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地区妈祖文化调查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妈祖是我国著名的海神。作为人化神,妈祖从一个叫林默娘的海边女子成为受到历朝皇帝褒封的海神,封号由“夫人”、“妃”、“天妃”、“天后”、“天上圣母”直至无以复加,其过程堪称传奇。
     虽然妈祖信仰在我国分布地域十分广泛,但有关妈祖的科学文化研究却出现了“南热北冷”的现象,即对闽粤台港澳等地区的妈祖信仰研究格外重视,对广大北方的妈祖信仰研究相对较少,而对我国最北海疆——辽宁省的妈祖研究则基本处于空白状态。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学术遗憾。
     事实上,早在元代,妈祖文化就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从福建的湄州、泉州传播到辽宁地区。到了清代,妈祖信仰在辽宁沿海地区已经相当盛行。数世纪以来,广泛流传于辽宁民间、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妈祖文化,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弘扬和传承,已经成为该地区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我国东北地区、尤其是辽宁地区的妈祖信仰给予足够的学术重视和相应的学术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本研究依据历史典籍的记载、当下历史遗存的考察和田野调查的资料,再加上学者们对妈祖的既有研究,以祖国海疆最北端——辽宁省孤山镇的妈祖信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为切入点,尝试对辽宁地区历史上的妈祖文化进行一次初步的梳理。其意义有两方面:一是一定程度的填补辽宁地区妈祖文化研究的空白,拓展了妈祖文化研究的领域,为当下中国的妈祖信俗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提供一个鲜活的文本;二是尝试打开一扇窥探我国基层社会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遗产的窗户,探讨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在基层社会的运行逻辑和机制,思考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的有效途径。
     本文的理论分析路径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框架下,借用“神的标准化”理论,分析妈祖信仰在具体的历史和地理情境中的发展演变历程;强调文化的整体观,从历史变迁以及文化空间的视野探析妈祖信俗所栖居的文化生态;进而探讨以妈祖信仰为代表的民间文化整体性保护和活态传承问题。
     全文包括绪论和六个章节。
     导论部分对研究缘由、意义、思路,以及采用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阐述,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对既有研究做了有重点的梳理。
     第一章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历程和田野点概况。
     第二章较为细致的梳理了妈祖信仰在辽宁地区传播的历史和现状。
     第三章对田野调查点——孤山镇的人文生态(也即当地妈祖信仰栖居的文化空间)分三部分进行叙述和阐释。
     第四章详细描述了孤山镇妈祖信仰的地方化特色。
     第五章对孤山镇妈祖信仰的祭祀仪式和崇拜活动予以归纳。
     第六章是本文的理论核心部分,针对前五章所反映出的以妈祖信仰为代表的民间文化在保护和传承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反思和理论总结,提出“民间文化的标准化与再标准化”的理论框架,并指出:“整体性保护”和“活态传承”是避免民间文化被标准化的唯一出路。
Matsu is a famous Chinese Poseidon. As a people of God, Matsu was canonized by the emperors in many dynasties from an ordinary woman who named Lin Moniang. According to the legend, she was also called "Lady", "Princess", "Goddess","Queen of Heaven"and "Empress dowager of Heaven",etc.
     Although the Matsu belief is widely distributed in China, the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research related to Matsu seems "hot in the South but cold in the North", which means, researchers from southern China,such as Fujian, Guangdong, Hong Kong, Macao, has been focusing on it, while those from northern china,especially in the region of Liaoning Province seldom pay any attention
     Actually, Matsu belief firstly spread to the Liaoning region in Yuan Dynasty though the "Maritime Silk Road" from Fujian. In Qing Dynasty, the Matsu belief has been quite popular in the coastal areas of Liaoning. For centuries, Matsu culture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local traditional culture in Liaoning region. Hence,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study and protect the Matsu culture in this area.
     In this study, based on historical data, remains, present study and field survey data, beginning with Matsu belief in Gushan town, the author tries to summary the context of Matsu belief in Liaoning Province. There are two purposes:Firstly, fill the blanks of study of Matsu belief in Liaoning Province; Secondly, try to the logic of folk culture's protection in Chinese grass-roots society from a new perspective.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path of this paper is:introducing "the standardization of God" theory, analyze the Matsu belief's development process in concrete historical and geography situation; and then discuss the questions of integrity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in folk culture area. All these work has been in the framework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study,
     This dissertation is divided into seven parts as follows. In the introduction, the author describes the reason and significance of this study, and review of preceding literature. In Chapter 1,the author reviews the study history and the overview of the field work point.
     In Chapter 2,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history and status of Matsu belief in Liaoning region.
     In Chapter 3, the author describes the human ecology of field work location----Gushan town.
     In Chapter 4,the author introduce the local features of Matsu belief in Gushan town.
     In Chapter 5, the author describes the worship rituals of Matsu belief in Gushan town.
     In Chapter 6, the author reflects the dilemma of Chinese folk culture's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引文
1 马书田、马书伙.全像妈祖[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6.序言.
    1 王芋萱.妈祖文化在环渤海地区的历史传播与地理分布[D].[硕士学位论文]中国海洋大学.2008.3.
    2 徐晓望.妈祖信仰史研究[M].福州:海风出版社,2007.4.
    3 [日]伊能嘉矩.台湾汉人信仰之海神.人类学杂志,1918年第303卷第六、第八号.转引自:蔡相辉.台湾的王爷与妈祖.台北:台原出版社.1989.120.
    4 贺逸夫.近百年来妈祖研究综述.学术月刊.2003(增).94.
