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现的权力—萨义德文化政治批评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爱德华·萨义德对于当下学界来说,已经不是一个陌生的名字。然而,萨义德带有传奇色彩的一生及其为世人留下的丰厚文化遗产直至今天依然是人们争相话说却又人言人殊的论题。尤其是其知识视野所涉之广、介入社会政治之深以及学术批评影响之大,使其成为一个颇具开放性和现实性的研究课题。在现有研究基础之上,本文认为,在萨义德批评实践中潜伏着一根贯穿始终并且横牵纵连的主线,即对文化再现的权力问题的执着关注和纵深垦拓。这根主线不仅将萨义德批评实践中看似天马行空的诸领域勾连起来,更是萨义德以批评为武器积极介入现实社会政治的重要抓手,而这也是我们准确把握和理解萨义德批评实践的内核和关键之所在。因此,本文将萨义德的批评实践置于文化政治学的视域中进行考察,并尝试建构萨义德独特的文化政治批评体系:以再现的权力为核心议题,以文本、话语、实践和身份等相互紧密关联且在逻辑上层层深入的不同维度构成萨义德文化政治批评的四个主要面向,并以此为基础重估萨义德的学术定位和理论价值,努力为我们重新认识萨义德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本文主体部分共为四章:
     第一章,再现与文本:回归现世。本章主要讨论文化再现的物质载体和表现形态即文本及文本的“现世性”,并视之为萨义德文化政治批评的逻辑基点。在索绪尔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深远影响之下,文学理论领域的研究一度耽溺于文本性的泥淖,将文本与文本得以产生的世界之间断然割裂开来,主张文本是一个以自我指涉性为基础的自足世界,这就使得文学研究脱离了人类生存的现实世界,成为象牙塔内纯粹技术化的文本操演。这一理论主张和研究方法从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再到解构主义呈现出愈来愈盛的状态。作为美国批评界最早接触和引介欧陆理论的批评家之一,萨义德并没有一味地为之鼓与呼,而是采取了怀疑的态度并加以理性的分析,进而提出了文本的“现世性”概念,以此来纠正文本主义的理论偏颇。他从文本存在的在世性、文本释义的情境性和文本生产的权力性三个方面阐述了文本“现世性”的内涵,恢复了文本与世界之间的关联,这就从根基上把文本从再现自身重又拉回到了人类现实世界之中。但萨义德也同时对再现意味着文本对世界的被动式反映这一还原论进行了否定,并将再现与世界之间定位为一种“构成性的相互作用”的关系。我们认为,以文本的现世性为起点,强调再现与世界之间的构成性作用,是其所有批评实践的逻辑基点和指导思想。
     第二章,再现与话语:东方主义。本章主要以东方主义话语为主要问题展开论述,集中探讨萨义德对东方主义话语的批判,即西方关于东方的再现是如何体制化为话语系统并成为以知识生产为名义的权力修辞。这一批判的对象虽为“东方学”,但萨义德并非专注于它的学科意义,而是在于它是由无数的东方学文本所组成的体制化的文化“文本档案”。在此,萨义德借鉴了福柯的“话语”概念将东方学“文本档案”视作一种东方主义话语系统,并从话语层面上指出东方学中的“东方”只是东方学所再现的东方形象,而不是事实上的东方存住。而这一话语建构的过程正是西方通过“想象地理学”和文本图示化的处置方式之间互为前提式的循环流动加以不断的巩固和强化。因此,萨义德东方主义话语批判主要不是去以萨义德的方式再现所谓真实的东方为何,而是剑指东方主义话语在西方的社会历史和现实中如何得以建构以及何以实现建构。更为重要的是,萨义德通过逆向解构东方主义话语系统的建构路径,将批评焦点聚焦于东方主文话语中再现东方时的权力义涵,并从体制性、关系性和功用性三个维度对权力结构进行了鞭辟入里的解析。
     第三章,再现与实践:对位互动。从话语层而转向实践层面,萨义德跳出西方文化视域,将批评视野从西方扩展置西方之外的整个世界。所谓实践,包含着帝国主义殖民实践以及殖民地人民的反殖民实践两个向度。而在萨义德看来,再现与实践之间的“对位互动”关系是殖民与反殖民实践中的重要内容。一方面,对于帝国主义殖民者来说,文化再现充当着共谋者的角色,萨义德分别以十九世纪的传统文化形态即小说和二十世纪的当代通俗文化形态即大众传媒为对象文本进行了深入解读,并在威廉斯“感觉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语境化,发明了作为文化再现与帝国殖民实践之间接合纽带的“态度与指涉结构”概念。另一方面,萨义德以“对位阅读”为方法论指导,以对位的角度发掘出文化再现在殖民地人民进行反殖民实践中所起的特殊作用。赋予领土和民族以历史和意义的文化抵抗是殖民地人民反殖民实践的首要任务,而文化抵抗唯有诉诸于对民族历史、传统和社会现实的再现和改写,才能构建起民族独立的文化主体和根基。萨义德提炼出以反述帝国历史、重写民族历史和解构中心话语等三种再现模式为殖民地人民进行文化抵抗的主要形式。
     第四章,再现与身份:文化间性。无论是帝国主义时期,还是帝国体系在形式上已经解体的后帝国主义时期,在种种对立和对抗的背后发挥支撑作用的是被萨义德认为至少从帝国主义时期以来一直延续至今的文化硬核即身份认同。这一对抗性的身份认同始终由“我们”/“他们”的本质主义二元对立思维模式所主宰,以东方主义身份认同和民族主义身份认同为典型的两种形态。在萨义德看来,身份认同是由对自我和他者的文化再现所建构而成,东方主义身份认同其要害在于总是通过对东方这一文化他者的否定式再现来获得自我身份认同,而第三世界殖民地民族主义身份认同往往将民族文化、历史和传统再现为一个纯粹的、封闭的、排他的本质化实体,以此来寻求集体身份认同并形成抵抗帝国殖民实践的共有意识形态基础。本质主义身份认同以及由此产生的无谓的对立和对抗正是迈向解放之途的绊脚石。因此,萨义德提出以文化问性为理论基石的流动性身份作为破解本质主义身份认同的解决之道。这一构想主来自于萨义德自身流亡的生存经验、文化混杂性的认知以及法农解放哲学的启示,而关键就是要将“我们”与“他们”的经验和历史再现为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共同经验的一部分,并且在共存中共同构成人类世界整体,以此来取代分离的、对抗的、等级化的本质主义。萨义德的良苦用心在于,力图通过对再现的权力进行批判和抵抗,号召世人坚持以世界主义的胸怀共同形塑人类文化社群,进一步推动人类社会共同体的形成,使全世界各民族和国家的人们能够自由、平等和共存,最终实现共同解放。
For the contemporary academic circles, Edward Said is not an unfamiliar name. However, until today, Said's legendary life and his rich cultural heritage left for the world still as a topic for much discussion by the people but different people will have different conclusions. In particular, the breadth of his knowledge horizons, the depth involved in social politics and the large of academic criticism influence, making him become a rather open and realistic research theme. On the basis of existing research, this paper argues that a throughout and broad main line lurked in Said's critical practices, which is to give sustained attention and depth of loyalist on the powers of cultural representation. The main line not only connected seemingly scattered areas of his criticism, but also is an important starting point of criticism as a weapon actively involved in the real society and politics, and by that we can accurately grasp and understanding the core and the key of his critical practice. Thus, this paper will be placed Said's critical practices on cultural-political criticism and try to construct Said's unique system which I called cultural-political criticism:the powers of representation as the core issues, text, discourse, practice and identity are closely related to each other and logically profoundly different dimensions will constitute the four main aspects of Said's cultural-political criticism, then we can re-understanding of his academic orientation and the theoretical value, and strive to provide a new perspective, of re-understanding Said for us.
