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华东陂梧州话名词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文章以现代语言学理论为指导,运用历时和共时相结合的方法,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江华东陂梧州话名词进行研究,总结东陂梧州话名词构成、词形、词义、语用等方面的特点,为梧州话与别的语言比较研究提供词汇材料,从地理位置、民族文化、宗教信仰等角度探讨东陂梧州话历史和现状,从语言学、民族学、人类学角度分析东陂梧州话的发展前途,为判断江华梧州话的系属提供词汇方面的依据。
     介绍江华的地理位置、江华语言研究现状、本研究的意义,分析东陂梧州话名词构成,从历时语言学和共时语言学角度分析古语词、宗教词汇、借词、地方词,分析东陂梧州话名词词形,介绍造词理据,分析东陂梧州话名词词义,从历史层次分析东陂梧州话名词特征词,从民族迁徙、词汇对比、行政区划等因素探讨东陂梧州话的系属,主张东陂梧州话是粤方言的一支。
The paper based on present research outcome ,using modern language theory,implying historical and present ways studyed the language of DongBei WuZhou,sunnariz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ource,formation,meanings,appliance of the dialect, provided some vocabularial materials for comparision between
     DongBei WuZhou dialect and other language, discussed its historial and presenr situation from the point of location, nationar culture, religious belief, analyzed the future of the dialect from angles of linguistics, ethnology, anthrogy, provided vocabularial proof for judged the dialect? belongs. Introduced the location ,national populations, historial and present, meanings of the dialect, analysed the formtion of its nouns, analyzed the ancient ,religious ,local and loan vocabulry from historial and present linguistics.discussed the nouns? sharp of DongBei WuZhoudialect, explained the reasons of term named,discussed the nouns? meanings of the dialect, analyzed the special nouns of the dialect from point of historiao level, judged the belongs of the dialect,argued that DongBei WuZhou dialect is one of the Cantonese.
引文
①罗昕如《湖南方言与地域文化研究序》.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页。
    ③周振鹤、游汝杰《方言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10-214页。
    ①罗昕如《湘南土话词汇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257页。
    ①文史知识编辑部《佛教与中国文化》中华书局,1988年,第4页。
    ①转引许光烈《汉语词的理据问题初探》,《前沿》1994年第10期,第29页。
    ①王珏《现代汉语名词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5页。
    ①邢福义《关于副词修饰名词》,《中国语文》1962年第5期。
    ②陈平《论现代汉语时间系统的三元结构》,《中国语文》1988第6期。
    ①王小春《现代汉语名词语义研究》西北师大硕士论文,第19页。
    ①李如龙主编《汉语方言特征词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3页。
    ①李如龙主编《汉语方言特征词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3页。
    [1]广西自治区地方志编委:《广西通志·民俗志》,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
    [2]广西经委计委:《广西区情》,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5年。
    [3]胡虔:《广西通志》,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
    [4]江华县志编纂委员会:《江华瑶族自治县志》,中国城市出版社,1994年。
    [5]李永明、鲍厚星:《湖南省志·方言志》,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
    [6]临桂县志编纂委员会:《临桂县志》,北京:方志出版社,1996年。
    [7]宋公文、张君:《楚国风俗志》,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
    [8]谢启昆:《广西通志》,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
    [9]颜邦英:《桂林市志》,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
    [10]班固:《汉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11]鲍厚星:《湘南土话论丛》,湖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12]崔山佳:《近代汉语词汇论稿》,成都:四川出版集团,2006年。
    [13]陈小燕:《贺州本地话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
    [14]陈戌国:《尚书校注》,长沙:岳麓出版社,2004年。
    [15]陈建民、谭志明:《语言与文化多学科研究》,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3年。
    [16]戴昭明:《天台方言初探》,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17]邓荃:《诗经·国风》译注,北京:宝文堂书店,1986年。
    [18]丁慰南:《中国各民族宗教与神话大辞典》,北京:学苑出版社,1990年。
    [19]丁度:《集韵》,北京:中国书店,1983年。
    [20]董绍克:《汉语方言词汇差异对比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
    [21]方以智:《通雅》,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
    [22]符淮青:《汉语词汇学史》,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年。
    [23]干宝:《搜神记》,北京:外文出版社,1997年。
    [24]葛兆光:《道教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25]顾野王:《大广益会玉篇》,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26]郭璞注:《尔雅》,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27]侯精一(主编):《现代汉语方言概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
    [28]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年。
    [29]黄雪贞:《江永方言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年。
    [30]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31]焦延寿:《易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32]蒋绍愚:《古汉语词汇学简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
    [33]李如龙:《汉语方言的比较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
    [34]陈忠:《道德经译注》,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年。
    [35]李如龙:《汉语方言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36]李如龙;《汉语方言特征词研究》,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年。
    [37]李连进:《平话音韵研究》,广西: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
    [38]李养正:《道教大辞典》,北京:华夏出版社,1994年。
    [39]李叔还:《道教大辞典》,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86年。
    [40]李陈济:《佛门神奇示现录》,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3年。
    [41]李双:《孟子》白话今译,北京:中国书店,1992年。
    [42]李时珍:《本草纲目》,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年。
    [43]黎曙光:《广西粤方言比较音韵研究》,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
    [44]林仲湘:《古汉语词汇常识》,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年。
    [45]刘叔新:《汉语描写词汇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
    [46]刘叔新:《词汇学和词典学问题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年。
    [47]刘伯奎:《中华文化与汉语语用》,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
    [48]刘伯奎:《中华文化与汉语语用》,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
    [49]刘志诚:《汉字与华夏文化》,成都:巴蜀书社,1995年。
    [50]刘献廷:《广阳杂记》,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
