞县淫雨积旬,东江大水。李水尧整理 “东莞县自然灾害史料”《东莞文献》第四期,1986 年,第47-51 页。
    
    ①《自西徂东·义集》第十四章“慎理国财”,第 3 页。
    ② 同上书,“智集”第五十六章“开矿富国”,第 62 页。
    ③ 同上书,“义集”第十四章“慎理国财”,第 3 页。
    ① 同上。
    ②《孟子·梁惠王上》,又在《性海渊源》,孟子类篇。
    ③《孟子·告子章句上》
    ④《自西徂东·义集》第十四章“慎理国财”,第 1-2 页。
    ⑤《自西徂东·义集》的目录:慎理国财、保护善良、绥靖地方、修治道途、整饬关税、利贵相通、惩戒奢侈、劝赌博、清除鸦片流弊总论、严禁买卖奴婢、论民盛则国强、禁溺女儿、广行恕道、明正道权、臣道总论、万国公法本旨。
    ⑥《孟子·离娄章句上》
    ⑦《孟子·告子章子下》
    ①《自西徂东·智集》第五十八章“国贵通商”,第 72 页。
    ② 同上书,第 4 页。
    ③ 花之安介绍了西方取财之法,他说“凡至每岁之杪,必会计一岁之出入,及所存之数,颁于国中,使人周知以昭公允。”《自西徂东·义集》第十四章“慎理国财”,第 4 页。
    ①《自西徂东·智集》第五十八章“国贵通商”,第 72 页。
    ② 如陈炽认为:“商之源在矿,矿务开则五金旺而财可丰也。”有了钱,就有了经营商业的资本。
    ③《十三经考理·地卷》第七章“商贾”,第 57-58 页。
    ④《自西徂东·智集》第五十八章“国贵通商”,第 74-75 页。
    ⑤ 同上书,第 73 页。
    ⑥ 同上。
    ⑦ 同上。
    ① 同上书,第 79 页。
    ②《十三经考理·地卷》第七章“商贾”,第 59-60 页。
    ③《自西徂东·义集》第二十九章“万国公法本旨”同上书,第 83 页。
    ④ 同上书,第 84 页。
    ⑤ 同上书,第 85 页。
    ①《自西徂东·义集》第十四章“慎理国财”,第 5 页。
    ② 同上书,第 6 页。
    ③ 咸丰四年的红匪倡乱,同治《广州府志》序一,光绪五年(1879)重修广州府志序中看到。
    ④《自西徂东·义集》第十四章“慎理国财”,第 1 页。
    ⑤ 同上。
    ⑥ 同上书,第 3-4 页。
    ⑦《自西徂东·仁集》第一章“周济穷民”,第 2 页。
    
    ①《自西徂东·义集》第十四章“慎理国财”,第 4-5 页。
    ② 同上书,第 5 页。
    
    ① 同上书,第 6 页。
    ② 同上书,第 5 页。
    ① 花之安:《泰西学校和教化议合刻》耶稣降世一千八百九十七年 活字版重印,光绪二十三年岁次丁酉,上海商务印书馆承印,第 1 页。
    ②《教化议·序》。
    ③《自西徂东·信集》末章,第 57-58 页。
    ①《教化议·序》。
    ② 严复着,王拭主编 :《救亡决论》,《严复集》第一册,中华书局,1986 年版,第 40-43 页。
    ③《自西徂动·智集》第五十章“教化要言”,第 33 页。
    ④《教化议》卷一,“养贤能”,第 2 页。
    ⑤《自西徂动·智集》第五十章“教化要言”,第 35 页。
    ⑥《教化议》卷一,“养贤能”,第 2-3 页。
    ① 王韬(1828-1897 年)原名利宾,字紫诠。江苏长洲(今吴县)人。早年考中秀才 王韬是晚清改革派思想家中独具慧眼的人物一生经历丰富著作,如《弢园文录外编》、《弢园尺牍》、《弢园尺牍续钞》、《扶桑游记》和稿本《漫游随录》、《蘅华馆日记》中倡导传播西学和鼓吹中国改革的文字,加以校勘、标点和分段,重订序目。辑为一 册。
    ②《弢园尺牍》,卷 7,第 5 页。
    ③ 王韬:《弢园文录外编·上当路论时务书》,卷 10,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 年,第 246 页。
    ④ 同上。
    ⑤《德国学校略论》卷五。
    ⑥《自西徂东·义集》第二十八章“臣道总论”,第 81-82 页。
    ⑦ 同上书,第 81 页。
    ① 同上书,第 82 页。
    ② 张謇:《江宁国文馆课艺序》,《张季子九录·文录》卷五,第 12 页,中华书局,1931 年。 张謇(1853-1926)字季直,号啬庵,海门常乐镇人。 1894 年,考中状元,当上翰林院修撰,鉴于甲午战败,国事日非,为了实现“救贫”“塞漏”的抱负,他在两江总督张之洞的支持下,在南通开始了“实业救国”的实践。在兴办实业的同时,张謇按照他:“父实业,母教育”的思想。在南通兴办了一系列文化教育事业。 他生前定稿之《张季子九录》及张謇日记。
    ③ 1990 年,河北人民出版社开始着手组织编辑出版《张之洞全集》。其中有《张文襄公电稿》、《张文襄公奏稿》、《张文襄公公牍稿》、《张文襄公函稿》(合称《张文襄公四稿》),以及《广雅堂骈体文》、《广雅堂散体文》、《广雅堂杂着》(或合称《广雅堂集》)相继问世。1928 年,收录张之洞论着 14 种 229 卷的《张文襄公全集》出版。经过百余名学者多年辛勤工作,终于在 1998 年 8 月将总计 15 种 299 卷、附录 6 卷,精装 12 册,全书近 800 万字的《张之洞全集》付诸发行。
