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阳人祖庙会与泥泥狗的现状调查及其保护性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使用民俗学和人类学的方法和观点,以河南省淮阳县人祖伏羲庙会和“泥泥狗”为对象,试图进行一个民族志式的调查研究。重点关注庙会和“泥泥狗”,但作者力图从民间美术作品、民间舞蹈,民俗活动和民间传说等几个方面综合阐述和解释民俗文化空间中各种民俗文化因素之间水乳交融、不可分割的关系。
     文章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一章,主要介绍人祖庙会的概况、历史沿革、发展和现状,以及庙会中体现民俗的各种因素。包括节日习俗、信仰习俗、各种民间活动和不同的民间工艺美术种类。
     第二章主要以人祖庙会中独有的民间美术作品“泥泥狗”为对象,对“泥泥狗”的工艺、种类、“泥泥狗”与山海经和神话传说的关系和“泥泥狗”的图像色彩特征及制作“泥泥狗”的艺人的现状等几方面进行阐述。
     第三章对淮阳人祖庙会与泥泥狗的整体保护问题进行梳理。先探讨淮阳人祖庙会与泥泥狗的关系,再引申到民间美术与民俗文化空间的关系,然后对文化空间中的民间美术作品的价值认定和民俗活动的整体保护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文章力求打破仅关注一种民俗现象的研究方式,而是将庙会中很多民俗元素联合起来进行调查研究。文章最后分析了淮阳县人祖庙会、淮阳民间艺人和“泥泥狗”的现状,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提出了民俗文化空间的整体保护问题和一些想法与建议,以供参考。
This thesis present the "NiNiGou" and the Temple Fair for human's Father who named FuXi in HuaiYang of HeNan province by using method of folklore and humanics. Althouth the main objects are "Temple Fair" and "NiNiGou" in this thesis, however the author try to examine and explain the relationship among all kinds of traditonal elements in the difference location by presenting traditional art work, traditional dance, traditional fair and traditional tale. The thesis focus on not only investigation of traditional fair but also the investigation of whole elements in the traditional temple fair. In the end of the thesis the author states the status of temple fair, country's artists and the "NiNiGou" and offer some suggestions for how to protect the traditional art works and keeping the traditional coulture from the points of the view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e heritage in China.
引文
1 参考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www.iel.org.cn
    1 2006年04月25日 光明日报
    1 该公约的中英文文本参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官方网站:http://www.UNESCO.org
    2 柳田国男.传说论[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5.10.26
    3 1846年,英国考古学家汤姆斯最先用“folklore”一词来表达“民俗”之义,解释为“民众的知识”。该词也主要从“popular antiquities”(大众古俗)一词中脱胎而来,指向的是文化较低的民族保留着古代文化产物。到泰勒出版《原始文化》一书时,就直接将之称为“遗留物”。钟敬文在1998年版的《民俗学概论》中将民俗定义为: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传承的生活文化。乌丙安《中国民俗学》对“民俗”概念的内涵作出了深刻地阐述,他认为民俗学研究的对象是世代传袭下来的同时继续在现实生活中有影响的事象,是形成了许多类型的事象,是具有相对稳定的形式的事象,是反复出现的深层文化事象。
    1 高有鹏《沉重的祭典:中原古庙会文化分析》[M].河南大学出版社,2000.9
    1 春秋左传[M]∥[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
    2[晋]杜预.经传集解[M].明崇禎版.
    3[汉]王符.[清]汪继培箋.潜夫论[M].台北:世界书局影印本.民国四十四年.
    4[晋]皇甫谧.徐宗元辑并撰附录.帝王世纪[M].北京:中华书局,1964.
    5[宋]罗秘,罗苹注.[明].吴弘基等校.路史[M]清刊.
    6[唐]徐堅等.初学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2.
    7[清]马骕撰.王利器點校.绎史[M].北京:中華書局,2002.
    8[清]顧炎武,于杰點校.历代帝王宅京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4.
    9[清]吴乘权等,施意周校.纲鉴易知录[M].北京:中华书局,1960.
