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与民末宪政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当抗战步入尾声之际,国民党面临各界呼吁行宪的巨大压力,在这种情况下,蒋介石一改以往对宪政的消极态度,决定推行拖延已久的宪政。在蒋介石的一手操控下,从制宪国大到行宪国大,蒋企图使宪政按国民党的政治逻辑运行。回应中间势力的宪政运动、与中共进行政治竞争、维护个人权力及敷衍美国是蒋介石行宪的基本动机。虽然缺乏民主意识的蒋介石很快就陷入未曾预料的政治困境之中,但是他仍刚愎自用,一意孤行,硬着头皮玩弄宪政于股掌之上。当然,随着国民党军政形势的恶化,蒋介石在最后关头被迫在事实上废除了宪政,变相恢复了国民党的训政。纵览民末宪政,实为蒋介石一手策划、导演并直接参与演出的一场政治戏剧。事实表明,国民党在民末行宪的最终果实只是一个宪政的空壳而已,民末宪政由于内在理念的矛盾,也由于设计和执行中的问题,加之国民党的行宪时机选择问题以及国民党内外复杂尖锐的政争,导致了这场政治改革的失败。就蒋介石个人而言,他的政治决策和政治能力是导致民末宪政未能按国民党意图发展的关键因素;从国民党角度看,蒋介石主持下的行宪有继承孙中山的一面,也有背弃孙中山的一面;而对于整个近代中国历史而言,民末宪政是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再次挫折,直到民国终结,中国也未能实现政治的民主化。
The constitutionalism in late republican China was the political reform of so-called ending one-party dictatorship and restoring power to the people by KMT. Under the control of Chiang Kai-shek. KMT convened 1946 National Assembly Constitution, instituted Constitution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after the government reorganization, in the end of 1947, the constitutionalism began formally. Via 1948 National Assembly Constitution, the president and vice-president elected, and the Five-chamber Constitutional Government came into being. However, in 1949, Chiang made the constitutionalism empty and renewed the political tutelage by KMT in fact for the reasons of power combating and KMT regime’s coming collapse. This paper is consisted of five chapters:
     Chapter one is the first stage of late republican China constitutionalism, which is the stage of constitutional gestation. In 1943-1946, from the second constitutional movement to 1946 National Assembly Constitution. For the promotion of constitutional movement about the victory of Anti-Japan War, and political competence from CPC’s slogan of“United Government”, and the appeal from US and the democracy desire in KMT, Chiang’s attitude to constitutionalism get positive instead of being negative, carried about the long delayed constitutionalism. However, the important change of the constitutionalism urged by Chiang is based on making KMT the center and maintaining the regime of KMT. Chiang deal the political view of CPC and in-between groups with transigent attitude from Chongqing Negotiation to Political Consultative Conference. Nevertheless, when Chiang found the promotion of constitutionalism would leave the control of KMT, his attitude get tough. The Secon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6th Central Committee of KMT cancelled the promise on Political Consultative Conference, Chiang refused consultative democracy and pushed“one-party constitutionalism”positively to fulfill the political interests.
     Chapter two is the second stage of late republican China constitutionalism, that is the stage of constitutional establishment. In 1946-1947, from 1946 National Assembly Constitution to government reorganization in 1947. The grave change of the attitude of KMT on the Secon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6th Central Committee made late republican China constitutionalism into a new stage, until the breakout of civil war, Chiang tried to utilize the constitutionalism as a weapon, won without having been fought. National Assembly Constitution and the constitutionalism actually was Chiang’s wishful thinking to summon CPC to surrender. Chiang tried gave CPC pressure and strike both on battlefield and on conference, but Chiang was still chill on the conference, CPC and China Democratic League refused to attend 1946 National Assembly Constitution, and KMT could only lasso some small parties and other prominent community members to adorned“restoring power to people”by KMT; furthermore, for the existed political conception, the constitution instituted on the conference still more resemble the resolution of Political Consultative Conference and that was a deviation from Chiang’s will and the tenet of May 5th draft Constitution, the system of constitution of five powers was confronted with important variation, the true Western-style democracy would come into being and challenge one-party dictatorship of KMT and Chiang’s personal autocracy after the system being modified. In front of the situation, Chiang was unreconciled and annoyed, he aired his grievance in various ways, which indicted Chiang’s disappointment to the constitution. Now that the situation is so, Chiang decided to kick CPC off and continue the constitutionalism because of his military confidence. After 1946 National Assembly Constitution, Chiang reorganized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founded the so-called“United Government”in 1947, prepared for the coming constitutionalism.
     Chapter three is the third stage of constitutionalism in late republican China, which is the stage of constitutionalism promotion. In 1947-1949, from constitution put in practice in the end of 1947 to KMT withdrawing to Taiwan. The promotion of constitutionalism actually was a puzzle brought by Chiang himself. After 1948 National Assembly Constitution, Chiang found he was wrong, but there was no way turning back and had to promote the constitutionalism. The next step of the constitutionalism only would make Chang cumber with it, he had to promote the constitutionalism, at the same time tried to exterminate CPC. In 1947, KMT began“Mobilize to Suppress the Communist Rebellion”, in the end of this year the constitutionalism started up formally, wartime system and political democracy were put in practice simultaneously, and this was contrary to convention. All kinds of complex and troublesome political dispute happened in succession, the situation couldn’t be well managed even though the resourceful politician. If the constitutionalism before as the political tactic was reasonable, hereafter it was completely wrong to continue promoting the constitutionalism. With the deterioration of the military situation, Chiang’s constitutionalism without CPC couldn’t be held on. The internal conflict of KMT substituted the KMT-CPC constitutional competition, and that weakened Chiang’s authority and status. Finally, Chiang was forced to drop the reins of government, he picked up his old intrigue often used in his life like a political trickster, and Chiang renewed the political tutelage, even the autarchy, the constitutionalism had been empty promises. Chiang’s wishful thinking to utilize the constitutionalism to reap unfair gains gone by the board completely.
     Chapter four analyze the reason of the failure of the constitutionalism in late republican China. Until 1949, the constitution and the National Assembly were all been maintained, but the constitutionalism encountered serious frustration, the result of constitutionalism by KMT was abortive because Chiang renewed the political tutelage by wire-pull, even degenerated to the autarchy by Chiang himself. Analyze all kinds of factors, the frustration of the constitutionalism and Chiang’s unsuccessful political intention are mainly for the reasons as follows.
     The first, there were too much contradictions among rule of man, rule of party and rule of law, too much contradictions between political thought and political reality, democracy logic and autarchy logic were incompatible. The second, from the point of political technique, the constitutionalism design was lack of enough technical skills. KMT had not sagacious political technique, from constitutional design to the execution, there were too much defectiveness in every links of the constitutionalism.
