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区居民参与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城市社区建设中的居民参与是我国社区建设中受到高度关注的问题,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但也存在对社区参与的主体及相关研究不够,实证研究明显不足等问题。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居民参与的历程进行了勾勒,特别对本世纪以来的居民参与的行动进程进行了考察和分析,提出了社区参与主体多元化,理性的行动加强了社区参与主体互信与合作的趋势,通过对“熟人社区”和“陌生人社区”居民进行的个案访谈,了解行动—信任—合作的内在机理,为多方合作和社区社会资本的培育提供借鉴,对提升居民参与的能力提出对策和建议,为构建和谐社区、和谐社会尽自己一点绵薄之力。
     论文共分为五章。
     第一章:导论。介绍选题的背景和意义;基本概念的界定;城市社区建设中居民参与的研究现状与综述;研究的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城市社区建设中居民参与的历程与现状。简要叙述在单位制、街居制主导下的居民参与的路径、内容与特点;主要探讨在社区制主导下,随着体制改革与社会结构分化,社区建设的发展,以武汉市的社区建设中居民参与的实践为例,说明本世纪以来,政府在社区发展战略和策略上的变化,以及由此产生的不同结果;出现了社区参与主体多元化,价值理性的行动加强了社区参与主体互信与合作的趋势,社区建设出现了良好的开端。对城市社区建设中居民参与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并进行影响因素分析。
     第三章:武汉市社区居民参与的实地考察。分别选择B社区(新型房地产开发型社区)和G社区(传统式街坊社区)作为“熟人社区”和“陌生人社区”的代表,通过个案访谈的形式,研究政府与居民之间、居委会与居民之间,行动—信任—合作形成的内在机理,分析由行动产生信任的影响因子,对两种不同类型社区居民参与的共性和差异性进行了分析,提出社区社会资本培育的共性与差异性。
     第四章:城市社区建设中多元参与主体与社区社会资本培育。提出各参与主体在社区社会资本培育中的路径和内容,提出政府、企业和社区自治组织在加强与居民之间的信任与合作、培育社区社会资本方面,可以采取的一些具体的行动计划。
     第五章:城市社区建设中居民参与的培育。在社区社会资本逐渐增长的基础上,从制度创新和能力建设两方面加强居民参与的培育,走有中国特色的社区建设之路。
Residents' participation in the urban community construction is a focus ques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ommunity,which is widely discussed from different aspects and a lot of valuable achievements have been attained.However,there're some weaknesses in the research,for example, the subject of community-based participation is lack of research,and the empirical research is not enough,etc.This thesis describes the process of residents' participation,especially makes empirical research on the action process of residents' participation ever since this century.The author points out the multiplication of subjects of participation and that rational action strengthens the mutual trust and cooperation in-between different subjects.Through interviews in acquaintance-based community and stranger-based community,the interior mechanism of action-trust-cooperation is understood,which offers some experience for multilateral cooperation and social capital.The solutions and proposals are brought forward to promote the participation ability of residents.This thesis falls into five parts:
     PartⅠis introduction,which introduces the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of this research,defines relative concepts,evaluates relative documents on urban community construction,and represents the frame of study and methods of research.
     PartⅡis about the process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residents' participation of urban community construction.It mainly discusses the following aspects:the route,conten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residents' participation under unit-system and street-system;under the community-system,with the reform of social system and the differentiation of social structure,the development of community construction,taking the practice of residents' participation in Wuhan as an example,illustrating the change of government's community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tactics and the consequence resulted from them;the participating subjects multiplies and rationality the mutual trust and cooperation in-between different subjects is reinforced.And finally discusses the problems in the residents' participation of urban community construction and its causal elements.
     PartⅢis about the investigation of residents' participation of Wuhan City.Community B,a modern real estate community,and Community G,a traditional street community,stand for "acquaintance community" and "stranger community" respectively.Through interviews in acquaintance-based community and stranger-based community,the interior mechanism of action-trust-cooperation between residents and government is understood,analyzes the causal elements,sorts out the common features and differences in the cultivation of social capital within communities.
     PartⅣis about multiple subjects in community construction and the cultivation of social capital of community.The author points out that government,enterprises and construction organizations of community can take some concrete actions to strengthen trust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residents and them.
