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主主义社会论形成和放弃的理论探源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论文主要是研究影响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社会论形成及其被放弃的理论根源。新民主主义社会论探索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从小农社会跨越资本主义阶段、步入社会主义道路的具体途径和一般规律,它实际上反映了马克思关于落后国家非资本主义社会发展道路理论的中国化历程。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社会论”在其形成过程中,不仅吸收了马克思、列宁的不断革命论与革命发展阶段论辩证统一的思想,吸收了列宁关于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的理论以及共产国际、斯大林关于中国革命的“非资本主义前途论”,还深受列宁在“新经济政策”中利用多种经济成分、国家资本主义和商品经济实现苏俄向社会主义迂回过渡思想的影响。而且,该理论在总结根据地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实践的基础上,找到了落后国家由前资本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中间站”,实现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一个最大胆、最富于创造性和系统性、也最为马克思主义化的理论创新。
     建国后新民主主义社会论很快就被放弃,也与毛泽东对马克思关于落后国家非资本主义社会发展道路理论理解的误区密切相关。由于在马克思主义俄国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苏共和中共对马恩关于落后国家非资本主义社会发展道路理论的传播与运用中,出现了一些理论罅漏,即逐渐丢失了马恩关于落后国家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所必需的物质前提条件,只是一味强调政治力量对比和阶级斗争,认为夺取了政权就能够实现落后国家由民主革命不间断地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在这种被“修正”了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影响下,建国后,毛泽东用“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理论”取代了新民主主义社会论,不顾中国当时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过急过快地消灭资本主义、资产阶级,实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论文包括六章,根据历史和逻辑发展的脉络对新民主主义社会论形成与被放弃的理论根源进行阐述。第一章回顾了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落后国家社会发展道路的构想,并对其进行理论反思。马克思、恩格斯最早提出东方落后国家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走新式社会发展道路的构想;列宁提出落后国家在先进国家无产阶级的帮助下,“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而进入共产主义”的思想,提出了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迂回过渡理论;斯大林提出了“第三时期理论”、中国革命“三阶段论”和共产国际关于中国革命“非资本主义前途论”。这些理论为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材料和历史经验。
     第二章研究马克思关于落后国家非资本主义社会发展道路理论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及社会反响。20世纪20、30年代发生的社会主义论战、中国社会性质论战,大革命时期列宁的民族殖民地理论和“新经济政策”的传播,以及列宁在《两种策略》里关于资本主义、资产阶级的政策在根据地经济建设实践中的运用,都对中国革命和社会走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中,早期社会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决定论、社会主义物质基础论和关于资本主义、资产阶级理论理解上的一些偏差和误区,也对党和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发展道路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第三章阐述了1935年红军到达陕北后,毛泽东发愤攻读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书籍,从中吸收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决定论、社会形态理论、自由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的理论以及列宁关于殖民地国家民族民主革命中革命阶段论与不断革命论辩证统一的思想、“新经济政策”,等等。同时,毛泽东通过研读马列哲学教科书,揭露中国革命中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产生的理论根源,提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实事求是的哲学指导思想,为创造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新民主主义社会论,做了十分重要的理论准备。
     第四章探讨了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社会论对马克思关于落后国家非资本主义社会发展道路理论的继承、突破、创新: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种从前资本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新社会形态;新民主主义社会论对马克思的革命发展阶段论和社会发展阶段论、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决定论、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都作出了重要的创新和发展;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利用私人资本主义和商品经济思想、民主政治建设思想以及文化建设思想等,都是对马克思主义思想宝库的丰富和创新。
     第五章研究毛泽东对马克思关于落后国家非资本主义社会发展道路理论的曲解、背离以及新民主主义社会论被放弃的原因:马克思对资本现代性的批判与落后国家对资本现代性追求之间形成悖论;建国后国际国内形势的巨大变动堵塞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发展道路;毛泽东对民族资产阶级利用、限制到消灭的策略演变;毛泽东的阶级力量对比决定论导致新民主主义社会被放弃;毛泽东混淆新民主主义社会与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论自身内在局限性导致实践操作的困难。
     第六章比较分析了新民主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联系和区别,说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实际上是对建国初期所走过的新民主主义社会道路更高层次上的继承、发展和超越。它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明确地论证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相容性,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从而使人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有了重大突破,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
     论文最后总结了马克思关于落后国家非资本主义社会发展道路理论中国化的重要启示和意义。
The dissertation mainly researches the theoretical source of the form and abandonment of Mao Zedong’s neo-democratical social theory. The neo-democratical social theory explores the particular route and law that the semi-colonial & semi-feudal China leaps over capitalist social stage and enters into socialist society from the agricultural society. It actually reflects the process of the sinofication of Marxism on non-capitalist social developmental road in the nations lagging behind .During the process of the form of neo-democratical social theory, Mao Zedong assimilated these theories such as Marxism-Leninism’s dialectical-unified ideology on continuous revolution and revolutionary developmental stage , the Lenin’s theory on nationality and colony, the theory of non-capitalist prospect of Chinese revolution from Stalin and the Communist International, and Lenin’s“neo-economic policy”which makes use of national capitalism and commodity economy to realize the tortuous transition from Russia to the Soviet Union. Meanwhile, on the basis of the politi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practice in the Red Army’s base, Mao Zedong discovered the“transitional-station”from the pre-capitalist society to socialist society and realized the most audacious systematic innovation of Marxism.
     After the establishment of China, Mao Zedong rapidly gave up the neo-democratical social theory, which was closely related with Mao Zedong’wrong comprehension on the Marxism theory of non-capitalist social developmental road in the nations lagging behind. During the process of Russianization and sinofication of Marxism, when the communist parties in the two countries spread and applied the theory, they gradually ignored the socialist material prerequisite that the nations lagging behind leaps over capitalist social stage and enters into socialist society due to their theoretical defect.The parties only emphasized the contrast of political power and class struggle and thought that the capture of regime can realize the transform of the nations lagging behind from democratic revolution to socialist revolution.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revised Marxism-Leninism, after the establishment of China, Mao Zedong replaced the neo-democratical social theory with the theory of transitional time from capitalism to socialism. Regardless of the situation of chinese productivity and the stage of social development, Mao-Zedong wanted to abolish capitalism and bourgeois quickly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transition from agricultural society to socialist society.