    1 顾颉刚.天后[J].民俗.1929.41、42合刊.容肇祖.天后.民俗1929.41、42合刊.
    2 容肇祖.跋天后[J].民俗.1929.81、82期合刊.
    3 周振鹤.天后[J].民俗.1929.61、62期合刊.
    4 谢云声.异代同居的天后与吴真人[J].民俗1929.第61—62期.
    5 魏应麒.福建三神考[M].出版社不详.1929.112—114.
    6 这一年,魏应麒还汇录了当时学者对妈祖、临水夫人、郭圣王的研究,编著成《福建三神考》,由中山大学语言历史文学研究所、中山大学民俗学会出版。
    7 郑衡泌.妈祖信仰传播和分布的历史地理过程分析[D].[硕士学位论文].福建师范大学.2006.
    8 韩槐准.天后圣母与华侨南进[J].南洋学报(新加坡).第二卷第二辑.1941.
    9 这篇文章后改为《海神天妃的研究》。
    10 朱杰勤.福建水神天妃考[J].南洋学报(新加坡).第六卷第一辑.1950.
    1 陈育崧.天妃考信录[J].南洋学报.第八卷第二辑.1952.
    2 庄德.妈祖史事与台湾的信奉[J].台湾文献.第八卷第二期.1957.
    3 夏琦.妈祖传说的历史发展[J].幼狮学志.第一卷第三期.1962.
    4 夏琦.妈祖信仰的地理分布[J].幼狮学志.第一卷第四期.1962.
    5 刘枝万.台湾省寺庙教堂名称、主神地址调查表.台湾文献.第11卷第2期.1960.
    6 廖汉臣.北港朝天宫与其祭典.台湾文献[M].第十六卷第三期.1965.
    7 林衡道.大天后宫[M].台湾文献.第二十五卷第三期.1974.
    8 李献璋.妈祖信仰研究[M].郑彭年译.澳门:澳门海事博物馆.1979.
    9 蒋维锬.妈祖文化研究的回顾.妈祖祖研究文集[M].福州:海风出版社,2006.151.
    1 曾美香.妈祖文献学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08.
    2 黄雪婷.清代以前妈祖文献的演变及其价值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福建师范大学.2008.摘要.
    1 张殉.东南亚妈祖铭刻萃编[J].中研院东南亚区域研究通讯.1998年第66.70期.
    2 金秋鹏.迄今发现最早的郑和下西洋船队图像资料——(天妃经)卷首插图[J].中国科技史料.2001(21).
    3 林庆昌.妈祖真迹——兼注释、辨析古籍《敕封天后志》[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
    4 李露露.妈祖信仰[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4.
    1 马书田、马书伙.全像妈祖[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6.
    2 吴真.从封建迷信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信仰的合法性历程.中国宗教报告(2009)[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3 万建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机制——以广东汕尾妈祖信仰为例[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
    1 李伯重.“乡士之神”、“公务之神”与“海商之神”——简论妈祖形象的演变[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7(2).47-58.
    2 谢重光.试论妈祖信仰的社会功能[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2(1).67-61.
    3 蔡少卿.中国民间信仰的特点与社会功能——以关帝、观音和妈祖为例[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32-35.
    4 翁珠琴.东坡村:文化权利的困惑与妈祖女信徒的命运[D].[硕十学位论文]福建师范大学.2007.
    5 梁静华.男性话语下的妈祖崇拜.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J].2009(2). 117.
    1 郭志超.妈祖林氏是古代少数民族[J].民族.2000(3).42.
    2郑明忠.陈建城.妈祖神化传说对社会习俗的影响.妈祖研究论文集[C].厦门:鹭江出版社,1989.224-226.
    3 周金琰.妈祖传说的研究价值.海内外学人论妈祖[C].林文豪主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1992.155-163.
    4 蔡加珍.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视野下湄洲岛妈祖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华侨大学.2005.
    5 高德兴.旅游者地方依恋研究——以妈祖朝圣地湄洲岛为例[D].[硕士学位论文].福建师范大学.2008.
    6 柯立红.妈祖信仰中的民间装饰设计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福建师范大学.2006.
    7 郑林群.妈祖文化与戏剧活动[D].[硕士学位论文].厦门大学.2009.
    8 姚丽君.奇观营造与文化认同——媒介图景中的妈祖文化.郑林群.妈祖文化与戏剧活动[D].[硕士学位论文].厦门大学.2009.苏州大学.2009.
    9 吴真.民间信仰研究三十年.民俗研究.2008(4).50. 会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林美容、张珣、蔡相辉主编2003.321.
    1 已有充分的证据证明,早在元代时期辽东地区就已有妈祖庙存在了。关于这个问题,笔者将在第二章“妈祖信仰在辽宁地区的传播”中具体展开论述。
    2 马义、丁铭.妈祖供在辽河边[J].今日辽宁.2007年4期.
    3 马书田、马书伙.全像妈祖[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6.
    4 刘秀丽.海角风情[M].长春:吉林摄影出版社,2006.
    5 孙传青主编.中国民间文学集成辽宁卷《东沟资料本》[M].出版社不详,1986.
    6 岳长贵、许敬文.海角妈祖[M].北京:群众文化出版社.2009.
    1 上述三篇文章,都是笔者调查时张所文老师所赠,未公开发表。
    2 何兰、王欣铨.锦州天后宫正殿雕刻艺术初步研究[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3 秦岭.大连地区的妈祖信仰[J].戏剧丛刊.2009(1).
