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动画电影中英雄形象的建构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作为一个动画生产大国,美国动画占据着极大的市场份额。这些动画不仅是娱乐观众的一种文化形式,更是社会历史和意识形态的积淀物。作为一个崇尚英雄的国度,英雄形象成为美国动画中一以贯之的主题。通过对美国动画中英雄形象及其流变进行探讨,我们会发现英雄是一个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概念,作为人类理想的化身,它既具有人类文化的共性,又因为是某个特定历史阶段特定文化群体的产物,因此会带有明显的特殊文化特征。尽管美国并不像其它西方国家一样有着许多历史悠久的英雄原型,比如荷马史诗或亚瑟传奇中的英雄文化,但是它在古典和史诗英雄的基础上用自己的民主方式形成了特有的英雄主义意识。具体到美国动画中,英雄形象则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和文化形象。因此,本文试图立足于美国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变化,剖析美国动画中英雄形象变迁和发展的历史轨迹。
     本文以时间顺序结构全文。第一章讲述二战之后至1980年美国动画中的英雄形象。这一阶段的动画英雄以古典英雄为主,这与二战后占据社会主导地位的中产阶级价值观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青年反叛运动的兴起,古典英雄开始没落,凡人英雄萌芽。与此同时,美国动画中开始出现与政治相关的英雄形象。第二章论述的重点是凡人英雄的特征及多元文化影响下多样化的英雄形象。在追求平等的社会思潮影响下,具有凡人秉性的英雄开始成为银幕的主要表现对象,女性英雄、卑贱英雄、另类英雄作为一种新的银幕形象开始出现。第三章研究后现代消费文化对动画英雄塑造的影响,个人至上的英雄、反面英雄和景观英雄是这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英雄形象。凡人英雄作为一种英雄类型依然延续到了消费社会,但呈现出不同的特征,面对后现代文化他们呈现更强的对抗性和更多的自我反思。第四章讲述在反恐的意识形态下,动画英雄对于守法与公正、复仇与暴力、权利与欲望的反思。在对反恐作出反思的同时,美国依旧对“他者”的文化表现出一种偏见和敌意,同时也在试图为战争寻找“正义”的理由。
As a major power animation production, the United States occupies a great animation market shares. The animation is not only a cultural form of entertaining the audience, it is the accumulation of social history and ideology matter. American is a country which advocate of the hero, heroic image is a consistent theme in American animated films.Through the hero in the American animation image and its rheological are discussed, we will find hero is a concept with a rich cultural connotation. As the embodiment of human ideals, hero has both the commonness of human cultural, and also is a specific historical stage product of particular cultural groups, so it will have obvious special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lthough the United States is not like other western countries which has a long history with many heroes prototype, such as the legendary hero of Homer or Arthur culture, it is on the basis of classical and epic hero in their own democratically formed a unique sense of heroism. Specific to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animation, the hero image is endowed with special meaning and cultural image. Therefore, this paper tries to base on the social, politi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changes to analyze the historical trajectory of change and development of hero image in the animation.
     The full text of this article structure in chronological order. The first chapter represent the American animated hero image after World War II to1980. This stage of the animation is given priority to with classical heroes, which had close relation with the bourgeois values that dominated society after world war ii. With the rise of the young rebel movement, the classical hero began to decline and the mortal hero bud.At the same time, hero image in the associated with political began to appear in the American animation. The second chapter focuses on the moral hero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multicultural heroic imag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culture diversity. In the pursuit of equal society ideological trend influence, the hero with mortal mettle become the main performance of the screen object. Female hero, humble hero, alternative hero began to emerge as a new screen image. The third chapter studies the influence of postmodern consumption culture on the building of a hero in animation. Personal supreme hero, villain hero and landscape hero is the typical heroic image in this period. Mortal hero as a type of hero still continued into the consumer society, but it presents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They present more confrontational and more self-reflection facing the postmodern culture.In the fourth chapter describes animation heroes'reflection of law and justice, revenge and violence,rights and desires under the anti-terrorism ideology. While make reflection on terrorism, the United States still showed a kind of prejudice and hostility to the culture of "the other",and at the same time it is trying to look for the"justice" reason of war.
引文
[1] 约瑟夫·坎贝尔.千面英雄:奠定坎贝尔神话学理论基础的经典之作[M].朱侃如,译.北京:金城出版社,2011:19.
    [2] 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83:1384.
    [3] 词源(第四卷)[M],商务印书馆,1983:2638.
    ] 王恩铭.美国反正统文化运动:嬉皮士文化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50.
    [5] 丹尼尔·扬克洛维奇.新价值观:人能自我实现吗?[M].罗雅,姜涛,译.东方出版社,1989:44
    [6] 安德鲁·J·巴塞维奇.美国的极限:实力的终结与深度危机[M].曹化银,曹爱菊,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24.
    [7] 比尔·摩根.垮掉[M].龙余,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122.
    [8] 参考郝舫.伤花怒放:摇滚的束缚与抗争[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22.
    [9] 大卫·R·沙姆韦.摇滚:一种文化活动.载于王逢镇等,编译.摇滚与文化[C].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68.
    [10] 郝舫.伤花怒放:摇滚的束缚与抗争[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29.
    [11] 艾伦·布林克利.美国史[M].邵旭东,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09:840.
    2] 词源(第四卷)[M],商务印书馆,1983:2638.以及美国传统词典.
    [13] E·M·梅列金斯基.英雄史诗的起源[M].王亚民,张淑明,刘玉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379
    [14] 托马斯·卡莱尔.论英雄、英雄崇拜和历史上的英雄业绩[M].周祖达,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2.
    [15] 拉斐尔·贝塔佐尼.神话的真实性.金泽,译.载于邓迪斯,编.西方神话学读本[C].朝戈金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25.
    [16] 拉斐尔·贝塔佐尼,神话的真实性.金泽,译.载于邓迪斯,编.西方神话学读本[C].朝戈金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25.
    [17] 约瑟夫·坎贝尔.千面英雄:奠定坎贝尔神话学理论基础的经典之作[M].朱侃如,译.北京:金城出版社,2011:10.
    [18] 马林诺夫斯基.神话在生活中的作用.宋颖,译.载于邓迪斯,编.西方神话学读本[C].朝戈金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44.
    ] 罗兰·斯特龙伯格.西方现代思想史[M].刘北成,赵国新,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529.
    [20] 马塞尔·莫斯,昂利·于贝尔.巫术的一般理论献祭的性质与功能[M].杨渝东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10.
    [21] 戴维·S·梅森.美国世纪的终结[M].倪乐雄,孙运峰等,译.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28
    [22] 威廉·J·本内特.美国通史[M].刘军等,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165.
