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视角下两岸文化认同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文化和认同结合形成特定的文化认同,强调个体或群体对所属文化的归属感,并以此作为自身行为规范和准则。文化认同是有层次之分的。本文旨在利用建构主义理论解释目前两岸文化认同所处的等级,以期望达到最高等级认同,建构集体身份的认同。
     本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对建构主义基本理论进行了理论概述,并阐述了建构主义关于文化认同的内涵解读。
     第二部分梳理了1895年到2008年两岸文化认同发展的历史脉络,并分析了两岸文化认同目前出现差异的原因。
     第三部分是在差异存在的前提下对两岸文化认同重构的必要性分析。介绍了影响建构两岸文化认同的因素,以及2008年以来两岸文化认同建构中新出现的有利因素和建构两岸文化认同发展的长效机制以达到最终等级的认同。
Culture identity which is particularly combined by culture and identities emphasizes the sense of belonging of individuals or groups as their own codes of conduct and standards.There are different levels in culture identity.This thesis aims at explaining the current levels in Mainland and Taiwan based on constructivism, to achieve to the highest level of collective identity.
     This thesis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Part I introduces the general theory of constructivism and analyzes the connotations of culture identity.
     Part II reviews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China and Taiwan between1895and2008, and analyzes the causes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ir cultural identities.
     Part III analyzes the necessity of the re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identities in China and Taiwan in the premise of difference. This part describes the factors which may impact the construction of cross-strait culture identity and the newly favorable factors since2008.A11these may construct a long-term mechanism for the development to achieve the final highest identification.
引文
[1].塞球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周琪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3-4
    [2]马英九就职演说全文http://www.zaobao.com/special/china/chiwan/pages11/taiwan080520e,shtml
    [3]秦亚青.文化与国际社会: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研究[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85
    [4]杜维明.全球化化多样性,载于哈佛燕京学社主编:《全球化与文明对话》[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81
    [5]宫铃.从台北到北京[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0.2
    [6]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周琪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7
    [7]来自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0/24/content_6938568_6.htm
    [9]李少军.国际关系学研究方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92
    [10]杨广.架起主流理论与批判理论的桥梁——试析温特建构主义理论的合成性[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9)35.
    [11] Alexander Wendt. Anarchy is what States Make of It.1992.73-74
    [12]秦亚青.文化与国际社会:建构主文国际关系理论研究[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85
    [13]李义虎.关于国际关系的本体论问题——从西方理论到中国理论[J].国际政治研究,2005(1):32
    [14]李颖.西方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评介[J].国际政治研究,2001(4):35
    [15]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M](秦亚青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0.29-37
    [16]秦亚青.文化与国际社会: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研究[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76
    [17]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M](秦亚青译).上海:上海吐纪出版集团,2000.1
    [18]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M](秦亚青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0.202
    [19]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M](秦亚青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0.33~43
    [20]秦亚青.建构主义:思想渊源、理论流派与学术理念[J].国际政治研究,2006(3):34
    [21]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M](秦亚青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33
    [22]陈玉刚,陈志敏.建构主义: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制度主义之后[J].世界经济与政治,1999(8):47
    [26]张丽俊.台湾光复以来文化认同的历史演变.[硕士学位论文].上海:上海师范大学中共党史系,2010
    [27]李立.中华文化在两岸[M].台北:台湾出版社,2007.54
    [28]陈耕.台湾文化概观[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93.28
    [29]温宗仁同源一脉:台湾文化根系中华[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5.91
    [32]谢长廷:《谢长廷新文化教室》[M]台北:台湾月旦出版公司,1995(6):100.转引自刘国深:《台湾政治概论》[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26
    [33]彭怀恩.《台湾政治文化的剖析》[M].台北:风云论坛出版社,1997.271
    [34]王雅静.从两岸对中国认同的意识差异析文化台独.[硕士学位论文].武汉: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系,2008
    [35]姚同发.关于文化台独的几个问题[J].台湾研究,2001(3):52-53
    [36][荷兰]克里斯·洛伦兹.比较历史学理论框架的初步思考[J].山东社会科学,2009(7):57
    [37]张丽俊.台湾光复以来文化认同的历史演变.[硕士学位论文].上海:上海师范大学中共党史系,2010
    [38]娄杰.中华文化与海峡两岸统一[J].团结,1996(3):10
    [39]李贺.2008年,两岸关系取得重大发展的一年[J].海峡纵横,2009(1):26
    [40]邓宗豪,高吉祥.中欧关系的建构主义理论分析[J].前沿,2009(6):24
    [41]邓宗豪,高吉祥.中欧关系的建构主义理论分析[J].前沿,2009(6):24
    [1][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周琪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2]马英九2008年就职演说全文http://www.zaobao.com/special/china/taiwan/pages 11/taiwan080520e.shtml
    [3]秦亚青.文化与国际社会: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研究[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
    [4]杜维明.全球化与多样性,载于哈佛燕京学社主编:全球化与文明对话[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5]宫铃.从台北到北京[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0
    [6]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0/24/content_6938568_6.htm
    [7]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2081014.htm.
    [8]李少军.国际关系学研究方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9]杨广.架起主流理论与批判理论的桥梁——试析温特建构主义理论的合成性[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9)
    [10]Alexander Wendt. Anarchy is what States Make of It,1992
    [11]李义虎.关于国际关系的本体论问题——从西方理论到中国理论[J].国际政治研究,2005(1)
    [12]李颖.西方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评介[J].国际政治研究,2001(4)
    [13][美]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M](秦亚青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0
    [14]Tapid.Yosef and Friedrich Krotochwil.eds.The Return of Culture and Indentity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C].Lynne Rienner Publishers,1996.
    [15]秦亚青.建构主义:思想渊源、理论流派与学术理念国[J].际政治研究,2006(3)
    [16][美]亚历山大·温特.2003,“国际政治中的认同与结构变化”,载于约瑟夫·拉彼德主编,文化和认同——国际关系回归理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
    [17]陈玉刚,陈志敏.建构主义: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制度主义之后[J].世界经济与政治,1999(8)
    [18]张丽俊.台湾光复以来文化认同的历史演变.[硕士学位论文].上海:上海师范大学中共党史系,2010
    [19]李立.中华文化在两岸[M].台北:台湾出版社,2007
    [20]陈耕.台湾文化概观[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93
    [21]温宗仁.同源一脉:台湾文化根系中华[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5
    [22]刘国深.台湾政治概论[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
    [23]彭怀恩.台湾政治文化的剖析[M].台北,风云论坛出版社,1997
    [24]王雅静.从两岸对中国认同的意识差异析文化台独.[硕士学位论文].武汉: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系,2008
    [25]姚同发.关于文化台独的几个问题[J]台湾研究,2001(3)
    [26]娄杰.中华文化与海峡两岸统一[J].团结,1996(3)
    [27]李贺.2008年,两岸关系取得重大发展的一年[J].海峡纵横,2009(1)
    [28][荷兰]克里斯·洛伦兹.比较历史学理论框架的初步思考[J].山东社会科学,2009(7)
    [29]邓宗豪,高吉祥.中欧关系的建构主义理论分析[J].前沿,2009(6)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