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采集文化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最重要的元典之一,是我们了解古代社会和民族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重要典籍,其广博而丰富的内容,也承载着丰厚的文化传统。先哲时俊对于《诗经》文化有着精彩的解读,因而,深入挖掘《诗经》中隐涵的采集文化,以采集文化的视角阐释《诗经》中的相关诗歌,并再现《诗经》时代的社会生产与生活,应该是很有意义的探索与尝试。这可以完善对于《诗经》采集、渔猎、农业等三个从生产方式方面着眼的文化解读,以更好的理解先民们的日常生产生活,达到文化理解与认同的高度。
     《诗经》的文化品性是对于《诗经》进行文化解读的前提,而《先秦两汉文化与文学》、《诗经与中国文化》、《诗经的文化精神》等则提供了理论性的指导,具有示范性的作用。“《诗经》与采集文化”、“《诗经》与植物文化”、“《诗经》与植物名物”、“《诗经》与考古”等各方面的相关研究成果,正是进行“《诗经》采集文化研究”的坚实基础。认识到《诗经》中所蕴涵的文化的信息不会局限于诗歌所产生的时期,而是包含此前的人类文化积淀,也即《诗经》时代是立足于西周春秋时期,以之作为基点的,而在对某些具体内容进行辨析时,又会有一些对于夏代、商代文化的追溯。而正是因为认识到《诗经》里隐含着如此古老而又丰富的文化遗留,才使得深入探讨《诗经》时代的采集生产与采集文化成为可能。
     采集生产是原始先民赖以生存的最重要的生产方式之一,有其漫长而又独立的发展历程。与渔猎经济对比,采集经济有着明显的优越性,曾长期作为社会的支柱经济而存在。原始农业起源后,采集生产一度作为重要的社会经济补充。在《诗经》的时代,种植农业渐趋昌明发达,然而真正精耕细作的时期并没有马上到来,因此在灾荒、战乱、饥馑等侵袭的年代里,采集生产的救急功能愈加彰显。在《诗经》中,关乎采集的诗歌丰富多彩,引人入胜。解读这些诗歌,基于它们对于采集生产活动的反映,可以将它们分为三种情况,实写采集的,以采集起兴的和直接描摹植物意象以表情达意的。
     《诗经》采集文化相关诗歌涉及的内容,与先民们的衣、食、住、行紧密相关,这主要反映了采集文化的物质层面。就衣而言,是由动物皮毛、葛、麻、丝等不同材料制成,都与采集生产、采集文化直接相关。食则最重要的是菜蔬,主要是指采集而得的野菜,这既为先民日常所食用,也是饥民赖以活命度过荒年的依靠。其次也有各种果实,以及几种昆虫。先民们的住与行也多用到采集生产得来的材料,这在《诗经》中仍有着一些生动的歌咏。
     《诗经》采集文化相关诗歌涉及的内容,还进一步涵盖到了先民们的社会生活,这主要反映了采集文化的精神层面。而深入探寻,这些采集文化相关诗歌或隐或显的含有巫术、宗教方面的意义,反映的是人们的精神生活。这基于先民们的原始思维,即万物有灵的思维,表现为物我的互渗,以及在一些诗歌中所流露出的以植物比附自我的“生命的律动”。从原始思维的角度而言,《诗经》采集文化相关诗歌所体现出的主要是交感巫术的影响,还有生殖崇拜、祖先崇拜的庄严与神圣。深入探讨这些诗歌所含有的深层的文化因素,能使我们更好的理解这些绚烂的诗歌,走进先民们花草芬芳、林木含情的生活,领略他们相对神秘而又美丽的精神世界。从中可见,《诗经》采集文化相关诗歌深深植根于先民们的精神家园,其文化意蕴绚丽多姿,美不胜收。
     对于《诗经》采集文化相关诗歌从名物的、民俗的、文学艺术的以及比较文学的等四个角度进行解读,是一种多重阐释的尝试。《诗经》名物解说的历史积淀深厚,其专书则始于值得细致考究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作为个案,基于名物的解说,考察了《诗经》中的“葛藟”,从文字训诂、考古发现、植物分类等多方面考辨,得出“葛藟”应为葡萄科葡萄属的葛藟葡萄(V. flexuosa Thunb.)的结论。在民俗方面,采集本身就可称之为“采集风俗”,而《诗经》采集文化相关诗歌深刻反映了祭祀民俗、婚恋爱情等方面。祭祀所用的祭品,多与采集相关,《诗经》中直接反映这一生产生活实际内容的诗歌比较多,有的就写到了芳香植物的采集和用以祭祀,而有些诗歌也同时与爱情婚恋相关。《诗经》采集文化相关诗歌其艺术上的特质,在于其突出而又集中的运用比兴的艺术手法,在于其婉转含蓄而又韵味深长的抒情特色,也在于其典型的复沓叠唱的吟咏,从被采摘植物的变换里体现出来的音乐的制约、套语的模式和意象的复合。《诗经》与外国文学与文化的比较,选取了“槲寄生与寄生草”、《雅歌》与《国风》、《万叶集》与《诗经》等视角来多侧面揭示《诗经》采集文化相关诗歌的自身特质,相比较而言《诗经》采集文化相关诗歌是十分典雅含蓄的,呈现出鲜明的中和之美。
     《诗经》采集文化相关诗歌上承自远古歌谣,与逸诗、《尚书》、《周易》、《山海经》以及神话中关于采集的描写、记载相比较,体现出了形象生动而又质朴尚实的特点。《诗经》采集文化相关诗歌绝大多数是以采摘起兴的,这种用以起兴的采集意象虽然来自于真实具体的采集生产活动,但往往只是在诗歌里流露出或隐或显的意愿和情韵。尽管如此,《诗经》采集文化相关诗歌在题材与主题上的开创上还是十分丰富的,举其要者言之,大致有“香草美人”、采草怀远、采桑诗歌、采莲歌曲、树喻的母题等等,而在后世的演变中,桃花吟咏、折柳诗歌的发展较为突出,而采草作为民俗流传,渐渐兴起了“斗草”风俗。作为个案研究,《古诗十九首》的植物意象很突出,有四类,即:时序之草:与白露、秋蝉、东风、回风等相关联的草意象;生命之树:与陵、墓、古墓等相联系的松柏、白杨;遗远芳华:采摘以遗远方所思的芙蓉、芳草、奇树之花;情爱依附:孤生竹、惠兰花和表达夫妻情深的兔丝、女罗等。《古诗十九首》的植物意象表达显然是对《诗经》、《楚辞》植物意象的继承与发展,但较之于《诗经》、《楚辞》,《古诗十九首》植物意象具有唯美化、组合化和更为情景交融的特点,体现了“婉转附物,怊怅切情”的审美特质。
The Book of Songs is the most important one of the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books. By its vast and rich content, we can get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ancient society and the rich cultural traditions. Sages had a wonderful interpretation on the culture in The Book of Songs therefore, dig deeper into The Book of Songs implicature acquisition culture to explain it, a collection of cultural perspective in poetry, and reproduction of The Book of Songs the era of social production and life should be meaningful to explore and try. This can improve the daily production and life of The Book of Songs age, the three aspects of hunting and fishing, agriculture and other cultural interpret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our ancestors, to achieve a high degree of cultural understanding and identity.
     The cultural character of The Book of Songs is the premise of the cultur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Book of Songs, Qin and Han Culture and Literature, The Book of Songs and Chinese Culture, The Book of Songs of the cultural spirit, and so on,is the oretical guidance and exemplary role. The Book of Songs and the acquisition culture, The Book of Songs and the plant culture, The Book of Songs and plant material, The Book of Songs and archaeological, all aspects of research, it is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acquisition of The Book of Songs cultural studies. Understanding to the cultural clout of The Book of Songs information is not limited to the period of poetry, but with previous human cultural heritage, namely The Book of Songs era is based on the Western Zhou-Chunqiu period, as the basis, to discriminate specific content, but also there will be some of the Xia Dynasty, Shang culture retrospective. And it is in recognition of The Book of Songs implies that such an ancient and rich cultural legacy, which makes the depth collection of The Book of Songs era production and gathering culture has become possible.
     Acquisition of production is one of the original ancestors of the survival of the most important mode of production, with its long and independent course of development. Economic comparison of hunting and fishing, gathering has a clear superiority of a long existence as a pillar of the social economy. To the origin of primitive agriculture, collecting production was as important social and economic supplement. In the era of The Book of Songs, plantation agriculture is becoming a flourishing developed, however, the really intensive period and did not immediately come increasingly highlight the years of famine, war, famine, invasion, collected the emergency function of the production.Plants-picking or Plants-collecting is the most important way of the original ancestors living on. In The Book of Songs, such poems related to the Plants-picking is colorful, and capturing our imagination naturally. Interpretation of these poems, based on the collection for their production activities to reflect, they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 it was real about collection; in order to express as the "Xing"(兴) and; use plant images to show the direct expression of feelings. So all of them can give the name of Plants-collecting Poems in The Book of Songs.
     The poetry concerned with the acquisition in The Book of Songs, with the inhabitants of their clothing, food, housing, closely related to the line, which mainly reflects the material aspects of culture collection. In terms of clothing, made from animal fur, Ge(葛), hemp, silk, and other different materials, production and acquisition,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acquisition culture. The most important food is the vegetables, mainly refers to the collection from wild plants, which is hungry stay alive rely on spent the years of famine. Secondly, there are a variety of fruit, and several insects. Also live with the line of ancestors used acquisition to production to the material in The Book of Songs., there are still some lively singing.
     The Book of Songs collection culture poetry concerned with the further cover to the inhabitants of their social aspects of life, mainly reflects the acquisition of culture, the spiritual level. And in-depth to explore the acquisition culture poetry, either explicitly or implicitly with witchcraft, religious significance, reflecting the people's spiritual life. This is based on the original thinking of our ancestors, namely, animism thinking, performance for things my mutual infiltration, as well as showing some of the poetry of plant analogies self "rhythm of life".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original thinking, The Book of Songs acquisition of culture-related poetry to reflect mainly sympathetic witchcraft, as well as reproductive worship, ancestor worship of the solemn and sacred.The Plants-collecting Poems in The Book of Songs related to culture, not only with the ancestors'clothing, food, shelter, transportation, further to cover the ancestors'social aspects of life, reflecting the profound religious worship, campaigns and corvees, feasts, marriage and so on, all aspects of their life. Reflects the outstanding folk culture, and highlighted its focus on the use of the art practices
     For the four angles to redy poetry of collection of cultural in The Book of Songs, from the name, they are folk literature and art, and literature such as interpretation, try a multiple interpretation. The Book of Songs material explanation, deeply rooted in history, the book starts worthy of careful research "Mao deserving insects, fish, sparse". Investigated as case-based explanation of the name and substance, the Ge bud "in The Book of Songs, obtained Ge bud from text exegesis, archeology, plant classification, and so many Dynasty Vitaceae grape is Ge Conclusion bud grape (V.flexuosa Thunb.). In the folklore collection itself can be called "collecting customs, the culture of The Book of Songs collection poetry reflects the profound ritual customs, marriage and love. Sacrificial offerings, and more associated with the collection, The Book of Songs is a direct reflection of the actual content of the production life of poetry, and some wrote about the collection of aromatic plants and used to worship, and some poetry and love Marriage-related. The Book of Songs acquisition culture poetry its artistic qualities and the charm of subtle and profound lyrical characteristics of its prominent and concentrated using Bixing artistic techniques, its mildly, also its typical complex Da stack sing music, chant, where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picking plants reflected constraints, the set of language patterns and images of the compound. Comparison of the Book of Songs and foreign literature and culture, select the mistletoe and parasitic grass "," Song of Solomon "and" Guofeng"(国风),' Leaves Collection "and The Book of Songs, perspective side reveals the acquisition culture poetry of their own qualities, the comparison is very elegant and subtle, showing and beauty. In addition, comparing the death image of Rose and The Book of Songs acquisition culture poetry embodied the death imagery.
