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白粮赋役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白粮”即宫廷内府、光禄寺等衙门所用的白熟粳、糯米、芝麻、黄豆等项及五军都督府首领官吏与九卿等衙门官吏俸米。白粮在文献中真正开始作为赋役被广泛提及是在明代,并成为困扰江南地区最为繁重的赋役形式之一。本文主要以对明代江南地区破坏最为严重的赋役之一——北运白粮赋役为考察对象,以白粮赋役佥派、征收、运解、完纳等一系列过程作为行文布局,以白粮转运空间作为行文线索,并且将白粮赋役研究放置到明代江南历次经济改革的时代背景中,根据原始典籍的梳理以及西方赋役理论的分析,对其展开长时段、全面系统的研究讨论。
     朱棣迁都后明廷继续征收五府白粮,并向北京运解,不过运往南京的白粮也并未因此取缔,至此白粮民运始分南北,逐渐形成惯例。南运白粮因运输成本基数较低,始终未对江南民众造成严重的危害。白粮赋役选取江南五府作为征收地,显然是与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地位相匹配的。五府内的州县是否被委派北运白粮赋役,也是视现实情况而定。江南五府白粮正米征收在明代中后期一直稳定在20余万石,并无明显增长,但国家正式征收的加耗却颇为可观。
     从纳税本身看,白粮征收属“本色”田赋税收的一种。由于白粮仅在太湖周边的江南五府地区征收,故而有的府县将其列为“土贡”。且白粮役很大程度上属于杂役,它必须佥点有实力的大户担当。白粮赋役又属实物财政体制,这种古老的财政体制遭遇到战争或灾害可立即发挥效用。明太祖最初对白粮赋役的设计思路实际上是以富民为主导,协同民众运送税粮至京来维持政府功能,使官民双方以粮长制为媒介,互不滋扰。明廷迁都后,白粮赋役加剧了五府民力长途运输的负担。但明廷只愿保证原额,只是把应交纳赋税数额与责任分配到地方,形成一种承包机制。地方上开始征收“加耗”、“不时之役”,弥补收入不足,这部分加耗实际上支撑着国家正常财政运转,其运行规模也往往超出正规财政数倍。加之随着专制官僚机构的扩大与官僚阶层消费欲望的增繁,中央财政自身财力不足、难以消化,自然会向地方转嫁,导致北运白粮为代表的徭役负担的逐年增加,令地方“大户”不堪重负。佥征白粮的大户开始勾结官吏,利用各种手段逃避重役,使小民的白粮赋役负担日益加重。明廷为抑制这种现象,将粮长世充转变为“轮充”、“朋充”。同时江南五府被迫多次对赋役进行改革调整,以期均平赋役,尽量使白粮等重役负担摊派公平。但无论是宣德年间周忱整顿江南税粮还是嘉靖中期的“扒平田则”,都只不过是将白粮当作一种工具来调节以“户”为单位的赋役轻重。之后的“均田均役”改革,在严格控制官员优免的基础上,白粮等赋役的科派以田土数量作为标准,使得赋役佥派较之前稍显公平合理。不过在征佥的过程中,其实是从递进税制又回到了均平税制。自明廷迁都北京后,白粮就开始面临着长距离飞挽运输带来的困难。明代白粮的运解最终选取了漕运,是综合各种条件考虑后的结果。明代江南五府粮长首先要领取勘合,之后就要装船起运。为防止运船搁浅、阻碍航道,明廷规定必须租赁中料船。另外至北运河、通惠河等地方,需要换装能够在内河行驶的小型“剥船”进京。此外粮长自雇民船,政府除稍加抚恤外,其余全部都自行办理。白粮最初是由粮长督率运夫解运上京交纳,明代中期后裁撤运夫专委粮长,最后设立专门部运官负责领运。在整个运输机制里,明廷为防止舞弊,不断设置各种机制,补充了大量的相关人员,但这些最后却都成为了掣肘白粮解运、加收白粮浮费的盘剥环节。而最主要的是,白粮解运还要面对沿途各种势力的敲诈勒索,如官吏的索需;船户、埠头、水脚及车户的敲诈;所过关闸及各衙门的税费;揽头棍徒之包揽;运军及其他官船之欺凌;守冻银与其他风险的耗费。而这些使费每笔都异常浩大,往往导致“数万之家无不立破”。而种种弊端带来的不合理费用自然还是要落到小民身上,由他们承担。同时输送白粮所需的附加费用也呈明显上升趋势,此外他们还会时常遇上匪盗、反贼等,甚至有生命危险。明代纳户在交纳白粮之时,对各机构所承担的输送白粮的任务均不同,而且各机构对白粮的要求也不尽相同。而白粮除了要供给皇帝及其他宫廷人员食用之外,还兼具充当俸禄、赏赐及造酒供办祭祀、筵宴等多种功用。白粮作为“上供玉食”与其他税粮自然会有所区别,明廷对白粮入仓制定了近乎严酷的规定,纳户因此经常赔累不已。而这些规定却给在京主管白粮事宜的人员克扣纳户创造了充分的条件,以致白粮在整个交纳的过程中耗外加耗、罚外加罚。在专制政权统治下,这些白粮纳户几乎告之无门。江南五府北运白粮赋役的沉重负担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江南核心区域的民生问题,明廷从中央到地方、乃至地方士绅精英对北运白粮粮解都提供了一定的补贴,但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白粮这种危害巨大的赋役也势必会影响到它的征发地区——江南五府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活。这其中主要包括:白粮引起的江南五府人口流移,白粮重役推动江南经济结构的转化以及白粮重役对江南五府风俗的影响。面对明代白粮赋役引发的社会危机,明廷中的江南籍或在江南任职的士大夫就此问题不时向朝廷建言,期望能改变江南五府白粮赋役之现状。由于造成白粮赋役成为重役的最直接原因是迁都北京后白粮远距离民运,所以士人的建议也是主要集中于有关白粮解运改变的问题。不过直至明亡前夕,明廷才采纳他们的部分建议,将白粮赋役改为官解,但此时为时已晚。清廷甫克江南,便立即着手将白粮民运改为官运。且对白粮政策的调整灵活多变,并于乾隆二年(1737)将大半白粮改征漕粮,仅余不过10万石,使得江南五府白粮之役基本不再困扰当地民众。明廷之所以墨守成规,坚持对白粮赋役本色民解而不愿有所改变的原因主要有四点,即食稻米的传统与现实;“三年之蓄”观念下的本色民运;官吏受现实利益的驱使;明廷出于节省白粮制度成本的考量;以“贡”为代表的复杂特性。
The fine grain that included japonica, waxy, sesame, soybean was the grain whichwas prepared for official use, for government departments such as court or Guanglutemple and it was used as salary for government officials in five Dudu army departmentsand Jiuqing offical departments, and so on
     The fine grain which was referred as a concept related to tax and corvee had beganin Ming Dynasty. At the same time the fine grain tax and corvee had gradually becamethe most onerous service which troubled Jiangnan region. This article mainly inspectson tax and corvee about fine grain transported to Beijing which destructed theJiangnan region seriously. The structure of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process of finegrain tax and corvee such as appointing, levying, transportation, receiving and theclue is about fine grain transporting space, and this article places the research into thebackground about the economic reform in Jiangnan. It is a study about a long periodand an overall system which is based on the original records and the analysis ofWestern tax theory.
     After Zhu Di moved the capital from Nanjing to Beijing, the government of MingDynasty continued to levy the fine grain as a kind of tax and transported it to Beijing. Butthe fine grain which transported to Nanjing has not been banned. So the fine graintransport divided into north transport and south transport, and it had gradually formed apractice. However, the south transport did not cause the serious damage to the fiveprefectures of Jiangnan because of the lower transport cost. Why the fine grain as taxand corvee was levied from the five prefectures of Jiangnan was because of its naturalconditions and economical reality. One part of the fine grain from the five prefectures asnormal tax had a regular number of more than200,000Dan (a unit of weight in ancientChina), which did not had an obvious growth. However, the other part of the fine grain asadditional tax had a considerable number.
     In fact, the fine grain tax and corvee was designed by the first emperor of MingDynasty. To him, the fine grain should be mainly levied from rich people and the richpeople cooperated with the common public to transport the tax grain to Beijing tomaintain the government function and coordinate officials and common people withoutpestering each other through the “Liang Zhang” system. After Ming Dynasty movedcapital, long distance transportation of the fine grain tax and corvee was aggravated,which put more burden on the people in the five prefectures of Jiangnan. However, the government of Ming Dynasty was reluctant to increase grain tax; it only assigned the taxamount and responsibility to the local government, which formed a contract system. Thenthe local governments began to plus an extra grain tax and increase the corvee in order tofill the gap of revenue. This part of the extra revenue supported the normal nationalfinancial operation. More importantly, its financial operation had more times larger thanthe standard finance. In the wake of expanding of authoritarian bureaucrat and theirenlarging desire for consumption, the central finance did not have enough revenueand could not bear the burden. So the financial burden naturally was shifted to thelocal government. It also caused the corvee burden which was represented by the finegrain to North increased year by year. So the local rich and influential families wereoverwhelmed that they often colluded with officials and tried to escape the heavy duty.They used various means to shift the burden to peasants inch by inch. In order to restrainthis phenomenon, Ming Dynasty government used the institutions of “Lun Chong” and“Peng Chong” to replace the institution of “Liang Zhang”. At the same time, thegovernments of five prefectures of Jiangnan were forced to adjust tax and corveeinstitutions repeatedly in order to average tax and equalize the heavy burden of finegrain service. But whatever the adjustment was taken by Zhou Cheng or equalizingthe tax, which was just to regulate the amount on the tax and corvee that took “thehouse” as a unit and used the fine grain as a tool. After that, the reform of “equality ofland” which based on strictly controlling the tax-free on officials and establishing thestandards that fixed the amount of taxes which was determined by the amount of land,which made the levy slightly fair and reasonable compared to the previous. But in theprocess of levy, the fine grain had a change to equalization tax from progressive tax.
     After Ming Dynasty moved its capital to Beijing, the fine grain had faced adifficulty in long-distance transportation. Considering various conditions, the rivertransport was finally selected. Liang Zhang in the five prefectures of Jiangnan mustreceive voucher first, then loaded and started shipment.In order to prevent the shipfrom running aground or obstructing the fairway, the Ming Dynasty governmentrequested that they must lease argosy. However, when they went to the place likeNorth Canal or Tonghui River, it needed to change the argosy to small boat that coulddrive on Inland River to Beijing. In addition, the Liang Zhang must hire civil boatsthemselves and the government just gave them a little financial support, so that theyafforded the most cost. Originally, the fine grain was transported by peasants whowere led by Liang Zhang. Then it was transported by Liang Zhang who was led byspecific officials. In order to prevent abuse, the government of Ming Dynasty set up a variety of mechanisms and added a large number of related personnel. But thesemeasures finally became a constraint on fine grain transport and a link for addingunnecessary charge. But what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was the fine grain transportfaced all kinds of blackmail, such as extortion from officials, racket from boatmen,dockers, punters and wheelers; the taxes and fees for crossing the border and theregion under each local government’s supervision; badgering from villains; bullyingfrom transported army and other official ship; costing of “unfreezing silver” or otherrisks; and so on. Every these fees was abnormal huge. It often led “tens of thousandsof home all broken”. Unreasonable fees and all kinds of defects had influence onpeople's body naturally and they bore all these fines. Additionally, costs for fine graintransport were rising year after year. Besides, they often encountered bandits, rebels,and even had life threatening.
     In Ming Dynasty, when people paying the taxes, the specific requirements onpayment and delivery of taxes were not identical, because the fine grain was shifted todifferent institutes. The fine grain mainly was supplied to emperor and other membersof court for dinner, a minor part was used for other purposes such as salary, reward,making wine for sacrifice or banquet and so on. The fine grain as a monarchal foodhad naturally differed from other grain tax. Ming Dynasty government had strict rulesfor warehousing fine grain, so the peasants who were involved in the fine graintransport often had a loss. It was just these rules that caused the officials in charge offine grain could pocket a lot from peasants which made peasants pay more and morefines in the whole process. In the authoritarian regime that administrativecentralization was extremely powerful; the peasants who transported the fine grain didhave no way to complain. The heavy burden of the five prefectures of Jiangnan hadseriously affected the livelihood of the people in the core area of Jiangnan. In MingDynasty, from the central to the local, even the local gentry also gave subsidy to thefine grain transport to Beijing. But it cannot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fine grain as a kind of tax and corvee which was harmful must affect thesoci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life of those five prefectures of Jiangnan, whichincluding population’s loss and migration, influences of customs and conversion ofeconomic structure. In the face of social crisis caused by fine grain tax and corvee,some bureaucratic scholars who came from Jiangnan or served in Jiangnan frequentlyissued to the court in order to change the status of those five prefectures inJiangnan.What caused the problem that made the fine grain as heavy duty was due tomoving capital to Beijing, which made the fine grain transport a far-distance duty.So that the suggestions mainly focused on how to change the fine grain transport. But theMing Dynasty government did not adopt these recommendations to transport the finegrain by government until the days before the downfall of Ming Dynasty and it wastoo late. The government of Qing Dynasty changed the fine grain transport form fromtransporting by peasants to transporting by government when it occupied Jiangnan.Qing Dynasty government also made a flexible strategy on the fine grain, for example,in the second year of Qianlong (1737), it replaced most fine grain by tribute grain,only left no more than100,000Dan, that made the fine grain duty do not disorder thepeople in the five prefectures of Jiangnan. There were five reasons why Ming Dynastydid not want to change, sticking on levying grain and transport by peasants. First, itwas considered the tradition of eating rice. Second, the government must have grainreserves for at least three years’ consumption. Third, the government officials weredriven by the interests. Fourth, it had a consideration on how to choose the less costfor more realistic interests,Finth,it was in order to “the local contribution” as therepresentative of the complex characteristics.
引文
①[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333、566、444页。
    ②[明]黄廷鹄:《役法原疏》,陈子龙等编:《明经世文编》卷503,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5538页。
    ③[明]王恕:《议事奏状》,陈子龙等编:《明经世文编》卷39,第302页。
    ①[清]姚之骃:《元明事类钞》,卷32,《蔬谷门·米》,《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190,杂家类,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本,1986年版,第515页。
    ②[明]申时行等:《明会典》卷217,《良醖署》、《掌醖署》,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083-1084页。
    ③[清]谈迁:《北游录》,《纪文·上大司农陈素菴书》,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64页。
    ④[明]莫旦:《(弘治)吴江志》卷6,《土产》,《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446,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版,第238页。
    ⑤[明]徐学聚:《国朝典汇》卷97,户部十一,《漕运》,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1274页。
    ⑥[清]张廷玉:《明史》卷79,《食货三·漕运》,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923页。
    ①[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苏松备录》,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659页。
    ②[清]张廷玉等:《明史》卷79,《食货三·漕运》,第1923页。
    ③[明]赵用贤:《议平江南粮役疏》,陈子龙等编:《明经世文编》卷397,第4293页。
    ④注.:“嘉靖间,海滨有人供租入京,资尽不得还,日伺张家湾谋附舟。一晚见官舫南下,乃窃语长年求附,长年曰:‘俱匿舟后,毋令上官知也。’”[清]陈梦雷等:《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688,成都: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13967页。
    ⑤[明]梁材:《会议王禄军粮及内地收纳疏》,陈子龙等编:《明经世文编》卷103,第927页。
    ⑥注:直至南明弘光年间还有内官杖毙白粮户的惨剧发生。参见[清]徐鼒:《小腆纪传》卷12,《列传第五·张有誉》,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143页。
    ⑦[明]申时行等:《明会典》卷28,《京粮》,第206页。
    ⑧[明]王得春:《摅明诏罄愚衷疏》,陈子龙等编:《明经世文编》卷367,第3971页。
    ①[清]顾公燮:《消夏闲记摘抄》卷中,《籍富民为粮长》,孙毓修编:《涵芬楼秘笈》,第2册,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年版,第725页。
    ②[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常镇备录》,第755页。
    ③[清]谈迁:《国榷》卷90,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5481页。
    ④[清]叶梦珠:《阅世编》卷6,《徭役》,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65-166页。
    ①[明]李承勋:《陈八事以足兵食疏》,[清]蔡新等:《御选明臣奏议》,卷21,《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203册,诏令奏议类,第340页。
    ①[明]顾清:《与翁太守论加税书》,陈子龙等编:《明经世文编》卷112,第1041页。
    ①[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苏松备录》,第615页。
    ①[清]章学诚:《章氏遗书》卷9,《报孙渊如书》,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334页。
    ①[明]宋濂等:《元史》卷93,《食货一·海运》,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2365页。
    ②[元]李道谦辑:《甘水仙源录》卷9,《德兴府秋阳观碑》,《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第259册,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版,第529页。
    ③[元]刘岳申:《申斋集》卷9,《元奉议大夫吉安路吉水州知州骁骑尉永丰县子孙君墓志铭》,《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143,别集类,,第293页。
    ④[明]施耐庵、罗贯中:《水浒传》,第111回,《张顺夜伏金山寺宋江智取润州城》,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第946页。
    ⑤[明]施耐庵、罗贯中:《水浒传》,第115回,《张顺魂捉方天定宋江智取宁海军》,第986页。
    ⑥[明]王圻:《续文献通考》卷4,北京:现代出版社,1986年版,第48页。
    ①[宋]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孟子》卷14,《尽心章句下》,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71页。
    ②[清]张廷玉等:《明史》卷78,《食货二·赋役》,第1893页。
    ③[清]张廷玉等:《明史》卷78,《食货二·赋役》,第1893页。
    ④[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常镇备录》,第767页。此外明初湖州府也把白粮列为土贡,“供尚御厨,糙糯米壹千叁百捌拾叁石叁斗叁升”。[明]解缙等纂:《永乐大典》卷2278,《湖州府志·土贡》,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899页。
    ⑤[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常镇备录》,第756页。
    ⑥[清]陆世仪撰、张伯行编:《思辨录辑要》卷16,治平类,《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30册,儒家类,第131页。
    ⑦[明]徐学聚:《国朝典汇》卷97,户部十一,《漕运》,第1271页。
    ①[明]申时行等:《明会典》卷27,《漕运》,第195页。
    ②[明]申时行等:《明会典》卷217,《南京光禄寺·大官署》,第1084页
    ③[明]陆釴:《病逸漫记》,《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第240册,第180页。
    ④赖慧敏:《明代南直隶赋役制度研究》,台北:台湾大学出版委员会,1983年版,第122页。
    ⑤[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江宁庐州安庆备录》,第896页。
    ⑥[明]申时行等:《明会典》卷42,《南京户部》,第299-301页。这里需要指出除苏、松、常三府外,南直隶很多地方之前曾有过向南京内府交纳少量白粮的情况,但随后除应天府外多已停征。
    ①[明]王恕:《议事奏状》,陈子龙等编:《明经世文编》卷39,第302页。
    ②[明]黄光升:《昭代典则》卷21,《宪宗纯皇帝》,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第351册史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78页。
    ③[明]林世远、王鏊等纂:《(正德)姑苏志》卷15,《田赋》,《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第26册,史部地理类,书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250页。
    ④[清]高士鸃、杨振藻修:《(康熙)常熟县志》卷7,《田赋上》,《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4,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24页。
    ⑤本表根据《明会典》卷42,《南京户部》整理。
    ①由于《明会典》中浙江是以省为单位统计,所以只能将湖州与嘉兴共同统计,下面再有类似情形不再具体说明。
    ①[明]申时行等:《明会典》卷42,《粮储》,第298页。
    ②[清]侯元棐等修:《(康熙)德清县志》卷4,《食货考》,《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491,成文出版社,1983年版,第185页。
    ③[清]余丽元等纂修:《(光绪)石门县志》卷3,《田赋》,《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185,成文出版社,1975年版,第416页。
    ④[明]樊维城、胡震亨等纂修:《(天启)海盐县图经》卷6,《食货篇第二之下·役法》,《万历三十八年设贴役银事宜》,《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208册,第431页。
    ⑤[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苏松备录》,第580页。
    ⑥[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苏松备录》,第668页。
    ⑦[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常镇备录》,第724页。
