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交汇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当下,大学生面对的是多元多样的文化。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影响日益彰显,也日益受到国家、社会和人民的高度重视。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是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以文化专题而召开的全会,专门对国家文化发展进行研究和部署,文化的重要性由此可见。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大学生思想形成,离不开其所处时代和这个时代的文化,离不开所生活的社会和这个社会的文化,离不开所在的大学和这所大学的文化。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国内形势错综复杂。目前,我国改革开放正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不断完善,正处在社会转型经济转轨的特殊时期。改革开放30多年后的今日中国,伴随着思想的解放、利益的多元、文化的多样、问题的多发,不同社会群体自然会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修养和行为选择,这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也是国家活力的源泉。然而,任何一个健康的社会,在思想观念、文化业态多元多样的同时,也必须有一些起码的底线、基本的共识、普遍的价值。思想解放,不等于胡思乱想,文化多样,更不等于行为放纵;价值多元,不是价值扭曲,更不是价值沦落。可以说,当今世界,文化对人们的影响,特别是对正处于人生成长关键期的大学生这一特定、特殊群体的影响日益凸显。文化的多样和发展,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碰撞更加激烈,对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健康成长成才带来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在文化交汇背景下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每一所高校、每一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的现实而紧迫的时代命题。正是基于这一考虑,笔者选择了这一论文题目。
     本文主要研究对大学生思想教育产生一定影响的文化样式,由此产生哪些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如何从实践应用中探寻应对之策、解决之道。基于这三方面考虑,本文主要分析研究探讨三个问题。一是立足大学校园,在文化交汇的背景下,对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文化样式进行分析。二是探析文化交汇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哪些影响。三是立足当下,兼顾未来,探讨研究文化交汇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应对之策。
     第一章和第二章主要是立足大学校园,在文化交汇的背景下,阐述文化与文化交汇等相关概念及其分类,对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样式进行分析。第一章主要是厘清文化、文化交汇等相关概念及其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关系。第二章主要探讨分析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主要影响的文化样式的表征、来源及途径。
     第三章主要是分析文化交汇对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环境等方面所产生的影响和冲击。
     第四章主要是从四个方面研究探讨文化交汇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应对之策。即抓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建设;开展大学生心理状况普查;加强大学文化自身建设。
     所要最终实现的目标,就是在文化交汇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和对策研究中,探寻文化认知,掌握学生群体现状和需求,把握文化发展规律、大学生成长规律、教育规律,探索文化与大学生思想认知的内在联系,创新教育方法和手段,进行有针对性地教育和引导,实现教育方式最优化、效果最大化,与时俱进地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Culture is the vein of a nationality and the spiritual homeland of the people.
     In the present era, the cultural influence on the ideology and behavior of college students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evident, and is highly valued by our country, society and people.The Sixth Plenary Session of the17th CPC Central Committee was the first time in the party'shistory that the central commitment had convened a plenary session exclusively on cultureissues, specially discussing and deploying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culture,which highlighted the significant role of culture.
     Education is the cornerstone of national rejuvenation while college students are theprecious talent resources of the country. The form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y can't bedivorced from the era they are living in and the culture of the era, from society and its culture,and from the college they are attending and the college culture. The current world is an openworld, in which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s happen every single day, and the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situations are intricate and complex. Currently, our country'sreform and opening-up policy is continuously being deepened, and the socialist marketeconomy is constantly being perfected. Our country is in a special period of socialtransformation and economy transition. In the current China, which has undergone over30years' reform and opening up, along with the ideological emancipation, interest diversification,cultural diversification, frequent problems, different social groups naturally have variousways of thinking, value orientations, moral cultivations and behavior choices, which not onlyreflects the society's progress, but also is a source of the national vitality. However, in anyhealthy society, besides the diversified ideologies and cultural industries, there must be somebottom lines, basic consensus and common value. Ideological emancipation does not meanrandom thoughts, and cultural diversity is not equal to unbridled behaviour; value pluralism isnot value distortion, let alone value degeneration. We can say that in the present world, theimpact of culture on people, especially the college students who are at the key stage of growthin life, a specific and special group, is increasingly prominent. Cultural diversity anddevelopment, the more frequent exchanges, blending and conflicts of all kinds of thoughtsand cultures, and the more fierce collision all exert an extensive and far-reaching influence onthe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developing a proper worldview, outlook on life, valuesystem, believing firmly in the ideal and belief of socialism, growing up healthily andbecoming excellent.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the independence, selectivity, variability and differentiation ofcollege students' mind activity is obviously enhanced. Doing well in the work of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multicultural situation and background isthe realistic and urgent era proposition facing every university and every ideological andpolitical education worker. Taking this into consideration, the author chooses the topic aboutthe influence of culture convergence on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and the countermeasures as the Doctoral thesis research topic.
