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都市语境下的中国“杂志文”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中国近现代文学史和文化史上,文艺杂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在多年的文学研究中,小说往往是研究者的关注焦点,而对于其中的杂志文却多有忽略。近现代文学史上大众文艺期刊数量庞大,当代社会其发展更趋迅速和多元,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以30 年代林语堂同人提出的杂志文概念为核心,旨在对中国杂志文作初步研究工作。本文试图梳理杂志文在中国大众文艺杂志中的发展脉络,发现其不同时期的不同表现形态和特点,以此肯定杂志文在杂志中不同于小说的阅读价值,从而得以在一定程度上关照当代杂志文的发展和现状。本文分为四章,另有序论和结语,共六部分组成。
    绪论部分,以林语堂同人提倡的杂志文概念为核心,对杂志文进行概念厘定,并对论文相关背景和概念作简要说明,从而限定本文研究范围。
    第一章,近代都市上海的发展和杂志文的初期形态。首先,以租界为核心的上海,开埠以后因其有利的地理优势迅速膨胀成为一个与伦敦巴黎相媲美的国际化现代都市,其工商业的发展及市民阶层的崛起,为大众传媒的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大众文艺杂志开始进入大众传播领域,并随着读者需求的扩大在商品市场上迅速繁荣。其次,初期大众文艺杂志中小说占绝对优势,这主要决定于两方面的综合原因:其一,编者的编辑理念和小说观念;其二,读者在近代都市中的生活方式和知识结构。然而,在这单一的表层下面,仍有一些初期杂志文存在。初期杂志文主要表现出以下特点:一、短小的散文体笑话、谐趣和记述奇闻轶事的短文以趣味为核心,表现出明显的娱乐倾向和休闲功能。二、在杂志栏目日趋丰富的趋势中,后期杂志中较多地出现笔记、杂记、随笔等有现代特征的杂志文。它们是初期杂志文的主要形态,以社会现象、奇闻逸事为主要记述对象,其内容庞杂,下笔具有相对的随意性,与现代杂志文具有一定同质特征。日常生活内容在初期杂志文中基本处于缺席状态。三、初期杂志文与小说的分界并不清晰,表现出明显的非独立性和混杂性;语言以晓畅的文言为主。《民权素》中刊载的笔记较为明显地反映了杂志文的初期形态特征。
    第二章,本章主要论述20、30 年代以上海为代表的中国现代化都市发展中,杂志文的现代转型和现代杂志文的最终形成。20 世纪20 年代至30 年代初,中国
Magazine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through the history of neoteric and modern literature. Yet, in the years of literature research, it was novel that often attracted researchers’attention, so prosaic magazine was nearly neglected. This dissertation, which focuses on the magazine article concept proposed by Yu-tang Lin in 1930s, manages to comb the developing vein of prosaic magazine through the history of magazine in China, looks for the deferent representation modality and characteristics within deferent times in the evolution of magazine articles. Demonstrate leisure function of magazine articles and keeps an eye on the modality of modern magazine articles. The article is composed of six parts: introduction, four chapters and epilogue. In the introduction, this dissertation, which takes the magazine article concept raised by Yu-tang Lin as a core, gives out a conceptual clarification on magazine article, and briefly summarizes initial situation of Chinese magazine, thus study scope of this dissertation is defined.
    Chapter one, the development of neoteric shanghai city and early modality of magazine articles. Shanghai , regard the cession as the core, fleetly expanded to a international and modern city for the geography advantage after it was invaded. the development of its industry and commerce and growing up of citizen class lay a tough foundation for the mass literature. With the corporate action of readers and editors, novel played a dominating role in the early mass literary magazine. Otherwise, there hided the most common and easiest magazine articles’modality: jokes and interesting writings. Their expression style was entirely deferent from novel. And magazine in itself changed bit by bit simultaneously. Before 1914 or later, there were a lot of prosaic articles whose principle part was notes and miscellanies, on behalf of 《Civil Rights》and 《Novel Concourse》. They were the main modality of early magazine articles. Whose characteristics are: First: Short prosaic joke, humor and anecdotes focusing on interest, expressed recreational trend and leisure motive. Second: in the trend of ample columns, more and more prosaic articles such as notes and miscellanies and essays come forth in later magazine. They recorded and narrated society
    phenomena, anecdotes, with random writing style and numerous and jumbled content. And share certain homogeneity with modern magazine articles. Third: early magazine articles didn’t distinct from novel. It has obvious independence and jumble. the notes from the insertions of《Civil Rights》reflect modality characteristics of early magazine articles obviously. Chapter two, this chapter mainly expounds transformation of magazine and the ultimate form of modern magazine article in the developing process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cities in 1920s and 1930s, which took shanghai as representative From 1920s to early 1930s, further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and commerce flourished cities in China. Modernization progress in education 、traffic 、communication、recreation、work and consumption, especially represented by shanghai city, cause coexistence of new and old life styles which were on the way to modern urban living. so did citizens’knowledge structure. Then content、columns、writing styles etc published on mass literary magazines also varied with them, proportion of magazine articles in journal expanded evidently, till it became the principle part of magazine. Yet modality of magazine article experienced an elementary development within this process. from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till 1920s, Clique of mandarin duck & butterfly adjusted magazine spontaneously. their periodicals still had more advantages than new literature under atmosphere of mass media. it also influenced the mass widely. represented by 《Red Rose》《,Red Journal》and《Violet》,magazine article, with more and more proportion in journals of its clique ,still had the latter-day impression and was incline to transit into modern magazine articles. but embodied Clique of mandarin duck & butterfly tried to adopt to the wishes of readers. also their pursuit of modernization and absorption and close of new literature. From latter 1920s on, the emergence of mass literature magazine dominated by magazine articles predicted the magazine began to regress its true qualities of “miscellaneous”, ”recordation”.from latter 1920s to early 1930s, with full development, represented by articles published in《Beneficial Friends》, magazine article grew into the main part of magazine. which implied the ultimate of modern magazine article. it convey readers read value deferent from novel and traditional
    journals because of its richness, aesthetic character, intellectuality and quality of interest. Chapter three, taking Yu-tang Lin as representative, under modernization metropolis linguistic environment in Shanghai,《the World 》and《Universe Wind》took the core, promoted with great effort to the western magazine article and facilitates maturity and prosperous of the Chinese modern magazine article. From the end of 1920s to 1930s, Due to double pressure of foreign capital and China itself, Chinese industry and commerce made rapid development,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was also accelerated. Cities that have finished the modernization drive of the city basically in the modern city of China represented by Shanghai, had a more complete modern form from living facility to amusement scope. Modern urban life style in the city grew ripe, citizens’artistic diathesis improves, their knowledge structures more generally tended towards the modernization and multiplicity. especially in Shanghai where the mass media system was comparatively ripe, the magazine demonstrates ripe modern characteristic too in such aspects of whole style and content. Therefore magazine document become subject of masses literature and art magazine, it made comparatively sufficient development. In the tide of magazine establishment at middle 1930s in Shanghai, Yu-tang Lin, and his《universe wind》in order to draw lessons from the western magazine, called for the Chinese magazine articles created in a more cost-effective manner, impelled its development ripe and move towards the prosperity. These two kinds of magazines have represented magazine supreme achievement of this period generally each with particular emphasis. In conformity with Yu-tang Lin and people's magazine idea, " magazine articles from magazine of《Universe Wind》and《the World》were abundant, free and cordial, have reflected popularization, popularized inclination, they also paid attention to the interest of the article, intellectual and living, have demonstrated on one hand his " helpful " one, have deep recreation intension, embody the publicizing of the modern life and modern spirit too. In 1930s 《the World》and《Universe Wind》is favourably welcomed by readers, this has reflected amicability and agreement between knowledge readers of elite and citizen of new-vernacular literature after new literary publication enters the
    efforts that the new writer raises reader's educational level and magazine level too Chapter four, simply introduces the condition of magazines article in 1940s. Because the war affects, it was 1940s that came forth the phenomenon, taking Shanghai as representative ,Chinese metropolis developed slowly even back up, the resident live also were affected to some degree. At the same time, development of modern literary arts periodical also correspondingly entered into downturn. Take《phenomena》and 《the World》as representative, although the modern magazine article in the quantity brought some reduction compared with the 1930s, its aspects of content and theme still expanded actually. 《phenomena》,with great influence, was regarded as representation of Clique of mandarin duck & butterfly in 1940s, though it published novel mainly, but magazine space left for magazine articles was also not little, and articles authors were beyond of professional writers. the periodical, with simple 、natural words, abundant 、heterogeneous content incarnated situation and achievement of concourse of “the new”and “the old”, the editor of《Heaven and Earth》, Qing Su ,greatly relevant to《the World》and《Universe Wind》,his concept of release and magazine article was influenced by Yu-tang Lin, so《Universe Wind》,which was the rage then, hide the shadow of《the world》and《Universe Wind 》. However ,it had its own style, writers either celebrities or not, always “bring out his saying in an ordinary status”, so the magazine put up distinct mundane spirit and included content close to life and writing style at will, tender but not coarse. such was the best progress of magazine articles in 1940s. The epilogue gives a simple retrospection and summary, magazine article penetrated with deferent modalities and deferent characters through the developing process of china mass literature magazine. from then on, magazine article has put up character of popularity, understandability and close to life, All of which embodied a modernization trend, another important facet that characterized magazine article was authors were developed to more social personages by the writer and scholar of the absolute majority too, demonstrate the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 of the modern literature and magazine.