     The body of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4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representation and text:return to worldliness. This chapter focuses on the material earriers and manifestation forms of cultural representation, that is text and "worldliness" of text which is seen as the logical basis of Said's cultural-political criticism. Under the far-reaching implications of Saussure's structural linguistics, research in the Held of literary theory was wallowing in the quagmire of the text, cutting the relevance between text and the world where the text derived from. It advocates that text is self-referential based on self-contained world, which makes literary studies separated from the real world of human existence and becoming a pure text drill of ivory tower. This Theoretical ideas and research methods from structuralism, poststructuralism as to deconstruction show the increasing popularity. As one of the American critics who early contacted and cited continental theory, Said was not blindly worth advocating, but took a skeptical and rational analysis, then presented a text-wortdliness concept, in order to correct the bias of the text theory. He described the meaning of text-worldliness by the three aspects, include existence of the text alive, interpretation of situation and the power of production. So he restor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ext and the world, which from the foundation text reproduces itself again back to the real world of mankind. But Said also negated reductionism that representation means text reflect the world of passive, he positioned it as a "constitutive interaction". We believe that worldliness of text as a starting point, emphasized the constitutive interaction between representation and our world, is the logical basis point and the guiding ideology of his all critical practices.
     The second chapter, representation and discourse:Orientalism. This chapter will discusse the main problem which is Orientalism as discourse. It focused on Edward Said's critique of Orientalism discourse that representetion of the East by the West is how to become a speech system and the power of rhetoric to the name of knowledge production. The object of this criticism is the Orientalism discipline, but Said is not focused on the disciplinary significance, but rather it is a system of text file composed by numerous Oriental studies text. Here Said draws on Foucault's concept of "discourse" and think of Orientalism text file as a kind of Orientalist discourse system. He pointed out that the "oriental" just is the representation of Orientalism discourse system, rather than the East existence. The construction of this discourse is the premise-style loop flow to consolidate and strengthen each other continuously between "imagined geography" and the disposal of text icons. Therefore, the critique of Orientalism discourse is not primarily going to Edward Said's way to represent the East existence, but directed at the Orientalism discourse how to construct and how to realize the construction in western social history and reality. More importantly, through the reverse path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Orientalism discourse, Said focus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power in the Orientalism discourse when it represent the East, and conducted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power structure from three dimensions of institution, relation and function.
     The third chapter, representation and practice:counterpoint interaction. From the discourse turned to the practical level, Said out of sight of Western culture, and his perspective of criticism from the West to extend to the whole world outside the West. The so-called practice include two dimensions which include imperialist colonial practices and anti-colonial practices of the colonial peoples. In Said's opinion,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presentation and practice is an important part in the colonial and anti-colonial practices. The one hand, the imperialist colonizers, cultural representation serve as the role of the conspirators, Said conducted in-depth interpretation respectively by the traditional cultural pattern of novels in19th century and contemporary popular culture form of the mass media in20th century as object text. On the basis of Williams's "structure of feeling" and further contextualization to invented the concept of "structure of attitude and reference" as a bonding link between cultural representation and the Empire colonial practices. On the other hand,"contrapuntal reading" as his methodological guidance on the point of view to explore the culture representation as the special role in the anti-colonial practices. Given significance to territory and national history is the primary task of the anti-colonial practices of the colonial peoples, and cultural resistance can only resort to represent and rewrite national history, traditions and social realities, in order to build cultural subjectivity and foundation of independent nation, Said extracted three forms of representation as the main mode of cultural resistance:anti-described imperial history, to rewrite the history of nation, and deconstruct center discourse of the imperialists.
     The fourth chapter, representation and identity:interculturality. The period of imperialism, or the post-imperialist period when imperial system has been disintegrated in form, which play a supportive role in all kinds of antagonism and confrontation in behind is identity, that is the cultural hard-core while at least since the imperialist period has been extended. The confrontational identity is always dominated by essentialism dualistic mode of thinking of "us"/"them", including two typical forms which are the Orientalism identity and the nationalism identity. In Said's opinion, identity is constructed by cultural representation of self and the Other, the key of Orientalism identity is always achive self-identity through the negative representation of the East, and nationalism identity from the third World colonial often represent their national culture, history and traditions as a pure, closed and exclusive nature of entity, in order to seek a collective identity 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shared ideology foundation of anti-colonial practices. Essentialism identity and the result of unnecessary antagonism and confrontation has become the stumbling block on the way towards the liberation. Said proposed the interculturality as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the flow identity as a solution to crack essentialism identity. This idea mainly from Said's own exile living experience, awareness of cultural hybridity and the revelation of Fanon's liberation philosophy, but the key is"our" and"their" experience and history should be represented as the common part of our experience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human society. To constitute the human world as a whole and in the coexistence, in order to replace the separation, the confrontation and the hierarchy of essentialism. Said's care and thought is to have sought to criticize and resist the powers of representation, called on the world adhere to the cosmopolitanism of the mind to shape human culture community, and further to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the human social community, and all nations of the world and the country's people are freedom, equality and coexistence, and eventually achieve liberation of the human.
引文
①国内有赛义德、萨伊德、赛伊德、萨义德等多种译法,本文除引文外,统一译为萨义德。
    ①Bill Asheorft and Pal Anluwalia. Edwad Said.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1, p5.