     These dissertation researches and explores the theoretical source of the form and abandonment of neo-democratical social theory with six chapters.
     In the part one, author researches the theoretical source of Mao-Zedong’neo-democratical social theory and reviews it----the conception of class Marxism’s writers on the social developmental road in the nations lagging behind. Marx and Engels firstly put forward the conception of the oriental nations lagging behind leaping over capitalist stage and going into new social developmental road. Lenin advanced that under the help of proletarian regime in the socialist nation the nations lagging behind could enter into socialist society without going through capitalist stage. Lienin also put the theory of tortuous transition from capitalist society to socialist society. Stalin raised“the third time theory”, the third stages theory of chinese revolution and the theory of non-capitalist prospect of chinese revolution. All the theories provided abundant thought materials and historical experience for the form of neo-democratical social theory.
     In the part two, author researches that the Markxism theory of non-capitalist social developmental road in the nations lagging behind was disseminated in China at early stage and caused social reverberation. In early stage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the debate on socialism and capitalism , the debate on chinese social character and the theoretical direct from Stalin and the Communist International, all of them reflected the deviation and error that socialist intellectuals at early stage comprehended Marxism’s productivity theory , the theory of socialist material foundation and Marxism’s theory on capitalism and bourgeois. Meanwhile, the experience also reflected the theoretial confusion of the Communist Paryt of China on the relation of democratic revolution and socialist revolution, and had profound and lasting effect on the chinese revolution.
     In the third part, the thesis researches that after arrival at Shanbei base in 1935, Mao Zedong worked hard on Marxism-leninism’s works .He assimilated these theory such as Marxism’s productivity theory, social pattern theory, the theory of liberty capitalism and monopolization capitalism, Lenin’s“neo-economic policy”and Lenin’s dialectical-unified ideology on continuous revolution and revolutionary developmental stage in the colonial national-democratic revolution .Simultaneously, Mao Zedong researched Marxism-leninism’s philosophic works and disclosed the theoretical origin of doctrinism and experientialism in the Chinese revolution. Mao Zedong put the philosophic guiding ideology of integr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ideoloy was a significant theoretical preparation for the form of the neo-democratical social theory.
     In the forth part, the thesis studies that in the neo-democratical social theory Mao Zedong inherited and made innovations to the Marxism theory on non-capitalist social developmental road in the nations lagging behind. The neo-democratical society is a new transitional social pattern from agricultural society to socialist society. The neo-democratical society makes important innovations and development to the Marxism theory of revolutionary developmental stage and social developmental stage, Marxism’productivity theory and Marxism’s national theory. The thought of utilizing private capitalism and commodity economy, the thought of democratic political construction, and the thought of cultural construction in the neo-democratical social theory, they all enrich and make innovations to the treasure-house of Marxism’s thought.
     In the fifth part, the thesis considers that Mao Zedong misinterpreted and violated the Marxism theory on non-capitalist social developmental road in the nations lagging behind and that cause of abandoning the neo-democratical social theory. Marx’s criticism to capital modernity is contrary to the pursuit of capital modernity in the nations lagging behind. After the establishment of China, the great change in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situation blocked up and denied the developmental road of the neo-democratical society.The policy of Mao Zedong’s making use of bourgeois and restricting bourgeois took place variation. Mao Zedong’s determinant theory of social class power contrast resulted in the abandonment of the neo-democratical society. Mao Zedong confused the neo-democratical society with the transitional society from capitalism to socialist society. The inherent limit in the neo-democratical social theory led to the difficulty of practice manipulation.
     In the sixth part, the dissertation considers the distinction and connection in the neo-democratical society and the society of socialist elementary period. The theory of the society of socialist elementary period actually inherits and develops the neo-democratical social theory .In the history of Marxism’s development, The theory of the society of socialist elementary period first demonstrates the endure each other of socialism and market economy. It fundamentally gets ride of the thought tie that plan economy and market economy are considered social basic institution, which produces a significant break through to socialist nature and realizes the second leap of the sinofication of Marxism. At last, the dissertation concludes the important enlightenment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sinofication of Marxism on non-capitalist social developmental road in the nations lagging behind.
引文
①成龙:《海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历史追溯》,《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年第8期。
    ②[美]莫里斯·迈斯纳著:《马克思主义、毛泽东与乌托邦主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译者序第7页。
    ③[美]莫里斯·迈斯纳著:《马克思主义、毛泽东与乌托邦主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译者序第9页。
    ④梁怡、李向前主编:《国外中共党史研究述评》,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版,第312页。
    ⑤梁怡、李向前主编:《国外中共党史研究述评》,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版,第65页。
    
