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狐精故事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狐狸是一种行动敏捷、聪明狡狯、生性多疑的犬科动物,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狐超越了本身的生物性,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内涵极为丰富的文化现象。在中国,狐狸精不仅是民间故事的重要角色,也经常出现在文人的笔下。狐狸精故事是中国精怪故事中数量最多、质量最高的,且历时久远,成为我国文言小说中一个重要的题材门类。
     论文围绕中国古代狐精故事,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着重分析狐狸成精的缘起,历代狐狸精故事的历史演变、主要类型,狐狸崇拜与狐狸精故事的关联以及狐狸精故事背后的文化意涵等学界关注不够或研究不够深入的问题,从历时、共时的不同维度,以民间文学、古代文学、民俗学、文化人类学等多重视角对狐精故事进行了全面解读,以期能够透彻了解狐狸精故事的历史流变、狐狸精怪的文化内涵、指涉意义。
     关于狐狸成精的缘起,作者认为狐狸能从百物中脱颖而出成为精魅,除了与秦汉时期盛行的“物老成精”的观念和求仙思想有关,更与狐狸昼伏夜出、性格多疑、机智多诈的特点及其与人若即若离,暖昧不明的关系有很大关联。
     狐信仰及狐精故事随着历史的发展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面向。先秦时期,狐狸在人们眼中还主要是一种自然动物,到了汉代,古人对狐狸的看法有了重大转变。狐狸与人事吉凶、祥符瑞应有了联系。魏晋六朝时期神仙长生、物老成精等思想兴盛,狐狸能成精幻化为人的情况正式出现。也就是这一时期,狐狸精故事作品正式诞生。这一时期的故事篇幅短小,情节简单。但风气既开,此后的狐狸精故事便一发不可收。到了唐代,百姓事狐成俗,狐俨如一家一户的保护神,当时有“无狐魅,不成村”的说法。这一时期的狐狸精故事十分繁荣,《太平广记》中收录此一时期的狐精故事高达70多篇。宋代,在唐代房中祀狐的基础上,又广建狐王庙。狐对祸福的支配能力似乎扩大了许多,狐的神性进一步升格了。宋明时期,理学发达,狐狸精故事创作锐减,且多为改编、综合之作。在宋明文人的笔下,狐狸却被普遍丑化,狐狸精的形象一落千丈。清代,对狐仙的信奉达到极盛期。人们称狐多用大仙、狐仙,一般不敢直呼其名,对狐的祭祀也很普遍,其祠甚至设到了官府衙门。清人笔记小说的狐狸精故事大量涌现,不可胜数,狐狸精的形象千姿百态,性格复杂多样。《聊斋志异》使狐狸精故事达到登峰造极的境地。紧随其后,《阅微草堂笔记》、《子不语》等笔记小说也收入大量狐狸精故事。
     古代狐精故事作品林林总总,浩如烟海,十分难以把握。作者依据故事主题及人狐关系,将这些故事主要归纳为狐博学、狐作祟、狐报恩、狐抱怨、狐媚人、人狐恋、狐仗义等八个主要的故事类型,为我们把握古代狐精故事的主题提供了极大便利。
     狐精故事文化意涵十分丰富,仔细阅读狐精故事,可以发现狐精形象与胡人、妓女、鬼、流民、官员有着紧密的关联。早期,尤其是在唐代,狐精是对入居中土的西域胡人的隐喻。二者在体貌、服饰、发型、习俗、姓氏、文字、信仰、职业等诸多方面,存在彼此相通之处。这一现象与唐代中西交流、胡人大量来华的社会背景不无关系。这些故事实质上反映了入居中土后胡人作为文化他者在汉人社会中的生活遭际及其边缘身份。狐与妓二者在性淫和媚人上有着惊人的相似,这也是二者能相互比附的根本原因。早在唐宋时期,狐精已有娼妓化的的倾向,故事中这些狐精所化的娼女往往卖淫赚钱,或者以歌舞乐妓也就是“散乐子弟”身份媚人。到了宋代,狐精娼妓化现象更为明显。到了清代,这种妓即狐、狐即妓的观念尤为突出,并以非常明确的形式多次出现于文人笔下。狐与鬼的关系也十分密切,在古人的观念中,狐与鬼同住墓地,同在夜间出没,二者在故事中常常扮演同中有异的角色。在晚期的狐精故事中,狐精有时被赋予流民的角色。乞丐、雇工、杂技班子等出身低贱、没有土地、缺乏家庭或社区纽带的流民,往往被认为是引发社会动乱的源头。因为他们看起来难以控制,当发生政治动荡或集体恐慌的时候,很容易成为被猜忌的对象。有关狐与官员的故事,呈现出官员与地方社会之间的合作、冲突与妥协。狐精从官府衙门的不速之客逐渐演变为“守印大仙”,象征着官员深处异地,屈服的不只是一个被视为淫祀的妖魅崇拜,而是屈服于其背后所折射的地方势力。
     狐狸介于人类和物怪之间,介于明暗之间,介于仙妖之间,界限模糊,令人难以捉摸,处于范热内普所说的“边缘状态”和特纳所阐释的“阈限”状态。这种状态往往会被人们视为危险的、令人难以控制的,甚至会给现存社会秩序带来威胁的。透视狐精故事呈现的狐精形象,可以发现不管是胡人、妓女还是乞丐、雇工、杂技班子等流民,都是古代社会中的边缘群体。狐精所象征的这些群体,通常被认为是为危险的,边缘的,官方难以控制的。狐精的特性,推翻了古代主流社会的文化规范,但往往又是古人日常生活中所不可或缺的。这些群体,代表了中国社会中受到社会规范抑制的声音,受到文化制约的欲望,以及官方政治力量压制的力量。
Fox is an intelligent animal. In the course of history, the fox form a rich cultural phenomenon.In China, the fox is not only a major role in folk tales,but also the protagonist of the literary works.Fox story is the largest number and the the highest quality of chinese spirit story.
     This dissertation analyzes the origins of fox spirit,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fox story, the main types of fox story,the worship of fox spirit and the cultural implications of fox story.
     The dissertation comprehensively interpretates the fox spirit story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of folk literature, ancient literature, folklore, cultural anthropology and etc.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the fox becoming fox pirit is mostly related the feature that the fox is suspicious and cunning of,and the connection of the fox and the human being.
