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后台湾与东盟国家关系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最终统一,关系到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也关系到中国的和平崛起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台湾问题的解决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多方面的问题。这其中,台湾“国际空间”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敏感而又复杂的问题,常常引起两岸双方的不快,甚至对抗,影响两岸关系的健康发展。此问题的合理解决,将在很大程度上拓展和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实质内涵,提升台海问题和平解决的机会系数,推动两岸的和平统一与中国的和平崛起。
     台湾“国际空间”问题,指的是台湾对外交往问题,意指台湾在国际舞台上存在的形式与权利范围。这一问题可以从三个角度考察:台湾的“邦交国”问题,台湾与“非邦交国”的关系问题以及台湾参与国际组织、国际会议等问题。东南亚地区是台湾发展对外关系的重要地区。台湾与东盟国家的关系,是研究台湾“国际空间”问题的典型案例。在上世纪70年代以前,东南亚国家大多追随美国奉行“反共反华”的敌对政策,与台湾保持着“邦交”关系。上世纪70年代,随着美国主动寻求与新中国接近,东盟国家也纷纷与台湾“断交”,转向承认新中国,但双方经贸关系却有了提升。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东剧变,两极格局彻底瓦解,对台湾与东盟国家的关系产生了影响。李登辉当局积极推动“政治民主化”和“政权本土化”,岛内政治生态发生重大变化。在两岸关系上,弱化“一个中国”原则,淡化统一诉求,回避政治谈判,公开提出“两国论”。在国际上,大搞“务实外交”,谋求重返国际组织,与一些国家发展实质关系,进而寻求国际社会的“双重承认”。台湾地区领导人实现了对东盟国家的访问,互设代表机构并提升机构层级,突破了“非官方”的限制。两次推动“南向政策”,借“南向”抑“西进”,阻遏台商赴大陆的投资热潮。同时,加强与东盟国家的经贸关系,以经促政,借此推进双边政治关系的提升。
     2000年陈水扁上台后,否认了“九二共识”,鼓吹“一边一国论”,在岛内推行“公投”、“宪改”等激进“台独”路线,限制两岸交流,推行“去中国化”,大搞“烽火外交”,以攻为守,四处点火。结果不仅未能扩大台湾的“国际空间”,而且还使得两岸关系危机频发,美台关系、台日关系严重受挫,台湾被国际社会视为“麻烦制造者”。东南亚国家对陈水扁当局的危险行为都表达了不安和反对,没有太多的意愿发展与台湾的政治关系。双方经贸关系也深受影响,台湾经济陷入“边缘化”困境。
     2008年以来,马英九当局认同中华民族,主张在“宪法一中”和“九二共识”的基础上,维持“不统、不独、不武”的台海现状,以促进两岸和解为主线,推动两岸经贸往来与文化交流的全面正常化。在对外政策上,提出了以改善两岸关系为前提的“活路外交”,主张与中国大陆实现和解休兵,维持台湾“邦交国”的现状;重建与“非邦交国”特别是美国、日本之间的互信;扩大台湾参与国际组织、国际活动的范围。在东南亚地区,马英九当局利用台湾的经济实力,积极开展“经济外交”,努力开展民间交往、积极参与东亚区域经济合作,谋求与东盟国家签署经济合作协议,充分发挥“软实力”的作用,推动台湾与东盟国家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在后冷战时期,东南亚国家都与中国建立或恢复了外交关系,奉行一个中国政策,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希望两岸通过和平方式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也重视发展与台湾的关系,在大陆和台湾之间搞“平衡政策”,加强与台湾的经贸联系,并利用台湾制衡中国大陆。冷战后台湾与东盟国家关系演变具有如下特点与启示:一是冷战结束后,台湾与东盟国家关系的主要方面依然是在经贸、人员、科技等非政治性关系。二是双方关系发展呈现出先扬后抑再扬的特点。李登辉时期是台湾与东盟国家交往最为活跃的时期,也是双方实质关系发展最快的时期。但到了李登辉后期和陈水扁时期,由于台湾当局坚持分裂国家的路线,导致两岸关系紧张,威胁亚太地区和平。东南亚国家坚持奉行一个中国政策,并不愿过多地与台湾当局发展关系。马英九上台后,两岸关系发生重大而又积极的变化。台湾与东盟国家的关系有了进一步发展。三是中国大陆实力的增强是维护“一个中国”原则框架的坚强保障。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今,两岸实力对比越来越有利于中国大陆方面,东盟与中国的自由贸易区也已建立,在此背景下,东盟国家在发展对台关系时,必然会以中国大陆为第一考量,更加严格遵守一个中国政策,台湾与东盟国家的实质关系空间也将被限缩。
     2008年以来,台湾当局积极寻求参与东亚区域经济整合。大陆应在一个中国的框架下协助台湾参与,不仅可以帮助台湾摆脱经济困境,为台湾同胞谋福祉,而且也能展示大陆的善意,加强两岸同胞对国家的“认同”。两岸在东南亚地区拥有共同的利益,应加强合作、优势互补,为本地区的和平、稳定、繁荣做出积极贡献。两岸应该本着对两岸人民有利、符合两岸人民共同福祉的宗旨,先从经济、文化入手,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努力开创两岸在东南亚地区合作的新局面。
It is in the interest of China’s sovereignty, territorialintegration, peaceful rising and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nation to solve the Taiwan issue peacefully and to realize China’sreunification eventually. It is a systematic project to solve the Taiwanissue, including many kinds of issues, among which Taiwan’s“international space” issue is a very important, sensitive andcomplicated one, always causing the unhappiness, even confrontation toboth sides across straits. Thus, if it is solved reasonably, it willdefinitely expand and deepen the essential connotation of peace anddevelopment across Taiwan straits, and thus increase the opportunitiesto the peaceful solution of Taiwan issue, improve the peacefulreunification and peaceful rising.
