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裔美国文学中“新的中国”话语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选取刘裔昌1943年出版的传记《父亲及其荣耀的子孙》与伍慧明1993年出版的小说《骨》两部华裔美国文学作品作为研究文本。通过对作品中的唐人街叙事进行历时性与共时性的剖析,发掘ABC作家笔下中国形象的特点,采用文化研究、比较的方法从时空观角度探讨文化移植过程中存在的位移、断裂、突变现象,并深入观照唐人街之于FOB、ABC的文化意义,解读作品中“新的中国”话语以及作家所采取的不同的民族主义建构。
The paper chooses the two Chinese American literary works, "Father and Glorious Descendant" which Pardee Lowe published in 1943 and "Bone" which Fae Myenne Ng published in 1993, as study texts. By analyzing the diachronic and synchronic Chinatown Narrative, explo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 image in the ABC writers Works, probe into the phenomenon of displacement, fracture and mutant in the course of culture transplant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ace-time by the approach of cultural study and comparison, reflect the cultural significance of Chinatown for FOBand ABC, and read the " new China" discourse as well as the different Constructions of nationalism by the authors.
引文
[1]华裔美国学者尹晓煌认为华裔美国文学起源于19世纪中期;厦门大学张龙海教授认为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后半叶,黄三于1875年用中英文发表的《英汉手册》;南京师范大学程爱民教授认为起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移民口头文学。本文认为李延富(Yan Phou Lee,1816-1938)于1887年出版的英文传记《我在中国的孩童时代》(When I Was a Boy in China)是第一部华裔美国文学作品。
    [2]共间也有相当数量的作品问世,且种类繁多,包括小说、诗歌、戏剧、散文,详见附录。
    [3]Sau-ling Cynthia Wong,"Chinese American Literature",An Interethnic Companion to Asian American Literature,ed.King-kok Cheung.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p.40.
    [4]刘登翰主编,《双重经验的跨域书写--20世纪美华文学史论》,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第235页。
    [5]Jessica Hegedom.Ed.Clarlie Chan Is Dead."An Anthology of Contemporary Asian American Fiction,New York:Penguin Books USAInc.,1993.p.xxvii.
    [6]这是亚裔美国文学研究的开山之作.6年后,金惠经应艾理特之邀撰写《哥伦比亚美国文学史》中“亚裔美国文学'一章。
    [7]King-kok Cheung and Stan Yogi,ed.Asian American Literature." An Annotated Bibliography,New York:The 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1988,p.5.
    [8]单德兴:《“开韁”与“辟土”--美国华裔文学与文化:作家访谈录与研究论文集》,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96页。
    [9]张子清:与亚裔美国文学共生共荣的华裔美国文学,《外国文学评论》,2000年第1期.
    [10]林英敏提出“包括中国来的移民及美国出生的华人后裔,不管他们是华侨还是美国公民,只要他们的作品在美国出版,部属于华裔美国文学的研究范围”,参见蒲若茜:《族裔经验与文化想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6页。
    [11]“用异国语言写作的客居作家,我们或许可以称他们为‘异语作家'”,参见《握过元首的手的手的手》,赵毅衡著,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190页。
    [12]徐颖果编著,《美国华裔文学选读》,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3页。
    [13]赵毅衡.《握过元首的手的手的手》.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第188页。
    [14]蒲若茜:《族裔经验与文化想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34页。
    [15]蒲若茜:《族裔经验与文化想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76-77页。
    [16]李小兵、孙漪、李晓晓:《美国华人:从历史到现实》,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35页。
    [17]详见薛玉凤:“华人‘单身汉'的悲歌--华裔美国文学中的‘分裂家庭”',《河南大学学报》,2004年9月,第5期。
    [18][美]弗雷德里克.詹姆森:《处于跨国资本主义时代中的第三世界文学》,《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张京嫒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251页。
    [19][美]尹晓煌:《美国华裔文学史》,徐颖果主译,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32页。
    [20]参见单德兴、何文敬主编:《再现政治与华裔美国文学》,台北:中央研究院欧美研究所,1996年,第131-160页。
    [21]“跳船人”,指的是第一代华人。
    [22]墒小刚:《乡愁以外--北美华人写作中的故国想象》,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第74页。
    [23]费小平:“美国华裔文学中的家园政治”,《当代文坛》,2007年第5期。
    [24]周敏:《唐人街--深具社会经济潜质的华人社区》,鲍霭斌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第40页。
    [25]《华裔美国之音》一书的附录中,有一节专门辑录翻译了英语中的广东方言,参见JudyYung,Gordon H.Chang,and Him Mark Lai edited.Chinese American Voices,university ofCalifomia,2006,p.437-445.
