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中心,现代消费的符号美学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摘要]本文研究对象为现代购物中心,文中主要应用符号学的方法,通过对购物中心符号构成要素、空间符号词汇以及空间符号组织规律的探寻。本文将购物中心的符号体系以及其所表达的信息和意义进行阐释和剖析,并在此过程中升华为对消费者也就是文本的阅读者,以及消费者在购物中心这一场所中进行的消费活动进行深层次的解读。本文以符义学、符用学以及传播学的观点对购物中心中的空间符号是如何“编码”以及“解码”,如何被空间受众也即进入到购物中心的消费者进行消费的过程进行了研究。并以本地体验式购物中心——G购物中心为研究个案,通过对G购物中心的选址、外部空间、出入口、内部空间以及动线及活动等符号话语体系进行详尽研究,发掘出G购物中心作为“财富”、“快乐”以及“自由”的表征,带给消费者全新的购物体验的同时,充分运用符号话语体系来创造利润的事实。
This paper studies the object for the modern shopping center, the main application of semiotic method, the elements of the shopping center sign, symbol vocabulary of space and space to explore the law of symbolic organization, the shopping center's sign system and its information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expression interpretation and analysis, and in the process of sublimation for the consumer who is reading the text-depth interpretation. In this paper, Fu Yi study, Fu and communication with the school's point of view of the shopping center in the space symbol is how to "code" and "decode" the audience how the space into the shopping center that is consumer spending process is studied.
     And local experiential shopping-G Shopping Center as a case study on the location of G shopping center, outer space, entrances, interior space and dynamic lines and activities, carry out a detailed system of symbolic discourse, exploring the G shopping center as a "wealth", "Happy" and "freedom" sign, bringing consumers a new shopping experience while full use of symbolic discourse to create facts profits.
引文
[1]戴志中.《国外步行商业街区》.第6页.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2][英]查尔斯·詹克斯著.李大夏摘译,《后现代建筑语言》(建筑师丛书),第109页,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1990.
    [2][美]罗伯特.文丘里著,周卜颐译:《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第31页,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
    [4]勒温:《拓扑心理学原理》.竺培梁译.第52页.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5]恩伯托·艾柯《功能与符号——建筑的符号学》.俞峰华译.汪坦主编《符号·象征与建筑》.第79页.北京:中国工业出版社.1991.
    [5]刘念雄.《购物中心开发设计与管理》.第16页.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7]戴志中.《国外步行商业街区》.第34页.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8][丹麦]扬·盖尔.《交往与空间》.第103页.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9]王晓.《现代商业建筑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10][美]罗伯特·文丘里.《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第126页.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
    [11][美]罗伯特·文丘里.《向拉斯维加斯学习》.第83页.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
    [12]叶舒宪:神话——原型批评,第8页,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8月
    [13]Italo Calvino. Mr Palomar on the beach. In:Mr Palomar. P90. San Diego:Harcount Brace Joranorich.1991.
    [14]顾馥保主编.《商业建筑设计》.工业出版社.2007
    [15]郭苏明,夏军.《大众文化与街区活力》.《时代建筑》.第52-55页.2005.
    [16][日]芦原义信著.尹培桐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
    [17]里卡德·库勒《光和色彩的非视觉影响》.1981.
    [18]包豪斯学院课本.《新视点,从材料到建筑》.1930.
    [19][德]梅尔文、罗德克、曼克.第39页.马琴、万志斌译.《建筑空间中的色彩与交流》.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0]同上,第63页.
    [21]同上,第65页.
    [22]同上,第70页.
    [23]同上,第116页.
    [24]黄长美.《城市阅读》.第16页.艺术家出版社.2004.
    [25]罗刚、王中枕编.《消费文化读本》.第152页.作家出版社.2003.
    [26]马力.《购物空间中的商品陈列设计探讨》.《包装工程》.2004年第3期.
    [27]蔡春.《商品陈列方式浅论》.《中国商贸》.1997年第5期.
    [28]祁幸民.《商品美学》.第62页.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29]刘学海、刘重光.《商场环境文化的美学审视》.《学海》.1995年第5期.
    [30]王宁.《消费社会学:一个分析的视角》.第159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31]罗刚、王中枕:《消费文化读本》.第227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32]摘自正佳广场官方网站.2010.
    [33]王中宁:《消费社会学一个分析的视角》.第194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34][美]斯蒂芬·贝斯特、道格拉斯·凯尔纳著.陈刚译.《后现代转向》.第277页.学林出版社,,2004.
