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与近代中国经济(1890-1935)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依经济学理论,对中国近代的货币、货币与近代金融机构、货币与近代宏观经济,以及近代不同的经济发展道路进行了论述。
     本文认为中国近代没有严格意义上的货币本位,中国近代有的是白银核心型的货币体系,这种货币体系是动态、立体的,其发展的趋势是银本位。
     由于货币制度对金融体系的产生和发展有着一定的影响,因而近代货币体系与中国近代的金融体系的产生、发展、格局形成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外商银行由于掌握中国近代白银的进出口从而具有一定的隐性的中央银行的性质,而钱庄由于对以清算权和货币市场定价权的掌握也分润中央银行的机制。近代国内银行是随着银元地位的日益强大及国外白银的大量流入而日渐发展起来的,同时这种发展表现着十分明显的财政性或政府属性。而近代中国黄金市场和外汇市场均是附属于白银市场的次级市场。
     在中国白银核心型的货币体系向银本位发展收缩的过程中,国际货币体系也经历了金本位的发展、成熟及嬗变的过程,因而国际银价与中国国内的货币宏观供给有着十分必然的联系,同时使中国经济在币制层面上与国际经济既有联系(如金银比价),又各有特性(如危机时滞)。银价过高引发白银外流及国内的通货紧缩,银价低则货币供给充裕,并伴发温和的通货膨胀。从而对中国宏观经济产生影响。
     由于中国近代发展的道路与其他国家不同,政府在经济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因而币制改革与政府财政收入刚性常常发生矛盾,在币制发展的道路上,中国在制度上的选择常常以保持财政收入为取舍,这是近代货币在制度层面上的演进,而1935年的法币改革则使近代中国币制步入了管理通货的格局之中,从而掀开了中国近代货币与经济史的新篇章。
This thesis talks about the currency,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currency and the financial institutions,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currency and macroeconomic, and various approache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modern China(1890-1935).
     According to the thesis, there was in modern China no standard money in the strict sense but a currency system dependent on silver as the centre, which was dynamic and solid and evolved on the way to the silver standard.
     Coinage had some influence on the birth and development of financial systems, and therefore the currency system had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he birth, the development and the formation of financial systems in modern China. Foreign banks had som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atent central bank because of its controlling the import and export of the silver of modern China, while old-style private banks also shared the profits of the mechanism of this central bank by mastering the rights of liquidating and making prices in the money markets. The domestic banks were growing up gradually with the status of silver rising and large quantities of silver imported from abroad to China. Meanwhile, this sort of development prominently showed the attributes of the finance and the government. In addition, the gold market and the foreign exchange market, affiliated to the silver market, were secondary markets in modern China.
     While the currency system of silver as the centre was developing toward and concentrating on the silver standard, international money system also witnessed the process of the development, the maturation and the alteration of the gold standard. Accordingly, international silver prices would be related to China's macroscopic money supply, which made China's economy not only connected with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y, e.g. the rate of exchange between silver and gold, but also independent with its characteristics, e.g. stagnancy in crisis. The fact that the too higher price of silver would cause the silver out flow and domestic deflation, while the lower price of silver could lead to sufficient money supply as well as mild inflation, influenced China's macroeconomic.
     There wer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other
    
    countries' in modern China. The Chinese government often played an important part in economic activities; as a result, currency reforms frequently conflicted with the stable public revenues. In the course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urrency system, the choices of systems were often subjected to the stability of public revenues, which was the evolution of the currencies on the level of systems in modern China. It was the currency reform in 1935 that pushed the currency system of modern China into the situation of managing currencies, and thus it ushered in a new era in the history of currency and economy in modern China.
引文
1、理论著作:
     [德]马克思:《资本论》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美]斯蒂格利茨著,姚开建等译:《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美]米什金著,李扬等译:《货币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美]萨缪尔森等著,萧琛等译:《经济学》,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美]曼昆著,梁小民译:《经济学原理》,三联出版社1999年版。
    易纲 吴有昌著:《货币银行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钱荣 主编:《国际金融》,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陈彪如著:《国际货币体系》,华东师大出版社1990年版。
    武康平编著:《货币银行学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黄达主编:《货币银行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杨小凯著:《经济学原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高鸿业著:《西方经济学》,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年版。
    曾康霖著:《资产阶级古典学派货币银行学说》,中国金融出版社1986年版。
    刘 敖著:《国外货币金融学说》,中国展望出版社1983年版。
    陈岱孙 厉以宁主编:《国际金融学说史》,中国金融出版社1991年版。
    叶世昌编著:《中国货币理论史》上册,中国金融出版社1986年版。
    叶世昌编著:《中国货币理论史》下册,中国金融出版社1993年版。
    赵兰坪:《货币学》,正中书局,1936年版。
    [美]诺斯等著:《西方世界的兴起》,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美]科斯等著:《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经济学派译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德]柯武刚等著:《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2、档案资料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财政部、中央银行、银行杂档。
    
    
     上海档案馆档案。
     河北档案馆档案。
     奎濂等校勘:《度支部通阜司奏案辑要》,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47种,[台北]文海出版社。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光绪朝朱批奏摺》货币银行部分,中华书局1996年版。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各编相关货币金融部分,江苏古籍出版社。
    
     3、其它史料
     陈度编:《中国币制问题汇编》三编,1931年作者自刊。
     中国人民银行参事室编:《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第一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中国人民银行参事室编:《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第二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编:《金城银行史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金融研究编:《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史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中国银行总行、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合编:《中国银行行史资料汇编》,档案出版社1991年版。
     交通银行总行、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合编:《交通银行史史料》(第一卷1907-1949),中国金融出版社1995年版。
     卓遵宏编著:《抗战前十年货币史料资料----(一)币制改革》,[台北]国史馆1985年版。
     卓遵宏等编篡:《抗战前十年货币史料资料----(二)白银问题》,[台北]国史馆1987年版。
     卓遵宏编著:《抗战前十年货币史料资料----(三)法币改革》,[台北]国史馆1988年版。
     秦孝仪主编:革命文献第74辑,《抗战前国家建设史料----货币金融》,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78年版。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编:《美国花旗银行在华史料》,中国金融出版社1990年版。
     中国人民银行北京分行金融研究所编:《北京金融史料》1-12册,该行1995
    
    年编印。
     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市分行金融研究室编:《武汉近代货币史料》,该室编印无年代。
     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市分行金融研究室编:《武汉银行史料》,该室编印,无年代。
     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市分行金融研究室编:《武汉钱庄史料》,该室编印,无年代。
     季啸风主编:《中华民国史史料外编----前日本末次研究所情报资料》,广西师大出版社1996年版。
    
     4、钱币学著作
     中国钱币学会陕西分会编:《元宝图录》,三秦出版社1991年版。
     汤国彦主编:《中国历史银锭》,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戴学文著:《滇银图鉴》,台北作者自刊1999年版。
     马传德等著:《老上海货币》,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版。
     钱屿主编:《金银货币的鉴定》,上海远东出版社1993年版。
     中国钱币学会编:《中国钱币论文集》(第一辑),中国金融出版社1985年版。
     中国钱币学会编:《中国钱币论文集》(第二辑),中国金融出版社1992年版。
     中国钱币学会编:《中国钱币论文集》(第三辑),中国金融出版社1998年版。
    
    5、地方志
     戴鞍刚、黄韦主编:《中国地方志经济资料汇编》,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9年版。
     东亚同文会:《支那省别全志》,大正年间版,共计18卷。
     东亚同文会:《新修支那省别全志》,昭和年间版,共计8卷。
    
    6、专著
     吴景平:《宋子文评传》,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孟宪章:《中国近代经济史教程》,中华书局1951年版。
     卓遵宏著:《中国近代币制改革史》(1887-1937),[台北]国史馆1986年版。
     若戌编:《金贵银贱问题之讨论》,上海华通书局发行,1930年版。
     张仲礼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论著选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
     刘克祥、陈争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简编》,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经济发展史》,近代中国出版社1983年版。
     刘佛丁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汪敬虞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陆仰渊等主编:《民国社会经济史》,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年版。
     董长芝主编:《民国财政经济史》,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A.W.Pinnick著,褚保时等译:《银与中国》,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第2页。
     黄逸平、虞宝棠主编:《北洋政府时期经济》,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年版,第216页。
     洪葭管:《在金融史园地里漫步》,中国金融出版社1990年版。
     [美]小科布尔:《上海资本家与国民政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美]迈克尔.罗素著,郑会欣译:《院外集团与美国东亚政策----30年代美国白银集团的活动》,复旦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美]阿瑟.恩.杨格著:《1927-1937年中国财政经济情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王业键:《中国近代货币与银行的演进》(1644-1937),台北南港,1981年版。
     史全生主编:《中华民国经济史》,江苏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中国人民银行总行金融研究室编:《近代中国金融管理》,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赵德馨等:《中国近代国民经济史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刘映岚:《中国货币沿革史》,东京砥斋1911年版。
     章宗元:《中国泉币沿革》,北京经济学会1915年版。
     张家骧:《中华币制史》,民国大学1925年11月初版。
     侯厚培:《中国币制史》,上海世界书局1929年版。
     戴铭礼:《中国货币史》,商务印书馆1934版。
     周伯棣译:《中国货币史纲》,中华书局1934年版。
     朱偰:《中国信用纸币发展史》,重庆中国文化服务社1943年版。
     徐沧水:《民国钞券史》,台北文海出版社。
     李骏耀:《中国纸币发行史》,中国银行经济研究处1944年3月版。
     沈云龙:《近三十年来我国币制改革的检讨》,国魂书店1936年版。
     耿爱德(E.Kann):《中国货币论》,商务印书馆1929年版。
     金国宝:《中国币制问题》,商务印书馆,1928年版,
     区季鸾:《广东纸币史》,国立中山大学经济调查处,1934年版。
     杨端六编著:《清代货币金融史稿》,三联出版社1962年版。
    
    
     彭信威著:《中国货币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魏献猷著:《中国近代货币史》,群联出版社1955年版。
     千家驹等著:《中国货币史纲要》,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萧清编著:《中国近代货币金融简史》,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常树华编:《中国金融简史》,云南财贸学院金融系,1983年编印。
     叶世昌、潘连贵:《中国古近代货币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石毓符著:《中国货币金融史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董孟雄著:《中国近代财政金融史》,云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杜恂诚主编:《上海金融的制度、功能与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7、日文著作
     《中国近代货币概要》,日本银行调查局1967年编印。
     安盛松之助:《镇平银》,南满铁道株式会社大正14年版。
     根岸佶、越智元治:《支那及满洲の通货と币制改革》,东亚同文会发行,昭和十二年版。
     井村薰雄:《支那の货币ご度量衡》,上海出版协会,大正十五年版。
     井村薰雄:《支那の金块投机ご银相场》,上海出版协会,大正十四年版。
     井村薰雄:《支那の金融ご通货》,上海出版协会,大正十三年版。
     井村薰雄:《通货の种别と金融》,上海出版协会,昭和二年版。
     井村薰雄:《世界の银ど支那の通货》,东亚经济学会,昭和十年版。
     深井英五:《伦敦经济会议に於ける货币问题》,日本银行调查局,昭和十一月版。
     上海满铁调查资料第十三编:《恐慌の发展过程に於ける----支那币制改革の研究》,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上海事务所,昭和十一年版。
     《支那经济全书》,东亚同文会,明治四十、四十一年版。
     小岛昌太郎编著:《支那に於ける金融的特殊性》,千仓书房,昭和十五年版。
     小岛昌太郎著:《支那に於ける特殊通货の的研究----汇划制度の研究》,千仓书房,昭和十五年版。
     宫下忠雄译:《カン支那通货论----金及び银取引的研究》,上海东亚同文书院支那研究部发行,昭和九年。
     宫下忠雄著:《支那银行制度论》,岩松堂书店,昭和十六年初版。
     宫下忠雄著:《中国币制の特殊研究----近代中国银两制度の研究》,日本学术振兴会刊,昭和二十七年版。
     谷口启次译:《近代支那货币史》,庆应书房昭和十五年版。
    
    
     饭岛幡司著:《支那币制研究》,昭和十一年版。
     滨田峰太郎著:《中国最近金融史-支那の通货、为替、金融》,东洋经济新报社发行,昭和十一年版。
    
     8、英文著作:
     Wen Pin Wei: The Currency Problem in China, Columbia university 1914.
     Frank m. tamagna:Banking and Finance in China, International secretariat Institute of pacific relations publications office, New York.1942
     Frederic E.lee: Currency, Banking, and Finance in China Garland Publishing,Inc.,1982
     T'ang leang-li: China's new currency system, China united press1936.
    L.Y.SHEN: China currency reform -A Historical survey, The mercury press , shanghai,1941
     Srinivas R. Wagel: Finance in china , North-china daily news & herald, ltd. shanghai,1914
     Srinivas R. Wagel: Chinese Currency and Banking, North-china daily news & herald, ltd. shanghai, 1915.
     D..McCOLL:Chinese currency,作者The North-China Daily News(《北华捷报》)发表的有关中国货币文章的结集,无出版者及出版时间。
    
    9、民国杂志:
     《银行周报》
     《银行月刊》
     《钱业月报》
     《中行月刊》
     《交行通讯》
     《中央银行月报》
    二、常衡和汇率
    1 grain 格令=0.065 gram 克
    1 dram 打兰=1.772 grams 克
    1 ounce 盎司=16 drams 打兰=28.35 grams 克
    1 pound 磅=16 ounces 盎司=7000 grains 谷
    
    
    =0.4536 kilogram 千克
    漕平一两≈36.66克
    
    
     货币折合率(1894—1948年)
     (各种货币每一单位折合美元)
    币别
    1894—1902年
    1911—1914年
    1925年
    1930年
    1936年
    1941年
    1948年
    英国英镑
     4.9
     5.0
     5.0
     4.86
     4.97
     4.03
     4.03
    法国法郎
     0.2
     0.5
     0.07
     0.039
     0.06
     0.02
     0.003
    日本日元
     0.51
     0.53
     0.50
     0.50
     0.29
     0.23
     0.003
    德国马克
     0.24
     0.24
     0.24
     0.24
     0.40
     0.40
     0.30
    帝俄卢布
     0.51
     0.51
    
    
    
    
    
    荷兰弗罗林
     0.4
     0.4
     0.25
     0.4
     0.64
     0.53
     0.38
    印度卢比
     0.35
     0.35
     0.35
     0.36
     0.38
     0.30
     0.30
    加拿大元
    
    
    
     1.00
     1.00
     0.91
     1.00
    银元及伪法币
     0.51
     0.50
     0.50
     0.30
     0.30
     0.30
     0.30
    关平两
     0.77
     0.75
     0.75
     0.45
     0.45
     0.45
     0.45
    库平两
     0.75
     0.74
     0.74
     0.44
     0.44
     0.44
     0.44
    公码两
     0.71
     0.70
     0.70
     0.42
     0.42
     0.42
     0.42
    行化两
     0.74
     0.73
     0.73
     0.44
     0.44
     0.44
     0.44
    规元两
     0.70
     0.69
     0.69
     0.41
     0.41
     0.41
     0.41
    洋例两
     0.72
     0.71
     0.71
     0.42
     0.42
     0.42
     0.42
    (注)法国法郎:1938年~0.0288,1939~0.025
    英 镑:1939年~4.44
    比国法郎:1936~0.0334
    转引自:蓝以琼著:《揭开帝国主义在旧中国投资的黑幕》,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205页。
    
    
    