    [26]申小龙:《社区文化与语言变异》,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225页。
    [27]Pardee Lowe,Father and Glorious Descendant,New York:Council On Books In Wartime,Inc.,1943,p.254.
    [28][美]伍慧明:《骨》,陆薇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年,第27页。
    [29][美]伍慧明:《骨》,陆薇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年,第19-20页。
    [30]张琼惠:《创造传统:论华美文学的杂碎传统》,见《多边文化研究》(第三卷),车槿山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56页。
    [31]周大鸣等:《当代华南的宗族与社会》,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33页。
    [32]Pardee Lowe,Father and Glorious Descendant,New York:Council On Books In Wartime,Inc.,1943,p.49.
    [33]赵毅衡:《对岸的诱惑》,北京:知识出版社,2003年,第268页。
    [34]Pardee Lowe.Father and Glorious Descendant,New York:Council On Books In Wartime.Inc.,1943.p.52.
    [35][美]伍慧明:《骨》,陆薇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年,第77页。
    [36][法]爱弥尔·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渠东、汲喆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491页.
    [37][美]黎锦扬,《花鼓歌》,台北:瀛舟出版社,2002年,第3页。
    [38][美]伍慧明:《骨》,陆薇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年,第135页。
    [39][美]严歌苓:《扶桑》,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3年,第223页。
    [40]Pardee Lowe,Father and Glorious Descendant,New York:Council On Books In Wartime,Inc.,1943,p.32.
    [41][美]伍慧明:《骨》,陆薇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年,第52页。
    [42][俄]巴赫金:《巴赫金全集》第4卷,白春仁等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371页。
    [43]同上,第86页。
    [44][俄]什克洛夫斯基:《作为手法的艺术》,见《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王薇生编译,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16页。
    [45]以上根据《美国银幕上的中国和中国人(1896-1955)》([美]陶乐赛·琼斯著,邢祖文、刘宗锟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63年)一书的附录三“以中国为题材、背景和以中国人为主角的美国影片(1896-1954)”整理而成。
    [46][美]陶乐赛·琼斯:《美国银幕上的中国和中国人(1896-1955)》,邢祖文、刘宗锟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63年,第41页。
    [47][美]陶乐赛·琼斯:《美国银幕上的中国和中国人(1896-1955)》,邢祖文、刘宗锟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63年,第121页。
    [48][美]哈罗德·伊罗生:《美国的中国形象》,于殿利、陆口宇译,中华书局,2006年,第103页。
    [49][美]陶乐赛·琼斯:《美国银幕上的中国和中国人(1896-1955)》,邢祖文、刘宗锟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63年,第30页。
    [50]同上,第57-58页。
    [51]这幅海报可见高小刚《乡愁以外--北美华人写作中的故国想象》,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第118页。
    [52]参见胡垣坤、曾露凌、谭雅伦合编:《美国早期漫画中的华人》,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96年版.
    [51]王守仁、吴新云:《性別·种族·文化--托尼·莫里森与二十世纪美国黑人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96页。
    [54][美]哈罗德·伊罗生:《美国的中国形象》,于殿利、陆日宇译,中华书局,2006年,第95页.
    [55][美]伍慧明:《骨》,陆薇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年,第33页。
    [56][美]伍慧明:《骨》,陆薇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年,第11页。
    [57]同上,第6页。
    [58][美]雷祖威:《爱的痛苦》,吴宝康,王轶梅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年,第3页。
    [59]指广东家乡的老房子。
    [60]Pardee Lowe,Father and Glorious Descendant,New York:Council On Books In Wartime,Inc.,1943,p.5.
    [61]同上,p.238。
    [62]同上,p.251.