    ①成龙:《海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历史追溯》,《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年第8期。
    ②[美]本杰明·史华慈著:《中国的共产主义和毛的崛起》,哈佛大学出版社1951年版,第159页。
    
    ①参见梁怡、李向前主编:《国外中共党史研究述评》,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版,第106-108页。
    ②参见梁怡、李向前主编:《国外中共党史研究述评》,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版,第325页。
    ①马贵凡:《国外中共党史研究论著评析座谈会综述》,《中共党史研究》1992年第3期。
    
    ①郭德宏:《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若干问题》,《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0年第2期。
    ②石仲泉:《毛泽东对社会发展阶段理论的贡献和失误》,《中共党史研究》1988年第1期。
    ③王智等:《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创制与放弃》,《党的文献》2000年第1期。
    ④林蕴晖:《新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再思考》,《教学与研究》1999年第6期。
    ⑤胡绳:《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再评价》,《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2期。
    ⑥沙健孙:《马克思主义,还是庸俗生产力论?》,《中流》1999年第12期。
    ①胡绳:《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系:世纪之交的回顾和前瞻》,《中共党史研究》1998年第3期。
    ②沙健孙:《马克思主义,还是庸俗生产力论?》,《中流》1999年第6期。
    ③鲁振祥著:《探索的轨迹----新民主主义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思想研究》,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84、85页
    ①参见王占阳著:《新民主主义与新社会主义——一种新社会主义的理论研究和历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99、200页。
    ②参见王占阳著:《新民主主义与新社会主义——一种新社会主义的理论研究和历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99页。
    ③杨奎松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86页。
    ①王占阳著:《新民主主义与新社会主义——一种新社会主义的理论研究和历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13页。
    ②参见王也扬著:《我们关心的历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53页。
    ③参见于光远著述、韩钢诠注:《“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历史命运—读史笔记》,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194页。
    ④李伟:《‘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不能成立》,《探索》2008年第4期。
    ⑤马贵凡:《国外中共党史研究论著评析座谈会综述》,《中共党史研究》1992年第3期。
    ⑥刘智:《新民主主义社会论放弃原因概述》,《社会科学动态》1999年第2期。
    
    ①胡凯:《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之比较》,《中共党史研究》1999年第3期。
    ②庞松:《建国以来经济模式更替的历史启示》,《教学与研究》2000年第2期。
    ③李力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区别与联系》,《当代思潮》1999年第3期。
    ④汪连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早期形态》,《史学理论研究》1994年第2期。
    ①马克思关于落后国家非资本主义社会发展道路理论,是指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等关于俄国、中国等经济文化落后国家沿着社会主义轨道实现发展的学说。②本论文所指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个中性词,起源于西方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的马克思主义在向东方经济文化落后国家传播过程中如何被理解和运用的过程和结果,这就包括对马克思主义正确的理解、吸收、继承和发展,也包括对马克思主义的曲解和误读。
    ③参见王占阳的观点:毛泽东建国思想最初主张“新民主主义社会论”,1948年9月会议以后实际上已转变为“初级社会主义论”。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13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268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129-13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6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436-43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45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436-437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502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4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5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14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269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31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67页。
    
    
    ①《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3页。
    ②《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93-594页。
    ③《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91页。
    ④《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06页。
    
    ①《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33页。
    ②《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80-83页。
    ③《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54页。
    ④《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58页。
    ⑤《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29页。
    
    ①《列宁全集》第11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4页。
    ②《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54-555页。
    
    ①《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28页。
    ②《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06页。
    ①《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28页。
    
    ①《列宁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39页。
    ②《列宁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4页。
    
    ①《列宁全集》第43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70页。
    ②《列宁全集》第43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72页。
    ①《列宁全集》第43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91页。
    ②《列宁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61-162页。
    ③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译室编译:《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第1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9-32页。
    ①参见俞良早著:《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理论研究》,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10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65页。
    ①《列宁全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9页。
    ②《列宁全集》第41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17页。
    ③《列宁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44页。
    ①《列宁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79、170-171页。
    ②《列宁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20页。
    ③《列宁选集》第41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17页。
    
    ①《列宁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76页。
    ②《列宁全集》第43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84页。
    ①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一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3-5页。
    ②王也扬:《我们关心的历史》,《中共党史研究》2001年第3期。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译室编译:《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第1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56页。
    ②参见《斯大林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84-489页。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译室编译:《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第1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78页。
    ②《斯大林全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第199-200页。
    ③《斯大林全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第224页。
    ①《斯大林全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第300页。
    ①[匈]贝拉·库恩编:《共产国际文件汇编》第二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5年版,第388、454页。
    ②《斯大林全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第306、308、322页。
    ③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译室编译:《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第1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44-345页。
    ④《斯大林全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第322页。
    ①《斯大林全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第240-241页。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译室编译:《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第1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570页。
    ②《斯大林全集》第11卷,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172、175页。
    ①《斯大林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42-543页。
    ②李延明:《沧海横流,方显出真理本色》,载《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①陈独秀:《独秀复东荪先生底信》,《新青年》第8卷第4号,1920年12月1日。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5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57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87页。
    ①李大钊:《中国的社会主义与世界的资本主义》,《评论之评论》1卷2号。
    ②李大钊:《社会主义下之实业》,《曙光》第2卷第3号。
    ③《改造》3卷4号,1921年12月15日。
    ④张东荪:《现在与将来》,《改造》第3卷第4号,1920年12月15日。
    ⑤《陈独秀文章选编》(中),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1984年版,第209页。
    ①《陈独秀文章选编》(中),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1984年版,第208页。
    ②陈独秀:《社会主义批评》,《新青年》第9卷第3号,1921年5月1日。
    ①张东荪:《社会改造与政治的势力》,《时事新报》副刊《社会主义研究》第12号,1922年1月6日。
    ②张东荪:《社会主义研究宣言》,《时事新报》副刊《社会主义研究》第1号,1921年9月16日。
    ①新凯:《再论共产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新青年》第9卷第6号,1922年7月1日。
    
