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接与缝合:新方法建构新美学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蔡仪的美学思想在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史、乃至中国现当代美学史上,具有非常重要和特殊的地位、意义,蔡仪一生忠诚地信奉马克思主义思想,所作学术工作是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事业紧密相联,所以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中,在中国现代美学发展的长河中,蔡仪美学都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个案。
     本文试图比较全面、系统地研究蔡仪美学思想,正确对待和公正历史评价这些为马克思主义美学事业而奉献终生的老一辈美学家,并从中总结马克思主义美学发展的中国经验,在这些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资源中找寻真正有价值、有活力的因子,从而能对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未来发展有所启发和贡献。
     据此,论文分为三个部分,即上中下三编,内容共有九章。
     上编是蔡仪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之叙述,有三章的内容。主要是客观叙述和概括蔡仪的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的背景和内容,包括蔡仪的人生历程,学术发展道路,学术思想的鲜明特色,美学研究的主要方法、理论依据及其主要内容体系。
     第一章是蔡仪的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的概观,分为四节。先介绍蔡仪的生平及学术生涯;接着叙述蔡仪美学思想的发展历程和所取得成就;然后概括蔡仪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的鲜明特色;最后是蔡仪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理论依据。
     第二章是蔡仪美学的方法论研究,分为三节。第一节是蔡仪对三大旧美学方法的批判。第二节是关于蔡仪新美学研究的新方法。第三节是论述蔡仪美学新方法的哲学基础,也就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或唯物辨证认识论。
     第三章是蔡仪的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分为现实美论、美感论和艺术论三个部分。现实美论部分是蔡仪关于美的存在和本质的,包括蔡仪批判旧美学的“主观的美”和关“美本质”的看法。美感论就是关于“美的认识”,在批判旧美感说的基础上,有美的认识论、形象思维论、美的观念论、美感性质论和美感形态论。艺术论是关于“美的创造”内容的,包括艺术论的理论前提、艺术的根本性质、艺术的认识规律和艺术的典型形象理论。
     中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下蔡仪美学思想之评判,内容共有三章。本编把蔡仪美学思想放回历史场,从20世纪三次美学论争来进行定位和批判,主要是弄清楚蔡仪美学思想在这三次美学论争中具体呈现什么样的形态,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形成和确立起着什么样的作用;有利于我们公正、客观地评价蔡仪美学思想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美学发展史,乃至中国现代美学史上的位置。
     第四章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美学论争——双峰对峙中蔡仪美学的构建路径,共有三节。第一节是20世纪第一次美学热潮及美学论争的概述。第二节是双峰对峙的两大美学构建路径,主要是研究朱光潜和蔡仪所代表的不同美学研究的理论渊源和研究方法,以及两者不同的美本质观点和分析路向。第三节是第一次美学论争中蔡仪美学的贡献,其《新美学》是中国第一本系统研究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著作,意味着中国形态、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体系的正式启航,其在20世纪40年代的两本专著中彻底地批评了西方美学思想体系,开拓了哲学美学的新方向。
     第五章是20世纪中国的第二次美学论争——四大美学形态中唯物认识论的影响,共有三节。第一节是第二次美学论争的概述,包括背景、过程和成就。第二节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美学四大形态的论争焦点,主要有关于美本质、美感问题和自然美等的论争。第三节是第二次美学论争中蔡仪美学的价值,蔡仪美学思想给建国后中国美学思想体系提供了一个可供借鉴和批评的初本,第二次美学论争也确立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美学研究中哲学基础的地位,此外由于蔡仪美学思想的影响,第二次美学论争使得马克思主义的美学原则在新中国美学得到坚持和宣传。
     第六章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三次美学论争——蔡仪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的体系确定,共有三节。第一节是第三次美学论争的概述。第二节是第二次美学论争围绕《手稿》展开的主要方面,有关于《手稿》中人本主义思想的美学论争、“人化的自然”的美学论争、美的规律的论争、异化劳动和美的创造之论争、美和美感关系、自然美等的论争。第三节是第三次美学论争中蔡仪美学的意义,蔡仪在这次美学论争中批判了实践美学,同时坚持、丰富和完备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认识论美学体系。
     下编是论述蔡仪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之当代续承,从而认真挖掘蔡仪美学思想的当代意义和学术生命力。有两章的内容。本编一方面把蔡仪思想放到中国乃至世界的当代美学发展中来观照,来重新认识蔡仪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在当代的学术价值和拓展空间,以及围绕蔡仪美学思想展开中西当代美学对话和沟通的可能;另一方面,还要把蔡仪美学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个案,来阐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经验和问题,给当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以借鉴和启示,这也是蔡仪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的在当下的重要意义和生命力所在。
     第七章是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的当代价值。本章试图寻找出蔡仪美学思想中,对于中国美学的当代发展仍然有价值、有生命力的地方。这一章的内容既包括蔡仪美学带来美学学科知识增长的学术贡献部分,这一部分是从蔡仪美学的内部思想和特征进行挖掘的,论述了蔡仪美学还有哪些内在价值在当代仍然是值得肯定的,包括对于审美研究对象的重视、对于审美认知过程的科学探索、对于审美教育作用的续承等。此外本章还论述了蔡仪美学在当代的拓展空间和学术生命力的续接所在。蔡仪美学在新世纪是可以焕发新生命的,蔡仪美学的拓展应该直接对接当代美学的未来发展。一方面蔡仪认识论美学可以通往科学主义的认知美学;另一方面蔡仪的自然美论是可以和西方的当代环境美学、生态美学等自然美学进行对话。蔡仪美学的内在价值和拓展空间,这两者都对当代美学发展本身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第八章是从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化的角度来研究蔡仪美学。因为蔡仪美学是一种典型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美学,所以本章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蔡仪美学结合起来研究,把蔡仪的美学思想作为一个典型案例,来研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及建构过程中的经验教训。
     第九章是结束语,是蔡仪美学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未来展望,一方面包括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历史道路、发展现状和未来愿景;另一方面是蔡仪美学对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历史推动和未来发展路向。
     上中下三编之间关系和研究思路是这样的:上编是从蔡仪个人本位出发,围绕蔡仪自身,介绍他的生平、学术建树和美学思想体系;中编是从历史角度出发,把蔡仪与他同时代人的美学思想进行比较,完整、真实还原他们的美学论争,从而理解蔡仪美学的独特贡献和价值;下编是从当代视野出发,把握在当下和未来的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发展中,蔡仪美学可以提供的经验总结、学术因子和拓展空间,从而把蔡仪美学的生命力融入到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发展中去。
引文
1蔡仪.自述[A].见:蔡仪文集(第10卷)[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1.
    2《鲁迅日记》(下卷)第1016页中记载,1936年7月16日:“得蔡南冠信,即复。”
    1蔡仪.自述[A].见:蔡仪文集(第10卷)[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4.
    2蔡仪.美学论著初编序[A] .见:蔡仪文集(第10卷)[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57-58.
    3王琦.怀念蔡仪[A].见:杨汉池,王善忠.蔡仪纪念文集[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281.
    4王琦.怀念蔡仪[A].见:杨汉池,王善忠.蔡仪纪念文集[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280-281.
    5蔡仪.《新美学》序[A].见:蔡仪文集(第10卷)[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19.
    