    ①Patrick Williams. EdwardSciid:1935-2003, in Theory,Cutlure&socicty,2004,SAGE,London,Thousand Oaks and New Delhi:vol.21(1)p169-171.
    ②Jennifer Wallace. "Exiled by Foes,Silenced by Friends ", in The Times Higher,London:Januaryl7,1997.
    ③巴特·穆尔-吉尔伯特等编:《后殖民批评》,杨乃乔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50页。
    ④三好将夫:《没有边界的世界?从殖民主义到跨国主义即民族国家的衰落》,汪晖、陈燕谷主编:《文化与公共性》,三联出版社,1998年,第485页。
    ⑤赵一凡:《欧美新学赏析》,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第218页。
    ①转自李新民:《后殖民理论与中国文化建设》,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前言第3页。
    ②巴特·穆尔-吉尔伯特:《后殖民理论:语境、实践、政治》,陈仲丹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39页。
    ③巴特·穆尔-吉尔伯特:《后殖民理论:语境、实践、政治》,陈仲丹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2-13页。
    ④Homi K.Bhabha.The Location of Culture.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4, p73.
    ①詹姆斯·克利福德:《论东方主义》,罗钢、刘象愚主编:《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1999年,第30页。
    ②丹尼斯·波特:《东方主义及其问题》,罗钢、刘象愚主编:《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1999年,第45页。
    ③艾贾兹·阿赫默德:《<东方主义>及其后》,罗钢、刘象愚主编:《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1999年,第59-72页。
    ④ Pal A.Bove,ed. Edward Said and the Work of the Critic:Speuknig Truth to Power.. Durham:Duke University Press,2000, p187-228.
    ①齐亚乌丁·萨达尔:《东方主义》,马雪峰、苏敏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06-108页。
    ②艾贾兹·阿赫默德:《<东方主义>及其后》,罗钢、刘象愚主编:《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1999年,第64页。
    ③William V. Spanos. The legacy of Edward W. Said,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2009.
    ①朱刚:《萨伊德》,台湾生智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9年,第8页。
    ②盛宁:《人文困惑与反思》,三联出版社,1997年,第178页。
    ③刘康、张慧敏:《向权力讲真话——萨依德和左翼公共知识分子》,《天涯》,2004年第1期。
    ④黎跃进:《文化批评与比较文学》,东方出版社,2002年,第268页。
    ⑤宋明炜:《后殖民理论:谁是“他者”?》,《中国比较文学》,2002年第4期。
    ⑥王逢振:《“独抱冰霜有性情”的爱德华·赛义德》,《今日西方文学批评理论》,漓江出版社,1988年,第50页。
    ①杨乃乔:《后殖民主义还是新殖民主义——兼论从殖民主义文学批评至东方主义的崛起》,《人文杂志》,1999年第1期。
    ②赵一凡:《欧美新学赏析》,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第218-220页。
    ③罗世平:《赛义德的“东方主义”为什么没有沙及远东》,《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版)》,2004年第2期。
    ④张降溪:《中西文化研究十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1页。
    ⑤杨乃乔:《译者序:从殖民主义到后殖民批评的学缘谱系追溯》,巴特·穆尔-吉尔伯特:《后殖民批评》,杨乃乔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39页。
    ⑥陈厚诚:《后殖民主义理论在中国的传播》,《社会科学研究》,1999年第6期。
    ①周宁:《汉学与汉学主义》,《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②张宽:《萨伊德的“东方主义”与西方的汉学研究》,《瞭望》,1995年第27期。
    ③张法、王一川、张颐武:《从“现代性”到“中华性”——新知识型的探索》,《文艺争鸣》,1994年第2期。
    ④曹顺庆:《文论失语症与文化病态》,《文艺争鸣》,1996年第2期:《重建中国文论话语的基本途径及其方法》,《文学评论》,1996年第2期。
    ⑤王岳川:《后“主义”中的“问题”意识》,《东方》,1994年第6期。
    ①李夫生:《我国后殖民批评中的几个理论迷误》,《文艺报》,1999年7月31日。
    ②陶东风:《文化研究:西方与中国》,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02-203页。
    ③王晓路:《评赛义德的文学观》,《国外文学》,2004年第4期。
    ④杨乃乔:《译者序:从殖民主义到后殖民批评的学缘谱系追溯》,巴特·穆尔-吉尔伯特:《后殖民批评》,杨乃乔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3页。
    ①赵稀方:《后殖民理论》前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5页。
    ①葛兰西:《论文学》,吕同六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第14页。
    ①弗兰西斯·马尔赫恩编:《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刘象愚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31页。
    ②福柯:《权力的眼睛》,严锋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61页。
    ③阿雷恩·鲍尔德温等:《文化研究导论》,陶东风等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229页。
    ①阿雷恩·鲍尔德温等:《文化研究导论》,陶东风等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229页。
    ②姚文放:《文化政治与文学理论的后现代转折》,《文学评论》,2011年第3期。
    ③塔里克·阿里:《纪念赛义德》,于冬云译,《国外理论动态》,2004年第1期。
    ④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政治无意识》,王逢振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11页。
    ⑤伊格尔顿:《文学原理引论》,刘峰译,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第246页。
    ①萨义德:《世界·文本·批评家》,李自修译,三联书店,2009年,第13-14页。
    ①朱刚:《萨伊德》,台北生智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7年,第196页。
    ②伊格尔顿:《赛义德、文化政治与批评理论》,吴格非译,《国外理论动态》,2007年第8期。
    ③Abdirahman A.Hussein. Edward Said:CritismandSociety. London:Verso,2002,p303.