    ①《陈独秀文章选编》(中),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52页。
    ②《共产党》5号,1921年6月7日。
    ①《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9页。
    ①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党史教研室编:《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共党史参考资料》(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04、408、409页。
    ②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党史教研室编:《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共党史参考资料》(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91页。
    ①《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1926年3月。
    ②《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1926年3月。
    ③《自民治主义至社会主义》,《新青年》(季刊)第2期,1923年12月20日。
    ④中共中央书记处编:《中国革命中之争论问题》,《六大以前》,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690页。
    ①《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农民问题从刊》,1926年9月1日。
    ②《列宁全集》第36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9页。
    ①《列宁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65-366页。
    ②《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1),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58、328页。
    ③陈独秀著:《陈独秀文章选编》中,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186页。
    ④陈独秀著:《陈独秀文章选编》中,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175页。
    ①陈独秀著:《陈独秀文章选编》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410页。
    ①邢和明:《陈独秀“二次革命论”与列宁新经济政策》,《党史研究与教学》2003年第3期。
    ②陈独秀著:《陈独秀文章选编》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264页。
    ③陈独秀:《资产阶级的革命与革命的资产阶级》,《向导》第22期,1923年4月25日。
    ①陈独秀:《我们现在为什么争斗》,《向导》第172期,1926年9月25日。
    ①[匈]贝拉·库恩编:《共产国际文件汇编》第二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5年版,第388、454页。
    ①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资料室编:《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1),人民大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130页。
    ②中共中央书记处编:《六大以前——党的历史材料》,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692、697页。
    ①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党史教研室编:《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五册,[出版者不详],第259、261页。
    ②《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第1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50-351页。
    ③《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第1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570页。
    ①[匈]贝拉·库恩编:《共产国际文件汇编》第三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5年版,第145页。
    ②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党史教研室编:《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五册,[出版者不详],第413页。
    ①李立三1930年5月发表的论文中语,见《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第一册,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273页。
    ①《苏区中央局关于在粉碎敌人四次“围剿”的决战面前党的紧急任务决议》(1932年2月8日),中共中央书记处编:《六大以来》(上),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01页。
    ①胡汶本:《中国社会性质论战刍议》,《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1986年第3期。
    ①吕振羽著:《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历史哲学战线上马克思主义与伪马克思主义的斗争》,《哲学研究》1959年第5期。
    ②何干之著:《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上海生活书店发行1937年版,第59-60页。
    ①胡汶本:《中国社会性质论战刍议》,《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1986年第3期。
    ②列宁、斯大林著:《列宁斯大林论中国》,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第129、112、94页。
    ①见水如编:《陈独秀书信集》,新华出版社1987年版,第438页。
    ①胡汶本:《中国社会性质论战刍议》,《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1986年第3期。
    
    
    ①以上引文均见《新思潮》,1930年5月《中国经济研究专号》。
    ②胡汶本:《中国社会性质论战刍议》,《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1986年第3期。
    ①陈旭麓主编:《五四以来政派及其思想》,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515-516页。
    ②《李达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490、494页。
    ③胡汶本:《中国社会性质论战刍议》,《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1986年第3期。
    ④何干之:《转变时期的中国·序论》,上海杂志公司1937年版,第8页。
    
    ①参见曾志著:《一个革命的幸存者——曾志回忆实录》上,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2、53、61页。
    ②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7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795页。
    
    ①江西档案馆编:《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下),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572页。。
    ②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7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788-789页。
    ③王连升:《王明“左”倾错误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经济建设的影响》,《南都学坛》1994年第2期。
    
    ①《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文献选编》(第四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29页。
    ②刘雪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私营经济政策》,《中共党史研究》2000年第6期。
    ③《张闻天选集》,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1、25-26页。
    ④《红旗周报》第59期,1933年4月。
    ①《陈云文选》(1926-1949),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9页。
    ②革命根据地财政经济史编写组:《革命根据地财政经济史长编——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上),[出版者不详],第752页。
    ③参见革命根据地财政经济史编写组:《革命根据地财政经济史长编——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上),[出版者不详],第788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3-134页。
    ⑤毛泽东:《论联合政府》(1945年2月24日),东北书店1948年版,第316页。
    ①博古:《论目前阶段上苏维埃政权的经济政策》(1933年4月15日),无锡市史志办公室编:《秦邦宪(博古)文集》,中共党史出版社2007年版,第188页。
    ②博古:《论目前阶段上苏维埃政权的经济政策》(1933年4月15日),无锡市史志办公室编:《秦邦宪(博古)文集》,中共党史出版社2007年版,第191页。
    ③③博古:《论目前阶段上苏维埃政权的经济政策》(1933年4月15日),无锡市史志办公室编:《秦邦宪(博古)文集》,中共党史出版社2007年版,第192页。
    ①①博古:《论目前阶段上苏维埃政权的经济政策》(1933年4月15日),无锡市史志办公室编:《秦邦宪(博古)文集》,中共党史出版社2007年版,第193页。
    ②王明:《中国苏维埃政权底经济政策》,本庄比佐子编:《王明选集》第3卷,汲古书院1973年版,第23-24页。
    ③王明:《中国苏维埃政权底经济政策》,本庄比佐子编:《王明选集》第3卷,汲古书院1973年版,第28、30页。
    ④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7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版,第626页。
    
    ①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0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612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59页。
    ③刘雪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私营经济政策》,《中共党史研究》2000年第6期。
    ①《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2),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39页。
    