     The fox showes a different face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The fox was still mainly a natural animal in people's eyes in the pre-Qin period.In the Han Dynasty,.the fox began to connect with personnel good and bad,auspicious sign and disaster-abnormity.In the Wei, Jin and Six Dynasties, Fox could be turned into a man.At the same time, the works of fox story was born.In Tang Dynasty,people worshiped fox as if the fox is a God who can protection the family. Fox story of this period was very prosperous,"taiping guangji" included the story of fox more than70articles. In Song Dynasty, the divinity of fox enhanced furtherly. The number of fox story drastically reduced and the image fo the fox spirit was widely vilified.In the Qing Dynasty, the worship of the fox reached reached its apogee. Fox story appeared in large numbers,and "liaozhai zhiyi"marked the peak of the fox story.
     The story of the fox spirit could be classified eight main story types.that is fox learned, fox haunting, fox gratitude, fox complained, fox glamour,love Between human and fox, fox gallant and etc.This provides great convenience for us to grasp the essence of the ancient story of fox spirit.
     Cultural meaning of the fox spirit story is very rich.Through carefully reading the story fox spirit, we can find that the image of the fox spirit is closely related to barbarian, prostitutes, ghosts, displaced persons, officials.
     The fox spirit symbolizes the western barbarian in the early stage especially in the Tang Dynasty.Both are similar in many respects such as physical appearance, clothing, hairstyles, customs, surnames, character, beliefs, career. This phenomenon is related to the background of the exchang between Tang Dynasty and Western areas.These stories reflect the marginal identity of the barbarian in the Tang Dynasty.
     Both Fox spirit and prostitutes are similar in the lust and charming. From the Tang Dynasty to the Qing Dynasty, the concept that the fox spirit is Prostitute is increasingly apparen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ox spirit and the ghost is also very close. Both of them lives in the grave and comes out at night In the concept of the ancients,
     In the fox spirit story of late stage.,the fox spirit sometimes been given the role of displaced persons.who is considered to be the source of social unrest.
     The story of the fox spirit and the officials, showing cooperation, conflict and compromise between officials and the local community.
     The fox lie in between human and thing,between the darkness and lightness, For the Chinese,the fox has long been "betwixt" and between".This is the margin of Arnole van Gennep and liminality of Turner.
     Liminal situation and roles tend to be conceived as dangerous and inanspicious.They are likened to marginal group,such as barbarian, prostitutes and displaced persons.Fox spirits signifies outsider who were usually perceived as dangerous and marginal and were difficult to control by the official. These groups represent the socially suppressed voices,culturally repressed desires and politically proscribed forces in Chinses society.
引文
① 《阅微草堂笔记》。
    ② 《阅微草堂笔记》。
    ③ [美]R.D.詹姆森:《一个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民俗》,田小杭、阎萍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第61-73页。该书原名《中国民俗三讲》,1932年北平三友书社印行。
    ① [德]艾伯华:《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王燕生、周祖生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432-433页
    ② 唐弢:《唐弢杂文集》(杂文卷上),三联书店,1984年,第24-25页。
    ③ 陈寅恪:《狐臭与胡臭》,国立清华大学中国文学会编《语言与文学》,中华书局,1937年,第109-113页。
    ① 黄永年:《读陈寅恪先生(狐臭与胡臭)兼论狐与胡之关系》,《东南日报》,1937年3月10日副刊。
    ② 李慰祖:《四大门》,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① 胡堃:《论中国古代狐仙故事的历史发展》,《民间文艺季刊》,1988年第3期。
    ② 周爱明:《论狐妻故事中的传统文化》,《民间文学论坛》,1989年第4期。
    ③ 周爱明:《论狐妻故事的生成与发展》,《民间文学论坛》,1990年第5期。
    ① (德)汉斯·约尔格·乌特:《论狐狸的传说及其研究》,许昌菊译,《民间文学论坛》,1991年第1期。
    ② 龚维英:《嫦娥神话面面观》,《民间文学论坛》,1987年第4期。
    ③ 何新:《中国神话中狐狸精怪故事新解》,《龙:神话与真相》,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263-285页。
    ④ 姚立江:《狐狸精怪故事别解——兼与龚维英先生、何新先生商榷》,《民间文学论坛》,1990年第5期
    ① 刘宗迪:《狐魅渊源考》,《攀枝花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
    ② 段塔丽:《唐代狐狸精迷信盛行原因初探》,《陕西师大学报》,1991年第1期。
    ③ 王青:《早期狐怪故事:文化偏见下的胡人形象》,《西域研究》,2003年第4期。
    ① 张崇琛:《中西交通背景下的<聊斋>狐狸精形象》,《聊斋志异>研究》,2008年第3期。
    ② 汪玢玲:《鬼狐风情:<聊斋志异>与民俗文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96-220页。
    ③ 吴波:《<阅微草堂笔记>狐形象的文化意蕴及其审美特征》,《明清小说研究》,2005年第2期。
    ④ 刘慧颖:《中国文言小说中的狐意象》,陕西师大硕士学位论文,2002年。
    ⑤ 江慧琪:《先秦至唐狐狸精怪故事研究》,台湾中兴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年。
    ① 胡堑:《中国古代狐信仰源流考》,《社会科学战线》,1989年第1期。
    ② 山民:《狐狸信仰形成的文化背景与表现》,《中国民间文化》,1994年第4期。
    ③ 山民:《中国狐鼬崇拜初探》,《民间文学论坛》,1995年第2期。
    ④ 山民:《狐狸信仰之谜》,学苑出版社,1994年。
    ① 王建新、刘昭瑞:《地域社会与信仰习俗——立足田野的人类学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23-353页。
    ② 周星:《四大门:中国北方的一种民俗宗教》,李慰祖:《四大门》,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54页。
    ③ 朱月:《天保村的狐信仰》,《文化月刊》,2007年第1期。
    ④ 王加华:《赐福和降灾:民众生活中的狐仙传说和狐仙信仰》,《民间文化论坛》,2012年第1期。
    ① Kang Xiaofei.The Cult of the Fox: Power, Gender and Popular Religion in Late Imperial and Modern China.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06.