    [63][美]喻丽清:《木马还魂》,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45页。
    [64][美]伍慧明:《骨》,陆薇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年,第32页。
    [65][美]伍慧明:《骨》,陆薇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年,第105页。
    [66]“所谓‘文化突变'就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特质或要素通过接触、结合产生新文化结构的飞跃过程。”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山东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86页。
    [67]赵毅衡:《对岸的诱惑》,北京:知识出版社,2003年,第266页。
    [68][美]伍慧明:《骨》,陆薇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年,第4页。
    [69][美]伍慧明:《骨》,陆薇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年,第170页。
    [70][美]伍慧明:《骨》,陆薇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年,第6页。
    [71]同上,第72页。
    [72]Pardee Lowe,Father and Glorious Descendant,New York:Council On Books In Wartime,Inc.,1943,p.4.
    [73]Pardee Lowe,Father and Glorious Descendant,New York:Council On Books In Wartime,Inc.,1943,p.21.
    [74][美]林露德:《千金姑娘》.阿良译,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65页。
    [75][美]雷祖威:《爱的痛苦》,吴宝康、王轶梅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年,第74页。
    [76][美]A·H·马斯洛:《存在心理学探索》,李文湉译,林方校,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42页。
    [77]Pardee Lowe,Father and Glorious Descendant,New York:Council On Books In Wartime,Inc.,1943,p.132.
    [78]Pardee Lowe,Father and Glorious Descendant,New York:Council On Books In Wartime,Inc.,1943,p.93.
    [79][美]伍慧明:《骨》,陆薇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年,第130页。
    [80][美]伍慧明:《骨》,陆薇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年,第162页。
    [81][美]伍慧明:炙骨》,陆薇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年,第104页。
    [82]同上,第22页。
    [83][美]伍慧明:《骨》,陆薇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年,第25页。
    [84][美]伍慧明:《骨》,陆薇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年,第2页。
    [85][美]斯蒂芬·P·桑德鲁普:《(喜福会)里的汉语》,见《文化传递与文学形象》,乐黛云、张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89-290页.
    [86][美]尹晓煌:《美国华裔文学史》,徐颖果主译,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43页。
    [87][美]玛格丽特·米德:《文化与承诺--一项有关代沟问题的研究》,周晓虹、周怡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7页。
    [88]同上,第28页。
    [89]同上,第47-48页。
    [90]同上,第86页。
    [91]周振鹤、游汝杰:《方言与中国文化》(第2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9页.
    [92][美]伍慧明:《骨》,陆薇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年,第165页。
    [93][美]伍慧明:《骨》,陆薇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年,第18-20页.
    [94]同上,第30页。
    [95]Pardee Lowe,Father and Glorious Descendant,New York:Council On Books In Wartime,Inc.,1943,p.17.
    [96]Pardee Lowe.Father and Glorious Descendant,New York:Council On Books In Wartime.Inc.,1943,19.224.
    [97][美]伍慧明:《骨》,陆薇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年,第20页。
    [98][美]汤亭亭:《女勇士》,李剑波、陆承毅译,桂林:漓江出版社,1998年,第56页,
    [99][美]伍慧明:《骨》,陆薇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年,第75页。
    [100][美]杜波伊斯:《黑人的灵魂》,维群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第5页。
    [101]Pardee Lowe,Father and Glorious Descendant,New York:Council On Books In Wartime,lnc.,1943,p.1.
    [102]Pardee Lowe,Father and Glorious Descendant,New York:Council On Books In Wartime,Inc.,1943,p.2.
    [103]Pardee Lowe,Father and Glorious Descendant,New York:Council On Books In Wartime,Inc.,1943,p.31.
    [104]同上,p.32.
    [105]“连字号”是指各移民团体在与宗主国的同化过程中既可以保守本民族的文化认同,同时又接受宗主国的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及价值观念,详见钱皓:《美国西裔移民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280页。
    [106][美]雷祖威:《爱的痛苦》,吴宝康、王轶梅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年,第187页。
    [107]宋伟杰:《臣服·激愤·婉讽--美国华裔英文文学三作家、三群落、三阶段》,《美国研究》,1995年第1期.