    ①《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资料选辑》(1928-1943),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7页。
    ②《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2),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02页。
    ③《瞿秋白文集》文学编(1),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39-140页。
    ①参见中共中央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著作在中国的传播》,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69页。
    ①蔡和森:《马克思学说与中国无产阶级》,《新青年》第9卷第4号,1921年8月1日。
    ②王占阳著:《新民主主义与新社会主义--种新社会主义的理论研究和历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99-200页。
    ①《列宁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430页。
    ①《列宁全集》第11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4页。
    ①毛泽东:《论联合政府》(1945年4月24日),《毛泽东选集》,东北书店1948年版,第315-316页。
    ①《毛泽东在七大的报告和讲话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
    ②《毛泽东在七大的报告和讲话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52-53页。
    ③毛泽东:《论联合政府》(1945年2月24日),东北书店1948年版,第316页。
    ①《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75页。
    ②鉴于中国的自由资本主义经济都是私营的,而垄断资本主义经济都是官营或官僚借助权势经营的,所以毛泽东有把中国的自由资本主义通称为“私人资本主义”。
    ③《解放日报》社论:《关于发展私人资本主义》,《解放日报》1945年6月21日。
    ④《中共中央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1942.1.28),《中共中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文件选编》(下),档案出版社1986年版,第592-593页。
    ⑤参见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与新民主主义的文化》,《中国文化》第1期,1940年1月15日。
    ①《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80页。
    ②毛泽东:《论日本帝国主义变中国为殖民地和中国共产党的策略任务——九三五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在瓦窑堡活动分子会的报告》,西北局《斗争》第80、83期,1936年1月3日、27日。
    ①毛泽东:《论日本帝国主义变中国为殖民地和中国共产党的策略任务——九三五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在瓦窑堡活动分子会的报告》,西北局《斗争》第80、83期,1936年1月3日、27日。
    ①唐宝林主编:《马克思主义在中国100年》,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62页。
    ①龚育之、逄先知、石仲泉著:《毛泽东的读书生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出版,第57、68页。
    ①毛泽东:《读米丁等著沈志远译的<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上册)一书的批注》(1937年7月以前),《毛泽东哲学批注选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第146页。
    ②毛泽东:《读米丁等著沈志远译的<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上册)一书的批注》(1937年7月以前),《毛泽东哲学批注选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第143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84页。
    ①毛泽东:《读<辩证法唯物论教程>(中译本第三版)一书的批注》(1936.11—1937.4.4),《毛泽东哲学批注选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第33-34页。
    ②毛泽东:《读米丁等著沈志远译的<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上册)一书的批注》(1937年7月以前),《毛泽东哲学批注选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第142页。
    ③毛泽东:《读米丁等著沈志远译的<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上册)一书的批注》(1937年7月以前),《毛泽东哲学批注选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第152-153页。
    ①毛泽东:《读米丁等著沈志远译的<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上册)一书的批注》(1937年7月以前),《毛泽东哲学批注选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第148页。
    ②毛泽东:《读<辩证法唯物论教程>(中译本第三版)一书的批注》(1936.11—1937.4.4),《毛泽东哲学批注选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第28-29页。
    ①毛泽东:《读<辩证法唯物论教程>(中译本第三版)一书的批注》(1936.11—1937.4.4),《毛泽东哲学批注选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第105页。
    ①毛泽东:《读<辩证法唯物论教程>(中译本第三版)一书的批注》(1936.11—1937.4.4),《毛泽东哲学批注选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第106、107、109页
    ②毛泽东:《读<辩证法唯物论教程>(中译本第三版)一书的批注》(1936.11—1937.4.4),《毛泽东哲学批注选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第72-73页。
    ③毛泽东:《读<辩证法唯物论教程>(中译本第三版)一书的批注》(1936.11—1937.4.4),《毛泽东哲学批注选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第74-75页。
    ①毛泽东:《读<辩证法唯物论教程>(中译本第三版)一书的批注》(1936.11—1937.4.4),《毛泽东哲学批注选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第79页。
    ②毛泽东:《读<辩证法唯物论教程>(中译本第三版)一书的批注》(1936.11—1937.4.4),《毛泽东哲学批注选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第91、92、93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7—78页。
    ①[苏]西洛可夫、爱森堡等合著,李达、雷仲坚合译:《辩证法唯物论教程》(中译本第三版),笔耕堂1935年版,第253-257页。
    ①毛泽东:《读<辩证法唯物论教程>(中译本第三版)一书的批注》(1936.11—1937.4.4),《毛泽东哲学批注选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第77-78页。
    ②毛泽东:《读<辩证法唯物论教程>(中译本第三版)一书的批注》(1936.11—1937.4.4),《毛泽东哲学批注选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第75-76页。
    ③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1939年12月),《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650页。
    ④艾思奇编:《哲学选辑》,延安解放社1939年版,第502-503页。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哲学批注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第378-379页。
    ②毛泽东:《读<辩证法唯物论教程>(中译本第三版)一书的批注》(1936.11—1937.4.4),《毛泽东哲学批注选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第69页。
    ③毛泽东:《读<辩证法唯物论教程>(中译本第三版)一书的批注》(1936.11—1937.4.4),《毛泽东哲学批注选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第88页。
    ①毛泽东:《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与人民委员会对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的报告》(1934年1月24日-25日),《红色中国》1934年1月26日。
    ②毛泽东:《读<辩证法唯物论教程>(中译本第三版)一书的批注》(1936.11—1937.4.4),《毛泽东哲学批注选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第69页。
    ③毛泽东:《读<辩证法唯物论教程>(中译本第三版)一书的批注》(1936.11—1937.4.4),《毛泽东哲学批注选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第73-74页。
    ④毛泽东:《矛盾统一法则》,1937年8月。
    ①王占阳著:《毛泽东的建国方略与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7页。
    ①毛泽东:《读<辩证法唯物论教程>(中译本第三版)一书的批注》(1936.11—1937.4.4),《毛泽东哲学批注选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第61页。
    ②[苏]西洛可夫、爱森堡等合著,李达、雷仲坚合译:《辩证法唯物论教程》(中译本第三版),笔耕堂1935年版,第272-273页。
    ③艾思奇编:《哲学选辑》,延安解放社1939年版,第14页。
    ④[苏]西洛可夫、爱森堡等合著,李达、雷仲坚合译:《辩证法唯物论教程》(中译本第三版),笔耕堂1935年版,第274-276页。
    ⑤毛泽东:《读<辩证法唯物论教程>(中译本第三版)一书的批注》(1936.11—1937.4.4),《毛泽东哲学批注选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第62页。
    ①王占阳著:《毛泽东的建国方略与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9、60、61页。
    
    
    ①《列宁全集》第43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71页。
    ②《列宁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33页。
    
    ①毛泽东:《五四运动》(1939年4月),《解放》周刊,第70期。
    ②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1939年12月),《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647页。
    ③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1月),《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667-668页。
    ④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1月15月),《解放》周刊,第98、99合期。
    ①毛泽东:《五四运动》,《解放》70期,1935年5月1日。
    
    ①《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75页。
    ②《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23页。
    ①解放社编:《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标准本,解放社1949年11月北京四版,第88-89页。
    ①新华社信箱:《关于农业社会主义的问答》,《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7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版,第664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75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6页。
    
    ①《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83页。
    ②[美]约瑟夫?W?埃谢里克编著:《在中国失掉的机会》,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版,第264-265页。
    ③毛泽东:《论联合政府》(1945年4月24日),《解放日报》,1945年5月2日。
    
