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国民会议述论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由职业团体组织一国民会议以解决时局,这一政治主张是吴佩孚最先提出的,此后梁启超、张君劢、陈独秀等也都有各自的主张提出。1923年,曹锟驱逐黎元洪后,欲行独裁,共产党针对时局发表了《中国共产党对于时局之主张》,主张由国民党号召全国商会、工会、农会、学生会及其他职业团体,推举代表召开一国民会议。在国民党一大和北京政变后,孙中山接受共产党关于国民会议的政治主张,并决定北上商讨国是,孙中山北上途中一路宣传国民会议思想,使国民会议思想得到广泛传播。与此同时,段祺瑞则主张召开善后会议欲争得政治优势,但善后会议在全国人民的反对之声中以失败告终。随着国民会议思想的深入传播,及共产党对时局主张的不断的宣传,最终形成了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全国性的国民会议运动。
     1927年4月,蒋介石组建南京国民政府,公开与武汉国民政府相对抗。同年9月,宁汉合流,新组建的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并在张学良改旗易帜后形式上统一了全国。但南京国民政府内部并不是铁板一块,派系间斗争激烈,蒋介石通过其政治手段拉拢分化,并配合军事打击,最终完成全国统一大业,并以孙中山训政思想为依据,开始了其训政实践活动。蒋介石的训政实践开始于训政约法的制定。蒋介石在中原大战尚未结束之时即发表“江电”,希望借全国人民的舆论之力,召开国民会议制定训政时期约法,以实现其统治的合理性。但训政时期约法的制定在党内却遭到了部分人的反对,主要以胡汉民为代表。蒋介石主张制定约法以为训政时期国家与人民共守之根本大法,但胡汉民坚持以总理全部遗教为指导国家与人民之最高法,而不必再制定约法。蒋胡关于训政时期是否制定约法的争辩,其实质是双方的政见及统治权之争,而正是“约法之争”,使蒋介石一跃成为党内一号人物,总揽军政大权,国民会议也因此得以顺利召开,再无障碍。
     1931年1月1日起,国民政府陆续公布了《国民会议代表选举法》,《国民会议代表选举法施行法》等一系列代表选举,会议组织及议事的相关法律法规。对选举人与候选人的条件、选举主持机关及其职能、办理选举的官员及其权利范围等做出了详细的规定。本次国民会议代表选举以职业代表制为基本原则,从农会、工会、商会及实业团体、教育会、国立大学及教育部立案之大学、自由职业团体中选举产生。共计520名,由各省选出者450人,各市选出者22人,蒙古选出12人,西藏选出10人,在外华侨选出26人。代表名额在一省之内,以平均制为原则,分配给各已审核通过的职业团体。各职业团体的会员除从事于各该界外,还要具有一定的服务年限且尚未改业者,方可当选。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之初,就开始对社会上存在的各种社会团体进行整治,以改变此前社会的混乱无序状态。民国初期,社会上存在着数量众多的社会团体,它们不仅拥有各自的组织成员,相对固定的活动区域,而且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而其在政治领域的参与能力也使国民政府越发不安。鉴于社会团体的发展现状及其活动能力,国民政府对基层社会的管控首先从社会团体入手,并希望通过对社会团体的整顿与改组,进而达到控制整个社会的目的。整顿后的社会团体需在政府机关立案,并通过国民政府审核才具备选举国民会议代表的资格,也就是说,只有这些具备选举资格的各职业团体的会员才拥有选举权。具有选举资格的代表要按照相关规定,以直接选举、混合选举、记名连记投票等方式选举产生最后的大会代表。除蒙古、西藏及在外华侨地区外,全国各省市的职业团体代表都是通过这一程序选举产生的。国民党代表的选举程序则略有不同,首先由各地高级党部负责审查党员的选举资格,然后由各区党部举行党员大会,以记名连记法进行投票选举产生大会代表,但对于国民党代表的选举则是由中央指定和自由竞选两种方式产生的,且中央指定的候选人数目要占到二分之一。职业团体代表选举及国民党代表选举分属两个互相独立的选举体系,但同样受制于国民党。
     1931年5月5日,国民会议在南京正式召开,大会共开会八次,收到代表议案400余件,经大会讨论通过的有20余件。代表所提议案内容包罗万象,主要关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教育等方面。国民政府召开国民会议的主要目的就是要通过训政时期约法,所以对于约法的讨论也就成为大会所有议案中讨论的重点。在国民会议第一次会议上就对约法草案进行了讨论,共收到以书面形式陈述的对草案的修改意见共六十九项,这些意见在经约法审查委员会分类归纳,详细讨论后,于国民会议第四次会议上再次提出,由全体代表对约法(修正案)进行讨论。在经过大会的三读会程序后,《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经全体代表表决一致通过,并定于1931年6月1日起正式生效。大会代表听取了《国民政府剿灭赤匪报告案》。此外,大会还发表了《废除不平等条约宣言》、《昭告全国拥护和平统一电》,讨论并通过了《确定教育设施之趋向案》、《实业建设程序案》等议案。
     此次国民会议的代表选举,是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进行的第一次全国性的选举,而且将职业代表制作为选举的主要方式,并应用于全国范围的实践,这还是第一次,并无先例经验可循,选举中存在诸多问题也就在所难免。由于召开国民会议事起仓促,统治者采取了便于操作的原则,而没有考虑其是否具备实施的条件。而且国民会议在全国范围内,从代表选举到会议召开都由国民党主导和控制,而在国民党内,则是由在国民党中央占居优势的蒋介石集团主导和控制。从而导致选举人的范围受到严格限制,选举资格受国民党控制,而且在选举过程中存在代表名额分配不均,操纵选举等情况,最后所选出的职业团体代表中国民党党员及国民政府官员占了相当的比例,而这种身份的不纯粹也正说明了国民会议不具有普遍的代表性。可以说,国民会议是国民党蒋介石按照自身意愿统一国民意志的产物,是一种维护统治的现实选择,而不是所谓的“民意”的集合。但从现代选举制度的推进上来看,还是体现了一定的时代性和进步性,自有其历史价值。
     虽然国民会议所选出的代表不具有普遍的代表性,代表们所提的议案大多也是从有利于国民党统治的角度出发的,但其中不乏通过正常的竞选而当选的代表,也有关注人民疾苦的议案提出,而且代表所提之议案,大部分还是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及可操作性的,也都是在为国家的发展出谋献策,但由于国民党统治的局限性,导致有些议案不具备实施的可能性;有些议案只是大会决议通过,但并没有具体的实行措施;或者大会通过后,交国民政府或酌办,或参考;还有些议案是根本未提出于大会,而只能被搁置。
By professional groups organize a national convention to resolve the current political situation,this political claim was first put forward by Wu Peifu, after that Liang Qichao,ZhangJunmai, Chen Duxiu, also have their own claims. After1923, tsao kun to expel li yuanhong, linedictatorship, the Cmmunist Party according to the published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for theclaims",advocated by the Kuomintang (KMT), called for a national chamber of commerce, tradeunions, peasant associations, student union, and other professional groups, elected representativesheld a national Convention. After the first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Kuomintang (KMT)and Beijingcoup, Sun Yat-sen accept the National convention of the Communist Party, and decided to go northto discuss the coun, sun yat-sen's thinking on north all the way,on the way the propaganda nationalconvention was widely spread, at the same time, tuan chi-jui urged that the rehabilitationconference to fight for the political advantages, but its the rehabilitation conference in opposition tothe national people's ended in failure. With the spread of the national convention, and thecommunist party of the situation was constantly propaganda, eventually formed a nationwidemovement of national convention of thirties of the19th century.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Convention movement at the same time, theestablishment of the Nanjing National Government was founded, opposed to Wuhan NationalGovernment, Chiang kai-shek resigned to Cunningham both confluence, the newly formed Nanjingnational government was founded, and Zhang Xueliang in theswitch after the formal unification ofthe country. But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in Nanjing is not a piece of iron, factional struggles,Chiang kai-shek through the political means to differentiation, and with the military attack, finallycompletenational reunification, which sun yat-sen's thought as the basis of political tutelage, beganhis political training practice. The formulation of Chiang kai-shek 'spolitical tutelage the practicebegan in the political tutelage constitution. Chiang kai-shek in the Central Plains war has not yetended when published "Jiangelectric", hope that the public opinion of the people the power ofmaking laws,the convening of the National Convention of the period of political tutelage, to realize the rule of the reasonable and legitimate. But the party has been part of the opposition to developon the provisional constitution in the political tutelage period, mainly represented by Hu Hanmin.Chiang kai-shek advocatedmaking laws that fundamental law in the period of political tutelage thecountry and the people together, but Hu Hanmin adhere to the prime minister's highestlaw guidancefor all countries and people, instead of making laws. Jiang Hu argue about Whether making laws inthe period of political tutelage, is the essence of politics and power between them, and it is the"constitution" controversy, Chiang kai-shek became the first leader of the party, commandingthemilitary and political power, the national convention can be held smoothly,there are noobstacles.
     In January1,1931,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promulgated the "National Convention electionlaw","National Convention election law enforcement law" and a series of representative election,relevant laws and regulations of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session and. The voters and candidates,election presided over the organs and their functions, made detailed provisions for elected officialsand the right scope. This National Convention on behalf of the election by occupationrepresentation as a basic principle, from the peasant associations, trade unions, chambers ofCommerce and industry groups, education, elected national university and the Ministry ofeducation accredited university, free occupation groups. A total of520, elected by the450people,22people of Mongolia city were selected, selected12people, Tibet10people were selected,26people in the overseas chinese. The number of deputies in the province, with average system as theprinciple, assigned to each approved occupation groups. The occupation group members engagedin addition to the outside, but also has certain service life and has not changed the industry, to beelected.
     The Nanjing National Government at the beginning, began on the regulation of various socialgroups in society, to change the social disorder state. In the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there are alarge number of social groups, they not only have their own members, activities in the region ofrelatively fixed, but in social life plays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Republic of China special historical environment of social development, the number of the politicalgroups grew rapidly, and their ability to participate in politics is that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ismore and more uneasy. In view of the development status and social activity ability of the group,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control of grass-roots society first from a social group to start, throughreorganization and restructuring,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community organization, communityactivities, and even the society into the Kuomintang controlled, and that in order to control thepurpose of the whole society. After the reorganization of the social groups need to register in thegovernment, and by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audit have elected national convention representative,that is to say, only these have the vote each occupation group members have the right to vote. Eachgroup will have its voting membership information record, to the election monitoring and generalsurveillance audit determined, then the audit results announcement, representative and eligible to inaccordance with the relevant provisions, to direct elections, mixed, registered even vote, electedlast Congress, made the election situation report by the election of chief supervision, the audit andannouncement, finally elect in written form would be. In addition to Mongolia, Tibet and theoverseas Chinese regions, provinces and cities nationwide occupation groups are generated by thisprocedure election.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election procedure is slightly different, first of all bysenior party members responsible for the review of all eligible to vote, and then by the district partymembers of Congress, in the name of vote vote elected Congress, but the election of deputies to theKuomintang is produced by the designated and free elections in two ways, the number ofcandidates and the central specified accounted for1/2. Occupation group representative electionsand the electoral belong to two independent electoral system, but also subject to the kuomintang.