    ④赛义德:《赛义德自选集》,谢少波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312页。
    ⑤关于representation的中译,美国华裔学者、杜克大学教授刘康主张将其译为“再现”,而反对现在颇为流行的译法“表征”。他认为,“再现”虽为传统习语,不那么新潮,但“表征”一词到底是“表现”还是“象征”,其语义不明确,而且这两个意思在representation的英文原文中并不存在。参见刘康:《文化·传媒·全球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83页。本文认为,尽管再现之词义己发生显著变化,但在中译中仍采用传统译法却能够避免产生再现与表征是两个不同语词的误解。
    ⑥丹尼·卡瓦罗拉:《文化理论关键词》,张卫东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45页。
    ⑦雷蒙·威廉斯:《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刘建基译,三联书店,2005年,第406-409页。
    ⑧约翰·费斯克等:《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词典》,李彬译,新华出版社,2004年,第241页。
    ①斯图尔特·霍尔:《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徐亮、陆兴华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1页。
    ②Chris Barker:《文化研究:理论与实践》,罗世宏主译,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10年,第9页。
    ③廖炳惠:《关键词200:文学与批评研究的通用词汇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219页。
    ④萨义德:《知识分了论》,单德兴译,三联书店,2009年,第107页。
    ⑤萨义德:《世界·文本·批评家》,李自修译,三联书店,2009年,第355页。
    ①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三联书店,2003年,第75-76页。
    ②参见单德兴:《代表/再现知识分子:萨义德之个案研究》,《华文文学》,2011年第5期;《格格不入》序言,彭淮栋译,三联书店,2004年,第8页。
    ③萨义德:《人文主义与民主批评》,朱生坚译,新星出版社,2006年,第57页。
    ④薇思瓦纳珊编:《权力、政治与文化——萨义德访谈录》,单德兴译,三联书店2006年,第56页。
    ①薇思瓦纳珊编:《权力、政治与文化——萨义德访谈录》,单德兴译,三联书店2006年,第57页。
    ①恪雷姆·伯顿:《媒体与社会:批判的视角》,史安斌主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61页。
    ② Chris Barker②《文化研究:理论与实践》,罗世宏主译,台湾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第10页。
    ①萨义德:《知识分子论》,单德兴译,三联书店,2009年,第114页。
    ①盛宁:《人文困惑与反思——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批判》,三联书店,1997年。
    ①巴特:《S/Z》,伦敦,1970年,第9页,转引自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①萨义德:《世界·文本·批评家》,李自修译,三联书店,2009年,第4页。
    ②盛宁:《二十世纪美国文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184页。
    ①萨义德:《世界·文本·批评家》,李自修译,三联书店,2009年,第5页。
    ①Edward Said. Beginnings:Intention and Method.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5,p339-343
    ②Edward Said. Beginnings:Intention and Method.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5,封底
    ②单德兴:《权力、政治与文化——萨义德访谈录》译者导言,单德兴译,三联书店,2006年,第14页。
    ③萨义德:《世界·文本·批评家》,李自修译,三联书店,2009年,第260页。
    ①萨义德:《世界·文本·批评家》,李自修译,三联书店,2009年,第323-327页。
    ②萨义德:《世界·文本·批评家》,李自修译,三联书店,2009年,第361页。
    ③萨义德:《世界·文本·批评家》,李自修译,三联书店,2009年,第356页。
    ④乔纳森·卡勒:《论解构:结构主义之后的理论与批评》,陆扬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135页。
    ①萨义德:《世界·文本·批评家》,李自修译,三联书店,2009年,第357页
    ②萨义德:《世界·文本·批评家》,李自修译,三联书店,2009年,第324页
    ③萨义德:《世界·文本·批评家》,李自修译,三联书店,2009年,第257-258页
    ①萨义德:《世界·文本·批评家》,李自修译,三联书店,2009年,第260-262页。
    ②萨义德:《世界·文本·批评家》,李自修译,三联书店,2009年,第262-263页。
    ①Paul de Man. Allegories of Reading. New Haven and London,Yale University Press,1979,p10.
    ①萨义德:《世界·文本·批评家》,李自修译,三联书店,2009年,第290页。
    ②萨义德:《世界·文本·批评家》,李自修译,三联书店,2009年,第292页。
    ①萨义德:《世界·文本·批评家》,李自修译,三联书店,2009年,第306-307页。
    ②萨义德:《世界·文本·批评家》,李自修译,三联书店,2009年,第6页。
    ①薇思瓦纳珊编:《权力、政治与文化——萨义德访谈录》,单德兴译,三联书店2006年,第118页。
    ②薇思瓦纳珊编:《权力、政治与文化——萨义德访谈录》,单德兴译,三联书店2006年,第108页。
    ③萨义德:《世界·文本·批评家》,李自修译,三联书店,2009年,第273页。
    ①薇思瓦纳珊编:《权力、政治与文化——萨义德访谈录》,单德兴译,三联书店2006年,第112页。
    ②萨义德:《世界·文本·批评家》,李自修译,三联书店,2009年,第6页。
    ③萨义德:《世界·文本·批评家》,李自修译,三联书店,2009年,第398页。
    ④萨义德:《世界·文本·批评家》,李自修译,三联书店,2009年,第53页。
    ①萨义德:《世界·文本·批评家》,李自修译,三联书店,2009年,第55页。
    ①萨义德:《世界·文本·批评家》,李自修译,三联书店,2009年,第55页。
    ②转引自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13页。
    ③萨义德:《世界·文本·批评家》,李自修译,三联书店,2009年,第63页。
    ①萨义德:《世界·文本·批评家》,李自修译,三联书店,2009年,第56页。
    ②萨义德:《世界·文本·批评家》,李自修译,三联书店,2009年,第63页。
    ①萨义德:《世界·文本·批评家》,李自修译,三联书店,2009年,第61-63页。
    ②萨义德:《世界·文本·批评家》,李自修译,三联书店,2009年,第66页。
    ③萨义德:《世界·文本·批评家》,李自修译,三联书店,2009年,第71页。
    ①萨义德:《世界·文本·批评家》,李自修译,三联书店,2009年,第76页。
    ②萨义德:《世界·文本·批评家》,李自修译,三联书店,2009年,第324页。
    ③萨义德:《世界·文本·批评家》,李自修译,三联书店,2009年,第80-81页。
    ④萨义德:《世界·文本·批评家》,李自修译,三联书店,2009年,第376页。
    ①萨义德:《世界·文本·批评家》,李自修译,三联书店,2009年,第52页。
    ②萨义德:《世界·文本·批评家》,李自修译,三联书店,2009年,第270页。
    ①萨义德:《世界·文本·批评家》,李自修译,三联书店,2009年,第73页。
    ②萨义德:《世界·文本·批评家》,李自修译,三联书店,2009年,第381页。
    ③萨义德:《世界·文本·批评家》,李自修译,三联书店,2009年,第78页。
    ①萨义德:《世界·文本·批评家》,李自修译,三联书店,2009年,第74-77页。
    ②赛义德:《赛义德自选集》,谢少波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21页。
    ①格雷姆·伯顿:《媒体与社会:批判的视角》,史安斌主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60页。
    ①萨义德:《世界·文本·批评家》,李自修译,三联书店,2009年,第6页
    ②萨义德:《世界·文本·批评家》,李自修译,三联书店,2009年,第398-399、281页。
    ③萨义德:《世界·文本·批评家》,李自修译,三联书店,2009年,第99页。
    ④萨义德:《世界·文本·批评家》,李自修译,三联书店,2009年,第62页。
    ⑤薇思瓦纳珊编:《权力、政治与文化——萨义德访谈录》,单德兴译,三联书店2006年,第82页。
    ①王逢振:《独抱冰霜有性情的爱德华·赛义德》,《今日西方文学批评理论》,漓江出版社,1988年,第55页。
    ①本文主要参考王宇根译本(三联书店,1999年),部分引文参照英文版(London:Penguin Books,1991)和王志宏等译本(台北立绪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9年)略作修改。
    ②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三联书店,1999年,第422页。
    ①齐亚乌丁·萨达尔:《东方主义》,马雪峰、苏敏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07-108页。
    ② Patrick Williams and Laura Chrisman eds. Colonial Discourse and Post-colonial Theory:A Reader. New York:Harvester Wheatsheaf,1994, p5.
