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公社的民主试验及其当代意义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范围内掀起了民主化的浪潮,西方的一些学者将其称之为第三次民主化浪潮。这股浪潮甚至冲击到世界上最封闭、最不可能发生变革、最被人遗忘的地方,如缅甸、蒙古、尼泊尔、甚至阿尔巴尼亚。在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这么多的国家在期盼、建设和实践着民主政治。民主政治作为人类主流文明的象征,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政治现代化的主要目标。西方国家更是以西方民主制的“完美”而自炫,声称西方民主的价值观在世界各地都极有魅力,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他们更加鼓吹西方民主是不可战胜的。因此,正在进行中的民主化浪潮既是一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巨大挑战,同时,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孙中山先生曾说,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既要顺应世界民主潮流,又要保持自己的特色与优势;既要不断汲取各国民主发展中有益的文明成果,又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不机械照搬别国的民主模式,用更加科学的方式,积极努力地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因此,我们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需要借鉴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有益经验。而经过实践反复证明了的科学理论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值得借鉴的社会主义民主经验就是马克思发现的巴黎公社民主经验。但我们不禁要沉思,历史和社会的大环境都截然不同于今天的巴黎公社,它的民主价值和制度与我们今天的时代是否还有契合?它所追求的民主精神是否符合我们时代的脉搏?对于今天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还有什么样的价值?本文试从巴黎公社民主试验的思想资源入手,探究巴黎公社民主试验的实践逻辑,总结巴黎公社民主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回顾社会主义国家对巴黎公社民主经验的借鉴和发展,站在当代视角下重新审视巴黎公社民主的意义。由此得出的结论是:巴黎公社的民主试验虽然是无产阶级对社会主义民主的早期探索,但这些探索已经揭示了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内容。它以无产阶级民主权利的落实为根本,以人民当家作主为根基,以实现人的全面自由为最终目标,将民主这一人的基本生存范式植根于现实的批判与理想社会的建构过程中,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实现开辟了无限广阔的前景。在新的历史背景下重新审视巴黎公社的民主试验,对我们今天的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Since the late1970s, the wave of democratization has been lifted all over the world,with the trend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growing and the revolu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ing. Some western scholars call it the third time a democracy. Democratization is crossing in the world along with market tide. This tide impact even to the world's most closed, the most unlikely to change, the most forgotten place, such as Burma, Mongolia, Nepal, even Albania. In human history, never had so many countries been in anticipation,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democracy. Democratic politics become a political modernization's main goal in the world as the symbol of mainstream human civilization. Western countries is more proud of "perfect" western democracy and the western democratic values are claimed very attractive. They advocated western democracy is invincible after upheaval in eastern Europe and the collapse of the Soviet union. Therefore, the ongoing democratization is not only the huge challenges,and at the same time, also bring opportunity for the consruction of socialist democratic politic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Dr. Sun yat-sen once said, the world trend, and mightily, ShunZhiZhe chang, NiZhiZhe wu. China should comply with the world democratic tide, but also keep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and advantag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ist democratic politics. We should absorb the beneficial civilization achievements of other coutries, but can not copy the democratic model inflexiblely. From the reality of China, we'll construct the socialist democratic politics positively in a more scientific way.
     With the effort of the party's several generation of leadership, we have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democratic politics. But we still can't say already have a mature experience. Therefore, we need scientific theoretical guidance and use the experienc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democracy. The scientific theory is marxist theory which has been proved by practice.So the Paris commune democratic experience which is Marx found is valueble for us to construct socialist democracy. But we can't help but to meditate, the history and the social environment of the Paris commune are quite different from today, whether its democracy value and system match our era now? Is the most of democratic spirit of compliance fit with the pulse of our time? What kind of value it'll bring for today's socialist democratic? From the Paris commune democratic test ideas of resources,we explore the Paris commune democratic experiment practice logic and summarize the success and failure of the Paris commune democracy. Back the reference in the socialist state of the democracy of the Paris commune, we stand in the contemporary perspective to re-examine the Paris commune democracy value. It is sure that the Paris commune of democratic test is socialist democracy's early exploration for the proletariat.However these exploration has revealed the essential content of socialist democracy. They are still of great valu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democratic political construction today.
