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宋代为背景的英雄传奇小说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明清英雄传奇小说中,水浒系列、杨家将系列、说岳系列、以及赵匡胤发迹变泰系列都是以宋代历史为背景,可以说是英雄传奇流派的主要组成部分,不仅数量繁多,题材内容以类相从,作品故事和人物也相互联系、相互交叉,涵盖宋代的各个时段。这些小说虽然除领衔的《水浒传》之外没有更多的堪称一流的名著,但是其中亦有不少作品具有相当的成就和影响,数百年来,为数甚众的读者对这些小说阅读的热情历久不衰,因而这部分英雄传奇小说是值得重视的。基于这种认识,本文拟就以宋代为背景的英雄传奇小说为研究对象,对它们的发展概况、人物形象塑造、思想文化内涵以及审美特征等方面作力所能及的探讨和分析,同时结合时代特点,寻绎该类小说得以自立且兴盛一时的文化缘由,全面深入剖析该类型小说的文化构成及其影响。
     明嘉靖年间《水浒传》的印刷出版对于英雄传奇小说的发展具有极其巨大深远的意义。随着它大范围内广泛而迅速的传播,在其思想和艺术方面巨大成就的影响之下,出现了许多英雄传奇小说的创作,明代中后期,以宋代为背景的英雄传奇小说创作呈现出欣欣向荣的状态。明清易代的历史变革使英雄传奇作家开始对社会历史、政治、人生等问题进行深入反思,从而导致了英雄传奇小说思想内容的深刻。同时英雄传奇作家们吸取了明代英雄传奇的创作经验,对奇与真、虚与实、人与事、雅与俗等创作理论问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加上长期的艺术积累,英雄传奇小说在艺术上也已成熟。思想的深刻和艺术的成熟使得以宋代为背景的英雄传奇小说在清前期达到了成熟的阶段。清中叶英雄传奇作品数量仍有很多,但都是前代的续书,有的在前作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写得曲折生动,人物形象比较突出,但更多的是模仿多,创新少,艺术水平比较平庸。到清代后期,英雄传奇小说中草莽英雄本色尽失,以宋代为背景的英雄传奇小说的生命也就终止了。
     以宋代为背景的英雄传奇小说融合了相当复杂的、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社会群体的思想文化意识,包含着深厚的、复杂的思想文化意蕴。这部分作品中大部分都以关乎国家和民族存亡的历史事件为主要内容,歌颂在拯救民族、保卫国家的斗争中功勋卓著的爱国英雄,他们为国家、民族和人民而战,具有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体现出高度的奉献精神和牺牲精神。所以,英雄传奇小说在抒写对英雄们的崇拜和敬仰背后,传达的是一种坚定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儒家思想博大精深,自产生以来,就对中华民族的社会政治活动、经济、文化、军事以及人们的价值观等各方面都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体现在以宋代为背景的英雄传奇小说的创作中,最明显的表现是在小说创作中对儒家“仁政王道”社会理想有着艺术的描绘,对“忠”、“义”、“孝”等伦理观念有着艺术的演绎。从伦理思想的角度研究英雄传奇,能够发现作品中具有强烈的道德力量。宗教对中国古代各种文化意识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其中自然包括对文学创作的深刻影响。在以宋代为背景的英雄传奇作品里出现了一些救苦救难的神佛形象、星宿下凡行善作恶、凡人死后上天入地、看不懂的天书、战无不胜的宝物、制服自然的神奇等等。把这些描写一概看作封建迷信未免有简单化之嫌,从宗教学的角度看,它给文学一种深不可测的人生意蕴和超尘拔俗的升华幻想,作者借助宗教的灵光超脱了现实,同时也将世俗人情在宗教的世界里表现出来。
     以宋代为背景的英雄传奇作品创造了众多的英雄形象,这些人物命运不同,个性各异,但都跃然纸上,几百年来,一直活在读者的心中。个性特征比较鲜明的像以宋江、杨六郎、岳飞、狄青等为代表的正统英雄形象,他们是左右作品故事情节发展的核心人物,他们往往集合了忠、义、孝、仁、智、勇等封建社会的各种优秀美德,是一个接近作者心目中“完美”的英雄形象。但他们在相似中又有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音容笑貌,有不同的人生遭遇和其异如面的性格。另一类特色鲜明并贯穿英雄传奇创作始终的是喜剧英雄形象,比较典型的有李逵、牛皋、焦赞、郑恩、焦廷贵等。他们淳朴率真的性格具有一种纯真的喜剧精神,与正统英雄相比,他们不受传统礼法的束缚,对统治者和黑暗的社会有更坚决的反抗意识,与普通民众更为接近,得到了人民群众广泛的喜爱。小说中还出现了女性英雄群体的形象,她们的飒爽英姿成为英雄传奇小说中一道靓丽的风景。除了英雄群像,小说中还描写了其他诸多的人物形象,像高俅、秦桧、潘仁美等残害忠良的奸臣形象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以宋代为背景的英雄传奇小说还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这表现在塑造英雄形象的典型崇高、情节结构的奇幻以及浓郁的悲剧色彩几个方面。英雄传奇作者刻画的英雄是真实而超群的艺术形象,他们是英雄典型,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和千古若活的艺术生命力,这种英雄典型,显示了崇高的壮美。英雄传奇主要写兴废战争之奇人奇事,情节惊险离奇,文势变化多端,英雄传奇作品描写的奇人奇事,曲折多变的故事情节,产生了强大的艺术感染力。以宋代为背景的英雄传奇小说有浓郁的悲剧色彩,家亡国破的哀痛,生灵涂炭的哀怨,忠奸斗争的感愤和忧患等渗透在几乎所有的作品中,其中英雄人物的悲惨遭遇最让人沉痛悲愤。英雄人物的悲剧既是道德的悲剧,也是社会的悲剧、历史的悲剧,体现在最深的层次便是人本悲剧。在动荡的时代,黑暗腐朽的社会里,人们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奋起反抗又无所摆脱长久以来的道德束缚,悲剧人物虽都有壮美的人生年华,但其结果却是悲惨壮烈的。它所留给后人的是强烈的悲愤,沉痛的哀思和无尽的思索。
     以宋代为背景的英雄传奇小说在明中叶到清中叶出现了一度繁盛的局面,探究其原因,有文学及经济、政治、思想、军事等多个方面。以宋代为背景的英雄传奇小说都是远在它们产生之前就有丰富的文学创作和传说,不仅有小说,还有戏曲及各种民间说唱形式,英雄传奇小说将宋元话本、元明戏曲、杂史稗抄及口头传承的零星片断综合起来,加以条理化、充实化和定型化,或依靠演义小说本身,或为后来戏剧及曲艺的大繁荣和再创造提供一个可供发挥的基本依据,通过民族意识的灌输感染,在民众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小说批评家的文学理论对英雄传奇的创作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袁于令、金圣叹、金丰等主张英雄传奇创作以奇幻为贵,要同历史书严格区别开来,符合了英雄传奇创作的规律,从而使英雄传奇小说创作能够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不仅产生了通俗文学的读者,而且也准备了通俗文学繁荣的物质条件,即印刷出版事业的兴旺。英雄传奇小说不断被刻印,读者群体日益扩大,英雄传奇小说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发展兴盛起来。明清时期政治腐败,贪官污吏互相勾结、狼狈为奸,权奸把持朝政,残害忠良,同时又外患不断。内忧外患的的社会现实深深地影响了英雄传奇小说的创作,人们通过英雄传奇作品歌颂英雄,谴责奸佞,使得英雄传奇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明中后期王学左派新的反封建主义思想和文学理论,以及清初的启蒙思想,都对英雄传奇的发展,起了有力的促进作用。
The Heroic Legends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such as Water Margin series novels,YangJiaJiang novels,YueFei novels and ZhaoKuangyin novels etc all take Song Dynasty as the background,They are the main components of the Heroic Legends. Besides the large quantity, these novels' subject is also similar, the story and characters also have mutual connection cross each other. Except Water Margin, most of these novels are not the first-class classic, but most of them also have considerable achievement and influence. Thousands of readers have enthusiasm for the novels for hundreds of years, so we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is kind of legendary novel. Based on this understanding, this paper aims to take the series hero legendary novels in the background of Song Dynast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their development situation, characterization,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aesthetic features are mainly be studied and discusse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ra, this article try to find out the cultural reason that why these novels can be self-reliance and even be flourished;analyzes cultural composition and influence of this type of novel comprehensively.
