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资源到资本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动漫艺术跨越国界、种族、民族、职业、性别和年龄,是一门世界通行的视听艺术,是大众喜闻乐见的一种大众娱乐文化,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动漫产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早期国产动漫因鲜明的民族风格而在世界动漫艺术之林独树一帜,被誉为“中国学派”,成绩斐然、活力四射,而如今的国产动漫辉煌不再。全球化语境下,在甚嚣尘上的美、日等外来动漫的冲击下,国产动漫内外交困,背弃了立身之本和生存之基——民间文学传统,患上了严重的“失忆症”和“失语症”,丧失话语权力,陷入发展困境。更有甚者,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资源反而成了他者的嫁衣裳,《木兰》、《功夫熊猫》及其续集等洋动漫出口转内销,赚取中国巨额的经济利益、掠夺中国文化资源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不说,在意识形态方面,对我们的青少年代的审美情趣、价值理想、思想观念等造成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国产动漫沦落到如此尴尬、颜面无存的境地,究其原因,根本在于它舍本逐末,背弃了民间文学传统,对现成的丰饶的民间文学资源整合创新不够,没有正确处理好本土化、国际化、审美化、现代化、人文化、产业化之间的关系。
     考察中外动漫艺术发展史可以清楚看到,民间文学与动漫艺术有着不解之缘。民间文学资源是各国动漫艺术创作的源头活水,美国和日本等动漫强国开掘创新民间文学资源(本土的和域外的),呈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早期国产动漫注重民族文化资源的运用与创新,因此被誉为“中国学派”。然而,当下的国产动漫迷失了民间文学传统,导致民族化的失忆、国际化的失语。振兴国产动漫,实现困境中的突围,应以内容为王,重塑民间文学传统。民间文学资源召唤着国产动漫艺术,它具有多重价值和功能:作为政治资源坚守动漫艺术民间立场、作为经济资源创造动漫艺术商业价值、作为文化资源彰显动漫艺术本土身份、作为教育资源传扬动漫艺术民族精神、作为艺术资源激发动漫艺术文化创意、作为娱乐资源提升动漫艺术喜剧品格。当下,国产动漫艺术整合创新民间文学资源是历史的选择,时代的必然,有着可能性、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国产动漫在民间文学资源的表层形式方面,除了借鉴吸收民间文学资源多元化、多样性的民间艺术和民间叙事两方面的艺术形式之外,更重要的也是更能出彩的,是对民间文学资源的深层次内涵即幻想性的诗性思维、民族性的民俗传统、普适性的道德情操、大众化的民间立场、模式化的叙事范型、娱乐化的喜剧精神的整合创新。国产动漫在对民间文学形与神全方位的整合创新过程中,应以现代化的本土化为根基,以审美化的人文化为旨归,以国际化的产业化为方向,将民族特色与国际视野兼顾并重、情感艺术与技术理性交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惟其如此,才能打造文艺精品,弘扬民族精神,复兴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彰显民族身份,捍卫文化安全,抗击西方文化霸权主义;创造经济效益,产生社会效应,推动创意文化产业经济;开启儿童智慧,重视寓教于乐,培育国民创造想象能力。这样,造福于人类社会,自立于世界动漫艺术之林。
     将民间文学与动漫艺术这两门综合性艺术结合起来进行应用性研究,是个新的探索和开掘。本文主要以民间文学为出发点和观照点,审视民间文学与动漫艺术共有的特质和契合点,研究在全球化语境下民间文学与动漫艺术的互动关系,以期借用动漫艺术这一高新技术、表现方式、艺术手段和大众传播媒介,实现民间文学资源从文化资源到文化资本的创造性转换,在实践层面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提供借鉴经验;另一方面,为动漫艺术的现代发展和整合创新指明前进方向和根本出路,提供理论指导。在微观操作层面,国产动漫艺术走民族化发展道路的口号,虽然已经提了很多年,但是究竟怎么整合创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只有笼而统之的宏观叙述,不见具体化操作指南。本文着力解决动漫艺术如何对民间文学这种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借鉴融合、开掘创新的问题,这对动漫文化创意产业实践具有可操作性的指导意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也是一种实践探索。同时,在民间文学本体研究层面,重中了民间文学的文学性、艺术性、审美性,这对学界过分倚重民俗学、人类学、社会学等的田野调查研究方法而漠视了民间文学作为文学的本质属性,起到一定的反拨和启示作用。
The art of animation has surpassed the national boundaries, races,ethnicity,occupation,sex and age. It is a widely-accepted audiovisual art and a popular entertainment culture form; it is influential and appealing. The animation industry is sunrise industry in the 21st century. In the early years, the domestic animation was so unique in the world's animation field for its distinctive national style that it was called "Chinese School". It used to be very attractive and high-spirited and vigorous. However, the domestic animation industry today has reduced to a lower level, which is no longer brilliant and causes people to feel regretful for its obvious miserable situation. With the strike of external animation forces that make a great clamor just like the USA and Japan, the domestic animation industry is beset with troubles internally and externally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It abandons folk literature tradition which is its essence of independence and foundation of existence. The domestic animation industry has developed some diseases called"amnesia"and"aphasia". It has completely lost the right to speak and its development is in a dilemma. Worse still,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resources are being used by others. Mulan, Kongfu panda and its sequel and some other foreign animations export to domestic sales. Apart from making a great profit in Chinese market, the foreign animations also lead the domestic animation industry to suffer from an irretrievable loss by plundering Chinese cultural resources. In the aspect of ideology, the foreign animations exert a subtle influence on our youth generation in appreciation of the beauty, values and ideals, thoughts and so on. The essential reasons that the domestic animation industry falls into such an embarrassing and humiliating situation are the domestic animation industry itself attends to trifles and neglects the essentials, abandons traditional folk culture, fails to integrate and innovate the existing abundant folk literature resources fully and fails to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 which are localization, internationalization, aestheticization, modernization, huma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After studying the animation art history at home and abroad, we can easily find that folk literature has a close bond with animation art. The various resources of folk literature are the fountainheads of the creation of all countries' Animation art. Animation powers like America and Japan develop and innovate folk literature resources both nationally and internationally, showing distinctive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early domestic animation focusing on application and innovation of national culture resources is renowned as "Chinese School". However, domestic current animation loses our folk literature tradition, leading to the lose of both nationalization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To promote Chinese animation and break out of the encirclement in plight, we should emphasize animation's contents and restructure the tradition of folk literature. The resources of folk literature are summoning animation made in China, having multiple values and functions:as political resources, we should insist on the standpoints of folk animation. As economic resources, we should create commercial values of animation. As cultural resources, we should manifest the local identity of animation. As educational resources, we should spread the national spirit of animation. As art resources, we should use the cultural originality of animation. As creational resources, we should promote the comedy characteristics of animation. Currently, the integration and creation of folk literature resources are the choice of history and necessity of our times. It's probable, evitable, important and urgent. Concerning the surface form of folk literature resources, except for learning and absorbing diverse and various art forms of folk literature and folk narrative in folk literature art resources, what's more important and amazing is to integrate and innovate the folk literature's deeper meaning, that is, imaginative poetic thinking, national folk traditions, universal moral sentiments, popular folk standpoint, modeling narrative features, recreational comedy spirits. In the process of the comprehensive integration and innovation of folk literature both in shape and content, for Chinese animation we should treat the modernization of localization as its root, the esthetical humanism as its principle, the international industrialization as its direction, and look after both national features and international visions, merge the emotional art and technical rationality, pay equal attention to social and economic profits. Only by doing all these can we develop competitive art products, promote national spirits, revive the traditions of Chinese people, manifest national identities, protect cultural safety, resist the hegemonism of western cultures, create economic profits, produce social effects, push the profits of innovative cultural industries, develop children's wisdom, stress teaching through entertaining, cultivate people's innovative and imaginative abilities, benefit the human society, finally can we stand on our own in the forests of worldwide animation.