     Taiwan “international space” issue is the one related withTaiwan’s foreign relations to the rest of the world, defining theexisting form and the scope of rights. It can be evaluated by three angles:the issue of the countries with diplomatic relations with Taiwan, theissue of the countries with non-diplomatic relations of Taiwan, the issueof Taiwan’s participation of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and meetings.The Southeast Asia is an important area where Taiwan authority developsforeign relations. The relation between Taiwan and the ASEAN countriesis a typical example to study Taiwan “international space” issue. Before1970s, most of the ASEAN countries followed the USA with a policy ofpro-Taiwan and against the new China. After1970, with the USAgovernment’s initiative to get close with the PRC, the ASEAN countriesalso recognized the new China, severing the diplomatic relations withTaiwan. However, the economic and trade relations between Taiwan and theASEAN countries were improved.
     In the late of1980s and early of1990s, the dismantling of thesocialist states in the Soviet Union and Eastern Europe and the break-downof bipolar pattern, have some effects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lations between Taiwan and the ASEAN countries. Lee Teng-hui authority activelyimproved the project of political democratization and regime localizationin Taiwan, making great changes to Taiwan’s political environment.Taiwan authority weakened One-China Principle, diluted the pursuit ofreunification, avoided the political negotiation across straits; putforward publicly “Two States Doctrine”. In foreign relations, theauthority practiced “pragmatic diplomacy” to reenter internationalorganizations, to develop essential relations with some countries, alsoto obtain double recognition from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Taiwan’sleaders visited the Southeastern nations, established representativeagencies in each other and improved the agencies’ level. The authorityalso carried out “southward policy” twice, with the aim to hinder thetide of investment to Chinese mainland, also to enhance the economic tiesbetween Taiwan and the ASEAN countries, by which to improve bilateralpolitical ties.
     Since Chen Shui-bian’s coming to power in2000, the authority denied“1992consensus”, preached “One State on0ne Side Doctrine” andcollided with One China Principle. Within the island, Taiwan authoritycarried out such radical pro-independence measures as“referendum”,”constitutional reform”, limited cross-straitexchange, and Eliminated Chinese culture. The authority carried out“fire diplomacy”, but cannot expand Taiwan’s “international space”,and made the crises often happen; the USA-Taiwan relation and theJapan-Taiwan relations worsen. The ASEAN countries were worried about andoppose Chen Shui-bian’s dangerous actions, unwilling to developpolitical relations with Taiwan. Economic relations are influenced.Taiwan’s economy is facing the difficult situation of marginalization.
     Since2008, Ma Ying-jeou's authority has recognized Chinese nation,maintained the present cross-strait situation of “No ImmediateReunification, No Independence, and No Use of Force” on the basis of“1992consensus” and “One China in Constitution”. The authority isaimed to improve the compromise across straits, improve the economic tiesand cultural exchanges. The authority put forward“Flexible diplomacy” to develop foreign relations, claiming the reconciliation and diplomatictruce with the Mainland, keeping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countrieswith diplomatic ties with Taiwan, reestablishing the mutual trust betweenTaiwan and the USA, Japan, expanding Taiwan's participation in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The authority takes advantage of Taiwan’seconomy, actively carried out “economic diplomacy”, and pursued to signFTA with the ASEAN countries, pushing the relations between Taiwan andthe ASEAN countries forward.
     In the post-cold-war era, the ASEAN countries all established orrecovered the diplomatic ties with China, adhering to one-China policy,opposing “Taiwan Independence” firmly, hoping the two sides can solvethis issue by a peaceful way. The ASEAN countries also paid more attentionto developing relations with Taiwan, carrying out “balance policy”between Taiwan and Mainland, enhancing the economic ties with Taiwan, andtaking advantage of Taiwan to contain Mainland. The traits and revelationsof the relations’ development of Taiwan and the ASEAN countries in thepost-cold-war era are as follows. Firstly, the main aspects of therelations are ones of economy, trad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econdly,the relations have developed as improvement-worsening-improvement.Thirdly, the economy of Chinese Mainland’ enhancement is a safeguard tomaintain One China principle.
     Ma Ying-jeou's authority also seeks to participate in the economicintegration of the East-Asian area. Chinese mainland should help Taiwanto join in it on the basis of one China principle, which will help Taiwanget rid of economic dilemma and show mainland’s goodness to improve therecognition to China. Both sides have common interests in South-easternAsia, should enhance cooperation and make constructive contribution tothe region’s peace, stability and prosperity. Both sides should adhereto the principle of economy, culture first and politics then, from easyto difficult, gradually creating a new situation of both sides’cooperation in South-Eastern region.