    [23] 迈克尔·L·雷迅马.作为意识形态的现代化:社会科学与美国第三世界政策[M].牛可,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172.
    [24] 迈克尔·L·雷迅马.作为意识形态的现代化:社会科学与美国第三世界政策[M].牛可,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173.
    [25] 塞缪尔·亨廷顿.谁是美国人?——美国国民特性面临的挑战[M].程克雄,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267
    [26] 迈克尔·卡门.自相矛盾的民族:美国文化的起源[M].王晶,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208
    [27] 迈克尔·L·雷迅马.作为意识形态的现代化:社会科学与美国第三世界政策[M].牛可,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305.
    [28] “婴儿潮”在这里是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出现的婴儿出生率大幅度上升的现象。这其中一方面是由于远赴战场的男人解甲返乡,另一方面是因为战后重建,使大量的年轻女性赋闲在家,可以安心育儿,没有工作压力。
    9] 张俊.福尔摩斯:永恒的科学神话形象[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1998,第6期,28-30.
    [30] 艾伦·布鲁姆.美国精神的封闭[M].战旭英,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40.
    [31] 莫里斯·迪克斯坦.伊甸园之门:六十年代的美国文化[M].方晓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55.
    [32] 詹姆斯·B·斯图尔特.迪斯尼战争[M].赵恒,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12.
    [33] 黄禄善.美国通俗小说史[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3:290
    [34] 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M].崔君衍,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257.
    [35] 聂欣如.巴赞和超西部片.电影新作[J],2013,第5期,37-41.
    [36] 聂欣如.巴赞和超西部片.电影新作[J],2013,第5期,37-41.
    [37] 聂欣如.动画概论(第三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182.
    [38] 塞缪尔·亨廷顿.失衡的承诺[M].周瑞,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192.
    [39] 兰登·琼斯.美国坎坷的一代——生育高峰后的美国社会[M].贾蔼美,纪胆武,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9:61.
    [40] 罗伯特·N·贝拉.心灵的习性:美国人生活中的个人主义和公共责任[M].周穗明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7.
    [41] 詹姆士·O·罗伯逊.美国神话美国现实[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22.
    [42] 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现代晚期的自我与社会[M].赵旭东,方文,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1998:170.
    [43] 艾伦·布鲁姆.美国精神的封闭[M].战旭英,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118.
    [44] 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严蓓雯,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43.
    [45] 塞缪尔·亨廷顿.失衡的承诺[M].周瑞,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192.
    [46] 莫里斯·迪克斯坦.伊甸园之门:六十年代的美国文化[M].方晓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2.
    [47] 丹尼尔·扬克洛维奇.新价值观——人能自我实现吗?[M].罗雅,姜涛,译.东方出版社,出版发行,1989:3.
    [48] 纳尔逊·曼佛雷德·布莱克.美国社会生活与思想史(下册)[M],许季鸿等,译.商务印书馆,1997:535.
    [49] 狄德罗.布干维尔旅行补遗(1771),转引自E·卡西勒.启蒙哲学[M].顾伟铭,杨光仲,郑楚宣,译.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131.
    [50] 约瑟夫·坎贝尔.千面英雄:奠定坎贝尔神话学理论基础的经典之作[M].朱侃如,译.北京:金城出版社,2011:264.
    [51] 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M].崔君衍,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257.
    [52] 王恩铭.美国反正统文化运动:嬉皮士文化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85.
    [53] 莫里斯·迪克斯坦.伊甸园之门:六十年代的美国文化[M].方晓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72.
    [54] 王恩铭.美国反正统文化运动:嬉皮士文化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67.
    [55] Hilary Mills,Mailer:A Biography (New York:Empire Books,1982),p.233转引自温洋.美国六十年代的“新左派”运动.美国研究[J].1989,第3期,105-124.
    [56] 塞缪尔·亨廷顿.失衡的承诺[M].周瑞,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193.
    [57] 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严蓓雯,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99.
    [58] 塞缪尔·亨廷顿.失衡的承诺[M].周瑞,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194.
    [59] 詹姆士·O·罗伯逊.美国神话美国现实[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276.
    [60] 艾伦·布林克利.美国史[M].邵旭东,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09:902.
    [61] 纳尔逊·曼弗雷德·布莱克.美国社会生活与思想史(下册)[M].许季鸿,宋蜀碧,陈凤鸣,译.商务印书馆,1997:392.
    [62] 铆工罗斯为美国战时女工的统称。当时男子参军,大批家庭妇女进入工厂做工,故有此名。据说是根据一位叫Rosina B·Bonavita的飞机场女工的名字命名的。她和她的同事在6小时内在机翼上焊了345颗铆钉。参见:兰登·琼斯.美国坎坷的一代——生育高峰后的美国社会[M].贾蔼美,纪胆武,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9:139.
    [63] 兰登·琼斯.美国坎坷的一代——生育高峰后的美国社会[M].贾蔼美,纪胆武,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9:139.
    [64] 霍华德·津恩.美国人民的历史[M].许先春,蒲国良,张爱平,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433.
    ] 杰克·齐普斯.作为神话的童话/作为童话的神话[M].赵霞,译.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2008:11.
    [66] 杰克·齐普斯.作为神话的童话/作为童话的神话[M].赵霞,译.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2008:29.
    [67] 詹姆斯·B·斯图尔特.迪斯尼战争[M].赵恒,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51.
    [68] 艾伦·布林克利.美国史[M].邵旭东,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09:964.
    [69] 黄彬瑶.作为“他者”的文化符号:对比分析迪斯尼动画电影与华裔美国文学作品中的“花木兰”形象.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J].2011,第4期,15-17.
    [70] 查尔斯·泰勒.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M].韩震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37.
    [71] 艾伦·布鲁姆.美国精神的封闭[M].战旭英,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9&
    [72] 参见劳拉·穆尔维.视觉快感与叙事电影.最初发表于screen,1975年秋季号
    [73] 约翰·贝尔顿.美国电影美国文化(第二版)[M].米静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323.
    [74] 转引自休·索海姆.激情的疏离:女性主义电影理论导论[M].艾晓明,宋素凤,冯芃芃,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73.
    [75] 詹姆士·O·罗伯逊.美国神话美国现实[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269.
    [76] 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现代晚期的自我与社会[M].赵旭东,方文,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1998:3.
    [77] 理查德·桑内特.新资本主义的文化[M].李继宏,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54.
    [78] 弗·斯卡皮蒂.美国社会问题[M].刘泰星,张世灏,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422.