    
    i 见弗兰克《白银资本》,
    ii 具体到经济史的方法,改革开放后,1981年,东北三省召开了中国经济史学会首届年会,会上孔经纬的《关于中国经济史的一些理论问题》,魏永理的《略论国民经济史的研究对象》,赵德馨的《中国近代经济史教材的建设的建设问题》均涉及到了研究方法。见东北三省中国经济史学会1982年编印的《中国经济史论文集》。1986年严中平先生曾在人民出版社出版《科学研究方法十讲----中国近代经济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参考讲义》。而吴承明先生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多收录入其论文集《市场.近代化.经济史论》,云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2001年吴承明先生不仅在诸如《中国经济史研究》等杂志上发表相关文章,而且由三联出版社出版了《中国的现代化:市场与社会》,更进一步深入讨论了经济史研究方法。曹树基先生也在《中国经济史研究》2001年第3期上发表《经济史学的方法论:描述与分析----评〈中国经济通史.清代经济卷〉》。200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史组对这一年的经济史研究方法的评述是:“中国经济史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其理论方法不少源于西方。吴承明对中西方不同的历史观及史学传统加以比较,认为历史学属于人文科学,具有艺术(教育)功能,应有实证和规范两种价值判断。在坚持“史无定法”的同时,强调实证主义是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不可须臾或离,反对在经济史研究中搞模式法、决定论、预期论。萧国亮认为,经济史研究既要有今天的视野,又要有历史的视野;要用诠释的科学对历史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又要用批判的科学为“改变”经济世界开辟道路。李伯重强调社会发展具有多样性,如果我们真正破除中国史研究中的西方中心主义,摆脱传统汉学的“边缘心态”,把中国历史放在全球范围内探索,中国史研究自然会融入国际学术主流。赵德馨针对一些年青人热衷于靠引进外国理论搞史学创新的倾向发出警告,外国理论不一定适应中国国情,不加分析、不加选择地照搬外国理论是一种很大的危险。”见人文社会科学前沿扫描(中国经济史篇),中国社会科学院网站。
    iii 可参见赵兰坪:《货币学》,正中书局1936年版。当代人则云:“从金融学的发展演变来看,传统的金融学形成于20世纪初,主要研究货币、信用、银行三个方面的内容。随着现代金融业的不断发展,金融学的内涵也变得日渐丰富。20世纪30--40年代,凯恩斯主义的兴起、使得货币政策、金融调控等宏观经济学内容被纳入了金融学范畴之中。”王广谦等:《金融学科建设与发展战略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9页。
    iv 樊弘:《现代货币学》,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第1页。
    v 以《上海金融史话》为例,其前言云:“历史情况异常繁杂,怎样着手进行分析研究呢?这就要‘牢牢把握社会阶级划分的事实,阶级统治形式改变的事实,把它作为基本的指导线索,并用这个观点去分析一切社会问题,即经济、政治、精神和宗教等等问题。’(列宁:《论国家》)我们编写《史话》,也力求运用这一原则。”见上海金融史话编写组:《上海金融史话》,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1页。
    vi 诺斯不仅是新制度经济学的代表,也是美国新经济史学的代表,其主要著作有:《美国的经济成长》(The Economic Growth of the Untied States),《美国过去的经济增长与福利:新经济史》(Growth and Welfare in the American Past :A New Economic History),《制度变迁与美国经济增长》(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American Economic Growth),《西方世界的兴起:新经济史》(The Rise of the Western World:A New Economic History),《经济史的结构与变迁》(Structure and Change in Economic History),《制度、制度的变革与经济表现》(Institution,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其中许多著作已译成汉文出版。在获诺贝尔经济学奖讲演时他说他是:“从马克思主义转变到认知科学(Cognitive Science)。”他在加利福尼亚大学柏克莱分校读研时“我所设定的目标,是要找出到底是什么决定了经济体系运作的方式及其成败。显然,经济史是最符合这一目标的范畴。”
    vii “在传统制度经济学中,制度多少还是一个外在变量,一个相对虚无缥缈的东西。而在科斯这里,制度已成了经济学的分析对象和内在变量。它像其它一切经济物品一样,既有其效用,又有其费用。”盛洪,《经济学精神》,当代中国著名经济学家随笔集,四川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viii 林毅夫2000年8月4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做学术讲演的记录,同时,参考了2000年7月18日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首届“经济学优秀大学生夏令营”上的报告整理而成。
    ix 可见中经网(www.cei.gov.cn) 2001-10-26 14:20
    x如:杨小凯:《中国的原始资本主义 (或商业资本主义)——晚清的经济历史》;《民国经济史 (1912-1949)》等, 见古典自由主义思想网站 www.sinoliberal.com
    xi 详见戴建兵著:《中国近代纸币》,中国金融出版社1991年版,附录。
    xii 如Frederic E.lee: Currency,Banking,and Finance in China. Garland Publishing,Inc.,1982.及Wen Pin Wei: The Currency Problem in China, Columbia University, 1914.等。
    xiii 如刘克祥、陈争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简编》,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62-370页。
    xiv 如上世纪初曾在The North China Daily News(《北华捷报》)发表过大量有关中国货币文章的D..McColl就用此词,后其文章结集为Chinese Currency,无出版年月。
    xv A.W.Pinnick著,褚保时等译:《银与中国》,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第2页。
    xvi 日本同文书院院长大内畅三对中国货币体系的评价,见宫下忠雄译:《カン支那通货论----金及び银取引的研究》,上海东亚同文书院支那研究部发行,昭和九年版,序言。交通银行总理梁士诒曾说:“一等国用(支票)转帐,二等国用钞票,三等国用硬币,若四等国,并币而无之,则用生金银。”见上海金融史话编写组:《上海金融史话》,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68页。而[英]毛里斯.柯里斯著,李周英等译:《汇丰----香港上海银行》(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28页。)则称“中国没有铸币通货,用白银重量作为交换媒介。”
    xvii 赵兰坪:《货币学》,正中书局,1936年版,第500页。
    xviii 相关近代货币史的著作仅建国前就有:刘映岚:《中国货币沿革史》,章宗元:《中国泉币沿革》,张家骧:《中华币制史》,侯厚培:《中国币制史》,耿爱德(E·Kann):《中国货币论》,戴铭礼:《中国货币史》,周伯棣译:《中国货币史纲》,朱偰:《中国信用纸币发展史》,徐沧水:《民国钞券史》,李骏耀:《中国纸币发行史》,沈云龙的《近三十年来我国币制改革的检讨》,区季鸾:《广东纸币史》。建国后则有:杨端六编著:《清代货币金融史稿》,彭信威著:《中国货币史》,魏献猷著:《中国近代货币史》,千家驹等著:《中国货币史纲要》,叶世昌、潘连贵:《中国古近代货币史》,石毓符著:《中国货币金融史略》,董孟雄著:《中国近代财政金融史》等。相关论文则少见。
    xix 朱偰:《中国银两本位之史的研究》,《财政学报》,第一卷第二期,1942年1月。
    xx 黄逸平、虞宝棠主编;《北洋政府时期经济》,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年版,第216页。
    xxi 可见:薏:《大条银及其交易概况》,《交行通信》,1933年11月。耿爱德则云:“中国今日实际并无一定之本位币,惟内地居民大半一生所授受使用者只有铜币,故按事实言之,今政府虽无明令规定以何种货币为主,而因铜币的流布范围最广,可认为国内真正货币也。”耿爱德著、蔡受百译:《中国货币论》,商务印书馆1929年版,第1页。
    xxii 叶世昌、潘连贵:《中国古近代金融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09页。
    xxiii “徒因银本位制,尚紊乱而无统系,如内地商民,通行银元,各大商埠,则以银两为尚,既非洋本位,又非银两本位,非驴非马,深堪浩叹。”马寅初:论废两改元问题,《马寅初全集》,第六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8页。他又说:“我国货币之怪状,银两与洋元之畸形制度,犹一家之主妇与侧室权威之不清相等。洋元犹主妇,经法律所规定,但因柔弱而无权威,故畏缩而不前,一切家政,悉操之妾手----银两,但妾为法律所不许,所以无主妇之尊位。此一家侧室众多,犹一国之银两甚多,故妾之中,无一可以管辖全家,犹银两之中,无一可以通行全国,但妾有权威,犹银两之有本位币之资格。一国之内,家家有主妇,犹一国之内,家家有洋元,即洋元可以通行全国,凡家均有主妇,故主妇名正言顺,妾则未必人人都有。”马寅初,再论废两改元并答吴经熊先生,《马寅初全集》第六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3页。他在1932年还曾说:“然熟察国中生活程度,内地苦工,日得工资,不过铜子数十,则千年来绝迹于欧美之铜本位,正在我国通行,安足以语金本位耶?”马寅初:银价跌落救济问题,《马寅初全集》,第六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93页。
    xxiv 王业键:《中国近代货币与银行的演进》(1644-1937),台北南港,1981年。
    xxv 梁士诒认为:“至改革币制,理论上当然以金本位为目标,惟我国实际上尚为铜本位,犹未至于银本位,故目前须从统一银币入手。先须化两为元,使全国为同一之货币。”见梁氏1918年6月在财政金融学会上演讲国民经济问题,《梁士诒史料集》,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年版,第267页。
    xxvi 如史全生主编:《中华民国经济史》,江苏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14-220,247-253页。此类经济史著作极多。
    xxvii 中国传统工商业部门不注重文字的流传,相对于要求透明度的现代经济而言,如同“秘密教门”, 经营及业务上的口耳相传、师徒关系更是使文字记录失去了意义。其记帐数字苏州码已不再使用,识者日少。
    xxviii 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1976年版。
    xxix 吴景平先生关于钱庄对废两改元态度的研究,马俊亚关于钱庄与贸易关系的研究。见《近代史研究》2001年,第2、5期。
    xxx 中国银行行史编辑委员会编著:《1912-1949中国银行行史》,中国金融出版社1995年版。关于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的论文,笔者以为,在两行档案资料未出版前,邓先宏的《中国银行与北洋政府的关系》及翁先定的《交通银行官场活动研究(1907-1927)》为这一领域中扎实严谨的两篇论文。均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集刊》第11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xxxi 《中国银行上海分行史1912-1949年》,经济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北京档案馆的关于北京中国银行的资料,曾由中国金融出版社1989年出版《北京的中国银行1914-1949》。此外汉口分行史和福建中行的相关资料也已出版。台湾姚松龄著有多部相关张公权与中国银行的著作。
    xxxii Frank H.H.King: The History of the Hongkong and Shanghai Banking Corpora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1991.英人毛里斯.柯里斯著,由李周英等译的《汇丰----香港上海银行》中华书局1979年版与此相比则显薄弱。
    xxxiii 杨培新:《华俄道胜银行-沙俄侵华历史内幕》,香港经济与法律出版社1987年版。黑龙江金融历史编写组:《华俄道胜银行在华三十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此外寿充一等编辑过:《外商银行在中国》,主要是各地文史资料中关于外国在华银行的情况,中国文史出版社1996年版。
    xxxiv 张郁兰:《中国银行业发展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2页。
    xxxv 1958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献可著《近百年来帝国主义在华银行发行纸币概况》,论述了外商银行在华发行货币的情况。
    xxxvi 《饮冰室合集?文集》,第3-4页。
    xxxvii 《金主币救国议》,卷上,第67页。
    xxxviii 季啸风主编:《中华民国史史料外编----前日本末次研究所情报资料》46册,广西师大出版社1996年版,第566页。
    xxxix 若戌编:《金贵银贱问题之讨论》,上海华通书局发行,一册,1930年3月版第37页。
    xl 《中国白银问题》,第14-15页。
    xli [美]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分析史》,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66页。
    xlii “经济学是一种思维方式(Way of thinking),或者更准确地讲,经济学是关于理性思维的科学(Science of Choices)(Myerson,1999.)这个概念决定了我们后面为什么说经济学的许多方法、理论可运用到其他领域。”见《经济学家看法律、文化和历史》,张维迎著:《产权、政府与信誉》,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37页。
    xliii 黄金老:《金融自由化与金融脆弱性》,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年版,第13页。
    xliv 三十年代的马寅初多次说:“银价问题,实为我国今日金融经济问题之中心。”马寅初:中国与银问题,《马寅初全集》,第六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79页。“银价跌落,并不单和一部分人民有关系,而是我们全体人民的大问题。”马寅初:银价跌落与人民生活之关系,《马寅初全集》,第六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06页。
    xlv盛俊选辑:《银价与币制问题》,上海日知编译社1930年版。工商部工商访问局编:《金贵银贱问题丛刊》1930年版。若戌编:《金贵银贱问题之讨论》,上海华通书局发行,一、二两册,1930年版。陈德征编:《金贵银贱风潮》,上海特别市党部宣传部1930年编印。中国国民党广州特别市党部宣传部编:《金价暴涨的影响及其救济》,1930年版。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宣传部编:《银价暴落之根本救济》,编者1930年自刊。《金贵银贱问题参考资料》,浙江省教育厅1930年编。夏赓英编:《金贵银贱问题之研究》,上海北新书局1930年版。资耀华编:《金贵银贱之根本研究》,上海华通书局1930年版。李大年编:《金涨银落问题及其救济》,上海启智书局1930年版。[美]蕾.库柏著:《银价变动的原因之研究》,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1930年印行。刘振东著:《中国币制改造问题与有限银本位》,南京中央政治学校1930年版。W.F.Spalding:《银价问题与远东》,太平洋国际学会丛书,无出版年月。黄元杉著:《游欧后第一意见书----银问题》,广州图书馆消费合作社,1931年版。俞寰澄著:《金银问题讲稿》,编者1931年自刊。谷春帆著:《银之发炎----动态的研究》,天津大公报代售,1932年版。路易士、张履鸾:《银价与中国物价水准之关系》,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1933年印行。沈诵之著:《白银出口问题》,作者1934年印行。谷春帆:《银问题》,时事问题丛书,1933年版。高永康著:《金贵银贱与中国之币制问题》,广州大学法科学院1933年版。毕克匿(A.W.Pinnick)著、褚保时、王栋译:《银与中国》,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英]格理葛蕾著,余文若译:《银问题与中国》,上海民族书局1934年版。而后期世界白银价格上涨时的一些与银有关的著作,也对此进行回顾如:谷春帆:《银价变迁与中国》,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王仲武著:《银涨影响用应付方案之商榷》,作者1934年自刊。Y.S.Leong著、杨先序(土字旁)译:《银价研究》,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俄]古瑞魏池著,高德超译:《中国与银问题》,中国政治经济学社1935年版。《中国白银问题----致美国来华经济考究团备记录》,财政部币制研究委员会编印,1935年印行。此外,当时相关的经济学、金融学论著和教材均涉及此问题。
    xlvi 此书在当时影响巨大,不仅有英文经过修改后的三个版本,而且日本也有译本。
    xlvii 这些文章的精华后收录入由孔敏主编的《南开经济指数资料汇编》附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xlviii 该书中文译本由上海科学出版社1984年出版。
    xlix 任东来:《1934-1936年间中美关系中的白银外交》,《历史研究》2000年第3期。
    l 该书有郑会欣译本,《院外集团与美国东亚政策》,复旦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li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lii汪朝光,《民国政治史》,曾业英主编:《五十年来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第67页。
    liii 庄大公:《1930年代的经济国难与法币改革》,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未刊稿。
    liv [美]斯蒂格利茨著:《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社1997年版,第17页。
    lv 梁小民著:《经济学是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75页。
    lvi 本地批发、埠际贸易和对外贸易均以银两为收付单位。见杨荫溥:《我亲见的上海宝银铸造和批估实况》,《上海文史资料存稿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lvii 《皇朝文献通考》,卷十五。
    lviii 《皇朝文献通考》,卷十五。
    lix 尚绶珊:北京炉房、钱铺及银号琐谈,《文史资料选辑》,第44辑,文史资料出版社1980年版。
    lx 傅为群:上海嘉定县清代银锭完纳规则残碑,《档案与史学》,1999年第5期。
    lxi 同上。
    lxii 陈宗彝:《解放前天津金融市场的变迁》,《天津文史资料》,第五辑,天津政协1979年编印。
    lxiii 天津档案馆:《天津商会档案选编》(1903-1911),天津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97页。
    lxiv 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第一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26页。
    lxv 如《申报》记载银炉间同业之活动,“今岁银炉同业,自正月间大条到两批之后,来源极少,即有少数运到,即转运出口,以至生意异常清淡,近由山东帮运到罗卜(笔者注:俄国卢布)角洋二百万,售与泰亨源。当即分派同业各号熔化宝纹,现开以后,此项罗卜续有来申不致寂寞云。”《申报》1921年5月21日。
    lxvi 《申报》,1917年3月25日。
    lxvii 即戥子,著者注。
    lxviii [法]杜赫德编、郑德弟等译:《耶稣会士中国书简集》,2,大象出版社2001年版,第79页。
    lxix 同上,第118页。
    lxx 张惠信:《中国银锭》,台湾齐格飞出版社1988年版,第176页。
    lxxi 魏建猷《中国近代货币史》,黄山书社1986年版,第32页。
    lxxii 由魏建猷《中国近代货币史》第32--33页,及汤国彦主编的《中国历史银锭》第112--114页有关资料换算而得。
    lxxiii 张惠信:《中国银锭》,台湾齐格飞出版社1988年版,第176页。汤国彦主编:《中国历史银锭》,云南人民出版社,第114页。
    lxxiv 张惠信:《中国银锭》,台湾齐格飞出版社1988年版,第177页。
    lxxv 《日用百科全书》,卷二。
    lxxvi 汤国彦主编:《中国历史银锭》,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25-126页。
    lxxvii 中国银行:《内国汇兑计算法》,1915年编印,第195页。
    lxxviii 贾汉卿:归化城金融史话,《内蒙古文史资料》第33辑。
    lxxix 上海档案馆:Q-53-2-74。
    lxxx 张惠信先生曾计算过这些不同成色和银两重量的关系,见《中国银锭》,台湾齐格飞出版社1988年版,第187页。
    纹银成色=935·374‰
    二四宝成色=935.374‰(52.4÷50)=980.272‰
    二五宝成色=935.374‰(52.5÷50)=982.143‰
    二六宝成色=935.374‰(52.6÷50)=984.013‰
    二七宝成色=935.374‰(52.7÷50)=985.884‰
    二八宝成色=935.374‰(52.8÷50)=987.755‰
    足银成色=935.374‰(53.0÷50)=991.496‰
     纹银50两折合
    二四宝:50两(50÷52.4)=47.71两 或
     50两(935.374‰÷980.272‰)=47.71两
    二五宝:50两(50÷52.5)=47.62两 或
     50两(935.374‰÷982.143‰)=47.62两
    二六宝:50两(50÷52.6)=47.53两 或
     50两(935.374‰÷984.013‰)=47.53两
    二七宝:50两(50÷52.7)=47.44两 或
     50两(935.374‰÷985.884‰)=47.44两
    二八宝:50两(50÷52.8)=47.35两 或
     50两(935.374‰÷987.755‰)=47.35两
    足色宝:50两(50÷53)=47.17两 或
     50两(935.374‰÷991.496‰)=47.17两
     也就是说一个重47.71两的二四宝,就等于50两的纹银。余此类推。
    lxxxi 杨德馨纂:《顺义县志》卷十一金融志,民国二十二年铅印本。
    lxxxii 刘鸿书纂:《徐水县新志》,卷五,附金融,民国二十一年铅印本。
    lxxxiii 刘玉田等纂:《完县新志》,卷七食货第五,民国二十三年铅印本。
    lxxxiv 刘清如纂:《续修馆陶县志》,卷二经济,民国二十五年铅印本。
    lxxxv 刘树鑫纂:《南皮县志》,卷六金融,民国二十二年铅印本。
    lxxxvi 张凤翔纂:《滦县志》,卷四金融,民国二十六年铅印本。
    lxxxvii 魏永弼纂:《柏乡县志》,卷四金融,民国二十一年铅印本。
    lxxxviii 姚寿昌等纂:《清苑县志》,卷二赋税、金融,民国二十三年铅印本。
    lxxxix 崔莲峰等纂:《望都县志》,卷五政治志钱币,民国二十三年铅印本。
    xc 中国银行:《内国汇兑计算法》,1915年编印,第58页。
    xci 中国银行:《内国汇兑计算法》,1915年编印,第54页。
    xcii 白永贞:《辽阳县志》,卷二十七,实业工商业,民国十七年铅印本。
    xciii 辛际周等纂:《江西通志稿》经济略八金融事业,民国三十八年稿本。
    xciv 龙先钰:《贺县志》,卷四货币沿革,民国二十三年铅印本。
    xcv 梁崇鼎等纂:《贵县志》,卷七经济货币,民国二十四年铅印本。
    xcvi 张治林纂:《平乐县志》,卷七经济,货币民国二十九年铅印本。
    xcvii 赵正和纂:《名山县新志》,卷八,食货,民国十九年铅印本。
    xcviii 罗春霖纂:《丹棱县志》,卷四食货志,商务民国十二年石印本。
    xcix 杨肇基等纂修:《西昌县志》,卷三食货志,币制,民国三十一年铅印本。
    c 蒋芷泽等纂:《兴义县志》,第七章第一节金融,民国三十五年修。
    ci 张庸僧:《清末“兼销业”在云南经济界的关系和作用》,《云南文史资料选辑》,第5辑,1964年4月。
    cii 尚绶珊:北京炉房、钱铺及银号琐谈,《文史资料选辑》,第44辑,文史资料出版社1980年版。
    ciii 陈宗彝:《解放前天津金融市场的变迁》,《天津文史资料》,第五辑,天津政协1979年编印。
    civ 中国银行:《内国汇兑计算法》,1915年编印,第304页。
    cv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一0二七 254。
    cvi 重庆海关1912-1921年十年调查报告,《四川文史资料选辑》,第十二辑,1964年。
    cvii 贾汉卿:《归化城金融史话》,《内蒙古文史资料》第18辑,1985年版。
    cviii 中国银行:《内国汇兑计算法》,1915年编印,第156页。
    cix 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编:《国内商业汇兑要览》,民国十四年编,第218页。
    cx 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中国近代货币史资料》,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830页。
    cxi 谢鹤声:天津近代货币演变概述,《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第40辑,天津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cxii 张民岩:“三军时代”成都造币厂与金融风潮,《成都文史资料》第3辑,1982年。
    cxiii 张公权:《中国货币与银行的朝向现代化》,见薛光前编:《艰苦建国的十年》,台北正中书局,1971年版,另见罗荣渠、牛大勇编:《中国现代化历程的探索》,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97页。
    cxiv 马寅初:吾国币制之整理,《马寅初全集》第一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06-407页。他又说:“因为规元是死的,不变动的。”见同上548页。但实际上,虚银两对国内的各种银两和银元是不变的,而对国外货币,特别是金本位国家的种种货币是随金银比价不断变化的。
    cxv 中国银行编:《内国汇兑计算法》,1915年编印,第443页。
    cxvi 同上,第203-210页。
    cxvii 同上,第222页。
    cxviii 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编:《国内商业汇兑要览》,民国十四年编,第433页。
    cxix 中国银行:《内国汇兑计算法》,1915年编印,第431-432页。
    cxx 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编:《国内商业汇兑要览》,民国十四年编,第59页。
    cxxi 扬州之金融,《交行通信》,卷1号,1932年8月7日。
    cxxii 史邦进:解放前溧阳的钱庄和金融机构,《溧阳文史资料》,1984年第一期。
    cxxiii 中国银行:《内国汇兑计算法》,1915年编印,第195页。
    cxxiv 《胶海关十年报告》,《帝国主义和胶海关》,档案出版社1986年版,第202页。
    cxxv 《中国银行史》中国金融出版社,1995年版,第305页。
    cxxvi 中国银行:《内国汇兑计算法》,1915年编印,第77页。
    cxxvii 同上,第100页。
    cxxviii 同上,第344页。
    cxxix 渠自安口述,刘静山整理:包头的钱行业,《内蒙古文史资料》第33辑。
    cxxx 贾汉卿:归化城金融史话,《内蒙古文史资料》第18辑,1985年版。
    cxxxi 中国银行:《内国汇兑计算法》,1915年编印,第413-414页。
    cxxxii 中国银行编:《四川金融风潮史略》,第3—4页。
    cxxxiii 中国银行:《内国汇兑计算法》,1915年编印,第241页。
    cxxxiv 黎文:重庆金融市场考略,《银行周报》,民国十五年三月九日,第19—20页。
    cxxxv 中国银行:《内国汇兑计算法》,1915年编印,第228页。
    cxxxvi 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编:《国内商业汇兑要览》,民国十四年编,第88页。
    cxxxvii 同上,第295页。
    cxxxviii 同上,第178页。
    cxxxix 同上,第85页。
    cxl 林毅夫先生所言的两种制度形成或变迁方式,实际上并不是严格割裂的,有时政府必须要在其中发挥作用,否则制度将对经济发展不力。
    cxli 宫下忠雄著:《中国币制の特殊研究----近代中国银两制度の研究》,日本学术振兴会刊,昭和二十七年版,第25页。
    cxlii 张公权:《中国货币与银行的朝向现代化》,见薛光前编:《艰苦建国的十年》,台北正中书局,1971年版,另见罗荣渠、牛大勇编:《中国现代化历程的探索》,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75-176页。
    cxliii 思格斯:致康拉德.施米特,1870年10月27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185页。
    cxliv 王裕巽:明代白银国内开采与国外流入数额试考,《中国钱币》,1998年第3期。
    cxlv 陈健英:关于西班牙银元流入中国的若干问题,《福建钱币》1994年第3、4期合刊。
    cxlviSaran Singh. The Encyclopaedia of The Coins of Malaysia Singapore and Brunei 1400-1967 . Amalaysia Numismatic Society Publication, Kuala Lumpur,1996,P540.
    cxlvii 伍连炎:外国银元大量流入广东史迹,《银海纵横》,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cxlviii China Review,vol.iii,p.8. Wen pin wei : The currency problem in china, Columbia university 1914,p.41.
    cxlix 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编:《中国近代货币史资料》,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43页。
    cl 同上,第52页。
    cli 同上,第45页。
    clii 罗尔纲:清代流行的外国银元及最初自铸的银元,《历史研究》1956年第4期。
    cliii 赖俊哲等:试论16世纪后福建的对外贸易与外国银币的流入,《福建钱币》,1994年第3、4期。
    cliv [英]J.E.克里布、陈丽琼译:在中国福建省发现若干17世纪西班牙币藏,《福建钱币》,1994年第3、4期。
    clv 傅衣凌:明代福建海商,《明清商人及商业资本》,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16页。
    clvi 冯桂芬:《校邠庐抗议》第38页,郑观应:《盛世危言》第3卷铸银,另周腾虎《铸银钱》及《平贼记略》也有记载。
    clvii [日]吉田雄虎:《中国货币史纲》,山口高等商业学校东亚经济研究会昭和八年版,第102页。
    clviii 《松江府续志》,光绪十年刻本,第四册,疆域志,风俗,第15页。
    clix 《北京金融史料》,货币编,北京金融志编委会编1995年编印,第190页。
    clx 傅为群:《图说中国钱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11页。
    clxi 《吉林通志》,经制志五,钱法。
    clxii 盛档,盛宣怀《致张朗帅》,光绪十二年十一月二十四日,愚斋《亲笔函稿》。转引自夏东元:《盛宣怀传》,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62页。
    clxiii 李鸿章《寄烟台盛道》,光绪十五年二月初六日申刻,《李书.电稿》卷11,页8。转引自夏东元:《盛宣怀传》,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62页。
    clxiv 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中国近代货币史资料》,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680页。
    clxv 同上,第688页。
    clxvi 同上,第690页。
    clxvii 同上,第705页。
    clxviii 同上,第844-846页。
    clxix 同上,第705-709页。
    clxx 《申报》,社论,光绪二十一年十一月十八日。
    clxxi 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编:《中国近代货币史资料》,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798页。
    clxxii 同上,第802页。
    clxxiii 同上,第809页。
    clxxiv 同上,第699页。
    clxxv 《北华捷报》,1858年2月6日。
    clxxvi 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中国近代货币史资料》,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705-707页。
    clxxvii 资料来源:W.F.Spalding:《银价问题与远东》,太平洋国际学会丛书,无出版年月。及《百年来之银价》《大公报》,1930年1月17日的统计数字。
    clxxviii 赵兰坪:《货币学》,正中书局,第517-518页,523-254页,530页。1903-1909年,1929-1934年源于实业部银价物价讨论委员会:《中国银价物价问题》,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5页。
    clxxix 伍连炎:《外国银元大量流入广东史迹》,《银海纵横》,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clxxx 《申报》,同治十二年七月十八日。
    clxxxi 叶世昌、潘连贵著:《中国古近代金融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61页。
    clxxxii 《字林西报》1894年4月27日。《北华捷报》,1894年5月18日。
    clxxxiii 《曾惠敏遣集》卷一《法国铸钱咨请转奏缘由书》;另可见《清季外交史料》,卷15。另见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中国近代货币史资料》,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720-722页。
    clxxxiv 郑家度:《广西近百年货币史》,广西人民出版1980年版,第156页。
    clxxxv 《北华捷报》,1866年7月30日。
    clxxxvi Saran Singh.The Encyclopaedia of The Coins of Malaysia Singapore and Brunei 1400-1967 .Amalaysia Numismatic Society Publication, Kuala lumpur 1996 P548
    clxxxvii 伍连炎:《外国银元大量流入广东史迹》《银海纵横》,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clxxxviii 耿爱德:《中国货币论》,商务印书馆1929年版,第145页。
    clxxxix 《北华捷报》,1898年9月12日。
    cxc 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中国近代货币史资料》,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798页。
    cxci 同上,第633-634页。
    cxcii 同上,第634-637页。
    cxciii 同上,第634-647页。
    cxciv 同上,第668页。
    cxcv 同上,第671页。
    cxcvi 同上,第672-679页。
    cxcvii 同上,第679页。
    cxcviii 同上,第683页。
    cxcix 见天津铸造银钱总局招股启示,《申报》,光绪二十年十月初二日,及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中国近代货币史资料》,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687页。
    cc 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中国近代货币史资料》,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728页。
    cci 同上,第734-739页。
    ccii 同上,第745-746页。
    cciii 同上,第747页。
    cciv 同上,第753页。
    ccv 同上,第759-762页。
    ccvi 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户部档钞,另见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中国近代货币史资料》,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763-765页。
    ccvii 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中国近代货币史资料》,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784-785页。
    ccviii 同上,第792页。
    ccix 《申报》,光绪二十五年七月初七日。
    ccx 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中国近代货币史资料》,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846页。
    ccxi 同上,第796页。
    ccxii 同上,第800页。
    ccxiii 《度支部通部司稿簿》,另见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中国近代货币史资料》,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813页。
    ccxiv Wen pin wei : The currency problem in china ,columbia university 1914,p.50.
    ccxv 马寅初:吾国恶币之影响,《马寅初全集》,第一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72页。
    ccxvi 《南京临时政府公报》,第27号,令示。
    ccxvii 《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第一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14页。
    ccxviii 《银行周报》,第9卷第8号,第25页,1925年3月10日。
    ccxix 《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第一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07页。
    ccxx 同上,第718页。
    ccxxi 彭信威:《中国货币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889页。
    ccxxii 《银行周报》,第9卷第8号,第25页,1925年3月10日。
    ccxxiii 上海《新闻报》,1915年1月20日。
    ccxxiv 《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第一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25-126页。这个统计并不全面,其中有一些前清的数据,也有的一些年份没有计入。
    ccxxv 依《财政年鉴》,第12编,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第1531页改制。该表清代龙元为民国八年调查数,据国民政府财政部调查,宁、津、汉、杭四厂至1928年时已销毁72718632元。南京造币厂为民国元年至十八年停铸时数目,内有民国元年至民三所铸江南旧模36651016元。天津造币厂为民国三年12月24日开铸袁像币至1918年3月15日停止铸造时数,第二个数字是1920-19128年1月23日的铸数。广东造币厂为1915年8月13日至1917年底时铸数。武昌造币厂为1912年至1928年铸数内有旧模币7302510元,杭州造币厂为1922年至1932年停铸时数目。成都造币厂为1912至1923年停止铸造时数目,而新汉字大元则是1928年铸数,此外还有四川渝造汉字大元一种,没有铸数。
    ccxxvi 民国二十年流通银币总额之估计,《银行周报》,第16卷第2号,1933年1月26日。
    ccxxvii 中央造币厂之沿革,附表,《中央银行月报》,第4卷第10号,1935年10月。
    ccxxviii 同上。
    ccxxix 《财政年鉴》,第12编,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第1540-1541页
    ccxxx 同上,第1540-1541页。其中五角中无四川及云南半元数。
    ccxxxi 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第一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27页。
    ccxxxii 秦庆均:《民国时期广东财政史料》,《广州文史资料选辑》,第二十九辑,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5页。
    ccxxxiii 老八开及下述旗、花等均为按银角样式的不同而定的俗称。
    ccxxxiv 金国宝:《中国币制问题》,第45-47,50-55页。另可见《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第一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28-729页。
    ccxxxv 关于银角铸造、种类请参见:戴建兵等著:《中国历代钱币通鉴》,人民邮电出版社1999年版。相关造币厂部分。
    ccxxxvi 《财政年鉴》,1935年版,第1541页。另可见《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第一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24页。
    ccxxxvii 张公权:《中国货币与银行的朝向现代化》,见薛光前编:《艰苦建国的十年》,台北正中书局,1971年版,另见罗荣渠、牛大勇编:《中国现代化历程的探索》,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98-199页。
    ccxxxviii 废两改元势在必行,《晨报》,1931年7月14日。另可见上海档案馆:Q-53-2-74。
    ccxxxix 废两改元势在必行,《晨报》,1931年7月14日。另可见上海档案馆:Q-53-2-74。
    ccxl 俄国纸币。
    ccxli 《财政部档》,另见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中国近代货币史资料》,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680-689页。
    ccxlii 据《财政部档》改制,另可见《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第一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688-691页。
    ccxliii 这从国民政府废两改元后收兑银两的情况也可看出,当时银两主要集中于通都大埠。
    上海、天津、汉口兑进银两一览表(上海档案馆:Q-53-2-74)
    地点
    兑换机关
    年月
    名称
    数量
    上海
    上海银元银两兑换管理委员会
    1933.3.4-1933.4.6
    规元
    43913779.17两
    上海
    中央银行
    1933.4.7-1933.12.31
    规元
    21934923.60两
    天津
    天津银元银两兑换管理委员会
    1933.5.8-1933.11.30
    行化
    6971779.65两
    天津
    中央银行
    1933.12.1-1933.12.31
    行化
    936375.86两
    汉口
    汉口管理委员会
    1933.4.22-1933.11.29
    洋例
    6327233.62两
    汉口
    中央银行
    1933.12.1-1933.12.31
    洋例
    545974.55两
    