    10[北魏]郦道元.水經注[M].北京:文學古籍刊行社,1955.
    1[清]朱孔阳.历代陵寝备考[M].楊州:广陵古籍刻印社,1990.
    2[清]陈士珂,孔子家语.[M].上海:上海书店.1987.
    1 李乃庆.太昊陵[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273
    1 礼记[M]∥[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
    2 缶为古代盛酒之陶器,覆之则为乐器,相传为葛天氏所作。
    3[汉]郑玄注.周禮[M].北京:中华书局,1992
    1[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2 郑合成.陈州太昊陵庙会概况[M]河南省杞县教育实验区河南省立淮阳师范学校,1934.
    1 杨复竣.羲皇故都--淮阳名胜古迹史话[M].淮阳:淮阳伏羲文化研究会,淮阳县图书馆,2000:38.
    2 杨复竣.羲皇故都--淮阳名胜古迹史活[M].淮阳:淮阳伏羲文化研究会,淮阳县图书馆,2000:39.
    3 郑合成.陈州太晨陵庙会概况[M]河南省杞县教育实验区河南省立淮阳师范学校,1934
    1 龙都淮阳[M]河南省淮阳县文化局编印.1991
    2 陆云路,淮阳的古会变了样[J]新淮阳报 1952
    1 霍进善、王纪友.龙都淮阳[M]河南省淮阳县文化局编印.1991:73-76
    1 淮阳:龙湖晚报:1999.3.19
    1 龙湖晚报[J].淮阳:1999.4.1
    2 龙湖晚报[J].淮阳:2000.3.30
    3 刘伟,徐秀俊.徐德仁.龙湖晚报[J].淮阳:2001
    1 同上
    2 龙湖晚报[J].淮阳:2003.4.3
    3 龙湖晚报[J].淮阳:2006.4.1
    1 程玉林.龙湖晚报[J].淮阳:2006.3.9
    1 董素芝,张广起.龙湖晚报[J].淮阳:2006.4.20
    1 作者:钱良营
    1[明].沈榜.宛署杂记[M].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
    2[明].刘若愚,明宫史[M]北京:古籍出版社.1980.
    3[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
    1[前秦]王嘉.拾遗记[M].北京:中華書局.1981.
    2 朱撰卿.淮阳县志[M]开明印刷局:民国23年(1934).
    3 蔡衡溪.淮阳乡村风土记[M]:民国23年(1934)铅印本
    1 游戏歌--由歌唱而伴以动作的。
    2 申畅,申少春.河南文化史[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344
    1[汉]郑玄注.周礼[M].北京:中华书局,1992.
    2[末]朱熹集传.诗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3[宋]杨万里.天问[M].南昌胡氏退廬刊本:民国六年(1917)
    4[唐]徐坚.初学记[M].
    5[宋].范晔撰,[唐]李贤注.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6[宋]乐史.太平寰宇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0
    1 申畅.申少春.河南文化史[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2:339
    1 蔡衡溪.淮阳乡村风土记[M]:民国23年(1934)铅印本
    1 下一章对泥泥狗有详尽的阐述
    2 淮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淮阳县志[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
    1[前奏]王嘉.拾遗记[M].北京:中華書局,1981.
    1[晋]干寶.搜神记[M]北京:中华书局.1997
    1 梁光华.说文[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
    2 夏纬瑛.吕氏春秋[M].北京:中华书局.1956
    3[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礼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0
    4[汉]郑玄注.周礼[M].北京:中华书局,1992.
    1 参见《周口神话故事》,周口神话故事编辑委员会编,学苑出版社,2006.8,P001,P031
    2 1998年本报讯(樊奇峰)8月1日,龙湖晚报报导,1984年8月14日由东关少年王大娃在龙湖中的白龟池钓出的一只白龟,重又放归龙湖中。这只260多岁的白龟,出水时,呈乳白色,重一斤二两,头颈伸缩自由,四肢爬行灵便,两只绿豆似的小眼十分明亮。龟甲中间有5块大图案,两边有3块中图案,周边有24块小图案。
    3 参见《周口神话故事》,周口神话故事编辑委员会编,学苑出版社,2006.8,P020
    1[唐]李冗.独异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汉]应劭.风俗通[M].北京:中华书局.1981.