    Yu-tang Lin 's magazine idea have very great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agazine (magazine article) after the thirties, even in the 1980s and 1990s, from a series of magazines in great demand, such as 《Women Friend》and 《Reader's Digest》etc, we can still see the impression of ideas of Yu-tang Lin on magazine article.
引文
[1] 《出版说明》,见柯灵主编:《民国名刊精选》系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年9 月。
    [2] 此处取自《牛津双解词典》,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940 页。
    [3]《上海研究资料》上海通社编,上海书店出版(影印本)1984 年,第391 页。
    [4]《关于本刊》语堂:《人间世》第十四期。
    [5] 黄嘉德、黄嘉音:《谈杂志文》,《宇宙风》第二十期。
    [6] 语堂:《关于本刊》《人间世》第十四期。
    [7] 林语堂:《且说本刊》《宇宙风》第一期。
    [8] 林语堂:《且说本刊》,《宇宙风》第一期。
    [9] 黄嘉德、黄嘉音:《谈杂志文》,《宇宙风》第二十期。
    [10] 林语堂:《且说本刊》,《宇宙风》第一期。
    [11] 林语堂:《且说本刊》《宇宙风》第一期。
    [12]《关于本刊》语堂:《人间世》第十四期;林语堂:《且说本刊》,《宇宙风》第一期。
    [13] 林语堂:《且说本刊》,《宇宙风》第一期。
    [14] 参见大众文化和大众传播学的相关文章与书籍。可参考[英]尼克·史蒂文森:《认识媒介文化》,王文斌译,商务印书馆2001 年,第二章至第四章。[荷兰]彼德·李伯庚:《欧洲文化史》赵复三译,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6 月,第六章。陆扬、王毅选编:《大众文化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7 月。
    [15] 相关文章与书籍有很多,可参见陆扬、王毅选编:《大众文化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1 年7 月;[美]伊恩·P·瓦特:《小说的兴起》,高原董红钧译,三联书店出版社1992。
    [16] 梁启超:《中国各报存佚表》,《清议报》1901 年,第100 期。
    [17]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第二十五),见夏晓虹编:《梁启超文选》(下),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 年,第252 页。
    [18]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第二十五),见夏晓虹编:《梁启超文选》(下),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 年,第252 页。
    [19] 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见《胡适说文学变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8 月,第101 页。
    [20] 谢冕:《1898:百年忧患》,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 年,第194 页
    [21] 谢冕语,出处同上。
    [22] 杨义:《中国叙事学》,《杨义文存》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年,第13页。
    [23] [英]雷蒙·威廉斯:《出版业和大众文化:历史的透视》,见陆扬、王毅选编:《大众文化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1 年7 月,第118 页。
    [24] [英]雷蒙·威廉斯:《出版业和大众文化:历史的透视》,见陆扬、王毅选编:《大众文化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1 年7 月,第118 页。
    [25] 研究者多认为《瀛寰琐记》和《海上奇书》等19 世纪末期产生的文艺杂志,从读者、编者、体例等方面考察,都极少具有大众传媒性质。可参见《近代小说杂志发展轨迹略述》《中国杂志业》《中国近代小说杂志界说》《中国第一份近代小说杂志一〈新小说〉》。
    [26] 郑秉珊:《〈古今〉一年写作一年》,《古今》第十九期,1943 年。
    [27] 《上海研究资料》上海通社编,上海书店出版(影印本)1984 年,第390-392页。
    [28] 现代文学期刊联合调查小组上海文艺出版社1961 年。
    [29] 曹聚仁:《上海春秋》,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年,第3 页。
    [30] 陈伯海、袁进主编:《上海近代文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年,第3 页。
    [31] 《申报》,1872 年7 月22 日。
    [32] 汪敬虞:《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选辑》第2 辑(上册),第1 页。
    [33] 参见汪敬虞:《十九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317-331;隗瀛涛:《中国近代不同类型城市综合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 年,第491 页
    [34] 本文关于上海的人口统计根据邹依仁《旧上海的人口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 年出版。
    [35] [法]梅朋、傅立德:《上海法租界史》,倪静兰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 年,第437 页。
    [36] 吴圳义:《清末上海租界社会》,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78 年,第37 页。
    [38] “19 世纪是百货公司的世纪,这是不足为奇的。这些消费文化的橱窗向大众宣告:过去的奢侈品现在成为大众力所能及的了。”([荷兰]彼德·李伯庚:《欧洲文化史》,赵复三译,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年6 月,第59 页。)这充分说明百货公司的现代性质。
    [39] Leisure in Leisure in Society: A Network Structural Perspective,P.6。
    [40] 乐正:《近代上海人社会心态》,上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 年,25 页。
    [41] 参见李孝悌:《清末的下层社会启蒙运动:1901-1911》,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第600-650 页。
    [42] 《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0 年。
    [43] 新彦:《月刊小说评议》,《小说新报》第一卷第五期,1915 年。
    [44] 侠名:《小说丛话》,《秋星》第一期,1915 年。
    [45] 报癖:《〈扬子江小说报〉发刊词》,《扬子江小说报》第一期,1909 年。
    [46] 参见[英]雷蒙·威廉斯:《出版业和大众文化》,见陆扬、王毅选编:《大众文化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1 年7 月;[荷兰]彼德·李伯庚:《欧洲文化史》,赵复三翻译,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年6 月。
    [47] 陈平原:《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年,第80 页。
    [48] 参见陈平原:《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第一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年,第81 页。
    [49] 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新小说》第1 号,1902 年。
    [50] 新小说报社:《中国唯一之文学报〈新小说〉》,《新民丛报》,1902 年第14 期。
    [51] 《〈月月小说〉发刊词》,《月月小说》第一年第三号。
    [52] 《报刊·市场·小说》方晓红: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年,第95 页。
    [53] 《祝词》,《小说林》第九期。
    [54] [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甘阳翻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年,第176页。