     Research mainly studies the predominant cultural types that have certain impact on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What are the advantages anddisadvantages brought along by cultural convergence 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how to find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solutions throughpractice. Taking these three factors into consideration, this paper mainly analyses, studies anddiscusses three problems. Firstly, based on college campuses and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cultural convergence, analysis is made of cultural patterns influencing college student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econdly, the paper explores and analyzes what impactscultural convergence brings to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irdly,based on the present, the paper, also taking the future into consideration, probes into thecountermeasures to the impacts of cultural convergence 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Chapter One and Two analyze the cultural modes which influence the ideological and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expou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ure and otherinterrelated concepts such as ideological education, mainly based on college campuses and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cultural convergence. Chapter One mainly classifies relatedconcepts and interrelationship of culture and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students. Chapter Two mainly discusses and analyzes the cultural modes, characteristics thatbring along impacts 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irinterrelationship, and discusses the classifications of cultur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historical origin.
     Chapter Three mainly analyzes the impact and shock of cultural convergence on suchaspects as the subject, object, education content, and education method, educationenviron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Chapter Four mainly discusses and probes into the countermeasures to the impacts ofcultural convergence 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That is todo a good job in educating college students on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to enhance theself-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nduct a general survey of thepsychological state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plan the ideological; strengthen the collegecultural construction.
     The final goal of this research is to explore the cultural cognition, get to know the statusquo and demands of college student groups, grasp the laws of cultural development, college students' growth and their education, and explore the internal relation between culture and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cognition; innovate the education methods and approaches;specifically carry out the education and guidance, and realize the optimization of theeducation methods and maximization of the education effects; advance with the times to do agood job in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romote the overall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引文
①《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1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
    ①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M]:第6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650.
    ②邓小平文选[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95.
    ③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420.
    ④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重要文献选编[M]: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688.
    ⑤习近平.顺应时代潮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3-3-23(2).
    ①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编写组.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1.
    ②本书编写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3.
    ①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编写组.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1.
    ①时事新报[N].1922-12-7.
    ②梁漱溟学术论著自选集[M].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2.
    ③现代评论[J].1926(4).
    ④新青年[J].1921(9).
    ⑤杨剑龙.论文化比较的方法与意义[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总61期),20-21.
    ⑥李长春.文化强国之路[M]:(上).北京:人民出版社,6.
    ⑦顾明远.中国教育报[N].2003-1-30(7).
    ①从“大国”变“强国”——专家解读教育规划纲要“高等教育篇”.新华网北京.2010-3-2(吴晶、查云帆、俞菁).
    ②李化树.论大学的软实力[J].复旦教育论坛,2005,3(4).
    ①[美]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第1卷,1956年出版,3页.转引自俞可平:《权力政治与公益政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版,7页.
    ①[英]雷蒙德·威廉姆斯.文化与社会:1780-1950.pp.XVI,引自韦森《文化与制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9.
    ②引自马文·哈里斯《文化人自然—普通人类学导引》,顾建光、高云霞译.浙江:浙江人民出版,1992.136.
    ①中国社会科学文艺理论研究室编.列宁论文学与艺术[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150.
    ②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
    ③[美]克莱德.克鲁克洪等.文化与个人[M].高佳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8;104.
    ①姜华.破译文化的密码——评陆扬、王毅.文化研究导论[N].文汇读书周报,2006-4-17.
    ②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2011年10月18日.
    ①时事新报[N].1922-12-7.
    ②现代评论[J].1926(4).
    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党的十六大报告.2002-11.