    [108][美]菲利普·罗思:“罗思和昆德拉关于《笑忘录》的对话”,高兴摘译,《外国文学动态》,1994年第6期。
    [109][美]尹晓煌:《美国华裔文学史》,徐颖果主译,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33页。
    [110]同上。
    [111]宋伟杰:《臣服.激愤.婉讽--美国华裔英文文学三作家、三群落、三阶段》,《美国研究》,1995年第1期。
    [112]Elaine H.Kim,Asian American Literature.An Introduction to the Writings and Their Social Context,(Philadelphia:Temple University Press_ 1982).p.64.
    [113]刘裔昌在美国社会成为了一名“中国专家”,后来就职于太平洋关系学会国际部,为金门国际博览会参观二战的美国旅游者当向导,他终究没能摆脱“中国”的影子。
    [114]刘裔昌在其作品《父亲及其荣耀的子孙》中也提到此次地震发生的具体情况,详细介绍见Elaine H.Kim,的著作Asian American Literature:An Introduction to the Writings and Their Social Context,Philadelphia:Temple University Press,1982.
    [115]王明侠、王承刚、相兰欣、赵久苏合著:《旅美华 人悲欢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28页。
    [116]转引自蒲若茜:《族裔经验与文化想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137页。
    [117][美]伍慧明:《骨》,陆薇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年,第96页。
    [118]同上,第170页。
    [119][美]伍慧明:《骨》,陆薇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年,第53页。
    [120]同上,第152页。
    [121][美]伍慧明:《骨》,陆薇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年,第56页.
    [122][美]伍慧明:《骨》,陆薇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年,第56页。
    [123]同上,第54页。
    [124]Ling-chi Wang,“The Structure of Dual Domination;Toward o Paradigm for the Study of the Chinese Diaspora in the UnitedStates",AmerasiaJournal,21:1&2(1995),p.164.转引自蒲若茜《族裔经验与文化想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36页。
    [125]台湾学者冯品佳在《“隐无的叙事:(骨)的历史再现》一文中,将“隐无的叙事”定义为“文本中所呈现的缺憾或虚空,迫使文本中的角色及文本外的读者,试图填补此一空缺,进而触及各个层次的历史,令‘潜藏文本'得以浮现,使得文本中复杂交织的个人、家庭、乃至族裔历史得以再现,进而诘难‘传统'或‘正统'历史中的盲点”。见单德兴、何文敬主编:《再现政治与华裔美国文学》,台北:中央研究院欧美研究所,1996年,第134页。
    [126][美]伍慧明:《骨》,陆薇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年,第57页。
    [127][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吴叡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94页。
    [128][美]伍慧明:《骨》,陆薇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年,第32页.
    [129][美]雷祖威:《爱的痛苦》,吴宝康、王轶梅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年,第208页。
    [130][英]阿雷恩·鲍尔德温(Elaine Baldwin)等著:《文化研究导论》,陶东风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162页。
    [131]陆薇:“超越二元对立的话语:读美籍华裔女作家伍慧明的小说《骨》”,《外国文学研究》,2002年第2期。
    [132]王霄冰:文化记忆、传统创新与节日遗产保护,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133][美]伍慧明:《骨》,陆薇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年,第181页。
    [134]同上,第182页。
    1[俄]巴赫金.巴赫金全集(第4卷).白春仁等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2[法]爱弥尔·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渠东,汲喆译.海人民出版社,1999.
    3[美]A·H·马斯洛。存在心理学探索.李文湉译.林方校.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
    4[美]爱德华·萨丕尔.语言论.陆卓元译.陆志韦校订.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5[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吴叡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6[美]彼得·邝.新唐人街.杨立信,寿进文,王志宏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
    7[美]哈罗德·伊罗生。美国的中国形象.于殿利,陆日宇译.北京:中华书局,2006.
    8[美]雷祖威.爱的痛苦.吴宝康,王轶梅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
    9[美]黎锦扬.花鼓歌.台北:瀛舟出版社,2002.
    10[美]林露德.千金姑娘.阿良译.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5.