     It's a new point of exploration to do the applied research by combining the two comprehensive arts-----the folk literature and the animation. Mainly the folklore being the starting point and reference point, this paper does research on the common characters and conjunction points of the folklore and animation. On the one hand, it deals with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 of the two arts in the global language situation to achieve the creative transference of the folk literature resources from literature resources to capital through animation-----the hi-tech, manifestation mode, art technique and mass media, which can practically provide experience for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engineering. On the other hand, this paper provides the theoretical direction for the direction of forward motion and rational solution of the modern development and integrated innovation of animation. On the level of micro operation, the slogan that domestic animation should develop in a national way has been advocated for years. However, there is only general macro description but no specific operation guide for how to integrate and innovat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resources. As a result, this paper concentrates on how animation can introduce, mix and interpret new perspectives from folk literature that is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resources, which is an operative guide for the practice of the animation creative industry and a practical exploration for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What's more, it stresses the literariness, artistry and aesthetic again on the level of folk literature noumenon research, which can correct and enlighten the researchers when they depend excessively on the field survey research methods of folklore, anthropology and sociology discounting the folk literature's essential attribute of being a literature.
引文
①[法]拉法格:《关于婚姻的民间歌谣与礼俗》,载《拉法格文论集》,罗大冈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8-9页。
    ①刘守华、陈建宪:《民间文学教程》(第二版),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页。
    ②学者对民间文学的定义(秦毓茹),见http://www.bnulife.com/viewthread-17982,2006年3月。
    ③陈勤建:《中国民俗》,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9年,第19-20页。
    ④钟敬文:《民间文学概论·目录》,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
    ⑤刘守华、陈建宪:《民间文学教程》(第二版),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68页。
    ⑥张紫晨:《中国民间小戏》,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59-75页。
    ⑦段宝林:《中国民间文艺学》,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版,第238页。
    ⑧董晓萍:《民间文学体裁学的学术史》,《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6期。
    ⑨张紫晨:《民间文艺学原理》,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
    ⑩万建中:《民间文学引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6-27页。
    ①关于民间文学本然特性“活态”的概念,见贺学君:《从书面到口头:关于民间文学研究的反思》,《民间文学论坛》,2004年第4期;又见周星主编:《民俗学的历史、理论与方法》,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89页。
    ②李雄飞:《中国民间文学经典论》,《青海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
    ③高丙中:《迈向学术概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见中国民艺研究所http://www.sdada.edu.cn/minyisuo/web/show.htm?id=1478。
    ①刘锡诚:《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性质问题》,《西北民族研究》,2005年第1期。
    ②赵玉华:《中国传统文化基本内涵探析》,《东岳论丛》,2003年第5期。
    ①参见乔东亮:《动漫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1页。关于动漫,目前大致有三种理解:是将动漫等同于动画,二是认为动漫是一种新型漫画,三是认为动漫是涵盖动画和漫画的综合艺术。大多数持第三种理解,代表性的如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动画概论》(王传东、艾琳编著,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页)。
    ②盛怡文:《动画影片鉴赏》,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页。
    ③同上,第1-4页。
    ④谭玲、殷俊:《动漫产业》,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页。
    ⑤彭玲:《动画创意产业》,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9年版,第25页。
    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等部门关于推动我国动漫产业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见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6/content_310646.htm。国办发[2006]32号文件,2006-4-25。
    ①彭玲:《动画创意产业·总序》,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9年版。
    ②厉无畏主编:《创意产业导论》,北京:学林出版社,2006年版,第3页。
    ③[澳]约翰·哈特利编著:《创意产业读本》,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79页。
    ①陈韬文:《文化转换:中国花木兰传说的迪斯尼化与全球化》,尹韵公、明安香:《传播学论文选萃》第三卷,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5页。
    ①[美]罗伯特·C·克里斯托弗:《日本精神》,马泉、孙健龙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第33页。
    ①万籁鸣口述,万国魂执笔:《我与孙悟空》,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70页。
    ①[日]手冢治虫:《栩栩如生的影片》,《铃木出版社协会会刊》,1959年。转引自金天逸:《中国美术片》,《电影艺术》,1999年第5期。
    ②1955年获文化部优秀影片三等奖,1956年获意大利第七届威尼斯国际儿童电影展览会儿童文艺影片一等奖,1958年获意大利威尼斯国际纪录片和短片展览会荣誉奖状。
    ③张松林:《寻觅美术电影民族化的足迹》,《中国电影年鉴》,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年版,第71页。
    ①雨石:《万氏兄弟六十年动画生涯》,《中国电影年鉴1987)),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0年版,第6-19页。
    ②陈荒煤:《当代中国电影》(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41页。
    ①颜慧、索亚斌:《中国动画电影史》,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版,第95页。
    ②转引自宋锦玲:《动画片的视觉元素与文化功能辨析研究》,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2005年,第49页。
    ③前五个世界动画节分别是:法国安锡、南斯拉夫萨格勒布、加拿大渥太华、保加利亚瓦尔纳、口本广岛。
    ①彭玲:《文化心理学研究对动画文化发展的深刻影响》,《社会科学》,2006年第9期。
    ②[瑞士]荣格:《心理学与文学》,冯川、苏克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89页。
    ①钱运达:《关于现实题材问题——摄制动画片<草原英雄小姐妹>的体会》,文化部电影局《电影通讯》编辑室、中国电影出版社本国电影编辑室:《美术电影创作研究》,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4年版,第132页。
    ②《“金熊奖”获得者——记<鹬蚌相争>的导演胡进庆》,《文汇报》,1984-03-22。转引自王华清:《动画设计中的戏曲元素》,《电影文学》,2009年第19期。
    ①[加]诺斯洛普·弗莱:《神话——原型批评》,叶舒宪编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5页。
    ①张松林:《独树一帜的水墨动画片》,《中国电影年鉴1982》,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3年版,第457页。
    ②张岱年:《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论集,北京:东方出版社,1986年版,第11页。
    ①许婧、汪炀:《中国动画黄金80年(读动画)》,北京:朝华出版社,2005年版,第5页。
    ②靳夕:《中国美术电影的发展》,《电影艺术》,1959年第10期。
    ③尹岩:《动画电影中的“中国学派”》,《当代电影》,1988年第6期。
    ①高红、朱明健:《“寓教于乐”还是“欲教无乐”——中国动画应该“将教化进行到底”?》,《科技资讯》,2006年第5期。
    ①《三个和尚》的寓言故事来源于一句民间俗语“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骄傲的将军》来源于成语故事“临阵磨枪”。
    ②李慧芳:《中国民间文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66页。
    ③刘波:《20世纪上半叶中国民间文艺学基本话语的嬗变》,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第152页。
    ④鲁迅:《偶成》,《鲁迅全集》第5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99页。
    ⑤胡适:《白话文学史》上卷,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11页。
    ①清代程世爵《笑林广记》载《懒妇》:一妇人极懒,日用饮食,皆丈夫操作,她只知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而已。一口,夫将远行,五日方回,恐其懒作挨饿,乃烙一大饼,套在妇人项上,为五日之需,乃放心出门而去。及夫归,已饿死三日矣。夫大骇,进房一看,项上饼只将面前近口之处吃了一缺,饼依然未动也。
    ②荣格:《人类及其象征》,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1页。
    ③刘锡诚:《象征:对一种民间文化模式的考察》,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年版,第8页。
    ①居阅时、瞿明安:《中国象征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页。
    ②[美]w·爱伯哈德:《中国文化象征词典》,陈建宪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③[苏]高尔基:《论文学·苏联的文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第104页。
    ①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新华网,2002年11月8日。见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2-11/17/content_693542.htm。
    ①熊润频、蔡敏:《制作同质化中国动漫“创意”路在何方》,新华网,2007年12月26日。见http://www.china.com.cn/culture/txt/2007-12/26/content 9433463.htm。
    ②铁剑仙:《经典动漫理念(迪斯尼名句摘选)》[EB/OL],(2007-05-12)[2008-02-19],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b99e91010008qh.html。
    ③万建中:《民间文学引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1页。
    ④刘锡诚:《象征:对一种民间文化模式的考察》,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年版,第34页。
    ①黄石:《神话研究》(上编),第四章,开明书店1927年版。转引自马昌仪:《中国神话学文论选萃》(上),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4年版,第102页。
    ②刘守华:《中国民间故事史》,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69~170页。
    ③[法]拉法格:《拉法格文论集》,罗大冈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9页。
    ④“隐藏老人智救王国”:在饥荒时代,一位年轻的国王下令将所有的老人处死,一个人不忍心这么做,就将年迈的父亲隐藏了起来,不久年轻的国王碰到亡国亡家的疑难问题无法解答,另一位年轻人的父亲用他的智慧解开了一个又一个的难题,拯救了国家。见Antti Aarne, Stith Tonpson. The Type of the Tolktale. Helsinki.1973. P345.