    ①[明]樊维城、胡震亨等纂修:《(天启)海盐县图经》卷6,《食货篇第二之下·役法》,《万历二十九年佥审粮解事宜》,《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208册,第430页。
    ②[明]樊维城、胡震亨等纂修:《(天启)海盐县图经》卷6,《食货篇第二之下·役法》,《万历三十七年以前粮解名役》,《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208册,第430页。
    ③[清]严辰等纂修:《(光绪)桐乡县志》卷6,《食货上·赋役》,《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77,成文出版社,1970年版,第223页。
    ④[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常镇备录》,第722页。
    ⑤[清]黄之隽等编纂:《江南通志》卷83,《食货志·蠲赈》,《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267册,地理类,第379页。
    ⑥[明]徐光启:《农政全书》卷14,《水利·东南水利中》,长沙:岳麓书社,2002年版,第213页。
    ⑦[明]莫旦:《(弘治)吴江志》卷6,《土产》,《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446,第238页。
    ①本表根据《明史·地理志》卷40、44;《万历野获编》,补遗卷2,《江南白粮》;《通粮厅志》卷4,《漕政志》;《(万历)嘉兴府志》卷5,《户口》,《(万历)湖州府志》卷5,《户口》整理。
    ②李洵:《明史食货志校注》,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62页。
    ③[明]邱浚:《大学衍义补》卷24,《制国用·经制之义下》,北京:京华出版社,1999年版,第236页。
    ④[清]顾炎武:《日知录集释》卷10,《苏松二府田赋之重》,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594页。
    ①[清]叶梦珠:《阅世编》卷6,《赋税》,第153页。
    ②[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补遗卷2,《江南白粮》,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849页。
    ③[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常镇备录》,第753页。
    ④[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常镇备录》,第722页。
    ⑤[清]沈翼机等:《浙江通志》卷151,《名宦六·湖州府》,《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281,地理类,第119页。
    ⑥[明]赵用贤:《议平江南粮役疏》,陈子龙等编:《明经世文编》卷397,第4290页。:
    ⑦有史书将嘉定计入白粮征收范围,“白粮江东民运白糙粳糯,每年过淮者凡五府,曰常州府武进、江阴、无锡、宜兴四县,曰苏州府吴县、长洲、昆山、常熟、吴江、嘉定共六县,太仓一州,曰松江府华亭、上海二县,曰湖州府乌程、归安、长兴、德清、武康共五县,曰嘉兴府嘉兴、秀水、嘉善、海盐、崇德、平湖、桐乡共七县,共粮一十八万八百六十余石。”[清]孙承泽:《天府广记》卷14,《仓场·白粮》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177页;[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淮徐备录》,第1197页。
    ①[明]张栋:《国计民生交绌敬伸末议以仰裨万一疏》,陈子龙等编:《明经世文编》卷438,第4795页。
    ②[明]毕自严:《度支奏议》,第6册,四川司卷4,《覆总漕总河题议催攒白粮疏》,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454页。
    ③[清]谈迁:《北游录》,《纪文·上大司农陈素庵书》,第264页。
    ④[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常镇备录》,第768页。
    ①[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浙江备录上》,第2372页。
    ②《明世宗实录》卷204,嘉靖十六年九月戊戌,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第4296页。
    ③[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24,《南直六》,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155页。
    ④[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24,《南直六》,第1156页。
    ⑤[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24,《南直六》,第1199页。
    ⑥[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24,《南直六》,第1199-1200页。
    ⑦[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25,《南直七》,第1222页。
    ⑧[清]张廷玉等:《明史》卷40,《地理一》,第921页。
    ⑨[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25,《南直六》,第1222-1223页。
    ①[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90,《浙江三》,第4176页。
    ②[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90,《浙江三》,第4176-4177页。
    ③[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90,《浙江三》,第4183。
    ④[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90,《浙江三》,第4184。
    ⑤资料来源于冯贤亮:《明清江南地区的环境变动与社会控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5页。
    ①[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19,《南直一》,第898-899页。
    ②冯贤亮:《明清江南地区环境变动与社会控制》,第23页。
    ③关于“三江”史书记载各不相同,“水经云中江在丹阳芜湖县南,东至会稽阳羡县入于海,震泽在吴县南五十里,北河在昆陵北界,东入于海;韦昭云三江为吴郡南松江、钱塘江、浦阳江;今志以松江、娄江、东江为三江而东江湮没无考,疑在华亭、海盐、平湖界中,后为捍海塘截不通耳;一统志云中江在溧阳县西北,即《禹贡》之三江也,今名永阳江下流,入宜兴县界;按我朝永乐中嘉定县民周程上言,《东吴水利书》有三江,曰钱塘、曰吴淞、曰娄江,此不知何所据,存之以备参考。”[明]王圻:《续文献通考》卷10,《田赋考·三江》,第125页。
    ④[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19,《南直一》,第903页。
    ⑤本表根据王圻:《续文献通考》卷11,《河渠上》整理
    ①《明世宗实录》卷558,嘉靖四十五年五月己未,第8976页。
    ②[明]徐光启:《农政全书》卷15,《水利·东南水利下》,第225页。
    ③[明]韩浚等修:《(万历)嘉定县志》卷7,《田赋考下·漕折始末》,《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421,成文出版社,1983年版,第498页。
    ④[清]李铭皖等修:《(同治)苏州府志》卷10,《水利二》,《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5,成文出版社,1970年版,第282页。
    ⑤[明]张内蕴、周大韶:《三吴水考》卷6,《水年考》,《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335,地理类,第230页。
    ①[明]张内蕴、周大韶:《三吴水考》卷6,《水年考》,《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335,地理类,第230页。
    ②吴智和:《明代江南五府北差白粮》,《明史研究专刊》,第一期,台北:大立出版社,1982年再版,第74-79页。
    ③[清]翟均廉:《海塘录》卷21,艺文四,《捍海塘考》,《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341,地理类,第698页。
    ④[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浙江备录上》,第2422页。
    ⑤[明]徐光启:《农政全书》卷14,《水利·东南水利中》,第211页。
    ⑥[明]张内蕴、周大韶:《三吴水考》卷10,《奏疏考》,《工科都给事中吴岩水利奏》,《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335,地理类,第363页。
    ①宋晞:《宋史研究论丛(一)》,台北:华冈出版有限公司,1979年版,第82页。
    ②参见李刚、黎明、郭书婕、顾艳雯:《湖泊水源地突发苯酚污染底泥表层扩散吸附研究》,《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11年第22卷第5期,第328页。
    ③[美]魏斐德著,梁禾主编:《讲述中国历史》,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年版,第23页。
    ④韩昭庆:《明清时期太湖流域冬季气候研究》,《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1期,第37页。
    ⑤陈家其:《明清时期气候变化对太湖流域农业经济的影响》,《中国农史》,1991年第3期,第31页。
    ①陈家其:《明清时期气候变化对太湖流域农业经济的影响》,《中国农史》,1991年第3期,第31页。
    ②本表根据《明史·五行志》卷28-30整理。
    ①[清]金吴澜等修:《(光绪)昆新两县续修合志》卷51,《祥异》,《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19,成文出版社,1970年版,第919页。
    ②[清]张履祥辑补,陈恒力校释:《补农书校释》,下卷,《补〈农书〉后》,北京:农业出版社,1983年版,第105页。
    ③[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苏松备录》,第675页。
    ④[明]宋应星、潘吉星译注:《天工开物译注》卷上,《稻工》,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2页。
    ⑤[清]陆世仪撰,张伯行编:《思辨录辑要》卷11,修齐类,《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30,儒家类,第99页。
    ①[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苏松备录》,第675页。
    ②[明]宋应星:《天工开物》卷上,《稻宜》,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9页。
    ③张显清:《明代后期粮食生产能力的提高》,《张显清文集》,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版,第187页。
    ④朱子彦:《多维视野的大明帝国》,合肥:黄山书社,2009年版,第317页。
    ⑤参见[日]滨岛敦俊:《关于江南“圩”的若干考察》,《历史地理》,第7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92-197页。
    ①[明]冯汝弼、邓韨纂:《(嘉靖)常熟县志》卷4《食货志》,《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第27册,史部,地理类,第1052页。
    ②[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14,史十,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15页。
    ③[清]顾炎武:《日知录集释》卷10,《苏松二府田赋之重》,第606-607页。
    ④[明]樊维城、胡震亨等纂修:《(天启)海盐县图经》卷4,《方域篇一之四·县风土记》,《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208册,第396-397页。
    ⑤[清]张履祥辑补,陈恒力校释:《补农书校释》,下卷,《补〈农书〉后》,第101页。
    ⑥[清]刘沂春修:《(崇祯)乌程县志》卷3,《赋役》,《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268页。
    ⑦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农业出版社,1985年版,第172页。
    ⑧[清]张履祥辑补,陈恒力校释:《补农书校释》,上卷,《沈氏农书·运田地法》,第69、75页。
    ⑨[明]徐光启:《农政全书》卷6,《农事·营治上》,第93页。
    ①[明]宋应星、潘吉星译注:《天工开物译注》卷上,《稻》,第7页。
    ②[明]黄省曾:《理生玉镜稻品》,《丛书集成新编》,第47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495页。
    ③[明]林世远、王鏊等纂:《(正德)姑苏志》卷14,《土产》,《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第26册,史部﹒地理类,第234页。
    ④[明]黄省曾:《理生玉镜稻品》,《丛书集成新编》,第47册,第495页。但《(正德)姑苏志》所载的“枇杷红、鹅脂糯、川梗糯、羊须糯”等粳糯品种却未见其记载。
    ⑤王社教:《明代苏皖浙赣地区的水稻生产分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5年4期,第158页。
    ①[明]刘广生修,唐鹤征纂:《(万历)重修常州府志》卷6,《钱谷三·征输》,万历四十六年刻本,国家图书馆藏,第9页。
    ①[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常镇备录》,第767页。
    ②[明]程任卿:《丝绢全书》金集卷1,《绩溪县查议申文》,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第835册史部,第264页。
    ③《明孝宗实录》卷64,弘治五年六月甲辰,第1231页。
    ④[明]申时行等:《明会典》卷20,《赋役》,第133页。
    ①李剑农:《宋元明经济史稿》,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226页。
    ②[日]岩井茂树:《中国近代财政史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255-256页。
    ①[明]归有光撰、[清]归庄编:《震川别集》卷9,《公移·长兴县编审告示》,《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228册,别集类,第576页。
    ②[清]李光祚修:《(乾隆)长洲县志》卷14,《徭役》,《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13,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60页。
    ③[明]朱元璋:《御制大诰三编》,《拖欠秋粮第四十一》,杨一凡:《明大诰研究》,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418页。
    ④[明]卓钿修:《(万历)青浦县志》卷3,《役法》,《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第1册,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1992年版,第1023页。
    ⑤[明]申时行等:《明会典》卷29,《征收》,第216页。
    ⑥梁方仲:《明代粮长制度(校补本)》,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37页。
    ⑦关于明初内府白粮一石加耗一斗,笔者只见于晚明士人袁黄的论述,但袁黄曾参与清核苏松钱粮,故可信度应较高,“国家旧制内府白粮一石准加耗米一斗,今尚仍之。国初定鼎金陵,输纳返便,故耗米一斗,已自足用,今转运北京,劳苦百倍,而乃反不算耗耶?”[明]袁黄:《苏州府赋役议》,黄宗羲编《明文海》卷76,《议丙》,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725-726页。
    ⑧[清]裴大中等修:《(光绪)无锡金匮县志》卷11,《赋役》,《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21,成文出版社,1970年版,第165页。
    ⑨[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常镇备录》,第762页。
    ①[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苏松备录》,第579页。
    ②[清]李铭皖等修:《(同治)苏州府志》卷13,《田赋二·徭役》,《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5,成文出版社,1970年版,第354页。
    ③[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苏松备录》,第579-580页。
    ④[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浙江备录下》,第2447-2448页。
    ⑤[明]申时行等:《明会典》卷29,《征收》,第216页。
    ①[明]樊维城、胡震亨等纂修:《(天启)海盐县图经》卷6,《食货篇第二之上·税粮》,《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208册,第412-413页。
    ②[清]嵇璜、曹仁虎等:《钦定续文献通考》卷2,《田赋考·历代田赋之制》,《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384,政书类,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1986年版,第50页。
    ③关于明廷扩大土贡、上供物料的征收,这在日本学者的研究中多有指出。参见[日]山根幸夫:《明代徭役制度の展開》,東京:東京女子大学学会,1966年版,第43-52页;[日]岩見宏:《明代徭役制度の研究》,京都:同朋舍,1986年版,第41-52页;[日]岩井茂树:《中国近代财政史研究》,第264-267页。
    ①“万历间巡抚都御史、清核苏松钱粮进士袁黄上赋役议,国初旧制内府白粮一石准加耗米一斗,今尚仍之,国初定鼎金陵输纳近便,故耗米一斗已足,今转运北京劳苦百倍,而乃反不算耗耶。”[清]倪师孟等纂:
    《(乾隆)吴江县志》卷44,《经略四·均田荡赋役》,《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163,成文出版社,1975年版,第1259页。
    ②[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浙江备录下》,第2445页。
    ③[明]况钟:《况太守集》卷7,《请减秋粮奏》,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72页。
    ④[明]况钟:《况太守集》卷8,《丁少粮多请免远奏》,第85页。
    ⑤《明宣宗实录》卷26,宣德二年三月壬子,第693页。
    ⑥[明]周忱:《双崖文集》卷3,书,《求全得毁书》,《四库未收书辑刊》,6辑第30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第327页。
    ⑦[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常镇备录》,第720页。
    ①[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常镇备录》,第767页。
    ②[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常镇备录》,第752页。
    ③《明英宗实录》卷142,正统十一年六月甲子,第2819页。
    ④[明]申时行等:《明会典》卷27,《民运》,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205页。
    ⑤《明英宗实录》卷255,景泰六年闰六月壬申,第5506-5507页。
    ⑥《明宪宗实录》卷3,天顺八年三月甲寅朔,第62页。
    ⑦[清]沈翼机等纂:《浙江通志》卷80,《漕运上》,《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279,地理类,第169页。
    ⑧[明]过庭训:《本朝分省人物考》卷78,《湖广德安府·张瓒》,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535册史部,第284-285页。
    ⑨[清]夏力恕等纂:《湖广通志》卷50,《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291,地理类,第116页。
    ①[明]徐学聚:《国朝典汇》卷97,户部十一,《漕运》,第1274页。
    ②[明]申时行等:《明会典》卷27,《民运》,第205页。
    ③[明]申时行等:《明会典》卷27,《民运》,第205页。
    ④[清]万斯同:《明史》卷238,列传八十九,《王恕》,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第328册史部,第237页。
    ⑤[明]涂山辑:《明政统宗》卷17,《弘治》,王钟翰主编:《四库禁毁丛刊》,史部3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第499页。
    ⑥[清]嵇璜、曹仁虎等:《钦定续文献通考》卷2,《田赋考·历代田赋之制》,《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384,政书类,第59页。
    ⑦[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常镇备录》,第767页。
    ⑧[明]焦竑:《国朝献征录》卷95,《山东一·山东左参政熊公桂墓志铭》,见周骏富辑:《明代传记丛刊·综录类26》,台北:明文书局,1991年版,第719页。
    ①[明]焦竑:《国朝献征录》卷95,《山东一·山东左参政熊公桂墓志铭》,见周骏富辑:《明代传记丛刊·综录类26》,第719页。
    ②[清]倪师孟等纂:《(乾隆)吴江县志》卷12,《田赋一·额征》,《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163,第326-327页。
    ①[明]魏校:《庄渠遗书》卷8,《谱牒》,《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206册,别集类,第678页。
    ②[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13,史九,第109-110页。
    ③王国平、唐力行:《明清以来苏州社会史碑刻集》,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33页。
    ④王国平、唐力行:《明清以来苏州社会史碑刻集》,第134页。
    ⑤王国平、唐力行:《明清以来苏州社会史碑刻集》,第135页。
    ⑥王国平、唐力行:《明清以来苏州社会史碑刻集》,第140页。
    ⑦王国平、唐力行:《明清以来苏州社会史碑刻集》,第138页。
    ①“原额主义”是由日本学者岩井茂树提出,他所说的“原额主义”不是指租税收入和财政收入的一成不变,而是一个用来表现与经济扩大不相对应的僵化的正额收入,与随着社会发展和国家机构活动的扩大而增大的财政需求之间的矛盾,以及必然伴随为了弥补这种矛盾而派生出的正额外财政的财政体系特征。这种事态起因于各种租税的征收往往有维持在一定水平的倾向——即便不是全部,即“原额”的参见[日]岩井茂树:《中国近代财政史研究》,第262页。正额外财政的滋长,往往损害了社会稳定和政治秩序,应该在国家财政体系内部的原额主义找到其症结所在。原额主义,是唐后期以来,在以两税法为主体系中,逐步确立起来财政原则。明清两代也将其作为祖法而固守。原额主义形成大体又两个理由。首先,在传统中国并无经济增长的概念,虽然政府对于人口增长有一定的认识,但仅仅认为其是海内晏如、国家富强的标志之一,却意识不到它背后所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以及纳税范围的扩张。于是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维持原额会被视为良法美意,而增加赋税额度则会被视为弊政,相关官员就会被社会舆论所不容。其次,原额也能满足中央集中管理财政的要求。从中央对税收的完成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的角度来看,朝廷也需要设定一个具体的标准,同时以当时的交通条件和行政效率而言,采取定额更加便于操作管理。
    ②[明]张学颜等:《万历会计录》卷16,《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第52册,史部﹒政书类,,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年版,第657页。
    ③[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13,史九,第110-111页。
    ④《明宣宗实录》卷78,宣德六年四月癸亥,第1818页。
    ⑤[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浙江备录下》,第2445-2446页。
    ①[明]戴金:《皇明条法事类纂》卷17,户部类,转解官物,《禁革苏松常镇等府粮长大户书手作弊充军为民例》,杨一凡:《中国珍稀法律典籍集成》,乙编第四册,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795页。
    ②“上命户部移文诸郡县,凡功之家,有田土输纳税粮,并应充均工夫役之外,如粮长、里长、水马驿夫等役,悉免之。”《明太祖实录》卷134,洪武十三年十二月丁巳朔,第2132页。
    ③[明]戴金:《皇明条法事类纂》卷1,五刑类,五刑,《在京法司囚犯纳纸许家属自买送纳无籍之徒及承送吏典诓要钱物事发问罪枷号职官有犯奏请》,杨一凡:《中国珍稀法律典籍集成》,乙编第四册,第47页。
    ④梁方仲先生认为,洪武末年就有规定正副粮长数人轮流充当,这应当算作轮充制最早的一种方式,但此后的轮充方式和洪武末年所定的的办法是有所不同的。参见梁方仲:《明代粮长制度(校补本)》,第73页。
    ⑤[明]戴金:《皇明条法事类纂》卷14,户部类,收粮违限,《苏松等府粮长每区要佥大户二十名轮充例》,杨一凡:《中国珍稀法律典籍集成》,乙编第四册,第626页。
    ⑥[明]戴金:《皇明条法事类纂(附编)》,《弘治七年九月二十七日,刑部等衙门太子少保尚书等官白等题》,杨一凡:《中国珍稀法律典籍集成》,乙编第六册,第338页。
    ⑦[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浙江备录下》,第2448页。
    ①[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13,史九,第112页。
    ②[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苏松备录》,第580页。
    ③[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13,史九,第110页。
    ①[清]张廷玉等:《明史》卷206,《列传第九十四·马录》,第5427-5428页。
    ①[清]嵇璜、曹仁虎等:《钦定续文献通考》卷2,《田赋考·历代田赋之制》,《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384,政书类,第59页。
    ②[明]李承勋:《陈八事以足兵食疏》,[清]蔡新等:《御选明臣奏议》,卷21,《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203册,诏令奏议类,第340页。
    ③[明]梁材:《会议王禄军粮及内府收纳疏》,陈子龙等编:《明经世文编》卷103,第926页。
    ④[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常镇备录》,第767-768页。
    ⑤[明]过庭训:《本朝分省人物考》卷78,《湖广衡州府·祝咏》,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第535册史部,第354页。
    ⑥[明]罗洪先:《念庵文集》卷16,墓志铭,《明故奉政大夫河南等处提刑按察司佥事梧冈王公墓志铭》,《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214,别集类,第372页。
    ⑦《明世宗实录》卷95,嘉靖七年十一月壬子,第2211页。
    ①[明]申时行等:《明会典》卷28,《京粮》,第206页。
    ②[明]申时行等:《明会典》卷28,《京粮》,第206页。
    ③[明]黄承昊纂:《(崇祯)嘉兴县志》卷9,《食货志·土田》,《嘉靖二十六年知府赵瀛扒平田则议》,《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年版,第357页。
    ④[明]刘广生修,唐鹤征纂:《(万历)重修常州府志》卷6,《钱谷三·征输》,第8-9页。
    ①《明世宗实录》卷204,嘉靖十六年九月戊戌,第4270页。
    ②[清]倪师孟等纂:《(乾隆)吴江县志》卷44,《经略四·均田荡赋役》《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163,第1252页。
    ③[清]倪师孟等纂:《(乾隆)吴江县志》卷44,《经略四·均田荡赋役》《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163,第1253页。
    ④[清]倪师孟等纂:《(乾隆)吴江县志》卷44,《经略四·均田荡赋役》《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163,第1253页。
    ⑤[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苏松备录》,第573-574页。
    ⑥[明]方岳贡修:《(崇祯)松江府志》卷8,《田赋一》,《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200页。
    ⑦唐文基:《明代赋役制度史》,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79-180页。
    ①[明]栗祁、唐枢:《(万历)湖州府志》卷11,《赋役·嘉靖二十年知府张铎申请均摊税粮起征议》,《四库存目丛书》,史部191册,第224页。
    ②[明]赵用贤:《议平江南粮役疏》,陈子龙等编:《明经世文编》卷397,第4289页。
    ③[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浙江备录下》,第2446页。
    ④[明]黄承昊纂:《(崇祯)嘉兴县志》卷9,《食货志·土田》,《嘉靖二十六年知府赵瀛扒平田则议》,第357页。
    ⑤[明]刘应钶:《(万历)嘉兴府志》卷5,《田亩》,《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505,成文出版社,1983年版,第266-267页。
    ①[明]刘广生修,唐鹤征纂:《(万历)重修常州府志》卷6,《钱谷三·征输》,第9页。
    ②[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常镇备录》,第720页。
    ③《明神宗实录》卷42,万历三年九月庚申,第960页。
    ④[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浙江备录下》,第2446页。
    ⑤嘉靖后,白粮正米的征收总数基本维持不变,但征收集体情况在中央与地方时有调整,《明穆宗实录》卷12,隆庆元年九月辛未,第336页;[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常镇备录》,第768页。
    ⑥[清]李铭皖等修:《(同治)苏州府志》卷16,《田赋五·漕运》,《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5,第420页。
    ①《明穆宗实录》卷19,隆庆二年四月戊子,第526页。
    ②[清]倪师孟等纂:《(乾隆)吴江县志》卷44,《经略四·均田荡赋役》,《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163,第1266页。
    ③[明]赵用贤:《议平江南粮役疏》,陈子龙等编:《明经世文编》卷397,第4291页。
    ④[明]沈佳胤辑:《翰海》卷11,《经世部·赋役》,《北运白粮事宜》,王钟翰主编:《四库禁毁丛刊》,集部20册,第331-332页。
    ①[明]赵用贤:《议平江南粮役疏》,陈子龙等编:《明经世文编》卷397,第4287-4288页。
    ②《明神宗实录》卷213,万历十七年七月乙丑,第4000页。
    ③[明]赵用贤:《议平江南粮役疏》,陈子龙等编:《明经世文编》卷397,第4290-4291页。
    ④[明]申时行等:《纶扉简牍》卷8,《答李巡按》,王钟翰主编:《四库禁毁丛刊》,集部161册,第320页。
    ⑤[明]申时行等:《纶扉简牍》卷8,《答周志斋巡抚》,王钟翰主编:《四库禁毁丛刊》,集部161册,第333页。
    ⑥[明]张栋:《国计民生交绌敬伸末议以仰裨万一疏》,陈子龙等编:《明经世文编》卷438,第4793页。
    ①[明]黄承昊纂:《(崇祯)嘉兴县志》卷10,《赋役·均徭》,《万历三十八年左布政吴用先通行敛解事宜附》,第399页。
    ②《明世宗实录》卷84,嘉靖七年正月乙未,第1901页。
    ③[明]张学颜:《万历会计录》卷35,《民运》,《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第53册,史部﹒政书类,第1124页。
    ④[清]谈迁:《北游录》,《纪文·上大司农陈素庵书》,第265页。
    ①[清]张廷玉等:《明史》卷78,《食货二·赋役》,第1902页。
    ②[明]陈仁锡:《无梦园初集》,车集3,《漕运积滞议》,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第1382册集部,第439-440页。
    ③[清]朱奇龄:《续文献通考补》卷21,《赋役补》,贾贵荣辑:《九通拾补》,第5册,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版,第487-488页。
    ④[清]姚光发等纂:《(光绪)重修华亭县志》卷8《田赋下》,《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45,成文出版社,1970年版,第659页。
    ⑤万历二十九年(1601),嘉兴知县郑振先敦促明廷实行北绢与白粮之役的合编,并列举五条便利条件,具体为:“盖北粮北绢皆京解也,道里本同,便一;以贴役之有余补绢解之不足,是两平也,便二;北运有解绢之责,必不敢轻托包棍奸弊可清,便三;北绢起解每迟,而责与白粮同解,谁敢后期,便四;故事白粮一十六篷共押运三十二名,绢折解户八名今共编四十名,在白粮加四篷,每名止运正耗粮米三百七十余石,于中船起运之宪例甚合,在绢折每人止织二疋二丈有零,而赔累之赀甚省,便五。”参见[明]黄承昊纂:《(崇祯)嘉兴县志》卷10,《赋役·均徭》,《万历二十九年知县郑振先钱粮征收解给兑运等项申文》,第399页。笔者认为郑振先虽看到了两役合编的便利,但却忽视了两役合编后,徭役过于集中化无疑会给小民带来更加沉重的负担。