     The Book of Songs acquisition culture poetry inherited from the ancient songs, the with Yishi(逸诗),"The Book,"The Book of Changes "," Shan Hai Jing ", as well as mythology description of the acquisition, compared to records, reflecting the vivid and simpleyet real features. The Book of Songs acquisition of culture-related poetry most is picking kiheung, this used to kiheung collected imagery from the real specific acquisition production activities, but often only in poetry reveals either explicitly or implicitly the willingness and Music. Nevertheless, The Book of Songs collection of cultural poetry on the subject matter and themes to create very rich images, give to be those words, there are basically Vanilla beauty, grass adopted to miss someone beloved, Picking Mulberry poetry, songs of Picking tree metaphor motif, in the later evolution of the peach recite, willow poetry development more prominent, while the grass adopted as folk spread gradually rise of the customs of the fighting grass. As a case study, plant imagery of The Nineteen Old Poems is prominent, there are four categories, namely:the timing of grass:the dew, Qiuchan, Dongfeng, back to the wind, the grass image of the associated; Tree of Life:Ling tomb, tombs, and other associated conifers, Poplar; left far she explains:picking and left to faraway, Fangsuo Si hibiscus, fragrant, the odd tree flowers; love dependence:orphan bamboo orchids benefit and expression of the husband and wife, Nvluo(女萝). In The Nineteen Old Poems, plant images expresses clearly, may from The Book of Songs, Songs of the South,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image can be seen, but compared to The Book of Songs, Songs of the South, the image plants in The Nineteen Ancient Poems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esthetic, combined, and more scenes and tactfully attached to objects, such as the situation of the aesthetic qualities.
引文
①李学勤:《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30页。
    ②李学勤:《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37页。
    ③宗白华:《中国美学史论集》,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87页。
    ④赵沛霖:《现代学术文化思潮与诗经研究——二十世纪诗经研究史》,学苑出版社2006年版,第230页。
    ⑤梁启超:《梁启超全集·要籍解题及其读法》(第十六卷),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4657页。
    ⑥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第77页。
    ①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371页。原文如下:韩说曰:“……郑国之俗,三月上巳之日于两水上招魂续魄,拂除不祥。”
    ②[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641-1671页。
    ③闻一多:《闻一多全集》(第四册),三联书店1982年版,第7页。
    ④徐华龙:《国风与民俗研究》,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⑤周蒙:《<诗经>民俗文化论》,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⑥叶舒宪:《诗经的文化阐释》,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16页。
    ⑦王巍:《诗经民俗文化阐释》,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①[法]格拉耐:《中国古代的祭礼与歌谣》,张铭远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
    ②[日]白川静:《<诗经>的世界》,杜正胜译,东大图书公司2001年版,第39页。
    ③[美]戴维霍伊:《阐释学与文学》,张弘译,春风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第58-59页。
    ④王洲明:《先秦两汉文化与文学》,山东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页。
    ⑤廖群:《诗经与中国文化》,东方红出版社1997年版,第3页。
    ⑥李山:《诗经的文化精神》,东方出版社1997年版,第278页。
    ①例如以下论文:李子伟:《<诗经>时代的农业文明》,《贵州文史从刊》,1995年第6期。冯红:《从<诗经>看周族先祖的农事活动》,《学术交流》,2005年第5期。顾颉刚:《<诗经>与渔猎文化》,《中国史研究》,1995年第1期。王廷洽,《<诗经>与渔猎文化》,《中国史研究》,1995年第1期。黄琳斌:《周代狩猎文化述略》,《文史杂志》,2000年第2期。
    ②钟秋:《<云南物质文化·采集渔猎卷>评价》,《学术探索》,1999年第3期。
    ③王巍:《诗经民俗文化阐释》,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④樊树云:《<诗经>宗教文化探微》,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57-163页。
    ⑤徐华龙:《国风与民俗研究》,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第1-14页。
    ⑥王宗石:《诗经分类诠释》,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①苏昕:《<诗经>采摘兴象本义之考察》,《社会科学辑刊》,1997年第1期。
    ②钟先华:《<诗经>中的采摘习俗与古礼》,《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③王志芳:《从<诗经)看商周时期的采摘习俗》,《山东社会科学》,2006年第10期。
    ④许鹤:《<诗经>情爱诗与采摘意象关系探微》,《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⑤李国英:《<诗经>采集婚恋诗原因探析》,《湖北社会科学》,2008年第6期。
    ⑥莫玉逢:《<诗经>采摘诗研究》,《晋中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⑦杨敏:《<诗经>采摘诗之文化探究》,《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0期。
    ⑧杨文娟:《(诗经>中的采摘意象及采摘诗研究》,山西大学,2003年。
    ⑨孙秀华:《(诗经)与采集文化》,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
    ⑩陈波玲:《先唐采摘诗歌研究》,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11吕思勉:《先秦史》,十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380页。
    12李修松:《夏商周时期的动植物资源及森林、草场》,《安徽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
    13杨晓燕、夏正楷:《中国环境考古学研究综述》,《地球科学进展》,2001年第12期。
    14薛志强:《全新世以来中国北方的环境变迁》,《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1998年第4期。
    ①李炅娥、盖瑞·克劳福德、刘莉、陈星灿:《华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至商代的植物和人类》,葛人译,《南方文物》,2008年第1期。
    ②王子今:《秦汉时期的森林采伐与木材加工》,《古今农业》,1994年第4期。
    ③谭宏姣:《古汉语植物命名研究》,浙江大学,2004年。
    ④王华梅:《周秦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植被分布及其变迁》,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⑤刘毓庆:《诗地理生态背经景之考察》,《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⑥萧兵:《赠遗之风》,《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81年第3期。
    ⑦苏听:《<诗经>植物母题的文化人类学阐释》,《山西大学学报》,2003年第10期。
    ⑧胡相峰、华栋:《(诗经)与植物》,《徐州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第2期。
    ⑨孟庆茹:《山有扶苏,隰有荷华——<诗经)与植物》,《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⑩齐慎:《诗经植物与周人礼俗研究》,苏州大学,2006年。
    11胡青:《诗经植物起兴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12邱美:《诗经中的植物意象及其影响》,苏州大学,2008年。
    13常苏美:《<诗经>中植物意象的想象方式》,华侨大学,2011年。
    14李学勤:《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5页。
    ①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第177页。
    ②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长编》,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750-751页。
    ③李学勤:《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22页。
    ①[清]徐鼎:《毛诗名物图说》,王承略点校解说,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09-428页。
    ②[日]冈元凤:《毛诗品物图考》,王承略点校,山东画报出版社2002版。该书,有北京市中国书店1985年版,是“根据清光绪丙戌上海积山书局版影印”而成的,更保有原作风貌。
    ③陆文郁:《诗草木今释》,天津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④高明干、佟玉华、刘坤:《诗经植物释诂》,三秦出版社2003年版。
    ⑤潘富俊著,吕胜由摄影:《诗经植物图鉴》,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
    ⑥扬之水:《诗经名物新证》,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⑦廖群:《先秦两汉文学考古研究》,学习出版社2007年版,第68-216页。
    ⑧[日]白川静:《金文的世界:殷周社会史》,温天河、蔡哲茂译,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9年版。另可参看[日]白川静:
    《中国古代文化》,加地伸行、范月娇译,文津出版社1983年版。
    ⑨刘立志:《二十世纪考古发现与<诗经)研究》,《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赵沛霖:《20世纪考古发现与<诗经>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7期。赵文亦见其专着《现代学术文化思潮与诗经研究—— 十世纪诗经研究史》,学苑出版社,2006年,第271-306页。
    ①主要有“周‘二王’并立时期诗歌创作历史文化背景研究”、“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晋灭国夺邑系年辑证”、“春秋晋国诗歌创作历史文化背景研究”等系列。
    ②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一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51页。
    ③李学勤:《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111-1112页。
    ①[美]房龙:《圣经的故事》,晏榕译,光明日报出版社2008年版,第176页。
    ②杨若木:《杨公骥文集》,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社1998年版,第192-193页。
    ①杨玲:《从<诗经>“草木起兴”看我国古代的植物崇拜》,《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4年第2期。
    ②崔明昆:《论狩猎采集文化的生态适应》,《思想战线》,2002年第3期。
    ③王先慎:《韩非子集解》,中华书局诸子集成本1954年版,第339页。
    ④《御定渊鉴类函》(卷三九五),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⑤陈文华:《农业考古》,文物出版社2002年版,第34页。
    ⑥陈雪香:《海岱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农业稳定性考察——植物考古学个案分析》,山东大学,2007年,第105页。
    ①陈炎:《中国审美文化史·绪论》,山东画报出版社2000年版,第1-3页。
    ②梁漱溟:《梁漱溟学术精华录》,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第7页。
    ②李学勤:《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2页。
    ①钟秋:《<云南物质文化·采集渔猎卷>评价》,《学术探索》,1999年第3期。
    ②罗钰、钟秋:《云南少数民族采集渔猎活动的研究意义》,《思想战线》1997年第2期。
    ③说详参见[清]徐鼎,《毛诗名物图说》,王承略点校解说,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27-169页。
    ④[清]牟应震:《毛诗质疑》,袁梅校点,齐鲁书社1991年版,第333-366页。
    ⑤[清]徐鼎:《毛诗名物图说》,王承略点校解说,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09-428页。
    ⑥布莉华、刘传:《<诗经>中的植物文化》,《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5年第3期。
    ⑦夏传才:《<诗经>研究史概要》,中州书画出版社1982年版,第96页。
    ①李学勤:《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第669页。
    ②王宗石:《<诗经>分类诠释》,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9页。
    ③高亨:《诗经今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118页。
    ④李学勤:《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783页。
    ⑤李学勤:《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784页。
    ⑥详参见李学勤:《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783页之注释③。
    ⑦[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675页。
    ⑧高亨:《诗经今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311页。
    ⑨陈子展:《诗经直解》,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723页。
    ⑩潘富俊:《诗经植物图鉴》,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第249页。
    ①[清]章学诚:《文史通义》,上海书店1988年版,第1页。
    ②王玉哲:《中华远古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0页。
    ③林耀华:《原始社会史》,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42页。
    ④《人类文明史图鉴·人类的黎明》,赵沛林译,美国时代生活公司授权,吉林人民出版社、吉林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26页。
    ①刘炳瑛:《马克思主义原理辞典》,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506页。
    ②宋兆麟:《中国风俗通史·原始社会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306页。
    ③《人类文明史图鉴·人类的黎明》,赵沛林译,美国时代生活公司授权,吉林人民出版社、吉林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18-19页。
    ④[美]L.S.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吴象婴、梁赤民译,吴象婴校订,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第63-81页。详参见该书“第二章人类——食物采集者’
    ①张维罴:《中国原始社会史略》,兰州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609-610页。
    ②马树山:《鄂伦春族风俗习惯》,鄂伦春自治旗人民政府网,http://www.elc.gov.cn/zjelc5/html/835.html。
    ③崔景明:《试论云南采集渔猎经济》,《农村经济》,2000年第2期。
    ④王玉哲:《中华远古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6364页。
    ①夏纬瑛:《<诗经>中有关农事章句的解释》,农业出版社1981年版,第7页。
    ②[美]L.S.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吴象婴、梁赤民译,吴象婴校订,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第86页。
    ③解华顶,沈薇:《淮河流域新石器时代采集经济的史学观察》,《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第5期。
    ④赵志军:《有关农业起源和文明起源的植物考古学研究》,《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05年第2期。
    ①侯旭东:《渔采狩猎与秦汉北方民众生计——兼论以农立国传统的形成与农民的普遍化》,《历史研究》,2010年第5期。
    ②[日]森本和男:《农耕起源论谱系(上)》,宋小凡译,《农业考古》,1989年第1期。