    ② 康笑菲:《狐仙》,台湾博雅书屋,2008年。
    ③ 康笑菲:《说狐》,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
    ④ 岳永逸:《多面的胡仙与另一只眼》,《开放时代》,2011年第9期。
    ⑤ 李寿菊:《狐仙信仰与狐狸精故事》,台湾学生书局,1995年,第93页。
    ① (美)韩瑞业:《狐与青楼女子》,《明清小说研究》,1998年第4期。
    ② 李剑国:《中国狐文化》,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
    ① (日)吉野裕子:《神秘的狐狸——阴阳五行与狐崇拜》(中文版)“序言”,辽宁教育出版社,1990年。
    ② 王琦:《中日狐狸信仰异同比较》,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① Company.Robert F. Strange Writing:Anomaly Accounts in Early Medieval China.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96.
    ② Davis. Edward.Society and Supernatura in Song China.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2000.
    ③ Hymes, Robert P. "Truth,Falsity and Pretense in Sung China:An Approach Through Hong Mai's Stories," Paper presented at University Seninar in Neo-Confucian Studies, Columbia University, November 1998.
    ③ (美)康笑菲:《说狐》,姚政志译,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1页。
    ① 康笑菲:《说狐》,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1-12页。
    ② 康笑菲:《说狐》,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1-12页。
    ① 《诗经·豳风·七月》。
    ② 《淮南子·谬称训》。
    ① 《墨子·亲士》。
    ② (汉)司马迂:《史记·赵世家》。
    ③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五一
    ①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二
    ② 《周易·解卦》。
    ③ 《诗经·豳风·七月》。
    ④ 《庄子·山木》。
    ⑤ 《周易·解卦》。
    ① 《水经注》。
    ① 《战国策·楚策》。
    ①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
    ② 焦延寿:《易林》。
    ① 孙光宪:《北梦琐言》。
    ② 薛福成:《庸庵笔记》。
    ③ 沈德符:《万历野获篇》卷二八《鬼怪·京师狐魅》。
    ④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六。
    ① 本章主要内容已以论文形式发表,见拙作任志强:《狐魅崇拜的早期流变》,《民俗研究》,2013年第3期。
    ② 《周礼·春官》。
    ③ 林富士:《释“魅”》,蒲慕州:《鬼魅神魔:中国通俗文化侧写》,台湾麦田出版社,2005年,第109-134页。
    ④ 《左传·文公二十八年》。
    ⑤ 《左传·宣公三年》。
    ① 韩非:《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② 郭璞:《玄中记》。
    ① 王充:《论衡·订鬼》。
    ① 赵哗:《吴越春秋》卷六《越王无余外传》。
    ① 学者刘宗迪认为,不同于《山经》是地理自然之书,《海经》是自古流传下来的古图的写照,此图是反映民间习俗和信仰的月令图。因此,出现于其中的禽兽形象和其中的人物场景一样,并非作为自然物而存在,而是特定文化意蕴的象征。见刘宗迪:《失落的天书》,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326-327页。
    ② 班固:《白虎通义·封禅》。
    ③ 班固:《白虎通义·封禅·符瑞之应》。
    ④ 《礼记·檀弓上》。
    ⑤ 许慎:《说文解字》。
    ① 《左传·宣公十五年》。
    ② 《战国策·赵策二》。
    ③ 《庄子·达生》。
    ④ 《国语·鲁语下》。
    ⑤ 《庄子·更桑楚》。
    ⑥ 许慎:《说文解字》。
    ⑦ 《庄子·人间世》。
    ① 焦延寿:《易林》。
    ② 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③ 王充:《论衡·遭虎》。
    ④ 焦延寿:《易林》卷一○《睽》之《升》。
    ⑤ 焦延寿:《易林》卷一二《萃》之《既济》。
    ① 许慎:《说文解字》。
    ② 应劭:《风俗通义·怪神篇》
    ① 杨衔之:《洛阳伽蓝记》卷四。
    ② 干宝:《搜神记》卷一八。
    ③ 干宝:《搜神记》卷一八。
    ① 干宝:《搜神记》卷一九。
    ② 干宝:《搜神记》卷六。
    ③ 王充:《论衡·订鬼篇》。
    ④ 葛洪:《抱朴子·登涉》。
    ⑤ 葛洪:《抱朴子内篇·对俗》。
    ① 郭璞:《玄中记》。
    ① 葛洪:《抱朴子内篇·对俗》。
    ② 干宝:《搜神记·自序》。
    ③ 干宝:《搜神记》卷二十。
    ④ 干宝:《搜神记》卷十二。
    ⑤ 葛洪:《抱朴子·至理》。
    ①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
    ② 徐昌祚:《燕山丛录》。
    ③ 李建国:《中国狐文化》,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第10-16页。
    ①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② 张鷟:《朝野佥载》。
    ③ 脱脱等:《宋史·王嗣宗传》。
    ④ 薛福成:《庸庵笔记·幽怪·宁绍台道署内狐蛇》。
    ⑤ 薛福成:《庸庵笔记·述异·物性通灵》。
    ① 胡堃:《论中国古代狐仙故事的历史发展》,《民间文艺季刊》,1988年第3期。
    ① 《礼记·玉藻》。
    ② 《庄子·山木》。
    ③ 《韩非子·喻老》。
    ④ 《国语·吴语》。
    ⑤ 《离骚》。
    ⑥ 《孟子·滕文公》。
    ① 《礼记·檀弓》。
    ② 《楚辞·哀郢》。
    ③ 《战国策·齐策》。
    ① 《战国策·赵策二》。
    ② 《庄子·达生》。
    ③ 《国语·鲁语下》。
    ④ 《管子·水地篇》。
    ⑤ 《庄子·庚桑楚》
    ⑥ 许慎:《说文解字》。
    ⑦ 《庄子·人间世》。
    ① 《汉书·郊祀志下》。
    ② 同上。
    ③ 同上。
    ① 《史记·陈涉世家》。
    ② 焦延寿:《易林》。
    ③ 王充:《论衡·遭虎篇》。
    ④ 刘向:《说苑·善说》。
    ⑤ 焦延寿:《易林·睽·升》。
    ⑥ 焦延寿:《易林·萃·既济》。
    ① 黄宪:《天禄阁外史》。
    ② 《山海经·南山经》。
    ③ 《山海经·海外东经》。
    ④ 王褒:《四子讲德论》,见萧统编《文选》。
    ⑤ 班固:《白虎通义·封禅》。
    ① 《论语·子罕》。
    ② 赵哗:《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
    ③ 班固:《白虎通义·封禅》。
