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世纪佛教传播背景下的北方社会群体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佛教的传播是汉唐历史变迁的一个重要方面,因而,我们在本课题中就以佛教传播为切入点,以参与佛教传播的北方人群为主要考察对象,试图在哲学史家构筑的“佛教思想史”的基础上,对北方社会群体,尤其是不见于正史记载的底层社会群体在佛教传播背景下的生存状态、作用等问题作出一种相对系统而完整的描述或构建。
     本文中的考察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对参与佛教传播的北方社会群体的考察,二是对参与佛教活动的这些社会人群所处的民间组织的考察。
     关于参与佛教活动的北方社会群体,我们以传统的“士农工商”为主要考察对象,此外,还对北方胡人、妇女等这些在北方佛教发展中具有突出贡献和独特意义的人群作了单独的考察和分析。其次,以寺院为主体的僧官制度和以参与佛教活动的社会人群为主体的邑义组织的建立发展,也是我们重点探讨的问题。
     通过以上两方面的考察,我们认为,无论就社会人群的“存在状态”还是整个社会基层组织、文化变迁等“发展过程”而言,佛教的传入都对中国中古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佛教知识体系和它所倡导的生活方式、组织形态都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中古人们的生活态度和存在方式。不断向基层渗透的国家势力同佛教对传统血缘宗族社会的解构相呼应,将在两汉宗族体制下生存的个体进一步解放出来,成为暴露在国家政权直接统治下的孤立的个体,中央专制的力量得到了加强。这意味着汉唐社会之变迁,其实就是对血缘圈层社会的进一步摧毁,直线式由中央政权控制的专制力量进一步加强。
This thesis starts its point from Buddhism's propagation , takes the northern groups as observing target who participated in the propagating of Buddhism directly. On basis of history about Buddhism thought which phylosophers has constructed ,the author tries to describ or construct systematically and comprehensively about the living con- dition and their affection of the people mentioned above , especially of those living at the bottom of society not recorded in formal hitory.
    This thesis consists of 9 sections.
    At the beginning is an introduction, and the following is main contents , including 8 sections.
    Section 1 focuses on the rapid changes of hitorical background during the 3-6 century . Such as rapid change of climate , change of the boundary between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and animal husbandry(moved
引文
阿玛蒂亚·森:《作为能力剥夺的贫困》,李春波译,载《视界》第4辑,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英]阿诺德.汤因比:《历史研究》,刘北成 郭小凌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北齐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
    《北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
    《比丘尼传》卷1,《大正新修大藏经》第50册《史传部》2。
    《北山录》,见《大正新修大藏经》52册《史传部》4。
    [英]保罗.约翰逊:《知识分子》,杨正润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本书编委会:《何兹全先生八十五华诞纪念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本书编委会编:《庆祝何兹全先生九十岁论文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北京图书馆金石组编:《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六,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图166、167。
    《称赞净土佛摄受经》,见《大正新修大藏经》12册《宝积部下、涅磐部全》。
    《敕修百丈清规》卷第六《龟镜文》,《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8册《诸宗部》5。
    陈连庆:《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姓氏研究》,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版。
    陈连庆:《汉唐之际的西域贾胡》,载《1983年全国敦煌学术讨论会文集》(文史.遗书编上),甘肃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陈国灿:《敦煌所出粟特文信札的书写地点和时间问题》,载《敦煌学史事新证》,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4年版。
    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万绳楠整理,黄山书社,1987年版。
    陈其泰主编:《20世纪中国历史考证学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大唐内典录》卷1,《大正新修大藏经》55册《目录部全》
    《大宝积经》卷第9,见《大正新修大藏经》11册《宝积部上》。
    [美]戴维·波普诺:《社会学》(第十版),李强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杜继文:《中国佛教与中国文化》,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版。杜继文:《佛教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邓小南:《六至八世纪的吐鲁番妇女——特别是她们在家庭以外的活动》,见季羡林等主编《敦煌吐鲁番研究》(第四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翻译名义集》卷1《宗翻译主篇第十一》,《大正新修大藏经》54册《事汇部下、外交部全》。
    《佛祖通载》卷5,江苏广陵古籍刊印社1993年版。
    《佛祖统纪》卷35,《大正新修大藏经》49册《史传部一》。
    《法苑珠林》卷36,《大正新修大藏经》53册《事汇部上》。