     In the Jiajing period of Ming Dynasty, The printing and publishing of Water Margin had great far-reaching significant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ero legendary novels. As its widely and rapidly spread to a great extended area, its great success both in thoughts and artistic has influenced the creation of a series of Hero legendary novels. During the late Ming Dynasty, a great numbers of the heroic legends set in Song Dynasty were created. The historical changes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y make people began to rethink profoundly issues related to social history, politics, life, which added more deep thought to their works. At the same time, with the experience from the former writer of Ming Dynasty, they got more profound understanding of theoretical issues of creation, such as strange and true, virtual and actual, people and things, elegant and philistine. On the other hand, the write themselves also got a lot of experience. With reasons above, the Hero legendary novels finally matured in art. Deep thoughts and mature art form make the hero legendary novels which take Song Dynasty as the background to a mature stage in the early Qing Dynasty. There are still a lot of hero legendary novels produced in the middle period of Qing Dynasty. But most of them are former generation of renewal books. Some of them have made innovation in the basis of the previous novels, becoming more vivid, and the character image is more outstanding, but most are imitative for lack of innovation. So these novels are just on average level.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the hero legendary novels lost their Quality and charm, and the life of legendary hero novels come to the end finally.
     The Heroic legends in the background of Song Dynasty have fuse fairly complex culture consciousness of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and different social groups. Therefore they contains profound and complex culture connotation. Most of the fiction always take historical events that have close contact with the survival of the country or nation as the main content and praise the distinguished patriotic heroes who save the nation. They fight for the country with a strong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So from the description of adoration to the heroes, we can see a firm strong patriotism emotion in the legendary novels. Chinese traditional Confucian thought has a deep influence on every aspect in ancient China such as social politics, economy, culture, military and people's value and so on. This kind of influence is embodied in the creation of hero legendary novels whose creative background is in Song Dynasty. The most obvious manifestation in the novels is the art deduction of the Confucian thoughts about "benevolent government and kingly way" and the social ideal about "loyalty","justice" and "filial piety". Read these hero legendary novel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thics, we can feel strong moral strength.
     Religion has profound influence on ancient Chinese cultural consciousness, and certainly including the literary creation. There are some religious plots in these legendary hero novels,such as the merciful bodhisattva,the image of immortal,the magical gobbledygook,invincible treasures and so on.We should not regard this kind of description as feudal superstition simply. From the point of religious view, it gives an unfathomable life meaning and a fantastic sublimation to the literature creation. The authors tried to surmount the reality with the tool of religion inspiration, and at the same time showed a secular life in the religious world.
     The legendary hero novels in the background of Song Dynasty created many hero images, though different fate and character they have, their vivid image has been living in the heart of the readers for hundreds of yeas. There are some representative characters such as Song Jiang, YangLiulang, Yue Fei and Di Qing who have great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As a representative of the orthodox hero image, they are always the core characters who decid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ory. The orthodox hero often have the Feudal society's virtue such as loyal, righteousness, filial piety, benevolence, wisdom and brave which are very close to the author's "perfect" hero image. But they also have differences in similar, everyone has their own unique laugh and they have different life and character. Another type of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legendary novels is the comedy hero images. Li Kui, Niu Gao, Zheng En, Jiao Tinggui, etc. are the typical characters. Their honest and frank character has a pure comedy spirit, compared to orthodox hero, they are not bound by traditional rites and they often have a more assertive rebellion consciousness against the rulers and the darkness of society, which take them more close to ordinary people and get wide favors from masses. The image of heroine also appeared in these novels, their beauty and brave become unique and beautiful scenery in the legendary novels. In addition to the hero group, the author also describes many other characters, like Gao Qiu, Qin Hhi, Pan Renmei etc. these treacherous characters who persecute the faithful and honest also left a deep impression to the readers.
     In the background of the Song Dynasty,the novels still have unique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This shows up in several ways by shaping the image of the typical noble hero,the fantasy of structure and plot and the tragic color of the novels. The sagas describe real and super art images of heroes.They are typical heroes with shocking artistic force and lasting artistic vitality.These typical heroes show the highest of the sublime.The saga write the extraordinary wonders of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war.The plots are thrilling and bizarre and the article content varies.The extraordinary wonders and the variable stories of saga works results in a strong artistic appeal.The Hero legends written in the background of Song Dynasty have rich color of tragedy.Home subjugation breaking sorrow,the moans of the loss of life,the sense of outrage of faithfulness struggle and suffering penetrate in almost all the works.The tragedy of the heroes makes people bitter and grief most.The tragedy of the hero is both a moral tragedy,but also a social tragedy,the tragedy of history,which is the human tragedy if reflected at the deepest level. In turbulent times and dark and decadent society, the people can not grasp their own destiny and resist nothing to get rid of the shackles of long-standing moral.Tragic figures have a magnificent life,but the results were tragic and heroic.What it left to future generations is the intense grief, bitter grief and endless thinking.