    ①《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36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71-672页。
    ①[美]罗伯特·诺思、津尼亚·尤丁编著:《罗易赴华使命》,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26页。
    ①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60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55页。
    ③《毛泽东在七大的报告和讲话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54-55页。
    ①《刘少奇论新中国经济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148页。
    ②参见于光远著述、韩钢诠注:《“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历史命运—读史笔记》,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119-121页。
    ③范守信:《走历史必由之路——毛泽东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中共中央党史出版社1999年版,第412、413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55、62页。
    ①1944年7月毛泽东在与根舍?斯坦因的谈话。许之桢编译:《毛泽东印象记》,东北书店1947年版,第25-26页。
    ①毛泽东:《致秦邦宪》(1944年8月31日),《毛泽东书信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38-239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81页。
    ③参见熊启珍:《40年代中期至50年代初期毛泽东关于我国工业化的战略构想》,《武汉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年第3期。
    ④《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27-1428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版,第1077页。
    ②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1948年4月1日),华北新华书店1948年版,第15页。
    ①新华社信箱:《关于农业社会主义的问答》(1948年7月27日),《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4册,中央党校出版社1987年版,第241页。
    ②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单行本,人民出版社1949年版,第12页。收入《毛泽东选集》时改为:“农业社会化的步骤,必须和以国有企业为主体的强大的工业的发展相适应。”
    ③《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7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3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33页。
    ③任皑:《马克思的跨越发展思想与当代中国现代化实践》,《马克思主义研究》2003年第1期。
    ①《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04、570页。
    ①《解放日报》社论:《关于发展私人资本主义》,《解放日报》1945年6月21日。
    
    ①《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86页。
    ②《毛泽东选集》下册,中共晋翼鲁豫中央局1948年编印,第999、1001页。
    ①《毛泽东在七大的报告和讲话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126-127页。
    ②《目前的形势和我们的任务》(1947年12月25日),《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54-1255页。
    
    ①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1月15日),《解放周刊》,第98、99合期。
    ②陶鲁笳:《毛主席教我们当省委书记》,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128页。
    
    ①毛泽东:《论联合政府》(1945年4月24日),《解放日报》,1945年5月2日。
    ②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1月15日),《解放》周刊,第98、99合期。
    ①王占阳著:《毛泽东的建国方略与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79页。
    ②新华社信箱:《关于农业社会主义的回答》(1948年7月27日),《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4册,中央党校出版社1987年版,第238-239页。
    ①刘少奇:《论新民主主义的经济与合作社》(1948年9月),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刘少奇论新中国经济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11-12页。
    ①《毛泽东、刘少奇关于土地政策发言要点》(1946年5月),《解放战争时期土地改革文件选辑》,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年版,第20页。
    ②彭明主编:《中国现代史资料选辑》(六),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552页。
    ①王占阳著:《毛泽东的建国方略与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78-179页。
    ②毛泽东《: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问题(》1938年11月5日)《,毛泽东选集》,东北书店1948年版,第179-180页。
    ①梁柱主编:《毛泽东民主政治建设思想探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页。
    ②毛泽东:《在边区参议会的演说》(1941年11月6日),《解放日报》,1941年11月22日。
    ③毛泽东:《与中外记者团的谈话》(1944年6月12日),《解放日报》,1944年6月13日。
    ④[美]约瑟夫.W.埃谢里克编著:《在中国失掉的机会》,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版,第252页。
    
    ①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的宪政》(1940年2月20日),《解放》周刊,第101期。*
    ②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与新民主主义的文化》(1940年1月9日),《群众》第4卷第10期。
    ①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与新民主主义的文化》,《中国文化》第1期,1940年1月15日。
    ②《周恩来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69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37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63页。
    ②《毛泽东选集》下册,中共晋翼鲁豫中央局1948年编印,第649-651页。
    ①毛泽东:《在边区党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1939年11月),东北师大:《中国党史教学参考资料》(四),第154-155页。
    ②毛泽东:《论联合政府》(1945年4月24日),《解放日报》,1945年5月2日。
    ①《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63页。
    ①刘少奇:《关于新民主主义的建设问题》,1948年9月13日,《共和国走过的路-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49-1952)》,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16、26页。
    ②《毛泽东文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39页。
    ③《毛泽东文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40-141页。
    ④《毛泽东文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46页。
    ⑤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在西柏坡》,海天出版社1998年版,第560-561页。
    ①薄一波著:《若干重大事件与决策的回顾》(上),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213页。
    ②见[俄]A?M?列多夫斯基:《A?米高扬的赴华秘密使命》,《远东问题》杂志1995年第2、3期。
    
    ①《刘少奇选集》(下),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0页。
    ②薄一波著:《若干重大事件与决策的回顾》(上),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215页。
    
    ①《农业集体化重要文件汇编》上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0年10月版,第31-33页。
    ②薄一波:《若干重大事件与决策的回顾》(上),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191页。
    ①庞松、王东著:《滑轨与嬗变—新民主主义社会阶段备忘录》,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68-69页。
    ②毛泽东:《批评离开总路线的右倾观点》,1953年6月15日。
    ③薄一波:《若干重大事件与决策的回顾》(上),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228-229页。
    ①参见薄一波:《若干重大事件与决策的回顾》(上),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234-235页。
    
    ①薄一波:《若干重大事件与决策的回顾》(上),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47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105页。
    ①罗骞著:《论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批判及其当代意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12页。
    ①罗骞著:《论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批判及其当代意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12页。
    
    ①李定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当代中国出版社1997年版,第108-109页。
    ②李定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当代中国出版社1997年版,第56页。
    ③李定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当代中国出版社1997年版,第108-109页。
    ④柳随年、吴敢群著:《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简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62-63页。
    ①[苏]崔可夫著,万成才译,《在华使命——一个军事顾问的笔记》,新华出版社1980年版,第34页。
    ②参见李理,隋丽娟:《毛泽东放弃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重要动因——建国前后苏联对中共的压力》,《长白学刊》2003年第2期。
    ③[苏]鲍里索夫·特洛斯科等著:《苏中关系》,三联出版社1982年版,第110页。
    ①李理,隋丽娟:《毛泽东放弃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重要动因——建国前后苏联对中共的压力》,《长白学刊》2003年第2期。
    ②师哲:《在历史巨人身边》,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530页。
    ③李力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区别与联系》,《当代思潮》1999年第3期。
    ①毛泽东:《批判离开总路线的右倾观点》,1953年6月15日,《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81-82页。
    ①《刘少奇论新中国经济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29-30页。
    ①《刘少奇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发言》(1948年9月13日),《刘少奇传》(下),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612页。
    