    ④摘自2011年7月文化部部长蔡武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谈对新形势下文化改革发展重大问题的思考.
    ①陈秉公,陈卓.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高知群体”中引领的规律性[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4).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438.
    ②十七大报告辅导百问[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7.31.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M].第5版.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2008.680.
    ①Pat M. Holt, The Ripple Effect of Global population Shifts[J].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11/1/2001, aol.93issue237.
    ②倪世雄,刘永涛.美国问题研究(第一辑)[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1年版.第390页,转引自Akira Iriye,“Culture andInternational History” in Michael J.Hogan and Thomas G.Paterson(eds.):Explaining the History ofAmerican ForeignRelation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1,pp.215.
    ③牛龙菲.人文进化学——一个元文化学的研究札记[M].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年9月第1版,8-14.
    ①杨东平.大学精神[M].沈阳:辽海出版社,2000.
    ①江泽民文选[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②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①张国宏.试论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J].皖西学院学报,2001(11):63.
    ①庄聪生.统一战线知识手册[M].第2版.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53.
    ①陈建远.社会科学方法辞典[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0.409-415.
    ②申明.大学文化与地域特色[J].教育评论,2009(1).
    ③王晖等.适应知识经济的现代远程教育系统与技术[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1999(1).
    ①列宁全集[M]: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9.
    ②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讲话.2014-02-17.
    ①李长春.文化强国之路[M]:(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26.
    ①田建国.把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等教育全过程[N].光明日报,2012-02-13.
    ①温波,王建润.论差异性社会的文化矛盾与文化整合[J].江海学刊,2011(2).
    ①[俄罗斯]尼·伊·雷日科夫.大国悲剧:苏联解体的前因后果[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8年版,1-2.
    ①李亚员.显著影响大学生的主要社会思潮及原因分析[J].当代青年研究,2013(1):43-44.
    ②佘双好.当代社会思潮对高校学生影响现状的调查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l0(9):6-9.
    ③焦凤梅.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对大学生影响的调查分析[J].高教论坛,2011(8):13-15.
    ④陆树程、王礼湛.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在大学生中的影响[J].青年研究,1993(4):25-28.
    ①周泽红,詹耘.新自由主义思潮对大学生思想影响的机制及对策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1(11):88-91.
    ①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编写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3.
    ①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编写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4.
    ①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编写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2.
    ①[美国]彼得施瓦茨.《胜利——美国政府瓦解苏联的秘密战略》,大西洋月刊出版社1994年版,序言.12页.
    ①习近平.2012年11月15日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见面会上讲话.
    ①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6-10-19.
    ①十七大报告辅导百问[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7.33.
    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J].中国高等教育,2004,(6):3.
    ①宋伟.“内化”是学校德育实效性的关键环节[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
    ①张澍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研究[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12.
    ②陈秉公.21世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理论体系[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459.
    ③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9.
    ①陈万柏.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内涵和特征[J].江汉论坛,2003,(7).
    ②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0-8.
    ③教育部第22年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2013-6-5.
    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4-10-15.
    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4-10-15.
    ①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三中全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1-13.
    ②列宁全集[M].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61-62.
    ③毛泽东选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57.
    ④郝先海.人性化在教育中的作用[J].文化教育,2007(7):59.
    ①房亚兵.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强化“四种意识”[J].广东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2(02).
    ①十七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编写组,十七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07.10.
    ①杨业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2):63-65.
    ②仇永民.创新内容和形式提高高校党校党性教育的实效性[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7(02).
    ③郑永廷,朱白薇.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丰富与发展[J].中国德育,2008(10).
    ①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讲话.2014-02-17.
    ②张杰.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动大学文化建设[J].求是,2012(9).
    ①王人博,程原.法治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227.
    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百问[M].党建读物出版,2013.22.
    ①刘云山.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座谈会上的讲话.2014-1-4.
    ①邓小平文选[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95.
    ②钱学森的最后一次系统谈话——谈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N].人民日报,2009-11-5日(11).
    ③钱学森的最后一次系统谈话——谈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N].人民日报,2009-11-5日(11).
    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4-10-15(1).
    ①世界文化报告2000:文化的多样性、冲突与多元共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59.