    
    1 1950年,华北大学改组为中国人民大学。
    2戴阿宝,李世涛.问题与立场:20世纪中国美学论争辨[M]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0.
    3蔡仪.探讨集·序[A] .见:蔡仪文集(第10卷)[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55.
    
    
    1周扬.周扬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215.
    2马驰.艰难的革命:马克思主义美学在中国[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84.
    3蔡仪.蔡仪文集(第1卷)[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160.
    
    1蔡仪.蔡仪文集(第1卷)[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279.
    2薛富兴.分化与突围:中国美学1949——2000[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5.
    1朱光潜.我的文艺思想的反动性[N].文艺报,1956(12).
    1蔡仪.唯心主义美学批判集·序[A].见:蔡仪文集(第十卷)[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29-31.
    2蔡仪.蔡仪文集(第8卷)[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97.
    3蔡仪.蔡仪文集(第8卷)[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137.
    4蔡仪.蔡仪文集(第8卷)[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144.
    5蔡仪.蔡仪文集(第8卷)[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150.
    6蔡仪.文学概论[M].见:蔡仪文集(第八卷)[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144.
    7蔡仪.文学概论[M].见:蔡仪文集(第八卷)[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157.
    
    1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7.
    2蔡仪.蔡仪文集(第9卷)[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20.
    
    1蔡仪.蔡仪文集(第6卷)[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182.
    2蔡仪.蔡仪文集(第6卷)[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181.
    3蔡仪.蔡仪文集(第6卷)[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190.
    1乔象钟.一个未圆的梦——关于《新美学》改写本第三卷[A].见:杨汉池,王善忠.蔡仪纪念文集[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127.
    2谷方.继承蔡仪的思想遗产,坚持美学研究的正确方向[A].见:杨汉池,王善忠.蔡仪纪念文集[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36.
    1章启群.百年美学史略[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14.
    1薛富兴.分化与突围:中国美学1949——2000[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5.
    2谷方.继承蔡仪的思想遗产,坚持美学研究的正确方向[A].见:杨汉池,王善忠.蔡仪纪念文集[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37.
    1谷方.继承蔡仪的思想遗产,坚持美学研究的正确方向[A].见:杨汉池,王善忠.蔡仪纪念文集[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36.
    2蔡仪.《新美学》序[A].见:蔡仪文集(第10卷)[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19.
    3薛富兴.分化与突围:中国美学1949——2000[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6.
    4薛富兴.分化与突围:中国美学1949——2000[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6.
    5陈伟.中国现代美学思想史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390.
    6张国民.论蔡仪美学的性质[A].见:王善忠,张冰.美学的传承与鼎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87.
    1张国民.论蔡仪美学的性质[A].见:王善忠,张冰.美学的传承与鼎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87.
    2蔡仪.蔡仪文集(第一卷)[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202.
    3蔡仪.蔡仪文集(第一卷)[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206.
    4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7.
    
    1黑格尔.小逻辑[M].商务印书馆,1977:234-235.
    1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144-146.
    1蔡仪.蔡仪文集(第6卷)[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79-80.
    2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6.
    3蔡仪.蔡仪文集(第6卷)[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83.
    4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3.
    
    1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6.
    3蔡仪.蔡仪文集(第6卷)[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86.
    1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4.
    1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62.
    2蔡仪.关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美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A].见:美学讲演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62.
    3恩格斯.恩格斯致敏·考茨基(1885年11月26日) .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73.
    
    1蔡仪.《新美学》序[A].见:蔡仪文集(第10卷)[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19.
    2蔡仪.蔡仪美学论著初编·上[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10.
    3蔡仪.新美学[M].见:蔡仪文集(第1卷)[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187.
    4蔡仪.新美学[M].见:蔡仪文集(第1卷)[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188.
    
    1蔡仪.蔡仪文集(第1卷)[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188-189.
    2蔡仪.蔡仪文集(第1卷)[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190.
    3蔡仪.蔡仪文集(第1卷)[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191-192.
    1蔡仪.蔡仪文集(第一卷)[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197.
    1蔡仪.蔡仪文集(第一卷)[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197.
    1蔡仪.蔡仪文集(第一卷)[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190.
    2蔡仪.蔡仪美学论文选[M].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1.
    3陈伟.中国现代美学思想史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386.
    4马驰.艰难的革命:马克思主义美学在中国[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78.
    5周扬.我们需要新的美学——对于梁实秋和朱光潜两先生关于“文学的美”的论辩的一个看法和感谢.认识月刊[J],1937,(6).
    6马驰.艰难的革命:马克思主义美学在中国[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79.
    1蔡仪.蔡仪文集(第1卷)[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28.
    2许明.蔡仪的哲学观——一个唯物主义美学家的方法论[A].蔡仪美学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6:29.
    3蔡仪.蔡仪文集(第1卷)[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28-29.
    1蔡仪.蔡仪文集(第6卷)[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381.
    2蔡仪.蔡仪文集(第6卷)[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383.
    3蔡仪.蔡仪文集(第6卷)[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383.
    4蔡仪.蔡仪文集(第6卷)[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383.
    5蔡仪.蔡仪文集(第6卷)[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381.
    1蔡仪.蔡仪文集(第6卷)[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382.
    2蔡仪.蔡仪文集(第6卷)[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382.
    3蔡仪.蔡仪文集(第6卷)[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382.
    4蔡仪.蔡仪文集(第1卷)[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376.
    5蔡仪.蔡仪文集(第1卷)[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197.
    6蔡仪.蔡仪文集(第1卷)[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238.
    7蔡仪.蔡仪文集(第1卷)[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236.
    1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一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153。
    1恩格斯.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53。
    
    1蔡仪.蔡仪文集(第7卷)[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45。
    2蔡仪.蔡仪文集(第7卷)[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46。
    1蔡仪.蔡仪文集(第7卷)[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52。
    1蔡仪.蔡仪文集(第7卷)[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66。
    