引文
①曹云华、唐翀:《新中国‐东盟论》,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版。
    ②陈乔之等:《冷战后东盟国家对华政策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③唐世平等:《冷战后近邻国家对华政策研究》,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版。
    ④陈锴:《中国—东盟地缘经济关系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博士论文,2009年。
    ⑤徐善宝:《建构共同利益:中国—东盟关系研究的新视角》,暨南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
    ⑥韦红:《东盟地区主义的发展与中国》,华中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
    ⑦霍伟东:《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
    ⑧黄取荣:《论台湾“南向政策”之因果及启示》,暨南大学硕士论文,2004年。
    ⑨张志:《东盟与中国关系发展中的台湾因素》,暨南大学硕士论文,2004年。
    ①周明伟:《台湾在东南亚投资的阶段分析》,载《台湾研究》,1995年第4期。
    ②曾涛:《台湾与东盟国家关系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综析》,载《东南亚研究》,1996年第2期。
    ③林涛、林长华:《台湾与东盟经贸关系变化趋势》,载《台湾研究集刊》,2004年第3期。
    ④周明伟:《台湾新东南亚政策的现状与前景》,载《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03年第3期。
    ⑤余世喜:《台湾“南向政策”与建立“亚太安全体系”主张之关系》,载《东南亚研究》,1996年第3期。
    ⑥肖仲承:《“大东盟”形成后台湾与东南亚国家关系的变化》,载《东南亚纵横》,1995年第3期。
    ⑦吴献斌:《90年代东南亚与台湾的关系》,载《当代亚太》,2001年第11期。
    ⑧曹云华:《台湾又向东南亚抛“绣球”——评陈水扁的新“南进政策”》,载《东南亚研究》,2002年第5期。
    ⑨宋镇照:《台海两岸与东南亚:三角政经关系之解析》,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9年版。
    ⑩宋镇照:《变动中的中国、台湾与东南亚之新三角关系:政治VS.经济、发展VS.安全、区域化VS.全球化之策略思维》,台北:海峡出版社,2009年版。
    ①陈正峯:《区域整合下台湾的“南向政策”:以台湾对越南互动关系为例》,台湾淡江大学硕士论文。
    ②黄东炀:《我国“南向政策”成效的回顾与展望》,载(台湾)《展望与探索》,2008年第12期。
    ③张纯萍等:《投资东南亚政策与台湾产经发展的关系》,载(台湾)《企银季刊》,2004年第4期。
    ④陈鸿瑜:《台湾与东南亚的关系:从历史与岛屿地缘环境视角之观察》,载(台湾)《海华与东南亚研究》,2000年第1期。
    ①Kevin G. Cai, The China‐ASEAN Free Trade Agreement and Taiwan, Journal of ContemporaryChina,14(45),November,pp.585‐597.
    ①林冈:《台湾政治转型与两岸关系的演变》,北京:九州出版社,2010年版,第21页。
    ②秦治来:《国际局势变迁视野下的新中国外交60年》,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9年第9期,第57‐59页。
    ②田弘茂:《大转型》,台湾: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企业有限公司,1989年版,第267‐268页。
    ③林冈:《台湾政治转型与两岸关系的演变》,北京:九州出版社,2010年版,第26页。
    ①具体分析请参阅林冈:《台湾政治转型与两岸关系的演变》,北京:九州出版社,2010年版,第26‐32页。
    ②所谓“较长期外交关系”的国家,指的是1978年前跟台湾有“邦交”关系的国家。
    ③林冈等:《台湾当局“活路外交”评析》,载《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第22页。
    ④慕亚平主编:《WTO中的“一国四席”》,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20页。
    ①李家泉:《李登辉主政台湾之后》,北京:中共言实出版社,1997年版,第5页。
    ①《国家统一纲领》,台湾“行政院大陆委员会”网站,1991年2月1日。
    ②《台海两岸关系说明书》,台湾“行政院大陆委员会”网站,1994年7月1日。
    ③《“中华民国”总统李登辉一九九五年四月八日“国统会”上谈话》,载邵宗海:《两岸关系:两岸共识与两岸歧见》,台北: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98年版,第525‐526页。
    ④《“中华民国”第12任“总统”马英九先生就职演说》,“中华民国总统府”网站,2008年5月20。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台办、新闻办:《台湾问题与中国的统一》,1993年8月31日。
    ②江泽民:《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载《人民日报》,1995年1月31日。
    ③《中国共产党总书记胡锦涛与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会谈新闻公报》,载《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4月30日。
    ④胡锦涛《:携手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09年1月1日。
    ①林冈:《台湾政治转型与两岸关系的演变》,北京:九州出版社,2010年版,第182页。
    ②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编:《回顾与展望——论海峡两岸关系》,北京:时事出版社,1989年版,第361页。
    ③沈骏主编:《当代台湾》,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26页。
    ④《国家统一纲领》,台湾“行政院大陆委员会”网站,1991年2月1日。
    ①《台海两岸关系说明书》,台湾“行政院大陆委员会”网站,1994年7月1日。
    ②(台湾)《中国时报》,1996年10月22日。
    ③“李‘总统’接受德国之声专访”,“中华民国总统府”网站,1999年7月9日。
    ①王为:《台湾地区政治研究》,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1年版,第179页。
    ②孙岩:《台湾问题与中美关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43页。
    ③国台办:《中国台湾问题》,北京:九州图书出版社,1998年版,第187‐192页。
    ④李家泉:《李登辉主政台湾之后》,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1997年版,第5页。
