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政治视域中我国高校学生权力问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的研究开始于对微观政治中我国高校学生权力的理论追问。在微观政治哲学的立场中,权力是一种广泛存在、具有多样来源、运行富有策略的微观权力形态。由于利益主体之间的冲突与竞争,高校中真实存在着微观政治。存在于微观政治环境中的学生权力在具有权力属性的同时,也具有“领域与范围的有限性”、“资格的多重性”以及“效力的外在依赖性”等特殊要义。学生权力是学生基于其主体性、权利、相关法律制度安排以及知识和信息等特定资源而拥有的实现自身利益的能力。正是这些权力资源决定了学生权力应当是高校权力结构的基本组成。对于我国学生权力的历史面貌,本文分“清朝末年”、“民国时期”和“建国以来”三个历史阶段,考察了学生权力在每个时期的存在状况。那么当前我国高校学生权力的现实状况又如何呢?通过考察本文认为,学生权力在客观存在的同时也面临着“制度性缺失”与“运行走样”的困境。为了消解学生权力的现实困境,回归学生权力的应然面貌,本文构想:在法律上确认学生权力的合法身份与保障原则,并提升确认法律的层级;构建学生权力的合法边界,为学生权力的保障和制约提供标准;在学校层面构建“保障性”与“制约性”制度体系,为学生权力的实现提供内部制度保障;矫正异化了的学生组织和学代会制度,创建学生监督委员会等多样机构,为学生权力的实现提供机构保障。最后,从高校组织的逻辑出发,本文建议在高校内部建构一种由学术权力主导的,以行政权力和学生权力为基本组成的,服从于“正义”的“共享”权力结构。
This research started with the theoretic enquiry of the student's power in micro-politics. In the perspective of the micro-political philosophy, the power is a type of micro-power which is widespread, has multiple sources and runs strategically. Due to the conflict and competition among stakeholders, there are micro-politics in university. The student's power which exists in the micro-political realm has the properties of power and some particular meanings, like "the limited field and scope", "the multiplicity of qualifications", "the external dependence of effectiveness" and so on. It is an ability of various forms based on specific resources, including the subjectivity of students, rights, legal system, specific knowledge and information, to achieve student's interests. It is these resources that make the student's power a basic component in the structure of university power. We investigate the process of vicissitudes of the student's power in our country in three major stages, that is, the student's power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the student's power in the Republic era, the student's power in the period since 1949. And what i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student's power? By examining,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student's power is in the objective existence, but also faces the problem of "institutional deficit" and "running aliasing". In order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and make the student's power back to its logic, we propose to confirm the legal identity and the running logic of the student's power by law and elevate the grade of the law, to establish the legitimate boundary of the student's power in order to provide the standard for the indemnification and restraint of the student's power, to construct certain reasonable institutions and to create some reasonable organizations in order to provide indemnification for the student's power. Finally, following the logic of university, it is recommended that we should establish a "shared power structure" that conforms to the justice of university, which is composed of the "administrative power" and the "student's power", and is lead by the "academic power".
引文
①谢安邦、阎光才.高校的权力结构与权力结构的调整——对我国高校管理体制改革方向的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1998,(2).
    ②卡尔·波普尔.猜想与反驳[M].傅季重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第318页.
    ③袁振国.教育政策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9页.
    ④高洪源.欧美学校微观政治研究的进展[J].比较教育研究,2003,(6).
    ①高洪源.欧美学校微观政治研究的进展[J].比较教育研究,2003,(6)
    ②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199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 http://www.stats.gov.cn/tjgb/ndtjgb /qgndtjgb/t20020331_15393.htm,1999年.
    ③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http://www.stats.gov.cn/tjgb/ndtjgb/ qgndtjgb/t20100225_402622945.htm,2010年.
    ④赵中建.全球教育发展的研究热点——90年代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修订版)[z].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411页.
    ⑤原教育部部长周济于2007年2月28日在“质量工程”启动视频会议上的讲话。http://www.moe.edu.cn/edoas/ website18/level3.jsp?tablename=2038&infoid=25430
    ⑥李福华.高等学校学生主体性研究[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95页.
    ①吴苾雯.“逃离”大学(序)[M].南宁:接力出版社,2002年.第4页.
    ②陈玉琨、戚业国.论我国高校内部管理的权力机制[J].高等教育研究,1999,(3).