    ③ Ania Loomba. Colonialism/Postcolonialism.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8, p43.
    ①参见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三联书店,1999年,第3页,注释(1)。
    ②王铭铭:《文化想象的力量——读E.w.萨伊德著<东方>》,http://www.sachina.edu.cn/htmldata/article/2005/11/490.html。
    ①张京媛:《彼与此——评介爱德华·赛义德的<东方主义>》,《文学评论》,1990年第1期。
    ②罗厚立:《“东方主义”与“东方学”》,《读书》,2000年第5期。
    ③参见《中国图书商报·书评周刊》,一九九九年八月二十四日。
    ①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三联书店,1999年,第3页。
    ①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三联书店,1999年,第61页。
    ②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三联书店,1999年,第3页。
    ③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三联书店,1999年,第57页。
    ①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三联书店,1999年,第4页。
    ②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三联书店,1999年,第62页。
    ③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三联书店,1999年,第59页。
    ①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三联书店,1999年,第438页。
    ②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三联书店,1999年,第30页。
    ①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三联书店,1999年,第54页。
    ①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三联书店,1999年,第4-5页。
    ②薇思瓦纳珊编:《权力、政治与文化——萨义德访谈录》,单德兴译,三联书店2006年,第110页。
    ①福柯:《话语的秩序》,许宝强、袁伟选编:《语言与翻译政治》,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第20页。
    ②转引自汪民安:《福柯的界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112-113页。
    ①汪民安:《福柯的界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116页。
    ②萨义德:《世界·文本·批评家》,李自修译,三联书店,2009年,第395页。
    ③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三联书店,1999年,第27页。
    ④赛义德:《东方主义再思考》,罗钢、刘象愚主编:《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3页。
    ①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三联书店,1999年,第27页。
    ②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三联书店,1999年,第28页。
    ③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三联书店,1999年,第28页。
    ④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三联书店,1999年,第29页。
    ①艾贾兹·阿赫默德:《<东方主义>及其后》,罗钢、刘象愚主编:《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61页。
    ②萨义德:《东方学》,2003年版序言,王宇根译,三联书店,1999年,第10页
    ③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三联书店,1999年,第6页.
    ④赛义德:《东方主义再思考》,罗钢、刘象愚主编:《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4页。
    ①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三联书店,1999年,第67页。
    ②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三联书店,1999年,第68页。
    ①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三联书店,1999年,第79-80页。
    ②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三联书店,1999年,第89页。
    ①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三联书店,1999年,第121页。
    ②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三联书店,1999年,第103页。
    ③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三联书店,1999年,第73页。
    ①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三联书店,1999年,第121页。
    ②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三联书店,1999年,第121页。
    ③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三联书店,1999年,第104页。
    ①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三联书店,1999年,第108页。
    ②海澄·怀特:《米歇尔·福柯》,约翰·斯特罗克编:《结构主义以来》,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84页。
    ①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三联书店,1999年,第418页。
    ①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三联书店,1999年,第425页。
    ②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三联书店,1999年,第11页。
    ③詹姆斯·克利福德:《论东方主义》,罗钢、刘象愚主编:《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26页。
    ①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三联书店,1999年,第7页。
    ②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三联书店,1999年,第5页。
    ③薇思瓦纳珊编:《权力、政治与文化——萨义德访谈录》,单德兴译,三联书店,2006年,第296页。
    ①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三联书店,1999年,第349页。
    ②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三联书店,1999年,第349页。
    ①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三联书店,1999年,第349页。
    ②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三联书店,1999年,第350页。
    ③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三联书店,1999年,第2页。
    ①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三联书店,1999年,第447页。
    ②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三联书店,1999年,第26页。
    ①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三联书店,1999年,第267页。
    ②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三联书店,1999年,第26页。
    ①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三联书店,1999年,第30-31页。
    ①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三联书店,1999年,第157页。
    ②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三联书店,1999年,第162-165页。
    ①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三联书店,1999年,第192页。
    ②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三联书店,1999年,第294页。
    ③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三联书店,1999年,第202-204页。
    ①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三联书店,1999年,第201-202页。
    ②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三联书店,1999年,第8-9页。
    ①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三联书店,1999年,第395页。
    ②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三联书店,1999年,第260页。
    ③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三联书店,1999年,第289页。
    ④萨义德:《世界·文本·批评家》,李自修译,三联书店,2009年,第396页。
    ①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三联书店,1999年,第8页。
    ②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三联书店,1999年,第197页。
    ①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三联书店,1999年,第13页。
    ②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三联书店,1999年,第13页。
    ③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三联书店,1999年,第15页。
    ④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三联书店,1999年,第8页。
    ①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三联书店,1999年,第51页。
    ①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三联书店,1999年,第15页。
    ②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三联书店,1999年,第441页。
    ③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三联书店,1999年,第124页。
    ④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三联书店,1999年,第265页。
    ①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三联书店,1999年,第16页。
    ①薇思瓦纳珊编:《权力、政治与文化——萨义德访谈录》,单德兴译,三联书店,2006年,第247页。
    ①瓦莱丽·肯尼迪:《萨义德》,李自修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2页。
    ①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三联书店,2003年,第3页。
    ②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三联书店,2003年,第4页。
    ①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三联书店,2003年,第4页。
    ②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三联书店,2003年,第9页。