    ⑤台湾正中书局主编:《存在希望发展——李登辉先生“生命共同体”治国理念》,台北:正中书局,1993年版,第45页。
    ①陈启懋:《中国对外关系》,台北:中华欧亚基金会,1999年版,第312‐313页。
    ②国台办:《中国台湾问题》,北京:九洲图书出版社,1998年版,第187‐192页。
    ①宋镇照:《建构台湾与东南亚新世纪关系:南向发展之政经社场域策略分析》,台北:海峡学术出版社,2006年,第106页。
    ②转引自修春萍:《“南向政策”与两岸关系》,载《台湾研究》,1994年第4期,第21页。
    ③李义虎主编:《政治赌博中的台湾》,北京:中国友谊出版社,1999年版,第334页。
    ①参阅(台湾)《国家政策双周刊》,1994年第81期,第10页。
    ②(台湾)《经济日报》,1994年1月15日。
    ①(台湾)《联合报》,1996年11月5日。
    ②(台湾)《自由时报》,1996年11月30日。
    ①罗晋京:《东南亚金融危机后中国与东盟关系的新发展》,载《东南亚纵横》,2007年第8期,第8‐10页。
    ②王建民:《台湾经济何以挺过东南亚金融风暴的冲击?》,载《台湾研究》,1998年第3期,第54页;张远鹏:《亚洲金融危机对台湾经济的影响》,载《当代亚太》,1999年第4期,第25‐29页。
    ③参见王建民:《台湾经济何以挺过东南亚金融风暴的冲击?》,载《台湾研究》,1998年第3期,第54‐62页。
    ①参见(台湾)《工商时报》,1995年3月5日;汪慕恒:《台湾当局的“南向政策”评析》,载《台湾研究集刊》,1999年第1期,第38页。
    ①(台湾)《经济时报》1998年9月25日。
    ①林冈:《台湾政治转型与两岸关系的演变》,北京:九州出版社,2010年版,第197页。
    ②林冈:《台湾政治转型与两岸关系的演变》,北京:九州出版社,2010年版,第200页。
    ③周志怀主编:《新时期对台政策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北京:华艺出版社,2009年版,第200‐201页。
    ①(台湾)《联合报》,2002年8月5日。
    ①(新加坡)《联合早报》,2002年8月17日。
    ①(新加坡)《联合早报》,2002年10月21日。
    ①(新加坡)《联合早报》,2002年8月31日。
    ③王俊峰:《ECFA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载《台湾研究集刊》,2011年第2期,第18‐24页。黄锦钟:《从区域战略观点评析ECFA的“溢出效应”》,载(台湾)《展望与探索》,2010年第8期,第50‐73页。
    ④郭建平:《2008年以来台海局势新变化与两岸关系新发展》,载《新远见》,2011年第10期,第52‐57页。
    ①尹茂祥:《台湾参与WHA备受各界关注》,载《台湾周刊》,2009年第21期。
    ②宋镇照著:《建构台湾与东南亚新世纪关系》,台湾:台湾海峡学术出版社,2006年版,第260页。
    ①肖欢容等:《冷战后东盟的大国平衡战略》,载《东南亚纵横》,2009年第8期,第3页。
    ①徐立波:《试析新时期东盟“大国平衡战略”》,载《东南亚之窗》,2006年第1期,第45页。
    ①马燕冰:《奥巴马政府的东南亚政策》,载《和平与发展》,2010年第1期,第38‐39页;
    ①转引自曹云华、唐翀:《新中国‐东盟关系论》,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版,第197页。
    ②See Aileen S.P. Baviera,”ASEAN’s Changing Perceptions of China”, China Currents, Vol.3, No.2, April‐June1992.
    ①Alien S.P. Baviera,”China’s Relations with Southeast Asia: Political Security and Economic Interest”, from“PASCN Discussion Paper No.99‐17”, Published by Philippine APEC Study Center, pp.8‐10.
    ②转引自曹云华:《在大国间周旋——评东盟的大国平衡战略》,载《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第18页
    ③即高官磋商、商务理事会、联合合作委员会、经贸联委会以及科技联委会。
    ①Ian James Storey,”Living with the Colossus: How Southeast Asian Countries Cope with China”, Winter99/2000,Vol.29, Issue4.
    ②http://www. asiafoundation.or.kr/document/ARA%20Seoul/NEA. pdf.24
    ③转引自曹云华、唐翀:《新中国‐东盟关系论》,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版,第225页。
    ①转引自牛军:《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史概论(1949‐2000)》,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29页。
    ③(台湾)《自由时报》,1996年2月28日。
    ④(台湾)《中国时报》,1996年2月28日。
    ⑤(新加坡)《南洋·星洲联合早报》,1996年5月17日。
    ①石耀鑫:《冷战后东盟对台战略及其影响》,载《东南亚之窗》,2007年第2期,第24页。
    ①李义虎主编:《政治赌博中的台湾》,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9年版,第348‐349页。
    ②吴士存:《纵论南沙争端》,海南:海南出版社,2005年版,第3页。
    ①ECAFE, Committee for Coordination of Joint Prospecting for Mineral Resources in Asia Off‐shore Areas,Technical Bulletin,1969,p.2.
    ②Helmut Tuerk,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Tribunal for the Law of the Sea to International Law,Seoung‐Yong Hong&Jon M. Van Dyke, Maritime Boundary Disputes, Settlement Processes, and the Law of theSea, 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 Leiden, Boston,2009,p.254.
    ②林正义主持:《南海情势与我国应有的“外交”国防战略》,台北:“行政院”研究发展考核委员会,1996年编印,第52页。
    ③张明亮:《“9.11”以来南中国海形势综述》,载《东南亚研究》,2006年第3期,第46‐47页。
    ⑤师小芹:《新的较量之地:国家、地区和全球视野中的南海问题》,载《和平与发展》,2011年第6期,第24‐25页。
    ④邓凡:《美国干涉南海问题的政策趋势》,载《太平洋学报》,2011年第11期,第83‐84页。
    ①江淮:《太平岛——见证南海百年沧桑》,载《世界知识》,2009年第7期,第67页。
    ②郑剑:《孤岛残梦——国民党在台湾的日子里》(下卷),北京:群众出版社,1997年版,第396页。
    ③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 May5,1988, p.26.