    ③[美]刘易斯·宾福德:《追寻人类的过去——解释考古材料》,陈胜前译,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版,详参见“第八章研究农业的起源”,第199-220页。
    ①张维罴:《中国原始社会史略》,兰州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623-624页。
    ②王治功:中国农业的起源及其经济地位问题》,《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86年第4期。
    ③[汉]刘安等:《淮南子全译》,许匡一译注,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32页。
    ④李根蟠、崇岳、卢勋:《再论我国原始农业的起源》,《中国农史》,1981年第1期。
    ⑤李潘:《中国栽培植物起源与发展简论》,《农业考古》,1993年第1期。
    ⑥原注:W·W·斯基特和C·0·布莱格登:《马来半岛的异教种族》(Pagan Races of the Malay Peninsula)第1卷,1906年,第627页。见于[美]弗朗兹·博厄斯:《原始艺术》,金辉译,刘乃元校,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第307页。
    ⑦[美]弗朗兹·博厄斯:《原始艺术》,金辉译,刘乃元校,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第307页。
    ①阎万英、尹英华:《中国农业发展史》,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版,第40页。
    ②夏纬瑛:《<诗经>中有关农事章句的解释》,农业出版社1981年版。
    ③该诗首章曰:“楚楚者茨,言抽其棘,自昔何为?我薮黍稷。我黍与与,我稷翼翼。我仓既盈,我庾维亿。以为酒食,以享以祀,以妥以侑,以介景福。”虽无细致描绘,但毕竟言及农业种植。
    ④李学勤:《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849页。
    ①李学勤:《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362页。
    ②何炳棣:《黄土与中国农业的起源》,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69年版,第170页。
    ①阎万英、尹英华:《中国农业发展史》,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版,第210页。
    ②邓拓:《中国救荒史》,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第1页。
    ③邓拓:《中国救荒史》,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第6页。这一问题,亦可参看刘继刚:《中国灾害通史·先秦卷》,郑州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④李学勤:《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37页。
    ⑤李学勤:《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948页。
    ⑥[南朝·宋]范哗:《后汉书·西羌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871页。
    ①李学勤:《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95-396页。
    ②杨贵:《对夏商周亩产量的推测》,中国农史,1988第2期。对于商代粮食亩产量,刘兴林认为约是61.28斤。见刘兴林:《论商代农业的发展》,《中国农史》,1995年第4期。关于这一内容的讨论可参看余也非:《中国历代粮食平均亩产量考略》,《重庆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第3期。韩铁铮:《历代口粮、亩产量初探》,《历史教学》,1985年第2期。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农业出版社1985年版。
    ③李学勤:《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945页。
    ④李学勤:《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947页。
    ①李学勤:《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752页。
    ②李学勤:《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183-1184页。
    ③李学勤:《十三经注疏·春秋谷梁传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66页。
    ④李学勤:《十三经注疏·春秋公羊传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53页。
    ①李学勤:《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730-731页。
    ②李学勤:《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60、809、846、945页。
    ③李学勤:《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29页。
    ①韩雪峰:《辽宁民俗》,甘肃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6-57页。
    ②周振甫:《诗经选译》,徐名翚编选,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48页。
    ①陈文华:《中国农业通史·夏商西周春秋卷》,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年版,第43页。
    ②王王哲:《中华远古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4页。
    ③李学勤:《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5页。
    ①李学勤:《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4、144页。
    ②李学勤:《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06-107页。
    ③李学勤:《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85-286页。
    ④李清丽、乔红伟:《从金文看虢国女贵族的称谓》,《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
    ①详参陈昭容:《周代妇女在祭祀中的地位——青铜器铭文中的性别、身份与角色研究(之一)》,见李贞德、梁其姿主编:《妇女与社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版,第1-45页。
    ②李学勤:《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376-1378页。
    ③[苏]波克洛夫斯基:《世界原始社会史》,卢哲夫译,辛垦书店1935年版,第200-201页。
    ①详参见王玉哲:《中华远古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28-240页。即该书第六章之第一节“盘庚迁殷及其社会意义”。
    ②谭戒甫:《先周族与周族的迁徒及其社会发展》,《文史》,1979年第6期。
    ③ Catherine Louboutin:《新石器时代——世界最早的农民》,张容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第28页。
    ①李学勤:《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642页。
    ①[宋]朱熹:《诗集传》,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116页。
    ②陈文华:《中国农业通史·夏商西周春秋卷》,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年版,第77-83页。
    ③杨成:《释“薅”》,《古今农业》,2010年第1期。
    ④杨庭硕、罗康隆、潘盛之:《民族、文化与生境》,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92页。
    ⑤游修龄:《中国农业通史·原始社会卷》,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年版,第66页。
    ⑥陈国灿:《“火耕水褥”新探——兼谈六朝以前江南地区的水稻耕作技术》,《中国农史》,1999年第1期。
    ①赵敏:《山东即墨北阡遗址炭化植物遗存研究》,山东大学2009年,第83页。
    ②[汉]许慎:《说文解字》,九州出版社2001年版,第399页。
    ③于省吾:《商代的谷类作物》,《东北人民大学学报》,1957年第1期。
    ④[汉]许慎:《说文解字注》,[清]段玉裁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323页。
    ①游修龄:《中国农业通史·原始社会卷》,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年版,第308-309页。
    ②李学勤:《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744-745页。
    ③侯旭东:《渔采狩猎与秦汉北方民众生计——兼论以农立国传统的形成与农民的普遍化》,《历史研究》,2010年第5期。亦可参考李福山:《中国野生大豆资源的地理分布及生态分化研究》,《中国农业科学》,1993年第2期。李福山:《大豆起源及其演化研究》,《大豆科学》,1994年第1期。杨光宇、纪锋:《中国野生大豆资源的研究与利用综述》,《吉林农业科学》,1999年第1期。曹永生、张贤珍、白建军、龚高法:《中国主要粮食作物野生种质资源地理分布》,《作物学报》,1999年第4期。胡小梅等:《野生大豆资源的研究与利用》,《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第22期。
    ①李学勤:《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92、494,504、507,528,555-556页。
    ②吉笃学:《中国西北地区采集经济向农业经济过渡的可能动因》,《考古与文物》,2009年第4期。
    ③解华顶,沈薇:《淮河流域新石器时代采集经济的史学观察》,《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第5期。
    ④赵敏:《山东即墨北阡遗址炭化植物遗存研究》,山东大学2009年,第16页。
    ①侯旭东:《渔采狩猎与秦汉北方民众生计——兼论以农立国传统的形成与农民的普遍化》,《历史研究》,2010年第5期。
    ①[晋]干宝:《搜神记》,汪绍楹校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页。
    ②宋兆麟等:《中国原始社会史》,文物出版社1983年版,第436页。
    ③李学勤:《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51页。
    ②李格非:《汉语大字典(简编本)》,四川辞书出版社、湖北辞书出版社2000年版,第1757-1758页。
    ③李格非:《汉语大字典(简编本)》,四川辞书出版社、湖北辞书出版社2000年版,第4092页。
    ①朱和平:《中国服饰史稿》,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1-12页。并参阅张志春、张影舒:《服饰源于图腾说》,《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②李学勤:《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668-669页。
    ①李学勤:《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91页。
    ②孙秀华、杨龙:《<诗经>狐意象发微》,《甘肃理论学刊》,2008年第5期。
    ③李学勤:《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18页。
    ④李学勤:《十三经注疏·仪礼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3页。
    ⑤俞为洁:《中国史前植物考古——史前人文植物散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141页。
    ①李学勤:《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2页。
    ②李学勤:《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88-189页。
    ③李学勤:《十三经注疏·周礼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21页。
    ①[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303-304页。
    ②李学勤:《十三经注疏·周礼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15页。
    ③王锋钧:《西安地区先秦时期农业的产生与发展》,《农业考古》2011年第1期。
    ④唐云明:《河北商代农业考古概述》,《农业考古》1982年第1期。
    ⑤徐华龙:《国风与民俗研究》,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第73-74页。
    ⑥今湖南、江西、四川等均有栽培或野生苎麻。可参阅以下论文:刘国军等:《从我区苎麻生产历史现状、问题试论恢复发展对策》,《中国麻作》,1995年第2期。孙学兵:《江西苎麻育种历史、现状与发展分析》,《江西棉花》,2003年第4期。毛炜坤,华坚:《不同脱胶方法对野生苎麻纤维性能的影响》,《纺织科技进展》,2010年第2期。
    ①李学勤:《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03页。
    ②李学勤:《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97页。
    ③李学勤:《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40页。
    ④李学勤:《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71页。
    ⑤李学勤:《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22页。
    ②周匡明:《桑考》,《农业考古》,1981年第1期。
    ③李学勤:《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330页。
    ④[汉]班固:《白虎通义》(卷上),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⑤潘富俊:《诗经植物图鉴》,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第83页。
    ①李学勤:《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53页。
    ②李学勤:《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95-396页。
    ③此判断可参考周匡明:《桑考》,《农业考古》,1981年第1期。
    ④李学勤:《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021-1023页。
    ⑤李学勤:《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85页。
    ⑥李学勤:《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41-142页。
    ⑦篇目、诗句如下:《小雅·车牵》“析其柞薪”(出现2次),《小雅·采菽》“维柞之枝”,《大雅·绵》“柞械拔矣”,《大雅·旱麓》“瑟彼柞棫”,《大雅·皇矣》“柞棫斯拔”,《商颂·载芟》“载芟载柞’
    ⑧华德公:《柞蚕放养的起源、发展和技术成就》,见于朱新予:《中国丝绸史》(专论),纺织工业出版社1992年版,第 44-60页。
    ①可供野蚕食用的甚至还有臭椿树叶,其树即《豳风·七月》“采茶薪樗”之“樗”,又见于《小雅·我行其野》“蔽芾其樗”。
    ②李学勤:《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366页。
    ③李学勤:《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330页。
    ④李学勤:《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22页。
    ①《万叶集选》,李芒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17页。
    ②李学勤:《十三经注疏·周礼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21-422页。
    ③朱熹:《诗集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54页。
    ④朱熹:《诗集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55页。
    ⑤李学勤:《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96页。
    ⑥陆景琳:《诗经服饰研究》,台湾师范大学,1999年。
    ①[汉]许慎:《说文解字》,九州出版社2001年版,第49页。
    ②《吕氏春秋》,[汉]高诱注,上海书店1986年版,第142页。
    ③李学勤:《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28页。
    ④李学勤:《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52页。
    ⑤李学勤:《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850页。
    ⑥《战国策注释》,何建章注释,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974页。
    ⑦《国语》,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组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565页。
    ⑧李学勤:《十三经注疏·仪礼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04页。
    ①李学勤:《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842页。
    ②李学勤:《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04页。
    ③王锦秀:《<植物名实图考>中一些百合科植物考证兼论茄子在中国的栽培起源和传播——植物考据学个例研究》,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2005年,第104页。
    ④张维:《<诗经>中的蔬菜谱》,《文史杂志》,2009年第2期。
    ⑤李学勤:《十三经注疏·尔雅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68页。
    ①李学勤:《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07页。
    ②[清]郭庆藩:《庄子集释》,王孝鱼点校,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981页。
    ③[清]王先谦:《荀子集解》,沈啸寰、王星贤点校,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526页。
    ④许维通:《吕氏春秋集释》(上册)(卷十七),北京市中国书店1985年版。
    ⑤李学勤:《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81页。
    ⑥李学勤:《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82页。
    ①[明]朱橚:《救荒本草》(卷四),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②李学勤:《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843页。
    ③易志文:《<诗经>与周代饮食文化》,《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3期。
    ④[日]白川静:《中国古代文化》,加地仲行、范月娇译,文津出版社1983年版,第154页。
    ①刘道峰:《<诗经>中的农作物、野菜、野果与古人的饮食生活》,《农业考古》,2008年第6期。