    ⑥[明]毕自严:《度支奏议》,第6册,四川司卷5,《题立法督催起解拖欠布疋疏》,第495页。
    ①[明]毕自严:《度支奏议》,第6册,四川司卷5,《题立法督催起解拖欠布疋疏》,第496页。
    ②[明]刘广生修,唐鹤征纂:《(万历)重修常州府志》卷6,《钱谷三·征输》,第44页。
    ③[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苏松备录》,第657页。
    ④《明神宗实录》卷188,万历十五年七月癸巳,第3519页。
    ⑤[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常镇备录》,第762页。
    ⑥[明]樊维城、胡震亨等纂修:《(天启)海盐县图经》卷6,《食货篇第二之下·役法》,《隆庆中粮役事宜》,《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208册,第430页。
    ⑦[明]申时行等:《明会典》卷28,《京粮》,第207页。
    ⑧[明]刘广生修,唐鹤征纂:《(万历)重修常州府志》卷6,《钱谷三·征输》,第11页。
    ⑨[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常镇备录》,第732页。
    ①[明]赵用贤:《议平江南粮役疏》,陈子龙等编:《明经世文编》卷397,第4290页。
    ②[明]刘广生修,唐鹤征纂:《(万历)重修常州府志》卷6,《钱谷三·征输》,第15-16页。
    ③[明]刘广生修,唐鹤征纂:《(万历)重修常州府志》卷6,《钱谷三·征输》,第16-18页。
    ④[明]刘广生修,唐鹤征纂:《(万历)重修常州府志》卷6,《钱谷三·征输》,第21页。
    ⑤[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常镇备录》,第736页。
    ①[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常镇备录》,第743页。
    ②[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常镇备录》,第737页。
    ③[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常镇备录》,第746页。关于图运法争议颇大,有人认为“法莫善于此矣”,但如唐鹤征、孙继皋等众多士大夫却认为此变法“利少而害多”,参见[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常镇备录》,第747-745页;[明]孙继皋:《宗伯集》,卷6,《尺牍·答李抚院养愚》,《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230册,别集类,第325-326页。
    ④[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苏松备录》,第634页。
    ⑤参见[明]刘广生修,唐鹤征纂:《(万历)重修常州府志》卷6,《钱谷三·征输》,第56-61页。
    ①[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苏松备录》,第634页。
    ②[明]方岳贡修:《(崇祯)松江府志》卷12,《役议》,《万历庚戌抚台徐会题均役疏》,第326页。
    ③[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苏松备录》,第580页。
    ④[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浙江备录下》,第2448页。
    ⑤[明]归有光撰、[清]归庄编:《震川别集》卷9,《公移·长兴县编审告示》,《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228册,别集类,第576-577页。
    ⑥常州乡绅唐顺之在给苏州知府王仪书书信中提到大体上有五种避役手段:“大户之诡寄也,奸猾之那移也,花分也,贿买也,官户之滥免也。”而具体方式参见[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常镇备录》,第731-734页。
    ⑦[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常镇备录》,第763页。
    ①[明]牛若麟修:《(崇祯)吴县志》卷9,《役法》,《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第15册,上海书店出版社,1990年版,第856页。
    ②[明]方岳贡修:《(崇祯)松江府志》卷12,《役议》,《万历庚戌抚台徐会题均役疏》,第326页。
    ③[明]方岳贡修:《(崇祯)松江府志》卷12,《役议》,《万历庚戌抚台徐会题均役疏》,第326页。
    ④[清]倪师孟等纂:《(乾隆)吴江县志》卷16,《徭役》,《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163,第463-464页。
    ⑤[明]朱国桢:《涌幢小品》卷14,《揭帖》,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版,第322页。
    ⑥参见[日]濱島敦俊:《明代江南農村社会の研究》,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1982年版,第215-260页;
    [日]川勝守:《中國封建國家の支配構造—明清賦役制度史の研究》,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1980年版,
    第453-498页。
    ①[明]樊维城、胡震亨等纂修:《(天启)海盐县图经》卷6,《食货篇第二之下·役法》,《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208册,第424页。
    ③本表根据《(天启)海盐县图经》卷6,《食货篇第二之下·役法》整理。
    ④[明]李日华:《味水轩日记》卷2,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版,第118页。
    ⑤[明]李日华:《味水轩日记》卷2,第118页。
    ①[明]朱国桢:《涌幢小品》卷14,《揭帖》,第323页。
    ②[清]刘沂春修:《(崇祯)乌程县志》卷5,《秩官·知县》,《第311页。
    ③[明]徐阶:《世经堂集》卷24,《复周三泉邑侯》,《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85册,第131页。
    ④[日]濱島敦俊:《明代江南農村社会の研究》,第341页。
    ⑤[明]刘广生修,唐鹤征纂:《(万历)重修常州府志》卷6,《钱谷三·征输》,第55页。
    ⑥[明]刘广生修,唐鹤征纂:《(万历)重修常州府志》卷6,《钱谷三·征输》,第64-65页。
    ⑦万历二十七年(1599),武进县知县晏文辉因“总部粮长管解白粮,远涉繁苦,甚险甚重”,令赋役负担较轻的银头再承担粮长自身任务的20%,而承担运输职责的解头则根据虎头鼠尾册分五等佥充。参见[明]刘广生修,唐鹤征纂:《(万历)重修常州府志》卷6,《钱谷三·征输》,第65-66页。
    ⑧“(万历)二十九年,当大造,今韩侯浚谓均田则可以均役。一县之田,势不可得均,而就所在一扇之中,计田若干,应编排年若干,一以田为准,于是贫者得以息肩。”参见[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苏松备录》,第573-574页。韩浚将“应编排年若干名,大较以田百亩者率,充排年,伍拾亩者率,为帮贴,其叁百亩以上至千亩万亩者,不妨多编几名,二三十亩以下止充甲首,贫里自愿朋充者,听田数太少,自愿并图并里者,亦听如此。”他又令粮长一役“合候编审毕日,造定虎头鼠尾文册,必使田有定分役,不累贫庶”,以期均田均役之法经久可行。参见[明]韩浚等修:《(万历)嘉定县志》卷6,《田赋考中·徭役》,《知县韩浚查议均田由略》,《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421,第427页。
    ①江苏省博物馆编:《江苏省明清以来碑刻资料选集》,三联书店,1959年版,第517页。
    ②江苏省博物馆编:《江苏省明清以来碑刻资料选集》,第519页。
    ③[清]李光祚修:《(乾隆)长洲县志》卷14,《徭役》,《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13,第
    161页。
    ④本表根据《(康熙)苏州府志》卷27,《知府赵世禄均役全书跋》及[日]濱島敦俊:《明代江南農村社会の研究》,第365页整理。
    ①如苏州府长洲县“上差福府一名,编田三千四百亩,福藩分封河南应供禄米坐派本县运解。中差北运、南运、砖解等,共四十五名,编田五万一千二百亩。砖解,凡管建例于本县齐门外陆墓窑作造烧大砖,谓之皇砖点解户运解。下差柜收,一百四十名,编田四万二千九百亩,以上诸役五年一佥点,与十排年役各别挨轮。”参见[清]李光祚修:《(乾隆)长洲县志》卷14,《徭役》,《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13,第161页。苏州府常熟县则佥派北运每年二十四名,以户田三千五百亩者为率;南运每年一名,以户田田千亩者为率。参见[日]川勝守:《中國封建國家の支配構造—明清賦役制度史の研究》,第494页。松江府青浦县则是“田二千五百亩当细布解,一千二百亩当秋粮总书,一千亩当北运,八百亩当公侯轻赍解,四百亩当风汛,三百亩当水乡荡价、凤阳等仓解,二百五十亩当收银,一千二百亩当农桑丝绢解及收南运,一百二十亩当柴薪解。”参见[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苏松备录》,第674页。
    ②[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20,《言事·见朝辞朝》,第519页。
    ③[明]毕自严:《度支奏议》,第6册,四川司卷3,《覆南督部条议南庾振刷事宜疏》,第381页。
    ①[明]陈龙正:《几亭外书》卷4,《乡帮利弊考》,《户例十二条·清隐匿花分诡寄一》,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第1133册集部,第345页。
    ②[明]樊维城、胡震亨等纂修:《(天启)海盐县图经》卷6,《食货篇第二之下·役法》,《南北三仓各粮听尽缘由》,《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208册,第436页。
    ③[明]方岳贡修:《(崇祯)松江府志》卷12,《役议》,《华亭邑侯井愚聂公二议》,第330页。
    ④[明]王圻:《王侍御类稿》卷9,《均田均役议》,《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140册,第312页。
    ⑤[明]陈仁锡:《无梦园初集》车集3,《漕运积滞议》,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第1382册集部,第439-440页。
    ①[明]黄廷鹄:《役法原疏》,陈子龙等编:《明经世文编》卷503,第5536-5537页。
    ②[明]陈龙正:《几亭外书》卷4,《乡帮利弊考》,《户例十二条·乡绅充北运二》,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第1133册集部,第346-347页。
    ①[明]王圻:《王侍御类稿》卷9,《均田均役议》,《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140册,第312页。
    ②[明]徐必达:《南州草》卷2,《奏疏》,《目击白粮迟误之故解户艰苦之情敬循职掌条末议以重内供以苏民困疏》转引自[日]川胜守:《中国封建国家の支配构造—明清赋役制度史の研究》,第479页。
    ③[明]方岳贡修:《(崇祯)松江府志》卷12,《役议》,《华亭邑侯井愚聂公二议》,第329页。不过这其中也有不同的声音,晚明士人陈继儒认为官员只应该承担白粮等重役:“大抵嘉湖事例,无不役之田,无不田之役。小民朋里排则可,朋布解北运收兑大役则不可,官册优免外当大役则可,当里排则不可,何也?官册而当里排,付之子弟则纨袴,付之童仆则侵逃。”[明]沈佳胤辑:《翰海》卷11,《经世部·赋役》,《答钱兵尊》,钟翰主编:《四库禁毁丛刊》,集部20册,第329页。
    ④[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20,《言事·见朝辞朝》,第519页;[明]朱国桢:《涌幢小品》卷14,《编役连拜》,第292-293页。
    ⑤本表根据《(万历)嘉定县志》卷5,《田赋考上·北运》整理。
    ①嘉定县白粮夫船银与车脚银全部据此标准,只有德府禄米例外,其并无夫船银,车脚银则为“每石银叁钱”参见[明]韩浚等修:《(万历)嘉定县志》卷5,《田赋考上·北运》,《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421,第388-391页。
    ②本表根据《(康熙)常熟县志》卷7,《田赋上》整理。
    ①[清]高士鸃、杨振藻修:《(康熙)常熟县志》卷7,《田赋上》,《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4,第122页。
    ②[清]谈迁:《国榷》卷90,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5481页。
    ③本表根据《(崇祯)松江府志》卷9,《田赋二》整理。
    ①参见[明]方岳贡修:《(崇祯)松江府志》卷9,《田赋二》,第215-218页。
    ②参见黄冕堂:《中国历代物价问题考述》,济南:齐鲁书社,2008年版,第57-58页。
    ③[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苏松备录》,第615页。
    ①[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苏松备录》,第615页。
    ②[明]毕自严:《度支奏议》,第5册,边饷司卷1,《遵旨查奏赋额存留款项疏》,第37页。
    ③[明]陈龙正:《几亭外书》卷4,《乡帮利弊考》,《己巳冬公送邑侯十议·北运》,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第1133册集部,第330页。
    ④[明]陈龙正:《几亭外书》卷4,《乡帮利弊考》,《均役初议四条拟未送·二议役无重轻宜一时并定》,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第1133册集部,第337页。
    ⑤[清]嵇璜、曹仁虎等:《钦定续文献通考》卷31,《国用考·漕运》,《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384,政书类,第71页。
    ⑥[明]茅元仪:《石民四十集》卷64,《与京师当事书四》,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第1386册集部,第584页。
    ①[明]王圻:《王侍御类稿》卷9,《均田均役议》,《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140册,第313-314页。
    ②[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浙江备录下》,第2450页。
    ③[明]刘广生修,唐鹤征纂:《(万历)重修常州府志》卷6,《钱谷三·征输》,第74页。
    ④[明]樊维城、胡震亨等纂修:《(天启)海盐县图经》卷6,《食货篇第二之下·役法》,《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208册,第437页。
    ⑤[明]姚舜牧:《来恩堂草》卷15,《论事编》,王钟翰主编:《四库禁毁丛刊》,集部107册,第238页。
    ①[明]陈龙正:《几亭外书》卷4,《乡帮利弊考》,《户例十二条·勿查报大户三》,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第1133册集部,第347页。
    ②[明]陈龙正:《几亭外书》卷4,《乡帮利弊考》,《均役初议四条拟未送·一议官图承认重役》,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第1133册集部,第337页。
    ③[明]陈龙正:《几亭外书》卷4,《乡帮利弊考》,《均役正议六条送蔡父母·二均殷户》,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第1133册集部,第338页。
    ④[明]陈龙正:《几亭外书》卷4,《乡帮利弊考》,《均役答问六条·南北品搭二》,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第1133册集部,第340页。
    ⑤[明]陈龙正:《几亭外书》卷4,《乡帮利弊考》,《均役答问六条·两年铺派重轻三》,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第1133册集部,第340页。
    ①[明]陈龙正:《几亭外书》卷4,《乡帮利弊考》,《均役答问六条·听民间自认四》,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第1133册集部,第340页。
    ②[清]谈迁:《国榷》卷69,第4289页。
    ③[明]牛若麟修:《(崇祯)吴县志》卷9,《役法》,《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第15册,第862页。
    ④[清]高士鸃、杨振藻修:《(康熙)常熟县志》卷9,《徭役》,《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4,第156页。
    ⑤[清]李光祚修:《(乾隆)长洲县志》卷14,《徭役》,《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13,第162页。
    ⑥[清]黄之隽等编纂:《江南通志》卷77,《食货殖·漕运》,《黄希宪改运白粮疏》,《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267册,地理类,第242页。
    ①[明]吴麟征:《吴忠节公遗集》卷2,《书牍·与彭观民》,王钟翰主编:《四库禁毁丛刊》,集部81册,第408页。
    ②[清]叶梦珠:《阅世编》卷6,《徭役》,第148页。
    ①[明]丘浚:《大学衍义补》卷34,《制国用·漕挽之宜下》,第309页。
    ②[明]陈仁锡:《皇明世法录》卷55,《漕政》,王钟翰主编:《四库禁毁丛刊》,史部15册,第443页。
    ①[明]张内蕴、周大韶:《三吴水考》卷2,《水利大纲·运河》,《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335,地理类,第99-100页。
    ②吴智和:《明代江南五府北差白粮》,第86页
    ③蔡泰彬:《明代漕河之整治与管理》,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274页。
    ④蔡泰彬:《明代漕河之整治与管理》,第358页。
    ①[明]王圻:《续文献通考》卷39,《国用考·漕运下》,第579页。
    ②[清]傅泽洪:《行水金鉴》卷175,《漕运》,《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340,地理类,第692页。
    ③[美]黄仁宇:《明代的漕运》,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年版,第22页。
    ④[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扬州府备录,第1278页。
    ⑤按“徐吕二洪“有广义狭义之说,本文采用狭义之说,广义为徐州城(江苏铜山)至淮安城(江苏淮阴)间,此一泗河下游河道之别称。参见蔡泰彬:《明代漕河之整治与管理》,第47页。
    ⑥葛振家:《崔溥<漂海录>评注》,三月初二日,北京:线装书局,2002年版,第121页。
    ⑦葛振家:《崔溥<漂海录>评注》,三月初三日,第123页。
    ⑧葛振家:《崔溥<漂海录>评注》,三月初二日,第121页。
    ⑨[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扬州府备录,第1196页。
    ①[明]王圻:《续文献通考》卷39,《国用考·漕运下》,第579页。
    ②蔡泰彬:《明代漕河之整治与管理》,第141页。
    ③[明]毕自严:《度支奏议》,第6册,四川司卷4,《覆总漕总河题议催攒白粮疏》,第453页。
    ①[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浙江备录下》,第2447页。
    ①[明]毕自严:《度支奏议》,第6册,浙江司卷1,《题粮长勘合差官赍敕情繇疏》,第170页。
    ③[明]祁彪佳:《宜焚全稿》卷9,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第492册集部,第512页。
    ④[明]毕自严:《度支奏议》,第6册,浙江司卷1,《查明粮长勘合始末奉行疏》,第175页。
    ⑤[明]申时行等:《明会典》卷29,《征收》,第216页。
    ⑥[明]申时行等:《明会典》卷213,《户科》,第1062页。
    ⑦[明]林世远、王鏊等纂:《(正德)姑苏志》,《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第27册,史部﹒地理类,卷52,《人物十·名臣》,第810页。
    ⑧[明]申时行等:《明会典》卷42,《粮长勘合》,第303页。
    ⑨[明]毕自严:《度支奏议》,第6册,浙江司卷1,《题粮长勘合差官赍敕情繇疏》,第170页。
    ⑩[明]樊维城、胡震亨等纂修:《(天启)海盐县图经》卷6,《食货篇第二之下·役法》,《万历三十八年设贴役银事宜》,《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208册,第432页。
    ①[明]毕自严:《度支奏议》,第6册,浙江司卷1,《查明粮长勘合始末奉行疏》,第175-176页。
    ②[明]祁彪佳:《宜焚全稿》卷9,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第492册集部,第512页。
    ③[明]毕自严:《度支奏议》,第6册,浙江司卷1,《查明粮长勘合始末奉行疏》,第177页。
    ④[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常镇备录》,第785-786页。
    ⑤[明]宋应星、潘吉星译注:《天工开物译注》卷下,舟车第十五,《漕舫》,第244页。
    ⑥[明]宋应星、潘吉星译注:《天工开物译注》卷下,舟车第十五,《漕舫》,第246页。
    ⑦[明]戴金:《皇明条法事类纂》卷17,户部类,转解官物,《白粮船不许带砖纳钞军船不许搀先过闸河西务等处揽头不许拦阻包车多取脚价例》,杨一凡:《中国珍稀法律典籍集成》,乙编第四册,第762页。
    ⑧[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常镇备录》,第767页。
    ⑨[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常镇备录》,第767-768页。
    ⑩[明]梁材:《复议节财用疏》,陈子龙等编:《明经世文编》卷102,第919页。
    ①[明]申时行等:《明会典》卷200,粮船,第1005页。有的文献也记载造船费用大约在“银百两”左右,参见[明]杨宏、谢纯:《漕运通志》卷8,《漕例略·急补浅船攒运》《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第56册,史部﹒政书类,第517页。
    ②[明]申时行等:《明会典》卷27,《民运》,第205页。
    ③[明]牛若麟修:《(崇祯)吴县志》卷9,《役法》,《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第15册,第881页。
    ④[清]范承谟:《范忠贞集》卷2,《抚浙奏议·请改折漕粮疏》,《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253册,别集类,第31页。
    ⑤[明]毕自严:《度支奏议》,第6册,四川司卷4,《覆总漕总河题议催攒白粮疏》,第454页。
    ⑥胡铁球:《明代“重役”体制的形成——以白粮解运为例》,《社会科学》,2012年第6期,第136-138页。
    ⑦[明]毕自严:《度支奏议》,第6册,四川司卷4,《覆漕臣参总部通判并条陈四款疏》,第437页。
    ⑧[明]毕自严:《度支奏议》,第6册,四川司卷4,《覆总漕总河题议催攒白粮疏》,第454页。
    ⑨《明神宗实录》卷14,万历元年六月甲子,第443页。
    ①《明神宗实录》卷108,万历九年正月丙子,第2081页。
    ②[明]毕自严:《度支奏议》,第6册,四川司卷4,《覆漕臣参总部通判并条陈四款疏》,第435页。
    ③[明]毕自严:《度支奏议》,第6册,四川司卷4,《覆总漕总河题议催攒白粮疏》,第453页。
    ④[明]刘荣嗣:《简斋先生集》,文选卷1,《报回空过济禁私载疏》,王钟翰主编:《四库禁毁丛刊》,集部46册,第360页。
    ⑤《明神宗实录》卷119,万历九年十二月乙巳,第2228页。
    ⑥[明]牛若麟修:《(崇祯)吴县志》卷9,《役法》,《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第15册,第873页。
    ⑦[明]王以宁:《王以宁奏疏》卷2,《北畿疏草·条陈仓漕积弊疏》,王钟翰主编:《四库禁毁丛刊》,史部69册,第169页。
    ⑧[明]章潢:《图书编》卷35,《议转漕》,《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275册,类书类,第721页。
    ⑨[明]毕自严:《度支奏议》,第7册,云南司卷1,《题覆漕院粮船蚤发回空以济新运疏》,第79-80页。
    ⑩[明]毕自严:《度支奏议》,第7册,云南司卷6,《覆户科查核轻赍据实销算疏》,第314-315页。
    11[明]梁材:《复议节财用疏》,陈子龙等编:《明经世文编》卷102,第919页。
    12[明]陆树德:《民运困极疏》,陈子龙等编:《明经世文编》卷291,第3072页。
    ①《明神宗实录》卷15,万历元年七月丁酉,第463页。
    ②[明]申时行等:《明会典》卷27,《民运》,第205页。
    ③[明]申时行等:《明会典》卷27,《民运》,第205页。
    ④[清]李铭皖等修:《(同治)苏州府志》卷16,《田赋五·漕运》,《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5,第422页。
    ⑤[明]申时行等:《明会典》卷27,《民运》,第205页。
    ⑥[明]毕自严:《度支奏议》,第6册,四川司卷4,《覆总漕总河题议催攒白粮疏》,第454页。
    ⑦[明]黄承昊纂:《(崇祯)嘉兴县志》卷10,《赋役·均徭》,《万历二十九年知县郑振先钱粮征收解给兑运等项申文》,第399页。
    ⑧[明]樊维城、胡震亨等纂修:《(天启)海盐县图经》卷6,《食货篇第二之下·役法》,《万历三十八年设贴役银事宜》,《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208册,第431页。
    ⑨[清]卢思诚:《(光绪)江阴县志》卷25,《艺文一·题为以杜凭狐以昭皇仁疏》,《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457,成文出版社,1983年版,第2660页。
    ①[明]毕自严:《度支奏议》,第6册,四川司卷4,《覆总漕总河题议催攒白粮疏》,第454页。
    ②[明]张萱:《西园闻见录》卷38,《户部七·漕运后》,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第1369册集部,第117页。
    ③[明]毕自严:《度支奏议》,第6册,浙江司卷1,《题参白粮奸解冯锦林等提究疏》,第168页。
    ④[明]万士和:《条陈南粮缺乏事宜疏》,陈子龙等编:《明经世文编》卷312,第3307页。
    ⑤[明]茅元仪:《石民四十集》卷64,《与京师当事书四》,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第1386册集部,第585页。
    ⑥[清]卢思诚:《(光绪)江阴县志》卷25,《艺文一·题为以杜凭狐以昭皇仁疏》,《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457,第2660页。
    ⑦[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常镇备录》,第762页。
    ⑧[明]彭韶:《彭惠安集》卷1,《奏议》,《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186册,别集类,第12页。
    ⑨[明]申时行等:《明会典》卷27,《民运》,第205页。
    ⑩[明]王恕:《议事奏状》,陈子龙等编:《明经世文编》卷39,第302页。
    ①《明宣宗实录》卷6,洪熙元年闰七月丁巳,第165-166页。
    ②[明]陈威、顾清纂修:《(正德)松江府志》卷24,《宦绩下》,《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181册,第732页。
    ③参见胡铁球:《明代“重役”体制的形成——以白粮解运为例》,第135页。
    ④[明]赵锦修:《(嘉靖)江阴县志》卷5,《食货记第四上·徭役》,《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第15册,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63年版,第31页。
    ⑤[明]林世远、王鏊等纂:《(正德)姑苏志》,《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第27册,史部﹒地理类,卷
    42,《宦绩六,周忱》,第654页。
    ⑥[明]张学颜:《万历会计录》卷35,《民运》,《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第53册,史部﹒政书类,第1124页。
    ⑦[明]张学颜:《万历会计录》卷35,《民运》,《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第53册,史部﹒政书类,第1124页。
    ⑧[明]梁材:《复议节财用疏》,陈子龙等编:《明经世文编》卷102,第919页。
    ①[明]张学颜:《万历会计录》卷35,《民运》,《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第53册,史部﹒政书类,第1125页。
    ②[明]申时行等:《明会典》卷28,《京粮》,第207页。
    ③[明]梁材:《复议节财用疏》,陈子龙等编:《明经世文编》卷102,第920页。
    ④[明]张学颜:《万历会计录》卷35,《民运》,《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第53册,史部﹒政书类,第1124页。
    ⑤[明]张学颜:《万历会计录》卷35,《民运》,《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第53册,史部﹒政书类,第1124-1125页。
    ⑥[明]毕自严:《度支奏议》,第6册,四川司卷4,《覆总漕总河题议催攒白粮疏》,第454页。
    ⑦《明穆宗实录》卷17,隆庆二年二月丙午,第488页。
    ⑧[明]陈蕖:《白粮弊极难堪部运玩纵当议恳祈圣明特赐查处以肃法纪以重供应疏》,[明]吴亮辑:《万历疏钞》卷26,粮储类,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第469册史部,第159页。
    ①《明穆宗实录》卷17,隆庆二年二月丙午,第488页。
    ②[明]申时行等:《明会典》卷27,《民运》,第205页。
    ③[明]陈仁锡:《无梦园初集》,车集3,《白粮差议》,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第1382册集部,第448页。
    ④[明]祁彪佳:《宜焚全稿》卷17,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第492册集部,第772页。
    ⑤《明神宗实录》卷15,万历元年七月丁酉,第464页。
    ⑥[明]祁彪佳:《宜焚全稿》卷9,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第492册集部,第506页。
    ⑦[明]毕自严:《度支奏议》,第6册,浙江司卷1,《题参白粮奸解冯锦林等提究疏》,第167页。
    ⑧[明]黄承昊纂:《(崇祯)嘉兴县志》卷10,《赋役·均徭·禁革名款》,第402页。
    ⑨[明]潘季驯:《河防一览》,卷14,《酌议河道善后事宜疏》,《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334册,地理类,第491页。
    ⑩[明]王以宁:《王以宁奏疏》卷2,《北畿疏草·举荐部运白粮官员疏》,王钟翰主编:《四库禁毁丛刊》,史部69册,第186页。
    11《明神宗实录》卷354,万历二十八年十二月丁亥,第6628页。
    12[明]毕自严:《度支奏议》,第6册,四川司卷4,《覆总漕总河题议催攒白粮疏》,第454页。
    13参见鲍彦邦:《明代白粮的解运方式与危害》,《暨南学报》,1982年3期,第39页。
    ①[明]王以宁:《王以宁奏疏》卷2,《北畿疏草·举荐部运白粮官员疏》,王钟翰主编:《四库禁毁丛刊》,史部69册,第187页。
    ②[明]牛若麟修:《(崇祯)吴县志》卷8,《田赋》,《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第15册,第793页。
    ③[清]倪师孟等纂:《(乾隆)吴江县志》卷16,《徭役》,《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163,第455页。
    ④[明]韩浚等修:《(万历)嘉定县志》卷6,《田赋考中·徭役》,《知县王福征详定役米碑略》,《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421,第441-442页。
    ⑤[明]方岳贡修:《(崇祯)松江府志》卷8,《田赋二》,第231页。
    ⑥[清]许瑶光等修:《(光绪)嘉兴府志》卷82,《艺文·陆清源白粮官运疏》,《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53,成文出版社,1970年版,第2626页。
    ⑦[明]陈仁锡:《无梦园初集》,车集3,《白粮差议》,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第1382册集部,第448页。
    ⑧[明]牛若麟修:《(崇祯)吴县志》卷9,《役法》,《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第15册,第879页。
    ⑨[明]沈佳胤辑:《翰海》卷11,《经世部·赋役》,《答钱兵尊》,王钟翰主编:《四库禁毁丛刊》,集部20册,第329页。
    ⑩[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浙江备录下》,第2453页。
    ①胡铁球:《明代“重役”体制的形成——以白粮解运为例》,第136页。
    ②[清]沈翼机等:《浙江通志》卷80,《漕运上》,《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279册,地理类,第173-174页。
    ③[清]刘沂春修:《(崇祯)乌程县志》卷11,《艺文·议役》,第463页。
    ④[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浙江备录下》,第2451页。
    ⑤[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常镇备录》,第756页。
    ①[明]梁材:《复议节财用疏》,陈子龙等编:《明经世文编》卷102,第919页。
    ②[明]梁材:《会议王禄军粮及内府收纳疏》,陈子龙等编:《明经世文编》卷103,第926页。
    ③[明]祁彪佳:《宜焚全稿》卷6,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第492册集部,第406页。