    [79] 参见查尔斯·登比.工人与自动化的斗争.新闻与通讯[J].底特律出版社,1960年版,转引自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M].刘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24.
    [80] 引自A·萨普卡斯发表在1970年6月1日《纽约时报》上的报导。转引自H·马尔库塞.反革命和造反.载于H·马尔库塞等著.工业社会和新左派[C].任立编,译.商务印书馆,1982.
    [81] 程魏.中产阶级的孩子们:60年代与文化领导权[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2006:60.
    [82] 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M].张晓明编,译.北京出版社,2007:119.
    [83] 参见托尼·金赛拉,芬恩坦·奥图勒.美国在崩溃[M].林凯奇,叶祝弟,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37.
    [84] 奥托·纽曼,理查德·德·佐萨.信息时代的美国梦[M].凯万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40.
    [85] 托尼·金赛拉,芬恩坦·奥图勒.美国在崩溃[M].林凯奇,叶祝弟,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35.
    [86] 爱德华·佩森.美国的社会地位和阶级.载于卢瑟·s·路德克主编.构建美国——美国的社会与文化[C].王波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331.
    [87] 哈罗德·R·克博.社会分层与不平等:历史、比较、全球视角下的阶级冲突(第七版)[M],蒋超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23.
    [88] 詹姆斯·洛温.老师的谎言:美国历史教科书中的错误[M].马万利,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227.
    [89] 克里斯托弗·拉希.精英的反叛[M].李丹莉,刘爽,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33.
    [90] 转引自弗·斯卡皮蒂.美国社会问题[M].刘泰星,张世灏,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83.
    [91] 赛·利奥纳.西部片起源.聂欣如,译.世界电影[J].1998,第10期,200-214.
    [92] 毛思慧,杨思.种族、发声与文化挪用:从“后殖民”看电影《风中奇缘》对Pocahontas的想象.中国比较文学[J].2002,第2期,42-53.
    [93] 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诺.启蒙辩证法——哲学碎片[M].渠敬东,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236.
    [94] 威廉·莱斯.自然的控制[M].岳长龄,李建华,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12.
    [95] 托马斯·卡莱尔.论英雄、英雄崇拜和历史上的英雄业绩[M].周祖达,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227.
    [96] 吉尔·利波维茨基.空虚时代:论当代个人主义[M].方仁杰,倪复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9.
    [97] 查尔斯·泰勒.现代性之隐忧[M].程炼,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4.
    [98] 同上
    [99] 引自笔者文章.后现代动画中英雄形象的嬗变.当代电影[J].2012,第6期,151-154.
    [100] 赖干坚.反英雄——后现代主义小说的重要角色.载当代外国文学[J].1995,第1期,140-146.
    [101] 引自笔者文章.后现代动画中英雄形象的嬗变.当代电影[J].2012,第6期,151-154.
    [102] 瓦·叶·哈利泽夫.文学学导论[M].周启超,王加兴,黄玫,夏忠宪,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88.
    [103] 引自笔者文章.后现代动画中英雄形象的嬗变.当代电影[J].2012,第6期,151-154.
    [104] 马克思·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于晓,陈维纲等,译.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87:12.
    [105] 吉尔·利波维茨基.责任的落寞——新民主时期的无痛伦理观[M].倪复生、方仁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3.
    [106] 引自笔者文章.后现代动画中英雄形象的嬗变.当代电影[J].2012,第6期,151-154.
    [107] 查尔斯·泰勒.现代性之隐忧[M].程炼,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4.
    [108] 西莉亚·卢瑞.消费文化[M].张萍,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92.
    [109] 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严蓓雯,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57.
    [110] 艾伦·布鲁姆.美国精神的封闭[M].战旭英,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37.
    [111] 马歇尔·伯曼.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现代性体验[M].徐大建,张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48.
    [112] 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4.
    [113] 戴维·哈维.后现代的状况:对文化变迁之缘起的研究[M].阎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357.
    [114] 转引自小拉什·多兹尔.仇恨的本质[M].王江,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251.
    [115] 罗洛·梅.祈望神话[M].王辉,罗秋实,何博闻,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2012:44.
    ] 引自笔者文章.后现代动画中英雄形象的嬗变.当代电影[J].2012,第6期,151-154.
    [117] 引自笔者文章.后现代动画中英雄形象的嬗变.当代电影[J].2012,第6期,151-154.
    [118] 吉尔·利波维茨基.责任的落寞——新民主时期的无痛伦理观[M].倪复生、方仁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34.
    [119] 聂欣如.动画概论(第二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77.
    [120] 马克斯·霍克海默, 西奥多·阿道尔诺.启蒙辩证法——哲学碎片[M].渠敬东,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4.
    [121] 陈嘉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十五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334.
    [122] 陈嘉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十五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55.
    [123] 弗里德里希·包尔生.伦理学体系[M].何怀宏,廖申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212.
    [124] 引自笔者文章.后现代动画中英雄形象的嬗变.当代电影[J].2012,第6期,151-154.
    [125] 陈嘉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十五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320.
    [126] 引自笔者文章.后现代动画中英雄形象的嬗变.当代电影[J].2012,第6期,151-154.
    [127] 杰弗里斯·麦克沃特,贝内迪克特·麦克沃特,埃伦·麦克沃特,罗伯特·麦克沃特.危机中的青少年(第三版)[M],寇或等,译.北京:中国邮电出版社,2009:43.
    [128] 引自笔者文章.后现代动画中英雄形象的嬗变.当代电影[J].2012,第6期,151-154.
    [129] 森武夫.犯罪心理学[M].邵道生等,译.北京:知识出版社,1982:74.
    [130] 同上,第75.
    ] 刘秀丽,赵娜.父亲角色投入与儿童的成长.外国教育研究[J].2006,第111期,13-18.
    [132] 罗斯·派克.父亲的角色[M].李维,译.沈阳:辽海出版社,1999:101.
    [133] 居伊·德波.景观社会(第二版)[M],王昭凤,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10.
    [134] 朱丽叶·朔尔.消费社会到底怎么了——竞争性消费和“新消费主义”.载于比尔·麦吉本等著.消费的欲望[C].朱琳,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22.
    [135] 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21.
    [136] 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99.
    [137] 同上
    [138] 乔安妮·恩特威斯特尔.时髦的身体:时尚、衣着和现代社会理论[M].郜元宝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21.
    [139] 西莉亚·卢瑞.消费文化[M].张萍,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142.
    [140] 引自笔者文章.后现代动画中英雄形象的嬗变.当代电影[J].2012,第6期,151-154.