    3 参见周口神话故事编辑委员会编.周口神话故事[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49
    4[宋]李昉.太平御览[M].北京:中华书局,1960.
    1[唐]李冗.独异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宋]朱熹.楚辞[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3[汉]许慎.说文解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4[晋]郭璞,[清]郝懿行箋疏併撰.山海经[M].北京:中國書店,1991
    5[宋]李昉.太平御览[M].北京:中华书局,1960.
    6[清]马骕.绎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2.
    7[汉]刘安.淮南子[M]上海:上海中华书局
    8 同上
    1 戴维.罗尔.传说--文明的起源[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0.11
    2[英]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C].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79-80
    3 《山海经》:先秦古籍,一般认为主要记述的是古代神话、地理、物产、巫术、宗教、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有些学者认为山海经不单是神话,而是远古地理,包括一些海外的山川野兽。记载了三百多邦国山水的地理、风土物产等讯息。《山海经》记载大部分历代巫师、方士和祠官的踏勘纪录,经长期撰写编纂,多少会有所夸饰,但仍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许多学者认为《山海经》大多来自口头传说,其中保存了大量传说。由巫师活动可看到古代民族的信仰崇拜等,它与古代图腾崇拜有关。研究古代宗教信仰是必不可少的 参考资料。
    1 程蔷.中国民间传说[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
    2 丘菊贤,杨东晨著.中华都城要览.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89.1.P31-37
    1[汉]孔鲋.孔丛子[M]杭州葉氏藏明翻宋本.
    2 梁光华.说文[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
    3[唐]令孤德棻.周书.北京:中华书局,1971.
    1[晋]郭璞,[清]郝懿行箋疏併撰.山海经[M].北京:中國書店,1991
    1 李昉.太平广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2 详见:周口神话故事编辑委员会编.周口神话故事[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40
    1 夏纬瑛.吕氏春秋[M].北京:中华书局.1956
    1[汉]刘安.淮南子[M]上海:上海中华书局
    1 《东西方图形艺术象征词典》[M]/[美]詹姆斯·霍尔著;[美]克里斯·普利斯顿绘画;韩巍等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
    1[清].吴乘权.纲鉴易知录.北京:中華書局,1981.
    1 王铭铭.村落视野中的文化与权利:闽台三村五论[M].北京:三联书店,1997.71
    1 高占祥.论庙会文化[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
    [1]春秋左传[M]∥[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
    [2][晋]杜预.经传集解[M].明崇禎版.
    [3][汉]王符.[清]汪继培箋.潜夫论[M].台北:世界书局影印本.民国四十四年.
    [4][晋]皇甫谧.徐宗元辑并撰附录.帝王世纪[M].北京:中华书局,1964.
    [5][宋]罗秘,罗苹注.[明].吴弘基等校.路史[M]清刊.
    [6][唐]徐堅等.初学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2.
    [7][清]马骕撰.王利器點校.绎史[M].北京:中華書局,2002.
    [8][清]顧炎武,于杰點校.历代帝王宅京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4.
    [9][清]吴乘权等,施意周校.纲鉴易知录[M].北京:中华书局,1960.
    [10][北魏]郦道元.水經注[M].北京:文學古籍刊行社,1955.
    [11][清]朱孔阳.历代陵寝备考[M].楊州:广陵古籍刻印社,1990.
    [12][清]陈士珂,孔子家语.[M].上海:上海書店,1987.
    [13]礼记[M]∥[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
    [14][汉]郑玄注.周禮[M].北京:中华书局,1992
    [15][明].沈榜.宛署杂记[M].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
    [16][明].刘若愚.明宫史[M]北京:古籍出版社.1980.
    [17][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 1981.
    [18][前秦]王嘉.拾遗记[M].北京:中華書局.1981.