    ④[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浙江备录下》,第2455页。
    ⑤[明]陈龙正:《几亭外书》卷4,《乡帮利弊考》,《户例十二条·乡绅充北运二》,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第1133册集部,第346页。
    ⑥[明]祁彪佳:《宜焚全稿》卷6,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第492册集部,第406页。
    ①江苏省博物馆编:《江苏省明清以来碑刻资料选集》,第571-572页。
    ②[清]黄之隽等编纂:《江南通志》卷77,《食货殖·漕运》,《陈睿谟白粮解役疏略》,《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267册,地理类,第241页。
    ③[明]祁彪佳:《宜焚全稿》卷9,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第492册集部,第785-786页。
    ④[明]温纯:《温恭毅集》,卷3,《纠劾有司官员以备考察疏》,《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227册,别集类,第445-446页。
    ⑤[明]周孔教:《周中丞疏稿》,江南疏稿卷9,《举劾有司官员疏》,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第481册史部,第464页。
    ⑥[明]毕自严:《度支奏议》,第6册,四川司卷4,《覆漕臣参总部通判并条陈四款疏》,第434-435页。
    ⑦[明]陈仁锡:《无梦园初集》,车集3,《漕运积滞议》,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第1382册集部,第440页。
    ①[明]韩浚等修:《(万历)嘉定县志》卷7,《田赋考下》,《知县李资坤申议六事》,《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421,第1312页。
    ②[明]刘广生修,唐鹤征纂:《(万历)重修常州府志》卷5,《钱谷二·里徭》,第72页。
    ③[明]梁材:《复议节财用疏》,陈子龙等编:《明经世文编》卷102,第919页。
    ④[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常镇备录》,第749页。
    ⑤[明]陈龙正:《几亭外书》卷4,《乡帮利弊考》,《户例十二条·乡绅充北运二》,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第1133册集部,第346页。
    ⑥[明]牛若麟修:《(崇祯)吴县志》卷9,《役法》,《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第15册,第884页。
    ⑦[明]陆树德:《民运困极疏》,陈子龙等编:《明经世文编》卷291,第3072页。
    ⑧[清]李铭皖等修:《(同治)苏州府志》卷16,《田赋五·漕运》,《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5,第422页。
    ⑨[清]刘沂春修:《(崇祯)乌程县志》卷11,《艺文·议役》,第463页。
    ①[清]李铭皖等修:《(同治)苏州府志》卷16,《田赋五·漕运》,《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5,第422页。
    ②[明]陈仁锡:《无梦园初集》,劳集1,《北运》,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第1382册集部,第292页。
    ③[明]徐必达:《请革解纳白粮积弊疏》,[清]蔡新等:《御选明臣奏议》,卷34,《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203册,诏令奏议类,第578页。
    ④[明]唐时升:《三易集》卷8,《书牍·答陈明府书》,王钟翰主编:《四库禁毁丛刊》,集部178册,第116页。
    ⑤[明]黄承昊纂:《(崇祯)嘉兴县志》卷10,《赋役·均徭》,《万历三十五年光禄寺寺丞徐必达奏准浙直北白事宜附》,第406页。
    ⑥[清]沈翼机等:《浙江通志》卷80,《漕运上》,《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279册,地理类,第175页。
    ①[明]黄承昊纂:《(崇祯)嘉兴县志》卷10,《赋役·均徭》,《万历三十五年光禄寺寺丞徐必达奏准浙直北白事宜附》,第407页。
    ②[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浙江备录下》,第2456页。
    ③[明]王以宁:《王以宁奏疏》卷2,《北畿疏草·条陈仓漕积弊疏》,王钟翰主编:《四库禁毁丛刊》,史部69册,第169页。
    ④[明]陆树德:《民运困极疏》,陈子龙等编:《明经世文编》卷291,第3072页。
    ⑤[明]张学颜:《万历会计录》卷35,《民运》,《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第53册,史部﹒政书类,第1124页。
    ⑥[明]温纯:《温恭毅集》卷4,《恳乞俯怜民运繁苦议免关税以苏积困疏》,《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227册,别集类,第472页。
    ⑦[明]温纯:《温恭毅集》卷4,《恳乞俯怜民运繁苦议免关税以苏积困疏》,《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227册,别集类,第472-473页。
    ①[明]黄承昊纂:《(崇祯)嘉兴县志》卷10,《赋役·均徭》,《万历三十五年光禄寺寺丞徐必达奏准浙直北白事宜附》,第406页。
    ②[明]黄承昊纂:《(崇祯)嘉兴县志》卷10,《赋役·均徭》,《万历三十五年光禄寺寺丞徐必达奏准浙直北白事宜附》,第407页。
    ③[明]徐必达:《请革解纳白粮积弊疏》,[清]蔡新等:《御选明臣奏议》,卷34,《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203册,诏令奏议类,第577页。
    ④《明熹宗七年都察院实录》卷10,天启五年十二月初七,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第1240-1241页。
    ⑤[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浙江备录下》,第2455-2456页。
    ⑥[明]高攀龙:《解头问》,陈子龙等编:《明经世文编》卷494,第5476页。
    ⑦[明]赵世卿:《司农奏议》卷2,《覆浙江巡盐条议白粮疏》,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第480册史部,第156页。
    ⑧[明]赵世卿:《司农奏议》卷2,《覆浙江巡盐条议白粮疏》,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第480册史部,第156页。
    ①[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苏松备录》,第619页。
    ②[明]牛若麟修:《(崇祯)吴县志》卷9,《役法》,《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第15册,第886页。
    ③[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浙江备录下》,第2454页。
    ④参见梁方仲:《明代粮长制度(校补本)》,第19-20页。
    ⑤[明]申时行等:《明会典》卷22,《内外各仓通例》,第152页。
    ⑥《明穆宗实录》卷34,隆庆三年闰六月丁未,第878页。
    ⑦《明神宗实录》卷570,万历四十六年五月庚寅,第10726-10727页。
    ①参见胡铁球:《明清歇家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第249-252页。
    ②[明]黄承昊纂:《(崇祯)嘉兴县志》卷10,《赋役·均徭》,《嘉兴府嘉兴县为厘正赋役以苏民困事均田十议》,第404页。
    ③[明]陈仁锡:《无梦园初集》,劳集1,《松江赋役议》,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第1382册集部,第319页。
    ④[清]李光祚修:《(乾隆)长洲县志》卷14,《徭役》,《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13,第162页。
    ⑤[明]过庭训:《本朝分省人物考》卷47,《浙江宁波府·杨守随》,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第534册史部,第264页。
    ⑥[[明]樊维城、胡震亨等纂修:《(天启)海盐县图经》卷6,《食货篇第二之下·役法》,《万历三十八年通行佥解事宜》,《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208册,第432页。
    ①[明]黄承昊纂:《(崇祯)嘉兴县志》卷10,《赋役·均徭》,《万历三十五年光禄寺寺丞徐必达奏准浙直北白事宜附》,第406页。
    ②[明]陈仁锡:《无梦园初集》,车集3,《漕运积滞议》,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第1382册集部,第440页。
    ③[清]嵇璜、曹仁虎等:《钦定续文献通考》卷31,《国用考·漕运》,《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384,政书类,第71页。
    ④[明]祁彪佳:《宜焚全稿》卷6,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第492册集部,第406页。
    ⑤[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常镇备录》,第757页。
    ⑥[明]叶向高:《苍霞续草》卷21,《尺牍·与袁抚台》,王钟翰主编:《四库禁毁丛刊》,集部125册,第349页。
    ⑦[明]樊维城、胡震亨等纂修:《(天启)海盐县图经》卷6,《食货篇第二之下·役法》,《万历二十九年前任李编审事宜》,《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208册,第427页。
    ①[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苏松备录》,第585页。
    ②[明]毕自严:《度支奏议》,第6册,四川司卷4,《覆总漕总河题议催攒白粮疏》,第454页。
    ③[明]唐时升:《三易集》卷8,《书牍·答陈明府书》,王钟翰主编:《四库禁毁丛刊》,集部178册,第116-117页。
    ④[明]黄承昊纂:《(崇祯)嘉兴县志》卷10,《赋役·均徭》,《万历三十五年光禄寺寺丞徐必达奏准浙直北白事宜附》,第405页。
    ⑤[明]张萱:《西园闻见录》卷38,《户部七·漕运后》,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第1369册集部,第124页。
    ⑥[明]祁彪佳:《宜焚全稿》卷5,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第492册集部,第364页。
    ⑦[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浙江备录下》,第2455页。
    ⑧[明]黄廷鹄:《役法原疏》,陈子龙等编:《明经世文编》卷503,第5538页。
    ⑨[清]宋如林等修:《(嘉庆)松江府志》卷27,《田赋志·役法》,《崇祯元年礼科给事中郡人叶有声等奏覆布解等役利弊》,《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10,第601页。
    ①[明]毕自严:《度支奏议》,第6册,四川司卷5,《覆白粮量改限期随漕径进疏》,第491页。
    ②[清]宋如林等修:《(嘉庆)松江府志》卷27,《田赋志·役法》,《崇祯元年礼科给事中郡人叶有声等奏覆布解等役利弊》,《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10,第601页。
    ③[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浙江备录下》,第2452页。
    ④[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浙江备录下》,第2455页。
    ⑤[明]毕自严:《度支奏议》,第6册,四川司卷1,《覆议白粮运舟出帮无阻疏》,第314页。
    ⑥[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浙江备录下》,第2451页。
    ⑦[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浙江备录下》,第2453页。
    ⑧[明]徐必达:《请革解纳白粮积弊疏》,[清]蔡新等:《御选明臣奏议》,卷34,《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203册,诏令奏议类,第577页。
    ①[明]沈佳胤辑:《翰海》卷11,《经世部·赋役》,《北运白粮事宜》,王钟翰主编:《四库禁毁丛刊》,集部20册,第331页。
    ②[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浙江备录下》,第2456页。
    ③[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浙江备录下》,第2456页。
    ④[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浙江备录下》,第2455页。
    ⑤[明]左光斗:《题为议开屯学疏》,陈子龙等编:《明经世文编》卷495,第5485页。
    ⑥[明]黄承昊纂:《(崇祯)嘉兴县志》卷10,《赋役·均徭》,《万历三十五年光禄寺寺丞徐必达奏准浙直北白事宜附》,第407页。
    ①[明]黄承昊纂:《(崇祯)嘉兴县志》卷10,《赋役·均徭》,《天启七年光禄寺卿岳骏声奏准浙直北白改折事宜》,第410页。
    ②[明]黄承昊纂:《(崇祯)嘉兴县志》卷10,《赋役·均徭》,《万历三十五年光禄寺寺丞徐必达奏准浙直北白事宜附》,第406页。
    ③[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浙江备录下》,第2454页。
    ④[明]申时行等:《明会典》卷39,《廪禄二·俸给》,第1页。
    ⑤[明]袁黄:《皇都水利》,《论畿内田制》,《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222册,第699页。
    ①[明]茅元仪:《石民四十集》卷64,《与京师当事书四》,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第1386册集部,第584-585页。
    ②参见胡铁球:《明代“重役”体制的形成——以白粮解运为例》,第138页。
    ③[清]邵长蘅:《邵子湘全集》,青门簏稿,卷15,《陈翁传》,《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248册,第5页。
    ④每艘白粮船一般佥派粮长2名,每船大约装载白粮400-500石,具体请参见前文。
    ⑤[清]谈迁:《北游录》,《纪文·上大司农陈素菴书》,第264页。
    ①[明]李乐:《见闻杂纪》卷2,十二,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第1171册子部,第551页。
    ②本表根据《明会典》卷29,《征收》整理。
    ①据浙江布政使司呈报,万历十四年(1586)嘉兴府共交纳北京供用库等衙门白粳糯粮正米共三万八千九百七石零;湖州府共交纳北京供用库等衙门白粳糯粮米共二万三千六百九十二石零。[明]温纯:《温恭毅集》,卷4,《恳乞俯怜民运繁苦议免关税以苏积困疏》,《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227册,别集类,第472页。
    ②[明]董其昌:《神庙留中奏疏汇要》户部卷5,《白粮民运苦累难支疏》,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第470册史部,第367页。
    ③[明]王以宁:《王以宁奏疏》卷2,《北畿疏草·条陈国计利害未尽事宜疏》,王钟翰主编:《四库禁毁丛刊》,史部69册,第181页。
    ①[明]牛若麟修:《(崇祯)吴县志》卷9,《役法》,《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第15册,第865-866页。
    ②[明]周之翰:《通粮厅志》卷8,服役志,《厅役·四科分管》,台北:学生书局,1970年版,第464页。
    ③[明]徐必达:《请革解纳白粮积弊疏》,[清]蔡新等:《御选明臣奏议》,卷34,《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203册,诏令奏议类,第577页。
    ④[明]毕自严:《度支奏议》,第6册,四川司卷4,《覆总漕总河题议催攒白粮疏》,第453页。
    ⑤徐珂:《清稗类钞》,第2册,《屯漕类·苏漕》,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548页。
    ⑥[清]张廷玉等:《明史》卷78,《职官三·宦官》,第1820页。
    ⑦《明穆宗实录》卷12,隆庆元年九月辛未,第336-337页。
    ⑧[明]申时行等:《明会典》卷217,《大官署》,第1082页。
    ⑨[清]李铭皖等修:《(同治)苏州府志》卷16,《田赋五·漕运》,《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5,第420页。
    ⑩[明]高攀龙:《解头问》,陈子龙等编:《明经世文编》卷494,第5476页。
    ①[明]王世贞:《弇山堂别集》卷5,《高年人瑞》,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83页。
    ②[明]张居正:《张太岳先生文集》卷45,《谢赐粥米食品疏》,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第1346册集部,第418页。
    ③[明]申时行等:《明会典》卷217,《良酝署》,第1083页。
    ④[明]申时行等:《明会典》卷217,《珍羞署》,第1082页。
    ⑤[明]莫旦:《(弘治)吴江志》卷6,《土产》,第238页。
    ⑥[明]毕自严:《度支奏议》,第6册,浙江司卷1,《题参歇家王云从等插和白粮疏》,第184页。
    ⑦[明]毕自严:《度支奏议》,第6册,浙江司卷1,《题参歇家王云从等插和白粮疏》,第184页。
    ⑧[明]祁彪佳:《宜焚全稿》卷6,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第492册集部,第406页。
    ⑨[清]沈翼机等:《浙江通志》卷81,《漕运中》,《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279册,地理类,第186页。
    ⑩[明]陈蕖:《白粮弊极难堪部运玩纵当议恳祈圣明特赐查处以肃法纪以重供应疏》,[明]吴亮辑:《万历疏钞》卷26,粮储类,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第469册史部,第162页。
    11[明]毕自严:《度支奏议》,第6册,浙江司卷1,《题参白粮奸解冯锦林等提究疏》,第168页。
    ①《明英宗实录》卷142,正统十一年六月甲子,第2819页。
    ②[清]东鲁古狂生:《醉醒石》,第10回,《济穷途侠士捐金·重报施贤绅取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144页。
    ③[明]陈蕖:《白粮弊极难堪部运玩纵当议恳祈圣明特赐查处以肃法纪以重供应疏》,[明]吴亮辑:《万历疏钞》卷26,粮储类,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第469册史部,第159页。
    ④[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浙江备录下》,第2451页。
    ⑤[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苏松备录》,第641页。
    ⑥[明]戴金:《皇明条法事类纂》卷14,户部类,多收税粮斛面,《禁约收粮留难及优免纳户差役》,杨一凡:《中国珍稀法律典籍集成》,乙编第四册,第638页。
    ⑦[明]余子俊:卷40,《兵部·职方中之上》,《灾异陈言事》,[明]黄训编:《名臣经济录》,卷34,《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202册,诏令奏议类,第202页。
    ⑧[明]王恕:《议事奏状》,陈子龙等编:《明经世文编》卷39,第303页。
    ①[明]梁材:《议勘光禄寺钱粮疏》,陈子龙等编:《明经世文编》卷102,第910页。
    ②[明]周之翰:《通粮厅志》卷12,备考志,《裁革管仓内臣考》,第828页。
    ③[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补遗卷2,江南白粮,第848页。
    ④[明]周之翰:《通粮厅志》卷12,备考志,《裁革管仓内臣考》第827页。
    ⑤《明世宗实录》卷5,正德十六年八月己亥,第225页。
    ⑥《明世宗实录》卷95,嘉靖七年十一月壬子,第2211页。
    ⑦[明]董其昌:《神庙留中奏疏汇要》户部卷5,《白粮民运苦累难支疏》,顾廷龙等:《续修四库全书》,第470册史部,第367页。
    ⑧[清]徐鼒:《小腆纪传》卷12,《列传第五·张有誉》,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143页。
    ⑨《明神宗实录》卷213,万历十七年七月乙丑,第4000页。
    ⑩[明]伍袁萃:《林居漫录》卷1畸集,顾廷龙等:《续修四库全书》,第1172册子部,第206-207页。
    ①[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补遗卷2,江南白粮,第848-849页。
    ②[清]董以宁:《白粮本折议》,贺长龄等:《清经世文编》卷29,《户政四·赋役一》,第1070页。
    ③[明]毕自严:《度支奏议》,第8册,河南司卷1,《再覆河南召买漕米事宜疏》,第516页。
    ④[明]王以宁:《王以宁奏疏》卷2,《北畿疏草·条陈仓漕积弊疏》,王钟翰主编:《四库禁毁丛刊》,史部69册,第169-170页。
    ⑤[明]韩浚等修:《(万历)嘉定县志》卷22,《文苑二·文编二》,《请宽武进江阴解户疏》,《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421,第1312页。
    ⑥[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浙江备录下》,第2453页。
    ⑦[明]徐必达:《请革解纳白粮积弊疏》,[清]蔡新等:《御选明臣奏议》,卷34,《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203册,诏令奏议类,第577页。
    ⑧[明]毕自严:《度支奏议》,第6册,浙江司卷1,《题参歇家王云从等插和白粮疏》,第184页。
    ①[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常镇备录》,第754页。
    ②《明神宗实录》卷515,万历四十一年十二月己亥,第9718-9719页。
    ③[清]谈迁:《国榷》卷90,第5481页。
    ④[清]黄之隽等编纂:《江南通志》卷77,《食货殖·漕运》,《陈睿谟白粮解役疏略》,《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267册,地理类,第241页。
    ⑤[明]梁材:《会议王禄军粮及内府收纳疏》,陈子龙等编:《明经世文编》卷103,第926页。
    ⑥[明]黄承昊纂:《(崇祯)嘉兴县志》卷10,《赋役·均徭》,《万历三十五年光禄寺寺丞徐必达奏准浙直北白事宜附》,第407页。
    ①[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浙江备录下》,第2453页。
    ②《明世宗实录》卷95,嘉靖七年十一月壬子,第2211页。
    ③[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常镇备录》,第755-756页。
    ④[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常镇备录》,第758页。
    ①[明]王以宁:《王以宁奏疏》卷2,《北畿疏草·条陈国计利害未尽事宜疏》,王钟翰主编:《四库禁毁丛刊》,史部69册,第181页。
    ②[清]宋如林等修:《(嘉庆)松江府志》卷27,《田赋志·役法》,《崇祯元年礼科给事中郡人叶有声等奏覆布解等役利弊》,《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10,第601页。
    ③[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浙江备录下》,第2452页。
    ①[清]刘沂春修:《(崇祯)乌程县志》卷4,《荒政》,第289页。
    ②《明世宗实录》卷414,嘉靖三十三年九月壬寅,第7196页。笔者认为这就是江南五府之外,又有杭州、镇江等地作为候补征收之地的重要原因。
    ③[明]栗祁、唐枢:《(万历)湖州府志》卷1,《郡建》,《四库存目丛书》,史部191册,第23页。
    ④《明神宗实录》卷139,万历十一年七月甲辰,第2597页。
    ⑤[明]黄承昊纂:《(崇祯)嘉兴县志》卷10,《赋役·均徭》,《天启七年光禄寺卿岳骏声奏准浙直北白改折事宜》,第409页。
    ⑥[明]申时行等:《纶扉简牍》卷8,《答李巡按》,王钟翰主编:《四库禁毁丛刊》,集部161册,第320页。
    ⑦[明]马森:《明会计以预远图疏》,陈子龙等编:《明经世文编》卷298,第3131页。
    ⑧[清]陆以湉:《冷庐杂识》卷1,《申时行等王锡爵》,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7页。
    ⑨[明]申时行等:《纶扉简牍》卷8,《答周志斋巡抚》,王钟翰主编:《四库禁毁丛刊》,集部161册,第317页。
    ①[明]丁宾:《丁清惠公遗集》卷7,《书牍·与方鲁岳盐院》,王钟翰主编:《四库禁毁丛刊》,集部44册,第230-231页。
    ②[明]王恕:《议事奏状》,陈子龙等编:《明经世文编》卷39,第303页。
    ③[清]张廷玉等:《明史》卷308,《列传一九六·周延儒》,,第7928页。
    ④[明]过庭训《本朝分省人物考》卷53,《浙江金华府二·冯亮》,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第534册史部,第465页
    ⑤《明神宗实录》卷212,万历十七年六月乙巳,第3988页。
    ⑥[明]周孔教:《周中丞疏稿》,江南疏稿卷2,《江南水患异常隐忧叵测恳乞大赐蠲赈疏》,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第481册史部,第354页。
    ⑦《崇祯长编》卷6,崇祯元年二月戊戌,第270页。
    ⑧笔者认为明末遇灾而改折光禄寺白粮,其压力也有部分是来自军饷的扩大征收。参见[明]毕自严:《度支奏议》,第6册,浙江司卷1,《题覆科臣解学龙钱粮征收积弊疏》,第161页。
    ⑨[明]金日升辑:《颂天胪笔》卷11,《简恤·方廷尉》,王钟翰主编:《四库禁毁丛刊》,集部5册,第628页。
    ①《明世宗实录》卷109,嘉靖九年正月癸丑,第2573页。
    ②[明]申时行等:《明会典》卷28,京粮,第206页。
    ③[明]黄承昊纂:《(崇祯)嘉兴县志》卷10,《赋役·均徭》,《天启七年光禄寺卿岳骏声奏准浙直北白改折事宜》,第409页。
    ④[清]江峰青等修:《(光绪)重修嘉善县志》卷9,《恤政》,《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59,成文出版社,1970年版,第190页。
    ⑤[明]金日升辑:《颂天胪笔》卷11,《简恤·方廷尉》,王钟翰主编:《四库禁毁丛刊》,集部5册,第628页。
    ⑥[清]倪师孟等纂:《(乾隆)吴江县志》卷12,《田赋一·额征》,《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163,第325页。
    ①[明]申时行等:《明会典》卷28,《京粮》,第206页。
    ②参见胡铁球:《明代“重役”体制的形成——以白粮解运为例》,第139页。
    ③[明]韩浚等修:《(万历)嘉定县志》卷5,《田赋考上·北运》,《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421,第388-391页。
    ④[清]倪师孟等纂:《(乾隆)吴江县志》卷15,《田赋四·起运存留》《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163,第398页。
    ⑤[清]李光祚修:《(乾隆)长洲县志》卷14,《徭役》,《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13,第162页。
    ⑥参见[明]刘应钶:《(万历)嘉兴府志》卷5-7,《赋役》,《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163,第288-464页。
    ①[明]刘应钶:《(万历)嘉兴府志》卷5,《赋役一》,《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163,第316页。
    ②[明]樊维城、胡震亨等纂修:《(天启)海盐县图经》卷6,《食货篇第二之下·役法》,《万历三十八年通行佥解事宜》,《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208册,第431页。
    ③[明]樊维城、胡震亨等纂修:《(天启)海盐县图经》卷6,《食货篇第二之下·役法》,《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208册,第437页。
    ④[明]黄承昊纂:《(崇祯)嘉兴县志》卷10,《赋役·均徭》,《嘉兴府嘉兴县为厘正赋役以苏民困事均田十议》,第404页。
    ⑤[明]黄承昊纂:《(崇祯)嘉兴县志》卷10,《赋役·均徭》,《万历四十二年潘巡道议复议派议贴事宜》,第400页。
    ⑥[明]陈龙正:《几亭外书》卷4,《乡帮利弊考》,《均役初议四条拟未送·二议役无重轻宜一时并定》,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第1133册集部,第337页。
    ①[清]倪师孟等纂:《(乾隆)吴江县志》卷23,《职官六·别录》《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163,第688页。
    ②[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苏松备录》,第582页。
    ③[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浙江备录下》,第2450页。
    ④[明]赵锦修:《(嘉靖)江阴县志》卷5,《食货记第四上·徭役》,《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第15册,第28页。
    ⑤[清]谢旻等监修:《(雍正)江西通志》卷79,《人物十四·吉安府五·宋仪望》,《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273,地理类,第702页。
    ①[清]裴大中等修:《(光绪)无锡金匮县志》卷11,《赋役》,《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21,第165页。
    ②[明]韩浚等修:《(万历)嘉定县志》卷6,《田赋考中·徭役》,《知县王福征详定役米碑略》,《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421,第429-430页。
    ③[清]李光祚修:《(乾隆)长洲县志》卷32,《艺文二·役田记》,《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13,第421页。
    ④[明]周孔教:《周中丞疏稿》,《救荒事宜》,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第481册史部,第464页。
    ⑤[明]方岳贡修:《(崇祯)松江府志》卷12,《役议》,《青浦知县王思任义田序》,第335页。
    ⑥[明]祁彪佳:《宜焚全稿》卷17,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第492册集部,第773页。
    ①[明]刘广生修,唐鹤征纂:《(万历)重修常州府志》卷6,《钱谷三·征输》,第40-42页。
    ②[明]方岳贡修:《(崇祯)松江府志》卷12,《役议》,第333页。
    ③[明]祁彪佳:《宜焚全稿》卷17,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第492册集部,第770页。
    ④[明]牛若麟修:《(崇祯)吴县志》卷9,《役法》,《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第15册,第875-876页。
    ⑤[明]祁彪佳:《宜焚全稿》卷17,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第492册集部,第771-772页。
    ①《明太祖实录》卷27,吴元年十一月壬寅,第419页。
    ②[明]谢肇淛:《小草斋集》卷27,《七言绝句一·吴兴后竹枝词四首》,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260页。
    ①[明]王恕《议事奏状》,《明经世文编》卷39,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03页,下同。
    ②[明]李培等修:《(万历)秀水县志》卷3,《食货志·田赋》,《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57,成文出版社1960年版,,第155页。
    ③[明]高攀龙:《解头问》,陈子龙等编:《明经世文编》卷494,第5476页。
    ④[明]陆树德《疏上大司农王公国光覆行之至今为吴民利》,陈子龙等编:《明经世文编》卷291,第3072页。
    ⑤[明]毛宪:《言库藏积弊疏》,陈子龙等编:《明经世文编》卷190,第1986页。
    ①[明]陆深:《俨山集》卷45,《松江府志后序》,《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207,别集类,第280页。
    ②《明宣宗实录》卷6,洪熙元年闰七月丁巳,第166页。
    ③[清]顾炎武著、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第594-595页。
    ④[明]况钟:《况太守集》卷7,《兴革利弊奏疏卷上·请减秋粮奏》,第72页。
    ⑤[明]周忱:《与行在户部诸公书》,陈子龙等编:《明经世文编》卷22,第176页。
    ⑥[明]王鏊:《震泽集》卷36,《吴中赋税书与巡抚李司空》,《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195,别集类,第523页。
    ⑦[明]邵宝:《容春堂续集》卷17,《简巡抚李司空》,《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197,别集类,第703页。
    ⑧[明]栗祁、唐枢:《(万历)湖州府志》卷11,《赋役·(正德)十五年知府刘天和请均派京库折银疏》,《四库存目丛书》,史部191册,第223页。
    ⑨《明世宗实录》卷5,正德十六年八月己亥,第225页。
    ①[明]牛若麟修:《(崇祯)吴县志》卷9,《役法》,《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第15册,上海书店出版社,1990年版,第856页。
    ②[明]方岳贡修:《(崇祯)松江府志》卷12,《役议》,《万历庚戌抚台徐会题均役疏》,第326页。