    ③[美]约翰·S·布鲁贝克著.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42页.
    ④[美]约翰·S·布鲁贝克著.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59页.
    ⑤[西班牙]奥尔特加·加塞特著.大学的使命[M].徐小洲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70页.
    ①[西班牙]奥尔特加·加塞特著.大学的使命[M].徐小洲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71页.
    ②[美]菲利普·G.阿特巴赫著.比较高等教育:知识、大学与发展[M].人民教育出版社教育室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59页.
    ③董向宇.我国高校学生权力问题研究评述[J].教育探索,2010,(1).
    ④李福华.高等学校学生主体性研究[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95页.
    ①尹伟巍、杜希民.高等学校学生管理权力分析[J].中国电子教育,2006,(3).
    ②谢安邦、阎光才.高校的权力结构与权力结构的调整——对我国高校管理体制改革方向的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1998,(2)
    ③季诚钧.高校学生权力初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4).
    ④刘士民.传统与超越:高校权力结构的解构与重建[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6,(1)
    ⑤林荣日.论高校内部权力[J].现代大学教育,2005,(2)
    ⑥曹薇.大学内部学生权力探析[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①季诚钧.高校学生权力初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4).
    ②秦毅.高校学生权力的探索[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6)
    ③李福华.高等学校学生主体性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第61页.
    ④姜传松.论高校的学生权力[J].理工高教研究,2005,(6).
    ⑤胡善贵.我国高校权力构成中的学生权力探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⑥季诚钧.从“三个代表”看高校中的学生权力[J].现代大学教育,2002,(2).
    ⑦张青玉、周建平.试论高校学生权力扩张及其限度[J].高等农业教育,2006,(4).
    ⑧秦毅.高校学生权力的探索[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6).
    ⑨秦毅.高校学生权力的探索[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6)
    ⑩甘永涛.对学生权力的思考[J].辽宁教育研究,2002,(12).
    ①季诚钧.高校学生权力初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4).
    ②秦毅.高校学生权力的探索[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6)
    ③曹薇.大学内部学生权力探析[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④方婷、黄小忠.我国大学权力结构中学生权力缺失现象的思考[J].教育科学,2006,(6).
    ⑤张青玉、周建平.试论高校学生权力扩张及其限度[J].高等农业教育,2006,(4)
    ⑥胡善贵.我国高校权力构成中的学生权力探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①于海棠.基于权利维护的高等学校学生权力问题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②高建芳.美国高校学生权力演进历程探析[D].开封: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③王彦斌.权力的逻辑——大学组织运行的社会学管窥[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④李福华.高等学校学生主体性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
    ⑤林荣日.制度变迁中的权力博弈——以转型期中国高等教育制度为研究对象[D].上海: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①[美]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M].王浦劬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第21-22页.
    ②[美]詹姆斯·E.安德森.公共决策[M].唐亮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年.第222页.
    ①衣俊卿.论微观政治哲学的研究范式[J].中国社会科学,2006,(6).
    ②陈晏清、王新生.政治哲学的当代复兴及其意义[J].哲学研究,2005,(6).
    ③[美]道格拉斯·凯尔纳、斯蒂文·贝斯特.后现代理论[M].张志斌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第63页.
    ④[法]米歇尔·福柯.权力的眼睛——福柯思想访谈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61页.
    ⑤[法]米歇尔·福柯.权力的眼睛——福柯思想访谈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223页.
    ①林贤治.福柯集[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年.第239页.
    ②“主体间性”即“主体——主体”关系。见李福华.高等学校学生主体性研究[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2页.
    ③燕继荣.政治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25页.
    ④陈振明.政治学——概念、理论和方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263页.
    ⑤[美]丹尼斯·朗著.权力论[M].陆震纶、郑明哲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148页.
    ⑥转引自燕继荣.政治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27页.
    ⑦[美]约翰·肯尼思·加尔布雷思著.权力的分析[M].陶远华、苏世军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5页.
    ①D·赫尔雷格尔、J·W·斯洛克姆、R·W·伍德曼著.组织行为学(第九版)(上册)[M].俞文钊、丁彪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417-428页.
    ②[法]莫里斯·迪韦尔热著.政治社会学——政治学要素[M].杨祖功、王大东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年.第97页.