引文
①[美]亨廷顿著,刘军宁译:《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55-56页。
    ②[英]戴维·赫尔德著,燕继荣等译:《民主的模式》,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1贝。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8页。
    ①戴维·赫尔德,燕继荣等译:《民主的模式》,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175页。
    ②罗新璋编译:《巴黎公社公告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4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7页。
    ②刘军宁等编:《公共论从: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37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
    ①莫洛克编,何清新译:《巴黎公社会议记录》第1卷,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43页
    ②凯尔任策夫:《巴黎公社史》,三联书店1961年版,第597页。
    ③萨托利著,冯克利、阎克文译:《民主新论》,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498页。
    ④汉娜·阿伦特著,孙传钊译:《马克思玉西方政治思想传统》,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2页。
    ⑤卡尔·波普尔主,陆衡等译:《开放社会及其敌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93贝。
    ⑥卡尔·波普尔著,陆衡等译:《开放社会及其敌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29页。
    ①哈耶克著,王明毅、冯兴元译:《通往奴役之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
    ②阿兰·巴迪乌著,赵文译:《共产主义的构想》,《国外理论动态》,2008年第1O期。
    ①阿兰·巴迪乌著,赵文译:《共产主义的构想》,《国外理论动态》,2008年第10期。
    ②蓝江:《巴黎公社与共产主义观念——析巴迪欧的解放政治学逻辑》,《南京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
    ①周勇:《实行人民当家作主保持社会公仆本色的伟大创举》,《理论导刊》,2001年第6期。
    ②韦建平:《以服务人民为荣-一巴黎公社民主和廉政建议的有益探索》,《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③梁文清:《要为真理而斗争-—论巴黎公社的民主原则》,《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④赵秀玲:《论巴黎公社的民主制》,《山东师大学报》,1998年第1期。
    ⑤刘华巧:《巴黎公社的民主原则与群众路线》,《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8年第5期。
    ⑥周勇:《实行人民当家作主保持社会公仆本色的伟大创举》,《理论导刊》,2001年第6期。
    ⑦万红:《巴黎公社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
    ⑧梁文清:《要为真理而斗争-—论巴黎公社的民主原则》,《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①张爱军、孙贵勇:《重新市视巴黎公社的民主原则》,《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年第3期。
    ②朱峻峰:《从巴黎公社的民主原则到中国共产党的民主执政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5年第3期。
    ③张爱军、孙贵勇:《重新审视巴黎公社的民主原则》,《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年第3期。
    ④梁文清:《要为真理而斗争——论巴黎公社的民主原则》,《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⑤朱信臣、费东佐、卢继元:《论邓小平对巴黎公社“公仆”原则的创新发展》,《吉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⑥刘保国:《试论邓小平对巴黎公社公仆原则的坚持和丰富》,《社会主义研究》,2003年第5期。
    ⑦张国安:《论列宁对巴黎公社公仆原则的坚持和发展》,《理论探讨》,2007年第6期。
    ⑧张有军:《巴黎公社的“公仆”原则与列宁的实践》,《聊城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6期。
    ⑨张国安:《论列宁对巴黎公社公仆原则的坚持和发展》,《理论探讨》,2007年第6期。
    ⑩梁文清:《论巴黎公社的社会公仆意识》,《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①梁文清:《要为真理而斗争——论巴黎公社的民主原则》,《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②张有军:《巴黎公社的“公仆”原则与列宁的实践》,《聊城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6期。
    ③米信臣、费东佐、卢继元:《论邓小平对巴黎公社“公仆”原则的创新发展》,《吉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④张国安:《论列宁对巴黎公社公仆原则的坚持和发展》,《理论探讨》,2007年第6期。
    ⑤黄家泉:《论“公仆”意识——学习马克思论巴黎公社的政权建设及胡锦涛在西柏坡的讲话》,《广州大学》,2003年第11期。
    ⑥林凤升:《国家政政职能的根本变革——纪念巴黎公社成立130周年》,《河北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⑦刘保国:《试论邓小平对巴黎公社公仆原则的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研究》,2003年第5期。
    ⑧周勇:《实行人民当家作主,保持社会公仆本色的伟大创举——纪念巴黎公社130周年》,《理论导刊》,2001年第6期。
    ⑨徐阳生:《巴黎公社的廉政建设及启示》,《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第8期。
    ①韦建平《巴黎公社在社会主义民主廉政建设方面的有益探索——纪念巴黎公社130周年》,《江汉论坛》,2001年第11期。
    ②朱燕:《从巴黎公社经验看党风廉政建设》,《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
    ③林凤升:《国家政权职能的根本变革》,《河北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④韦建平:《以服务人民为荣——巴黎公社民主和廉政建设的有益探索》,《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⑤万红:《巴黎公社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7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20页。
    ①孟德斯鸠著,张雁深译:《论法的精神》(上册),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60页。
    ②孟德斯鸠著,张雁深译:《论法的精神》(上册),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58页。
    ③孟德斯鸠著,张雁深译:《论法的精神》(上册),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59页。
    ①卢梭著,何兆武译:《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6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印版社1995年版,第444页。
    ③斯宾诺莎著,温锡增译:《神学政治论》,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21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7页。
    ③亨廷顿著,罗荣渠编:《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的再探讨》,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版,第316317页。
    ④布莱克著,杨豫译:《比较现代化》,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版,第243页。
    ⑤《列宁全集》第36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5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法兰西内战》,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法兰西内战》,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7页。
    ②《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8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210-21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30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3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4页。
    ④列宁:《马克思主义论国家》,1974年人民出版社,第39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5页。
    ①萨托利著,冯克利、阎克文译:《民主新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8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巴黎公社》,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30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巴黎公社》,人民出社1971年版,第1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35页。
    ①张学涛:《论政治现代化过程中民主与专政的限度》,《求实》,2001年第3期。
    ①陈炳辉:《民主与多数的专制——解读托克维尔的民主理论》,《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① Essays on Freedom and Power, New York:Meridian Books,1955.
    ② The Principles of Power, New York:Putnam,1942.