    ccxliv 张公权:《中国货币与银行的朝向现代化》,见薛光前编:《艰苦建国的十年》,台北正中书局,1971年版,另见罗荣渠、牛大勇编:《中国现代化历程的探索》,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75页。
    ccxlv 马寅初:吾国币制之整理,《马寅初全集》,第一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66页。
    ccxlvi 马寅初:读财政部甘末尔设计委员会改革币制计划书后,《马寅初全集》,第六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77页。
    ccxlvii 《皇朝政典类 》卷59,同治六年户部奏议。
    ccxlviii 《光绪朝东华录》。
    ccxlix 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编:《中国近代货币史资料》,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554页。
    ccl North china herald.1887,3,23。
    ccli 《直报》,光绪二十五年十月三十日,1899年12月2日。
    cclii 《皇朝政典类 》卷59,光绪邸抄。
    ccliii 梁启超:各省滥铸铜元小史,见《饮冰室合集》。
    ccliv 《币制汇编》,第二册,第224页。
    cclv 考查铜币大臣陈璧摺-考查各省铜币情形,《中国近代货币史资料》,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874-911页。
    cclvi 梁启超:各省滥发铜元小史,《币制汇编》,第6编,第279-286页。另可见《梁启超全集》,第四册,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
    cclvii 久重福三朗:《铜元问题》,大正十五年五月(支那研究第十号别刊)第7页。
    cclviii 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中国近代货币史资料》,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945-950页。
    cclix 同上,第952页。
    cclx 梁启超:各省滥发铜元小史,《币制汇编》,第6编,第279-286页。另可见《梁启超全集》,第四册,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
    cclxi 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中国近代货币史资料》,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875页。
    cclxii 同上,第831页。
    cclxiii 同上,第831-832页。
    cclxiv 同上,第885-888页。
    cclxv 同上,第873-875页。
    cclxvi 《马寅初讲演集》,第2集,第136-137页。另见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编:《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第一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39-741页。
    cclxvii 考查铜币大臣陈璧摺-考查各省铜币情形,《中国近代货币史资料》,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874-911页。
    cclxviii 铸铜元本利简明表,《东方杂志》,第2年,第9期,光绪三十一年九月,第195-197页。
    cclxix 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中国近代货币史资料》,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927页。
    cclxx 同上,第926页。
    cclxxi 同上,第937页。
    cclxxii 同上,第885-886页。
    cclxxiii 依《财政年鉴》,1935年商务印书馆版,第1542页计算。
    cclxxiv 《马寅初演讲集》,第2集,第136-137页。另见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中国近代货币史资料》,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739-741页。
    cclxxv 魏绍武:陆洪涛督甘始未,《文史资料选辑》,第二十七辑,文史资料出版社1980年版。
    cclxxvi Frederic E.lee: Currency, Banking, and Finance in China Garland Publishing,Inc.,1982,P.8-9.
    cclxxvii 同上,P.8.
    cclxxviii 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中国近代货币史资料》,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764-769页。
    cclxxix 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中国近代货币史资料》,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1164页。
    cclxxx 陈翰生:中国农民担负的赋税,《中国近代农业经济史参考资料》[一](论文集),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经济系1981年编印,第258页。
    cclxxxi 同上,第258页。
    cclxxxii 同上,第258页。
    cclxxxiii 考查铜币大臣陈璧摺-考查各省铜币情形,《中国近代货币史资料》,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874-911页。
    cclxxxiv 梁启超:各省滥发铜元小史,《币制汇编》,第6编,第279-286页。另可见《梁启超全集》,第四册,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
    cclxxxv 《财政部档》,《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第一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02页。
    cclxxxvi 上海《新闻报》,1915年1月28日。
    cclxxxvii Frederic E.lee: Currency, Banking, and Finance in China Garland Publishing,Inc.,1982,P.8.
    cclxxxviii 久重福三朗:《铜元问题》,大正十五年五月(支那研究第十号别刊),第11页。
    cclxxxix 曹汝霖为币制重要亟宜整理缮具币制节略呈(1918年8月12日)《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金融,(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版,第130-131页。
    ccxc 见《中国经济》,第三卷第十二期,另可见上海满铁调查资料第十三编:《恐慌の发展过程に於ける----支那币制改革の研究》,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上海事务所,昭和十一年版,第115页。
    ccxci 据《财政部档》改制而成,一般而言,一文制钱即一枚制钱,千文即千枚,串即千文。另可见《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第一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688-692页。
    ccxcii 久重福三朗:《铜元问题》,大正十五年五月(支那研究第十号别刊),第12-13页。
    ccxciii 同上,第12页。
    ccxciv 《财政月刊》,第11卷,第132号,1942年12月。
    ccxcv 据《财政年鉴》、《财政部钱币司章程汇编》、《云南经济》、《东三省整理金融委员会报告》、《中华币制史》、《中国币制问题编制》,另见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第一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38页。另表中还有一些造币厂铸有当二百、当一百、当五、当二、当一的数据没有收录。
    ccxcvi 上海满铁调查资料第十三编:《恐慌の发展过程に於ける----支那币制改革の研究》,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上海事务所,昭和十一年版,第115页。
    ccxcvii E.lee:Currency,Banking,and Finance in China Garland Publishing,Inc.,1982,P.12.
    ccxcviii 久重福三朗:《铜元问题》,大正十五年五月(支那研究第十号别刊),第16-17页。
    ccxcix 同上,第18页。
    ccc Frederic E.lee: Currency, Banking, and Finance in China Garland Publishing,Inc.,1982,P.8.
    ccci 同上,P.12.
    cccii 中国铜质辅币之概论,《申报》,1921年5月28日。
    ccciii 久重福三朗:《铜元问题》,大正十五年五月(支那研究第十号别刊)第20页。
    ccciv 中国生计调查会:《秘密生涯----中国无职业人生活问题》下册南五省福建13,上海世界书局,1920年版。
    cccv 天津依《银行周报》天津货币流通概况,上海依《商业金融汇报》,四川依《东方杂志》四川之货币。以上均见上海满铁调查资料第十三编:《恐慌の发展过程に於ける----支那币制改革の研究》,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上海事务所,昭和十一年版,第113-114页。北京资料依金国宝:《中国币制问题》,第92-102页,另见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中国近代货币史资料》,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746页。《工商半月刊》6卷14号第169-172页,中华平民教育会调查。
     实际上,由于统计口径等多方面的原因,近代的一些统计数据出入较大,以上海铜元价值变动为例:久重福三朗著的《铜元问题》,大正十五年五月(支那研究第十号别刊)第37-38页记载。
    上海的铜元市场价格(一元银元合铜元枚数)cccv
    年份均12月末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
    80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
    84
    光绪三十年1904年
    90
    光绪三十一年1905
    107
    光绪三十二年1906
    110
    光绪三十三年1907
    116
    光绪三十四年1908
    123
    宣统一年1909
    127
    宣统二年1910
    131
    宣统三年1911
    134
    民国元年1912
    123
    民国二年1913
    130
    民国三年1914
    139
    民国四年1915
    136
    民国五年1916
    127
    民国六年1917
    129
    民国七年1918
    132.9
    民国八年1919
    136
    民国九年1920
    141.5
    民国十年1921
    154.6
    民国十一年1922
    174.7
    民国十二年1923
    181.6
    民国十三年1924
    206.4
    民国十四年1925
    246.4
    