    ①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三联书店,2003年,第11页。
    ②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三联书店,2003年,第5页。
    ①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三联书店,2003年,第134页。
    ②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三联书店,2003年,第7页。
    ①雷蒙·威廉斯:《文化分析》,罗钢、刘象愚主编:《文化研究读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125页。
    ②斯图亚特·霍尔:《文化研究:两种范式》,罗钢、刘象愚主编:《文化研究读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54页。
    ①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三联书店,2003年,第4页。
    ①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三联书店,2003年,第138页。
    ②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三联书店,2003年,第149页。
    ①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三联书店,2003年,第14页。
    ②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三联书店,2003年,第75-76页。
    ①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三联书店,2003年,第88页。
    ②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三联书店,2003年,第3页。
    ③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三联书店,2003年,第2页。
    ①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三联书店,2003年,第96页。
    ②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三联书店,2003年,第93页。
    ③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三联书店,2003年,第101页。
    ①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三联书店,2003年,第29页。
    ①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三联书店,2003年,第94-95页。
    ②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三联书店,2003年,第112页。
    ③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三联书店,2003年,第113页。
    ①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三联书店,2003年,第132页。
    ②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三联书店,2003年,第100页。
    ①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三联书店,2003年,第247页。
    ②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三联书店,2003年,第92页。
    ③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三联书店,2003年,第98-100页。
    ①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三联书店,2003年,第413页。
    ②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三联书店,2003年,第415页。
    ③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三联书店,2003年,第417页。
    ①薇思瓦纳珊编:《权力、政治与文化——萨义德访谈录》,单德兴译,三联书店,2006年,第86页。
    ②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三联书店,2003年,第460页。
    ①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三联书店,2003年,第447页。
    ①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三联书店,2003年,第409页。
    ②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三联书店,2003年,第458-459页。
    ①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三联书店,2003年,第421页。
    ②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三联书店,2003年,第425页。
    ①张跣:《赛义德后殖民理论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77页。
    ①雷蒙德·威廉斯:《马克思主义与文学》,王尔勃、周莉译,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41页。
    ②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三联书店,2003年,第16页。
    ①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三联书店,2003年,第18页。
    ②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三联书店,2003年,第18页。
    ③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三联书店,2003年,第103页。
    ④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三联书店,2003年,第69页。
    ①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三联书店,2003年,第96页。
    ②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三联书店,2003年,第104页。
    ③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三联书店,2003年,第69页。
    ④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三联书店,2003年,第105页。
    ①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三联书店,2003年,第156页。
    ①Peter Childs, Patrick Williams. An Introduction to Post-Colonial Theory. London:Prentice Hall,1997,p107.
    ①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三联书店,2003年,第68页。
    ①Bill Ashcroft and Pal Ahluwalia. Edward Said.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1,p93.
    ②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三联书店,2003年,第15页。
    ①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三联书店,2003年,第41-42页。
    ①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三联书店,2003年,第341页。
    ②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三联书店,2003年,第320页。
    ①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三联书店,2003年,第95页。
    ②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三联书店,2003年,第300页。
    ①弗朗兹·法农:《论民族文化》,罗钢、刘象愚主编:《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278页。
    ①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三联书店,2003年,第303页。
    ②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三联书店,2003年,第302页。
    ③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三联书店,2003年,第277页。
    ①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三联书店,2003年,第308页。
    ②薇思瓦纳珊编:《权力、政治与文化——萨义德访谈录》,单德兴译,三联书店,2006年,第89页。
    ①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三联书店,2003年,第347页。
    ②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三联书店,2003年,第354页。
    ①Peter Brooker. Cultural Theory:A Glossary. New York:Arnold,1999,p125.
    ①Chris Barker:《文化研究:理论与实践》,罗世宏主译,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10年,第236页。
    ②王晓路等:《文化批评关键词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78页。
    ① Chris Barker:《文化研究:理论与实践》,罗世宏主译,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10年,第237页。
    ①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三联书店,2003年,第21页。
    ①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三联书店,2003年,第3页。
    ②张隆溪:《中西文化研究十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1页。
    ③Julian Wolfrey. Critical Keywords in Literary and Cultural Theory: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2004,p58.
    ①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三联书店,1999年,第413页。
    ①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三联书店,1999年,第57页。
    ①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二联书店,2003年,第236页。
    ②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二联书店,2003年,第191页。
    ①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二联书店,2003年,第46页。
    ①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三联书店,2003年,第322页。
    ②薇思瓦纳珊编:《权力、政治与文化——萨义德访谈录》,单.德兴译,三联书店,2006年,第90页。
    ①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三联书店,2003年,第310页。
    ②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三联书店,2003年,第338页。
    ③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三联书店,2003年,第305页。
    ①萨义德:《发明、记忆与空间》,王逢振、蔡新乐主编:《批评的新视野》,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98页。
    ②Michael Sprinker,ed. Edward Said:A Critical Reader. Oxford:Blackwell Publishers,1992,p231-232.