     In May5,1931, the national convention held in Nanjing, the meeting a total of eightconference, received on behalf of the bill by400pieces, discussed by the general assembly hasmore than20pieces. On behalf of the proposals contents cover and contain everything, mainlyabout politics, economy, military, diplomacy, culture and education etc.. The main purpose of thenational government held the national convention is to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period of politicaltutelage, so for the constitution of discussion also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discussion at all in thebill. At the first meeting of the National Convention on the constitution draft was discussed,received written statement on the draft amendments to a total of sixty-nine, these comments in theConstitution Review Committee classified, discussed in detail later, put forward again in the fourthsession of the national convention, by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Constitution (Amendment)discussion. After the three reading program,"the Republic of China Constitution" the period of political tutelage through, and by the representative table decided to come into effect from June1,1931. Congress listened to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to destroy the red bandit report case", there isalso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bill. In addition, the assembly also issued a "Declaration of theabolition of unequal treaties","peace" to the unified power, discussed and adopted the "determinethe educational facilities","the trend case industrial construction procedure such as" bill.
     The election of deputies to the National Convention, is the first national elections after thefoundation of Nanjing national government, and will be the main way for occupation representativeelection, practice and application in the national scope, this is also the first time, there is noprecedent experience, also can hardly be avoided many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election. Since theconvening of the national meeting up hastily, the ruler adopted to facilitate the operation of theprinciple, regardless of whether they have the conditions to implement. But the national conventionin the national scope, from the representative election held by the Kuomintang led and control tothe conference, and within the Kuomintang, is by the Jiang Jieshi group to dominate and control inthe Kuomintang Central occupy advantage. The scope of the electoral restricted strictly, eligible tovote by the Kuomintang control, but also in the election process in the uneven distribution of therepresentation, manipulation of elections, the last selected occupation groups represented in theNationalist Party and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officials accounted for a considerable proportion, butnot pure it is also illustrated by representative generally do not have the national convention. Cansay, the national convention is the Kuomintang Jiang Jieshi according to their willingness to unifiedproduct the will of the nation, is a realistic choice of maintenance rule, rather than the so-called"public opinion" collection. But in the modern election system development point of view, orembodies the certain times and progress, has its historical value.
     Although the elected representatives of the National Convention is not a universalrepresentation, the delegates proposed bill is also in favor of the Kuomintang's point of view, butmany representatives elected by the normal campaign, there is also concern about people'ssufferings proposals, and representative bill proposed, most still have some the rationality andmaneuverability, are also in the ruling give counsel, but due to the limitations of the Kuomintang,led some bill does not have the possibility of implementation; some bill just Assembly resolutionthrough, but no specific measures; also some motion is not proposed in Congress, but can only be set aside.
引文
1野泽丰.中国における统一战线の形成过程——第一次国共合作と国民会议[J].思想,1964(477);白永瑞.中国近代史中的民主主义与国民会议运动[J].人文科学(韩国延世大学),2002(84).
    1柳镛泰.1919—1924年中国各界职业代表制的探索:国民会议召集论的形成过程[J].见于国立首尔大学东洋史学研究室编中国近现代史的再照明.首尔:知识产业社,1999;国民会议召集论の形成と展开:职业代表制の摸索[J].近きに在りて,第41号,2002(6);南京政府时期国民会议与农会:职业代表制的实验[J].中国现代史研究,(首尔)第8辑,1999(12);从国民会议到国民参政会——职业代表制的持续与变化[J].南京大学学报,2006(3).
    2王世刚主编.中国社团史[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4;李永芳.近代中国农会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王永玺.中国工会史[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2;朱英,魏文享.近代中国自由职业者群体与社会变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方美玲.中华民国社团的基本特征[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0(9);刘祖云.中国社团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初探[J].学术论坛,2004(1);朱英.20世纪中国民间社团发展演变的历史轨迹[J].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4).
    4关于农会的论文如下,张扬.中国近代农会组织的历史演变及启示[J].内蒙古社会科学,2005(5);于建嵘.二十世纪中国农会制度的变迁及启迪[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3(5);荆世杰.民国时期农会的历史考察——以1927-1949年的国民党农运为中心[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魏文享.农会组织与国民党党农关系的重建(1927-1949)[J].江汉论坛,2008(6);钱堂容.民国时期农会组织研究[D].西北大学硕士论文,2006;有关工会社团的研究论文如下:周楠.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初期国民党工会组织探析[J].求索,2008(11);有关教育社团的论文如下,金顺明.近代中国教育团体的发展历程[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3);王巨光.民国教育社团与民主教育[D].华中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07;王章峰.民国前期教育团体研究1912一1927[D].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卢浩.中华教育改进社[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3;张伟平.我国近代职业教育发展探讨:教育社团的角色[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4);关于科学类社团的论文如下,张剑.民国科学社团发展研究——以中国科学社为中心[J].安徽史学,2002(2);范铁权.中国科学社研究概述[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3(4).由于以上方面的论文较多,这里不一一列举。
    1关于商会的研究成果很丰富,很多人从商会的发展历史,组织结构,内部选举等方面对商会作了比较全面深入的分析,其中朱英和魏文享在这一方面的成果比较丰富。具体的文章这里不一一列举。
    2魏文享.近代工商同业工会的政治参与(1927—1947)[J].开放时代,2004(5);魏文享.近代工商同业公会的社会功能分析(1918—1937)——以上海、苏州为例[J].近代史学刊,2001(1);郑成林.1927—1936年国民政府与商会关系述论[J].近代史研究,2003(5);张志东.近代中国商会与政府关系的研究:角度、模式与问题的再探讨[J].天津社会科学,1999(1);魏文享.农会组织与国民党党农关系的重建(1927-1949)[J].江汉论坛,2008(6).
    3纪亚光.论国民政府时期的社团管制[C].中国现代社会转型问题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02年;魏文享.制约、授权与规范——试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对同业公会的管理[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4);陈志波.南京国民政府社团立法研究(1927—1937)[D].广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
    4对国民会议有涉及的专著,据本人不完全统计有如下几部,陈瑞云.现代中国政府(1919-1949)[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谢扶民.中华民国立法史[M].南京:正中书局,1937;徐矛.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张宪文.中华民国史纲[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钱端升.民国政制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45年影印版;程舒伟.旧中国国会兴衰述评[D].东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3;王永祥.中国现代宪政运动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陈之迈.中国政府[M].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夏新华.近代中国宪政历程:史料荟萃[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顾敦鍒.中国议会史[M].台湾:私立东海大学出版社,1962.
    5张朋园.中国民主政治的困境:1909-1949晚清以来历届议会选举述论[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2008.
    1陈之迈.民国二十年国民会议的选举[J].清华学报(自然科学版),1936(2).
    2徐立刚.一九三一年的南京国民会议[J].民国政坛,2002(1).
    3金以林.论蒋胡约法之争和国民会议的本质[C].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0.
    4张文秀.1931年国民会议代表的选举与产生[D].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9.
    5孙宏云.孙中山的民权思想与职业代表制[J].广东社会科学,2007(1).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对孙中山的民权思想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同时认为职业代表制相较地域代表制可能是更接近“全民政治”的主张.平民政权与职业代表制——邓演达关于中国革命与政权的构想[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8(2).作者认为邓演达的职业代表制思想,将职业代表制视作建立平民政权的前提、组织原则和维持巩固平民政权的政治基础是对孙中山国民会议论的持续与变化。对于孙邓二者的思想的研究有利于我们更深入的了解职业代表制思想的意义.
    6万耀煌.万耀煌将军日记[M].台湾:湖北文献社,1987.
    7汪澎澜.1931年妇女争取国民会议代表选举权运动述论——以《妇女共鸣》杂志为中心[J].民国档案,2013(2).
    8王春林.1931年辽宁国民会议代表选举风潮——以东北大学为中心[J].民国档案,2011(3).
    9马飞.强化党治的普选仪式——1931年国民会议代表选举探讨[J].浙江社会科学,2011(8).
    1关于国民会议思想的论文有,吕刚.大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国民会议”主张之比较[J].中共党史研究,1992(6);赵金康.国民会议思想评析[J].河南大学学(社会科学版),2004(9);关于国民会议运动的文章有,郭瑞.关于国民会议运动的几点看法[J].宁夏党校学报,2007(5);王双梅.关于国民会议运动的几个问题[J].中共党史研究,1995(1);王永湘.国民会议运动[J].历史教学,1985(2);廖永武.欢迎孙中山北上与国民会议运动[J].天津师大学报,1985(1);王金铻.论国民会议运动[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5(5).
    2郑雪美.国民会议之研究[D].台湾“国立”政治大学三民主义研究所硕士论文,1981.
    1孙宏云.孙中山的民权思想与职业代表制[J].广东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早在1923(2),陈独秀就在向导上发表了名为,中国之大患——职业兵与职业议员的文章,在文中首次提出了召开国民会议来解决中国政治问题的主张.国民会议的具体实践最后是由中国共产党推动的.
    2中国共产党中央书记处.六大以前(党的历史材料)[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17.
    1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执行委员会.先驱[M].第24号,1923-8-1.
    2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1924年1月20日).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研究室,中山大学历史系孙中山研究室合编.孙中山全集(第9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6:97.(文中以下关于孙中山全集的注释,均系指由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说中华民国研究室,中山大学历史系孙中山研究室合编,编者处不再一一说明)
    1孙中山全集(第11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6:298.
    2北上宣言.孙中山全集(第11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6:294.
    3中国共产党对于时局之主张.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1—1925)[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303—308.原载于1924年11月19日出版的《向导》第92期.
    4段祺瑞拟就临时执政电,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善后会议[M].北京:档案出版社,1985:3.
    1对于善后会议之主张致段祺瑞电,国民会议实录编辑委员会.国民会议实录·附政治总报告[M],前编(中国国民党关于国民会议之宣言决议案及重要文电).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21.(国民会议实录编辑委员会委员:程天放、许静之、王子壮、王子弦、洪蘭友、朱宗良、谢健、胡翰;事务员:戴登、窦钰、宓贤弼、程任观、胡岱云、李善勐、沈淇、李友桃.下文关于国民会议实录的注释,编者均为以上所列,不再一一说明)
    2中国国名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关于实现国民会议及巡行示威反对善后会议函,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善后会议[M].北京:档案出版社,1985:13.
    3善后会议条例(1924年12月24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善后会议[M].北京:档案出版社,1985:4-5.
    1不参加善后会议之通电.国民会议实录·附政治总报告[M],前编(中国国民党关于国民会议之宣言决议案及重要文电).[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25.