     The third, wartime political environment was unfavorable factor to the execution of the constitution, KMT faced a key moment of life or death, that was really not a good chance for the constitutionalism. Observing from the end of the constitutionalism, Chiang look on the constitutionalism as political tool, even political toy, which was wrong decision and wrong choice.
     The fourth, the political dispute made the constitutionalism depart from the reform, political dispute overwhelmed political reform seriously. political reform twisted by political dispute and the reform failed finally.
     Chapter five review Chiang’s political ability, and point out the relation between Chiang’s ability and the failure of the constitutionalism. Late Republican China Constitutionalism was outspread with the failure of KMT, it failed with the failure of KMT, in this course, Chiang was a keyman. Without Chiang Kai-shek, we can’t analyze the constitutionalism in late republican China, and from the point of Chiang’s political decision, we can understand the constitutionalism better either to its origins or to its failure. By the analyzing, this paper considers that Chiang both as a keyman and as a whole show, his political tactic and political ability i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of the constitutionalism, by this way we can also observe the failure of KMT and its most important reason was for Chang’s personal factor.
     From the point of KMT history, from Sun Yat-sen to Chiang Kai-shek, there was subtle imbroglio between democracy and authority. Sun’s constitutional design brought fundamental influence to political choice of KMT, and Chiang couldn’t change Sun’s design——although Chiang tried to utilized Sun’s design to serve his power, in the end constitution of five powers was revised and the revise went against Chiang in principal. Chiang only could depend on the unusual system, which is wartime system to hold his autarchy.
     From the more broad view to analyze the constitutionalism in modern Chinese history, Strictly speaking, Late Republican China Constitutionalism happen in short time, to understand it across-the-board, we must broaden our view. From late Qing Dynasty preparatory constitutionalism to early Republican China representative politics, and to late Republican China one-party constitutionalism by KMT, from a linkage view to observe the flexuous road of China’s democracy, we can see more clearly the orbit and clue of the history. In modern China, the road to democracy was full of frustrations and after all it lead to the direction of progress.
引文
1世界书局1947年版。
    1陈瑞云著:《现代中国政府》,第330-376页。
    2徐矛著:《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史》,第353页。
    3程舒伟著:《议会政治与近代中国》,第308-310页。
    4《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总第35期,2001年。
    
    1《历史档案》2008年第2期。
    2《史学月刊》2003年第2期。
    3《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4《人文杂志》2004年第2期。
    5《社会科学辑刊》2006年第4期。
    1萧公权著:《宪政与民主》,中国文化服务社1948年版,第42页。
    1相关研究参见刘会军、郑率:《论蒋介石个人独裁的制约因素》(《东疆学刊》2003年第3期;郑率的《蒋介石1928年统一前后政治运筹评议》(《史学集刊》2003年第4期。
    1田子渝:《国民党党史馆与“大溪档案”》,《上海党史与党建》2002年10月号。
    2杜兴:《南京国民大会堂——夭折的宪政梦》,《先锋国家历史》2008年9月号。参见:http://gjls0799.bl og.163.com/blog/static/395116912008826112237966/
    3杨天石:《蒋介石日记的现状及其真实性问题》,《中国图书评论》2008年第1期;叶永烈:《在美国看蒋介石日记》,《同舟共进》2008年第2期。
    1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全国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第844页。
    2《说明抗战建国最重要的问题》(1943年9月18日),《总集》第20卷,第273-274页。
    1《中央日报》(1944年5月27日)。
    2《一年来军事、外交、政治、经济之报告》(1944年9月16日),《总集》第21卷,第508页。
    1《中华民国三十四年元旦告全国军民同胞书》(1945年1月1日),《总集》第21卷,第107页。
    2《中华民国三十四年元旦告全国军民同胞书》(1945年1月1日),《总集》第21卷,第107-108页。
    1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全国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第934页。
    2参见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全国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第479、484、944页。
    3各类提案情况参见陈建成:《国民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研究》,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未刊稿),第10-14页。
    4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第4编,战时建设(二),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1988年版,第1797页。
    1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全国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第960页。
    2参见陈建成:《国民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研究》,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未刊稿),第11-12页。
    3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全国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第961页。
    1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全国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第932页。
    2有人注意到了这方面决议的意义,参见陈建成:《国民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研究》,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未刊稿),第13页。
    1徐矛著:《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史》,第289页。
    2陈启天著:《寄园回忆录》,台湾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186页。
    1徐矛著:《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史》,第302页。
    2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编:《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黄炎培日记摘录》,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50页。
    3参见邓野著:《联合政府与一党训政——1944-1946年间国共政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32页。
    4《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为动员一切抗日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1937年8月25日),《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328-329页。
    1《我们对过去参政会工作和目前时局的意见》(1939年9月8日),《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2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164页。
    2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的宪政》(1940年2月20日),《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35页。
    3《林伯渠在国民参政会上关于国共谈判的报告》(1944年9月15日),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4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版,第334页。
    4闻黎明:《抗日战争时期宪政运动若干问题的再研究》,《近代史研究》2006年第5期。
    1毛泽东:《论联合政府》(1945年4月24日),《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29-1098页。