    11[美]陶乐赛·琼斯.美国银幕上的中国和中国人(1896--1955).邢祖文,刘宗锟译.j匕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63。
    12[美]伍慧明.骨.陆薇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
    13[美]严歌苓.扶桑.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3.
    14[美]杜波伊斯.黑人的灵魂.维群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15[美]玛格丽特·米德.文化与承诺--一项有关代沟问题的研究.周晓虹,周怡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
    16[美]汤亭亭.女勇士.李剑波,陆承毅译.桂林:漓江出版社,1998。
    17[美]尹晓煌.美国华裔文学史.徐颖果主译.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18[美]喻丽清.木马还魂.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19[英]阿雷恩·鲍尔德温等.文化研究导论。陶东风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0车槿山主编.多边文化研究(第三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1程爱民主编.美国华裔文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2单德兴,何文敬主编.再现政治与华裔美国文学.台北:中央研究院欧美研究所,1996.
    23单德兴.“开疆”与“辟土”--美国华裔文学与文化:作家访谈录与研究论文集.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24单德兴.重建美国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5高小刚.乡愁以外--北美华人写作中的故国想象.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26胡垣坤,曾露凌,谭雅伦合编.美国早期漫画中的华人.香港:三联书店有限公司,1996.
    27乐黛云,张辉主编.文化传递与文学形象。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8刘登翰主编.双重经验的跨域书写--20世纪美华文学史论.上海三联书店,2007.
    29蒲若茜.族裔经验与文化想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30钱皓.美国西裔移民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31申小龙.社区文化与语言变异.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
    32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山东人民出版社,1987.
    33王明侠,王承刚,相兰欣,赵久苏合著.旅美华人悲欢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34王守仁,吴新云.性别·种族·文化--托尼·莫里森与二十世纪美国黑人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5王薇生编译.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
    36吴景超.唐人街:共生与同化.筑生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
    37张京嫒主编.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38赵毅衡.对岸的诱惑.北京:知识出版社,2003.
    39赵毅衡.握过元首的手的手的手.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
    40周大鸣等.当代华南的宗族与社会.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41周敏.唐人街--深具社会经济潜质的华人社区.鲍霭斌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42周振鹤,游汝杰.方言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43菲利普·罗思.罗思和昆德拉关于《笑忘录》的对话。高兴摘译。《外国文学动态》.1994年,第6期.
    44费小平.美国华裔文学中的家园政治.《当代文坛》,2007年,第5期.
    45陆薇.超越二元对立的话语:读美籍华裔女作家伍慧明的小说《骨》.《外国文学研究》,2002年,第2期.
    46宋伟杰.臣服。激愤.婉讽--美国华裔英文文学三作家、三群落、三阶段.《美国研究》,1995年,第1期.
    47王霄冰.文化记忆、传统创新与节日遗产保护.《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48薛玉凤.华人‘单身汉'的悲歌--华裔美国文学中的“分裂家庭”.《河南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
    49张子清.与亚裔美国文学共生共荣的华裔美国文学.《外国文学评论》,2000年,第1期。
    1 Elaine H.Kim,4sian American Literature:An Introduction to the Writings and Their Social Context.Philadelphia:Temple University Press,1982.
    2 Jeffery Paul Chan,Frank Chin,Lawson Fusao Inada,Shawn Wong,ed.The Big Aiiieeee.tAn Anthology of Chinese American and Japanese American Literature.NewYork:Meridian,1991.
    3 Jessica Hegedorn ed.Charlie Chan Is Dead." An Anthology of Contemporary Asian American Fiction.New York:Penguin Books USA Inc.,1993.
    4 Judy Yung,Gordon H.Chang,and Him Mark Lai ed.Chinese American Voic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2006.
    5 King-kok Cheung ed.An lnterethnic Companion to Asian American Literature.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6 King-kok Cheung,Stan Yogi ed,Asian American Literature:An Annotated Bibliography.New York:The 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1988.
    7 Pardee Lowe.Father and Glorious Descendant.New York:Council On Books In Wartime,Inc.,1943.
    8 王光林.Being and Becoming-on Cultural Identity of Diasporic Chinese Writers in America and Australia.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9 赵文书.Positioning Contemporary Chinese American Literature in Contested Terrains.南京出版社,200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