    ③萨托利著,冯克利、阎克文译:《民主新论》,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45页。
    ④萨托利著,冯克利、阎克文译:《民主新论》,东方出版社1993年版,第118-119页。
    ⑤刘军宁等编:《公共论从: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37页。
    ⑥何俊志:《对马克思关于“巴黎公社”有关论述的再认识》,《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年第1期。
    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1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1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44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7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57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6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巴黎公社》,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304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8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巴黎公社》,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6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巴黎公社》,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6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6页。
    ③罗新璋编译:《巴黎公社公告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53-54页。
    ①莫洛克编,何清新译:《巴黎公社会议记录》第1卷,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27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08页。
    ③普·利沙加勒著:《1871年公社史》,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37-138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7页。
    ①罗新璋编译:《巴黎公社公告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441页。
    ②罗新璋编译:《巴黎公社公告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23页。
    ①罗新璋编译:《巴黎公社公告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236页。
    ②罗新璋编译:《巴黎公社公告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262页。
    ③莫洛克编,何清新译:《巴黎公社会议记录》第1卷,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55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法兰西内战》,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34-35页。
    ③罗新璋编译:《巴黎公社公告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4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7页。
    ②罗新璋编译:《巴黎公社公告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第173-174页。
    ③徐飞:《巴黎公社的“公仆”思想》,《贵州文史从刊》,1994年第4期。
    ④《列宁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314页。
    ①莫洛克编,何清新译:《巴黎会社会议记录》第1卷,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03页。
    ②蔡金发,周海乐:《马克思主义发展史(1848—1883)》,甘肃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17页。
    ③阿尔蒂尔·阿尔努著,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译室译:《巴黎公社人民和议会史》,中国社会料学出版社1981,第201页。
    ④罗新璋编译:《巴黎公社公告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第94页。
    ⑤罗新璋编译:《巴黎公社公告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第476页。
    ①罗新璋编译:《巴黎公社公告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第94页。
    ②罗新璋编译:《巴黎公社公告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第178页。
    ③罗新璋编译:《巴黎公社公告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第123页。
    ①莫洛克编,何清新译:《巴黎公社会议记录》第1卷,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27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281贝。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664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12页。
    ④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50-5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的林论巴黎公社》,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1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1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第二版,第40页。
    ①《马克恩思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7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39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9页。
    ④《马克恩思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5页。
    ⑤《马克恩思格斯选集》第17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565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2页。
    ⑦《马克恩思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82-383页。
    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1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20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74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75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11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12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3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6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81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34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2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5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56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5页。
    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5-5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7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36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8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75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34页。
    ⑤《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7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211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4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6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6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7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6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6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6页。
    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7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7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法兰西内战》,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34-3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法兰西内战》,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34-3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法兰西内战》,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34-35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5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3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8-5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巴黎公社》,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1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巴黎公社》,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巴黎公社》,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343业。