     The Heroic Legends in the background of Song Dynasty showed a prosperous situation from the middle of Ming Dynasty to the middle of Qing Dynasty.The reasons involve the factors of literature, economic, political, ideological, military, etc.There have been a rich literary creation and legends before the legendary hero novels,besides novels, there are operas and various kinds of folk rap form,too. Legendary hero novels combined the Song Yuan story-telling scripts, the YuanMing opera,unofficial history and oral traditional story together, then organized to provide a foundation to the later drama or legendary novels. Through the infusion of national awareness, these novels produced a broad impact among ordinary people. The literary theories of the novel critics promoted the creation of hero legendary.The novel critics,such as Yuan Yuling, Jin Shengtan,Jin Feng, etc, valued fantasy most in Hero Legendary creation and made it distinguished with the History Books strictly,which complied with the law of the Hero Legendary creation,thus leading the hero legend novel creation to a road of healthy development.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commodity economy,not only created mass readers of the popular literature, but also got prepared for the material conditions for the prosperity of the popular literature,namely the printing and publishing industry boom.Under the conditions of constant mint-marked Hero Legendary novels and expanding of the readers,the Hero Legendary novels boomed.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were a period characterized by political corruption,collusion of corrupt officials,the treacherous court officials in power and persecuting loyal and upright ones,which deeply affected the creation of Hero Legendary novels,by which novelists praised heroes,condemning the evil counselors,showing a distinct political tendency in legendary hero novels. Both Wang yangming's theory about feudalism and literature in the middle of Ming dynasty and the enlighten mental thought in early Qing Dynasy play a large role i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legendary novels.
引文
①侠人:《小说丛话》,见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1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76页。
    ②梁启超:《小说丛话》,同上第67页。
    ③管达如:《说小说》,同上第373-376页。
    ④成之:《小说丛话》,同上第426页。
    ①鲁迅:《中国小说史大略》,见刘运峰编《鲁迅全集补遗》,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72-288页。
    ②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121页。
    ③胡适:《中国章回小说考证》,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1页。
    ④郑振铎:《水浒传的演化》,《郑振铎文集》[第五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95页。
    ①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708页。
    ①吴志达:《明清英雄传奇综论序》,裴树海著《明清英雄传奇综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页。
    ②罗书华:《分配与合成——明清英雄传奇小说角色论》,《学习与探索》1998年第2期。
    ①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分类说明》,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3页。
    ②李剑国、陈洪主编:《中国小说通史·明代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995页;齐裕焜:《中国历史小说通史》,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85页;谭帆主编《明清小说分类选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版,第20页。
    ③刘宏:《英雄传奇小说群初探》,《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1994年第2期。
    ④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四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57页。
    ⑤杜贵晨:《大宋中兴通俗演义·前言》,载《明代小说辑刊[第二辑]》第2册,巴蜀书社1995年版,第1315页。
    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中国长篇小说辞典》,敦煌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第16页。
    ①齐裕焜:《中国历史小说通史》,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85页。
    ②李修生、赵义山主编:《中国分体文学史·小说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248页。
    ③蔡铁鹰:《中国古代小说的演变与形态》,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版,第209页。
    ①[清]金丰:《说岳全传·序》,曾祖荫等选注《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选注》,长江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第137页。
    ①李建国、陈洪主编:《中国小说通史·明代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967页。
    ①[元末明初]施耐庵:《水浒传》,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49页。
    ①[明]熊大木:《大宋武穆王演义序》,丁锡根:《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960页。
    ②[清]金丰:《说岳全传·序》,曾祖荫等选注《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选注》,长江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第137页。
    ③[明]熊大木:《大宋中兴通俗演义》,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版,第1页。
    ①[明]熊大木:《大宋中兴通俗演义》,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版,第30页。
    ①[明]熊大目:《大宋武穆王演义序》,丁锡根:《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960页。
    ②杜贵晨:《大宋中兴通俗演义·前言》,载《明代小说辑刊[第二辑]》第2册,巴蜀书社1995年版,第15页。
    ①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人民文学出社1982年版,第59页。
    ②陈大康:《明代小说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745页。
    ③朱希祖:《新镌全像武穆精忠传跋》,卫聚贤等:《小说考证集》,说文社1944年版,第211页。
    ①[明]金世俊:《岳武穆尽忠报国传·叙》,《古本小说集成》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②[明]十华玉:《岳武穆尽忠报国传·凡例》,《古本小说集成》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①马力:《<南北宋志传>与杨家将小说》,蔡向升、杜雪梅主编:《杨家将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62页。
    ②孙楷第:《日本东京所见小说书目》,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3--46页。
    ①孙楷第:《日本东京所见小说书目》,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3—46页。
    ②顾歆艺:《杨家将与岳家军系列小说》,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50页。
    ①孙楷第:《日本东京所见小说书目》,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3—46页。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中国长篇小说辞典》,敦煌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第15页。
    ③余嘉锡:《杨家将故事考信录》,《余嘉锡论学杂著》下册,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426427页。
    ④郑骞:《杨家将故事考史证俗》,《中央日报》1968年9月18日。
    ⑤马力:《<南北宋志传>与杨家将小说》,蔡向升、杜雪梅主编:《杨家将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65页。
    ①[明]陈继儒编次:《南北宋志传》,《古本小说集成》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①[明]陈继儒编次:《南北宋志传》,《古本小说集成》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②[明]纪振伦校阅:《杨家将演义》,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42页。
    ①[明]袁无涯:《忠义水浒全书发凡》,朱一玄、刘毓忱编:《水浒传资料汇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32页。