    ②李学勤:《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85-386页。
    ③李学勤:《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868-869页。
    ①李学勤:《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430页。
    ②李学勤:《十三经注疏·尔雅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76页。
    ③李学勤:《十三经注疏·尔雅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68-269页。
    ④孙秀华、廖群:《<诗经>“葛藟”考辨》,《船山学刊》,2011年第3期。
    ⑤俞为洁:《中国史前植物考古——史前人文植物散论》,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30页。
    ①刘长江、靳桂云、孔昭宸:《植物考古:种子和果实研究》,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70,108页。这一问题,也可参阅王仁湘:《中国史前饮食史》,青岛出版社1997年版,第68页。
    ②林乃燊:《中国饮食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4页。
    ③[美]尤金·N·安德森:《中国食物》,马嫂、刘东译,刘东审校,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7页。
    ④《吕氏春秋译注》,张双棣等译注,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年版第388页。断句标点参考关贤柱等译注:《吕氏春秋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426页。
    ⑤李学勤:《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28页。
    ⑥李家声:《诗经全译全评》,华文出版社2002年版,第8页。
    ⑦程俊英:《诗经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9页。
    ⑧周振甫:《诗经选译》,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74页。
    ⑨王宗石:《诗经分类诠释》,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320-321页。
    ⑩李学勤:《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1页。
    ①[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48-49页。
    ②陈文华:《农业考古》,文物出版社2002年版,第63-64页。
    ③李学勤:《十三经注疏·尔雅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71页。
    ④郭沫若:《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十卷)·石榴》,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309页。
    ⑤[宋]朱熹:《诗经集注》,世界书局1937年版,第87页。
    ①黄新荣: 《中国最早的“哭嫁歌”——<诗经·王风·葛藟>》,《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②李学勤:《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17518页。
    ③[三国·吴]陆玑:《毛诗鸟兽草木虫鱼疏(卷上)·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④[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48-49页。
    ⑤徐华龙:《国风与民俗研究》,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第58页。
    ⑥陈雪香:《海岱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农业稳定性考察》,山东大学,2007年,第77-78页。
    ⑦赵敏:《山东省即墨北阡遗址炭化植物遗存研究》,山东大学,2009年,第33页。
    ⑧袁珂:《山海经校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140页。
    ①潘富俊:《诗经植物图鉴》,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第22-23页。
    ②王发松等:《中国葡萄属(Vitis L.)的系统研究》,《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00年第1期。
    ③温鹏飞:《葡萄的起源与传播》,《农产品加工》2008年第10期。
    ④王发松等:《中国葡萄属(Vitis L.)的系统研究》,《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00年第1期。
    ⑤[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462页。
    ⑥邹树文:《中国昆虫学史》,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6页。
    ①李学勤:《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843页。
    ②李学勤:《十三经注疏·尔雅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81-282,289页。
    ③李学勤:《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23页。
    ④李学勤:《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01页。
    ⑤李学勤:《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744页。
    ⑥李学勤:《十三经注疏·尔雅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89页。
    ⑦艾怀森:《高黎贡山地区的采集活动及其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影响研究》,《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2年第1期。
    ⑧[英]约翰·安东尼·乔治·罗伯茨(J.A.G.Roberts):《东食西渐:西方人眼中的中国饮食文化》,杨东平译,当代中国出版社2008年版,第7页。
    ⑨李学勤:《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98页。
    ①李学勤:《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66页。
    ②赵荣光:《中国古代庶民饮食生活》,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1997年版,第39页。
    ③李学勤:《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02页。
    ④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见《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42-43页。
    ⑤李学勤:《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980页。
    ⑥[清]孙诒让:《墨子同诂》,孙启治点校,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30-31页。
    ①王志芳:《<诗经>中生活习俗研究——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的综合考察分析》,山东大学,2007年,第173页。
    ②李学勤:《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828页。关于“庐”,也有学者认为是指“葫芦”的果实。比如潘富俊认为:“匏、瓠、壶、庐:此四者在植物分类上均为葫芦瓜,前二者指的是同一种植物不同的品种,后二者指的是匏的果实。”见潘富俊:《诗经植物图鉴》,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第8页。
    ③丁俊清:《中国居住文化》,同济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3页。
    ④李学勤:《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12页。
    ⑤白寿彝:《中国交通史》,团结出版社2006年版,第8-9页。又见[美]戴尔·布朗:《古代中国:尘封的王朝》,贺慧宇译,华夏出版社、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页。其文认为出土于妇好墓的贝壳来自东海和南海,原文说:“约7000件来自中国东海和南海的贝壳制品,这些贝壳在当时有可能被收集起来当作流通的货币。”
    ⑥汶江:《古代中国与亚非地区的海上交通》,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5页。也有“6000年前”的说法,见于马洪路、刘凤书:《古道悠悠——中国交通考古录》,四川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93页。
    ⑦段渝:《中国西南早期对外交通——先秦两汉的南方丝绸之路》,《历史研究》,2009年第1期。
    ①李学勤:《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3-54页。
    ②李学勤:《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38-139页。
    ③李学勤:《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38页。
    ④清]郭庆藩:《庄子集释》,王孝鱼点校,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37页。
    ①俞为洁:《中国史前植物考古——史前人文植物散论》,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196页。
    ①李学勤:《十三经注疏·周礼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07-408页。
    ①[法]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丁由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6974页。
    ①李浚平:《原始思维及其语言——艺术语言的原型探索之一》,《昆明师专学报》(哲学杜会科学版),1991年第1期。
    ②[明]王象晋:《御定佩文斋广群芳谱》(卷三十六),[清]刘灏等编,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③[法]格拉耐:《中国古代的祭礼与歌谣》,张铭远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第49页。
    ④[宋]朱熹:《诗集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41页。
    ①[英]詹·乔·弗雷泽:《金枝——巫术与宗教之研究》,徐育新等译,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详参该书第六十七章第二节,第963-965页。
    ②闻一多:《闻一多全集》(第四册),三联书店1982年版,第20页。
    ①车广锦:《中国传统文化论——关于生殖崇拜和祖先崇拜的考古学研究》,《东南文化》,1992年第5期。
    ②[英]詹·乔·弗雷泽:《金枝——巫术与宗教之研究》,徐育新等译,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491-492页。
    ③李学勤:《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65页。
    ①李学勤:《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860页。
    ②李学勤:《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69-670页。
    ③朱自清:《朱自清散文选》,人民文学社出版社2005年版,第164页。
    ①袁梅:《诗经译注》,齐鲁书社1985年版,第705页。
    ②李学勤:《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89-591页。
    ③[英]马林诺夫斯基:《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李安宅译,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57页。
    ④[苏]A.IO.格里戈连科:《形形色色的巫术》,吴兴勇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页。
    ⑤[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卷十三),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①[英]马林诺夫斯基:《野蛮人的性生活》,刘文远等译,团结出版社1989年版,第246页。
    ②[英]詹·乔·弗雷洋:《金枝》,徐育新等译,大众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19页。
    ①详参见[英]詹·乔·弗雷泽:《金枝》,徐育新等译,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三章交感巫术,第19-74页。
    ②李永远:《(诗经>巫文化考论》,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③[日]白川静:《诗经的世界》,杜正胜译,东大图书公司2001年版,第40页。
    ④[日]白川静:《中国古代文化》,加地仲行、范月娇译,文津出版社1983年版,第74页。
    ①胡新生:《中国古代巫术》,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4页。胡新生认为:“预测性巫术的基本特征,是通过与预测对象毫无内在联系的神秘办法来推测这些对象未来的走势和结果。”而所有种种占卜皆归于“预测性巫术”
    ②李学勤:《十三经注疏·周礼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635-644页。
    ③李学勤:《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953-954页。
    ①[日]白川静:《中国古代文化》,加地伸行、范月娇译,文津出版社1983年版,第71页。
    ②李学勤:《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30页。
    ③李学勤:《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80页。
    ④李学勤:《十三经注疏·周礼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650-651页。
    ⑤李学勤:《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99-200页。
    ⑥[日]白川静:《中国古代文化》,加地伸行、范月娇译,文津出版社1983年版,第139页。
    ①《吕氏春秋》[汉]高诱注,上海书店1985年版,第51页。
    ②[日]白川静:《中国古代文化》,加地仲行、范月娇译,文津出版社1983年版,第133页。
    ③[日]白川静:《中国古代文化》,加地仲行、范月娇译,文津出版社1983年版,第74页
    ④叶舒宪:《(诗经)的文化阐释》,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9-133页。
    ⑤[日]白川静:《中国古代文化》,加地仲行、范月娇译,文津出版社1983年版,第152页。
    ①[日]白川静:《中国古代文化》,加地伸行、范月娇译,文津出版社1983年版,第181页。
    ②樊树云:《<诗经>宗教文化探微》,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57页。其所谓“间接地利用巫术的象征意义以宴宾客的仅三篇”樊树云指为“《小雅·采芑》、《小雅·采菽》和《小雅·匏叶》”,见于《<诗经>宗教文化探微》第162页。
    ③吕大吉:《宗教学通论新编》,中国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97页。
    ④廖群:《<诗经>比兴中性意象的文化探源》,《文史哲》,1995年第3期。
    ①赵国华:《生殖崇拜文化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387页。
    ②杨树帆:《采草习俗与献身祭神式——<诗经>原型研究之一》,《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3期。
    ③赵国华:《生殖崇拜文化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15页。
    ④廖群:《<诗经>比兴中性意象的文化探源》,《文史哲》,1995年第3期。
    ①王宗石:《诗经分类诠释》,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417页。
    ②闻一多:《伏羲考》,见《闻一多全集》(第3册),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08页。
    ①[德]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上册),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40页。
    ②李学勤:《十三经注疏·周礼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62-364页。
    ③李学勤:《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924页。
    ④李学勤:《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90页。
    ①李学勤:《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705页。
    ②[法]格拉耐:《中国古代的祭礼与歌谣》,张铭远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第128页。
    ①刘怀荣:《“采集”主题的文化渊源与历史演变》,《文史哲》,1996年第2期。
    ②[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新校释》,陈奇猷校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88页。
    ③[宋]洪兴祖:《楚辞补注》,白化文等点校,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97页。
    ④李学勤:《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925-926页。
    ⑤张连举:《<诗经>生殖崇拜论》,《宝鸡文理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1期。
    ⑥汉]班固:《白虎通义》(卷下),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⑦[宋]李防等:《太平御览》(卷三六二),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⑧何星亮:《中国图腾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99页。
    ①廖群:《中国审美文化史·先秦卷》,山东画报出版社2000年版,第36页。
    ②[宋]洪兴祖:《楚辞补注》,白化文等点校,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08页。
    ③[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新校释》,陈奇猷校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744页。
    ④刘怀荣:《“采桑”主题的文化渊源与历史演变》,《文史哲》,1995年第2期。
    ⑤陈重明等:《民族植物与文化》,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6页。