    [55] 杨联芬:《晚清至五四: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生》,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年11 月,第57 页。
    [56] 分别见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第五集和第二集,第21 页与第57 页。
    [57] 参见李孝悌:《清末的下层社会启蒙运动:1901-1911》,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美]费正清等:《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第600-650 页;蔡乐苏:《清末民初的一百七十余种白话报刊》,见《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人民出版社1987 年,第493-538 页;胡道静:《六十年前的白话报》,见《上海研究资料》(续集),上海通社编,上海书店出版(影印本)1984 年,第321 页。
    [58] [美]费正清等:《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年,第440 页。
    [59] 焦润明:《中国近代文化史》,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 年,第28 页。
    [60] 李纯康:《上海近代教育的发展》,见《上海研究资料》(续集),上海通社编,上海书店出版(影印本)1984 年,第694-698 页;徐雪筠:《上海近代社会经济发展概况》,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年,第90-98 页。
    [61] [美]费正清等:《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年,440 页。
    [62] 《考师范之笑话》,《时报》,1913 年7 月1 日。
    [63] 《新新小说》1904 年9 月,第一期。
    [64] 见《小说林》第四期广告页。
    [65] 我佛山人:《新笑林广记》,《新小说》第十号。
    [66] 《新婚游历》,见《奇事异闻》,《新小说》第四号。
    [67] 《鸳鸯蝴蝶-礼拜六派新论(代序)》,《鸳鸯蝴蝶-礼拜六派作品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 年。
    [68] 《通俗文学十五讲》,范伯群、孔庆东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年3 月,第309 页。
    [69] 募集小说广告:见《小说林》第一期。
    [70] 《文学家乘·大仲马传》,《小说林》第五期。
    [71] 《小说林》第七期“评林”:《觚莽漫笔》有关于古典小说的评论,“丛录”:《珍闻》紫崖随笔之一:玻璃电杆、电灯新发明、夜半报、异卵,《屑谈》紫崖随笔之二有奇闻异事如轮渡出现的一种怪蛋、英国一小说家超强的记忆力等,还有许多零星的短小新闻奇闻,其中包括一些科技新闻,如新发明的可调光电灯,维也纳博物馆“集世界各国最佳之钱币,现已积聚十二万五千枚之多”,“一统计学者云,平均每妇人之发,若连接之可得五英里长。”“先进犹太国人,散居世界各国,为数只有十万。”等。《月月小说》第一年第四号“讥弹”的《自治》有关于“自治”的讨论。(中国人无自治之才学,无自治之资格,无自治之命运,而偏好矫手顿足以言自治。呜呼!自治固若是其易易乎哉?
    [72] 上海知心室主人周桂生:《马鞍岛盗卖案》,《月月小说》第四号。
    [73] 《三十年前之期刊》,《万象》第4 年第3 期。《民权素》“编者蒋箸超会稽人,曾主《民权报》笔政,因该报为国民党之喉舌,国民党在那是既不容于袁政府,终于受袁政府势力之摧残而停刊。”共出版17 期。
    [74] 以上内容多载于《曼陀罗轩闲话》(海沤)、《装愁庵随笔》(怀霜)、《京华见闻录》(飘瓦)、《读史管见》(铁人)、《无所不谈》(冥飞)等。
    [75] 萧伯纳:《〈流浪者自传〉萧伯纳序》:《宇宙风》第一期。
    [76] 《且说本刊》《编辑后记》,《宇宙风》第一期。
    [77] 范伯群主编:《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年4 月,第566 页。
    [78] 这些城市除要集中在开埠城市为中心的东南沿海,在广大内陆地区,由于工商业落后,传统行政统治中心型城市仍占主要地位,人口增长缓慢,甚至是负增长,如西安、太原、兰州、成都、贵阳、乌鲁木齐等地在30 年代初的人口数量仅相当于或略高于1843 年的水平,个别地方甚至还达不到1843年的水平。(参见赵永革、王亚男:《百年城市变迁》,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第26-31 页)。
    [79] 约翰。K.张的推算包括东北在内,涉及巧种制造业和矿业产品,涵盖约50% 的工业产量。参阅费正清编《剑桥中华民国史》(上卷)(杨品泉等译,中国
    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年)第59—62 页。
    [80] 巫宝三主编《中国国民所得》(上册),中华书局,1 947 年,第64 页后插页1、2。
    [81] 吴承明:《中国的现代化:市场与社会》,三联书店,2001 年,第109 页。
    [82] 《上海新式工业的发展》,《上海研究资料》(续集),上海通社编,上海书店出版(影印本)1984 年,第699 页。
    [83] 参见李学昌《孤岛时期上海的经济状况》,《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一九八七年年会论文集》第269-275 页。
    [84] 槐瀛涛主编《:中国近代不同类型城市综合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 年,第660 页。
    [85] 均可参见(《上海研究资料》及《上海研究资料》(续集),上海通社编,上海书店出版(影印本)1984 年。
    [86] 谯珊:《近代城市消费生活变迁的原因及其特点》,《中华文化论坛》2001 年第2 期,第73-79 页。
    [87] Oscar Wilde, Complete Works of Oscar Wilde, P.1074.
    [88] 伍江:《上海百年建筑史(1840-1949)》同济大学出版社,1997 年。
    [89] 陈西滢:《西滢文录》第8 页,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 年版。
    [90] [美]乌格朋:《社会变迁》,费孝通:《费孝通译文集》(上册),群言出版社2002 年10 月,第145 页。
    [91] 朱务善:《本校二十五周年纪念日之“民意测验”》,《北京大学日刊》,1926年3 月6 日。
    [92] 《中国男女礼防大驰之可惧》,《大公报》1913 年5 月18 日。
    [93] 《将有女银行员出现》,《时报》,1916 年12 月20 日。1916 年底,北京中国银行鉴于“女子心思细密”等原因最先在银行中使用女子司帐,1918 年4 月,上海曹某的理发店首次雇用了二三十名女理发师。进人20 年代,一些大城市的医疗、银行、商店、文艺、电讯等部门,均有女职员出现。
    [94] 可参见相关论著,如喻本伐熊贤君: 《中国教育发展史》,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年;李桂林:《中国现代教育史》,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 年。
    [95] 李桂林:《中国现代教育史》,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 年,第162-154 页。
    [96] 《上海近代教育的发展》,《上海研究资料》(续集)上海通社编,上海书店出版(影印本)1984 年,第696 页。
    [97] 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何道宽译,商务印书馆2001 年,第46 页。
    [98] 编辑室:《礼拜六》第105 期。
    [99] 编辑剩话:《红杂志》第一期。
    [100] 赵苕狂:“花前小语”,《红玫瑰》创刊号及《红玫瑰》1929 年第5 卷第24期。
    [101] 编余琐话:《红玫瑰》第二卷第二期。
    [102] 《论语》第38 期,1934 年4 月1 日。
    [103] 方汉奇、张之华:《中国新闻事业简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年,第92 页。
    [104] 熊子真致蔡元培,1920 年春,《新潮》2 卷4 号(1920 年5 月),上海书店1986 年影印本,828 页。
    [105] 抗父:《最近二十年间中国旧学之进步》,《东方杂志》19 卷3 号(1922 年2月10 日),33、38 页。
    [106] 罗歇·苏:《休闲》,商务印书馆1996 年,第81 页。
    [107] 蒋慎吾:《一九三三年的上海杂志界》,《上海研究资料》上海通社编,上海书店出版(影印本)1984 年,第397-405 页。
    [108] 谢六逸:《日本的杂志》,《宇宙风》第十六期1936 年。
    [109] Leisure in Society: A Network Structural Perspective, by Patricia Stokowski, Printed and bound in Great Britain by Biddles Led, Gwildford and king’s Lynn. First Published in 1994, by Mansell Publishing P.6.