    2《中国民主同盟对抗战最后阶段的政治主张》(1944年10月10日),中国民主同盟中央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中国民主同盟历史文献(1941-1949)》,文史资料出版社1983年版,第31-34页。
    3《新华日报》1945年1月26日。
    1蒋介石:《在宪政促进会上的讲话》(1945年3月1日),王德贵等编:《“八?一五”前后的中国政局》,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62页。
    2《中国民主同盟发言人对最近国内民主与团结问题发表谈话(1945年3月10日》,中国民主同盟中央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中国民主同盟历史文献(1941-1949)》,文史资料出版社1983年版,第41页。
    3不可否认的事实是:1944年9月联合政府主张提出,中间势力的宪政运动迅速走向式微。宪政运动实际上依旧存在,只不过民盟与中共结成政治同盟,而青年党和民社党依旧沿袭宪政运动一贯路径前进,逐渐向国民党靠拢,最后参与制宪国大。
    1王建朗、曾景忠著:《中国近代通史——抗日战争(1937-1945)》,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504-505页。
    2陈兴唐主编:《中国国民党大事典》,中国华侨出版社1993年版,第674页。
    1梁漱溟著:《忆往谈旧录》,中国文史出版社1987年版,第132-133页。
    2陈瑞云著:《现代中国政府》,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年版,第256页。
    3苗建寅主编:《中国国民党史》,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387页。
    4参见李勇、张仲田编:《蒋介石年谱》,中央党史出版社1995年版,第311页。
    2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第563-564页。
    2伊里奥?罗斯福著:《罗斯福总统见闻秘录》,春光新闻社1947年版,第154—155页。
    1资中筠著:《追根溯源——战后美国对华政策的缘起与发展》,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26-127,139-140页。
    2观察特约记者:《国大毕竟召开了》,《观察》第4卷第7期,第10页。
    1政协决议案的内容参见《中央日报》(1946年2月1日)。
    1罗隆基:《从参加旧政协到参加南京和谈的一些会议》,《文史资料选辑》第20辑,文史资料出版社1961年版,第288页。
    2《中央关于目前形势和任务的指示》(1946年2月1日),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6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版,第62-67页。
    3梁漱溟点评蒋这段话时有“盖蒋视政协如无物”的推测,参见梁漱溟:《我参加国共和谈的经过》,《忆往谈旧录》,中国文史出版社1987年版,第174页。
    4同上,第174-175页。
    5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编:《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黄炎培日记摘录》,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94页。
    1梁漱溟对雷震的话自己理解为孙科不是“懒得面蒋报告”,而是“怀鬼胎,不敢面蒋”,参见梁漱溟:《我参加国共和谈的经过》,《忆往谈旧录》,第176页。
    1梁漱溟:《国共两党和谈中的孙科》,《忆往谈旧录》,第217-218页。
    2同上,第218-219页。
    3《蒋总统史略稿本》,1946年2月2日条,台北“国史馆”藏“蒋中正档案”,转引自杨奎松著:《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597页。
    1《王世杰日记》(1946年2月4日),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0年影印本。
    2《时事新报》(1946年2月9日)。
    3梁漱溟:《国共两党和谈中的孙科》,《忆往谈旧录》,第217-218页。
    4梁漱溟:《我参加国共和谈的经过》,《忆往谈旧录》,第167页。
    1秦孝仪主编:《总统蒋公大事长编初稿》第6卷(上),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78年版,第24-25页。
    2《特种兵的任务和努力的方向(上)》(1946年6月7日),《总集》第21卷,第324-325页。
    1《对宪法草案之意见十二项》(1946年2月10日),《总集》第37卷,第333-335页。
    1杨奎松著:《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606-607页。
    2《蒋介石答外国记者问》,《新华日报》(1946年2月6日)。
    3《对宪法草案之意见十二项》(1946年2月10日),《总集》第37卷,第333页。
    4徐矛著:《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史》,第336-337页。
    1《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对于政治协商会议报告之决议》,《大公报》(1946年3月17日)。
    2同上。
    3《国民参政会第四届第二次大会政治报告》(1946年4月1日),《总集》第21卷,第286页。
    4《政治协商会议开会》,《中央日报》(1946年1月20日)
    5《政治协商会议闭幕》,《中央日报》(1946年2月1日)。
    1胡乔木:《评国民党二中全会》,《解放日报》(1946年3月19日)。
    2参见邓野著:《联合政府与一党训政——1944-1946年间国共政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375-376页。
    3值得注意的是:后来由于青年党、民社党的力争,在制宪国大上政协宪草修改原则在宪法中基本得以体现。
    1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第563-564页。
    1《王世杰日记》(1946年11月17日),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0年影印本。
    2四川大学马列教研室:《政治协商会议资料》,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454-455页。
    3郑大华:《张君劢与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刘全娥、曾加:《民主社会党参加“制宪国大”之原因探析》2005年第9期。
    1徐矛著:《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史》,第341-348页。
    2傅益光:《张君劢的若干事》,全国政协文史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145辑,中国文史出版社2001年版,第64页。
    3黄香山编:《国民大会特辑》,东方出版社1947年版,第3、21页。页。
    1《新华日报》(1946年7月10日)。
    2中国民主同盟中央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中国民主同盟历史文献(1941-1949)》,文史资料出版社1983年版,第233页。
    1《忍辱负重表现建国精神》(1946年11月18日),《总集》第21卷,第451-453页。
    2陈茹玄著:《增订中国宪法史》,世界书局1947年版,第281-282页。
    
    1高阳著:《制宪国大述评》,兰州大学2007年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未刊稿),第64-65页。
    2《本党对国民大会和宪法问题应有的态度》(1946年11月25日),《总集》第21卷,第462页。
    1《对于宪草与实施宪政之意见(二)》(1940年4月6日),《总集》第17卷,第230-231页。
    2《国民参政会的成就和当前要计》(1940年4月10日),《总集》第17卷,第240页。
    3《说明宪法草案制订之经过与意见》(1946年11月28日),《总集》第21卷,第465页。
    4《二读会后宪草之缺点及补救办法》(1946年12月23日),《总集》第21卷,第490-492页。
    1《中华民国宪法》的具体条文参见附录4。
    2徐矛著:《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史》,第352页。
    1《团结一致完成建国使命》(1947年3月1日),《总集》第22卷,第38-39页。
    
    1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全国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第1088页。
    2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全国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第1102页。
    1《最近一年来军事政治经济外交之报告》(1947年3月21日),《总集》第22卷,第51-53页。
    1《蒋主席为国民政府改组成立发表讲话》(1947年4月18日),《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第7编,战后中国(二),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81年版,第798-799页。
    2李勇、张仲田编:《蒋介石年谱》,第337页。
    3《中央日报》(1947年4月24日)。
    1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第7编,战后中国(二),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81年版,第798-799页。
    2晋冀鲁豫解放区《人民日报》(1947年4月25日)
    3香港《华商报》(1947年4月21日)
    4《大公报》(1947年4月20日)
    1参见金冲及著:《转折年代——中国的1947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
    1《普选法令汇编》,民意出版社1948年版,第21-22页。
    1陈旭麓等主编:《中华民国史辞典》,第385-386页。
    2孔庆泰等著:《国民党政府政治制度史》,第746页。
    1孔庆泰等著:《国民党政府政治制度史》,第746-747页。
    2直到1991年5月台湾当局才明令宣告结束动员戡乱时期。
    3苗建寅主编:《中国国民党史》,第422-423页。
    1《对党团合并的指示》(1947年7月9日),《总集》第21卷,第213-215页。
    2田象奎:《国民党六届四中全会的内幕见闻》,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110辑,中国文史出版社1985年版,第66页。
    3同上,第68页。
    1《四中全会之成就与本党今后应有之努力》(1947年9月13日),《总集》第22卷,第244-245页。
    1朱宗震、陶文钊著:《中华民国史》第3编第6卷,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9页。
    2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第7编,战后中国(二),第805页。
    3苏必荣等编:《白崇禧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版,第345页。
    4参见《大庸文史资料》第3辑(国民党与三青团斗争专辑)
    5张朋园认为80%是保守估计,参见张朋园著:《中国民主政治的困境(1909-1949)》,第203-204页。
    1《中国现代政治史资料汇编》第4辑第8册。
    2《中华民国大事记》第5册,第660页。
    3《大公报》(1947年12月26日)。
    1赵遂初:《陈棺竞选国大代表》,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113辑,中国文史出版社1987年版,第233-234页。
    2赵遂初:《陈棺竞选国大代表》,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113辑,中国文史出版社1987年版,第235页。
