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绳史学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胡绳是中国共产党著名的史学家之一,他在中国近代史研究以及中共党史研究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其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开始为构建中国近代史学术体系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这种思考一直延续到他生命的最后阶段,他所构建的中国近代史学术体系,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被中国近代史学界奉为圭臬。八十年代以后,胡绳把研究的重点转向中共党史,其所主编的《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也被誉为是最为权威的一部党史读本。
     胡绳一生学术研究的高潮和低谷时期,与中国共产党的事业几乎是完全同步的。当党的事业不断取得进步的时候,胡绳的学术就处在高潮时期;相反,当党的事业陷入低谷的时候,胡绳的学术也是如此。从这一点足以看出胡绳是一个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知识分子,正是如意大利马克思主义者葛兰西所言,他是属于“有机化”或“组织化”的知识分子,以革命为唯一志业。他写出的东西首先是服务于革命,服务于党的工作目标。他首先是战士,然后才是学者。
     胡绳的近代史研究是从四十年代开始进行的,他的研究首先是寻找时事评论的替代品,这个时期所写的文章带有很强的革命性。在很多具体论断上与历史真相有一定的差距,这种写作的指导思想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到他一生的学术研究,重视学术的革命性而相对忽视了作为学术根本的科学性。这种指导思想在建国后从1957年到1966年这段时间内发扬到了极致。胡绳积极或消极地投身到建国初的几次思想理论的批判中,虽然在当时他的文章相对来讲还是比较温和的,但不可否认,这些文章在当时的大批判中还是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在中国近代史研究方面,胡绳存在着以中国近代政治史代替中国近代史的倾向,虽然也顾及到经济、文化等方面,但总体来讲还是以政治史为主。在中国近代史的分期上,长期坚持以领导阶级的不同来作为中国近代史分期的标准,而排斥了更具学术性的以社会性质为标准来划分中国近代史的分期思想。这种做法显然是为了突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及新中国政权的合法性,但从学术的角度来看要逊色许多。
     胡绳在中共党史研究方面更重视社会效果,虽然胡绳一再提出研究无禁区,但在具体的研究中还是提出一些委婉的限制;虽然强调只有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才能更好地为现实服务,但往往为了现实问题而有所回避,往往更多地谈中共党史上积极面,对消极的一面很少涉及。在中共党史研究上,胡绳与其说是史学家毋宁说是一个优秀的宣传家。
     晚年的胡绳在中国近代史以及中共党史研究方面,提出许多与自己以前论断相异的观点,被一些研究者认为是胡绳“晚年变法”,其历史观有重大的变化。实则非也。胡绳认为自己在历史研究中坚持的是唯物史观,但更多的时候他的历史观是革命史观。革命史观强调的是实用性,会随着形势的不同而对具体历史事件的判断有所区别,而唯物史观则以求真为唯一目标。其晚年新论点并不标志历史观有所变化。实际上,他是想以革命史观为主的旧范式来包容以现代化视角为主的新范式,使现代化理论成为旧范式中的一部分,同时实现对新范式的革命化改造和对旧范式的现代化改造,期以建构一种能回应现实的史学范式。这个现象其实也是革命史观灵活实用的一个表现。
     随着时代的发展,胡绳的学术成果很多地方都有待重新讨论,但这并不意味着他的成果价值不高。对他不能以一个纯学者的标准来评价,他的史学研究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为党的理论宣传事业直接或者间接地提供了依据,在大多数的时间里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和政治稳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这种作用是一般的学者所不能比拟的,他在他的位置上出色的完成了自己的职责。
Being one of the famous historians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Hu Sheng makes a great achievement in the area of the Modern History of China and the History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He had been thinking deeply for constructing the system of the Modern History of China from 1940s to the last time of his life. For a very long time, that system had been looked up to as the standard by the historians of the Modern China. After 1980s, the focus of the study of Hu Sheng turned to the History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and the Seventies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edited by him has been regarded as one of the most authoritarian books of the History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The academic research of the whole life of Hu Sheng had stood togethter through thick and thin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volutionary cause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When the revolutionary cause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developed smoothly, so did the achievement of the academic research of Hu Sheng; it was the same the other way round. From this point, we can see clearly that Mr Hu is an intellectual different from the traditional one. As the Marxist Glandsay of Italia said, he is one of the sort of intellectuals called "organic"or"organized" ones, who devotes himself to the revolutionary cause. At first, what he wrote is to meet the revolutionary cause and the objective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fought for. Above all, he is a soldier, then a scholar.
     Mr Hu started the research of Modern History of China from 1940s, and his research began with how to replace the current events survey with something else. During this period, his articles were imbued with a strong revolutionary spirit. To a great extent, the academic research of the whole life of him had been influenced by that guiding ideology of writing, which thinks highly the revolutionary spirit of academic research but ignores the basic element of it- objectivity. That guiding ideology had been developed as far as it was during the period between 1957 and 1966; Mr Hu had thrown himself into the critique of the several discussions of the ideological theory actively or passively during the early times of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 contrast to the articles of the others at the period, the views of his was still soft, but there was no denying the fact that his articles did add fuel to the flames to the ideological movements at that time.
     The tendency of the Political History of Modern China replacing the Modern History of China is present in his research of Modern History of China. Although his research refers to the respects of economics and culture, in a whole the political history is the main theme. For a long time, he insists that the changing of the leading class should be the criterion of the dividing of the Modern History of China, and refutes the more academic criterion: Dividing the periods of the Modern History of China by the nature of society. Obviously, it is to prove the right of the leadership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and the authority of the New Republic of China, but it isn't enough according to the academic criterion.
     For studying the History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Mr Hu thinks highly of its social effects , although he persists that to study the History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is freely, he puts a limit on certain questions very tactfully; Although he lays stress on that summing up the historical experience is very important for the service for the social reality, he always avoids studying some problems for the current social reality, always relates something good more about the History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 and seldom refers to something passive. Thus, we can say that Mr Hu is rather an excellent propagandist than a historian for the studying the History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In his later years of life, in respect to the Modern History of China and the History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Mr Hu put forward many new ideas different from the ones he did before. That is called the "political reform in his later years " of Hu Sheng by some scholars, and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conception of history of him has changed a lot. In fact, it doesn't so. Mr Hu thinks that he upholds historical materialism in his research of history, and the conception of history of him is more often the revolutionary conception of history, what it emphasizes is the pragmatism, but for the historical materialism , its single aims is to search the truth. The new idea of his later years doesn't mean the change in his conception of history. As a matter of fact, what he implies is to include the new model of modernization with the old model of the revolutionary conception of history, to make the theory of modernization a part of the old model of history, at the same time, to realize the new model revolutionized and the old model modernized, and at last to construct a model of history reflecting the reality. In fact, this presents the adaptability and pragmatism of the revolutionary conception of history.