    ①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213页。
    ②《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2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第646页。
    ③《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3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89年版,第21页。
    ①薄一波:《为巩固“三反”、“五反”运动的伟大斗争而斗争》,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党史党建政工教研室编:《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第十九册,第536页。
    ②毛泽东:《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是国内的主要矛盾》(1952年6月6日),《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65页。
    ①王占阳著:《新民主主义与新社会主义——一种新社会主义的理论研究和历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83-284页。
    ①《毛泽东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12页。
    
    ①《毛泽东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12页。
    ②李维汉:《回忆与研究》(下),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年版,第729页。
    ③王也扬著:《我们关心的历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52-153页。
    ①《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15页。
    ①参见王双梅:《根据中国具体情况决定建国方针—刘少奇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再研究》,《当代中国研究》2001年第5期。
    ②《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84页。
    
    ①《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07页。
    ②《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081页。
    ③《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081页。
    ④《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077页。
    ⑤《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081页。
    ⑥《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70-71页。
    ⑦《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32页。
    ①刘少奇:《论新民主主义的经济与合作社》(1948年9月),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刘少奇论新中国经济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14-15页。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刘少奇论新中国经济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29-30页。
    ②张闻天:《关于东北经济构成及经济建设基本方针的提纲》(1948年9月15日),《张闻天选集》,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98页。
    ③《刘少奇关于城市工作的报告》,1949年4月4日。
    ①《刘少奇在中共天津市委员会上的讲话》,1949年4月18日。
    ①毛泽东:《机关枪和迫击炮的来历及其他》(1959年8月16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二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524页。
    ①《红旗》,1967年第13期。
    ②参见于光远著述、韩钢诠注:《“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历史命运—读史笔记》,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226-227页。
    ①范守信:《走历史必由之路——毛泽东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中共中央党史出版社1999年版,第395-396页,
    ②胡凯:《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之比较》,《中共党史研究》1999年第3期。
    ①柳建辉:《新中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几个问题》,《中国党政干部论坛》1999年第11期。
    ②王智、文红玉:《继承与超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扬弃》,《中共党史研究》1999年第2期。
    ③汪连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早期形态》,《史学理论研究》1994年第2期。
    ①于光远著述、韩钢诠注:《“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历史命运—读史笔记》,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239页。
    ②李力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区别与联系》,《当代思潮》1999年第3期。
    ①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 1997年9月12日。
    