    ④《曾文正公全集·奏稿》卷 30,第 38-40 页。《曾文正公全集》由曾国藩撰写,李鸿章之兄、湖广总督李瀚章编辑,共 167 卷,初于 1876 年刊行,几经刻印,卷数不一。全集包括奏搞、批牍、治兵语录、文集、诗集、杂着、日记、书扎、家书、家训等部分。
    ⑤ 李鸿章撰、吴汝纶编:《李文忠公全书·译署函稿》卷 15,第 25-31 页。
    ⑥《招考自强学堂学生示并章程》,《张文襄公公牍稿》卷 28,第 13-15 页。
    ⑦ 肖朗:花之安《德国学校论略》初探,记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第 68 卷,第 2 期。
    ①《德国学校略论》,第 3 页。
    ②《德国学校论略》,第 1 页。
    ③ 同上书,第 2 页。
    ④《德国学校论略》,第 3 页。
    ⑤ 同上书,第 10-11 页。
    ⑥ 同上书,第 13-15 页。
    ① 郑观应在《易言》中以“论洋学”或“西学”为题介绍了以德国为代表的西方近代教育。从相当于初等教育机构的“乡塾”、“郡学院”、相当于中等教育机构的“实学院”、“仕学院”,到相当于中等技术学校或高等专业学校的“技艺院”、“船政院”、“武学院”、“通商院”等,都作了简明扼要的记述。在论及西方高等教育机构的“大学院”时,指出所设专业为“一经学、二法学、三智学、四医学。”并写道:“院中各种书籍、规仪、器物,无一不备。”《盛世危言》是在《易言》的基础上写的,其中收入《德国学校规制》及《英、法、俄、美、日本学校规制》两篇,更为全面地介绍了欧美及日本的近代教育。该书影响深远,自不待言,直到本世纪早期仍在中国知识分子中广为传阅。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年,第 1-2、107、168 页。
    ②《郑观应集》上册,第 233 - 234 页。
    ③ 黄遵宪:《日本杂事诗》,台湾文艺出版社,1968 年,第 56 页。
    ④ 汤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集》上册,中华书局,1981 年,第 130, 305、305-306 页。《康有为政论集》选录了康有为的这些重要政论、奏稿、函电、序跋、诗歌和部分专着,为研究康有为思想和中国近代历史的学人参考。
    ⑤ 康有为:《康南海自编年谱》,中华书局,1992 年,第 11 页。
    ⑥ 汤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集》上册,中华书局,1981 年,第 306 页。
    ① 黄遵宪:《日本杂事诗》,台湾文艺出版社,1968 年,第 56 页。
    ② “盖其国之制,无地无学,无事非学,无人不学。易言乎无地无学也?乡则有乡塾,郡则有郡学,其国境之内,无论在邑在野,无不为之立学焉。易言乎无事非学也?文则有仕学院,武则有武学院,农则有农政院,工则有技艺院,商则有通商院,四民之业,无不有学矣。其它欲为师,则有师道院;欲传教,则有宣道院。又如实学院、格物院、船政院、丹青院、律乐院,凡有一事,必有一专学以教之,虽欲不精,不可得矣。局言乎无人不学也?男固有男学,而女亦有女学,平人固有学,而疲瘾残疾聋着暗哑无不有学。孤子无父母者.童子有罪者,皆设一学以收教之。且其国之公令,八岁以上不人学者,罪其父母。故食德之毛,践德之土,必入德之学矣。”花之安:《德国学校论略》1873 年,第 1-2 页。
    ③ 李提摩太(Timothy Richard 1845-1919):《新政策(节录)》记载于《万国公报》第八十七册,光绪二十二年三月出版。特别在《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 下册》中光绪二十一年(1895 年),第 56-57页里有中国目下应办之事有九条,其中第七是“学部为人才根本,应邀请德人某某、美人某某总之,此二人名望高,才德具备,可与中国大臣合办。陈学恂认为“李提摩太推荐德人花之安(Ernst.Faber),美人丁韪良(W.A.P. Martin)。”
    ④《教化议序》,1875 年,上海商务印书馆承印,第 1 页。
    ① 花之安说:“夫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固在降衷之性,尤在教化之良,降衰禀于造物,原无彼此之殊,而教化系于君相,则有盛衰之别,环顾各国,见有制度文章,彬彬郁郁,有草昧未开,榛榛狉狉 ,二者相去悬殊,惟在教与不教也。”《教化议·序》。
    ② 花之安在《教化议》卷二,“正学术”里说到了受过教化人和没受过教化人的差别,他说:“有教化之人,温文尔雅,谦恭仁慈,未教化之民,粗鄙鲁笨,乘戾躁暴,相去何如。”
    ③ 字敬舆谥宣公嘉兴人年十八登进士第唐德宗时官至中书侍郎同平章事。