     As time went by, many academic achievements of Mr Hu needs to be re-study, but this doesn't mean that he makes little contribution to the research of history. For him, we couldn't appraise him by the criterion of a pure scholar, and in a great degree, his academic research provides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propaganda of the theory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For the most time, he makes a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victory of the Chinese Revolutionary and the stale political environment, and in general, most scholars can't match this effect. He fulfils his historical mission according to his historical role.
引文
[1]胡绳去世后,郑惠欲为其作传,未及着手便去世。
    [2]《<胡绳全书>第七卷代引言——在<胡绳全书>座谈会上的发言》,《胡绳全书》第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胡绳全书》第二卷引言,第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2]《胡绳文集》(1935—1948)自序,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年。
    [3]《胡绳全书》第二卷引言,第3页。
    [4]李普:《悼胡绳》,《思慕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下同)。第126页。
    [1]吴江:《胡绳病中来信和他最后关注的一个问题》,《炎黄春秋》,2001年第1期。
    [2]李普:《悼胡绳》,《学术界》,2002年第1期,第234页。
    [3]李一蠡:《胡绳周扬现象》,《炎黄春秋》,2002年第7期。
    [4]高华:《略论胡绳晚年的思想变化》,《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10期。
    [5]石仲泉:《与时俱进:胡绳学术晚年的新辉煌》,《襄樊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第13-14页。
    [6]王文滋:《透视“胡绳现象”》,《人文杂志》,2003年第3期。
    [7]王梦奎:《领导老师“同学”》,《思慕集》,第50页。
    [1]石仲泉:《胡绳:当今学术界一个重要学派的杰出代表》,《中共党史研究》,2001年第1期。
    [2]余三定:《为了时代和人民的需要而学术论胡绳的治学精神》,《学术界》,2002年第3期。
    [3]郑惠、徐宗勉:《胡绳理论生涯六十年》,《程门立雪忆胡绳》,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张海鹏、龚云:《中国近代史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张海鹏、赵庆云:《试论胡绳的中国近代史研究》,《历史研究》,2008年第2期。
    [3]张海鹏:《胡绳与近代史研究所——胡绳同志逝世一周年的怀念》,《近代史研究》,2002年第1期。
    [4]徐晓旭:《胡绳晚年历史观的变化》,《南通工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5]石仲泉:《与时俱进:胡绳学术晚年的新辉煌》,《思幕集》;于文善:《胡绳先生晚年学术思想研究简论》,《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王文滋:《胡绳晚年论近代史上的中国现代化问题》,《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3第5期;文滋博士论文:《胡绳晚年学术思想研究》。
    [1]傅怀锋:《胡绳晚年历史观散论》,《故乡》网站,2002-06-26。
    [2]周一平:《胡绳中共党史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中共党史研究》,2005年第4期。
    [3]于文善:《胡绳先生晚年学术思想研究简论》,《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4]王文滋:《胡绳晚年论建国后党史的分期》,《石油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1]林蕴辉:《胡绳晚年对新民主主义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思考拾零》,《历史研究》,2002年第3期。
    [2]杨奎松:《资本主义化,还是现代化?——读胡绳遗稿札记》,《现代化研究》,2002年第1期。
    [3]邱路(杨奎松):《国民党代表谁?》《读书》,2002年第4期。
    [4]徐宗勉:《胡绳史论二题》,《历史研究》,2002年第3期。
    [5]侯且岸:《评胡绳的史学思想》,《当代中国的“显学”》,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0年版,第229-232页。
    [6]郑惠,徐宗勉:《胡绳理论生涯六十年》;郑惠:《胡绳的读书和治学生活》,见《程门立雪忆胡绳》。
    [1]吕希晨:《论胡绳的历史唯物主义文化观》,《哲学研究》,2000年第7期。
    [2]龚育之:《送别归来琐忆》,《思慕集》,第268-311页。
    [3]丁伟志:《解放思想的表率》,《思幕集》,第1-25页
    [4]沙健孙:《坚持科学的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真理的追求》,1999年第3期;《一个至关重要的全局性问题——对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重要意义的再认识》,《中流》,1999年第4期;《马克思主义,还是庸俗生产力论?》《中流》,1999年第12期,范庥:《能够这样论证吗?》,《中流》1999年第4期;黄如桐:《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就岂容否定》,《中流》,1999年第4期;《最光辉的胜利之一》,《真理的追求》,1999年第10期。
    [5]何秋耘:《清澈与幽深交融——读胡绳<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再评价>》,《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5 期;温璋平:《岂能如此曲解》,《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5期;
    何诚:《读<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再评价>》,《中共党史研究》,1999年第6期;
    邱路:<请放下你的棍子——质疑沙健孙教授对胡绳先生的批判>,《百年潮》,2000年第1期;
    林庭芳:《应当尊重胡绳教授的原意》,《中共党史研究》,2000年第1期。另外,关于这一论争的具体情况可参阅刘建国的《近廿年来中国学术界关于民粹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的争论》,《中州学刊》,2006年第6期。
    [1]石仲泉:《与时俱进:胡绳学术晚年的新辉煌》,《思慕集》,第70-71页。
    [1]张天行:《温胡老教诲 思开拓进取——关于胡老的断想》,《思慕集》,第158页。
    [1]《胡绳全书》第二卷引言,第2页。
    [1]《在中国共产党建党七十五周年时的讲话》,《胡绳全书》第七卷,第151页。
    [2]鹿鸣:《胡绳<淮阴市志>寻祖迹》,《江苏地方志》,1997年第4期。
    [3]《谈谈我的个人经历》,《胡绳全书》第七卷,第140页。
    [4]蒋纪序:《大师夙愿今日酬——为胡绳同志寻找母校小记》,《档案与建设》,2002年第1期。
    [5]金冲及:《忆胡绳同志》,《思慕集》,第207页
    [6]《漫谈<八十自寿铭>》,《胡绳全书》第七卷,第181页。
    [7]《笔耕丰歉说当年》,《胡绳全书》第七卷,第157页。另有说法云胡绳此时入省立苏州中学师范科学习,见《钟山风雨》2005年第5期《胡绳在苏州修养记事》。此处以胡绳自述为准。
    [8]鞯纪序:《大师夙愿今日酬——为胡绳同志寻找母校小记》,《档案与建设》,2002年第1期。
    [1]《日落之歌》,《胡绳全书》第七卷,第248-249页,
    [2]郑惠:《师门忆语》,《程门立雪忆胡绳》,第102页。
    [3]《忆苏州(六)》,《胡绳诗存》(增订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6年版,第110页。
    [4]此处胡绳记忆有误,《日落之歌》写于1932年10月9日就,该诗发表于1932年10月24日《中华日报》(上海)副刊“小贡献”署名项紫荻;1933年苏州中学《苏中校刊》(苏州)刊载,署名项志逖,可参见《胡绳全书》第七卷,第249页。
    [1]《笔耕丰歉说当年》,《胡绳全书》第七卷,第156页。
    [2]郑惠:《师门忆语》,《程门立雪忆胡绳》,第107页。
    [3]《笔耕丰歉说当年》,《胡绳全书》第七卷,第156页。
    [4]周治华:《胡绳在苏州修养记事》,《钟山风雨》,2005年第5期。
    [1]《笔耕丰歉说当年》,《胡绳全书》第七卷,第157页。
    [2]《谈谈我的个人经历》,《胡绳全书》第七卷,第140页。
    [3]《大学哲学》,《胡绳全书》第七卷,第285页。
    [4]《大学哲学》,《胡绳全书》第七卷,第283页。
    [5]《笔耕丰歉说当年》,《胡绳全书》第七卷,第157页。
    [6]魏久明:《胡绳同志最后的日子里》,《百年潮》,2000年第12期,第28页。
    [1]《笔耕丰歉说当年》,《胡绳全书》第七卷,第158页。
    [2]《漫谈自学经验及其他》,《胡绳全书》第三卷(下),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8年版,第769-770页。
    [3]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前期,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文化界中成立了一些秘密组织,如:在文学艺术工作者中的组织称为“左联”,在社会科学工作者中的组织称为“社联”,在教育工作者中的组织称为“教联”,在世界语工作者中的组织称为“语联”。1935年下半年胡绳离开学校到上海时,“语联”尚未解散。
    [4]笔者所见的《新文字的理论和实践》是大众文化出版社于1936年11月出版的版本,胡绳在《笔耕丰歉说当年》中说“我最早写的一本书没有留下来。我和叶籁士一起搞世界语,搞汉字拉丁化,写了一本宣传拉丁化的书”,大概就是指这本书。(参见《胡绳全书》第七卷第159页)
    [5]《笔耕丰歉说当年》,《胡绳全书》第七卷,第159页。
    [1]郑惠:《程门立雪忆胡绳》,第109页。
    [2]龚育之:《送别归来琐忆》,《思慕集》,第276页。
    [3]《我对于现阶段中国思想的意见》,《胡绳全书》第一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8年版,第29页。
    [4]《后方民众的总动员》,生活书店总经销(原书未表明出版社,应为生活书店出版),民国二十六年十月初版,第23页。
    [1]《在中国共产党建党七十五周年时的谈话》,《胡绳全书》第七卷,第152页。