     PartⅤis about the cultivation of residents' participation in the urban community construction.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at it is necessary to create community construc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field of institutions innovation and capability building while social capital of community is growing.
引文
[1]楚天金报:《湖大博士义工爱洒社区》2008年12月4日,第32版。
    [1]见中国城市社区党建课题组编:《中国城市社区党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4页。
    [2]见雷洁琼主编《转型中的城市基层社区组织》,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第2页。
    [3]桂勇、崔之余:《行政化进程中的城市居委会体制变迁》,人大复印资料《公共行政》2001年第1期第38-42页。
    [4]王思斌:《城市社区建设中的中介组织的培育》,《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第5-8页。
    [5]张明亮:《城市社区建设的探索和推进》,《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第1-3页。
    [6]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72页。
    [1]姜晓萍、衡霞:《社区治理中的公民参与》,《湖南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
    [1]郑杭生:《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探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第3页。
    [2]郑杭生:《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探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第202-203页。
    [1]罗茨:《新的治理》,《政治研究》,1996年第154期。
    [2]转引自俞可平:《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3-4页。
    [3]参见全球治理委员会:《我们的全球伙伴》,牛津大学出版社,1995年。
    [1]包亚明:《布尔迪厄访谈录——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202页。
    [2]转引自刘娴静,邝凤霞:《重构社区社会资本——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的路径选择》,《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第8期。
    [3]卜长莉:《社会资本与社会和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32页。
    [1]张宝锋:《城市社区自治研究综述》,《晋阳学刊》2005年第1期第22-26页。
    [1]张宝锋:《城市社区自治研究综述》,《晋阳学刊》,2005年第1期第22-26页。
    [1]孙璐:《利益、认同、制度安排》,《云南社会科学》,2006年第五期。
    [2]肖富群:《居民社区参与的动力机制分析》,《广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五期。
    [3]陈万灵:《“社会参与”的微观机制研究》,《学术研究》,2004年第4期。
    [4]王珍宝:《当前我国城市社区参与研究述评》,《社会》,2003年第9期。
    [5]孙璐:《利益、认同、制度安排》,《云南社会科学》,2006年第五期。
    [1]李霞、陈伟东:《武汉市居民社区参与现状及制约因素》,《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6年5期。
    [2]陈宁:《对社区文化建设居民参与不足的思考》,《岭南学刊》2004年第2期。
    [3]张卫、张春龙:《社区文化建设中居民参与的实证分析》,《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4]胡亚美:《城市居民参与体育健身》,《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5]徐勇、陈伟东等著:《中国城市社区自治》,武汉出版社,2002年11月,第36-40页。
    [1]张红霞:《不同居住区居民社区参与的差异性比较》,《社会》,2004年第5期。
    [2]王珍宝:《当前我国城市社区参与研究述评》,《社会》,2003年第9期。
    [3]叶南客:《都市社会的微观再造——中外城市社区比较新论》,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34页。
    [1]聂林:《国外社区管理模式比较》,《社会观察》。2004年第5期。
    [2]黎熙元、童晓频、蒋廉雄著《社区建设——理念、实践与模式比较》,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47-54页。
    [1]谢舜、周鸿:《科尔曼理性选择理论评述》,《思想战线》,2005年第2期。
    [2]宝贡敏,徐碧祥:《组织内部信任理论研究述评》,《外国经济与管理》,2006年第12期。
    [3]张康之:《有关信任话题的几点新思考》,《学术研究》,2006年第1期。
    [1]夏学銮:《中国社区建设的理论构架探索》,《北京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2]李猛、周飞舟、李康:《单位:制度化组织的内部机制》,《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1996年秋季卷。
    [3]何海兵:《我国城市基层管理体制的变迁:从单位制、街居制到社区制》,《管理世界》,2003年第6期。
    [1]唐忠新:《中国城市社区建设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47页。
    [1]李砚忠:《政府信任的理论解读》,《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3期。
    [1]http://www.whtv.com.cn/zhuanti/883/zcwj%A3%AD3.htm
    [1]李薇、何方龄:《社区建设中居民参与状况及其特点分析——武汉市武昌区居民参与“883行动计划”情况调查报告》,《社会工作》,2007年第4期下半月。
    [1]彭惠青:《城市社区自治中居民参与的时空变迁与内源性发展探索》,《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年第3期。
    [1]姜振华:《社区参与与城市社区社会资本培育》,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年5月,第108页。