    1参见张朋园著:《中国民主政治的困境(1909-1949)》,第199页。
    2《对国民大会第一届大会开幕致词》(1948年3月29日),《总集》第22卷,第439-440页。
    1程思远著:《李宗仁先生晚年》,文史资料出版社1980年版,第5页。
    2事后有人问张群“蒋先生既然愿意做总统,为什么又要提出四个条件影射胡适呢?”他回答说:“难道你还不知道这是‘民意测验’吗?”参见胡次威:《蒋介石做总统的一个片段》,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32辑,中国文史出版社1980年版,第143页。
    3参见刘维开:《中国国民党六届临时中全会之研究(1948.4.4-4.6)》,《近代史研究》2009年第1期。
    4《莫代表德惠等七十二人提请制定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案》,国民大会秘书处:《第一届国民大会第一次会议关于宪法提案原文》第1册,1948年版。
    1程思远著:《政坛回忆》,广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80页。
    2参见李宗仁口述,唐德刚撰写:《李宗仁回忆录》,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627页。
    1文思主编:《我所知道的蒋介石》,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版,第286页。
    1程思远著:《李宗仁先生晚年回忆录》,华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7页。
    2《中美关系资料汇编》第1辑,第863页。
    3黄绍竑:《李宗仁代理总统的前前后后》,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60辑,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41页。
    4程思远著:《李宗仁先生晚年回忆录》,第8页。
    1李勇、张仲田编:《蒋介石年谱》,第349页。
    1《大公报》(天津),1948年5月22日。
    2毛翼虎:《在国民党立法院内外》,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138辑,中国文史出版社2000年版,第70页。
    3张皓:《蒋介石与CC系在〈中华民国宪法〉下的权力之争》,《历史档案》2008年第2期。
    1张潜华:《国民党行宪立法初期二三事》,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138辑,中国文史出版社2000年版,第58-59页。
    1张潜华:《国民党行宪立法初期二三事》,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138辑,中国文史出版社2000年版,第59页。
    2张皓:《蒋介石与CC系在〈中华民国宪法〉下的权力之争》,《历史档案》2008年第2期。
    3参见汪朝光著:《中国近代通史——中国命运的决战(1945-1949)》,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44-445页。
    1李勇、张仲田编:《蒋介石年谱》,第376页。
    2曾景忠、蒋玉璞等选编:《蒋经国自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47页;李勇、张仲田编:《蒋介石年谱》,第381页。
    1参见[美]迈克尔·罗斯金等著,林震等译:《政治学》,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48-59页。该书中将“Authoritarianism”译为“权威主义”。
    2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全国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第1105页。
    1萧公权:《中华民国宪法述评》,《中美周报》第244期(1947年)。
    2陈茹玄著:《增订中国宪法史》,世界书局1947年版,第300-301页。
    1塞缪尔·P·亨廷顿著,王冠华等译:《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286-287页。
    1公安部档案馆编注:《在蒋介石身边八年——伺从室高级幕僚唐纵日记》,群众出版社1991年版,第595、599页;程思远著:《政坛回忆》,广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73-174页。
    2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全国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第1110页。
    3李黎:《最是仓皇辞庙日─—蒋介石1949年日记》,参见:http://www.chinanews.com.cn/hb/news/2008/09-23/1391626.shtml
    1周一志:《孙科、李宗仁竞选副总统的形形色色》,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32辑,中国文史出版社1980年版,第152-153页。
    1孙中山:《与秦力山谈话》,《孙中山集外集补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8页。
    2孙中山:《与汪精卫谈话》,《孙中山全集》第1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89页。
    3邹鲁:《中国同盟会》,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二),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5-16页。
    
    1孙中山:《中华革命党总章》,《孙中山全集》第7卷,第62-63页。
    2孙中山:《中国革命史》,《孙中山全集》第7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62-63页。
    3孙中山:《中华革命党总章》,《孙中山全集》第3卷,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97页。
    4孙中山:《中国国民党总章》,《孙中山全集》第5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401-402页。
    1孙中山:《中国革命史》,《孙中山全集》第7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62页。
    2参见附录1。
    3梁启超:《开明专制论》,《饮冰室合集》(文集之17),第53-59页。
    1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孙中山全集》第1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31页。
    1孙中山:《三民主义?民权主义》,《孙中山全集》第9卷,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53-354页。
    2王人博著:《宪政的中国之道》,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26-227页。
    1参见汪朝光著:《中国近代通史——中国命运的决战(1945-1949)》,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95-196页。
    2孔庆泰等著:《国民党政府政治制度史》,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746页。
    3《国大联谊会上书》,《申报》(1947年10月28日)。
    1汪朝光著:《中国近代通史——中国命运的决战(1945-1949)》,第290页。
    2观察特约记者:《国大毕竟召开了》,《观察》第4卷第7期,第10页。
    3汪朝光著:《中国近代通史——中国命运的决战(1945-1949)》,第290页。
    4张朋园著:《中国民主政治的困境(1909-1949)》,第205-206页;汪朝光著:《中国近代通史——中国命运的决战(1945-1949)》,第291页。
    5《国民大会实录》,第219页。
    
    1张鸣:《选举在近代中国底层社会的工具性悖论》,《东南学术》2008年第3期。
    2参见汪朝光著:《中国近代通史——中国命运的决战(1945-1949)》,第445页。
    3《张治中回忆录》下册,文史资料出版社1985年版,第788页。
    1 [法]托克维尔著,冯棠译:《旧制度与大革命》,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210页。
    2塞缪尔·P·亨廷顿著,王冠华等译:《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316-318页。
    1郭绪印著:《国民党派系斗争史·绪》,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1董显光著:《蒋总统传·初版弁言》,台北中华文化出版事业社1960年版。
    1参见[美]易劳逸著,王建朗等译:《毁灭的种子:战争与革命中的国民党中国(1937-1949)》,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3-113页。
    1毛翼虎:《在国民党立法院内外》,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138辑,中国文史出版社2000年版,第65-66页。
    1 [日]富野矶士子整理,吴心伯译:《蒋介石的美国顾问——欧文·拉铁摩尔回忆录》,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29页。
    2参见[美]易劳逸著,王建朗等译:《毁灭的种子:战争与革命中的国民党中国(1937-1949)》,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页。
    1 [美]布赖恩·克罗泽著,封长虹译:《蒋介石传》,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79页。
    2 [美]黄仁宇著:《从大历史角度读蒋介石日记》,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第333-334页。
    1张朋园著:《中国民主政治的困境(1900-1949)》,第208-209页。
    1参见郑率:《蒋介石1928年统一前后政治运筹评议》,《史学集刊》2003年第4期。
    1参见王永祥著:《中国现代宪政运动史》,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84页。
    2张朋园著:《中国民主政治的困境(1909-1949)》,第204-205页。
    1武小平:《1923年﹤中华民国宪法﹥研究》,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1徐矛著:《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史》,第3页。
    1王人博著:《宪政的中国之道》,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29页。
    2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第1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30页。
    3王永祥著:《中国现代宪政运动史》,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页。
    1邓丽兰:《权力制度化的追求与挫折——民国政制史论纲》,《社会科学辑刊》2006年第4期。
    1、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2、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第7编,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81年版。
    3、万仁元、方庆秋主编:《中华民国史史料长编》,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4、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国民党政府政治制度档案史料选编》,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5、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