    ⑤[美]丁乃通:《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郑建成等译,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287、321页。
    ①刘守华:《比较故事学论考》,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58-166页。
    ②顾颉刚辑,见《歌谣》周刊第88号,1925年。
    ③[美]塞缪尔·亨廷顿、劳伦斯·哈里森:《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程克雄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第7页。
    ①同上。
    ②尹鸿:《<魔比斯环>走出中国三维动画长片第一步》,《电影艺术》,2006年第5期。
    ③湘明:《魔比斯环:中国动画无底之渊》,《科学大观园》,2008年第12期。
    ①阎云飞:《功夫熊猫是写给中国的情书》,《新闻晨报》,2008年5月26日。
    ②傅根生:《从<功夫熊猫>看国产动漫原创力》,《电影文学》,2008年第24期。另见马华:《动画创作中“中国风”的“变”与“不变”———<花木兰>与<功夫熊猫>给中国动画创作的启示》,《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①孙丽萍:《对待<功夫熊猫>光痛心不行》,《大众日报》,2008年6月22日。
    ①章莉、景进安:《中国动漫产业发展问题与对策》,《生产力研究》,2006年第11期。
    ①钟敬文:《梁祝文化大观·序言》,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1页。
    ①刘魁立:《从人的本质看非物质文化遗产》,《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①[美]乔纳森·弗德里曼:《文化认同与全球化过程》,郭建如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41页。
    ②何德功,周梦遐:《日本力推“动漫外交”用动漫影响他国民众》,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focus/2006-05/07/content_4516672.htm。
    ③郭虹、张国良:《中国青少年与动画传播的实证研究——以北京、上海的动画传受状况为例》,《新闻大学》,2003年第4期。
    ①张洛:《中国影视动画的困境与出路》,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5年,第1页。
    ②王长潇:《电视影像传播概论》,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65页。
    ③侯克明:《中国动画产业年报2004》,北京:海洋出版社,2006年,第191-192页。
    ①十一郎:《世界动漫艺术圣殿》,北京: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02年版,第324页。又见薛燕平:《世界动画电影大师》,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76页。
    ②李亦中、姚忠礼:《动画编剧》,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1页。
    ③钟敬文:《中国民间文学讲演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9-31页。
    ①罗苏英、韦建真等口述,游华显记录,侬易天整理:《太阳、月亮和星星》,《山茶》,1982年第5期。
    ②段佳:《资源整合及市场运作——中国动画腾飞的关键所在》,http://ent.sina.com.cn/2003-11-01/1551225437.html。
    ③转引自徐蕾:《从日美动画片看国产动画片》,《首都经济杂志》,2003年7月。
    ①马歇尔·麦克卢汉,何道宽译:《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33-50页。
    ②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11页。
    ①韩克庆:《比特时代对人类社会的重构》,《山东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
    ①彭玲:《关于中国动画文化发展的思考》,《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②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20011.htm。
    ③张亮:《日动漫产业启示录》,《南风窗》,2003年第4期。
    ④胡正荣:《外国媒介集团研究》,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139页。
    ①王海晋、王玉琪:《近年动画专业人才培养陷入误区》,《北京青年报》,2010年6月8日。
    ①张黎明:《中国动画产业发展研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6年,第32页。
    ②颜婧:《“香饽饽”动画专业毕业生现在为何成为“苦菜花”》,《四川口报》。见中国经济网http://comic.ce.cn/news/dmzx/201006/04/t20100604 21482249.shtml,2010年6月4日。
    ③谭玲、殷俊:《动漫产业》,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99页。
    ④李剑平:《动画专业人才培养陷入误区》,《北京青年报》,2010年6月8日。
    ①郭虹:《中国动画的出路在于产业化》,《文汇报》,2003年9月12日。
    ①何雪苗:《中国动漫发展壮大的瓶颈及突破对策的探析》,《电影评介》,2006年第13期。
    ②丁肇文:《变形金刚从中国赚了50亿》,《北京晚报》,2007年2月27日。
    ③金民卿:《文化全球化与中国大众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35页。
    ①[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56页。
    ②[美]浦安迪(Andrew H. Plaks):《中国叙事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5页。
    ③董乃斌、程蔷:《民间叙事论纲(上)》,《湛江海洋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①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页。
    ②叶舒宪:《神话——原型批评》,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2-3页。
    ③[瑞士]荣格:《论分析心理学与诗的关系》,引自叶舒宪:《神话——原型批评》,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04页。
    ①李惠芳:《中国民间文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83页。
    ②陆学明:《典型结构的文化阐释》,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181-182页。
    ③C.G.Jung. The Spirit in Man,Art and Literature[C]. In:Read H, Fordham M, Adler G. The Collected Works of C.G.Jung. Vol.9. Trans. R·F·C·Hull. London:Routledge,1968.81.
    ④祖国颂:《叙事的诗学》,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37页。
    ①[美]J·H·布鲁范德:《美国民俗学》,李扬译,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46页。
    ②[美]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243-244页。
    ③陈建宪:《论比较神话学的“母题”概念》,《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
    ④陈建宪:《神话解读》,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23页。
    ①刘守华:《中国民间故事史》,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674页。
    ②刘守华:《道教和神仙》,《文史知识》,1987年第5期。
    ①刘锡诚:《民间故事的文化人类学考察》,《江西社会科学》,1994年第4期。
    ②刘守华:《民间故事的艺术世界·自序》,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页。
    ③刘守华:《比较故事学》,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第83页。
    ①刘守华、陈建宪:《民间文学教程》(第二版),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03页。
    ①李惠芳:《民间文学的艺术美》,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8页。另见李惠芳:《中国民间文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89页。
    ②[德]卡西尔:《象征形式哲学》,引自叶舒宪:《探索非理性的世界》,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64-82页。
    ③万建中:《民间文学引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17页。
    ①邓波:《传统或现代中国动画片的选择》,《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3期。
    ②王仁勇:《全球化语境下国产动画片之民族化、现代化走向》,《上海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9期。
    ①高丙中:《中国民俗学的人类学倾向》,《民俗研究》,1996年第2期。
    ②钱小柏:《民间文学与民俗学的关系》,《晋阳学刊》,1981年第3期。
    ③周作人:《周作人民俗学论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98页。
    ④季羡林:《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研究相得益彰》,见《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168页。
    ①李惠芳:《中国民间文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58页。
    ②万建中:《民间文学引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98页。
    ③黄永林:《中国民间文化与新时期小说》,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07页。
    ①钟敬文:《钟敬文文集·民俗学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6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第四卷,第401页。
    ③[苏]M·阿扎多夫斯基:《普希金与民间传说》,载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研究部编:《苏联民间文学论文集》,刘锡诚译,北京:作家出版社,1958年版,第129页。
    ④钟敬文:《民间文艺谈薮》,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42页。
    ⑤袁志政:《民间文学艺术的表达及探析》,《作家杂志》,2007年第12期。
    ①[英]马林诺夫斯基:《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中译本,第131页。
    ②[德]恩格斯:《德国的民间故事书》,《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第四卷,第401页。
    ③[美]阿兰·邓迪斯:《世界民俗学》,陈建宪、彭海斌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第414页。
    ④王雅:《当代中国日常生活伦理的建构——以重建儒家伦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为起点》,《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①郭明俊:《普世价值的性质及其基本理念刍议》,《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①常妹静:《中学生中华民族历史传统美德教育的思考》,辽宁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4年,第11页。
    ②张欣:《中华传统美德与民族精神培育》,东北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第13页。
    ③小学道德读本中的15个条目是:1.孝敬父母;2.尊师敬老;3.友爱助人;4.谦恭礼让;5.诚实守信;6.勤劳勇敢;7.俭约爱物;8.见利思义;9.勤奋苦读;10.热爱祖国;11.奉公守法;12.坚守气节;13.砺志白强;14.严己宽人;15.自律改过。
    ④中学道德读本中的35个条目是:1.父慈子孝;2.兄友弟恭;3.夫妻爱敬;4.尊老爱幼;5.勤学苦读;6.志学博学;7.尊师重道;8.交友相益;9.乐群利群;10.人和为贵:11.敬业克勤;12.克俭爱物;13.公私之辩;14.义利之辨;15.制欲导欲;16.仁爱爱人;17.公忠为国;18.胸怀天下;19.修身为本;20.诚信守约;21.宽恕待人;22.谦恭礼让:23.明智勇毅;24.砺志自强;25.廉洁守节;26.知耻羞恶;27.改过自省:28.慎独自律;29.躬行笃行:30.明于荣辱;31.善处忧乐;32.穷达如一;33.成事由力;34.生死惟义;35.理想人格。