    [1]郑杭生:《中国特色社区建设与社会建设——一种社会学的分析》、社会学视野网,2009-01-08。
    [1]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第160页。
    [1]李砚忠:《政府信任的理论解读》,《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3期。
    [2]百度百科:“信任”词条,baike.baidu.com/view/14498.htm,2009-3-3。
    [3]宝贡敏,徐碧祥:《组织内部信任理论研究述评》,《外国经济与管理》,2006年第12期。
    [1]姜振华:《社区参与与城市社区社会资本培育》,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年5月,第139页。
    [1]杨力伟:《从社区发展组织看社会资本》,《开放时代》,2004年第2期。
    [1]王中林:《中小企业应承担社会负责的内容与措施》,《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7年第9期。
    [2]王侃:《社会责任:企业的新名片》,《财富智慧》,2007年第3期。
    [3]李赢:《重视社会责任 跨国企业提升竞争力的窍门》,《IT时代周刊》2005年第21期。
    [1]此调查项为多项选择题,因而统计百分比相加大于1,表2、3、4同。
    [1]陈雅丽:《城市社区发展中的居民参与问题》,《科学·经济·社会》,2002年第3期。
    [1]姜晓萍:《构建服务型政府进程中的公民参与》,《社会科学研究》2007年第4期。
    [1]姜晓萍:《构建服务型政府进程中的公民参与》,《社会科学研究》2007年第4期。
    [2]黎玉琴:《论当代中国社会中的公民精神》,《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年第5期。
    [1]杨向群:《“参与式”发展:社区教育深层发展的思考》,《职业技术教育》(科教版)2004年第34期。
    [1]王彩梅:《试论公民参与能力的提高》,《理论导刊》2006年第10期。
    1.郑杭生:《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探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郑杭生:《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应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郑杭生:《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拓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俞可平:《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6.马西恒[加]鲍勃·谢比伯等/著:《中加社区治理模式比较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7.[美]林南 著 张磊 译:《社会资本》,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8.于燕燕:《社区自治与政府职能转变》,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年版。
    9.姜振华:《社区参与与城市社区社会资本培育》,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年版。
    10.唐忠新:《中国城市社区建设概论》,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1.中国城市社区党建课题组编:《中国城市社区党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2.雷洁琼主编:《转型中的城市基层社区组织》,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3.傅治平:《和谐社会导论》,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4.全球治理委员会:《我们的全球伙伴》,牛津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5.包亚明:《布尔迪厄访谈录——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6.李惠斌等:《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17.徐勇、陈伟东等著:《中国城市社区自治》,武汉出版社2002年版。
    18.郑也夫:《信任论》,中国广电出版社2001年版。
    19.叶南客:《都市社会的微观再造——中外城市社区比较新论》,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0.黎熙元、童晓频、蒋廉雄著《社区建设——理念、实践与模式比较》,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21.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丁煌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2.[英]戴维·赫尔德,燕继荣等译:《民主的模式》,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23.江立华、沈洁等:《中国城市社区福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24.汪大海、魏娜、郇建立:《社区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5.孟固、白志刚:《社区文化与公民素质》,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年版。
    26.刘庆龙、李会心:《中国城市社区》,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7.江波:《社区的历程》,甘肃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8.陈广胜:《走向善治》,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9.褚松燕:《权力发展与公民参与》,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
    30.唐忠新:《社区服务思路与方法》,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
    31.徐勇、贺东航:《城乡社区自治实务》,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版。
    32.杨寅:《公共行政与社区发展》,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33.张雅晶:《台湾社区教育》,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年版。