    ①罗钰、钟秋:《云南少数民族采集渔猎活动的研究意义》,《思想战线》1997年第2期。
    ②[汉1许慎:《说文解字》,[宋]徐铉校定,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146页上
    ③李学勤:《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1页。原文如下: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
    ④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日:“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⑤萧兵:《赠遗之风》,《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81年第3期。
    ⑤梅琼林:《文化本义的追溯:论诗经学民俗文化研究倾向》,《社会科学动态》1998年第2期,第31-33贞。
    ⑥王巍:《<诗经>民俗文化阐释》,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30-37页。
    ⑦李学勤:《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755页。
    ⑧李学勤:《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345页。
    ①[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7页下。
    ②刘阳仁:《周公——(诗经>最初始的编纂者》,《怀化师专学报》1997年第2期。
    ③王轻鸿:《孔子诗学的人类学范式——“诗可以兴”重释》,《孔子研究》2008年第5期。
    ④李学勤:《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74-76页。
    ⑤[清]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诂》,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2页。
    ⑥李学勤:《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73页。
    ⑦陆文郁:《诗草木今释》,天津大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9页。
    ①李学勤:《十三经注疏·周礼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24页。
    ②李学勤:《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996-997页。
    ③李学勤:《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73页。
    ④李学勤:《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97-99页。
    ⑤李学勤:《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71页。
    ⑥李学勤:《十三经注疏·周礼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39页。
    ⑦[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406页。
    ⑧[宋]朱熹:《楚辞集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20页。
    ①李学勤:《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347页。
    ②赵国华:《生殖崇拜文化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36-238页。
    ①李学勤:《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22页。
    ②孙作云:《<诗经>与周代社会研究》,中华书局1966年版,第308页。
    ③李学勤:《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42页。
    ④详参见胡新生:《中国古代巫术》,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463-466页。
    ⑤[清]孙诒让:《墨子间诂》(第4册),中华书局1954年版,第142页。
    ⑥魏宏灿、王一侬:《从神圣领地到情爱禁区——桑文化发展试探》,《浙江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
    ⑦李学勤:《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72-73页。
    ①李学勤:《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623页。
    ②李学勤:《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084页。
    ③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36页。
    ④李学勤:《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38页。
    ⑤高亨:《诗经今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48页。
    ⑥徐华龙:《国风与民俗研究》,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第161页。
    ⑦李学勤:《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829.833页。
    ⑧王宗石:《诗经分类诠释》,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8-20页。
    ⑨陈重明等:《民族植物与文化》,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6页。
    ①李学勤:《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22页。
    ②王宗石:《诗经分类诠释》,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70页。
    ③闻一多:《诗经研究》,巴蜀书社2002年版,第227页。
    ④闻一多:《闻一多全集》(第2册),三联书店1982年版,第88页。
    ⑤王宗石:《诗经分类诠释》,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8-20页。
    ①[清]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诂》,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54页。
    ②李学勤:《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60页。
    ③姚雷:《芳香植物》,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2页。
    ①李学勤:《十一三经注疏·周易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08页。
    ②李学勤:《十三经注疏·周礼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39页。
    ③陈奇献:《吕氏春秋新校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823页。
    ④[明]毛晋:《毛诗陆疏广要》(卷上之上),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⑤[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406页。
    ⑥[宋]洪兴祖:《楚辞补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7页。
    ⑦李学勤:《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817页。
    ⑧李学勤:《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818页。
    ⑨李学勤:《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817页。
    ⑩李学勤:《十三经注疏·尔雅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32页。
    ①李学勤:《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074页。
    ②李学勤:《十三经注疏·周礼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97页。
    ③李学勤:《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31页。
    ④李学勤:《十三经注疏·周礼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690页。
    ⑤李学勤:《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26页。
    ⑥李学勤:《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819页。
    ⑦李学勤:《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817页。
    ⑧李学勤:《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692页。
    ⑨李学勤:《十三经注疏·周礼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61页。
    ⑩李学勤:《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245页。
    11李学勤:《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004页。
    ①[宋]洪兴祖:《楚辞补注》,白化文等点校,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5-57页。
    ②[宋]朱熹:《诗集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年版,第5页。
    ③[清]方玉润:《诗经原始》,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15页。
    ④李学勤:《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22页。
    ①李学勤:《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99页。
    ②李学勤:《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44页。
    ③李学勤:《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12页。
    ④李学勤:《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02页。
    ⑤李学勤:《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61页。
    ①廖群:《<诗经>比兴中性意象的文化探源》,《文史哲》,1995年第3期。
    ②[澳]特纳:《香料传奇:一部由诱惑产生的传奇》,周子平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详参第五章“爱之香料”,第210-259页。
    ③叶舒宪:《诗经的文化阐释》,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02页。
    ①黄霖:《文心雕龙汇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50页。
    ②扬之水:《诗经名物新证》,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35页。
    ③周振甫:《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93页。
    ④扬之水:《诗经名物新证》,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28-29页。
    ①李学勤:《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13页。
    ②详参[美]王靖献:《钟与鼓一<诗经>的套语及其创作方式》,谢谦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34-139页。
    ③闻一多:《闻一多全集》(第四册),三联书店,1982年版,第20页。
    ④张亚玲:《陕北民歌草木比兴与<诗经·国风>的相似性》,《沈阳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
    ①赵沛霖:《树木兴象的起源与社树崇拜》,《河北学刊》,1984年第3期。
    ②[汉]高诱:《吕氏春秋注》,中华书局诸子集成本1954年版,第6册,第58页。
    ①[宋]朱熹:《诗集传》,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73页。
    ②高亨认为《唐风·葛生》为“这是男子追悼亡妻的诗篇,即古人所谓悼亡诗。”语见高亨:《诗经今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160页。高亨认为是男子追悼亡妻,与传统的认为该诗是女子口吻不合。但高亨指出“与”的释义为“共处”,“谁与独处”断句为“谁与?独处。”“谁与独息”、“谁与独旦”同此,与义为胜。本论文所用原文为《十三经注疏》(标点本),“谁与独处”、“准与独息”、“谁与独旦”句末皆标感叹号,或是表达“妇人怨之”甚也?
    ③李学勤:《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70页。
    ④周振甫:《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9页。
    ①廖群:《中国审美文化史·先秦卷》,山东画报出版社2000年版,第266页。
    ①孙作云:《诗经的错简》,见《诗经与周代社会研究》,中华书局]966年版,第403-419页。
    ②[日]青木正儿:《诗经章法独是》,见《支那文学艺术考》。转引自孙作云:《诗经的错简》,见《诗经与周代社会研究》,中华书局1966年版,第404页。
    ③李学勤:《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90页。
    ④李学勤:《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91页。
    ⑤李学勤:《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92页。两“口口”为原文所有,未知何意。
    ①钱钟书:《管锥编》(第一册),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88页。
    ②李学勤:《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67页。
    ③李学勤:《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70页。
    ④李学勤:《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70-271页。
    ①聂石樵:《诗经新注》,齐鲁书社2000年版,第155页。
    ②赵敏俐:《音乐对先秦两汉诗歌形式的影响》,《社会科学战线》,2002年5期。
    ③李学勤:《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18页。
    ①高亨:《诗经今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118页。
    ②李学勤:《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081页。
    ③李学勤:《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7页。
    ④[法]格拉耐:《中国古代的祭礼与歌谣》,张铭远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第85-86页。
    ①李学勤:《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368页。
    ②李学勤:《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864页。
    ③详参[美]王靖献:《钟与鼓一<诗经>的套语及其创作方式》,谢谦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4-25页。
    ④[美]王靖献:《钟与鼓—<诗经>的套语及其创作方式》,谢谦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8-19页。
    ⑤[美]王靖献:《钟与鼓—<诗经>的套语及其创作方式》,谢谦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52页。
    ①转引自李康:《诗经在美国的传播》,山东大学,2009年。第45-46页。
    ①李学勤:《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95-396页。
    ②李康:《诗经在美国的传播》,山东大学,2009年,第49页。
    ③详参[英]詹·乔·弗雷泽:《金枝——巫术与宗教之研究》,徐育新等译,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六十五章巴尔德尔和槲寄生,第930-941页。
    ④详参[英]詹·乔·弗雷泽:《金枝——巫术与宗教之研究》,徐育新等译,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六十一章巴尔德尔的神话,第862-864页。
    ①李学勤:《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868页。
    ②[宋]朱熹:《诗集传》,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161页。
    ③[英]史蒂芬·贝利《两性生活史》,余世燕译,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7年版,第48页。
    ①张立新:《神圣的寓意——<诗经>与<圣经>比较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6页。
    ①李学勤:《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90页。
    ②[法]格拉耐:《中国古代的祭礼与歌谣》,张铭远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第49页。
    ③详可参拙作:《论<诗经>芳香植物》, 《诗经研究丛刊》第二十一辑,学苑出版社2011年版,第105-113页。
    ①孙秀华、廖群:《馨香的庄重与浪漫——<诗经>芳香植物解读》,《理论学刊》,2011年第4期。
    ③王晓平:《<万叶集>对<诗经>的借鉴》,《外国文学研究》,1981年第6期。
    ①吕元明:《<万叶集>与中国文学》,《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6期。
    ②尹宁宁:《<万叶集>中前四位的花》,四川外语学院,2010年5月。
    ①李学勤:《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44页。
    ②徐朔方:《<万叶集>和汉文学的渊源关系》,《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5年第5期。
    ③王晓平:《<万叶集>对<诗经>的借鉴》,《外国文学研究》,1981年第6期。
    ①李学勤:《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618页。
    ①王巍:《<诗经>与(万叶集>中采草采薪的巫俗底蕴》,《民间文学论坛》,1997年第2期。
    ②[日]家井真:《<诗经>原意研究》,陆越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65页。
    ①[日]家井真:《<诗经>原意研究》,陆越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51-152页。
    ①[清]沈德潜:《古诗源》,中华书局1963年版。
    ②[清]杜文澜:《古谣谚》,周绍良校点,中华书局1958年版。