    ②《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巴黎公社》,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343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巴黎公社》,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343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巴黎公社》,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343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巴黎公社》,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14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巴黎公社》,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34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巴黎公社》,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257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巴黎公社》,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30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巴黎公社》,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4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巴黎公社》,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1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巴黎公社》,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11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巴黎公社》,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83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巴黎公社》,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287-28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巴黎公社》,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9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78页。
    ④阿尔蒂尔·阿尔努著,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译室译:《巴黎公社人民和议会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21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66页。
    ①晋·利沙加勒著:《一八七一年公社史》,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84页。
    ①普·利沙加勒著:《一八七一年公社史》,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220页。
    ②普·利沙加勒著:《一八七一年公社史》,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188页。
    ③莫洛克编,何清新译:《巴黎公社会议记录》第1卷,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602页。
    ④热卢博夫斯卡亚编,何清新译:《巴黎公社会议记录》第2卷,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430页。
    ⑤热卢博夫斯卡亚编,何清新译:《巴黎公社会议记录》第2卷,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43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37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376页。
    ①热卢博夫斯卡亚编,何清新译:《巴黎公社会议记录》第2卷,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41341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7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67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巴黎公社》,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257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25页。
    ①《毛洋东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4页。
    ①《列宁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1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巴黎公社》,人民出l版社1971年版,第530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巴黎公社》,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435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巴黎公社》,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435-436页。
    ⑤《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2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巴黎公社》,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532-53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巴黎公社》,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531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7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355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7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642。
    ⑤《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53页。
    ①《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75页。
    ②《列宁全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01页。
    ③《苏联工资制度概况》三联书店1978年版,第3页。
    ④《苏联工资制度概况》三联书店1978年版,第5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人民出版社第二版,第227-22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人民出版社第二版,第91-9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人民出版社第二版,第227-229页。
    ④《列宁全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3页。
    ⑤《列宁全集》第36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71页。
    ①《列宁全集》第29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56页。
    ②《列宁全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48页。
    ③《列宁选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48页。
    ④《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26页。
    ⑤《列宁全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48页。
    ①《列宁全集》第41卷,人民出版社第二版,第231-233页。
    ②《列宁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2-33页。
    ③《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745页。
    ④《列宁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72页。
    ①《斯大林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32页。
    ②刘克明,金辉:《苏联政治经济七十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62页。
    ③张光明:《社会主义由西方到东方的演进——从马克思到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思想考察》,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64、169页。
    ①李慎明:《历史的风——中国学者论苏联解体和对苏联历史的评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2页。
    ②《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35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74页。
    ②《毛洋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35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10页。
    ①中央档案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档案资料》,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页。
    ②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献选集》(1921—1925),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版,第78页。
    ③《毛泽东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9页。
    ④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111、115页。
    ⑤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3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18页。
    ①1932年3月16日《红色中华》,作者署名观澜。
    ②1933年3月8日《红旗周报》策58期,第30-31页。
    ③1933年3月8日《红旗周报》策58期,第13-19贞。
