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低碳经济发展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2008年的金融危机考验了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而后的哥本哈根会议让全世界开始认识到在旧的、传统的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模式下,过分依赖资源,高能耗、高污染的经济发展方式已经威胁到了我们生存的环境。气候变暖、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能源危机让各国开始寻求一种低能耗、低污染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节能减排开始成为各国经济方式转变的新目标。中国作为一个高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作为一个负责人的大国,我们已经对全球节能减排做出了我们积极的贡献。2007年的亚太经合会议上,胡锦涛主席首次明确提出“低碳经济”,并提出“发展低碳经济”,“研发和推广低碳能源技术”,“增加碳汇”,“促进碳技术发展”。
     青海省位于三江源生态保护区,其流域生态环境决定了青藏高原以及中国整个地区的生态安全。但同时青海作为西部民族省份,经济一直处于落后发展状态。加快经济发展的速度,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是当局者刻不容缓的目标。而一味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而忽视生态环境的经济发展方式已经被证明是不可持续的,且是不可取的。青海作为资源大省,应利用国际和国家节能减排的历史机遇,发展低碳经济转变增长模式,调整产业结构,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走一条低碳发展道路。
     本文通过文献阅读、资料搜集、数据分析等手段,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和青海省的实际情况,采用比较、分析和阐述的方法,在对目前低碳经济理论和方法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青海发展低碳经济的历史机遇,并通过分析青海目前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提出青海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建议。即:首先需要大力提倡技术革新;其次,在全省范围构建低碳经济发展的基本框架;最后,加强低碳生活方式的宣传教育。
The financial crisis of 2008 tests the traditional mod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Copenhagen conference makes the whole world to realize that the old, traditional market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mode which is over-reliance on resources, high energy consumption and high pollution has already threatened our living environment. Climate chang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ecological damage and the energy crisis push countries to start looking for a low energy consump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ode. And energy-saving and emission-reduction mode has become the new target of transformation of national economics for many countries. China which is a rapid development developing country and also a responsible country has made positive contribution to the global energy-saving and emission-reduction. In the APEC meeting of 2007, President Hu Jintao clearly stated: Low-carbon economy, development of low-carbon economy, R & D and promotion of low-carbon energy technologies, increase carbon sinks and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carbon technology for the first time.
     Qinghai province is located in the area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 of the Three Rivers which decides the ecological safety of the Tibetan Plateau and even the entire region of China. But as a western nation province, the economy of Qinghai has been in a backward state. Accelerating the pac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mproving the living standards of local residents are the pressing goals of the authorities.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l which is blind pursuit of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gnoring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has proven to be unsustainable, and is not desirable. As a resource province, Qinghai should use the opportunity of energy-saving and emission-reduction, develop a low-carbon economy mode, adjust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search for new economic growth point and follow a low-carbon development path.
     This paper uses the means of literature review, data collection, data analysis and combined with existing research results and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Qinghai. It also uses the methods of comparison, analysis and elaboration to analyze the historical opportunity of Qinghai to develop the low-carbon economy. And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tatus of development of low-carbon economy of Qinghai and proposes some policy recommendations. Firstly, it needs to vigorously promot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econdly, it's necessary to form the basic framework of low-carbon economy for Qinghai. Finally, low-carbon lifestyle should enhance publicity.
引文
①周宏春.《关于低碳经济的几个认识问题》载于《低碳发展论》[C].张坤民等主编,北京:中国化境科学出版社,2009.10,第127-141页。
    ①青海省发展低碳经济思路研究组.发展低碳经济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J].青海:青海统汁2010年第8期,第10-17页。
    ① Qiao-mei Liang,Ying Fana,c,Yi-ming Wei,Multi-regional input-output model for regional energy requirements and CO2 emissions in China,Energy Policy,35(207)1685-1700.