    4 秦岭.大连地区的妈祖信仰[J].戏剧丛刊.2009(1).
    5 曲金良.环渤海圈民间海神娘娘信仰的历史与现状[J].民间文化论坛.2004(6).王芋萱.妈祖文化在环渤海地区的历史传播与地理分布[D][硕士学位论文].中国海洋大学.2008.
    6 姚舒然.妈祖信仰的流布与流布地区妈祖庙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东南大学.2007.
    7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调查组.天后史迹的初步调查.海交史研究.1987(1).4665.
    1 王荣国.海神妈祖信仰在沿海一带传播中的变异[J].福建宗教.2000(6).
    2 此处主要参考:郑丽航、蒋维锬主编.妈祖研究资料口录索引[M].福州:海风出版社.2005.356-357.
    3 李树基.锦州天后宫.锦州文史资料·第六辑[M].1985.10.151-153.
    4 闻石.营口庙宁散记(之一)——天后行宫.营口文史资料·第四辑[M].1986.96-100.
    5 尚允川.大连天后宫.辽宁文史资料·第十九辑——(辽宁名寺)[M].1987.205-208.
    6 戴元立.兴城海口天后宫.兴城文史资料选辑·第3辑[M].1987.67-68.
    7 胡乔.沈阳天后宫.大东文史资料·第一辑[M].1987.10.106-107.
    8 刘恒恺.青堆镇天后宫.庄河文史资料·第七辑[M].1991.98-100.
    9 张奎藩.旅顺天后宫.旅顺口文史资料·第一辑[M].1992.89-91.
    10 宛树邦.沈阳市内的两座天后宫.沈河文史资料·第三辑(寺庙专辑)[M].1992.2.77-79.
    11 傅志岩.天后宫与妈祖文化.古塔朝晖——广济寺览胜[M].辛发,鲁宝林.南京:金陵出版社.1999.50-51.
    1 参见:[美]詹姆斯·克利福德、乔治·E·马库斯编著.写文化——民族志的诗学与政治学.高丙中、吴晓黎、李霞等译,北京:商务出版社,2006.
    1 孙晓天、李晓非.从孤山妈祖信仰看神的再标准化.莆田学院学报.2011(2)
    1 此段卞要参考:许敬文.东沟县志.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6.3-4.
    2 许敬文.东沟县志.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6.4.
    1 此处内容散见于:许敬文.东沟县志.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6.125.
    1 李露露.妈祖神韵——从民女到海神[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163.
    2 张大任.从广东省妈祖宫资料看历史上闽粤关系——《妈祖宫集成》广东省部分.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1996(5)
    3 莆田市地方志编撰委员会编.莆田市志.北京:方志出版社,2001.2604.
    1 图片来源:姚舒然.妈祖信仰的流布与流布地区妈祖庙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东南大学.2007.8.
    1 莆田市地方志编撰委员会编.莆田市志.北京:中华书局.1994.982.
    1 陈耀庭.辽东地区妈祖庙初探.妈祖信仰的发展与变迁:妈祖信仰与现代社会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林美容、张殉、蔡相辉主编.2003.315.
    2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调查组.天后史迹的初步调查.海交史研究.1987(1).58.
    3 秦岭.大连地区的妈祖信仰[J].戏剧丛刊.2009(1).
    1 陈耀庭.辽东地区妈祖庙初探.妈祖信仰的发展与变迁:妈祖信仰与现代社会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林美容、张殉、蔡相辉主编.2003.314-315.
    2 (明)毕恭等纂修、李辅重修.全辽志.抄本.卷四典礼志.45页.
    3 (民)翟文选、臧式毅修;王树楠、吴廷燮等纂.奉天通志.民国二十三年(1934)铅印本卷九十二.建置六.祠庙一.六十七页.
    4 (民)程廷恒修、张素纂.复县志略.民国九年(1920)石印本.(不分卷)祠庙表.第三页.原文为表格形式,为了行文方便,笔者在格式上略作修改。
    5 (民)程廷恒修、张素纂.复县志略.民国九年(1920)石印本.(不分卷)祠庙表.第一页.
    6 郭培贵、刘琳琳.明代《辽东志》与《全辽志》及其研究.文化学刊.2009(5).144.
    7 郭培贵、刘琳琳.明代《辽东志》与《全辽志》及其研究.文化学刊.2009(5).145.
    1 关于清代辽宁行政区划,主要参考:高德才.浅谈辽宁省行政区划的历史沿革[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1996(1).27-28页.略作修改。
    2 关于这个问题,笔者将在本文第六章中具体论述。
    3 也叫上巳节,即三月三
    4 奉天通志.(民)翟文选、臧式毅修;王树楠,吴廷燮等纂民国二十三年(1934)修.以下同。
    5 沈阳县志.(民)赵恭寅修、曾有翼等纂.民国六年(1917).铅印本.
    1 庄河县志.廖彭、李绍阳修.宋抡元等纂.奉天作新印刷局.民国10年(1921).下同.
    1 奉天通志.(民)翟文选、臧式毅修;王树楠,吴廷燮等纂民国二十三年(1934)修.卷九十二建置六祠庙一23页。
    1 (民)翟文选、臧式毅修;王树楠,吴廷燮等纂.奉天通志.九十二卷.建置七.祠庙二十三页.民国二十三年(1934)修.
    2 此段主要参考:戴元立.兴城海口天后宫.兴城文史资料选辑·第3辑.1987.67—68.文字略作修改。
    1 (民)王文藻、陆善格、朱显廷纂.锦县志略.卷四.建置下.祠祀.二十一页.民国九年(1920)本.