    ④ 刘安:《淮南子·览冥训》。
    ① 葛洪:《抱朴子》。
    ② 郭璞:《玄中记》。
    ③ 干宝:《搜神记》。
    ① 《晋书》卷九五《韩友传》。
    ② 葛洪:《抱朴子·登涉篇》
    ③ 侯忠义:《汉魏六朝小说史》,春风文艺出版社,1989年,第9页。
    ① 杨衔之:《洛阳伽蓝记·孙严》。
    ② 魏收:《魏书》。
    ③ 同上。
    ④ 李百药:《北齐书》。
    ⑤ 《古今图书集成·禽虫典》。
    ① 干宝:《搜神记》卷一九。
    ② 干宝:《搜神记》卷一九。
    ③ 郭璞:《山海经图赞·九尾狐赞》。
    ① 《宋书·符瑞志》。
    ② 《魏书·灵征志》。
    ③ 《宋书·符瑞志》。
    ① 《魏书·灵征志》。
    ② 《魏书·灵征志》。
    ① 《太平广记》第四百四十七卷。
    ② 《旧唐书》卷三七。
    ① 《册府元龟》卷二四,帝王部,符瑞三。
    ② 《太平广记》第四百五十四卷。
    ③ 《太平广记》第四百五十一卷。
    ④ 《太平广记》第四百五十一卷。
    ⑤ 张鷟:《朝野佥载》。
    ① 《太平广记》第二百四十二卷。
    ② 《太平广记》第二百四十二卷。
    ① 《纪闻·田氏子》,见《太平广记》第四百五十卷。
    ② 《太平广记》第四百四十七卷。
    ③ 《太平广记》第四百四十七卷。
    ① 《太平广记》第四百五十卷。
    ② 《太平广记》第四百四十九卷
    ① 《太平广记》卷第四百五十一
    ② 《宋史》卷二七八。
    ① 《古今图书集成·禽虫典·狐狸部汇考》。
    ② 《宋史》卷六十六。
    ③ 《宋史》卷六十六。
    ④ 《古今图书集成·禽虫典·狐狸部汇考》。
    ⑤ 王充:《论衡》。
    ⑥ 房玄龄等:《晋书·王浚传》。
    ⑦ 魏征等:《隋书·五行志》。
    ⑧ 魏征等:《隋书·五行志》。
    ① 《御批历代通鉴辑览》卷一一三。
    ①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九,《如是我闻》(四)。
    ② 汤用中:《翼駉稗编》卷二《狐斗五通》。
    ③ 李庆辰:《醉茶志怪》卷二《狐仙》。
    ④ 李庆辰:《醉茶志怪》卷三《鼠媪》
    ① 俞樾:《右台仙馆笔记》卷一三。
    ② 蒲松龄:《聊斋志异》卷二《遵化署狐》。
    ③ 薛福成:《庸庵笔记·幽怪·宁绍台道署内狐蛇》。
    ① 本章部分内容参考了李寿菊:《狐仙信仰与狐狸精故事》,学生书局,1995年。
    ① 干宝:《搜神记·陈羡》。
    ② 郭璞:《玄中记》。
    ① 《搜神记·吴兴老狸》。
    ① 《后汉书·长房传》
    ② 《晋书·于智传》
    ③ 《三国志·管辂传》。
    ④ 《晋书·韩友传》。
    ⑤ 《后汉书·费长房传》。
    ① 《太平广记》卷第四百五十二。
    ① 刘斧:《青琐高议》后集卷三。
    ②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二十九卷《赠芝麻识破假形,撷草药巧谐真偶》。
    ③ 陆粲:《庚巳编》。
    ① 谢肇淛:《五杂俎》。
    ② 阴太山:《梅圃余谈》。
    ①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①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三。
    ②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五。
    ③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一
    ①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二一。
    ① 汤普森:《世界民间故事分类学》,郑海等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第499页。
    ② 本章部分内容参考了山民先生所著的《狐狸信仰之谜》,学苑出版社,1994年。
    ③ 干宝:《搜神记》卷十八。
    《幽明录》。
    ① 干宝:《搜神记》卷十八。
    ② 《南史·隐逸传下》
    ③ 钱钟书:《管锥编》,三联书店,2001年。
    ① 干宝:《搜神记》卷十八。
    ② 曾慥:《类说》。
    ①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七。
    ②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三。
    ① 干宝:《搜神记》卷十八。
    ② 杨衔之:《洛阳伽蓝记》。
    ① 《太平广记》卷四五○。
    ② 《太平广记》卷四四八。
    ③ 《太平广记》卷四五○。
    ① 《太平广记》卷四四七。
    ② 《阅微草堂笔记》卷二。
    ③ 曾衍东:《小豆棚·小莲》,齐鲁书社,2004年。
    ① 《阅微草堂笔记》卷八。
    ② 《聊斋志异·小髻》。
    ③ 王械:《秋灯丛话》,黄河出版社,1990年。
    ① 《搜神记》卷十八。
    ① 《太平广记》卷四五四》。
    ① 袁枚:《子不语》卷六。
    ① 袁枚:《子不语》卷八。
    ①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二十二。
    ②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三。
    ③ 蒲松龄:《聊斋志异》卷二。
    ①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七。
    ② 蒲松龄:《聊斋志异》卷十二《浙东生》。
    ①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六。
    ②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九。
    ③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二。
    ① 郭璞:《玄中记》。
    ② 干宝:《搜神记》卷十八
    ① 《太平广记》卷四四七。
    ② 《太平广记》卷四五一
    ③ 袁枚:《子不语》卷十九。
    ① 蒲松龄:《聊斋志异》卷二
    ② 陶潜:《搜神后记》卷九。
    ① 干宝:《搜神记》卷三。
    ① 蒲松龄:《聊斋志异》卷一。
    ② 刘义庆:《幽明录》。
    ① 刘义庆:《幽明录》。
    ② 《太平广记》卷四五二。
    ① 《太平广记》卷四五四。
    ①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六。
    ① 本节已发表见拙作任志强:《狐与胡:唐代狐精故事中的文化他者》,《民族文学研究》,2013年第6期。
    ② 这里的早期,指的是魏晋至唐这段时期。
    ③ 陈寅恪:《狐臭与胡臭》,《语言与文学》(国立清华大学中国文学会编),中华书局,1937年,第109-113页。后收入《陈寅恪文集》之《寒柳堂集》,三联书店,2001年,第157-160页。
    ④ 黄永年:《读陈寅恪(狐臭与胡臭>兼论狐与胡之关系》,《东南日报》1948年3月10日《文史》专栏第81期。“补记”载《东南日报》1948年6月9日《文史》专栏第92期。全文后收入《唐史十二讲》,中华书局,2007年,第183-189页。
    ⑤ 王青:《早期狐怪故事:文化偏见下的胡人形象》,《西域研究》,2003年第4期。
    ① [南朝宋]刘敬叔:《异苑》卷八,中华书局,1996年,第83页。
    ② [唐]崔令钦:《教坊记》,中华书局,2012年,第17页。
    ③ [后蜀]何光远:《鉴诫录》卷四,中华书局,1985年,第24页。
    ① [宋]李昉等:《太平广记》卷四五○,中华书局,1961年,第3680页。