    [2]段明贵:《胡绳和他的“女儿”》,《思幕集》,第246页。
    [3]胡绳:《五十年前路过广元》,《四川党史》,1995年第4期。
    [4]《笔耕丰歉说当年》,《胡绳全书》第七卷,161页。
    [5]胡绳:《五十年前路过广元》,《四川党史》,1995年第4期。
    [6]王益:《深切悼念胡绳同志》,《思慕集》,第32页。
    [1]《香港杂忆》,《胡绳全书》第七卷,186页。
    [2]《大众生活》主张团结抗战,主张在抗日战争中实现民主进步。像茅盾的著名长篇小说《腐蚀》就是在该刊上连载的作品。《大众生活》除了主要在港澳发行外,在海外华侨中也拥有很多读者,是香港比较有影响的杂志之一。
    [3]《评冯友兰著<新世训>》,《胡绳全书》第一卷(上),第144页。
    [4]《笔耕丰歉说当年》,《胡绳全书》第七卷,第163页。
    [5]《笔耕丰歉说当年》,《胡绳全书》第七卷,第165页。
    [1]汝信:《独具特色的思想文化评论》,《中共党史研究》,1999年第2期,第10页。
    [2]《笔耕丰歉说当年》,《胡绳全书》第七卷,165页。
    [1]《笔耕丰歉说当年》,《胡绳全书》第七卷166-167页。
    [2]胡绳认为胡骑踏入中原和日本侵略中国在性质和历史意义上有着本质的区别,但就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地区引起的种种反响来说,也确有和现实某些相似的地方。
    [3]《胡绳全书》(第五卷),引言第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4]据胡绳在《笔耕丰歉说当年》中回忆道,当时虽然没有看到现在可以在《毛泽东文集》中发表的当时的内部讲讯,但也接触到了这方面的情况,知道中央有精神,符合毛泽东的《论联合政府》的思想。
    [1]《胡绳全书》第五卷,引言第3页。
    [2]郑惠:《师门忆语》,《程门立雪忆胡绳》,第118-119页。
    [3]郑忠:《理论、历史和现实的有机结合——在<胡绳全书>座谈会上的发言》,《中共党史研究》,1999年第2期。
    [1]《胡绳全书》第五卷,引言第5页。
    [2]《香港杂忆》,《胡绳全书》第七卷,第190-191页。
    [3]《香港杂忆》,《胡绳全书》第七卷,第190-191页。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1898-1949),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9年版,第755页。
    [2]《香港杂忆》,《胡绳全书》第七卷,第191-192页。
    [3]胡绳:《忆韩练成将军——并记一次小寻常的旅行》,《百年潮》,1997年第2期,第28-29页。
    [4]新华社:《胡绳同志生平》,《思幕集》第342页。
    [5]郑惠:《师门忆语》,《程门立雪忆胡绳》,第130页。
    [6]近代史研究所是1950年5月在华北大学历史研究室的基础上建立的。1953年经毛泽东批准,党中央决定成立一个中国历史问题研究委员会。它是党内讨论中国历史问题的机构,由陈伯达任主任。后决定在中国科学院成立三个历史研究所,一所以郭沫若为所长,二所以陈垣为所长,以此为序,近代史所改称第三所。
    [7]郑惠:《师门忆语》,《程门立雪忆胡绳》,第130页。
    [1]《胡绳全书》第二卷引言,第2-3页。
    [2]龚育之:《送别归来琐忆》,《思慕集》第274页。
    [1]龚育之:《送别归来琐忆》,《思慕集》,第281页。
    [2]《笔耕丰歉说当年》,《胡绳全书》第七卷,第175页。
    [1]《扫地》,《胡绳诗存》(增订本),第15页。
    [2]王梦奎:《领导老师“同学”》,《思慕集》第47页。
    [3]王梦奎:《领导老师“同学”》,《思慕集》第47页。另有郑惠回忆为1969年6月之说,参见郑惠:《程门立雪忆胡绳》,第134-135页。
    [4]王梦奎:《领导老师“同学”》,《思慕集》,第47页。
    [5]郑惠:《师门忆语》,《程门立雪忆胡绳》,第134页。
    [1]郑惠:《师门忆语》,《程门立雪忆胡绳》,第137页。
    [2]胡绳:《梦回故寓》,《胡绳诗存》(增订本)第15页。
    [1]胡绳:《过天安门》,《胡绳诗存》(增订本)第41页。
    [2]《笔耕丰歉说当年》,《胡绳全书》第七卷,第175-176页。
    [3]《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序言,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1]《笔耕丰歉说当年》,《胡绳全书》第七卷,第177-178页。
    [1]新华社:《胡绳同志生平》,《思慕集》,第344页。
    [1]《论客的丑脸谱》,最初刊载于1936年9月5日《生活知识》(上海),第二卷第8期,见《胡绳全书》第一卷(下),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8年版,第744页。
    [2]《胡绳全书》第五卷引言,第2页。
    [3]《谈谈我的个人经历》,1994年10月27日接受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采访的录音记录整理稿,见《胡绳全书》第七卷,第141页
    [1]《胡绳全书》第五卷,第112页。
    [2]胡绳讨论历史上入侵中原的少数民族是以中国现有版图为范围,历史上虽为中国的一部分,但现在不属于中国版图的地区上的民族不属于他在这个问题上的讨论范围。他声明:(中国)虽然和那遥远的两方的中亚细亚以至欧洲,和那东方南方海上的日本、南洋,和那西南方的安南、缅甸,在历史上也都发生过交战征服,通商贸易,文化交流等等关系,但这些都不在本文(《两千年间》)内谈到了。(蒲韧:《两千年间》,开明书店,民国36年5月第3版,第119页)
    [1]《两千年间》,第136页。
    [2]《两千年间》第149页。
    [3]《论鸦片战争》,最初刊载于1940年2月15日《理论与现实》(重庆),第1卷第4期,见《胡绳全书》第一卷(上),第389页。
    [1]“七大恨”不过是满人兴兵的借口而己,而胡绳却认为“七大恨”是满人兴兵反明的原因。
    [2]《胡绳全书》第五卷,第107页。胡绳的这些观点出自其一个固定的看法:只要是反对强势地位的统治者都是革命的,他把本来属于种族之间矛盾的问题都归根于阶级问题。晚年对此类事情的看法有所改观,承认这些历史事件并非仅仅是阶级矛盾,也存在着种族矛盾。
    [3]《两千年间》,第139页。
    [4]《两千年间》第142-143页。
    [1]《两千年间》第144页。
    [2]《两千年间》第144页。
    [3]《报复》,最初刊载于1935年4月20日《芒种》(上海),第4期,见《胡绳全书》第一卷(下),第736页。
    [4]《两千年间》第144页。
    [5]《两千年间》第150页。
    [6]《两千年间》第152页。
    [1]《两千年间》第153-154页。
    [2]《两千年间》第146页。
    [3]《两千年间》第149页。
    [4]《两千年间》第147页。吴三桂并没有被列入《贰臣传》,大概胡绳对这部分史实不是很清楚。
    [1]《两千年间》第148页。
    [2]《两千年间》第145页。
    [3]《两千年间》第159页。
    [1]《两千年间》第159-160页。
    [2]《两千年间》第160页。
    [3]《两千年间》第160页。
    [4]《两千年间》第154页。
    [1]《两千年间》第162-163页。
    [1]《不再幻想,不再上当》,最初刊载于1947年12月4日《群众》(香港)第45期,见《胡绳全书》第一卷(下),第689页。
    [2]该书最初出版与1948年在香港出版,笔者未能找到最初的版本。甚至建国前的版本笔者也只找到了一种上海书店出版的“民国丛书”中的那个版本,但该版未能标出出版年月,故在本文写作中,笔者以《胡绳全书》第五卷收入的北京第七版为准,同时参考上海书店出版的该书,如采用该书部分文字,则用注释的形式标出。
    [3]《胡绳全书》第五卷,第160页。
    [1]《胡绳全书》第五卷,第172页。
    [2]《胡绳全书》第五卷,第167页。
    [3]《胡绳全书》第五卷,第228-229页。
    [1]《胡绳全书》第五卷,第312-313页。
    [2]《胡绳全书》第五卷,第313页。
    [3]《胡绳全书》第五卷,第317页。
    [4]《胡绳全书》第五卷,第223页。
    [1]《胡绳全书》第五卷,第383页。
    [2]日本黑龙会于1901年2月3日成立,其宗旨是:回顾东亚的大局和帝国的天职,为实行兴降东亚的经纶,挫折两力东渐之势,目前的急务是先与俄国开战,在东亚将其击退,把满洲、蒙古、西伯利亚连成一片,建设经营大陆的基础。这一地区有著名的大河黑龙江,所以定会名为“黑龙会”,黑龙会的创建者和领袖是内田良平。
    [3]《胡绳全书》第五卷,第293页。
    [1]《胡绳全书》第五卷,第172页。
    [2]《胡绳全书》第五卷,第224页。
    [3]《胡绳全书》第五卷,第225页。
    [1]《笔耕丰歉说当年》,《胡绳全书》第七卷,第172页。
    [1]《两千年间》,第12页。
    [2]《两千年间》,第19页。
    [3]《两千年间》,第20页。
    [4]《两千年间》,第16页。
    [1]《两千年间》,第34页。
    [2]《两千年间》,第38页。
    [3]《两千年间》,第43页。
    [1]参见吴雁南等主编:《中国近代社会思潮》(1840-1949)第四卷,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8年版,第124页。
    [1]钱穆:《文化与教育》,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5-66页。
    [2]钱穆:《文化与教育》,第82页。
    [3]《两千年间》,第33-34页。
    [1]《评钱穆著<文化与教育>》,最初刊载与1944年2月25日《群众》(重庆)第9卷第3、4期,署名沈有谷。见《胡绳全书》第一卷(上),第216页。
    [2]钱穆:《文化与教育》,第73页。
    [3]《评钱穆著<文化与教育>》,《胡绳全书》第一卷(上),第228页。
    [1]钱穆:《文化与教育》,第69页。
    [2]钱穆:《文化与教育》,第9页。
    [3]《评钱穆著<文化与教育>》,《胡绳全书》第一卷(上),第217页。
    [1]《评钱穆著<文化与教育>》,《胡绳全书》第一卷(上),第218页。
    [2]钱穆:《文化与教育》,第6页。
    [3]《评钱穆著<文化与教育>》,《胡绳全书》第一卷(上),第211页。
    [4]郑大华:《抗战时期钱穆的文化复兴思想及计价》,《齐鲁学刊》,2006年第2期,第24页。
    [5]田亮:《抗战时期史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4月第1版,第269页。
    [1]《论历史与现实问题的关联》,最早刊载于1944年重庆出版的某刊物上,刊名失记。见《胡绳全书》第一卷(上),第268-269页。
    [2]《两千年间》,第76页。
    [1]《两千年间》,第76页。
    [2]《两千年间》,第95页。
    [3]《两千年间》,第95页。
    [1]《两千年间》,第87页。
    [2]《两千年间》,第89页。
    [3]《两千年间》,第86页。
    [4]《新唐书·食货志》于天宝五载下如此云。转引自杜维运:《史学方法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第224页。
    [5]《旧唐书·玄宗本纪》。转引自杜维运:《史学方法论》,第224页。
    [1]札维运:《史学方法论》,第224-225页。
    [2]《两千年间》,第91页。
    [3]《两千年间》,第80页。
    [4]《两千年间》,第85页。
    [5]《两千年间》,第99-100页。
    [1]转引自《两千年间》,第94页。
    [2]《两千年间》,第94页。
    [3]《两千年间》,第101-102页。
    [1]《两千年间》,第103页。
    [1]《两千年间》,第107页。
    [2]《两千年间》,第107页。
    [1]《两千年间》,第111页。
    [2]《两千年间》,第112页。
    [1]张海鹏,赵庆云:《试论胡绳的中国近代史研究》,《历史研究》,2008年第2期,第15页。
    [2]《两千年间》,第116页。
    [1]《民主建国会成立大会纪要》,《平民》,1946年1月1日。
    [1]《两千年间》,第166页。
    [2]《两千年间》,第167页。
    [3]《两千年间》,第172页。
    [4]《两千年间》,第171页。
    [5]《两千年间》,第172页。
    [6]《两千年间》,第170页
    [1]《论“第三方面”》,最初刊载于1946年11月28日《文萃》(上海)第2年(疑为“卷”)第10期,署名公孙求之。见《胡绳全书》第一卷(下)第631页。
    [1]《康有为与戊戌维新》,最初刊载于1948年1月15日、2月15日《读书与出版》(上海),第3年(疑为“卷”)第1、2期。见《胡绳全书》第一卷(上),第436-440页。
    [2]《要民主就要“造反”》,最初刊载于1947年12月1日《自由丛刊》(香港)第9辑,署名沈友谷。见《胡绳全书》第一卷(下),第678-680页。
    [1]《要民主就要“造反”》,《胡绳全书》第一卷(下),第680页。
    [2]《要民主就要“造反”》,《胡绳全书》第一卷(下),第681页。
    [1]《关于“第三条道路”的破产》,最初刊载于1948年1月17日《正报》(香港)第72期,署名李岱青。见《胡绳全书》第一卷(下),第710页。
    [2]张海鹏、赵庆云:《试论胡绳的中国近代史研究》,《历史研究》,2008年第2期,第14页。
    [1]《“五四”运动论》,最初刊载于1937年5月5日《新学识》(上海)第1卷第7期。见《胡绳全书》第一卷(上),第40、41页。
    [2]《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原载1949年5月4日《进步青年》创刊号,署名蒲韧。见《胡绳全书》第二卷,第3页。
    [3]《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胡绳全书》第二卷,第4页。