    ①李义虎主编:《政治赌博中的台湾》,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9年版,第355页。
    ②(台湾)《世界日报》,1992年5月28日。
    ③(台湾)《联合报》,1993年4月1日。
    ④戎振华,邹珲:《现实困境与未来调整:台湾南海政策评析》,载《舰船兵器》,2004年第1期,第80页。
    ⑤黄光国:《民粹亡台论》,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7年版,第143‐146页。
    ⑥陈欣之:《南沙主权纠纷对台海两岸关系的意义与影响》,载(台湾)《问题与研究》,1999年第7期,第27页。
    ①马缨:《两岸关系中的东南亚因素》,载《东南亚研究》,2002年第3期,第8页。
    ②马英九、萧万长:《海洋政策:蓝色革命海洋兴国》,第3页。http://2008.ma19.net/files/ma‐policy4you/pdf/oceans.pdf
    ①《台湾当局召集菲律宾代表就南海问题提出抗议》,http://news.qq.com/a/20090314/000450.htm
    ②林红:《论两岸在南海争端中的战略合作问题》,载《台湾研究集刊》,2010年第1期,第68‐69页。
    ①刘复国:《当前区域性南海问题对话合作机制》,台湾“中央研究院”亚太区域研究专题中心:《亚太研究论坛》,2003年第19期,第40页。
    ②李金明:《海峡两岸在南海问题上的默契与合作》,载《台湾研究集刊》,2010年第5期,第7‐8页。
    ①Kuan‐Ming Sun,“Policy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owards the South China Sea: Recent Development”, MarinePolicy, vol.19, No.5,1995, p.403.
    ②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至今,南海周边国家已经在该海域钻井多达1000余口,发现200多个含油气构造和180多个油气田,年石油产量超过1亿吨,天然气产量超过1000亿立方米。
    ③林红:《论两岸在南海争端中的战略合作问题》,载《台湾研究集刊》,2010年第1期,第69页。
    ①戎振华、邹珲:《台湾南海政策探析》,载《舰载武器》,2004年第1期,第80页。
    ③唐小松:《三强共治:东亚区域一体化的必然选择》,载《现代国际关系》,2008年第2期,第10页。
    ④唐小松:《三强共治:东亚区域一体化的必然选择》,载《现代国际关系》,2008年第2期,第11‐12页
    ①全毅:《东亚区域合作的模式与路径选择》,载《和平与发展》,2010年第3期,第52页。
    ②戴可来等:《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历程、模式与前景》,载《郑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第28‐32页;孙晖明:《东盟自由贸易区》,载《国际资料信息》,2002年第5期,第34‐37页。
    ①万玲英:《试论东亚区域合作及其前景》,载《国际问题研究》,2010年第3期,第23页。
    ②《“10+3”自由贸易区前景诱人》,http://www.gxnews.com.cn/staticpages/20051125/newgx43862809‐496425.shtml
    ③周建军:《自由贸易的神话和东亚自由贸易区的难题》,载《国际资料信息》,2008年第12期,第21‐23页;张东明:《中日韩三国关系与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可行性》,载《当代亚太》,2006年第2期,第30‐37页。
    ①石正方、初振宇:《台湾参与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现况及未来路径探讨》,载《台湾研究集刊》,2010年第4期。
    ②林冈:《台湾政治转型与两岸关系的演变》,北京:九州出版社,2010年版,第22页。
    ③田弘茂:《大转型》,台湾: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企业有限公司,1989年版,第34页。
    ①转引自郭国兴:《析论东亚区域经济整合与台湾经贸策略》,载(台湾)《展望与探索》,2009年11月,第37页。
    ①邓利娟:《台湾经济从“奇迹”到“困境”发展过程中的重新审视》,载《台湾研究集刊》,2009年第2期,第49页。
    ①林长华:《亚太经济区域化与“亚太营运中心”》,载《台湾研究集刊》,1994年第1期,第51‐56页;邓利娟:《台湾实施“亚太营运中心计划”的进展与前景》,载《亚太经济》,1998年第5期,第17‐20页;吴献斌:《台湾的“亚太营运中心计划”》,载《当代亚太》,1995年第3期,第53‐57页。
    ②王建民:《东亚区域经济整合及台湾参与问题》,载《亚非纵横》,2010年第1期,第35页。
    ①王建民:《东亚区域经济整合及台湾参与问题》,载《亚非纵横》,2010年第1期,第34‐35页。
    1.林冈:《台湾政治转型与两岸关系的演变》,北京:九州出版社,2010年版。
    2.郭建平主编:《冷战后美日欧盟与台湾关系研究》,北京:九州出版社,2009年版。
    3.李义虎:《国际政治与两岸关系新思维》,香港: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2005年版。
    4.张植荣:《中国对外关系新论——地缘政治与睦邻外交研究》,香港:励志出版社,2008年版。
    5.杨公素、张植荣:《当代中国外交理论与实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6.慕亚平主编:《WTO中的“一国四席”》,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7.张仕荣:《21世纪初期中美日安全关系中的台湾问题》,北京:九州出版社,2010年版。
    8.李家泉:《李登辉主政台湾之后》,北京:中共言实出版社,1997年版。
    9.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编:《回顾与展望——论海峡两岸关系》,北京:时事出版社,1989年版。
    10.陈孔立:《走近台湾》,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1.李开盛:《理解中国外交(1949-2009)——民族复兴进程中的国家身份探求》,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12.宋镇照:《台湾与亚太之政治经济:秩序·定位·挑战与出路》,台北:海峡学术出版社,2004年版。
    13.苏格:《美国对华政策与台湾问题》,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版。
    14.张植荣:《中国边疆与民族问题》,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5.沈骏主编:《当代台湾》,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16.王为:《台湾地区政治研究》,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1年版。