    ② [北齐]魏收:《魏书》卷一一二上,中华书局,1974年,第2923页。
    ③ [汉]应劭撰、王利器校注:《风俗通义校注》,中华书局,2010年,第428页。
    ④ [北齐]魏收:《魏书》卷一○二,中华书局,1974年,第2281页。
    ⑤ [唐]玄奘撰、董志翘译注:《大唐西域记》卷一,中华书局,2012年,第29-31页。
    ① [唐]慧超著、张毅笺释:《往五天竺国传笺释》,中华书局,2000年,第118页。
    ② [宋]李昉等:《太平广记》卷四四七,中华书局,1961年,第3654页,
    ③ [唐]杜佑:《通典》卷一九三,中华书局,1988年,第5256页。
    ④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一一二,,中华书局,1975年,第3335页。
    ⑤ 岑仲勉:《隋唐史》(上册),,中华书局,1982年,第379页。
    ⑥ 蔡鸿生:《唐代九姓胡与突厥文化》,中华书局,1998年,第27页。
    ① 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重庆出版社,2009年,第73页,
    ② [唐]牛僧孺:《玄怪录》,中华书局,1982年,第133页。
    ① [宋]李昉等:《太平广记》卷四五一,中华书局,1961年,第3688页。
    ① [宋]李昉等:《太平广记》卷四五一,,中华书局,1961年,第3685页。
    ① [北齐]魏收:《魏书》卷一○二,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267页。
    ②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二二一上,中华书局,1975年,第6230页。
    ①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二五,,中华书局,2009年,第9492页。
    ②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一二七,中华书局,1975年,第3573-3574页。
    ③ [宋]王溥:《唐会要》卷一百,中华书局,1955年,第1796页。
    ④ [唐]刘肃:《大唐新语》卷十,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85页。
    ① [宋]李昉等:《太平广记》卷四八五,中华书局,1961年,第3995页。
    ② [唐]元稹:《元稹集》,中华书局,1982年,第282页。
    ③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三二,中华书局,2009年,第9788页。
    ④ [唐]张鷟:《朝野佥载》卷五,中华书局,1997年,第121页。
    ⑤ [唐]张鷟:《朝野佥载》补辑,中华书局,1997年,第163页。
    ①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一O四,中华书局,1975年,第3213页。
    ② [宋]李昉等:《太平御览》(四部丛刊本)卷九○九,中华书局,1960年影印版。
    ③ [唐]张鷟:《朝野佥载》,中华书局,1997年,第167页。
    ① 本表依据《太平广记》所收录狐精故事(卷四四七~卷四五五)进行统计。
    ① 评花主人:《九尾狐》。
    ② 《太平广记》卷四五○。
    ① 郭彖:《睽车志》卷一。
    ② 蒲松龄:《聊斋志异》卷五《鸦头》。
    ③ 长白浩歌子:《萤窗异草》二编卷四《大同妓》。
    ④ 百一居士:《壶天录》卷下。
    ⑤ 宣鼎:《夜雨秋灯续录》卷七《狐侠》。
    ⑥ 松竹轩:《妖狐艳史》第一回。
    ① 和邦额:《夜谈随录》卷一《碧碧》。
    ② 和邦额:《夜谈随录》卷三《段公子》。
    ③ 和邦额:《夜谈随录》卷四《杂记》。
    ④ 醉月山人:《狐狸缘》第三回。
    ⑤ 张潮:《虞初新志》卷十《烈狐传》。
    ①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三。
    ②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四,槐西杂志四。
    ③ 李寿菊:《狐仙信仰与狐狸精故事》,台湾学生书局,1995年,第157-158页。
    ④ (美)韩瑞业:《狐与青楼女子》,《明清小说研究》,1998年第4期。
    ①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二十,滦阳续录二。
    ② (美)韩瑞业:《狐与青楼女子》,《明清小说研究》,1998年第4期。
    ① 以上简文分别见吴小强:《秦简日书集释》,岳麓书社,2000年,第131、132、130页。
    ② 王充:《论衡》。
    ① 《太平广记》卷四五四。
    ② 《太平广记》卷四五一。
    ①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八。
    ①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五。
    ① Zeilin:"Embodying the Disembodied",245-246.
    ② 康笑菲:《说狐》,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85-89页。
    ③ 朱绍候:《中国古代史》(下册),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93页。
    ①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六。
    ② 《四钞》,张景运《秋坪新语》卷一○。
    ③ 《潍水狐》,《聊斋志异》卷二。
    ① 李庆辰:《醉茶志怪》卷二。
    ① 蒲松龄:《聊斋志异》卷八。
    ① 本节内容参考了康笑菲《狐仙》一书。
    ② 《宋史》卷二七八。
    ① 蒲松龄:《聊斋志异》卷二《遵化署狐》。
    ② 蒲松龄:《聊斋志异》卷二《汾州狐》。
    ③ 袁枚:《子不语》卷十一《狐诗》。
    ① 王同轨:《新刻耳谈》卷四《巡查使马公》。
    ② 汤用中:《翼酮稗编》卷五《狐放火》。
    ① 蒲松龄:《聊斋志异》卷二《遵化署狐》。
    ② 汤用中:《翼駉稗编》卷八《彰德署狐》。
    ③ 蒲松龄:《聊斋志异》卷二《汾州狐》。
    ④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四。
    ①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六。
    ② 蒲松龄:《聊斋志异》卷二《潍水狐》。
    ③ 陈其元:《庸贤斋笔记》卷二。
    ④ 薛福成:《庸庵笔记》卷六《宁绍台道署内狐蛇》。
    ① 钱泳:《履园丛话》卷一六《管库狐仙》。
    ② 吴昌炽:《客窗闲话》卷二《吴真叟》。
    ① (法)阿诺尔德·范热内普:《过渡礼仪》,商务印书馆,2010年,第14页。
    ② (英)道格拉斯:《洁净与危险》,民族出版社,2008年。
    ③ (美)拉波特等:《社会文化人类学的关键概念》,华夏出版社,2009年,第219页。
    ① (英)维克多·特纳:《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95页。
    ② (美)拉波特等:《社会文化人类学的关键概念》,华夏出版社,2009年,第221页。
    ③ (挪威)托马斯·许兰德·埃里克森:《小地方,大论题:社会文化人类学导论》,商务印书馆,2008年。
    ①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① Shahar and Welle r, Unnruly Gods:Divinity and Society in China.10-12.