    cccvi 王广谦主编:《中央银行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86页。
    cccvii 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编:《中国近代货币史资料》,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1041页。
    cccviii 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编:《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第一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286页。
    cccix 郝延平:《中国近代商业革命》,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9页。
    cccx 张家骧:《中华币制史》,民国大学出版社1925年版,附录第54页。此调查并不准确完整,实际数额偏少,仅是概览。
    cccxi 可详见戴建兵著:《中国近代纸币》,中国金融出版社1993年版。
    cccxii 王业键:《中国近代货币和银行的演进》,第49页,台北南港1981年版。
    cccxiii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编:《中华民国金融法规选编》,档案出版社1989年版,第146页。
    cccxiv 度支部档:《关于调查京城银钱各业给民政部、顺天府的咨文》,光绪三十四年十一月。
    cccxv 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编:《中国近代货币史资料》,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1076页。
    cccxvi 同上,第1079页。
    cccxvii 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编:《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第一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29-131页。
    cccxviii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编:《中华民国金融法规选编》,档案出版社1989年版,第166页。
    cccxix 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编:《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第一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33-134页。
    cccxx 《银行周报》,第2卷第10号,第14页,1918年3月19日。
    cccxxi 同上,第135-136页。
    cccxxii 张公权:《中国货币与银行的朝向现代化》,见薛光前编:《艰苦建国的十年》,台北正中书局,1971年版,另见罗荣渠、牛大勇编:《中国现代化历程的探索》,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77页。
    cccxxiii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编:《中华民国金融法规选编》,档案出版社1989年版,第112页。
    cccxxiv 童蒙正:《旧中国省地方银行和全国省银行联合会组织》,《上海文史资料存稿汇编》,财政金融,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420页。
    cccxxv 财部禁止钱庄商号私发纸币,《钱业月报》,第九卷第一号,1929年月1月。
    cccxxvi 《银行周报》,第10卷第1号,总第432号,1926年1月5日。
    cccxxvii 《银行周报》,第10卷第6号,总第437号,1926年2月23日。
    cccxxviii 《钱业月报》,第十三卷第四号,1933年4月15日。
    cccxxix 【日】东亚经济调查局:《满洲流通的私帖》,东京堂书店昭和四年版,第16-17页。
    cccxxx 马寅初:汇丰银行,《马寅初全集》,第三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4-17页。
    cccxxxi 杨培新著:《华俄道胜银行----沙俄侵华历史内幕》,香港经济征与法律出版社1987年版,第13页。
    cccxxxii 《大清银行兑换纸币则例》,转引自孔祥贤著:《大清银行史》,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74页。
    cccxxxiii 周建波著:《洋务运动与中国早期现代化思想》,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34页。
    cccxxxiv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编:《中华民国金融法规选编》,档案出版社1989年版,第145页。
    cccxxxv 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编:《中国近代货币史资料》,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1076页。
    cccxxxvi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编:《中华民国金融法规选编》,档案出版社1989年版,第94页。
    cccxxxvii 交通银行总行编:《交通银行史料》第一卷,中国金融出版社1995年版,第866页。
    cccxxxviii 此条后删去,详见上海市档案馆所藏中南银行档案:Q265-1-368。
    cccxxxix 同上,见《准备金总决算表》。
    cccxl 上海市档案馆所藏中南银行档案:Q265-1-181。
    cccxli 上海市档案馆所藏中南银行档案:Q265-1-169
    cccxlii 张公权:《中国货币与银行的朝向现代化》,见薛光前编:《艰苦建国的十年》,台北正中书局,1971年版,另见罗荣渠、牛大勇编:《中国现代化历程的探索》,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85页。
    cccxliii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编:《中华民国金融法规选编》,档案出版社1989年版,第363页。
    cccxliv 同上,第599页。
    cccxlv 卜明主编:《中国银行行史》,中国金融出版社1995年版,第227页。
    cccxlvi 同上,第228页。
    cccxlvii 杨荫溥主编:《经济常识》,上海经济书局1935年版,第138-139页。此外《财政年鉴》公布的数字则为中央银行78%,中国银行65%,交通银行64%,中南银行74%,中国实业银行67%,浙江兴业银行66%,中国垦业银行74%,上海四明银行74%,中国通商银行60%,中国农工银行73%,浙江地方银行73%,农商银行67%,天津大中银行66%,北洋保商银行79%,平均68%。《财政年鉴》,1935年版,第1549-1550页。
    cccxlviii 《国防委员会财政报告》,财字第43号,1935年10月1日。见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编,《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第二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33-234页。
    cccxlix 杨荫溥主编:《经济常识》,上海经济书局1935年版,第141页。
    cccl 吴景平:《宋子文思想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29页。
    cccli 同上,第231页。
    ccclii 张公权:《中国货币与银行的朝向现代化》,见薛光前编:《艰苦建国的十年》,台北正中书局,1971年版,另见罗荣渠、牛大勇编:《中国现代化历程的探索》,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74页。
    cccliii 同上,第177页。
    cccliv 同上,第178页。
    ccclv 同上,第179页。
    ccclvi 《财政年鉴》,1935年版,第1549-1550页。
    ccclvii 《国防委员会财政报告》,财字第43号,1935年10月1日。见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编,《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第二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33-234页。
    ccclviii 中国银行经济研究室:《中华民国二十六年全国银行年鉴》,1937年版,第A49页。
    ccclix 中国银行经济研究室编辑出版:《全国银行年鉴》(中华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0月出版。下篇 统计法规及其他,第十九章 银行统计 业务统计之部,S 108页。
    ccclx 施伯珩:《上海金融市场论》,上海商业珠算学社1934年再版,第64页。
    ccclxi 同上,第64页。
    ccclxii 传外商银行将增发钞票,《钱业月报》第十五卷第三号,1935年3月15日。
    ccclxiii 马寅初:汇丰银行,《马寅初全集》,第三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7-18页。
    ccclxiv 王业键:《中国近代货币和银行的演进》,台北南港1981年版,第49页。
    ccclxv 卜明主编:《中国银行行史》,中国金融出版社1995年版,第53页。
    ccclxvi 同上,第54页。
    ccclxvii 《财政部档》,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编:《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第一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79页。
    ccclxviii 施伯珩:《上海金融市场论》,上海商业珠算学社1934年再版,第75页。
    ccclxix 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室:《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85页。另见施伯珩:《上海金融市场论》,上海商业珠算学社1934年再版,第77页。
    ccclxx 交通银行总行编:《交通银行史料》,中国金融出版社1995年版,第883页。
    ccclxxi 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室:《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82-183页。
    ccclxxii 《钱业月报》第9卷第5号
    ccclxxiii洪葭管:《在金融史园地里漫步》,中国金融出版社1990年版,第177页。
    ccclxxiv 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Q275-1-879。
    ccclxxv 洪葭管:《在金融史园地里漫步》,中国金融出版社,第178页。
    ccclxxvi 薛念文:《上海银行的领券发行》,《亚洲钱币》2001年第2期。
    ccclxxvii 洪葭管:《在金融史园地里漫步》,中国金融出版社1990年版,第177页。
    ccclxxviii 杨荫溥:《上海金融组织概要》,商务印书馆,1930年版,第46页。
    ccclxxix 《北华捷报》,1853年5月7日,第158页。
    ccclxxx 张国辉:《晚清钱庄和票号研究》,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60页。
    ccclxxxi 1928年上海外商银行规定,糖、米、油、杂粮及杂货帮出货使用庄票,最远为十天;五金、煤及木帮,最远期为七天;而洋货帮最远期为五天。见潘子豪:《中国钱庄概要》,上海华通书局1931年版,第113页。
    ccclxxxii 潘子豪:《中国钱庄概要》,上海华通书局1931年版,第93页。
    ccclxxxiii 马寅初:《汇丰银行》,《商业月报》第5卷,第7号,1925年7月。
    ccclxxxiv 箝口印即骑缝章。
    ccclxxxv 指手续费,双力指钱庄与非同业交往而言,每千两扣付一钱四分,后为小洋两角,后又改为按大洋计值;同业交往为单力,付七钱,后改付小洋一角。后改为大洋。但与不常往来者收费更高。
    ccclxxxvi 如元大亨钱庄。见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编:《上海钱庄史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543页。
    ccclxxxvii 魏友斐(下为木):〈庄票信用问题之研究〉,《钱业月报》,第13卷第11号。
    ccclxxxviii 施伯珩:《钱庄学》,上海商业珠算学社,1931年版,第93页。
    ccclxxxix 庄票票面规定最少十元或十两,多者达四五十万元、两,但也有六七两的。
    cccxc “凡接受庄票者,如遇面生中外人等持票,必须询明店号住处并觅妥人担保之。”见魏友斐(下为木):庄票信用问题之研究,《钱业月报》,第13卷第11号。
    cccxci 潘子豪:《中国钱庄概要》,上海华通书局1931年版,第117-121页。
    cccxcii 《旧上海的金融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14-315页。
    cccxciii 马寅初:《废两改元问题》,大公报1932年7月17日。
    cccxciv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编:《上海钱庄史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20-21页。
    cccxcv 张国辉:《晚清钱庄和票号研究》,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62页。
    cccxcvi [美]郝延平:《中国近代商业革命》,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9页。
    cccxcvii [美]郝延平:《中国近代商业革命》,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上海钱庄发出的庄票,年约80万枚,平均每家出一万号,大约每年每庄发出票面金额最少1500万两,最多3500万两,其总额约十六七万万两。见《上海钱庄史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551-552页。
    cccxcviii 陈光甫:战事停止后银行界之新史命,《银行周报》,第十四卷第十五号,1930年4月21日。
    cccxcix 陈存仁:《银元时代生活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6月版,第25、62、64、161、208、403、393页。当然陈的回忆也可能是指钱庄发行的支票,但钱庄支票也可换成庄票。
    cd 潘子豪:《中国钱庄概要》,上海华通书局1931年版,第112页。
    cdi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上海钱庄史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698-699页。
    cdii 施伯珩:《钱庄学》,上海商业珠算学社,1931年版,第93页。
    cdiii 杨荫溥:《上海金融组织概要》,商务印书馆,1930年版,第46页。
    cdiv 施伯珩:《钱庄学》,上海商业珠算学社,1931年版,第93页。
    cdv 子明:再论外国银行拒收庄票事,《银行周报》,第11卷第31号,1927年8月16日。
    cdvi 庄票,杨荫溥主编:《经济常识》,上海经济书局1935年版,第47页。
    cdvii 施伯珩:《钱庄学》,上海商业珠算学社1931年版,第101页。
    cdviii 宫下忠雄:《中国银行制度史》,日本东京1943年版,第70页。
    cdix 马寅初:吾国恶币之影响,《马寅初全集》,第一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66页。
    cdx 可参见任何一部《货币银行学》著作或教材,如武康平著:《货币银行学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9-22页。
    cdxi Frederic E.lee: Currency, Banking, and Finance in China Garland Publishing,Inc.,1982,P.8.
    cdxii Wagel.S.R.: Chinese Currency and Banking,P.40
    cdxiii Commercial Handbook of China,by Julean Arnold,vol.II,p.158
    cdxiv 马寅初:吾国币制之整理,8吾国有本位币乎,《马寅初全集》,第一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11-412页。
    cdxv 成都货币种类复杂,《工商半月刊》,第5卷,第16号。
    cdxvi 经济调查部:《四川币制概观》,《四川经济月刊》第三卷第一期,1935年1月。
    cdxvii 张公权:《中国货币与银行的朝向现代化》,见薛光前编:《艰苦建国的十年》,台北正中书局,1971年版,另见罗荣渠、牛大勇编:《中国现代化历程的探索》,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76-177页。
    cdxviii Wen pin wei : The currency problem in china columbia university 1914,p.33. Frederic E.lee: Currency, Banking, and Finance in China Garland Publishing,Inc.,1982,P.8.
    cdxix Frederic E.lee: Currency, Banking, and Finance in China Garland Publishing,Inc.,1982,P.8.
    cdxx 王玉茹等:《制度变迁与中国近代工业化----以政府行为分析为中心》,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65页。
    cdxxi 民国四年河北用制钱情形,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1027 313(3)。
    cdxxii Wen pin wei : The currency problem in china Columbia university 1914,p34
    cdxxiii E.lee: Currency, Banking, and Finance in China Garland Publishing,Inc.,1982,P.12.
    cdxxiv [美]古德诺:《解析中国》,国际文化出版社公司,1998年版。第28-30页。
    cdxxv 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编:《国内商业汇兑要览》,民国十四年编,第413页。
    cdxxvi 盐封,专为解交盐款盐税之用,以五十两之二八宝两只,再加碎银,封成一包,实重一百零二两六钱,法定重量为库平一百零三两,此银由江西榷运局专利制造,1933年时时价每封合洋一千五百三十元左右。
    cdxxvii 南昌之金融,《中央银行月报》,第二卷第一号1933年1月。
    cdxxviii 叶世昌、潘连贵著:《中国古近代金融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10页。
    cdxxix 潘子豪:《中国钱庄概要》,上海华通书局,1931年版,第97-98页。
    cdxxx 马寅初:辽宁之金融,《马寅初全集》,第六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55页。
    cdxxxi 《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金融,(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125-127页。
    cdxxxii 静如:《东三省私帖调查记》(二),《银行周报》,第13卷29号,1929年7月。
    cdxxxiii 《汕头的七兑票、白票、商库证及银庄》,《银海纵横》,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cdxxxiv 陈国锷:《汕头废除七兑及取缔滥发纸币之研究》,《银行周报》,第9卷第398号,1925年5月。
    cdxxxv 根岸佶、越智元治:《支那及满洲の通货と币制改革》,东亚同文会发行,昭和十二年版,第326-327页。
    cdxxxvi [法]白吉尔:《(1911-1937)中国资产阶级的黄金时代》,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9页。
    cdxxxvii laisser-faire,见Wen pin wei : The currency problem in china columbia university 1914,p.51.
    cdxxxviii 参见戴建兵:《中国钱票》,中华书局2001年版,或戴建兵:民国私票,《中国历代货币大系?民国纸币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cdxxxix Frank m. tamagna:Banking and Finance in China, International secretariat Institute of pacific relations publications office, New York.1942.p69.
    cdxl 度支部档:《关于调查京城银钱各业给民政部、顺天府的咨文》,光绪三十四年十一月。
    cdxli 可参见:《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四),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版。《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金融,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版。
    cdxlii 可参见:戴建兵:《中国钱票》,中华书局2001年版中关于省级私票的论述。
    cdxliii 潘子豪:《中国钱庄概要》,上海华通书局1931年版,第110页。
    cdxliv清朝末年的经济有一个二元结构,农村地区基本上是自给自足加上集市贸易。集市贸易主要协调以外生比较利益为基础的极低分工。外生比较利益是指天生生产条件或偏好不同引起的分工和交易,而内生比较利益是指后天形成的比较优势。由于缺乏专利制度和保护私人企业剩余权制度,在迂回生产和技术发明创造等活动中,分工和大规模商业化生产不能发展 。(施坚雅:中国农村的集市和社会结构。载《亚洲研究杂志》,卷24,第1期 (1964) )。这种农村经济的显著特点是,农民的主要消费是自己生产的,极少部分购自市场,所以农业生产不是专业化和为了市场化而进行 (分工水平低) ,几乎很少有专业生产一种蔬菜、水果的欧美式农户,更少有大规模雇工进行专业化商业化生产的农场。见杨小凯:中国的原始资本主义 (或商业资本主义)——晚清的经济历史。19世纪末出现的规模仍小的工业部门及运输业有相当可观的增长,但却影响有限。劳动分工和职业结构的变化非常不平衡,属于萨克斯,杨小凯,张定胜 (2000)所分析的二元结构:沿海和大城市与国际市场相联,有较高的分工水平,很多新的职业和产业在这些地区出现,而广大农村和内地基本是个自给自足的社会,只有占收入比重很低的产品在大约70,000个地方性集市中贸易 (见Feuerwerier,1983, pp28和 Skinner, 1964, pp3-44)。 也就是说中国农村大约分成 7万多个地方性基本自给自足的社区,社区内有一些互补余缺的贸易,但社区之间及它们与大城市及国外的分工和贸易极其有限。因此外国商品很难打入中国市场。由于没有全国性统一市场,沿海城市与其说是国内分工的交易网路的中心结点,不如说是与外国经济分工和贸易的延伸结点。在一个自由经济制度下,由于分工增加生产力的好处和增加交易费用的坏处之间的两难冲突,均衡的分工水平由交易效率决定。交易效率极低时,最优的经济结构就是自给自足,其生产力低下,也没有交易费用。当交易效率在沿海地区稍微提高但又没有高到足以将所有人都卷入分工时,则发达地区的人会卷入分工,而交通不便地区的人们仍然自给自足。如果有两个国家,国家之间没有移民自由,则交易效率高的国家中所有人都卷入高分工水平,没有二元经济,交易效率低的国家,沿海运输条件好的居民与外国贸易,而交通条件差的地方自给自足,产生二元经济。在这种二元经济中,贸易条件对落后国不利。落后国可以用保护关税改进贸易条件,但这却以抑制分工的发展为代价。如果落后国进一步改进交易条件,则可与发达国通过关税谈判达成多边自由贸易,使国内国际分工水平提高,生产力提高,所有人的福利水平提高。杨小凯:民国经济史 (1912-1949), 古典自由主义思想网站 www.sinoliberal.com
    cdxlv 张公权:《中国货币与银行的朝向现代化》,见薛光前编:《艰苦建国的十年》,台北正中书局,1971年版,另见罗荣渠、牛大勇编:《中国现代化历程的探索》,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76页。
    cdxlvi B.苏莱斯基:《奉票的盛衰(1917-1928)中国军阀时代的货币改革》,《国外中国近代史研究》,第3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297页。
    cdxlvii 实业部银价物价讲座委员会:《中国银价物价问题》,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63页。
    cdxlviii London Times, March 13,1905.转引自WEN PIN WEI : The currency problem in china columbia university 1914,p.37.
    cdxlix [美]P.金德尔伯格:《西欧金融史》,中国金融出版社1991年版,第45页。
    cdl [美]同上,第31-32页。
    cdli 《江西之金融》,江西省政府1933年编印,第134页。
    cdlii [美]P.金德尔伯格:《西欧金融史》,中国金融出版社1991年版,第33页。
    cdliii Frederic E.lee:Currency,Banking,and Finance in China Garland Publishing,Inc.,1982,P.70-71.在意大利,十七世纪时银行由于“交易的变化,迫使热那亚商人们由商品贸易转变到货币兑换。”“替那些用汇款买卖货物的商人们办理汇兑,从中谋利”托马斯.孟《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1664年,1965年版,第52-53页,见[美]P.金德尔伯格:《西欧金融史》,中国金融出版社1991年版,第51页。
    cdliv Dr.MorrisonR 的评论,见 Wen pin wei: The currency problem in china columbia university 1914,p.40-41.
    cdlv [美]P.金德尔伯格:《西欧金融史》,中国金融出版社1991年版,第53页。
    cdlvi 同上,第55页。
    cdlvii 马寅初在《马寅初全集》,第一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73页举了一个关于布价格变化的例子。第374页说:“财政部的物价表上有一百几十样东西,几十样是用银子来计算的,还有几十样是用洋钱来计算的。”
    cdlviii [德]柯武刚 史漫飞著:《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261页。
    cdlix Royal Com.on Gold and Silver, Minutes of Evidence ,p.21参见Wen pin wei : The currency problem in china columbia university 1914,p35.
    cdlx “自从光绪十五年(1889)到民国十七年(1928),恰好四十年间,金的净出超总计值96760217两;银的净入超总计值627177427两,两抵净得入超530417210两。"杨端六、候厚培等:《六十五年来中国国际贸易统计》,1931年国立中央研究院研究所专刊,第9页。
    cdlxi 萧梁林:《中国对外贸易统计1864-1949》,第128-129页;郑友揆:《中国的对外贸易和工业发展1840-1949》,第343页。转引自陈争平著:《1895-1936年中国国际收支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55、97页。
    cdlxii 杨端六、候厚培等:《六十五年来中国国际贸易统计》,1931年国立中央研究院研究所专刊,第159页。
    cdlxiii 常南:《英国汇丰银行的经济掠夺》,《天津文史资料选辑》,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cdlxiv 《财政部钱币司检送1928-1937年国币对金价值指数计算表函稿(1938年5月10日)见《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财政经济(四),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版,第303页。
    cdlxv 金本位制。从英国1813年首先确立金本位一直到1930年左右,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经历过金本位制。金本位制又可分为金铸币本位、金块本位和金汇兑本位三种形式:①金铸币本位。金铸币本位制的特点是:1)货币单位确定有含金量,或者规定每一单位黄金的价格。2)自由兑换。纸币(法偿货币)可以自由地按照票面额兑换成黄金。3)自由铸造。金币可以根据黄金持有人的要求自由地铸造。人们也可以自由地将金币铸成金块。4)自由输出入。黄金可以在国际间自由输出入而不加限制,这是保证金本位制的关键原则。②金块本位制。金块本位制与金铸币本位制的主要区别是:在金块本位制下,金只是在有限的范围之内才允许兑换,同时不铸造金币,金币也不流通。人们兑换黄金的条件是要求兑换的金量达到一定的最低数量,方能按照货币的含金量来兑换到金块。这个数量往往规定得很高,使小额的货币量不能兑换。这可使在流通中的金量得以缩减,节约黄金的使用。③金汇兑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是一种间接兑换黄金的货币制度。在这种货币制度下虽然一国为货币单位规定含金量,但其货币并不能兑换黄金甚至金块。这种货币可以自由兑换成可以直接兑换黄金的外币。
    cdlxvi 陈彪如:《国际货币体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9页。
    cdlxvii 马咸编译:《货币与物价》,正中书局,1943年版,第282页。
    cdlxviii 耿爱德著:《中国货币论》,商务印书馆1929年版,第35页。
    cdlxix 陈彪如:《国际货币体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4页。
    cdlxx 同上,第13页。
    cdlxxi 同上,第16-17页。
    cdlxxii 同上,第19页。
    cdlxxiii 同上,第19页。
    cdlxxiv 同上,第20页。
    cdlxxv 达木士塔尔(Darmotsdter)和国民银行(National bank)。
    cdlxxvi 陈彪如:《国际货币体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2页。
    cdlxxvii 武平康:《货币银行学》,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2-23页。
    cdlxxviii 施伯珩:《上海金融市场论》,上海商业珠算学社1934年再版,第66页。
    cdlxxix [美]米什金著:《货币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7页。
    cdlxxx 陆凯旋:论货币本质,《金融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2期。
    cdlxxxi 龚浩成、戴国强:《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4页。
    cdlxxxii 王广谦主编:《中央银行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42页。
    cdlxxxiii 同上,第42页。
    cdlxxxiv 陈彪如:《国际货币体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6-17页。
    cdlxxxv 张惠信:清末货币变革对山西票号的的影响,[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社会经济史组编,《财政与近代历史论文集》,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9年印,第360页。
    cdlxxxvi [美]古德诺:《解析中国》,国际文化出版社公司,1998年版。第28-30页。
    cdlxxxvii [德]卫礼贤:《中国心灵》,国际文化出版社公司,1998年版。第345-347页。
    cdlxxxviii 毛知砺:《张嘉璈与中国银行的经营与发展》,国史馆1996年印行,第388页。
    cdlxxxix 洪葭管:《在金融史园地里漫步》,中国金融出版社1990年版,第346页。
    cdxc Sources:Diamg siao-me: Native Bank, The Chinese year book,1935-1936.pp1445-1446.Chang.F.Y.:Native Bank ,The Chinese year book,1936-1937,pp,794-6 .J Young ,stenelake Y.P., Chinese Banking in past Decade, The China quarterly , September 1935, P.66;Chu Percy: Native Banking in Shanghai, North China daily News, March 27 and 29,1928.Chinese Economic Bulletin, February 10 ,June 29,July 27,1926; April 19,1927;January 7,July 14,1928;February 2,1929;May 19,1934,December 14,1935;China Industrial Handbooks,Kiangsu,1933.p.72,110,116,914,922-5;China Industrial Handbook:Chekiang,1935,p.124-125,784,Native Banks in Foochou ,Chinese Economic Journal,May,1932;p,440-441; Native Banks in Canton ,Chinese Economic Journal, september,1932,p.188-189;Kokon kudo: Parting of ways between clunking and Chinese capital seen. Yosuko,July,1940.*见王子健:《天津の银号》,南满铁道株氏会社调查部,昭和十七年版,第3页。