    2 (清)阿桂等修;(清)刘谨之、(清)程维岳纂.钦定盛京通志.九十八卷.祠祀二.二页.民国六年(1917).铅印本.又见:奉天通志.(民)翟文选、臧式毅修;王树楠,吴廷燮等纂.九十三卷.建置七.祠庙二.锦县七页.民国二十三年(1934)修.
    1 李树基.锦州天后宫.锦州文史资料·第六辑[M].1985.10.151.
    2 (民)于文藻;陆善格,朱显廷纂.锦县志略.民国九年(1920)本.卷十七.礼俗.三页
    1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调查组.天后史迹的初步调查.海交史研究.1987(1).59.
    2 蒋维锬编校.妈祖文献资料.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248-249.
    1 (民)石秀峰,辛广瑞修;王郁云纂.盖平县志.卷二.建置.祠宇.七页.民国十九年(1930)修.
    2 闻石.营口庙宇散记(之一)——天后行宫.营口文史资料·第四辑[M].1986.96—97.
    1 尚允川.大连天后宫.王元良、曲本德、杨丽春.西岗区文史资料第3辑.1991.57-58.
    1 崔世浩.旅顺天妃庙记碑.辽宁碑刻.大连:大连出版社,2007.256.
    1 王从安.天后宫修建始末.桓仁史话.富国良主编.桓仁满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1999.170-173.
    2 彭湃.莆仙戏班到桓仁以后.桓仁文史资料.第二辑.1987年12月.78.
    3 彭湃.莆仙戏班到桓仁以后.桓仁文史资料.第二辑.1987年12月.78.
    1 彭湃.莆仙戏班到桓仁以后.桓仁文史资料.第二辑.1987年12月.79.
    2 图片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bea13a0100flkb.html.
    2 沙尖子水旱码头兴盛于清光绪三十二年,曾有“东方小上海”的美誉。
    3 现在的天宫庙的正门的大匾上写着“大德全敬赠”,大德全是桓仁百年老店。
    4 王从安.天后宫修建始末.桓仁史话.富国良主编.桓仁满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1999.171.
    5 王从安.天后宫修建始末.桓仁史话.富国良主编.桓仁满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1999.171.
    1 唐聚五,1899年生,原名唐福隆,吉林双城县人。1931年来到桓仁。1939年5月抗击日军时牺牲。
    1 刘秀丽.海角风情[M].长春:吉林摄影出版社,2006.4.
    1 材料来源于孤山镇人民政府《关于中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的请示》,2009年3月,孤山镇文化中心提供。
    1 东港市孤山镇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说明书.第5页,孤山镇文化中心提供.
    1 本段主要参考:东港市孤山镇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说明书.第6页,孤山镇文化中心提供.
    2 杨光主编.人文东港[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11.
    1 碑文参见:许敬文.东沟县志[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6.3.1191-1192.
    1 孤山镇人民政府.大孤山镇情叙略长篇(初稿)[M].卷三.手抄本未出版.117.
    1 此处主要参考:张涛著.孤山独白[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30-38.杨光主编.海角东港[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6-8.
    2 许敬文.东沟县志[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6.993.
    1 杨光主编.海角东港[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69-70.
    1 此处主要参考:孤山镇人民政府文物保护材料《孤山观音庵》,孤山镇文化中心提供。
    1 杨光主编.海角东港[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78.
    1 散见于:张涛著.孤山独白[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100-102.
    2 张涛著.孤山独白[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91-92.
    1 杨光主编.人文东港[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7.
    2 此处主要参考:孤山镇人民政府文物保护材料《阎坨贝丘遗址》,孤山镇文化中心提供。 孤山镇人民政府.《资料调查集装主卷6》.第七章文物古迹.孤山镇文化中心提供。
    1 杨光主编.人文东港[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7.
    2 许敬文.东沟县志.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6.165.
    3 此部分内容主要参考:孤山镇人民政府文物保护材料《大孤山山城遗址》,孤山镇文化中心提供。杨光主编.海角东港[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68.
    4 此部分主要参考:杨光主编.人文东港[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13.
    1 孤山镇人民政府文物保护材料《大孤山周桓将军故居》,孤山镇文化中心提供。
    1 此处主要参考:许敬文主编.东沟县志[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6.252.
    1 此处主要参考:许敬文主编.东沟县志[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6.252-253.
    2 孤山镇人民政府.大孤山镇情叙略长篇(初稿)[M].卷一.手抄本未出版.126.
    1 此处主要参考:许敬文主编.东沟县志[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6.253.
    2 许敬文主编.东沟县志[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6.253.
    1 关于聂乐信的资料主要参考:许敬文主编.东沟县志[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6.1084-1085.孤山镇人民政府.资料调查集装主卷8.17—18、55—73.孤山镇文化中心提供。
    2 许敬文主编.东沟县志[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6.22.
    3 许敬文主编.东沟县志[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6.254.
    1 孤山镇人民政府.大孤山镇情叙略长篇(初稿)[M].卷五.手抄本未出版.3940.
    2 曹祖义著.红楼梦与大孤山.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
    1 此处主要看考:孤山镇政府《文物保护材料》 甲午海战无名将十碑卷,孤山镇文化中心提供。
    1 孤山镇人民政府.大孤山镇情叙略长篇(初稿)[M].卷五.手抄本未出版.