    6、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18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1992年版。
    7、胡春惠编:《民国宪政运动》,台北正中书局1978年版。
    8、秦孝仪主编:《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84年版。
    9、秦孝仪主编:《总统蒋公大事长编初稿》,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78年版。
    10、[日]古屋奎二著:《蒋总统秘录》,台北中央日报社1986年版。
    11、中国民主同盟中央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中国民主同盟历史文献(1941-1949)》,文史资料出版社1983年版。
    12、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毛泽东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3、孟广涵主编:《国民参政会纪实》,重庆出版社1985年版。
    14、孟广涵主编:《国民参政会纪实》(续编),重庆出版社1987年版。
    15、孟广涵主编:《重庆谈判纪实》,重庆出版社1984年版。
    16、孟广涵主编:《政治协商会议纪实》,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
    17、国民大会秘书处编:《国民大会代表询问案之答复》,1946年。
    18、国民大会秘书处编:《国民大会会议记录》,1946年。
    19、国民大会秘书处编:《国民大会实录》,1946年。
    20、黄香山主编:《国民大会特辑》,东方出版社1947年版。
    21、夏新华、胡旭晟等整理:《近代中国宪政历程:史料荟萃》,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2、王德贵等编:《“八?一五”前后的中国政局》,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23、方庆秋主编:《中国民主社会党》,档案出版社1988年版。
    24、方庆秋主编:《中国青年党》,档案出版社1988年版。
    25、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中山大学历史系孙中山研究室合编:《孙中山全集》第1-11卷,中华书局1981-1986年版。
    26、曾景忠、梁之彦选编:《蒋经国自述》,团结出版社2007年版。
    27、陈启天著:《寄园回忆录》,台北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
    28、李宗仁口述,唐德刚撰写:《李宗仁回忆录》,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29、《白崇禧先生晚年访问记录》,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4年版;《白崇禧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版。
    30、程思远著:《政坛回忆》,广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31、张治中著:《张治中回忆录》,文史资料出版社1985年版。
    32、蒋经国著:《我的父亲》,台北正中书局1976年版。
    33、公安部档案馆编注:《在蒋介石身边八年——伺从室高级幕僚唐纵日记》,群众出版社1991年版。
    34、文思主编:《我所知道的蒋介石》,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版。
    35、翁元口述,王丰记录:《我在蒋介石父子身边四十三年》,华文出版社2003年版。
    36、[日]富野矶士子整理,吴心伯译:《蒋介石的美国顾问——欧文·拉铁摩尔回忆录》,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37、王云五著,王学哲编:《岫庐八十自述节录本》,台湾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38、《王世杰日记》,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0年影印本。
    39、蒋匀田著:《中国近代史转折点》,友联出版有限公司1976年版。
    40、李璜:《学钝室回忆录》,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41、许汉三编:《黄炎培年谱》,文史资料出版社1985年版。
    42、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编:《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黄炎培日记摘录》,中华书局1979年版。
    43、高军等主编:《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资料选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44、张勇、蔡乐苏主编:《中国思想史参考资料集——晚清至民国卷》(上下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5、蔡尚思主编:《中国现代思想史资料简编》,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1983年版。
    46、齐甫编:《名人谈蒋介石》,新疆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47、启跃编:《国民党怎样丢失了大陆?》,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48、《申报》
    49、《中央日报》
    50、《大公报》
    51、《解放日报》
    52、《观察》
    53、《新华日报》
    54、《文史资料选辑》
    55、《近代史资料》
    56、《国外中国近代史研究》
    57、《历史档案》
    58、《民国档案》
    1、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英]米勒、[英]波格丹诺主编,邓正来主译:《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修订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美]戴尔·古德主编,徐奕春等编译:《康普顿百科全书》(社会与社会科学卷),中国商务印书馆、美国康普顿知识出版社2006年版。
    4、[美]迈克尔·罗斯金等著,林震等译:《政治学》,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5、[美]埃尔斯特等编,潘勤等译:《宪政与民主:理性与社会变迁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
    6、[美]科恩著,聂崇信、朱秀贤译:《论民主》,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7、塞缪尔·P·亨廷顿著,王冠华等译:《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
    8、[法]托克维尔著,冯棠译:《旧制度与大革命》,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9、曾景忠著:《中华民国史研究述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10、张海鹏主编:《五十年来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上海书店1999年版。
    11、胡大泽编著:《美国的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12、[美]列文森著,郑大华、任菁译:《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13、[美]詹姆斯·R·汤森、[美]布兰特利·沃马克著,顾速等译:《中国政治》,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4、陈伯达著:《人民公敌蒋介石》,人民出版社1948年版。
    15、汪荣祖、李敖著:《蒋介石评传》,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0年版。
    16、严如平、郑则民著:《蒋介石传稿》,中华书局1992年版。
    17、董显光著:《蒋总统传》,台北中华文化出版社1967年版。
    18、张宪文、方庆秋主编:《蒋介石全传》,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19、杨树标著:《蒋介石传》,群众出版社1989年版。
    20、荣孟源著:《蒋家王朝》,中国青年出版社1980年版。
    21、鸿鸣著:《蒋家王朝》,香港中原出版社1986年版、农村读物出版社1988年版。
    22、宋平著:《蒋介石全传》,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23、[苏]沃龙佐夫著,王长国等译:《蒋介石传》,新华出版社1992年版。
    24、[美]布赖恩·克罗泽著,封长虹译:《蒋介石传》,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5、黎东方著:《蒋公介石序传》,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6年版。
    26、杨跃进著:《蒋介石的幕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27、[美]黄仁宇著:《从大历史角度读蒋介石日记》,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
    28、杨天石著:《找寻真实的历史——蒋介石日记解读》,山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29、庹平著:《蒋介石研究:解读蒋介石的政治理念》,团结出版社2001年版。
    30、谭一青著:《蒋介石与美国》,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年版。
    31、陈铁健、黄道炫著:《蒋介石与中国文化》,香港中华书局有限公司1992年版。
    32、王彦民著:《蒋介石与国民党腐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3、李松林、刘红著:《蒋介石兵败大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34、郭贵儒著:《从繁盛到衰败——大陆时期的中国国民党》,华文出版社1999年版。
    35、蒋永敬著:《国民党兴衰史》,台湾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36、李松林著:《蒋介石的台湾时代》,台北风云时代出版公司1993年版。
    37、黄嘉树著:《国民党在台湾(1945-1988)》,南海出版公司1991年版。
    38、[美]邹谠著,王宁、周先进译:《美国在中国的失败》,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39、邹鲁著:《中国国民党史稿》,中华书局1960年版。
    40、崔书琴著:《三民主义新论》,台湾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41、杨敏华著:《中华民国宪法释论》,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出版2004年版。
    42、苗建寅主编:《中国国民党史》,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43、彦奇、张同新主编:《中国国民党史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44、宋春、于文藻主编:《中国国民党台湾四十年史》,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年版。
    45、季鸿生主编:《中国国民党史研究》,神州出版社1992年版。
    46、李建新、李锦顺著:《近代中国的议会与宪政》,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2005年版。
    47、陈兴唐主编:《中国国民党大事典》,中国华侨出版社1993年版。