    cdxci 陈国强主编:《浙江金融史》,中国金融出版社1993年版,第276-277页。
    cdxcii 姚会元:国民党统治时期汉口钱庄的衰败,《经济史》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1986年第2期。
    cdxciii 《中国经济年报》,生活书店1936年版,第184-185页。
    cdxciv 中国金融业的现势,《中国经济》,第三卷第一期。
    cdxcv 相关文献可见:马绍林:《鸦片战争后在中国的外国银行》,《课外学习》1981年第二期。王方中:《中国近代经济史稿》,北京出版社1982年版。洪葭管:《从汇丰银行看帝国主义对旧中国的金融统治》,《中国近代经济史论文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周静芬:《入侵中国的第一家外国银行--丽如》,《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86年第二期。周谷城:《中国近代经济史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李济棠:《华俄道胜银行与东北地区中俄两国的工商业》,《北方论丛》1987年第一期。汪敬虞:《19世纪外国在华金融活动中银行与洋行》,《历史研究》1994年第一期。汪敬虞:《外国在华金融活动中的银行与银行团》,《历史研究》1995年第三期。汪敬虞:《1895-1927年外国在华银行势力的扩张》,《中国经济史研究》1995年第四期。汪敬虞:《近代中国金融活动中的中外合办银行》,《历史研究》1998年第一期。仇华飞:《近代外国在华银行研究》,《世界历史》1998年第一期。
    cdxcvi 汪敬虞:《外国资本在近代中国的金融活动》,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页。
    cdxcvii Baster:The Imperial Bank,p107.见汪敬虞:《外国资本在近代中国的金融活动》,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2页。
    cdxcviii 汪敬虞:《外国资本在近代中国的金融活动》,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0页。
    cdxcix 同上,第37页。此时外商银行由于白银的问题而由买办雇用看银师,如汇隆银行的买办周金贵即有自己的看银师,同上书,第43页。
    d 滨下武志:《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朝贡贸易体系与近代亚洲经济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51页。
    di 汪敬虞:《外国资本在近代中国的金融活动》,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3页。
    dii 同上,第86页。
    diii [英]毛里斯.柯里斯著,李周英等译:《汇丰----香港上海银行》,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26页。
    div Returns of Trade of the Various Ports of China for the years 1847and 1848,p73.
    dv Consular Reports,1875-1876,shanghai,p33-34.
    dvi 郝延平:《中国近代商业革命》,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0,119页。
    dvii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上海钱庄史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28-29页。
    dviii Frqnk H.H.King:The History of the Hongkong and Shanghai Banking Corporation,vol1,1988,p140.
    dix 丁昶贤:中国近代金融市场回顾,《中国研究》一九九八年三月号(印刷版总第34期)。
    dx 汪敬虞:《外国资本在近代中国的金融活动》,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28-129页。
    dxi Herald,1878,8月7日,转见汪敬虞:《外国资本在近代中国的金融活动》,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30页。
    dxii The Celestial Empire,1874年9月5日。转引自汪敬虞:《外国资本在近代中国的金融活动》,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页。
    dxiii 汪敬虞:《外国资本在近代中国的金融活动》,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页。
    dxiv 同上,第3页。
    dxv 同上,第134页。
    dxvi Daily News,1872年6月13日。见汪敬虞:《外国资本在近代中国的金融活动》,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39页。
    dxvii Shanghai Courier and China Gazette,1877年2月6日,第2页。
    dxviii 《申报》,1883年3月7日。
    dxix 《申报》1879年1月20日。
    dxx Daily News,1887年11月10日,第455页。转引自汪敬虞:《外国资本在近代中国的金融活动》,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70页。
    dxxi [英]毛里斯.柯里斯著,李周英等译:《汇丰----香港上海银行》,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27-28页。
    dxxii 同上,第28页。
    dxxiii 同上,第58页。
    dxxiv 同上,第63页。
    dxxv 同上,第47页。
    dxxvi 同上,第50页。
    dxxvii 同上,第51页。
    dxxviii 同上,第58页。
    dxxix 同上,第59页。
    dxxx 同上,第125页。
    dxxxi 滨下武志:《近代中国的契机----朝贡贸易体系与近代亚洲经济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84-86页。
    dxxxii 吴承明:《帝国主义在旧中国的投资》,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0、63页。
    dxxxiii 卜明主编:《中国银行行史》,中国金融出版社1995年版,第39页。
    dxxxiv贾士毅:《关税与国权》,1927年版,第497-498页。及李景铭《中国财政史》(平民国学院讲义)388-389页记载该合同全文。关税只有十万两以下时,中国、交通两行在七日以内可以保管。如超过以上限度,要立即将关税汇到上海。
    dxxxv 马寅初:关税会议与关款存放问题,《马寅初全集》,第三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31页。
    dxxxvi 杨培新著:《华俄道胜银行----沙俄侵华历史内幕》,香港经济与法律出版社1987年版,第104页。
    dxxxvii 张公权:《中国货币与银行的朝向现代化》,见薛光前编:《艰苦建国的十年》,台北正中书局,1971年版,另见罗荣渠、牛大勇编:《中国现代化历程的探索》,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83页。
    dxxxviii 马寅初:关税会议与关款存放问题,《马寅初全集》,第三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35页。
    dxxxix 余心香 金来刚:《略谈江汉关》,《武汉工商经济史料》,第二辑,武汉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1984年编。
    dxl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编:《美国花旗银行在华史料》,中国金融出版社1990年版,第345页。
    dxli 同上,第346页。
    dxlii 同上,第351-352页。
    dxliii 宗质俊:外籍银行在我国之势力,《经济学季刊》,第二卷第三期,民国二十年九月,第48页。)
    dxliv 西报论中国银行界之大势,《申报》,1921年1月13日。
    dxlv 马寅初:汇丰银行,《马寅初全集》,第三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页。
    dxlvi 摩利士。柯里斯:《汇丰----香港上海银行》,关于东亚百年来政治、财政经济转变的研究,第10章“中国放弃银本位”,转引自,《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第二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39页。
    dxlvii 上海金融史话编写组:《上海金融史话》,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122页。
    dxlviii 马寅初:银价跌落救济问题,《马寅初全集》,第六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89页。
    dxlix 一星期之熔银调查,《申报》,1921年1月23日。
    dl 一星期铸银数,《申报》,1919年9月1日。
    dli 黑龙江金融历史编写组:《华俄道胜银行在华三十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62-64页。马传德等著:《老上海货币》,上海美术出版社1998年版,第13页。
    dlii [英]毛里斯.柯里斯著,李周英等译:《汇丰----香港上海银行》,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26页。
    dliii 中国银行:《内国汇兑计算法》,1915年编印,第195页。
    dliv 述青岛废除胶平银之经过,《银行周报》第十三卷第三十一号,1929年8月13日。
    dlv 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一册。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41—42页。《望厦条约》中有关规定:“一、合众国各口领事官处,应由中国海关发给丈尺、秤码各一副,以备丈量长短、权衡轻重之用,即照粤海关部颁之式盖戳镌字,五口一律,以免参差滋弊。(第12条)二、合众国商船进口后,于领牌起货时,应即将船钞交清。其进口货物,于起货时完税,出口货物,于下货时完税。统俟税钞全完,海关给发红单,由领事官验明,再行发还船牌,准该商船出口回国。其完纳税银,由中国官设银号代纳,或以纹银纳饷,或以洋银折交,均照现定章程办理。其进口货物由中国商人转贩内地者,经过各关,均照旧例纳税,不得另有加增。(第13条)”见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一册,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53页。《黄埔条约》中有关规定:“第十八款 议定佛兰西船主或商人卸货完税则例,俱逐次按数输纳;至出口下货亦然。凡佛兰西船所有钞饷,一经全完,海关即给与实收,呈送领事官验明,即将船牌交还,准令开行。海关酌定银号若干,可以代中国收佛兰西应输饷项,该银号所给实收,一如中国官所给无异。所输之银,或纹银,或洋银,海关与领事官核其市价情形,将洋银比较纹银,应补水若干,照数补足。第十九款 凡五口海关均有部颁秤码,丈尺等项,应照造一分,比较准确,送与领事官署存贮,轻重、长短一与粤海关无异,每件镌戳粤海关字样。所有钞饷各银输纳中国者,俱依此秤码兑交。如有秤丈货物争执,即以此式为准。”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一册,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61页。
    dlvi 宫下忠雄著:《中国币制の特殊研究----近代中国银两制度の研究》,日本学术振兴会刊,昭和二十七年版,第406页。
    dlvii同上,第407页。
    dlviii 耿爱德著:《中国货币论》,商务印书馆1929年版,第128页。
    dlix Frank m. tamagna:Banking and Finance in China, International secretariat Institute of pacific relations publications office, New York.1942,pp103.
    dlx 马寅初:银价跌落救济问题,《马寅初全集》,第六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89页。
    dlxi 上星期六银行查仓数补志,《申报》,1921年2月11日。
    dlxii Financial and Commercial monthly Bulletin, Shanghai; Far Eastern Financial Notes, December 19,1935(date for Novemeber,6,1935),此表计算有误码率,已修正。
    dlxiii 上海档案馆:Q286-1-68。
    dlxiv Andrea Lee McElderry: Shanghai Old-style Banks(Chien-Chang),1800-1935,A traditional Institution in changing society, 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1976, p122.
    dlxv 上海档案馆:Q286-1-68。
    dlxvi 同上。
    dlxvii 同上。
    dlxviii 同上。
    dlxix 同上。
    dlxx张公权:《中国货币与银行的朝向现代化》,见薛光前编:《艰苦建国的十年》,台北正中书局,1971年版,另见罗荣渠、牛大勇编:《中国现代化历程的探索》,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83页。
    dlxxi 将有大宗大条银抵沪,《申报》,1919年1月6日。
    dlxxii 大批大条银业已到沪 沪上商业之乐观,《申报》,1919年1月15日。
    dlxxiii 前日由美来沪之大条银,《申报》,1921年1月21日。
    dlxxiv 去年入口银条之调查,《钱业月报》,第十卷第三号,1930年3月10日。
    dlxxv 汇丰等银行又运出大批现银,《钱业月报》,第十四卷第八号1934年8月15日。
    dlxxvi 西报论中国银行界之大势,《申报》,1921年1月13日。
    dlxxvii 杨荫溥:《上海金融组织概要》,商务印书馆1930年初版,第59-66页。
    dlxxviii 张公权:《中国货币与银行的朝向现代化》,见薛光前编:《艰苦建国的十年》,台北正中书局,1971年版,另见罗荣渠、牛大勇编:《中国现代化历程的探索》,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83页。
    dlxxix Frederic E.lee: Currency, Banking, and Finance in China Garland Publishing,Inc.,1982,p86.
    dlxxx 马寅初:今日洋商银行之势力,《马寅初全集》,第一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41-545页。
    dlxxxi 洪葭管主编:《中国金融史》,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20页。
    dlxxxii 增加的五家会员银行为:中南银行、农商银行、工商银行等三家华商银行以及中华懋业银行(Chinese-American Bank of Commerce,系中美合办)、中华汇业银行(Exchange Bank of China,系中日合办)等两家中外合办银行。先前加入的正利商业储蓄银行和东陆银行先后停业倒闭。
    dlxxxiii 《上海汇划庄资力调查》,《银行周报》第13卷第26号,1929年7月9日。
    dlxxxiv 1912-1933年横滨正金报告,见高桥龟吉:《中国之经济崩溃与日本》,东京,第322-323页。1934年数字见《银行周报》,1934年第18卷第18期。
    dlxxxv 张公权:《中国货币与银行的朝向现代化》,见薛光前编:《艰苦建国的十年》,台北正中书局,1971年版,另见罗荣渠、牛大勇编:《中国现代化历程的探索》,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83页。
    dlxxxvi 同上,第187页。
    dlxxxvii 同上,第187页。
    dlxxxviii 冉建新:上海钱庄,《国际金融报》,2000年7月17日。
    dlxxxix 范永林:钱庄的学徒,《新民晚报》,2001年7月12日。
    dxc [法]白吉尔:《(1911-1937)中国资产阶级的黄金时代》,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2页。
    dxci 同上,第17页。
    dxcii 施伯珩:《钱庄学》,上海商业珠算学社,1931年版,第14、16页。
    dxciii 同上,第15页。
    dxciv 金融业之惩前毖后,《银行周报》,第16卷第19期。
    dxcv 马俊亚:《近代国内钱业市场的运营与农副产品贸易》,《近代史研究》2001年第2期。
    dxcvi 中国银行编:《全国银行年鉴》第四次,1937年版,A2页。
    dxcvii Andrea Lee McElderry: Shanghai Old-style Banks(Chien-Chang),1800-1935,A traditional Institution in changing society, 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1976, p19.
    dxcviii [韩]林地焕:《20世纪前期天津钱业的繁荣》,《史学月刊》,2000年第1期。
    dxcix 天津市档案馆等编:《天津商会档案汇编1903-1911》,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768-769页。
    dc 《天津钱业之调查》,《工商半月刊》,第1卷第12号,1929年6月。
    dci [韩]林地焕:《20世纪前期天津钱业的繁荣》,《史学月刊》,2000年第1期。
    dcii 区季鸾编著:《广州之银业》,国立中山大学法学院经济调查处丛书,1932年版,第189页。
    dciii 郭庠林等著:《近代中国市场经济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53页。
    dciv 吴崇泉:福州金融之透视,《福建经济研究》,福建省政府秘书处统计室1940年版。
    dcv 张公权:《中国货币与银行的朝向现代化》,见薛光前编:《艰苦建国的十年》,台北正中书局,1971年版,另见罗荣渠、牛大勇编:《中国现代化历程的探索》,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96页。
    dcvi 马寅初:《废两改元问题》,大公报1932年7月17日。
    dcvii 同上。
    dcviii 贾汉卿:归化城金融史话,《内蒙古文史资料》第33辑。
    dcix 同上。
    dcx 上海市商会:《金融业》,1934年编印,第135-136。
    dcxi 杨荫溥:《经济新闻读法》,黎明出版社1933年版,第7页。
    dcxii 银角有江南、广东、八开(一角小洋即单毫)、四开(二角小洋即双毫)、均以银两定价,拆兑即以银元计值的银角价格;而铜元行市有衣牌(银币一枚可换铜元数额),角坯(为银角与铜元的比价。)
    dcxiii 李贵勤:中国近代货币史中的洋厘,《河北财经学院学报》,1993年3月。
    dcxiv《汉口商业月刊》,第一卷第四期,1934年。第二卷第九期,1935年。
    dcxv 张克明:汉口之票据及其清算方法,《汉口商业月刊》,第一卷第四期,1934年。
    dcxvi 杨荫溥:《中国金融论》,1931年版。汉口钱庄。
    dcxvii 南昌之金融,《中央银行月报》,第二卷第一号1933年1月。
    dcxviii 《旧上海的金融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14-315页。
    dcxix 刘嘉琛、谢鹤声:《浅谈天津钱业的拨码》,《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第40辑。
    dcxx 马寅初:《废两改元问题》,大公报1932年7月17日。
    dcxxi 山西票号的营业内容和范围,主要是经营汇兑和存放款业务。关于汇兑有以下六种情况:一、同业对交,各凭各信,不立字据,汇水随市面松紧,临时酌定。二、迟票。除以兑期另加汇水外,所占之期,按月估算递加。三、兑条。手续于定汇之后,立一对条,齐中剪为二纸,汇款者持上半页,承汇者将下半页寄往所汇之地验兑,交条付银,即不找保立收据也可。四、信汇。各凭各信,字号对字号,下付人堂名,须得保付给,汇水随行市。五、汇票。凭票给付,汇水随行市。六、电汇。如用明电,见电后讨殷实承保用款,错则退款,如系各家之密电,用款手续亦与明电同,电费皆由汇款者出。存款,分往来存款及定期存款二种,前者系商家浮存,随市面之疲快,临时定日利,但存款利率较市面利率略小;后者则有定期一年者,亦有定期一、二、三、四、五、六月者,存户如在存款未到期提取利息,须立一借据。放款,分信用放款及抵押放款二种。前者放款时须立一字据,也有随市面习惯办理者。其日利随市面而定,活期者较小;后者抵押货物,须订立合同,执其凭单,押品如系不动产,则须执其红契,并立字据,由承保者垫还。票号经营汇兑和存放款业务,最初以商号和个人为对象,以内陆商埠为重心,咸丰以来为清政府大量汇兑公款。山西票号的业务活动具体来说包括如下十一个方面:一、对商号钱庄存放款。二、对近代工商业发放贷款。三、汇兑京银。四、汇兑海防经费。五、汇兑铁路经费。六、汇解协饷。七、汇兑河工经费。八、赈款。九、借垫教给各省及税关。十、汇兑庚子赔款。十一、承办“四国借款”。由上可见,山西票号最初由于商品交换和货币扩大流通的需要而产生,它是从商业中分离出来的金融机构。从19世纪50年代以后,其业务蜕变为汇兑和垫借公款为主,对普通商人和百姓的汇兑已不屑一顾,甚至规定500两以下概不办理汇兑,他们通过汇兑公款手中经常川流大量资金,加之公款不计利息,从而获得了很大利益。光绪三十年(1904)清政府规定公款发商生息办法后,利率年息不过4厘到5厘,票号占用公款仍然利益很大。据统计,光绪三十二年(1906)七月户部存放各银行票号款项共693万两,其中户部存放银行 424万两,占总额的61%,存放票号 206万两,占总额的30%,存放外国银行57万两,占总额的8%,存放其他行号六万两,占总额的1%。以上统计说明,票号掌握着户部三分之一的存款,也就是说票号的利益与清政府的利益紧密联在一起,以至票号走上了畸形的繁荣之路。参见张正明著:《晋商兴衰史》,山西古籍出版社1995版。数字源于此书。
    dcxxii 《旧上海的金融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39页。
    dcxxiii 张惠信:清未货币变革对山西票号的的影响,[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社会经济史组编,《财政与近代历史论文集》,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9年印,第361页。
    dcxxiv 吴宗焘、童蒙正著:《中国之汇兑》,商务印书馆1935年再版,第29页。
    dcxxv 同上,第69页。
    dcxxvi 同上,第70页。
    dcxxvii 王家栋:中国国内汇兑之演进,《中央银行月报》,第五卷第一号,1936年1月。
    dcxxviii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档案,三九八(2)694。
    dcxxix 商况可危,天津《大公报》,宣统二年七月二十四日。
    dcxxx 市政府改两为元之意见,《钱业月报》,第九卷第十二号。
    dcxxxi 中国银行北京分行 北京档案馆编:《北京的中国银行》(1914-1949),中国金融出版社1988年版,第169页。
    dcxxxii 马寅初:再论废两改元并答吴经熊先生,《马寅初全集》,第六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4-35页。
    dcxxxiii 马寅初:国难期间之上海银行业联合准备制,《马寅初全集》,第六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页。
    dcxxxiv 杨起鹏:《汕头银业史略及其组织》(下),《银行周报》,第十三卷第十五号,1929年4月。
    dcxxxv 姚会元:《中国货币银行》,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46-47页。
    dcxxxvi 同上,第47页。
    dcxxxvii 哈埠洋券因沪变动动摇,《申报》1927年4月13日。
    dcxxxviii 马寅初:废两改元问题,《大公报》,1932年7月17日。
    dcxxxix [日]宫下忠雄:《支那银行制度论》,岩松堂书店1942年版,第141页。
    dcxl 如何益忠:变革社会中的传统与现代——1897-1937年的上海钱庄与华资银行,《复旦学报:社科版》,1998年第6期。
    dcxli 杜恂诚:《中国近代两种金融制度的比较》,《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
    dcxlii [美]杰里米.阿塔克等著:《新美国经济史----从殖民地时期到1940年》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87页。
    dcxliii 同上第112页。
    dcxliv 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658页。
    dcxlv《列宁选集》,第2卷,第765页。
    dcxlvi 对于中国银行业的产生,一种学术观点认为是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另一种观点则说明其与财政有一定的关联。如高青山认为这是为了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高青山《中国近代银行性质及作用刍议》,《求是学刊》1997年第一期。)周谷城认为近代工商业日渐发达,钱庄票号或因资本不足,或因经营不良,不能满足事实上的需要,于是兴起新式的银行。( 周谷城:《中国近代经济史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陆兴龙认为通商银行的设立是出于晚清国家资本主义企业力求摆脱外国银行制约;其后一批华商银行的产生与甲午战后的设厂高潮相适应。( 陆兴龙:《上海华资银行业的产生和初步发展》,《档案与史学》1989年第六期。)王方中认为中国近代银行业的产生是因为中国人要求收回被外国人操纵的财政金融权利,新式工矿交通事业的兴办以及为了解决财政上的困难。( 王方中:《中国近代经济史稿》,北京出版社1982年版。)谢俊美也指出当时洋务派官僚创办了不少企业,花费多,加上对外战争的赔款和筹措镇压人民起义的战费等巨额支出,导致空前的财政困窘;而且洋务派官僚在向外国银行借债时,常常要受利息挟制和镑亏。由此可见建立华资银行刻不容缓。(谢俊美:《1887年中美筹开华美银行一事的真相》,《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84年第五期。)实际上,早期研究者的观点早就指出了中国银行业产生的特殊性,常树华认为:清政府财政陷于破产境地,创办银行可以吸收社会资金,以解决财政困难。吴承禧认为“中国银行业之发展,其动因多是由于政治上的需要,而不是由于产业的勃兴。”(均可见常树华编:《中国金融简史》,云南财贸学院金融系列化983年编印,第76页。)而早在1984年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近代金融史》一书认为中国银行业产生的主要社会经济条件是外国资本主义在华贸易后,“清政府基于财政需要,也想兴办银行。”(见该书第101页)。
    dcxlvii 程霖:《中国近代银行制度建设思想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4页。
    dcxlviii 洪葭管:《在金融史园地里漫步》,中国金融出版社1990年版,第118 页。
    dcxlix 可参见张郁兰:《中国银行业发展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dcl 《中国经济年报》,生活书店1935年版,第150页。
    dcli 洪葭管、张继凤著:《近代上海金融市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64-165页。
    dclii 张公权:《内地与上海》,《银行周报》,第18卷第14期,1934年4月17日。
    dcliii 谢杭生的《清末各省官银钱号研究1894-1911》,是一篇博士论文,初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集刊》第11辑,后收入彭泽益主编的《中国社会经济变迁》,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0年版。该文统计;甲午前后官银钱号有九省成立,庚子以后有七省八号,新政后有八省九号。
    dcliv 中国银行接收前各地金库代理机构一览表,《中国银行民国十八年报告》,该行编,第2页。
    dclv 谢杭生:《清末各省官银钱号研究1894-1911》,《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集刊》第11辑,中国社会出版社1988年版,第216页。
    dclvi 《江苏苏属财政说明书》,官业收入。
    dclvii 谢杭生:《清末各省官银钱号研究1894-1911》,《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集刊》第11辑,中国社会出版社1988年版,第216页。
    dclviii 毛知砺:《张嘉璈与中国银行的经营与发展》,国史馆1996年印行,第375页。
    dclix 张公权:张公权氏之整理内债谈,《银行周报》,杂篡,第五卷第七期,总187期,1921年3月1日,第24-28页。
    dclx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等编:《中国第一家银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5页。
    dclxi 孔祥贤著:《大清银行史》,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68页。
    dclxii 同上,第171页。
    dclxiii 同上,第72页。
    dclxiv 《大清银行则例》,转引自孔祥贤著:《大清银行史》,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76页。
    dclxv 施伯珩:《上海金融市场论》,上海商业珠算学社1934年再版,第10页。
    dclxvi 可参考有关商业银行或货币银行学方面的书籍,如武康平编著:《货币银行学》,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dclxvii Frank m. tamagna:Banking and Finance in China, International secretariat Institute of pacific relations publications office, New York.1942,pp36.
    dclxviii 卜明主编:《中国银行行史》,中国金融出版社1995年版,第36页。
    dclxix 邓先宏:中国银行与北洋政府的关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集刊》第11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86页。
    dclxx 中行档案,财政部转自中国银行函件1914年5月,见邓先宏:中国银行与北洋政府的关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集刊》第11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87页。
    dclxxi 《申报》,1912年2月6日。
    dclxxii 交通银行总行:《交通银行史料》,第一卷,中国金融出版社1996年版,第694-695页。
    dclxxiii 韩宏泰:北洋军阀时期的交通银行,《梁士诒史料集》,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13页。
    dclxxiv 翁先定:交通银行官场活动研究(1907-1927),《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集刊》第11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390页。
    dclxxv 《交通银行则例》1914年公布。
    dclxxvi 翁先定:交通银行官场活动研究(1907-1927),《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集刊》第11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384页。
    dclxxvii 卜明主编:《中国银行行史》,中国金融出版社1995年版,第38页。另见《中国银行民国十八报告》,第2-3页。
    dclxxviii 交通银行总行:《交通银行史料》,第一卷,中国金融出版社1996年版,第703-704页。
    dclxxix 毛知砺:《张嘉敖与中国银行的经营与发展》[台北]国史馆1996年印行,第49页。
    dclxxx 贾士毅:《民国财政史》上册,商务印书馆1917年版,第69页。
    dclxxxi 《五十年来之中国经济》,中国通商银行编,第82页。
    dclxxxii 翁先定:《交通银行官场活动研究(1907-1927)》,《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集刊》第11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430页。
    dclxxxiii 卜明主编:《中国银行行史》,中国金融出版社1995年版,第195页。
    dclxxxiv 《银行月刊》,第二卷第十号,1922年10月25日。
    dclxxxv 施伯珩:《上海金融市场论》,上海商业珠算学社1934年再版,第10页。
    dclxxxvi 刘慧宇:《中国中央银行研究(1928—1949)》,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第145—146页。
    dclxxxvii 卜明主编:《中国银行行史》,中国金融出版社1995年版,第195页。