    ④ 贾公彦其字不详,唐州永年(今河北邯郸市东北)人。其生卒年月已难详考,永徽(650-655)中,官至太学博士。撰有《周礼义疏》、《仪礼义疏》,均收入《十三经注疏》。唐朝儒家学者,经学家,《三礼》学专家。
    ⑤ 杨士勋唐初学者。里第生平不详。曾任四门博士,撰《春秋榖梁传疏》,收入《十三经注疏》。
    ⑥ 孔颖达(574-648)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他出生于一个世代书香的仕宦之家。隋唐间儒家学者,经学家。他受诏主编的《五经正义》180 卷,新旧《唐书》俱有传。
    ⑦《自西徂东》第五十章“教化要言”,第 36 页。
    ①《教化议》卷二“正学术”,第 7 页。
    ② 犹太人与希腊神学家和哲学家对“道”这个名词有不同的解释。在希伯来经典中,万物借着“道”受造(参诗 33:6),道是藉先知向人所传递的信息(参何 1:2),也是神的律法和他神圣的标准(参诗 119:11)。在希腊哲学中,“道”是推理的原则,或是仍在意念中的思想。约翰所说的耶稣(1:14)是神的真实写照,万物是靠着他而立的,他也是宇宙的创造者。对于犹太读者,“道就是神”是亵渎的话;对于希腊读者,“道成肉身”是难以置信的概念;但对于约翰来说,这个对道的新理解就是福音──耶稣基督的好消息。《灵休本圣经》约翰福音 1:1-14 节的注释。
    ③ 其根据在《自西徂东·仁集》第 7 章“省刑罚”里说“泰西以耶稣圣教化民”而且成俗,又在其书的《序》里说:“耶稣道理,实有生活之气,到处贯通,中国若得其道理,真一至美之树,生气贯通,无处不有,何至有颓废之患耶。”如此他提出了以耶稣的道理为教化之理。
    
    ①《自西徂东·序》
    ②《教化议》卷一“养贤能”,第 1 页。
    ③ 同上书,第 2-3 页。
    ④《教化议》卷三“善家训”,第 9 页。
    ① 同上书,第 10 页。
    ② 同上书,第 15 页。
    ③《圣经》以弗所书 6:1,“你们作儿女的,要在主里听从父母,这是理所当然的。”
    ④《教化议》卷三“善家训”,第 12 页。
    ⑤ 同上书,第 11 页。
    ⑥ 同上书,第 12 页。
    ⑦ 同上书,第 9 页。
    ⑧ 同上书,第 11 页。
    ⑨ 同上。
    ⑩ 同上书,第 9 页。 11《圣经》哥林多后书 12:14。
    ①《教化议》卷四“正学规”,第 16 页。
    ② 同上书,第 17 页。
    ③《教化议》卷三“善家训”,第 14 页。
    ④ 同上书,第 12 页。
    ⑤《教化议》卷四“正学术”,第 7 页。
    ⑥《教化议》卷三“善家训”,第 12 页。
    ⑦ 同上书,第 13 页。
    ①《教化议》卷四“正学规”,第 20 页。
    ② 同上书,第 21 页。
    ③ 花之安比较了中西学者著书时注疏问题,说:“中国字学固未善,而书籍亦未善,故人才不能辈出,格致一道无论已。卽经学而言,有未安,今士人所服习者惟经学,通经之人有几,塾师所训为高头讲章,虽青衿之士,多有连注未曾寓目,何论于众疏。十三经中无一善注,皆瑕瑜互见,欲穷经良是难事,非各事自研究不能,而研究非多置书籍不可,寒儒焉得多赀以购书耶。泰西之书不然,注疏甚备,寻源竟委,一一罗列,展卷则瞭,不需人自搜寻以旷时,是以穷经之人多而且精,因有书为之备也。试举西书之注言之,一论此经之源流,某时显,某时晦,二立据此经出自某人,非后人伪托,三考其同异,(如四书石经考异之类)四备列古今名家注疏,五折衷。”同上。
    ④《教化议》卷四“正学规”,第 22 页。
    ①《教化议》卷五“端师范”,第 26 页。
    ② 我打发亚提马或是推基古到你那里去的时候,你要赶紧往尼哥波立去见我,因为我已经定意在那里过冬。
    ③ 务要谨守、警醒,因为你们的仇敌魔鬼,如同吼叫的狮子,遍地游行,寻找可吞吃的人。
    ④ 人在最小的事上忠心,在大事上也忠心;在最小的事上不义,在大事上也不义。
    ⑤ 圣灵所结的果子,就是仁爱、喜乐、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实、温柔、节制。这样的事,没有律法禁止。
    ⑥《教化议》卷五“端师范”,第 28 页。
    ⑦ 同上书,第 31 页。
    ① 徐维则:《增版东西学书录》,上海图书集成局,1899 年,第 107 页。
    ② 夏东元:《郑观应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年。
    ③ 夏东元:《郑观应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年。
    ④ 花之安:《德国学校论略》。
    ⑤ 夏东元:《郑观应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年。
    ⑥ 康有为:《康南海自编年谱》,中华书局,1992 年,第 11 页。
    ⑦ 汤志钧:《康有为政论集》,中华书局,1981 年,第 130 页。