    [141] 戴维·哈维.后现代的状况:对文化变迁之缘起的研究[M].阎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361.
    [142] 乔安妮·恩特威斯特尔.时髦的身体:时尚、衣着和现代社会理论[M].郜元宝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42.
    [143] 吉尔·布兰斯顿.电影与文化的现代性[M].闻钧,韩金鹏,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66.
    [144] 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诺.启蒙辩证法——哲学碎片[M].渠敬东,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08.
    [145] 同上,第123.
    [146] 格雷姆·特纳.电影作为社会实践(第四版)[M],高红岩,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33.
    [147] 刘易斯·芒福德.技术与文明[M].陈允明,王克仁,李华山,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289.
    [148] 迈克尔·海姆.从界面到网络空间:虚拟实在的形而上学[M].金吾伦,刘钢,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80.
    [149] 尼尔·波斯曼.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M].何道宽,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5.
    [150] 弗兰克·富里迪.恐惧[M].方军,张淑文,吕静莲,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123.
    [151] 安德鲁·J·巴塞维奇.美国的极限:实力的终结与深度危机[M].曹化银,曹爱菊,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33.
    ] 盖瑞·斯默尔,吉吉·沃根.大脑革命[M].梁桂宽,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24.
    ] 尼古拉·埃尔潘.消费社会学[M].孙沛东,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34.
    [154] M·w·瓦托夫斯基.科学思想的概念基础——科学哲学导论[M].范岱年,译.北京:求实出版社,1982:542.
    [155] 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M].刘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131.
    [156] 威廉·巴雷特.非理性的人——存在主义哲学研究[M].杨照明,艾平,译.1995:38.
    [157] 威廉·巴雷特.非理性的人——存在主义哲学研究[M].杨照明,艾平,译.1995:38.
    [158] 彼得·科斯洛夫斯基.后现代文化:技术发展的社会文化后果[M].毛怡红,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2.
    [159] 弗里德里克·费雷.走向后现代科学与技术.载于大卫·雷·格里芬编.后现代精神[C].王成兵,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193.
    [160] 迈克尔·桑德尔.反对完美:科技与人性的正义之战[M].黄慧慧,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X.
    [161] 黄雨水.“高科技、低情感”生存困境下的心灵补偿——《机器人总动员》评析.当代电影[J],2009,第3期,118-120.
    [162] 安德鲁·芬伯格.技术批判理论[M].韩连庆,曹观法,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21.
    ] 同上,第139.
    [164] 大卫·雷·格里芬.和平与后现代范式.载于大卫·雷·格里芬编.后现代精神[C].王成兵,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209.
    [165] 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90.
    66] 托马斯·奥斯本.启蒙面面观——社会理论与真理伦理学[M].郑丹丹,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88.
    67] 查尔斯·泰勒.现代性之隐忧[M].程炼,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108.
    [[168] 马克斯·霍克海默, 西奥多·阿道尔诺.启蒙辩证法——哲学碎片[M].渠敬东,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231.
    ] 阿尔贝特·史怀泽.敬畏生命[M].陈泽环,译.上海社会科学学院出版社,1992:9.
    ] 西格蒙德·佛洛依德.图腾与禁忌[M].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133.
    [171] 马塞尔·莫斯,昂立·于贝尔.巫术的一般理论献祭的性质与功能[M].杨渝东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67.
    [172] 转引自戴维·佩珀.现代环境主义导论[M].宋玉波,朱丹琼,译.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175.
    [173] 彼特·S·温茨.环境正义论[M].朱丹琼,宋玉波,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83.
    [174] 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M].田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151.
    [175] 查默斯·约翰逊.帝国的悲哀——黩武主义、保密与共和国的终结[M].任晓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306.
    [176] 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M].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24.
    [177] 查默斯·约翰逊.帝国的悲哀——黩武主义、保密与共和国的终结[M].任晓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307.
    [178] 保罗·克鲁格曼.一个自由主义者的良知[M].刘波,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203.
    [179] 约翰·贝尔顿.美国电影美国文化(第二版)[M],米静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400.
    [180] 查默斯·约翰逊.帝国的警钟:美国共和制的衰亡[M].周洁,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80.
    [181] 查默斯·约翰逊.帝国的悲哀——黩武主义、保密与共和国的终结[M].任晓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43.
    [182] 查默斯·约翰逊.帝国的警钟:美国共和制的衰亡[M].周洁,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24.
    [183] 迈克尔·帕伦蒂.少数人的民主(第8版)[M],张萌,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99.
    [184] 马耀邦.美国衰落:新自由主义的穷途末路[M].林小芳,李冬梅,林贤剑,译.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0:77.
    [185] 引自笔者文章.新世纪美国动画电影中的超级英雄形象.当代电影[J].2013,第6期,191-193.
    [186] 麦考特·L·麦克姆逊.一个时代的终结:后“9·11”时代关于美国权力的个人回忆录[M].从戎,霍星辰,张雪敏,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174.
    [187] 布鲁诺·古力.超越善恶之辩——试析反恐战争.孙德刚,译.载于斯坦利·阿罗诺维茨、希瑟·高特内主编.控诉帝国——21世纪世界秩序中的全球化及其抵抗[C].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47.
    [188] 迈克尔·拉特纳.我们失去了自由——这是反恐战争还是反自由战争.孙德刚,译.载于斯坦利·阿罗诺维茨、希瑟·高特内主编.控诉帝国——21世纪世界秩序中的全球化及其抵抗[C].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47.
    [189] 艾伦·威利斯.恐怖主义的大众心理学.孙德刚,译.载于载斯坦利·阿罗诺维茨、希瑟·高特内主编.控诉帝国——21世纪世界秩序中的全球化及其抵抗[C].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54.
    [190] 斯蒂芬·金泽.颠覆——从夏威夷到伊拉克[M].张浩,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67.
    [191] 刘明政.“9·11”后全球的反美主义.载于载于梅仁毅,付美榕主编.变化与延续:“9·11”后的美国[C].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144.
    [192] 爱德华·W·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M].李琨,译.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2003:409.
    [193] 艾伦·威利斯.恐怖主义的大众心理学.孙德刚,译.载于载斯坦利·阿罗诺维茨、希瑟·高特内主编.控诉帝国——21世纪世界秩序中的全球化及其抵抗[C].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59.
    [194] 曼宁·麦洛搏.“9·11”事件:恐怖时代的种族主义.顾岳,译.载于载斯坦利·阿罗诺维茨、希瑟·高特内主编.控诉帝国——21世纪世界秩序中的全球化及其抵抗[C].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4.