    ④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4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18页。
    ⑤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7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772-773页。
    ①吴克坚:《群众》,1938年3月19日,第14期。
    ①《董必武政治法律文集》,法律出版社1986年版,第183页。
    ②郑之思:《巴黎公社的伟大启示——纪念巴黎公社九十五周年》,《红旗》,1966年第4期。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1页。
    ①陆淦华:《永远保持工人阶级的本色》,《人民日报》,1973年10月16日。
    ②李文博:《公社已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国家了》,1966年10月17日。
    ③印红标:《失踪者的足迹》,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91-92页。
    ④陈东林、杜蒲:《共和国史记》第3卷(上),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54页。
    ⑤郑谦:《“文化大革命”的巴黎公社情结》,《中共党史研究》,2010年第2期。
    ①郑谦:《“文化大革命”的巴黎公社情结》,《中共党史研究》,2010年第2期。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8页。
    ①《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十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5页。
    ①林尚立:《建构民主的政治逻辑——从马克思的民主理论出发》,《学术界》2011年第5期。
    ②林尚立:《建构民主的政治逻辑——从马克思的民主理论出发》,《学术界》2011年第5期。
    ①俞可平:《权利政治与公益政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123页。
    ②林尚立:《建构民主的政治逻辑——从马克思的民主理论出发》,《学术界》2011年第5期。
    ③俞可平:《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年政治发展的逻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年第1期。
    ④俞可平:《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年政治发展的逻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年第1期。
    ①陈文新:《当代中国民主建设的逻辑与次序》,《思想战线》,2010年第3期。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7-58页。
    ③郭丽兰:《马克思民主理论何以建构》,《学术论坛》,2010年第1期。
    ①道格拉斯·拉米斯著,刘元琪译:《激进民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2-13页。
    ②罗伯特·达尔著,李柏光、林猛译:《论民主》,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43页。
    ①胡键:《民主的普世性与民族性》,《世界民族》,2006年第3期。
    ②塞缪尔·亨廷顿著,刘军宁译:《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362页。
    ③胡键:《民主的普世性与民族性》,《吐界民族》,2006年第3期,第5页。
    ④塞缪尔·亨廷顿著,刘军宁译:《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56页。
    ⑤胡键:《民主的普世性与民族性》,《世界民族》,2006年第3期。
    ⑥塞缪尔·亨延顿著,周琪等译:《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第199页。
    ⑦胡键:《民主的普世性与民族性》,《世界民族》,2006年第3期。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第二版,第683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7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4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8页。
    ⑥俞可平:《马克思论民主的一般概念、普遍价值和共同形式》,《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年第3期。
    ①俞可平:《努力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谈<共产党宣言>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年第3期。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74页
    ②《毛洋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8页。
    ③《列宁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84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692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
    ②《列宁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46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82-383负。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4页。
    ①《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公报》,《人民日报》,2008年2月28日。
    ②《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工作的政府工作报》,《人民日报》,2012年3月6日。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03页。
    ②林尚立:《上海政治文明发展战略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70页。
    ③塞缪尔·亨廷顿著,李盛平译:《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4页。
    ①塞缪尔·亨廷顿著,李盛平译:《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38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84页。
    ③蒲岛郁夫:《政治参与》,经济日报出版社1989年版,第5页。
    ④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年10月15日。
    ⑤杨子均,艾紫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发展》,《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
    ⑥江浩,王立京:《公民政治参与扩大与政治制度容纳》,《江汉论坛》,2009年第12期。
    ⑦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中国群体性突法事件成因及对策》,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9年版,第36 页。
    ①王正绪著,宋波译:《国家建设、现代政府和民主之路》,《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年第1期。
    ②叶国平:《公民社会与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路径选择》,《社科纵横》,2009年第7期。
    ③叶国平:《公民社会与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路径选择》,《社科纵横》,2009年第7期。
    ①汪玉凯:《时代呼唤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②亨廷倾著,刘军宁译:《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序”,第34页
    ③李建中:《中国民主政治处设的渐进性与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①科恩著,聂崇信译:《论民主》,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10页。
    ②李图强:《现代公共行政中的公民参与》,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年版,第64页。
    ①詹姆斯·博曼著,成家刚等译:《协商民主:论理性与政治》“总序”,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第13页。
    ②李建中:《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渐进性与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③亨廷顿著,李盛平译:《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8页,
    ②俞可平:《中国治理变迁30年(1978-2008)》,《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3期。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5页。
    ①俞可平:《中国治理变迁30年(1978-2008)》,《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3期。
    ②俞可平:《中国治理变迁30年(1978-2008)》,《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3期。
    ①包兴荣:《论民生保障与政府公共性的重塑》,《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11期。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4页。
    ①《毛泽东文选》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60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91页。
    ③《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4页。
    ①王正绪著,宋波译:《国家建设、现代政府和民主之路》,《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年第1期。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七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八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二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三卷,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六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四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1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第二版。
    [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二卷,人民出版社第二版。
    [1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七卷,人民出版社第二版。