    34.汪大海、孔德宏:《世界范围内的社区发展》,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年版。
    35.(美)阿瑟·梅尔霍夫著 谭新娇译:《社区设计》,中国社会出版社2002年版。
    36.周芳玲、乔桑:《魅力社区的建设》,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年版。
    37.李玉江、吴玉麟、陈培安:《区域人力资源研究》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38.邓正来:《国家与市民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
    39.戴维·波普诺著,李强等译:《社会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0.戴星翼、何惠琴:《社区发育与社会生活》,上海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1.迪尔凯姆著,耿玉明译:《社会学方法的准则》,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42.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43.毛寿龙:《政治社会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44.杨上广:《中国大城市社会空间的演化》,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5.石玚、卓斯廉、汪志广著:《社区教育与学习型社区》,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年版。
    46.谢晶仁:《社区文化建设新论》,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47.谢舜主编:《社会变迁与管理创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48.汪大海、魏娜等主编:《社区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9.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与治理的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50.多吉才让主编:《城市社区建设读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1年版。
    51.林尚立、马伊里等编著:《社区组织与居委会建设——上海浦东新区研究报告》,上海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52.徐永祥著:《社区发展论》,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3.(澳)欧文·E·休斯著,彭和平、周明德、金竹青等译:《公共管理导论》(第二版)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4.丁元竹:《中国非政府公共部门服务状况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55.贾征、刘华杰:《社区治安与综合治理》,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年版。
    56.赵志强、刘善敏:《环境伦理与社区卫生》,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年版。
    57.胡宗山:《社区自治实务》,武汉出版社2004年版。
    58.李雪萍:《社区服务指南》,武汉出版社2004年版。
    59.陈伟东:《政府指导规程》,武汉出版社2004年版。
    60.刘梦、张和清:《小组工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61.许莉娅、加存福、童敏:《个案工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62.徐永祥、孙莹:《社区工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63.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与治理的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64.梁莹:《公民自治精神与现代政治知识的成长》,南京社会科学2008年版。
    65.王浦劬等:《政治学基础》(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6.[美]林南《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和行动的理论》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67.[美]罗伯特·丹哈特著,项龙、刘俊生译:《公共组织理论》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68.[美]伊曼纽尔·沃勒斯坦著,冯炳昆译:《所知世界的终结——二十一世纪的社会科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69.[英]安东尼·吉登斯著,文军、赵勇译:《社会理论与现代社会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70.[美]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71.Emile Durkheim.Suicide.New York:Free Press.1951.
    72.Merton R.Social Theory and Social Structure.New York:Free Press.1957.
    73.Mark Irving Lichbach and Alan S.Zuckerman.Comparative Politics:Rationality,Culture,and Structure.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1.郑杭生:《抓住改善民生不放推进和谐社会构建》,《广东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
    2.郑杭生:《社会建设要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北京党史》2008年第1期。
    3.彭惠青:《政府对城市社区生活服务的路径选择》,《湖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4.彭惠青:《城市社区自治中居民参与的时空变迁与内源性发展探索》,《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年第3期。
    5.彭惠青、龚华香:《社区组织满足居民文化需求的思路探析》,《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6.张明亮:《城市社区建设的探索和推进》,《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7.王思斌:《城市社区建设中的中介组织的培育》,《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8.桂勇、崔之余:《行政化进程中的城市居委会体制变迁》,人大复印资料《公共行政》2001 年第1期。