    [110] 《中国现代文学精神》葛洪兵2002 年第1 期。
    [111] 《东方杂志》第30、31 卷。另外,可参见忻平:《梦想中国:30 年代中国人的现实观和未来观》,《历史教学问顾》2001 年第6 期,第8-13 页。
    [112] Leisure in Society: A Network Structural Perspective, by Patricia Stokowski, Printed and bound in Great Britain by Biddles Led, Gwildford and king’s Lynn. First Published 1994 by Mansell Publishing,P.6.
    [113] [美]伊恩·P·瓦特:《小说的兴起》,高原董红钧译,三联书店出版社1992225页。
    [114] 谢庆立:《中国近现代通俗社会言情小说史》,群众出版社2002 年2 月,第276 页。
    [115] Nitchie: The Criticism of Literature Pp.270,271-272,转引自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赵家璧主编:《中国新文学大系》,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 年。
    [116] 纪果庵:《知己篇》,《天地》第十三期。
    [117] 《红玫瑰》第2 卷第6 期。
    [118] 赵苕狂:“花前小语”,《红玫瑰》1930 年第6 卷第4 期。
    [119] 赵苕狂:“花前小语”,《红玫瑰》1929 年第5 卷第24 期。
    [120] Leisure in Society: A Network Structural Perspective, by Patricia Stokowski, Printed and bound in Great Britain by Biddles Led, Gwildford and king’s Lynn. First Published 1994 by Mansell Publishing,P.4.
    [121] 参见李素伯:《小品文研究》,新中国书局出版,第二章。
    [122] [法]罗歇·苏:《休闲》,姜依群译,商务印书馆1996 年,第30 页。
    [123] 周瘦鹃:《编辑漫谈》,《良友》第8 期。
    [124] 参见茅盾:《我走过的道路》(上)“改革《小说月报》的前后”一章,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年版。
    [125] 蒋慎吾:《一九三三年的上海杂志界》,《上海研究资料》上海通社编,上海书店出版(影印本)1984 年,第397 页。
    [126] [英]雷蒙·威廉斯:《出版业和大众文化:历史的透视》,见《大众文化研究》,陆扬、王毅选编,上海三联书店2001 年7 月。
    [127] 见《读者来信》,《良友》第9 期。
    [128] 孔庆东:《1921:谁主沉浮》,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年,第205 页。
    [129] 郑伯奇:《悲观》,见芮和师、范伯群等:《鸳鸯蝴蝶派文学资料》(下),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 年,第735 页。
    [130] 《〈红玫瑰〉发刊词》:《红玫瑰》第一期。
    [131] 《〈红玫瑰〉发刊词》:《红玫瑰》第一期。
    [132] 编辑者言:《红杂志》第十五期。
    [133] 苕狂:《时代的精神》按语:苕狂自识《红玫瑰》第五卷第一期。
    [134] 敬启者:《红杂志》通告:《红杂志》第七期。
    [135] 花前小语:《红玫瑰》第五卷第二十四期。
    [136] 周瘦鹃:《喜相逢》《礼拜六》第105 期。
    [137] 范烟桥:《过去的回溯》,《珊瑚》1933 年第三卷第24 号。
    [138] 花前小语:《红玫瑰》第五卷第二十四期。
    [139] 姚民哀:《上海奇怪人》系列之《裁缝司务》,《红杂志》第一期。
    [140] 花前小语:《红玫瑰》第六卷第十一期。
    [141] 分见花前小语:《红玫瑰》第七卷第六期;结网者言:《珊瑚》第一卷第六期。
    [142] 如《红杂志》第四是其有《欧美小说家列传》,《红玫瑰》第七卷第四期中刊载的《风雪中》作者曾直接标有“自传之一章”字样。
    [143] 征文投稿很多,但赵苕狂认为“佳作绝少,且以谈千篇一律的恋爱史者居其大部分,”因此感到很“失望”,仅从中选了十二篇,就草草结束了这次征文。见花前小语:《红玫瑰》第七卷第二十期。
    [144] 花前小语:《红玫瑰》第六卷第四期。
    [145] 这几句话均出自花前小语:《红玫瑰》第七卷第十二期。
    [146] 见《红玫瑰》第2 卷第50 期,评论见《红玫瑰》第2 卷第49 期赵苕狂“编余琐话”。
    [147] 花前小语:《红玫瑰》第六卷第四期、第八期。
    [148] 花前小语:《红玫瑰》第七卷第十五期。
    [149] 《珊瑚》第三卷第五期的文章及结网者言。
    [150] 结网者言:《珊瑚》第三卷第四期。
    [151] 花前小语:分别见《红玫瑰》第四、十二、九期。
    [152] 编辑者言:《红杂志》第二十六期。
    [153] 赵苕狂:“花前小语”,《红玫瑰》1929 年第5 卷第24 期。
    [154] 广告,《红杂志》第十七期。
    [155] 分别见《玫瑰之路》,《星期》杂志第28 号广告栏和《红玫瑰》第四卷第三十五期广告。
    [156] 花前小语:《红玫瑰》第七卷第四期、第三卷第三十九期。
    [157] 花前小语:《红玫瑰》第六卷第二十六期。
    [158] 编余琐话:《红玫瑰》第二卷第四十期。
    [159] 曹正文张国瀛:《旧上海报刊史话》,华东师大出版社1991 年,第44 页。
    [160] 鲁迅:《〈奔流〉编校后记》和《过年》,分别见鲁迅:《集外集》、《花边文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 年,第143 页、第20 页。
    [161] 马二先生:《大鼓书词讲义》,《红杂志》第十五期。
    [162] 花前小语:《红玫瑰》第七卷第一期。
    [163] 花前小语:《红玫瑰》第三卷第十八期。
    [164] 花前小语:《红玫瑰》第七卷第六期。
    [165] 《紫罗兰》第一期创刊号
    [166] 画舫:《对〈红玫瑰〉贡献一点意见》,《红玫瑰》第五卷第四期。
    [167] 说话人:《说话》,《红玫瑰》第三卷第十期。
    [168] 郜元宝:《〈1926~1945 良友散文〉序》,程德培,郜元宝:《1926~1945良友散文》,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 年1 月。
    [169] 林语堂:《谈画报》,《良友》1935 年第一〇五期。
    [170] 卷首语:《良友》第二期。
    [171] 伍联德:《再为〈良友〉发言》1929 年第三十七期。
    [172] 伍联德:《为〈良友〉发言》,《良友》第二十五期。
    [173] 与阅者谈话:《良友》第十三期。
    [174] 编辑室杂记:《我们的话》,《良友》第一二四期。
    [175] 编者与读者:《良友》第八十三期。
    [176] 梁得所:编辑室谈话,《良友》1932 年第六十五期。
    [177] 自一〇一期恢复月刊通告:《良友》1934 年第一百期。
    [178] 赵家璧:《记郑伯奇在良友图书公司》,《编辑忆旧》,三联书店出版1984 年,390-409 页。
    [179] 编者话:《良友》第四十八期。
    [180] 伍联德:《〈良友〉一百期之回顾与前瞻》,《良友》第一百期。
    [181] 见读者广播台:卧游人语(上海李桂心)及绍兴李乃文:《良友》第一〇五 期。
    [182] 伍联德:《〈良友〉一百期之回顾与前瞻》,《良友》第一百期。
    [183] 见读者广播台:分见《良友》第一〇五期、第一〇八期。
    [184] 编者与读者:《良友》第八十三期。
    [185] 黄嘉德、黄嘉音:《论西洋文化》,《宇宙风》第二十二期。
    [186] 这几句话分别出自编者与读者及伍联德:《〈良友〉一百期之回顾与前瞻》,分别载于《良友》第八十三期和第一百期。
    [187] 见读者广播台:《良友》第一〇五期。
    [188] 赵家璧:《记郑伯奇在良友图书公司》,见《编辑忆旧》,三联书店出版1984年,第409 页。
    [189] 见读者广播台:《良友》第一〇五期。
    [190] 编者与读者:《良友》第八十三期。
    [191] 编者话:《良友》第四十八期。
    [192] 蒋慎吾:《一九三三年的上海杂志界》,《上海研究资料》上海通社编,上海书店出版(影印本)1984 年,第404 页。
    [193] 编者与读者:《良友》第八十三期。
    [194] 郜元宝:《〈1926~1945 良友散文〉序》,程德培,郜元宝:《1926~1945良友散文》,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 年1 月。
    [195] 杨义:《中国叙事学》,《杨义文存》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年,第13 页。
    [196] 徐雪筠等译编,张仲礼校《上海近代社会经济发展概况(1882-1931)——〈海关十年报告〉译编》,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年,第283 页。