    2 孤山镇人民政府《关于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的请示》,2009年3月,孤山镇文化中心提供。
    3 孤山镇人民政府《关于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的请示》,2009年3月,孤山镇文化中心提供。
    1 孤山镇人民政府《关于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的请示》,2009年3月,孤山镇文化中心提供。
    2 孤山镇人民政府《关于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的请示》,2009年3月,孤山镇文化中心提供。
    3 孤山镇人民政府《关于中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的请示》,2009年3月,孤山镇文化中心提供。
    4 孤山镇人民政府《关于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的请示》,2009年3月,孤山镇文化中心提供。
    1 孤山镇人民政府《关于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的请示》,2009年3月,孤山镇文化中心提供。
    2 孤山镇人民政府《关于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的请示》,2009年3月,孤山镇文化中心提供。
    1 [日]端木蕻良.海骆驼赞.随笔.1987(3)
    1 张涛著.孤山独白[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62.
    2 张所文.海神娘娘与海神.未公开发表.
    1 徐晓望.妈祖信仰史研究[M].福州:海风出版社,2007.32.
    2 徐晓望.妈祖信仰史研究[M].福州:海风出版社,2007.32.
    1 杨光主编.海角东港[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43-46.
    1 孤山镇人民政府.大孤山镇情叙略长篇(初稿)[M].卷三.手抄本未出版.
    2 孤山镇人民政府.大孤山镇情叙略长篇(初稿)[M].卷三.手抄本未出版.140.
    1 杨光主编.人文东港[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242.
    2 杨光主编.人文东港[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246.
    1 讲述人,獐岛村ZZY,年龄50岁。访谈时间:2009年8月。
    1 讲述人,獐岛村ZZY,年龄50岁。访谈时间:2009年8月。
    2 讲述人,獐岛村ZZY,年龄50岁。访谈时间:2009年8月。
    1 刘秀丽.海角风情[M].长春:吉林摄影出版社,2006.8-9.
    1 岳长贵、许敬文.海角妈祖[M].北京:群众文化出版社.2009.135-136.略做修改。
    1 刘秀丽.海角风情[M].长春:吉林摄影出版社,2006.10-11.
    2 此处主要参考:孤山镇人民政府.大孤山镇情叙略长篇(初稿)·习俗[M].手抄本未出版.
    1 杨光主编.海角东港[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46.
    1 此节内容根据张所文老师所赠材料整理而得。
    2 东港市妈祖文化交流协会于妈祖1048周年诞辰日(农历三月二十三,公元2008年4月28日)成立并开展工作。
    3 以前大孤山山庙每逢阴历初一、十五都撞钟九十响,除夕之夜鸣108响。
    1 张所文.民间俗闻稗考(下册)无出版社.57.
    1 张所文.民间俗闻稗考(下册)无出版社.
    1 参见:张所文.民间俗闻稗考(下册)无出版社,106-107.
    1 岳长贵、许敬文.海角妈祖[M].北京:群众文化出版社.2009.80.
    2 岳长贵、许敬文.海角妈祖[M].北京:群众文化出版社.2009.115.
    1 岳长贵、许敬文.海角妈祖[M].北京:群众文化出版社.2009.封页.
    1 孤山镇人民政府.大孤山镇情叙略长篇(初稿)[M].卷一.手抄本未出版.123.
    2 孤山镇人民政府.大孤山镇情叙略长篇(初稿)[M].卷一.手抄本未出版.133.
    1 许敬文主编.东沟县志[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6.993.
    2 孤山镇人民政府.大孤山镇情叙略长篇(初稿)[M].卷一.手抄本未出版.131.
    1 孤山镇人民政府.大孤山镇情叙略长篇(初稿)[M].卷一.手抄本未出版.131.
    2 岳长贵,许敬文编著.海角妈祖[M].北京:群众文化出版社,2009.141-142.
    3 参见:山曼主编.节庆[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4.167.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办公厅,中国文化报社编.中国新时期地方文化发展概览(上)[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5).824
    4 “渔灯节,流行于蓬莱市几个渔村,节期有的在正月十三,有的在正月十四。旧时这天傍晚,渔民手持灯盏和贡品去龙王庙、海神娘娘庙拜祭送灯,再往自家渔船送灯”。参见:烟台市地方史志办公室,烟台市政府办公室年鉴编辑部编.烟台纵览.北京:华龄出版社,1999(10)P208.
    1 “沿海各地所建天后宫、娘娘庙甚多,明清以来,香火日益旺盛,并在海事活动中逐渐取代了龙王的地位。”(周鸣琦,李人凡主编.中国各民族年节祭会大事典.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P223
    2 留存至今的地名“龙王庙”,即在孤山附近;大孤山庙宇群落里,亦有龙王殿。
    3 旧时,大孤山如遇大旱年,家家贴“龙王马”于门上,瓷花瓶插柳枝,挂门两旁。大人扎草龙游街求雨,小儿塑泥龙,向龙王祈雨。祈雨队伍从龙王庙(摆渡口上滑石山)出发,队伍前面是地方长官带领人民代表(大约100人),身体彩绘纹身,扮成鱼、鳖、虾、蟹状,光着脚丫,头戴柳枝编成的帽圈,手持柳枝蘸水向空中挥洒。接着是草扎龙,由4—10人用木棍擎着,后面则是两人扮旱魃,用绳索系在龙的颈部,牵行游街,在后面是8人抬轿,轿内是关老爷神像。(参见:关于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的请示.孤政发[2009]号)
    4 岳长贵,许敬文编著.海角妈祖[M].北京:群众文化出版社,2009.139-140.