    ①潘岳.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体系的基础[J].中国国情国力,2006年第10期。
    ①J.W.Sun,The decrease of CO2 emission intensity is decarbonization at national and global levels,Energy Policy,33(2005):975-978。
    ①中国能源投资网:国际视点:巴西三位一体的生物柴油战略http://www.ccei.orq.cn。
    2 Yoichi Kaya and Keiichi Yokobori.Environment, energy, and economy:strategies for sustainability[M],United Nations University Press,1997:45-48。
    ③数据来自IPCC《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指南》1996年。
    ①陶红亮主编.低碳经济知识读本[M].北京:研究出版社,2010,第47页。
    ①中国政协新闻网.加强治理环境污染创建和谐友好社会http://cppcc.people.com.cn2006-04-13。
    ②何建坤.引领全球先进低碳技术发展方向,载自清华大学新闻网http://news.tsinghua.edu.cn2009-11-23。
    ①丁仲礼.试论应对气候变化中的八大核心问题。CNC-WCRP,CNC-IGBP,CNC-IHDP,CNC-DIVERSITAS,2008年联合学术大会交流材料,2008。
    ②潘家华等,低碳经济的概念与方法探析,载《低碳发展论(上)》.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09.10,第200-229页。
    ①数据根据《青海统计年鉴2010》整理而得。
    ①高新才、姜安印.《西北区域经济发展蓝皮书——青海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332-333页。
    ②国函[2006)94号,“十一五”期问各地区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指标计划,2006年09月17日。
    ③马中、石磊.对节能减排指标的理解与再思考,载《低碳发展论(上)》,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09.10,第156-167页。
    ④李慧.对青海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考[J].攀登:2010年第4期,第95-98页。
    ①赵雪珂.日本发展低碳经济对中国的启示[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0年第5期。
    ①史新峰编著.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0.2,第47页。
    ①王建军、曲波:《资源型企业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以青海省为例》[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年,第1页。
    ①张建:打造低碳建筑的几点建议[J].价值工程,2010年第4期:第220页。
    ①罗柳红,罗宏,裴茕莹:发展中国生物质能的战略思考[J].能源工程,2009年第6期:第1-5页。
    ②柴发合,罗宏,裴莹莹: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思考[J].生态经济,2010年第11期:第89-93页。
    ①邢继俊,赵刚.中国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J].中国科技论坛,2007年第10期:第87-92页。
    ①任力: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J].社会科学家,2009年第2期:第47-50页。
    ②张坤民,潘家华,崔大鹏:低碳发展论[C].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年。
    [1]Ann P Kinzig and Daniel M. Kammen, " National Trajectories of Carbon Emissions:analysis of proposal to foster the transition to low-carbon economies",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Vol.8, No.3,183-208,1998
    [2]J. W. Sun, The decrease of C02 emission intensity is decarbonization at national and global levels, Energy Policy,33(2005):975-978
    [3]Qiao-mei Liang, Ying Fana, c, Yi-ming Wei, Multi-regional input-output model for regional energy requirements and C02 emissions in China,Energy Policy,35(207)1685-1700
    [4]Yoichi Kaya and Keiichi Yokobori. Environment, energy, and economy: strategies for sustainability[M], United Nations University Press,1997.
    [5]DTI(Deparment of Trade and Industy), Energy White Paper:Our Energy Future-Create a Low Carbon Economy. London:TSO,2003
    [6]张丽君.区域经济政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
    [7]张丽君.地缘经济时代[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
    [8]张丽君,王玉芬.改革开放30年中国港口经济发展[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年
    [9]张丽君,王玉芬.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建设与边境贸易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年。
    [10]王建军、曲波:《资源型企业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以青海省为例》[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年
    [11]陶红亮主编.《低碳经济知识读本》[M].北京:研究出版社,2010年。
    [12]高新才、姜安印.《西北区域经济发展蓝皮书—青海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13]史新峰编著.《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0年
    [14]郑度主编.《中国西部地区21世纪区域可持续发展》[M].湖北:湖北科学 技术出版社,2000年。
    [15]张坤民,潘家华,崔大鹏:《低碳发展论》[C].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年。
    [16]周宏春.《关于低碳经济的几个认识问题》载于《低碳发展论》[C].张坤民等主编,北京:中国化境科学出版社,2009年。
    [17]周贤生:《低碳经济论》序言,载《低碳经济论》[C].张坤民等主编。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年。
    [18]马中、石磊.对节能减排指标的理解与再思考,载《低碳发展论(上)》[C].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09年。
    [19]潘家华等,低碳经济的概念与方法探析,载《低碳发展论(上)》[C].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09年第1期。
    [20]任力: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J].社会科学家,2009年第2期。
    [21]柴发合,罗宏,裴莹莹: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思考[J].生态经济,2010年第11期。
    [22]罗柳红,罗宏,裴茕莹:发展中国生物质能的战略思考[J].能源工程,2009年第6期。
    [23]张泉,叶兴平,陈国伟:低碳城市规划[J].城市规划,2010第2期。
    [24]周嗣辉等.低碳经济—中国的必然选择[J].青年文学家,2010年第5期。
    [25]赵雪珂.日本发展低碳经济对中国的启示[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0年第5期。
    [26]李慧.对青海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考[J].攀登:2010年第4期。
    [27]韩风春.建设生态文明: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生态文明与科学发展观的内在关系浅析[J].怀化学院学报2010年8月。
    [28]邢继俊,赵刚.中国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J].中国科技论坛,2007年第10期。
    [29]潘岳.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体系的基础[J].中国国情国力,2006年第10期。
    [30]张爱军,李晓丹.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选择[J].宏观经济管理,2010年第1期。
    [31]朱虹.低碳经济的由来及发展现状[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0年第5期。
    [32]李英姿.低碳经济研究述评[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0年第2期。
    [33]周璐,吴梦宸,低碳经济:内涵、发展必然性与可行途径[J],现代商贸工业,2010年第5期。
    [34]赵国如.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研究[J].2009年第9期。
    [35]唐智勇.旅游产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J].宏观经济管理,2003年第9期。
    [36]冀献民.中国体闲农业的现状与趋势[J].中国农学通报,2007年第12期。
    [37]段兆瓣.体验经济与休闲农业[J].台湾农业探索,2003年第3期。
    [38]青海省发展低碳经济思路研究组.发展低碳经济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J].青海:青海统计2010年第8期。
    [39]辛章平.张银太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J].发展策略,2008年第3期。
    [40]王小梅: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分析——以青海为例[J].经济问题,2006年第9期。
    [41]丁忠兵:对青海产业结构演变的实证分析[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42]房尚文:低碳时代的消费模式选择[J].甘肃社会科学,2010年第5期。
    [43]张建:打造低碳建筑的几点建议[J].价值工程,2010年第4期。
    [44]张利锋:青海大力建设低碳绿色建筑[J].建筑,2011年第2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