    dclxxxviii 张公权:《中国货币与银行的朝向现代化》,见薛光前编:《艰苦建国的十年》,台北正中书局,1971年版,另见罗荣渠、牛大勇编:《中国现代化历程的探索》,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86页。
    dclxxxix [韩]林地焕:《20世纪前期天津钱业的繁荣》,《史学月刊》,2000年第1期。
    dcxc 见焦艳玲:《我国国债规模的统计分析与政策取向》,《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dcxci Va,Y.C.,"Why chinese native bank are more powerful than the modern bank," Chinese economic bulletin,march 13,1926.Frank M.Tamagna :Banking and finance in china ,institute of pacific relations 1942,p45.
    dcxcii 卜明主编:《中国银行行史》,中国金融出版社1995年版,第42页。
    dcxciii 翁先定:《交通银行官场活动研究(1907-1927)》,《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集刊》第11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411页。
    dcxciv 卜明主编:《中国银行行史》,中国金融出版社1995年版,第42页。
    dcxcv 邓先宏:中国银行与北洋政府的关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集刊》第11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97页。
    dcxcvi 沧水:《银行资产与所有公债之推想》,《银行周报》,第六卷第十九期,总249期,1922年5月23日。
    dcxcvii 吴承禧:《中国的银行》,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第80页。
    dcxcviii 杨荫溥:《民国财政史》,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5年版,第60-61、70页。
    dcxcix 张庆文:货币信用机构在我国产生发展及其历史作用,东北三省中国经济史学会:《中国经济史论文集》,1982年编印。
    dcc 叶世昌:《中国古近代金融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66页。
    dcci 上海满铁调查资料第十三编:《恐慌の发展过程に於ける----支那币制改革の研究》,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上海事务所,昭和十一年版,第247页。
    dccii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国民政府财政金融税收档案史料(1927—1937年)》,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年版,第154页。
    dcciii 《中华民国金融法规档案资料选编》,第599页。
    dcciv 郑仁木:《民国时期证券市场的历史考察》,《史学月刊》,1998年第3期。
    dccv 王晶:《南京国民政府1932年内债整理之研究》,复旦大学硕士论文,第37页,2000年5月。
    dccvi 上海满铁调查资料第十三编:《恐慌の发展过程に於ける----支那币制改革の研究》,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上海事务所,昭和十一年版,第176页。
    dccvii 同上,第244页。
    dccviii 张郁兰:《中国银行业发展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80页。
    dccix 佳驹:《国民政府与内国公债》,《东方杂志》,第30卷第1号,第65页。李紫翔:《中国的银行之特质》,《东方杂志》,第30卷第21号,第35-36页。
    dccx 张公权:《中国货币与银行的朝向现代化》,见薛光前编:《艰苦建国的十年》,台北正中书局,1971年版,另见罗荣渠、牛大勇编:《中国现代化历程的探索》,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95页。
    dccxi 许涤新 、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三卷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资本主义,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78页。
    dccxii 《中国经济基础年报》,生活书店1935年版,第179-180页。
    dccxiii 徐矛等主编:《中国十银行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代前言第5页。
    dccxiv 上海金融史话编写组:《上海金融史话》,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70页。
    dccxv 翁先定:交通银行官场活动研究(1907-1927),《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集刊》第11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414页。
    dccxvi 同上,第425页。
    dccxvii 叶世昌等著:《中国古近代金融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dccxviii 施伯珩:《上海金融市场论》,上海商业珠算学社1934年再版,第28页。
    dccxix 中行档案,见邓先宏:中国银行与北洋政府的关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集刊》第11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304、362页。
    dccxx 中国银行北京分行 北京档案馆编:《北京的中国银行》(1914-1949),中国金融出版社1988年版,第266-267页间附表。
    dccxxi 卜明主编:《中国银行行史》,中国金融出版社1995年版,第251页。
    dccxxii 同上,第251页。
    dccxxiii 毛知砺:《张嘉璈与中国银行的经营与发展》,国史馆1996年印行,第396页。
    dccxxiv 中国银行编:《中国银行民国十九年至二十三年度营业报告》,见《行史汇编》,第三册,第2036,2063-2064,2100,2174-2175页改制,其中对个人、团体、农业及农产品,公用事业、交通因所占比例较小而未计入。
    dccxxv 毛知砺:《张嘉璈与中国银行的经营与发展》,国史馆1996年印行,第252-253页。
    dccxxvi 上海金融史话编写组:《上海金融史话》,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65页。
    dccxxvii 交通银行总行:《交通银行史料》第一卷,中国金融出版社1995年版,第6页。
    dccxxviii 同上,第7页。
    dccxxix《国民政府财政金融税收档案史料》,1927-1937,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年版, 第369页。
    dccxxx 可参见戴建兵著:《中国近代纸币》,中国金融出版社1991年版。
    dccxxxi Frank m. tamagna:Banking and Finance in China, International secretariat Institute of pacific relations publications office, New York.1942.p149.
    dccxxxii 马寅初:辽宁之金融,《马寅初全集》,第六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61-262页。文中所称北京官钱局应为京兆官钱局。另关于省银行纸币停兑情况,可参见戴建兵著:《中国近代纸币》,中国金融出版社,1993年版。
    dccxxxiii 《民立报》,1913年1月19日。
    dccxxxiv 千家驹:《旧中国公债史资料》,中华书局1984年版,序言第10页。
    dccxxxv 贾士毅:《国债与金融》,商务印书馆1930年版,第一编第25页。
    dccxxxvi 《国民政府财政金融税收档案史料(1927-1937)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年版, 第369-370页。
    dccxxxvii 陈志明等编著:《中国近代金融简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44-145页。
    dccxxxviii 中国银行编:《全国银行年鉴》,1936年,第A3页。“1919年至1923年五年中设立的一百一十一家银行为例,到一九三七年抗日战争前还存在的只有三十一家。淘汰了四分之三。”见上海金融史话编写组:《上海金融史话》,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95页。
    dccxxxix 张公权:《中国货币与银行的朝向现代化》,见薛光前编:《艰苦建国的十年》,台北正中书局,1971年版,另见罗荣渠、牛大勇编:《中国现代化历程的探索》,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92页。
    dccxl 施伯珩:《上海金融市场论》,上海商业珠算学社1934年再版,第10页。
    dccxli 张郁兰:《中国银行业发展史》,1957年版,第51、56页,原据中国银行经济研究室:《全国银行年鉴》,1937年版。
    dccxlii 许涤新 、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三卷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资本主义,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74页。
    dccxliii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刘鸿生企业史料》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94页。
    dccxliv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刘鸿生企业史料》中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84页。
    dccxlv 张公权:《中国货币与银行的朝向现代化》,见薛光前编:《艰苦建国的十年》,台北正中书局,1971年版,另见罗荣渠、牛大勇编:《中国现代化历程的探索》,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80页。
    dccxlvi 同上,第192页。
    dccxlvii 张郁兰:《中国银行业发展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253页。
    dccxlviii 洪葭管主编:《中国金融史》,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28页。
    dccxlix 《中国重要银行最近十年营业概况研究》,附表,中国银行总管理处经济研究室,1933年版。这些银行都是参加了银行公会的,它们是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通商银行、浙江兴业银行、四明商业储蓄银行、浙江实业银行、广东银行、江苏银行、中华商业储蓄银行、聚兴诚银行、新华信托储蓄银行、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盐业银行、中孚银行、金城银行、和丰银行、中国农工银行、大陆银行、东莱银行、永享银行、中国实业银行、东亚银行、中兴银行、中南银行、国华银行、中国垦业银行、四行储蓄会、四行准备库。表中领用兑换券准备金、营业用房产器具、其它资产、本年上期已分配利益未录。
    dccl 《中国重要银行最近十年营业概况研究》,附表,中国银行总管理处经济研究室,1933年版。
    dccli 罗纳德.I.麦金农:《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孙奉军:金融发展理论综述,《学术月刊》,2001年第4期。
    dcclii 爱德华?S?肖:《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版 孙奉军:金融发展理论综述,《学术月刊》,2001年第4期。
    dccliii 孔祥贤著:《大清银行史》,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74页。
    dccliv 同上,第70页。
    dcclv 同上,第73页。
    dcclvi 同上,第76页。
    dcclvii 卜明主编:《中国银行行史》,中国金融出版社1995年版,第50页。
    dcclviii 同上,第51页。
    dcclix 同上,第61页。
    dcclx 《中国银行行史资料汇编》,上编三,档案出版社1991年版。第1857页。
    dcclxi 卜明主编:《中国银行行史》,中国金融出版社1995年版,第308页
    dcclxii 《中国银行行史资料汇编》,上编三,档案出版社1991年版,第1905页。
    dcclxiii 同上,第1915页、1951页。
    dcclxiv 同上,第1917页。
    dcclxv 同上,第1963页、1975页。
    dcclxvi 交通银行总行:《交通银行史料》第一卷,中国金融出版社1995年版,第19页。
    dcclxvii [法]白吉尔:《(1911-1937)中国资产阶级的黄金时代》,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0页。
    dcclxviii 潘世杰:《白银市场》,见杨荫溥主编:《经济常识》2,上海经济书局1935年版,第90页。
    dcclxix 洋务运动中,银矿仅热河承德三山银矿、广东香山天华银矿开采,但成绩不大。见夏东元《洋务运动史》。
    dcclxx 企云:远东之银,《钱业月报》,第九卷第六七号。
    dcclxxi [美]杨格:《1927-1937年中国财政经济情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53页。
    dcclxxii 耿爱德:《中国货币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29年版,第200-240页。
    dcclxxiii 杨荫溥:《经济新闻读法》,黎明书局1933年版,第139页。
    dcclxxiv 这四个人是Edgar L.de M.Mocatta属于Mocatta&Goldsmid(莫各达公司);E.L.Franklin,J.p. 属于Samuel Montague & Co.(夏伯斯公司);P.A.Wilkins属于Sharps&Wilkins(塞莫尔公司);S.A.Pixley属于Pixley&Abells(达克斯莱公司)。菊曾:伦敦的银市,《钱业月报》,十四卷十二号 1934年12月
    dcclxxv 耿爱德:《中国货币论》,商务印书1929年版,第45页。
    dcclxxvi 洪葭管 张继凤:《近代上海金融市场》,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54页
    dcclxxvii 同上,第262页
    dcclxxviii 杨荫溥:《经济新闻读法》,黎明书局1933年版,第138页。
    dcclxxix 洪葭管 张继凤:《近代上海金融市场》,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55页。
    dcclxxx 沪上商业之乐观,《申报》1919年1月15日。
    dcclxxxi 《银行周报》,第十六卷第一期1932年1月19日。
    dcclxxxii 旧历岁底进出口银洋补志,《申报》,1921年2月11日。
    dcclxxxiii 前日由美来沪之大条银,《申报》,1921年1月21日。
    dcclxxxiv 一星期铸银数,《申报》,1919年9月1日。
    dcclxxxv 一星期之熔银调查,《申报》,1921年1月23日。
    dcclxxxvi 《银行周报》,第十六卷第一期,1932年1月19日。
    dcclxxxvii 轮运金银进出口之调查,《申报》,1921年5月28日。
    dcclxxxviii 《申报》,1921年5月26日。
    dcclxxxix 潘明珊:上海金融紧急原因之分析及其应付方法之研究,《钱业月报》,第九卷第一号。
    dccxc 同上。
    dccxci 杭厂用宝银铸币,《银行周报》第十五卷第十号,1931年3月24日。
    dccxcii 洪葭管 张继凤:《近代上海金融市场》,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55页。
    dccxciii 《银行周报》,第十六卷第一期,1932年1月19日。
    dccxciv 耿爱德:《中华货币论》,商务印书馆1929年版,第7页。
    dccxcv 洪葭管 张继凤:《近代上海金融市场》,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55页。
    dccxcvi 汇丰经常大量运进运出白银,如《申报》1921年7月1日航条消息纪要中记载:“前昨两日,本埠汇丰银行,由外埠装来大宗宝银,总数为200万两,共分装620箱,系由太古、怡和两行之船承装,29号先来311箱,合银100万两,昨日怡和之隆和号又装来96箱计31万两,太古之奉天号带装来宝银33箱,计10万两,尚有59万两,系由重庆车轮船装运来,尚在起卸中,闻此项银两,均须转运至欧洲。”
    dccxcvii 张公权:《中国货币与银行的朝向现代化》,见薛光前编:《艰苦建国的十年》,台北正中书局,1971年版,另见罗荣渠、牛大勇编:《中国现代化历程的探索》,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89页。
    dccxcviii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编:《美国花旗银行在华史料》,中国金融出版社1990年版,第194-197页。
    dccxcix 杨荫溥:《经济新闻读法》,黎明书局1933年版,第128页。
    dccc 施伯珩:《上海金融市场论》,上海商业珠算学社1934年再版,第97页。
    dccci 朱彤芳编著:《旧中国交易所介绍》,中国商业出版社1989年版,第115页。
    dcccii 杨荫溥:《上海金融组织概要》,商务印书馆1930年版。第348页。
    dccciii 叶世昌:《旧上海的金市》,《钱币博览》,2001年第2期。
    dccciv 施伯珩:《上海金融市场论》,上海商业珠算学社1934年再版,第96-97页。
    dcccv 投资周刊社编:《黄金交易须知》,1947年版,第19页。
    dcccvi 杨荫溥:《中国金融论》,第258页。另见施伯珩:《上海金融市场论》,上海商业珠算学社1934年再版,第98页,此外该书97页估算1928年下期(半年)共做交易19826208条。
    dcccvii 洪葭管 张继凤:《近代上海金融市场》,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60页。
    dcccviii 任建树主编:《现代上海大事记》,上海辞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484页。
    dcccix 马寅初:战债和赔款之缓付问题,《马寅初全集》,第六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85页。
    dcccx 即对冲,是指利用一个市场进行买卖,以作为代替在另一个市场持仓暂时平仓之用,从而达到两者相互对销风险的功能。
    dcccxi 马寅初:银价跌落救济问题,《马寅初全集》,第六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91-192页。
    dcccxii 朱彤芳编著:《旧中国交易所介绍》,中国商业出版社1989年版,第124页。
    dcccxiii 上海黄金市场,上海档案馆,Q323-1-318
    dcccxiv 叶世昌:《旧上海的金市》,《钱币博览》,2001年第2期。
    dcccxv 天津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著:《天津通志 金融志》,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年版,第633-637页。
    dcccxvi 耿爱德:《中国货币论》,商务印书馆1929年版,第132页。
    dcccxvii Frank m. tamagna:Banking and Finance in China, International secretariat Institute of pacific relations publications office, New York.1942.p113.
    dcccxviii 常南:英国汇丰银行的经济掠夺,《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第9辑,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dcccxix 杨荫溥:《经济新闻读法》,黎明书局1933年版,第161页。
    dcccxx 上海外国银行公会致上海钱业公会函并附外国银行公会章程(英文,1929年10月9日),上海市档案馆藏档(以下简称上档),S174-2-176号案卷。
    dcccxxi 蓝以琼:《揭开帝国主义在旧中国投资的黑幕》,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32页。
    dcccxxii 上海麦加利银行致上海银行公会函并附外国银行公会会员银行名单(英文,1921年6月13日),上档S173-2-40号案卷。其会员银行根据入会顺序先后排列如下:Chartered Bank of India, Australia & China麦加利银行(英国),Hongkong & Shanghai Banking Corporation汇丰银行(英国),Mercantile Bank of India有利银行(英国),Russo-Asiatic Bank华俄道胜银行(俄国,名义为中俄合办),Yokohama Specie Bank Ltd.横滨正金银行(日本),Banque de l'Indo-Chine东方汇理银行(法国),International Banking Corporation花旗银行(美国),Banque Belge pour l'Etranger华比银行(比利时),Netherlands Trading Society和囒银行(荷兰),Bank of Taiwan Ltd.台湾银行(日本),Sumitomo Bank住友银行(日本),Mitsui Bank Ltd.三井银行(日本),Mitsubishi Bank Ltd.三菱银行(日本),Bank of Chosen朝鲜银行(日本),Nederlandsch Indische Handelsbank安达银行(荷兰),Italian Bank for China华义银行(意大利),Equitable Eastern Banking Corporation大通银行(美国),American Express Co.运通银行(美国),P. & O. Banking Corporation大英银行(英国),Banque Franco Chinoise中法实业银行(中法合办),Deutsch-Asiatische Bank德华银行(德国)。
    dcccxxiii 杨荫溥:《上海金融组织概要》第190页。
    dcccxxiv 上海中外银钱业联合会致上海银行公会函附上海国外汇兑经纪员公会会员名单及公会章程,上海档案馆:S173-1-40。
    dcccxxv Frank m. tamagna:Banking and Finance in China, International secretariat Institute of pacific relations publications office, New York.1942.pp114.
    dcccxxvi 杨荫溥:《经济新闻读法》,黎明书局1933年版,第161、165页。
    dcccxxvii 同上,第176页。
    dcccxxviii 实业部中国经济年鉴编纂委员会:《中国经济年鉴》民国二十一年[上],商务印书馆1932年版,第五章金融,E第206页。
    dcccxxix 根据:杨荫溥著:《杨著中国金融论》,民国十九年初版,第173-178页,“民国六年至十八年上海中外银行及钱庄银两库存月比较表”、“民国六年至十八年上海中外银行及钱庄银元库存月比较表”、民国六年至十八年上海中外银行及钱庄大银条库存比较表3表的12月最高额数值整理编算。源于:樊卫国:《激荡中生长----上海现代经济兴起之若干分析(1870-1941)》,华东师大博士论文,第105页。
    dcccxxx 见中国钱庄史料,第628-129页,
    dcccxxxi Frank m. tamagna:Banking and Finance in China, International secretariat Institute of pacific relations publications office, New York.1942,pp66.
    dcccxxxii Source: Financial and Commercial Monthly Bulletin. Frank m. tamagna:Banking and Finance in China, International secretariat Institute of pacific relations publications office, New York.1942,p67.
    dcccxxxiii 杨端六、候厚培等著:《六十五年来中国国际贸易统计》,国立中央研究院研究所专刊1931年版,第8-9页。
    dcccxxxiv 伍纯武著:《现代世界经济史纲》,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267页。
    dcccxxxv 同上,第266-267页。
    dcccxxxvi 杨端六、候厚培等著:《六十五年来中国国际贸易统计》,国立中央研究院研究所专刊1931年版,第9页。
    dcccxxxvii 陈争平著:《1895-1936年中国国际收支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96页。
    dcccxxxviii 中国银行经济研究室编辑出版:《全国银行年鉴》(中华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0月出版。下篇统计法规及其他,第十九章银行统计金融统计之部,S 138页。另外杨端六、候厚培等,《六十五年来中国国际贸易统计》,1931年国立中央研究院研究所专刊。第159页有以海关两计值的四十年来金银出入口统计表。表的说明中有:金银内包括金条、砂金、生金、金币、生银、银条、元宝、银元等。
    dcccxxxix 据海关关册统计,转引自薏:《大条银及其交易概况》,《交行通信》,1933年11月。
    dcccxl 杨端六、候厚培等,《六十五年来中国国际贸易统计》,1931年国立中央研究院研究所专刊。第159页。
    dcccxli 马寅初:中国经济上之根本问题,《马寅初全集》,三,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92-393页。
    dcccxlii 马寅初:钱贱潮中应注意前因后果,《马寅初全集》,六,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24页。
    dcccxliii 《申报》,1933年9月14日。
    dcccxliv 资料来源:1871—1902年,1910—1920年,1921—1928年的数字引自赵兰坪:《货币学》,正中书局,1936年版。第517—518页,第523—524页,第529—530页。其它年份由W.F.Spalding:《银价问题与远东》,太平洋国际学会丛书,无出版年月及《百年来之银价》《大公报》,1930年1月17日算出。
    dcccxlv 张九州:论近化中国的银汇波动与对外贸易,《史学月刊》,1997年第三期。
    dcccxlvi 罗素:《国际货币会议》,纽约和伦敦哈泼公司1898年版,第6章。转引自滨下武志:《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朝贡贸易体系与近代亚洲经济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86页。
    dcccxlvii 滨下武志:《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朝贡贸易体系与近代亚洲经济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88-89页。
    dcccxlviii 陈彪如:《国际货币体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7页。
    dcccxlix 同上,第7页。
    dcccl 同上,第9页。
    dcccli中国银行经济研究室编辑出版:《全国银行年鉴》(中华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0月出版。下篇 统计法规及其他,第十九章 银行统计 金融统计之部,S 139页。
    dccclii 1938年时,财政部钱币司以伦敦市场银价为标准曾对1928年至1937年间中国国币孙中山开国纪念币折合金价,如以1928年为100,则1929年为91.588,1930年为65.887,1931年53.971,1932年为66.588,1933年为67.64,1934年则为78.309,1935年为70.536,1936年为70.536,1937年为70.536。由此可以看出30年代初银价的跌落。《财政部钱币司检送1928-1937年国币对金价值指数计算表函稿(1938年5月10日)见《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财政经济(四),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304页。
    dcccliii 工商部工商访问局编:《金贵银贱问题丛刊》1930年9月版。第1页。
    dcccliv 杨荫溥:《经济新闻读法》,黎明书局1933年版,第150-152页。
    dccclv Wen pin wei : The currency problem in china columbia university 1914,p.105-106. Frederic
    dccclvi 季啸风主编:《中华民国史史料外编----前日本末次研究所情报资料》46册,广西师大出版社1996年版,第566页。
    dccclvii 若戌编:《金贵银贱问题之讨论》,上海华通书局发行,一册,1930年3月版第184-186页。
    dccclviii 季啸风主编:《中华民国史史料外编----前日本末次研究所情报资料》46册,广西师大出版社1996年版。第569页。
    dccclix 工商部工商访问局编:《金贵银贱问题丛刊》1930年9月版。第71页。
    dccclx 季啸风主编:《中华民国史史料外编----前日本末次研究所情报资料》46册,广西师大出版社1996年版,第578页。
    dccclxi 《大公报》,1930年1月9日。
    dccclxii 季啸风主编:《中华民国史史料外编----前日本末次研究所情报资料》46册,广西师大出版社1996年版,第563页。
    dccclxiii 同上,第567页。
    dccclxiv 同上,第570页。
    dccclxv 同上,第568页。
    dccclxvi 同上,第564页。
    dccclxvii 同上,第565页。
    dccclxviii 同上,第600页。
    dccclxix 同上,第565页。
    dccclxx 《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四),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版,第129-130页。
    dccclxxi 耿爱德:《银价低落之三因》, 若戌编:《金贵银贱问题之讨论》,上海华通书局发行,一册,1930年3月版第4页。
    dccclxxii 工商部工商访问局编:《金贵银贱问题丛刊》1930年9月版,第22页。
    dccclxxiii 耿爱德:银价低落之三因,见若戌编:《金贵银贱问题之讨论》,上海华通书局发行,一册,1930年3月版第4页。
    dccclxxiv 工商部工商访问局编:《金贵银贱问题丛刊》1930年9月版。第30页。实际上这一时期对于世界银产量、中国银进口数的统计数据极多,由于统计口等方面的原因,数据不尽一致,但趋势是确实存在的,我们可另举一例:世界银产量及中国需求(单位百万盎斯)
    时间
    新生产
    额外供给
    合计
    中国需求
    每盎斯合金币之价
    1920
    217
    44
    217
    113
    50便士
    1921
    171
    41
    212
    39
    31.5
    1922
    210
    50
    260
    48
    33.9
    1923
    246
    41
    287
    82
    32.4
    1924
    239
    4
    243
    32
    33.3
    1925
    245
    6
    251
    75
    34.7
    1926
    254
    2
    256
    65
    31.0
    1927
    254
    25
    279
    79
    28.1
    1928
    258
    71
    329
    130
    28.9
    1929
    262
    53
    315
    129
    26.4
    1930
    241
    71
    312
    130
    19.1
    资料来源,当时世界著名统计学家吉青(J.Kitehen)与其它专家制表,转引自W.F.Spalding:《银价问题与远东》,太平洋国际学会丛书,无出版年月。
    dccclxxv “自从光绪十五年(1889)到民国十七年(1928),恰好四十年间,金的净出超总计值96760217两;银的净入超总计值627177427两,两抵净得入超530417210两。"杨端六、候厚培等:《六十五年来中国国际贸易统计》,1931年国立中央研究院研究所专刊,第9页。
    dccclxxvi 萧梁林:《中国对外贸易统计1864-1949》,第128-129页;郑友揆:《中国的对外贸易和工业发展1840-1949》,第343页。转引自陈争平著:《1895-1936年中国国际收支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55、97页。
    dccclxxvii 常南:《英国汇丰银行的经济掠夺》,《天津文史资料选辑》,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dccclxxviii 耿爱德:中国存银数量之研究一,《大公报》1931年5月4日。
    dccclxxix 耿爱德:中国存银数量之研究二,《大公报》1931年5月5日。
    dccclxxx 一些年份的金银比价表明:1926年28便士11/16,原因是本年及下年因印度用金本位而售银,至1930年售银达9千万盎斯。1927年26便士1/32,原因是本年至1930年,世界每年融化银币达6千万盎斯,从而使银供给增加了25%。1928年26便士3/4。1929年23便士5/16,原因是本年及下年安南废银本位,世界金本位国家物价惨落,经济危机。1930年17便士11/16,原因是本年印度在伦敦出售银3千万盎斯,法国通过熔化劣币而出售银2.3千万盎斯。同年中国吸收银1.4亿盎斯,印度购入102585000盎斯。1930年20便士5/16(1月8日),而2月和5月6日时银的最低价近期为每盎斯12便士,远期为11便士15/16。此时金银比价为1:67.6。依W.F.Spalding:《银价问题与远东》,太平洋国际学会丛书,无出版年月。及《百年来之银价》《大公报》,1930年1月17日材料综合。