    [1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四卷,人民出版社第二版。
    [20]《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法兰西内战》,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
    [21]《列宁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2]《列宁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23]《列宁全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24]《列宁全集》第二十五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25]《列宁全集》第二十六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
    [26]《列宁全集》第二十九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27]《列宁全集》第三十一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28]《列宁全集》第三十二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29]《列宁全集》第三十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30]《列宁全集》第三十八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31]《列宁全集》第四十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32]《列宁全集》第四十一卷,人民出版社第二版。
    [33]《斯大林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34]《斯大林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35]《斯大林全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36]《斯大林全集》第八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37]《斯大林全集》第十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38]《斯大林全集》第十一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39]《斯大林全集》第十三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40]《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41]《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42]《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43]《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六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
    [44]《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十一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
    [45]《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46]《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47]《江泽民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48]《江泽民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49]江泽民:《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红旗出版社2006年版。
    [50]《苏联共产党决议汇编》第二分册,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
    [51]《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百题探讨》,青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52]《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甘肃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53]《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百题探讨》,青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54]《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问答》,甘肃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55]《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56]《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57]《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苏]亚·德·柳勃林斯·卡娅著,北京编译社译:《法国史纲》,三联书店1978年版。
    [2][苏]凯尔任策夫著,中国人名大学编译室译:《巴黎公社史》,三联书店1961年版。
    [3][苏]苏联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编,马龙闪等译:《一八七一年巴黎公社史》上册,重庆出版社1982年版。
    [4][苏]英洛克编,何清新译:《巴黎公社会议记录》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
    [5][苏]热卢博夫斯卡亚编编,何清新译:《巴黎公社会议记录》第二卷,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6][苏]亚·德·柳勃林斯卡娅著,北京编译社译:《法国史纲》,三联书店1978年版。
    [7][法]普·利沙加勒著:《1871年公社史》,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
    [8][法]阿尔蒂尔·阿尔努著,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译室泽:《巴黎公社人民和议会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9][法]阿·阿达莫夫编,黎星译:《巴黎公社史料辑要》,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
    [10][法]孟德斯鸠著,张雁深译:《论法的精神》上册,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
    [11][法]卢梭著,李常山译:《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
    [12][法]卢梭著,何兆武译:《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13][法]托克维尔著,高牧缩译:《论美国民主》(下),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14][美]本杰明·巴伯著,彭斌译:《强势民主》,吉林人民出版2006年版。
    [15][美]萨托利著,冯克利、阎克文译:《民主新论》,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
    [16][美]帕特南著,王列等译:《使民主运转起来》,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7][美]罗伯特·达尔著,李柏光、林猛译:《论民主》,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18][美]科恩著,聂崇信等译:《论民主》,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19][美]亨廷顿著、刘军宁译:《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第362页。
    [20][美]亨廷顿著,李盛平译:《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华夏出版社1989年,第5页。
    [21][美]亨廷顿著,罗荣渠编:《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的再探讨》,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版。
    [22][美]詹姆斯·博曼、威廉·雷吉著,成家刚等泽:《协商民主:论理性与政治》,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
    [23][美]罗尔斯著,万俊人译:《政治自由主义》,泽林出版社2000年版。
    [24][美]詹姆斯·M·布坎南、戈登·塔洛克著,陈光金泽:《同意的计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25][美]布莱克编,杨豫、陈祖洲译:《比较现代化》,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版。
    [26][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西德尼·维巴著,徐湘林等泽:《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东方出版社2008年版。
    [27][美]熊彼得著,吴良健泽:《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商务印书馆。
    [28][美]罗尔斯著,何怀荣泽:《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29][美]悉尼·胡克,金克、徐崇温译:《理性、社会神话和民主》,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
    [30][美]汉娜·阿伦特,孙传钊译:《马克思与西方政治思想传统》,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31][美]列奥·施特劳斯、约瑟夫·克罗波西,李天然等译:《政治哲学史》(下),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
    [32][英]罗素著,马元德译:《西方哲学史》下卷,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
    [33][英]戴维·赫尔德著,燕继荣等译:《民主的模式》,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34][英]戴维·赫尔德著,胡伟等泽:《民主与全球秩序》,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5][英]阿克·顿著,胡传胜等译:《自由史论》,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
    [36][英]戴维·米勒等编,邓正来等译:《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白科全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37][英]约翰·密尔著,汪瑄译:《论代议制政府》,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38][英]哈耶克著,王明毅、冯兴元译:《通往奴役之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39][英]卡尔·波普尔著,陆衡等译:《开放社会及其敌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40][荷兰]斯宾诺莎著,温锡增译:《神学政治论》,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41][德]耶克著,张文焕译:《第一国际史》,三联出版社1974年版。
    [42]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泽:《十八世纪法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