    ③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上),中华书局1983年版。
    ④[汉]司马迁:《史记》(卷六十一),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123页。
    ①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上),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0-31页。
    ②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上),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页。
    ③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上),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73页。
    ④李雍:《谈维吾尔族上古歌谣》,《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1994年第3、4期。
    ①李学勤:《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802页。
    ②李学勤:《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804页。
    ③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上),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1页。
    ④[汉]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二十六),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3198页。
    ⑤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上),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9、13、67、68、70、71、72、83页。
    ①李学勤:《十三经注疏·周礼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854-855页。
    ②[清]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诂》,王文锦点校,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3页。
    ③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上),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6页。
    ④[汉]司马迁:《史记》(卷三十八),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620-1621页。
    ⑤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上),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4页。
    ①[唐]卢照邻:《卢照邻集校注》,李云逸校注,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237页。
    ②李学勤:《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32-154页。
    ③李学勤:《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27页。
    ①李镜池:《周易通义》,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5页。
    ②李学勤:《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11页。
    ③李镜池:《周易通义》,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56-57页。
    ④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117、142、143页。
    ①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238页。
    ②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239页。
    ③袁柯、周明:《中国神话资料萃编》,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年版,第6-7页。
    ④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92、472页。
    ⑤袁珂、周明:《中国神话资料萃编》,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年版,第13页。
    ①荣格:《荣格文集》,冯川等译,改革出版社1997年版,第226页。
    ①[宋]洪兴祖:《楚辞补注》,白化文等点校,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09页。
    ②[宋]洪兴祖:《楚辞补注》,白化文等点校,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页。
    ③[宋]洪兴祖:《楚辞补注》,白化文等点校,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4-84页。
    ④朱熹:《楚辞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44-45页。
    ①[宋]洪兴祖:《楚辞补注》,白化文等点校,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5,10-11,12,17页。
    ②[宋]洪兴祖:《楚辞补注》,白化文等点校,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53-154页。
    ③[宋]洪兴祖:《楚辞补注》,白化文等点校,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0-31页。
    ④[宋]洪兴祖:《楚辞补注》,白化文等点校,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68页。
    ⑤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397、400页。
    ⑥[宋]洪迈:《万首唐人绝句》(卷十九),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⑦邓安生等:《王维诗选译》,巴蜀书社1990年版,第214-215页。
    ①[明]陶宗仪:《说郛》(卷十三上),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②邓安生等:《王维诗选译》,巴蜀书社1990年版,第214页。
    ③[明]陈第:《屈宋古音义》(卷三),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④[陈]徐陵:《玉台新咏笺注》,穆克宏点校,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6-7页。
    ①魏宏灿、王一侬:《从神圣领地到情爱禁区——桑文化发展试探》,浙江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
    ②[汉]刘向:《古列女传》(卷五),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①[宋]郭茂倩:《乐府诗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526-534页。
    ②[陈]徐陵:《玉台新咏笺注》,穆克宏点校,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6-27页。
    ③马学良:《中国民间情歌》,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第45页。
    ④[宋]洪兴祖:《楚辞补注》,白化文等点校,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49页。
    ⑤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二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386页。
    ①[宋]洪兴祖:《楚辞补注》,白化文等点校,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62页。
    ②李春祥:《乐府诗鉴赏辞典》,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85-88页。题为《焦仲卿妻》。
    ③李春祥:《乐府诗鉴赏辞典》,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38页。
    ④[宋]郭茂倩:《乐府诗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718-719页。
    ⑤此据[清]徐鼎:《毛诗名物图说》,王承略点校解说,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41-428页。
    ①赵沛霖:《树木兴象的起源与社树崇拜》,《河北学刊》,1984年第3期。
    ②详可参[英]詹·乔·弗雷洋:《金枝——巫术与宗教之研究》,徐育新等译,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九章树神崇拜,第166-182页。
    ③李学勤:《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135页。
    ④[清]姚际恒:《诗经通论》,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293页。
    ⑤李学勤:《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758页。
    ①[南朝·梁]萧统:《六臣注文选》(卷二十一),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②《三曹诗选译》,殷义祥译注,巴蜀书社1990年版,第259-260页。
    ③[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校笺》,徐震愕着,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82页。
    ④杨玲:《从<诗经>“草木起兴”看我国古代的植物崇拜》,《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4年第2期。
    ①黄霖:《文心雕龙汇评》,L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50页。
    ②[清]方玉润:《诗经原始》,李先耕点校,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83页。
    ③《唐五代笔记小说选译》,严杰译注,巴蜀书社1990年版,第203-204页。
    ①[宋]洪迈:《万首唐人绝句》(卷三十),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②[宋]魏庆之:《诗人玉屑》(卷八),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③语出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见《宋词三百首笺注》,上强村民重编,唐圭璋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11页。
    ④[宋]曾糙:《乐府雅词》(拾遗卷下),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①[情]曹雪芹、高鹗:《红楼梦》,俞平伯校点,启功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88-289页。
    ②《陶渊明集》,逯钦立校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65页。现在较通行的文字与断句为:“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见“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63页。
    ①《陶渊明集》,逯钦立校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67-168页。
    ②[宋]洪迈:《万首唐人绝句》(卷七十二),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题作“《桃花矶》”作者署为“张颠”。
    ③渠红岩:《中国古代文学桃花题材与意象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第97-101页。
    ④[明]唐寅:《唐伯虎全集》,北京市中国书店1985年版,第12页。
    ①[明]唐寅:《唐伯虎全集》,北京市中国书店1985年版,第13页。
    ②[宋]文嘉:《和州诗集》,见《文氏五家集》(卷九),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①李学勤:《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38页。
    ②刘毓庆、贾培俊、张儒:《<诗经>百家别解考》(国风),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935页。
    ③[宋]郭茂倩:《乐府诗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311页。
    ④[宋]郭茂倩:《乐府诗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547页。
    ①[宋]郭茂倩:《乐府诗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717页。
    ②[宋]郭茂情:《乐府诗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369-370页。
    ①[宋]王谠:《唐语林》(卷六),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②《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白首·元曲三百首》(合订注释本),孙洙、朱强村、何锐选注,巴蜀书社2006年版,第459页。
    ③[宋]黄升:《花庵词选》(卷三),四库全书文渊阁本,L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①[清]吴景旭:《历代诗话》(卷五十八),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①[清]曹雪芹、高鹗:《红楼梦》,俞平伯校点,启功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95-696页。
    ②[清]龚自珍:《龚自珍已亥杂诗注》,刘逸生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5页。
    ③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一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79页。
    ④欧明俊:《<古诗十九首>百年研究之总检讨》,《社会科学研究》,2009年第4期。
    ①刘迪才:《<古诗十九首>的审美意象》,《学术论坛》,1992年第5期。
    ②周振甫:《<文心雕龙>选译》,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59页。
    ③张红运:《<古诗十九首>时空意象论》,《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
    ④[明]夏元吉:《忠靖集》(卷五),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①[汉]王逸:《楚辞章句》(卷十二),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②[唐]李善:《文选注》(卷二十七),四库全书文渊阁本,L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③马茂元:《<古诗十九首>初探》,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15页。
    ④李学勤:《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66页。
    ①[唐]李善:《文选注》(卷二十九),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②[宋]李防等:《太平御览》(卷五百五十七),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③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114-116页。原文如下: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邪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泪。
    ④马茂元:《<古诗十九首>初探》,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96页。
    ⑤[南朝·梁]沈约:《宋书》(卷二十一),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⑥[三国·魏]曹植:《曹子建集》(卷五),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⑦[清]厉鹗:《宋诗纪事》(卷十),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①李学勤:《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22页。
    ②[宋]范晞文:《对床夜语》(卷一),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③马茂元:《<古诗十九首>初探》,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69页。
    ④[唐]王维:《王右丞集笺注》(卷十三),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⑤李学勤:《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00页。
    ①马茂元:《<古诗十九首>初探》,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69页。
    ②[宋]朱熹:《诗集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年版,第34-35页。
    ③[汉]王逸:《楚辞章句》(卷十三),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①[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②[宋]朱熹:《诗集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年版,第161页。
    ③[唐]李白:《李太白文集》(卷六),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④《李白诗选》,复旦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组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版,第6页。
    ①刘跃进:《中国古代文人创作态势的形成》,《社会科学战线》,1992年第3期。
    ②周振甫:《<文心雕龙>选译》,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59页。
    ①[汉]司马迁:《史记》(卷八十四),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482页。
    ①龙必锟:《<文心雕龙>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96页。
    ②李学勤:《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602页。
    ③马茂元:《<古诗十九首>初探》,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7-18页。