    [197] 参见:《上海公路交通运输史》第一册,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 年版,第53-56 页。并可参考《上海研究资料》及其续集中的相关文章。
    [198] 参见胡道静:《上海广播无线电台的发展》及《上海与广播事业》,《上海研究资料》(续集)上海通社编,上海书店出版(影印本)1984 年。
    [199] 胡道静:《上海电影院的发展》,《上海研究资料》(续集)上海通社编,上海书店出版(影印本)1984 年,第532 页。
    [200] 以上材料均见方明光编著:《海上旧梦影》,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年1 月, 第43-47 页。
    [201] 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何道宽译,商务印书馆2001 年,第33 -34 页。
    [202] 刘建美编:《从传统消遣到现代娱乐》,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年9 月,第56页。
    [203] 《良友》1931 年第五十七期,编后话。
    [204] 严束:《电影与文化传统》《天地》第五期。
    [205] 胡道静:《公共租界的公园》,《上海研究资料》上海通社编,上海书店出版(影印本)1984 年,第478 页
    [206] 蔡丰明:《上海都市民俗》,学林出版社2001 年3 月,第288 页。
    [207] 汤伟康:《上海万象》,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 年,第266 页。
    [208] 《上海市年鉴》1936 年(下),中华书局1936 年版,第36 页。
    [209] 蒋慎吾:《上海新闻纸的变迁》:(蒋慎吾:《一九三三年的上海杂志界》,《上海研究资料》上海通社编,上海书店出版(影印本)1984 年,第391 页。
    [210] 周作人:《北平的好坏》《北京乎》(上册),三联书店,1992 年,第17 页。
    [211] 新文学最初是精英文化、学院文化,刊物大多不进入大众市场,最明显的表现是新文学家对文学商业化进行的批判,如对“鸳鸯蝴蝶派”和“文明戏”的攻击。1918 年《新青年》杂志甚至宣布取消稿酬,成为一个同人刊物。此后的许多新文学杂志,如《新潮》、《每周评论》、《少年中国》等也都纷纷效法。可见,商业运行机制对初期的新文学杂志并未构成较大影响。这是本文不将大部分新文学杂志——尤其是前期的新文学杂志作为代表研究对象的重要原因。可参见大众传播学相关书籍及鲁湘元:《稿酬怎样搅动文坛》,红旗出版社1998 年。
    [212] 张林杰:《文学中心的迁移与30 年代文学的都市生存空间》,《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 年第6 期,第83 页。
    [213] 胡道静:《公共租界的公园》,《上海研究资料》上海通社编,上海书店出版(影印本)1984 年,第482 页。
    [214] 《我们的希望》,《人间世》第二十二期。
    [215] 郑秉珊:《〈古今〉一年写作一年》,《古今》第十九期。
    [216] “人间世社白”《人间世》第四十一期。
    [217] 《我们的希望》:《人间世》第二十二期。
    [219] 以上皆出自林语堂:《关于本刊》,《人间世》第十四期。
    [220] 林语堂:《烟屑》,《宇宙风》第七期。
    [221] 林语堂:《小品文之遗续》,《人间世》第二十二期。
    [222] 以上见黄嘉德、黄嘉音:《谈杂志文》,《宇宙风》第二十期。
    [223] 参见陈炼青:《论个人笔调的小品文》、《论时事评论的笔调》,《人间世》第二十期及第三十六期;废名:《关于派别》,《人间世》第二十六期及徐訏等的相关文章。
    [224] 《西风》月刊广告词:《宇宙风》第二十期。
    [225] 《人间世》发刊词,《人间世》第一期。
    [226] 语堂:《说自我》《人间世》第七期。
    [227] 李素伯:《小品文研究》,新中国书局出版,第2 页。
    [228] 石韦:《〈小品文讲话〉编辑例话》,见石韦:《小品文讲话》,上海光明书局印行1932 年,第1 页。
    [229] 语堂:《烟屑》五,《宇宙风》第七期。
    [230] 蒋慎吾:《一九三三年的上海杂志界》,《上海研究资料》上海通社编,上海书店出版(影印本)1984 年,第397-405 页。
    [231] 林语堂:《中国杂志的缺点——〈西风〉发刊词》,《宇宙风》第二十三期。
    [232] 丰子恺:《劳者自歌》,《人间世》第十四期。
    [233] 《且说本刊》《编辑后记》,《宇宙风》第一期。
    [234] 林语堂:《〈结婚第一年〉跋》,见黄嘉德翻译:《结婚第一年》文后,《人间世》第十七期)。
    [235] 林语堂:《方巾气之研究》,《申报·自由谈》,1934.4.28 。
    [236] 林语堂:《小品文之遗绪》,《人间世》第二十二期。
    [237] 林语堂:《关于本刊》,《人间世》第十四期。
    [238] 林语堂:《中国杂志的缺点——〈西风〉发刊词》,《宇宙风》第二十三期。
    [239] 《人间世》发刊词,《人间世》第一期。
    [240] 当年的《宇宙风》编辑参与者之一,也是事实的见证人之一周劭回忆,据邹韬奋聘请的当时上海著名会计师徐永祚审计,《宇宙风》新创刊不久,销量就跃居为全国期刊第三名,可见,《宇宙风》时得到读者认可和欢迎的。参见周劭:《〈午夜高楼〉前言》,柯灵主编、冯金牛编选:《午夜高楼》,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年9 月。
    [241] 孙伏园:《哭鲁迅先生》,见《孙伏园散文选集》,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8 月,林呐、徐柏容、郑法清主编197 页。
    [242] 施蛰存:《文而不学》作者按语,《宇宙风》第四十六期。
    [243] 语堂:《烟屑》五,《宇宙风》第七期。
    [244] 炯之:《谈谈上海的刊物》,见《大公报》副刊《小公园》,1935.8.18。
    [245] 林语堂:《方巾气之研究》,《申报·自由谈》1934.4.28。
    [246] 黄嘉德、黄嘉音:《谈杂志文》及《论西洋文化》,分见《宇宙风》第二十和二十二期。
    [247] 林语堂:《小品文之遗绪》,《人间世》第二十二期。
    [248] 梁启超:《小说丛话(序)》,《新小说》第七期。
    [249] 杨义:《中国叙事学》,《杨义文存》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年,第13 页。
    [250] 编辑后记,《宇宙风》第二期。
    [251] 沈从文:《论中国现代创作小说》,《沈从文批评文集》珠海出版社1998 年,第88 页。
    [252] 林语堂:《我们的希望》,《人间世》第二十二期。
    [253] 周劭:《〈午夜高楼〉前言》,柯灵主编、冯金牛编选:《午夜高楼》,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年9 月;另外,《宇宙风》1940 年的“百期纪念号”中有周黎庵的《〈宇宙风〉与我》一文中有这样的回忆叙述:“……半年后回到上海一看,半岁的孩子却已长成了,销路由八千而一万,由一万而一万四,到了一周纪念的‘日本与日本人’的两特辑的时候,销路竟至二万份之巨,那时宇宙风春秋鼎盛的黄金时代。”
    [254] 补白:由衷偶语:《人间世》第五期。
    [255] 蒋慎吾:《一九三三年的上海杂志界》,《上海研究资料》上海通社编,上海书店出版(影印本)1984 年,第397-405 页。
    [256] [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年,第176页。
    [257] 林语堂:《谈画报》,《良友》1935 年第一〇五期
    [258] 《文学研究会宣言》,《小说月报》第12 卷第1 期。
    [259] 黄嘉德、黄嘉音:《谈杂志文》《宇宙风》第二十期
    [261] 语堂:《说〈小品文半月刊〉》,《人间世》第四期。
    [262] 编辑室语:《人间世》第二期。
    [263] 林语堂:《方巾气之研究》,《申报·自由谈》1934.4.28。
    [264] 梁玉春:《〈小品文选〉序》,《小品文选》上海北新书局发行,第2 页。
    [265] 梁玉春:《小品文选·序》,梁玉春翻译:《小品文选》,上海北新书局发行。
    [266] 吴承均译芥川龙子介:《人间世》第十期补白。
    [267] [法]罗歇·苏:《休闲》,姜依群译,商务印书馆1996 年,第9 页。
    [268] 编辑后记:《宇宙风》第一百期。
    [269] 炯之君:《谈谈上海的刊物》,天津《大公报》副刊《小公园》,1935.8.18。
    [270] 子仁:《勿要哗啦哗啦》,《人间世》第九期。
    [271] 戴泽锟:《日本的报纸及其他》,《宇宙风》第二十六期。
    [272] 《二十年岁读者的读物》:《宇宙风》第一期。
    [273] 分别见鲁迅:《过年》、《一思而行》,载鲁迅:《花边文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 年5 月,第20 页、第55 页。
    [274] [美]托马斯·古德尔杰弗瑞·戈比:《人类思想史中的休闲》,成素梅马惠娣季斌冯世梅译,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年,第34 页。