    ⑧ 康有为:《物质救国论》,台湾宏业书局,1976 年,第 85 页。
    ⑨ 汤志钧:《康有为政论集》,中华书局,1981 年,第 306 页。
    ① 严光辉:《辜鸿铭传》,海南出版社,1996 年。
    ②《近代来华外国人名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年,第 132 页。
    ③ 孙立新:《评德国新教传教士花之安的中国研究》记载《历史月刊》2003 年,第 2 期。
    ④ 陶飞亚:《基督教传教士与近代中西文化交流》。
    ⑤《海外对中国道教的研究》。
    
    ① [法]荣振华着、耿升译:《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补编》,中华书局,1995 年。
    ② 卫礼贤:《中国心灵》,王宇洁、罗敏、朱晋平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8 年。
    ① 徐昌治:《破邪集》1639 年,上下二集共八卷。
    ② 杨光先:《不得已》1664 年,台北,学生书局,1966-67 年版。
     ① 肖朗:《花之安德国学校论略初探》,第 88 页。
    Ernst Faber, Lehrbegriff des Confucius, 《儒学汇纂》 Hongkong,1872.(德文);A
    Systematical Digest of the Doctrines of Confucius.1875.
    Ernst Faber, Quellenzu Confuciusunddem Confucianismus, 《中国宗教学导论》Hongkong, 1873.
    《德国学校论略》(1873),李善兰序,黄冈陶舫溪承刊。
    《教化议》1875。
    《马可讲义》1876。
    《孟子的思想——基于道德哲学的政治经济学说》
    Ernst Faber, Eine Staatslehre auf ethischer Grundlage oder Lehrbegriff des chinesischen Philosophen Mencius, Elberfeld 1877. 英文初版。‘The Mind of Mencius’
    《列子著作译释——古代中国泛神论和感觉论自然主义或哲学家》德文在埃伯费尔徳出版。
    Ernst Faber, Der Naturalismus bei den alten Chinesen sow ohlnach der Seitedes Pantheismusals des Sensualismuso der die saemt lichen Werke des Philosophen Licius, Elberfeld 1877.
    《墨子的学说——古代中国社会主义的基础思想或哲学家-》德文在埃伯费尔徳出版。
    Ernst Faber, Die Grundgedanken des alten chinesischen Socialismus oder die Lehre des Philosophen Micius, Elberfeld 1877.
    《自西徂东》香港:中华印务总局,1884。
    《性海渊源》(1881),光绪廿四年(1898)重印,上海美华书馆铅板,上海广学会印。
    《自西徂东简书》58 页,文言,基督圣教协和书局,1889。
    《玩索圣史》:基督教协会和书局(汉津),天津 1891,1911。
    《路加衍义》1893。
    《圣迹五彩图》1893。
    《零篇二十章》1895。
    《明心图》(1895,1911),德国花之安原著文理内地会贝教士译官话,安保罗第十二次发印。
    《经学不厌精一,二卷》光绪二十四年(1898),上海美华书馆摆印。
    《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外文),1897。
    《中国史编年手册》,在花之安去世后由他人代为整理其遗稿后时版,1902。
    《经学不厌精遗编》,光绪二十九年(1903),德国传福音总会刊发,上海印书馆摆印。
    《耶稣言行要录》148 页,官话,协和出版社,1909。
    《耶稣言行要录》148 页,官话,基督圣教协和出版社,上海北京路,杭州,南京,1909。
    《赎罪救赎篇》22 页,两粤圣教出版局。
    《如何得救真福》文言,擢本,美华书馆。
    《大道不限于中外》文言,基督圣教协和圣局。
    《耶稣乃救世主》文言,擢本,二十篇其书目如下:《益寺奇方》、《教妇事宜》、《阴问叹苦》、
    《男女皆入教说》、《人性论》、《祈祷说》、《圣教要言》、《报应了然》、《十诫题辞》、《黜伪荣
    真》、《救世其主论》、《致富良策》和《大道不限于中外》。
    Ernst Faber, China in historischer Beleuchtung, Berlin 1895.
