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学社研究(1923-1953)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中国经济学社于1923年创立,到1953年结束。是在马寅初、刘大钧主持下,以留美归国经济学者为主,集合全国政、学、商各界上层分子组成的经济学术团体。学社作为民国经济学界的英美派,其学术和思想居于当时社会的主流和中心地位,在民国时期产生了广泛影响,并影响到新中国的人口论。这一重要经济学术团体,今日学界对之却了解甚少。本文在广泛收集各种原始文献的基础上,对中国经济学社的活动和思想等问题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考察。
     20世纪20年代前后,中国形成了以留学生为主体的经济学者群体,他们参加或组织的学术团体在各地广泛成立,为中国经济学社创立奠定了基础,1923年11月,清华留美归国的经济学者刘大钧、陈长蘅等人与燕京大学英籍教授戴乐仁等共同创立了中国经济学社,其最初目的是为社员提高经济学教学和科研水平服务。1924年马寅初等人加入后,学社宗旨改变为:发展中国经济学术和改进中国现实经济。这一改变,适应了社会需要,导致了学社的长足的发展。
     在马寅初、刘大钧的积极领导下,中国经济学社由北京市的一个小团体,向天津、上海、美国等地扩张,到1927年11月,学社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学界的中心组织。在此之后,马寅初等人开始了大量吸收商界和政界社员,学社的组织与影响就进一步向社会各界延伸。同时,学社开始了艰辛的基金筹募,并取得了较大成效,到30年代中期,学社拥有杭州房产一处,南京地皮14亩,基金20万左右。然而由于抗战的爆发,中国经济学社的发展势头受到重大打击,虽然学社继续在重庆聚集社员,坚持发展,但学社的基金由于通货膨胀不断贬值,社员的政治立场也出现了重大分化,特别是马寅初被软禁后,学社发展进入后期,走向衰落,一直到1953年正式结束。
     中国经济学社一年一度最重要的集体学术活动就是举行年会,前3届年会在北京举行,主要是社务会议。第四届年会在上海召开,确立了进行社务会、学术讨论会、讲学会、各种宴会以及参观游览等多种活动。在1927年至1936年间,学社在杭州、青岛、广州等地举行了10次年会,每次年会都受到了经济学界、政府、工商界以及社会舆论的关注与支持,产生了重要的社会影响。在1938年至1943年学社总部西迁重庆后,还召开了三次有影响的年会。同时,中国经济学社还举办了多种学术事业,如:出版丛书,创办社刊,建立中国经济统计研究所等等,发表了被经济学界公认的一批优秀学术成果,特别是刘大钧主持完成的中国第一次工业普查,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中国经济学社骨干社员马寅初、刘大钧、卫挺生、何廉、唐庆增、顾翊群、潘序伦等人的经济思想,在基本经济理论方面有明显的共同特点:关于经济哲学:主张“不激不随”的经济发展观,既反对激进的马克思主义(不激),又批判保守的传统封建思想(不随),并为资本主义进行辩护:在价值论与消费、生产、交易、分配论等方面,主要是受英美的马歇尔、克拉克等新古典经济学的影响,而不是王亚南所说的主要受奥国派影响;在研究方法方面,注重实证和统计方法。
     在应用理论和政策主张方面,他们多在切磋和争论中相互影响。关于统制与放任:1932年10月,武育干最早提出了在中国实施统制经济的主张,社员多主张在保留私有制前提下,由政府联合工商界上层统制全国经济。在统制经济理论流行时,顾翊群运用哈耶克理论批判了苏联模式的计划经济,主张市场经济,运用比较优势论批判了贸易保护主义,主
China Economics Society, founded in 1923 and closed in 1953, was an economics research institute mainly consisting of the economists returning from USA and the high-level members from the political, scholarly, commercial and other circles and led by Ma Yanchu and Liu Dajun. As a pro-UK and pro-USA economics society, its theories and thinking set the main trend and were in a leading position during the rule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ROC). It had an extensive influence during this period and also had an influence on the Theory of Birth Control in New China. Yet, modern scholars know little about such an important economics research institute. The purpose of this thesis is to conduct a detailed research of China Economics Society on the basis of various original documents widely collected.Before and after the 1920s, the students returning from abroad became the major members of economists in China. They joined or reorganized the research institutes all over the country, which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China Economics Society. In November 1923, China Economics Society was founded by Liu Dajun, Chen Changheng, the economists returning from USA and working for Qinghua University, and J.B.Taylor, a British professor working for Yanjing University. Its initial purpose is intended to improve the economics teaching and research level of the members. After Ma Yanchu and others joined this society in 1924, its purpose was changed to develop China's economics research and enhance China's economy in reality. This change had met the need of the Chinese society and led to the rapid progress of China Economics Society.Led by Ma Yanchu and Liu Dajun, China Economics Society was expanded to Tianjin, Shanghai, USA and so on from a small society in Beijing. By November 1927, it had become a central orgnization of the economics circles in China. Thereafter, Ma Yanchu and others began to accept businessmen and politicians as its members so that its organization and influence had been extended to all walks of life. Meanwhile, it began to try hard to raise funds and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By the mid of 1930s, the Society had owned a house in Hangzhou, a land of 14 mu in Nanjing and a fund of 200,000 yuan. After the Anti-Japanese War broke out, however, the Society had suffered a heavy blow. Although the Society continued to keep the members together in Chongqing and insisted on expansion, its fund repeatedly devalued due to inflation and its members differed from each other in political positions. In particular, the Society entered its last stage and became declined afer Ma Yanchu was under house arrest, and it was finally closed in 1953.The most important collective academic activities of China Economics Society was the annual meeting. The first 3 annual meetings held in Beijing were mainly concerned about the affairs of the Society. The 4~(th) annual meeting held in Shanghai decided to cover more activities such as the affairs of the Society, seminars, lectures, banquets, visits, tour and the like. Between