    9.姜晓萍:《构建服务型政府进程中的公民参与》,《社会科学研究》2007年第4期。
    10.黎玉琴:《论当代中国社会中的公民精神》,《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年第5期。
    11.铁锴:《和稽社会构建中的民主制度供给与公民精神化育》,《科学社会主义》2008年第2期。
    12.邓贤明:《公共行政中的公民参与论析》,《行政与法》,2007年第2期。
    13.《城市社区自治的理论探析》课题组:《城市社区自治的理论探析》,《大连干部学刊》2004年第3期。
    14.陈伟东:《中国城市社区自治——一条中国化道路》,《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15.孙彩红:《公民参与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广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
    16.姜晓萍、衡霞:《社区治理中的公民参与》,《湖南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
    17.黄广智:《社区建设中居民参与的社会学分析框架》,《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第12期。
    18.洪静:《社区精英网络的运作》,复旦大学社会学硕士论文2005年。
    19.韦朋余:《治理理论视域中的社区自治》,《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20.刘娴静,邝凤霞:《重构社区社会资本——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的路径选择》,《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第8期。
    21.涂晓芳、汪双凤:《社会资本视域下的社区居民参与研究》,《政治学研究》2008年第3期。
    22.谷岳、张孟见:《城市社区社会资本建设中角色参与机制研究》,《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年第7期。
    23.杨敏:《公民参与、群众参与与社区参与》,《社会》2005年第5期。
    24.孙柏瑛:《公民参与的类型及其适用性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25.张宝锋著:《城市社区自治研究综述》,《晋阳学刊》2005年第1期。
    26.孙璐:《利益、认同、制度安排》,《云南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
    27.肖富群:《居民社区参与的动力机制分析》,《广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
    28.陈万灵:《“社会参与”的微观机制研究》,《学术研究》2004年第4期。
    29.万能善:《利益与认同——社区居民参与的两种动力》,《科技创业》2007年第7期。
    30.胡永琴:《黑龙江省城市社区居民参与问题研究》,《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7期。
    31.孙璐:《利益、认同、制度安排》,《云南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
    32.李霞、陈伟东:《武汉市居民社区参与现状及制约因素》,《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6年5期。
    33.陈宁:《对社区文化建设居民参与不足的思考》,《岭南学刊》2004年第2期。
    34.张卫、张春龙:《社区文化建设中居民参与的实证分析》,《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35.叶南客:《21世纪中国社区文化发展的方向与方略》,《学习与实践》2006年第4期。
    36.胡亚美:《城市居民参与体育健身》,《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37.张红霞:《不同居住区居民社区参与的差异性比较》,《社会》2004年第5期。
    38.王珍宝:《当前我国城市社区参与研究述评》,《社会》2003年第9期。
    39.聂林:《国外社区管理模式比较》,《社会观察》2004年第5期。
    40.谢舜、周鸿:《科尔曼理性选择理论评述》,《思想战线》2005年第2期。
    41.宝贡敏,徐碧祥:《组织内部信任理论研究述评》,《外国经济与管理》2006年第12期。
    42.张康之:《有关信任话题的几点新思考》,《学术研究》2006年第1期。
    43.夏学銮:《中国社区建设的理论构架探索》,《北京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44.李猛、周飞舟、李康:《单位:制度化组织的内部机制》,《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1996年秋季卷。
    45.黄广智:《对当前我国社区建设中社区居民低度参与的社会学分析》,中山大学硕士论文2004年。
    46.何海兵:《我国城市基层管理体制的变迁:从单位制、街居制到社区制》,《管理世界》2003年第6期。
    47.王琼:《单位制的消解与政府治理模式的变迁》,《理论观察》2007年第2期。
    48.李砚忠:《政府信任的理论解读》,《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3期。
    49.李薇、何方龄:《社区建设中居民参与状况及其特点分析——武汉市武昌区居民参与“883行动计划”情况调查报告》,《社会工作》2007年第4期下半月。
    50.刘威、周娟:《内源性发展范式中社会工作本土化的路径选择》,《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51.陈雅丽:《城市社区发展中的居民参与问题》,《科学·经济·社会》2002年第3期。
    52.许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过程中公民精神培育的重要性及其途径》,《网络财富》2008年第11期。
    53.高艳青:《以人为本:社区发展的关键》,《理论前沿》2007年第22期。
    54.徐国亮:《论社区的内源性发展》,《文史哲》1997年第6期。
    55.王侃:《社会责任:企业的新名片》,《财富智慧》2007年第3期。
    56.宝贡敏,徐碧祥:《组织内部信任理论研究述评》,《外国经济与管理》2006年第12期。
    57.杨力伟:《从社区发展组织看社会资本》,《开放时代》2004年第2期。
    58.王中林:《中小企业应承担社会负责的内容与措施》,《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7年第9期。
    59.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研究的若干问题》人大复印资料(《中国政治》)2008年第3期。.