    1蔡仪.蔡仪文集(第7卷)[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83。
    2蔡仪.蔡仪文集(第7卷)[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83。
    1蔡仪.蔡仪文集(第9卷)[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259。
    1蔡仪.蔡仪文集(第7卷)[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138。
    1蔡仪.蔡仪文集(第7卷)[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143。
    1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76。
    1蔡仪.蔡仪文集(第7卷)[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204。
    1蔡仪.蔡仪文集(第9卷)[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347。
    2蔡仪.蔡仪文集(第1卷)[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42。
    3蔡仪.蔡仪文集(第7卷)[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227。
    
    1蔡仪.蔡仪文集(第9卷)[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352。
    2蔡仪.蔡仪文集(第1卷)[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42。
    3蔡仪.蔡仪文集(第7卷)[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244。
    4蔡仪.蔡仪文集(第7卷)[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242。
    1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编辑委员会编.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第10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5:137。
    1蔡仪.鲁迅论艺术的典型与美感教育作用[A].见:蔡仪文集(第3卷)[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89。
    2蔡仪.三论现实主义问题[A].见:蔡仪文集(第3卷)[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337。
    1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62。
    1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15。
    
    1钱竟.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的发展历程[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39。
    2蔡元培.蔡元培美学文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212。
    1蔡元培.蔡元培美学文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180。
    
    1梁实秋.文学的美.东方杂志[J],1937,(1)。
    2梁实秋.文学的美.东方杂志[J],1937,(1)。
    3梁实秋.文学的美.东方杂志[J],1937,(1)。
    4梁实秋.文学的美.东方杂志[J],1937,(1)。
    1宋益乔.梁实秋传[M].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2朱光潜.与梁实秋先生论“文学的美”[N].北平晨报,1937-2-22。
    3贝·克罗齐.美学的核心
    4朱光潜.与梁实秋先生论“文学的美”[N].北平晨报,1937-2-22。
    1朱光潜.朱光潜谈鲁讯对他的批评[J].鲁讯研究月刊,1993(08)。
    2朱光潜.无言之美[A].见:朱光潜美学文学论文选集[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353。
    3周扬.我们需要新的美学——对于梁实秋和朱光潜两先生关于“文学的美”的论辩的一个看法和感谢[J].认识月刊,1937(06)。
    1周扬.我们需要新的美学——对于梁实秋和朱光潜两先生关于“文学的美”的论辩的一个看法和感谢[J].认识月刊,1937(06)。
    2周扬.我们需要新的美学——对于梁实秋和朱光潜两先生关于“文学的美”的论辩的一个看法和感谢[J].认识月刊,1937(06)。
    3周扬.我们需要新的美学——对于梁实秋和朱光潜两先生关于“文学的美”的论辩的一个看法和感谢[J].认识月刊,1937(06)。
    1周扬.我们需要新的美学——对于梁实秋和朱光潜两先生关于“文学的美”的论辩的一个看法和感谢[J].认识月刊,1937(06)。
    2蔡仪.论朱光潜[A].见:蔡仪文集(第2卷)[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134。
    
    1蔡仪.论朱光潜[A].见:蔡仪文集(第2卷)[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136。
    2转引:蔡仪.论朱光潜[A].见:蔡仪文集(第2卷)[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140。
    1朱光潜.作者自白[A].见:朱光潜美学文学论文选集[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38。
    2朱光潜.谈美谈文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31。
    
    1朱光潜.作者自白[A].见:朱光潜美学文学论文选集[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39。
    2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一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151。
    1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一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151。
    2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学论文选集[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47。
    3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学论文选集[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51-52。
    4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一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153。
    5朱光潜.谈美谈文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57。
    6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学论文选集[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53。
    
    1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一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153。
    2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一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153。
    3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一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153。
    4蔡仪.蔡仪文集(第1卷)[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219。
    5蔡仪.蔡仪文集(第1卷)[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221。
    1蔡仪.蔡仪文集(第1卷)[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241。
    1蔡仪.蔡仪文集(第1卷)[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218。
    1蔡仪.蔡仪文集(第1卷)[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211。
    
    1蔡仪.蔡仪文集(第1卷)[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204。
    2蔡仪.蔡仪文集(第1卷)[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211。
    1陈伟.中国现代美学思想史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390。
    2蔡仪.蔡仪文集(第1卷)[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200-201。
    3蔡仪.蔡仪文集(第1卷)[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211。
    4蔡仪.蔡仪文集(第1卷)[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329。
    
    1张国民.论蔡仪美学的性质[A].见:美学的传承与鼎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87。
    2蔡仪.蔡仪文集(第1卷)[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329。
    3蔡仪.蔡仪文集(第1卷)[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336。
    4陈伟.中国现代美学思想史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391。
    
    1薛富兴.分化与突围:中共国美学1949——2000[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3。
    2朱光潜.作者自传[A].见: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一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3朱光潜.我的文艺思想的反动性[A].见:美学问题讨论集[M].北京:作家出版社,1957:1-3。
    