    ③D·赫尔雷格尔、J·W·斯洛克姆、R·W·伍德曼著.组织行为学(第九版)(上册)[M].俞文钊、丁彪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431页.
    ④[英]大卫·鲍迪著.管理学(第二版)[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年.第320页.
    ①高洪源.欧美学校微观政治研究的进展[J].比较教育研究,2003,(6).
    ②彭新武.管理哲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17页.
    ③周佳.建立关于大学研究的微观政治哲学范式[J].湖北社会科学,2008,(5)
    ④孙正甲.生态政治学[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11页.
    ①周佳.建立关于大学研究的微观政治哲学范式[J].湖北社会科学,2008,(5)
    ①高洪源.欧美学校微观政治研究的进展[J].比较教育研究,2003,(6)
    ①王爱冬.政治权力论[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5-7页.
    ②转引自陈振明.政治学——概念、理论和方法[M].北京:中国社会学科出版社,2004年.第261页.
    ③学生权力的领域指称学生权力存在和活动的专门化领域;范围则指称学生权力的客体范围。参见[澳]马尔科姆·沃特斯著.现代社会学理论(第2版)[M].杨善华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年.第257页.
    ④卢少华、徐万珉.权力社会学[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65页.
    ①[澳]马尔科姆·沃特斯著.现代社会学理论(第2版)[M].杨善华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年.第249页.
    ①阿特巴赫教授把学生集体抗争的行为称为学生政治行动主义。即指学生以极端的、非理性的、往往具有破坏性的方式或行为来实现自身的目的。伯顿·克拉克则称之为“搞破坏的权力”。
    ②参见张德祥.高等学校的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9-12页.
    ①李福华.高等学校学生主体性研究[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06-107页.
    ②李福华.高等学校学生主体性研究[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95页.
    ③李福华.高等学校学生主体性研究[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93页.
    ①[英]阿什比著.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M].滕大春、滕大生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第7页.
    ①陈元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487-488页.
    ①[美]菲利普·G阿特巴赫著.比较高等教育:知识、大学与发展[M].人民教育出版社教育室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43页.
    ②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75[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年.第46页.
    ①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75[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年.第860页.
    ②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75[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年.第168页.
    ③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75[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年.第132页.
    ④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75[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年.第132页.
    ⑤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75[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年.第857页.
    ①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75[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年.第860页.
    ②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75[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年.第1472页.
    ③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75[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年.第1407-1408页.
    ①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75[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年.第1413页.
    ②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76-1990[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年.第1606页.
    ③别敦荣.三十年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成就——《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30年·前言》[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8,(6).
    ④[法]埃德加·莫兰著.迷失的范式:人性研究[M].陈一壮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57页.
    ①在后文“学生权力的权利来源”这一部分,笔者将对行动权利所具有的权力性质进行分析。
    ②张维迎.大学的逻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6-7页.
    ③陈晓端.美国大学学生评价教学的理论与实践[J].比较教育研究,2001,(2).
    ④周佳.教育政策执行研究——以进城就业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政策执行为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62页.
    ①[美]W.理查德·斯格特著.组织理论[M].黄洋、李霞、申薇、席侃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第289页.
    ②张向东.我国高校财务问题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第23,26页.
    ①高鹏程.权利与权力的关系——从斯宾诺莎、边沁到霍菲尔德[J].北方论丛,2007,(6)
    ②劳凯声.变革社会中的教育权与受教育权:教育法学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186页.
    ③高鹏程.权利与权力的关系——从斯宾诺莎、边沁到霍菲尔德[J].北方论丛,2007,(6).
    ①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主编.陶行知全集(第一卷)[C].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年.第136页.
    ①檀传宝.制度缺失与制度伦理——兼议教育制度建设[J].中国教育学刊,2005,(10)
    ②赵中建.全球教育发展的研究热点——90年代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修订版)[Z].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411页.
    ③赵中建.全球教育发展的研究热点——90年代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修订版)[Z].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417,420页.
    ①D·赫尔雷格尔、J·W·斯洛克姆、R·W·伍德曼著.组织行为学(第九版)(上册)[M].俞文钊、丁彪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431页.
    ②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91-1997[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年.第3858页.
    ①石国亮、万磊.对高校学生会及其工作若干理论问题的新探讨[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8,(71).