    1峻芝堂欢迎孙中山先生[N].天津峻芝堂药铺刊于益世报,1924-12-15.
    1吴琴.邓颖超与何香凝[M].北京:华文出版社,1999::8.
    2中央妇女部1924年3月至1925年12月工作报告[N].载妇女之声,第6期,1926-1-21.
    3中共中央、青年团中央通告——开展促成国民会议运动的方针(1924年12月),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1—1925)[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309.
    4天津市民大会反对召开善后会议书(1924年12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善后会议[M].北京:档案出版社,1985:6.“更辱我公”,此处系指孙中山.
    1山东省市民大会促开国民会议预备会电(1925年1月1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善后会议[M].北京:档案出版社,1985:8.
    2张家口国民会议促成会促开国民会议电(1925年1月5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善后会议[M].北京:档案出版社,1985:9.
    3陈旭麓,李华兴.中华民国史辞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317.
    1孙中山临行时之宣言[N].上海申报,1924-11-16(7).
    2在长崎对中国留日学生代表的演说(1924年11月23日),孙中山全集(第11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6:367—368.
    3关于国民党最小纲领之宣言(1924年12月22日),孙中山全集(第11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6:514—516.
    4在长崎对中国留日学生代表的演说(1924年11月23日),孙中山全集(第11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6:368.
    1在长崎对中国留日学生代表的演说(1924年11月23日),孙中山全集(第11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6:371.
    2与汪精卫的谈话(1925年3月11日),孙中山全集(第11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6:638.
    3国事遗嘱(1924年3月11日),孙中山全集(第11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6:639—640.
    1陈独秀.中国之大患——职业兵与职业议员,陈独秀著作选(第2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428—429.
    1国民政府建国大纲,孙中山全集(第9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6:128—129.
    1国民政府建国大纲,第六至第九条、第十六、第二十三至二十五条,孙中山全集(第11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6:638.
    1中国革命史,孙中山全集(第7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6:67.
    2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部.近代史资料(总第61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38—39.
    3孙中山全集(第11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6:102.
    4陈旭麓,郝盛潮.孙中山集外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223.
    1欧阳哲生.胡适文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537.
    2段云章,倪俊明.陈炯明集(下卷)[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8:207—209.
    1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册)[M].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538—539.
    2芸生.国民会议纪(上)[N].国闻周报.第8卷第18期,天津国闻周报社,1931-5-11(2).
    3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秘书处.中央党务月刊(第27期)[M].1930-10(38).
    1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秘书处.中央党务月刊(第28期“三届四次全会专号”)[M].1930-11(55).
    2罗家伦主编.革命文献(第22辑)[M].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1960:197—199.
    1训政纲领,夏新华,胡旭晟整理.近代中国宪政历程:史料荟萃[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803.
    2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组织法,夏新华,胡旭晟整理.近代中国宪政历程:史料荟萃[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786.
    3罗家伦主编.革命文献(第22辑)[M].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1960:340.
    1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654.
    2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秘书处.中央党务月刊(第2期)[M].1928-9(6).
    3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534.
    1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1编政治(2))[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91.
    2沈云龙.扩大会议之由来及经过[N].天津大公报,1930-11-1.
    3胡汉民.国家统一与国民会议召集,国民会议丛刊[M].中国国民党浙江省执行委员会宣传部编印,1931:64.
    1陈茹玄.中国宪法史[M].上海:世界书局,1933:188.
    2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一三〇次常务会议纪录,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卷号:711/5/62.
    3国民会议宣传大纲[M].中国国民党河北省党务整理委员会编印,1931:97—101.
    1中华民国约法草案,夏新华,胡旭晟整理.近代中国宪政历程:史料荟萃[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814—829.
    1张学仁、陈宁生主编.二十世纪之中国宪政[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161.
    2陈茹玄.中国宪法史[M].上海:世界书局,1933:192.
    3谢振民编著.中华民国立法史[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330-331.
    1蒋请开国民会议之江电[N].原载10月8日天津大公报.转引自国闻周报.第7卷第40期,评论选辑.天津国闻周报社,1930-10-13(9).
    1国民会议代表选举法(第5条).国民会议实录·选举总事务所报告[M].[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169.21930年7月17日,国民党第三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一〇一次常务会议通过了《修正人民团体组织方案》,规定:“本案所称之人民团体,除地方自治团体另有规定外,分为职业团体及社会团体两种:一、职业团体如农会、工会、商会、工商同业公会等;二、社会团体如学生团体、妇女团体、文化团体、宗教团体、各种慈善团体等。”王云五总编篡:《中华民国现行法规大全》,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第1335页。这种划分并不准确,按照规范概念,二者均属社会团体。本文为有所区别,将选举法中所列之农会、工会、商会及实业团体、教育会国立大学教育部立案之大学及自由职业团体称为职业团体,余称为其他社会团体,二者统称为社会团体.
    3国民会议组织法(第2-3条).国民会议实录·选举总事务所报告[M].[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167.
    4国民会议组织法(第1条).国民会议实录·选举总事务所报告[M].[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167.
    1国民会议代表选举法(第15条).国民会议实录·选举总事务所报告[M].[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172.
    2举总事务所就国民党浙江省党部的询问所作出的解释,国民会议选举总事务所工作概况之“甲、法规之解释边检及审核事项”.国民会议实录·选举总事务所报告[M].[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48.
    3选举总事务所就湖北省的询问所作出的解释,国民会议选举总事务所工作概况之“甲、法规之解释边检及审核事项”.国民会议实录·选举总事务所报告[M].[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14.
    4国民会议代表选举法(第13条).国民会议实录·选举总事务所报告[M].[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172.
    5民会议代表选举法(第8条).国民会议实录·选举总事务所报告[M].[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171.
    1国民会议代表选举法施行法.国民会议实录·选举总事务所报告[M].[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172.
    2国民会议组织法(第2条).国民会议实录·选举总事务所报告[M].[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167.
    3陈之迈先生说是84人(陈之迈.民国二十年国民会议的选举[J].清华学报(自然科学版),1936(2):428—429),不确.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36人,监察委员12人,没有疑义.分歧出在国民政府委员人数上,陈先生说是26人,按此计算,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监察委员、国民政府委员总数为74人,但按照国民会议选举总事务所报告,国民政府委员是17人,总数为65人.又:根据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军政职官人物志,本届国民政府委员有23人(刘国铭.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军政职官人物志[M].北京:春秋出版社,1989:34),其中谭延闿1930年9月病故,胡汉民1931年3月辞职,唐生智、李济深、李宗仁、冯玉祥、阎锡山因反蒋先后被免职,此7人不在选举总事务所报告的国民政府委员名单中,余16人加于右任为17人(于当时并非国民政府委员,将其列入国民政府委员名单应为笔误,但因其同时是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故不影响以下统计),姓名录·中央执监委员姓名录,姓名录·国民政府委员姓名录,国民会议实录·选举事务所总报告[M].241—242.细查名单,65人中有11人同时兼有两职,故为54人.
    4国民会议组织法(第3条).国民会议实录·选举总事务所报告[M].[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167.
    1国议蒙代表分配已定[N].“八大盟部各一,伊克昭、阿拉善区、化默特,额济纳四大特别旗共选二人,新疆蒙民二十三旗选定一人,青海布特哈二十九旗共一人”.天津大公报第101卷第3版第3页,1931-3-1.
    2国民会议代表选举法(第1-2条).国民会议实录·选举总事务所报告[M].[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169-170.
    3国民会议代表数额分配表.国民会议实录·附政治总报告[M].正编(法规).[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19—21.
    4国民会议代表选举法(第7条).国民会议实录·选举总事务所报告[M].[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171.
    1国民会议代表选举法(第9条).国民会议实录·选举总事务所报告[M].[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171.
    2国民会议代表选举法(第10条).国民会议实录·选举总事务所报告[M].[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171.
    3国民会议代表选举法(第16-21条).国民会议实录·选举总事务所报告[M].[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172.
    1国民会议代表选举各省市事务所组织条例(第3-5条).国民会议实录·选举总事务所报告[M].[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190—191.
    2国民会议代表贵州省选举事务所,贵州省档案资料,1931.3—1931.5,全宗号::m11。
    1国民会议代表选举法施行法(第7条):各地方选举监督须定期通告该地方各团体,依限造具记载左列各款事项之册籍呈报审核:(一)组织章程设计程序及其经过;(二)立案机关及立案年月日;(三)职员及其略历;(四)会员姓名、年龄、籍贯、住所及其从事于该界职业之年期;(五)会员有同时为其他团体之会员时其他团体之名称及依国民会议代表选举法第十五条之规定该会员所选定之团体。《施行法》第八条:前条册籍应由选举监督呈送选举总监督审定其团体及会员之选举资格。国民会议实录·选举总事务所报告[M].[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173.
    2国民会议代表选举法施行法(第12条):依国民会议代表选举法第十五条规定,属于两个团体以上之会员不为选定时,得由选举总监督或选举监督定之.国民会议实录·选举总事务所报告[M].[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172.
    3国民会议代表选举法施行法(第11条).国民会议实录·选举总事务所报告[M].[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174.
    4国民会议代表选举法施行法(第4条).国民会议实录·选举总事务所报告[M].[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173.
    5国民会议代表选举法施行法(第17条).国民会议实录·选举总事务所报告[M].[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175.
    2国民会议代表选举法施行法(第7-8条、第13-14条、第22-24条).国民会议实录·选举总事务所报告[M].[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173—175.
    3国民会议代表选举法施行法(第25-27条).国民会议实录·选举总事务所报告[M].[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175—176.
    1国民会议代表选举法施行法(第28-31条).国民会议实录·选举总事务所报告[M].[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176.
    2国民会议代表选举法施行法(第21-32条).国民会议实录·选举总事务所报告[M].[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175—176.
    3国民会议代表选举法施行法(第19-21条),对选票的有效性进行了规定,“有下列情事之一者,其选举票作废:一、写不依式者;二、夹写他字者,但记载被选举人住所、职业及其从事该职业年期者,不在此限;三、不用发给之投票纸者”.“选举票有下列情事之一者,得分别情形认定其全部或一部作废:一、字迹模糊,不能认识者;二、被选举人为选举人名总册所无者;三、被选举人其所操职业非属于该界者;但混合选举时不在此限”.国民会议实录·选举总事务所报告[M].[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175.
    2国民会议代表选举法施行法(第33-38条).国民会议实录·选举总事务所报告[M].[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175—177.
    5国民会议代表选举法(第10条).国民会议实录·选举总事务所报告[M].[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171.
    6选举总事务所答问.国民会议实录·选举总事务所报告[M].[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16.
    1蒙古西藏地区以蒙藏委员会为选举总监督,在外华侨以侨务委员会会选举总监督.