    ②[明]纪振伦:《杨家将演义·序》,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①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明清小说研究中心编:《中国通俗小说总目提要》,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0年版,第357页。
    ①[明]陈忱:《水浒后传序》,高玉海:《古代小说续书序跋释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1页。
    ②[明]陈忱:《水浒后传论略》,同上,第35页。
    ③[明]陈忱:《水浒后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343页。
    ①胡适:《水浒续集两种序》,《中国章回小说考证》,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19页。
    ②[明]陈忱:《水浒后传论略》,高玉海: 《古代小说续书序跋释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5页。
    ③[明]陈忱: 《水浒后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3页。
    ④同上,第26页。
    ①[明]陈忱:《水浒后传论略》,高玉海:《古代小说续书序跋释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2页。
    ②薛亮:《明清稀见小说汇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136页。
    ①[明]青莲室主人辑:《后水浒传》,春风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第462页。
    ②同上,第397页。
    ③[明]青莲室主人:《后水浒传·序》,春风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第463-464页。
    ①谭帆主编:《明清小说分类选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71页。
    ①[清]钱彩编次、金丰增订:《说岳全传》,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384页。
    ②[清]吴璿:《飞龙全传·序》,齐鲁书社1995年版,第1页。
    ①[清]佚名撰,鲍方标点:《说呼全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64页。
    ②[清]滋林老人:《说呼全传·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③郑振铎:《西谛书话》,三联书店2005年版。
    ①郑振铎:《水浒传的演化》,《郑振铎文集》[第五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42页。
    ①[清]滋林老人:《说呼全传·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①[明]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中华书局1977年版。
    ②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52页。
    ①郑振铎:《中国文学研究》上,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83页。
    ①叶国庆:《平闽十八洞研究》,《笔耕集》,厦门大出版社1997年版,第64页。
    ①[清]俞万春:《荡寇志引言》,高玉海:《古代小说续书序跋释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71页。
    ①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52页。
    ①[清]佚名:《五虎平西前传序》,高玉海:《古代小说续书序跋释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27页;[清]小琅环主人:《五虎平南后传序》,高玉海:《古代小说续书序跋释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29页。
    ①[清]小琅环主人:《五虎平南后传序》,高玉海:《古代小说续书序跋释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29-230页。
    ②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鲁迅全集》第8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52页。
    ①《列宁全集》第29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24页。
    ①邓广铭、张希清:《略论爱国主义和民族英雄》,《人民日报》1951年12月8日。
    ②范文澜:《关于中国历史七的一些问题》,《范文澜历史论文选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
    ①王继烈:《评岳飞的忠君思想》,《青海社会科学》,1980年第2期。
    ②李一氓:《读《(辽史>——兼论(四郎探母)》,《文艺研究》1981年第4期。
    ①[清]钱彩编次、金丰增订:《说岳全传》,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384页。
    ②[元末明初]施耐庵:《水浒传》,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099页。
    ①[明]陈忱:《水浒后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177页。
    ②同上,第226-227页。
    ①[明]青莲室主人辑:《后水浒传》春风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第419页。
    ②同上,第459页。
    ①[明]陈忱:《水浒后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246247页。
    ①[清]佚名:《五虎平南》,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91页。
    ①《论语·八佾》,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24页。
    ②《论语·学而》,同上,第5页。
    ③《论语·公冶长》,同上,第46页。
    ④《论语·雍也》,同上,第60页。
    ⑤《论语·卫灵公》,同上,第181页。
    ⑥《论语·颜渊》,同上,第138页。
    ①《论语·卫灵公》,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81页。
    ②《论语·卫灵公》,同上,第181页。
    ③《论语·阳货》,同上,第203页。
    ④《论语·宪问》,同上,第163页。
    ⑤《论语·阳货》,同上,第203页。
    ⑥《论语·里仁》,同上,第37页。
    ⑦《孟子·滕文公上》,杨伯峻、杨逢彬注译:《孟子》,岳麓书社2000年版,第78页。
    ⑧《孟子·离娄上》,同上,第115页。
    ⑨《孟子·告子下》,同上,第206页。
    ⑩《论语·卫灵公》,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81页。
    11《孟子·告子上》,杨伯峻、杨逢彬注译:《孟子》,岳麓书社2000年版,第188页。
    ①《孟子·滕文公下》,杨伯峻、杨逢彬注译:《孟子》,岳麓书社2000年版,第96页。
    ②同上,第18页。
    ③《孟子·公孙丑上》,同上,第40页。
    ④[汉]董仲舒:《春秋繁露》,转引自朱贻庭主编:《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10页。
    ①参见朱贻庭主编:《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11-217页。
    ①[元末明初]施耐庵:《水浒传》,吉林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603页。
    ①[元末明初]施耐庵:《水浒传》,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26页。
    ②同上,第250页。
    ③同上,第978页。
    ①《孟子·离娄上》,杨伯峻、杨逢彬注译:《孟子》,岳麓书社2000年版,第115页。
    ②《孟子·离娄下》,同上,第134页。
    ③[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91《后周论》二,北京出版社2008年版,第308页。
    ①[清]钱彩编次,金丰增订:《说岳全传》,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300页。
    ①[清]钱彩编次,金丰增订:《说岳全传》,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235页。
    ②同上,第384页。
    ①[清]吴叡:《飞龙全传》,齐鲁书社1995年版,第269页。
    ①[元末明初]施耐庵:《水浒传》,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26页。
    ②同上,第174页。
    ①[元末明初]施耐庵:《水浒传》,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72页。
    ①[元末明初]施耐庵:《水浒传》,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040页。
    ①[清]滋林老人:《说呼全传·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②[清]佚名:《五虎平西前传序》,高玉海:《古代小说续书序跋释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27页。
    ①[清]小琅环主人:《五虎平南后传序》,高玉海:《古代小说续书序跋释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29页。
    ①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54页。
    ①[元末明初]施耐庵:《水浒传》,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95页。
    ②同上,第180页。
    ③[清]钱彩编次,金丰增订:《说岳全传》,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332页。
    ④[清]吴璿:《飞龙全传》,齐鲁书社1995年版,第187-188页。
    ①[明]叶昼:《(水浒传)一百回文字优劣》,朱一玄编:《明清小说资料选编上册》,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79页。
    ①[元末明初]施耐庵著、郭皓政辑评:《水浒传百家汇评本》,长江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第79页。
    ②同上,第748页。
    ③[明]谢肇淛:《五杂俎》,转引自赖力行:《中国古代文论史》,岳麓书社2000年版,第382页。
    ④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22页。
    ⑤纪德君:《“诸葛亮”式系列军师形象的文化意蕴》,《山西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①刘克苏:《中国佛教史话》,河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页。
    ②石峻等:《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一册,中华书局1983年。
    ③[元末明初]施耐庵:《水浒传》,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页。
    ④同上,第1309页。
    ①[清]钱彩编次,金丰增订:《说岳全传》,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427页。
    ②[美]克里斯蒂安·乔基姆著,王平等译:《中国的宗教精神》,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91年版,第139页。
    ③[清]钱彩编次,金丰增订:《说岳全传》,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381页.