    Ernst Faber, Ein noch unbekannter Philosophder Chinesen,in: Allgemeine Missions zeitschrift 8,1881.
    Ernst Faber, Chinainhistorischer Beleuchtung, Berlin 1895.
    Ernst Faber, Theorie und Praxis eines protestantischen Missionarsin China,in: Zeitschrift fuer Missionskunde und Religionswissenschaft 14,1899.
    Ernst Faber, Chinainseinen Beziehungen zum Auslande,in: Allgemeine Missionszeitschrift 6,1879.
    Ernst Faber, Bilder aus China I, 2. Aufl., Barmen 1893.
    善德纂:《正邪比较》,板藏新加坡坚夏书院,1838。 Medhurst, Walter Henry, 1796-1857.
    善德纂: 《上帝生日之论》,板藏新加坡书院,183?
    善德纂: 《妈祖婆生日之论》,板藏新加坡坚夏书院,183?
    善德纂: 《上帝万物之大主》
    善德纂: 《普度施食之论》,板藏新加坡疏远,
    善德纂: 《清明扫墓之论》,板藏新加坡疏远,183?。
    闽知非子:《淑数辨谬》,1871。
    闽知非子 Chang,Ting:《术数辨谬》,福州美华侵信会印书局,1871。
    《辨世人祀鬼论》,耶稣教简要格言。184?。
    佴维思(Nevius,John Livingston,1829-1893):《祀先辨谬》(1869)
    耶稣教简要格言:《辨世人祀鬼论》184?。
    夏察理编:《广孝集》,福州南壹救主堂印,美华书局论,1882。
    韦廉臣:《广孝归宗论》福州,187?。
    《人当有孝顺父母之实》1847。
    Doolittle, Justus, 《异端辩论》,亚比丝喜美总会镌,1858。
    《辨性二论》1870。
     1824-1880:《辨孝论》同治十年,1871。
    丁韪良:《天道溯原》,中材正直训点,1877。
    林乐知:《耶稣教入华》,1895。
    李干忱:《破处迷信从书》,美以美会全国书报部出版,I.II 1923。
    张文开编:《大光破暗集》,香港大光报印行,香港中华公理会翁柏,1917。
     《去荆锄》1921。
    惠志道、李提摩太等奏:《永息教案策》,上海广学会发印,美化书馆聚珍版,1898。
    高步赢、陈宝泉全编:《民教相安》1905。
    密克撰,严复译:《支那教案论》189?。
    徐家干编:《教务辑要》,湖北官书局开雕,1898。
    称宗裕编:《教案奏议汇编》,上海书局石印,1901。
    吴盛德、陈增辉合编:《教案史料编目》,1941。
    周馥编:《教务辑略》,安徽藩经署印,1905。
    沈祖思、王念祖编辑:《教务辑要》1908。
    李理裴:《庚子教会受难记》,1903。
    徐世昌题:《李刚己遗集》或《西教纪略》,都门,1917。
    《庙祝问答》,福州城内太平街福音堂印,福州美华书局活板,1882。
    《十驳五辨歌》,福州太平街福音堂,1875。
    《寒食清明论》,亚比丝喜美总会镌,1855。
    《妈祖婆论》,亚比丝喜美总会镌,1855。
    《异端辩论》,1858 年。
    Lobscheid,Wilhelm:《辨鬼神论》,福州城内太平街福音堂印,1871。
    Milne,William,(1785-1822),《三宝仁会论》1821。
    李提摩太:《救世教益》,载李天钢编校,《万国公报文献》,生活·读书·新知三联,1998。
    李提摩太:《民教相安释疑篇》,载《万国公报文献》。
    李提摩太:《恭记皇上肄习英文事》,载《万国公报文献》。
    李提摩太:《分设广学会章程》,载《万国公报文献》。
    李提摩太:《设广学会以期中国富强说》,载《万国公报文献》南溪钓叟。
    李提摩太:《广学会第五年纪略》,载《万国公报文献》。
    李提摩太:《广学会第六年纪略》,载《万国公报文献》。
    李提摩太:《拟广学新题征菁作》,以碑时局启《万国公报文献》。
    李提摩太:《行政三和说》,载《万国公报文献》。
    李提摩太:《强压召变强伸召霸发微》,载《万国公报文献》。
    李提摩太:《新学》序,载《万国公报文献》。
    李提摩太:《泰西新史榄要》译本序,载《万国公报文献》。
    李提摩太:《大同学》载《万国公报文献》,企德原著,李提摩太、蔡尔康译《性理学列传》小序《万国公报文献》。
    李提摩太:《考古征文求助说》,载《万国公报文献》。
    李提摩太:《近世要务》,《救世教益》,《泰西近百年来大事记》,《新政策》等。
    李提摩太:《耶稣圣教入华》,1895。
    艾约瑟:《释教正谬》香港英华书院刊本,1868。
    林乐知:《基督教有益于中国说》,载《万国公报》》,第八十三册(1895.12)
    李佳白:《中国宜广新学以辅旧学说》,载《万国公报》,第一百零二册 1897.7)。
    安保罗、沈少坪:《救世教成全儒教说》,载《万国公报》,第九十四册(1896.11)。
    沈毓桂:《西学必以中学为本说》,载《万国公报)},第二册 (1889.3)。
    韦廉臣:《造物非太极非理气亦非道》,载《万国公报》,第六百四十八卷(1881.7.16)。
    卫三畏注、陈俱译:《中国总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明恩溥:《中国人的素质》,1892。
    丁韪良:《天道溯源》,1854。
    理雅各:《中国经典》。
    
    
    徐昌治订:《破邪集》,日本安政乙卯冬翻刻本。
    释通容:《原道辟邪说》,揭邪见根源,载《辟邪集》。
    释寂基:《昭奸》,载《辟邪集》。
    黄贞:《尊儒亟镜》,载《破邪集》。
    黄贞:《请颜壮其先生辟天主教书》,载《破邪集》卷二。
    许大受:《圣潮佐辟》,三辟烈性,载《破邪集》卷四。
    杨廷筠:《天释明辨》,北京大学宗教研究所,2000。
    杨廷筠:《代疑篇》,北京大学宗教研究所,2000。
    郝大维,安乐哲:《汉哲学思维的文化探源》,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苏轼:《李氏山房藏书记》。苏东坡全集(卷二十二).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1495。
    黄宗羲:《破邪论》,(见昭代丛书第六十六册)。