    ②[美]麦哲:文化与国际关系:基本理论述评(上)[J].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97(4):16.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1-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5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985.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列宁.列宁专题文集(1-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列宁.列宁全集(1-6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990.
    [6]列宁.列宁选集(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斯大林.斯大林全集(1-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1956.
    [8]斯大林.斯大林选集(上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9]毛泽东.毛泽东选集(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0]毛泽东.毛泽东文集(1-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999.
    [1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993.
    [12]江泽民.江泽民文选(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3]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1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册[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2006.2008.
    [1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册[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2001.2003.
    [1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20卷)[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1998.
    [18]夏鸣远.浅谈高校如何积极应对西方文化渗透[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2(3):115-116.
    [19]司维.多元文化教育对现代大学教学的影响[J].航海教育研究,2009(3):44-45.
    [20]周海波.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8):104-106.
    [21]崔海涛.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江苏高教,2010(5):114-115.
    [22]杨秀丽,马建.大学人文素质教育与教师教育的思考[J].辽宁教育研究,2007(4):97-98.
    [23]李儒峰.西方文化渗透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教育探索,2009(2):99-100.
    [24]陆万胜.通俗文化的流行与嬗变[J].潍坊学院学报,2010,10(3):28-32.
    [25]郑白玲.论多元文化对和谐社会教育的影响[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29(9):252-256.
    [26]宋华慧.论高校图书馆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J].长治学院学报,2009(6):91-92.
    [27]何小勇,罗飞.西方多元文化教育理念分析[J].教育评论,2010(3):147-150.
    [28]师伟.论加强三本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J].考试周刊,2010(16):186-187.
    [29]李恺.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变迁及原因探讨[J].学理论,2009(12):207-208.
    [30]张艳伟.西方文化渗透与高校应对策略[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9):8-9.
    [31]颜水发.高校党员教师发挥先锋模范作用问题的认识与实践探索[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12):71-72+95.
    [32]陈慧.论校园文化建设在构建素质教育体系中的作用[J].教育与职业,2011(29):169-170.
    [33]蔡振京.文化多元化背景下高校思政教学改革之探析[J].商场现代化,2010(10):188-189.
    [34]赵丹,张焱.新形势下大学生文化安全教育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08(7):32-34.
    [35]刘立新.五年制高职院校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4):4-5.
    [36]王卫国.价值多元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河北师范大学,2010.
    [37]石玉威.中国大学生文化安全教育体系构建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长春工业大学,2010.
    [38]陈清波.新媒体视域中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福建师范大学,2010.
    [39]李芳芳.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重庆工商大学,2010.
    [40]刘冬梅.当代西方流行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大学,2011.
    [41]陈婷.90后大学生价值观探析[D]:[硕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11.
    [42]李华.地方政府维护社会公正能力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湖南师范大学,2011.
    [43]青秋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家庭教育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大学,2010.
    [44]朱琳.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特点与教育对策的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大学,2010.
    [45]张艺兵.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初探[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5):127-128.
    [46]杨文静.网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本溪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S1):14-15.
    [47]李贵.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J].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28-31.
    [48]曹雁.学分制的实施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4(1):59-60.
    [49]王仰飞.后现代主义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其对策[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S1):36-37.
    [50]许克毅,韩立军.浅论信息网络技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J].西安石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35-37+29.
    [51]程仪容.论网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15-18.
    [52]刘颖.浅议网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7(4):67-68.
    [53]吴万顺.市场经济对高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影响及其对策[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996(5):6-7+10.
    [54]王维华.论高等教育必须主动适应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对策[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1):35-37+29.
    [55]王酉婕.文化多元化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影响[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3):23-25.
    [56]陈晓浪.刍议加强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J].高教论坛,2006(2):12-13+20.
    [57]刘林,周国成.全球化背景下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现状及对策研究[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8(6):138-139.
    [58]张尚字.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视阈中的大学文化建设[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19-122.
    [59]余庆.提高研究生党支部组织生活有效性的策略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3):28-29
    [60]申家字,申家辉.多元文化交汇中的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策略构想[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4):5-6.
    [61]国青松.微博文化的冲击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华东师范大学[D]:[硕士学位论文].2011(11).
    [62]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2.