    ③[清]倪师孟等纂:《(乾隆)吴江县志》卷44,《经略四·均田荡赋役》,《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163,第1259页。
    ④[明]韩浚等修:《(万历)嘉定县志》卷5,《田赋考上·北运》,《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421,第343页。
    ⑤[明]朱国桢:《涌幢小品》卷14,《揭帖》,第322页。
    ⑥[明]董其昌:《神庙留中奏疏汇要》户部卷5,《白粮民运苦累难支疏》,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第470册史部,第366页。
    ⑦[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常镇备录》,第757页。
    ⑧[明]梁材:《会议王禄军粮及内府收纳疏》,陈子龙等编:《明经世文编》卷103,第926页。
    ⑨[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苏松备录》,第650页。
    ⑩[明]黄承昊纂:《(崇祯)嘉兴县志》卷10,《赋役·均徭》,《天启七年光禄寺卿岳骏声奏准浙直北白改折事宜》,第410页。
    ①参见陈学文:《从时空嬗演看历史上长江三角洲的互动关系》,《史林》,2005年第1期,第25页。除此之外,陈学文先生还在其文章中列举了稻、桑、棉、麻等轮作区或间作区与竹木茶果山林区。
    ②[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苏松备录》,第589页。
    ③[明]韩浚等修:《(万历)嘉定县志》卷7,《田赋考下·漕折始末》,《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421,第498页。
    ④[明]黄希宪:《抚吴檄略》卷1,《为伤场遏籴之禁大沛邻郡封事》,转引自王社教:《明代太湖流域的粮食生产与缺粮问题》,《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8年第3期,第128页。
    ⑤[明]吴应箕:《楼山堂集》卷10,《兵事策第十·防江》,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第1388册集部,第510页。
    ⑥范金民:《明清江南商业的发展》,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5-26页。
    ⑦参见前文第一章《江南五府所辖州县、人口与所纳白粮数本折统计一览表》
    ①[明]王鏊:《震泽集》卷36,《吴中赋税书与巡抚李司空》,《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195,别集类,第523页。
    ②[清]高士鸃、杨振藻修:《(康熙)常熟县志》卷7,《田赋上》,《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4,第122页。
    ③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94页。
    ④[明]章潢:《图书编》卷36,《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275册,类书类,第731页。
    ⑤[明]毕自严:《度支奏议》,第6册,浙江司卷1,《题覆科臣解学龙钱粮征收积弊疏》,第161页。
    ⑥[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常镇备录》,第731页。
    ①[明]刘广生修,唐鹤征纂:《(万历)重修常州府志》卷6,《钱谷三·征输》,第11页。
    ②[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常镇备录》,第732页。
    ③[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苏松备录》,第598-599页。
    ④[明]孙继皋:《宗伯集》卷3,《赠郡伯长治周公应觐叙》,《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230册,别集类,第262页。
    ⑤[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浙江备录下》,第2449页。
    ⑥[明]陶承庆校正,叶时用增补:《大明一统文武诸司衙门官制》卷1,南直隶,《续修四库全书》,第748册史部,第459-460页。
    ⑦[明]陶承庆校正,叶时用增补:《大明一统文武诸司衙门官制》卷1,南直隶,《续修四库全书》,第748册史部,第460页。
    ①[明]陶承庆校正,叶时用增补:《大明一统文武诸司衙门官制》卷1,南直隶,《续修四库全书》,第748册史部,第460页。
    ②[明]陶承庆校正,叶时用增补:《大明一统文武诸司衙门官制》卷3,浙江省,《续修四库全书》,第748册史部,第503页。
    ③[明]陶承庆校正,叶时用增补:《大明一统文武诸司衙门官制》卷3,浙江省,《续修四库全书》,第748册史部,第503页。在五府中唯有武康县稍有疑问,据明代士人章潢在《图书编》卷38记载,该县为“山僻民刁”,参见[明]章潢:《图书编》卷38,《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275册,类书类,第793页。
    ④[明]黄承昊纂:《(崇祯)嘉兴县志》卷10,《赋役·均徭》,《禁革名款》,第402页。
    ⑤[清]王昶等纂修:《(嘉庆)直隶太仓州志》卷16,《风土上·风俗》,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第697册史部,第276-277页。
    ①黄世祚纂:《(民国)嘉定县续志》卷5,《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170,成文出版社,1975年版,第283-284页。
    ②[清]顾禄:《清嘉录》卷2,《解天饷》,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75-76页。
    ③[清]王昶等纂修:《(嘉庆)直隶太仓州志》卷16,《风土上·风俗》,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第697册史部,第273页。
    ④曹允源等纂:《(民国)吴县志》卷52下,《风俗二》,《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18,成文出版社,1960年版,第880页。
    ①《明神宗实录》卷4,隆庆六年八月甲子,第150页。
    ②[明]张栋:《国计民生交绌敬伸末议以仰裨万一疏》,陈子龙等编:《明经世文编》卷438,第4795页。
    ③茅元仪认为:“(白粮)可带运于漕船也,江南漕船甚多,各以本县之白粮,分派于本县之漕船,为数不多,而一石有过倍之耗,又加以水脚之费,在旗军亦甚利焉。且每漕船不过军粮四百石,而船或可载八百、大者千余,故量带私货亦有宽例。今使之带运白粮其利甚于带货,而民省此苦,官省此差,中途无争帮之扰,到京无包揽之弊。至于铺压等项,原自足用,亦未亏内府之常例,致窒碍以难行。若夫或通融于阖府,而不必拘于本县,或管粮通判仍坐漕船,至京使有统摄,是在润色之耳。”[明]茅元仪:《石民四十集》卷64,《与京师当事书四》,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第1386册集部,第585页。
    ④[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浙江备录下》,第2448页。
    ⑤[明]高攀龙:《解头问》,《明经世文编》卷494,第5476页。
    ⑥[明]章潢:《图书编》卷53,《请复浅船》,《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276册,第430页。
    ①《明神宗实录》,卷548,万历四十四年八月壬寅,第10378页。
    ②实际上明代中前期江南五府曾经实行过一段时间的官运,且万历初年南直隶三府又有此举措,但可惜都未能坚持长久。[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常镇备录》,第767页;[清]《国榷》卷69,第4289页;卷71,第4381页。
    ③[明]徐阶《复骆两溪》,陈子龙等编:《明经世文编》卷245,第2573页。
    ④计算数据来自于《明史》卷79,《食货三·漕运》,该数字前文已引出。
    ⑤[明]申时行等:《明会典》卷28,《京粮》,第207页。
    ⑥《明神宗实录》卷6,隆庆六年十月丁巳,第212页。
    ⑦[明]赵用贤:《议平江南粮役疏》,陈子龙等编:《明经世文编》卷397第4292-4293页。
    ⑧《明神宗实录》卷176,万历十四年七月己酉,第3246页。
    ⑨[清]张廷玉等:《明史》卷231,《列传一一九·钱春》,第6042页。
    ⑩[明]祁彪佳:《甲乙日历》,甲申岁八月十一,《台湾文献史料丛刊》,第六辑,台北:台湾大通书局,1987年版,第55页。
    ①[明]王恕《议事奏状》,陈子龙等编:《明经世文编》卷39,第303页。
    ②[明]梁材:《会议王禄军粮及内府收纳疏》,陈子龙等编:《明经世文编》卷103,第926页。
    ③[明]王得春:《摅明诏罄愚衷疏》,陈子龙等编:《明经世文编》卷367,第3971页。
    ④[明]梁材:《复议节财用疏》,陈子龙等编:《明经世文编》卷102,第919-920页。
    ⑤[明]高攀龙:《解头问》,陈子龙等编:《明经世文编》卷438,第5476页。
    ⑥[明]温纯:《温恭毅集》卷4,《恳乞俯怜民运繁苦议免关税以苏积困疏》,《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227册,第474页。
    ⑦[明]王宗沐:《海运详考》,陈子龙等编:《明经世文编》卷345,第3724页。
    ⑧参见王培华:《元明清时期的南北矛盾与国家协调——以南粮北运引发的南北区域对立和解决方案为线索》,《学术月刊》,2010年3月,第35页。
    ⑨[明]徐光启:《屯田疏》,陈子龙等编:《明经世文编》卷490,第5416页。
    ①[明]黄廷鹄:《役法原疏》,陈子龙等编:《明经世文编》卷503,第5538页。
    ②[明]顾宪成:《泾皋藏稿》卷10,《龚毅所先生城南书院生祠永思碑记》,《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231册,第137页。
    ③[明]温纯:《温恭毅集》卷4,《恳乞俯怜民运繁苦议免关税以苏积困疏》,《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227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474页。
    ④[清]董以宁:《白粮本折议》,贺长龄等:《清经世文编》卷29,《户政四·赋役一》,第1070页。
    ①[清]裴大中等修:《(光绪)无锡金匮县志》卷11,《赋役》,《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21,第
    166页。
    ②[清]李铭皖等修:《(同治)苏州府志》卷16,《田赋五·漕运》,《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5,第423页。
    ③[清]沈翼机等:《浙江通志》卷81,《漕运中》,《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279册,地理类,第185-186页。
    ④[清]李铭皖等修:《(同治)苏州府志》卷16,《田赋五·漕运》,《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5,第423页。
    ⑤[清]李铭皖等修:《(同治)苏州府志》卷16,《田赋五·漕运》,《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5,第423页。
    ⑥[清]沈翼机等:《浙江通志》卷81,《漕运中》,《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279册,地理类,第186页。
    ⑦[清]李铭皖等修:《(同治)苏州府志》卷16,《田赋五·漕运》,《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5,第423页。
    ⑧[清]李铭皖等修:《(同治)苏州府志》卷16,《田赋五·漕运》,《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5,第424页。
    ①[清]沈翼机等:《浙江通志》卷81,《漕运中》,《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279册,地理类,第186页。
    ②[清]李铭皖等修:《(同治)苏州府志》卷16,《田赋五·漕运》,《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5,第424页。
    ③[清]沈翼机等:《浙江通志》卷81,《漕运中》,《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279册,地理类,第186页。
    ④[清]李铭皖等修:《(同治)苏州府志》卷16,《田赋五·漕运》,《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5,第424页。
    ⑤[清]沈翼机等:《浙江通志》卷81,《漕运中》,《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279册,地理类,第186页。
    ⑥[清]李铭皖等修:《(同治)苏州府志》卷16,《田赋五·漕运》,《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5,第425页。
    ①[清]李铭皖等修:《(同治)苏州府志》卷16,《田赋五·漕运》,《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5,第425页。
    ②[清]沈翼机等:《浙江通志》卷81,《漕运中》,《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279册,地理类,第
    186-187页。
    ③[清]李铭皖等修:《(同治)苏州府志》卷16,《田赋五·漕运》,《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5,第426页。
    ④[清]李铭皖等修:《(同治)苏州府志》卷16,《田赋五·漕运》,《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5,第426-427页。
    ⑤赵尔巽等:《清史稿》卷122,《食货三·漕运》,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3574页。
    ①赵尔巽等:《清史稿》卷122,《食货三·漕运》,第3575页。
    ②参见游修龄、曾雄生:《中国稻作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60-162页。
    ③[清]汤斌撰、王廷灿编:《汤子遗书》卷2,《详陈苏松逋赋难清之由疏》,《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36册,别集类,第457页。
    ④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阳货十七》,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248页。
    ⑤[汉]司马迁:《史记》卷23,《礼书第一》,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168-1169页。
    ①参见游修龄、曾雄生:《中国稻作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372页。
    ②[清]张履祥辑补,陈恒力校释:《补农书校释》,,第69页。
    ③[明]宋应星著、潘吉星译注:《天工开物译注》卷上,《总名》,第6页。
    ④[明]宋应星著、潘吉星译注:《天工开物译注》卷上,《麦》,第20页。
    ⑤[元]王祯:《农书》卷7,《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36册,农家类,第361页。
    ⑥[清]张廷玉等:《明史》卷113,《列传一·后妃》,第3505页。
    ⑦[清]谈迁:《北游录》,《纪闻上·水稻》,第314页。
    ⑧[明]申时行等:《明会典》卷217,《良醖署》、《掌醖署》,第1083-1084页。
    ⑨[清]谈迁:《北游录》,《纪文·上大司农陈素菴书》,第264页
    ⑩[明]黄廷鹄:《役法原疏》,陈子龙等编:《明经世文编》卷503,第5538页。
    ①[明]王恕:《议事奏状》,陈子龙等编:《明经世文编》卷39,第303页。
    ②黎翔凤撰:《管子校注》,国蓄第七十三,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259页。
    ③《明世宗实录》卷84,嘉靖七年正月乙未,第1901页。
    ④[明]申时行等修:《明会典》卷28,《京粮》,第206页。
    ⑤[明]马森:《明会计以预远图疏》,陈子龙等编:《明经世文编》卷298,第3131页。
    ①[清]张廷玉等:《明史》卷78,《食货二·赋役》,第1902页。
    ②笔者认为以明廷当时状况而言,如果不是彻底改变白粮赋役结构,即使明廷加大白粮改折力度,其本色收入还是会在现实条件与政府“原额主义”的共同作用下恢复。
    ③《明穆宗实录》卷28,隆庆三年正月丁丑,第756页。
    ④《明神宗实录》卷6,隆庆六年十月丁巳,第212页。
    ⑤[清]杨士聪:《玉堂荟记》卷下,王云五主编:《丛书集成初编》,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第68-69页。
    ①[清]顾公燮:《消夏闲记摘抄》卷中,《籍富民为粮长》,孙毓修编:《涵芬楼秘笈》,第2册,第725页,
    ②[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苏松备录》,第672页。
    ③[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苏松备录》,第651页。
    ④[明]王宗沐:《海洋运考》,《明经世文编》卷345,第3718页。
    ⑤《明世宗实录》卷5,正德十六年八月己亥,第225页。
    ⑥[清]张廷玉等:《明史》卷206,《列传九四·马录》,第5427页。
    ⑦[清]张廷玉等:《明史》卷73,《职官二·都察院》,第1773页。
    ⑧[明]董其昌:《神庙留中奏疏汇要》,吏部卷5,《吏部题为铨政当返初制等事疏》,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470册史部,第141-142页。
    ⑨参见[明]申时行等修:《明会典》卷28,《京粮》,第206-207页。
    ①[明]赵用贤:《议平江南粮役疏》,《明经世文编》卷397,第4292页。,
    ②[明]王得春:《摅明诏罄愚衷疏》,《明经世文编》卷367,第3971页。
    ①[明]牛若麟修:《(崇祯)吴县志》卷9,《役法》,《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第15册,第865-866页。
    ②[清]陆以湉:《冷庐杂识》卷1,申时行等王锡爵,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7页。
    ③《明神宗实录》卷176,万历十四年七月己酉,第3246页。
    ④[明]徐阶:《复骆两溪》,陈子龙等编:《明经世文编》卷245,第2573页。
    ①[清]杨士聪:《玉堂荟记》卷下,王云五主编:《丛书集成初编》,第69页。
    ②张仁玺、冯昌琳:《明代土贡考略》,《学术论坛》,2003年第3期,第99页。
    ③[明]章潢:《图书编》卷89,《贡物总叙》,《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277册,类书类,第681页。
    ④[清]张廷玉等:《明史》卷82,《食货六·上供採造》,第1991页
    ⑤[明]樊维城、胡震亨等纂修:《(天启)海盐县图经》卷6,《食货篇第二之上·税粮》,《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208册,第412-413页。
    ①[明]章潢:《图书编》卷89,《贡物总叙》,《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277册,类书类,第681页。
    ②《明神宗实录》卷188,万历十五年七月癸巳,第3518页。
    ③[明]申时行等修:《明会典》卷27,《民运》,第205页。
    ④[明]王恕:《议事奏状》,《明经世文编》卷39,第303页。
    ⑤[明]王得春:《摅明诏罄愚衷疏》,《明经世文编》卷367,第3971页。
    ⑥《明世宗实录》卷414,嘉靖三十三年九月壬寅,第7196页。
    ①陈春声、刘志伟:《贡赋、市场与物质生活——试论十八世纪美洲白银输出与中国社会变迁之关系》,《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第72-73页。
    ①[美]道格拉斯·C·诺思著,厉以平译:《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61页。
    ①[清]陈确:《陈确集》,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706页。
    ①[清]张廷玉:《明史》卷79,《食货三·漕运》,第1923页。
    ②明代中叶以后尤其是晚明,时人提到北运白粮赋役时大都只言“白粮”,而除此之外尚有部分白粮运往南京各府库,参见[明]申时行等:《明会典》卷42,《粮储》,第298页。
    ③[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补遗卷2,江南白粮,第849页。
    ④[清]叶梦珠:《阅世编》卷6,《徭役》,第165-166页。
    ⑤[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苏松备录》,第659页。
    ⑥[清]顾公燮:《消夏闲记摘抄》卷中,《籍富民为粮长》,孙毓修编:《涵芬楼秘笈》,第2册,第725页。
    ⑦[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浙江备录下》,第2449页。
    ⑧[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常镇备录》,第752页。
    ⑨[清]沈翼机等:《浙江通志》卷80,《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279,地理类,第169页。
    ①参看[明]申时行等:《明会典》卷27,《会计三·民运》,第205-206页。
    ②[清]嵇璜、曹仁虎等:《钦定续文献通考》卷2,《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384,第59页。
    ③[明]焦竑:《国朝献征录》卷95,《山东一·山东左参政熊公桂墓志铭》,见周骏富辑:《明代传记丛刊·综录类26》,第719页。
    ④[明]焦竑:《国朝献征录》卷95,《山东一·山东左参政熊公桂墓志铭》,见周骏富辑:《明代传记丛刊·综录类26》,第719页。
    ⑤[清]张廷玉等:《明史》卷201,《列传第八十九·李充嗣》,第5308页。
    ⑥[清]黄之雋:《江南通志》卷116,《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268册,地理类,第429页。
    ①[明]申时行等:《明会典》卷28,《京粮》,第206页。
    ②[明]申时行等:《明会典》卷42,《南京户部·粮储》,第298页。
    ③[明]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106,《地方水患恳乞天恩大赐蠲恤以培国本以宽民命疏》,《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219册,别集类,第678页。
    ①[明]申时行等:《明会典》卷29,《征收》,第218页。
    ②[清]沈翼机等:《浙江通志》卷80,《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279,地理类,第173页。
    ③[清]沈翼机等:《浙江通志》卷80,《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279,地理类,第174页。
    ④《明穆宗实录》卷17,隆庆二年二月丙午,第488页。
    ⑤《明穆宗实录》卷51,隆庆四年十一月乙丑,第1269页。
    ⑥[明]栗祁、唐枢:(万历)《湖州府志》卷3,《乡镇》,《四库存目丛书》,史部191册,第58页。
    ⑦《明神宗实录》卷176,万历十四年七月己酉,第3245页。
    ①[明]赵用贤:《议平江南粮役疏》,陈子龙等编:《明经世文编》卷397,第4293页。
    ②[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常镇备录》载:(白粮)“运至南京卫仓者则以一石五斗而致一石”,第724页。
    ③[明]赵用贤:《议平江南粮役疏》,陈子龙等编:《明经世文编》卷397,第4293页。
    ④《明神宗实录》卷443,万历三十六年二月己巳,第8420页。
    ⑤[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补遗》卷2,《江南白粮》,第849页。
    ⑥[明]申时行等:《明会典》卷17,《灾伤》,第117页。
    ①[明]王圻:《续文献通考》卷37,《国用考·漕运上》,第550页。
    ②[明]樊维城等:天启《海盐县图经》卷6,《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208册,第435页。
    ③[清]裘琏等:《(康熙)钱塘县志》卷6,《田赋》,《中国地方志集成》,浙江府县志辑4,上海书店出版社,1993年,第157页。
    ④[明]郑晓:《复设江南管河官及参究违误运务官疏》,陈子龙等编:《明经世文编》卷217,第2260页。
    ⑤[清]张岱:《石匮书》卷154,《林邹沈王徐吴董张赵郭列传》,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第319册史部,第500页。
    ⑥[清]胡必选:《(康熙)桐城县志》卷7,《艺文·议》,《浙西差役议》,《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12,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226页。
    ⑦[明]高攀龙:《解头问》,陈子龙等编:《明经世文编》卷494,第5476页。
    ①[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20,《言事·见朝辞朝》,第519页。
    ②《崇祯实录》卷1,崇祯元年春二月甲辰,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第10页。
    1.(明)李贤等:《明一统志》,《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230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本,1986年
    2.(清)穆彰阿、潘锡恩等纂修:《大清一统志》,《续修四库全书》第613-624册史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3.(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
    4.(清)顾炎武:《肇域志》,《续修四库全书》第586册史部
    5.(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6.(明)闻人诠修,陈沂等纂:《南畿志》,《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190册,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
    7.(乾隆)《江南通志》,《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265-270册
    8.(明)王鏊:《姑苏志》,《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第26、27册,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8年
    9.(康熙)《苏州府志》,康熙年间刻本,国家图书馆藏本
    10.(同治)《苏州府志》,《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5,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
    11.(嘉靖)《吴邑志》,《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181册
    12.(崇祯)《吴县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第15-19册,上海:上海书店,1990年
    13.(民国)《吴县志》,《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18,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
    14.(隆庆)《长洲县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第23册
    15.(万历)《长洲县志》,《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年
    16.(乾隆)《长洲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第13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
    17.(乾隆)《元和县志》,《续修四库全书》第696册史部地理类
    18.(嘉靖)《常熟县志》,《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第27册
    19.(康熙)《常熟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第21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
    20.(嘉靖)《昆山县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第9册,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61-1966年
    21.(万历)《重修昆山县志》,《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136,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
    22.(光绪)《昆新两县续修合志》,《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19,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
    23.(弘治)《吴江志》《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446,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
    24.(嘉靖)《吴江县志》,《中国史学丛书三编》第四辑50,台北:学生书局,1987年
    25.(乾隆)《吴江县志》,《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163,台北:成文出版社,1975年
    26.(乾隆)《震泽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第23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
    27.(万历)《嘉定县志》,《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421,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
    28.(康熙)《嘉定县志》、《嘉定县续志》,《中国地方志集成·上海府县志辑》第7册,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1年
    29.(光绪)《嘉定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上海府县志辑》第8册,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1年
    30.(民国)《嘉定县续志》,《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170,台北:成文出版社,1975年
    31.(嘉靖)《太仓州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第20册
    32.(嘉庆)《直隶太仓州志》,《续修四库全书》第697-698册史部
    33.(康熙)《重修崇明县志》,《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1,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1992年
    34.(道光)《浒墅关志》,《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辑》第5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
    35.(清)金友理、吴曾撰:《太湖备考》,《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225册
    36.(正德)《松江府志》,《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181册
    37.(崇祯)《松江府志》,《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年
    38.(嘉庆)《松江府志》,《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10,成文出版社,1970年
    39.(弘治)《上海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第7册
    40.(乾隆)《上海县志》,《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1
    41.(光绪)《重修华亭县志》,《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45,成文出版社,1970年
    42.(乾隆)《娄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上海府县志辑》第5册,上海:上海书店,1991年
    43.(万历)《青浦县志》,《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1
    44.(光绪)《青浦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上海府县志辑》第6册,上海:上海书店,1991年
    45.(正德)《常州府志续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181册
    46.(万历)《重修常州府志》,万历四十六年(1618)刻本,国家图书馆藏本
    47.(康熙)《常州府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第36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