    《方广大庄严经》卷10《商人蒙记品》,见《大正新修大藏经》第3册《本缘部上》。
    《佛本行经》卷4《转法轮品》,见《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册《本缘部下》。
    《佛所行赞》卷三《阿惟三菩提品》,《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册《本缘部下》。
    [法]费尔南·布罗代尔:《l5~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顾良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年版。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赵复三译,新世界出版社,2004年版。
    福山:《历史的终结》,远方出版社,1998年版。
    《广弘明集》。
    《古今译经图纪》卷2,《大正新修大藏经》49册《目录部全》
    国家图书馆善本金石组编:《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石刻文献全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版;
    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等编:《吐鲁番出土文书》第一册,文物出版社1981年版。
    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等编:《吐鲁番出土文书》第1册,文物出版社,1981年版。
    葛剑雄:《中国人口史》第一卷《导论、先秦至南北朝时期》,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高敏:《秦汉魏晋南北朝史论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年版,
    高敏:《魏晋南北朝史发微》,中华书局,2005年版。
    [日]谷川道雄:《六朝时代城市与农村的对立关系》,牟发松译,载武汉大学历史系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研究室编《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15辑,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18页。
    [日]谷川道雄:《隋唐帝国形成史论》,李济沧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日]宫川尚志:《六朝时代的村》,载刘俊文主编《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4卷,夏日新、韩昇等译,中华书局,1992年版。
    格奥尔格·G·伊格尔斯:《学术与诗歌之间的历史编撰:对海登·怀特历史编撰方法的反思》,陈恒译,载陈启能 倪为国主编《书写历史》第1辑,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版,
    慧皎:《高僧传》,汤用彤校注,中华书局,1992年版。
    《汉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后汉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
    侯旭东:《五、六世纪北方民众佛教信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侯旭东:《北朝村民的生活世界——朝廷、州县与村里》,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何兹全《读史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季羡林:《季羡林文集》(第七卷·佛教),江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姜涛:《人口与历史——中国传统人口结构研究》,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姜亮夫:《汉武经略河西之原因》,载姜亮夫《敦煌学论文集》(下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韩]具圣姬:《两汉魏晋南北朝的坞壁》,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
    《历代三宝纪》,载《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9册,《史传部》1。
    刘泽华:《中国的王权主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梁启超:《佛学研究十八篇》,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1099页。
    林梅村:《楼兰尼雅出土文书》,第701号,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
    林甘泉:《中国古代政治文化论稿》,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刘辉:《镜头内外的女性》,《视界》第8辑,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刘淑芬:《五至六世纪华北乡村的佛教信仰》,载林富士主编:《礼俗与宗教》,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版。
    刘淑芬:《五至六世纪华北乡村的佛教信仰》,载林富士主编:《礼俗与宗教》,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版。
    刘淑芬:《北齐标异乡议惠慈石柱——中国佛教社会救济的个案研究》,载梁庚尧、刘淑芬主编《城市与乡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版。
    刘俊文主编:《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四卷),中华书局,1992年版。
    刘俊文主编:《日本中青年学者论中国史》(六朝隋唐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刘泽民:《六朝佛教对社会发展的推进作用》,载《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5册,大乘文化基金会出版,1980年10月初版。
    李卿:《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家族、宗族关系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李崇智:《中国历代年号考》(修订本),中华书局,1981年版。
    李裕群:《北朝晚期石窟寺研究》,文物出版社,2003年版。
    李培栋:《魏晋南北朝史缘》,学林出版社,1996年版。
    李淞:《长安艺术与宗教文明》,中华书局,2002年版。
    李天石:《中国中古良贱身份制度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梁庚尧、刘淑芬主编:《城市与乡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版。