    2其中广州市选举监督由广东总监督许崇清监理,北平市选举监督与青岛市选举监督同为胡若愚,天津市选举监督由河北省选举总监督王玉科监理,故此处为33人.
    2国民会议代表选举法施行法(第13-14条).国民会议实录·选举总事务所报告[M].[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174.
    4国民会议组织法后颁布后于同年5月4日,对第四条条文进行修正.
    1国民会议组织法(第1-4条).国民会议议事规则(第23条).分别出自国民会议实录·附政治总报告(下)[M].[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1.27.
    1国民会议议事规则(第20-22条).国民会议代表选举法施行法(第51条).国民会议组织法(第26条).国民会议实录·附政治总报告[M].[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26—27.15.5.
    2民会设各种审委会·组织条例已拟定[N].民国日报(第3版),1931-5-5.各审查委员会委员名单,国民会议实录·附政治总报告[M],正编(会议纪录).[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34—39.
    1国民会议议事规则(第二章议事).国民会议实录·附政治总报告[M].正编(法规).[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27.
    1关于商会的统计资料参见徐鼎新.旧中国商会溯源[N].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3(1);王笛.关于清末商会统计的商榷[N].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资料,第7辑;关于农会的统计见于朱英.辛亥革命时期新式商人社团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253.转引自桑兵.清末新知识界的社团与活动[M].北京:三联书店,1995:274.
    1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文官处.国民政府公报(第10号)[M].1927-8-1:36—37.
    1人民团体组织方案(1929年6月17日),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秘书处.中央党务月刊(第12期)[M].1929-7.
    2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政治二)[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133.
    1王云五总编篡.中华民国现行法规大全(亥党务)[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1335.
    2本市民会代表选举昨日终了·关于其他消息·邮务工会宣言[N].申报,1931-4-21(13).
    1国民会议代表选举·国府向全国发出命令[N].盛京时报,1931-2-23(1).
    2此处是指南京、上海、广州、北平、汉口、天津、青岛、哈尔滨8个单独给予国民会议代表名额的市.以下凡称“各省市”中的市均指此.
    1国民会议代表选举法.国民会议实录·选举事务所总报告[M].[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171.
    2国民会议代表选举法施行法.国民会议实录·选举事务所总报告[M],173;各地筹备选举日程,国民会议实录·选举事务所总报告[M].[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193.
    1以上农会和工会的相关法律,参见王云五总编篡.中华民国现行法规大全(午编行政(五)实业部)[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751-785.
    1天津市档案馆等编.天津商会档案汇编(1928—1937)[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前言4).
    1产生国民会议代表之四法团[N].原载天津大公报,1931-1-17.转引自国闻周报.第8卷第5期,评论选辑.天津国闻周报社,1931-1-26(2-3).
    2郑雪美.国民会议之研究[D].台湾“国立”政治大学三民主义研究所硕士论文,1981:117.
    3国民会议代表选举法施行法.国民会议实录·选举事务所总报告[M].[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175.
    4中国国民党出席国民会议代表选举施行程序,于931年1月29日第三届国民党中央委员会第125次常务会议通过.国民会议实录·选举事务所总报告[M].[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187-188.
    1国民会议代表选举法施行法.国民会议实录·选举事务所总报告[M].[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175.
    2京市民选采混合选举制[N].上海申报,1931-3-25(4).
    1国民会议消息·秘书长拟叶楚伧·京市民选已揭晓[N].上海申报,1931-4-22(4).
    2各省市区选举概况.国民会议实录·选举事务所总报告[M].[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150—152.
    3国内要电二/各地进行选举事宜[N].上海申报1931-4-14(5).
    1陈之迈.民国二十年国民会议的选举[N].清华学报(自然科学版),1936(2).
    2各省市区选举概况.国民会议实录·选举事务所总报告[M].[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81—165;1931年全国各县市土地户口数,侯杨方.中国人口史(第六卷1910-1953)[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260-261.
    1郑雪美.国民会议之研究[D].台湾“国立”政治大学三民主义研究所硕士论文,1981:118.
    2县民会代表选举第二日记·律师公会秦聊奎得票最多[N].上海申报,1931-4-22(9).
    3陈之迈说出席的当然代表53人(陈之迈.民国二十年国民会议的选举[N].清华学报(自然科学版),1936(2),选举事务所报告是51人,同时说明“凡当然出席者同时被选为代表时之列入代表栏者,此处不再重列”,即此类代表应按当选代表计算.姓名录·国民会议出席者姓名录、姓名录·国民会议列席者姓名录.国民会议实录·选举事务所总报告[M].[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220-241.
    1此次国民会议选举共有8个被单独给予国民会议代表名额的市,包括南京、上海、广州、北平、天津、汉口、青岛、哈尔滨.本文在这里以上海和天津两市为例,加以说明.
    2民会代表上海选举·十七日起共办四日·今日公布总册·选民四六零零七人·选举监督张群晋京[N].上海申报,1931-4-12(13).
    3民会沪代表开始选举·自今日起分四日投票·张群昨日招待监察员[N].上海民国日报,1931-4-17(3).
    4沪市民会代表今日开始选举·共分四日举行·当日投票当日揭晓·张群昨招待监察员[N].上海申报,1931-4-17(9);本市民会代表选举第一日记·昨日张监督亲至各场视察·今日各工会相继分头投票[N].上海申报,1931-4-18(13);本市民会代表选举第二日记·工会选举业已结束·农会教育会开始投票[N].上海申报,1931-4-19(13);本市民会代表选举第三日记·昨日陈管生胡庶华得票最多·今日商会大学职业团体选举·团体十七选民一零零一二人[N].上海申报,1931-4-20(9).
    5民会沪代表开始选举·自今日起分四日投票·张群昨日招待监察员[N].上海民国日报,1931-4-17(3).
    6民选事务所昨日揭晓民会代表·选举团体八十·陈管生后大椿王延松胡庶华当选[N].上海申报,1931-4-23(3).
    1本市国选发现纠纷·商会坚持每个店员均有选举权·各商店接到书名纸条嘱令照选[N].天津(下均同,略)大公报,1931-4-15(7).
    2各省市区选举概况.国民会议实录·选举事务所总报告[M].[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148.
    3本市国选结果揭晓·鲁荡平刘不同陈文彬当选·刘宸章纪华次多数为候补当选人[N].大公报,1931-4-29(7).
    4山东省实际分配到的代表名额为30人,其中包含威海卫特区代表名额1人,由于威海卫特区是单独选举,所以此处山东省的相关统计资料中不包含威海卫.
    5此处资料来源于国民会议实录·选举事务所总报告[M].[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100—105.其中国民会议实录·选举事务所总报告第102页记载各团体选举时间均为5月,为刊印错误,有报纸为证.
    6民会选举伊迩·各团[体]亟改组[N].盛京时报,1931-3-6(4).
    7省党部成立在即民选伊尔·省政府拟定新政·臧奉九主席已饬属分别施行[[N].盛京时报,1931-3-14(4).国民会议代表选举总结果[N].盛京时报,1931-4-23(4).
    2陈之迈说青海是最早举行选举的,3月26日便已选出(陈之迈.民国二十年国民会议的选举[N].清华学报(自然科学版),1936(2).),而宁夏选举是3月15日开始,25日结束(各省市区选举概况.国民会议实录·选举事务所总报告[M].[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134).
    3国民会议筹备经过·戴院长在国府纪念周报告[N].上海民国日报,1931-4-29(2).
    4陈之迈说浙江省和安徽省是5月3日才选出代表,(陈之迈.民国二十年国民会议的选举[J].清华学报(自然科学版),1936(2)),不确,浙江省是4月18日开始选举,30日结束(各省市区选举概况.国民会议实录·选举事务所总报告[M].[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88),并于5月2日公告了代表名单(浙省民选揭晓·各省市代表多在途中[N].申报,1931-5-3(7));安徽省选举是4月18日开始,24日结束(各省市区选举概况.国民会议实录·选举事务所总报告[M].[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92).
    5各省市区选举概况.国民会议实录·选举事务所总报告[M].[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164-165.最后华侨出席国民会议的代表为18人,姓名录·国民会议出席者姓名录.国民会议实录·选举事务所总报告[M].[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235.
    6国民会议蒙古代表名额各盟分配困难[N].申报,1931-3-25(4).
    7蒙民选代表产生办法[N].申报,1931-4-2(6);参见办理国民会议蒙藏选举之经过[N].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秘书处.中央党务月刊(第33期),1931-4(915).
    8各省市区选举概况.国民会议实录·选举事务所总报告[M].[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157-158.
    9各省市区选举概况.国民会议实录·选举事务所总报告》[M].[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157-158.
    1国民党对会议代表[N].盛京时报,1931-2-1(2).
    1国议党代表选举程序解释(总事务所昨通电各监督)[N].大公报,1931-3-28(3).
    2关于国议选举党员不受监督审查[N].大公报,1931-3-27(7).
    1由国民党中央指定的国民党代表候选人名单见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秘书处.中央党务月刊(第32期)[M].516,当选名单见姓名录·国民会议出席者姓名录.国民会议实录·选举事务所总报告[M].[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220-236.其中广东省指定的候选人名单中陈惠云应为陈庆云,好惠芳应为邓惠芳.
    2冀国选党代表指定四人/张厉生李东圆李峙山何玉芳[N].大公报,1931-4-30(4).张厉生河北乐亭县人,现为中央组织部秘书;李峙山河北沧县人,现在国民党中央训练部服务;李东圆为省整委整理委员.
    3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秘书处.中央党务月刊(第32期)[M].1931(3):516.
    4姓名录·国民会议出席者姓名录,国民会议实录·选举事务所总报告[M].[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220-236.
    1苏各县党部选举国议代表结果[N].申报,1931-4-15(8);苏各县党部选举国议代表结果(二)[N].申报,1931-4-16(8);苏各县党部选举国议代表结果(三)[N].申报,1931-4-18(10);苏各县党部选举国议代表结果(四)[N].申报,1931-4-19(8);各省市区选举概况,国民会议实录·选举事务所总报告[M].[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81-83;国民会议消息·秘书长拟叶楚伧·京市民选已揭晓[N].申报,1931-4-22(4).
    2潘公展谈国民会议代表选举/已向党部表示勿选本人·对约法一案有意见陈述[N].申报,1931-4-10(9).
    3民会代表完全揭晓·除农工商职业代表选出外·党员选举昨在市党部开票·吴开先得一六零五票当选[N].上海民国日报,1931-4-28(3).
    4关于国选之三要电[N].申报,1931-3-19(7).
    5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秘书处.中央党务月刊(第32期),1931(3):516-517.
    6军队党员民会代表产出[N].上海民国日报,1931-5-1(3).
    1蒋中正.国民会议主席致辞.国民会议实录·附政治总报告[M],正编(纪事).[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4—13.
    2胡庶华代表致词.国民会议开幕纪事,国民会议实录·附政治总报告[M],正编(纪事).[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13.