    48.(光绪)《无锡金匮县志》,《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21,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
    49.(嘉靖)《江阴县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第15册
    50.(道光)《江阴县志》,《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159,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
    51.(光绪)《江阴县志》,《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457,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
    52.(光绪)《武进阳湖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第37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
    53.(光绪)《武阳志馀》,《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第38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
    54.(光绪)《宜兴荆溪县新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第40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
    55.(嘉庆)《增修宜兴县旧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第39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
    56.(乾隆)《镇江府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第28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
    57.(万历)《扬州府志》,《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25,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8年
    58.(康熙)《扬州府志》,《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214、215册
    59.(雍正)《扬州府志》,《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146,台北:成文出版社,1975年
    60.(嘉庆)《重修扬州府志》,扬州:广陵书社,2006年
    61.(同治)《扬州府志》,《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2,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
    62.(万历)《江都县志》,《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12
    63.(康熙)《江都县志》,《华东师范大学藏稀见方志丛刊》10、11,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年
    64.(乾隆)《江都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第66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
    65.(隆庆)《仪真县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第15册
    66.(康熙)《仪真县志》,《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13
    67.(嘉庆)《高邮州志》,《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29,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
    68.(嘉靖)《宝应县志略》,《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第15册
    69.(隆庆)《宝应县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第9册
    70.(道光)《重修宝应县志》,《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109
    71.(嘉庆)《瓜洲志》,《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辑》第15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
    72.(万历)《淮安府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第8册
    73.(乾隆)《淮安府志》,《续修四库全书》第699、700册
    74.(光绪)《淮安府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第54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
    75.(明)马麟:《续纂淮关统志》,《淮安文献丛刻》3,北京:方志出版社,2006年
    76.(嘉靖)《徐州志》,《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430,成文出版社,1983年
    77.(嘉靖)《沛县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第9册
    78.(万历)《沛志》,《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14
    79.(嘉靖)《浙江通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第24-26册
    80.(雍正)《浙江通志》,《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第277-282册
    81.(弘治)《嘉兴府志》,《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179册
    82.(正德)《嘉兴志补》,《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185册
    83.(嘉靖)《嘉兴府图记》,《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191册
    84.(万历)《嘉兴府志》,《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505,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
    85.(康熙)《嘉兴府志》,《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15
    86.(光绪)《嘉兴府志》,《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53,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
    87.(崇祯)《嘉兴县志》,《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年版
    88.(万历)《秀水县志》,《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57,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
    89.(康熙)《秀水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浙江府县志辑》第31册,上海:上海书店,1993年
    90.(光绪)《重修嘉善县志》,《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59,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
    91.(天启)《平湖县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第27册
    92.(乾隆)《平湖县志》,《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16
    93.(光绪)《平湖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浙江府县志辑》第20册,上海:上海书店,1993年
    94.(天启)《海盐县图经》,《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208册
    95.(光绪)《海盐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浙江府县志辑》第21册,上海:上海书店,1993年
    96.(光绪)《桐乡县志》,《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77,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
    97.(光绪)《石门县志》,《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185,台北:成文出版社,1975年
    98.(成化)《湖州府志》,《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年
    99.(弘治)《湖州府志》,《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179册
    100.(万历)《湖州府志》,《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191册
    101.(同治)《湖州府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浙江府县志辑》第24、25册,上海:上海书店,1993年
    102.(崇祯)《乌程县志》,《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年
    103.(乾隆)《乌程县志》,《续修四库全书》第704册史部
    104.(光绪)《乌程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浙江府县志辑》第26册,上海:上海书店,1993年
    105.(嘉靖)《武康县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第20册
    106.(道光)《武康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浙江府县志辑》第29册,上海:上海书店,1993年
    107.(同治)《长兴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浙江府县志辑》第28册,上海:上海书店,1993年
    108.(康熙)《德清县志》,《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491,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
    109.(成化)《杭州府志》,《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175册
    110.(万历)《杭州府志》,《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524,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
    111.(明)归有光:《三吴水利录》,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0年
    112.(明)张内藴、周大韶:《三吴水考》、(明)张国维:《吴中水利全书》,《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336册
    113.(明)不著撰者:《吴中水利通志》,《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221册
    114.(明)朱国盛纂、徐标续纂:《南河志》,《续修四库全书》第728册史部
    115.(清)翟均廉:《海塘录》,《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341
    116.(清)王凤生:《浙西水利备考》,《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481,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
    117.(康熙)《桐城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第12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
    118.(康熙)《钱塘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浙江府县志辑》,第4册,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3年
    119.(雍正)《湖广通志》,《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第289-292册
    120.(雍正)《江西通志》,《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273
    121.(乾隆)《山东通志》,《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第297-299册
    122.(光绪)《重修天津府志》,《续修四库全书》第690、691册史部地理类
    123.(万历)《顺天府志》,《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208册
    124.(康熙)《顺天府志》,中华书局,2009年
    125.(光绪)《顺天府志》,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7年
    126.(乾隆)《畿辅通志》,《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第262-264册
    127.(明)周之翰:《通粮厅志》,学生书局,1970年
    128.(明)吴仲:《通惠河志》,《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221册
    129.(明)潘季驯:《河防一览》,《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334册
    130.(明)袁黄:《皇都水利》,《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222册
    1.(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
    2.(元)李道谦辑:《甘水仙源录》卷9,《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第259册
    3.(元)刘岳申:《申斋集》,《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143
    4.(元)王祯:《农书》,北京:农业出版社,1981年
    5.(明)毕自严:《石隐园藏稿》,《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232册
    6.(明)陈洪谟:《治世余闻·继世纪闻》,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7.(明)陈继儒:《陈眉公全集》,上海:中央书店,1936年
    8.(明)陈良谟:《见闻纪训》,《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第246册
    9.(明)陈龙正:《几亭外书》,《续修四库全书》第1133册子部.
    10.(明)陈仁锡:《陈太史无梦园初集·遗集》,《续修四库全书》第1381-1383册集部
    11.(明)陈懿典:《陈学士先生初集》,《四库禁毁丛刊》集部78、79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12.(明)程任卿辑:《丝绢全书》,《续修四库全书》,第835册史部
    13.(明)丁宾:《丁清惠公遗集》,《四库禁毁丛刊》集部第44册
    14.(明)丁元荐:《西山日记》,《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第242册
    15.(明)东村八十一老人编:《明季甲乙汇编》,《四库禁毁丛刊》史部33册
    16.(明)范濂:《云间据目抄》,《丛书集成三编》第83册
    17.(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
    18.(明)高攀龙:《高子遗书》,《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231册
    19.(明)顾璘:《息园存稿》,《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202册
    20.(明)顾起元:《客座赘语》,中华书局,1987年
    21.(明)顾清:《东江家藏集》,《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200册
    22.(明)顾宪成:《泾皋藏稿》,《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231册
    23.(明)归有光:《震川先生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24.(明)归有光撰、(清)归庄编:《震川别集》,《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228册
    25.(明)海瑞:《海瑞集》,中华书局,1962年
    26.(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中华书局,1959年
    27.(明)何三畏:《云间志略》,《四库禁毁丛刊》史部第八册
    28.(明)黄道周:《黄石斋先生文集》,《续修四库全书》第1384、1385册集部
    29.(明)黄省曾:《理生玉镜稻品》,《丛书集成新编》,第47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
    30.(明)黄汝亨:《寓林集》,《四库禁毁丛刊》集部第42、43册
    31.(明)霍韬:《谓崖文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68册
    32.(明)江盈科:《江盈科集》,长沙:岳麓书社,2002年
    33.(明)蒋臣:《无他技堂遗稿》,《四库禁毁丛刊》集部第72册
    34.(明)蒋一葵:《长安客话》,北京古籍出版社,1980年
    35.(明)金日升:《颂天胪笔》,《续修四库全书》第439册史部
    36.(明)况钟撰,吴奈夫等校点:《况太守集》,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年
    37.(明)李邦华:《文水李忠肃先生集》,《四库禁毁丛刊》集部81册
    38.(明)李乐:《见闻杂纪》,《续修四库全书》,第1171册子部
    39.(明)李日华:《味水轩日记》,《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20
    40.(明)李诩:《戒庵老人漫笔》,中华书局,1982年
    41.(明)梁储:《郁洲遗稿》,《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195册
    42.(明)刘荣嗣:《简斋先生集》,《四库禁毁丛刊》集部第46册
    43.(明)刘宗周:《刘蕺山集》,《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233册
    44.(明)陆粲:《庚巳编》,中华书局,1987年
    45.(明)陆可教:《陆学士先生遗稿》,《四库禁毁丛刊》集部第160册
    46.(明)陆容:《菽园杂记》,中华书局,1985年
    47.(明)陆深:《俨山集》,《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207,
    48.(清)陆釴:《病逸漫记》,《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第240
    49.(明)鹿继善:《鹿忠节公集》,《续修四库全书》第1373册集部
    50.(明)罗洪先:《念庵文集》,《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214册
    51.(明)茅元仪:《石民四十集》,《续修四库全书》第1386、1387册集部
    52.(明)倪元璐:《倪文贞集》,《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236册
    53.(明)潘游龙辑:《康济谱》,《四库禁毁丛刊》史部7册
    54.(明)彭韶:《彭惠安集》,《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186册
    55.(明)祁彪佳:《宜焚全稿》,《续修四库全书》第492册史部
    56.(明)祁彪佳:《甲乙日历》,《台湾文献史料丛刊》,第六辑,台北:台湾大通书局,1987年
    57.(明)丘浚:《大学衍义补》,北京:京华出版社,1999年
    58.(明)瞿式耜:《瞿忠宣公集》,《续修四库全书》第1375册集部
    59.(明)邵宝:《容春堂集》,《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197册
    60.(明)邵经邦:《弘简录》,《续修四库全书》第304-308册史部
    61.(明)申时行:《赐闲堂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134册
    62.(明)申时行:《纶扉简牍》,《四库禁毁丛刊》集部161册
    63.(明)沈榜:《宛署杂记》,北京古籍出版社,1980年
    64.(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中华书局,1959年
    65.(明)沈佳胤:《翰海》,《四库禁毁丛刊》集部20册
    66.(明)施耐庵:《水浒传》,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67.(明)宋应星、潘吉星译注:《天工开物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68.(明)孙继皋:《宗伯集》,《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230册
    69.(明)唐时升:《三易集》,《四库禁毁丛刊》,集部178册
    70.(明)唐顺之:《荆川集》,《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215册
    71.(明)王鏊:《震泽集》,《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195册
    72.(明)王锜:《寓圃杂记》,中华书局,1984年
    73.(明)王士性:《五月游草·广志绎》,中华书局,2006年
    74.(明)王世贞:《嘉靖以来首辅传》,《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210册
    75.(明)王世贞:《弇州史料》,《四库禁毁丛刊》史部第48-50册
    76.(明)王世贞:《弇州四部稿》,《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218-220册
    77.(明)王世贞:《弇山堂别集》,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83页。
    78.(明)王守仁:《王阳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79.(明)王恕:《王端毅公文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36册
    80.(明)王直:《抑庵文集》,《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180、181册
    81.(明)魏大中:《藏密斋集》,《四库禁毁丛刊》集部45册
    82.(明)魏校:《庒渠遗书》,《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206册
    83.(明)温纯:《温恭毅集》,《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227册
    84.(明)吴道南:《吴文恪公文集》,《四库禁毁丛刊》集部31册
    85.(明)吴宽:《匏翁家藏集》,上海:上海书店,1989年
    86.(明)吴麟征:《吴忠节公遗集》,《四库禁毁丛刊》,集部81册
    87.(明)伍袁萃:《林居漫录》,《续修四库全书》,第1172册子部
    88.(明)谢肇淛:《北河纪》,《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334册
    89.(明)谢肇淛:《五杂俎》,中华书局,1959年
    90.(明)谢肇淛:《小草斋集》,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年
    91.(明)徐复祚:《花当阁丛谈》,《续修四库全书》第1175册子部
    92.(明)徐光启:《农政全书》,岳麓书社,2002年
    93.(明)徐光启撰,王重民辑校:《徐光启集》,中华书局,1963年
    94.(明)徐阶:《世经堂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85册
    95.(明)徐溥:《谦斋文录》,《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187册
    96.(明)徐石麒:《可经堂集》,《四库禁毁丛刊》集部72册
    97.(明)徐渭:《徐渭集》,中华书局,1983年
    98.(明)姚舜牧:《来恩堂草》,《四库禁毁丛刊》,集部107册
    99.(明)叶向高:《苍霞草·苍霞续草·苍霞余草》,《四库禁毁丛刊》集部124、125册
    100.(明)于慎行:《谷山笔麈》,中华书局,1984年
    101.(明)余继登:《典故纪闻》,中华书局,1981年
    102.(明)袁宏道:《袁中郎全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174册
    103.(明)张居正:《张太岳先生文集》,《续修四库全书》,第1346册
    104.(明)张萱:《西园闻见录》,《续修四库全书》第1168-1170册子部
    105.(明)章潢:《图书编》,《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274-278册
    106.(明)赵用贤:《松石斋集》,《四库禁毁丛刊》集部41册
    107.(明)郑晓:《端简郑公文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85册
    108.(明)郑晓:《今言》,中华书局,1984年
    109.(明)周忱:《双崖文集》,《四库未收书辑刊》6辑30,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110.(明)周瑛:《翠渠摘稿》,《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193册
    111.(明)周永春:《丝纶录》,《四库禁毁丛刊》史部74册
    112.(明)朱国桢:《朱文肃公集》,《续修四库全书》第1366册集部
    113.(明)朱国祯:《涌幢小品》,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
    114.(明)朱长祚:《玉镜新谭》,中华书局,1989年
    115.(明)朱之瑜:《舜水先生文集》,《续修四库全书》第1384-1385册集部
    116.(明)左光斗:《左忠毅公集》,《续修四库全书》第1370册集部
    117.(清)査慎行:《人海记》,北京古籍出版社,1986年
    118.(清)陈确:《陈确集》,中华书局,2009年
    119.(清)陈田辑:《明诗纪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120.(清)东鲁古狂生:《醉醒石》,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121.(清)范承谟:《范忠贞集》,《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253
    122.(清)顾公燮:《丹午笔记》,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
    123.(清)顾公燮:《消夏闲记摘抄》,《涵芬楼秘笈》第2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年
    124.(清)顾禄:《清嘉录》,中华书局,2008年
    125.(清)顾炎武撰、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126.(清)黄六鸿:《福惠全书》,《四库未收书辑刊》3辑19
    127.(清)计六奇:《明季南略》,中华书局,1984年
    128.(清)李聿求:《鲁之春秋》,《续修四库全书》第444册史部
    129.(清)梁清远:《雕丘杂录》,《续修四库全书》第1135册子部
    130.(清)陆世仪:《桴亭先生文集》,《续修四库全书》第1398册集部
    131.(清)陆世仪:《苏松浮粮考》,《丛书集成三编》第19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影印,1984年
    132.(清)陆世仪撰、张伯行编:《思辨录辑要》,《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30
    133.(清)陆以湉:《冷庐杂识》,中华书局,1984年
    134.(清)毛奇龄:《西河集》,《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259、260册
    135.(清)倪在田:《居稽录》,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9年
    136.(清)彭元瑞等:《孚惠全书》,《续修四库全书》第846册史部
    137.(清)阮葵生:《茶余客话》,《清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138.(清)邵长蘅:《邵子湘全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248册
    139.(清)盛枫:《嘉禾征献录》,《续修四库全书》第544册史部
    140.(清)孙承泽:《天府广记》,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
    141.(清)谈迁:《北游录》,中华书局,1960
    142.(清)谈迁:《枣林杂俎》,中华书局,2006
    143.(清)汤斌撰、王廷灿编:《汤子遗书》,《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36册
    144.(清)徐鼐:《小腆纪传》,中华书局,1958年
    145.(清)徐鼐:《小腆纪年附考》,中华书局,1957年
    146.(清)许重熙:《嘉靖以来注略》,《四库禁毁丛刊》史部第5册
    147.(清)许重熙:《明季甲乙两年汇略》,《续修四库全书》第441册史部
    148.(清)杨士聪:《玉堂荟记》,王云五主编:《丛书集成初编》,商务印书馆,1939年
    149.(清)姚之骃:《元明事类钞》,《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190册
    150.(清)叶梦珠:《阅世编》,中华书局,2007年
    151.(清)于敏中:《日下旧闻考》,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
    152.(清)张岱:《石匮书》,《续修四库全书》第318-320册史部
    153.(清)张履祥:《杨园先生全集》,中华书局,2002年
    154.(清)章学诚:《章氏遗书》卷9,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
    155.(清)朱奇龄:《续文献通考补》,贾贵荣辑:《九通拾补》,第4-6册,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版
    156.(清)邹漪:《启祯野乘》,《四库禁毁丛刊》史部第40、41册
    157.(朝)崔溥:《漂海录》,《韩国文集中的明代史料》,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1.(汉)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
    2.《明实录》,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3.(明)焦竑辑:《国朝献征录》,周骏富辑:《明代传记丛刊·综录类26》,台北:明文书局,1991年
    4.(明)毕自严:《度支奏议》,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5.(明)陈九德:《皇明名臣经济录》,《四库禁毁丛刊》史部第9册
    6.(明)陈其愫:《皇明经济文辑》,《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369册
    7.(明)陈仁锡:《皇明世法录》,《四库禁毁丛刊》史部第13-16册
    8.(明)陈子龙等辑:《皇明经世文编》,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9.(明)戴金编:《皇明条法事类纂》,《中国珍稀法律典籍集成》乙编第4册,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年
    10.(明)董其昌:《神庙留中奏疏汇要》,《续修四库全书》第470-471册史部
    11.(明)范钦等编:《嘉靖事例》,《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51
    12.(明)桂萼:《文襄公奏议》,《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60册
    13.(明)过庭训:《本朝分省人物考》,《续修四库全书》第533-536册史部
    14.(明)何乔远:《名山藏》,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
    15.(明)黄凤翔:《嘉靖大政类编》,《续修四库全书》第433册史部