    60.刘翠霞:《在单位记忆与社区资本间挣扎的中国城市社区建设》,《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61.王德刚:《基层政府与社区自治组织良性互动的实现》,《内蒙古电大学刊》2008年第7期。
    62.王彩梅:《试论公民参与能力的提高》,《理论导刊》2006年第10期。
    63.杨向群:《“参与式”发展:社区教育深层发展的思考》,《职业技术教育》(科教版)2004年第34期。
    64.李赢:《重视社会责任跨国企业提升竞争力的窍门》,《IT时代周刊》2005年第21期。
    65.方盛举:《参与型政治文化与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社会科学研究》2006第5期。
    66.陈剩勇:《协商民主理论与中国》,《浙江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67.黎玉琴:《论当代中国社会中的公民精神》,《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年第5期。
    68.黎珍:《社会资本与市民社会》,《贵州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
    69.汤露露:《增强我国公民政治参与能力》,《决策&信息》2008年第5期。
    70.李朝智:《探索政府公共决策的多元化机制提高公众的参与能力》,《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71.郑杭生:《从政治学、社会学视角看公民意识教育的基本内涵》,《学术研究》2008年第8期。
    72.李之洋、王震:《我国公共管理建构的政治本质:论服务型政府建设中的公民参与》,《湖北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
    73.阿计:《2007年:民意在表达,公民在参与》,《公民导刊》2008年第1期。
    74.党秀云:《公民精神与行政管理》,《中国行政管理》2005年第8期。
    75.汪洁:《论我国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76.张敏:《我国公共政策中的公民参与问题研究》,《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77.陈文新:《中国城市社区居委会直接选举:发展历程与现实困境》,《甘肃理论学刊》2008年第2期。
    78.刘巧丽:《社区政治建设与公民的政治社会化》,《理论前沿》2008年第2期。
    79.刘岩、刘威:《从“公民参与”到“群众参与”——转型期城市社区参与的范式转换与实践逻辑》,《浙江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
    80.于显洋:《形式化与合法性——城市社区基层制度结构的变动及功能解释》,《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81.王倩:《社区治理模式下的社区参与》,《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82.徐社良、万方:《公民网络参与的政府创新分析——以湖南“献计献策”活动为例》,《中国行政管理》2008年第4期。
    83.刘伟红:《政府与社区协同管理模式——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变革走势分析》,《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84.刘建文:《社区基金会:促进社区自治发展的新思路——产生、特征、本土化建设策略及其意义》,《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85.罗重谱:《公民参与困境与化解策略》,《中共杭州市委学校学报》2008年第2期。
    86.卓成刚、乔娇:《社会资本的构建与地方政府的作用》,《中国行政管理》2008年第5期。
    87.韩风兰:《政治体制改革必须适应公民参政积极性的提高》,《理论前沿》2008年第8期。
    88.李景平、薛晓敏、冯中杰:《和谐社会视角下的城市新型社区居民参与问题研究》,《行政与法》2008年第5期。
    89.毛满长:《双重民主:城市社区民主建设的路径选择——以湖北省城市社区民主建设为例》,《湖北社会科学》2008年第9期。
    90.谢锐君:《公共服务供给视角下的公民参与探究》,《宁夏党校学报》2008年第2期。
    91.苟关玉、顾永清:《政府的意愿能力与社区自治组织的发展》,《理论前沿》2008年第10期。
    92.Arnstein.Shery."A Ladder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Journal of American Institute of Planner,Vol.35,No.4,July1969.
    93.Kevin O' Brien.Lianjiang Li.Selective Policy Implementation in Rural China.Comparative Politics.1999(2).
    1.楚天金报:《湖大博士义工爱洒社区》2008年12月4日,第32版
    2.罗豪才:《健全公民参与机制,推动政治文明建设》,人民日报,2003年9月9日
    3.郑杭生:《社会学:面对转型社会的态度》,北京日报2008年2月25日。
    4.武汉市民政局:《全市社区居民自治与互助服务现场会交流材料汇编》(内部资料)2008年5月。
    5.民政部副部长姜力:《大力加强理论研究工作,把和谐社区建设事业推向前进》,在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理论研讨会暨首届城区论坛上的讲话(内部资料),2008年10月13日
    1.http://www.whtv.com.cn/zhuanti/883/zcwj%A3%AD3.htm
    2.http://www.cpasonline.orn.cn/cpasbbs/show.asp?id/24752&bd=4
    3.http://www.cpasonline.orn.cn/cpasbbs/show.asp?id/24752&bd=4
    4.百度百科:“信任”词条,baike.baidu.com/view/14498.htm,2009-3-3
    5.郑杭生:《中国特色社区建设与社会建设——一种社会学的分析》、社会学视野网,2009-01-08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