    ①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三联书店,2003年,第392页。
    ②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三联书店,2003年,第326-327页。
    ①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二联书店,2003年,第326页。
    ②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二联书店,2003年,第318页。
    ①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二联书店,2003年,第381页。
    ②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文》,三联书店,2003年,第327页。
    ①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三联书店,1999年,第324、413页。
    ②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三联书店,1999年,第427页。
    ①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三联书店,2003年,第13页。
    ①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三联书店,1999年,第435页
    ②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三联书店,2003年,第21页。
    ③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三联书店,2003年,第40页。
    ④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三联书店,2003年,第449页。
    ①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三联书店,1999年,第15页。
    ②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三联书店,1999年,第426页。
    ③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三联书店,1999年,第426页。
    ①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三联书店,2003年,第426页。
    ②薇思瓦纳珊编:《权力、政治与文化——萨义德访谈录》,单德兴译,三联书店,2006年,第156页。
    ①岩渊功一:《共犯的异国情调》,许宝强、罗永生选编:《解殖与民族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第203页
    ②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三联书店,2003年,第21-22页。
    ①萨义德:《世界·文本·批评家》,李自修译,三联书店,2009年,第3页。参见陆建德撰写的序言,
    ②萨义德:《格格不入》,彭淮栋译,三联书店,2004年,第3页。
    ①萨义德:《知识分了论》,单德兴译,三联书店,2009年,第45页。
    ②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三联书店,2003年,第23-24页。
    ③萨义德:《知识分子论》,单德兴译,三联书店,2009年,第54页。
    ④萨义德:《格格不入》,彭淮栋译,三联书店,2004年,第4页。
    ①萨义德:《格格不入》,彭淮栋译,三联书店,2004年,第356页。
    ②萨义德:《知识分子论》,单德兴译,三联书店,2009年,第3页。
    ③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三联书店,2003年,第17页。
    ①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三联书店,2003年,第17-18页。
    ②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三联书店,2003年,第40页。
    ①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三联书店,2003年,第40页。
    ②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文》,李琨译,三联书店,2003年,第309页。
    ③转引自张跣:《赛义德后殖民理论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95页。
    ①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三联书店,2003年,第333页。
    ②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三联书店,2003年,第383页。
    ①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三联书店,2003年,第389页。
    ②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三联书店,2003年,第389-390页。
    ①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三联书店,2003年,第328页
    ②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三联书店,2003年,第397-398页。
    ③张跣:《赛义德后殆民理论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0页。
    ④杰奎琳·罗丝、赛义德:《爱德华·赛义德访谈录》,王逢振译,见《中华读书报》2000年12月20日。
    ①萨义德:《人文主义与民主批评》,朱生坚译,新星出版社,2006年,第95页。
    ②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三联书店,2003年,第444页。
    ③薇思瓦纳珊编:《权力、政治与文化——萨义德访谈录》,单德兴译,三联书店,2006年,第84页。
    ④薇思瓦纳珊编:《权力、政治与文化——萨义德访谈录》,单德兴译,三联书店,2006年,第100页。
    ⑤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三联书店,2003年,第310页。
    ①W.J.T.米切尔:《世俗的预言:爱德华·赛义德的人文主义》,刘辉译,王宁主编:《文学理论前沿》(第三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13页。
    ②萨义德:《知识分子论》,单德兴译,三联书店,2009年,第6页。
    ③萨义德:《知识分子论》,单德兴译,三联书店,2009年,第16页。
    ①萨义德:《知识分子论》,单德兴译,三联书店,2009年,第2-5页。
    ②伊格尔顿:《赛义德、文化政治与批评理论》,吴格非译,《国外理论动态》,2007年第8期。
    ①薇思瓦纳珊编:《权力、政治与文化——萨义德访谈录》,单德兴译,三联书店,2006年,第230页。
    ②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三联书店,1999年,第450页。
    ③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三联书店,2003年,第33页。
    ④萨义德:《知识分子论》,单德兴译,三联书店,2009年,第22页。
    ⑤萨义德:《知识分子论》,单德兴译,三联书店,2009年,第22页。
    ⑥萨义德:《人文主义与民主批评》,朱生坚译,新星出版社,2006年,第11页。
    ⑦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三联书店,2003年,第468页。
    ⑧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三联书店,1999年,第450页。
    ⑨萨义德、戴维·巴萨米安:《文化与抵抗——萨义德访谈录》,梁永安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9年,第3页。
    ①朱刚:《萨伊德》,台北生智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7年,第196页。
    Abdirahman A.Hussein. Edward Said:Critism and Society.London:Verso,2002.
    Ania Loomba. Colonialism/Postcolonialism.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8.
    Bill Asheorft and Pal Anluwalia. Edwad Said.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1.
    Edward Said. Beginnings:Intention and Method.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5.
    Edward Said. Orientalism. London:Penguin Books,1991
    Edward Said. The Question of Palestine. Vintage,1979.
    Edward Said. Covering Is lam:How the Media and the Experts Determine How We See the Rest of the World. Vintage,1981.
    Edward Said. The World, the Text, and the Critic.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3.
    Edward Said. Culture and Imperialism. Chatto & Windus,1993.
    Edward Said. Representations of the Intellectual. Vintage,1994.
    Edward Said. Peace and Its Discontents:Essays on Palestine in the Middle East Process. New York:Vintage,1996.
    Edward Said. Out of Place:A Memoir. Granta,1999.
    Edward Said. Reflections on Exile and Other Essay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0.
    Edward Said. Humanism and Democratic Criticism.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04.
    Gandhi Leela. Postcolonial Theory:A Critical Introduction.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8.
    Homi K.Bhabha. The Location of Culture. London and NewYork:Routledge,1994.
    Jennifer Wallace. "Exiled by Foes, Silenced by Friends". The Times Higher, London: January 17,1997.
    Julian Wolfrey. Critical Keywords in Literary and Cultural Theory. 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2004.
    Michael Sprinker,ed. Edward Said:A Critical Reader. Oxford:Blackwell Publishers, 1992.
    Pal A.Bove,ed. Edward Said and the Work of the Critic:Speaknig Truth to Power. Durham:Duke University Press,2000.
    Paul de Man. Allegories of Reading.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79.
    Patrick Williams and Laura Chrisman,ed. Colonial Discourse and Post-colonial Theory: A Reader. New York:Harvester Wheatsheaf,1994.
    Patrick Williams.EdwardSaid:1935-2003.inTheory,Cutlure&society,2004,SAGE,London, Thousand Oaks and New Delhi:vol.21(1)P169-171.
    Peter Brooker. Cultural Theory:A Glossary. New York:A Hodder Arnold Publication, 1999.
    Spivak Gayatri Chravorty. In Other Worlds:Essays in Cultural Politics. Routledge, 1987.
    Sprinker Michael,ed. Edward Said:A Critical Reader. Blackwell Publishers,1992.
    William V.Spanos. The Legacy of Edward W.Said.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2009.
    Young Robert. White Mythologies:Writing History and the West.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0.