    [275] 李仲广卢昌崇:《基础休闲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年6 月,第18 页。
    [276] 《宇宙风》别册赠刊牟言:《宇宙风》第二十六期。
    [277] 林语堂:《方巾气之研究》,《申报·自由谈》1934 年4 月28 日。
    [278] 徐訏:《印度的鼻叶与巴黎的小脚》,《宇宙风》第三十七期·春季特大号·欧风美雨专辑。
    [279] 林语堂:《关于本刊》,《人间世》第十四期。
    [280] 黄嘉德、黄嘉音:《论西洋文化》,《宇宙风》第二十二期。
    [281] 《且说本刊》《编辑后记》,《宇宙风》第一期。
    [282] 书院:《军火工业内幕之片断》,《宇宙风》第二十九期。
    [283] 林语堂:《关于本刊》,《人间世》第十四期。
    [284] 《我们的希望》,《人间世》第二十二期。
    [285] 《人间世》丛书广告词:《良友》第一〇九期。
    [286] 胡道静:《上海新闻纸的变迁》,《上海研究资料》上海通社编,上海书店出版(影印本)1984 年,第391-396 页。
    [287] 林语堂:《关于本刊》,《人间世》第十四期。
    [288] 胡道静:《上海新闻纸的变迁》,《上海研究资料》上海通社编,上海书店出版(影印本)1984 年,第391-396 页。
    [289] 投稿注意:《人间世》第五期。
    [290] 编辑后记:《宇宙风》第十二期。
    [291] 陈子展:《慈善家的眼睛》,《宇宙风》第十二期。
    [292] 钟轼:《禁舞之类》,《宇宙风》第三十五期。
    [293] 亢德:《汉奸》,《宇宙风》第七期。
    [294] 陈炼青:《论时事评论的笔调》,《人间世》第三十六期。
    [295] 唐山人:《进化之证据》,《宇宙风》第一期。
    [296] 亢德:《一折八扣书》,《宇宙风》第三期。
    [297] 杨天问:《谈明星》,《人间世》第六期。
    [298] 宜生:《荣辱》,《宇宙风》第十期。
    [299] 陈叔华:《男女同学》,《宇宙风》第九期。
    [300] 既北:《雅事》,《人间世》第十四期。
    [301] 问笔:《谈游泳》,《宇宙风》第四期。
    [302] 苹等:《从“愚公移山”到“歧路亡羊”》,《宇宙风》第三十五期。
    [303] 编辑室语:《人间世》第二期及编辑后记:《宇宙风》第十二期。
    [304] [美]伊恩·P·瓦特:《小说的兴起》,高原董红钧译,三联书店出版社1992,第64 页。
    [305] 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赵家璧主编:《中国新文学大系》,良友图书公司1935 年。
    [306] 俞平伯:《〈近代散文钞〉跋》,《俞平伯散文杂论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4 月,第323 页。
    [307] 俞平伯:《〈近代散文钞〉跋》,《俞平伯散文杂论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4 月,第323 页。
    [308] 林语堂:《且说本刊》,《宇宙风》第一期。
    [309] 俞平伯:《“标语”》,《俞平伯散文杂论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年4 月,第328 页。
    [310] 胡览乘:《张爱玲与左派》,《天地》第二十一期。
    [311] 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西·散文二集〉导言》,赵家璧主编:《中国新文学大系》,良友图书公司1935 年。
    [312] 丰子恺:《艺术与人生》,《静观人生》丰子恺著,湖南文艺出版社2002 年,第126 页。
    [313] 徐訏:《论烟》,《人间世》第一期。
    [314] 李又曦:《一刹那》),(藐江:《谈死》,独奇:《春天的鸟音》,李又曦:《一刹那》,分别见《人间世》第二十一期、第三十五期、第三十八期。
    [315] 林语堂:《语堂跋》,《结婚第一年》(黄嘉德翻译)文后,《人间世》第十七期。
    [316] 以上见刘大杰:《船边》,孙毓堂:《做一个女孩的父亲》,孺心:《配偶理》,不孤:《夫妇之间》,石文:《姑嫂关系》,分载于《宇宙风》第三期、第四十一期,《人间世》第三十期、《宇宙风》第十八期、第四十一期。
    [317] 黄嘉德、黄嘉音:《论西洋文化》,《宇宙风》第二十二期。
    [318] 黄嘉德、黄嘉音:《论西洋文化》,《宇宙风》第二十二期。
    [319] [法]罗歇·苏:《休闲》,姜依群译,商务印书馆1996 年,第9 页。
    [320] 《欧洲文化史》[荷兰]彼德·李伯庚著赵复三翻译,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6 月,第366-367 页。
    [321] 顾良:《书评在〈宇宙风〉里》,《宇宙风》第六十二期。
    [322] 书评栏目要求启示:《人间世》第十一期。
    [323] 顾良:《书评在〈宇宙风〉里》,《宇宙风》第六十二期。
    [324] 《我们的希望》,《人间世》第二十二期。
    [325] 林语堂:《〈流浪者自传〉引言》,《宇宙风》第一期。
    [326] 萧伯纳:《〈流浪者自传〉萧伯纳序》:《宇宙风》第一期。
    [327] 编辑后记:《宇宙风》第十期。
    [328] 鹤见佑辅:《传记的意义》岂哉翻译:《宇宙风》第五十一期。
    [329] 黄嘉德、黄嘉音;《谈杂志文》,《宇宙风》第二十期。
    [330] 编辑室语:《人间世》第二期。
    [331] 今人志栏目要求启示:《人间世》第十一期。
    [332] 语堂:《关于本刊》,《人间世》第十四期。
    [333] 鹤见佑辅:《传记的意义》(岂哉翻译),《宇宙风》第五十一期。
    [334] 语堂:《烟屑》(二),《宇宙风》第二期。
    [335] 新年附录·一九三四年我所爱读的书籍:《人间世》第十九期。
    [336] 征文启事:《宇宙风》第四十八期。
    [337] 启示:《宇宙风》第七十一期。
    [338] 司马长风:《中国新文学史》(中卷),昭明出版社有限公司1978 年12 月,第114 页。
    [339] 编辑后记:《宇宙风》第一百期。
    [340] 林语堂:《中国杂志的缺点——西风发刊词》,《宇宙风》第二十三期。
    [341] 孙健:《中国经济通史》(中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三十二章。
    [342] 参见:《上海公路交通运输史》第一册,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 年版,第55-60 页。
    [343] 《上海的故事》(第二辑、第三辑、第四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66 年1 月。
    [344] 张忠民:《略论抗战时期上海企业公司的制度创新》,《上海经济研究》2001 年第2 期,第74 页。
    [345] 张忠民:《略论抗战时期上海企业公司的制度创新》,《上海经济研究》2001年第2 期,74-75 页。
    [346] 方明光编著《海上旧梦影》,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年1 月,第57-87 页,第107、120 页。
    [347] [美]贺萧:《危险的愉悦——20 世纪上海的娼妓问题与现代性》,韩敏中盛宁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年6 月,第8-11 页。汤伟康:《上海万象》,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 年,第266-27 页。
    [348] 司马长风:《中国新文学史》(下卷),昭明出版社有限公司1978 年12 月,第1-2 页。
    [349] 编辑室谈话:《万象》第一年第十一期。
    [350] 苏青:《文化之末日》,《天地》第十一期。
    [351] 范伯群主编:《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下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年4月,第661 页。
    [352] 范伯群主编:《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下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年4 月,第666 页。
    [353] 陈蝶衣《编辑室谈话》,《万象》1943 年第13 期。
    [354] 编辑室谈话:《万象》第三年第九期。
    [355] 编辑室谈话:《万象》第一年第三期。
    [356] 陈蝶衣的《通俗文学运动》,载1942 年《万象》第2 年第4 期。
    [357] 编辑室谈话,万象闲话编者附记:《万象》第一期。
    [358] 编辑室谈话:《万象》第三年第一期。
    [359] 赵福生:《〈无花的春天〉前言》,赵福生编选,柯灵主编:《无花的春天》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年。
    [360] 编者识:《万象》第一年第五期。
    [361] 《春秋创刊号·前致辞》,《春秋》第一期。