    [63]刘明君.多元文化冲突与主流意识形态建构[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6.
    [64]南怀瑾.漫谈中国文化——金融.企业.国学[M].东方出版社,2008.10.
    [65]启良.西方文化概论[M].花城出版社,1999.11.
    [66]邵汉明.中国文化精神[M].商务印书馆,2000.12.
    [67]张耀灿.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史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6.
    [68]程卫华.建党90周年读本[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7.
    [69]十七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编写组,十七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07.10.
    [70]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M].北京:理论热点面对面.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09.7.
    [71]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6.
    [72]毕红梅.全球化视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12.
    [73]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1.
    [74]李海彬.中国文化复兴之路[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3.
    [75]孙隆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6.
    [76]陆韵.校园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其实现[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JournaloFJilinInstituteoFChemicalTechnology,2012(4):64-66.
    [77]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编写组.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1.
    [78]张伟.论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D]:[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网络出版年期]2010(9).
    [79]郭丹.高校社团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网络出版年期]2009(9).
    [80]张冬梅.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陕西师范大学[网络出版年期]2011(10).
    [81]廖金香.试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建设[D]:[硕士学位论文]:吉首大学[网络出版年期]2011(4).
    [82]杜倩倩.论思想政治教育在构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的价值定位[J],中国集体经济,ChinaCollectiveEconomy,2012(29):75-79.
    [83]陆树程、王礼湛.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在大学生中的影响[J].青年研究,1993(4):25-28.
    [84]佘双好.当代社会思潮对高校学生影响现状的调查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l0(9):6-9.
    [85]〔美〕露丝·本尼迪克特著,王炜等译.文化模式[M].北京:三联书店,1988.
    [86]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30.
    [87]史华楠.周文建.校园文化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3.
    [88]王玲.心理卫生[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1-10.
    [89]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实施意见,2004.
    [90]陈俊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核心观点解读[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1.7.
    [91]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编.指导新时期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纲领性文献: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文章选[G].北京:学习出版社,2013.9.
    [9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编写组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第6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8.
    [93]庄聪生.统一战线知识手册[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6.12.
    [94]李慎明.苏联解体:二十年后的回忆与反思[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1.
    [95][美]傅高义.邓小平时代[M].冯克利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1.
    [96]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第5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8.
    [97]教育规划纲要小组办公室.教育规划纲要辅导读本[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8.
    [98]李长春.文化强国之路:文化体制改革的探索与实践[G].上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2.
    [99]姚秋杰.中国文化简论[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1.7.
    [100]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百问编写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11.10.
    [101]张澍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研究[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4.
    [102]张澍军.德育哲学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103]张澍军.思想理论教育论稿[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
    [104]张澍军.德育目的与人的全面发展观[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3(3):16-17.
    [105]张澍军.简论德育活动的社会效能[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2(6):44-46.
    [106]李亚员.显著影响大学生的主要社会思潮及原因分析[J].当代青年研究,2013(1):43-48.
    [107]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的讲话(2012年11月29日)[N].北京:人民日报,2012.11.30.
    [108]焦凤梅.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对大学生影响的调查分析[J].高教论坛,2011(8):13-15+55.
    [109]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编写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
    [110]周泽红,詹耘.新自由主义思潮对大学生思想影响的机制及对策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1(11):88-91.
    [111]钱学森的最后一次系统谈话——谈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N].人民日报,2009-11-5.
    [112]朱人求.孔子文化哲学思想初探[J].南昌:南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2):6-10.
    [113]缪家福.全球化与民族文化多样性[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114]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百问编写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13.
    [115]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培训教材编写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培训教材[M].北京:红旗出版社,2013.
    [116]中共中央宣传部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3.
    [117]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编.奋力谱写共筑中国梦的新篇章[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3.
    [118]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编.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党员干部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4.
    [119]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编写组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M].第5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120]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编写组著.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M].第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121]谢春涛主编.历史的轨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2.
    [122]张杰.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动大学文化建设[J].求是,2012(9):47-49.
    [123]黎海珍.论校园文化在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1):125-128.
    [124]阿多诺.启蒙辩证法.哲学片断[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125]马万宾.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价值[J].理论导刊,2012(5):61-62+73.