    ①吕微:《论学科范畴与现代性价值》,《文学评论》,2001年第4期。
    ②高丙中:《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1~12页。
    ③钟敬文:《民俗学概论》,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2-3页。
    ④孙正国:《文学的生活遭遇——民间文学本体批评引论》,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7页。
    ⑤陈勤建、毛巧晖:《20世纪“民间”概念在中国的流变》,周星:《民俗学的历史、理论与方法》,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65页。
    ⑥陈思和:《民间的浮沉——文革后文学史某种走向的解释》,《上海文学》,1994年第1期。
    ①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2-13页。
    ②余英时:《中国文化的大传统与小传统》,《内在超越之路》,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第192-193页。
    ③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113页。
    ④鲁迅:《鲁迅书信集·致姚克》(上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年版,第492页。
    ⑤胡适:《中国文学过去与来路》,姜义华:《胡适学术文集·新文学运动》,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84、187页。
    ⑥郭沫若:《我们研究民间文艺的目的——在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北京:《民间文艺集刊》第1册,1950年,第9页。
    ①巴赫金:《话语创作美学》,莫斯科:艺术出版社,1986年俄文版,第349页。转引自万建中:《民间文学引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5页。
    ②何学威、蓝爱国:《网络文学的民间视野》,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年版,第4-5页。
    ③王光东:《“民间”的现代价值——中国现代文学与民间文化形态》,《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6期。
    ①[俄]普洛普:《民间故事形态研究》,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人类学》,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年版,第118页。
    ②[丹麦]阿克塞尔·奥尔里克:《民间故事的叙事规律》,见[美]阿兰·邓迪斯:《世界民俗学》,陈建宪、彭海斌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第196页。
    ③吕微:《“内在的”和“外在的”民间文学》,《文学评论》,2003年第3期。又见周星:《民俗学的历史、理论与方法(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103页。
    ④[苏联]高尔基:《个性的毁灭》,《苏联民间文学论文集》,北京:作家出版社,1958年版,第82页。
    ①江帆:《民间口承叙事论》,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5页。
    ②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390页。
    ③韩致中:《漫话箭垛式人物》,《湘潭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3期。
    ①李惠芳:《民间文学的艺术美》,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62页。又见李惠芳:《中国民间文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39页。
    ②黄永林:《中国民间文化与新时期小说》,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56-57页。
    ①屈育德:《神话·传说·民俗》,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年版,第141页。
    ②黄永林:《中国民间文化与新时期小说》,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62页。
    ③陈建宪、徐金龙、贾平:《中外神话传说》,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①黄永林:《民间传说文化意蕴的二重性》,《文化遗产》创刊号,2007年第1期。
    ②刘守华:《谈民间文学中的“大团园”——兼对一个流行文学观念质疑》,《华中师院学报》,1983年第4期。
    ③转引自[英]特伦斯·霍克斯:《结构主义与符号学》,瞿铁鹏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67页。
    ①朝戈金:《口传史诗诗学的几个基本概念》,《民族艺术》,2000年第4期。
    ②程蔷:《民间叙事模式与古代戏剧》,《文学遗产》,2000年第5期。
    ③刘守华:《中国民间故事史》,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7页。
    ④[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第104页。
    ①林辰:《神怪小说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29页。
    ①[俄]普罗普:《故事形态学》,贾芝译,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39-40页。
    ②乌丙安:《中国民间信仰》,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61页。
    ①程蔷:《民间叙事中的宝物幻想》,《民族艺术》,2002年第1期。
    ②《诸子集成·孟子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版,第51页。
    ①刘晓春:《英雄与考验故事的人类学阐释》,《民族文学研究》,1996年第4期。
    ①徐金龙:《雅谑与狂欢的话语盛宴——明清文人辑录笑话与当代口传笑话之比较》,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第29页。
    ②夏忠宪:《巴赫金狂欢化诗学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51页,第117页。
    ③[俄]巴赫金:《巴赫金文论选》,佟景韩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02页。
    ④万建中:《民间文学引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6页。
    ①王国维:《“红楼梦”评论》,长沙:岳麓书社,1994年版,第11页。
    ②林继富:《喜剧传统的地方叙事——<皮匠驸马>的语言魅力》,《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③陈建宪:《体验民间文学传承民族记忆》,《文学教育(上》,2007年第2期。
    ④王国维:《王国维学术经典集》上卷,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43、122页。
    ①王岳川:《全球化与新世纪中国文化身份》,《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第6期。
    ①《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第4723页。
    ②李维世:《艺术概论》,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1年版,第385页。
    ①陈瑛:《动画的视觉传播》,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41页。
    ②刘娴:《中国动画的民族化与现代化》,《中国电视》,2004年第6期。
    ③“泛动漫”也即“泛动画”(Panimation, PanAnimation),该概念最早由世界动画学会理事、中国动画学会常务副秘书长李中秋于2003年在中国动画网上提出。动漫在新媒体技术背景下,从一门艺术形式向一个数字内容产业转变,泛动漫包括网络、移动性新媒体时代的动画、多媒体技术应用、游戏、教育软件、智力玩具、电子出版等一切需要或可以利用动漫技术的领域。
    ④王可:《动画概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7页。
    ⑤电影作为第八艺术,是把静的艺术和动的艺术、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造型艺术和节奏艺术全都包括在内的一种综合艺术。另七大传统艺术为:文学、音乐、舞蹈、绘画、建筑、戏剧、雕刻;也有的说是音乐、绘画、雕塑、戏剧、建筑、诗歌、小说。
    ①[英]赫伯特·里德:《艺术的真谛》,王柯平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95页。
    ②路盛章:《关于动画创作中民族化、国际化和人性化的思考》,《装饰》,2007年第4期。
    ①[意]克罗齐:《美学原理》,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32页。
    ②[德]瓦尔特·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年版,第112页。
    ③余英时:《文史传统与文化重建》,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8页。
    ①彭玲:《动画创意产业》,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9年版,第25页。
    ②厉无畏:《动画创意产业·总序》,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9年版。
    ①《中国动漫产业“十一五”发展回顾及“十二五”发展规划深度分析报告》及《中国中国动漫产业“十二五,,规划发展指导报告》,产业信息网,2010年11月8日。http://www.chyxx.com/125/report/201011/Q365104FZ7.html。
    ②彭玲:《动画创意产业》,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9年版,第4页。又见彭玲:《动画导论》,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页。
    ①齐骥:《动画文化学》,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99页。
    ①张国俊:《中国文化之二难》,《小说评论》,1998年第5期。
    ②周琳玉:《他者化与政治镜像——对迪斯尼动画片<木兰>文化身份的省思》,《中国比较文学》,2006年第2期。
    ①鲍玉珩、钟大丰:《美国学者对“Disney迪斯尼”的研究与批评(之一)》,《电影评介》,2009年第8期。
    ①[德]海德格尔:《世界图像的时代》,《林中路》,孙周兴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第72、73页。
    ②[法]居伊·德波:《景象社会》,肖伟胜译,《文化研究》第3辑,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1页。
    ③周宪:《读图、身体、意识形态》,《文化研究》,2003年第3辑。
    ④陈龙、陈一:《视觉文化传播导论》,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53页。
    ⑤蔡尚伟:《影视传播与大众文化——文化工业时代的影视方法论》,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4页。
    [1]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海峡两岸民间文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3.
    [2]王一川.兴辞诗学片语[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5.
    [3]廖海波.影视民俗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黄凤兰.中国民俗影视[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4.
    [5]张江华,等.影视人类学概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6]邓卫荣,刘静.影视人类学:思想与实验[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7]姜义华.胡适学术文集·新文学运动.北京:中华书局,1993.
    [8]陈勤建.中国民俗[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9.
    [9]钟敬文.民间文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
    [10]刘守华,陈建宪.民间文学教程(第二版)[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11]张紫晨.中国民间小戏[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
    [12]段宝林.中国民间文艺学[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13]张紫晨.民间文艺学原理[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1.