    1927 and 1936, the Society held 10 annual meetings in hangzhou, Qingdao, Guangzhou and other places. Each annual meeting had received the wide attention and support from the government, the economics and the commercial circles as well as the public opinion and had great influences. Between 1938 and 1943 after the Head Office of the Society moved to Chongqing, the Society held 3 influential annual meetings. Meanwhile, the Society also sponsored various academic activities such as publication of series of books, journals.establishment of China Statistics Institute, and publication of some excellent papers acknowledged by the economics circles. In particular, the first China Industrial Census completed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Liu Dajun had important academic value.The economic thoughts of the major members of China Economics Society such as Ma Yanchu, Liu Dajun, Wei Tingsheng, He Lian, Tang Qingzheng, Gu Yuqun and Pan Xulun shared the same characteristics in basic economic theories:Concerning economic philosophy, they advocated the economic deveopment concept of "neither radical nor conservative", i.e., opposing the radical Marxism, criticizing the conservative traditional feudal thoghts, and defending the capitalism;In respect of the theories of value, consumption, production, transaction and distribution, they were mainly influenced by the Neo-classical Economics of Marshal and Clark in UK and USA, other than by the Austrian school as claimed by Wang Yanan;Concerning the research method, they emphasize on the method of demonstration and statistics.In the field of applied theories and policies, they influenced each other through interchange and debate. Concerning control and noninterference: Wu Yugan advocated to implement controlled economy in China while most of the members advocated that the government should control the national economy in association with the high level of the industrial and commmercial circles on the premise of maintaining private ownership. When the theory of controlled economy prevailed, Gu Yuqun used the theory of Friedrich Hayek to criticize the Soviet-style planned economy and advocate market economy, and use the 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to criticize trade protectionism and advocated China's combination with global economy. Concerning the idea of finance: Wei Tinsheng advocated the theory of "Chao ran zhu ji yu lian zhong zhu zhi " to fight against the corruption of officials. Yao Qingsan prposed to use deficit fianancing for construction when he spread the theory of Keynes. Ma Yanchu set forth the theory of "Income Tax As the Center of Wartime Tax Revenue. Concerning the idea of finaning, they suggeested that the government should collect tariff by gold and change Hang to yuan during the fall of silver price (in 1930,1931). In fear of the fall of silver price and in the face of silver outflow, the advocators of trade balance such as Ma Yanchu and Gu Chunfan were in a hot controversy with the advocators of currency reform during the abrupt rise of silver price vin 1934, 1935). The government accepted the proposals of the advocators of currency reform and implement the policy of legal currency such as Gu Yuqun, Yao Qingsan, Zhang Shumin, Zhao Lanping. During the early stage of the Anti-Japanese War (in 1938,1939), the advocators of maintaing the exchange rate of legal currency such as Ma Yanchu
    and Liu Dajun were in a hot controversy with the advocators of the devaluation of legal currency such as Ye Yuanlong, Li Deyan and Chen Changheng. The government accepted the proposals of the advocators of raaintaing the exchange rate of legal currency . Ma Yanchu and Chen Changheng also adocated the theory of coordination between labour and capital as wellas the theory of birth control.China Economics Society had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conomics during the rule of ROC, the policy-making of the Nationalist Government, the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of business circles, and even on the idea of birth control in New China.