    1班禅额尔德尼颂词.国民会议开幕纪事.国民会议实录·附政治总报告[M],正编(纪事).[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14.
    1董霖.战前之中国宪政制度[M].台湾:世界书局出版发行,1968:111—112.
    1蒋中正提案说明参见国民会议实录·附政治总报告[M],正编(会议纪录).[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180.
    1本章所呈现的对八次国民会议召开的具体情形参见国民会议实录·附政治总报告[M],正编(会议纪录).[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25-216.
    1洪陆东等提案.拟于约法内加入‘誓行革命主义’之规定案,国民会议实录·附政治总报告[M],正编(提案上)部分.[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268.
    2万仁元,方庆秋.中华民国史史料长编[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175—177.
    3秦联奎等提案.确定人权保护制度案.国民会议实录·附政治总报告[M],正编(提案上).[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166—167.
    1提案审查委员会审查报告第四号.国民会议实录·附政治总报告[M],正编(会议纪录).[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184.
    2董霖.战前之中国宪政制度[M].台湾:世界书局出版发行,1968:111—112.董霖在引文中提到有人不赞同教育经费应独立,持此观点者以张厉生为代表,其提案:请维持约法草案第五十条原文案,案中有“查教育经费独立之主张有碍国家财政之统一,其流弊足以紊乱行政之系统,如必谓经费独立,始足以保障教育事业之进行,则其他建设经费民政经费等等亦非独立不可,如此各个独立成何体制?”(国民会议实录·附政治总报告[M],正编(提案下)部分.[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270.)而持赞同观点者较多,其中代表方克刚即建议应保障教育经费独立并增加教育经费投入,其指出训政时期约法草案中第五十条规定的“凡中央及地方应筹措教育上必须之经费并以法律保障其基金独立”,应修改为“凡中央与地方应逐渐增高教育经费并以法律保障其独立,各地方教育经费最少应占岁出额百分之三十”,以增加教育经费.方克刚等提案.保障教育经费独立并规定地方教育应占岁出百分之三十案(国民会议实录·附政治总报告[M],正编(提案上).[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14).
    1尼玛鄂特索尔等提案.修正语法第七十五条案.国民会议实录·附政治总报告[M].正编(提案下)部分,[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270.
    2以上增加和修正条款的具体内容参考:约法草案修正理由.国民会议实录·附政治总报告[M].正编(会议纪录),[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90.
    1王漱芳等提案.由国民会议宣言自动废除不平等条约案;刘作舟等提案.自动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案;陈安仁等提案.以国民会议之公意对外宣告废除不平等条约案.国民会议实录·附政治总报告[M].正编(提案上)部分,[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46—48.
    2国民会议废除不平等条约宣言.国民会议实录·附政治总报告[M].正编(会议纪录)部分,[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115.
    3郑螺生等提案.请国府与各国交涉取消虐待华侨诸苛例案.国民会议实录·附政治总报告[M].正编(提案上)部分,[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254—257.
    4陈肇琪等提案.宜从速交涉解除中美洲各国虐待华侨苛例案.国民会议实录·附政治总报告[M].正编(提案上)部分,[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19.
    5以上建议均出自郑螺生等提案.请国府与各国交涉取消虐待华侨诸苛例案;救济被难华侨案;华侨回国应予切实保护否则将负责长官严予惩办案.国民会议实录·附政治总报告[M].正编(提案下)部分,[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255;257;258.“为党国努力”系指海外宣传三民主义.
    1李树臣等提案.提议依限完成地方自治案.国民会议实录·附政治总报告[M].正编(提案上)部分,[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169—170.
    2王建今等提案.县自治筹备委员会应由县党部与县政府联合组织分工进行案.国民会议实录·附政治总报告[M].正编(提案下)部分,[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63.
    3王寄一等提案.地方自治组织应以乡镇为中心案.国民会议实录·附政治总报告[M].正编(提案下)部分,[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65—66.
    1李敬斋等提案.关于县自治之法令应一律废止案.国民会议实录·附政治总报告[M].正编(提案上)部分,[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102—104.
    2刘广沛等提案.整顿县治案.国民会议实录·附政治总报告[M].正编(提案下)部分,[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145—148.
    3陈泮藻等提案.实行改定省行政区域案.国民会议实录·附政治总报告[M].正编(提案下)部分,[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198—199.
    4马饮冰等提案.变更省县行政组织以增进行政效率案.国民会议实录·附政治总报告[M].正编(提案上)部分,[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128.
    1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秘书处.中央党务月刊(第28期)[M].1930-11.
    1张明经等提案.限期肃清赤匪案.国民会议实录·附政治总报告[M].正编(提案下)部分,[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36.
    2阎幼甫.请定张故市长辉瓒龙岗殉难日为剿共纪念日案.国民会议实录·附政治总报告[M].正编(提案下)部分,[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80.
    3李光烈等提案.限期澈底肃清共匪并妥筹善后案.国民会议实录·附政治总报告[M].正编(提案上)部分,[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147.
    4曾省斋等提案.统一办团编制并派员督促各省限期观成以求根本肃清匪共案.国民会议实录·附政治总报告[M].正编(提案上)部分,[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144.
    5王锦霞等提案.肃清匪共须严密民众组织以一步骤而竟全功案.国民会议实录·附政治总报告[M].正编(提案上)部分,[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221.
    6陈介石等提案.限期肃清匪共并抚辑流亡案;林黄卷等提案.限期肃清赤匪并筹办善后以拯灾黎案;赵仲仁等提案.厉行限期肃清各地匪患以安民生案.国民会议实录·附政治总报告[M].正编(提案上)部分,[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219—222.
    1郭民铎等提案.请对共匪剿抚兼施恩威并用并对苏俄永绝邦交案.国民会议实录·附政治总报告[M].正编(提案下)部分,[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85.
    2罗傅矩等提案.限期肃清匪共并抚辑流亡案.国民会议实录·附政治总报告[M].正编(提案上)部分,[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214—219.
    3刘广沛等提案.积极防止赤祸案.国民会议实录·附政治总报告[M].正编(提案下)部分,[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49.
    4张之江等提案.提倡中国固有文化恢复民族精神以遏赤匪邪说而杜乱源案.国民会议实录·附政治总报告[M].正编(提案下)部分,[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151.
    1参见杨焕等提案.呈请由国民会议议决中央应特别注重移民殖边案.国民会议实录·附政治总报告[M].正编(提案上)部分,[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228.
    2梅公任等提案.开发边疆以固国防案.国民会议实录·附政治总报告[M].正编(提案下)部分,[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153.
    3鲁荡平等提案.充实边防案.国民会议实录·附政治总报告[M].正编(提案下)部分,[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192.
    4刘镇华等提案.开发西北以裕民生而固国防案.国民会议实录·附政治总报告[M].正编(提案上)部分,[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53—95.
    1崔延瓆等提案.迅予开发西北以巩固边防案.国民会议实录·附政治总报告[M].正编(提案上)部分,[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301—306.
    2陈石泉等提案.从速开发西北以裕民生而固国防案.国民会议实录·附政治总报告[M].正编(提案下)部分,[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204.
    3乔森荣等提案.于最短期间完成包宁铁路以开发西北而固边防案.国民会议实录·附政治总报告[M].正编(提案上)部分,[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212.
    4潘秀仁等提案.提前修筑平滂包宁两铁路以利交通而固国防案.国民会议实录·附政治总报告[M].正编(提案上)部分,[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106.
    5邱文伯等提案.克期建筑西南铁路系统以资开发而固国防案.国民会议实录·附政治总报告[M].正编(提案上)部分,[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97—99.
    6方青儒等提案.裁减陆军确定常备兵额及军费支出标准案.国民会议实录·附政治总报告[M].正编(提案上)部分,[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38.
    1李嗣璁等提案.请速查照前此两次编遣会议原则完成编遣工作,以固国防而便整理财政案.国民会议实录·附政治总报告[M].正编(提案下)部分,[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105.
    2张明经等提案.依据军事善后纲领实行编遣案.国民会议实录·附政治总报告[M].正编(提案下)部分,[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119.
    3李文成等提案.遵奉总理遗教厉行兵工政策以裕国计而利民生案.国民会议实录·附政治总报告[M].正编(提案上)部分,[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177.
    4参见邓勋等提案.移民裁兵从事垦殖案;武振铎等提案.利用被裁之兵实行屯垦以固边防而消隐祸案;潘秀仁等提案.移兵屯垦绥远河套以兴农业而固边圉案.国民会议实录·附政治总报告[M].正编(提案上)部分[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40;325;108.
    5提案审查委员会合并拟就.明定常备兵额及军费标准,严禁军人干政及兼任政务官以确保国家和平统一案.国民会议实录·附政治总报告[M].正编(提案下)部分,[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267.
    6赵养天等提案.呈请国民会议议决筹借外资化兵为工、化兵为农以解决军事问题藉谋永久统一案.国民会议实录·附政治总报告[M].正编(提案上)部分,[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150.
    1方鸿俊等提案.提议实施移垦发行公债以裕民生而御边患案.国民会议实录·附政治总报告[M].正编(提案上)部分,[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180.
    2李承忠等提案.整饬军纪案.国民会议实录·附政治总报告[M].正编(提案下)部分,[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21.
    3许惠东等提案.应将军队分戍要塞要地划分防区俾专责以为民固边案;胡庶华等提案.划分全国为十二军区案.国民会议实录·附政治总报告[M].正编(提案下)部分,[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82;179.
    4常海清等提案.军官佐应由军政部统一训练,依法补充以端趋向而一事权案.国民会议实录·附政治总报告[M].正编(提案下)部分,[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91.
    1胡伯岳等提案.确定国家军队军费总额及驻防办法案.国民会议实录·附政治总报告[M].正编(提案上)部分,[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326.
    2李思纯等提案.军人权力限制案.国民会议实录·附政治总报告[M].正编(提案下)部分,[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77.
    3曾省斋等提案.提议请国府实行法令各省主席及省委不得以现役军人兼任案.国民会议实录·附政治总报告[M].正编(提案上)部分,[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135.
    4程滨遗.现职军人不得兼任地方民政长官案.国民会议实录·附政治总报告[M].正编(提案上)部分,[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40.
    5鲁荡平等提案.请实行现役军人不得充任各省政府主席案.国民会议实录·附政治总报告[M].正编(提案下)部分,[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47.
    1左铎等提案.请实行征兵制度案.国民会议实录·附政治总报告[M].正编(提案上)部分,[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133—135.
    2陈泮藻等提案.实行全国征兵制度案.国民会议实录·附政治总报告[M].正编(提案下)部分,[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199.
    1于怀忠等提案.限制田赋附加并严禁预征丁漕以蘇农困案.国民会议实录·附政治总报告[M].正编(提案上)部分,[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146.