    5 岳长贵,许敬文编著.海角妈祖[M].北京:群众文化出版社,2009.139-140.
    6 彭慕兰.泰山女神信仰中的权力、性别与多元文化[C].[美]韦思谛编.中国大众宗教.陈仲丹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115-116.
    7 汪楫.使琉球杂录·神异.清康熙二十二年(1863).
    1 北京市平谷区文化委员会编.畿东泰岱——丫髻山[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174-179.
    2 如《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淮安府部纪事》:“明永乐间使臣甘泉、郑和有暹罗西洋之役,各上灵迹,命修祠宇,己丑加封‘弘仁普济护国庇民天妃’。自是遣官致祭岁以为常。若淮上之祀起于宋, 至明而崇奉显圣第址,宜称天妃,而不察者谬加以‘碧霞元君’字号,此则泰山之神非漕运之灵济者矣。 ”近代学者容庚亦指出:“殆误会天妃为天仙,故有碧霞元君封号耳。康熙御制碑所云‘元君初号天妃’,亦误。或谓观世音千百亿化身在南为海神天后,封碧霞元君;在北为泰山玉女,亦封碧霞元君。此则歧之义歧矣。”
    3 彭慕兰.泰山女神信仰中的权力、性别与多元文化[C].[美]韦思谛编.中国大众宗教.陈仲丹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1 [美)詹姆斯·沃森.神的标准化:在中国南方沿海地区对崇拜天后的鼓励(960-1960年)[C].[美]韦思谛编.中国大众宗教.陈仲丹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2 散见东沟县志大事记、大孤山镇情叙略长篇(初稿)大事记。
    1 岳长贵,许敬文编著.海角妈祖[M].北京:群众文化出版社,2009.115.
    2 岳长贵,许敬文编著.海角妈祖[M].北京:群众文化出版社,2009.95-99.
    [1](民)程廷恒修、张素纂.复县志略.民国九年(1920)石印本.
    [2](民)石秀峰,辛广瑞修;王郁云纂.盖平县志.民国十九年(1930).
    [3](民)廷瑞,孙绍宗修.海城县志.张辅相纂.民国十三年(1924)铅印本.海城大同书局.
    [4](民)王文藻、陆善格、朱显廷纂.锦县志略.卷四.民国九年(1920)本.
    [5](民)翟文选、臧式毅修;王树楠、吴廷燮等纂.奉天通志.民国二十三年(1934)铅印本卷.
    [6](民)赵恭寅修、曾有翼等纂.沈阳县志.民国六年(1917).铅印本.
    [7](明)毕恭等纂修、李辅重修.全辽志.抄本.
    [8](清)阿桂等修;(清)刘谨之、(清)程维岳纂.钦定盛京通志.民国六年(1917).铅印本.
    [9][美]葛凯伦.为什么选择一个女人当保护神.郭骥(译).海内外学人论妈祖
    [C].林文豪主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1992.122-127.
    [10][美]詹姆斯·克利福德、乔治·E·马库斯编著.写文化——民族志的诗学与政治学.高丙中、吴晓黎、李霞等译,北京:商务出版社,2006.
    [11][日]池步洲.日本遣唐使简史[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3.
    [12][日]端木蕻良.海骆驼赞.随笔.1987(3)
    [13][日]伊能嘉矩.台湾汉人信仰之海神.人类学杂志,1918年第303卷第六、第八号.
    [14][美]詹姆斯·沃森.神的标准化:在中国南方沿海地区对崇拜天后的鼓励(960—1960年)[C].[美]韦思谛编.中国大众宗教.陈仲丹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15]北京市平谷区文化委员会编.畿东泰岱——丫髻山[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
    [16]蔡加珍.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视野下湄洲岛妈祖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华侨大学.2005.
    [17]蔡少卿.中国民间信仰的特点与社会功能——以关帝、观音和妈祖为例[J].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32-35.
    [18]蔡相辉.台湾的王爷与妈祖[M].台北:台原出版社.1989.
    [19]陈国强主编.妈祖信仰与祖庙[M].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1990.
    [20]陈蓉蓉.从女性主义论妈祖的人格特质.庆安会馆http://www.nbwb.net/qahg/index.asp发布时间:2010-5-15.
    [21]陈耀庭.辽东地区妈祖庙初探.妈祖信仰的发展与变迁:妈祖信仰与现代社会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林美容、张殉、蔡相辉主编2003.309-322.
    [22]陈育崧.天妃考信录[J].南洋学报.第八卷第二辑.1952.
    [23]崔世浩.旅顺天妃庙记碑.辽宁碑刻[M].大连:大连出版社,2007.
    [24]戴元立.兴城海口天后宫.兴城文史资料选辑·第3辑[M].1987.67-68.
    [25]福建师范大学人类学研究所妈祖文化保护研究中心.妈祖文化的人文价值及其遗产保护[N].光明日报.2003/11/18.
    [26]傅志岩.天后宫与妈祖文化.古塔朝晖——广济寺览胜[M].辛发,鲁宝林.南京:金陵出版社.1999.50-51.
    [27]高德才.浅谈辽宁省行政区划的历史沿革[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1996(1)
    [28]高德兴.旅游者地方依恋研究——以妈祖朝圣地湄洲岛为例[D].[硕士学位论文].福建师范大学.2008.
    [29]孤山镇人民政府.大孤山镇情叙略长篇(初稿)[M].手抄本未出版.
    [30]顾颉刚.天后[J].民俗.1929.41、42合刊.容肇祖.天后.民俗1929.41、42合刊.