引文
上海市档案馆:Q264—1—372、Q264—1—778、Q264—1—779、Q185—3—593、Q270—1—118、Q123—1—39、Q268—1—82、Y4—1—351、C43—1—418、C43—1—422、C43—2—309、C43—2—42。
    上海市档案馆:《蒋介石私人顾问端纳与刘大钧》,《档案与史学》1994年1期。《1928年陈光甫日记》(三),《档案与史学》,1998年第3期。
    上海市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企业史资料中心,中国经济统计研究所档案,01—002、01—006、09—002。
    重庆市档案馆:全宗号:美丰银行,卷号263—中国经济学社文件。全宗号:社会局,卷号143—8。全宗号:市政府,卷号2—100。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江苏古籍出版社,南京,1991年。《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二、三编,1994、1997、2000年出版。
    《中国经济学社社刊》(1927年) 《经济学季刊》 《经济统计月志》 《社音》 《中央日报》 《申报》 《大公报》 《晨报》(北京) 《新华日报》 《新闻报》 《时事新报》 《商务日报》 《浙江商报》 杭州《民国日报》 《京报》 《广州民国日报》 《湖南国民日报》 《中国日报》 《青岛民报》 《文汇报》 《光明日报》 《银行周报》、 《社会经济月报》、 《财政评论》 《新经济》 《经济评论》、 《东方杂志》 台湾《中外杂志》 《中外经济周刊》 《商业月报》、 《钱业月报》 《中华学艺社社报》 《学艺》 《新中华杂志》 《政治学报年刊》 《四川经济月刊》 《经济周报》 《二十世纪》 《图书评论》 《《出版周刊》》 《中央时事周报》 《复兴月刊》 《中山文化教育馆季刊》 《国民经济月刊》 《是非公论》 《时事月报》 《时事内编特刊》 《经济汇报》 《文化建设月刊》 《独立评论》 《经济动员》 《经济》(1923年) 交大经济学会《经济学报》 《北大经济学会半月刊》 《国立中央大学法学院季刊》 《清华同学会总会校友通讯》 《The Chinese Social and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中国政治学报》季刊)
    中国经济学社《中国经济问题》,商务印书馆 1929年版。
    中国经济学社《经济建设》,商务印书馆 1929年版。
    中国经济学社《战时经济问题》,长沙商务印书馆 1940年版。
    中国经济学社《战时经济问题续集》(中国经济学社第十五届年会论文集),长沙商务印书馆 1941年版。
    中国经济学社编《中国经济学社一览》(1930年),国家图书馆藏,
    《中国经济学社一览》(1935年),上海图书馆藏。
    《章乃器文集》,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7年版。
    《中华民国史史料外编》,广西师大出版社 1997年版。
    《蔡元培全集》第六卷,中华书局 1988年版。
    《复旦大学30周年纪念刊》,四川大学图书馆藏。
    《国立上海商学院一览》,1936年6月出版,四川大学图书馆藏。
    《国立中央研究院院士录》第一辑,1948年6月编印。
    《胡适来往书信选》(上、中、下),中华书局 1979年版。
    《胡适日记全编》(曹伯言整理),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1年版。
    《近代史资料》总103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年版。
    《立法院公报》第13期,第5册,南京出版社 1989年版。
    《马寅初全集》共15卷,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9年版。
    《钱昌照回忆录》,中国文史出版社 1988年版。
    《人口问题资料》,商务印书馆 1960年版。
    《上海清华同学录》1935年1月印,上海图书馆藏。
    《清华同学录》(1935年),上海市图书馆藏。
    《邵元冲日记》,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0年版。
    《世纪学人自述》(第一卷),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00年版。
    《文史资料选辑》(上海市政协),1980年第2辑,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0年版。
    《西湖博览会特刊》1929年,国家图书馆藏。
    《中国统计学社一览》(1937年6月),国家图书馆藏。
    《中国银行行史资料汇编》上编(1912—1949)三,档案出版社 1991年版。
    北京图书馆编《民国时期总书目一经济》(1911—1949),书目文献出版社 1993年版。
    蔡正雅、陈善林等编《中日贸易统计》,上海中华书局 1933年版。
    财政部编《全国财政会议汇编》,收入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 288册,台北文海出版有限公司印行。
    陈达《中国劳工问题》,商务印书馆 1929年版。
    陈嘉庚《南侨回忆录》,民国丛书,第三编,23册,上海书店 1991年版。
    高等考试典试委员会编辑《民国二十二年高等考试总报告》,考试院考选委员会校印,1934年。
    顾翊群著《危机时代的国际货币金融论衡》,台北三民书局 1971年版。
    何廉著,朱佑慈等译《何廉回忆录》,中国文史出版社 1988年版。
    蒋介石著《中国经济学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侍从室,1943年3月出版。
    教育部公布国立编译馆编订《经济学名词》,正中书局 1946年版。
    李权时《现代中国经济思想》,中华书局 1934年版。
    刘大钧《中国工业调查报告》(上、中、下三册),军事委员会资源委员会参考资料第二十号,委托机关:经济统计研究所,1937年2月印。
    刘大钧著《上海工业化研究》,原长沙商务印书馆 1940年版。现台湾学海出版社,中国财经资料汇编之三十一。
    刘国铭主编《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军政职官人物志》,春秋出版社 1989年版。
    刘真主编、王焕琛编著《留学教育—中国留学教育史料》(第2册),台湾,国立编译馆 1980年版。
    刘振东编《孔庸之(祥熙)先生讲演集》(上),《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82辑,文海出版社 1972年版。
    罗荣渠主编《从“西化”到现代化》,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0年版。
    潘序伦著《潘序伦回忆录》,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86年版。