    [14]万建中.民间文学引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5][法]拉法格.关于婚姻的民间歌谣与礼俗[J]//拉法格.拉法格文论集.罗大冈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16]周星.民俗学的历史、理论与方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17]周兰平.动漫的历史[M].重庆:重庆出版集团、重庆出版社,2007.
    [18]王传东,艾琳.动画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19]乔东亮.动漫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0]谭玲,殷俊.动漫产业[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
    [21]盛怡文.动画影片鉴赏[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2]薛锋,赵可恒,郁芳.动画发展史[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23]B.Strauss.Disney Tries Its Hand at Chinese Storytelling[M].Boston Globe,City Edition, 1998.P.8.
    [24][美]罗伯特·C·克里斯托弗.日本精神[M].马泉,孙健龙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
    [25]万籁鸣口述,万国魂执笔.我与孙悟空[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86.
    [26]张松林.寻觅美术电影民族化的足迹[J]//中国电影年鉴[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
    [27]许婧,汪炀.中国动画黄金80年(读动画)[M].北京:朝华出版社,2005.
    [28]雨石.万氏兄弟六十年动画生涯[J]∥中国电影年鉴1987[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0.
    [29]陈荒煤.当代中国电影(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30]颜慧,索亚斌.中国动画电影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
    [31][瑞士]荣格.心理学与文学[M].冯川,苏克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
    [32]钱运达.关于现实题材问题——摄制动画片<草原英雄小姐妹>的体会[J]//文化部电影局《电影通讯》编辑室,中国电影出版社本国电影编辑室.美术电影创作研究[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4
    [33]刘小林,钱博弘.动画概论[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34][加]诺斯洛普·弗莱.神话——原型批评[M].叶舒宪编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35]张松林.独树一帜的水墨动画片[J]//中国电影年鉴1982[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3.
    [36]张岱年.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J]//<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论集[C].北京:东方出版社,1986.
    [37][美]塞缪尔·亨廷顿,劳伦斯·哈里森.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M].程克雄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38]钟敬文.梁祝文化大观·序言[M].北京:中华书局,2000.
    [39]张松林.总结过去展望未来——为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成立四十周年而作[J]∥中国电影年鉴1998-1999[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
    [40]张松林.中国动画片在阿纳西电影节未获奖后的反响[J]∥中国电影年鉴1988[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0.
    [41]陈奇佳.日本动漫艺术概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42]霍达.未穿的红嫁衣[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4.
    [43]李树荣.广西民间文学作品精选·隆林卷[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2.
    [44]刘锡诚.象征:对一种民间文化模式的考察[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
    [45]黄石.神话研究(上编)[M].开明书店,1927.
    [46]马昌仪.中国神话学文论选萃(上)[C].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4.
    [47]左汉中.中国民间美术造型[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6.
    [48]仲富兰.中国民俗文化学导论[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
    [49]刘守华.中国民间故事史[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50]Antti Aarne, Stith Tonpson. The Type of the Tolktale[M].Helsinki.1973.
    [51][美]丁乃通.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M].郑建成等译.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
    [52]刘守华.比较故事学论考[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53]顾颉刚.《歌谣》周刊[M].第88号,1925.
    [54]马昌仪.鼠咬天开[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55]刘守华.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6]汪民安.文化研究关键词[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57][德]恩格斯.德国的民间故事书[J]//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M].第4卷.
    [58]陈建宪,徐金龙,贾平.中外神话传说[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
    [59]钟敬文.钟敬文文集·民俗学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60][苏]高尔基.苏联的文学[J]//论文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61]郭沫若.我们研究民间文艺的目的——在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J].//民间文艺集刊(第1册)[M].1950.
    [62]李慧芳.中国民间文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
    [63]荣格.人类及其象征[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88.
    [64]居阅时,瞿明安.中国象征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65][美]W·爱伯哈德.中国文化象征词典[M].陈建宪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0.
    [66]鲁迅.偶成[J]//鲁迅全集[M].第5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67]胡适.白话文学史(上卷)[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
    [68]彭玲.动画导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69][美]乔纳森·弗德里曼.文化认同与全球化过程[M].郭建如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70]厉无畏.创意产业导论[M].北京:学林出版社,2006.
    [71][澳]约翰·哈特利.创意产业读本[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72]彭玲.动画创意产业[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9.
    [73]王长潇.电视影像传播概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
    [74]侯克明.中国动画产业年报2004[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6.
    [75]十一郎.世界动漫艺术圣殿[M].北京: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02.
    [76]薛燕平.世界动画电影大师[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77]李亦中,姚忠礼.动画编剧[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
    [78]钟敬文.中国民间文学讲演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79][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M].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80]胡正荣.外国媒介集团研究[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8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82]金民卿.文化全球化与中国大众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83][美]浦安迪.中国叙事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84]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J]//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2版,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5]叶舒宪.神话——原型批评[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86][瑞十]荣格.论分析心理学与诗的关系[J]//叶舒宪.神话——原型批评[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87]陆学明.典型结构的文化阐释[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3.
    [88]C.G. Jung.The Spirit in Man Art and Literature[C]//Read H,Fordham M,Adler G.The Collected Works of C.G. Jung [M].Vo1.9.Trans.R·F·C·Hull.London:Routledge,1968.
    [89]祖国颂.叙事的诗学[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
    [90][美]J·H·布鲁范德.美国民俗学[M].李扬译.汕头:油头大学出版社,1993.
    [91][美]斯蒂·汤普森.世界民间故事分类学[M].郑海等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
    [92][美]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文学理论[M].刘象愚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4.
    [93]陈建宪.神话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
    [94]刘守华.民间故事的艺术世界[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95]刘守华.比较故事学[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
    [96]姜彬.江南十大民间叙事诗[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
    [97]叶舒宪.探索非理性的世界[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98]李惠芳.民间文学的艺术美[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6.
    [99][英]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M].连树声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
    [100]周作人.周作人民俗学论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
    [101]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102]季羡林.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研究相得益彰[J]//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103]黄永林.中国民间文化与新时期小说[M].北京:人民版社,2007.
    [104][法]考路易·多洛.个体文化与大众文化[M].黄建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105]钟敬文.民间文艺谈薮[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
    [106][英]马林诺夫斯基.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
    [107][美]阿兰·邓迪斯.世界民俗学[M].陈建宪,彭海斌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
    [108]高丙中.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109]孙正国.文学的生活遭遇——民间文学本体批评引论[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
    [110]陈勤建,毛巧晖.20世纪“民间”概念在中国的流变[J]//周星.民俗学的历史、理论与方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111]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112]余英时.中国文化的大传统与小传统[J]//内在超越之路[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
    [113]胡适.中国文学过去与来路[J]//姜义华.胡适学术文集·新文学运动[M].北京:中华书局,1993.
    [114]何学威,蓝爱国.网络文学的民间视野[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
    [115][俄]普洛普.民间故事形态研究[M]//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人类学[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
    [116][丹麦]阿克塞尔·奥尔里克.民间故事的叙事规律[M]//[美]阿兰·邓迪斯.世界民俗学[M].陈建宪,彭海斌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
    [117][苏联]高尔基.个性的毁灭[J]//苏联民间文学论文集[M].北京:作家出版社,1958.
    [118]江帆.民间口承叙事论[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119]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120]黄永林.中国民间文化与新时期小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121]屈育德.神话·传说·民俗[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
    [122][英]特伦斯·霍克斯.结构主义与符号学[M].瞿铁鹏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123][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
    [124]林辰.神怪小说史[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
    [125][俄]弗拉基米尔·雅可夫列维奇·普罗普.故事形态学[M].贾芝译.北京:中华书局,2006.
    [126]乌丙安.中国民间信仰[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127]诸子集成·孟子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54.
    [128]夏忠宪.巴赫金狂欢化诗学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129][俄]巴赫金.巴赫金文论选[M].佟景韩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130]王国维.“红楼梦”评论[M].长沙:岳麓书社,1994.
    [131]王国维.王国维学术经典集[M].上卷.江西人民出版社,1997.
    [132]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
    [133]李维世.艺术概论[M].河北美术出版社,2001.
    [134]陈瑛.动画的视觉传播[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135]王可.动画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136][英]赫伯特·里德.艺术的真谛[M].王柯平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37]佟婷.动画艺术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138][意]克罗齐.美学原理[M].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93.
    [139][德]瓦尔特·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
    [140]余英时.文史传统与文化重建[M].北京:三联书店,2004.