    [31]郭培贵、刘琳琳.明代《辽东志》与《全辽志》及其研究[J].文化学刊.2009(5).144.
    [32]郭志超.妈祖林氏是古代少数民族[J].民族.2000(3).
    [33]郭志超.妈祖与渔民社会以及胥民群体的关系.两岸学者论妈祖[C].第二集.1998.
    [34]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的通知》(国发(2008)19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http://www.gov.cn。
    [35]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国发(2006)18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http://www.gov.cn,登录时间:2011—2-8。
    [36]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发办[2005]18号).中央政府门户网站www.gov.cn2005年08月15日。
    [37]韩槐准.天后圣母与华侨南[J]进.南洋学报(新加坡).第二卷第二辑.1941.
    [38]何兰、王欣铨.锦州天后宫正殿雕刻艺术初步研究[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39]贺逸夫.近百年来妈祖研究综述[J].学术月刊.2003(增)
    [40]胡乔.沈阳天后宫.大东文史资料·第一辑[M].1987.10.106-107.
    [41]黄陈芳.福建女神崇拜的社会性别思考.福建师范大学[D].[硕士学位论文].2009.
    [42]黄秀琳、林剑华.妈祖文化在福建旅游业中的价值[J].莆田学院学报.2005(4)
    [43]黄雪婷.清代以前妈祖文献的演变及其价值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福建师范大学.2008.
    [44]纪俊臣.妈祖信俗与世界文化遗产. 庆安会馆http://www.nbwb.net/qahg/index.asp发布时间:2010-5-15.
    [45]蒋维锬.妈祖文化研究的回顾[C].妈祖研究文集.福州:海风出版社,2006.
    [46]蒋维锬.妈祖文献资料[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
    [47]金秋鹏.迄今发现最早的郑和下西洋船队图像资料——(天妃经)卷首插图[J].中国科技史料.2001(21).
    [48]金文亨.妈祖文化和妈祖文化研究.妈祖研究与民间信仰[C].黄马金主编.汀州天后宫文物古迹修复协会、汀州妈祖文化国际交流协会,1996.
    [49]柯立红.妈祖信仰中的民间装饰设计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福建师范大学.2006.
    [50]李伯重.“乡土之神”、“公务之神”与“海商之神”——简论妈祖形象的演变[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7(2).47-58.
    [51]李露露.妈祖神韵——从民女到海神[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
    [52]李露露.妈祖信仰[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4.
    [53]李树基.锦州天后宫.锦州文史资料·第六辑[M].1985.10.151-153.
    [54]李献璋.妈祖信仰研究[M].郑彭年译.澳门:澳门海事博物馆.1979.
    [55]梁静华.男性话语下的妈祖崇拜.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J].2009(2)
    [56]辽宁年鉴 .2005. 辽宁人民政府网.http://www.ln.gov.cn/zjln/lnnj/2004/.
    [57]廖汉臣.北港朝天宫与其祭典.台湾文献[M].第十六卷第三期.1965.
    [58]廖彭、李绍阳修.宋抡元等纂.庄河县志.奉天作新印刷局.民国10年(1921).
    [59]林衡道.大天后宫[M].台湾文献.第二十五卷第三期.1974.
    [60]林庆昌.妈祖真迹——兼注释、辨析古籍《敕封天后志》[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
    [61]林文豪.关于妈祖文化.妈祖研究文集.蒋维锬编[M].福州:海风出版社,2006.
    [62]林文豪主编.世界妈祖庙大全[M].香港: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2003.
    [63]刘恒恺.青堆镇天后宫.庄河文史资料·第七辑[M].1991.98-100.
    [64]刘秀丽.海角风情[M].长春:吉林摄影出版社,2006.
    [65]刘枝万.台湾省寺庙教堂名称、主神地址调查表[J].台湾文献.第11卷第2期.1960.
    [66]马书田、马书侠.全像妈祖[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6.
    [67]马义、丁铭.妈祖供在辽河边[J].今日辽宁.2007年4期.
    [68]彭慕兰.泰山女神信仰中的权力、性别与多元文化[C].[美]韦思谛编.中国大众宗教.陈仲丹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69]彭湃.莆仙戏班到桓仁以后.桓仁文史资料.第二辑.1987年12月.77-81.
    [70]莆田市博物馆副馆长林祖良编撰.妈祖[M].福建教育出版,1989.
    [71]莆田市地方志编撰委员会编.莆田市志.北京:方志出版社,2001.
    [72]莆田市地方志编撰委员会编.莆田市志.北京:中华书局.1994.
    [73]祁庆富.存续“活态传承”是衡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式合理性的基本准则.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
    [74]祁庆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魂在于“活态传承”.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9(2)
    [75]祁庆富.关于少数民族文化生态区保护的思考.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07(2)
    [76]祁庆富.民间信仰:少数民族文化价值的集中体现.中国民族报,2008年3月21日第9版.
    [77]秦岭.大连地区的妈祖信仰[J].戏剧丛刊.2009(1).
    [78]曲金良.从龙王爷到“国家级”海洋女神——中国历代海洋信仰[D].海洋世界.20060(2)
    [79]曲金良.环渤海圈民间海神娘娘信仰的历史与现状[J].民间文化论坛.2004(6)
    [80]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调查组.天后史迹的初步调查.海交史研究.1987(1).46-65.
    [81]容肇祖.跋天后[J].民俗.1929.81、82期合刊.
    [82]山曼主编.节庆[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4.167.