    1朱光潜.我的文艺思想的反动性[N].文艺报,1956(12)。
    2朱光潜.我的文艺思想的反动性[N].文艺报,1956(12)。
    
    1蔡仪.评《食利者的美学》[A].见:美学问题讨论集(第二集).北京:作家出版社,1957:9。
    2朱光潜.美学怎样才能既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评蔡仪同志的美学观点[A].见: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三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37。
    1朱光潜.美学怎样才能既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评蔡仪同志的美学观点[A].见: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三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37。
    2朱光潜.美学怎样才能既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评蔡仪同志的美学观点[A].见: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三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40。
    3朱光潜.美学怎样才能既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评蔡仪同志的美学观点[A].见: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三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37。
    4蔡仪.蔡仪文集(第1卷)[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235。
    5朱光潜论.美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A].见: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三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45。
    1蔡仪.蔡仪文集(第1卷)[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235。
    2吕荧.美学问题——兼答蔡仪教授的《新美学》[A].见:吕荧文艺与美学文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417。
    3吕荧.美学问题——兼答蔡仪教授的《新美学》[A].见:吕荧文艺与美学文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417。
    1吕荧.美是什么[A].见:吕荧文艺与美学文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400。
    2吕荧.美学问题——兼答蔡仪教授的《新美学》[A].见:吕荧文艺与美学文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422。
    3吕荧.再论美学问题——答蔡仪教授[A].见:吕荧文艺与美学文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488。
    4吕荧.美学问题——兼答蔡仪教授的《新美学》[A].见:吕荧文艺与美学文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433。
    5吕荧.美学问题——兼答蔡仪教授的《新美学》[A].见:吕荧文艺与美学文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417。
    1吕荧.美学问题——兼答蔡仪教授的《新美学》[A].见:吕荧文艺与美学文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419。
    2吕荧.美学问题——兼答蔡仪教授的《新美学》[A].见:吕荧文艺与美学文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416。
    3吕荧.美学问题——兼答蔡仪教授的《新美学》[A].见:吕荧文艺与美学文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437。
    1李泽厚.美的客观性和社会性[A].见:美学论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58-59。
    2朱光潜.美学怎样才能既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评蔡仪同志的美学观点[A].见: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三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48。
    1蔡仪.李泽厚的美学特点[A].见:蔡仪文集(第3卷)[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294-295。
    1吕荧.美学问题——兼答蔡仪教授的《新美学》[A].见:吕荧文艺与美学文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417。
    2吕荧.美学问题——兼答蔡仪教授的《新美学》[A].见:吕荧文艺与美学文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416-417。
    3吕荧.美学问题——兼答蔡仪教授的《新美学》[A].见:吕荧文艺与美学文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416。
    4吕荧.再论美学问题——答蔡仪[A].见:吕荧文艺与美学文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495。
    1蔡仪.批判吕荧的美是观念之说的反马克思主义本质——论美学上的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A] .见:蔡仪文集(第3卷)[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28.
    2吕荧.美学问题——兼答蔡仪教授的《新美学》[A].见:吕荧文艺与美学文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416。
    1朱光潜.美学怎样才能既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评蔡仪同志的美学观点[A].见: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三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34。
    1蔡仪.朱光潜美学思想旧货的新装[A].见:蔡仪文集(第3卷)[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250。
    1朱光潜.论美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A].见: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三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68。
    2朱光潜.美必然是意识形态性的——答李泽厚、洪毅然两同志[A].见: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三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99-100。
    1蔡仪.再论朱光潜先生旧货的新装[A].见:蔡仪文集(第3卷)[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411。
    2蔡仪.朱光潜美学思想旧货的新装[A].见:蔡仪文集(第3卷)[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247。
    1朱光潜.论美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A].见: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三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61-63。
    2朱光潜.生产劳动与人对世界的艺术掌握——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实践观点[A].见: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三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281-282。
    1朱光潜.生产劳动与人对世界的艺术掌握——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实践观点[A].见: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三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282。
    2蔡仪.论朱光潜美学的实践观点[A].见:蔡仪文集(第3卷)[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417。
    3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164。
    1朱光潜.生产劳动与人对世界的艺术掌握——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实践观点[A].见:朱光潜美学文集(第3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308
    2蔡仪.论朱光潜美学的实践观点[A].见:蔡仪文集(第3卷)[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421。
    3蔡仪.论朱光潜美学的实践观点[A].见:蔡仪文集(第3卷)[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420。
    1朱光潜.生产劳动与人对世界的艺术掌握——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实践观点[A].见: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三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290
    
    1李泽厚.论美感、美和艺术[A].见:美学论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21。
    2李泽厚.论美感、美和艺术[A].见:美学论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24。
    3李泽厚.论美感、美和艺术[A].见:美学论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25。
    
    1蔡仪.李泽厚的美学特点[A].见:蔡仪文集(第3卷)[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292。
    2蔡仪.李泽厚的美学特点[A].见:蔡仪文集(第3卷)[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294。
    1朱光潜.美学怎样才能既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评蔡仪同志的美学观点[A].见: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三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47-48。
    2朱光潜.美学怎样才能既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评蔡仪同志的美学观点[A].见: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三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32。
    1蔡仪.评《论食利者的美学》[A].见:美学问题讨论集[M].北京:作家出版社,1957:9。
    2蔡仪.评《论食利者的美学》[A].见:美学问题讨论集[M].北京:作家出版社,1957:8。
    3朱光潜.美学怎样才能既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评蔡仪同志的美学观点[A].见: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三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33。
    4朱光潜.美学怎样才能既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评蔡仪同志的美学观点[A].见: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三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33。
    1朱光潜.美学怎样才能既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评蔡仪同志的美学观点[A].见: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三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34。
    2朱光潜.美学怎样才能既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评蔡仪同志的美学观点[A].见: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三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39。
    1李泽厚.关于当前美学问题的争论[A].见:美学论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83-85。
    1蔡仪.再谈李泽厚的美学特点[A].见:蔡仪文集(第3卷)[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314.
    2蔡仪.再谈李泽厚的美学特点[A].见:蔡仪文集(第3卷)[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313.
    3蔡仪.蔡仪文集(第1卷)[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330-336。
    4蔡仪.蔡仪文集(第1卷)[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331。
    1朱光潜.论美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A].见: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三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74。
    2朱光潜.论美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A].见: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三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75-76。
    3朱光潜.论美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A].见: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三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75。
    4朱光潜.山水诗与自然美[A].见: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三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316。
    5朱光潜.山水诗与自然美[A].见: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三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316。
    1蔡仪.李泽厚的美学特点[A].见:蔡仪文集(第3卷)[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304。
    2李泽厚.美的客观性和社会性[A].见:美学论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61。
    3李泽厚.美的客观性和社会性[A].见:美学论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61。
    4李泽厚.论美感、美和艺术[A].见:美学论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28。
    5李泽厚.论美感、美和艺术[A].见:美学论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25。
    1彭修银、左剑峰.蔡仪美学的当代意义[A].见:美学的传承与鼎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29。
    1陈望衡.20世纪中国美学本体论问题[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257-258。
    1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三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66。
    2李泽厚.美学论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75。
    3李泽厚.美学论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75。
    4李泽厚.美学论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75。
    5李泽厚.美学论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18。
    6李泽厚.美学论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82。
    .
    1陈望衡.20世纪中国美学本体论问题[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205。
    1李泽厚.美学论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25。
    
    1陈望衡.20世纪中国美学本体论问题[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204-205。
    2陈望衡.20世纪中国美学本体论问题[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203。
    1朱光潜.生产劳动与人对世界的艺术掌握——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实践观点[A].见: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三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306。
    1朱光潜.关于人性、人道主义、人情味和共同美问题[A].见:美学拾穗集[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0:54。
    1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6。
    
    1李泽厚.美感谈[A].见:李泽厚哲学美学文集[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384。
    2李泽厚.美学四讲[M].三联书店,1980:88。
    1李泽厚.美感谈[A].见:李泽厚哲学美学文集[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387。
    2朱光潜.朱光潜全集(第五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9:154。
    1蔡仪.关于《经济学——哲学手稿》和美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A].见:蔡仪文集(第4卷))[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364。
    1程代熙.试论马克思恩格斯“人道主义”的思想[A].见:马克思《手稿》中的美学思想讨论集[M].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370。
    1蔡仪.《经济学——哲学手稿》初探[A].见:蔡仪文集(第4卷))[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
    2蔡仪.论人本主义、人道主义和“自然人化”说[A].见:蔡仪文集(第4卷))[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303。
    3李泽厚.谈美[A].李泽厚哲学美学文集[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469。
    1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6-97。
    2蔡仪.马克思究竟怎样论美[A].见:蔡仪文集(第4卷))[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145-146。
    1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M].第145页。
    