    [141]齐骥.动画文化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142]陈韬文.文化转换:中国花木兰传说的迪斯尼化与全球化[J]//尹韵公,明安香.传播学论文选萃[M].第三卷,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143]Jeff Kurtti.The Art of Mulan.New York/US:Hyperion.1998.p.24.
    [144][德]海德格尔.世界图像的时代[J]//林中路[M].孙周兴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145][法]居伊·德波.景象社会[J]//文化研究(第3辑)[M].肖伟胜译.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146]周宪.读图、身体、意识形态[J]//文化研究(第3辑)[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147]陈龙,陈一.视觉文化传播导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
    [148]蔡尚伟.影视传播与大众文化——文化工业时代的影视方法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149]中国电影年鉴[M].北京:中国电影年鉴编辑部编辑出版.1981年创刊.
    [150]刘守华,白庚胜.中国民间文艺学年鉴[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006.
    [151]祁连休,程蔷.中华民间文学史[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
    [152]祁连休,程蔷,吕微.中国民间文学史[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8.
    [153]毛巧晖.20世纪下半叶中国民间文艺学思想史论[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0.
    [154]万建中.中国民间文化[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155]张慧临.20世纪中国动画艺术史[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
    [156]高博,汪宁.中外动漫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
    [157]王冀中.动画产业经营与管理[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158]潘瑞芳,等.动漫产业模式研究与实践[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
    [159]动画产业年报课题组.中国动画产业年报[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6.
    [160]《中国动画产业年报》编委会.2006中国动画产业年报[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6.
    [161]《中国动画产业年报》编委会.中国动画产业年报2007[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8.
    [162]孙立军,俞剑红.中国动画产业年报(2008-2009)[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8-2009.
    [163]盘剑,等.中国动漫产业发展报告(2004-2009)[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164]卢斌,郑玉明,牛兴侦.动漫蓝皮书:中国动漫产业发展报告(2011)[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165]李常庆,等.日本动漫产业与动漫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166]葛竞.影视动画剧本创作[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5.
    [167]葛竞.电视动画剧本创作[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168]王乃华,李铁.动画编剧[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169]范志忠,马华.影视动画编剧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170]刘磊,张元龙.动画脚本创作及文学之源[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171]吴秋林.影视文化人类学[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172]周星,黄会林.民风化境:中国影视与民族文化[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173]陈晓伟.融画入影:民族审美意识的会通与转换[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174]陈奇佳,宋晖.日本动漫影响力调查报告——当代中国大学生文化消费偏好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75]黄鸣奋.新媒体与泛动画产业的文化思考[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
    [1]宋锦玲.动画片的视觉元素与文化功能辨析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2005.
    [2]刘波.20世纪上半叶中国民间文艺学基本话语的嬗变[D].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3]徐金龙.雅谑与狂欢的话语盛宴——明清文人辑录笑话与当代民间口传笑话之比较[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4]陈赛.从文化产业视角看中国动画产业化的困境与出路[D].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5]张洛.中国影视动画的困境与出路[D].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硕十学位论文,2005.
    [6]常妹静.中学生中华民族历史传统美德教育的思考[D].辽宁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2004.
    [7]张欣.中华传统美德与民族精神培育[D].东北林业大学硕十学位论文,2006.
    [8]任晶.迪斯尼影片《花木兰》的跨文化研究[D].解放军外国语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6.
    [9]苏和丽.从“物”到“人”的嬗变——中国文学女扮男装形象流变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10]刘玉婷.比较文化视野下的动画片与民间文学——以《花木兰》、《哪吒闹海》为中心[D].山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11]郑伟玲.木兰故事在迪斯尼动画电影中的变异[D].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12]沈思.从《木兰》到《花木兰》:文化转换与文化资本的博弈的个例分析[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13]董文良.动画片的审美叙事学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14]段运冬.影像文化的新宠——动画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15]郭虹.中国动画传播状况研究[D].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
    [16]黄苏瑾.中国动画剧作的民族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17]林越屏.穿越时空的符号——中西方文化视野下的花木兰[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18]刘琛.图像叙事:当代文化的视觉转向[D].北京语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
    [19]刘婷.中国动画之文化意蕴探析[D].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20]刘翔.内容为王——中国动漫内容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D].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21]刘志国.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D].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22]卢晓红.中国民俗文化在动画创作中的应用探寻[D].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23]梅仕十.民间文化元素在电脑游戏创作中的运用[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24]慕俊杰.试论民间文学学科构建中的儿个基本问题[D].中国海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25]聂达.形象与话语的第三类表达——民间文学影视文本的纪录与阐释[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26]彭建祥.动画电影艺术创作素材的再挖掘与整合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27]孙正国.媒介形态与故事建构——以《白蛇传》为主要研究对象[D].上海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28]田磊.中外影视动画民族艺术风格比较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十学位论文,2008.
    [29]佟盟.民族文化资源与中国动画传播[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30]王晓勇.中国动画产业发展道路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分析及对策探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31]肖路.国产动画电影的传统美学风格及其文化探源[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32]肖珉.全球化进程中的国产动画[D].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33]袁洁玲.探源动画之魅——动画片审美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34]赵文梁.动画民族化刍议[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7.
    [35]周春红.国产动画片中民族走向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36]朱清华.动画:全球化语境下的视听童话[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
    [37]曹亚丽.动画影像理论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38]储俊.动漫文化与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39]张黎.论动漫文化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D].云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40]陆小玲.论“中国动画学派”的探索与创新[D].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41]李涛.美、日百年动画形象研究[D].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42]刘刚.论我国动漫艺术与传统文艺的融合与创新[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43]邓哲林.数字化时代中国动画民族化发展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44]许远斌.三步走,再造中国学派——中国动画民族化发展之路研究[D].湖北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0.
    [45]彭欣.由“卡通热”的文化现象引起的思考[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46]瞿轶羿.本土文化全球再生产后的本士回归——以《功夫熊猫》为例[D].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47]刁颖.民间叙事在影视文本中的变异和传承——以花木兰故事的改编为例[D].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48]孙焕根.电影《功夫熊猫》的跨文化传播策略分析[D].河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2010.
    [49]余意华.中国动画营销传播策略研究[D].暨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2006.
    [50]胡丽莎.动漫传播与少年儿童——从中日对比谈起[D].南昌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51]王茜.中外动画文化传播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52]刘瑶.动画片对受众卡通化心理行为影响研究[D].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53]付振兴.论美国动画的文化杂糅及跨文化传播策略[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54]王建陵.基于创新优势的当代美国动画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55]赵小波.欧洲动画产业发展模式研究——以法、英、德为例[D].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56]王三炼.传播生态学视阈中的中国动漫产业研究[D].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57]吴湛微.媒介经济世界下的动画产业集中现象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58]张璀.中国动画业的产业化发展[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59]侯汝军.中国动漫产业落后原因分析及解决方法探讨[D].四川大学硕十学位论文,2005.
    [60]唐晓娟.幼儿与动画片——关系的探寻[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
    [61]刘润润.当下动画艺术的兴盛与儿童审美心理[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62]周勤慧.当前国产儿童动画片的教育价值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63]林玉娴.日本动漫的全球扩散与日本文化输出战略[D].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64]王晶.从文学经典到数码影像——跨媒介视域中的《宝葫芦的秘密》[D].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1]陈建宪.体验民间文学传承民族记忆[J].文学教育(上).2007,(2).
    [2]董晓萍.民间文学体裁学的学术史[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6).
    [3]贺学君.从书面到口头:关于民间文学研究的反思[J].民间文学论坛.2004,(4).
    [4]李雄飞.中国民间文学经典论[J].青海社会科学.2010,(3).
    [5]刘锡诚.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性质问题[J].西北民族研究.2005,(1).
    [6]徐金龙.大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1).
    [7]赵玉华.中国传统文化基本内涵探析[J].东岳论丛.2003,(5).
    [8]金天逸.中国美术片[J].电影艺术.1999,(5).
    [9]陈砚池.关于中国动画艺术民族化、国际化的思考[J].电影文学.2007,(21).
    [10]彭玲.文化心理学研究对动画文化发展的深刻影响[J].社会科学.2006,(9).
    [11]王华清.动画设计中的戏曲元素[J].电影文学.2009,(19).
    [12]靳夕.中国美术电影的发展[J].电影艺术.1959,(10).
    [13]尹岩.动画电影中的“中国学派”[J].当代电影.1988,(6).