    dccclxxxi [美]迈克尔.罗索:《院外集团与美国东亚政策》,复旦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页。
    dccclxxxii 若戌编:《金贵银贱问题之讨论》,上海华通书局发行,一册,1930年3月版第37页。
    dccclxxxiii 《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四),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版,第134页。
    dccclxxxiv 马寅初:银价跌落救济问题,《马寅初全集》,第六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05页。
    dccclxxxv 《百年来金银价变动之原因及其影响》,《经济统计季刊》,第一卷第一期,第1-79页。另可见孔敏主编:《南开经济指数资料汇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663页。
    dccclxxxvi 同上,第664页。
    dccclxxxvii 1917年至1929年间日本禁止国内现金出口,而当日本开征银进口税,中国禁金出口时,日本于1930年1月将这禁令取消,称为金解禁。
    dccclxxxviii 上海标金市价,原以英汇标价,但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改用日汇。
    dccclxxxix 《百年来金银价变动之原因及其影响》,《经济统计季刊》,第一卷第一期,第1-79。另可见孔敏主编:《南开经济指数资料汇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665页。
    dcccxc 投资周刊社编:《黄金交易需知》,1947年版,第19页。
    dcccxci 由于中国与国外贸易出现金银汇兑风险,外国商人不仅将进口货以金币订约结价,而且还要求出口货物也同此办理,全部将汇率风险加于中国商人。可参考武育干:《中国国际贸易概论》,商务印书馆1932年版,第547页。
    dcccxcii 若戌编:《金贵银贱问题之讨论》,上海华通书局发行,一册,1930年3月版第149页。
    dcccxciii 工商部工商访问局编:《金贵银贱问题丛刊》1930年9月版。第479页。
    dcccxciv 如凯恩斯、弗里德曼、哈耶克的追随者们-“新奥地利学派”,见[美]杰里米.阿塔克等著:《新美国经济史-从殖民地时期到1940年》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579页。
    dcccxcv [美]P.金德尔伯格:《西欧金融史》,中国金融出版社1991年版,第492页。
    dcccxcvi 路易士、张履鸾:《银价与中国物价水准之关系》,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1933年印行。第1页。
    dcccxcvii 1929年9月,法国开始以英镑向英国兑付黄金。见[美]P.金德尔伯格:《西欧金融史》,中国金融出版社1991年版,第495页。危机后能保持金本位的国家如法国、比利时等均采用此法。见该书第512-513。
    dcccxcviii 世界黄金产量(单位百万镑):1913年94.7,1914年90.4,1915年96.6,1916年93.5,1917年86.3,1918年79.0,1919年75.0,1920年69.0,1921年68.0,1922年65.5,1923年75.5,1924年81.0,1925年81.0,1926年82.0,1927年82.5,1928年83.5,1929年83.5。工商部工商访问局编:《金贵银贱问题丛刊》1930年9月版。第479页。
    dcccxcix [法]白吉尔:《 (1911-1937)中国资产阶级的黄金时代》,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0页。
    cm 伦敦(1843=100.5)、纽约(1874=100)、上海(1869=99)三大市场黄金购买力指数:
    1929 86.1 75.4 83.8
    1930 101.8 84.2 101.1
    1931 119.6 102.5 130.7见吴大业:《百年来金银价变动之原因及其影响》,《经济统计季刊》,第一卷第一期,第1-79。另可见孔敏主编:《南开经济指数资料汇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635-638页。
    cmi [美]:易劳逸:《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流产的革命》,中国青年出版社,1992年版,第229页。
    cmii [法]白吉尔:《 (1911-1937)中国资产阶级的黄金时代》,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0页
    cmiii 从1928年至1931年间,机制洋式货物出口总值除1930年有所下降外,一直处于高增长时期,除1927和1928年接近4千万海关两外,1931年达到了创纪录的4334.5千万海关两。见《上海对外贸易(1840-1949)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472页统计。
    cmiv 重庆海关1922-1931年十年调查报告,《四川文史资料选辑》,第十三辑,1964年。
    cmv 若戌编:《金贵银贱问题之讨论》,上海华通书局发行,一册,1930年3月版第150页。
    cmvi 上海市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上海市国际贸易学会学术委员会编:《上海对外贸易》,上册,1989年版,第184页。
    cmvii 上海存银概数表:
    各年末
    合计银元(千元)
    1928
    186985
    1929
    267192
    1930
    275914
    1931
    251072
    1932
    438339
    上海满铁调查资料第十三编:《恐慌の发展过程に於ける----支那币制改革の研究》,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上海事务所,昭和十一年版,第249页。
    cmviii [美] 小科布尔:《上海资本家与国民政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77页。
    cmix 杨荫溥:《民国财政史》,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5年版,第60-61、70页。
    cmx 中央银行经济研究处编:《德意日三国最近之银行业》,商务印书馆1932年版,第55页。
    cmxi 同上,第70页。
    cmxii 刘佛丁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04页。
    cmxiii 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9页表2-9及40、45页。
    cmxiv 《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四),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130页。
    cmxv 若戌编:《金贵银贱问题之讨论》,上海华通书局发行,一册,1930年3月版第4页。
    cmxvi 《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四),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130页。
    cmxvii 若戌编:《金贵银贱问题之讨论》,上海华通书局发行,一册,1930年3月版第6页。
    cmxviii 《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四),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130页。
    cmxix 若戌编:《金贵银贱问题之讨论》,上海华通书局发行,一册,1930年3月版,第148页。
    cmxx 同上,第152页。
    cmxxi 同上,第153页。
    cmxxii 工商部工商访问局编:《金贵银贱问题丛刊》1930年9月版,第481页。
    cmxxiii 同上,第482。
    cmxxiv 同上,第486页。
    cmxxv 濒于险境之社会经济《上海时事新报》,1930年8月30日。
    cmxxvi Wen pin wei : The currency problem in china columbia university 1914,p.14.亦可见李明亮对于四川使用铜元农民的研究《四川农祸之原因》,实业部银价物价讲座委员会:《中国银价物价问题》,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67-68页。
    cmxxvii 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编:《国内商业汇兑要览》,民国十四年编,第344页。
    cmxxviii 平山敬三:《支那に於ける银と物价奥付》,东京经济调查局,昭和十一年版,第55-56页。
    cmxxix Wen pin wei : The currency problem in china columbia university 1914,p.107.时间更长的统计可看实业部银价物价讨论委员会:《中国银价物价问题》,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51页。
    cmxxx 若戌编:《金贵银贱问题之讨论》,上海华通书局发行,一册,1930年3月版,第25页。
    cmxxxi 同上,第66页。
    cmxxxii 如行政院秘书处抄送林百克函请借麦借银方针公函,见《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四),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147-148页。
    cmxxxiii 季啸风主编:《中华民国史史料外编----前日本末次研究所情报资料》46册,广西师大出版社1996年版。第562页。
    cmxxxiv 《大公报》,1930年月1月17日。
    cmxxxv 南京专电,《大公报》,1930年1月16日。
    cmxxxvi 《民国二十年关税收支状况》,《银行周报》第16卷第2号,1932年1 月26日。
    cmxxxvii 《上海近代社会经济发展概况(1882-1931)--[海关十年报告]译摘》,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年版,第259页。
    cmxxxviii 《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第二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3页。
    cmxxxix 杨格著,陈泽宪等译《中国财政经济状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13页。
    cmxl 季啸风主编:《中华民国史史料外编----前日本末次研究所情报资料》46册,广西师大出版社1996年版。第588页
    cmxli同上,第590页
    cmxlii 《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四),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135页。
    cmxliii 同上,第145页。
    cmxliv 孙科曾言:“实行金本位制”“不是政府一纸命令所能成功。……我国对此毫无准备,暂时当难办到即时采用金本位制。”(《各方对于金贵银贱之救济之意见》,《银行周报》第14卷第4号,1930年1月21日。)有人也还以俄国为例说明金本位制实行需待时日,俄国1876年即实行关税征金币,但到了1897年才实行金本位制,时隔31年。以反对马上实行。(戴铭礼:《海关金单位》,《银行周报》第14卷第16号,1930年5月6日。)
    cmxlv 1931年秋,英国、瑞士、挪威等国放弃金本位,日本继之。1933年美国也采取同样步骤。
    cmxlvi 季啸风主编:《中华民国史史料外编----前日本末次研究所情报资料》46册,广西师大出版社1996年版,第584页。
    cmxlvii 同上,第588页。
    cmxlviii 同上,第561页。
    cmxlix《大公报》,1930年6月8日。
    cml 金银价最近之观察,《天津大公报》,1930年5月22日。
    cmli 同上。
    cmlii [美]杨格著,陈泽宪等译《中国财政经济状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11页。
    cmliii 《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四),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版,第146页。
    cmliv 金陵大学农业经济系:《中华民国二十年水灾区域之经济调查》,《金陵大学丛刊》(新号)第一号,1931年5月。
    cmlv 《上海近代社会经济发展概况(1882-1931)--[海关十年报告]译摘》,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年版,第251页。
    cmlvi [美]杨格著,陈泽宪等译《中国财政经济状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17页。
    cmlvii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金融研究所:《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史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37页。
    cmlviii [美]易劳逸:《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流产的革命》,中国青年出版社,1992年版,第230-231页。
    cmlix 每周证券,《银行周报》,第十五卷第三十七号,1931年9月29日。
    cmlx 《申报》,1932年1月15日。
    cmlxi 银钱业联席会议,1932年月1月13日,上海市档案馆银行业同业公会档案,Q173-1-68。
    cmlxii 马寅初:中国与银问题,《马寅初全集》,第六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79页。
    cmlxiii 石毓符著:《中国货币金融史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65-266页。
    cmlxiv 赵兰坪:《现代币制论》,正中书局,1942年版,第248页。
    cmlxv 工商部工商访问局编:《金贵银贱问题丛刊》1930年9月版。第23页。
    cmlxvi 石毓符著:《中国货币金融史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65页。
    cmlxvii 依W.F.Spalding:《银价问题与远东》,太平洋国际学会丛书,无出版年月。及《百年来之银价》《大公报》,1930年1月17日材料综合。
    cmlxviii [美]迈克尔.罗索:《院外集团与美国东亚政策》,复旦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4-5页。
    cmlxix 上海市政协编:《旧上海的金融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9-40页。
    cmlxx [美]小科布尔:《上海资本家与国民政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64页。
    cmlxxi [美]阿瑟.W.克劳弗德:《新政下的货币管理》,美国公共事务委员会,1940年,第50页。见[美]迈克尔.罗索:《院外集团与美国东亚政策》,复旦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9页。
    cmlxxii Silver and price in China "Report of committee for the study of silver values and commodity prices", Ministry of Industries, The commercial press ltd, shanghai china,1935,p.110-121.
    cmlxxiii 卓遵宏:《中国近代币制改革史》,[台北]国史馆1986年版,第276页。
    cmlxxiv The secretary of the state to the consul central at Shanghai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1934,vol.3,p.441.
    cmlxxv 王丕烈:一年来的美国银政策与世界银价前途,《银行周报》,第十九卷第四期,第12页。
    cmlxxvi [美]小科布尔:《上海资本家与国民政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164页。
    cmlxxvii 《旧上海的金融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8页。
    cmlxxviii 海关报告,转引自叶世昌、潘连贵:《中国古近代金融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74页。
    cmlxxix [美]小科布尔:《上海资本家与国民政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70页。1934年7月纽约银价每盎司为0.4625美元,1935年7月升至0.7437美元。卓遵宏:《中国近代币制改革史》,[台北]国史馆1986年版,第277页。
    cmlxxx 仇华飞:《30年代白银问题与中美关系》,顾云深主编:《鉴往知来:百年来中美经济关系的回顾与前瞻》,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64页。
    cmlxxxi《穆藕初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414页。
    cmlxxxii 银价决定在何处,《北平晨报》,1932年9月17日。
    cmlxxxiii [美]小科布尔:《上海资本家与国民政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71-172页。
    cmlxxxiv 常南:《英国汇丰银行的经济掠夺》,《天津文史资料选辑》,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cmlxxxv 钟祥财:《法币政策前后中国的货币理论》,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版,第11页。
    cmlxxxvi 梅远谋:《中国的货币危机》,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4版,第47页。
    cmlxxxvii 汇丰等银行又运出大批现银,《钱业月报》,第十四卷第八号,1934年8月15日。
    cmlxxxviii 钟祥财:《法币政策前后中国的货币理论》,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版,第16页。
    cmlxxxix汇丰等银行又运出大批现银,《钱业月报》14卷8号1934年8月15日。
    cmxc 同上。另可见上海金融史话编写组:《上海金融史话》,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123页。
    cmxci 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档案,转引自史全生主编:《中华民国经济史》,江苏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17页。
    cmxcii 花旗银行档案,《美国花旗银行在华史料》,中国金融出版社1990年版,第417-426页。
    cmxciii 大量白银流出之可惊,《钱业月报》,十四卷九号1934年9月15日。
    cmxciv 《旧上海的金融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9-40页。
    cmxcv 国民政府行政院档案,转引自史全生主编:《中华民国经济史》,江苏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17页。
    cmxcvi 埃里斯顿.H.B.:《中国废黜白银》,《外交季刊》第14卷,1936年1月。转见[美]迈克尔.罗素:《院外集团与美国东亚政策》,复旦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93-94页。
    cmxcvii 郑会欣:“中美白银协定”述评,《民国档案》,1986年第2期。
    cmxcviii 《东京日日新闻》1935年[昭和十年]10月20日,转引自前引郑会欣文。
    cmxcix 资料来源:《上海市年鉴》1936第1卷,第K-183,187-189页,郑充恭“银价腾贵与中国”载《东方杂志》1935年7月1日,第51页。[美]小科布尔:《上海资本家与国民政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68页。
    m 《益世报》,1934年5月20日。
    mi 《益世报》,1935年4月24日。
    mii 上海满铁调查资料第十三编:《恐慌の发展过程に於ける----支那币制改革の研究》,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上海事务所,昭和十一年版,第249页。而厂条为中国中央造币厂为应付金融业的储备减少而大量铸造。
    miii T'ang leang-li: China's new currency system, China united press1936,p68.
    miv 《华北日报》,1934年9月2日。
    mv 《国际贸易导报》,第六卷第十二号,190页。据《穆藕初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392页。
    mvi 杨格:《1927至1937年中国财政经济状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35页。
    mvii 《二十四年十一月份财政部钱币司工作报告(1935年12月21日)》,《历史档案》,1982年第1期。
    mviii 《中央银行月报》,第五卷第四号,1936年4月。
    mix 徐蓝:《英国与中日战争》,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第75页。
    mx 美国国务院档,895.515\372,1934年12月16日。转引自杨格:《1927至1937年中国财政经济状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49页。
    mxi 《国际贸易导报》,第六卷第十二号,190页。据《穆藕初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392页。
    mxii 沈麟玉:我国币制改革经过,《中央银行月报》,第四卷第十一号,1935年11月。
    mxiii 民国二十四年币制法案参考文献,《中央银行月报》,第四卷第十一号,1935年11月。
    mxiv 国民政府1932及1933年两会计年度财政报告,1935年2月,《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财政经济(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562页。
    mxv 钟祥财:《法币政策前后中国的货币理论》,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版,第11页。
    mxvi 国民政府拟具1934年度及该期以后财政情形报告,1936年8月1日,《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财政经济(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569页。
    mxvii 《中行月刊》,1934年11月份,本表指数以1926年年底为100。
    mxviii 《穆藕初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399页。
    mxix 据《美国贸易月报》,《穆藕初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414页。
    mxx 汪熙:《门户开放政策的一次考验----美国白银政策及其对东亚的影响(1934-1937)》,入江昭等编:《巨大的转变:美国与东亚(1931-1940)》,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37页。
    mxxi 杨玉圣:《中国人的美国观----一个历史的考查》,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35页。
    mxxii 刘幼堂:云南财政和金融的相互影响,《云南文史资料选辑》,第29辑,云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另可见解乐三:庆正裕商号回忆录,施鲁次:福春恒的兴起发展及其沿革,杨卓然:滇人赴缅做工及经商情况简述,均见《云南文史资料选辑》,第9辑,1965年2月。
    mxxiii 常南:《英国汇丰银行的经济掠夺》,《天津文史资料选辑》,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mxxiv 《旧上海的金融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9-40页。
    mxxv 有关日本策动华北走私情况档案史料选,《民国档案》,1987年第4期。
    mxxvi 同上。
    mxxvii 同上。
    mxxviii 同上。
    mxxix 《银行周报》,第十九卷第十一期。
    mxxx 国民政府财政部档案,转引自史全生主编:《中华民国经济史》,江苏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17页。
    mxxxi 《上海现代大事记》1935年,上海辞书出版社1996年版。
    mxxxii 《厦门海关志》,科学出版社1994版,第250-251页。
    mxxxiii 《厦门关与总税务司署缉私工作来往秘函》,厦门海关档案,卷号036。
    mxxxiv 连心毫:三十年代台湾海峡海上走私与海关缉私,《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7年第三期。
    mxxxv 秦庆均:民国时期广东财政史料,《广州文史资料》,选辑第二十九辑,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5页。
    mxxxvi T'ang leang-li: China's new currency system, China united press1936,p71.
    mxxxvii 同上。
    mxxxviii 国民政府财政部档案,转引自史全生主编:《中华民国经济史》,江苏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17页。
    mxxxix [美]迈克尔.罗索:《院外集团与美国东亚政策》,复旦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9页。
    mxl 上海市政协编:《旧上海的金融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9-40页。
    mxli 同上。
    mxlii [美]小科布尔:《上海资本家与国民政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66页。
    mxliii 林维英著,朱义析译:《中国之新货币制度》,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34页。“批发商品价格于1932年下降了5%,1933年下降了9.4%,1934年再下降了9.4%。”见[美]迈克尔.罗索:《院外集团与美国东亚政策》,复旦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9页。
    mxliv [美]小科布尔:《上海资本家与国民政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66页。
    mxlv 同上。
    mxlvi [美]小科布尔:《上海资本家与国民政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65页。
    mxlvii [美]迈克尔.罗索:《院外集团与美国东亚政策》,复旦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9页。
    mxlviii [美]小科布尔:《上海资本家与国民政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68页。
    mxlix 上海市政协编:《旧上海的金融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40页。
    ml 《经济统计月志》,第四卷第九期,1936年9月。
    mli 林维英著,朱义析译:《中国之新货币制度》,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65页。
    mlii 《中国白银问题》,第14-15页。转引自叶世昌、潘连贵:《中国古近代金融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75页。
    mliii 林维英著,朱义析译:《中国之新货币制度》,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34页。
    mliv 1935年初时,上海钱庄就倒闭了11家。见上海金融史话编写组:《上海金融史话》,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128页。
    mlv 上海美商美丰银行报告清理案,《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财政经济(四),江苏古籍出版社年1994版,第584页。
    mlvi 张素民:《中国金融问题解决方案之商榷》,《文化建设月刊》,第一卷第十期,1935年7月。
    mlvii 上海市人民银行金研所编:《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史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412-413页。
    mlviii 同上,第413页。
    mlix 上海市政协编:《旧上海的金融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7、200、205页。
    mlx 同上,第188页。
    mlxi “1935年倒闭和停业的银行有12家,占当时上海民族资本银行总数六十七家的17.91%。”上海金融史话编写组:《上海金融史话》,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126页。
    mlxii 杨荫溥:《美国白银政策对中国之影响》,《申报月刊》,第3卷第9号,1934年9月。
    mlxiii Frank m. tamagna:Banking and Finance in China, International secretariat Institute of pacific relations publications office, New York.1942.pp82-83.
    mlxiv 顾季高、顾翊群、张家骧、顾宝衡、毛起鹒、马寅初等反对提升银价或指出银价高涨对中国经济的危害。相关文献可见:[美]迈克尔.罗索:《院外集团与美国东亚政策》,复旦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40-44页。The silver problem and china's economic plight, Finance and Commerce , Shanghai, may 17,1933.《顾翊群访问记》,1969年1月24日,台北。张家骧:《银价提高与中国之关系》,《银行周报》,第19卷第15期,1934年4月24日。顾宝衡:《美国白银政策及对我国之影响》,《外交评论》,第3卷第6期,1934年6月。毛起鹒:《美国白银政策与中国》,《东方杂志》第31卷第8期,1934年4月。尹伯端:《银价问题的检讨》,《东方杂志》,第31卷第8期,1834年4月。马寅初:《美国白银政策与我国之利害》,《时事月报》第10卷第4期,1934年4月。甚至在华外国商人也反对,如耿爱德:《白银在中国》,《中国杂志》,第20卷,1934年5月。
    mlxv 1934年2月20日,上海银行公会致电美国总统罗斯福,反对提高银价。见[美]迈克尔.罗索:《院外集团与美国东亚政策》,复旦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9页。银行公会认为美国白银政策是给中国“千百万人带来灾难的政策。”上海总商会也致电罗斯福,反对美国白银政策。见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1934,vol.3,p.428.国内银行家如贝淞荪等的言论见《银行周报》,国内要闻,第十八卷第七期。
    mlxvi [美]迈克尔.罗索:《院外集团与美国东亚政策》,复旦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0-22页。
    mlxvii 国民政府1932及1933年两会计年度财政报告,1935年2月,《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财政经济(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561页。
    mlxviii [美]迈克尔.罗索:《院外集团与美国东亚政策》,复旦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9页。
    mlxix 《孔庸之先生演讲集》,南京1934年版,第159-162页。
    mlxx 同内要闻,《银行周报》,第十八卷,第十二期。
    mlxxi 《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第2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1页。
    mlxxii 国民政府1932及1933年两会计年度财政报告,1935年2月,《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财政经济(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546页。