    [35]王中宁:《消费社会学—一个分析的视角》.第106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36]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第4页.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7]罗钢、王中枕:《消费文化读本》.第154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38]周宪:《视觉文化与消费社会》.《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
    1.[法]波德里亚·消费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5
    2.[德]沃尔夫冈·韦尔施.重构美学.陆扬张岩冰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5
    3.[英]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刘精明译.译林出版社.2000.5
    4.[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等译.学林出版社.2004.12
    5.[英]雷蒙德·威廉斯.文化与社会.吴松江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6.[德]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启蒙辨证法.洪佩郁、蔺月峰译.重庆出版社.1990
    7.[德]本雅明.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胡不适译.浙江文艺出版社.2003
    8.[英]西莉亚·卢瑞.消费文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9.[德]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2
    10.[加]麦克卢汉著.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商务印书馆.2000
    11.[美]李欧梵著.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毛尖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2
    12.[美]李欧梵著.现代性的追求:李欧梵文化评论精选集.三联书店.2000
    13.包亚明.游荡者的权力:消费社会与都市文化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7
    14.包亚明.现代性与空间的产生都市与文化2.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
    15.陶东风.破镜与碎影.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4
    16.陶东风.文化研究:西方与中国.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7.潘知常.反美学.学林出版社.1995
    18.罗钢、王中忱主编.消费文化读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19.荒林主编.中国女性主义.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0.[美]卡拉·亨德森.女性休闲——女性主义的视角.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
    21.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3
    22.朱文一.空间口符号口城市.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3.李道增.环境行为学概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24.刘先觉主编.现代建筑理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25.赵鑫珊.建筑.不可抗拒的艺术(上下).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
    26.刘育东.建筑的涵义.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9.
    27.辛华泉.空间构成.哈尔滨.黑龙江省美术出版社.1992
    28.马铁丁.环境心理学与心理环境学.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96
    29.刘敦桢主编.中国古代建筑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
    30.刘盛璜.人体工程学与室内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31.刘锡良编著.现代空间结构.天津:大津大学出版社.2003
    32.万书元.当代西方建筑美学.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33.王鲁明.中国古典建筑文化探源.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7
    34.黄亚平.城市空间理论与空间分析.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35.刘先觉编著.密斯·凡·德·罗.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翻译图书文献
    36.[美]托伯特哈姆林.建筑形式美的原则.邹德侬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2
    37.[丹麦]扬·盖尔.交往与空间.何可人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38.布鲁诺·赛维.建筑空间论—如何品评建筑.张似赞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
    39.勒·柯布西耶.走向新建筑.陈志华译.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0.S.E.拉斯姆森.建筑体验.刘亚芬译.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3
    41.[日]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尹培桐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
    42.[奥]恩斯特·马赫.感觉的分析.洪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43.[美]凯文·林奇.城市形态.林庆怡.陈朝晖.邓华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6
    44.柯林斯.现代建筑思想的演变:1750-1950.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
    45.亚历山大.建筑模式语言.王晰度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46.(意)布鲁诺·赛维.现代建筑语言.席云平、王虹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7.(英)肯特JD.建筑心理学入门.谢立新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2)相关论文.
    1.张妍.消费主义时代的建筑行为.《山西建筑》第30卷第16期.2004年8月
    2.周宪.文化的转向:当代传媒与视觉文化.《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
    3.周宪.视觉文化与消费社会.《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
    4.王斌.《浅议行为心理与建筑空间设计的对应关系.《安徽建筑》2001年第2期
    5.周宪.视觉文化的消费社会学解析.《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5期
    6.姚登权.后现代文化与消费主义.《求索》2004年第1期
    7王岳川.东方消费主义话语中的文化透视.《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8.美]李欧梵.当代中国文化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文学评论》1999年第5期
    9.美.李欧梵.重绘上海的心理地图—在华东师大的讲演(2002年5月21日).《开放时代》2002年5月
    10.桂勇.论当代文化的消费主义化.《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5期
    11.潘知常.当代审美文化的基本特征—在解释中理解当代审美文化.《天津社会科学》1994年第5期
    12.金元浦.消费美丽与审美批判.文化研究网站(http:www.culstudies.com)2005年12月
    13.王德民.黄春华.广义建筑学的人居环境空间尺度概念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3.29卷
    14.罗文媛.建筑的尺度单位与尺度分级.建筑学报.1999.1
    15.王德民.城市建筑环境中的空间尺度探讨.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4.第30卷
    16.张晓健.李生效.建筑尺度与人的心理.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99.第15卷
    17.范剑才.在建筑设计中人的心理、行为因素研究.江南大学学报.2002.(2)
    18.王斌.浅议行为心理与建筑空间设计的对应关系.安徽建筑.2001.(1)
    19.张四海.王煦法.基于心理因素的有限空间内个体行为模型.复杂系统与复杂性学.2005
    20.杨士萱.建筑内部空间环境与人类生活.建筑学报.2000.1
    21.乔世英.环境知觉与建筑空间形态浅析.四川建筑.1999.第19卷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