    1蔡仪.马克思究竟怎样论美[A].见:蔡仪文集(第4卷))[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148。
    2蔡仪.马克思究竟怎样论美[A].见:蔡仪文集(第4卷))[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149。
    3蔡仪.马克思究竟怎样论美[A].见:蔡仪文集(第4卷))[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150。
    
    1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6-97。
    2朱光潜.《经济学——哲学手稿》新译片段[A].见:美学拾穗集[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0:111。
    1朱光潜.马克思的《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美学问题[A].见:美学拾穗集[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0:84-85。
    1李泽厚.美学三题议[A].见:美学论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163。
    1蒋孔阳.美的规律与劳动的关系[A].见:美学与文艺评论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52。
    2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1。
    3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3。
    1李泽厚.美学三题议[A].见:美学论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176。
    2朱光潜.马克思的《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美学问题[A].见:美学拾穗集[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0:78。
    1朱光潜.马克思的《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美学问题[A].见:美学拾穗集[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0:80。
    1朱立元.历史与美学之谜的求解[M].学林出版社,1992:242。
    2朱立元.历史与美学之谜的求解[M].学林出版社,1992:242。
    3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6。
    4蔡仪.《经济学——哲学手稿》初探[A].见:蔡仪文集(第4卷)[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214。
    1蔡仪.《经济学——哲学手稿》初探[A].见:蔡仪文集(第4卷)[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214。
    2陆梅林.《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崛起[A].见:马克思《手稿》中的美学思想讨论集[M].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151。
    3李泽厚.美学四讲M].三联书店出版社,1989:123。
    1朱光潜.马克思的《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美学问题[A].见:美学拾穗集[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0:91。
    2高尔泰.论美[M].甘肃人民出版社1982:45。
    1蔡仪.马克思究竟怎样论美[A].见:蔡仪文集(第4卷))[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98、101。
    1蔡仪.关于<经济学——哲学手稿>和美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A].见:蔡仪文集(第4卷))[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367。
    2薛富兴.分化与突围:中国美学1949——2000[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8。
    
    1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M].第145页。
    2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6。
    
    1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3。
    2蔡仪.马克思究竟怎样论美[A].见:蔡仪文集(第4卷))[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136。
    1严昭柱.论自然山水美——从山水诗和山水画论来考察自然山水美问题[J].美学论丛(第5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
    2毛崇杰.浅论自然景观的成因及其美的本质——由湘西张家界所想到的[J].求索.1985(2)。
    3毛崇杰.浅论自然景观的成因及其美的本质——由湘西张家界所想到的[J].求索.1985(2)。
    4毛崇杰.浅论自然景观的成因及其美的本质——由湘西张家界所想到的[J].求索.1985(2)。
    
    1蔡仪.蔡仪文集(第1卷))[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12。
    2蔡仪.蔡仪文集(第1卷))[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13-14。
    3蔡仪.蔡仪文集(第1卷))[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35。
    
    1蔡仪.蔡仪文集(第1卷))[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42。
    2蔡仪.形象思维问题[A].蔡仪文集(第4卷))[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239。
    1薛富兴.分化与突围:中国美学1949——2000[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50。
    1蔡仪.蔡仪文集(第6卷)[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242。
    2蔡仪.蔡仪文集(第6卷)[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245。
    3许明.蔡仪的精神遗产[A].见:王善忠,张冰.美学的传承与鼎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20。
    1许明.蔡仪的精神遗产[A].见:王善忠,张冰.美学的传承与鼎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18。
    1蔡仪.蔡仪文集(第七卷)[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83。
    1薛富兴.分化与突围:中国美学1949——2000[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50。
    
    1王国维.王国维文集(第三卷)[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25。
    2蔡元培.蔡元培美学文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174。
    1蔡仪.蔡仪文集(第9卷)[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508。
    1薛富兴.分化与突围:中国美学1949——2000[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64。
    2蔡仪.蔡仪文集(第6卷)[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236-237。
    
    1许明.美的认知结构[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3:350。
    2许明.美的认知结构[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3:363。
    
    1张艺声.许明:审美学理的比照解读[J].云梦学刊,2005,(01):23。
    2许明.美的认知结构[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3:393。
    1 Allen Carlson.Aesthetics and the Environment:The Appreciation of Nature ,Art and Architecture[M].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0:72。
    2彭锋.引进与变异:西方美学在中国[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32。
    1彭锋.引进与变异:西方美学在中国[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34。
    1汪正龙.关于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解与重建的方法论探索. http://www.lwxz8.com/yishu/meishu/200912/13897.html,2009-12-24/2010-2-6.
    
    1蔡仪.美学论著初编序[A] .见:蔡仪文集(第10卷)[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57-58.
    2王琦.怀念蔡仪[A].见:杨汉池,王善忠.蔡仪纪念文集[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281。
    3蔡仪.《新美学》序[A].见:蔡仪文集(第10卷)[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19。
    3薛富兴.分化与突围:中国美学1949——2000[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8。
    1张光芒、赵东明.论20世纪40年蔡仪美学观的二重性[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2002(01)。
    2赵勇.《文艺报》的角色扮演与角色转化[N].南方都市报,2009-10-14.
    3杨柄.蔡仪与中国美学[A].见:蔡仪纪念文集.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59.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0页。
    
    1蔡仪.论人民的艺术[A].见:蔡仪文集(第一卷)[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401。
    2陈伟.中国现代美学思想史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387。
    
    1蔡仪.论人民的艺术[A].见:蔡仪文集(第一卷)[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406-407。
    2杨柄.蔡仪与中国美学A].见:杨汉池,王善忠.蔡仪纪念文集[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55。
    