    [83]尚允川.大连天后宫.辽宁文史资料·第十九辑——(辽宁名寺)[M].1987.205-208.
    [84]尚允川.大连天后宫.王元良、曲本德、杨丽春.西岗区文史资料第3辑.1991.55-62.
    [85]孙传青主编.中国民间文学集成辽宁卷《东沟资料本》[M].出版社不详,1986.
    [86]孙晓天、李晓非.从孤山妈祖信仰看神的再标准化.莆田学院学报.2011(2).
    [87]宛树邦.沈阳市内的两座天后宫.沈河文史资料·第三辑(寺庙专辑)[M].1992.2.77-79.
    [88]万建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机制——以广东汕尾妈祖信仰为例[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
    [89]汪楫.使琉球杂录·神异.清康熙二十二年(1863).
    [90]王从安.天后宫修建始末.桓仁史话.富国良主编.桓仁满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1999.
    [91]王从安.天后宫修建始末.桓仁史话.富国良主编.桓仁满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1999.170-172.
    [92]王芳辉.标准化与地方化——宋元以来广东的妈祖信仰研究[J].文化遗产.2008(3)
    [93]王荣国.海神妈祖信仰在沿海一带传播中的变异[J].福建宗教.2000(6).
    [94]王芋萱.妈祖文化在环渤海地区的历史传播与地理分布[D].[硕士学位论文]中国海洋大学.2008.
    [95]魏应麒.福建三神考[M].出版社不详.1929.
    [96]闻石.营口庙宇散记(之一)——天后行宫.营口文史资料·第四辑[M].1986.96-100.
    [97]翁珠琴.东坡村:文化权利的困惑与妈祖女信徒的命运[D].[硕士学位论文]福建师范大学.2007.
    [98]吴真.从封建迷信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信仰的合法性历程[C].中国宗教报告(2009).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99]吴真.民间信仰研究三十年[J].民俗研究.2008(4).
    [100]夏琦.妈祖传说的历史发展[J].幼狮学志.第一卷第三期.1962.
    [101]夏琦.妈祖信仰的地理分布[J].幼狮学志.第一卷第四期.1962.
    [102]小岛村——黄海之滨奏响和谐乐章.鸭绿江晚报.http://www.yljwb.cn/news/shxw/20060529081629.html
    [103]谢云声.异代同居的天后与吴真人[J].民俗1929.第61—62期.
    [104]谢重光.试论妈祖信仰的社会功能[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2(1).67-61.
    [105]徐晓望.妈祖信仰史研究[M].福州:海风出版社,2007.
    [106]许敬文主编.东沟县志.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6.
    [107]许敬文.由县志缺少妈祖文化记述引发的思考[C].中国东港www.donggang.gov.cn发布时间2008-04-23.
    [108]闫化川.妈祖信仰的起源及其在山东地区传播史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06.9
    [109]杨光主编.海角东港[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
    [110]杨光主编.人文东港[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
    [111]杨孔炽.简论妈祖信仰的人文价值及其遗产保护和开发的紧迫性.民族文化遗产(第一辑)[C].祁庆富主编.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112]姚丽君.奇观营造与文化认同——媒介图景中的妈祖文化.郑林群.妈祖文化与戏剧活动[D].[硕士学位论文].厦门大学.2009.苏州大学.2009.
    [113]姚舒然.妈祖信仰的流布与流布地区妈祖庙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东南大学.2007.
    [114]余荣敏.女权视角下的妈祖形象解读[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4)
    [115]岳长贵,许敬文编著.海角妈祖[M].北京:群众文化出版社,2009.
    [116]曾美香.妈祖文献学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08.
    [117]张大任.从广东省妈祖宫资料看历史上闽粤关系——《妈祖宫集成》广东省部分.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1996(5)
    [118]张奎藩.旅顺天后宫.旅顺口文史资料·第一辑[M].1992.89-91.
    [119]张涛著.孤山独白[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
    [120]张殉.东南亚妈祖铭刻萃编[J].中研院东南亚区域研究通讯.1998年第66、70期.
    [121]张所文.民间俗闻稗考(下册)无出版社.
    [122]郑衡泌.妈祖信仰传播和分布的历史地理过程分析[D].[硕士学位论文].福建师范大学.2006.
    [123]郑丽航、蒋维锬主编.妈祖研究资料目录索引[G].福州:海风出版社.2005.
    [124]郑林群.妈祖文化与戏剧活动[D].[硕士学位论文].厦门大学.2009.
    [125]郑明忠.陈建城.妈祖神化传说对社会习俗的影响.妈祖研究论文集[C].厦门:鹭江出版社,1989.224-226.
    [126]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湄洲妈祖祖庙董事会等合编.清代妈祖档案史料汇编[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3.
    [127]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办公厅,中国文化报社编.中国新时期地方文化发展概览(上)[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5).824.
    [128]周金琰.妈祖传说的研究价值.海内外学人论妈祖[C].林文豪主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1992.155-163.
    [130]周振鹤.天后[J].民俗.1929.61、62期合刊.
    [131]朱杰勤.福建水神天妃考[J].南洋学报(新加坡).第六卷第一辑.1950.
    [132]朱天顺.妈祖研究论文集[C].鹭江出版社,1989.
    [133]庄德.妈祖史事与台湾的信奉[J].台湾文献.第八卷第二期.1957.
    [134]邹春生.神明标准化:民间信仰与国家关系的整合——从江西南康刘氏女的出凡入神看客家文化特质的形成[C].周大鸣,何新亮主编.文化多样性与当代世界,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