    ④[明]施耐庵:《水浒传》,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154页。
    ⑤同上,第1155页。
    ①[清]吴璿:《飞龙全传》,齐鲁书社1995年版,第92页。
    ①[清]钱彩编次,金丰增订:《说岳全传》,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424页。
    ②[元]脱脱等撰:《宋史·秦桧传》,中华书局1977年版。
    ③胡胜《(说岳全传)中的“因果报应”辨析》,《辽宁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
    ①[清]金丰:《说岳全传·序》,曾祖荫等选注:《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选注》,长江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第137页。
    ②[汉]司马迁著、张洪山主编:《史记精选》,内蒙古出版社2007年版,第375页。
    ③[汉]董仲舒:《春秋繁露·为人者天》,转引自朱贻庭主编:《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05页。
    ①[元末明初]施耐庵著、郭皓政辑评:《水浒传百家汇评本》,长江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第744-746页。
    ①[清]吴璿:《飞龙全传》齐鲁书社1995年版,第239页。
    ①[清]吴璿:《飞龙全传》齐鲁书社1995年版,第345页。
    ②《尚书·泰誓下》,转引自章行: 《尚书原始的史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31页。
    ①樊庆彦:《明清讲史小说中人物类型设置的传统模式——以古代章回小说的产生渊源为视角》,《明清小说研究》,2007年第2期。
    ①罗书华:《分配与合成——明清英雄传奇小说角色论》,《学习与探索》1998年第2期。
    ①李厚基:《读说岳全传》,《光明日报》1956年4月22日。
    ②[元末明初]施耐庵:《水浒传》,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59页。
    ①纪振伦校阅:《杨家将演义》,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92页。
    ②同上,第86页。
    ③[明]熊大木:《大宋中兴通俗演义》,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版,第106-108页。
    ④[清]钱彩编次,金丰增订:《说岳全传》,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300页。
    ⑤[清]佚名:《五虎平西平南》,华夏出版社1995年版,第372页。
    ①[元]脱脱等撰:《宋史·岳飞传》,中华书局1977年版。
    ②[清]钱彩编次,金丰增订:《说岳全传》,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306页。
    ③[元末明初]施耐庵:《水浒传》,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302页。
    ④同上,第1301页。
    ⑤同上,第559页。
    ⑥[清]钱彩编次,金丰增订:《说岳全传》,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106页。
    ①[元末明初]施耐庵著,郭皓政辑评:《水浒传百家汇评本》,长江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第741页。
    ②同上,第916页。
    ③[清]钱彩编次,金丰增订:《说岳全传》,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307页。
    ④同上,第303页。
    ⑤[元末明初]施耐庵著,郭皓政辑评:《水浒传百家汇评本》,长江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第678页。
    ①[明]李存芳:《武穆精忠传叙》,朱一玄编:《明清小说资料选编》上,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52-153页。
    ②[明]李贽:《忠义水浒传序》,朱一玄、刘毓忱编:《水浒传资料汇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71-172页。
    ①[明]天海藏:《题水浒传叙》,朱一玄、刘毓忱编:《水浒传资料汇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92页。
    ②[明]袁无涯:《忠义水浒全书发凡》,同上,第133页。
    ③[明]五湖老人:《忠义水浒全传序》,同上,第188-189页。
    ④[清]金人瑞:《水浒传序二》,同上,第211-212页。
    ⑤[清]金人瑞:《水浒传序三》,同上,第214-215页。
    ①[清]王韬:《水浒传序》,朱一玄、刘毓忱编:《水浒传资料汇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27-328页。
    ①[明]纪振伦校阅:《杨家将演义》,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50页。
    ①[明]熊大木:《大宋中兴通俗演义》,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版,第109页。
    ②[明]纪振伦校阅:《杨家将演义》,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93页。
    ③同上,第167页。
    ④[清]钱彩编次,金丰增订:《说岳全传》,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129页。
    ⑤同上,第303页。
    ①[清]钱彩编次,金丰增订:《说岳全传》,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307页。
    ②同上,第327页。
    ③[明]纪振伦校阅:《杨家将演义》,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51页。
    ①[明]纪振伦校阅:《杨家将演义》,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3页。
    ①[清]吴璿:《飞龙全传》齐鲁书社1995年版,第1页。
    ①[清]吴璿:《飞龙全传》齐鲁书社1995年版,第283页。
    ①[清]吴璿:《飞龙全传》齐鲁书社1995年版,第142页。
    ①齐裕焜:《中国古代小说演变史》,敦煌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第206页。
    ②[清]吴璿:《飞龙全传》齐鲁书社1995年版,第345页。
    ③[明]熊大木:《大宋中兴通俗演义》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版,第110页。
    ①[明]熊大木:《大宋中兴通俗演义》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版,第184页。
    ②同上,第184-185页。
    ①[元末明初]施耐庵:《水浒传》,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95页。
    ②[清]钱彩编次,金丰增订:《说岳全传》,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26页。
    ③[明]纪振伦校阅:《杨家将演义》,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56页。
    ④[明]陈继儒、熊大木编:《南北宋志传演义》,群众出版社1997年版,第459页
    ⑤[明]纪振伦校阅:《杨家将演义》,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53页。
    ⑥[清]吴璿:《飞龙全传》,齐鲁书社1995年版,第39页。
    ⑦[元末明初]施耐庵:《水浒传》,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725-726页。
    ①[清]钱彩编次,金丰增订:《说岳全传》,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38页。
    ②同上,第46页。
    ③同上,第46-47页。
    ④同上,第193页。
    ⑤[元末明初]施耐庵:《水浒传》,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953页。
    ⑥f明]李贽:《童心说》,《焚书》第3册,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73页。
    ⑦[清]金圣叹:《读第五才子书书法》,朱一玄、刘毓忱编:《水浒传资料汇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21页。
    ①[清]钱彩编次,金丰增订:《说岳全传》,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154、156、170页。
    ①[元末明初]施耐庵:《水浒传》,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302页。
    ②[清]钱彩编次,金丰增订:《说岳全传》,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327页。
    ③[元末明初]施耐庵:《水浒传》,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52页。
    ④同上,第934页。
    ⑤[清]钱彩编次,金丰增订:《说岳全传》,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61页。
    ⑥同上,第235页。
    ①[清]钱彩编次,金丰增订:《说岳全传》,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236页。
    ②齐裕焜:《正确科学地评价李逵》,《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
    ③[元末明初]施耐庵:《水浒传》,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01页。
    ④[清]钱彩编次,金丰增订:《说岳全传》,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43页。
    ⑤同上,第48页。
    ①[清]钱彩编次,金丰增订:《说岳全传》,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260页。
    ②同上,第350页。
    ③刘衍文、刘永翔:《文学的艺术》,花城出版社1985年版,第464页。
    ①[清]钱彩编次,金丰增订:《说岳全传》,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163页。
    ②同L,第145页。
    ①[清]金圣叹:《读第五才子书书法》,朱一玄、刘毓忱编:《水浒传资料汇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20、221、223页。
    ①[元末明初]施耐庵:《水浒传》,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715页。
    ②王小舒:《中国审美文化史·元明清卷》,山东画报出版社2000年版,第192-193页。
    ①李存山注译:《老子》,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72页。
    ②[魏]李康:《运命论》,国学整理社:《经史百家杂钞》第1册,世界书局1948年版,第98页。