    48、邱钱牧主编:《中国政党史》,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49、王奇生著:《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
    50、崔之清主编:《国民党政治与社会结构之演变(1905-194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51、郭绪印主编:《国民党派系斗争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52、孔庆泰等著:《国民党政府政治制度史》,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53、王兆刚著:《国民党训政体制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54、付春扬著:《民国时期政体研究(1925-1947年)》,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55、潘英著:《国民党与共产党》,台北明文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版。
    56、杨奎松著:《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57、邓野著:《联合政府与一党训政——1944-1946年间的国共政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58、金冲及著:《转折年代——中国的1947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
    59、刘统著:《中国的1948年——两种命运的决战》,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
    60、[美]易劳逸著,陈谦平、陈红民等译:《流产的革命——1927-1937年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中国青年出版社1992年版。
    61、[美]易劳逸著,王建朗等译:《毁灭的种子:战争与革命中的国民党中国(1937-1949)》,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62、[美]斯特林·西格雷夫著:《宋家王朝》,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1986年版。
    63、王建朗、曾景忠著:《中国近代通史:抗日战争(1937-1945)》,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64、汪朝光著:《中国近代通史:中国命运的决战(1945-1949)》,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65、桂宏诚著:《中华民国立宪理论与1947年的宪政选择》,秀威资讯2008年版。
    66、[美]费正清主编,杨品泉等译:《剑桥中华民国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67、[美]费正清著,刘尊棋译:《伟大的中国革命(1800-1985)》,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版。
    68、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政治发展史》,近代中国出版社1985年版。
    69、荆知仁著:《宪政论衡》,台湾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
    70、荆知仁著:《中国立宪史》,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4年版。
    71、徐矛著:《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72、陈瑞云著:《现代中国政府》,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年版。
    73、袁继成、李进修、吴德华主编:《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史》,湖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74、张皓著:《中国现代政治制度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75、许纪霖著:《无穷的困惑——黄炎培张君劢与现代中国》,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
    76、张学仁、陈宁生主编:《二十世纪之中国宪政》,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77、张朋园著:《中国民主政治的困境,1909-1949》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8年版。
    78、张朋园著:《立宪派与辛亥革命》,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版。
    79、张朋园著:《梁启超与民国政治》,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版。
    80、朱汉国、杨群主编:《中华民国史》第1-10卷,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81、汪朝光著:《中华民国史》第3编第5卷,中华书局2000年版。
    82、朱宗震、陶文钊著:《中华民国史》第3编第6卷,中华书局2000年版。
    83、耿云志等著:《西方民主在近代中国》,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年版。
    84、王永祥著:《中国现代宪政运动史》,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85、殷啸虎著:《近代中国宪政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86、姜平著:《中国百年民主宪政运动》,甘肃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87、徐祥民著:《中国宪政史》,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88、韦庆远、高放、刘文源著:《清末宪政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89、高旺著:《晚清中国政治转型:以清末宪政改革为中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90、吴春梅著:《一次失控的近代化改革——关于清末新政的理性思考》,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91、严泉著:《失败的遗产——中华首届国会制宪(1913-1923)》,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92、[日]家近亮子著,王士花译:《蒋介石与南京国民政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93、[日]深町英夫著:《近代广东的政党·社会·国家——中国国民党及其党国体制的形成过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94、贺渊著:《三民主义与中国政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95、韦杰廷、陈先初著:《孙中山民权主义探微》,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96、王蓓著:《孙中山政治心理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97、丁永隆、孙宅巍著:《南京政府的覆亡》,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98、傅金铎、张连月主编:《中国政党:统治大陆时期的中国国民党》,华文出版社2002年版。
    99、侯宜杰:《20世纪初中国政治改革风潮——清末立宪运动史》,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00、柴夫著:《CC内幕》,中国文史出版社1988年版。
    101、杨奎松编:《走近真实——中国革命的透视》,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02、[美]石约翰著,王国良译:《中国革命的历史透视》,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版。
    103、[美]史景迁著,尹庆军等译:《天安门:知识分子与中国革命》,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104、李书源著:《清末民初研究论稿》,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05、李书源著:《黎元洪全传》,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06、李书源著:《弃旧图新——清末共和潮》,辽宁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07、赵英兰著:《民国社会政治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08、刘会军著:《中华民国政治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09、刘会军主编:《近代以来中外关系与中国现代化》,吉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10、程舒伟著:《议会政治与近代中国》,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111、王人博著:《宪政文化与近代中国》,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112、王人博著:《宪政的中国之道》,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13、郭宝平、朱国斌著:《探寻宪政之路——从现代化的视角检讨中国20世纪上半叶的宪政试验》,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14、夏新华等著:《近代中国宪法与宪政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
    115、陆德生主编:《中国宪政史纲》,中国长安出版社2004年版。
    116、韩秀桃著:《司法独立与近代中国》,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17、徐宗勉等著:《近代中国对民主的追求》,安徽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18、张君劢著:《中华民国宪法十讲》,商务印书馆1948年版。
    119、孔繁霖著:《五五宪草之评议》,时代出版社1946年版。
    120、闻黎明著:《第三种力量与抗战时期的中国政治》,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
    121、李学通著:《书生从政——翁文灏》,兰州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22、金耀基著:《中国民本思想史》,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123、刘仰东编:《梦想的中国——三十年代知识界对未来的展望》,西苑出版社1998年版。
    124、陈茹玄著:《增订中国宪法史》,世界书局1947年版。
    125、王良卿著:《三民主义青年团与中国国民党关系研究(1938-1949)》,台北近代中国出版社1998年版。
    126、彭树勋编:《中华民国行宪以来之立法院》,台北成文出版社1986年版。
    127、王世杰、钱端升著,范忠信校勘:《比较宪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28、郑大华著:《张君劢传》,中华书局1997年版。
    129、Lyman P. Van Slyke, Enemies and Friends—The United Front in Chinese Communist History,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7.
    130、Audrey Wells, The Political Thought of Sun Yat-sen: Development and Impact, Palgrave, 2001.