    ②学者们所倡导建立的“学代会”制度并不同于现存的“学代会”,它是与“教代会”相对应的、制度化的学生参与民主管理的新型制度。参见李辉、付吉元.完善学代会与教代会制度加强高校民主管理[J].河北企业,2008,(8).张萌.论我国高等学校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J].高教研究,2007,(1月号中旬刊)
    ③高洪源.欧美学校微观政治研究的进展[M].比较教育研究,2003,(6).
    ④[美]丹尼斯·朗著.权力论[M].陆震纶、郑明哲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32页.
    ①转引自[美]丹尼斯·朗著.权力论[M].陆震纶、郑明哲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31-32页.
    ②D·赫尔雷格尔、J·W·斯洛克姆、R·W·伍德曼著.组织行为学(第九版)(上册)[M].俞文钊、丁彪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431页.
    ③高洪源.欧美学校微观政治研究的进展[J].比较教育研究,2003,(6)
    ④[美]罗伯特·G·欧文斯著.教育组织行为学(第7版)[M].窦卫霖、温建平、王越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展望)第2页.
    ①刘少杰.后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154页.
    ②李志华、许锋华.传统学生观的消解与重塑[J].当代教育论坛,2004,(10).
    ①林荣日.制度变迁中的权力博弈——以转型期中国高等教育制度为研究对象[D].上海: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第266-267页.
    ①李福华.高等学校学生主体性研究[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08页.
    ①刘香菊、周光礼.大学章程的法律透视[J].高教探索,2004,(3).
    ②李昕欣.我国大学章程历史演进与内涵分析[J].辽宁教育研究,2006,(11)
    ①转引自朱华桂.关于权力与权利的思考[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4)
    ②贺培育.制度学:走向文明与理性的必然审视[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34页.
    ①[英]约翰·亨利·纽曼著.大学的理想(节本)[M].徐辉、顾建新、何曙荣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前言第1页.
    ②李福华.高等学校学生主体性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第112页.
    ③陈玉琨、戚业国.论我国高校内部管理的权力机制[J].高等教育研究,1999,(3).
    ④薛天祥.加强高等教育研究促进高教深化改革[J].中国高教研究,2002,(1)
    ①[美]德里克·博克著.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M].徐小洲、陈军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97页.
    ①王南湜.社会哲学——现代实践哲学视野中的社会生活[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07页.
    [1]谢安邦、阎光才.高校的权力结构与权力结构的调整——对我国高校管理体制改革方向的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1998,(2)
    [2]卡尔·波普尔.猜想与反驳[M].傅季重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3]袁振国.教育政策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4]高洪源.欧美学校微观政治研究的进展[J].比较教育研究,2003,(6)
    [5]赵中建.全球教育发展的研究热点——90年代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修订版)[Z].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6]李福华.高等学校学生主体性研究[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
    [7]吴苾雯.“逃离”大学(序)[M].南宁:接力出版社,2002.
    [8]陈玉琨、戚业国.论我国高校内部管理的权力机制[J].高等教育研究,1999,(3)
    [9][美]约翰·‘S·布鲁贝克著.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10][西班牙]奥尔特加·加塞特著.大学的使命[M].徐小洲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11][美]菲利普·G阿特巴赫著.比较高等教育:知识、大学与发展[M].人民教育出版社教育室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12]董向宇.我国高校学生权力问题研究评述[J].教育探索,2010,(1)
    [13]尹伟巍、杜希民.高等学校学生管理权力分析[J].中国电子教育,2006,(3)
    [14]季诚钧.高校学生权力初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4)
    [15]刘士民.传统与超越:高校权力结构的解构与重建[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6,(1)
    [16]林荣日.论高校内部权力[J].现代大学教育,2005,(2)
    [17]曹薇.大学内部学生权力探析[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18]秦毅.高校学生权力的探索[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6)
    [19]李福华.高等学校学生主体性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
    [20]姜传松.论高校的学生权力[J].理工高教研究,2005,(6)
    [21]胡善贵.我国高校权力构成中的学生权力探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22]季诚钧.从“三个代表”看高校中的学生权力[J].现代大学教育,2002,(2)
    [23]张青玉、周建平.试论高校学生权力扩张及其限度[J].高等农业教育,2006,(4)
    [24]甘永涛.对学生权力的思考[J].辽宁教育研究,2002,(12)
    [25]方婷、黄小忠.我国大学权力结构中学生权力缺失现象的思考[J].教育科学,2006,(6)
    [26]于海棠.基于权利维护的高等学校学生权力问题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27]高建芳.美国高校学生权力演进历程探析[D].开封: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28]王彦斌.权力的逻辑——大学组织运行的社会学管窥[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29]林荣日.制度变迁中的权力博弈——以转型期中国高等教育制度为研究对象[D].上海: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30][美]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M].王浦劬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31][美]詹姆斯·E.安德森.公共决策[M].唐亮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