    [1]《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胡绳全书》第二卷,第3-4页。
    [2]《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胡绳全书》第二卷,第5页。
    [1]《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胡绳全书》第二卷,第6页。
    [2]《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胡绳全书》第二卷,第7页。
    [3]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邓小平文选》(1975-1982),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3年版,第138页。
    [1]该数目仅以书中明确标出的注释为准。
    [1]转引自:《邹韬奋同志一生的工作和斗争》,《胡绳全书》第二卷,第171页。
    [1]1990年胡绳编了《胡绳文集(1935-1948)》,1994年又编了《胡绳文集(1979-1994)》。这两本文集经过一些补充后列为《胡绳全书》的第一卷和第三卷。而第二卷收录的是这两卷之间留下的1949年到1978年的一个空白。但据胡绳自己讲“有文章可以供编辑的却只有13年,即1949年到1961年”。
    [2]《以五四运动中的先驱者们做榜样》,原载1954年5月4日《中国青年报》。见《胡绳全书》第二卷,第166页。
    [3]《以五四运动中的先驱者们做榜样》,见《胡绳全书》第二卷,第167页。
    [1]《泪洒京门》,《现代家庭》1987年第12期。转引自胡尚元《建国初史学界的武训批判述论》,《安徽史学》2005年第2期,第77页。
    [1]《新华半月刊》,1951年第4卷第2期,第398页。
    [2]转引自《毛泽东传(1949-1976)》,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3年版,第102页。
    [3]袁晞:《<武训传>批判纪事》,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0年,第88-89页。
    [4]毛泽东:《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毛泽东选集》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7年版,第47页。
    [1]《为什么歌颂武训是资产阶级反动思想的表现》,《枣下论丛》(增订本),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8年版,第52-53页。
    [2]《为什么歌颂武训是资产阶级反动思想的表现》,《枣下论丛》,第53页。
    [3]《为什么歌颂武训是资产阶级反动思想的表现》,《枣下论丛》,第49页。
    [1]转引自胡绳:《为什么歌颂武训是资产阶级反动思想的表现》,《枣下论从》,第50-51页。
    [2]《论民族自决权》,《列宁全集》第2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8年版,第401页。
    [3]《为什么歌颂武训是资产阶级反动思想的表现》,《枣下论丛》,第51页。
    [4]毛泽东:《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47页。
    [5]《为什么歌颂武训是资产阶级反动思想的表现》,《枣下论丛》,第53页。
    [1]《为什么歌颂武训是资产阶级反动思想的表现》,《枣下论丛》,第54页。
    [2]《为什么歌颂武训是资产阶级反动思想的表现》,《枣下论丛》,第55页。
    [3]《为什么歌颂武训是资产阶级反动思想的表现》,《枣下论丛》,第55页。
    [4]《为什么歌颂武训是资产阶级反动思想的表现》,《枣下论丛》,第55-56页。
    [1]转引自黄清源、姜林祥:《武训评传》,第92页。山东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2]《为什么歌颂武训是资产阶级反动思想的表现》,《枣下论丛》,第57页。
    [3]《为什么歌颂武训是资产阶级反动思想的表现》,《枣下论丛》,第61页。
    [4]《为什么歌颂武训是资产阶级反动思想的表现》,《枣下论丛》,第62页。
    [1]1985年9月5日,在北京全国政协礼堂举行了有四百多为专家参加的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和基金会成立大会。会上胡乔木作了重要讲话,他说:“解放初期,也就是一九五一年,曾经发动过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这个批判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我们现在不对武训本人和电影进行全面的评价,但我可以负责任地说明:当时的这种批判是非常片面的,非常极端的和非常粗暴的。因此这个批判不但不能认为完全正确,甚至也不能认为基本正确。”还说“武训这个人物应该如何评价,这是一个历史学的问题,需要不抱任何成见加以重新研究”。(见《人民日报》,1985年9月6日第1版)
    [2]《胡绳全书》第二卷,引言第3页。
    [1]杨寿堪,王成兵:《实用主义在中国》,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页。
    [1]《新文化运动的根、枝叶和所需要的阳光——为欢迎胡适之先生回国而作》,最初刊载于1946年8月《中国建设》(上海)第2期,署名蒲韧。见《胡绳全书》第一卷(上),第313页。
    [2]《制宪不如散会》,最早刊载于1946年12月12日《文萃》(上海)第2年第10期,署名公孙求之。见《胡绳全书》第一卷(下),第638页。
    [1]参见《笔耕丰歉说当年》,《胡绳全书》第七卷,第169页。
    [2]《新文化运动的根、枝叶和所需要的阳光——为欢迎胡适之先生回国而作》,《胡绳全书》第一卷(上),第318页。
    [1]胡适:《易卜生主义》,杨犁编:《胡适文萃》,北京:作家出版社19991年版,第737页。
    [1]胡适:《易卜生主义》,《胡适文萃》,第742页。
    [2]胡适:《易卜生主义》,《胡适文萃》,第731页
    [2]胡适:《不朽——我的宗教》,《胡适文萃》,第725页。
    [1]胡适:《不朽——我的宗教》,《胡适文萃》,第726页。
    [2]胡适:《不朽——我的宗教》,《胡适文萃》,第728页。
    [3]《论胡适派腐朽的资产阶级人生观》,《枣下论丛》,第65页。
    [4]《论胡适派腐朽的资产阶级人生观》,《枣下论丛》,第63页。
    [5]《论胡适派腐朽的资产阶级人生观》,《枣下论丛》,第64页。
    [6]转引自:《论胡适派腐朽的资产阶级人生观》,《枣下论丛》,第64页。
    [1]转引自:《论胡适派腐朽的资产阶级人生观》,《枣下论丛》,第64页。
    [2]《论胡适派腐朽的资产阶级人生观》,《枣下论丛》,第81页。
    [3]《论胡适派腐朽的资产阶级人生观》,《枣下论丛》,第81页。
    [1]《论胡适派腐朽的资产阶级人生观》,《枣下论丛》,第81页。
    [2]《论胡适派腐朽的资产阶级人生观》,《枣下论丛》,第78页。
    [3]《论胡适派腐朽的资产阶级人生观》,《枣下论丛》,第78页。
    [4]《论胡适派腐朽的资产阶级人生观》,《枣下论丛》,第68页。
    [1]《论胡适派腐朽的资产阶级人生观》,《枣下论丛》,第64-65页。
    [2]《论胡适派腐朽的资产阶级人生观》,《枣下论丛》,第65页。
    [1]《唯心主义是科学的敌人》,《枣下论丛》,第85页。
    [2]《唯心主义是科学的敌人》,《枣下论丛》,第85页。
    [3]《唯心主义是科学的敌人》,《枣下论丛》,第85页。
    [4]《唯心主义是科学的敌人》,《枣下论丛》,第86页。
    [5]陈少明曾在《知识谱系的转换》一文中指出:“胡的兴趣是把抽象还原成具体,他最不喜欢的东西中,一定包含有‘抽象'”。(参见《学人》十三辑中此文的相关内容)另外,陈少明在:《等待刺猬》(《开放时代》总第117期)一文中对此有更进一步的阐述。萧功秦在分析胡适对问题与主义的思考时,也指出,胡适反对的是抽象和抽象化。游艳玲在《学术研究》2006年第6期上发表的《反抽象:胡适方法论的努力》对此问题有较为全面的研究。
    [1]《唯心主义是科学的敌人》,《枣下论丛》,第97页。
    [2]丁晓山:《海外学者对“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不同意见》,《中华读书报》,2001年3月14日。
    [1]转引自:《唯心主义是科学的敌人》,《枣下论丛》,第102页。
    [2]《唯心主义是科学的敌人》,《枣下论丛》,第102页。
    [3]《唯心主义是科学的敌人》,《枣下论丛》,第103页。
    [4]耿云志、闻黎明编:《现代学术史上的胡适》,北京:三联书店,1993年版,第147页。
    [1]《社会历史的研究怎样成为科学——论现代中国资产阶级唯心主义历史学在这个问题上的混乱观念》,《枣下论丛》,第147页。
    [2]杜维运:《史学方法论》,第149页。
    [1]《笔耕丰歉说当年》,《胡绳全书》第七卷,第175页。
    [2]龚育之:《送别归来琐忆》,《思慕集》,第274页。
    [3]该文在收入《枣下论丛》书时,持该说法,在收入《胡说全书》第二卷时,用注释的方式给予更正,“吴稚晖的这件丑事是章太炎的文章揭发的,但后来有人认为不是事实”。(参见《胡绳全书》第二卷,第192页)
    [4]参见《胡绳全书》第二卷,第192-194页
    [5]《谈谈我的个人经历》,《胡绳全书》第七卷,第149-150页。
    [1]《<中国近代史>评介》,《胡绳全书》第七卷,第353-355页。
    [2]张海鹏、赵庆云:《试论胡绳的中国近代史研究》,《历史研究》2008年第2期,第5页。
    [1]《论鸦片战争》,《胡绳全书》第一卷(上),第390页。
    [2](日)狭间直树:《难忘胡绳先生》,《思慕集》,第339页。
    [1]《<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香港初版序言》,《胡绳全书》第五卷,第151页。
    [2]《胡绳全书》第五卷,第189页。
    [3]张海鹏、赵庆云:《试论胡绳的中国近代史研究》,《历史研究》2008年第2期,第10页。
    [4]这个观点并不是胡绳的首创,在建国前已有一些史学著作把鸦片战争看作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1]《胡绳全书》第五卷,第362页。
    [2]《笔耕丰歉说当年》,《胡绳全书》第七卷,第172页。
    [1]张海鹏、赵庆云:《试论胡绳的中国近代史研究》,《历史研究》2008年第2期,第13页。
    [2]笔者收集民国时期中国近代历史著作,有《近百年本国史》(沈昧之编,1940年世界书局版)、《简明近百年本国史》)(施瑛编著,上海日新出版社1947年版)等:另有数十部中学历史教材,涉及到近代史部分标题多以“中国近世史”为题,名称极为不统一。
    [3]张海鹏:《胡绳与近代史研究所》,《思慕集》,第170页。
    [4]张海鹏:《胡绳与近代史研究所》,《思慕集》,第171页。
    [5]《胡绳全书》第五卷,第149页。
    [1]张海鹏:《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回顾》,《追求集——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的探索》,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109页。
    [1]《胡绳全书》第五卷,第436页。
    [2]《胡绳全书》第五卷,第445页。
    [3]《胡绳全书》第五卷,第445-447页。
    [1]《胡绳全书》第五卷,第452页
    [2]《胡绳全书》第五卷,第460-461页。
    [3]《胡绳全书》第五卷,第461-462页。
    [4]《胡绳全书》第五卷,第471页。
    [5]《胡绳全书》第五卷,第471-472页。
    [1]《胡绳全书》第五卷,第473页。
    [2]《胡绳全书》第五卷,第475页。
    [3]《胡绳全书》第五卷,第475-477页。
    [1]《胡绳全书》第五卷,第501页。
    [1]《胡绳全书》第五卷,第438页。
    [2]《胡绳全书》第五卷,第440-441页。
    [3]《胡绳全书》第五卷,第439页。
    [4]《胡绳全书》第五卷,第442页。
    [5]《胡绳全书》第五卷,第444页。
    [1]吕思勉:《中国近代史讲义》,《吕著中国近代史》,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3页。
    [2]《论鸦片战争》,《胡绳全书》第一卷(上),第406页。
    [3]转引自《胡绳全书》第五卷,第322页。
    [1]《胡绳全书》第五卷,第322页。
    [2]《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胡绳全书》第二卷,第3页。
    [3]《中国近代历史的分期问题》,《胡绳全书》第二卷,第153页。
    [4]《中国近代史绪论——中国近代史讲座》,《胡绳全书》第二卷,第215页。
    [5]《中国近代史绪论——中国近代史讲座》,《胡绳全书》第二卷,第216页。
    [1]《中国近代史绪论——中国近代史讲座》,《胡绳全书》第二卷,第216页。
    [2]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31页。
    [3]《中国近代历史的分期问题》,《胡绳全书》第二卷,第163页。
    [1]林敦奎:《中国人民大学第六次科学讨论会上关于“中国近代历史分期问题的讨论”》,《历史研究》1956年第7期。
    [1]引自2008年12月8日张海鹏先生在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做《关于中国近代史分期诸问题》学术讲座。
    [2]转引自《胡绳全书》第二卷第158页。
    [3]《中国近代历史的分期问题》,《胡绳全书》第二卷,第158页。
    [4]《中国近代历史的分期问题》,《胡绳全书》第二卷,第159页。