    ① 华生:《神明的标准化华南沿海地区天后之提倡,960-1960》,载姜士彬、Andrew J. Nathan、Evelyn S. Rawski编:《中华帝国晚期的通俗文化》,伯克利:加州大学出版社,1985年:《思与言》第26卷第4期,1988年。
    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2013年
    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
    范哗:《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
    陈寿:《三国志》,中华书局,1982年
    房玄龄等:《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
    萧子显:《南齐书》,中华书局,1972年
    姚思廉:《梁书》,中华书局,1973年
    魏收:《魏书》,中华书局,1975年
    李百药:《北齐书》,中华书局,1972年
    李延寿:《南史》,中华书局,1975年
    魏征等:《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
    刘昫等:《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
    欧阳修等:《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
    脱脱等:《宋史》,中华书局,1985年
    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
    赵尔巽等:《清史稿》,中华书局,1977年
    周振甫:《诗经译注》,中华书局,2010年
    周振甫:《周易译注》,中华书局,2012年
    左丘明著,陈桐生译注:《国语》,2013年
    孙希旦撰,沈啸寰,王星贤点校:《礼记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
    袁珂:《山海经校注》,巴蜀书社,1992年
    郭庆藩:《庄子集释》,中华书局,2012年
    方勇注译:《庄子》,中华书局,2010年
    许维通:《吕氏春秋集释》,中华书局,2009年
    刘文典等:《淮南鸿烈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
    何宁:《淮南子集释》,中华书局,1998年
    王世舜译注:《尚书》,中华书局,2012年
    陈立:《白虎通义疏证》,中华书局,1994年
    黄晖:《论衡校释》,中华书局,1990
    王利器:《风俗通义校注》,中华书局,2010年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2013年
    刘黎明:《焦氏易林校注》,巴蜀书社,2011年
    刘歆:《西京杂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干宝撰,李建国编辑:《新辑搜神记·新辑搜神后记》,中华书局,2007年
    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中华书局,1985年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中华书局,1991年
    周祖谟:《洛阳伽蓝记校释》,中华书局,2013年
    宗懔撰,高时显吴汝霖辑校:《荆楚岁时记》,中华书局,1991年
    陈桥驿:《水经注校证》,中华书局,2013年
    段成式:《酉阳杂俎》,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张鷟撰,恒鹤校点:《朝野佥载》,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薛用弱:《集异记》,中华书局,1980年
    牛僧孺、李复言撰,程毅中点校:《玄怪录·续玄怪录》,中华书局,2006年
    戴孚:《广异记》,中华书局,1992年
    李昉:《太平广记》,中华书局,1961年
    李昉:《太平御览》,中华书局,2000年
    王钦若等:《册府元龟》,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年
    欧阳询:《艺文类聚》,中华书局,1999年
    徐铉撰,白化文点校:《稽神录》,中华书局,2006年
    孟元老撰,伊永文笺注:《东京梦华录笺注》,2006年
    刘斧:《青琐高议》,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洪迈:《夷坚志》,中华书局,2006年
    元好问、无名氏撰,金心点校:《续夷坚志湖海新闻夷坚续志》,中华书局,1986年
    李时珍:《本草纲目》,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
    王士禛:《池北偶谈》,中华书局,1982年
    许仲琳:《封神演义》,中华书局,2008年、
    罗贯中:《三遂平妖传》,中华书局,2004年
    袁枚:《子不语》,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中华书局,2012年
    董诰:《全唐文》,中华书局,1983年
    徐珂:《清稗类钞》,中华书局,2010年
    蒲松龄:《聊斋志异》,中华书局,2009年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乐钧:《耳食录》,齐鲁书社,2004年
    李庆辰:《醉茶志怪》,齐鲁书社,2004年
    长白浩歌子:《萤窗异草》,齐鲁书社,2004年
    和邦额:《夜谭随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宣鼎:《夜雨秋灯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明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清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钱钟书:《钱钟书集·管锥编》,三联书店,2008年
    李亦园、庄英章:《民间宗教仪式之检讨研讨会论文集》,台北:中国民族学会,1985年
    唐弢:《论狐仙》,见《唐弢杂文集·推背集》,三联书店,1984年
    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
    麻国钧:《历代狐仙传奇》,农村读物出版社,1990年
    张劲松:《中国鬼信仰》,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91年
    卢润祥:《谈狐说鬼录》,江苏古籍出版社·中华书局(香港),1992年
    詹瑾鑫:《神灵与祭祀:中国传统宗教综论》,凤凰出版社,1992年
    葛兆光:《道教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卢润祥:《谈狐说鬼录》,江苏古籍出版社·中华书局(香港),1992年
    李零:《中国方术概观·杂术卷》,人民中国出版社,1993年
    袁闾琨:《百狐传奇》,辽宁人民出版社,1993年
    金泽:《中国民间信仰》,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李寿菊:《狐仙信仰与狐狸精故事》,台湾学生书局,1995年
    山民:《狐狸信仰之谜》,学苑出版社,1994年
    乌丙安:《中国民间信仰》,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
    刘仲杰:《中国精怪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任骋:《中国民间禁忌·戏业禁忌》,华山文艺出版社,1998年
    蒲慕州:《追求一己之福——中国古代的信仰世界》,允晨文化出版社,1999年
    李慰祖著,周星补编:《四大门》,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刘守华:《中国民间故事史》,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
    王景琳:《鬼神的魔力》,三联书店,2000年
    侯杰、范丽珠:《世俗与神圣--中国民众宗教意识》,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