    2杨锦昱等提案.全国应实行二五减租以增加农业生产发展国民经济案;张臨球等提案.厉行二五减租以救济农村经济案.国民会议实录·附政治总报告[M].正编(提案下)部分,[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50-52;60.
    3陈勤士等提案.裁减漕粮限制赋税以救济农民案.国民会议实录·附政治总报告[M].正编(提案上)部分,[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271.
    4黄格俊等提案.建立全国农业改良委员会督促全国农业场所以统一事功而便利进行案.国民会议实录·附政治总报告[M].正编(提案下)部分,[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42.
    5陈管生等提案.拟请恢复农矿部重订农业行政机关系统,以谋农业发展案.国民会议实录·附政治总报告[M].正编(提案上)部分,[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8.
    6莊崧甫等提案.发展农业案.国民会议实录·附政治总报告[M].正编(提案上)部分,[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164.
    1刘宝书等提案.普设农民银行以资调剂农村经济改善农民生计案.国民会议实录·附政治总报告[M].正编(提案上)部分,[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125.
    2刘作舟等提案.确定土地政策以保护佃农造成自耕农为目的案.国民会议实录·附政治总报告[M].正编(提案上)部分,[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268.
    3虞协等提案.请速制定佃种条例以保护佃农案.国民会议实录·附政治总报告[M].正编(提案下)部分,[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19.
    4陈安仁等提案.国家宜设立完备农业学校指导全国农业之进展以挽回农村之颓丧案[M].国民会议实录·附政治总报告.正编(提案上)部分,[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237.
    5欧巽行等提案.从速设立中央及各省县农业试验场以改良农业增进农产案.国民会议实录·附政治总报告[M].正编(提案下)部分,[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114.
    6毛丕恩等提案.请贷款农村建井以防旱灾案.国民会议实录·附政治总报告[M].正编(提案上)部分,[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171.
    7梅公任等提案.发展农村经济以厚民生而坚固国民经济基础案.国民会议实录·附政治总报告[M].正编(提案上)部分,[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156.
    8徐箴等提案.请扶植大豆麦面各事业以维民生案.国民会议实录·附政治总报告[M].正编(提案下)部分,[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118.
    9李文斋等提案.安插失业贫农严防乡村赤化,请通令各省县速设贫农工厂,提倡家庭工业为改良农民生活调剂农村经济之应急政策案.国民会议实录·附政治总报告[M].正编(提案下)部分,[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194.
    1王竹斋等提案.澈底实行保护关税政策以发展我国工商业案.国民会议实录·附政治总报告[M].正编(提案上)部分,[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274.
    2刘振群等提案.关税宜极端采保护税制案.国民会议实录·附政治总报告[M].正编(提案下)部分,[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129.
    3龙光祐等提案.发展蚕丝业计划案.国民会议实录·附政治总报告[M].正编(提案上)部分,[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136.
    4陈勤士等提案.提倡国货以救济丝绸案.国民会议实录·附政治总报告[M].正编(提案上)部分,[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135.
    5李奎安等提案.提倡全国蚕丝业推广外销以维国本而裕工农案.国民会议实录·附政治总报告[M].正编(提案下)部分,[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196.
    1曾浴云等提案.成立国际贸易处以发展国际贸易案.国民会议实录·附政治总报告[M].正编(提案下)部分,[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25.
    2秦振鹏等提案.设立最高经济计划部俾经济建设有通盘之计划以一方针而省靡费案.国民会议实录·附政治总报告[M].正编(提案下)部分,[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88.
    3宋纯如等提案.奖进对外贸易助长农工发展以巩国基而裕民生案;宫鹤汀等提案:请国民政府实行奖励国货输出以维持侨商营业发展国际贸易案.分别出自国民会议实录·附政治总报告[M].正编(提案下)部分,[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22;128.
    4石绍先等提案.规定工业系统分别国营商营实行负责提倡以维国本案.国民会议实录·附政治总报告[M].正编(提案上)部分,[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306.
    5惠纪之等提案.请中央以法令规定创办工厂最低限度之资本额及最低限度必要之设备应有主管官厅查验藉以防止投机危害实业影响工人福利案.国民会议实录·附政治总报告[M].正编(提案上)部分,[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165.
    6王献芳等提案.请政府积极整理国办实业并保障民办实业以充裕人民生计案.国民会议实录·附政治总报告[M].正编(提案上)部分,[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154.
    1杜乾学等提案.积极兴办东北大规模实业以防帝国主义者之经济侵略案.国民会议实录·附政治总报告[M].正编(提案下)部分,[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131.
    2苗杏村等提案.免除麦粉统税以重民食而维农业案.国民会议实录·附政治总报告[M].正编(提案上)部分,[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287.
    3王广恩等提案.救济国内纱厂以解决民衣案.国民会议实录·附政治总报告[M].正编(提案下)部分,[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96.
    4高柏桢等提案.厉行衣食住行四大需要之民生建设案.国民会议实录·附政治总报告[M].正编(提案上)部分,[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251.
    5钟龄等提案.确定国家地方建设经费实施建设以奠民生案.国民会议实录·附政治总报告[M].正编(提案上)部分,[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272.
    6潘秀仁等提案.开办大规模之毛织工厂以提倡国货挽回利权案.国民会议实录·附政治总报告[M].正编(提案上)部分,[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127.
    7刘守荣等提案.根据总理遗教确定水产建设步骤案.国民会议实录·附政治总报告[M].正编(提案上)部分,[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329.
    8陈广材等提案.切实维持及保护民营电气事业而重建设案.国民会议实录·附政治总报告[M].正编(提案下)部分,[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19.
    9金恩祺等提案.扩大提倡国货运动奖励国内生产以杜漏卮而裕民生案.国民会议实录·附政治总报告[M].正编(提案下)部分,[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202.
    10张学良等提案.严令各机关公用物品优先采购国货案.国民会议实录·附政治总报告[M].正编(提案下)部分,[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95.
    1孙世华等提案.请政府实行第三届第四次中央全体会议决议,迅速发还全国民营企业以保产权而安人心案.国民会议实录·附政治总报告[M].正编(提案下)部分,[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64.
    2杜哲庵等提案.修正税则开发实业以裕民生而固国门案.国民会议实录·附政治总报告[M].正编(提案下)部分,[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39.
    3马亮等提案.明定税目划一税率以清积弊而裕库款案.国民会议实录·附政治总报告[M].正编(提案上)部分,[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289.
    4王秉乾等提案.各省征收营业税应以营业纯益为标准案.国民会议实录·附政治总报告[M].正编(提案上)部分,[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159.
    1王试蓉等提案.应修改营业税则俾全国一致期推行尽利案.国民会议实录·附政治总报告[M].正编(提案下)部分,[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121.
    2李树林等提案.取消青海出口土货之苛税杂捐以恤商困案.国民会议实录·附政治总报告[M].正编(提案上)部分,[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226.
    3董英斌等提案.取缔苛捐杂税以恤灾民而利商贾案.国民会议实录·附政治总报告[M].正编(提案上)部分,[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28.
    4孙钱卿等提案.提议我国裁厘损失原议以关税为主要抵补,所有现办统税及各省营业税应请政府明定为补助税性质并确定原则案.国民会议实录·附政治总报告[M].正编(提案上)部分,[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12.
    5王竹斋等提案.重行改订印花税暂行条例及切实分设各地违反印花税条例审理委员会以免扰民滥罚而利工商业案.国民会议实录·附政治总报告[M].正编(提案上)部分,[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278.
    6刘广沛等提案.整顿财政案.国民会议实录·附政治总报告[M].正编(提案下)部分,[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140.
    7胡庶华等提案.设置改良币制委员会案.国民会议实录·附政治总报告[M].正编(提案上)部分,[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273.
    8王祺等提案.实行整理币制以救济金融案.国民会议实录·附政治总报告[M].正编(提案上)部分,[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316.
    1魏廷鹤等提案.中央银行应在海外多设金融机关以利汇兑案.国民会议实录·附政治总报告[M].正编(提案下)部分,[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100.
    2宋纯如等提案.救济山西金融办法案.国民会议实录·附政治总报告[M].正编(提案上)部分,[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239.
    3张乃燕等提案.实行直接征税专充教育经费以办理普及教育扶助贫寒优秀子弟升学,提高小学职教员待遇案.国民会议实录·附政治总报告[M].正编(提案上)部分,[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1.
    1张学良等提案.请中央与地方政府明定奖励小学教育办法案.国民会议实录·附政治总报告[M].正编(提案上)部分,[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105.
    2马饮冰等提案.提高小学教员待遇,以增进教育效率案.国民会议实录·附政治总报告[M].正编(提案上)部分,[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15.
    3张乃燕等提案.确实保障从事教育之职务以养成专业精神案.国民会议实录·附政治总报告[M].正编(提案上)部分,[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8.
    4魏士骏等提案.推广并改良职业教育以重民生案.国民会议实录·附政治总报告.正编(提案上)部分,[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100.
    5丘立麒等提案.创设国立各种实业专门学校以训练专门人才案.国民会议实录·附政治总报告[M].正编(提案上)部分,[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167.
    6王献芳等提案.请提倡生产技能教育以发展国民生计增进人民谋生技能案.国民会议实录·附政治总报告[M].正编(提案上)部分,[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153.
    1朱桂山等提案.请以厉行乡村民众教育为训政时期之教育政策案.国民会议实录·附政治总报告[M].正编(提案下)部分,[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68.
    2杨锦昱等提案.全国农村应遍设农民补习学校以普及教育而提高国民知识案.国民会议实录·附政治总报告[M].正编(提案下)部分,[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152.
    3张臨球等提案.普及农村教育计划案;李峙山等提案.普及农村妇女教育以利训政案.分别出自国民会议实录·附政治总报告[M].正编(提案下)部分,[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166;(提案上)部分,286.
    4陈肇琪等提案.改进安南华侨教育案.国民会议实录·附政治总报告[M].正编(提案上)部分,[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13.
    5魏延鹤等提案.发展华侨教育案.国民会议实录·附政治总报告[M].正编(提案下)部分,[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55.
    6钮永建等提案.请确定保障原有教育经费之具体办法案.国民会议实录·附政治总报告[M].正编(提案上)部分,[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16.
    7方克刚等提案.划定庚款一部作为民众教育经费案.国民会议实录·附政治总报告[M].正编(提案上)部分,[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15.
    8彭大铨等提案.请明令确定教育经费来源以完成普及教育案.国民会议实录·附政治总报告[M].正编(提案上)部分,[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6.
    1陈斯白等提案.请确定中央及地方分别负担教育经费之原则案.国民会议实录·附政治总报告[M].正编(提案上)部分,[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7.
    2廖西平等提案.确定教育经费之百分数及其来源案.国民会议实录·附政治总报告[M].正编(提案上)部分,[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132.
    3董健宇等提案.指拨庚款补助西北各省教育经费案.国民会议实录·附政治总报告[M].正编(提案上)部分,[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245.