    mlxxiii 刘振东:白银出口税开征及中美白银换文之内容,《时事月报》,第11卷第5期,1934年11月。
    mlxxiv 总统府机要档案,卓遵宏等编:《抗战前十年货币史资料》,二白银问题,[台北]国史馆1987年版,第78-79页,第77页。
    mlxxv 卜明主编:《中国银行行史》,中国金融出版社1995年版,第224页。
    mlxxvi 任建树主编:《上海现代大事记》,上海辞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601页。
    mlxxvii 卜明主编:《中国银行行史》,中国金融出版社1995年版,第225-226页。
    mlxxviii [日]饭岛幡司:《支那币制之研究》,有斐阁昭和十二年版,第271页。
    mlxxix 国民政府档案,卓遵宏等编:《抗战前十年货币史资料》,二白银问题,[台北]国史馆1987年版,第78-79页。
    mlxxx [美]迈克尔.罗索:《院外集团与美国东亚政策》,复旦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61页。
    mlxxxi 杨玉圣:《中国人的美国观----一个历史的考查》,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39页。
    mlxxxii 财政部钱币司检送1928-1937年国币对金价值指数计算表函稿(1938年5月10日),见《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财政经济(四),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版,第303页。
    mlxxxiii 如“九五”期间,一些学者讨论了旧中国政府行为与近代经济发展的关系。徐建生研究了民国初年的经济政策,认为民初政治和经济一样具有“貌新实旧”的二元性质,这导致了民初政策的双重矛盾,即扶植奖励的导向和控制聚敛的实质,其积极作用十分有限,难以完成引导现代化进程的使命。徐卫国批评了抬高清末“新政”,贬低辛亥革命的论点,认为清末“新政”虽然在不少方面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制度变革本身局限性极大,政策具体施行中又出现严重的游移和摇摆,清末经济政策既有资本主义色彩,又保留了浓厚的封建保守性,同时还有严重的非自主性、半殖民地性,不能将清末新政夸大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见“九五”以来中国经济史学科研究简况(2001.03.09),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网站。
    mlxxxiv 近代化或现代化表现在部门经济上,常常以工业化为前题。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的武力先生的《1860-1978年中国工业化过程中政府作用分析》一文认为: 中国工业化的历程实际上是政府主导和推进型。由政府举办现代企业来推进工业化是中国近代以来工业化的特点之一。因此,政府与国有企业的关系,国有企业的比重、地位和作用遂成为影响中国工业化进程的重要因素。由中国近代以来政府大量兴办企业来推进工业化的历史,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以“洋务运动”为代表的清政府统治时期;二是以“节制资本”为代表的国民党统治时期;三是以“社会主义改造”为代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在这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尽管国内外的环境不同,所处的工业化阶段不同、政府的性质和效率不同,但是在上述问题上却具有不少共同点。在清政府统治时期,由于工业化是从军事工业和与此相关的采矿交通开始的,"官办"企业表现为非常典型的“政企不分”,由各级官僚所把持。比较清政府、国民党政府和1978年以前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就会发现其国有企业具有以下共同特点:(1)国有企业控制了有关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2)政企不分。严重时企业甚至控制在有关官僚的个人手中。(3)国有企业在现代经济中所占比重很大,普遍进入竞争性行业,并得到政府的优惠。但他认为近代以来中国政府在工业化中起着主导作用,是与1840年以前传统社会中政府的作用和由此形成的观念分不开的。由于清政府长期禁止民间自发进行工业化,而政府的工业化行为又因腐败而成效甚微,可以说,清政府实际扮演了阻碍工业化进程的角色。从北洋政府到南京国民党政府,在客观上都扮演了阻碍工业化进程的角色。见(联合论坛.北京)网站。
    mlxxxv杨小凯:中国的原始资本主义 (或商业资本主义)——晚清的经济历史。古典自由主义思想网站 www.sinoliberal.com
    mlxxxvi杨小凯:中国的原始资本主义 (或商业资本主义)——晚清的经济历史。古典自由主义思想网站 www.sinoliberal.com
    mlxxxvii [法]白吉尔:《(1911-1937)中国资产阶级的黄金时代》,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页。
    mlxxxviii 同上,第33页。
    mlxxxix 美国历史学家帕克斯.M.小科布尔所著的The Kuomintang regime and the shanghai capitalists一书在中国大陆有两个译本,一为杨希孟所译的《上海资本家与国民政府1927-1937》,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另为蔡静仪所译的《江浙财阀与国民政府》南开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南开本错误较少。这本书自其出版至今在世界中国近现代经济史学界,影响较大,而且逐渐成为冶中国近现代经济史学者的必读书目。
    mxc [美]小科布尔:《上海资本家与国民政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3页。
    mxci 同上,第3页。
    mxcii 同上,第310页。
    mxciii 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一直说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就是共产主义,“国家一切大实业,如铁路、电气、水道等事务,皆归国有,不使一私人独享其利。”见《总理全集》第2集,《民主主义与社会革命》。对于发展国家资本的具体办法,《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提示的是:“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独占性质,或属规模宏大为私人之力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此则节制资本之要旨也。”宋子文不仅是这条道路的信仰者,也是执行者。1942年10月8日,他在给弗兰克所著的《中国的银行业务与金融》一书的序言中说:“一直到最近三十年、特别是近十五年银行业务与金融改革发生以前,传统的钱庄在以往的几个世纪里发挥了其作用。依孙中山博士的真知灼见而建立民国后,他预言中国的金融、工业、交通体系需要重新构建,而且对于这一国家重建有着广泛综合的计划。”见Frank m.tamagna: Banking and Finance in China, International secretariat Institute of pacific relations publications office, New York.1942.Perface.这种思想只是到了1940年代后期开始出现变化。特别是在国民政府崩溃前曾进行过所谓的“国营企业出售”,但是认真分析起来,这更是对通货膨胀治理的一种手段。
    mxciv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政府的职能通常是:保护公民的各项自由;生产公享品;再分配产权。其它一些经济学流派对政府在经济中的职能限定性更为严格,参见[德]柯武刚等著:《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第五章及第十章第二节,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mxcv 何炳贤、候厚吉:《世界统制经济问题》,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
    mxcvi 《穆藕初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371页。
    mxcvii 同上,第373页。
    mxcviii 同上,第372页。
    mxcix 同上,第373页。
    mc 同上,第378页。
    mci 季啸风主编:《中华民国史史料外编----前日本末次研究所情报资料》,广西师大出版社1996年版。第39册P288
    mcii 林毅夫:《经济学研究方法与中国经济学科发展》,2000年8月4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做学术讲演记录,同时,参考了2000年7月18日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首届“经济学优秀大学生夏令营”上的报告整理而成。
    mciii [美]小科布尔:《上海资本家与国民政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7页。
    mciv 同上,第21页。
    mcv 同上,第18页。
    mcvi 可参见张郁兰:《中国银行业发展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mcvii 洪葭管、张继凤著:《近代上海金融市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64-165页。
    mcviii 张公权:《内地与上海》,《银行周报》,第18卷第14期,1934年4月17日。
    mcix [美]小科布尔:《上海资本家与国民政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6页。
    mcx 同上,第57页。
    mcxi 维尔.罗杰斯说:“人类有史以来已经有三项伟大的发明,火、轮子和中央银行。”可参见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萨缪尔森在其名著《经济学》中对于中央银行的论述。见[美]保罗.萨缪尔森等著:《经济学》,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400-416页。
    mcxii 详见一九二八年全国经济会议史料[四],《档案与史学》,1996年第4期。
    mcxiii 吴景平:《宋子文评传》,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24页。
    mcxiv 1928年7月24日,《顺天时报》。“南京国民党政府成立后,曾有把中国、交通两银行合并成中央银行或把中国银行改组为中央银行的拟议。”洪葭管:《在金融史园地里漫步》,中国金融出版社1990年版,第276页。
    mcxv 杨汝梅:《国民政府财政概况论》,中华书局1938年版,第480-481页。
    mcxvi 季啸风主编:《中华民国史史料外编----前日本末次研究所情报资料》,第40册,广西师大出版社1996年版,第100页。
    mcxvii [美]小科布尔:《上海资本家与国民政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90页。
    mcxviii 比较详细记载白银风潮及对中国经济影响的后人著作可参见:[美]迈克尔.罗素著,郑会欣译:《院外集团与美国东亚政策----30年代美国白银集团的活动》,复旦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美]阿瑟.恩.杨格著:《1927-1937年中国财政经济情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mcxix 上海市政协编:《旧上海的金融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40页。
    mcxx 张素民:《白银问题与中国币制》,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19页。
    mcxxi 由于银行有着创造货币的机能,因而“银行界能够影响产出的构成、经济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因此银行界的这一威力已受到政府的管制。”见[美]杰里米.阿塔克等著:《新美国经济史----从殖民地时期到1940年》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93页。在美国“金融监管理论从30年代开始呈现严格、广泛的政府金融监管。对金融机构具体经营行为的干预成为20世纪30-70年代金融监管的主要内容。”见史小坤等:《美国金融业经营和监管制度变迁的制度经济学分析》,《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mcxxii 参见:政府干预的扩展:从面包价格到小麦价格,[美]杰里米.阿塔克等著:《新美国经济史----从殖民地时期到1940年》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也正是在大危机时代,资本主义理论界出现了政府干预理论,代表就是凯恩斯的名著《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这个理论的“最后任务,也许是在我们实际生活中的经济体系中找出几个变数,可以由中央当局来加以统制和管理。”这个理论迅速被危机中的一些资本主义国家运用于实践,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一种政府加强对经济干预、调节、控制的趋势。
    mcxxiii [德]柯武刚等著:《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466页。
    mcxxiv 卜明主编:《中国银行行史》,中国金融出版社1995年版,第103页。
    mcxxv 同上,第103页。
    mcxxvi 马寅初:银价跌落救济问题,《马寅初全集》,第六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99页。
    mcxxvii 交行档案,1924年4月23、24日董事会记录,第13号。见翁先定:《交通银行官场活动研究(1907-1927)》,《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集刊》第11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403页。
    mcxxviii 交行档案:交通银行第四届行务会议议事,1925年梁总理演说。翁先定:《交通银行官场活动研究(1907-1927)》,《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集刊》第11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401页。
    mcxxix 张公权:《[张公权先生自述往事答客问]勘误补述》,第129-130页。转引自毛知砺:《张嘉傲(王字边)与中国银行的经营与发展》,国史馆1996年印行,第152页。
    mcxxx 邓先宏:中国银行与北洋政府的关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集刊》第11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355-356页。
    mcxxxi翁先定:《交通银行官场活动研究(1907-1927)》,《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集刊》第11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401页。
    mcxxxii 许涤新 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三卷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资本主义,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78页。
    mcxxxiii他又说:“ 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总裁这两个职务,在1928年-1945年的18年中,都是四大家族宋、孔自己担任。1945年孔祥熙因贪污搜刮名声太差而下台,这两个职务才由异姓人担任,然而四大家族仍以高一级地位加以控制,如俞鸿均任财政部长,他直接听命于蒋介石,贝祖诒任中央银行总裁,要随时请示行政院长宋子文。”洪葭管:《在金融史园地里漫步》,中国金融出版社1990年版,第308页。
    mcxxxiv 洪葭管:《在金融史园地里漫步》,中国金融出版社1990年版,第290-291页。
    mcxxxv 同上,第308页。
    mcxxxvi 赵德馨:市场化与工业化:经济现代化的两个主要层次,《中国经济史研究》,2001年第1期。
    mcxxxvii 曲宏政:《加快发展非国有银行体系》,河北经济日报,2001年3月5日。
    mcxxxviii 可参见任何一本《西方经济学》教材。诸如[美]保罗.萨缪尔森等著:《经济学》,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6页。
    mcxxxix [美]小科布尔:《上海资本家与国民政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0页。
    mcxl 原注:财政部民国十九年---二十一年度财政报告,第11页。
    mcxli [美]小科布尔:《上海资本家与国民政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01页。
    mcxlii 同上,第308页。
    mcxliii 孙科:《建设大纲草案及其说明》,《革命文献》,第22辑,第367页。
    mcxliv 定义可见张跃庆等:《经济大辞典》,海洋出版社1992年版,公共经济学,第106页。详可见张军:《特权与优惠的经济学分析》,立信会计出版社1995年版,第二章。更为简单明确的定义为:设租是议员和官僚们配置“租金”的政治性活动。“租金”指不是靠市场竞争努力而获得的收入。见[德]柯武刚等著:《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398页。
    mcxlv杨小凯:中国的原始资本主义 (或商业资本主义)——晚清的经济历史。古典自由主义思想网站 www.sinoliberal.com
    mcxlvi杨小凯:民国经济史 (1912-1949), 古典自由主义思想网站 www.sinoliberal.com
    mcxlvii 陈伯达:《中国四大家族》,华东新华书店1949年版,题记。
    mcxlviii [美]小科布尔:《上海资本家与国民政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306-307页。
    mcxlix 张军:《特权与优惠的经济学分析》,立信会计出版社1995年版,第42页。
    mcl [英]哈耶克著:《经济、科学与政治》,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前言第7页。
    mcli 《腐败:权力与金钱的交换》,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年版,第112-127页。转自张书第33页。
    mclii 张军:《特权与优惠的经济学分析》,立信会计出版社1995年版, 第32页。
    mcliii 见范小方、李永铭《陈果夫与陈立夫》,武汉出版社1993年版。王学庆《蒋介石和陈立夫、陈果夫》,吉林文史出版社1994年版。
    mcliv 陈伯达:《中国四大家族》,华东新华书店1949年版,第45页。
    mclv 京翼:陈立夫病危,《环球时报》,2000年12月12日。
    mclvi [法]雅克.德拉律:《盖世太保史》,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年版,第1-2页。
    mclvii “经济发展中的后发劣势又被称为‘对后发者的诅咒’。它是指下列现象:经济发展中的后起者往往有更多空间模仿发达国家的技术,用技术模仿来代替制度模仿。因为制度改革比模仿技术更痛苦,更触痛既得利益。但多模仿技术的空间反而使制度改革被迫延缓。这种用技术模仿代替制度模仿的策略,短期效果不差,但长期效果极差。”《经济学消息报》第403期。经济学家沃森在财政联邦主义、政治经济学等领域很有建树,“后发劣势”概念就是他提出来的。英文名称叫“Curse To The Late Comer”,即“对后来者的诅咒”。 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经济学系教授杨小凯曾在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讲演过《后发劣势》,并引发讨论。见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网站(http://www.unirule.org.cn)。笔者认为后发劣势主要出现在明显的路径追随中。
    mclviii 陈度:《中国近代货币问题汇纂》,另见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编:《中国近代货币史资料》,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637页。
    mclix 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编:《中国近代货币史资料》,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643-645页。
    mclx 吴斐丹:《中国币制改革之史的发展》,《财政学报》第一卷第五期,1943年7月。
    mclxi 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编:《中国近代货币史资料》,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653-654页。
    mclxii 丁洪范:中国晚近币制改革之总检阅,《交易所周刊》,第一卷第五十期,1936年1月18日。
    mclxiii 沈云龙:《近三十年来我国币制改革的检讨》,国魂书店1936年版,第4页。
    mclxiv Project of Law for China of A yold standard currcucy system in china togeter with a Report in Snppert Thereof.
    mclxv 美国政府依中美商约于1903年3月组织的国际汇兑委员会Commission on international Exchange,以精琪G.W.jenks、汉那H.Hanna、孔那蜕C.A.Coant等为委员,在1903-1904年间共发表了四份报告,即1.Memoranda on a New monetary System for china.1903. 2.Stobility of International Exchange,Washington.1903.3.Consideration on A New monetary system for china, New york.1904.4.Yold standard in International Trade, Washington.1904. 第一个报告即《中国新圜法条议》或《精琪提案》或《美国计划》。第三个报告即为《中国新圜法诠解》。
    mclxvi 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编:《中国近代货币史资料》,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1189页。
    mclxvii 此时还有人提出了银两本位,如华格尔S.R.Wage,1915年在上海出版了中国之通货与银行Chinese Currency and Banking,认为银两存在这么多年,自然有其优点,不如发展之。
    mclxviii 卫斯林G. Vissering和罗斯脱W. A. Roest均为中国所请顾问,1911年先在荷兰阿姆斯特发表了《中国通货论》第一卷货币问题On Chinese currency. Vol ⅠThe monetary problem ,后卫斯林辞职,罗斯脱继任,1913年罗氏病死于辽宁,卫斯林重新接任,并于1914年发表了《中国通货论》第二卷银行问题On Chinese currency. Vol Ⅱ The banking problem,一般人所知的《中国币制改革刍议》一书,是《中国通货论》第一卷中的一部分。
    mclxix 袁远福、缪明杨编著:《中国金融简史》,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年版,第111页。
    mclxx 沈云龙:《近三十年来我国币制改革的检讨》,国魂书店1936年版,第6页。
    mclxxi 同上,第8页。
    mclxxii 贾士毅:民国初年的几任财政总长?梁启超,见夏晓虹编:《追忆梁启超》,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年版,第249页。
    mclxxiii 沈云龙:《近三十年来我国币制改革的检讨》,国魂书店1936年版,第9页。
    mclxxiv 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第一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67页。
    mclxxv 卓遵宏:中国国民党的货币政策1894-1937,民国史研究丛书之八《中国国民党党史资料与研究》,“中华民国”史料研究中心1989年版,第238页。
    mclxxvi 《国父全集》,《钱币革命》,中央党史会编印,台北1973年版,第93-94页。
    mclxxvii 《建国方略·孙文学说》(1917—1919年),《孙中山全集》第6卷,第l76页。
    mclxxviii 同上,第170页。
    mclxxix 《倡议钱币革命对抗沙俄侵略通电》(1912年12月3日),《孙中山全集》第2卷,第545页。
    mclxxx 《中国国民党党纲》(1923年1月1日),《孙中山全集》第7卷,第5页。
    mclxxxi 《复李村农函》(1919年秋),《孙中山全集》第5卷,第122页。
    mclxxxii 《倡议钱币革命对抗沙俄侵略通电》(1912年12月3日),《孙中山全集》第2卷,第547页。
    mclxxxiii 同上,第544页。
    mclxxxiv 同上,第545页。
    mclxxxv 《给杨希闵的指令》(1923年3月8日),《孙中山全集》第7卷,第l69页。
    mclxxxvi 《倡议钱币革命对抗沙俄侵略通电》(1912年12月3日),《孙中山全集》第2卷,第545页。
    mclxxxvii 同上,第545页。
    mclxxxviii 同上,第545页。
    mclxxxix 《国父全集》,《国民党政见宣言》,中央党史会编印,台北1973年版,第800-801页。
    mcxc 《中国国民党财政政策》,第42-42页。另见卓遵宏:中国国民党的货币政策1894-1937,民国史研究丛书之八《中国国民党党史资料与研究》,“中华民国”史料研究中心1989年版,第243页。
    mcxci 《中国国民党财政政策》,第54页。
    mcxcii 卓遵宏:中国国民党的货币政策1894-1937,民国史研究丛书之八《中国国民党党史资料与研究》,“中华民国”史料研究中心1989年版,第245页。
    mcxciii 吴斐丹:《中国币制改革之史的发展》,《财政学报》第一卷第五期,1943年7月。
    mcxciv 卓遵宏:中国国民党的货币政策1894-1937,民国史研究丛书之八《中国国民党党史资料与研究》,“中华民国”史料研究中心1989年版,第245-246页。
    mcxcv 蒋介石:《第三次全国财政会议训词》,第10页。
    mcxcvi 徐堪:《徐可亭先生文存》,第40-41、47页,台北1970年版。
    mcxcvii 参见王业键:《中国近代货币与银行的演进》(1664-1937年),台北南港1981年版。
    mcxcviii 中国国民党文化工作会主编:《中国国民党与经济建设》,第51-52页,1984年版。
    mcxcix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一零二七 254。
    mcc 同上。
    mcci 在上海英商公会第二届年会上上海汇丰银行经理斯迪特要求中国政府改革币制的备忘录,1920年11月。英文《中国年鉴》,1921-1922年,第308页。另见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中国近代货币史资料》,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1169页。
    mccii 张公权:《中国货币与银行的朝向现代化》,见薛光前编:《艰苦建国的十年》,台北正中书局,1971年版,另见罗荣渠、牛大勇编:《中国现代化历程的探索》,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96页。
    mcciii 上海市政协编:《旧上海的金融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97页。
    mcciv 同上,第198页。
    mccv 同上,第256页。
    mccvi [韩]金承郁:北京政府时期的上海银行公会,上海金融的国际化与现代化国际研讨会论文,2002年复旦大学。
    mccvii 卜明主编:《中国银行行史》,中国金融出版社1995年版,第306页。
    mccviii [法]白吉尔:《(1911-1937)中国资产阶级的黄金时代》,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06页。
    mccix 《中国银行行史资料汇编》,上编三,档案出版社1991年版,第1866页。
    mccx 《银行周报》,第十三卷第四十三号,1929年11月5日。
    mccxi 《银行周报》,第十五卷第十号,1931年3月24日。
    mccxii 《钱业月报》,第十一卷第十号,1931年10月15日。
    mccxiii 经济会议金融股委员议事录,《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财政经济(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70--82页。
    mccxiv 市政府改两为元之意见《钱业月报》第九卷第十二号
    mccxv 《中华民国史档案史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财政经济(1),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83-84页。
    mccxvi 吴景平:《宋子文思想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18页。
    mccxvii 《申报》,1928年11月1日。
    mccxviii 吴景平:《宋子文思想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18页。
    mccxix 吴景平:《宋子文评传》,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35-136页。
    mccxx 吴景平:《宋子文思想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23页。
    mccxxi 《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辑,第102页。
    mccxxii 吴景平:《宋子文思想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19页。
    mccxxiii 耿爱德口述、蔡爱百译:外商对废两改元之态度,《银行周报》,第十七卷第十四期,总第795期,1933年4月18日,15-17页。
    mccxxiv 吴景平:《宋子文思想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24页。
    mccxxv 马寅初:《废两改元问题》,大公报1932年7月17日。
    mccxxvi 上海市政协编:《旧上海的金融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8页。
    mccxxvii 沈忆梅致上海钱业同业公会执行委员会的信,上海档案馆:其174-2-28。
    mccxxviii 虞洽卿致蒋介石的信,上海档案馆:其174-2-28。
    mccxxix 虞洽卿与行政院来往电,国民党政府“废两改元”案,《历史档案》,1982年第1期。
    mccxxx 国民党政府‘废两改元案’,《历史档案》,1982年第1期。
    mccxxxi 上海市政协编:《旧上海的金融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06-307页。
    mccxxxii 《票据交换所一览》,《旧中国交易所股票金融市场资料汇编》,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表,总额为146202036.97两。
    mccxxxiii 上海市政协编:《旧上海的金融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08-309页。杨荫溥主编:《经济常识》,上海经济书局1935年版,票据交换所。
    mccxxxiv 徐蓝:《英国与中日战争(1931-1941年)》,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第75、77页。
    mccxxxv 寿充一:《孔祥熙其人其事》,中国文史出版社1987年版,第46-48页。
    mccxxxvi 《申报》,1935年2月17日。
    mccxxxvii 李良志:《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分裂及历史经验》,转引自赵荣达:《孔祥熙评传》,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2年版。
    mccxxxviii 《财政年鉴续编》,第一编,第33页。
    mccxxxix 姚会元:论南京国民政府法币改革成功的原因,《中国研究》一九九八年三月号(总第34期)。
    mccxl 同上。
    mccxli 洪葭管:1935年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中国历代货币大系 民国时期国家银行地方银行纸币》,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年版,第1511页。
    mccxlii 徐堪:《徐可亭先生文存》,自述,台北1970年版,第5页。
    mccxliii 洪葭管:1935年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中国历代货币大系 民国时期国家银行地方银行纸币》,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年版,第1511页。
    mccxliv 马寅初:《通货新论》,商务印书馆1944年版,第112-113页。
    mccxlv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三九六<2>42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