    ①梁婷:《论中国传统社会文化中女性的整体失落》,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1999年6月。
    ②马克思:《致路·库格曼》,《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86页。
    ①[元末明初]施耐庵著、郭锆政辑评:《水浒传百家汇评本》,长江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第896、900页。
    ①董阳:《水浒女英雄的性别书写》,《福州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
    ②[元末明初]施耐庵:《水浒传》,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45646页。
    ③同上,第359页。
    ①[元末明初]施耐庵:《水浒传》,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56页。
    ②同上,第362页。
    ③同上,第669页。
    ④孙绍先:《英雄之死与美人迟暮》,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64页。
    ①[明]陈忱:《水浒后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355页。
    ②同上,第360页。
    ③[明]青莲室主人辑:《后水浒传》春风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第172页。
    ①[明]陈忱:《水浒后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13页。
    ②[明]青莲室主人辑:《后水浒传》春风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第148、150页。
    ③[明]陈忱:《水浒后传》,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370页。
    ①[明]青莲室主人辑:《后水浒传》春风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第155-156页。
    ②同上,第127页。
    ①[明]纪振伦校阅:《杨家将演义》,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22页。
    ①[清]佚名:《五虎平西前传》,山东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43页。
    ②[清]吴璿:《飞龙全传》,齐鲁书社1995年版,第221页。
    ①[明]纪振伦校阅:《杨家将演义》,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93页。
    ②同上,第132页。
    ③[清]钱彩编次、金丰增订:《说岳全传》,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222页。
    ①[明]纪振伦校阅:《杨家将演义》,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24页。
    ①李贽:《答以女人学道为见短书》,《焚书》第2册,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64页。
    ①[元末明初]施耐庵:《水浒传》,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71页。
    ①[元末明初]施耐庵:《水浒传》,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69页。
    ②同上,第1008-1009页。
    ①[元末明初]施耐庵:《水浒传》,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927页。
    ①[明]纪振伦校阅:《杨家将演义》,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39页。
    ②同上,第242页。
    ①[清]钱彩编次、金丰增订:《说岳全传》,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96页。
    ②同上,第279页。
    ③同上,第74页。
    ①[清]金圣叹:《水浒传第十三回评》,[元末明初]施耐庵著、郭皓政辑评:《水浒传百家汇评本》,长江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第101页。
    ②[清]金圣叹:《水浒第二十六回评》,同上,第210页。
    ①[清]刘廷玑:《在园杂志》,朱一玄、刘毓忱编:《水浒传资料汇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15页。
    ②[清]誊秋:《小说杂评》,同上,第368页。
    ①[清]金圣叹:《水浒传第二十六回评》,[元末明初]施耐庵著、郭皓政辑评:《水浒传百家汇评本》,长江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第210页。
    ②[明]李贽:《水浒传第三十一回评》,同上,第245页。
    ③[明]陈忱:《水浒后传论略》,高玉海:《古代小说续书序跋释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1页。
    ①[明]陈忱:《水浒后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98-99页。
    ②[清]钱彩编次、金丰增订:《说岳全传》,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17页。
    ③[明]李贽:《忠义水浒传序》,朱一玄、刘毓忱编:《水浒传资料汇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72页。
    ④[明]纪振伦:《杨家将演义序》,《杨家将演义》,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⑤[明]天海藏:《题水浒传叙》,朱一玄、刘毓忱编:《水浒传资料汇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92页。
    ①[清]王望如:《水浒传第九回评》,[元末明初]施耐庵著、郭皓政辑评:《水浒传百家汇评本》,长江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第76页。
    ②[清]金圣叹:《水浒传第三回评》,同上,第27页。
    ③[明]纪振伦校阅:《杨家将演义》,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71页。
    ④[清]金圣叹:《水浒传第二十四回评》,[元末明初]施耐庵著、郭皓政辑评:《水浒传百家汇评本》,长江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第190页。
    ⑤[清]金圣叹:《水浒传第九回评》,同上,第72页。
    ①[清]金圣叹:《水浒传第二十四回评》,[元末明初]施耐庵著、郭皓政辑评:《水浒传百家汇评本》,长江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第108页。
    ②[清]金圣叹:《水浒传第二十四回评》,同上,第107-108页。
    ③[清]金圣叹:《水浒传第十七回评》,[元末明初]施耐庵著、郭皓政辑评:《水浒传百家汇评本》,长江文 艺出版社2007年版,第126页。
    ①[清]金圣叹:《水浒传第十七回评》,同上,第130页。
    ②[清]金圣叹:《水浒传第十七回评》,同上,第131页。
    ①[清]李渔著、杜书瀛评注:《闲情偶寄》,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94页。
    ①[清]金圣叹:《水浒传第三十七回评》,[元末明初]施耐庵著、郭锆政辑评:《水浒传百家汇评本》,长江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第297-298页。
    ①[明]纪振伦校阅:《杨家将演义》,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68页。
    ②[清]金丰:《说岳全传·序》,曾祖荫等选注《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选注》,长江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第137页。
    ①[清]金圣叹:《水浒传第九回评》,[元末明初]施耐庵著、郭皓政辑评:《水浒传百家汇评本》,长江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第71页。
    ②[明]陈忱:《水浒后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3页。
    ①[元末明初]施耐庵、罗贯中著:《水浒传》,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86页。
    ①[清]金圣叹:《读第五才子书法》,朱一玄、刘毓忱编:《水浒传资料汇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24页。
    ②[明]徐如翰:《云合奇踪序》,黄霖、韩同文选注:《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上,江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11页。
    ①[清]金圣叹:《水浒传》第二十四回夹批,[元末明初]施耐庵著、郭皓政辑评:《水浒传百家汇评本》,长江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第189页。
    ②[宋]罗烨:《醉翁谈录》,丁锡根编著:《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588页。
    ③[清]钱彩编次、金丰增订:《说岳全传》,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315页。
    ④鲁迅:《再论雷锋塔的倒掉》,《鲁迅散文集》,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85页。
    ⑤车尔尼雪夫斯基:《论崇高与滑稽》,转引自吴士余:《中国小说美学论稿》,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8页。
    ①[元末明初]施耐庵:《水浒传》,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933页。
    ②同上,第935页。
    ③同上,第1075页。
    ④[元末明初]施耐庵著、郭皓政辑评:《水浒传百家汇评本》,长江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第833页。
    ①[元末明初]施耐庵著、郭皓政辑评:《水浒传百家汇评本》,长江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第917页。
    ②同上,第918页。
    ①[明]纪振伦校阅:《杨家将演义》,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42-243页。
    ①霍雨佳:《三国演义美学价值》,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21页。
    ②朱光潜:《悲剧心理学》,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79页。
    ①[元末明初]施耐庵:《水浒传》,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309页。
    ②[清]钱彩编次、金丰增订:《说岳全传》,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426页。
    ①《国语·郑语》,齐鲁书社2005年版,第253页。