    [14]高红,朱明健.“寓教于乐”还是“欲教无乐”——中国动画应该“将教化进行到底”?[J].科技资讯.2006,(5).
    [15]程思.中国首部三维数字动画电影《魔比斯环》之析[J].电影评介.2006,(24).
    [16]尹鸿.《魔比斯环》走出中国三维动画长片一步[J].电影艺术.2006,(5).
    [17]湘明.《魔比斯环》:中国动画无底之渊[J].科学大观园.2008,(12).
    [18]傅根生.从《功夫熊猫》看国产动漫原创力[J].电影文学.2008,(24).
    [19]马华.动画创作中“中国风”的“变”与“不变”——《花木兰》与《功夫熊猫》给中国动画创作的启示[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9,(3).
    [20]章莉,景进安.中国动漫产业发展问题与对策[J].生产力研究.2006,(11).
    [21]吴平平.中国近期动画动作设计的迪斯尼风格——以《梁山伯与祝英台》为例[J].美与时代(上半月).2007,(11).
    [22]刘月林.动画片《梁山伯与祝英台》解析[J].艺术教育.2005,(5).
    [23][日]野田高梧.剧作结构基础[J].世界电影.1984,(4).
    [24]凌漆云.回归民间:中国民间文学研究百年反思[J].船山学刊.2004,(1).
    [25]刘守华.《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的特色与价值[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26]刘魁立.从人的本质看非物质文化遗产[J].江西社会科学.2005,(1).
    [27]马欣.对中国动画片民族化的反思[J].美术.2003,(7).
    [28]郭虹,张国良.中国青少年与动画传播的实证研究——以北京、上海的动画传受状况为例[J].新闻大学.2003,(4).
    [29]罗苏英,韦建真等口述.游华显记录.侬易天整理.太阳、月亮和星星[J].山茶.1982,(5).
    [30]徐蕾.从日美动画片看国产动画片[J].首都经济杂志.2003,(7).
    [31]刘守华.推进民间文艺学学科建设的两项工程[J].文化遗产.2009,(4).
    [32]刘守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与中国民间文学[J].华中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5).
    [33]韩克庆.比特时代对人类社会的重构[J].山东大学学报.1998,(4).
    [34]彭玲.关于中国动画文化发展的思考[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
    [35]张亮.日本动漫产业启示录[J].南风窗.2003,(4).
    [36]何雪苗.中国动漫发展壮大的瓶颈及突破对策的探析[J].电影评介.2006,(13).
    [37]段振良,肖青.试论民间艺术与民间文学之关系[J].四川戏剧.2008,(4).
    [38]陈建宪.论比较神话学的“母题”概念[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1).
    [39]刘守华.道教和神仙[J].文史知识.1987,(5).
    [40]刘锡诚.民间故事的文化人类学考察[J].江西社会科学.1994,(4).
    [41]邓波.传统或现代中国动画片的选择[J].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3).
    [42]王仁勇.全球化语境下国产动画片之民族化、现代化走向[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
    [43]高丙中.中国民俗学的人类学倾向[J].民俗研究.1996,(2).
    [44]钱小柏.民间文学与民俗学的关系[J].晋阳学刊.1981,(3).
    [45]袁志政.民间文学艺术的表达及探析[J].作家杂志.2007,(12).
    [46]王雅.当代中国日常生活伦理的建构——以重建儒家伦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为起点[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
    [47]郭明俊.普世价值的性质及其基本理念刍议[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48]吕微.论学科范畴与现代性价值[J].文学评论.2001,(4).
    [49]陈思和.民间的浮沉——文革后文学史某种走向的解释[J].上海文学.1994,(1).
    [50]王光东.“民间”的现代价值——中国现代文学与民间文化形态[J].中国社会科学.2003,(6).
    [51]吕微.“内在的”和“外在的”民间文学[J].文学评论.2003,(3).
    [52]韩致中.漫话箭垛式人物[J].湘潭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3).
    [53]朝戈金.关于口头传唱诗歌的研究——口头诗学问题[J].文艺研究.2002,(4).
    [54]王四代.西南少数民族神话史诗中的时空观[J].民间文学论坛.1998,(4).
    [55]万建中.论民间童话的叙事形态[J].江西社会科学.2007,(6).
    [56]黄永林.民间传说文化意蕴的二重性[J].文化遗产.创刊号,2007,(1).
    [57]刘守华.谈民间文学中的“大团园”——兼对一个流行文学观念质疑[J].华中师院学报.1983,(4).
    [58]朝戈金.口传史诗诗学的儿个基本概念[J].民族艺术.2000,(4).
    [59]程蔷.民间叙事模式与古代戏剧[J].文学遗产.2000,(5).
    [60]程蔷.民间叙事中的宝物幻想[J].民族艺术.2002,(1).
    [61]刘晓春.英雄与考验故事的人类学阐释[J].民族文学研究.1996,(4).
    [62]林继富.喜剧传统的地方叙事——《皮匠驸马》的语言魅力[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
    [63]王岳川.全球化与新世纪中国文化身份[J].社会科学战线.2003,(6).
    [64]刘娴.中国动画的民族化与现代化[J].中国电视.2004,(6).
    [65]路盛章.关于动画创作中民族化、国际化和人性化的思考[J].装饰.2007,(4).
    [66]李芸.木兰形象的文化转换思考——动画《木兰Ⅰ》和电影《花木兰》的对比[J].今传媒.2010,(9).
    [67]萧放.明清时祖先信仰与家族祭祀[J].文史知识.2005,(4).
    [68]张国俊.中国文化之二难[J].小说评论.1998,(5).
    [69]周琳玉.他者化与政治镜像——对迪斯尼动画片《木兰》文化身份的省思[J].中国比较文学.2006,(2).
    [70]李婧.从叙事学角度看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转移现象——以美国动画电影《木兰》与《功夫熊猫》为例[J].东南传播.2009,(8).
    [71]马昕,黎猛.迪斯尼版《木兰》艺术价值分析[J].电影文学.2010,(16).
    [72]鲍玉珩,钟大丰.美国学者对“Disney迪斯尼”的研究与批评(之一)[J].电影评介.2009,(8).
    [73]陈建宪.民间文学资源的创造性转换——关于长阳廪君神话复活的理论思考[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
    [74]陈建宪.文化创新与母题重构——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的功能整合[J].民间文化论坛.2006,(4).
    [75]陈泳超.作为学术史对象的“民间文学”.民族文学研究.2004,(1).
    [76]陈友康.中国民间文学研究的现实困境与未来出路[J].河北学刊.2009,(1).
    [77]褚朔纯.中国动画片的突围捷径——影视动画剧本改编议[J].电视研究.2004,(6).
    [78]洪沉.中国动画剧本现状浅析[J].电视字幕.特技与动画.2005,(5).
    [79]户晓辉.纯粹民间文学关键词引论.文学评论.2009,(2).
    [80]黄永林.论民间文化资源与发展文化产业的主要关系[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
    [81]李玲梅.毛笔加鼠标——透视中国动漫题材创新[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5,(10).
    [82]梁晓涛.从辉煌到低谷—对我国动画片现状的思考[J].中国电视.1998,(12).
    [83]廖海波.童真与幻想——动画片审美思维解析[J].当代电影.2005,(6).
    [84]刘来.从电影《花木兰》谈文化转换理论——文化全球化与本土化[J].电影艺术.2001,(2).
    [85]刘守华.民间文学研究方法泛说[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
    [86]刘守华.中国民间文艺学百年足迹[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
    [87]刘杨.现代动画艺术与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结合[J].美术大观.2006,(6).
    [88]刘颖.民间文学是文学吗[J].民族论坛.2006,(2).
    [89]刘宗迪.从书面范式到口头范式:论民间文艺学的范式转换与学科独立[J].民族文学研究.2004,(2).
    [90]吕微.反思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学术伦理[J].民间文化论坛.2004,(5).
    [91]孟昭宇.呼唤民族本土文化的中国动画[J].美术大观.2007,(3).
    [92]苗贵松.中国影院动画获奖作品的题材选择与艺术表达[J].文教资料.2008,(23).
    [93]彭玲.文化心理学研究对动画文化发展的深刻影响[J].社会科学.2006,(9).
    [94]孙立军.浅谈中国动画的创作现状[J].电影艺术.2004,(1).