    [362] 范伯群主编:《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下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年4 月,第674 页。
    [363] 《发刊献辞》,《大众》第一期。
    [364] 严家炎:《〈超越雅俗〉序》,见孔庆东:《超越雅俗——抗战时期的通俗小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年,《序言》第2 页。
    [365] 编者的话:《天地》第二期。
    [366] 《天地》第十期有天地出版社启事:“有人假冒出版社兜售《天地》,索价千元,结果付百余元而去。《天地》出版社声明无委托一事,请读者勿受欺。”
    [367] 苏青:《〈天地〉发刊词》,《天地》第一期。以下未注明者,均出于此。
    [368] 编后记:《天地》第十四期。
    [369] 苏青:《做编辑的滋味》,《苏青文集》苏青:上海书店出版社1995 年,第392 页。
    [370] 苏青:《做编辑的滋味》,《苏青文集》苏青:上海书店出版社1995 年,第396 页。
    [371] 陶亢德:《东篱寄语》,《天地》第四期。
    [372] 编者按语:冯和仪的《科学育儿经验谈》文后,《宇宙风》第一期。
    [373] 编辑后记:《宇宙风》第二期。
    [374] 林语堂:《谈画报》,《良友》第一〇五期。
    [375] 苏青:《做编辑的滋味》,《苏青文集》,上海书店出版社1995 年,第396页。
    [376] 柯灵:编辑室,《万象》第三年第一期。
    [377] 编辑后记:《天地》第二〇期衣食住特辑。
    [378] 司马长风:《中国新文学史》(中卷),昭明出版社有限公司1978 年12 月,第156 页。
    [379] 林语堂:《关于本刊》,《人间世》第十四期。
    《人间世》,主编:林语堂、陶亢德,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4-1936年,第1-42 期。
    《宇宙风》,主编:林语堂、陶亢德,上海宇宙风社出版,1935-1947 年,第1-150 期。
    《礼拜六》(后一百期),编辑:王钝根,中华图书馆,1921-1924 年。
    《红玫瑰》,主编:严独鹤赵苕狂,上海世界书局印刷出版,1924-1932 年
    《红杂志》编辑主任:严独鹤,世界书局印刷发行,1922-1924 年。
    《良友》(影印本),编辑:伍联德、周瘦鹃、梁得所、马国良、张沅恒,上海良友印刷公司,1926-1945 年。
    《珊瑚》,编辑:范烟桥,珊瑚半月刊社出版,1932-1934 年。
    《万象》编辑:陈蝶衣发行人:平襟亚,上海万象书屋,1942-1944 年。
    《天地》,主编:冯和仪,天地出版发行社,1943-1945 年,第1-24 期。
    《新小说》,主编:梁启超,新小说社发行,1902-1906 年,上海书店1980年影印本
    《绣像小说》,主编:李伯元,上海商务印书馆,1903-1906 年,上海书店1980 年影印本。
    《小说林》,主编:黄人(摩西),1907-1908 年,上海书店1980 年影印本。
    《古今》,主编:陶亢德周黎庵,上海古今出版社,1942-1944 年。
    《东方杂志》(部分),商务印书馆,1904-1948 年。《上海研究资料》及《上海研究资料》(续集),上海通社编,上海书店出版(影印本)1984 年。
    冯金牛编选:《窗外的春光》柯灵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年9 月。
    冯金牛编选:《午夜高楼》柯灵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年9 月。
    白丁编选:《钓台的春昼》柯灵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年9 月。
    袁近编选:《纸片战争》柯灵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年9 月。
    赵福生编选:《无花的春天》柯灵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年9 月。
    范嵩编选:《〈人间世〉小品精华》(上、下),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3 年。
    蔡元培等:《未能忘却的忆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年12 月。
    吕若涵:《“论语派”论》,上海三联书店2002 年6 月。
    周作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年1 月。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年。
    胡适:《胡适说文学变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年8 月。
    赵家璧主编:《中国新文学大系》,良友图书公司1935 年。
    司马长风:《中国新文学史》,昭明出版社有限公司1978 年12 月。
    夏志清:《人的文学》,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年9 月。
    陈平原:《20 世纪中国小说史》(第一卷1897-1916),北京大学出版社1898。
    张鸿生:《都市文化与中国现代都市小说》,河南大学出版社。
    李欧梵:《李欧梵自选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年7 月。
    阿英:《晚清小说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年。
    陈平原:《中国散文小说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年9 月。
    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大华出版社1971 年6 月。
    魏绍昌编:《鸳鸯蝴蝶派研究资料》(上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 年。
    芮和师、范伯群等:《鸳鸯蝴蝶派文学资料》(上、下),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
    高小康:《市民、士人与故事:中国近古社会文化中的故事》,人民出版社2001 年2 月。
    杨联芬:《晚清至五四: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生》,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年11 月。
    张静庐:《在出版界二十年》,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年7 月。
    耿传明:《轻逸与沉重之间》,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年1 月。
    谢冕:《1898:百年忧患》,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 年5 月。
    程文超:《1903:前夜的涌动》,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 年5 月。
    李俊国:《中国现代都市小说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年1 月。
    许纪霖:《中国知识分子十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年10 月。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年5 月。
    范伯群、孔庆东主编:《通俗文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年3 月。
    刘纳:《嬗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年。
    范伯群主编:《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年4 月。
    郁慕侠:《上海鳞爪》,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 年3 月。
    何海鸣(求幸福斋主):《求幸福斋笔记》,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 年3 月。
    谢庆立:《中国近现代通俗社会言情小说史》,群众出版社2002 年2 月。
    李今:《海派小说与现代都市文化》,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 年4 月。
    袁进:《近代文学的突围》,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年。
    孔庆东:《超越雅俗》,北大出版社1998 年。
    范智红:《世变缘常》,人们文学出版社2002 年3 月。
    罗志田:《裂变中的传承》,中华书局2003 年5 月。
    石韦:《小品文讲话》,上海光明书局印行1932 年。
    梁玉春:《小品文选》,上海北新书局发行1930 年4 月。