    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清华大学史料选编》(第一卷),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1年版。
    全国政协《文史资料选辑》第138辑,中国文史出版社 1999年版。
    实业部编《全国工商会议汇编》,收入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20辑,第195册,台北文海出版有限公司印行。
    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料》,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年版。
    谈敏主编《中国经济学图书目录》(1900—1949),中国财经出版社,1995年6月版。
    谭熙鸿主编《十年来之中国经济》(1936—1945),收入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9辑,台北文海出版有限公司印行。
    唐庆增《唐庆增经济演讲集》,世界书局 1933年5月版。
    唐庆增《中国经济思想史》(上卷),商务印书馆 1936年版。
    唐庆增著《唐庆增经济论文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4月版。
    田雪原编《马寅初人口文集》,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7年版。
    王建祖译,(法国)基特原著《基特经济学》。上海商务印书馆 1928年6月版。
    王礼锡、陆晶清编辑《中国社会史的论战》,民国丛书,第2编79册,上海书店。
    王学珍、郭建荣主编《北京大学史料》(第二卷1912—1937),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
    王亚南《中国经济原论》,生活书店 1947年版。
    王亚南《中国社会经济改造思想研究》,中华书局 1950年11月版。
    卫挺生著《自述小传》,1947年6月,无出版地。
    巫宝三主编《中国国民所得》(1933年),中华书局 1947年版。
    吴世瑞著《经济学原理》,民国丛书,第二编33册,上海书店。
    夏炎德著《中国近百年经济思想》,民国丛书,第一编36册,上海书店,1989年10月版。
    许涤新《最近经济思想批判》,无出版地。
    姚松龄《张公权先生年谱初稿》,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尹文敬《财政学》,商务印书馆 1935年版。
    张一凡、潘一安主编《财政金融大辞典》,上海:世界书局,1937年4月出版。
    赵靖主编,叶世昌、穆家修副主编《穆藕初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冯玉祥日记》(第5册),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2年版。
    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第二辑1924——1949),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3月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胡适来往书信集》(中),中华书局,1979年版。
    中国银行经济研究室《全国银行年鉴》(中华民国二十六年),收入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24辑,台北文海出版有限公司印行。
    中华学艺社社总办事处编《中华学艺社社社员录》,1935年10月,国家图书馆藏。
    周棉主编《中国留学生大辞典》,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朱通九著《劳动经济学》,上海黎明书局,1931年版。
    (美)亨利 威廉 斯皮格尔著,晏智杰等译《经济思想的成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9年版。
    (美)熊彼特著《经济分析史》,商务印书馆 1995年版。
    (美)杨格著《1927—1937年中国财政经济情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1年版。
    (日)实藤惠秀著,谭汝谦等译《中国人留学日本史》,三联书店 1983年版。
    (英)罗素著《中国问题》,上海:学林出版社 1996年版。
    (英)马歇尔著,朱志泰译《经济学原理》,商务印书馆 1997年版。
    (英)约翰 梅纳德 凯恩斯著,高鸿业译《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商务印书馆 1999年版。
    《顾准自述》,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2年版。
    《集雨窖文丛》,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
    《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6年版。
    陈廷湘、李慧宇著《中国新文化思想史纲》四川大学出版社 1995年版。
    陈廷湘《从平等与效率的完美统一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中共党史研究》2003年2期。
    陈廷湘《论孙中山平等与效率完美统一的理想》,《社会科学研究》2002年3期。
    陈廷湘主编《中国现代史》,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陈廷湘著《宋代理学家的义利观》。团结出版社 1999年版。
    戴金珊著《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经济发展思想》,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8年版。
    范铁权著《中国科学社与中国的科学文化》,南开大学 2003年博士论文,国家图书馆藏。
    顾鉴塘《民国时期人口研究探微》,《北京大学学报》2000年6期。
    侯德础著《抗日战争时期中国高校内迁史略》,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1年版。
    胡寄窗、谈敏《中国财政思想史》,中国财经出版社 1989年版。
    胡寄窗主编《西方经济学说史》,立信会计出版社 1991年版。
    胡寄窗著《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大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4年版。
