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文学翻译过程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译者主体性对翻译研究具有重大意义,是翻译研究中不可忽视的环节。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对于翻译本质、翻译过程、翻译批评以及翻译学科建设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在我国,由于受到欧美翻译界翻译“文化学转向”的影响,自上世纪90年代起,译者主体性的研究逐渐兴盛起来。其研究角度大致可分为“创造性叛逆”、译者的角色、译者的介入以及主体间性这四个角度。这些研究对译者主体性的阐明做出了一定程度的贡献,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对翻译主体的界定尚未统一,而翻译主体的界定是研究译者主体性的重大前提。二是过于强调主体间性,以致出现否定、取代主体性的倾向。三是译者主体性的能动层面与被动层面被割裂开来分析,而事实上,它们构成矛盾的双方,是不能割裂开来的。四是至今为止关于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大多以英汉·汉英翻译为考察对象,涉及到日汉·汉日翻译过程的则非常少见。而日语和英语在同汉语的相似程度上有着很大的差别,以至于译入语与原语之间存在的语言和文化上的类似点之多寡对于译者主体性的影响尚未得到充分的讨论。
     本文在译者是唯一的翻译主体这一前提下,从哲学角度考察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内涵;在此基础上以《围城》的日译本为例,通过分析其中译者对译本和翻译策略的选择试图阐明译者主体性的表现形式。通过分析,得出如下结论:译者主体性表现在翻译目的、译者对读者期待与接受情况的预测、以及译入语与原语之间存在的语言和文化上的类似点之多寡三个方面。本文同时指出:在为我性指导下的“能动性——受动性”的相互作用对翻译乃至艺术和社会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这也是对译者主体性进行科学研究的价值所在。
引文
[1] 荒井健,中島長文,中島みどり訳.結婚狂詩曲[M].日本岩波書店,1988
    [2]Basil Hatim.Discourse and the Translator.London:Longman Group UK Limited, 1990
    [3]Christiane Nord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4]L.Venuti.The Translators’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5]Newmark.P.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Hemel Hempstead:Prentice.Hall International L.td,1988
    [6]Roger T.Bell.This Translation of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ng:Theory and Practice.London:Longman Group UK Limited,1991
    [7]Shuttleworth M.& Cowie M.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Manchester.UK:St Jerome Publishing,1997
    [8]Susan Bassnett&Andre Lefevere.Constructing Cultures—essay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8
    [9]Wilss Wotfrom.the Science of Translation:Problems and Methods.Th bingen, Gunter Narr,1982
    [10]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11]陈俊森.人称代名词在交际中使用的数量考察.同语学习与研究,2000,(1)
    [12]陈秀.论译者介入.中国翻译,2002,(1)
    [13]邓婕.译者主体性与翻译策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6,(3)
    [14]杜小红.人称指示语的非常规选择及其语用探析.山东外语教学,2003,(2)
    [15]方梦之.译学辞典.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16]高宁.论译者的主体性地位——兼论翻译标准的设立原则.上海科技翻 译,1997,(1)
    [17]郭建忠.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异化与归化.中国翻译,1998,(2)
    [18]郭建忠.文化与翻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19]郭延礼.中国近代翻译文学概论.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
    [20]郭湛.论主体间性或交互主体性.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1)
    [21]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洪汉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22]金兵.译者的能动性及其制约因素.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2)
    [23]劳伦斯·韦努蒂.查正贤译.翻译与文化身份的塑造.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24]刘宓庆.翻译与语言哲学.北京:中囡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25] 吕俊.论有限的主体性.中国外语,2007,(1)
    [26]马安东.再论汉同成语互译的原则和方法.浙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6)
    [27] 潘旭澜.关于中国当代文学在同本.当代文学探索,1985,(5)
    [28]宋晓春.论翻译中的主体间性.外语学刊,2006,(1)
    [29]孙昌坤.译作序言跋语与翻译研究.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6)
    [30]谭载喜.新编奈达论翻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31]王国安,王小曼.汉语词语的文化透视.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3
    [32]王宏印.中国传统译论经典诠释.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33]王克非.关于翻译本质的认识.外语与外语教学,1997,(4)
    [34]王佐良.严复的用心.翻译:思考与试笔.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5
    [35]魏小萍.“主体性”含涵义辨析.《哲学研究》,1998,(2)
    [36]肖菲.浅谈《红楼梦》两个英译本对文化词语的翻译.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3)
    [37]谢天振.译介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38]许钧.论文学翻译再创造的度.中国翻译,1989,(6)
    [39]许钧.文化“差异”与翻译。中国比较文学,1997,(1)
    [40]许钧.尊重、交流与沟通——多元语境下的翻译多元之美.见:国际比较文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1
    [41]许钧,张柏然.面向 2l 世纪的译学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42]许钧.作者、译者和读者的共鸣与视界融合——文本再创造的个案批评.中国翻译,2002,(3)
    [43]许钧.论翻译之选择.外国语,2002,(1)
    [44]许钧.“创造性叛逆”和译者主体性的确立.中国翻译,2003,(1)
    [45]许钧.翻译论.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46]杨晓荣.翻译批评导论.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47]袁莉.也谈文学翻译之主体意识.中国翻译,1996,(3)
    [48]袁莉.关于翻译主体研究的构想.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49]翟颖华.旁指代词“人家”的构成及其语用状况考察.修辞学习,2004,(4)
    [50]赵斌.浅谈英汉语言中比喻性词语的文化内涵与翻译.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 专辑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