    贾二强:《唐宋民间信仰》,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
    刘达临:《中国古代性文化》,宁夏人民出版社,2003年
    郑振满、陈春生编:《民间信仰与社会空间》,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
    汪玢玲:《鬼狐风情:<聊斋志异>与民俗文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
    马西沙、韩秉方:《中国民间宗教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许地山:《扶箕迷信研究》,商务印书馆,2004年
    王溢嘉:《变态心理探源》,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5年
    李剑国:《唐前志怪小说史》,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年
    杨念群:《再造病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祁连休:《中国古代民间故事类型研究》,河北教育出版社,2007
    康笑菲:《狐仙》,博雅书屋有限公司出版,2009年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中华书局,2010年
    [日]井上圆了著、蔡元培译,《妖怪学》,商务印书馆,1920年
    [日]中野美代子著,何彬译,《中国的妖怪》,黄河文艺出版社,1989年
    [日]伊藤清司著,刘晔原译,《山海经里的鬼神世界》,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90年
    [日]吉野裕子著,井上聪等译,《神秘的狐狸——阴阳五行与狐崇拜》,辽宁教育出版社,1990年出版
    [美]斯塔伦著,金泽、何其敏译,《人与神》,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美]R.D詹姆森著,田小杭、阎萍译,《一个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民俗》,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日]渡边欣雄著,周星译,《汉族的民俗宗教》,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
    [德]艾伯华著,王燕生、周祖生译,《中国民间故事类型》,商务印书馆,1999年
    [德]鲁道夫.奥托著,成穷译,《论神圣》,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
    [美]斯达克著,杨凤岗译,《信仰的法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法]米歇尔·福柯著,林志明译,《古典时代疯狂史》,三联书店,2006
    [美]杨庆堃著,范丽珠译,《中国社会中的宗教:宗教的现代社会功能与其历史因
    素之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美]威廉·詹姆士著,蔡怡佳、刘宏信译,《宗教经验之种种:对人性的研究》,广西师大出版社,2008年
    [英]王斯福著,赵旭东译,《帝国的隐喻-中国民间宗教》,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
    Watters T,Chinese Fox-Myths,Royal Asiatic Society of Great Britian and Ireland,North China Branch Journal,no.8,1874
    Arthur Wolf, " Gods, ghosts, and ancestors " in Arthur Wolfed., Religion and Ritual in Chinese Society, Stanford Unversity Press,1974,
    M.Freedman,"On the Sciocilogical Stdudy of Chinese Religion",in The Study of Chinese Society: Essays by Maurice Freedman,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1979,pp351-369
    Kow Mei-kao,Ghosts and Foxes in the World of Liaozhai zhiyi,London:Minerva Press,1987
    Barr Allan,Disarming Intruders.Alien Women in Liaozhai zhiyi,Ha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49,no.2 1989
    Chan Leo Tak-hung,The Discourse on Foxes and Ghosts:Ji Yun and Eighteenth-Century Literati Storytelling,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1998
    Bathgate Michael R,The Shapeshifter Fox: The Imagery of Transformation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Imagery in Japanese Religion and Folklore,PH.D,diss,University of Chicago,2001
    Huntington Rania,Alien Kind: Foxes.and Late Imperial Chinese Narrative,Cambridge,MA:Ha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2004
    Kang xiaofei,The cult of the fox.power,gender and popular religion in late imperical and mordern China,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06
    柳田国男:《妖怪谈义》(《定本柳田国男集》第四卷),筑摩书房,1963年·马场秋子:《鬼的研究》,三一书房,1971年
    日野岩:《动物妖怪谭》,有明书房,1979年
    江马务便:《日本妖怪鬼怪史》,(“中公文库”本)中央公论社,1976年
    中村希明:《怪谈之科学性——幻觉心理探索》,讲谈社,1979年
    竹曰晃:《中国的幽灵——讲述妖怪的传统》,东京大学出版会,1980年
    吉野裕子:《狐》,政法大学出版局,1992年
    深汊彻:《中世纪神话の练丹术—大江匡房とその时代》,人文书院,1994
    星野五彦:《狐の文学史》,日本:新典社,1995年
    李慰祖:《四大门》,燕京大学法学院社会学系1946年学士毕业论文
    张琼分:《干嘉士人鬼神观试探---以纪昀、袁枚为中心》,“国立”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1999年硕士论文
    沈宗宪:《国家祀典与左道妖异--宋代信仰与政治关系之研究》,“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1999年博士论文
    张亿平:《魏晋南北朝民间信仰研究》,“国立”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2001年硕士论文
    江慧琪:《先秦至唐狐狸精怪故事研究》,中兴大学中国文学系2001年硕士论文
    刘颖慧:《中国文言小说中的狐意象》,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硕士论文
    刘淑萍:《<太平广记>狐类龙类虎类研究》,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硕士论文
    林春虹:《古代狐妖故事在<聊斋志异>中的变迁》,曲阜师大2005年硕士论文
    韦乐:《清代文言小说中的婚恋型狐女故事研究》,四川师大2005年硕士论文