    [126]段彩屏.高校“校训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0,9(5):100-102.
    [127]章建明,巢传宣.文化自觉:全球化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重任[J].求实,2011(5):72-74.
    [128]匡和平.从校园文化建设看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10,12(9):60-63.
    [129]韩迎春,张蕾.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使命[J].学术论坛,2011(3):46-49.
    [130]贺善侃.文化自觉、文化现代性与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2011(12):4-7.
    [131]雷骥.文化、文化自觉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辨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3):18-20.
    [132]李大新.浅析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J].改革与开放,2010(7):153-154.
    [133]李海凤.传统节假日文化之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1):20-21.
    [134]李福霞.试论手机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及对策[J].改革与开放2011(2):45.
    [135]汪立夏.红色文化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以江西省高校红色文化教育进校园为例[J].思想教育研究,2010(7):54-57.
    [136]赵攀.交通文化建设是交通行业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理念[J].改革与开放,2011(5):54-55.
    [137]潘艳纯,翟颖.信息化时代多元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黑龙江史志,2013(11):274-275.
    [138]高永生.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13.
    [139]吴艳东.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价值[J].思想教育研究,2011(9):3-5.
    [140]苏振芳.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自觉[J].思想教育研究,2012(2):17-21.
    [141]傅义强.大学生文化自觉的构建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J].学术论坛,2010(6):194-196.
    [142]骆郁廷,魏强.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文化话语权[J].教学与研究,2012(10):74-81.
    [143]卢景昆,罗洪铁.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责任[J].思想教育研究,2012(3):17-20.
    [144]刘淑霞.中华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之实然状态与应然态势[J].唐都学刊,2011(1):93-97.
    [145]刘艳.多样性文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失语”分析与反思[J].求实2011.06:84-87.
    [146]孙宜山.微博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研究[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11):85-87.
    [147]纪振强.社交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其对策[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20(7):63-67.
    [148]薛勇,李伟明,刘荣: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社团文化的互动效应[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9):75-76.
    [149]赵瑞华,孔君英.论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理论月刊,2011(7):186-188.
    [150]齐卫平.基于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思想政治教育反省[J].思想理论教育,2012(1):20-23.
    [151]伍思文.论校园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其实现路径[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7):171-174.
    [152]胡恒钊.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方法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2.
    [153]曲江滨,张薇: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与应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01:68-69.
    [154]王平川.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传统文化融合的可行性研究[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10(12):12-15+70.
    [155]于洪卿.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网络文化安全命题[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10):82-85.
    [156]路飞飞,杜瑞平:传统文化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途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5):38-40.
    [157]雷骥.论文化自觉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1):24-26.
    [158]徐海泉,虞新胜:论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22-26.
    [159]卢岚.社会转型时期思想政治教育若干问题研究[J].理论与改革,2011(5):103-107.
    [160]陆岩.文化传承创新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4):12-16.
    [161]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1992.
    [162]安德鲁·海伍德.政治学[M].第2版.张立鹏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63]张德.心理学[M].吉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164]许征帆等.马克思主义原理[M].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165]林汐等.“六五”普法干部法律知识[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11.
    [166]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结构[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167]袁鲁.党委中心组学习参考2010[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0.
    [168]胡刚,盛青广,赵旭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法制与社会,2008(28):302-303.
    [169]牛玉萍.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思考[J].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4):121-122.
    [170]曹红英.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题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理论导报,2009(10):39-41.
    [171]刘远辉,吴丽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发[J].法制与经济(中旬刊),2011(03):133+135.
    [172]吴云志,闫娜娜.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理论界,2008(11):191-192:191-192.
    [173]李春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9(4):62-63.
    [174]周蓓.试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法制与社会,2009(2):322.
    [175]龚春芳.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J].贵阳市委党校学报,2010(1):25-28.
    [176]尹伶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上半月),2007(11):42-44.
    [177]徐柏才,张俊.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2):57-60.
    [178]布鲁贝克著.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
    [179]柯友凤.构建高校与家庭联系沟通机制,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21):13-14.
    [180]张迪.双向互动的主体客体关系——浅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角色关系问题[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2(1):110-113.
    [181]李学军,贾茜婷,王维.和谐社会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236+238.