    [195] 爱德华·萨义德.报道伊斯兰:媒体与专家如何决定我们观看世界其他地方的方式[M].阎纪宇,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225.
    [196] 麦考特·L·麦克姆逊.—个时代的终结:后“9·11”时代关于美国权力的个人回忆录[M].从戎,霍星辰,张雪敏,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172.
    [197] 诺姆·乔姆斯基.霸权还是生存——美国对全球统治的追求[M].张鲲,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285.
    [198] 引自笔者文章.新世纪美国动画电影中的超级英雄形象.当代电影[J].2013,第6期,191-193.
    [199] 斯蒂芬·M·沃尔特.驯服美国权力:对美国首要地位的全球回应[M].郭盛,王颖,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18.
    [200] 迈克尔·拉特纳.我们失去了自由——这是反恐战争还是反自由战争.孙德刚,译.载于控诉帝国:21世纪世界秩序中的全球化及其抵抗[C].斯坦利·阿罗诺维茨,希瑟·高特内主编,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43.
    [201] 同上
    [202] 斯蒂芬·M·沃尔特.驯服美国权力:对美国首要地位的全球回应[M].郭盛、王颖,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35.
    [203] 尼古拉斯·惠勒.拯救陌生人:国际社会中的人道主义干涉[M].张德生,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35.
    [204] 苏珊·L·卡拉瑟斯.西方传媒与战争[M].张毓强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50-51.
    [205] 安东尼·史密斯.民族主义——理论、意识形态、历史[M].叶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35.
    [206] 聂欣如.帝国主义文化的守卫者——评美国动画片《守卫者传奇》.电影新作[J].2011,第1期,25-30.
    [207] 安德鲁·J·巴塞维奇.美国的极限:实力的终结与深度危机[M].曹化银,曹爱菊,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73.
    [208] Priscilla Roberts“9·11”事件,美国外交的里程碑与转折点.载于梅仁毅,付美榕主编.变化与延续:“9·11”后的美国[C].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38.
    [209] 戴维·S·梅森.美国世纪的终结[M].倪乐雄、孙运峰等,译.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112.
    [210] 麦考特·L·麦克姆逊.一个时代的终结:后“9·11”时代关于美国权力的个人回忆录[M].从戎,霍星辰,张雪敏,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40.
    [211] 邝本德.美国的困局与出路:新世界的无序状态与谎言[M].王喜六等,译.上海:文汇出版社,2006:91.
    [212] 曼宁·麦洛搏.“9·11”事件:恐怖时代的种族主义.顾岳,译.载于载斯坦利·阿罗诺维茨、希瑟·高特内主编.控诉帝国——21世纪世界秩序中的全球化及其抵抗[C].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0.
    [213] 戴维·S·梅森.美国世纪的终结[M].倪乐雄、孙运峰等,译.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123.
    [214] 《新英汉词典》编写组编.新英汉词典(增补本),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841.
    [215] 同上,第1101.
    [216] 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周琪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9:13.
    [217] 克莱·G·瑞恩.道德自负的美国:民主的危机与霸权的图谋[M].程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14.
    [218] 多米尼克·莫伊西.情感地缘政治学——恐惧、羞辱与希望的文化如何重塑我们的世界[M].姚芸竹,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55.
    [219] 小拉什·多兹尔.仇恨的本质[M].王江,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231.
    [220] 麦考特·L·麦克姆逊.一个时代的终结:后“9·11”时代关于美国权力的个人回忆录[M].从戎,霍星辰,张雪敏,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205.
    [221] 聂欣如.动画概论(第三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126.
    [222] 安德鲁·J·巴切维奇.美国新军国主义[M].葛腾飞,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92.
    [223] 多米尼克·莫伊西.情感地缘政治学——恐惧、羞辱与希望的文化如何重塑我们的世界[M].姚芸竹,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96.
    [224] 尤里·谢尔巴特赫.恐惧感与恐惧心理[M].刘文华、杨进发、徐永平,译.北京:华文出版社,2008:151-152.
    [225] 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33.此处翻译采用[挪威]拉斯·史文德森.恐惧的哲学[M].范晶晶,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24.中的翻译
    [226] 多米尼克·莫伊西.情感地缘政治学——恐惧、羞辱与希望的文化如何重塑我们的世界[M].姚芸竹,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97.
    [227] 爱德华·萨义德.报道伊斯兰:媒体与专家如何决定我们观看世界其他地方的方式[M].阎纪宇,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9.
    [228] 同上,第10.
    ] 克利福德·格尔茨.文化的解释[M].韩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227.
    [1]艾伦·布林克利.美国史[M].邵旭东,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09年12月版
    [2]路易斯·梅南德.哲学俱乐部:美国观念的故事[M].肖凡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版
    [3]纳尔逊·曼弗雷德·布莱克.美国社会生活与思想史[M].许季鸿、宋蜀碧、陈凤鸣,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11月版
    [4]迈克尔·卡门.自相矛盾的民族:美国文化的起源[M].王晶,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版
    [5]乔治·桑塔亚那.美国的民族性格与信念[M].史津海、徐琳,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5月版
    [6]丹尼尔·T·罗杰斯.大西洋的跨越:进步时代的社会政治[M].吴万伟,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年9月版
    [7]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严蓓雯,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1月版
    [8]大卫·里斯曼.孤独的人群[M].王崑,朱虹,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版
    [9]艾伦·布卢姆.美国精神的封闭[M].展旭英,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年3月版
    [10]艾伦·布卢姆.巨人与侏儒:1960-1990:全译本[M].张辉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1年6月版
    [11]尼尔·波斯曼.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M].何道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版
    [12]戴维·哈维.后现代的状况:对文化变迁之缘起的研究[M].阎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11月版
    [13]小尤金·约瑟夫·迪昂.为什么美国人恨政治[M].赵晓力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4月版
    [14]安德鲁·J·巴塞维奇.美国的极限:实力的终结与深度危机[M].曹化银,曹爱菊,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年5月版
    [15]戴维·S·梅森.美国世纪的终结[M].倪乐雄,孙运峰等,译.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年4月版
    [16]王恩铭.美国反正统文化运动:嬉皮士文化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11月版
    [17]丹尼尔·扬克洛维奇.新价值观:人能自我实现吗?[M].罗雅,姜涛,译.东方出版社,1989年9月版
    [18]比尔·摩根.垮掉[M].龙余,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M],2012年1月版
    [19]郝舫.伤花怒放:摇滚的束缚与抗争[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10月版
    [20]王逢镇等,编译.摇滚与文化[C].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12月版
    [21]E·M·梅列金斯基.英雄史诗的起源[M].王亚民,张淑明,刘玉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9月版
    [22]邓迪斯,编.西方神话学读本[C].朝戈金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版
    [23]罗兰·斯特龙伯格.西方现代思想史[M].刘北成,赵国新,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1月版
    [24]马塞尔·莫斯,昂利·于贝尔.巫术的一般理论献祭的性质与功能[M].杨渝东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版
    [25]威廉·J·本内特.美国通史[M].刘军等,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4月版
    [26]迈克尔·L·雷迅马.作为意识形态的现代化:社会科学与美国第三世界政策[M].牛可,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8月版
    [27]莫里斯·迪克斯坦.伊甸园之门:六十年代的美国文化[M].方晓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年10月版
    [28]詹姆斯·B·斯图尔特.迪斯尼战争[M].赵恒,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年1月版