    [19][汉]郑玄注.周礼[M].北京:中华书局,1992.
    [20][宋]朱熹集传.诗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1][宋]杨万里.天问[M].南昌胡氏退廬刊本:民国六年(1917)
    [22][唐]徐坚.初学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2
    [23][宋].范晔撰,[唐]李贤注.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24][宋]乐史.太平寰宇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0
    [25][前秦]王嘉.拾遗记[M].北京:中華書局.1981.
    [26]夏纬瑛.吕氏春秋[M].北京:中华书局.1956
    [27][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礼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8][汉]郑玄注.周礼[M].北京:中华书局,1992.
    [29][汉]应劭.风俗通[M].北京:中华书局.1981.
    [30][清]马骕.绎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2
    [31][唐]李冗.独异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3.
    [32][宋]朱熹.楚辞[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33][汉]许慎.说文解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34][晋]郭璞,[清]郝懿行箋疏併撰.山海经[M].北京:中國書店,1991
    [35][宋]李昉.太平御览[M].北京:中华书局,1960.
    [36][清]马骕撰.王利器點校.绎史[M].北京:中華書局,2002.
    [37][宋]朱熹.楚辞[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38][汉]许慎.说文解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39][晋]郭璞,[清]郝懿行箋疏併撰.山海经[M].北京:中國書店,1991
    [40][宋]李昉.太平御览[M].北京:中华书局,1960.
    [41][汉]孔鲋.孔丛子[M]杭州葉氏藏明翻宋本.
    [42]梁光华.说文[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
    [43][唐]令孤德棻.周书.北京:中华书局,1971.
    [44][清].吴乘权.纲鉴易知录.北京:中華書局,1981.
    [1]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2]刘锡诚.原始艺术与民间文化[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8
    [3]吕品田.中国民间美术观念[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
    [4]宋兆麟.民间性巫术[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5
    [5]左汉中.中国民间美术造形[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2
    [6]高占祥.论庙会文化[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
    [7]乌丙安.中国民间信仰[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8]高有鹏.沉重的祭典:中原古庙会文化分析[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0
    [9]薛艺兵.神圣的娱乐:中国民间祭祀仪式及其音乐的人类学研究[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
    [10]倪宝诚.河南民间美术文集[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
    [11]《周口神话故事》编委会.周口神话故事[M]北京:学苑出版社
    [12]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中南卷[M]北京:北京图书出版社,1997
    [13]申畅,申少春.河南文化史[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2
    [14]邵文杰.河南省志:民俗志[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
    [15]中国民俗学会.中国民俗学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
    [16]杨复俊.羲皇故都:淮阳名胜古迹史话[M]淮阳:淮阳县图书馆,2000
    [17]霍进善.三皇之首太昊伏羲[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1998
    [18]史话太昊伏羲陵[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发行,1995
    [19]杨复俊.中华民族始祖太昊伏羲[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发行,1994
    [20]弗雷泽[英].金枝[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
    [21]宋兆麟.巫与巫术[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9
    [22]张紫晨.中国巫术[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0
    [23]乌丙安.中国民俗学[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5
    [24]人祖爷的传说[M]淮阳县文化馆,
    [25]淮阳文史资料第三辑[M]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河南省淮阳县委员会文史委员会编,1991