    ④[清]郎延槐:《师友诗传录》,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①于非:《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402-406页。
    ②[清]郎延槐:《师友诗传录》,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③[南朝梁]萧统:《昭明文选》(上),中国戏剧出版社2002年版,第73页。
    ④王国维:《人间词话·人间词》,谭汝为校注,群言出版社1995年版,第51页。
    ①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一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79-80页。
    ②详见廖群:《先秦两汉文学考古研究》,学习出版社2007年版,第68-85页。
    ③杨若木:《杨公骥文集》,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社1998年版,第192-193页。
    ④赵沛霖:《现代学术文化思潮与诗经研究——二十世纪诗经研究史》,学苑出版社2006年版,第230-231页。
    ⑤[美]简·布洛克:《原始艺术哲学》,沈波、张安平译,朱立元校,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52页。
    ①马持盈:《诗经今注今译·序》,台湾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第1页。
    ②杨若木:《杨公骥文集》,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社1998年版,第188页。
    ③[清]徐鼎:《毛诗名物图说》,王承略点校,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36页。
    ④杨晓燕等:《粟、黍和狗尾草的淀粉粒形态比较及其在植物考古研究中的潜在意义》,《第四纪研究》,2005年第2期。
    ⑤[清]牟应震:《毛诗质疑》,袁梅校点,齐鲁书社1991年版,第288页。
    ①[美]乔治·E·马尔库斯、米开尔·M·J·费彻尔:《作为文化批评的人类学》,王铭铭、蓝达居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231页。
    ①李根蟠、崇岳、卢勋:《再论我国原始农业的起源》,《中国农史》,1981年第1期。
    《十三经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清]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中华书局1987年版。
    [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
    [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文渊阁本·四库全书总目》(卷十五、十六、十七、十八),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清]徐鼎:《毛诗名物图说》,王承略点校解说,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御定渊鉴类函》(卷三九五),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清]牟应震:《毛诗质疑》,袁梅校点,齐鲁书社1991年版。
    [清]章学诚:《文史通义》,上海书店1988年版。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西羌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
    [清]方玉润:《诗经原始》,中华书局1986年版。
    [元]许谦:《诗集传名物钞》(卷二),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宋]刘敬叔:《异苑》(卷一),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宋]朱熹:《诗集传》,中华书局1958年版。
    [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新校释》,陈奇猷校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汉]许慎:《说文解字注》,[清]段玉裁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晋]干宝:《搜神记》,汪绍楹校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
    [汉]高诱:《淮南子注》,上海书店1986年版。
    [汉]桓宽:《盐铁论》(卷四),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国语》,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组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清]郭庆藩:《庄子集释》,王孝鱼点校,中华书局1961年版。
    [清]王先谦:《荀子集解》,沈啸寰、王星贤点校,中华书局1989年版。
    《战国策注释》,何建章注释,中华书局1990年版。
    [明]朱橚:《救荒本草》(卷四),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清]孙诒让:《墨子同诂》,孙启治点校,中华书局2001年版。
    [明]王象晋:《御定佩文斋广群芳谱》(卷三十六),[清]刘灏等编,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卷十三),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陈]徐陵:《玉台新咏笺注》,[清]吴兆宜注,程琰删补;穆克宏点校,中华书局1985年版。
    [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中华书局1989年版。
    [宋]黎靖德:《朱子语类》,中华书局1986年版。
    [清]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
    [清]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长编》,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三国·吴]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明]毛晋:《毛诗陆疏广要》,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中华书局1989年版。
    [宋]朱熹:《诗经集注》,世界书局1937年版。
    [清]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诂》,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2页。
    [宋]朱熹:《楚辞集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
    [宋]洪兴祖:《楚辞补注》,白化文等点校,中华书局1983年版。
    [汉]班固:《白虎通义》(卷下),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宋]李防等:《太平御览》(卷三六二),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版。
    [清]沈德潜:《古诗源》,,中华书局1963年版。
    [清]杜文澜:《古谣谚》,周绍良校点,中华书局1958年版。
    [唐]卢照邻:《卢照邻集校注》,李云逸校注,中华书局1998年版。
    [明]陶宗仪:《说郛》(卷十三上),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陈]徐陵:《玉台新咏笺注》,穆克宏点校,中华书局1985年版。
    [汉]刘向:《古列女传》(卷五),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宋]郭茂倩:《乐府诗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
    《国语》,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南朝·梁]萧统:《六臣注文选》(卷二十一),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三曹诗选译》,殷义祥译注,巴蜀书社1990年版。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校笺》,徐震塄着,中华书局1984年版。
    [清]方玉润:《诗经原始》,李先耕点校,中华书局1986年版。
    《唐五代笔记小说选译》,严杰译注,巴蜀书社1990年版。
    [宋]魏庆之:《诗人玉屑》(卷八),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宋词三百首笺注》,上强村民重编,唐圭璋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宋]曾慥:《乐府雅词》(拾遗卷下),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清]曹雪芹、高鹗:《红楼梦》,俞平伯校点,启功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
    《陶渊明集》,逯钦立校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
    [明]唐寅:《唐伯虎全集》,北京市中国书店1985年版。
    [宋]文嘉:《和州诗集》,见《文氏五家集》(卷九),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宋]王谠:《唐语林》(卷六),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合订注释本),孙洙、朱强村、何锐选注,巴蜀书社2006年版。
    [清]龚自珍:《龚自珍已亥杂诗注》,刘逸生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
    [三国·魏]曹植:《曹子建集》(卷五),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李白诗选》,复旦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组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版。
    [清]郎延槐:《师友诗传录》,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南朝·梁]萧统:《昭明文选》(上),中国戏剧出版社2002年版。
    宗白华:《中国美学史论集》,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赵沛霖:《现代学术文化思潮与诗经研究——二十世纪诗经研究史》,学苑出版社2006年版。
    梁启超:《梁启超全集·要籍解题及其读法》(第十六卷),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
    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
    闻一多:《闻一多全集》(第四册),三联书店1982年版。
    徐华龙:《国风与民俗研究》,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周蒙:《<诗经>民俗文化论》,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叶舒宪:《诗经的文化阐释》,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王巍:《诗经民俗文化阐释》,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王洲明:《先秦两汉文化与文学》,山东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廖群:《诗经与中国文化》,东方红出版社1997年版。
    李山:《诗经的文化精神》,东方出版社1997年版。
    樊树云:《<诗经>宗教文化探微》,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王宗石:《诗经分类诠释》,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吕思勉:《先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陆文郁:《诗草木今释》,天津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高明干、佟玉华、刘坤:《诗经植物释诂》,三秦出版社2003年版。
    潘富俊著,吕胜由摄影:《诗经植物图鉴》,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
    廖群:《先秦两汉文学考古研究》,学习出版社2007年版。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一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杨若木:《杨公骥文集》,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社1998年版。
    王先慎:《韩非子集解》,中华书局诸子集成本1954年版。
    李鹏程:《当代西方文化研究新词典》,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陈炎:《中国审美文化史》,山东画报出版社2000年版。
    梁漱溟:《梁漱溟学术精华录》,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
    夏传才:《<诗经>研究史概要》,中州书画出版社1982年版。
    高亨:《诗经今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袁梅:《诗经译注》,齐鲁书社(国风部分1980年,雅颂部分1981年)。
    陈子展:《诗经直解》,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聂石樵:《诗经新注》,齐鲁书社2000版。
    杜若明:《诗经》,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王玉哲:《中华远古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林耀华:《原始社会史》,中华书局1984年版。
    宋兆麟:《中国风俗通史·原始社会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张维罴:《中国原始社会史略》,兰州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宋兆麟等:《中国原始社会史》,文物出版社1983年版。
    夏纬瑛:《<诗经>中有关农事章句的解释》,农业出版社1981年版。
    邓拓:《中国救荒史》,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
    刘继刚:《中国灾害通史·先秦卷》,郑州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韩雪峰:《辽宁民俗》,甘肃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周振甫:《诗经选译》,徐名翚编选,中华书局2005年版。
    陈文华:《中国农业通史·夏商西周春秋卷》,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年版。
    李贞德、梁其姿:《妇女与社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版。
    杨庭硕、罗康隆、潘盛之:《民族、文化与生境》,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游修龄:《中国农业通史·原始社会卷》,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年版。
    李格非:《汉语大字典(简编本)》,四川辞书出版社、湖北辞书出版社2000年版。
    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朱和平:《中国服饰史稿》,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张双棣:《淮南子校释》,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俞为洁:《中国史前植物考古——史前人文植物散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高明干:《植物古汉名图考》,大象出版社2006年版。
    刘长江、靳桂云、孔昭宸:《植物考古:种子和果实研究》,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农业出版社1985年版。
    王仁湘:《中国史前饮食史》,青岛出版社1997年版。
    林乃桑:《中国饮食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邹树文:《中国昆虫学史》,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赵荣光:《中国古代庶民饮食生活》,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1997年版。
    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见《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丁俊清:《中国居住文化》,同济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白寿彝:《中国交通史》,团结出版社2006年版。
    汶江:《古代中国与亚非地区的海上交通》,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
    马洪路、刘凤书:《古道悠悠——中国交通考古录》,四川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胡新生:《中国古代巫术》,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闻一多:《闻一多全集》(第3册),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吕大吉:《宗教学通论新编》,中国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赵国华:《生殖崇拜文化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何星亮:《中国图腾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廖群:《中国审美文化史·先秦卷》,山东画报出版社2000年版。
    陈重明等:《民族植物与文化》,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朱新予:《中国丝绸史》(通论),纺织工业出版社1992年版。
    马持盈:《诗经今注今译》,台湾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
    李家声:《诗经全译全评》,华文出版社2002年版。
    程俊英:《诗经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周振甫:《诗经选译》,中华书局2005年版。
    陈文华:《农业考古》,文物出版社2002年版。
    郭沫若:《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十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
    袁珂:《山海经校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周策纵:《古巫医与“六诗”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
    孙作云:《<诗经>与周代社会研究》,中华书局1966年版。
    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中华书局1991年版。
    闻一多:《诗经研究》,巴蜀书社2002年版。
    姚雷:《芳香植物》,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朱新予:《中国丝绸史》(专论),纺织工业出版社1992年版。
    黄霖:《文心雕龙汇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扬之水:《诗经名物新证》,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钱钟书:《管锥编》(第一册),中华书局1979年版。