    [1]《中国近代历史的分期问题》,《胡绳全书》第二卷,第163-164页。
    [2]张海鹏、赵庆云:《试论胡绳的中国近代史研究》,《历史研究》,2008年第2期,第20页。
    [3]张海鹏、赵庆云:《试论胡绳的中国近代史研究》,《历史研究》,2008年第2期,第17页。
    [4]该书的写作以胡绳为主,其中有四章是在别人提供的资料和初稿的基础上改写的(苏沛:第14章、16章和17章;滕文生:第15章)。参见《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序言。
    [5]郑惠:《师门忆语》,《程门立雪忆胡绳》,第145页。
    [1]《笔耕丰歉说当年》,《胡绳全书》第七卷,第176页。
    [2]王震:《学习历史,发扬爱国主义精神》,《红旗》,1982年第2期。
    [3]祁龙威:《坚持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研究中国近代史》,《红旗》,1982年第2期。
    [4]陈铭康、郑则民:《谈谈对<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看法》,《近代史研究》1982年第4期。
    [1]《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序言,人民出版社1981年6月第1版
    [2]可参见李侃:《中国近代“终”于何时》,1982年11月17日《光明日报》;
    曾景忠:《中国近、现代史划期问题述评》,《百科知识》1983年第10期;
    来新夏:《中国近代史分期问题讨论综述》,《文史知识》1984年第9期。
    [3]持这种意见的主要以李时岳为主要代表。
    [4]《关于撰写<从五四运动道人民共和国成立>一书的谈话——关于编写中应当着重研究的四个问题》,《胡绳全书》第七卷,第73页。
    [1]《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序言,第5-6页。
    [1]《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序言,第3页。
    [2]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毛泽东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年,第595页。
    [1]郑惠:《师门忆语》,《程门立雪忆胡绳》,第145页。
    [2]《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下),第544页。
    [3]庄竺华:《光绪皇帝是洋务派吗?——读胡绳、苏沛二同志著文有感》,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2期。
    [1]《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下),第645页。
    [2]《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下),第672页。
    [1]《学习祖国历史建设精神文明——史学工作者座谈<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读书》1982年11期,第14页林增平语。
    [2]《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广泛传播导致对中国近代史研究产生一些不利的影响,这个责任不应该由胡绳来承担,但胡绳本人认为自己的这部书就是“中国近代史”。有次胡绳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有人问为什么不把《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定名为“中国近代史”。胡绳回答到自己是“私人修史”,还是不叫“中国近代史”为好。(据张海鹏2008年12月8日在南开大学讲座内容)
    [1]《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下),第644页。
    [1]《胡绳全书》第六卷(上),第57-58页。
    [2]《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上),第54页。
    [3]《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上),第55页。
    [1]转引自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北京: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2005年7月北京第2版,第294页。
    [2]三元里民众抗英事件,无疑是一件值得百年称颂的事件,但将之提升至民族主义或爱国主义层次上去,则有拔高的趋向。
    [3]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第312页。
    [1]《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下),第850页。
    [2]赵矢元、李喜所:《评<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4期,第32页。
    [3]《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上),第101-102页。
    [1]《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上),第102页。
    [2]《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上),第106页。
    [1]《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上),第132页。
    [2]《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上),第133页。
    [3]《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上),第95页。
    [1]《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上),第129页。
    [2]祁龙威:《坚持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研究中国近代史》,《红旗》1982年第2期。
    [3]《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下),第560页。
    [4]参见刘景泉:《北京民国政府议会政治研究》,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62页。
    [5]参见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之相关内容。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版。
    [1]石仲泉:《与时俱进:胡绳学术晚年的新辉煌》,《思慕集》,第66页。
    [2]笔者认为,中共党史应该是属于中国近代史学科下的一个专门史,但实际上二者差别很大,胡绳自己也明确提出中共党史与中国近代史不是一个学科。在本部分不再讨论中共党史内容。
    [3]陈旭麓:《关于中国近代史线索的思考》,《历史研究》,1988年第3期。
    [4]《谈党史研究工作》,《胡绳全书》第三卷(下),第544页。
    [1]《胡绳全书》第七卷,第141-142页。
    [2]胡绳:《胡绳的贺信》,《近代史研究》,1997年第4期。
    [3]参见张海鹏《中国近代史的分期问题》,《光明日报》1998年2月3日;
    《关于中国近代是的分期及其“沉沦”与“上升”诸问题》,《近代史研究》1998年第2期。
    [4]近年来虽有一些学者对中国近代史的分期问题提出新的观点,但多为一家之言,影响不大。
    [1]张海鹏:《中国近代史研究理论方法的探索与评论》,《东厂论史录》,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2页。
    [2]《<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再版序言》,《胡绳全书》第六卷(上),第9页。
    [3]《<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再版序言》,《胡绳全书》第六卷(上),第8页。
    [4]徐晓旭:《胡绳晚年历史观的变化》,《南通工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第12页。
    [5]《<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再版序言》,《胡绳全书》第六卷(上),第8-9页。
    [6]《<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再版序言》,《胡绳全书》第六卷(上),第8页。
    [1]《<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再版序言》,《胡绳全书》第六卷(四),第10页。
    [2]张海鹏、赵庆云:《试论胡绳的中国近代史研究》,《历史研究》,2008年第2期,第25页。
    [3]费正清、赖肖尔:《中国:传统与变革》,陈仲丹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318页。
    [4]《关于撰写<从五四运动到人民共和国成立>一书的谈话——关于编写中应当着重研究的四个问题》,《胡绳全书》第七卷,第74页。
    [5]《关于近代中国与世界的几个问题》,1990年,《胡绳全书》第三卷(上),第77页。
    [6]《<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再版序言》,《胡绳全书》第六卷(上),第9页。
    [1]《关于撰写<从五四运动到人民共和国成立>一书的谈话——关于“三个角色”》,《胡绳全书》第七卷,第69页。
    [2]《关于撰写<从五四运动到人民共和国成立>一书的谈话——五 关于五四运动》,《胡绳全书》第七卷,第57页。
    [1]《关于撰写<从五四运动到人民共和国成立>一书的谈话——九 关于“三个角色”》,《胡绳全书》第七卷,第69-70页。
    [2]《关于撰写<从五四运动到人民共和国成立>一书的谈话——一 关于“中间势力”》,《胡绳全书》第七卷,第46页。
    [1]《关于撰写<从五四运动到人民共和国成立>一书的谈话——九 关于“三个角色”》,《胡绳全书》第七卷,第52页。
    [2]《关于撰写<从五四运动到人民共和国成立>一书的谈话——一 关于“中间势力”》,《胡绳全书》第七卷,第46页。
    [3]《关于撰写<从五四运动到人民共和国成立>一书的谈话——五 关于五四运动》,《胡绳全书》第七卷,第57-58页。
    [4]《关于撰写<从五四运动到人民共和国成立>一书的谈话——九 关于“三个角色”》,《胡绳全书》第七卷,第71页。
    [1]《关于撰写<从五四运动到人民共和国成立>一书的谈话——四 关于走资本主义道路》,《胡绳全书》第七卷,第55页。
    [2]《关于撰写<从五四运动到人民共和国成立>一书的谈话——一 关于“中间势力”》,《胡绳全书》第七卷,第48页。
    [3]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18页。
    [1]左步青、章鸣九:《评戚本禹的<爱国主义还是卖国主义>》,《红旗》,1979年第12期,第17页。
    [2]李时岳:《从洋务、维新到资产阶级革命》,《历史研究》,1980年第1期,第30-40页。
    [3]胡绳:《关于中国近代史研究的若干问题》,《学术研究》,1981年第3期,第12页。
    [4]胡绳:《关于中国近代史研究的若干问题》,《学术研究》,1981年第3期,第12页。
    [5]《关于撰写<从五四运动到人民共和国成立>一书的谈话——关于关于编写中应当着重研究的四个问题》,《胡绳全书》第七卷,第76页。
    [1]胡绳:《关于中国近代史研究的若干问题》,《学术研究》,1981年第3期,第10页。
    [2]《<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再版序言》,第6页,《胡绳全书》第六卷(上)。
    [3]《<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再版序言》,第6页,《胡绳全书》第六卷(上)。
    [1]参见王仲清主编:《中共党史学概论》,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5页。
    [2]《谈党史研究工作》,《胡绳全书》第三卷(下),第544页。
    [1]《谈党史研究工作》,《胡绳全书》第三卷(下),第544-545页。
    [2]《谈党史研究工作》,《胡绳全书》第三卷(下),第545页。
    [3]胡绳:《党史研究和思想政治工作》,《中共党史研究》,1989年第5期,第5页。
    [4]胡绳:《谈党史学习中的几个问题》,《中共党史研究》,1988年第1期,第7页。
    [1]《谈党史研究工作》,《胡绳全书》第三卷(下),第548页。
    [2]《谈党史研究工作》,《胡绳全书》第三卷(下),第548页。
    [1]关于这些论断详见下一章。
    [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胡绳全书》第三卷(下),第595页。
    [3]胡绳:《谈党史学习中的几个问题》,《中共党史研究》,1988年第1期,第4页。
    [4]胡绳:《谈党史学习中的几个问题》,《中共党史研究》,1988年第1期,第4页。
    [5]胡绳:《谈党史学习中的几个问题》,《中共党史研究》,1988年第1期,第4页。
    [6]《党的十二大的历史地位》,《胡绳全书》第三卷(上),第4页。