    1蔡仪.论人民的艺术[A].见:蔡仪文集(第一卷)[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418。
    2蔡仪.蔡仪文集(第1卷)[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241。
    1章启群.百年中国美学史略[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6(序)。
    1陈望衡.20世纪中国美学的本体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6-7。
    1章启群.百年中国美学史略[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3(序)。
    1彭福春.哲学美学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41-42。
    2陈望衡.20世纪中国美学的本体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8。
    1钱竞.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的发展历程(第4卷)[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231。
    [1] Allen Carlson.Aesthetics and the Environment:The Appreciation of Nature ,Art and Architecture[M].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0.
    [2]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3]埃伦·迪萨纳亚克.审美的人[M].商务印书馆,2004.
    [4]鲍桑葵.美学史[M].商务印书馆,1997.
    [5]北京大学哲学系编译.西方哲学原著选读[M].商务印书馆,2003.
    [6]蔡仪.蔡仪美学讲演集[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85.
    [7]蔡仪.蔡仪美学论文选[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
    [8]蔡仪.蔡仪文集[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
    [9]蔡仪.论现实主义问题[M].北京:作家出版社,1961.
    [10]蔡仪.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论集[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
    [11]蔡仪.美学讲坛.第一辑[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7.
    [12]蔡仪.美学论著初编[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13]蔡仪.美学原理[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
    [14]蔡仪.美学原理提纲[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2.
    [15]蔡仪.美学知识丛书[M].南宁:漓江出版社,1984.
    [16]蔡仪.探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17]蔡仪.唯心主义美学批判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18]蔡仪.文学概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19]蔡仪.文学论初步[M].上海、重庆:生活书店,民国三十五年八月[1946.8].
    [20]蔡仪.现实主义艺术论[M].北京:作家出版社,1958.
    [21]蔡仪.新美学:改写本[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22]蔡仪.新美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23]蔡仪.新艺术论:艺术理论[M].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1
    [24]蔡仪.新艺术论[M].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三十八年四月[1949.4].
    [25]蔡仪.新艺术论[M].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三十六年二月[1947.2] .
    [26]蔡仪.新艺术论[M].上海:上海书店,1992.
    [27]蔡仪.中国新文学史讲话[M].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3.
    [28]程代熙.马克思手稿中的美学思想讨论集[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
    [29]车尔尼雪夫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论文学(上、中、下) [M].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30]陈望衡.20世纪中国美学本体论问题[M].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
    [31]陈文忠.美学领域中的中国学人[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
    [32]陈伟.中国现代美学思想史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33]戴阿宝,李世涛.问题与立场:20世纪中国美学论争辩[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4]丹纳.艺术哲学[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5]邓牛顿.中国现代美学思想史[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
    [36]丁枫.高尔泰美学思想研究[M].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37]封孝伦.二十世纪中国美学[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38]冯宪光.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7.
    [39]冯宪光.马克思美学的现代阐释[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
    [40]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41]弗雷德里克·詹姆逊.语言的牢笼马克思主义与形式[M].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7.
    [42]高楠.蒋孔阳美学思想研究[M].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43]歌德.歌德谈话录[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44]谷方.主体性哲学与文化问题[M].中国和平出版社,1994.
    [45]郭齐勇.中国古典哲学名著选读[M].人民出版社,2005.
    [46]汉斯科赫著,佟景韩译.马克思主义和美学[M].南宁:漓江出版社,1985.
    [47]汉斯.罗伯特.耀斯.审美经验与文学解释学[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48]贺拉斯.诗艺[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49]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重庆出版社,1993.
    [50]赫伯特.马尔库塞.审美之维[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1]黑格尔.美学(1一4) [M] .商务印书馆,1979.
    [52]蒋孔阳、朱立元主编.西方美学通史[M].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
    [53]蒋孔阳主编.二十世纪西方美学名著选[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
    [54]蒋孔阳.美学与文艺评论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
    [55]蒋孔阳.美和美的创造[M].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
    [56]蒋孔阳.形象与典型[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0.
    [57]蒋孔阳.美学新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
    [58]蒋孔阳,蒋冰海等.美与审美观[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59]卡冈著.凌继尧,金亚娜译.艺术形态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
    [60]卡冈著.凌继尧译.美学和系统方法.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86.
    [61]卡冈著.凌继尧等译.卡冈美学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62]卡西尔.人论[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63]卡西尔.人论[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64]康德.论优美感和崇高感[M].商务印书馆,2001.
    [65]康德.判断力批判[M].商务印书馆,1994.
    [66]克莱夫.贝尔.艺术[M].中国文艺联合出版公司,1984.
    [67]劳承万.康德美学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68]雷.韦勒克,奥.沃伦.文学理论[M].三联书店,1984.
    [69]李兴武.蔡仪美学思想研究[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70]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魏晋南北朝编) [M] .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71]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先秦两汉编)[M] .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72]李泽厚.华夏美学[M].中外文化出版公司,1989.
    [73]李泽厚.李泽厚美学旧作集[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74]李泽厚.李泽厚哲学美学文选[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
    [75]李泽厚.李泽厚学术文化随笔[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8.
    [76]李泽厚.历史本体论.己卯五说[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77]李泽厚.论语今读[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
    [78]李泽厚.美的历程[M].文物出版社,1981.
    [79]李泽厚.美学论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
    [80]李泽厚.美学四讲[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81]李泽厚.批判哲学的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82]李泽厚.实用理性与乐感文化[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83]李泽厚.世纪新梦[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
    [84]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85]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86]李泽厚.走我自己的路[M].北京:三联书店,1986.