    [1]刘军宁等编:《公共论丛: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三联书店1998年版。
    [2]刘军宁等编:《公共论丛:市场社会与公共秩序》,三联书店1998年版。
    [3]王炎等编:《公共论丛:自由主义与当代世界》,三联书店1998年版。
    [4]王炎等编:《公共论丛:宪政主义与现代国家》,三联书店1998年版。
    [4]周一良,吴于庵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集》(近代部分)上册,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
    [5]武力,郑有贵:《解决“三农”问题之路》,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
    [6]陈东林,杜蒲:《共和国史记》第三卷(上),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7]黄炎培:《八十年来》,文史资料出版社1982年版。
    [8]朱地:《整风反右实录》,出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9]王荣堂主编:《世界近代史》(上册),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10]李良栋著:《“第三波”与21世纪中国民主》,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年版。
    [11]印红标:《火踪者的足迹》,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2]杜永明,赵金山:《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问题研究》,河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3]高建,佟德志:《中国式民主》,天津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14]林尚立:《上海政治文明发展战略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5]李图强:《现代公共行政中的公民参与》,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年版。
    [16]蔡金发,周海乐:《马克思主义发展史(1848—-1883)》,甘肃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7]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中国群体性突法事件成因及对策》,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9年版。
    [18]荣剑,杨逢春:《民主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19]罗新璋:《巴黎公社公告集》,上海人出版社1978年版。
    [20]朱庭光:《巴黎公社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21]周一良,吴于席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集》(近代部分)上册,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
    [22]陈叔平:《马克思关于巴黎公社报刊消息摘录》,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
    [23]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4]尹彦:《列宁时期的党内民主》,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5]黄达强,孙国华:《社会主义民主:跨世纪的沉思》,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26]俞可平:《权利政治与公益政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27]张志明:《从民主新路到依法治国》,江西高校出版社2000年版。
    [28]吴恩远:《苏联史论》,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9]李铁映:《论民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30]徐东礼:《民主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1]李兴耕等编:《前车之鉴:俄罗斯关于苏联剧变问题的各种观点综述》,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2]梁军峰:《参与式民主研究》,河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33]吴黎平:《论民主和专政》,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34]韩强:《程序民主论》,群众出版社2002年版。
    [35]张互桂:《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论》,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36]徐稳:《民主视域:文化多样性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37]吴圣正:《德性与民主》,宁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38]李俊:《面向新世纪的民主政治建设——中国共产党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能力研充》,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9]张晞海:《民主监督——中国共产党的理论与实钱》,中国方止出版社2006年版。
    [40]郭秋永:《当代三大民主理论》,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
    [41]聂月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42]金鑫:《新世纪中国面临的严峻挑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43]杜永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问题研究》,河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44]王寿林:《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民主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
    [45]李良栋:《当代中国民主问题研究》,当代世界出版社2001年版。
    [46]何增科:《公民社会与民主治理》,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
    [47]贺照田:《西方现代性的曲折与展开》,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48]刘军宁:《民主与民主化》,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1]俞可平:《马克思论民主的一般概念、普遍价值和共同形式》,《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年第3期。
    [2]俞可平:《更加重视社会自治》,《人民论坛》2011(2),下
    [3]俞可平:《中国治理变迁30年(1978—2008)》,《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第3期。
    [4]俞可平:《马克思论民主的一般概念、普遍价值和共同形式》,《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年第3期。
    [5]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研究的若干问题》,《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7年第6期。
    [6]俞可平:《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年政治发展的逻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年第1期。
    [7]俞可平:《努力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谈<共产党宣言>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年第3期。
    [8]胡键:《民主的普世性与民族性》,《世界民族》,2006年第3期。
    [9]李敬巍:《马克思恩格斯的人民主权思想及其现实意义》,《学习与探索》,2010年第5期。
    [10]郑谦:《“文化大革命”的巴黎公社情结》,《中共党史研究》,2010年第2期。
    [11]刘小英,刘峰:《略论法国大革命前自由、平等概念的发展》,《学习与探索》,1999年第4期。
    [12]董少平:《从君主专制到民主共和制——霍布斯、孟德斯鸠、卢梭政体思想》,《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13]钟会兵:《孟德斯鸠的政体理论及其启示》,《学术论坛》,2004年第3期。
    [14]郑永年:《中国民主政治的选择》,《时政》,2008年第1期。
    [15]韦克游:《内敛·内圣与自主性——论传统“国家—社会”模式与草根民主的困境》,《学术论坛》,2007年第2期。
    [16]汪玉凯:《时代呼唤中国民主政治的友展》,《国家行政学欢学报》,2009第1期。
    [17]郁建兴:《马克思与自由主义民主》,《哲学研究》,2002年第3期。
    [18]董世明:《从<法兰西内战>看马克思的廉政思想》,《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年第5期。
    [19]高全喜:《论民族主义——对民族主义问题的一种自由主义的考察》,《学海》,2004第1期。
    [20]郭丽兰:《马克思现代新型民主观的思想雏形——“巴黎公社原则”新探》,《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9年10月。
    [21]郭丽兰:《马克思民主理论何以建构》,《学术论坛》,2010年第1期。
    [22]王东,郭丽兰:《马克思民主观的发展轨迹》,《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年第1期。
    [23]李敬巍:《马克思恩格斯的人民主权思想及其现实意义》,《学习与探索》,2010年第5期。
    [24]李建中:《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渐进性与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25]古红沣,李志明:《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在中国民主建设中的作用》,《求实》,2010年第5期。
    [26]张紧跟:《从维权抗争到协商对话:当代中国民主建设新思路》,《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3月。
    [27]何显明:《基于有效治理的复合民主:中国民主成长的可能方式》,《浙江社会科学》,2011年8月。
    [28]袁聚录:《社会主体形态转型视闽内的中国民主文化转型》,《湖北社会科学》,2011年 第2期。
    [29]翁有利:《1792年巴黎公社与1871年巴黎公社》,《松辽学刊(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4期。
    [30]何俊志:《对马克思关于“巴黎公社”有关论述的再认识》,《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年第1期。
    [31]梁文清:《要为真理而斗争——论巴黎公社的民主原则》,《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32]梁文清:《论巴黎公社的社会公仆意识》,《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33]朱峻峰:《想起了巴黎公社的民主原则》,《人民论坛》,2005年4期。
    [34]朱峻峰:《从巴黎公社的民主原则到中国共产党的民主执政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5年第3期。