    [29]塞缪尔·亨廷顿.失衡的承诺[M].周瑞,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年9月版
    [30]兰登·琼斯.美国坎坷的一代——生育高峰后的美国社会[M].贾蔼美,纪胆武,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9年7月版
    [31]詹姆士·O·罗伯逊.美国神话美国现实[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12月版
    [32]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现代晚期的自我与社会[M].赵旭东,方文,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1998年5月版
    [33]塞缪尔·亨廷顿.失衡的承诺[M].周瑞,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年9月版
    [34]丹尼尔·扬克洛维奇.新价值观——人能自我实现吗?[M].罗雅,姜涛,译.东方出版社,出版发行,1989年9月版
    [35]E·卡西勒.启蒙哲学[M].顾伟铭,杨光仲,郑楚宣,译.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36]霍华德·津恩.美国人民的历史[M].许先春,蒲国良,张爱平,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年10月版
    [37]杰克·齐普斯.作为神话的童话/作为童话的神话[M].赵霞,译.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2008年12月版
    [38]查尔斯·泰勒.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M].韩震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年9月版
    [39]休·索海姆.激情的疏离:女性主义电影理论导论[M].艾晓明,宋素凤,冯芃芃,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版
    [40]约翰·贝尔顿.美国电影美国文化(第二版)[M].米静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4月版
    [41]理查德·桑内特.新资本主义的文化[M].李继宏,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年6月版
    [42]弗·斯卡皮蒂.美国社会问题[M].刘泰星,张世灏,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11月版
    [43]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M].刘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2月版
    [44]赫伯特·马尔库塞等著.工业社会和新左派[C].任立编,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10月版
    [45]奥托·纽曼,理查德·德·佐萨.信息时代的美国梦[M].凯万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9月版
    [46]哈罗德·R·克博.社会分层与不平等:历史、比较、全球视角下的阶级冲突(第七版)[M],蒋超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5月版
    [47]弗·斯卡皮蒂.美国社会问题[M].刘泰星,张世灏,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11月版
    [48]威廉·莱斯.自然的控制[M].岳长龄,李建华,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年5月版
    [49]吉尔·利波维茨基.空虚时代:论当代个人主义[M].方仁杰,倪复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版
    [50]西莉亚·卢瑞.消费文化[M].张萍,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1月版
    [51]马歇尔·伯曼.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现代性体验[M].徐大建,张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10月版
    [52]罗洛·梅.祈望神话[M].王辉,罗秋实,何博闻,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2月版
    [53]陈嘉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十五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版
    [54]弗里德里希·包尔生.伦理学体系[M].何怀宏,廖申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7月版
    [55]杰弗里斯·麦克沃特,贝内迪克特·麦克沃特,埃伦·麦克沃特,罗伯特·麦克沃特.危机中的青少年(第三版)[M],寇或等,译.北京:中国邮电出版社,2009年4月版
    [56]森武夫.犯罪心理学[M].邵道生等,译.北京:知识出版社,1982年8月版
    [57]罗斯·派克.父亲的角色[M].李维,译.沈阳:辽海出版社,1999年12月版
    [58]居伊·德波.景观社会(第二版)[M],王昭凤,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版
    [59]比尔·麦吉本等著.消费的欲望[C].朱琳,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4月版
    [60]乔安妮·恩特威斯特尔.时髦的身体:时尚、衣着和现代社会理论[M].郜元宝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版
    [61]西莉亚·卢瑞.消费文化[M].张萍,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1月版
    [62]吉尔·布兰斯顿.电影与文化的现代性[M].闻钧,韩金鹏,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6月版
    [63]格雷姆·特纳.电影作为社会实践(第四版)[M],高红岩,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版
    [64]刘易斯·芒福德.技术与文明[M].陈允明,王克仁,李华山,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8月版
    [65]迈克尔·海姆.从界面到网络空间:虚拟实在的形而上学[M].金吾伦,刘钢,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版
    [66]弗兰克·富里迪.恐惧[M].方军,张淑文,吕静莲,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版
    [67]盖瑞·斯默尔,吉吉·沃根.大脑革命[M].梁桂宽,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版
    [68]尼古拉·埃尔潘.消费社会学[M].孙沛东,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12月版
    [69]M·W·瓦托夫斯基.科学思想的概念基础——科学哲学导论[M].范岱年,译.北京:求实出版社,1982年10月版
    [70]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M].刘继,译.上海译文出 版社,1989年2月版
    [71]威廉·巴雷特.非理性的人——存在主义哲学研究[M].杨照明,艾平,译.1995年2月版
    [72]彼得·科斯洛夫斯基.后现代文化:技术发展的社会文化后果[M].毛怡红,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10月版
    [73]大卫·雷·格里芬编.后现代精神[C].王成兵,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10月版迈克尔·桑德尔.反对完美:科技与人性的正义之战[M].黄慧慧,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年6月版
    [74]安德鲁·芬伯格.技术批判理论[M].韩连庆,曹观法,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月版
    [75]大卫·雷·格里芬编.后现代精神[C].王成兵,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10月版
    [76]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版
    [77]托马斯·奥斯本.启蒙面面观——社会理论与真理伦理学[M].郑丹丹,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4月版
    [78]阿尔贝特·史怀泽.敬畏生命[M].陈泽环,译.上海社会科学学院出版社,1992年2月版
    [79]西格蒙德·佛洛依德.图腾与禁忌[M].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2月版
    [80]马塞尔·莫斯,昂立·于贝尔.巫术的一般理论献祭的性质与功能[M].杨渝东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版
    [81]戴维·佩珀.现代环境主义导论[M].宋玉波,朱丹琼,译.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4月版
    [82]彼特·S·温茨.环境正义论[M].朱丹琼,宋玉波,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6月版
    [83]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M].田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年2月版
    [84]查默斯·约翰逊.帝国的悲哀——黩武主义、保密与共和国的终结[M].任晓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6月版
    [85]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M].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1月版
    [86]查默斯·约翰逊.帝国的悲哀——黩武主义、保密与共和国的终结[M].任晓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6月版
    [87]保罗·克鲁格曼.一个自由主义者的良知[M].刘波,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年9月版
    [88]查默斯·约翰逊.帝国的警钟:美国共和制的衰亡[M].周洁,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6月版
    [89]迈克尔·帕伦蒂.少数人的民主(第8版)[M],张萌,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1月版
    [90]马耀邦.美国衰落:新自由主义的穷途末路[M].林小芳,李冬梅,林贤剑,译.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0年8月版
    [91]麦考特·L·麦克姆逊.一个时代的终结:后“9·11”时代关于美国权力的个人回忆录[M].从戎,霍星辰,张雪敏,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9月版