    [32]依俊卿.论微观政治哲学的研究范式[J].中国社会科学,2006,(6)
    [33]陈晏清、王新生.政治哲学的当代复兴及其意义[J].哲学研究,2005,(6)
    [34][美]道格拉斯·凯尔纳、斯蒂文·贝斯特.后现代理论[M].张志斌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35][法]米歇尔·福柯.权力的眼睛——福柯思想访谈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36]林贤治.福柯集[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
    [37]燕继荣.政治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8]陈振明.政治学——概念、理论和方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39][美]丹尼斯·朗著.权力论[M].陆震纶、郑明哲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40][美]约翰·肯尼思·加尔布雷思著.权力的分析[M].陶远华、苏世军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
    [41]D·赫尔雷格尔、J·W·斯洛克姆、R·W·伍德曼著.组织行为学(第九版)(上册)[M].俞文钊、丁彪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2][法]莫里斯·迪韦尔热著.政治社会学——政治学要素[M].杨祖功、王大东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
    [43][英]大卫·鲍迪著.管理学(第二版)[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44]彭新武.管理哲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45]周佳.建立关于大学研究的微观政治哲学范式[J].湖北社会科学,2008,(5).
    [46]孙正甲.生态政治学[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
    [47]王爱冬.政治权力论[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
    [48][澳]马尔科姆·沃特斯著.现代社会学理论(第2版)[M].杨善华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49]卢少华、徐万珉.权力社会学[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
    [50]张德祥.高等学校的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1][英]阿什比著.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M].滕大春、滕大生译.北京:人民 教育出版社,1983.
    [52]陈元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53]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史研究室编.中华民国教育法规选编(1912-1949)[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
    [54]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75[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
    [55]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76-1990[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
    [56]别敦荣.三十年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成就——《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30年·前言》[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8,(6)
    [57][法]埃德加·莫兰著.迷失的范式:人性研究[M].陈一壮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58]张维迎.大学的逻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59]陈晓端.美国大学学生评价教学的理论与实践[J].比较教育研究,2001,(2).
    [60]周佳.教育政策执行研究——以进城就业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政策执行为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61][美]W.理查德·斯格特著.组织理论[M].黄洋、李霞、申薇、席侃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62]张向东.我国高校财务问题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63]高鹏程.权利与权力的关系——从斯宾诺莎、边沁到霍菲尔德[J].北方论丛,2007,(6)
    [64]劳凯声.变革社会中的教育权与受教育权:教育法学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65]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主编.陶行知全集(第一卷)[C].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
    [66]檀传宝.制度缺失与制度伦理——兼议教育制度建设[J].中国教育学刊,2005,
    (10)
    [67]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 1991-1997[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
    [68]石国亮、万磊.对高校学生会及其工作若干理论问题的新探讨[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8,(71)
    [69]李辉、付吉元.完善学代会与教代会制度加强高校民主管理[J].河北企业,2008,(8)
    [70]张萌.论我国高等学校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J].高教研究,2007,(1月号中旬刊)
    [71]刘少杰.后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72]李志华、许锋华.传统学生观的消解与重塑[J].当代教育论坛,2004,(10)
    [73]刘香菊、周光礼.大学章程的法律透视[J].高教探索,2004,(3)
    [74]李昕欣.我国大学章程历史演进与内涵分析[J].辽宁教育研究,2006,(11)
    [75]方世荣、戚建刚.权力制约机制及其法制化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76]朱华桂.关于权力与权利的思考[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4)
    [77]贺培育.制度学:走向文明与理性的必然审视[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
    [78][英]约翰·亨利·纽曼著.大学的理想(节本)[M].徐辉、顾建新、何曙荣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79]薛天祥.加强高等教育研究 促进高教深化改革[J].中国高教研究,2002,(1).
    [80]王南湜.社会哲学——现代实践哲学视野中的社会生活[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