    17.孙岩:《台湾问题与中美关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8.国台办:《中国台湾问题》,北京:九州图书出版社,1998年版。
    19.台湾正中书局主编:《存在希望发展——李登辉先生“生命共同体”治国理念》,台北:正中书局,1993年版。
    20.陈启懋:《中国对外关系》,台北:中华欧亚基金会,1999年版。
    21.宋镇照:《建构台湾与东南亚新世纪关系:南向发展之政经社场域策略分析》,台北:海峡学术出版社,2006年。
    22.周志怀主编:《新时期对台政策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北京:华艺出版社,2009年版。
    23.唐桦:《两岸关系中的交往理性》,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年版。
    24.宋镇照:《建构台湾与东南亚新世纪关系》,台湾:台湾海峡学术出版社,2006年版。
    25.许通美著、门洪华等译:《探究世界秩序:一位务实的理想主义者的观点》,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
    26.王正毅:《边缘地带发展论——世界体系与东南亚的发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27.谢益显等:《中国当代外交史(1949-2001)》,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年版。
    28.潘国华、李义虎等:《香港模式与台湾前途》,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年版。
    29.曹云华、唐翀:《新中国-东盟关系论》,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版。
    30.牛军编著:《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史概论(1949-2000)》,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31.李义虎主编:《政治赌博中的台湾》,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9年版
    32.吴士存:《纵论南沙争端》,海南:海南出版社,2005年版。
    33.郑剑:《孤岛残梦——国民党在台湾的日子里》(下卷),北京:群众出版社,1997年版。
    34.林正义主持:《南海情势与我国应有的外交国防战略》,台北:“行政院”研究发展考核委员会,1996年编印。
    35.黄光国:《民粹亡台论》,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7年版。
    36.田弘茂:《大转型》,台湾: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企业有限公司,1989年版。
    37.韩振华主编:《我国南海诸岛史料汇编》,北京:东方出版社,1988年版。
    38.陈奕平:《依赖与抗争——冷战后东盟国家对美国战略》,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版。
    39.张小明:《美国与东亚关系导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40.陈乔之:《冷战后东盟国家对华政策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41.卢晓衡主编:《中国对外关系中的台湾问题》,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版。
    42.阎学通等主编:《东亚和平与安全》,北京:时事出版社,2005年版。
    43.曹云华、唐翀:《新中国-东盟关系论》,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版。
    44.马晋强主编:《当代东南亚国际关系》,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版。
    45.王士录、王国平:《从东盟到大东盟——东盟30年发展研究》,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版。
    46.曹云华:《东南亚区域合作》,广东: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47.曹云华:《探究亚太新秩序》,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版。
    48.陈峰君:《当代亚太政治与经济析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49.陈鸿瑜:《东南亚各国的政治与外交政策》,台北:渤海堂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2年。
    50.陈乔之主编:《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51.陈乔之主编:《面向21世纪的东南亚:改革与发展》,广东:暨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
    52.陈欣之:《东南亚安全》,台北:生智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9年。
    53.陈舟:《美国的安全战略与东亚:美国著名国际战略专家访谈录》,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
    54.戴念铃:《亚太地区经济合作问题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
    55.耿协峰:《新地区主义与亚太地区结构变动》,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56.顾长永、萧新煌:《新世纪的东南亚》,台北: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
    57.郭梁主编:《21世纪初的东南亚经济与社会》,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
    58.李金明:《南海争端与国际海洋法》,北京:海洋出版社,2003年。
    59.廖少廉等:《东盟区域经济合作研究》,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3年。
    60.陆建人主编:《东盟的今天与明天:东盟的发展趋势及其在亚太的地位》,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年。
    61.陆忠伟、傅梦孜:《亚太战略场——世界主要力量的发展与角逐》,北京:时事出版社,2002年。
    62.吕有生:《称霸亚太:新世纪美国亚太战略大调整》,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2年。
    63.苏浩:《从哑铃到橄榄:亚太合作安全研究》,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