    ②转引自吴士余:《中国小说美学论稿》,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1页。
    ③《论语·学而》,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5页。
    ④[战国]荀况著、[唐]杨惊注:《荀子·大略》,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153页。
    ⑤李存山注译:《老子》,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60页。
    ⑥周来祥:《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和主义的》,《文史哲》1987年第4期。
    ⑦《论语·八佾》,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24页。
    ①[元末明初]施耐庵:《水浒传》,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303页。
    ①[宋]周密撰、吴企明点校:《癸辛杂识》,中华书局1988年版。
    ①(宋)吴自牧《梦粱录》,三秦出版社2004年版,第320页。
    ②见丁锡根编著:《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587-588页。
    ①[宋]叶梦得著、李欣校注:《石林燕语》,三秦出版社2004年版。
    ②[明]郎瑛著、安越点校:《七修类稿》,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版。
    ①[明]汤显祖:《点校虞初志序》,黄霖、韩同文选注:《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江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79页。
    ②[明]袁于令:《西游记题辞》,同上,第271页。
    ③[明]袁宏道:《听朱生说水浒传》,朱一玄编:《明清小说资料选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91页。
    ①转引自聂绀弩:《中国古典小说论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74页。
    ①胡适:《水浒传续集两种序》,《中国章回小说考证》,上海书店1979年版,第174页。
    ②[清]昭桩:《啸亭杂录》,中华书局1980年版。
    ①翦伯赞:《中国史纲要》第三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23页。
    ①[明]李贽:《焚书·鬼神论》,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54页。
    ②转引自朱贻庭主编:《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451页。
    ③[清]顾炎武:《日知录·正始》,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720页。
    ④转引自朱贻庭主编:《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473页。
    ①[清]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页。
    ②顾炎武:《日知录·文须有益于天下》,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043页。
    ③王利器辑录:《元明清三代禁毁小说戏曲史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44页。
    ①王利器辑录:《元明清三代禁毁小说戏曲史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201页。
    ②同上,第379页。
    ③同上,第369页。
    ①陈颖:《中国英雄侠义小说通史》,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37页。
    (元末明初)施耐庵著:《水浒传》,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
    (元末明初)施耐庵著、(清)金圣叹评点、文子生校点:《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元末明初)施耐庵著、郭皓政辑评:《水浒传百家汇评本》,长江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
    (明)纪振伦校阅:《杨家将演义》,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明)熊大木:《大宋中兴通俗演义》,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版。
    (明)于华玉:《岳武穆尽忠报国传》,《古本小说集成》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明)陈继儒编次:《南北宋志传》,《古本小说集成》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明)陈忱著:《水浒后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明)青莲室主人辑:《后水浒传》,春风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
    (清)钱彩编次、金丰增订:《说岳全传》,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
    (清)吴璿著:《飞龙全传》,齐鲁书社2008年版。
    (清)佚名撰、鲍方标点:《说呼全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清)佚名:《五虎平西平南》,华夏出版社1995年版。
    (清)佚名:《五虎平西前传》,山东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清)俞万春著:《荡寇志》,时代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清)李雨堂著:《万花楼杨包狄演义》,江苏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6年版。
    杨伯峻、杨逢彬注译:《孟子》,岳麓书社2000年版,
    李存山注译:《老子》,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战国)荀况著、(唐)杨惊注:《荀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明)李贽:《焚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
    (清)昭梿:《啸亭杂录》,中华书局1980年版。
    (清)黄宗羲:《明夷待访录》,中华书局1985年版。
    (清)顾炎武:《日知录》,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蔡向升、杜雪梅主编:《杨家将研究》,人民出版社出版2007年版。
    裴树海:《明清英雄传奇综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陈慧琴:《传奇的世界——中国古代小说创作模式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纪德君:《明清历史演义小说艺术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卫聚贤等:《小说考证集》,说文社1944年版。
    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朱一玄编:《明清小说资料选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胡适:《中国章回小说考证》,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高玉海编:《古代小说续书序跋释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朱一玄、刘毓忱编:《水浒传资料汇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曾祖荫等选注:《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选注》,长江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
    丁锡根编:《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齐鲁书社1997年版。
    齐裕焜主编:《中国古代小说演变史》,敦煌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
    谭邦和:《明清小说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张俊:《清代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陈大康:《明代小说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
    袁行霈等主编:《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陈颖:《中国战争小说史论》,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
    朱贻庭主编:《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李建国、陈洪主编:《中国小说通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尚永亮、王兆鹏主编:《明清小说分类选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齐裕焜:《中国历史小说通史》,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中国长篇小说辞典》,敦煌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
    李修生、赵义山主编:《中国分体文学史·小说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蔡铁鹰:《中国古代小说的演变与形态》,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版。
    孙楷第:《日本东京所见小说书目》,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顾歆艺:《杨家将与岳家军系列小说》,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明清小说研究中心编:《中国通俗小说总目提要》,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0年版。
    薛亮:《明清稀见小说汇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郑振铎:《西谛书话》,三联书店2005年版。
    郑振铎:《中国文学研究》上,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赖力行:《中国古代文论史》,岳麓书社2000年版。
    (美)克里斯蒂安·乔基姆著、王平等译:《中国的宗教精神》,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91年版。
    (元)脱脱等撰:《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版。
    (明)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中华书局1977年版。