    [26]陈州史话[M]河南省淮阳县太昊陵文物保管所编印
    [27]何锁流.可爱的淮阳[M]中共淮阳县委宣传部
    [28]王中民.知我周口,爱我家乡:周口人必读的一本书[M]北京:学苑出版社
    [29]陈州风采[M]中共淮阳县委宣传部编印
    [30]王纪友,霍进善.龙都淮阳[M]河南省淮阳县文化局编印
    [31]周和平,王文章,张旭.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
    [32]马昌仪.古本山海经图说[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33]王连海.中国玩具艺术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6
    [34]袁珂.中国神话史[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
    [35]宋兆麟.生育神与性巫术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
    [36]宋兆麟,李露露.中国古代节日文化[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
    [37]张亮采.中国风俗史[M]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中心,2006
    [38]赵国华.生殖崇拜文化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1996重印
    [39]杨荫深.中国游艺研究[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3
    [40]廖明君.生殖崇拜的文化解读[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6
    [41]乔继堂.细说中国节[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
    [42]林云,聂达.祭拜趣谈[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43]王海霞.巫术·宗教·原始文化[M]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2006
    [44][美]詹姆斯·霍尔著;[美]克里斯·普利斯顿绘画;韩巍等译.东西方图形艺术象征词典[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
    [45]李乃庆.太昊陵[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
    [46]蔡衡溪.淮阳乡村风土记[M]:民国23年(1934)铅印本
    [1]宋兆麟.人祖神话与生育信仰[J]中国期刊网
    [2]王汝印.淮阳太吴陵庙会及其文化内涵[J]中国期刊网
    [3]翟尚美.淮阳泥玩具内涵考略[J]周口师专学报,第11卷第一期,1994.3
    [4]王悦勤.河南淮阳_陵狗_心灵视象的参照[J]民艺研究,1998.NO.1
    [5]刘玉珍.伏羲与淮阳古城[J]中原文物,2001年第三期
    [6]王剑.陈楚文化及其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地位[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11月,第20卷第六期
    [7]邵波,刘保青.淮阳泥泥狗的手工艺制作特点[J]中国云南国际民间工艺高层论坛暨中国工艺美术专业委员会第二十一届年会论文,2006
    [8]魏丽芳,李亮之.中国民间玩具产业发展的新思路[J]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第27卷第3期,2007年6月
    [9]李寸松.中国民间玩具[J]CHINA TODAY,2005.8
    [10]王汝印.原始人类图腾的活化石[J]中国期刊网
    [11]杜淳.陈克秀[J]中国期刊网
    [12]孙其刚.始祖庙庙会的求育习俗[J]中国期刊网
    [13]王悦勤.人祖会、娃娃头、泥埙[J]艺术史话
    [14]王悦勤.人类原始的偶像:淮阳泥泥狗“人祖猴”释考[J]中国期刊网
    [15]刘国梅.浅论民俗文物泥泥狗[J]中国期刊网
    [16]张旭.论淮阳泥泥狗的造型特征与艺术价值[J]中国期刊网
    [17]游庆学.历史文化,民间艺术:河南省淮阳县太昊陵人祖庙会上的泥泥狗[J]汉字与历史文化,2006年第5期
    [18]李洁.祭祖的原始遗俗:宛丘巫舞[J]中国期刊网
    [19]李寸松.活在民间的文物:淮阳泥泥狗[J]中国期刊网
    [20]翟尚美.淮阳泥玩具内涵考略[J]周口师专学报,1994年3月,第11卷第1期
    [21]郭新生.淮阳泥泥狗艺术探源[J]寻根,2002.3
    [22]郑芳.淮阳泥泥狗形象艺术特征考释[J]CHINA ART,2005
    [23]张群成.淮阳泥泥狗的民族特色与内涵研究[J]艺术教育,2005年第6期
    [24]彭西春.淮阳泥泥狗的创作题材及色彩观[J]文艺争鸣.地方,2006.6
    [25]陈绶祥.把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双刃剑[J]美术观察,2004.3
    [26]刘魁立.从人的本质看非物质文化遗产[J]江西社会科学,2005.1
    [27]董晓萍.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俗评估[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5.5
    [28]韦杨波.还俗于民:论民俗文化发掘与民俗文化主体的参与[J]哈滨学院学报,2002.11
    [29]苑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警惕“民俗”变成“官俗”[J]中国文化报,2006年3月16日003版
    [30]王海霞.民间美术传承人的口述史载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J]中国美术馆,2006.5
    [31]乌丙安.民俗文化空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户得重中之重[J]民间文化论坛
    [32]王兴亚,马怀云.明清河南庙会研究[J]天中学刊,1995.5
    [33]陶立璠.信息化时代的中国民俗和民俗学[J]人文讲坛,2004.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