    [美]拉铁摩尔:《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唐晓峰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马德:《敦煌莫高窟史研究》,甘肃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马小虎:《魏晋以前个体“自我”的演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马长寿:《北狄与匈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62年版。
    毛汉光:《中国中古社会史论》,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
    马长寿:《碑铭所见前秦至隋初的关中部族》,中华书局,1985年版。
    牟发松主编:《社会与国家关系视野下的汉唐历史变迁》,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秦晖:《传统十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任继愈:《中国佛教史》(第1~3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荣新江:《中国中古史研究十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三国志》,中华书局,1974年版。
    《史记》,中华书局,1974年版。
    《释迦谱》卷1,《大正新修大藏经》第50册《史传部二》。
    僧佑:《出三藏记集》,中华书局,1995年版。
    《释氏要览》卷上,《大正新修大藏经》第54册,《事汇部上、外教部全》。
    陕西省博物馆编:《西安碑林书法艺术》,山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年版。
    萨孟武:《南北朝佛教流行的原因》,载《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5册,大乘文化基金会出版,1980年10月初版。
    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5年版。
    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续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9年版。
    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法]童丕(Trombert):《敦煌的借贷:中国中古时代的物质生活与社会》,余欣、陈建伟译,中华书局,2003年版。
    Thomas H.C.Lee:《历史必须遵循理性的解释模式吗?》,载陈恒主编:《历史与当下》,上海三联书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魏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
    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增补本),中华书局,1993年版。
    王青:《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信仰与神话》,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王昶:《金石萃编》,山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版。
    王素、李方:《魏晋南北朝敦煌文献编年》,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印行,1997年版。尾形勇:《中国古代的家与国家》,张鹤泉译,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版。
    谢重光、白文固:《中国僧官制度史》,青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许抗生、赵建功、田永胜:《六朝宗教》第七章,南京出版社,2004年版。
    萧璠:《东魏、北齐内部的胡汉问题及其背景》,载邢义田、林丽月主编《社会变迁》,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版。
    熊德基:《六朝史考实》,中华书局,2000年版。
    许倬云:《许倬云自选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荷]许理和:《佛教征服中国——佛教在中国中古早期的传播与适应》,李四龙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法]谢和耐:《中国社会史》,耿升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法]谢和耐:《中国5~10世纪的寺院经济》,耿升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美]谢弗:《唐代的外来文明》,吴玉贵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卷上,见《大正新修大藏经》14册《经集部一》。
    杨玄之:《洛阳伽蓝记》,韩结根注,山东友谊出版社,2001年版。
    阎文儒:《中国石窟艺术总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阎文儒:《云冈石窟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杨鸿年:《汉魏制度丛考·社》,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杨怀霖:《农业生态学》,农业出版社,1992年版。
    俞伟超:《中国古代公社组织的考察——论先秦两汉的单、单、弹》,文物出版社,1988年版。
    阎爱民:《汉晋家族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英]约翰.伯瑞:《进步的观念》,范祥涛译,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版。
    [匈]雅诺什·哈尔马塔主编:《中亚文明史》(第二卷),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2年版。
    [英]亚历山大罗伯逊:《贪婪、本能、成长与历史》,胡静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周伟洲:《边疆民族历史与文物考论》,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周振鹤:《中国历史文化区域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
    朱大渭:《六朝史论》,中华书局,1998年版。
    郑郁乡:《高僧传研究》,文津出版社,1991年版。