    
    ①《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79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3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2页。
    ①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52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
    ②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0页。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0-21页。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32页。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16页。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9页。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0、22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8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6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6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62页。
    ①李延明著:《在历史的序列中》,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76页。
    ①任皑:《马克思的跨越发展思想与当代中国现代化实践》,《马克思主义研究》2003年第1期。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8]列宁选集(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列宁全集第1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10]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11]列宁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12]列宁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13]列宁全集第4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14]列宁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15]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16]斯大林文选(上、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
    [17]斯大林选集(上、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8]毛泽东集(1-10)[M].日本苍苍社毛泽东文献资料研究会编,1983.
    [19]毛泽东补集(1-9)[M].日本苍苍社毛泽东文献资料研究会编,1984.
    [20]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21]毛泽东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22]毛泽东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23]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4]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5]毛泽东选集(1-4)[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6]毛泽东年谱(上、中、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27]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4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
    [28]毛泽东在七大的报告和讲话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
    [29]毛泽东哲学批注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
    [30]刘少奇选集(上、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1985.
    [31]刘崇文,陈绍畴主编.刘少奇年谱(上、下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3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4]李大钊文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35]陈独秀文章选编下[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
    [36]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2)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37]本庄比佐子编.王明选集第3卷[M].日本:汲古书院,1973。.
    [38]无锡市史志办公室编.秦邦宪(博古)文集[M].北京:中央党史出版社,2007.
    [39]张闻天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1]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第4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刘少奇论新中国经济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3]中共中央党校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中共中央文件选编[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
    [4]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农业委员会办公厅编.农业集体化重要文件汇编上卷[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
    [6]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文献资料选辑(1917-1925)[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
    [7]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资料选辑(1925-1927)[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8]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资料选辑( 1928-1943)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9]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译室编译.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第1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10]北京市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文集[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6.
    [11]彭明主编.中国现代史资料选辑(六)[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12]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文献选编(第四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1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1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1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17]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三研究部编译研究处编.国外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研究译文集第二集[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9.
    [18][匈]贝拉·库恩编.共产国际文件汇编第二册[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5.
    [1]梁柱主编.毛泽东民主政治建设思想探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王钰,任登第.毛泽东经济思想[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
    [3]王占阳著.毛泽东的建国方略与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
    [4]龚育之,逄先知,石仲泉.毛泽东的读书生活[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5]葛懋春,李兴芝编辑.胡适哲学思想资料选(上)[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
    [6]曾志著.一个革命的幸存者——曾志回忆实录上[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
    [7]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8]李维汉.回忆与研究(下)[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
    [9]杨云若,杨奎松著.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10]杨奎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1]唐宝林主编.马克思主义在中国100年[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7.
    [12]中央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著作在中国的传播[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13]张云飞.跨越“峡谷”---马克思晚年思想与当代社会发展理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14]靳辉明、荣剑.超越与趋同——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及其当代思考[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15]赵尚东.跨越峡谷:马克思东方社会发展设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0.
    [16]孙来斌.“跨越论”与落后国家经济发展道路[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17]赵家祥、丰子义合著.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理论的历史考察和当代意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18]俞良早.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理论研究[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
    [19]俞良早.东方视域中的列宁学说[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
    [20]俞良早.关于列宁学说的论争[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
    [21]俞良早.创论“东方列宁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2]王占阳.新民主主义与新社会主义——一种新社会主义的理论研究和历史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23]于光远著述、韩钢诠注.“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历史命运—读史笔记[M].武昌: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
    [24]鲁振祥.探索的轨迹----新民主主义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思想研究[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25]庞松,王东.滑轨与嬗变——新民主主义社会阶段备忘录[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
    [26]范守信.走历史必由之路——毛泽东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M].北京:中共中央党史出版社,1999.
    [27]王也扬.我们关心的历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28]林蕴晖,范守信,张弓.凯歌行进的时期[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
    [29]沙健孙主编.中国共产党和资本主义、资产阶级(上、下)[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30]吴红光主编.风雨历程——中国共产党认识和处理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历史经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1]吴江著.社会主义资本主义沟通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32]何方.党史笔记——从遵义会议到延安整风[M].香港:香港利文出版社,2005.
    [33]李定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7.
    [34]柳随年,吴敢群.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简史[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
    [35]罗骞.论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批判及其当代意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36]吴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若干重大问题研究——十六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探索[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
    [37][美]约瑟夫?W?埃谢里克编.在中国失掉的机会[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
    [38][美]斯图尔特·施拉姆.毛泽东的思想[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
    [39][美]莫里斯·迈斯纳.马克思主义、毛泽东与乌托邦主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40][美]罗伯特·诺思、津尼亚·尤丁编著.罗易赴华使命[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1.
    [1]杨奎松.毛泽东为什么放弃新民主主义?——关于俄国模式的影响问题[J] .近代史研究,1997,(4).
    [2]王占阳.马克思恩格斯派生性社会发展观研究[J] .史学月刊,2004,(1).
    [3]唐宝林.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曲折历程——兼论两种马克思主义观[J] .广东党史,1999,(1).
    [4]鲁振祥.超越资本主义社会阶段理论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J] .中共党史研究,1991,(3).。
    [5]石仲泉.毛泽东对社会发展阶段理论的贡献和失误[J] .中共党史研究,1988,(1).
    [6]王也扬.历史地看待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及其变化[J] .《中共党史研究》,2001,(3).
    [7]胡绳.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再评价[J] .中国社会科学,1999,(3).。
    [8]胡绳.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系:世纪之交的回顾和前瞻[J] .中共党史研究,1998,(60).
    [9]高放.中国近现代史上三次探索社会主义的热潮[J] .人文杂志,1981(3).
    [10]吕明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政治思想的历史特点[J] .近代史研究,1984(1).
    [11]王丽荣.试析中俄两国的“新经济政策”—列宁“新经济政策”与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社会论”之比较[J] .中南财经大学学报,2000,(6).
    [12]邢和明.陈独秀“二次革命论”与列宁新经济政策[J] .党史研究与教学,2003(3).
    [13]胡汶本.中国社会性质论战刍议[J] .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1986,(3).
    [14]曾景忠.重新审视三十年代的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论战[J] .社会科学,1988,(3).
    [15]李淑.对共产国际和二战时期三次“左”倾错误的再认识[J] .南京师大学报,1986,(2).
    [16]刘雪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私营经济政策[J] .中共党史研究,2000,(6).
    [17]尚庆飞、林荫.毛泽东读书批注中的重要哲学思想[J]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1).
    [18]邱守娟.毛泽东读30年代苏联哲学教科书[J] .哲学研究,1998,(5).
    [19]利华.论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独特贡献——为纪念毛泽东诞辰105周年而作[J]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1998,(3).
    [20]郭德宏.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若干问题[J]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0,(3).
    [21]郑德荣等.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的资本主义”思想述略[J] .党的文献,2000(1).
    [22]王智等.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创制与放弃[J] .党的文献,2000,(1).
    [23]柳建辉.新中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几个问题[J]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1999,(11).
    [24]林蕴晖.新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再思考[J] .教学与研究,1999,(6).
    [25]刘智.新民主主义社会论放弃原因概述[J] .社会科学动态,1999,(2).
    [26]王也扬.也评毛泽东的“一张白纸”说[J] .中共党史研究,1999,(3).
    [27]沙健孙.马克思主义,还是庸俗生产力论?[J] .中流,1999,(12).
    [28]李伟.‘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不能成立[J] .探索,2008,(4).
    [29]石仲泉.追求·探索·贡献·继承·发展 纪念毛泽东诞辰一百周年,兼论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关系[J] .党的文献,1993,(3).
    [30]夏贵根.对毛泽东和刘少奇的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思考[J] .毛泽东思想研究,2000,(3).
    [31]马邦泰.试论1948年中央“九月会议”的意义[J] .扬州师院学报,1990(3).
    [32]胡凯.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之比较[J] .中共党史研究,1999,(5).
    [33]李力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区别与联系[J] .当代思潮,1999,(3).
    [34]汪连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早期形态[J] .史学理论研究,1994,(2).
    [35]陈国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理论的贡献[J] .思想战线,1994,(3).
    [36]王智,文红玉.继承与超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扬弃[J] .中共党史研究,1999,(2).
    [37]郑德荣.中国特色革命道路论析,兼谈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历史地位[J] .长白学刊,1992,(1).
    [38]赵德馨.马克思学说向东方的传播与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J] .中南财经大学学报,1999,(2).
    [39]杨耕.论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及其方法论意义[J] .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0(1).
    [40]蔡金发.论东方社会革命与发展道路——马克思、恩格斯“东方社会理论”探源[J] .东南学术,2003,(3).
    [41]任皑.马克思的跨越发展思想与当代中国现代化实践[J] .马克思主义研究,2003,(1).
    [42]王双梅.根据中国具体情况决定建国方针——刘少奇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再研究[J] .当代中国史研究,2001,(5).
    [43]李理,隋丽娟.毛泽东放弃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重要动因——建国前后苏联对中共的压力[J].长白学刊,2003,(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