    16.(明)黄光升:《昭代典则》,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17.(明)黄训:《名臣经济录》,《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201、202册
    18.(明)贾三近辑:《皇明两朝疏抄》,《续修四库全书》第465册史部
    19.(明)孔贞运辑:《皇明诏制》,《四库禁毁丛刊》史部56册
    20.(明)雷礼辑:《国朝列卿纪》,《续修四库全书》第522-524册史部
    21.(明)雷礼撰、范守己、谭希思辑:《皇明大政记》,《续修四库全书》第353、354册史部
    22.(明)李东阳等:《(正德)明会典》,《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375、376册
    23.(明)李昭祥:《龙江船厂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
    24.(明)刘斯洁:《太仓考》,《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56,
    25.(明)潘季驯:《潘司空奏疏》,《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188册
    26.(明)申时行等:(万历)《明会典》,中华书局,1989年
    27.(明)施沛:《南京都察院志》,《四库全书存目丛书补编》第73、74册
    28.(明)宋濂等:《元史》,中华书局,1976年
    29.(明)孙旬辑:《皇明疏钞》,《续修四库全书》第463-464册史部
    30.(明)谭纶:《谭襄敏奏议》,《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187册
    31.(明)唐鹤徴:《皇明辅世编》,《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15
    32.(明)陶承庆校正,叶时用增补:《大明一统文武诸司衙门官制》,《续修四库全书》,第748册史部
    33.(明)涂山:《明政统宗》,《四库禁毁丛刊》史部第2、3册
    34.(明)万表编:《皇明经济文录》,全国图书馆文献微缩复制中心,1994年
    35.(明)汪应蛟:《计部奏疏》,《续修四库全书》第481册史部
    36.(明)王圻:《续文献通考》,北京:现代出版社,1986年
    37.(明)王琼:《漕河图志》,《续修四库全书》第835册史部
    38.(明)王以宁:《西台疏草·北畿疏草·东粤疏草·南国疏草》,《四库禁毁丛刊》史部69册
    39.(明)王在晋:《通漕类编》,《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275册
    40.(明)吴亮:《万历疏钞》,《续修四库全书》第468-469册史部
    41.(明)吴瑞登:《两朝宪章录》,《续修四库全书》第352册史部
    42.(明)吴应箕:《楼山堂集》,《续修四库全书》第1388册集部
    43.(明)席书编次、朱家相增修:《漕船志》,《淮安文献丛刻》3,方志出版社,2006年
    44.(明)解缙等纂:《永乐大典》,中华书局,1986年
    45.(明)徐纮:《明名臣琬琰录》,《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211册
    46.(明)徐学聚:《国朝典汇》,书目文献出版社,1996年
    47.(明)杨宏、谢纯:《漕运通志》,《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56
    48.(明)叶向高:《纶扉奏草》、《续纶扉奏草》,《续修四库全书》第481、482册史部
    49.(明)余子俊:《余肃敏公奏议》,《四库禁毁丛刊》史部57册
    50.(明)俞汝为辑:《荒政要览》,《续修四库全书》第846册史部
    51.(明)张昶:《吴中人物志》,《续修四库全书》第541册史部
    52.(明)张大复:《昆山人物传》,《续修四库全书》第541册史部
    53.(明)张国维:《抚吴疏草》,《四库禁毁丛刊》史部第39册
    54.(明)张瀚辑:《皇明疏议辑略》,《续修四库全书》第463册史部
    55.(明)张卤:《皇明制书》,《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46
    56.(明)张卤辑:《皇明嘉隆疏抄》,《续修四库全书》第466册史部
    57.(明)张学颜等:《万历会计录》,《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52、53
    58.(明)赵世卿:《司农奏议》,《续修四库全书》第480册史部
    59.(明)郑晓:《郑端简公奏议》,《续修四库全书》第476、477册史部
    60.(明)周孔教:《周中丞疏稿》,《续修四库全书》第481册史部
    61.(明)周起元:《周忠愍奏疏》,《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188册
    62.(明)周之龙:《漕河一覕》,万历三十六年(1608)刻本,北大图书馆藏书
    63.(明)周宗建:《周忠毅公奏议》,《续修四库全书》第492册史部
    64.(明)朱健:《古今治平略》,《续修四库全书》第756、757册史部
    65.(明)朱吾弼:《留台奏议》,《续修四库全书》第466、467册史部
    66.(明)朱元璋:《皇明祖训》,《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264册
    67.(明)朱元璋:《御制大诰·续编·三编·武臣》,见杨一凡:《明大诰研究·附录》
    68.(清)查继佐:《罪惟录》,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
    69.(清)不著撰者:《漕运全书》,《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55
    70.(清)蔡新等:《御选明臣奏议》,《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203册
    71.(清)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成都:巴蜀书社,1985年
    72.(清)程嘉谟等:《(乾隆)钦定大清会典则例》,《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378-383册
    73.(清)傅恒等:《御批历代通鉴辑览》,《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93-97册
    74.(清)傅维鳞:《明书》,上海:商务印书馆,1938年
    75.(清)傅泽洪:《行水金鉴》,《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338-340册
    76.(清)韩世琦:《抚吴疏草》,《四库未收书辑刊》8辑5
    77.(清)贺长龄等:《清经世文编》,台北:文海出版社,1972年
    78.(清)黄宗羲:《弘光实录钞》,《南明史料》,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
    79.(清)黄宗羲:《明文海》,中华书局,1987年
    80.(清)嵇璜、曹仁虎等:《钦定续文献通考》,《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384册
    81.(清)蒋良騏:《东华录》,济南:齐鲁书社,2005年
    82.(清)孙承泽:《春明梦余录》,北京古籍出版社,1992年
    83.(清)谈迁:《国榷》,中华书局,1958年
    84.(清)王先谦:《东华录·东华续录》,《续修四库全书》第369-375册史部
    85.(清)徐开任辑:《明名臣言行录》,《续修四库全书》第521册史部
    86.(清)杨锡绂:《漕运则例纂》,《四库未收书辑刊》1辑23
    87.(清)允裪等撰:《(乾隆)钦定大清会典》,《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377册
    88.(清)载龄等纂:《钦定户部漕运全书》,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
    89.(清)张廷玉:《御定资治通鉴纲目三编》,《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98册
    90.(清)张廷玉等:《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
    91.赵尔巽等:《清史稿》,中华书局,1976年
    92.徐珂:《清稗类钞》,中华书局,1984年
    93.《崇祯纪闻录·崇祯长编·崇祯实录》,台北:大通书局,1984年,台湾文献史料丛刊本
    94.《十通》,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
    95.《诸司职掌》,《续修四库全书》第748册史部
    1.(清)顾师轼编:《吴梅村先生年谱》,《清初名儒年谱》3,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
    2.(清)宋犖编:《漫堂年谱》,《清初名儒年谱》13
    3.(清)徐润:《徐愚斋自叙年谱》,《续修四库全书》第558册史部
    4.谢国祯编:《明代社会经济史料选编》,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0年
    5.洪焕椿编:《明清苏州农村经济资料》,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
    6.于浩辑编:《明清史料丛书八种》(内含《清初史料四种》、《纪载汇编》、《史料丛刊初编》、《明季稗史汇编》、《明季稗史续编》、《明季辽事丛刊》、《明季史料零拾》、《痛史》),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年
    7.瞿宣颖:《中国社会史料丛钞(上、下)》,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5年
    8.张海鹏、王廷元主编:《明清徽商资料选编》,合肥:黄山书社,1985年
    9.傅玉璋等辑纂:《明实录安徽经济史料类编》,合肥:黄山书社,2003年
    10.王国平、唐力行主编:《明清以来苏州社会史碑刻集》,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
    11.江苏省博物馆编:《江苏省明清以来碑刻资料选集》,北京:三联书店,1959年
    12.苏州历史博物馆等编:《明清苏州工商业碑刻集》,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
    13.上海博物馆图书资料室编:《上海碑刻资料选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
    14.王素主编:《新中国出土墓志:上海天津》,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年
    15.王素主编:《新中国出土墓志:江苏壹常熟》,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
    16.高景春主编:《新中国出土墓志:北京壹》,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年
    17.王稼句编纂、校点《苏州文献丛抄初编(上、下)》,苏州:古文轩出版社,2004年
    1.安作璋:《中国运河文化史》,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
    2.蔡泰彬:《明代漕河之整治与管理》,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92年
    3.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五卷明时期)》,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
    4.钞晓鸿:《明清史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年
    5.陈登原:《中国田赋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
    6.陈锋:《漕运与古代社会》,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
    7.陈锋:《清代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
    8.陈锋:《清代财政史论稿》,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
    9.陈江:《明代中后期的江南社会与社会生活》,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
    10.陈明光:《中国古代的纳税与应役》,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
    11.陈学文:《明清时期太湖流域的商品经济与市场网络》,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
    12.陈学文:《明清社会经济史研究》,台北:稻乡出版社,1991年
    13.陈支平:《民间文书与明清赋役史研究》,合肥:黄山书社,2004年
    14.陈忠平、唐力行主编:《江南区域史论著目录(1900-2000)》,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年
    15.程利英:《明代北直隶财政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
    16.程念祺:《国家力量与中国经济的历史变迁》,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
    17.杜树章:《中国皇权社会的赋税研究》,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年
    18.范金民:《明清江南商业的发展》,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19.范金民主编:《江南社会经济研究·明清卷》,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年
    20.范金民:《国计民生—明清社会经济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
    21.方行:《中国封建经济论稿》,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
    22.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23.费孝通:《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
    24.冯贤亮:《明清江南地区的环境变动与社会控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25.冯贤亮:《太湖平原的环境刻画与城乡变迁(1368-1912)》,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26.傅衣凌:《明清农村社会经济·明清社会经济变迁论》,北京:中华书局,2007
    27.高寿仙:《明代农业经济与农村社会》,合肥:黄山书社,2006年
    28.高王凌:《活着的传统—十八世纪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政府政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29.高王凌:《租佃关系新论—地主、农民和地租》,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
    30.郭艳茹:《经济史中的国家组织结构变迁:以明清王朝为例》,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
    31.何朝晖:《明代县政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32.侯家驹:《中国经济史》,北京:新星出版社,2008年
    33.洪焕椿、罗仑主编:《长江三角洲地区社会经济史研究》,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
    34.洪璞:《明代以来太湖南岸乡村的经济与社会变迁——以吴江县为中心》,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
    35.胡大恂:《明代土地问题》,台北:成文出版社,1977年
    36.华民、韦森、张宇燕、文贯中等著:《制度变迁与长期经济发展》,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
    37.黄惠贤、陈锋《中国俸禄制度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
    38.姜守鹏:《明清北方市场研究》,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39.蒋兆成:《明清杭嘉湖社会经济研究》,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年
    40.金观涛、刘青峰:《兴盛与危机: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年
    41.赖惠敏:《明代南直隶赋税制度的研究》,台北:“国立”台湾大学出版委员会,1982年
    42.李伯重:《理论、方法、发展趋势:中国经济史研究新探》,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
    43.李伯重:《多视角看江南经济史(1250-1850)》,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
    44.李伯重:《江南农业的发展1620-1850》,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45.李德甫:《明代人口与经济发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
    46.李伏明:《制度、伦理与经济发展:明清上海地区社会经济研究(1500-1840)》,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
    47.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第三卷宋元明部分》,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48.李三谋:《明清财经史新探》,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0年
    49.李文治、江太新:《清代漕运》,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
    50.李洵:《明清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
    51.李洵:《明史食货志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52.李洵:《下学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53.李治安:《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6年
    54.黎翔凤撰:《管子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
    55.廖声丰:《清代常关与区域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
    56.梁方仲:《梁方仲文集第一册明代赋役制度》,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
    57.梁方仲:《梁方仲文集第二册明清赋税与社会经济》,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
    58.梁方仲:《梁方仲文集第三册中国经济史论》,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
    59.梁方仲:《梁方仲文集第四册明代粮长制度(校补本)》,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
    60.梁方仲:《梁方仲文集第五册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
    61.梁方仲:《梁方仲文集第六册中国经济史讲稿》,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
    62.梁方仲:《梁方仲文集第七册明梁方仲读书札记》,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
    63.梁方仲:《梁方仲文集第八册梁方仲文存》,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
    64.梁太济、包伟民:《宋史食货志补正》,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
    65.林金树、高寿仙、梁勇:《中国明代经济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66.林毅夫:《中国经济专题》,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67.刘逖:《前近代中国总量经济研究(1600-1840)—兼论安格斯麦迪森对明清GDP的估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
    68.刘晓东:《明代士人生存状态研究》,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年
    69.刘志伟:《在国家与社会之间:明清广东里甲制度与乡村社会》,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
    70.栾成显:《明代黄册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71.罗冬阳、赵轶峰主编:《李洵先生纪念文集》,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72.罗仑主编,范金民、夏维中著:《苏州地区社会经济史(明清卷)》,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73.南炳文、汤纲:《明史(上、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74.南炳文:《辉煌、曲折与启示:20世纪中国明史研究回顾》,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
    75.倪玉平:《清朝嘉道关税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76.宁可:《中国经济发展史(第五卷)》,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
    77.牛建强:《明代人口流动与社会变迁》,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
    78.潘光旦:《明清两代嘉兴的望族》,上海:上海书店,1991年
    79.彭云鹤:《明清漕运史》,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
    80.钱穆:《国史大纲(修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
    81.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
    82.全汉升:《明淸经济史研究》,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7年
    83.全汉升:《中国经济史论丛》,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
    84.沈宗翰、赵雅书等:《中国农业史》,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9年
    85.宋晞:《宋史研究论丛第一辑》,台北:华岗出版有限公司,1979年
    86.孙翊刚主编、陈光焱副主编:《中国赋税史》,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3年
    87.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第7、8册,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年、1987年
    88.唐文基:《明代赋役制度史》,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
    89.田昌五、漆侠主编:《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第四卷)》,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
    90.万明:《晚明社会变迁—问题与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
    91.王春瑜:《明代宦官与经济史料初探》,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92.王笛:《跨出封闭的世界—长江上游区域社会研究1644-1911》,北京:中华书局,2006
    93.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94.王家范:《明清江南史研究三十年(1978-2008)》,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95.王健:《南宋农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
    96.王天有:《明代国家机构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97.王卫平主编:《明清时期江南社会史研究》,北京:群言出版社,2006年
    98.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
    99.王毅:《中国皇权制度研究——以16世纪前后中国制度形态及其法理为焦点(上、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100.王毓铨主编:《中国经济通史·明代经济卷(上、下)》,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7年
    101.王毓铨:《莱芜集》,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102.王云:《山东运河区域社会变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103.汪圣铎:《两宋财政史》,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
    104.韦庆远:《明清史辨析》,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
    105.吴承明:《经济史:历史观与方法论》,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
    106.吴承明:《吴承明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107.吴晗、费孝通:《皇权与绅权》,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年
    108.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北京:农业出版社,1985
    109.吴缉华:《明代社会经济史论丛:睿斋论史存稿(第一集)》,台北:学生书局,1970年
    110.吴缉华:《明代海运及运河的研究》,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1年
    111.吴琦:《漕运与中国社会》,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112.吴琦:《漕运·群体·社会—明清史论集》,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
    113.吴琦:《明清社会群体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
    114.吴仁安:《明清江南著姓望族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
    115.吴廷燮:《明督抚年表》,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116.吴兆莘:《中国税制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
    117.伍丹戈:《明代土地制度和赋役制度的发展》,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
    118.萧国亮:《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独特的“食货”之路》,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119.谢国桢:《晚明史籍考》,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120.徐茂名:《江南士绅与江南社会(1368-1911)》,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
    121.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
    122.杨光斌:《制度变迁与国家治理—中国政治发展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123.杨念群:《中层理论——东西方思想会通下的中国史研究》,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
    124.杨一凡:《明大诰研究》,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8年
    125.姚汉源:《漕河图志》,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90年
    126.叶世昌:《中国经济史学论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
    127.叶振鹏:《20世纪中国财政史研究概要》,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
    128.游修龄、曾雄生:《中国稻作文化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
    129.郁维明:《明代周忱对江南地区的社会经济改革》,台北:商务印书馆,1987年
    130.张建民:《明清长江中游农村社会经济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
    131.张伟保、赵善轩、罗志强:《经济与政治之间—中国经济史专题研究》,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年
    132.张显清、林金树主编:《明代政治史》,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133.张显清主编:《明代后期社会转型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
    134.张显清:《张显清文集》,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
    135.张研:《清代社会经济史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136.赵德馨:《经济史学概论文稿》,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
    137.赵俪生:《赵俪生史学论著自选集》,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年
    138.赵世瑜:《小历史和大历史:区域社会史的理念、方法和实践》,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
    139.赵轶峰:《明代的变迁》,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08年
    140.赵毅、栾凡:《20世纪明史研究综述》,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141.赵毅:《明清史抉微》,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
    142.郑学檬主编:《中国赋役制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143.朱子彦:《多维视野的大明帝国》,合肥:黄山书社,2009年。
    144.《中国财政史》,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7年
    145.《中国农民负担史第一卷:中国封建社会赋役制度与农民负担(公元前221年-公元1840年)》,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1年
    146.周伯棣:《中国财政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147.朱红琼:《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及其变迁史》,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
    1.鲍彦邦:《明代漕粮新征的数额、用途及影响》,《暨南学报》,1994年第1期
    2.鲍彦邦:《明代漕粮折色的派征方式》,《中国史研究》,1992年第1期
    3.鲍彦邦:《明代白粮解运的方式与危害》,《暨南大学学报》,1982年第3期
    4.卜国群:《试析明代苏松地区的田赋量》,《中国经济史研究》,1987年第4期
    5.陈锋:《略论清代仓场官吏的舞弊活动及其危害》,《西北师范大学》,1996年第2期
    6.陈家其:《明清时期气候变化对太湖流域农业经济的影响》,《中国农史》,1991年第3期
    7.韩昭庆:《明清时期太湖流域冬季气候研究》,《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1期
    8.陈春声、刘志伟:《贡赋、市场与物质生活——试论十八世纪美洲白银输出与中国社会变迁之关系》,《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9.陈明光、郑学檬:《中国古代赋役制度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历史研究》,2001年第1期
    10.陈明光:《20世纪中国古代财政史研究评述》,《中国史研究动态》,2002年第12期