    黄宗羲:《南雷文定集》。
    杨光先:《不得已》,中社版,民国十八年。
    天下第一伤心人:《辟邪纪实》,同洽十年夏重刻本,1862。
    绅民公判:《辟邪实录》,饶州第一伤心人,1862。
    钟始声撰:《辟邪集》。在《明末清初耶稣会思想文献汇编》,北京大学宗教研究所,2003。
    王明伦:《反洋教书文揭贴选》,齐鲁书社,1984。
    魏源:《海国图志》,第 27 卷,甘肃径庆固道属重刻本,光绪二年。
    夏燮:《中西纪事》初稿,1859 年、1865 年两次增订至 24 卷。
    徐继舍:《瀛寰志略》,老扫叶山房石印本,光绪戊戌(二十四)。
    梁章巨:《浪迹丛谈(在粱氏笔记三种)》,扫叶山房石印本。
    孩鼎臣:《苍莨集》,咸丰九年会国藩序。
    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岳麓出版社,1994。
    李鸿章:《李文忠公全集》,金陵刻本,光绪戊申(三十四),1908。
    丁日昌:《抚吴公牍》,粤东华英书局印行,光绪丁丑(三)。
    觉梦居士:《上帝不是气与理》,载《万国公报》,第六百零六卷(1880.9.18)。
    梁廷楠:《海国四说·耶稣教难入中国说》,中华书局,1993 。
    郑观应:《郑应观集》(上),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第 121-122 页。
    郭嵩焘:《郭嵩焘诗文集》,岳麓出版社,1984。
    吴汝纶:《桐城吴先生日记》(上、下),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容闳:《西学区渐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
    王韬:《弢园文录外编》,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
    王韬:《弢园尺牍》,中华书局,1959。
    王韬:《园文录外编·原道》,中华书局,1959。
    王韬:《王韬日记》,中华书局,1987。
    郑观应:《盛世危言》,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苏舆:《翼教丛编》,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
    冯桂芬:《校邠庐抗议》,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
    张之洞:《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
    张之洞:《书目答问》,商务印书馆发行,1932。
    阮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57。
    陆德明:《经典释文》,中华书局,1983。
    王应麟:《困学纪闻》,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章学诚:《校雠通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朱彝尊:《经义考》,中华书局,1998。
    王充:《论衡》,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焦循:《雕菰集》,台北鼎文书局,1977。
    顾炎武:《日知录》,中华书局,1959。
    江藩:《国朝汉学师承记》,中华书局,1983。
    段玉裁:《说文解资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沈括:《梦溪笔谈》,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
    陈炽:《陈炽集》,中华书局,1997。
    康有为:《康有为政论集》,中华书局,1981。
    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古籍出版社,1956。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中华书局,1958。
    汤志均编:《康有为政论集:下册》,中华书局,1981。
    梁启梁:《饮冰室全集》,中华书局,1989。
    谭嗣同:《谭嗣同全集》,中华书局,1981。
    陈宝箴:《戊戌变法:第二册》,中华书局,1989。
    杨克己:《民国康长素先生有为梁任公先生启超师生合谱》,商务印书馆(台北),1972。
    辜鸿名著,陈高华译:《中国人的精神》原名是 Spirit of Chinese People,1884 年在《字
    林西报》上发表,山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辜鸿铭著,黄兴涛,宋小庆译《中国人的精神》,湖南出版社,2007 年。
    王明伦编:《反洋教书文揭帖选》,齐鲁书社,1984。
    王治心:《中国基督教史纲》,台北基督教辅侨出版社,1959。
    中国全国基督教协进会:《基督教全国大会报告书》,协和书局,1923。
    中国义和团运动史研究会编:《义和团运动与近代中国社会》,四川社科院出版社,1987。
    中国史学会主编:《戊戌变法》,第 1 册,神州国光社 1953。
    冯祖贻等编:《教案与近代中国》(近代中国教案学术讨论走文集),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
    叶仁昌:《近代中国的宗教批判思潮:非基运动再思》,台北雅歌出版社,1988。
    张维华:《南京教案始末》,济南齐谷大学齐大月刊第一卷 2-3 期,1930。
    吕实强:《中国官绅反教的原因(1860-1874)》,精华印书馆,民国 55。
    龚书铎:《中国近代文化探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顾长声:《传教士与近代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顾长声:《传教士与近代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顾长声:《从马礼逊到司徒雷登》,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顾长声:《从马里逊到司徒雷登——来华新教传教士平专》,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顾卫民:《基督教与近代中国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王立信:《美国传教士与晚清中国现代化》,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