    [35][法]阿兰·巴迪鸟著,赵文泽:《共产主义的构想》,《国外理论动态》,2008年第10期。
    [36][英]保罗·布莱克利奇著,金建译:《马克思主义和无政府主义》,《国外理论动态》,2011年第3期。
    [37]齐芳,郑之奇:《巴黎公社的公开性原则及其现实意义》,《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38]穆霖:《重温巴黎公社的公仆原则——读<法兰西内战>》,《石油政工研究》,2004年第3期。
    [39]周洋:《巴黎公社运动中“以人为本”思想及其当代启示》,《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40]丰云:《论巴黎公社的革命措施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关系》,《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41]倪晓春:《浅论巴黎公社的公仆原则与列宁的公仆思想》,《江汉论坛》,2003年第2期。
    [42]黄家泉:《论“公仆”意识——学习马克思论巴黎公社的政权建设及胡锦涛在西柏坡的讲话》,《广州大学学报》,2003年第11期。
    [43]徐阳生:《巴黎公社的廉政建设及启示》,《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第8期。
    [44]韦建平:《巴黎公社在社会主义民主廉政建设方而的有益探索——纪念巴黎公社130周年》,《江汉论坛》,2001年第11期。
    [45]韦建平:《以服务人民为荣——巴黎公社民主和廉政建设的有益探索》,《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46]周勇:《实行人民当家作主保持社会公仆本色的伟大创举》,《理论导刊》,2001年第6期。
    [47]林凤升:《国家政权职能的根本变革——纪念巴黎公社成立130周年》,《河北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48]肖浩:《巴黎公社原则的当代启示》,《宁夏党校学报》,2001年第4期。
    [49]朱燕:《从巴黎公社经验看党风廉政建设》,《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
    [50]关勋夏:《对巴黎公社儿个问题的商榷》,《华南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
    [51]詹义康,陈春娥:《巴黎公社与中央苏区廉政建设——纪念巴黎公社128周年》,《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
    [52]赵秀玲:《论巴黎公社的民主制》,山东师大学报》,1998年第1期。
    [53]刘华巧:《巴黎公社的民主原则与群众路线》,《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8年第5期。
    [54]何素华:《巴黎公社革新教育的重要措施,提高教师的地位和待遇》,《邯郸师专学报》,1998年第1期。
    [55]萧斌:《政治制度创新:从巴黎公社到苏维埃》,《江汉论坛》,1996年第11期。
    [56]刘昀献:《试论巴黎公社是第一国际的精神产儿》,《史学月刊》,1985年第3期
    [57]王力军,何爱华:《略论巴黎公社解放妇女的政策》,《山东女子学院学报》,1995年第1期。
    [58]刘保国:《巴黎公社的公仆原则与列宁、邓小平的公仆思想》,《新疆财经学院学报》,2003第2期。
    [59]刘保国:《试论巴黎公社的公仆原则与苏联社会主义的兴亡》,《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60]刘保国:《试论邓小平对巴黎公社公仆原则的坚持和丰富》,《社会主义研究》,2003年第5期。
    [61]刘保国:《从苏联社会主义的失败看如何坚持巴黎公社的公仆原则》,《新疆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62]张锡金:《狄德罗人权思想论要》,《青海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
    [63]徐鹤森:《巴黎公社新视角的解读与评述》,《贵州社会科学》,2009年9月。
    [64]高干,张英魁:《1980年代以来学术界对巴黎公社研究评述》,《高校社科动态》,2009年第5期。
    [65]高千:《巴黎公社社会建设的逻辑蕴涵与当代价值》,《社会主义研究》,2009年10月。
    [66]代俊兰:《法兰西内战与人类解放》,《社会主义研究》,2010年第6期
    [67]徐阳生:《巴黎公社的廉政建社及启示》,《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第8期。
    [68]王曾瑜:《用巴黎公社原则根治当今腐败》,《炎黄春秋》,1999年第9期。
    [69]张有军:《巴黎公社的“公仆”原则与列宁的实践》,《聊城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6期。
    [70]张国安:《论列宁对巴黎公社公仆原则的坚持和发展》,《理论探讨》,2007年第6期。
    [71]万红:《巴黎公社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
    [72]朱信臣,费东佐:《论邓小平对巴黎公社“公仆”原则的创新发展》,《吉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73]张爱军,孙贵勇:《重新审视巴黎公社的民主原则》,《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年第3期。
    [74]蓝江:《巴黎公社与共产主义观念——析巴迪欧的解放政治学逻辑》,《南京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
    [75]胡伟:《民主执政: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新取向》,《学术月刊》,2005年第2期。
    [76]徐匕:《巴黎公社的“公仆”思想》,《贵州文史丛刊》,1994年第4期。
    [77]王琏:《实事求是地认识巴黎公社的历史特点和历史经验》,《文史哲》,1981年第4期。
    [78]崔恒,陈君:《历史批判与制度重建——马克思恩格斯选举思想研究》,《大津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
    [79]尤存:《百年前的思索——从法兰西内战看马克思对社会主义民主的解析》,《华东理工大学学报》,1994年第5期。
    [80]董欢:《巴黎公社的社会建设实践及其当代启示》,《学习与实践》,2008年第3期。
    [81]《学习十六条,熟悉十六条,运用十六条》,《人民日报》社论,1966年8月13日。
    [82]《巴黎公社实行的全面的选举制》,《人民日报》社论,1966年8月15日。
    [83]《迎接工矿企业文化大革命的高潮》,《人民日报》社论,1966年12月26日。
    [84]王力、贾一学、李鑫:《无产阶级专政和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人民日报》,1966年12月14日。
    [85]陆淦华:《永远保持工人阶级的本色》,《人民日报》,1973年10月16日。
    [86]《论无产阶级革命派的夺权斗争》,《红旗》社论,1967年第3期。
    [87]陈炳辉:《民主与多数的专制——解读托克维尔的民主理论》,《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88]周建漳:《民主的意思——从社会认知的角度看》,《山东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89]徐勇:《社会动员、自主参与与政治整合——中国基层民主政治发展60年研究》,《社会利.学战线》,2009年第6期。
    [90]陈文新:《当代中国民主建设的逻辑与次序》,《思想战线》,2010年第3期。
    [91]虞崇胜:《理性地认识民主—兼论民主价值的普适性与民主形式的多样性》,《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92]欧阳康,陈仕平:《民主价值的多维思考及其中国意义》,《学术界》,2010年第9期。
    [93]张建君:《论中国模式的内涵及民主价值》,《甘肃理论学刊》,2011年7月。
    [94]李金河:《返本开新,以马克思主义民主观引领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团结》,2009年2月。
    [95]张光辉:《参与式式主与我国民主制度结构的耦合》,《东南学术》,2010年第4期。
    [96]王中汝:《继承与超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逻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8年第3期。
    [97]刘杰:《中国政党关系演进的本土逻辑及其民主寓意》,《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1年第10期。
    [98]梁伸明,侯万宏,上官吉庆:《试论马克思主义对民主价值和民主制度的贡献》,《西北大学学报》,2009年11月。
    [99]杭王利:《苏联政治体制改革的错误及启示》,《科学社会主义》,2001年第2期。
    [100]李林,高汉成:《中国共产党为人民主与法治奋斗的90年》,《政治学研究》,2011年第4期。
    [101]梅荣政:《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资产阶级民主的批判分析及当代意义》《社会主义研究》2002年第6期。
    [102]李晓勇,干庆丰:《评阿伦特对马克思政治观的解读》,《社会科学战线》,2010年第9期。
    [103]邹涛鹏:《当代政治哲学的复兴与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传统》,《学术月刊》2006年第12期。
    [104]邹诗鹏,黄学胜:《阿伦特对马克思的解读与马克思政治哲学的现代性视域》,《思想战线》,2009年第1期。
    [105]李志军:《革命的政治意义与马克思的理论贡献——兼论汉娜·阿伦特的革命观》,《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
    [106]涂文娟:《阿伦特政治哲学研究述评》,《哲学动态》2005年第9期。
    [107]张学涛:《论政治现代化过程中民主与专政的限度》,《求实》,2001年第3期。
    [108]李景鹏:《民主的逻辑与民主的建设》,《天津社会科学》,2011年第5期。
    [109]梁军峰:《从“弱势民主”到“强势民主”——本杰明·巴伯的参与式民主理论评析》,《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6期。
    [110]林尚立:《建构民主的政治逻辑——从马克思的民主理论出发》,《学术界》,2011年第5期。
    [111]汪玉凯:《时代呼唤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112]包兴荣:《论民生保障与政府公共性的重塑》,《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11州。
    [113]叶国平:《公民社会与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路径选择》,《社利·纵横》,2009年第7期。
    [114]许耀桐:《巴黎公社对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光辉启示》,《行政管理改革》,2011年第6期。
    [1]Essays on Freedom and Power,New York:Meridian Books,1955.
    [2]The Principles of Power,New York:Putnam,1942.
    [3]Richard Baum,"Political Implications of China a Information Revolution:The Media,the Minders and Their Message", in Cheng Li ed. China's Changing Political Landscape:Prospects for Democracy, Washington,DC:Brookings Institute. Press,2008.
    [4]John.Keane:Despotism and Democracy, in Civil Society and the State.
    [5]RobertA. Dah1:On Democracy.Yale University Press,1999.
    [6]Mancur Olson:Dictatorship, Democracy and Development. American Plitical Science Review,vol.87,no.9,199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