    131、Tang Tsou, Twentieth Century Chinese Politics: From the Pespectives of Macro-history and Micro-michanis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1、彭厚文:《大陆蒋介石研究述评》,《湖北大学学报》1997年第5期。
    2、杨树标、杨菁:《评蒋介石研究》,《史学月刊》2002年第8期。
    3、黄道炫:《1980年代以来大陆蒋介石研究述评》,《近代史研究》2007年第1期。
    4、茅家琦:《中国国民党史研究概况述评》,《民国档案》2003年第3期。
    5、薛恒:《民国议会史研究述评》,《近代史研究》2004年第3期。
    6、田子渝:《国民党党史馆与“大溪档案”》,《上海党史与党建》2002年10月号。
    7、刘山鹰:《联合政府的提出及其宪政意义》,《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8、刘山鹰:《1946年政协会议与中国宪政设计》,《社会科学战线》2005年第5期。
    9、刘山鹰:《1946年政协宪政方案失败原因探析》,《现代法学》2005年第7期。
    10、秦立海:《试论1946年政治协商会议对战后中国政治蓝图的设计》,《历史教学》2003年第5期。
    11、张皓:《蒋介石与CC系在〈中华民国宪法〉下的权力之争》,《历史档案》2008年第2期。
    12、王宗荣:《国民党的“制宪国大”与“改组政府”》,《教学参考》1992年第6期。
    13、王宗荣:《国民党的“行宪国大”与总统副总统选举》,《民国档案》1991年第4期。
    14、郑大华:《“九一八”后的民主宪政运动》,《求索》2006年第3期。
    15、郑大华:《重评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史学月刊》2003年第2期。
    16、郑大华:《张君劢与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17、叶兴艺:《现代中国第三势力宪政设计研究》,吉林大学2006年博士学位论文。
    18、叶兴艺:《张君劢宪政思想论纲》,《文史纵横》2008年第5期。
    19、许章润:《宪政:中国的困境与出路——梁漱溟宪政思想研究》,《法制与社会发展》2004年第2期。
    20、周朗生:《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梁漱溟的宪政之道》,《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7期。
    21、丁三青:《一个自由主义者的痛苦抉择—1946年张君励同意民社党出席“国大”动因探微》,《史学月刊》2003年第9期。
    22、时微、丁向辉:《美国宪法对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的影响》,《湖南商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23、张朋园:《国民党控制下的国会选举(1947-1948)》,《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总第35期,2001年。
    24、杨奎松:《毛泽东与蒋介石的比较研究》,参见:http://www.yangkuisong.net/xsyj/000069.htm
    25、陈建成著:《国民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研究》,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26、高阳著:《制宪国大述评》,兰州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27、厉有国:《中国国民党三次失去政权原因比较研究》,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硕士学位论文。
    28、邓野:《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研究》,《历史研究》2000年第1期。
    29、邓野:《论国共重庆谈判的政治性质》,《近代史研究》2005年第1期。
    30、汪朝光:《简论国共内战时期国民党的“戡乱动员”》,《上海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31、汪朝光:《危机中的因应——中国国民党六届三中全会研究》,《历史研究》2008年第3期。
    32、刘云:《司徒雷登与国共内战(1946-1949)》,《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33、牛彤:《孙中山五权宪制中的国民大会》,《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34、张鸣:《选举在近代中国底层社会的工具性悖论》,《东南学术》2008年第3期。
    35、邓丽兰:《民国宪政史上追求“直接民主”的尝试及论争——从“国民大会”观民国政制的演变》,《人文杂志》2004年第2期。
    36、邓丽兰:《权力制度化的追求与挫折——民国政制史论纲》,《社会科学辑刊》2006年第4期。
    37、邓丽兰:《民国宪政史上的“经济民主”诉求及其论争》,《福建论坛》2007年第3期。
    38、赵丹:《中国近代宪政失败的原因探析》,《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39、孙家红:《中国宪政百年历程概述》,《学习论坛》2006年第1期。
    40、徐祥民、杨娴婷:《中国宪政历史的三个阶段——兼论宪政的三种类型》,《学习与探索》2006年第2期。
    41、闻黎明:《“国民大会议政会”刍议——抗战时期改革中央政治体制的重大设计》,《抗日战争研究》1996年第3期。
    42、胡春惠:《抗战前国民政府之训政与宪政之争》,《国立政治大学历史学报》1998年第15期。
    43、石毕凡:《近代中国立宪主义思潮的演进——从“五五宪草”到“期成宪草》,《法制与社会发展》,2003年第2期。
    44、石毕凡:《历史性妥协的瞬间:近代中国移植西式宪政之最后尝试》,《社会科学战线》2004年第4期。
    45、李松林:《简析国民党在大陆失败的真正原因》,《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6期
    46、陈明明:《论南京国民政府腐败的政治根源》,《南京师大学报》1997年第3期。
    47、崔兆艾:《国民党统治垮台与中国革命胜利探因》,《理论学刊》2001年第4期。
    48、谭奇伦:《从蒋介石等人的自白看国民党在大陆失败的原因》,《云南财贸学院学报》1998年第3期。
    49、赵志研:《论国民党在大陆失败的原因——从蒋介石的分析谈起》,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
    50、顾树卫:《蒋介石个人权力的发展演变》,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
    51、刘会军、郑率:《论蒋介石个人独裁的制约因素》,《东疆学刊》2003年第3期。
    52、郑率:《蒋介石1928年统一前后政治运筹评议》,《史学集刊》2003年第4期。
    53、刘会军、杨磊:《制宪国民大会代表选举与产生述论》,《民国档案》2008年第2期。
    54、刘会军、李秀原:《论南京政府宪政时期的党政关系》,《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55、李秀原、刘会军:《论南京政府宪政时期的党政矛盾与蒋介石逃离大陆》,《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56、刘会军、郑礼丽:《抗战时期国民党统治权力的核心结构——党政军一体化》,《世纪桥》2002年第4期。
    57、张智丹:《国民党应对宪政的政治举措》,吉林大学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
    58、宋尚利:《国民党的党政革新运动(1946-1948年)》,吉林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59、王美娜:《论南京政府训政时期政治体制》,吉林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60、祝天智:《论孙中山的宪政理论对国民党的双重影响》,《东方论坛》2006年第1期。
    61、谭肇毅:《蒋桂矛盾与国民政府的覆亡》,《学术论坛》1995年第2期。
    62、刘景岚、栾雪飞:《南京国民党政权失败原因再探讨》,《史学月刊》2007年第5期。
    63、黄敏:《论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内部斗争对其政权崩溃的影响》,《江西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