    [1]《必须科学地分析和研究历史经验》,《胡绳全书》第三卷(上),第74页。
    [2]《谈哲学社会科学在社会主义历史时期的重要作用》,《胡绳全书》第三卷(下),第472页。
    [3]《党的十二大的历史地位》,《胡绳全书》第三卷(上),第8页。
    [4]庞松:《追思胡绳同志,开创党史研究新局面》,《中共党史研究》,2001年第1期,第28页。
    [5]《社会科学面临的形势和任务》,《胡绳全书》第三卷(下),第475页。
    [6]《社会科学面临的形势和任务》,《胡绳全书》第三卷(下),第473页。
    [1]《谈党史研究工作》,《胡绳全书》第三卷(下),第546页。
    [2]《关于薄一波同志著<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胡绳全书》第三卷(上),第169页。
    [3]《关于加强社会科学研究的几个问题》,《胡绳全书》第三卷(下),第442-443页。
    [4]胡绳:《在孙中山研究书评国际学术讨论会结束时说的话》,《历史与现实》,上海: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88年版,第140页。
    [5]在十六大党章中提出“两个先锋队”的概念,即“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并有党史学者考证出早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就有“两个先锋队”的提法。
    [1]引自《民营经济内参》2001年第26期晓亮文:《吸收够条件的私营企业主入党有何不好?》
    [2]胡绳:《忆韩练成将军——并记一次不寻常的旅行》,《百年潮》,1997年第2期,第198页。
    [3]郑惠:《胡绳晚年谈私营企业主能否入党问题》,《炎黄春秋》2002年第8期,第19页。
    [1]《<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再版序言》,《胡绳全书》第六卷(上),第8页。
    [1]《关于撰写<从五四运动到人民共和国成立>一书的谈话——十 关于关于编写中应当着重研究的四个问题》,《胡绳全书》第七卷,第72-84页。
    [2]《关于撰写<从五四运动到人民共和国成立>一书的谈话——十 关于关于编写中应当着重研究的四个问题》,《胡绳全书》第七卷,第72页。
    [1]胡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谈党史研究的若干问题》,《中共党史研究》1995年第2期,第3页。
    [2]胡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谈党史研究的若干问题》,《中共党史研究》1995年第2期,第1页。
    [1]胡绳主编、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647页。
    [2]胡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谈党史研究的若干问题》,《中共党史研究》1995年第2期,第1页。
    [3]石仲泉:《与时俱进:胡绳学术晚年的新辉煌》,《思慕集》第76页。
    [4]胡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谈党史研究的若干问题》,《中共党史研究》1995年第2期,第2页。
    [5]胡绳设想把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94年这16年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979-1984,这一阶段主要是在农村进行改革;1985到1991年是一个阶段,这个阶段我国的改革全面展开;1992年起又是一个时期。见《党 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胡绳全书》第三卷下册第591页)。
    [1]周一平:《胡绳中共党史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中共党史研究》,2005年第4期,第106页。
    [2]《关于<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的编写情况》,《胡绳全书》第三卷(下),第584页。
    [3]《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91页。
    [1]《关于防‘左'》,《胡绳全书》第三卷(上),第148-149页。
    [2]胡绳:《谈党史学习中的几个问题》,《中共党史研究》,1988年第1期,第4页。
    [3]胡绳:《谈党史学习中的几个问题》,《中共党史研究》,1988年第1期,第4页。
    [1]金冲及:《忆胡绳同志》,《思慕集》,第211-212页。
    [2]张静如:《中共历史研究断想十则》,《党史研究与教学》,2005年2期,第7页。
    [3]《关于撰写<从五四运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书的谈话——六 关于中国共产党(上)》,《胡绳全书》第七卷,第59页。
    [1]胡绳:《从党的历史看中国共产党是伟大、光荣、正确的党》,《求是》,1996年第20期,第25页。
    [2]《关于撰写<从五四运动到人民共和国成立>一书的谈话——六 关于中国共产党(上)》,《胡绳全书》第七卷,第60页。
    [1]《漫谈自学经验及其他》,《胡绳全书》第三卷(下),第772页。
    [2]陈铁健:《尘凡多变敢求真》,《思慕集》第186页。
    [3]参见张海鹏:《胡绳与近代史研究所》,《思慕集》第164页。
    [1]《党的十二大的历史地位》,《胡绳全书》第三卷(上),第5页。
    [2]《必须科学地分析和研究历史经验》,《胡绳全书》第三卷(上),第73页。
    [3]《毛洋东一生所做的两件大事》,《胡绳全书》第三卷(上),第192页。
    [4]胡绳:《对<毛泽东一生所做的两件大事>一文的几点说明》,《中共党史研究》,1994年第4期,第4页。
    [1]《论中国的改革和开放》,《胡绳全书》第三卷(上),第113页。
    [2]《论中国的改革和开放》,《胡绳全书》第三卷(上),第113页。
    [3]《关于薄一波同志著<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胡绳全书》第三卷(上),第174页。
    [4]《历史经验是宝贵的财富》,《胡绳全书》(上),第241页。
    [5]《历史经验是宝贵的财富》,《胡绳全书》(上),第241-242页。
    [6]《论中国的改革和开放》,《胡绳全书》第三卷(上),第115页。
    [1]《胡绳全书》第七卷,第353、355页。
    [2]张海鹏、赵庆云:《试论胡绳的中国近代史研究》,《历史研究》2008年第2期,第5页。
    [3]《中国近代史绪论》,《胡绳全书》第二卷,第216页。
    [4]这是梁启超对历史事件之间内在联系的一种表述。他举例说:刘项之争与中亚细亚及印度诸国兴亡有关系,而影响及于希腊之东陆领土;汉攘匈奴与西罗马之灭亡及欧洲现代诸国家之建设有关系,甚至提出“汉攘匈奴”一直影响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等等。
    [1]《社会历史的研究怎样成为科学——论现代中国资产阶级唯心主义历史学在这个问题上的混乱观念》,《枣下论丛》,第149页。
    [2]《从鸭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上),第284页。
    [3]《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上),第386页。
    [4]《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的第一版笔者没有能够找到,据胡绳说在第一版面世后便发现了这个问题,第二版的时候将此内容删去。参见《胡绳全书》第七卷第173页。
    [1]《笔耕丰歉说当年》,见《胡绳全书》第七卷,第173页。
    [2]徐晓旭:《胡绳晚年历史观的变化》,《南通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徐晓旭根据《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世纪之交的回顾和前瞻》(《中共党史研究》1998年第6期)和《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再评价》,(《中共党史研究》1999年第3期)两篇文章中的内容得出该结论。
    [3]《关于撰写<从五四运动到人民共和国成立>一书的谈话——关于“中间势力”》,《胡绳全书》第七卷,第45页。
    [1]陈旭麓:《陈旭麓文集》第二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81页。
    [2]《胡绳全书》第六卷(上),《再版序苦》第4页。
    [3]《胡绳全书》第六卷(上),《再版序言》第1页。
    [4]傅怀锋:《胡绳晚年历史观散论》,《故乡》网站,2002-06-26。
    [1]《李大钊史学论集》,天津:河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10页。
    [2]《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59页。
    [3]《社会历史的研究怎样成为科学》,《枣下论丛》,第141页。
    [4]《中国近代史绪论——中国近代史讲座》,《胡绳全书》第二卷,第209页。
    [5]《中国近代史绪论——中国近代史讲座》,《胡绳全书》第二卷,第212页。
    [1]《中国近代史绪论——中国近代史讲座》,《胡绳全书》第二卷,第212-213页。
    [2]《中国近代史绪论——中国近代史讲座》,《胡绳全书》第二卷,第213页。
    [1]《中国近代史绪论——中国近代史讲座》,《胡绳全书》第二卷,第214页。
    [2]李剑鸣:《论历史学家在研究历史中的立场》,《社会科学论坛》,2005年第5期,第15页。
    [3]《中国近代史绪论——中国近代史讲座》,《胡绳全书》第二卷,第214-215页。
    [1]《关于如何深入进行太平天国历史研究的一些看法》,《胡绳全书》第三卷(下)第519-520页。
    [2]《中国近代史绪论——中国近代史讲座》,《胡绳全书》第二卷,第213页。
    [3]《社会历史的研究怎样成为科学》,《枣下论丛》,第138页。
    [1]《必须科学地分析和研究历史经验》,《胡绳全书》第三卷(上),第65页。
    [2]《中国近代史绪论——中国近代史讲座》,《胡绳全书》第二卷,第211页。
    [3](美)阿里夫.德里克著,翁贺凯译:《革命与历史——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起源,1919-1937》,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86页。
    [1]胡绳:《在孙中山研究述评国际学术讨论会结束时说的话》,《历史与现实》,上海: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88年版,第140页。
    [2]《关于中国近代史研究的若干问题》,《胡绳全书》第三卷(下),第502页。
    [3]胡绳:《在孙中山研究述评国际学术讨论会结束时说的话》,《历史与现实》,上海: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88年版,第140页。
    [4]胡绳:《谈党史学习中的几个问题》,《中共党史研究》1988年第1期,第4页。
    [1]《谈哲学社会科学在社会主义历史时期的重要作用》,《胡绳全书》第三卷(下),第471-472页。
    [2]胡绳在抗日战争中所总结的历史上中原人民抵御来自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的经验,实际上是中国共产党抗战理论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因为中共的抗战路线是正确的,所以显得胡绳的历史经验总结也是正确的了,实则这并非是历史经验的总结,而是对目前政治局势的比附。
    [3]《必须科学地分析和研究历史经验》,《胡绳全书》第三卷(上),第70页。
    [4]胡绳:《一部二十四史从何说起(上):我们从历史中学习什么》,《民主周刊》(昆明),1945年增刊1期,第12页。
    [1]胡绳:《一部二十四史从何说起(上):我们从历史中学习什么》,《民主周刊》(昆明),1945年增刊1期,第13页。
    [1]余英时:《史学与传统》,台北:台北时报文化出版公司1982年版,第2页。
    [2]《社会历史的研究怎样成为科学——论现代中国资产阶级唯心主义历史学在这个问题上的混乱观念》,《枣下论丛》,第142页。
    [3]《中国近代史绪论——中国近代史讲座》,《胡绳全书》第二卷,第208页。
    [1]《社会历史的研究怎样成为科学——论现代中国资产阶级唯心主义历史学在这个问题上的混乱观念》,《枣下论丛》,第143-148页。
    [2]《<中华文史资料文库>序》,《胡绳全书》第三卷(下),第819页。
    [3]《关于中国近代史研究的若干问题》,《胡绳全书》第三卷(下),第505页。
    [4]《社会历史的研究怎样成为科学——论现代中国资产阶级唯心主义历史学在这个问题上的混乱观念》,《枣下论丛》,第142。
    [5]《论历史研究和现实问题的关联——从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中评历史研究中的复古倾向》,《胡绳全书》第一卷(上),第264页。
    [6]《关于中国近代史研究的若干问题》,《胡绳全书》第三卷(下),第504页。
    [1]参见杜维运:《史学方法论》,第121-136页。
    [2]在此胡绳用了“考订”一词,按《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考证订正”之意,似乎要超出“考证”的范围,然从其实际叙述中来看并非如此。
    [3]《义理、考据和辞章》,《胡绳全书》第二卷,第386页。