    [95]孙英春.中国文化现代化的三个维度:民族本源、地区基础、全球视野[J].国际观察2007,(5).
    [96]孙正国.民间:民间文学本体的基本范畴.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6).
    [97]唐德彪.论民族文化的资源化[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8,(2).
    [98]王茜.论民俗性对中国动画产业的启示[JJ.电影评介.2007,(9).
    [99]肖路.国产动画与民间故事的不解之缘[J].社会观察.2008,(7).
    [100]张静,陈建宪.略论中国动画的民间文学传统[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
    [101]姚展雄.为中国动漫把脉[J].中外文化交流.2003,(6).
    [102]蒋名智.民间故事与当代儿童教育[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2).
    [103]张天晓.关于当前国产动画业发展现状的思考[J].电视研究.2005,(2).
    [104]张萧丹.中国动漫业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05,(3).
    [105]张鑫.浅析中国动画产业化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与管理.2005,(4).
    [106]周琳玉.从影片《木兰》看迪斯尼配方对他者文化的身份改写[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5).
    [107]陈林侠.美国电影的中国想象:全球文化、动画形式与文化政治[J].社会科学.2010,(6).
    [108]王侃.当代中国动画的国际性和民族性关系问题[J].美术大观.2008,(2).
    [109]王璐.在全球化与本土化之间——从动画片《花木兰》、《梁祝》透视文化转换现象[J].电影文学.2005,(1).
    [110]彭玲.动画文化传播策略探析[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8,(3).
    [111]劳玲.动漫对儿童成长的影响[J].传承.2008,(22).
    [112]师群.“轻舞飞扬”与“带着镣铐跳舞”——外国动画与中国动画之比较[J].河南社会科学.2005,(6).
    [113]李中秋.中国动画资源分析以及日美动画给我们的启示[J].电视字幕·特技与动画.2005,(6).
    [114]李三强.中日动画比较[J].中外文化交流.2008,(3).
    [115]陈建宪.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创意产业[J].文化遗产.2007,(1).
    [116]黄苏瑾.中和之美、团圆之趣——中国动画片审美情趣中的古典韵味[J].文学界(理论版),2011(7).
    [117]陈爽.从《花木兰》到《功夫熊猫》——解析文化全球化背景下文化转换现象[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10,(3).
    [1]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印发《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 (2011)》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834/201104/xxgk_116 439.html.
    [2]秦毓茹.学者对民间文学的定义[EB/OL].http://www.bnulife.com/viewthread-17982.
    [3]彭修银,郑博超.试论本审美文化的抒情性[EB/OL].http://www.cass.net.cn/file/20090327225640.html.
    [4]“金熊奖”获得者——记《鹬蚌相争》的导演胡进庆[N].文汇报.1984-3-22.
    [5]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2-11/17/content_693542.htm新华网,2002-11-8.
    [6]方勤.《魔比斯环》贡献了什么?[N].深圳晚报.2006-8-11.
    [7]电影网.《魔比斯环》办发布会动画生力军崛起国际市场[EB/OL].http://www.ml905.com/filminfo/news/2006/5/241337423582.html.
    [8]杨时肠,刘鹤翔.魔比斯环:中式动画大片搁浅之谜[N].财经时报.2007-1-20.
    [9]阎云飞.功夫熊猫是写给中国的情书[N].新闻晨报.2008-5-26.
    [10]人民网.2008年动漫电影票房总结:功夫熊猫拿下6亿[EB/OL].http://comic.people.com.cn/GB/123931/8618187.html.
    [11]孙丽萍.对待《功夫熊猫》光痛心不行[N].大众报.2008-6-22.
    [12]中漫网.笛扬九州墨韵山河——诚贺著名动画艺术家特伟九十寿辰[EB/OL].http://www.zhongman.com/zgmh/cartoons/20040818/1805005315.html。
    [13]中国动漫网.7年国产动画片败给境外对手[EB/OL].http://www.chinacomic.com.cn/Pages/actiuities_over.aspx?ID=7576&IX=1法制晚报.2007-8-17.
    [14]凤凰网.中国动漫的中国式困境如何找到出路[EB/OL].http://book.ifeng.com/special/labixiaoxin/list/200909/0921_81171358350_1.shtml.
    [15]杨汛.中国动漫需要中国方式诉说[N].新华日报·文化.2007-11-12.
    [16]山东文化产业网.中国动漫产业发展出路分析[EB/OL].http://www.sdci.sdu.edu.cn/detail.php?id=12962.
    [17]铁剑仙.经典动漫理念(迪斯尼名句摘选)[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b99e91010008qh.html.
    [18]新华网.制作同质化中国动漫“创意”路在何方[EB/OL].http://www.china.com.cn/culture/txt/2007-12/26/content_9433463.htm.
    [19]中国民俗学网.当下民谣的意识形态[EB/OL]. http://www.chinesefolklore.org.cn/web/index.php?Page=2&NewsID=2171.
    [20]合肥在线.合肥制造《黑脸大包公》“闯出”大名堂[EB/OL].http://www.hf365.com/html/02/05/04/20080926/171848.htm.
    [21]新华网.本力推“动漫外交”用动漫影响他国民众[EB/OL].http://news.xinhuanet.com/focus/2006-05/07/content_4516672.htm.
    [22]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等部门关于推动我国动漫产业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EB/OL]. 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6/content_310646.htm.国办发[2006]32号,2006-4-25.
    [23]段佳.资源整合及市场运作——中国动画腾飞的关键所在[EB/OL].http://ent.sina.com.cn/2003-11-01/1551225437.html.
    [24]中国民艺研究所.迈向学术概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EB/OL].ttp://www.sdada.edu.cn/minyisuo/web/show.htm?id=1478。
    [25]民俗学论坛.迈向学术概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EB/OL].http://www.chinafolklore.org/forum/viewthread.php?tid=21570.
    [26]中国投资咨询网.2011-2015年中国动漫产业基地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上下卷)[EB/OL]. http://www.ocn.com.cn/reports/2009984dongmanchanyejidi.htm.
    [27]百度百科.千与千寻[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20011.htm.
    [28]王海晋,王玉琪.近年动画专业人才培养陷入误区[N].北京青年报.2010-6-8.
    [29]中国经济网.“香饽饽”动画专业毕业生现在为何成为“苦菜花”[EB/OL].http://comic.ce.cn/news/dmzx/201006/04/t20100604_21482249.shtml.
    [30]李剑平.动画专业人才培养陷入误区[N].北京青年报.2010-6-8.
    [31]郭虹.中国动画的出路在于产业化[N].文汇报.2003-9-12.
    [32]丁肇文.变形金刚从中国赚了50亿[N].北京晚报.2007-2-27.
    [33]百度百科.全球本土化[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4071104.htm.
    [34]产业信息网.中国动漫产业“十一五”发展回顾及“十二五”发展规划深度分析报告/中国中国动漫产业“十二五”规划发展指导报告[EB/OL].http://www.chyxx.com/125/report/201011/Q365104FZ7.html.2010-11-8.
    [35]新华网.汤婷婷:把花木兰传遍英语世界的女人[EB/OL].http://news.xinhuanet.com/book/2004-03/30/content_1392416.htm外滩画报.2004-3-30.
    [36]听3音乐网.真情的自我[EB/OL].http://www.ting3.com/space-Jusic-id-3381829)
    [37]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EB/OL].http://www.gov.cn.
    [38]CNKI知识网络服务平台中国知网http://lsk.cnki.net/kns50/index.aspx.
    [39]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http://www.ihchina.cn/main.jsp.
    [40]民间文化青年论坛http://www.pkucn.com/chenyc/index.php.
    [41]福客民俗网http://www.folkw.com.
    [42]中国民间文学网http://www.cmjwx.com.cn.
    [43]中国民俗http://www.chinesefolklore.com.
    [44]中国民俗文化网http://www.zgwhw.com.
    [45]民俗文化视频http://folkvideo.ccnu.edu.cn.
    [46]中国动漫网http://www.comic.gov.cn.
    [47]国家动漫产业网http://www.dongman.gov.cn.
    [48]中国动漫产业网(中国动画学会)http://www.cnaci.com.cn.
    [49]中国动画网http://www.chinanim.com.
    [50]动漫国http://www.dmguo.com.
    [51]动漫中国http://www.dmzg.com.
    [52]国际动画网http://www.flashcom.org.
    [53]中国国际动漫网http://www.chncomic.com.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