    [87]李振纲、方国根.和合之境—中国哲学与21世纪[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88]理查德.罗蒂.哲学和自然之镜[M].商务印书馆,2003.
    [89]梁一儒,李树榕,王善忠.20世纪上中叶的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
    [90]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91]列维斯特劳斯.图腾制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92]刘叔成,夏之放,楼昔勇等.美学基本原理[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93]刘小枫.人类困境中的审美精神—哲人、诗人论美文选[M].东方出版社,1994.
    [94]刘晓波.选择的批判[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95]卢卡奇.历史和阶级意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研究[M].重庆出版社,1989.
    [96]陆梅林.唯物史观与美学[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1.
    [97]吕荧.吕荧文艺与美学论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
    [98]马驰.马克思主义美学传播史[M].漓江出版社,2001.
    [99]马驰.艰难的革命:马克思主义美学在中国[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00]马驰.卢卡奇美学思想论纲[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10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10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03]马克思,恩格斯著.陆梅林辑注.论文学与艺术[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104]毛崇杰.20世纪中下叶的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
    [105]美学论丛编辑部.蔡仪美学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6.
    [106]尼采.悲剧的诞生[M].华龄出版社,2001.
    [107]尼古拉·别尔嘉耶夫.论人的奴役与自由[M].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
    [108]牛宏宝.西方现代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109]诺思洛普.弗莱文论选集[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110]帕克.美学原理[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11]潘知常.诗与思的对话[M].上海三联书店,1997.
    [112]彭春富.哲学美学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113]彭锋.美学的意蕴[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114]彭锋.引见与变异:西方美学在中国[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15]蒲震元.中国艺术意境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116]祁志祥.中国美学通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117]钱竟.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的发展历程[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
    [118]钱穆.灵魂与心[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19]乔象钟.蔡仪传[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
    [120]乔治.H.米德.心灵、自我与社会[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
    [121]全国高等院校美学研究会,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合编.美学讲演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
    [122]汝信主编.西方美学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123]汝信、王德胜主编.美学的历史:20世纪中国美学学术进程[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
    [124]斯托洛维奇.凌继尧译.审美价值的本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884.
    [125]斯托洛维奇.凌继尧,金亚娜译.现实中和艺术中的审美生活.北京:读者新知三联书店,1985.
    [126]孙隆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27]孙正幸.哲学通论[M].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
    [128]谭好哲,刘彦顺中.国现代美育思想发展史论[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29]陶伯华.美学前沿—实践本体论美学新视野[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30]汪济生.经典人类起源说新辨[M].学林出版社,2004.
    [131]王朝闻主编.美学概论[M].人民出版社,1981.
    [132]王国维.人间词话[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133]王枚欣.朱光潜学术思想评传[M].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
    [134]王善忠,张冰.美学的传承与鼎新:纪念蔡仪诞辰百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135]王生平.李泽厚美学思想研究[M].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136]王旭晓.美学通论[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137]王元骧.审美反映与艺术创造[M].杭州大学出版社,1998.
    [138]王元骧.探寻综合创造之路[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139]王元骧.文学理论与当今时代[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
    [140]王元骧.文学原理[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41]文艺报编辑部编.美学问题讨论集(第一集、第二集)[M].北京:作家出版社,1957.
    [142]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图腾与禁忌[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143]席勒.美育书简[M].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
    [144]夏中义.新潮学案[M].上海三联书店,1996.
    [145]新建设编辑部编美学问题讨论集(第五集)[M].北京:作家出版社,1962.
    [146]新建设编辑部编美学问题讨论集(第六集)[M].北京:作家出版社,1964.
    [147]徐复观.徐复观文集[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
    [148]许明.人文理性的展望[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
    [149]许明.美的认知结构[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3.
    [150]许明.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的起源与成熟[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
    [151]薛富兴.分化与突围:中国美学1949——2000[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52]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53]亚里斯多德.诗学[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154]阎国忠,徐辉,张玉安,张敏.美学建构中的尝试与问题[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
    [155]阎国忠.中国当代美学论争述评[M].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
    [156]阎国忠.朱光潜美学思想研究[M].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157]严昭柱.自然美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
    [158]杨汉池,王善忠.蔡仪纪念文集[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159]杨辛,甘霖,刘荣凯.美学原理纲要[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160]杨祖陶、邓晓芒编译.康德三大批判精粹[M].人民出版社,2001.
    [161]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162]余英时.现代儒学的回顾与展望[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163]余英时.现代儒学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164]俞吾金,吴晓明主编.二十世纪哲学经典文本[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165]袁济喜.承续与超越:20世纪中国美学与传统[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66]张法.中国美学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167]张世英.进入澄明之境[M].商务印书馆,1999.
    [168]张世英.天人之际[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69]张天曦.20世纪中国美学四家论稿[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1999.
    [170]张伟.走向现实的美学:巴黎手稿美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71]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72]赵敦华.现代西方哲学新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73]赵敦华.现代西方哲学新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74]赵士林.当代中国美学研究概述[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88.
    [175]章启群.百年中国美学史略[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76]郑听.康德学述[M].商务印书馆,2003.
    [177]郑元者编.蒋孔阳学术文化随笔[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
    [178]朱存明.情感与启蒙[M].西苑出版社,2000.
    [179]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180]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学论文选集[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