    4崔延瓒等提案.改进西北地区教育案.国民会议实录·附政治总报告[M].正编(提案上)部分,[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290.
    5李範一等提案.请筹设国立西北大学以促进西北文化案.国民会议实录·附政治总报告.正编(提案上)部分,[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21.
    6王卓然等提案.请中央及地方政府拨款设立助学金以栽培贫苦天才子弟案;王献芳等提案.政府应以渐进方法实施以机会平等教育案.分别出自国民会议实录·附政治总报告[M].正编(提案下)部分,58;(提案上)部分,149.
    1张恨天等提案.切实普及工人子弟年义务教育及工人补习教育案;苏守贵等提案.广设工人补习学校以提高工人之知识而谋社会之进展案;何鑑堂等提案.为提倡工人教育请设补习夜校及子弟学校案.分别出自国民会议实录·附政治总报告[M].正编(提案上)部分,[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169;178;226.
    2李峙山等提案.强迫家长厉行子女平等教育案.国民会议实录·附政治总报告[M].正编(提案上)部分,[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133.
    3李雅仙等提案.各省县推广女子中等教育案.国民会议实录·附政治总报告[M].正编(提案下)部分,[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196.
    4王録勳等提案.整顿各地学校以资改进教育案.国民会议实录·附政治总报告[M].正编(提案上)部分,[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332.
    5黄展云等提案.改革教育制度案.国民会议实录·附政治总报告[M].正编(提案上)部分,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123.
    6马亮等提案.厉行普及三民主义教育案.国民会议实录·附政治总报告[M].正编(提案上)部分,[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173.
    7祁锡勇等提案.限期普及识字教育案.国民会议实录·附政治总报告[M].正编(提案上)部分,[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224.
    8王祺等提案.建树文化中心案;董霖等提案.明定北平为全国文化中心案.分别出自国民会议实录·附政治总报告[M].正编(提案上)部分,[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145;182.
    9胡庶华等提案.请国府指定的款补助学术团体发扬文化事业案.国民会议实录·附政治总报告[M].正编(提案下)部分,[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72.
    10刘宗向等提案.成立国史馆案;钮永建等提案.筹措中央研究院基金并设立国立首都图书馆案;王卓然等提案.限期统一国语案﹒分别出自国民会议实录·附政治总报告[M]﹒正编(提案上)部分,[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22;23;(提案下)部分,104﹒
    1国民会议选举总事务所工作概况.“甲、法规之解释编检及审核事项”.国民会议实录·选举事务所总报告[M].12-13.
    2国议与约法问题·刘不同昨对新闻界之谈话[N].大公报.1931-3-8(7).
    3国民会议筹备经过·戴院长在国府纪念周报告[N].民国日报.1931-4-29(2).
    4努力完成训政大业(中华民国二十年五月十七日在国民会议讲).蒋总统集(演讲)(第一册)[M].本书编委会编辑.台北:“国防”研究院出版,1963:570.
    1民选事务所昨日揭晓民会代表·选举团体八十选民四八九八七人·陈管生后大椿王延松胡庶华当选[N].申报.1931-4-23(3).
    1修正人民团体组织方案规定:“凡欲组织职业团体者,须于上列各职业有同业关系并于当地有住所之发起人五十人以上之连署……推举代表,具备理由书,先向当地高级党部申请许可……接受申请之党部,应即派员前往视察,如认为不合格,当据理训斥;认为合法时即核发许可证,并派员指导……发起人领得许可证得组织筹备会,推定筹备员并呈报主管官署备案”.“筹备会应照民法第四十七条及其他法令之所拟定章程呈请当地高级党部核准并呈报政府后始得进行组织”.王云五总编纂.中华民国现行法规大全[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1335-1336.
    2津市筹办民选事务[N].申报.1931-3-19(7).
    3各团体赶造民会代表选举名册[N].申报.1931-3-12(9).
    4关于国选之三要电[N].申报.1931-3-19(7).
    5国民会议实录·选举事务所总报告[M].[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145.
    6各地进行民选事宜[N].申报.1931-4-8(6).
    7各省市选举·鄂黑两省办理竣事·京沪哈均定期举行[N].大公报.1931-4-17(2).
    1苏省办理国选情形[N].申报.1931-4-8(7).
    2国议选举与党政合作·会期已迫各县选举须加紧办理·党务指导员与县长迭有纠纷·党政谈话会尚无具体规定[N].大公报.1931-3-20(7).
    3国议选举释疑九点·公务员当选须行停职·党员得有两个选举权·省事务所转电各县知照[N].大公报.1931-3-26(7).
    4商会通电争选权·不准普选则请分选·同业公会向选所接洽不听商会领导·工会对限制连记法亦有不满意之表示·商会名册未改造送所[N].大公报.1931-4-18(7).提出的变通方法是为了既避免与其它团体争夺代表名额,又能保证店员的选举权.
    5民会代表报选者百余名·各省市选举情形[N].申报.1931-4-16(4).
    6市选举将有变通·同业公会新名册准直接送所暂存·是否有选举权已电总所请示[N].大公报.1931-4-21(7).
    7市民选近在明日·全市选民二万九千余·工人占百分之八十强·党员定后日在市党部投票[N].大公报.1931-4-25(7).
    8各省市民选次第办竣·总事务所将结束·招待所昨开会议[N].申报.1931-4-25(4).
    9民会代表上海选举·十七日起共办四日·今日公布总册·选民46007人·选举监督张群晋京[N].申报.1931-4-12(13).
    1十六省市民会代表选出·民会组织法今日可公布[N].申报.1931-4-24(3).查阅相关资料,可知在1931年4月,贺龙领导的红三军攻克了秭归县城.
    2国议选举第一日即见秩序大乱[N].盛京时报.1931-4-17(4).
    3广东、陕西、甘肃、新疆、四川、贵州、绥远、青海8省和广州市的选举人统计数未报,只好付诸缺如,详见附表.
    4陈之迈.民国二十年国民会议的选举[M].清华学报自然科学版,1936(2),1936(8).
    1国议选举问题·党部候选人党员不得破坏人民团体则可自由选举之·省选尚无办竣之县[N].大公报.1931-4-22(7).
    2川省的当选人与民意[N].大公报.1931-4-27(4).
    3洪文彩.民意呢?[N].大公报.1931-4-29(11).
    4社评:天津市之选举[N].大公报.1931-4-16(2).
    1周知言自济南寄.如此民选?[N].大公报.1931-4-4(7).
    2李成业自桓台寄:初尝选举滋味[N].大公报.1931-4-24(7).
    3各省市办理民选情形·津芜两处略有纠纷[N].申报.1931-4-27(3).
    4省教育会亦闹选潮·各县代表拂袖撤退[N].盛京时报.1931-4-20(2).
    5国议选举各地汇誌[N].盛京时报.1931-4-21(5).
    6五夜沉沉开票毕[N].盛京时报.1931-4-17(4).
    7波澜重重之国选·急转直下告竣[N].盛京时报.1931-4-18(4).
    8本市国民会议选举第一日·万众踊跃行使选权·昨日投票万余张今日办竣·各所情形小有纷扰但大体尚佳[N].大公报.1931-4-27(4).
    1(读者论坛)初尝选举的印象[N].大公报.1931-4-30(11).
    2各省市办理民选情形·津芜两处略有纠纷[N].申报.1931-4-27(3).
    3工会选举续志·王友三被当局申斥后·尚不稍减风头之心[N].盛京时报.1931-4-8(5).
    4不识字民众国民会议亦有选举权[N].申报.1931-2-22(13).
    5本市国民会议选举第一日·万众踊跃行使选权·昨日投票万余张今日办竣·各所情形小有纷扰但大体尚佳[N].大公报.1931-4-27(4).
    6省工会开始选举国议代表[N].盛京时报.1931-4-19(5).
    7汉市民选开始投票·十四处二十余场同时举行投票[N].民国日报.1931-4-25(1).
    1洪文彩.民意呢?[N].大公报.1931-4-29(11).
    1当选代表身份参见,郑雪美.国民会议之研究[D].台湾“国立”政治大学三民主义研究所硕士论文,1981:附录页.
    2陈管生对民会之政见·主张废除不平等条约·肃清匪患并平均地权.民国日报.1931-4-30(3).
    3各省市区选举概况.国民会议实录·选举总事务所报告[M].[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83;154.
    4各省市区选举概况.国民会议实录·选举事务所总报告[M].[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126.
    5当选人及其身份见沪市民选代表揭晓·商会王延松工会后大椿·农会陈管生职业胡庶华·党员代表念五日可发表[N].上海民国日报.1931-4-21(3);今日正式公布民会代表名单·事务所督员整理报告·通告定二十五日结束[N].上海民国日报.1931-4-22(3).
    6当选人及其身份见市国选事务所通告选举经过·征询鲁等是否应选·并电总所报告一切[N].大公报.1931-4-30(7).
    1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国民政府档案,转引自徐矛.中华民国政治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223.
    2当选人及其身份见各省市区选举概况.国民会议实录·选举事务所总报告[M].[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135;141;151;153.
    3参见李盛平.中国近现代人名大辞典[M].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9:398;136.
    4由国民党中央指定的国民党代表候选人名单见中央党务月刊(第32期),516.当选名单见姓名录·国民会议出席者姓名录.国民会议实录·选举事务所总报告[M].[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220-236.
    1邓演达.南京钦定的国民会议和我们所要求的国民会议.邓演达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144—145.
    2社评:国议代表之选举[N].大公报.1931-4-10(2).
    3万耀煌.万耀煌将军日记.台北:湖北文献社编印,1978:71—72.
    4万耀煌.万耀煌将军日记.台北:湖北文献社编印,1978:72.
    5丘元武.对国民会议应有的先决观念及认识.国民会议丛刊(一)[M].中国国民党浙江省执行委员会宣传部印,1931:98—99.
    1本市民会代表选举昨日终了[N].申报.1931-4-21(13).
    2现在酝酿中·民会代表之呼声[N].盛京时报.1931-4-11(5);吉林省的当选人为谢广林、王会安、张松龄、张树珊、石九龄.各省市区选举概况.国民会议实录·选举事务所总报告[M].[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123.
    3沪浙两地民会代表人选问题·上海竞选空气平淡·浙江实行公开竞选[N].民国日报.1931-4-14(2).
    4汉市民选明日开票·沈教育行政人员竟敢舞弊·张谕主动者四人分别管束[N].民国日报.1931-4-17(3).
    5不知鹿死谁手·竞选者纷纷活动·纠纷仍固结未解·市选举事务所函知商会/应以会员代表为选举人[N].大公报.1931-4-16(7).
    1孙宏云.孙中山的民权思想与职业代表制[N].广东社会科学,2007(1):117—118.
    1妇女团体要求选举权[N].申报.1931-1-18(8).
    2妇女团体参加民选案[N].申报.1931-3-25(6).