    黄岭峻《30—40年代中国思想界的计划经济思潮》、《“统制经济”思潮述论》二文分别
    发表在《近代史研究》2000年2期和《江汉论坛》2002年11期。
    江海《中国近代经济统计研究的新进展》,《中国经济史研究》2001年第1期。
    久保亨《关于民国时期工业生产总值的几个问题》,《历史研究》,2001年5期。
    黎建军《从自由贸易到统制贸易—抗战前马寅初保护民族工业的贸易思想研究》,复旦大学2001年博士论文,国家图书馆藏。
    李向民著《大梦初觉》,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李新总编,周天度等著《中华民国史》第三编第二卷,中华书局2002年版。
    李宇平《一九三0年代中国的救济恐慌说》(1931—1935),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7期。
    刘方健《民国时期的经济研究》,《经济学家》,1994年第4期。
    刘方健、史继刚主编《中国经济发展史简明教程》,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刘绍唐主编《民国人物小传》第2册,台湾传记文学出版社1977年版。
    罗志田著《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社会与学术》,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罗志田著《近代中国史学十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罗志田著《乱世潜流:民族主义与民国政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冒荣著《科学的播火者》,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桑兵《二十世纪前半期的中国史学会》,《历史研究》2004年第5期。
    桑兵《清末新知识界的社团与活动》,三联书店1995年版。
    桑兵《晚清民国的知识与制度体系转型》,《中山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沈殿成主编《中国人留学日本百年史》,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宋承先主编《西方经济学名著提要》,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孙大权《抗战时期“马寅初被捕案”有关几个问题的辨析》,《求索》2004年第8期。
    孙大权《马寅初面斥孔祥熙辨析》,《四川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孙大权《马寅初全集补正》,《社会科学研究》2004年第3期。
    谈敏著《法国重农学派学说的中国渊源》,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王东杰著<国家与学术的地方互动—四川大学国立化进程(1925—1939)>三联书店2005年版。
    王汎森《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王立诚《沪江大学与近代商科教育》,《近代中国》第六辑,1996年7月。
    王廷科主编《四川大学史稿》,四川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吴景平、陈雁主编《近代中国的经济与社会》,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吴景平《上海银行公会改组风波》(1929—1931),《历史研究》2003年第2期。
    吴景平著《宋子文思想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萧超然主编《北京大学校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
    徐建生《民国北京、南京政府经济政策的思想基础》,《中国经济史研究》2003年第3期。
    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1—3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杨天宏著《口岸开放与社会变革—近代中国自开商埠研究》,中华书局2002年版。
    杨天石著《近代中国史事钩沉—海外访史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杨雅彬著《近代中国社会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叶世昌《中国发展经济学的形成》,《复旦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叶世昌、李宝金、钟祥财著《中国货币理论史》,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叶世昌主编《中国经济学术名著提要·经济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叶世昌、施正康著《中国近代市场经济思想》,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叶世昌著《近代中国经济思想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虞和平《略论民国时期的人力资源开发》,《历史研究》1998年第2期。
    张光照、杨致恒著《中国人口经济思想史》,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张家骧主编《中国货币思想史》,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张剑著《民国科学社团与社会变迁》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博士论文,国家图书馆藏。
    章开沅、马敏、朱英主编《中国近代史上的官绅商学》,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赵晓雷著《中国工业化思想及发展战略研究》,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钟祥财著《法币政策前后中国的货币理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年版。
    周代启著《本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的发展经济学说》,福建教育出版社。
    朱正直、徐汤莘、杨勋《马寅初传》,北京出版社1986年版。
    资中筠主编《冷眼向洋》,三联书店2001年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