    张立新:《神圣的寓意——<诗经>与<圣经>比较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李春祥:《乐府诗鉴赏辞典》,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刘信芳:《孔子诗论述学》,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上),中华书局1983年版。
    李镜池:《周易通义》,中华书局1981年版。
    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袁珂、周明:《中国神话资料萃编》,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年版。
    荣格:《荣格文集》,冯川等译,改革出版社1997年版。
    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马学良:《中国民间情歌》,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
    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二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袁愈荌、唐莫尧:《诗经全译》,贵州人民出版1981年版。
    刘毓庆、贾培俊、张儒:《<诗经>百家别解考》(国风),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邓安生等:《王维诗选译》,巴蜀书社1990年版。
    马茂元:《<古诗十九首>初探》,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王国维:《人间词话·人间词》,谭汝为校注,群言出版社1995年版。
    [法]格拉耐:《中国古代的祭礼与歌谣》,张铭远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
    [日]白川静:《<诗经>的世界》,杜正胜译,东大图书公司2001年版。
    [美]戴维霍伊:《阐释学与文学》,张弘译,春风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日]冈元凤:《毛诗品物图考》,王承略点校,山东画报出版社2002版。
    [日]白川静:《金文的世界:殷周社会史》,温天河、蔡哲茂译,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9年版。
    [日]白川静:《中国古代文化》,加地伸行、范月娇译,文津出版社1983年版。
    [美]房龙:《圣经的故事》,晏榕译,光明日报出版社2008年版。
    《人类文明史图鉴·人类的黎明》,赵沛林译,美国时代生活公司授权,吉林人民出版社、吉林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
    [美]L.S.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吴象婴、梁赤民译,吴象婴校订,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
    [美]刘易斯·宾福德:《追寻人类的过去——解释考古材料》,陈胜前译,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版。
    [美]弗朗兹·博厄斯:《原始艺术》,金辉译,刘乃元校,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
    [苏]波克洛夫斯基:《世界原始社会史》,卢哲夫译,辛垦书店1935年版。
    Catherine Louboutin:《新石器时代——世界最早的农民》,张容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
    [美]尤金·N·安德森:《中国食物》,马孆、刘东译,刘东审校,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英]约翰·安东尼·乔治·罗伯茨(J. A. G.Roberts):《东食西渐:西方人眼中的中国饮食文化》,杨东平译,当代中国出版社2008年版。
    [美]戴尔·布朗:《古代中国:尘封的王朝》,贺慧宇译,华夏出版社、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法]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丁由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英]马林诺夫斯基:《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李安宅译,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苏]A.10.格里戈连科:《形形色色的巫术》,吴兴勇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英]马林诺夫斯基:《野蛮人的性生活》,刘文远等译,团结出版社1989年版。
    [英]詹·乔·弗雷泽:《金枝》,徐育新等译,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苏联]叶·莫·梅列金斯基:《神话的诗学》,魏庆征译,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
    [德]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上册),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英]艾兰:《龟之谜——商代神话、祭祀、艺术和宇宙观研究》,汪涛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澳]特纳:《香料传奇:一部由诱惑产生的传奇》,周子平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
    《万叶集选》,李芒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美]王靖献:《钟与鼓——(诗经)的套语及其创作方式》,谢谦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英]史蒂芬·贝利《两性生活史》,余世燕译,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7年版。
    《万叶集》,杨烈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日]家井真:《<诗经>原意研究》,陆越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俄]库恩:《希腊神话》,朱志顺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
    [德]玛丽安娜·波伊谢特:《植物的象征》,黄明嘉、俞宙明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版。
    [英]雪莱:《雪莱抒情诗全集》,江枫译,湖南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爱尔兰]威·勃·叶芝:《丽达与天鹅》,裘小龙译,漓江出版社1987年版。
    [美]简·布洛克:《原始艺术哲学》,沈波、张安平译,朱立元校,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美]乔治·E·马尔库斯、米开尔·M·J·费彻尔:《作为文化批评的人类学》,王铭铭、蓝达居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李子伟:《<诗经>时代的农业文明》,《贵州文史丛刊》,1995年第6期。
    冯红:《从<诗经>看周族先祖的农事活动》,《学术交流》,2005年第5期。
    顾颉刚:《<诗经>与渔猎文化》,《中国史研究》,1995年第1期。
    王廷洽,《<诗经>与渔猎文化》,《中国史研究》,1995年第1期。
    黄琳斌:《周代狩猎文化述略》,《文史杂志》,2000年第2期。
    钟秋:《<云南物质文化·采集渔猎卷>评价》,《学术探索》,1999年第3期。
    苏昕:《<诗经>采摘兴象本义之考察》,《社会科学辑刊》,1997年第1期。
    钟先华:《<诗经>中的采摘习俗与古礼》,《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王志芳:《从<诗经>看商周时期的采摘习俗》,《山东社会科学》,2006年第10期。
    许鹤:《<诗经>情爱诗与采摘意象关系探微》,《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李国英:《<诗经>采集婚恋诗原因探析》,《湖北社会科学》,2008年第6期。
    莫玉逢:《<诗经>采摘诗研究》,《晋中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杨敏:《<诗经>采摘诗之文化探究》,《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0期。
    李修松:《夏商周时期的动植物资源及森林、草场》,《安徽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
    杨晓燕、夏正楷:《中国环境考古学研究综述》,《地球科学进展》,2001年第12期。
    薛志强:《全新世以来中国北方的环境变迁》,《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1998年第4期。
    李炅娥、盖瑞·克劳福德、刘莉、陈星灿:《华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至商代的植物和人类》,葛人译,《南方文物》,2008年第1期。
    王子今:《秦汉时期的森林采伐与木材加工》,《古今农业》,1994年第4期。
    刘毓庆:《诗地理生态背经景之考察》,《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萧兵:《赠遗之风》,《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81年第3期。
    苏听:《<诗经>植物母题的文化人类学阐释》,《山西大学学报》,2003年第10期。
    胡相峰、华栋:《(诗经)与植物》,《徐州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第2期。
    孟庆茹:《山有扶苏,隰有荷华——<诗经>与植物》,《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刘立志:《二十世纪考古发现与<诗经>研究》,《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赵沛霖:《20世纪考古发现与<诗经)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7期。
    王治功:《中国农业的起源及其经济地位问题》,《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86年第4期。
    杨玲:《从<诗经>“草木起兴”看我国古代的植物崇拜》,《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4年第2期。
    崔明昆:《论狩猎采集文化的生态适应》,《思想战线》,2002年第3期。
    陈文华:《农业考古》,文物出版社2002年版,第34页。
    罗钰、钟秋:《云南少数民族采集渔猎活动的研究意义》,《思想战线》1997年第2期。
    布莉华、刘传:《<诗经>中的植物文化》,《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5年第3期。
    孙秀华、廖群:《<诗经>葛藟考辨》,《船山学刊》,2011年第3期。
    解华顶,沈薇:《淮河流域新石器时代采集经济的史学观察》,《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第 5期。
    赵志军:《有关农业起源和文明起源的植物考古学研究》,《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05年第2期。
    侯旭东:《渔采狩猎与秦汉北方民众生计——兼论以农立国传统的形成与农民的普遍化》,《历史研究》,2010年第5期。
    [日]森本和男:《农耕起源论谱系(上)》,宋小凡译,《农业考古》,1989年第1期。
    王治功:《中国农业的起源及其经济地位问题》,《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86年第4期。
    李根蟠、崇岳、卢勋:《再论我国原始农业的起源》,《中国农史》,1981年第1期。
    李潘:《中国栽培植物起源与发展简论》,《农业考古》,1993年第1期。
    杨贵:《对夏商周亩产量的推测》,中国农史,1988第2期。
    李清丽、乔红伟:《从金文看虢国女贵族的称谓》,《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
    谭戒甫:《先周族与周族的迁徒及其社会发展》,《文史》,1979年第6期。
    杨成:《释“薅”》,《古今农业》,2010年第1期。
    陈国灿:《“火耕水耨”新探——兼谈六朝以前江南地区的水稻耕作技术》,《中国农史》,1999年第1期。
    袁林:《“爰田(辕田)”新解》,《中国农史》,1998年第3期。
    于省吾:《商代的谷类作物》,《东北人民大学学报》,1957年第1期。
    李福山:《中国野生大豆资源的地理分布及生态分化研究》,《中国农业科学》,1993年第2期。
    吉笃学:《中国西北地区采集经济向农业经济过渡的可能动因》,《考古与文物》,2009年第4期。
    孙秀华、杨龙:《<诗经>狐意象发微》,《甘肃理论学刊》,2008年第5期。
    王锋钧:《西安地区先秦时期农业的产生与发展》,《农业考古》2011年第1期。
    唐云明:《河北商代农业考古概述》,《农业考古》1982年第1期。
    张良:《诗经》与野菜,《食品与生活》,2000年第2期。其
    艾怀森:《高黎贡山地区的采集活动及其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影响研究》,《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2年第1期。
    李浚平:《原始思维及其语言——艺术语言的原型探索之一》,《昆明师专学报》(哲学杜会科学版),1991年第1期。
    叶舒宪:《爱情咒与“采摘”母题——<关雎>、<卷耳>、<苯苜>通观》,《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10期。
    廖群:《<诗经>比兴中性意象的文化探源》,《文史哲》,1995年第3期。
    杨树帆:《采草习俗与献身祭神式——<诗经>原型研究之一》,《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 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3期。
    刘怀荣:《“采桑”主题的文化渊源与历史演变》,《文史哲》,1995年第2期。
    张连举:《<诗经>生殖崇拜论》,《宝鸡文理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1期。
    刘雨亭:《从农耕信仰到祖先崇拜——<诗经>周人祭歌中文化流变的探源性阐释》,《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2期。
    黄新荣:《中国最早的“哭嫁歌”——<诗经·王风·葛藟>》,《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王发松等:《中国葡萄属(Vitis L.)的系统研究》,《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00年第1期。
    温鹏飞:《葡萄的起源与传播》,《农产品加工》2008年第10期。
    梅琼林:《文化本义的追溯:论诗经学民俗文化研究倾向》,《社会科学动态》1998年第2期。
    魏宏灿、王一侬:《从神圣领地到情爱禁区——桑文化发展试探》,《浙江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
    周匡明:《桑考》,《农业考古》,1981年第1期。
    张亚玲:《陕北民歌草木比兴与<诗经·国风>的相似性》,《沈阳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
    赵沛霖:《树木兴象的起源与社树崇拜》,《河北学刊》,1984年第3期。
    赵敏俐:《音乐对先秦两汉诗歌形式的影响》,《社会科学战线》,2002年5期。
    孙秀华、廖群:《馨香的庄重与浪漫——<诗经>芳香植物解读》,《理论学刊》,2011年第4期。
    徐送迎:《<诗经>与<万叶集>:美学思想的比较观照》,《学术交流》,1992年第1期。
    张宝林:《<诗经>文化东渐及在<万叶集>中的文学建构》,《黑龙江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
    王晓平:《<万叶集>对<诗经>的借鉴》,《外国文学研究》,1981年第6期。
    吕元明:《<万叶集>与中国文学》,《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6期。
    徐朔方:《<万叶集>和汉文学的渊源关系》,《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5年第5期。
    李雍:《谈维吾尔族上古歌谣》,《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1994年第3、4期。
    公炎冰、魏耕原:《<诗经>树喻母题的抽样考察——桑园和男女秘事》,《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6月第2期。
    欧明俊:《<古诗十九首>百年研究之总检讨》,《社会科学研究》,2009年第4期。
    刘迪才:《<古诗十九首>的审美意象》,《学术论坛》,1992年第5期。
    张红运:《<古诗十九首>时空意象论》,《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
    刘跃进:《中国古代文人创作态势的形成》,《社会科学战线》,1992年第3期。
    杨晓燕等:《粟、黍和狗尾草的淀粉粒形态比较及其在植物考古研究中的潜在意义》,《第 四纪研究》,2005年第2期。
    杨文娟:《<诗经)中的采摘意象及采摘诗研究》,山西大学,2003年。
    孙秀华:《(诗经)与采集文化》,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
    陈波玲:《先唐采摘诗歌研究》,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谭宏姣:《古汉语植物命名研究》,浙江大学,2004年。
    王华梅:《周秦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植被分布及其变迁》,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齐慎:《诗经植物与周人礼俗研究》,苏州大学,2006年。
    胡青:《诗经植物起兴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邱美:《诗经中的植物意象及其影响》,苏州大学,2008年。
    常苏美:《<诗经>中植物意象的想象方式》,华侨大学,2011年。
    陈雪香:《海岱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农业稳定性考察——植物考古学个案分析》,山东大学,2007年。
    赵敏:《山东即墨北阡遗址炭化植物遗存研究》,山东大学,2009年。
    陆景琳:《诗经服饰研究》,台湾师范大学,1999年。
    王锦秀:《<植物名实图考>中一些百合科植物考证兼论茄子在中国的栽培起源和传播——植物考据学个例研究》,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2005年。
    吕华亮:《<诗经>名物与<诗经>成就》,山东大学,2008年。
    王志芳:《<诗经>中生活习俗研究——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的综合考察分析》,山东大学,2007年。
    张虹:《<诗经>生命意识及相关兴象系列初探》,西北大学,2006年。
    李永远:《<诗经>巫文化考论》,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李康:《诗经在美国的传播》,山东大学,2009年。
    王建安:《王柏<诗疑>研究》,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吴雨平:《<万叶集>与中国古代诗文》,苏州大学,2004年。
    尹宁宁:《<万叶集>中前四位的花》,四川外语学院,2010年。
    罗慧:《英语歌曲翻译初探》,上海海事大学,2005年。
    渠红岩:《中国古代文学桃花题材与意象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石志鸟:《中国古代文学杨柳题材与意象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马树山:《鄂伦春族风俗习惯》,鄂伦春自治旗人民政府网:http://www.elc.gov.cn/zjelc5/html/835.html
    汉典字源字形http://www.zdic.net/zd/zi/ZdicE9Zdic87Zdic87.html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