    吴义雄:《在宗教与世俗之间-基督教新教传教士在华南沿海的早期活动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
    李时岳:《近代中国反教运动》,人民出版社,1985。
    叶仁昌:《近代中国的宗教批-非基运动的再思》,雅歌出版社,1993。
    何世明:《从基督教看中国孝道》,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
    何世明:《基督教儒学四讲》,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
    何世明:《基督教与儒学对谈》,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
    孙尚扬:《基督教与明末儒教》,东方出版社,1994。
    郑安德:《明末清初天主教与佛教的护教辩论》,北大博士论文,1997。
    郑安德:《明末清初耶稣会思想文献汇编》,北京大学宗教研究所,2003。
    陈方中:《法国天主教传教士在华传教活动与影响》,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1998。
    郑国治:《中华文化与《圣经》教训的对比》中国学园传导会出版社,1994。
    朱维铮:《基督教与近代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卓新平:《宗教比较与对话》(第一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何光沪 许志伟主编:《对话二:儒释道与基督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许志伟、赵顿华主编:《冲突与互补:基督教哲学在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王赐生:《中国历史文化与《圣经》综合研究》,腓利门出版社,1997。
    史静寰、王立新:《基督教教育与知识分之》,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
    谢和耐:《中国与基督教》,上海古迹出版社,1991。
    谢和耐:《中国文化与基督教的冲撞》,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
    王子亮:《试论孔孟儒学与原始基督教的仁爱观》,齐鲁学刊,1987。6。
    陈深入:《外国基督教在华传播及儒教的关系》,山东大学学报,62,3。
    孙善玲:《近代基督教传华两种传教方式》,国际政治学院学学报,84,1。
    孙江:《儒家思想与近代士大夫反基督教》,南京大学报,88,1。
    陈加晨:《传教师与士大夫反基督教》,华东师大学报,81,2。
    何哲:《清大西方传教士于中国文化》,故宫博物院刊,83,3。
    史革新:《近代来华传教士与儒学的关系》,北师大学报,86,5。
    梁元生:《林乐知在华事业与万国公报》,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78。
    冯友兰:《儒家对于婚丧祭礼之理论》,燕京学报第三期。
    林治平:《近代中国与基督教论文集》,宇宙光出版社,1981。
    林治平:《基督教与中国》,宇宙光出版社,1976。
    吴利明:《基督教与中国社会变迁》,香港基督教文艺出版社,1981。
    张国刚:《德国的汉学研究》,中华书局,1994。
    顾卫民:《基督教与近代中国社会》,上海人民出办社,1996。
    李志刚:《基督教早期在华传教史》,由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1985。
    李志刚:《基督教与近代中国文化论文集》1-3 集。1993、1997 年在台湾宇宙光出版社出版。
    蔡尚思等:《孔子思想体系·孔子的生平事迹》,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2。
    江文汉:《中国古代基督教及开封犹太人》,知识出版社,1982。
    仙花小组:《利玛窦神父与中国》,(台北)光启出版社,1983。
    秦家懿、孔汉思着,吴华译:《中国与基督教》,三联书店,1990。
    安田朴、谢和耐等:《明清间入华耶稣会士和中西文化交流》,巴蜀书社,1993。
    裴化行着,管震湖译:《利玛窦评传》,商务印书馆,1993。
    朱维挣主编:《基督教与近代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阎纯德主编:《汉学研究》(一),中国和平出版社,1996。
    丁志麟:《杨淇园先生超性事迹》。《代疑编》附录。
    赵尔翼等:《清史稿》,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 年影印关外本。
    吕实强:《中国官绅反教的原因,1860—1874》,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69。
    张力、刘鉴唐:《中国教案史》,四川社科院 1987。
    张亦镜:《最近反基督教运动的纪评》,广州浸会书局 1925。
    李世平:《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董丛林:《龙与上帝: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文化》,三联书店,1992。
    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998。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人民出版社,1982。
    乔志强:《中国近代社会史》,人民出版社,1992。
    李泽厚:《近代中国思想史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
    蔡尚思:《中国近代学术思想史论》,广东人民出版社,1986。
    龚书铎:《中国近代文化探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袁伟时:《晚清大变局中的思潮与人物》,海天出版社,1992。