    64.汪慕恒、周明伟:《东盟国家对外投资发展趋势与对外投资政策演变》,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年。
    65.汪新生:《世纪的回顾:现代东南亚政治与外交》,广西: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
    66.王缉思主编:《高处不胜寒:冷战后美国的全球战略和世界地位》,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
    67.王士录、王国平:《走向21世纪的东盟与亚太:东盟的发展趋势及其对亚太的影响》,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1999年。
    68.王逸舟:《西方国际政治学:历史与理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69.王子昌:《东亚区域合作的动力与机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70.姚楠主编:《东南亚历史词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5年。
    71.张敏谦:《美国对外经济战略》,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
    72.张蕴岭、赵江林主编:《亚太区域合作的发展》,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
    73.赵晨:《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发展同主要大国的关系》,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94年。
    74.赵学功:《巨大的转变:战后美国对东亚的政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
    75.周煦:《冷战后美国的东亚政策:1989-1997》,台湾:生智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9年。
    76.宋镇照:《台海两岸与东南亚:三角政经关系之解析》,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9年版。
    77.宋镇照:《变动中的中国、台湾与东南亚之新三角关系:政治VS.经济、发展VS.安全、区域化VS.全球化之策略思维》,台北:海峡出版社,2009年版。
    78.顾长永:《台湾与东南亚的政治经济关系》,台北:风云论坛出版社有限公司,1998年版。
    1.郭建平:《2008年以来台海局势新变化与两岸关系新发展》,《新远见》,2011年第10期。
    2.曹云华:《在大国间周旋——评东盟的大国平衡战略》,载《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
    3.肖欢容等:《冷战后东盟的大国平衡战略》,载《东南亚纵横》,2009年第8期。
    4.林冈等:《台湾当局“活路外交”评析》,《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5.萧敬等:《论台湾推行“务实外交”对两岸关系发展的冲击》,《台湾研究》,1995年第4期。
    6.林长华:《国际资本流动规律与台湾当局的“南向政策”》,《台湾研究集刊》,1994年第2期。
    7.修春萍:《“南向政策”与两岸关系》,《台湾研究》,1994年第4期。
    8.汪慕恒:《台湾当局的“南向政策”评析》,《台湾研究集刊》,1999年第1期。
    9.罗晋京:《东南亚金融危机后中国与东盟关系的新发展》,《东南亚纵横》,2007年第8期。
    10.张远鹏:《亚洲金融危机对台湾经济的影响》,《当代亚太》,1999年第4期。
    11.王建民:《台湾经济何以挺过东南亚金融风暴的冲击?》,《台湾研究》,1998年第3期。
    12.冯邦彦等:《台湾当局“南向政策”透视》,、《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3年第6期。
    13.周明伟:《台湾新东南亚政策的现状与前景》,《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03年第3期。
    14.尹茂祥:《台湾参与WHA备受各界关注》,《台湾周刊》,2009年第21期。
    15.马燕冰:《奥巴马政府的东南亚政策》,《和平与发展》,2010年第1期。
    16.石耀鑫:《冷战后东盟对台战略及其影响》,《东南亚之窗》,2007年第2期。
    17.马缨:《民进党当局的‘台独’外交与东南亚》,《创新》,2007年第2期。
    18.徐立波:《试析新时期东盟“大国平衡战略”》,《东南亚之窗》,2006年第1期。
    19.张明亮:《“9.11”以来南中国海形势综述》,《东南亚研究》,2006年第3期。
    20.邓凡:《美国干涉南海问题的政策趋势》,《太平洋学报》,2011年第11期。
    21.师小芹:《新的较量之地:国家、地区和全球视野中的南海问题》,《和平与发展》,2011年第6期。
    22.江淮:《太平岛——见证南海百年沧桑》,《世界知识》,2009年第7期。
    23.陈欣之:《南沙主权纠纷对台海两岸关系的意义与影响》,(台湾)《问题与研究》,1999年第7期。
    24.全毅:《东亚区域合作的模式与路径选择》,《和平与发展》,2010年第3期。
    25.戴可来等:《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历程、模式与前景》,《郑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
    26.孙晖明:《东盟自由贸易区》,《国际资料信息》,2002年第5期。
    27.万玲英:《试论东亚区域合作及其前景》,《国际问题研究》,2010年第3期。
    28.周建军:《自由贸易的神话和东亚自由贸易区的难题》,《国际资料信息》,2008年第12期。
    29.张东明:《中日韩三国关系与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可行性》,《当代亚太》,2006年第2期。
    30.郭国兴:《析论东亚区域经济整合与台湾经贸策略》,(台湾)《展望与探索》,2009年11月。
    31.邓利娟:《台湾经济从“奇迹”到“困境”发展过程中的重新审视》,《台湾研究集刊》,2009年第2期。
    32.林长华:《亚太经济区域化与“亚太营运中心”》,《台湾研究集刊》,1994年第1期。
    33.邓利娟:《台湾实施“亚太营运中心计划”的进展与前景》,《亚太经济》,1998年第5期。吴献斌:《台湾的“亚太营运中心计划”》,《当代亚太》,1995年第3期。
    34.王建民:《东亚区域经济整合及台湾参与问题》,《亚非纵横》,2010年第1期。
    35.戎振华,邹珲:《现实困境与未来调整:台湾南海政策评析》,《舰船兵器》,2004年第1期。
    36.陈欣之:《南沙主权纠纷对台海两岸关系的意义与影响》,(台湾)《问题与研究》,1999年第7期。
    37.马缨:《两岸关系中的东南亚因素》,《东南亚研究》,2002年第3期。
    38.林红:《论两岸在南海争端中的战略合作问题》,《台湾研究集刊》,2010年第1期。