    11.陈学文:《明代中叶湖州府乌程县的社会经济结构—明清江南典型县份个案研究之三》,《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2年第2期
    12.陈学文:《明代中叶江南一个县份的社会经济结构—浙江崇德县个案研究》,《浙江学刊》,1985年第5期
    13.陈学文:《明清时期江南一个县份的社会经济结构—苏州府嘉定县个案研究》,《史林》,1989年第2期
    14.陈学文:《从时空嬗演看历史上长江三角洲的互动关系》,《史林》,2005年第1期
    15.陈支平:《明代后期社会经济变迁的历史思考》,《河北学刊》,2008年第1期
    16.程德:《近三十年来国外关于明代社会变迁问题的研究状况》,《明史研究第8辑》,合肥:黄山书社,2003年,第252-257页
    17.杜恂诚:《“黄宗羲定律”是否能够成立?》,《中国经济史研究》,2009年第1期
    18.杜恂诚、李晋:《“加州学派”与18世纪中欧经济史比较研究》,《史林》,2009年第5期
    19.董郁奎:《试论明中叶的财政危机与浙江的赋税制度改革》,《浙江学刊》,2000年第4期
    20.樊树志:《明清漕运述略》,《学术月刊》1962年第10期
    21.樊树志:《明代江南官田与重赋之面面观》,《明史研究论丛第4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100-120页
    22.樊树志:《万历清丈述论—兼论明代耕地面积统计》,《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4年第2期
    23.樊树志:《“摊丁入地”的由来与发展》,《复旦学报》,1984年第4期
    24.范金民:《明清江南重赋问题述评》,《中国经济史研究》,1996年第3期
    25.范金民:《江南重赋原因的探讨》,《中国农史》,1995年第3期
    26.范金民:《清前期苏州农业经济的特点》,《中国农史》,1993年第1期
    27.范金民:《明清杭嘉湖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中国农史》,1988年第2期
    28.方裕谨编选:《康熙年间白粮改折御史奏章》,《历史档案》,1983年第4期
    29.方志远、李晓方:《明代苏松江浙人“毋得任户部”考》,《历史研究》,2004年第6期
    30.封越健:《明代京杭运河的工程管理》,《中国史研究》,1993年第1期
    31.封越健:《明代漕船修造制度叙略》,《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7年第4期
    32.冯贤亮:《明代江南的争田问题—以嘉兴府嘉、秀、善三县为中心》,《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0年第4期
    33.冯贤亮:《明末清初江南的地方防护》,《云南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
    34.冯贤亮:《传统时代江南的中层社会与乡村控制》,《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2年第2期
    35.冯元魁:《论清代前期的赋役制度》,《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84年第4期
    36.傅衣凌:《中国传统社会:多元的结构》,《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3期
    37.傅衣凌:《明代江南地主经济新发展的初步研究》,《厦门大学学报》,1954年第5期
    38.傅衣凌:《明代江南富户经济的分析》,《厦门大学学报》,1956年第2期
    39.高寿仙:《明代京通二仓述略》,《中国史研究》,2003年第1期
    40.高寿仙:《明代揽纳考论》,《中国史研究》,2007年第3期
    41.高王凌:《关于明代田赋改征》,《中国史研究》,1986年第3期
    42.顾颖:《明代预备仓积粮问题初探》,《史学集刊》,1993年第1期
    43.郭厚安:《明代江南赋重问题析》,《西北师大学报》,1984年第4期
    44.郭松义:《清前期南方稻作区的粮食生产》,《中国经济史研究》,1994年第1期
    45.韩大成:《明代北京经济述略》,《北京社会科学》,1991年第4期
    46.韩光辉:《金元明北京粮食供需与消费研究》,《中国农史》,1994年第4期
    47.韩光辉、贾宏辉:《从封建帝都的粮食供给看北京与周边关系》,《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1年第3期
    48.何本方:《明代宫中财政述略》,《故宫博物院院刊》,1992年第4期
    49.洪焕椿:《明代治理苏松农田水利的基本经验》,《中国农史》,1987年第4期
    50.洪书云:《明洪武年间的蠲免与赈恤》,《郑州大学学报》,1987年第3期
    51.洪沼:《明初的迁徙富户与粮长制》,《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4年第1期
    52.胡克诚、罗冬阳:《周梦颜与〈苏松历代财赋考〉》,《西南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
    53.胡铁球:《“歇家牙行”经营模式的形式与演变》,《历史研究》,2007年第3期
    54.胡铁球:《明及清初“歇家”参与赋役领域的原因和方式》,《史林》,2007年第3期
    55.胡铁球:《明清贸易领域中的“客店”、“歇家”、“牙家”等名异实同考》,《社会科学》,2010年第9期
    56.胡铁球:《明清保歇制度研究—以县域为中心》,《社会科学》,2011年第6期
    57.胡铁球:《明代“重役”体制的形成——以白粮解运为例》,《社会科学》,2012年第6期
    58.黄阿明:《明代赋税征银中的负面问题》,《史林》,2007年第6期
    59.黄敏兰:《从家天下论看中国皇帝天经地义的征赋役权—兼论西方赋税理论比较》,《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60.姜守鹏:《明清时期州县的官僚结构与财政结构》,李洵、李澍田主编:《明史论集》,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
    61.蒋兆成:《明末清初杭嘉湖的里役改革》,《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1年第1期
    62.蒋兆成:《明清杭嘉湖农田水利设施》,《浙江学刊》,1992年第5期
    63.景戎华:《明代宣德年间的经济恢复》,《求是学刊》,1985年第3期
    64.赖惠敏:《明代南直隶赋税徭役与地方经费》,《史原》(台湾),1982年第12期
    65.李伯重:《简论“江南地区”的界定》,《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1年第1期
    66.李伯重:《明清江南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明清江南农业经济发展特点探讨之三》,《农业考古》,1985年第2期
    67.李成燕:《明代北直隶的水利营田》,《文化学刊》,2009年3期
    68.李根蟠:《中国古代经济史研究百年回眸》,《中国经济史研究》,2000年第1期
    69.李济贤:《明代苏、松、常地区户籍人口消长述略》,《明史研究论丛第5辑》,第121-155页
    70.李巨澜:《略论明清时期的卫所漕运》,《社会科学战线》,2010年第3期
    71.李俊丽的《明代漕船漂流的规定》,《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72.李龙潜:《试论明代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1年第4期
    73.李龙潜:《试评丘濬经济思想中的几个问题》,《暨南学报》,1999年第3期
    74.李龙潜:《也评黄仁宇十六世纪明代中国的财政与税收》,朱诚如、王天有主编:《明清论丛·第九辑》,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9年
    75.李楠、吴树国:《明代田赋变化与经济绩效关系的计量研究》,《兰州学刊》,2006年第5期
    76.李天佑:《明代土地赋役的若干问题》,《山东师范大学学报》,1982年第2期
    77.李天佑:《明代漕运的几个问题》,《山东师范大学学报》,1982年第1期
    78.廖心一:《略论明朝后期嘉兴府争田》,《明史研究论丛第5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125-145页
    79.廖心一:《明代松江举加耗法之争与身份地主的发展》,《明史研究论丛第4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205-224页
    80.林枫:《明代南昌、袁州、瑞州三府的官田重赋问题》,《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4年第2期
    81.林葳:《明代钞关税收的变化与商品流通》,《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学报》,1990年3期
    82.林金树:《兼论明皇朝保护江南重赋区若干政策》,《明史研究第3辑》,1993年
    83.林金树:《明初江南民田的数量和科则》,《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7年第3期
    84.林金树:《明初吴中地区社会经济状况初探》,《明史研究论丛第2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97-219页
    85.林金树:《关于明代苏松自耕农的数量问题》,《明史研究论丛第4辑》,第156-181页
    86.林金树:《明代中后期江南的土地兼并》,《中国史研究》,1987年第2期
    87.林金树:《试论明代苏松二府的重赋问题》,《明史研究论丛第1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91-123页
    88.林金树:《明代农村的人口流动与农村经济变革》,《中国史研究》,1994年第4期
    89.林仕梁:《明代漕军制初探》,《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第5期
    90.林延清:《论明朝财政监督体制》,《江南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91.刘伯涵:《明代的“均田定役”与“均田免粮”》,《史学集刊》,1989年第3期
    92.刘志伟:《关于明初徭役制度的两点商榷》,《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82年第4期
    93.陆玉麟、董平:《明清时期太湖流域的中心地结构》,《地理学报》,2005年第4期
    94.吕景琳:《明代北方经济述论—兼与江南经济比较》,《明史研究第6辑》,合肥:黄山书社,1999年,第57-68页
    95.吕小鲜:《乾隆初年豁除浮赋史料》,《历史档案》,1992年第2期
    96.吕小鲜:《乾隆初议减浙江湖州府重赋史料》,《历史档案》,1992年第3期
    97.吕小鲜:《乾隆十二年江苏清理积欠史料》,《历史档案》,1995年第1期
    98.栾成显:《洪武丈量考论》,《明史研究论丛第6辑》,第352-377页
    99.栾成显:《明代人口统计与黄册制度的几个问题》,《明史研究论丛第7辑》,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7年,第25-40页
    100.栾成显:《赋役黄册与明代等级身份》,田澍、王玉祥、杜常顺主编:《第十一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3-14页
    101.罗冬阳:《勘合制度与明代中央集权》,《东北师大学报》,1997年第1期
    102.罗仑:《论清代苏、松、嘉湖地区农业计量研究的发展趋势》,《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9年第1期
    103.罗仑、范金民:《清前期苏松钱粮蠲免述论》,《中国农史》,1991年第2期
    104.马学强:《试论明清江南社会经济“内变迁”与劳动力转移》,《史林》,1993年第1期
    105.马俊亚:《集团利益与国运衰变—明清漕粮河运及其社会生态后果》,《社会经济史研究》,2008年第2期
    106.闵宗殿:《宋明清时期太湖地区水稻亩产量的探讨》,《中国农史》,1984年第3期
    107.牛建强:《明代江南地区的早期社会变迁》,《东北师大学报》,1996年第3期
    108.牛亚贵:《关于明中叶徭役制度改革的几个问题—兼与唐文基先生商榷》,《内蒙古大学学报》,1982年第3、4期
    109.潘清:《明代江南水利治理述论》,《殷都学刊》,2004年第4期
    110.彭雨新:《明清赋役改革与官绅地主阶层的逆流》,《中国经济史研究》,1989年第1期
    111.秦佩珩:《明代赋役制度考释》,《郑州大学学报》,1983年第3期
    112.秦晖:《“黄宗羲定律”与税费改革的体制化基础—历史的经验与现实的选择》,《税制研究》,2003年第7期
    113.任道斌:《明朝万历年间松江的苛税杂役》,《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81年第1期
    114.商传:《从蠲赈到减赋——明朝灾害政策转变的三个个案》,《史学集刊》,2006年第4期
    115.商峴:《明代田亩计量中的几个问题》,《中国经济史研究》,1996年第3期
    116.史五一:《试析明后期财政危机的根源》,《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9期
    117.唐文基:《明代漕粮“支运”考辨》,《中国史研究》,1988年第1期
    118.唐文基:《试论明代统治集团的消费问题》,《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2期
    119.唐文基:《论欧阳铎的赋役制度改革》,《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1年第1期
    120.唐文基:《明代江南重赋问题和国有官田的私有化》,《明史研究论丛第4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78-99页
    121.唐文基:《明中叶东南地区徭役制度的变革》,《历史研究》,1981年第4期
    122.唐文基:《论朱元璋的敬天畏民和“藏富于民”思想》,《史学月刊》,1980年第2期
    123.唐文基:《明初的杂役和均工夫》,《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5年第3期
    124.唐文基:《明代“金花银”和田赋货币化趋势》,《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第2期
    125.唐文基:《试论明代里甲制度》,《社会科学战线》,1987年第4期
    126.唐文基:《明代粮食仓储制度》,《明史研究论丛第6辑》,第331-351页
    127.田培栋:《明代北京的供粮问题》,《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
    128.王家范:《明清江南研究的期待与检讨》,《学术月刊》,2006年第6期
    129.王家范:《复杂的历史,需要复杂的头脑—从“黄宗羲定律”说开去》,《探索与争鸣》,2010年第1期
    130.王培华:《元明清时期的南北矛盾与国家协调—以南粮北运引发的南北区域对立和解决方案为线索》,《学术月刊》,2010年第3期
    131.王社教:《明代苏皖浙赣地区的水稻生产和分布》,《中国地理论丛》,1995年第4期
    132.王社教:《明代太湖流域的粮食生产与缺粮问题》,《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8年第3期
    133.王守稼、缪振鹏::《明中叶江南经济和地主阶级各阶层》,《明史研究论丛第4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182-204页
    134.王翔:《关于明代江南土地制度史的几个问题—兼评<明代江南土地制度研究>》,《江海学刊》,1990年第6期
    135.王翔:《论明清江南社会的结构性变迁》,《江海学刊》,1994年第3期
    136.韦庆远:《论明初对江南地区的经济政策》,《明史研究论丛第3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23-48页
    137.魏林:《明钞关的设置与管理制度》,《郑州大学学报》,1986年第1期
    138.吴承明:《经济史:历史观与方法论》,《中国经济史研究》,2001年第3期
    139.吴琦、赵秀丽:《明代财政的症结:中央与地方的政策执行差异》,《江西师大学报》,2004年第1期
    140.吴琦、赵秀丽:《明代地方财政结构及其社会影响》,《商丘师院学报》,2004年第4期
    141.吴士勇:《略论元明清三代对江淮运河的治理》,《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142.吴滔:《明代苏松地区仓储制度初探》,《中国农史》,1996年第3期
    143.吴滔:《明清苏松仓储的经济、社会职能探析》,《古今农业》,1998年第3期
    144.吴欣:《“通漕”与“变漕”—明代漕运法规变革研究》,《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
    145.吴智和:《明代江南五府北差白粮》,《明史研究专刊第1辑》,明史研究小组,1978年
    146.伍丹戈:《明代中叶的赋税改革和社会矛盾—所谓均田-均粮运动的开始和周忱的平米法》,《社会科学战线》,1979年第4期
    147.伍丹戈:《明代徭役的优免》,《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3年第3期
    148.伍丹戈:《明代绅衿地主的发展》,《明史研究论丛第2辑》,第9-26页
    149.奚国金:《明代常镇运河的利用和整治》,《东南文化》,1985年
    150.夏邦、黄阿明:《明代官场常例钱初探》,《史林》,2008年第4期
    151.项文忠:《明清杭嘉湖地区农业经济结构之演变》,《江苏社会科学》,1991年第5期
    152.肖立军:《从财政角度看明朝的腐败与灭亡》,《历史教学》,1994年第8期
    153.肖立军:《明代财政制度中的起运与存留》,《南开学报》,1997年第4期
    154.谢湜:《十五至十六世纪江南粮长的动向与高乡市镇的兴起—以太仓璜泾赵市为例》,《历史研究》,2008年第5期
    155.熊桂兰:《明前期江南赋重情况及周忱的减负活动》,《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5期
    156.熊元斌:《清代江浙地区农田水利的经营与管理》,《中国农史》,1993年第1期
    157.杨亚非:《试论明代漕运方式和变革》,《社会科学战线》,1986年第2期
    158.于琪:《明清时期京杭运河闸官研究》,《聊城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
    159.张崇旺:《试论明清江淮地区的水旱灾害与农业耕作的变迁》,《中国农史》,2006年第1期
    160.张和平:《粮长之役与明中前期社会风气的崇俭黜奢》,《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1年第3期
    161.张和平:《一条鞭法与晚明社会的奢靡之风—兼论中国传统社会的周期性危机》,《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3期
    162.张建民:《“湖广熟,天下足”述论—兼及明清时期长江沿岸的米粮流通》,《中国农史》,1987年第4期
    163.张仁玺、冯昌琳:《明代土贡考略》,《学术论坛》,2003年第3期
    164.张显清:《论明代官绅优免冒滥之弊》,《中国经济史研究》,1992年第2期
    165.张显清:《明代后期粮食生产能力的提高》,《学术探索》,2005年第5期
    166.张兆裕:《明代万历时期灾荒中的蠲免》,《中国经济史研究》,1999年第3期
    167.赵克生:《黄仁宇和“大历史”观—兼谈<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中国图书评论》,2002年第3期
    168.赵全鹏:《明代漕运与江南重赋》,《历史教学问题》,1995年第2期
    169.赵轶峰:《明代中国历史趋势:帝制农商社会》,《东北师大学报》,2007年第1期
    170.赵轶峰:《试论明末财政危机的历史根源及其时代特征》,《中国史研究》,1986年第4期
    171.郑卫荣:《近十年来明清江南区域经济研究综述》,《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172.郑志章:《明清时期江南的地租率和地息率》,《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6年第3期
    173.朱金甫:《论清代前期赋役制度的改革》,《历史档案》,1982年第4期
    174.朱玲玲:《明代对大运河的治理》,《中国史研究》,1980年第2期
    175.诸葛计:《从一篇碑文谈到明代农民的徭役负担——读万历三十九年<无锡县均田碑>》,《明清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第464-478页
    1.李雪慧:《明代的优免权与优免制度》,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89年
    2.陈佐立:《明代粮仓研究》,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年
    3.赵昭:《明代的灾荒救治》,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年
    4.钱克金:《明代京杭大运河研究》,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
    5.梁科:《明代京通仓储制度研究》,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6.黄阿明:《明代户部机构及其运作:以16世纪为中心》,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7.王欢:《明代白银货币化的过程与动因考察》,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8.周玉兵:《明清江南小农的家庭生产与经济生活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9.王伟:《论明清时期漕运兵丁》,聊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10.陶敏:《明清淮安漕运与地方社会》,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11.井扬:《明清临清运河钞关研究》,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12.赵中男:《明代物料征收研究》,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
    13.黄阿明:《明代货币与货币流通》,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
    14.鞠明库:《灾害与明代政治》,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
    15.余心良:《明代钞关制度研究(1429-1644)—以浒墅关和北新关为中心》,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6.苏新红:《明代太仓库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
    17.李俊丽:《天津漕运研究(1368-1840)》,南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
    18.胡铁球:《明清歇家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
    1.[日]栗林宣夫:《里甲制の研究》,東京:文理書院,1970年
    2.[日]岸本美緒:《明清交替と江南社会—17世纪中国の秩序问题》,東京:東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3.[日]岸本美绪著刘迪瑞译:《清代中国的物价与经济波动》,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
    4.[日]北村敬直:《清代社会経済史研究》,京都:朋友書店,1978年
    5.[日]濱島敦俊:《关于明清时期的“主佃之分”》,赵毅、林凤萍主编:《第七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8页
    6.[日]滨岛敦俊:《关于江南“圩”的若干考察》,《历史地理》,第7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92-197页。
    7.[日]濱島敦俊:《明代江南農村社会の研究》,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1982年
    8.[日]濱島敦俊:《明末南直の蘇松常三府における均田均役法》,《東洋学報》,1976年57卷3、4期
    9.[日]濱島敦俊:《明末浙江の嘉湖两府における均田均役法》,《東洋史研究》,第33卷第3号,1974年
    10.[日]滨下武志著,王玉茹等译:《中国、东亚与全球经济—区域和历史的视角》,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
    11.[日]川胜守:《明代江南水利政策的发展》,《明清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第536-548页
    12.[日]川勝守:《明清江南農業経済史研究》,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1992年
    13.[日]川勝守:《浙江嘉興府の嵌田問題—明末鄉紳支配の成立に關すゐ一考察》,《史学杂志》,第82编第4号,1973年
    14.[日]川勝守:《中国封建国家の支配構造—明清賦役制度史の研究》,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1980年
    15.[日]清水泰次著王崇武译:《明代之漕运》,《禹贡》1936年5月,5卷5期
    16.[日]森正夫:《明代江南土地制度の研究》,京都:同朋舍,1988年
    17.[日]山本英史:《清初における包攬の展開》,《東洋学報》59—1、2,1977年。
    18.[日]山本英史:《清代中国の地域支配》,東京:庆应义塾大学出版社,2007年
    19.[日]山根幸夫:《明代徭役制度の展開》,東京:東京女子大学学会,1966年
    20.[日]山根幸夫主编,田人隆、黄正健等译:《中国史研究入门(增订本)》,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21.[日]斯波义信著,方健等译:《宋代江南经济史研究》,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
    22.[日]寺田隆信:《关于“乡绅”》,《明清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12-125页
    23.[日]松浦章著,董科译:《清代内河水运史研究》,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
    24.[日]太田出:《明清时代贫困、犯罪与监狱等问题的相互关系—以江南三角洲为中心》,《第七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第158-161页
    25.[日]天野元之助:《中国農業史研究》,東京:御茶の水書房,1979年
    26.[日]田口宏二郎:《浅析明代北京的粮谷再分配机制—关于在京文武官俸禄、在京军士月粮》,《第七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第294-304页
    27.[日]星斌夫:《大運河:中国の漕運》,東京:近藤出版社,1971年
    28.[日]星斌夫:《明代漕運の研究》,東京:日本学术振兴会,1963年
    29.[日]星斌夫:《明清時代社会経済史の研究》,東京:国会刊行会,1989年
    30.[日]岩見宏:《明代徭役制度の研究》,京都:同朋舍,1986年
    31.[日]岩井茂树:《中国近代财政史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
    32.[日]中山八郎等编著:《明代史論叢—清水博士悼念記念》,東京:大安株式会社,1962年
    33.[日]滋贺秀三等著,王亚新等编译:《明清时期的民事审判与民间契约》,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年
    34.[日]佐久间重男、山根幸夫编著:《明清史論集—中山八郎教授頌寿記念》,東京:燎原书店,1977年
    35.[韩]金弘吉:《明末清初の税糧滞納に関する一考察—蘇松地域を中心として》,《待兼山论丛》,大阪大学文学部,1989年第23号第23-56页
    36.刘俊文主编,栾成显、南炳文译:《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六卷,明清)》,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
    1.[比]高华士著,赵殿红译:《清初耶稣会士鲁日满—常熟账本及灵修笔记研究》,郑州:大象出版社,2007年
    2.[德]贡德·弗兰克著,刘北成译:《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
    3.[德]柯武刚、史漫飞著,韩朝华译:《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
    4.[德]韦伯著,林荣远译:《经济与社会》,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
    5.[法]费尔南·布罗代尔著,施康强等译:《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
    6.[法]魏丕信著,徐建青译:《十八世纪中国的官僚制度与荒政》,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
    7.[加]卜正民著,陈时龙译:《明代的社会与国家》,合肥:黄山书社,2009年
    8.[美]魏斐德着,梁禾主编:《讲述中国历史》,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年
    9.[美]曾小萍著,董建中译:《州县官的银两—18世纪中国的合理化财政改革》,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10.[美]道格拉斯·C·诺思著,陈郁、罗华平等译:《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革》,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
    11.[美]道格拉斯·C·诺思著,杭行译,韦森译审:《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12.[美]德·希·珀金斯著,宋海文等译,伍丹戈校:《中国农业的发展(1368-1968年)》,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
    13.[美]何炳棣著,葛剑雄译:《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1368-1953》,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
    14.[美]黄仁宇:《现代中国的历程》,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
    15.[美]黄仁宇:《中国大历史》,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
    16.[美]黄仁宇著,阿风等译:《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
    17.[美]黄仁宇著,张皓、张升译:《明代的漕运》,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年
    18.[美]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19.[美]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
    20.[美]黄宗智:《中国研究的范式问题讨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21.[美]柯文著,林同奇译:《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22.[美]李丹著,张天虹等译:《理解农民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的案例研究》,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
    23.[美]牟复礼、[英]崔瑞德编,张书生等译:《剑桥中国明代史1368-1644下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24.[美]彭慕兰著,史建云译:《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
    25.[美]彭慕兰撰,史建云译:《世界经济史中的近世江南—比较与综合观察—回应黄宗智先生》,《历史研究》,2003年第4期
    26.[美]王国斌著,李伯重、连玲玲译:《转变的中国一一历史变迁与欧洲经验的局限》,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
    27.[美]王业键著,高风等译:《清代田赋刍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
    28.[美]魏斐德著,邓军译:《中华帝制的衰落》,合肥:黄山书社:2010年
    29.[美]杨联陞:《中国制度史研究》,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
    30.[美]余英时:《儒家伦理与商人精神》,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31.[美]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著,叶华译:《经济发展理论—对利润、资本、信贷、利息和经济周期的探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
    32.[美]赵冈、陈钟毅:《中国经济制度史论》,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
    33.[美]赵冈、陈钟毅:《中国土地制度史》,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
    34.[英]安格斯·麦迪森著,伍晓鹰、马德斌译:《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公元960-2030年》,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35.[英]大卫·李嘉图著,王文新等译:《赋税原理》,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年
    36.[英]亚当·斯密著,郭大力、王亚南译:《国富论》,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