    梁玉春:《小品文续选》,上海北新书局发行1936 年。
    姜振昌:《中国现代杂文史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 年。
    马以鑫:《中国现代文学接受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年。
    徐德明:《中国现代小说雅俗流变与整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年。
    潘知常林玮:《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年。
    吴士余、倪为国:《大众文化与传媒》,上海三联书店2000 年10 月。
    郝雨:《中国现代文化的发生和传播》,上海大学出版社2002 年6 月。
    周小仪:《唯美主义与消费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年11 月。
    刘再复:《传统与中国人》,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年。
    郑逸梅:《书报话旧》,学林出版社1983 年3 月。
    赵家璧:《编辑忆旧》,三联书店出版1984 年。
    乐正:《近代上海人社会心态》,上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 年。
    王兆胜:《林语堂:两脚踏中西文化》,文津出版社2005 年1 月。
    严春友:《人:西方思想家的阐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年3 月。
    李立:《诗词与休闲——看似逍遥的生命情怀》,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 年6月。
    田中阳:《百年文学与市民文化》,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 年9 月。
    周荣德:《中国社会的阶层与流动》,学林出版社2001 年3 月。
    林兴宅:《接受理论》,四川文艺出版社1989 年5 月。
    焦润明:《中国近代文化史》,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 年。
    秦永洲:《中国社会风俗史》,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 年4 月版。
    秦绍德:《上海近代报刊史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94 年。
    曹正文张国瀛:《旧上海报刊史话》,华东师大出版社1991 年。
    蔡丰明:《上海都市民俗》,学林出版社2001 年3 月。
    张钟汝章友德陆建胡申生编注:《城市社会学》,上海大学出版社2001年。
    马永强:《文化传播与现代中国文学》,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 年4 月。
    马光仁主编:《上海新闻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年。
    冯并:《中国文艺副刊史》,华文出版社2001 年。
    熊月之主编:《上海通史》(晚清、民国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年。
    李仲广卢昌崇:《基础休闲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年6 月。
    [美]约翰·费斯克John Fiske:《理解大众文化》,王晓珏宋伟杰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年。
    [美]戴安娜·克兰:《文化生产——媒体与都市艺术》,赵国新译,译林出版社2000 年。
    [美]伊恩·P·瓦特:《小说的兴起》,高原董红钧译,三联书店出版社1992。
    [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何道宽译,商务印书馆2000 年。
    [英]尼克·史蒂文森:《认识媒介文化》,王文斌译,商务印书馆2001 年。
    陆扬王毅选编:《大众文化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1 年7 月。
    费孝通:《费孝通译文集》(上册),群言出版社2002 年10 月。
    [美]费正清等:《剑桥中国晚清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年。
    [美]费正清等:《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
    [美]李欧梵:《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毛尖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年1 月。
    [荷兰]彼德·李伯庚:《欧洲文化史》赵复三译,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6 月
    [美]孙隆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年10 月。
    [美]托马斯·古德尔杰弗瑞·戈比:《人类思想史中的休闲》,成素梅马惠娣季斌冯世梅译,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年。
    [美]约翰·凯利:《走向自由——休闲社会学新论》,赵冉译,云南人民出版,2002 年。
    [美]杰弗瑞·戈比:《你生命中的休闲》康筝译田松校译,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年。
    [荷兰]赫伊津哈:《人:游戏者》,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 年1 月。
    [美]凡伯伦:《有闲阶级论》,蔡受百译,商务印书馆2002 年。
    [法]罗歇·苏:《休闲》,姜依群译,商务印书馆1996 年。
    [德]约瑟夫·皮珀:《闲暇:文化的基础》,刘森尧译,新型出版社2005年4 月。
    [波兰]弗·兹纳涅茨基:《知识者的社会角色》,郏斌祥译,译林出版社2002年1 月。
    [俄]尼古拉·别尔嘉耶夫《论人的奴役与自由》,张百春译,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 年1 月。
    [美]韩南:《中国近代小说的兴起》,徐侠译,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年5月。
    [德]卡尔·雅斯贝私:《时代的精神状况》,王德峰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7 月。
    [法]丹纳:《艺术哲学》,傅雷译,安徽文艺出版社1991 年。
    [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An Essay on Man),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年。
    [德]鲁道夫·奥伊肯:《生活的意义与价值》(The Meaning and Value of Life),万以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年。
    [美]查尔斯·霍顿·库利:《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包凡一王源译,华夏出版社1999 年。
    [法]白吉尔:《中国资产阶级的黄金时代1911-1937》,张富强许世芬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年。
    Leisure in Art and Literature, Edited by Tom Winnifrith Chairman,
    Department of English and Comparative Literary Studies University of Warwick, Cyril Barrett, Reader in Philosophy University of Warwick
    Leisure in Society: A Network Structural Perspective, by Patricia A.Stokowski, Printed and bound in Great Britain by Biddles Led, Gwildford and king’s Lynn. First Published 1994 by Mansell Publishing
    Leisure: The Basis of Culture, by Josef Pieper, Translated from the German by Alexander Dru. PANTHEON BOOK A DIVISION OF RANDOM HOUSE, New York 190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