    黄品三:《圣号论》。载《万国公报》,第四百四十八卷 (1877.7.21)。
    托玛斯·阿奎那:《神学大全》,金陵神学院托事部《基督教历代名著集成》。
    罗素:《西方哲学史》,商务印书馆,1982。
    夏瑞霖编:《德国思想家论中国》,江苏人民出版社, 1989。
    秦家懿编译:《德国哲学家论中国》,三联书店,1993。
    宋正洙:《中国近代乡村社会史研究-明清时代乡约。保甲制的形成和展开》,汉城,1997。
    费正清主编:《基督教在中国:早期新教传教士的著述》,1985。
    史蒂亚:《戴得胜-挚爱中华》,证主出版社,1994。
    杨家麟:《福临中华-中国近代教会史十讲》,香港,天道出版社,1995。
    阮仁泽 高振农:《上海宗教史》1992。
    中国设会科学院近代史翻译室:《近代来华外国人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译室编:《近代来华外人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罗彦彬辑:《基督教礼贤会在东莞之教育事业》在于《东莞文史》第三十二期,2001。
    罗彦彬辑:《礼贤会东莞堂史略》在于《东莞文史》弟三十集,东莞政协出版,1999。
    罗彦彬辑:《礼贤会在华传教教史》,礼贤会香港区会印行,1968。
    罗彦彬辑:《礼贤会太平堂史略》在于《东莞文史》,第三十二期。
    罗彦彬辑:《礼贤会东莞堂史略》在于《东莞文史》,三十期,东莞市政协出版,1999。
    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天津编译中心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东莞文史》,东莞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出版,1999-2001。
    《圣经》,合和本,中国基督教协会准印,南京爱德印刷有限公司发行,1995。
    《中国基督教会手册》,1896 年。
    《论语》
    《孟子》
    《周易》
    《史记》
    《孔子家语》
    《尚书》
    
    
    《万国公报》
    《时务报》
    《上海新报》
    《中国丛报》
    《民报》
    《新世纪》
    《新世纪丛刊》
    《湖北大学学报》
    
    
    
    Ralph R. Covell:Confucius, the Buddhs, and Christ. Orbisbooks,Newyork,1986.
    Julia Ching:Confucianism and Christianity, Sopia University, Toyoko,1977.
    Cohen, Paul A: China and Christianity, the Missionary Movement and the Growth of Chinese Antiforeignism, 1860--1870. Cambridge, Mass, 1963.
    Lloyd E. Eastman: Family, Fields, and Ancestors—Constancy and Change in China’s Social Economic History,1550-1949. B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Wylie Alexander:Memorials of Protestant Missionaries to the Chinese,shanghai,1867.
    D.Mac Gillivary: A Century of Protestant Missions in China (1807-1907),Being the Century Conference Historical Volume,shanghai.
    Gerald De Joung: Reformed Church in China,1992.
    Daniel H.Bays: Christianity in China,From the Eighteenth Century to the Present,1992.
    D.Mac Gillivary: A CENTURY OF MISSIONS IN CHINA.(1807-1907)1907.
    Biographisch-Biliographisches “KIRCHENLEXIKON” columns1581- author: Friedrich William. in Garmen 1999.
    Virgil C.Hart: Western China: A Journey to the Great Buddhist Centre of mount Omer.1888.
    Jefferson Jones: The fall of Tsingtau,boston,1915.
    Cornelius Van Til: The Defense of The faith, translated by Kuk-Won Shin, Christian Literature
    Crusade Seoul, Korea, chapter Six. 1985.
    kenneth S. Latourette: A History of Christian Missions in China, new York,1929.
    Herbert Fingarette :Coufucius—The Secular as Sacred, Harper and Row Publishers 1972.
    Brian Hsrrison: Waiting for China: the Anglo-Chinese College at Lalacca.1818-1843,and esrly nineteeth-century Mission-HongKong University Press,1979.
    Peter Lee:Ching Feng ,1996.
    Lauren Pfister: Ernest Faber’s Sinological Orientalism in Sino-German relations since 1800.
    Printed in German 2000.
    The Chinese Recorder
    Chinese reporsity.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