    赵毅、赵轶峰主编:《中国古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第三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孙绍先:《英雄之死与美人迟暮》,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吴士余:《中国小说美学论稿》,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霍雨佳:《三国演义美学价值》,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朱光潜:《悲剧心理学》,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聂绀弩:《中国古典小说论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王利器辑录:《元明清三代禁毁小说戏曲史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陈颖:《中国英雄侠义小说通史》,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尤业东:《<水浒传)续书<水浒后传)与<后水浒传>比较研究》,安徽大 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宋金民:《水浒小说研究》,山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
    付善明:《飞龙全传考论》,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朱婷婷:《(说岳全传)研究》,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金成翰:《岳飞小说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聂垚:《“杨家将”主要人物形象的历史演变》,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吴建生:《<北宋志传>与<世代忠勇杨家府演义志传)的叙事比较研究》,南昌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龚舒:《(杨家府演义)与明清家族型历史小说研究》,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李丰琼:《董仲舒阴阳五行哲学思想研究》,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孙长明:《论中国古典小说中的福将形象》,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邹越:《明清英雄侠义小说中的女英雄形象分析》,南昌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纪德君:《“诸葛亮”式系列军师形象的文化意蕴》,《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樊庆彦:《明清讲史小说中人物类型设置的传统模式——以古代章回小说的产生渊源为视角》,《明清小说研究》2007年第2期。
    罗书华:《分配与合成——明清英雄传奇小说角色论》,《学习与探索》1998年第2期。
    刘宏:《英雄传奇小说群初探》,《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1994年第2期。
    梁婷:《论中国传统社会文化中女性的整体失落》,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1999年6月。
    周来祥:《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和主义的》,《文史哲》1987年第4期。
    柳亚子:《二十世纪大舞台》发刊词,《二十世纪大舞台》1904年第1期。
    樊庆彦:《“说宋”系列英雄传奇小说论略》,《明清小说研究》2009年第2期。
    陈维昭:《论历史演义的文体定位》,《明清小说研究》2000年第1期。
    盂昭连:《明代小说创作虚实观》,《南开学报》1998年第2期。
    王香兰:《明清小说序跋中的艺术虚构论》,《温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史红伟、张兵:《略论明清小说中的人物类型化问题》,《中国古代文学研究》2001年第5期。
    樊庆彦:《明清讲史小说中人物类型设置的传统模式——以古代章回小说的产生渊源为视角》,《2007北京师范大学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中国语言文学)论文集》文学卷上。
    杨明贵:《论佛教文化对明清小说叙事模式的影响》,《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
    聂春艳:《论清代前期实学思潮对英雄传奇小说创作的影响》,《中国古代小说研究》2008年第1期。
    林刚:《明清英雄传奇小说生成的商业经济基础》,《湖南商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王俊德、顾荣梅:《传奇英雄形象的文化成因》,《滁州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李宏波:《英雄传奇小说英雄悲剧的二重性——兼论中国文学悲剧意识的不平衡性》,《消费导刊》2009年第5期。
    李宏波:《英雄传奇小说与英雄观的演变》,《文教资料》2009年6月中旬刊。
    莎日娜:《由传奇到写实——试谈明清之际章回小说形象模式的转变》,《内蒙古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燕世超:《论明清英雄传奇小说中的莽汉形象》,《山东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
    朱乾:《明清英雄传奇小说中“莽汉”形象分析》,《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朱荣:《民族心理和文化构成的反应——浅析英雄传奇小说中的婚姻模式》, 《绥化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李宏波:《明清英雄传奇小说女性英雄群体形象的出现及其文化内涵》,《沈阳工程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罗书华:《分配与合成——明清英雄传奇小说角色论》,《学习与探索》1998年第2期。
    罗书华:《中国传奇喜剧英雄生成考辨——牛皋、程咬金、焦廷贵》,《明清小说研究》1997年第3期。
    纪德君:《清代英雄传奇小说文体创作特征阐析》,《明清小说研究》2008年第2期。
    李晶:《浅析宋江忠义思想的表现》,《文学界》2010年第6期。
    张侠生:《(水浒传>、(西游记>和武侠神怪小说有什么区别?》,《文艺学习》1955年第6期。
    戴苏:《陈老莲水浒叶子》,《读书》1959年第19期。
    万后:《(水浒)与乾嘉诗人》,《羊城晚报》1961年3月31日。
    顾炳鑫:《明代的连环画<水浒志传)》,《文汇报》1962年12月15日。
    刘祖斌:《水浒女性形象浅议》,《江汉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
    董阳:《水浒传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女性观》,《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
    臧国书:《水浒传女性群像的类化与解读》,《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1月。
    周玉华:《水浒女性英雄形象塑造及其意义探析——以孙二娘、顾大嫂、扈三娘为例》,《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年第7期。
    魏佳:《<水浒后传>对原作的继承与发展漫谈》,《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第2期。
    陈才训:《陈忱(水浒后传>的文人英雄观》,《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
    龚维英:《简析水浒两种续书——(水浒后传>和(荡寇志>比较研究》,《贵州社会科学》1998年第3期。
    李忠昌:《论(水浒后传)的审美价值——兼与(水浒全传)比较》,《社会 科学战线》1990年第4期。
    沈贻炜:《论(水浒传)对(说岳全传>的影响》,《绍兴师专学报》1987年第2期。
    刘相雨:《论(水浒后传)(后水浒传><荡寇志)中的女英雄形象》,《菏泽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赵欣:《论(水浒后传)中儒道思想的冲突》,《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
    易永娇:《华夏文明的诗意栖息地——论<水浒后传)的暹罗世界》,《怀化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姜尧:《试论杨家将演义作者的女性意识》,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第9期。
    林文:《浅析杨家府演义女性群像出现的原因及影响》,《宁德师专学报》2008年第4期。
    沈文凡、聂垚:《“杨家将”娱乐审美与伦理道德主题的分化与合流》,《南京师大学报》2010年第7期。
    李原生:《试论杨家将演义人物形象塑造的民间性特征》,《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11期。
    孙旭、张平仁:《(杨家府演义)与<北宋志传)考论》,《明清小说研究》2001年第1期。
    邓骏捷:《岳飞故事的演变》,《明清小说研究》2000年第3期。
    曾雪丽:《论熊大木对历史演义小说的贡献》,《西北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母进炎:《传播与接受——岳飞形象在明清通俗小说中的嬗变》,《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
    邓广铭、张希清:《略论爱国主义和民族英雄》,《人民日报》1951年12月8日。
    王继烈:《评岳飞的忠君思想》,《青海社会科学》,1980年第2期。
    李一氓:《读《(辽史)——兼论(四郎探母>》,《文艺研究》1981年第4期。
    马寿山:《民族关系与历史剧》,《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79年第1-2期。
    张继禹:《道教思想四论——关于道教教义现代阐释的思考》,《中国道教》2007年第6期。
    朱文广:《佛教轮回果报观下岳飞转世故事的演变》,《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柴瑞:《佛教与中国古典小说关系浅探》,《科教文汇》2008年12上旬刊。
    李元峰:《古代岳飞题材历史剧本事溯源》,《四川喜剧》2009年第4期。
    赵斌:《精忠的化身——试论(说岳全传)中岳飞形象的嬗变》,《作家杂志》2011年第7期。
    邓骏捷:《岳飞故事的演变》,《明清小说研究》2000年第3期。
    白艳玲:《因果报应思想与中国古代小说叙事机制的成熟》,《语文学刊》2007年第7期。
    孙长明、许海丽:《牛皋福将形象的成因初探》,《语文学刊》2007年第9期。
    王立、冯立嵩:《忠奸观念与反面人物形象塑造——论金兀术的“侠义”性格》,《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4年第7期。
    蔡国梁:《清乾隆刻本<说呼全传>》,《文献》1985年第4期。
    项裕荣:《话本·戏曲·小说——论<说呼全传>的艺术形式》,《宜春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欧阳健:《神圣灵光与无赖秉性的奇秒统一——<飞龙全传>帝王形象剖析》,《信阳师范学院学报》1985年第2期。
    付善明:《<飞龙全传>成书过程研究》,《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