    3首都女界第三次请愿[N].申报.1931-3-27(4).
    4女界组织民会请愿团[N].申报.1931-4-9(6).
    5女界组织民会请愿团[N].申报.1931-4-9(6).
    1妇女与国议代表·昨向中央请愿结果尚圆满[N].大公报.1931-4-10(4).
    2民选总所定本月终结束·会场正在积极布置·各省市代表陆续选出[N].申报.1931-4-26(4).
    1董霖.战前之中国宪政制度[M].台湾:世界书局出版发行,1968:100.
    2孙中山.国民政府建国大纲.孙中山全集(第11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6:638.
    1修正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组织法.夏新华,胡旭晟整理.近代中国宪政历程:史料荟萃[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793.
    1孙中山全集(第9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6:345-347.
    2孙中山全集(第9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6:350.
    3陈茹玄.中国宪法史[M].上海:世界书局,1933:194.
    1孙中山全集(第9卷).北京:中华书局[M].1986:103.
    2孙中山.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孙中山全集(第9卷)[M].北京:中华书局,96.
    3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组织法.夏新华,胡旭晟整理.近代中国宪政历程:史料荟萃[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783.
    4孙中山.在广州中国国民党恳亲大会的演讲.孙中山全集(第8卷)[M].北京:中华书局,282.
    1陈瑞云.现代中国政府[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209.
    2孙中山全集(第8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6:325.
    1陈旭麓,郝盛潮.孙中山集外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223.
    1国民会议实录·附政治总报告[M].正编(纪事)部分,[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18.
    1商界注意民会提案[N].申报.1931-4-289(4).
    2陈管生对民会之政见·主张废除不平等条约·肃清盗匪并平均地权[N].民国日报.1931-4-30(3).
    3市国议代表定明日南下·刘不同拟议改天津市为特种市[N].大公报.1931-5-1(7);平市国议代表今日南下·共携提案三十余件[N].大公报.1931-5-2(4);哈埠对国议提案·招徕华侨典礼/招待处增聘廿四干事[N].申报.1931-5-3(7).
    4国民会议实录·附政治总报告[M].正编(会议纪录),[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
    5具体参见,国民会议实录·附政治总报告[M].正编(提案)部分,[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1-280.
    1国民会议实录·附政治总报告[M].正编(提案)部分,[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1-280.
    1于怀忠等提案.限制田赋附加并严禁预征丁漕以蘇农困案.国民会议实录·附政治总报告[M].正编(提案上)部分,[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146.
    1黄学周等提案.规定侦讯赤匪办法严防诬告以保人权案.国民会议实录·附政治总报告[M].正编(提案上)部分,[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46.
    1提案审查委员会审查报告第四号.国民会议实录·附政治总报告[M].正编(会议纪录)部分,[出版地,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不详],184.
    1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组织法(1932年3月).夏新华,胡旭晟整理.近代中国宪政历程:史料荟萃[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797.
    [1]国民会议秘书处编.国民会议实录[M].
    [2]中国国民党浙江省执行委员会宣传部编印.国民会议丛刊[M].1931.
    [3]中国国民党河北省党务整理委员会编印.国民会议宣传大纲[M].1931.
    [4]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文官处.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公报[M].第10号,1927年8月1日.
    [5]蒋总统集[M].台北:“国防”研究院,1963.
    [6]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中山大学历史系孙中山研究室合编.孙中山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6.
    [7]中国国民党特别市第二区三十分部.国民会议与五月革命纪念特刊[M].
    [8]国民会议代表贵州省选举事务所,贵州省档案资料[M].1931.3—1931.5,全宗号:m11.
    [9]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一三〇次常务会议纪录,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M].全宗号:711/5/62.
    [10]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秘书处.中央党务月刊[M].
    [11]徐百齐.中华民国法规大全[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12]中华民国法律汇编[M].上海:中央印书店,1933.
    [13]王云五.中华民国现行法规大全[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
    [14]邓演达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15]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善后会议[M].北京:档案出版社,1985.
    [16]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
    [17]万耀煌.万耀煌将军日记[M],台北:湖北文献社,1987.
    [18]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1—1925)[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
    [19]罗家伦主编.革命文献[M].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60.
    [20]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
    [21]天津市档案馆等编.天津商会档案汇编(1928—1937)[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
    [22]蔡鸿源.民国法规集成[M].合肥:黄山书社,1999.
    [23]夏新华,胡旭晟整理.近代中国宪政历程:史料荟萃[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1]陈茹玄.中国宪法史[M].上海:世界书局,1933.
    [2]钱端升.民国政制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45年影印版.
    [3]陈之迈.中国政府[M].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
    [4]董霖.战前之中国宪政制度[M].台湾:世界书局,1968.
    [5]张宪文.中华民国史纲[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
    [6]陈瑞云.现代中国政府[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
    [7]李盛平.中国近现代人名大辞典[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9.
    [8]陈旭麓、郝盛潮.孙中山集外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9]顾敦鍒.中国议会史[M].上海:上海书店,1990.
    [10]徐矛.中华民国政治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11]王永玺.中国工会史[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2.
    [12]万仁元,方庆秋.中华民国史史料长编[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
    [13]陈独秀.陈独秀著作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14]章绍嗣.中国现代社团辞典(1919-1949)[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
    [15]王世刚.中国社团史[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4.
    [16]桑兵.新知识界的社团与活动[M].北京:三联书店,1995.
    [17]王永祥.中国现代宪政运动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18]王人博.宪政文化与近代中国[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
    [19]欧阳哲生.胡适文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0]段云章、倪俊明.陈炯明集[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8.
    [21]吴琴.邓颖超与何香凝史[M].北京:华文出版社,1999.
    [22]谢振民.中华民国立法史[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23]刘会军.中华民国政治研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
    [24]侯杨方.中国人口史第六卷(1910-1953)[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25]张学仁、陈宁生.二十世纪之中国宪政[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26]钱端升.民国政制史[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27]王兆刚.国民党训政体制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28]田湘波.中国国民党党政体制剖析(1927—1937)[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
    [29]徐小群.民国时期的国家与社会——自由职业群体在上海的兴起(1912——1937)[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7.
    [30]李永芳.近代中国农会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31]张朋园.中国民主政治的困境:1909-1949晚清以来历届议会选举述论[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2008.
    [32]朱英、魏文享.近代中国自有职业者群体与社会变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3]何俊志.选举政治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1]民国日报
    [2]大公报
    [3]申报
    [4]盛京时报
    [5]国闻周报
    [6]妇女之声
    [7]益世报
    [1]陈之迈.民国二十年国民会议的选举[J].清华学报自然科学版.1936(2).
    [2]李世平,陈廷湘.论大革命时期我党关于“国民会议”的主张[J].近代史研究.1984(2).
    [3]陈鸣钟.善后会议简述[J].历史档案,1984(1).
    [4]廖永武.欢迎孙中山北上与国民会议运动[J].天津师大学报.1985(1).
    [5]王永湘.国民会议运动[J].历史教学.1985(2).
    [6]王金铻.论国民会议运动[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5(5).
    [7]潘肇.孙中山为争取召集国民会议的斗争[J].史学月刊,1985(4).
    [8]吕刚.大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国民会议”主张之比较[J].中共党史研究.1992(6).
    [9]蒋永敬.南京国民政府初期实施训政的背景及挫折——军权、党权、民权的较量[J].近代史研究.1993(6).
    [10]谢晓鹏.蒋介石与孙中山训政思想之比较[J].史学月刊,1994(3).
    [11]王双梅.关于国民会议运动的几个问题[J].中共党史研究.1995(1).
    [12]王永详、李国忠.孙中山的训政构想与南京国民政府的训政体制[J].南开学报.1995(3).
    [13]张志东.近代中国商会与政府关系的研究:角度、模式与问题的在探讨[J].天津社会科学,1998(11).
    [14]方美玲.中华民国社团的基本特征[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0(9).
    [15]王兆刚.“训政时期约法”与孙中山训政思想之比较[J].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2).
    [16]徐立刚.一九三一年的南京国民会议[J].民国政坛.2002(1).
    [17]金以林.论蒋胡约法之争和国民会议的本质[C].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0.
    [18]纪亚光.论国民政府时期的社团管制[C].中国现代社会转型问题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02(7).
    [19]赵金康.国民会议思想评析[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9).
    [20]刘祖云.中国社团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初探[J].学术论坛.2004(1).
    [21]赵立人.析胡汉民与蒋介石的合作及“约法之争”[J].广东社会科学.2005(1).
    [22]柳镛泰.从国民会议到国民参政会——职业代表制的持续与变化[J].南京大学学报.2006(3).
    [23]孙宏云.孙中山的民权思想与职业代表制[J].广东社会科学.2007(1).
    [24]郭瑞.关于国民会议运动的几点看法[J].宁夏党校学报.2007(5).
    [25]尹倩.中国近代自由职业群体研究述评[J].近代史研究,2007(6).
    [26](韩)柳镛泰.近代中国的职业团体与民意形成(1901——1919)[J].东洋史学研究,2007(12).
    [27]孙宏云.平民政权与职业代表制——邓演达关于中国革命与政权的构想[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8(2).
    [28]秦楠.孙中山“革命程序论”思想及其实践[J].黄山学院学报,2008(8).
    [29]王春林.1931年辽宁国民会议代表选举风潮——以东北大学为中心[J].民国档案.2011(3).
    [30]魏文享.职业团体与职业代表制下的“民意”建构——以1931年国民会议为中心[J].近代史研究,2011(3).
    [31]马飞.强化党治的普选仪式——1931年国民会议代表选举探讨[J].浙江社会科学.2011(8).
    [32]王军,范铁中.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国民会议”主张的发展演变[J].理论学刊,2012(1).
    [33]汪澎澜.1931年妇女争取国民会议代表选举权运动述论——以《妇女共鸣》杂志为中心[J].民国档案.2013(2).
    [1]陈志波.南京国民政府社团立法研究(1927—1937)[D].广西师范大学.2005.
    [2]陈旭.“训政时期约法”研究[D].湘潭大学.2007.
    [3]史红英.“国民会议法”(1931)评论[D].武汉大学.2007.
    [4]高鹏翱.《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制定过程浅析[D].吉林大学.2009.
    [5]周鹏林.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社会各界对国民会议的主张[D].首都师范大学.2009.
    [6]张文秀.论1931年国民会议代表的选举与产生[D].吉林大学.2009.
    [7]张念.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选举法有研究——以国民会议和国民大会为视角[D].上海师范大学.2010.
    [1]王仲.强势国家与民间社团之命运[D].苏州大学,2004.
    [2]卜志勇.近代中国社会团体法律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
    [3]巴杰.民国时期的店员群体研究(1920—1945)[D].华中师范大学.2012.
    [4]宫炳成.南京国民政府社团政策与民众运动控制(1927——1937)[D].吉林大学.201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