    39.刘复国:《当前区域性南海问题对话合作机制》,(台湾)《亚太研究论坛》,2003年第19期。
    40.李金明:《海峡两岸在南海问题上的默契与合作》,《台湾研究集刊》,2010年第5期。
    41.石正方:《东亚经济一体化格局下的台湾经济的边缘化》,《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42.刘劲聪:《日本企业加速对越南投资及越、中、泰投资环境的比较》,《东南亚研究》,2008年第4期。
    43.黄兆仁、朱浩:《两岸关系发展对东协地区经贸关系之可能影响》,(台湾)《台湾经济研究月刊》,2010年第10期。
    44.陈佩修:《东南亚的恐怖主义演进与安全角势变迁》,(台湾)《台湾东南亚学刊》,2010年第10期刊。
    45.杨昊:《同舟如何共济?东协区域灾难合作的集体行动逻辑》,(台湾)《台湾东南亚学刊》2010年第10期。
    46.谢正一、吴毓星:《探讨ECFA对台湾未来发展之影响》,(台湾)《华人经济研究》,2010年第9期。
    47.黄锦钟:《从区域战略观点评析ECFA的“溢出效应”》,(台湾)《展望与探索》,2010年第08期。
    48.刘性仁:《论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对台湾发展之效益评估》,(台湾)《展望与探索》,2010年第7期。
    49.梁嘉桓:《东亚共同体:欧盟模式?》,(台湾)《展望与探索》,2010年第3期。
    50.杨平远:《由新区域主义观点探讨签订ECFA之必要性》,(台湾)《展望与探索》,2010年第1期。
    51.郭国兴:《析论东亚区域经济整合与台湾经贸策略》,(台湾)《展望与探索》,2009年第11期。
    52.庄朝荣:《在东协区域整合趋势下看两岸经济合作》,(台湾)《台湾经济研究月刊》,2009年第10期。
    53.黄兆仁:《从东协三大会议分析东南亚政经发展情势》,(台湾)《台湾经济研究月刊》,2009年第10期。
    54.白德华:《从“全球治理”看中国在金融海啸中的角色》,(台湾)《展望与探索》,2009年第9期。
    55.谭瑾瑜:《东协-中国自由贸易区成立及两岸签署ECFA对台湾经济之影响评析》,(台湾)《展望与探索》,2009年第8期。
    56.曹海涛,叶日崧:《中国企业对东南亚国协直接投资之分析》,(台湾)《台湾东南亚学刊》,2009年第4期。
    57.初国华:《两岸政治经济学:从王毅与汪道涵政策谈话看两岸的总体合作架构》,(台湾)《展望与探索》,2009年第4期。
    58.刘文斌:《当前两岸谈判运作研究》,(台湾)《展望与探索》,2009年第1期。
    59.夏乐生:《当前两岸经贸关系的转变与展望》,(台湾)《展望与探索》,2009年第1期。
    60.钟锦墀:《东协国家经济发展现况与未来挑战》,(台湾)《台湾经济研究月刊》,2008年第12期。
    61.黄东炀:《我国南向政策成效的回顾与展望》,(台湾)《展望与探索》,2008年第12期。
    62.黄兆仁,朱浩:《从“东协宪章”看东协区域整合的发展趋势》,(台湾)《台湾经济研究月刊》,2008年第10期。31:10=3702008.10[
    63.吴瑟致、林佩霓:《台湾面对中国崛起的区域战略与两岸关系之初探》,(台湾)《展望与探索》,2008年第9期。
    64.朱浩,黄兆仁:《中国+东协自由贸易区成立对东亚经贸的影响》,(台湾)《台湾经济研究月刊》,2008年第7期。
    1. Philip Methven, The Five Power Defence Arrangements and MilitaryCooperation among the ASEAN States,Canberra:Strategic and DefenceStudies Centre,1992.
    2. Aileen S.P. Baviera, ASEAN’s Changing Perceptions of China, ChinaCurrents, Vol.3, No.2, April-June1992.
    3. Alien S.P. Baviera,”China’s Relations with Southeast Asia:Political Security and Economic Interest”, from “PASCN DiscussionPaper No.99-17”, Published by Philippine APEC Study Center, pp.8-10.Ian James Storey,”Living with the Colossus: How Southeast AsianCountries Cope with China”, Winter99/2000, Vol.29, Issue4.
    4. http://www. asiafoundation.or.kr/document/ARA%20Seoul/NEA.pdf.24
    5. Chien-Peng Chung,”Southeast Asia-China Relations: Dialectics of‘Hedging’ and ‘Counter-Hedging’”, Southeast Asian Affairs,2004,pp.35-53.
    6. ECAFE, Committee for Coordination of Joint Prospecting for MineralResources in Asia Off-shore Areas, Technical Bulletin,1969,p.2.
    7. Helmut Tuerk,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Tribunal for theLaw of the Sea to International Law, Seoung-Yong Hong&Jon M. VanDyke, Maritime Boundary Disputes, Settlement Processes, and the Lawof the Sea, 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 Leiden, Boston,2009,p.254.
    8. Kuan-Ming Sun,“Policy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owards the SouthChina Sea: Recent Development”, Marine Policy, vol.19, No.5,1995,p.403.
    1.人民日报
    2.(新加坡)联合早报
    3.(台湾)《联合报》
    4.(台湾)《中国时报》
    5.(台湾)《工商时报》
    6.(新加坡)《联合早报》
    7.(马来西亚)《南洋商报》
    8.(台湾)《世界日报》。
    9.台湾“外交部”网站,www.mofa.gov.tw/
    10.台湾“行政院大陆委员会”网站,www.mac.gov.tw/
    11.中国评论新闻网,http://www.zhgpl.com/
    12.东盟秘书处,http://www.aseansec.org/home.htm
    13.国台办网站,http://www.gwytb.gov.cn
    14.台湾“经济部”投资审议委员会网站,http://www.moeaic.gov.tw
    15.台湾“行政院”经济建设委员会网站,http://www.cepd.gov.tw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