    [4]《社会历史的研究怎样成为科学——论现代中国资产阶级唯心主义历史学在这个问题上的混乱观念》,《枣下论丛》,第141页。
    [5]《社会历史的研究怎样成为科学——论现代中国资产阶级唯心主义历史学在这个问题上的混乱观念》,《枣下论丛》,第141页。
    [6]《社会历史的研究怎样成为科学——论现代中国资产阶级唯心主义历史学在这个问题上的混乱观念》,《枣下论丛》,第144页。
    [1]《社会历史的研究怎样成为科学——论现代中国资产阶级唯心主义历史学在这个问题上的混乱观念》,《枣下论丛》,第142页。
    [2]《中国近代史绪论——中国近代史讲座》,《胡绳全书》第二卷,第211页。
    [3]《社会历史的研究怎样成为科学——论现代中国资产阶级唯心主义历史学在这个问题上的混乱观念》,《枣下论丛》,第142页。
    [4]《社会历史的研究怎样成为科学——论现代中国资产阶级唯心主义历史学在这个问题上的混乱观念》,《枣下论丛》,第142页。
    [1]《祝贺时的感想——庆祝罗尔纲从事学术活动六十周年》,《胡绳全书》第三卷,第795页。
    [2]《义理、考据和辞章》,《胡绳全书》第二卷,第384页。
    [3]《义理、考据和辞章》,《胡绳全书》第二卷,第385页。
    [4]金冲及:《忆胡绳同志》,《思慕集——怀念胡绳文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211-212页。
    [5]张亦工:《中国近代史研究的规范问题》,《历史研究》,1988年第3期。
    [6]《胡绳全书》第五卷引言,第3页。
    [1]《关于撰写<从五四运动到人民共和国成立>一书的谈话——关于关于编写中应当着重研究的四个问题》,《胡绳全书》第七卷,第72页。
    [2]龚育之:《送别归来的琐忆》,《思慕集》,第273页。
    [3]《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北京六版序言),《胡绳全书》第五卷,第147页。
    [1]《社会历史的研究怎样成为科学》,《胡绳全书》第二卷,第304页。
    [1]《在<胡绳全书>座谈会上的发言》,《中共党史研究》1999年第2期。
    [2]《胡绳文集(1979—1994)》序言,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3]胡绳:《在<胡绳全书>座谈会上的发言》,《中共党史研究》1999年第2期。
    [4]《漫谈《八十自寿铭>》,《胡绳全书》第七卷,第180-183页。
    [5]《笔耕丰歉说当年》,《胡绳全书》第七卷,第179页。
    [1]高华:《略论胡绳晚年思想的变化》,《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10期,第215页。
    [2]石仲泉:《与时俱进:胡绳学术晚年的新辉煌》,《襄樊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第13页。
    [3]任继愈:《壮志未酬的一生》,《思慕集》第111页。
    [4]吴江:《胡绳病中来信和他最后关注的一个问题》,《炎黄春秋》2001年第1期。
    [1].《辩证法唯物论入门》,新知书店1949年6月再版。
    [2].《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民国丛书第一编23,上海书店(原书无出版年月)。
    [3].《方生未死之间》,东南出版社印行,1944年11月。
    [4].《后方民众的总动员》,生活书店经销,1937年10月。
    [5].史枚、胡绳等:《抗战建国纲领问答》,生活书店发行,1938年9月。
    [6].《理性与自由》,华夏书店发行,1949年12月3版。
    [7].蒲韧(胡绳)著:《两千年间》,开明书店,1947年5月1版。
    [8].胡绳等著:《鲁迅的道路》,文艺出版社,1948年9月出版。
    [9].《思想方法和读书方法》,(原书无出版地址)。
    [10].《思想方法论初步》,皖北新华书店印行,1949年7月第1版。
    [11].《孙中山革命奋斗小史》,海洋书屋印行,1948年。
    [12].《新哲学的人生观》,生活书店1939年11月第7版。
    [13].《在重庆雾中》,重庆生生出版社出版,1936年1月初版。
    [14].《怎样搞通思想方法》,生活·读书·新知上海联合发行所发行,1949年6月初版。
    [15].《胡绳全书》(第一至六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6].《胡绳全书》(第七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7].《胡绳文集》(1935——1948),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
    [18].《胡绳文集》(1979——1994),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19].《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上、下),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20].《枣下论丛》(增订本),人民出版社1978年5月第2版。
    [21].《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第1版。
    [22].《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上、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一部二十四史从何说起(上):我们从历史中学习什么》,《民主周刊》(昆明),1945年增刊1期。
    [2].《关于中国近代史研究的若干问题》,《学术研究》1981年第3期。
    [3].《领导成分的不纯是陕甘回民起义的主要弱点》,《宁夏社会科学》,1983年第1期。
    [4].《纪念韬奋先生逝世四十周年》,《今日中国》(中文版)1984年第10期。
    [5].《研究方法和叙述方法》,《湘潮》1985年第3期。
    [6].《在庆贺俞平伯先生从事学术活动六十五周年会上的讲话》,《文学评论》1986年第2期。
    [7].《祝贺时的感想》,《近代史研究》1986年第6期。
    [8].《胡绳谈社会主义时期党史的编写问题》,《福建党史月刊》1986年第9期。
    [9].《论孙中山的社会主义思想》,《科学社会主义》1986年第12期。
    [10].《为什么中国不能走资本主义道路》,《科学社会主义》1987年第3期。
    [11].《论孙中山的社会主义思想》,《科学社会主义》1987年第4期。
    [12].《谈党史学习中的几个问题》,《中共党史研究》1988年第1期。
    [13].《五四和反封建》,《瞭望》1989年第19期。
    [14].《党史研究和思想政治工作》,《中共党史研究》1989年第5期。
    [15].《关于社会主义时期的党史研究》,《中共党史研究》1990年第3期。
    [16].《关于近代中国与世界的几个问题》,《近代史研究》1990年第6期。
    [17].《<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读后感》,《中共党史研究》1991年第4期。
    [18].《纪念党的诞辰70周年》,《中共党史研究》1991年第5期。
    [19].《<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卷)出版座谈会发言摘登》,《中共党史研究》1991年第6期。
    [20].《胡乔木和党史工作——我对胡乔术同志的忆念之一》,《中共党史研究》1994年第1期。
    [21].《毛泽东一生所做的两件大事》,《中共党史研究》1994年第1期。
    [22].《对<毛泽东一生所做的两件大事>的几点说明》,《中共党史研究》1994年第2期。
    [23].《关于防“左”》,《中共党史研究》1995年第1期。
    [24].《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中国社会科学》1995年第2期。
    [25].《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谈党史研究的若干问题》,《中共党史研究》1995年第2期。
    [26].《五十年前路过广元》,《四川党史》1995年第4期。
    [27].《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一谈党史研究的若干问题》,《求是》1995年第4期。
    [28].《遵义会议的重大历史意义》,《中共党史研究》1996年第1期。
    [29].《<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再版序言》,《近代史研究》1996年第2期。
    [30].《薄一波同志著<七十年奋斗与思考>上卷(战争岁月)读后》,《中共党史研究》1996年第4期。
    [31].《从党的历史看中国共产党是伟大、光荣、正确的党》,《中共党史研究》1996年第5期。
    [32].《历史经验是宝贵的财富——谈社会主义时期党史研究》,《中共党史研究》1995年第6期。
    [33].《关于回忆录的可靠性》,《瞭望》1996年第38期。
    [34].《香港杂忆》,《纵横》1997年第2期。
    [35].《忆韩练成将军——并记一次不寻常的旅行》,《百年潮》1997年第2期。
    [36].《关于党史研究的几点想法》,《百年潮》1999年第1期。
    [37].《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再评价》,《中共党史研究》1999年第3期。
    [38].《“却卷波澜入小诗”》,《炎黄春秋》1999年第9期。
    [39].《五十年前到大连》,《百年潮》,2000年第8期。
    [40].《关于撰写<从五四运动到人民共和国成立>一书的谈话》,《历史研究》2001年第3期。
    [41].《谈党的“八大悬案”》,《中共党史研究》,2002年第6期。
    [1].郑惠、姚鸿:《思慕集:怀念胡绳文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2].郑惠:《程门立雪忆胡绳》,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李振宏:《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许冠三:《新史学九十年》,岳麓书社,2003年版
    [5].(美)阿里夫·德里克,翁贺凯译:《革命与历史: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起源,1919—1937》,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6].桂遵义:《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7].张剑平:《新中国史学五十年》,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年版。
    [8].梁景和:《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的论辩》,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9].张海鹏、龚云:《中国近代史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0].张海鹏:《东厂论史录》,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1898—1949),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9年版。
    [12].吴雁南等主编:《中国近代社会思潮》(1840-1949)第四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3].钱穆:《文化与教育》,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4].田亮:《抗战时期史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5].杜维运:《史学方法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6].袁睎:《<武训传>批判纪事》,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17].逄先知主编:《毛泽东传(1949-1976)》,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18].《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9].《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0].《毛泽东选集》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21].《列宁全集》第2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
    [22].黄清源、姜林祥:《武训评传》,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23].杨寿堪,王成兵:《实用主义在中国》,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4].《胡适文集》第二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5].杨犁编:《胡适文萃》,北京:作家出版社1991年版。
    [26].耿云志、闻黎明编:《现代学术史上的胡适》,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3年版。