    张国刚:《中国中古史论集》,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邹逸麟:《中国历史人文地理》,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朱大渭、刘驰、梁满仓、陈勇:《魏晋南北朝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赵文林 谢淑君:《中国人口史》,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魏晋隋唐史论集》(第一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编:《北朝研究》(1999年第1辑),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年版。
    中国典籍与文化编辑部:《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6辑),中华书局,2000年版。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历史系编:《汉唐盛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打印本)。
    张澍辑 李鼎文校点:《续敦煌实录》卷4,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中国建筑史编写组:《中国建筑史》(第二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年版。
    《中本起经》卷上,见《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册《本缘部下》。
    中国军事史编写组编:《中国军事史.附卷.历代战争年表上》,解放军出版社,1985年版。
    布雷特.辛斯基:《气候变迁和中国历史》,蓝勇、刘建等译,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3年2期。
    曹之:《从敦煌遗书看佛经写本》,《图书馆工作》1989年2期。
    傅永魁:《河南巩县石窟寺发现一批石刻和造像龛》,见《文物资料丛刊》5,文物出版社,1981。
    冯吾现:《四件北朝造像碑介绍》,载《中原文物》1994年第2期。
    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见《竺可桢文集》,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
    高艳霞:《河北弥勒造像题记考》,《文物春秋》1999年第2期。
    何兹全:《北魏文明太后》,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61年第4期;
    郝春文:《东晋南北朝佛社首领考略》,载《北京师范学院学报》 1991年第3期。
    郝金娥:《南京博物院藏两件北朝造像碑浅析》,载《东南文化》 1998年第3期。
    侯旭东:《十六国北朝时期战乱与佛教发展关系新考》,《中国史研究》 1998年4期。
    侯旭东:《北朝乡里制与村民的生活世界——以石刻为中心的考察》,《历史研究》 2001年第6期。侯旭东:《论南北朝时期造像风气产生的原因》,《文史哲》 1997年第5期。
    侯旭东:《十六国北朝时期战乱与佛教发展关系新考》,《中国史研究》 1998年第4期。
    侯旭东:《造像记与北朝社会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载《中国史研究动态》 1999年第1期。
    韩昇:《魏晋隋唐的坞壁和村》,《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 1997年第2期。
    何志国:《论早期佛像在长江流域的传播——以汉晋考古材料为中心》,《东南文化》2004年3期。
    孔毅:《北魏前期北方世族“以夏变夷”的历程》,《中国史研究》 1998年2期。
    林梅村:《敦煌出土粟特文古书信的断代问题》,载《中国史研究》 1986年第1期。
    刘泽华:《分层研究社会形态兼论王权支配社会》,《历史研究》 2000年第2期。
    李希运:《论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的宣佛思想倾向》,《东方论坛》 1999年第3期。
    刘明琪:《中国小说的历史空白》,《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1998年第1期。
    刘淑芬:《从民族史的角度看太武灭佛》,载《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季刊》 第72本第1分。
    刘绍云:《戒律、家规、国法与中国古代社会的秩序调控》,《理论学刊》 2005年第10期。
    卢建荣:《从造像铭记论五至六世纪北朝乡民社会意识》,《历史学报》23期,台湾,1995年8月。
    任怀国:《试论魏晋南北朝寺院地主经济》,《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 2000年第1期。
    孙振聿:《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范式转换及其他》,载《学术界》 2005年第2期。
    宋晓梅:《从考古遗存引发关于南北两路佛教初传问题的思考》,《西域研究》 2003年第2期。
    (日)石松日奈子:《北魏河南石雕三尊像》,刘永增译,《中原文物》2000年4期。
    沈铭杰:《河北武邑出土一件北齐造像》,载《文物春秋》 1997年第1期。
    尚永琪:《六朝义疏的产生问题考论》,《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6辑,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412页
    谭淑琴:《河南博物院收藏的四件造像碑》,载《中原文物》 2000年1期。王青:《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职业教徒的阶层分析》,《中国史研究》 1997年第1期。
    魏明孔:《唐代工匠与农民家庭规模比较》,《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1期。
    魏明孔:《中国前近代手工业经济的特点》,《文史哲》 2004年第6期。
    王素:《高昌至西州寺院三纲制度的演变》,载《敦煌学辑刊》 1985年2期。
    王健:《汉唐中外文化交流的宏观审视与断想》,《中华文史论丛》 第73辑。
    吴焯:《从考古遗迹看佛教传入西域的时间》《敦煌学辑刊》 1985年2辑
    新乡市博物馆:《新乡北朝、隋唐石造像及造像碑》,载《文物资料丛刊》5,文物出版社,1981年版。
    夏毅辉:《北朝皇后与佛教》,《学术月刊》 1994年第11期。
    余同元:《传统工匠及其现代转型界说》,载《史林》 2005年第4期。
    严辉:《北魏永宁寺建筑师郭安兴事迹的新发现及相关问题》,《中原文物》 2004年5期。
    张鹤泉:《“二年律令”所见二十等爵对西汉初年国家统治秩序的影响》,《吉林师范大学学报》 2005年第3期。
    朱迪光:《中国神话的历史化及其对中国叙事文的影响》,《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 2001年第4期。
    张总:《义桥、义井、邑义——造像碑铭中所见到的建义桥、掘义井之佛事善举》,载《世界宗教文化》 1997年第4期。
    郑萍:《村落视野中的大传统与小传统》,《读书》2005年第7期。
    郑炳林、邢艳红:《晚唐五代宋初敦煌文书所见都师考》,《西北民族学院学报》 1999年第3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