    [92]斯坦利·阿罗诺维茨、希瑟·高特内主编.控诉帝国——21世纪世界秩序中的全球化及其抵抗[C].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版
    [93]斯蒂芬·金泽.颠覆——从夏威夷到伊拉克[M].张浩,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版
    [94]梅仁毅,付美榕主编.变化与延续:“9·11”后的美国[C].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年2月版
    [95]爱德华·W·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M].李琨,译.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2003年10月版爱德华·萨义德.报道伊斯兰:媒体与专家如何决定我们观看世界其他地方的方式[M].阎纪宇,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5月版
    [96]尼古拉斯·惠勒.拯救陌生人:国际社会中的人道主义干涉[M].张德生,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6月版
    [97]安东尼·史密斯.民族主义——理论、意识形态、历史[M].叶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98]苏珊·L·卡拉瑟斯.西方传媒与战争[M].张毓强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年6月版
    [99]邝本德.美国的困局与出路:新世界的无序状态与谎言[M].王喜六等,译.上海:文汇出版社,2006年10月版
    [100]克莱·G·瑞恩.道德自负的美国:民主的危机与霸权的图谋[M].程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3月版
    [101]多米尼克·莫伊西.情感地缘政治学——恐惧、羞辱与希望的文化如何重塑我们的世界[M].姚芸竹,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年6月版
    [102]尤里·谢尔巴特赫.恐惧感与恐惧心理[M].刘文华、杨进发、徐永平,译.北京:华文出 版社,2008年1月版
    [103]克利福德·格尔茨.文化的解释[M].韩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年5月版
    [104]斯蒂芬·M·沃尔特.驯服美国权力:对美国首要地位的全球回应[M].郭胜,王颖,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10月版
    [105]弗朗西斯·福山.美国处在十字路口:民主、权力与新保守主义的遗产[M].周琪,译.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年12月版
    [106]查尔斯·蒂利.社会运动:1768—2004[M].胡位钧,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1月版
    [107]克里斯托弗·拉什.真实与惟一的天堂:进步及其评论家[M].丁黎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4月版
    [108]克里斯托弗·拉希.精英的反叛[M].李丹莉,刘爽,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年1月版
    [109]吉米·卡特.我们濒危的价值观:美国道德的危机[M].汤玉明,译.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版
    [110]埃里克·方纳.美国自由的故事[M].王希,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10月版
    [111]罗纳德·德沃金.民主是可能的吗?——新型政治辩论的诸原则[M].鲁楠、王淇,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版
    [112]丹尼尔·J·布尔斯廷.美国人:民主的历程[M].谢延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8月版
    [113]约翰·米克尔思韦特,阿德里安·伍尔德里奇.右翼美国:美国保守派的实力[M].王传兴,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10月版
    [114]塞缪尔·亨廷顿,劳伦斯·哈里森主编.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C].程克雄,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年1月版
    [115]塞缪尔·亨廷顿.谁是美国人?——美国国民特性面临的挑战[M].程克雄,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年1月版
    [116]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周琪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9年12月版
    [117]卢瑟·S·路德克主编.构建美国:美国的社会与文化[M].王波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版
    [118]劳伦斯·A·克雷明.美国教育史[M].周玉军,苑龙,陈少英,译.北京:北京师范大 学出版社,2003年4月版
    [119]马克·鲍尔莱恩.最愚蠢的一代[M].杨蕾,译.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7月版
    [120]埃利奥特·W·艾斯纳.教育想象——学校课程设计与评价[M].李雁冰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4月版
    [121]G·H·埃尔德.大萧条的孩子们[M].田和,马春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年4月版
    [122]詹姆斯·洛温.老师的谎言:美国历史教科书中的错误[M].马万利,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12月版
    [123]迈克尔·W·阿普尔主编.教科书政治学[M].侯定凯,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版
    [124]迈克尔·W·阿普尔.教育与权力(第二版)[M].曲囡囡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版
    [125]迈克尔·W·阿普尔.文化政治与教育[M].阎光才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8月版
    [126]沃尔特·斯坦奇菲尔德.迪斯尼动画黄金圣典(卷Ⅰ.卷Ⅱ)[M].孙倩等,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年5月版
    [127]弗兰克·托马斯&奥利·约翰斯顿.生命的幻象:迪斯尼动画造型设计[M].方丽,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年4月版
    [128]约瑟夫·坎贝尔.千面英雄[M].朱侃如著,北京:金城出版社,2012年2月版
    [129]悉尼·胡克.历史中的英雄[M].王清彬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4年9月版
    [130]安德鲁·J·巴切维奇.美国新军国主义[M].葛腾飞,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版
    [131]小拉什·多兹尔.仇恨的本质[M].王江,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年1月版
    [132]瓦·叶·哈利泽夫.文学学导论[M].周启超,王加兴,黄玫,夏忠宪,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133]托马斯·卡莱尔.论英雄、英雄崇拜和历史上的英雄业绩[M].周祖达,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3月版
    [134]托尼·金赛拉,芬恩坦·奥图勒.美国在崩溃[M].林凯奇,叶祝弟,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8月版
    [135]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诺.启蒙辩证法——哲学碎片[M].渠敬东,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4月版
    [136]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和乌托邦[M].艾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1月版
    [137]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于晓,陈维纲等,译.北京:三联出版社,1987年12月版
    [138]E·弗洛姆.人类破坏性的剖析[M].孟禅林,译.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版
    [139]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12月版
    [140]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M].张晓明编,译.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年9月版
    [141]让·波德里亚.美国[M].张生,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10月版
    [142]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版
    [143]让·波德里亚.象征交换与死亡[M].车瑾山,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年4月版
    [144]吉尔·利波维茨基.责任的落寞——新民主时期的无痛伦理观[M].倪复生、方仁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版
    [145]查尔斯·泰勒.现代性之隐忧[M].程炼,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6月版
    [146]帕尔塔·查特吉.民族主义思想与殖民地世界:一种衍生的话语?[M].范慕尤,杨曦,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年10月版
    [147]拉斯·史文德森.恐惧的哲学[M].范晶晶,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版
    [148]朱永涛.美国价值观一一个中国学者的探讨[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149]周毅.美国人及其文化:对认知、思维、行为模式、价值观以及传统的阐释[M].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年9月版
    [150]袁明主编.美国文化与社会十五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版
    [151]何顺国.美国历史十五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版
    [152]瞿葆奎主编.美国教育改革[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8月版
    [153]李其荣.美国文化解读:美国文化的多样性[M].济南出版社,2005年5月版
    [154]刘瑜.民主的细节:当代美国政治观察随笔(修订版)[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1年10月版