    [27].张海鹏:《追求集——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的探索》,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28].吕思勉:《吕著中国近代史》,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29].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北京: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2005年第2版。
    [30].费正清,赖肖尔著、陈仲丹等译:《中国:传统与变革》,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31].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2].王仲清主编:《中共党史学概论》,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5月第1版。
    [33].陈旭麓:《陈旭麓文集》第二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34].《李大钊史学论集》,天津:河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35].《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36].余英时:《史学与传统》,台北:时报文化出版公司,1982年版。
    [1].民主建国会成立大会纪要,《平民》,1946年1月1日。
    [2].林敦奎:《中国人民大学第六次科学讨论会上关于“中国近代历史分期问题的讨论”》,《历史研究》,1956年第7期。
    [3].左步青、章鸣九:《评戚本禹的<爱国主义还是卖国主义>》,《红旗》,1979年第12期。
    [4].李时岳:《从洋务、维新到资产阶级革命》,《历史研究》,1980年第1期。
    [5].王震:《学习历史,发扬爱国主义精神》,《红旗》,1982年第2期。
    [6].祁龙威:《坚持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研究中国近代史》,《红旗》,1982年第2期。
    [7].陈铭康、郑则民:《谈谈对<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看法》,《近代史研究》,1982年第4期。
    [8].李侃:《中国近代“终”于何时》,《光明日报》,1982年11月17日。
    [9].《学习祖国历史建设精神文明——史学工作者座谈<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读书》,1982年11期。
    [10].赵欠元、李喜所:《评<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4期。
    [11].曾景忠:《中国近、现代史划期问题述评》,《百科知识》,1983年第10期。
    [12].来新夏:《中国近代史分期问题讨论综述》,《文史知识》,1984年第9期。
    [13]胨旭麓:《关于中国近代史线索的思考》,《历史研究》,1988年第3期。
    [14].张亦工:《中国近代史研究的规范问题》,《历史研究》,1988年第3期。
    [15].鹿鸣:《胡绳<淮阴市志>寻祖迹》,《江苏地方志》,1997年第4期。
    [16].张海鹏:《中国近代史的分期问题》,《光明日报》,1998年2月3日。
    [17].张海鹏:《关于中国近代是的分期及其“沉沦”与“上升”诸问题》,《近代史研究》,1998年第2期。
    [18].汝信:《独具特色的思想文化评论》,《中共党史研究》,1999年第2期。
    [19].沙健孙:《坚持科学的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真理的追求》,1999年第3期。
    [20].沙健孙:《一个至关重要的全局性问题——对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重要意义的再认识》,《中流》,1999年第4期。
    [21].沙健孙:《马克思主义,还是庸俗生产力论?》《中流》,1999年第12期。
    [22].范庥:《能够这样论证吗?》,《中流》,1999年第4期。
    [23].黄如桐:《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就岂容否定》,《中流》,1999年第4期。
    [24].黄如桐:《最光辉的胜利之一》,《真理的追求》,1999年第10期。
    [25].何秋耘:《清澈与幽深交融——读胡绳<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再评价>》,《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5期。
    [26].温璋平:《岂能如此曲解》,《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5期。
    [27].何诚:《读<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再评价>》,《中共党史研究》1999年第6期。
    [28].邱路:《请放下你的棍子——质疑沙健孙教授对胡绳先生的批判》,《百年潮》,2000年第1期。
    [29].林庭芳:《应当尊重胡绳教授的原意》,《中共党史研究》,2000年第1期。
    [30].刘建国:《近廿年来中国学术界关于民粹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的争论》,《中州学刊》,2006年第6期。
    [31].郑惠:《理论、历史和现实的有机结合——在<胡绳全书>座谈会上的发言》,《中共党史研究》,1999年第2期。
    [32].吕希晨:《论胡绳的历史唯物主义文化观》,《哲学研究》,2000年第7期。
    [33].石仲泉:《胡绳:当今中国学术界一个重要学派的杰出代表》,《中共党史研究》,2001年第1期。
    [34].张静如:《严谨治学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学者》,《中共党史研究》,2001年第1期。
    [35].金冲及:《忆胡绳同志》,《党的文献》,2001年第1期。
    [36].吴江:《胡绳病中来信和他最后关注的一个问题》,《炎黄春秋》,2001年第1期。
    [37].郑惠:《哲人其萎 勋业长存——记胡绳的思想理论贡献》,《炎黄春秋》,2001年第1期。
    [38].阎长贵:《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建设科学——学习胡绳<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中共党史研究》,2001年第2期。
    [39].陈文桂:《一份珍贵的思想遗产——读<胡绳论“从五四运动到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共党史研究》,2001年第3期。
    [40].周一平:《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研究》,《江苏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
    [41].马仲扬:《追忆胡绳同志》,《炎黄春秋》2001年第3期。
    [45].徐宗勉:《读<胡绳论从五四运动到人民共和国成立>》,《百年潮》,2001年第5期。
    [43].李向前:《一个晚辈学人眼中的胡绳》,《炎黄春秋》,2001年第6期。
    [44].李慎之:《同应李普<悼胡绳>的信》,《炎黄春秋》,2001年第6期。
    [45].周一平:《胡绳晚年学术研究关注的两件大事》,《探索与争鸣》,2001年第6期。
    [46].郑惠:《胡绳培养学术人才逸事》,《炎黄春秋》,2001年第12期。
    [47].晓亮:《吸收够条件的私营企业主入党有何不好?》,《民营经济内参》,2001年第26期。
    [48].蒋纪序:《大师夙愿今日酬——为胡绳同志寻找母校小记》,《档案与建设》,2002年第1期。
    [49].石仲泉:《与时俱进:胡绳学术晚年的新辉煌》,《襄樊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50].李普:《悼胡绳》,《学术界》,2002年第1期。
    [51].张海鹏:《胡绳与近代史研究所——胡绳同志逝世一周年的怀念》,《近代史研究》2002年第1期。
    [52].逄先知:《胡绳同志教我们怎样读书做学问》,《党的文献》,2002年第2期。
    [53].魏久明:《胡绳最后日子的片断思绪》,《中共党史研究》,2002年第2期。
    [54].石仲泉:《与时俱进:胡绳学术晚年的新辉煌》,《中共党史研究》,2002年第2期。
    [55].余三定:《为了时代和人民的需要而学术——论胡绳的治学精神》,《学术界》,2002年第3期。
    [56].林蕴晖:《胡绳晚年对新民主主义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思考拾零》,《历史研究》,2002年第3期。
    [57].徐宗勉:《胡绳史论二题——读书笔记》,《历史研究》,2002年第3期。
    [58].刘练军:《试论胡绳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思想》,《理论导刊》,2002年第5期。
    [59].傅怀锋:《胡绳晚年历史观散论》,《故乡》网站,2002-06-26。
    [60].李一蠡:《胡绳周扬现象背后》,《炎黄春秋》,2002年第7期。
    [61].郑惠:《胡绳晚年谈私营企业主能否入党问题》,《炎黄春秋》,2002年第8期。
    [62].廖芳玲、张智:《毛泽东是否“染有民粹主义”》,《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9期。
    [63].王文滋:《胡绳晚年关于近代史上的中国国民党的再评价》,《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64].王文滋:《胡绳晚年论中间势力》,《长白学刊》,2003年第1期。
    [65].王文滋:《透视“胡绳现象”》,《人文杂志》,2003年第3期。
    [66].刘德军:《历史与现实的联系:胡绳研究党史的治学精神》,《池州师专学报》,2003年第4期。
    [67].王文滋:《胡绳晚年论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正确》,《北京党史》,2003年第4期。
    [68].王文滋:《胡绳晚年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上海党史与党建》,2003年第4期。
    [69].丁伟志:《解放思想的表率——胡绳晚年思想述论》,《学术界》,2003年第5期。
    [70].王文滋:《胡绳晚年论近代史上的中国现代化问题》,《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
    [71].周一平:《史学研究创新之作——读<胡绳论“从五四运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近代史研究》,2003年第5期。
    [72].王文滋:《胡绳晚年学术思想述论》,《许昌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
    [73].王文滋:《胡绳晚年论发展马克思主义》,《上海党史与党建》,2003年第11期。
    [74].王文滋:《胡绳晚年论社会主义模式》,《中共党史研究》,2004年第1期。
    [75].王文滋:《胡绳晚年论建国后党史的分期》,《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76].朱洪强:《胡绳在创造性地阐发邓小平理论中的历史性贡献》,《北京党史》,2004年第1期。
    [77].徐晓旭:《胡绳晚年历史观的变化》,《南通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78].于文善:《胡绳先生晚年学术思想研究简论》,《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79].高华:《略论胡绳晚年的思想变化》,《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10期。
    [80].王文滋:《胡绳晚年论革命与改良》,《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81].周一平:《胡绳中共党史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中共党史研究》,2005第4期。
    [82].张静如:《中共历史研究断想十则》,《党史研究与教学》,2005年2期
    [83].徐庆全:《胡绳“回归自我”的历程》,《炎黄春秋》,2005年第5期。
    [84].李剑鸣:《论历史学家在研究历史中的立场》,《社会科学论坛》,2005年第5期。
    [85].周治华:《胡绳在苏州休养记事》,《钟山风雨》,2005年第5期。
    [86].胡尚元:《建国初史学界的武训批判述论》,《安徽史学》,2005年第2期。
    [87].黄艳:《胡绳晚年对毛泽东一生两件大事的再评价》,《江汉论坛》,2005年第6期。
    [88].耿春亮:《胡绳“中间势力”理论再研究》,《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89].郑大华:《抗战时期钱穆的文化复兴思想及评价》,《齐鲁学刊》2006年第2期。
    [90].张海鹏、赵庆云:《试论胡绳的中国近代史研究》,《历史研究》2008年第2期。
    [91].陈少明:《知识谱系的转换》,《学人》,第13辑。
    [92].陈少明:《等待刺猬》,《开放时代》,总第117期。
    [93].游艳玲:《反抽象:胡适方法论的努力》,《学术研究》,2006年第6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