    [181]朱光潜.谈美谈文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
    [182]朱光潜.谈美书简[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
    [183]朱光潜.美学拾穗集[M].天津:百花出版社,1980.
    [184]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
    [185]朱光潜.朱光潜全集[M].安徽教育出版社,1988.
    [186]朱光潜.朱光潜自传[M].江苏文艺出版社,1998.
    [187]朱立元.美学与实践[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188]朱立元编.当代中国美学新学派——蒋孔阳美学思想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2.
    [189]朱立元主编.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190]朱志荣.中西美学之间[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06.
    [191]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1]蔡仪.“六经注我”学风对马克思主义的糟踏.文艺理论与批评,1990( 01).
    [2]蔡仪.《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基本概念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吗? .江汉论坛,1983(06)
    [3]蔡仪.《西方美育史话》序.文艺理论与批评.1988(06).
    [4]蔡仪.端正学风,贯彻实事求是的原则——兼论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问题.河北学刊.1986(06)
    [5]蔡仪.关于《经济学—哲学手稿》讨论中的三个问题.学术月刊.1983(08).
    [6]蔡仪.呂熒对“新美学”美是典型之说是怎样批评的?——我的美学思想和我的批评者之二.学术月刊,1957(09).
    [7]蔡仪.论当前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问题——朱光潜的《研究美学史的观点和方法》的剖析(续上期) .甘肃社会科学,1982(04).
    [8]蔡仪.论当前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问题——朱光潜的《研究美学史的观点和方法》的剖析.甘肃社会科学,1982(03).
    [9]蔡仪.论刘三姐.文学评论.1960(05).
    [10]蔡仪.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反映论问题[J].文艺理论与批评,1994(03).
    [11]蔡仪.论人本主义、人道主义和“自然人化”说——《经济学—哲学手稿》再探(下篇) .文艺研究,1982(04).
    [12]蔡仪.马克思思想的发展及其成熟的主要标志——《经济学——哲学手稿》再探(上篇) .文艺研究,1982(03).
    [13]蔡仪.美感简说.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2(02).
    [14]蔡仪.美感特殊形态的两对范畴.文艺研究,1990(05).
    [15]蔡仪.批判反形象思维论.文学评论.1978(01).
    [16]蔡仪.评李泽厚的政治宣言《答问录》.文艺理论与批评,1991(05).
    [17]蔡仪.评李泽厚美学思想的实质及其特点.文学评论,1990(05).
    [18]蔡仪.如何把美学研究推向前进(一九九一年).文学评论,1992(03)
    [19]蔡仪.社会美论(上) .求索.1983(03).
    [20]蔡仪.社会美论(下) .求索.1983(04).
    [21]蔡仪.实践也是检验艺术美的唯一标准.文学评论,1978(06).
    [22]蔡仪.文学艺术是社会的上层建筑——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一个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82(02).
    [23]蔡仪.文学艺术中的典型人物问题.文学评论.1962(06).
    [24]蔡仪.我的两点意见.文艺理论与批评, 1989(05).
    [25]蔡仪.现实主义艺术的典型创造——三论现实主义问题.文学评论.1959(03).
    [26]蔡仪.现实主义艺术与美感教育作用——四论现实主义问题.文学评论.1959(05).
    [27]蔡仪.形象思维的历史渊源和当前问题——一论形象思维问题.河北学刊,1987(05)
    [28]蔡仪.形象思维的逻辑规律.求索.1987(05).
    [29]蔡仪.一部具有社会主义倾向的小说要有“对现实关系的真实描写”.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0(01).
    [30]蔡仪.艺术的典型形象.文艺理论与批评,1992(04).
    [31]蔡仪.云岗石窟的雕刻.美术研究,1992(04).
    [32]蔡仪.朱光潛的美学思想为什么是主观唯心主义的?——我的美学思想和我的批评者之三.学术月刊,1957(12).
    [33]曹俊峰.“积淀说”质疑.学术月刊,1994(07).
    [34]陈望衡.李泽厚实践美学述评.学术月刊,2001(03).
    [35]陈望衡.实践美学体系的三重矛盾.学术月刊.1999(08).
    [36]陈炎.再论“积淀说”与“突破说”—兼答朱立元、陈引驰先生.学术月刊,1995(01)
    [37]邓晓芒.什么是新实践美学—兼与杨春时先生商讨.学术月刊,2002(10).
    [38]韩德民.李泽厚与20世纪后半期中国美学.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01).
    [39]胡义成.李泽厚同志美论中的实践观略评.辽宁大学学报(哲社版).1985(02)
    [40]吉新宏.多元调适:李泽厚美学的理论性格.宁夏社会科学.2004(03)
    [41]劳承万.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学“大辩论”与朱光潜美学.探索与争鸣,2005(09).
    [42]靳绍彤.美的社会属性说是马克思主义的美学观点吗?——与李泽厚同志商榷.争鸣,1985(01).
    [43]李伟.信念、文品与人格一一洲禺读李泽厚《走我自己的路》有感.哲学研究, 1997(01).
    [44]李泽厚,戴阿宝.美的历程—李泽厚访谈录.文艺争鸣,2003(01).
    [45]李心峰.蔡仪美学的主要特色.文艺理论与批评,2007(01).
    [46]李富华.评蔡仪美学思想的基石——新美学.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4(01).
    [47]林化.大争鸣:李泽厚、刘晓波论争及其他.文艺争鸣,1989(01).
    [48]卢政,郭玉生.蔡仪对中国文艺美学研究的影响与启示.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6(04).
    [49]梅宝树.再谈李泽厚的美学思想.文艺研究,1986(03).
    [50]彭锋.朱光潜、李泽厚和当代美学基本理论建设.学术月刊,1998(06).
    [51]彭富春.中国当代思想的困境与出路—评李泽厚哲学与美学的最新探索.文艺研究,2001(02).
    [52]彭修银.蔡仪美学的当代意义.学术月刊,2007(02).
    [53]任范松.论金银的自然美——兼评蔡仪的“美即典型”论.延边大学学报,1980(03).
    [54]石义斌.儒学传统的转化性创造—李泽厚新儒学思想述要.学术论坛,2000(04).
    [55]宋传东.李泽厚美学批判.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01).
    [56]汤龙发.“美是典型”理论的历史地位——纪念蔡仪诞辰90周年.文艺理论与批评,1996(05).
    [57]涂途.蔡仪美学思想的新发展——读《新美学》改写本.文艺研究,1986(03).
    [58]王德和.“美学原理”(蔡仪主编)讨论会侧记.文学评论,1985(06).
    [59]王冠华.蔡仪美论思想发展的历史轨迹.信阳师范学院学报,1989(01).
    [60]王善忠.蔡仪与美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3(01).
    [61]王善忠.蔡仪美学思想的历史地位——祝贺蔡仪同志从事学术活动六十周年.文学评论,1986(03).
    [62]王善忠.蔡仪美学思想论.文学评论,1992(04).
    [63]魏之郴.“积淀说”:我的怀疑.社会科学,1995(05).
    [64]闻礼萍.坚持、运用、发展马克思主义美学——“蔡仪美学思想研讨会”在京召开.文艺理论与批评,1996(05).
    [65]吴楚克.蔡仪、朱光潜、李泽厚美学体系逻辑起点的分别.内蒙古社会科学,1988(02).
    [66]吴予敏.蔡仪李泽厚同志谈美学.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03).
    [67]郗吉堂.论蔡仪的美学思想.河北学刊,1986(03).
    [68]夏中义,赵思运.思想家的凸显与淡出—略论李泽厚新时期学思历程.学术月刊,2004(10)
    [69]晓声.是谁先弥补了“积淀说”之不足.学术月刊,1994(07).
    [70]邢建昌.机械唯物论美学——评蔡仪美学思想.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90(01).
    [71]薛富兴.蔡仪早期美学略论.山西师大学报,2005(02).
    [72]薛富兴.蔡仪美学再认识.思想战线,2002(03).
    [73]薛富兴.“美学大讨论”时期朱光潜美学略论.思想战线,2001(05).
    [74]薛富兴.李泽厚后期实践美学的内在矛盾.求是学刊.2003(02).
    [75]薛富兴.李泽厚主体性实践哲学的理论根源—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主体性实践哲学之规定.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3)
    [76]薛富兴.新康德主义:李泽厚主体性实践哲学要素分析.哲学动态,2002(06).
    [77]薛富兴.新儒家:李泽厚主体性实践哲学要素分析.大理学院学报,2002(01).
    [78]阎国忠.从认识论到本体论的跨越(上)—卢卡奇与李泽厚美学比较.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2).
    [79]阎国忠.从认识论到本体论的跨越(下)—卢卡奇与李泽厚美学比较.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3).
    [80]杨春时.超越实践美学建立超越美学.社会科学战线,1994(01).
    [81]杨春时.乌托邦的建构与个体存在的迷失—李泽厚《第四提纲》质疑.学术月刊,1995(03).
    [82]杨小彦.艺术的文化阐释意义一兼评李泽厚的“积淀说”.新美术,1986(04).
    [83]袁振保李泽厚美学体系的矛盾及其根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87(03)
    [84]詹艾斌.李泽厚的主体性思想要论.社会科学家,2005(02).
    [85]张光芒,赵东明.论20世纪40年蔡仪美学观的二重性.烟台师范学院学报,2002(01).
    [86]张清民.蔡仪《新艺术论》对中国现代文学理论的贡献.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7(02).
    [87]张天曦,陈芳.艺术:情感本体的物态化形式—李泽厚艺术思想述评.思想战线,2000(02).
    [88]张天曦.美学:人生之诗的哲学解读—李泽厚关于美学性质的观点述评.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01).
    [89]张玉能.必须澄清美学研究的哲学基础——与蔡仪先生商榷.荆州师专学报,1990(03).
    [90]张玉能.实践美学与现代性.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01).
    [91]章辉.“积淀说”与“视域融合”—李泽厚与伽达默尔的一个比较.外
    [92]章辉.李泽厚前期美学思想的贡献及其局限.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5).
    [93]章辉.美学逻辑的演进与实践美学的崛起.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1).
    [94]章辉.实践美学:一段问题史.人文杂志,2004(04).
    [95]中英光.评李泽厚的主体性论纲.学术月刊,1998(09).
    [96]朱立元.“实践美学”的历史地位与现实命运—与杨春时同志商榷.学术月刊,1995(05).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