    [51]刘向:《说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52]卢英顺:《现代汉语词汇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
    [53]罗昕如:《湘南土话词汇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54]罗昕如:《湖南方言与地域文化研究》,长沙:湖南师大出版社,2001年。
    [55]陆法言:《履宋本重修广韵》,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56]陆佃:《尔雅翼》,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57]陆德明:《经典释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58]卢小群:《嘉禾土话研究》,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
    [59]吕不韦:《吕氏春秋》,北京:北京出版社。
    [60]马书田:《中国佛教诸神》,北京:团结出版社,1994年。
    [61]马西沙、韩秉方:《中国民间宗教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62]钱冠连:《语言:人类最后的家园》,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
    [63]任继愈:《中国道教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64]任继昉:《汉语语源学》,重庆:重庆出版社,1992年。
    [65]任学良:《汉语构词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
    [66]释僧佑:《出三藏记集》,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
    [67]苏新春:《汉语词汇计量研究》,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年。
    [68]邵敬敏:《文化语言学在中国》,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年。
    [69]沈若云:《宜章土话研究》,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
    [70]唐爱华:《宿松方言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71]唐作藩:《音韵学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72]万尚父:《无上秘要》,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73]王立廷:《称谓语》,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年。
    [74]王福堂:《汉语方言语音的演变和层次》,北京:语文出版社,1999年。
    [75]王德春:《词汇学研究》,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3年。
    [76]王森译注:《〈荀子〉白话今译》,北京:中国书店,1992年。
    [77]王天海:《荀子校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78]维尔南:《希腊人的神话和思想—历史心理分析研究》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79]魏征、令狐德芬:《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
    [80]伍铁平:《术语的模糊性和语言规律性》,上海:外语教育出版,1990年。
    [81]吴福祥:《汉语语法化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
    [82]解海江、章黎平:《汉语词汇比较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
    [83]薛才德:《语言接触与语言比较》,上海:学林出版社,2007年。
    [84]谢建猷:《广西汉语方言研究》,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
    [85]邢福义:《语言学概论》,武汉:华中师大出版社,2002年。
    [86]许慎:《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87]杨凯:《鄂东方言词汇研》,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
    [88]杨琳:《汉语词汇与华夏文化》,北京:语文出版社,1996年。
    [89]扬雄:《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90]袁家骅:《汉语方言概要》,北京:语文出版社,2001年。
    [91]袁梅(译注):《诗经译注》,济南:齐鲁书社,1982年。
    [92]曾毓美:《湖南江华寨山话研究》,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93]张晓勤:《宁远平话研究》,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
    [94]张寿康:《构词法和构型法》,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年。
    [95]詹伯慧:《汉语方言及方言调查》,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96]詹伯慧:《广东粤方言概要》,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
    [97]张晓勤:《永州方言研究》,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2年。
    [98]赵克勤:《古汉语词汇概要》,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年。
    [99]赵兴时:《宾退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100]赵翼:《陔余丛考》,北京:商务印书馆,1957年。
    [101]周荐:《20世纪中国词汇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
    [102]周振鹤、游汝杰:《方言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
    [103]周光庆:《古汉语词汇学简论》,武汉:华中师大出版社,1989年。
    [104]周致中:《真腊风土记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
    [105]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
    [106]鲍厚星:《湘南土话系属问题》,《方言》2004年第4期。
    [107]陈才佳:《富川县梧州话同音字汇》,《桂林师专学报》,2007年第3期。
    [108]范俊军:《从词汇看粤北土话与湘南土话的异同及系属》,《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
    [109]方平权:《湘方言语词札记》,《古汉语研究》1992年第4期
    [110]黄树先:《古楚语释词》,《语言研究》1989年第2期。
    [111]李冬香:《平话、湘南土话和粤北土话鼻音韵尾脱落现象考察》,《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年第2期。
    [112]梁敏、张均如:《广西平话研究》,《方言》1999年第1期。
    [113]罗昕如:《湘南土话中的底层语言现象》,《民族语文》2004年第1期。
    [114]罗昕如:《湘南土话特色词例析》,《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3期。
    [115]盘美花:《富川县“梧州话”考察报告》,《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2年第11期。
    [116]卢小群:《湘南地区土话的分布及其研究概述》,《求索》,2003年第3期。
    [117]唐朝阔.《十年积蓄半载成书》,《零陵师专学报》,1999年。
    [118]谢奇勇:《“湘南土话”研究概述》,《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05年第11期。
    [119]谢奇勇:《〈湖南方言调查报告>中的“湘方言”》,《方言》2002年第2期。
    [120]谢奇勇:《“湘南”土话在永州的分布》,湘南土话及周边方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2002年。
    [121]杨凯:《社会语言生活典型个例观察与思考》,《语文教学与研究》,2003年第12期。
    [12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方言研究室资料室:《汉语方言词语调查条目表》,《方言》2003年第1期。
    [123]周振鹤、游汝杰:《湖南省方言区划及其历史背景》,《方言》,1985年第4期。
    [123]黄丽:《湖南永州方言中的古语词考释》,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124]黄明亮:《汉语名词化问题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125]李星辉:《湘南土话与湘南瑶语的接触和影响---江华县个案调查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
    [126]刘永华:《新疆汉语方言特征词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127]夏俐萍:《江华码市寨山话音韵特征及其归属》,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
    [128]罗湘明:《新田北乡青龙土话词汇研究》,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129]温昌衍:《客家方言特征词研究》,暨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1年。
    [131]王闰吉:《论<释名>的理据》,广西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2001年。
    [130]王小春:《现代汉语名词语义研究》,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132]王海燕:《连江渔村方言词汇调查研究》,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133]吴伟琴:《北海粤方言词汇比较研究》,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134]周昱麟:《桂林方言名词的结构方式及其特点》,广西师范大学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1988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