    64、易青:《“行宪”第一届立法委员选举之分析》,《南京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
    65、李翔:《读家近亮子著〈蒋介石与南京国民政府〉》,《博览群书》2006年第2期。
    66、王进文:《唯忧思恒在——读萧公权先生〈宪政与民主〉》,《研究生法学》2007年第6期。
    67、李雪松:《中国国民党退台后的三次“改造”及其对台湾政治的影响》,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博士学位论文。
    68、杨天石:《鬼?神?人?——解读蒋介石日记》,《文史博览》2006年第21期。
    69、杨天石:《蒋介石日记的现状及其真实性问题》,《中国图书评论》2008年第1期;
    70、叶永烈:《在美国看蒋介石日记》,《同舟共进》2008年第2期。
    71、袁伟时:《蒋介石在1943年——强国梦与宪政之路》,《炎黄春秋》2003年第7期。
    72、李跃新:《蒋介石与孙中山训政之不同》,《黄淮学刊》1996年第1期。
    73、秦英君:《蒋介石与中国传统文化》,《史学月刊》1999年第3期。
    74、耿云志:《孙中山的民权主义与国民党的政治实践》,《“辛亥革命与20世纪中华民族振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1年。
    75、武小平:《1923年〈中华民国宪法〉研究》,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76、周浩江:《“五五宪草”研究》,湘潭大学2003年硕士学位论文。
    77、王建华:《民初宪政对国民党早期政治发展的影响》,《学海》2007年第4期。
    78、王运红:《近代中国的一个伪命题——宪政》,《洛阳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79、郭世佑:《是清末“宪政”还是清末“预备立宪”》,《光明日报》2008年10月12日。
    80、殷啸虎:《“五一口号”与共产党宪政理念的提出和新型政党制度的确立》,《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81、李先伦:《20世纪初晚清宪政与40年代国民党宪政改革之比较》,《人大研究》2005点第8期。
    82、李先伦、张福记:《抗战时期国民党宪政建设评析》,《长江论坛》2006年第3期。
    83、赵娟:《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宪政立法》,《法制与社会》2007年第11期。
    84、李先伦、张伟涛:《抗战时期宪政运动研究述评》,《西安文理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85、李先伦、张子礼:《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三次宪政运动的演变》,《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4期。
    86、孙佳:《解放战争时期的国民党与中间势力关系研究——以民主同盟为中心的考察》,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87、肖建生:《1946年宪政运动的失败及其教训》,《炎黄春秋》2007年第11期。
    88、郑永年:《政治改革与中国国家建设》,《战略与管理》2001年第2期。
    89、王永祥:《孙中山五权宪法论政体模式辨析》,张宪文主编:《民国研究》第2辑,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90、乔丛启:《论孙中山宪政理论的主旋律》,《政法论坛》1990年第5期。
    91、祝天智:《论孙中山的宪政理论对国民党的双重影响》,《东方论坛》2006年第1期。
    92、祝天智:《孙中山的宪政理论:国民党的财富抑或包袱》,《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第3期。
    93、祝天智:《博弈论视阈中的抗战时期宪政运动研究》,《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8年第9期。
    94、李默海:《孙中山宪政思想及其实践问题研究》,山东大学2006年博士学位论文。
    95、王继洲:《孙中山“以党治国”思想的演变与发展》,《广东社会科学》1989年第3期。
    96、颜军:《孙中山民权主义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博士学位论文。
    97、朱仁政:《孙中山权力制约思想研究》,吉林大学2008年博士学位论文。
    98、蒋国海、石丽芹:《抗战时期中间势力宪政思想与孙中山五权宪法思想比较》,《重庆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99、宋鉴:《简析中国近代宪政之路》,《党政干部学刊》2007年第8期。
    100、陈源泉、任世红:《抗战时期民主宪政运动中的党派合作》,《陕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101、曹建坤:《1945-1949年间中国共产党与自由主义势力的关系研究》,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博士学位论文。
    102、陈雷:《中国共产党与抗战时期第二次民主宪政运动》,《长白学刊》2006年第2期。
    103、胡锦光:《毛泽东宪政思想初探》,《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3年第6期。
    104、王文泉:《中国近现代民主宪政运动与人民民主专政的确立》,《中共党史研究》1991年第3期。
    105、宋海春:《国共两党的宪政思想与中国宪政发展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博士学位论文。
    106、宋俭:《新民主主义宪政思想研究》,武汉大学2004年博士学位论文。
    107、赵国伟:《走向宪政——中国现代民主的演变历程》,吉林大学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
    108、孟庆顺:《1923-1952年埃及的宪政试验》,《西亚非洲》1990年第4期。
    109、张怀印:《非洲宪政发展:内涵、特征及问题》,《西亚非洲》2008年第5期。
    110、曾昭耀:《论墨西哥的政治现代化道路——墨西哥如何从考迪罗主义走向现代宪政制度》,《拉丁美洲研究》1993年第1期。
    111、曾昭耀:《论墨西哥的政治现代化道路——墨西哥如何从考迪罗主义走向现代宪政制度(续)》,《拉丁美洲研究》1993年第2期。
    112、陈永鸿:《论宪政的功能》,《太平洋学报》2008年第6期。
    113、杨雪:《浅析宪政、法治、民主与共和》,《法制与社会》2007年第1期。
    114、陈亚琼:《论宪政与政治文明》,《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115、蒋永甫:《控制民主——贡斯当、托克维尔与密尔宪政思想比较》,《学术探索》2008年第1期。
    116、陈德顺:《西方宪政民主的内在价值冲突》,《政治学研究》2008年第3期。
    117、付建明:《现代政治中的民主、法治与宪政》,《社会科学研究》2008年第3期。
    118、杨阳:《在东西方纵横视阈中析疑宪政概念》,《社会科学家》2008年第3期。
    119、吴传毅:《宪政视野中的民主政治》,《法学杂志》2006年第1期。
    120、陈峰、杨俊:《协商民主:提供“审议”传统宪政理念的新视角》,《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8年第8期。
    121、戴激涛:《协商民主对宪政主义的贡献:理论及实践》,《太平洋学报》2008年第6期。
    122、闾小波:《论近代中国宪政期成之争》,《南京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
    123、萧功秦:《近代中国人对立宪政治的文化误读及其历史后果》,《战略与管理》1997年第4期。
    124、刘维开:《中国国民党六届临时中全会之研究(1948.4.4—4.6)》,《近代史研究》2009年第1期。
    125、张瑞德:《遥制——蒋介石手令研究》,《近代史研究》2005年第05期。
    126、步平:《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近代史研究》,《光明日报》2009年1月13日。
    127、荆月新:《民国末期中央立法权的思想与文本研究(1947-1949)》,华东政法大学2008年博士学位论文。
    128、王凤青:《黄炎培与国民参政会》,山东大学2008年博士学位论文。
    139、闻黎明:《黄炎培与抗日战争时期的第二次宪政运动》,《近代史研究》1997年第5期。
    140、闻黎明:《抗日战争时期宪政运动若干问题的再研究》,《近代史研究》2006年第5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