    [182]杨学勇.走进学生心灵的钥匙——沟通——浅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有效沟通的重要性[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S1):338-339.
    [183]曹清燕.价值澄清理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5(4):8-10.
    [184]周麟.人本理念关照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7(2):71-74.
    [185]曹殿朕.用人本理念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8(5):32+42.
    [186]侯德宝.如何打破大学生不愿意与辅导员沟通的尴尬局面[J].改革与开放,2011(12):160.
    [187]杨树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优化策略研究[J].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02):17-19.
    [188]张宝婧.论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性地位[J].青年文学家,2010(13):165-166.
    [189]陈平,刘润刚,龙涌澜.社会分层对大学生政治认同影响的实证研究[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08-112.
    [190]何会宁,王玉鹏.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与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的一致性[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1):91-92+95.
    [191]蒋莹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4(1):206-207.
    [192]邹增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路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4,04:256-257.
    [193]上官万成,田园.以“中国梦”引领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知识经济,2014(1):176-177.
    [194]董世军.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论[D]:[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08.
    [195]黄永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西南大学,2011.
    [196]何海兵.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特征探析[J].理论与改革,2003(5):95-96.
    [197]薛平军,王泉.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新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4(6):26-28.
    [198]杨新宇.社会转型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初探[J].高等农业教育,2004(8):36-37+70.
    [199]邓红彬.论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1):103-105.
    [200]巫阳朔.中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中共中央党校,2012.
    [201]刘薇.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辽宁大学,2012.
    [202]张文学.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中国地质大学,2012.
    [203]聂国林.红色资源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有效实现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南昌大学,2013.
    [204]季海菊.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师范大学,2013.
    [205]李蔚然.基于突发事件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中国地质大学,2013.
    [206]李霞.论红色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D]:[博士学位论文].中南大学,2013.
    [207]程婧.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若干问题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大学,2013.
    [208]王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学习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交通大学,2012.
    [209]刘建军.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J].教学与研究,2011(3):20-27.
    [210]柏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探究[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1(2):102-107+124.
    [211]朱琳,王晨艳.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以天津市高校为例[J].中国轻工教育,2011(2):83-87.
    [212]缠菁,门薇薇.微博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与管理[J].中国轻工教育,2011(3):31-33.
    [213]王虹,刘朋.近十年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述评[J].教学与研究,2011(11):75-82.
    [214]胡守强.论导师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责任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12):48-52.
    [215]郑永廷.试论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主导性与前沿性[J].教学与研究,2012(2):31-37.
    [216]王东莉.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内容体系建构[J].教学与研究,2005(2):85-90.
    [217]顾海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创新[J].中国高等教育,2005(Z1):4-7.
    [218]丁国浩.问题意识导向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大学,2013.
    [219]刘建军.接受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教学与研究,2000(2):70-74.
    [220]陈立思.现代化进程的生命线——当代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J].教学与研究,2000(5):43-49.
    [221]王树荫,高峰,陈迎.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研究述评[J].教学与研究,2000(9):59-64.
    [222]郑永廷.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及其发展[J].教学与研究,2001(3):49-52.
    [223]刘建军.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人价值[J].教学与研究,2001(8):48-52.
    [224]杨芷英.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应对[J].教学与研究,2002(3):75-79.
    [225]项久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与人的价值[J].教学与研究,2002(12):55-59.
    [226]袁贵仁.扎实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J].中国高等教育,2002(12):5-9.
    [227]沈壮海,刘玉标.与时俱进: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突出标志[J].教学与研究,2008(9):85-90.
    [228]倪洪章.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述评[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06-110.
    [229]李忠军.新时期大学生政治价值观教育方法论转换的若干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0(7):26-30.
    [230]仇静莉.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情感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0(7):65-67.
    [231]倪洪章.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述评[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06-110.
    [232]杨光.大学校园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西安科技大学,2009.
    [233]张伟.论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D]:[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10.
    [234]丁越.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D]:[硕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11.
    [235]刘立杰.多元文化视野下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探索[D]:[硕士学位论文].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
    [236]朱磊.论网络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J].中共乌鲁木齐市委党校学报,2012(4):47-5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