    葛兰西:《论文学》,吕同六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
    伊格尔顿:《文学原理引论》,刘峰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
    王逢振:《今日西方文学批评理论》,桂林:漓江出版社,1988年。
    张京媛:《彼与此——评介爱德华·赛义德的<东方主义>》,《文学评论》,1990年第1期。
    姚文放:《现代文艺社会学》,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3年。
    张法、王一川、张颐武:《从“现代性”到“中华性”——新知识型的探索》,《文艺争鸣》,1994年第2期。
    盛宁:《二十世纪美国文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张宽:《萨伊德的“东方主义”与西方的汉学研究》,《瞭望》,1995年第27期。
    赵一凡:《欧美新学赏析》,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午。
    徐贲:《走向后现代与后殖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曹顺庆:《文论失语症与文化病态》,《文艺争鸣》,1996年第2期;
    曹顺庆:《重建中国文论话语的基本途径及其方法》,《文学评论》,1996年第2期。
    盛宁:《人文困惑与反思——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批判》,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
    福柯:《权力的眼睛》,严锋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陈清侨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
    乔纳森·卡勒:《论解构:结构主义之后的理论与批评》,陆扬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汪晖、陈燕谷主编:《文化与公共性》,北京:三联出版社,1998年。
    王宁:《后现代主义之后》,北京:中国文学出版社,1998年。
    王宁、薛晓源主编:《全球化与后殖民批评》,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
    博埃默·艾勒克:《殖民与后殖民文学》,盛宁、韩敏中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牛津大学出版社,1998年。
    约翰·斯特罗克编:《结构主义以来》,渠东等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
    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政治无意识》,王逢振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赛义德:《赛义德自选集》,谢少波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
    姚文放:《当代审美文化批判》,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9年。
    张京媛主编:《后殖民理论与文化批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王岳川:《后殖民主义与新历史主义文论》,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
    亨廷顿·塞缪尔:《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年
    汤普森:《文化帝国主义》,冯建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阿里夫·德里克:《后革命氛围》,王宁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罗钢、刘象愚主编:《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朱刚:《萨伊德》,台北:台湾生智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9年。
    杨乃乔:《后殖民主义还是新殖民主义——兼论从殖民主义文学批评至东方主义的 崛起》,《人文杂志》,1999年第1期。
    李夫生:《我国后殖民批评中的几个理论迷误》,《文艺报》,1999年7月31日。
    罗厚立:《“东方主义”与“东方学”》,《读书》,2000年第5期。
    陈厚诚、王宁主编:《西方当代文学批评在中国》,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
    罗钢、刘象愚主编:《文化研究读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布鲁斯·罗宾斯:《全球化中的知识左派》,徐晓雯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巴特·穆尔-吉尔伯特等编:《后殖民批评》,杨乃乔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巴特·穆尔-吉尔伯特:《后殖民理论:语境、实践、政治》,陈仲丹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许宝强、袁伟选编:《语言与翻译政治》,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
    乔姆斯基·诺姆:《自由主义和全球秩序》,徐海铭、季海宏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
    汪民安:《福柯的界线》,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弗朗西斯·马尔赫恩编:《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刘象愚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刘康:《全球化/民族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
    黎跃进:《文化批评与比较文学》,北京:东方出版社,2002年。
    宋明炜:《后殖民理论:谁是“他者”?》,《中国比较文学》,2002年第4期。
    刘禾:《跨语际实践》,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
    斯图尔特·霍尔:《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徐亮、陆兴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
    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
    保罗·鲍威编:《赛义德和批评家的工作——向权力说真话》,王丽亚、王逢振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谢少波、王逢振编:《文化研究访谈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萨义德:《格格不入》,彭淮栋译,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
    张隆溪:《走出文化的封闭圈》,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
    姚文放:《当代性与文学传统的重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
    刘康、张慧敏:《向权力讲真话——萨依德和左翼公共知识分子》,《天涯》,2004年第1期。
    周宁:《汉学与汉学主义》,《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塔里克·阿里:《纪念赛义德》,于冬云译,《国外理论动态》,2004年第1期。
    王晓路:《评赛义德的文学观》,《国外文学》2004年第4期。
    阿雷恩·鲍尔德温等:《文化研究导论》,陶东风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约瀚·费斯克等:《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词典》,李彬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年。
    阿里夫·德里克:《跨国资本主文时代的后殖民批评》,王宁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许宝强、罗永生选编:《解殖与民族主义》,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
    保罗·博维:《权力中的知识分子——批判性人文主义的谱系》,萧莎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
    曹顺庆:《跨文化比较诗学论稿》,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阿拉·古兹利米安编:《在音乐与社会中探寻——巴伦博依姆、萨义德谈话录》,杨冀译,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
    齐亚乌丁·萨达尔:《东方主义》,马雪峰、苏敏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
    丹尼·卡瓦罗拉:《文化理论关键词》,张卫东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
    雷蒙·威廉斯:《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刘建基译,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
    姜飞:《跨文化传播的后殖民语境》,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张隆溪:《中西文化研究十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薇思瓦纳珊编:《权力、政治与文化——萨义德访谈录》,单德兴译,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
    萨义德:《人文主义与民主批评》,朱生坚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
    萨义德:《最后的天空之后》,金玥珏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
    伊格尔顿:《文化的观念》,方杰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拉曼·塞尔登等:《当代文学理论导读》,刘象愚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刘康:《文化·传媒·全球化》,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王宁主编:《文学理论前沿》(第三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廖炳惠:《关键词200:文学与批评研究的通用词汇编》,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
    瓦莱丽·肯尼迪:《萨义德》,李自修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
    刘锋杰:《试构“文学政治学”》,《学习与探索》,2006年第3期。
    张跣:《赛义德后殖民理论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
    姚文放:《文学理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
    张京媛主编:《后殖民理论与文化认同》,台北:麦田城邦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
    格雷姆·伯顿:《媒体与社会:批判的视角》,史安斌主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
    王晓路等:《文化批评关键词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伊格尔顿:《赛义德、文化政治与批评理论》,吴格非译,《国外理论动态》,2007年第8期。
    陶家俊:《思想认同的焦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
    任一鸣:《后殖民:批判理论与文学》,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年。
    周宪主编:《文学与认同:跨学科的反思》,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
    雷蒙德·威廉斯:《马克思主义与文学》,王尔勃、周莉译,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
    乔纳森·卡勒:《文学理论入门》,李平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年
    萨义德:《世界·文本·批评家》,李自修译,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
    萨义德:《知识分子论》,单德兴译,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
    萨义德:《报道伊斯兰——媒体与专家如何决定我们观看世界其他地方的方式》,阎纪宇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
    萨义德:《论晚期风格》,阎嘉译,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
    赵稀方:《后殖民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王富:《赛义德现象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
    萨义德、戴维·巴萨米安:《文化与抵抗——萨义德访谈录》,梁永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
    姚文放:《从文学理论到理论——晚近文学理论变局的深层机理探究》,《文学评论》,2009年第2期。
    王逢振、蔡新乐主编:《批评的新视野》,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
    Chris Barker:《文化研究:理论与实践》,罗世宏主译,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10年。
    斯图亚特·霍尔、保罗·杜盖伊主编:《文化身份问题研究》,庞璃译,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
    章辉:《后殖民理论与当代中国文化批评》,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
    姚文放:《共和国60年文学理论的理想诉求》,《文学评论》,2010年第1期。
    范永康:《何谓“文化政治”》,《文艺理论与批评》,2010年第4期。
    姚文放:《文化政治与德里达的解构理论》,《江苏社会科学》2011年第2期。
    姚文放:《文化政治与文学理论的后现代转折》,《文学评论》,2011年第3期。
    单德兴:《代表/再现知识分子:萨义德之个案研究》,《华文文学》,2011年第5期。
    范永康:《文化政治与当代西方文论的政治化》,《人文杂志》,2011年第5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