    易琼:《论<阅微草堂笔记>中狐世界的构建》,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
    王琦:《中日狐狸信仰异同比较》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2010年硕士学位论文
    老舍:《鬼与狐》,《论语》,1936年7月1日总第91期
    范迪瑞:《流行鲁东农村中的迷信禁忌》,《社会学杂志》,1931年第10期
    陈寅恪:《狐臭与胡臭》,《语言与文学》,1937年6月
    黄永年:《读陈寅恪先生<狐臭与胡臭>兼论狐与胡之关系》,《东南日报》1948年3月10日
    张稔穰:《论<聊斋志异>中鬼狐形象复合统一的特点》,《齐鲁学刊》,1982年第1期
    聂长振:《日本稻荷社与中国民间信仰的关系》,《世界宗教研究》,1982年第2期
    王枝忠:《清初的文字狱和蒲松龄谈狐说鬼》,《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1期
    赵瑞民:《明代嘉靖年间陕西玄狐教起义》,《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2期
    赵山林:《从“鸷悍狐绥恣嫉妬”到“情深妬亦真”——古代戏曲中关于“妬”的
    描写的演变》,《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4期
    南矩容:《从狐鬼形象看<聊斋>对<水浒>的借鉴》,《固原师专学报》,1988年第3期
    龚维英:《嫦娥神话面面观》,《民间文学论坛》,1987年第4期
    胡堃:《论中国古代狐仙故事的历史发展》,《民间文艺季刊》1988年第3期
    胡堃:《中国古代狐信仰源流考》,《社会科学战线》,1989年01期
    周爱明:《论狐妻故事中的传统文化》,《民间文学论坛》,1989年第4期
    周爱明:《论狐妻故事的生成与发展》,《民间文学论坛》,1990年第5期
    姚文江:《狐狸精怪故事别解—兼与龚维英先生、何新先生商榷》,《民间文学论坛》,1990年第5期
    [德]汉斯·约尔格·乌特《论狐狸的传说及其研究》,《民间文学论坛》,1991年第1期
    段塔丽《唐代狐狸精迷信盛行原因初探》,《陕西师大学报》,1991年第1期
    申畅:《狐女传奇前言》,《河南图书馆学刊》,1994年第4期
    张永隆:《狐精故事在我国文言小说中的演变》,《青海师院学报》,1990年第01期
    詹旦:《妓仙合流的文化意蕴》,《社会科学战线》,1992年第3期
    王弩:《中国狐小说发展轨迹》,《东疆学刊》,1992年第04期
    朱迪光:《狐精故事的演变与佛教文化的影响》,《衡阳师范学院学报》,1993年第4期
    苏珊:《中国古代的狐信仰》,《文史杂志》,1993年第6期
    李炳海:《从九尾狐到狐媚女妖——中国古代的狐图腾与狐意象》,《学术月刊》,1993年第12期
    李正民、曹凌燕:《中国古典小说中的狐意象》,《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2期
    山民:《狐狸信仰形成的文化背景与表现》,《中国民间文化》,1994年第4期
    山民:《中国狐鼬崇拜初探》,《民间文学论坛》,1995年第2期
    汪玢玲:《狐崇拜渊源与<聊斋>狐典型的高度艺术成就》,《蒲松龄研究》,1995年z1期
    曹小云:《<有狐>探义》,《江海学刊》,1995年第4期
    王振星:《中国狐文化简论》,《齐鲁学刊》,1996年第1期
    山民:《妖艳的梦幻——试谈明清狐文学中的性心理》,《明清小说研究》,1996年第3期
    姚立江:《中国北方的狐仙崇拜》,《文史知识》,1996年第5期
    黄治:《狐与<聊斋志异>》,《蒲松龄研究》,1997年第1期
    李舜华:《在情与礼之间——试比较<聊斋>人鬼神狐爱情故事及其文化意蕴》,《蒲松龄研究》,1997年第1期
    傅军龙:《九尾白狐与中国古代的祥瑞观》,《北方论丛》,1997年第2期
    谭开义:《天理·人欲·狐鬼神魅——<聊斋志异>的理学影响》,《明清小说研究》,1997年第4期
    刘宗迪:《狐魅渊源考——兼论戏剧与小说的源流关系》,《攀枝花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
    [美]韩瑞业《狐与青楼女子》,《明清小说研究》,1998年第4期
    李剑锋:《窥狐辨异——<聊斋志异>与<阅微草堂笔记>比较研究之三》,蒲松龄研究,1999年第1期
    张崇琛:《<聊斋志异·遵化署狐>与丘志充其人》,《蒲松龄研究》,2000年第1期
    秦长林:《“狐惑”考略》,《国医论坛》,2000年第4期
    乔莹洁:《<狐媚记>与中国文化》,《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宋欣:《<日本灵异记与<聊斋志异>中的人孤之恋》,《日语知识》,2002年第4期
    王青:《早期狐怪故事:文化偏见下的胡人形象》,《西域研究》,2003年第4期
    韦乐,《<聊斋志异>之狐文化发微》,《红河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蔡堂根:《九尾狐新解》,《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刘颖慧:《唐宋传奇中的狐意象》,《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S2期
    吴波:《<阅微草堂笔记>狐形象的文化意蕴及其审美特征》,《明清小说研究》,2005年第2期
    [日]村田和弘撰、李寅生译:《从<大别狐妖>到<二刻拍案惊奇>再到<型世言>看狐
    妖谭内容的变革与继承》,《明清小说研究》,2004年第4期
    黄建国:《明清文言小说狐意象解读》,《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张军、黄鹏:《<任氏传>中的“狐女”应当是胡女》,《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社版)》,2006年第2期
    郑春元:《伍家沟村民间故事中的狐信仰》,《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韦凤娟:《另类的“修炼”——六朝狐精故事与魏晋神仙道教》,《文学遗产》,2006年第1期
    王伟:《<广异记>狐精形象初探》,《泰山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韩瑜:《中国古典小说中狐故事的类型擅变——以唐小说为中心》,《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年第12期
    王伟:《<青琐高议>与狐精小说的通俗化》,《蒲松龄研究》,2006年第3期
    韦乐:《“诗狐”故事与清代才女现象》,《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8期
    韩瑜:《唐代小说中的狐故事》,《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朱月:《天保村的狐信仰》,《文化月刊》,2007年第1期
    常昭:《<聊斋志异>狐女的社会化特征》,《蒲松龄研究》,2007年第1期
    张美娟、张美华:《<太平广记>中的唐代女性精怪与少数民族文化论考——以狐虎
    狼为例》,《黑龙江民族丛刊》,2007年第1期
    王伟:《中国狐精原型论略》,《蒲松龄研究》,2007年第2期
    王伟:《独具特色的狐精形象——薛素姐》,《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2007年第4期
    邵炳军、王建军:《<诗·齐风>雄狐意象及其文化内涵探析>,《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郑先兴:《汉画九尾狐的原型分析》,《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王伟:《狐精形象的突变——薛素姐形象分析》,《蒲松龄研究》,2008年第1期
    张崇琛《中西交通背景下的<聊斋>狐狸精形象——从<聊斋>狐狸精的籍贯谈起》,《<聊斋志异>研究》2008年第3期
    左红英:《狐鬼题材的源流演变》,《文学教育》,2008年04期
    韦乐:《清代以前狐妻故事之流变及其文化意蕴》,《兰州学刊》,2008年第6期
    岳永逸《多面的胡仙与另一只眼》,《开放时代》,2011年第9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