    [155]张晓立.美国文化变迁探索:从清教文化到消费文化的历史演变[M].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年12月版
    [156]聂欣如.动画概论(第2版)[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11月版
    [157]周鲒.动画电影分析[M].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版
    [158]余为政主编.动的艺术·画的电影[M].“国立”台南艺术大学数位资源中心,2006年版
    [159]张晨、韩萧编著.欢乐英雄:娱乐业大王迪斯尼解读[M].中国方正出版社,2005年2月版
    [160]贺国庆.近代欧洲对美国教育的影响[M].河北大学出版社,1994年7月版
    [161]Alan Bryman, Disney and his worlds (London:Routledge,1995)
    [162]Allen Bloom, The Closing of the America Mind (New York:Simon and Schuster,1987) Allen Hunter, Children in the Service of Conservation (Madison. Wis.:University of Wisconsin Institute for Legal Studies,1988)
    [163]Allen Luke,Literacy, Textbooks and Ideology (Philadelphia:Falmer Press,1988)
    [164]Alexander Wilson, The culture of nature:North American landscape from Disney to the Exxon Valdez (Cambridge, MA:Blackwell,1992)
    [165]American Culture Association,The journal of American culture (Malden, Mass.:Blackwell Pub.,2003)
    [166]Ariel Dorfman [and] Armand Mattelart, How to read Donald Duck:imperialist ideology in the Disney comic (New York:International General,1984)
    [167]Christopher Brookeman, American culture and society since the 1930s (London:Macmillan, 1984)
    [168]Christopher Lasch, The culture of narcissism:American life in an age of diminishing expectations (New York, NY:W. W. Norton,1991)
    [169]Christopher Finch, The art of Walt Disney:from Mickey Mouse to the Magic Kingdoms (New York:H. N. Abrams, [1975])
    [170]Daniel Bell, The Coming of Post-industrial Age (Basic Books, A member of Perseus Books Group,1973)
    [171]Daniel G. Brinton, American hero-myths:a study in the native religions of the western continent (New York; London:Johnson Reprint,1970)
    [172]Daniel Goldmark, Tunes for 'toons:music and the Hollywood cartoon (Berke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c2005)
    [173]Danny Peary and Gerald Peary, The American animated cartoon:a critical anthology (New York:Dutton,c1980)
    [174]Eliga H. Gould, The persistence of Empire:British political culture in the age of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Chapel Hill, NC: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2000])
    [175]Elizabeth Bell, Lynda Haas, Laura Sells, editors, From mouse to mermaid:the politics of film, gender, and culture (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c1995)
    [176]Elizabeth M. Rimmer,The role of the hero in the romances of Britain (Stirling:University of Stirling,1988)
    [177]Evans Lansing Smith,The hero journey in literature:parables of poesis (Lanham, MD: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1997)
    [178]Fred Inglis, The Management of Ignorance:A Political Theory of The Curriculum (New York:Basil Blackwell:1985)
    [179]Henry A. Giroux,The mouse that roared:Disney and the end of innocence (Lanham, MD; Oxford:Rowman & Littlefield,2001)
    [180]Lawrence H. Fuchs, The American kaleidoscope:race, ethnicity, and the civic culture (Hanover, NH; London:University Press of New England,1990)
    [181]Jack P. Greene, Pursuits of happiness:the social development of early modern British colonies and the formation of American culture (Chapel Hill, NC: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c1988)
    [182]Janet Wasko, Understanding Disney:the manufacture of fantasy (Cambridge:Polity Press in association with Blackwell,2001)
    [183]John Morton Blum, V was for victory:politics and American culture during World War Ⅱ (New York: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1976)
    [184]Margery Hourihan, Deconstructing the hero:literary theory and children's literature (London:Routledge,1997)
    [185]Matthew P. McAllister, The Commercialization of American culture:new advertising, control and democracy (Thousand Oaks; London:Sage, c1996)
    [186]Mick Gidley, Modern American culture:an introduction (London:Longman,1993)
    [187]Nicole Eustace, Passion is the gale:emotion, power, and the coming of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c2008)
    [188]Paul Boyer, By the bomb's early light American thought and culture at the dawn of the atomic age (Chapel Hill; London: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1994)
    [189]Peter Dobkin Hall, The organization of American culture,1700-1900:private institutions, elites, and the origins of American nationality (New York:New York University,1982)
    [190]R. Laurence Moore, Selling God:American religion in the marketplace of culture (New York, NY:Oxford University,1994)
    [191]Ray B. Browne, Frontiers of American culture (West Lafayette, IN]:Purdue University Studies,1968)
    [192]Robert M. Torrance, The comic hero (Cambridge, 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8)
    [193]Ron Grover, The Disney touch:how a daring management team revived an entertainment empire (Homewood,111.:Irwin,1991)
    [194]Ruth R. Wisse,The schlemiel as modern hero (Chicago; London: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1)
    [195]Stanley Coben, The Development of an American culture (Englewood Cliffs; Hemel Hempstead:Prentice-Hall,1970)
    [196]Stanley B. Greenfield,Hero and exile:the art of Old English poetry (London:The Hambledon Press,1989)
    [197]Susan Scott Parrish, American curiosity:cultures of natural history in the colonial British Atlantic world (Chapel Hill, NC: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2006)
    [198]William Benenet. Our Children and Our Country (New York:Simon and Schuster)
    [199]William H. Chafe, Women and equality:changing patterns in American culture (Oxford;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8, c1977)
    [200]William Patrick Day, Vampire legends in contemporary American culture:what becomes a legend most (Lexington, KT:University Press of Kentucky, c2002)
    [201]W.T.H. Jackson, The hero and the king:an epic theme (New York; Guildford: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